有哪些你看了至少五遍以上的电影?

没看过小说电影的朋友不要担心,没有剧透。

比起来把同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看过五遍以上,

我更喜欢看同一个故事的五个以上电影版本。

如果某部电影被翻拍上几次,说明它很经典,

《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能被翻拍一两次的电影就已经算是很经典了,

但《东方快车谋杀案》居然有五次以上翻拍。

原著是1934年出版的,后来被多次拍成电影。

据我所知有以下五个不同年代和国家的版本:

英国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版

日本2015年河野圭太执导版

美国2017年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版

其他电影可以相对自由地去翻拍,改编的余地很大,

我们也经常看到大量改编、和老版截然不同的新版。

但熟悉这个故事的观众很多,不能接受大幅度改编,

原著的结构又非常精密,导演想去改编难度也很大。

所以,虽然这是不同年代不同演员参演的五部电影,

但故事的主体都是一样的,大致可视为同一部电影。

但是,这个好故事又的确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

要以电影两小时的长度去还原这个结构复杂的故事,

很难做到讲故事不重不漏,很难把很多小细节还原,

很多原著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应该如何补上漏洞呢?

读者可以随时停下来整理思考书中的各种线索伏笔,

观众却很难跟上电影紧凑的节奏,怎样帮助观众呢?

虽然主角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原著里已经写清楚了,

但是否应该根据不同年代和国家观众的口味改动呢?

原著有十几个人物出场,只突出主角当然比较容易,

如果还想让十几个人物的形象立体起来就很困难了。

然而电影的长度有限,给某人加戏就是给他人减戏,

应该做如何的取舍才能让这十几个人物都立起来呢?

故事中侦探是否应该放走那些为正义而杀人的凶手,

这个疑问,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

是否应该对主角的最后选择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探讨?

是否应该设置一些铺垫和伏笔来合理化主角的选择?

这个有趣的故事给我很多方面很多角度的深入思考,

如果我是导演我该怎么拍?各种诠释有什么优劣呢?

之前再喜欢的电影,我都不会翻来覆去看上很多遍,

但这个故事太有趣了,值得我去看几个版本的诠释。

首先说一下,英国1974年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版本,这是第一个版本。

之前,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直不愿意出售这个故事的电影版权,

相信她也清楚地知道,想用两个小时的电影去讲述这个复杂故事很难。

但最终的结果让她还比较满意,74版真是最尊重原著改编最少的版本。

影片拍摄得中规中矩,这是优点,因为这样这样拍还原了原著的剧情。

主角大侦探波洛的外貌性格和言行举止,都最符合作者在原著的设定。

但中规中矩也是缺点,电影的叙事语言和小说的叙事语言毕竟不一样,

太执着于忠实原著反而减少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自身在叙事上的优势。

这个版本也给后世设立了标杆,各种版本都在它的基础上来做增删改。

因此拿这个版本去对比其他的版本,可以发现其他导演的很多小心机。

其次就是美国2001年Carl Schenkel执导版,这个版本被人批评得最多。

这一版和原著的差别最大,把1934年的故事挪到了现代,改动太多了。

虽然,剧中对波洛身份的设定仍然是比利时人,没有改成美国人自己,

但是,波洛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都是典型的美国人,还不如彻底改。

原著中波洛是没有感情戏的,但美国的商业片怎能没有美女配英雄呢?

剧中居然加入了一个既漂亮又有钱的美女追求波洛,被拒绝还不死心。

导演把故事挪到现代,自然就免不了电脑和手机这样原著没有的东西。

手写的恐吓信变成了录像带,从火中发现证据变成了无聊的播录像带。

各种人物的职业也改动很多,军官变成创业者,司机变成了健身教练,

教母从公主变成了明星,女仆和管家都没有了,改得太多都不认识了。

但是,原著中处处强调的十二人陪审团制度,这版电影居然不予体现。

原著里那么核心的价值观,在美国人自己拍摄的时候,居然不当回事。

事前事后,侦探和各个人物全都没有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拷问和反思。

这样轻率随意不负责任的改编把一个深刻的故事搞得那么肤浅很失败。

因此看过这一版电影的观众普遍都很反感这一版电影处处失败的改编,

很多人不认为这部电影和原著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做电影宣传的噱头。

再次是英国2010年PhilipMartin执导版,这版其实是系列剧中的一集。

这一版的特色是着重讨论了当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时候究竟该听从哪方。

原著和74版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少犹豫,波洛放过众人,众人举杯庆祝。

以前的观众比较喜欢手刃仇人大仇得报的快感,现在的观众却不同了。

现代的观众能够接受波洛放过众人,但仍然觉得不妥,需要有个理由。

于是这版加入了伊斯坦布尔女人因为通奸被处决这个原著没有的情节。

影片开始时的这个情节与影片后边呼应,德本汉小姐立场的前后转变,

先是同情被杀妇女后是拿受死的妇女给自己辩护,给剧情增加了张力。

影片最后,大仇得报的十二人并没有走出阴影,而是良心被永远折磨。

侦探波洛自己更是被良心拷问,走在漫天大雪中,浑身颤抖两眼通红。

第四版是日本2015年河野圭太执导版,有趣的是这版竟然有两个部分。

一个是按照原著情节顺序拍摄的部分,一个是按时间顺序拍摄的部分。

之前那个部分把故事挪到了同一个时代的日本,背景做了本地化改造。

除过背景改成日本,其他情节基本上忠实原著,改编没有损害到剧情。

之后的那个部分非常有趣,不仅照顾了脑子反应不过来的普通观众们,

还展示了那十几个人几年来的心路历程,让每个人物形象都丰满起来。

我们都知道,真实的故事是立体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剧情多线并进。

如果故事简单,那截成一幕幕再连起来还行,较少损害故事的多面性。

但复杂的故事这样做,就损失了太多的信息,于是就有了浸没式戏剧。

让观众去跟随不同的人物行动,去体验不同人物视角下的同一个故事。

但是,这种叙事结构在电影里是很难做到的,一般只有第一人称视角。

叙事顺序也是倒叙、顺叙、插叙夹在一起,还有各种闪回和平行剪辑。

这样叙事很有趣味,能最大限度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众的视线。

但对于这个复杂的故事,这样叙事会让一部分观众跟不上节奏去思考。

这十二人也是普通人,不是英雄,不敢轻易地杀人、不能轻松地杀人,

他们是怎样下定决心、联合起来、寻找真凶、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呢?

于是,为这部分观众,导演贴心地拍摄了按时间顺序一步步来的版本,

还补充了这十二人杀人之前几年中的准备工作、心路历程、杀人计划。

以及被波洛询问后众人如何串供如何制造假线索释放烟幕弹迷惑波洛,

把原著限于篇幅没能讲清楚也不方便讲清楚的细节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还认真地讨论了道德与法律的问题,虽然结果也还是侦探放过了众人,

但加入了各种铺垫和伏笔来让侦探的最后选择更有依据,不那么突然。

最后一个版本美国2017年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版,这个版本争议不少。

导演为了让主角波洛的形象更适合观众的口味,对波洛的改动太大了。

原著中的波洛除了脑袋聪明,其他方面并不讨喜,不适合现在的观众。

波洛既矮又胖、絮絮叨叨、举止浮夸、滑稽可笑,和主流审美差很多。

于是,这个版本的波洛,失去了自己区别去其他著名侦探的个人特色,

变成了溜门撬锁无所不能、奔跑格斗样样精通、脑力体力全都很突出。

但是,这和波洛的特色差别太大,彻彻底底变成了新一代的福尔摩斯。

不知道原著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如果泉下有知,会有怎样的感想。

正是因为不想和柯南道尔撞车,老太太才创造出不一样的大侦探波洛。

现在却被改成翻版的福尔摩斯,岂不是打脸老太太,说她笔力不够吗?

这一版让人喜欢的一点是画面非常精美,如同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样。

大雪之中穿行在群山里的东方快车很有冲击力,让人印象特别得深刻。

主角之外十几个配角的形象也很生动很立体,每个人都有特色和演技,

就是主角的设定和原著的设定差别太大,感觉跳戏,虽然演得还不错。

大家都知道罗生门的故事,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里,竟然完全不同,

因此从不同的电影版本,去看如何讲述同一个故事,我觉得非常有趣。

这也正是我喜欢知乎的一个原因,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都有不同侧面。

我们看过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评价,会学到很多,会思考很多。

比只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深刻多了、实用多了、正确多了、有趣多了。

所以比起反复去看同一部电影,我更喜欢去看去比较不同的翻拍版本。

}

作为一个收藏有几百张正版蓝光光盘与4K UHD碟的蓝光电影爱好者,同时也是百度贴吧正版蓝光吧的吧主,我觉得我还是有一些好电影想和大家分享的。

吕克贝松曾经说过自己一生只拍十部电影(虽然他早就超了十部了),所以我也只推荐十部电影,而我所推荐的电影也确确实实是我看过五遍以上的(有好几部都是在中学的时候用ipod video看过好几遍的,后来买了蓝光碟又看了好几遍)。另外,由于我个人是个科幻迷,所以科幻电影的占比可能会多一些。

这是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电影,我个人认为是20世纪里程碑式的电影,当代科幻电影的开山鼻祖,库布里克的巅峰之作。

影片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开篇,配合宇宙和星球为背景,着实给人一种大开大合、前所未有的气势感。从野兽的骨头到宇宙飞船的教科书级的镜头转场,时至今日都感叹不已,即便是现在电影工业如此成熟如此套路,依旧有很多生硬的转场,和50多年前库布里克大师的作品相比真的是相形见绌。从仿佛代表着宿命的黑石到还未登月前就营造的即便50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依旧碉堡的登月场景;从影片最后一章营造的光怪陆离的彩虹桥到太空中被哈尔9000杀死的宇航员令人窒息的死寂无声的匀速运动;再到结尾交叉蒙太奇的剪辑已经星孩的诞生。影片不断游走于硬科幻与软科幻之间,而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过渡和叙事方式,至今我认为无出其右。

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看过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就等于没有看过科幻电影。

这个我也有蓝光碟,只是一时半会找不到照片了

这并不是一部惊世骇俗、开天辟地的电影,也没有什么悬疑烧脑或者发人省醒的情节。但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两个字概括就是“经典”。这是一部经典的动作片,全片充满着正能量,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纽约警察,只身一人一步一步把自己的老婆和大楼里的人质从恐怖分子中救出。无数经典的动作场景和独白。而那个因为过去的黑历史而不敢开枪的黑人警察在最后关头终于拿起枪击毙了恐怖分子,仿佛代表着一种即便挫败过但最终仍然选择坚持的正义使命。

布里斯威利斯在此后也演过很多经典的电影,比如说12猴子、灵异第六感等,但我依旧认为,虎胆龙威是布鲁斯威利斯一生中的巅峰,最经典的电影。

第一次看终结者2审判日已经是2000年以后了,经历了黑客帝国、星战前传的狂轰滥炸,依旧觉得这是一部特效碉堡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的经典绝不仅仅是因为特效,更是因为影片本身所承载的剧情。这部电影在科幻的外衣下,更加表达了沙拉与约翰康纳母子情、终结者在被修改读取权限后所表现出的人性以及最后那段公路上的车灯所表达的对于未来我们应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心。

詹姆斯卡梅隆在之后也拍过很多经典电影比如说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但我始终认为不论是之后的这些电影还是之前的异形2都没有超过这部终结者2。

而同样是施瓦辛格主演的铁血战士和独闯龙潭我也看过很多遍。但要说电影本身的素质,终结者2审判日肯定要比铁血战士之类的B级片高出好多个层次。

这个我也有蓝光碟,只是一时半会找不到照片了

这是一部无比经典的励志电影。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在上中学。这部电影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汤姆汉克斯影帝级别的演技。我想任何人,只要是看过这部电影,都会被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所折服。

我的中学生活是比较压抑的,尤其上了高中,基本上整整三年都是996,哦不707的生活。虽然影片的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看到荧幕里,一个早年残疾、单亲家庭甚至有点傻的人都能有如此传奇的一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这是一部悬疑犯罪惊悚类的电影。在此之前应该只有沉默的羔羊能够达到这种高度。但比起沉默的羔羊中有些过于夸张的汉尼拔医生。以及运用的恰到好处的BGM,对整个社会的反思等我认为都超过了沉默的羔羊。此外,这部电影还融合了一些宗教因素,使得整个电影还有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史派西试验的反派的步步连环的作案手段令我瞠目结舌。最后的结局反转虽然非常出乎意料,但结合主角本身的性格和对小辣椒(托尼绿)的感情,作出那样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

影片中,雨中的纽约街头非常有代入感,看似光鲜亮丽的国际大都市,实则有很多破败不堪的角落。而七宗罪中每一宗罪状确确实实也像史派西说的那样确确实实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这使得整个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更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看空中监狱是在电视中看到的,而且这部电影循环播放了很多次,在我小的时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还看了尼古拉斯凯奇的勇闯夺命岛,同样看了很多遍,但这两部电影我更偏向空中监狱,即便勇闯夺命岛的动作场面更火爆(毕竟是爆炸贝的人生巅峰)以及汉斯季默的神级BGM,但我还是更喜欢空中监狱。因为我个人认为空中监狱中故事更感人,虽然空中监狱也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相比于勇闯夺命岛中各种诸如最后一分钟营救之类的操作,空中监狱中少了很多套路。我们也能在电影中看到更多温情的因素,比如说警察在武装直升机上由于到底要不要击落主角的飞机那一段,说句比较俗的话,我觉得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动作片。而结尾的那一首“How do I live”,我觉得一首歌胜过汉斯季默在勇闯夺命岛中的所有BGM。相比于勇闯夺命岛的各种狂轰滥炸,空中监狱更像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电影。这也可能是尼古拉斯凯奇的最高光时刻,等到时间来到21世纪,曾经的男神就逐渐变成彻头彻尾的烂片王了。。。

我看过的美剧并不多,X档案应该算是美剧中我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看完的美剧,而且是三遍,没错,每一集我都看了三遍。而X档案征服未来应该算是X档案剧情高潮时期的一部承上启下的剧场版。影片对整个电视剧做了一个很好的扩展,比如说外星人早在几万年前就来到地球,南极地下的外星飞船,通过蜜蜂传染的外星病毒等,当然也挖了很多新的坑。

这部电影纯属我个人情怀。

这是一部复仇题材的电影,我个人认为是鬼才导演昆汀的巅峰之作。女主的那种一心只为复仇,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气势非常有感染力和冲击力。配合上影片中的神级BGM,例如孤独的牧羊人、没有荣誉或人性的战争等,烘托出的氛围和意境。可以这样说,如果这部电影算是暴力美学的极致,那BGM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劳。

雷德利斯科特一生中导演过无数经典的电影,比如说黑鹰坠落、银翼杀手、角斗士,也包括异形。经典是很难被超越的,但是这部可以被看作异形前传的普罗米修斯,我认为已经超越了当年的异形。影片中不止

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无聊,没有异形的紧张刺激的恐怖感觉,甚至整个电影只有最后一段才出现类似异形的生物,也没有异形2中那种

直到我看到YouTube上有一个长达20集的普罗米修斯详细解析之后才开始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才发现整个电影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以及雷德利斯科特对人类宿命、人性与神性等等诸多问题的隐喻和探讨。

这部电影真的要看好多遍才能看懂。

这是一部赛博朋克类型的电影。它的前作银翼杀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赛博朋克。后续的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都能从中看出或多或少的银翼杀手的影子,比如说攻壳机动队,比如说黑客帝国。而银翼杀手。但是我觉得从现在的眼光来看,第一部整体的色调也许有些过于压抑,虽然银翼杀手2049的整体氛围和前作简直如出一辙,但是片中的很多场景比如过红色的沙尘暴从色调上来说不会给人一种过于压抑的感觉。

影片还是承接上作,继续探讨了人与人造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生理上的人才叫人,还是有人性的人才叫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全片看下来,我觉得反而主角的那个虚拟女朋友更像是人。


虽然还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电影,悬疑片也好爱情片也好,但是确确实实这些也许更经典的影片我并没有看超过五遍。


以上是我非常推荐的看过很多遍的电影。但时至9102年,电影与游戏的边界已经日渐模糊。除了以上这些经典的电影以外,我认为还有三个电影叙事手法的游戏非常值得玩或者看视频解说很多遍。

这真的是一个不能脱离任何一部而独立存在或者是缺一不可的故事。小岛秀夫年轻的时候想去拍电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去做了游戏,结果做出了一个超越绝大多数电影的游戏。

当我第一次玩到合金装备幻痛时真的被这个完全架空的世界观和小岛秀夫的电影镜头功底以及音乐品味深深的折服。于是看了很多相关的剧情介绍和解说视频,还特地买了个PS3玩了一遍合金装备4爱国者之枪。

整个游戏系列中,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特性鲜明的人物,并且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他们每个人所背负所承载的命运,真的让整个系列的游戏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更现实一部必须去了解的电影,而绝非仅仅是游戏。

地铁系列游戏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核战之后的莫斯科地铁内。整个游戏以极其逼真的电影级的画面和氛围,烘托出了一个人间地狱般的末世氛围。而这个系列的游戏,其实真正想向玩家传达的,并不只是末世的绝望,而是希望和救赎。这往往体现在每一作的隐藏结局。而为了达成隐藏结局时所需要获得每一个道德点都让我难以忘怀。尤其是在一个地铁站的角落里听一个老头叙述着有关艺术的事情,他的一句“其实早在核战之前艺术就已经不存在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僵尸类末日类题材的电影和游戏有太多太多,但美国末日绝对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算是最好的那个。其实这个游戏依旧是一个披着末世外衣探讨人性的电影,哦不游戏。而我觉得这部游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还是结局男主对小女孩撒的那个慌。不剧透了,感兴趣的还没玩过的朋友可以去体验一下或者看看游戏解说们的视频解说。


虽然我是个家庭影院的爱好者,但我更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家庭影院的目的就是看电影,电影才是灵魂所在。最后晒一下我收藏的一些PSA/DNA签名照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介绍自己的教室至少五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