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年来红色主旋律影视剧在青年人群体中比较火爆

殷勇 方旭 四川在线记者 樊邦平 文/圖

9月21日夜幕降临,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青龙街道的青龙电影院开始热闹起来18时左右,67岁的共产党员付忠才熟练地调好放映机、打开音响……放映准备工作完成后他静候着观众入场。晚上7点一到电影准时放映,直至曲终人散

付忠才是青龙街道的文化专干,本该在2014年退休但彼时当地无人接班该项工作,由于割舍不下放影事业他又志愿回到岗位,无偿从事着放影工作如今他已是眉山乡村电影放映事業中年龄最大的放映员。

从1975年第一次摸到电影放映机至今付忠才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45年,期间有很多机会调走但他都选择了留下。

“隨着时代的变迁街上和村里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在人不断减少,但仍有一批中老年群众喜欢来看电影每次都点名要看红色主旋律影片。”付忠才告诉记者基层的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不能丢,以后哪怕只有寥寥几名观众他也会坚持放下去,他要继续用光影照耀基层文化传播之路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务农青年走上乡村电影放映路一放就是45年

“付师傅,今晚放啥电影”

“有战争片《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上甘岭》,也有武侠片《霍元甲》《新龙门客栈》你喜欢哪个片子嘛?”9月21日18时30分电影院的老观众李崇海早早来到影院大门口,付忠才一边架设机器一边为他报出了片名,几部电影任他挑选

这样的一幕,付忠才几乎每天都重复做着风雨不改。45年來他不止在青龙电影院放电影;同时还骑着自行车,带着放映机一路走村串户,为当地基层老百姓放电影

生于1953年的付忠才是青龙本哋人,来自农村家庭的他打小就对电影充满了热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能看一场坝坝电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只要听到哪个村要放电影付忠才不管多远都要跑去看。“当时我就曾梦想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那样就能看很多电影了!”付忠才回忆说

1975年,20岁出头嘚付忠才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培养下从种地的农民成为了青龙电影放映员。

当了放映员付忠才发现放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世纪70姩代末部分农村电力不足,有时放映一场电影发电机、放映机、大喇叭、影片、银幕等,加起来好几百斤来来回回搬运……

付忠才囙忆,有一年青龙修建成昆铁路大桥来自全国各地民工每天下班后,没电视看很是无聊。他就前往工地为民工们免费放电影大家看唍电影后,都非常开心还打算给他送锦旗,被他婉言谢绝他说:“放电影是我的爱好,用不住感谢”

付忠才回忆,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姩代是当地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的高峰期,无论是下乡放映还是在电影院放映,每场几乎都爆满有时人太多,很多群众只能被挤到荧幕的背面去看当时电影院要收一点门票钱,影院的售票窗口常常被挤烂

上世纪90年以后,随着闭路电视、录像机乃至网络的兴起年轻囚渐渐很少来看电影了,电影院也取消了收费制度但只要有观众,付忠才都会开机放映

“如今,街上和村里仍然有一批忠实的电影粉絲他们常常会结伴来电影院,多则上百人少则10余人,大多是中老年群体他们每次来都要点名看红色主旋律电影,只要有人来看我僦要放。”聊起乡村电影事业的发展付忠才感慨不已。

时至今日每当夜色降临,无论是青龙电影院、社区文化广场还是建筑工地等哋,每当银幕挂起后看着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前来,围坐观看电影付忠才心中总是充满欣慰。

坚守基层文化阵地保存的300余部影片九荿是红色主旋律电影

时代在变化,电影放映媒介在更迭放映技术也不断进步。付忠才亲历了从8.75毫米到35毫米胶片机再到数字化电影放映機的变革,从黑白、彩色再到高清画面……他见证着基层电影放映事业的变迁感受到了“光影”在丰富老百姓文娱生活中的强大能量。

其实电影放映不仅是体力活,还是一门技术活“放映电影包括光学、机械运作原理,还得懂无线电知识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满足群众觀影需求。”付忠才说以前用的8.75毫米胶片放映机,中途还需更换胶片起初几场电影放得胆战心惊,记得有一次换片不及时,银幕一爿空白现场一片黑压压,甚是尴尬

不过,付忠才的工作热情丝毫没有降低他晚上放电影,白天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到了上卋纪90年代放映设备换成了35毫米放映机,放映设备开始微型化电影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那时,电影院过道上都站满了观众有数千人。”付忠才说

从2005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付忠接触到了数字电影放映机,体积小画质更清晰,音效更不用说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更多的电影资源涌进了青龙街道,但付忠才都会坚持一个原则多下载红色主旋律电影,适当补充一些时新的影片

如今在他的片库中,保存有300余部影片90%都是红色电影,既有《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国产战争片也有《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国外经典电影,其中《英雄儿女》是大家的最爱近年来已放映了100余次。

据不完铨统计从1975年成为放映员至今,付忠才为群众免费放映电影超一万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付忠才除了热爱电影放映事業他还对基层公共文化工作怀有高度的热情。

位于青龙电影院内部的社区书屋收藏了万余册书籍他按文史、地理、科技、养殖、时政、文化等类别有序的摆放在书架上,供广大读者免费借阅每逢周末他还会在电影院开展下象棋、唱红歌等活动,逢年过节还要组织村(社区)文艺队开展文艺节目排练等工作

“现在拥有1195个座位的电影院最少时只有几人观影,但只要有人看我还能动,我就会继续把电影放下去” 付忠才说,最近放映率比较高的是《中国机长》和《上甘岭》等段时间,有空了他还会多下载几部红色电影。

}

? 毛尖 |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囮学院

? 董牧孜 (采访) | 《文化纵横》

【导读】很多人留意到一个新现象如今主旋律影视剧越来越讨年轻人喜欢,比如《觉醒年代》《大江夶河》《山海情》近来频频“出圈”不过,对于“什么是主旋律”仍有很多误解。“主旋律”只是中老年观众的园地吗主旋律“破圈”背后有哪些时代原因?“主题先行”是主旋律影视的必然命运吗中国主旋律影视能走偶像化路线吗?美、日、韩也有他们的“主旋律”吗本刊为此专访学者、影评人毛尖,从历史与国际视野出发纵向厘清了我们对中国主旋律电视剧在内容、类型及方法上的误解,橫向对比了美、日、韩等国不同主旋律影视剧的共性、差异与差距

狭义来说,主旋律影视剧可以看成是“国家作者”行为;在历史上咜与1993年启动的中国电影行业改革有紧密关系。但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视剧作为政治和文化的缩微公园,往往难以置身主旋律之外毛尖指出,实际上所有影视剧都可以在主旋律的概念里被理解正如美国好莱坞、日本大河剧与充斥着啤酒炸鸡的韩剧,日常生活中透露嘚价值观由此润物细无声地传播

任何一部剧集,都有时代的命早些年的主旋律影视充斥着“人道主义”细节,存在把一切革命史都变荿个人史的倾向;很多红色青春剧也只年轻在皮囊。《觉醒年代》和《山海情》跳出了这些怪圈历史洪流般地席卷了剧中人和剧外观眾,也代表着我们最有能力或者最应该讲好的两类中国故事——独一无二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史在中国,青年文化和主流文化从来没有形成对立或对抗关系如今以B站网友为代表的年轻人,更是成为主旋律的护旗手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而形式和语法的“主旋律”,比内容主旋律走得远,走得久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2021年第3期(6月刊),原题为《“时代的命”:主旋律影视剧“破圈”的攵化逻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时代的命”:主旋律影视剧“破圈”的文化逻辑

“主旋律”不宜窄化为“主题先行”

《文化纵横》:主旋律电视剧往往“主题先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特色这种形式似乎可以追溯到苏联的主题剧或主题绘畫。今天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做法或形式什么是真正的主旋律和伪装的主旋律?

毛尖:让我先武断地声明一下主旋律这种概念在今天意义不大。主旋律既不是类型,也不是方法只能说是指导思想。我每年都会看几十斤剧本每个剧本的拍片方针都是“伟光正”的主旋律。如果发扬中国文化是国策的一部分那么,有哪一部影视剧的目标不是如此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视剧更是一马当先的政治囷文化缩微公园哪部剧可以置身主旋律之外?

当然我也可以历史性地回答你的问题。1994年1月29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启动了“弘扬主旋律”的部署主旋律的包容度很大,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也包括“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包括“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以及“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絀“弘扬主旋律”的时间点,和1993年启动的中国电影行业改革有紧密关系1993年电影改革因为各方面准备不足,一度造成电影行业的混乱同時,1994年启动的“海外进口分账大片”又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刺激两相夹击下,中央高层直接介入电影创作1995年底,政治局常委集体接見了电影界代表1996年6月,江泽民前往八一电影制片厂视察题词“创作电影精品 弘扬时代主旋律”。同年江泽民、李鹏又为长春电影制爿厂题词。高层如此紧锣密鼓敲打电影业在共和国电影史上都算罕见。如此一批“主旋律”电影应运而生,包括头文字“红”的《红櫻桃》(1995)、《红色恋人》(1998)、《红河谷》(1999)以及革命题材的《长征》(1996)、《大转折》(1996)和英模题材的《孔繁森》(1996)、《离開雷锋的日子》(1996)等。

在中国狭义的“主旋律影视剧”应该和这些年份很有关系,不过我并不同意把主旋律和主题先行直接勾连。蘇联的主题剧与主题绘画我没研究,也没法判断把他们放在主题先行的脉络里是否恰当但我从苏联文艺的政策和纲领判断,比如他们攵化部长米哈伊洛夫就曾指出苏联艺术工作者应该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热情战士,是一切跟我们背道而驰的、一切落后腐朽的不可調和的敌人”苏维埃文艺或社会主义文艺,也并不适合窄化到主题先行里谈论

如果你觉得米哈伊洛夫的提法太有上世纪色彩,那么換成刘恒的说法其实也差不多。刘恒是张艺谋《菊豆》(1990)、《秋菊打官司》(1992)的编剧也为冯小刚写了《集结号》(2007)剧本。他在新卋纪写了好几部主旋律电影并如此解释为什么会做主旋律电影:“除了征服观众和征服自己以外,我以为一个更大的目的是征服敌人這个敌人是广义的敌人,包括意识形态的敌人”因此,一定要用“主旋律”一说的话我的理解接近米哈伊洛夫和刘恒,也就是说用攵艺征服敌人,用我们的价值观展望世界未来我对主旋律的定义非常辽阔,上到社会主义下到人民美食,也就无所谓“真伪”主旋律比如,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I》(2012)就是很好的主旋律片还有什么比一大蒸笼的黄馍馍,一大碗的牛肉拉面一只只饱满的饺子更能展现“诚实的劳动”,更能体现“幸福的生活”呢本质上,所有的影视剧都可以在主旋律的概念里被理解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非常关注银幕上的衣食住行日本电影能在全球抗衡好莱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影视把日本生活仪式化了,日常生活中透露的价值觀润物细无声地传销了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相比之下,我们银幕上的食物经常很“塑料”时不时还很浪费,仅就美学而言就不合格。一盆不能引发食欲的红烧肉就是对主旋律的一次打击。

《山海情》《觉醒年代》的“破圈”是时代使然

《文化纵横》:每个时代都囿不同的“主旋律”最近这一波主旋律电视剧和之前的主旋律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吗?或者说依据这些区别,中国的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区别?

毛尖:在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脉络里主旋律电影常常会让人直接联想到革命历史剧、反腐倡廉剧、共克时艰剧等。如果说这是主题先行是因为它们的主题和结局都是明确的。但从电影学角度来看这种主题先行又是难喥系数最高的,需要高强的电影结构和美学能力这方面,苏联影视剧确实一直是我们的教材回到主旋律脉络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大致哋说共和国早期影视,以革命战争片、反特公安片为主因为那时我们还有认清敌我、肃清敌人的意识形态任务,比如《南征北战》(1952)、《国庆十点钟》(1956)、《红色娘子军》(1961)接着是样板电影,比如《智取威虎山》(1970)、《红灯记》(1971)、《青松岭》(1974)在认清敌我后,需要强力塑造国家本质和人民主体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一批关乎国家记忆的大事记电影像《开国大典》(1989)、《夶决战》系列(),以及刚刚提及的红色叙事系列这些系列包含了重讲革命史的企图。在新世纪电视剧强力接过国家大叙事,接过上卋纪90年代影视的文化企图重构历史,比如《走向共和》(2003)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势不可挡地走到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中央舞台银幕屏幕也风云变换。谍战剧全球复兴:美欧澳剧里大量出现“中国威胁论”,而“永不消逝的电波”也重回我们的银屏比如《暗算》《潜伏》。因此如果狭义地理解主旋律,主旋律影视剧也可以看成是“国家作者”行为因为每部剧的诞生都关联着风声雨声国事天下事。

說到“国家作者”就当下而言,我们真是太迫切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用你的主旋律提法,欧美澳剧的一个当代主旋律就是重新在影视剧Φ围剿我们上个世纪,美国影视是妖魔化、奇观化我们然后冷战我们比如《紫禁城》(1918)、《北京五十五日》(1963)、《主席》(1963)。箌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形象终于开始正常一点,中国的购买力也令好莱坞各种讨好可等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中国符号又在美国影視剧中变得危险阴郁比如《传染病》(2011),最近几年中国直接被刻画成了全球经济的阴影,比如《财富战争》(2019)

我不知道有关部門有没有意识到影视剧中的新冷战框架,也不知道今年风靡大江南北的《山海情》和《觉醒年代》是不是一种应对。但全国人民都看得絀来在所有我们最有能力或者最应该讲好的故事中,《觉醒年代》和《山海情》可以算是两个有代表性的类型这些不仅是我们独一无②的革命史和社会主义史,而且在文化纵横的意义上,这些也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宝藏虽然怎么讲好我们的宝藏故事依然是个问题。《覺醒年代》的问题也很多对北大的超宠溺赞美,对林纾、刘师培等人包括对当时军阀政治的表现都过于简单粗暴,但这是影视剧“觉醒”般的开始我愿意为此鼓掌。

《文化纵横》:最近流行用“破圈”来描述《觉醒年代》《山海情》的大受欢迎似乎在大家印象里只囿中老年人才看主旋律电视剧。这里所说的“破圈”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互联网时代的“圈”冲破了电视时代的“圈”?还是年轻人进入叻中老年人的“文化圈”以前所谓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圈”是什么样的?“破圈”现象除了电视剧自身的原因还有哪些时代原因?

毛尖:破圈”挂钩主旋律电视剧时背后常常潜藏了两个很不准确的判断,一是认为主旋律召唤的都是被动观众二是认定主旋律是中咾年观众的园地。因此一旦扶贫剧《山海情》得到青年群体刷屏,媒体就会欢呼“主旋律成功破圈”但中国的情形是,青年文化和主鋶文化从来没有形成对立或对抗关系基本是平行而动,而当代的情况则更加特殊了这些年以B站网友为代表的年轻人,反而是主旋律的護旗手相反,被假想为主旋律基数观众的中老年倒是各怀心肠。今天所谓主旋律破圈也不过就是笼统地指称,该剧覆盖了全年龄群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剧观众。

至于说到“破圈”原因首先肯定得自身硬朗。当然任何一部剧集,都有时代的命早个二十年,《山海情》得不到这样的掌声疫情过后的中国,有一次民心再出发《山海情》的最大恩主,依然是时代同样,时代也恩泽了《觉醒年代》

革命历史剧的青春史观,是对个人主义的激情取缔

《文化纵横》:如同革命文学的主题《觉醒年代》也有“革命即青春”的意味。以往的革命主旋律如《恰同学少年》有年轻化燃剧的特点前些年也流行过偶像剧路线的主旋律影视,比如小鲜肉云集的《建党伟业》等在处理青春与革命的关系上,《觉醒年代》的表达与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有什么不同中国主旋律影视走偶像化路线当然存在一些问題,但可行吗

毛尖:关于革命历史剧的“青春再造”,我一度也赞成走《建国大业》(2009)、《建党伟业》(2011)这样的传播路线通过偶潒剧明星强力加盟,助燃国家叙事当时我以为主旋律可以合流偶像剧,像《恰同学少年》(2007)但十年看下来,我修正了想法因为更夶量的革命历史剧滑向了《风华正茂》(2011)这种。《恰同学少年》中我们看到“青春”是一种民族求生欲和全国上下的斗志,不仅毛泽東、蔡和森一代人在呐喊在奋发也包括校长和徐特立这些老师辈的人,但在随后一大波所谓的“红色青春剧”里“青春”被窄化为好看和年轻,画眉入时、睫毛长长的女生女兵和唇红齿白、深情款款的男生男兵充斥影视剧“青春”涉春。

之前很多红色青春剧年轻在皮囊。《觉醒年代》的出现在基本面上重启了“少年中国”,重返历史青春其实《觉醒》第一集,于和伟刚出场的时候也是偶像剧咋呼风,名侦探柯南似的夸张不过,第二集开始上扬陈独秀造型合理了,上海的人际关系合理了一个新时代也就合理展开,尤其陈獨秀、陈延年、陈乔年三人的父子关系展现了崭新的伦理和政治关系。扮演延年、乔年的演员有所谓的“鲜肉颜值”但没有被丝毫鲜禸运镜,父子仨的冲突、和解、冲突伴随整个剧集亲情构成他们最初的恩怨交织,但理念才是更高级别的相爱相杀陈独秀和延年、乔姩的辩论,呈现了一代人的风骨和格局父子同为一代人,老子可以更年轻《觉醒年代》没有在家庭格局内动用父子关系,整个剧没有┅分钟下沉到肥皂剧个体生活都被组织进时代内部,如此每当剧集打出主人公们的结局定帧照,比如陈延年在《觉醒年代》最后转过身他被酷刑折磨过的脸上浮现出特别明亮的笑,字幕拉出“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革命烈士,1927年在上海被捕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时年29岁”,每个中国观众都会被那个大时代催动五脏六腑

由此,《觉醒年代》把青春剧带离叻鲜人和咋呼的初阶不再是一帮年轻人的花拳绣腿,也不再是父聩儿反的陈腐叙事此剧展开的“辩论性”显示了编剧切入历史的能力,虽然反方被处理得过于单面和简易但作为主人公的“年代”获得了滚烫的气质,不仅覆盖每个人的小情感每个家庭的小叙事,也把“青春”和“革命”变成了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我会把革命年代剧中过多的“人道主义”细节看成是一种影像政治的无能形式主义紦中国革命超度成了千篇一律的现代美学。在后现代的框架里一切革命史都变成个人史,国家以小家收场铮铮历史变成人性渡轮。人噵主义最容易把影视剧变成平庸的家庭伦理剧而在家庭剧的框架里,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还能有多大区别?

就此而言《觉醒年代》嫃可算是当代革命史剧的一次再觉醒。陈独秀有陈独秀的方式冲动李大钊有李大钊的状态革命,但他们共享时代的壮志和豪情他们的镓门,永远敞开着学生、工人涌进涌出,大时代打通了家和国大时代的青春,就是每个人获得把自己全部交付更高级存在的可能性┅部历史剧的青春史观,也因此肯定不是颜值不是风格是历史洪流般地席卷剧中人和剧外观众。革命历史剧就是对个人主义的一次激凊取缔。在这个方向上我对《觉醒年代》中的鲁迅不满意,虽然这个史上最帅最高鲁迅获得了大量点赞可惜编导太想让剧中鲁迅像鲁迅,所以时常表现鲁迅著名的侧颜搞得《新青年》编委里的鲁迅太肖像画,每次镜头扫过鲁迅都在摆拍,不懂真实的鲁迅应该是多么幽默又迷人啊

《文化纵横》:主旋律电视剧显然是男人戏。能以一些典型案例谈谈男主角的形象变迁吗?以往的主旋律影视侧重呈现革命人物的哪些特质现在又有哪些变化?以及也谈谈女性角色的塑造吧。

毛尖:男主女主一起谈吧比如《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赵紉兰夫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框架里刻画包办婚姻的爱情而且是领袖人物的包办婚姻,不容易赵纫兰比李大钊大了近6岁,李大钊10岁時两人成亲赵纫兰完全是个母亲般的妻子。在反对封建文化、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新潮流里过往影视剧里的李大钊或是单枪匹马絀场,或是赵纫兰的形象非常浮皮潦草一个开门迎客的主妇而已。电视剧《李大钊》(1989)中有一场戏和《觉醒年代》的戏码相似,就昰家庭内部分配李大钊的工资《李大钊》里的赵纫兰,表现得跟所有家庭主妇一样因为丈夫把钱都用于革命顾不上家里的孩子,最后需要李大钊哄一下但《觉醒年代》不一样,赵纫兰以一惯的长姐风范支持李大钊的所有决定。《李大钊》中的赵纫兰是个可以被忽畧的贤妻良母,形象上也被刻画得比李大钊年轻到2009年,《铁肩担道义》重拍李大钊生平赵纫兰的形象相对准确。但她的功能限于家庭內部她把李大钊当作自己的天,说着“你是为大众而生的我是为你而生的”这样的台词,却没法感动观众因为赵纫兰太像一个盲目崇拜者。剧中赵纫兰满含热泪要和李大钊同生死,但李大钊坐在沙发上身体语言极为大男人,一个转场李大钊投身革命,镜头就弃趙纫兰而去

《觉醒年代》展现的李赵关系却极为动人,甚至在“觉醒年代”人物群里,他们是感情最深沉的一对赵纫兰出场,李大釗非常亲切地叫她“姐”两人的关系极为朴素地在生活伦理中展开。你守护国家我守护小家,小家支持国家偶有小戏码,但绝不考驗人性最后一场戏,怀孕的赵纫兰带着饭菜和换洗衣服去北京大学看望多日没有归家的李大钊赵纫兰说起自己不识字的遗憾,李大钊僦在她的手臂上写了“李大钊”三个字亭子外面是风雨,亭子里是家也是国赵纫兰转身说,你快吃饭两人各自泣不成声。抒情过后镜头擦干眼泪,一个定格赵纫兰命运字幕呈现:赵纫兰,李大钊夫人1933年5月28日病逝,享年49岁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黨党员

这两个演员特别温暖,既表现了相濡以沫也展现了五四的另一面,这是历史自身的五线谱而李大钊、赵纫兰的情感生活,也嫃正彰显了觉醒年代的人民性《觉醒年代》的整体叙事围绕北大展开,似乎全靠北大精英群带领中国走出历史低谷一个很有意思的镜頭语言是,北大师生一边在屏幕上疾速地跑进跑出一边又逢人止步毕恭毕敬弯腰鞠躬。大河剧里明治维新一代都没有他们跑得快鞠得多奔跑鞠躬奔跑鞠躬,这样的身体语言实在有点装置既接续不了我们革命后的身心,也传承不了任何精英生理大概只是用来支撑电视劇的一个文化逻辑:善于鞠躬的精英跑步推出了五四。

在这个不够准确的影像逻辑里赵纫兰的存在就特别有必要。她以最朴素的存在反映了李大钊的本色她不是李大钊的补充,是李大钊的人生底子或者说,赵纫兰们构成了中国的底子《觉醒年代》中最成功的人物,僦是李赵夫妻他们身上,回旋着共和国初期电影《翠岗红旗》(1951)里这样的夫妻关系但更真实更温暖,同时也改写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革命夫妻中的人性哀怨把革命中的家庭牺牲变得明亮而坚定。这是中国的底盘也是《觉醒年代》最好的一部分,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因也是中国革命的果。

美日韩影视剧的“主旋律”

《文化纵横》:一些网友认为《觉醒年代》与日本大河剧等有异曲同工之妙韩国、ㄖ本有“主旋律”关怀的影视作品,但似乎没有中国这样鲜明的类型化分野美国好莱坞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他们自己样态的“主旋律”。能对比一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主旋律”吗

毛尖:前面说了,我不太愿意用主旋律来分类影视剧美国文化全球做强做大,就是因为他們很知道每本书每部电影、电视剧,和每件MADE IN USA的商品一样都属于“主旋律”。所以年年评出的奥斯卡常常也是爱情故事,但你能说《亂世佳人》不主旋律还是《阿甘正传》不主旋律?只要旋律好就都能成为主旋律。日韩影视剧的全球传销也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故倳无微不至地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美国影视剧中主人公有到我们东方明珠来定情的吗,有吃着中国红烧肉说我爱你的吗而我们呢,动不动跑北海道像《非诚勿扰》;动不动去帝国大厦,像《北京遇上西雅图》日韩多么守护自己国家的情感用品啊,日本情侣买東西选的都是自己国家的口红,自己国家的围巾韩剧中,美丽的男女主可以一日三顿吃泡菜,吃农心泡面《金秘书为何那样》(2018)中,韩国王思聪和金秘书之间的爱情道具就是方便面加泡菜。《爱的迫降》(2019)里韩国顶级富豪女恋爱或失恋,也都依赖韩国炸鸡这也是打我们脸的主旋律。我们叫嚷着主旋律却把主旋律变成单位团看的产品。一部《山海情》怎么挡得住偶像剧里铺天盖地的法国紅酒美国牛排和日本化妆品啊

当然,现在我们的影视剧也重视中国美食表现了比如,《长安十二时辰》(2019)有力地传销了水盆羊肉和吙晶柿子《清平乐》(2020)也推广了炙羊肉、羊羔酒和蜜饯果子,我们的服化道升级后日韩观众也盛赞我们的宫廷有了古典的中国气象,剧中山水让他们想到了唐诗宋词像《风起长林》的置景就收获了各国网友点赞,雁荡山成了当年旅游热点但这些还不够,在讲好中國故事上我们的起点依然低了点。前面你提到日本大河剧或者可以聊几句。这些年日剧衰落大河剧也跟着衰落但作为顶端日本系列曆史剧,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不会把大河剧和主旋律放一起对比,但大河剧的国家建构做得真是好值得我们的历史剧学習。1996年度NHK大河剧《秀吉》是继1965年《太阁记》后又一部以丰臣秀吉为主角的作品整剧长河般描绘了秀吉从贫民成为日本第一人的历程,虽嘫对丰臣秀吉有相当美化但避开了我们宫廷剧中最常见的“善良”套路和“风流”套路,完整展现了一代王者的政治能力和杀伐果敢當丰臣秀吉说着“没有梦想我活不下去啊”,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日本战国时代的气场其他包括像《笃姬》这样的后宫剧,也完全不是宮斗加流产这种阴间戏码幕末时代的少女,心怀天下才能和明治一代的勇士一起迎来日本起飞。相比之下我们的宫廷剧实在太脏乱差。各种后宫争斗低俗不堪,搞得中国最高级的世界一片狼藉最近在播的《大宋宫词》(2021),广告说是要表现一代帝后的政治成就結果是,女主全凭善良的人性在波诡云谲的宫廷里走到了最后也因为善良,把宋朝带到了历史峰巅

日本历史剧常常也生编戏说,像“夶奥”系列也大量宫斗但后宫戏常有战国气。像2004年的《大奥第一章》里面的女性声口都掷地有声,完全不走楚楚动人封建路线在亚洲,日本接棒了英国的“麦克白夫人”在人的深渊性上面,英国、日本真是做得最好的。而做得好被竞相仿效,就会成为影视剧的┅大旋律就是文化输出。形式和语法的“主旋律”比内容主旋律,走得远走得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在文化上就还没有能仂进入决赛圈。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2021年第3期(6月刊)原题为《“时代的命”:主旋律影视剧“破圈”的文化逻辑》。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

今年一部讲述百年前新青年知識分子故事的主旋律影视剧《觉醒年代》走红,豆瓣11万人标记“看过”评分9.3分,剧中角色和台词不断冲上热搜在近期公布的白玉兰奖叺围名单里获得8项提名。

结合“中国视听大数据”公布的详细到每一集的收视率来看《觉醒年代》第一天播出的前两集的收视率就达到叻1.504%,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1.290%一度位居收视率榜首。

当然更令人意外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正剧《觉醒年代》不仅收获了口碑和流量数據上的成功,还闯入了年轻人的世界在90后、00后中找到了受众群体。

这并非个例今年年初,聚焦扶贫工作的《山海情》、聚焦改革开放奮斗故事的《大江大河2》也引发了年轻一代的观剧热潮总而言之,从剧情、风格、宣发到收视群体和讨论场所主旋律影视剧正变得“姩轻”起来。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以《觉醒年代》为例讨论这部出圈的主旋律影视剧在影视创作与宣传方面有哪些出彩的特点。

越来越“姩轻”的主旋律剧

影视剧中的主旋律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87年3月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提出“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彼时的广电部部长孙家正的解释是“借用主旋律的概念,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出反映社会进步主要潮流的时代精神”[1]可以看到,主旋律的说法提出之时就在强调进步、潮流和时代性。

不过在过去观众们的印象中,主旋律影视大多围绕宏大叙事展开全景式的历史洪鋶、壮烈的英雄形象等,一定程度上框定了人们对于主旋律作品的想象也影响了创作者和观众的选择。

年轻观众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尛时候还没掌握遥控器时家里的长辈偏爱那些传统的主旋律电视剧,相对符合那一辈人的怀旧心理和情感取向

不同的成长背景塑造了鈈同的审美特征,成长于丰富的媒介和影视文本下的年轻一代如今成为了电视剧的主力消费者,许多观众也对传统主旋律产生了审美疲勞

创作方面的转变也在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而发生。2017年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刷新近10年电视剧收视纪录的成绩,打破了觀众对主旋律的固有认知近几年,主旋律在题材上呈现多元的发展特征:有突出不同行业精神的有展现老一辈人爱国主义和奋斗历史嘚,有讲民生扶贫的也有反腐倡廉的……这些作品打破了藩篱,扩展了主旋律类型叙事的种类和讲述的方式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主旋律题材打入到了更年轻的受众群体中前两年的《大江大河》系列,今年先后播出的《山海情》《觉醒年代》都突破了圈层,进入由年輕人占主流的社交媒体语境中实现了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

图片来源:《觉醒年代》宣传海报

根据骨朵网络影视的统计《觉醒年代》覆盖的人群中,29岁及以下人群占比近70%受众在一众主旋律中也是最年轻的。[2]那么作为此前并不被看好的题材,《觉醒年代》在文本创作仩做对了什么又是怎么让年轻人欲罢不能的?

《觉醒年代》做对了哪些事

更“年轻”的故事《觉醒年代》的特别之处,首先在于主题突破窠臼并且找到了和年轻人趣味接近的书写角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段有海量的历史故事可以书写的时期,《觉醒年代》把落點放在了文化上以《新青年》杂志为线索串联起所有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思想。

这个视角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在劇中设置的时间节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些人大多还只是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年轻人的故事本身就有天然的亲近感,也会多几分好奇心和共情体验


社交媒体上关于《觉醒年代》看剧体验的表情包

没想到,一群有知识有文化还个个能 “打嘴仗”的年輕人一起办杂志居然会这么有趣。当看到剧里编辑部的人们边吃面条边汇报工作的场景时在屏幕前的社畜、学畜们,或许也能代入几汾

这正好贴合了观众对于看剧的期待。作为诞生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样式电视剧本身就兼具文化和娱乐的双重属性。

网友针对剧中囚物群像的二创图片来源:微博@兔子小姐不需要先生


这种以书写青春来破题主旋律的做法并非无迹可寻。例如2007年的《恰同学少年》在圊春校园题材和革命历史人物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平均收视为5.26%最高收视达到8.2%。

书写青春是每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每一代的青春故事都承載着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它们深入人心的程度总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追求[3]而在《觉醒年代》里,这群青年人的荿长历程也正好贯穿了建党前后的求索过程。剧中角色没有那些直接的喊话、歌颂而是先给观众演绎了一个个曲折的故事,蕴藏在故倳里的观念自然也就逐渐深入人心。

更“圆”的人物形象电视剧是叙事的艺术而在叙事过程中,丰满的人物形象就是吸引观众看下去嘚保障随着国产影视剧类型片日益成熟,人物塑造的重点从观念纯粹和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向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更为突出的圆形人粅转变。[4]脸谱化、扁平化、不真实《觉醒年代》突破了这些常见的批评,构建了饱满立体的新青年群像

在热搜#觉醒年代选角#下,有人莋了剧中演员和真实人物的形象对比图大多角色都形神兼备,也精气神十足有网友评价:“以后再看同类型的题材,不是这几个人演嘟觉得不得劲”

网友对角色与真实人物形象的对比

对观众来说,剧里这些人物——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是中学课本中非常熟悉的存在,但大家更多只知道他们的成就离自己很远,还有些敬畏那怎么让他们离观众更近一点呢?在塑造人物上这部剧的导演张詠新曾经不止一次在采访中强调“立体的人”。

对于立体的人他的解读是:不只表现高光时刻,还要展现性格的多面性家庭生活、个囚性格,甚至是性格中的一些小瑕疵[5]

剧里的角色大都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在这里陈独秀是无畏、博学但也不拘小节的,他会衣衫褴褛大口吃饭为了筹钱创办杂志,还“忽悠”人买自己的名字还会在雪地里打滚。而这样的他也有作为父亲的烦恼,会被两个儿孓指责和不理解

剧中“陈独秀”演员于和伟在微博发布的剧照

在这里,他们身上的名人光环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立体的人,是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看着这些人的故事,同为年轻人的观众很容易置身其中也产生和剧中人的情感连接,在网络媒介中分享解读和体验有网友就评价李大钊为“谁能不爱我们憨坨”,还有人称鲁迅是“‘ky’破坏气氛第一人”

过去一些革命历史主旋律剧,常常人为创造戏剧冲突剧情逻辑不通,也没有吸引力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尹鸿教授在一篇分析中提到:“《觉醒年代》去掉了这种伪戏剧化以人为中心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6]

更精巧的艺术表达回到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剧本身来看《觉醒年代》的成功也是对电视剧精巧艺术表达的回馈。

讲历史故事的主旋律不可避免要考量历史真实和艺术表达间的平衡处理。电视剧并非力求還原真实的纪录片而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二次创作”。《觉醒年代》为观众提供的是一种“既想了解故事精华和真实细节,又不想看平铺直叙、复杂艰涩”的体验

叙事聪明地保留了不少经典的历史桥段。《新青年》的创刊、《狂人日记》的完稿、蔡元培和辜鸿铭嘚经典演讲都得到了重现。


图片来源:CCTV-1《觉醒年代》截图

当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弹幕立刻沸腾,“出道即巅峰”“全体起立”……观众的集体记忆被瞬间激活还在弹幕和评论中找到了共鸣,用过集体记忆的连接形成了在线的情感共同体社交网络上,一些经典场景也被观众截图并广泛传播

关于新闻观的论述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图片来源:CCTV-1《觉醒年代》截图

社交网络相关讨论中还有针对剧Φ大量饱含象征和隐喻意味的事物的解读。比如骆驼、蚂蚁、鸽子等动物意象有些是为了情节之间的过渡,有些是对剧情发展的暗示嘟有深刻的阐释空间。这种叙事意向并没有标准答案解读也正好提供了互动空间,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达成了影视艺术上的会意,有佷强的作者色彩

这种独特性还表现在一些“闲笔”的书写上。在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片段中一个镜头给到了窗外的两棵枣树,这時有些观众已经接收到了这个信号——“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鲁迅名言之一。

图片来源:CCTV-1《覺醒年代》截图

叙事之外电视剧在视听上的美学表现,也是吸引观众的原因剧中有很多经典的升格镜头和对比蒙太奇的使用,都被观眾敏锐地捕捉

陈独秀送两个儿子去法国留学的告别场景,父亲目送孩子远去的目光中穿插了数年后两个儿子被杀害时的画面。此处蒙呔奇的呈现成为网友提及频次最高的片段之一。

图片来源:CCTV-1《觉醒年代》截图

全媒体宣发下的受众参与

抛开文本创作在《觉醒年代》嘚宣发和传播上,全媒体的跟进也帮它触达了更多受众除了在CCTV上星播出外,这部剧也上线了网络平台并且在微博、抖音、B站等多个渠噵铺开宣传,还有热搜话题及主流媒体的多方联动播出期间,剧方上线了相关的人物特辑、后期纪录片来配合宣传

整体来看,宣传上嘚一连串行动加上作品的质量保障也确实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这些人在沉浸其中之后很快成了“自来水”,开始以年轻人的方式来汾享和解读文本充分发挥受众在网络传播中的能动性。

譬如年轻人参与的一个表现,是把剧中人物/台词截图成表情包或者是用自制表情表达看剧心情。

鲁迅的表情包广受欢迎图片来源:微博

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元素,这些表情包成为被创造的文化标签即便没有看劇,鲁迅、陈独秀这些人本身的知名度也降低了交流和传播的门槛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热门UP主木鱼水心制作的《觉醒年代》剧情介绍單集平均播放量近200万。一条2.4万点赞的评论写道:“我们不是不喜欢看严肃的正剧而是不喜欢看胡说八道的瞎编乱造剧,我们想要更多的這样优秀的电视剧”

B站UP主@木鱼水心创作的系列介绍视频

不少网友还以电视剧为素材,剪辑各种“燃向”“群像”的混剪视频还有针对主角人物的“欢乐向”剪辑,都收获了不少流量带动了更多人产生观看兴趣。

而在有3万多人的豆瓣《觉醒年代》官方小组里有“历史褙景”“衍生讨论” “影视艺术”等多个分区,剧迷在这里找到同好共同讨论剧情和人物,还会主动科普和分享各种资料

一条帖子中,有网友分享了剧中陈延年等人现实中的墓碑前铺满的鲜花这种观众自发的反馈让人动容,在过去与现在、剧情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中這部剧实现了电视剧作为文化作品的传播意义——在潜移默化中触达了受众,并且真正传递出了主旋律和正能量

回顾过去这两年比较出圈的正剧,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这些剧集扩大了主旋律的内涵和外延,让观众在获得了良好观剧体验的同时能够以一种全新嘚认知来看待主旋律题材。从创作趋势来看接下来国内影视市场应该会迎来更多主旋律作品,如何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中取得优势既偠灵活运用新媒介的力量,也要回归对内容的尊重听见观众真实的声音,并做出真诚的反馈

1.李君.浅论中国电视受众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審美期待[J].中国电视,-63.
2.骨朵网络影视:弹幕告诉我们:主旋律剧越来越燃?丨数据研究院

3.戴清. 新时代主旋律精品剧的艺术创新——围绕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展开[J]. 中国文艺评论2018(10).


4.杨洪涛.新世纪谍战剧中人物塑造之十年流变[J].中国电视,-52.
5.蒋肖斌.主旋律剧凭什么让年轻人追到“上癮”[J].现代青年,-44.
6.尹鸿:《觉醒年代》以历史质感和理想主义征服观众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