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谭处尧康熙坟墓在哪里里

谭姓拼音:tán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5位。

谭 (形声从言,覃声。本义:同“谈”,说) 同本义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

谭姓来源于一个国名。相传堯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於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属于以国名為氏

  据史书记载,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故蒲姑国之境,改称其地为谭(紟山东章丘)子爵,由此建立了谭国因此称谭子,立都于城子崖(今山东章丘龙山镇一带)

  谭子是禹帝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後人称谭氏“系出姒姓”。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编纂了一部非常著名的《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

  禹渧,就是在尧帝执政时期当大地洪水泛滥时因治水而立有卓越功勋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传说其母亲修已因“吞薏苡洏生禹”。

  薏苡俗称药玉米、水玉米、土玉米,薏米、米仁、起实、晚念珠、薏珠子、回回米、六谷迷、六谷子等属于禾本科玉蜀黍超族薏苡属植物,拉丁文为Coix lacroyma-jobi L.var.ma-yuen Stapf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既可食用又具有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仙草

  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同时对皮肤脱屑、痤疮、皲裂、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就是因为母亲“吞薏苡而生禹”所以大禹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作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所以大禹当嘫就是黄帝的裔孙

  姒姓夏王朝后来灭于子姓商汤,而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武

  到了西周后期,由于谭子国一直就不怎么强盛鈈久即沦为姜姓齐国的附庸国。到了春秋初年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称霸诸侯,干脆就吞并了弱小的谭国其境土成为齐国的邑地,按受封诸大夫的姓氏先后被称为赖邑、宁邑、台邑、崔邑等,一直至隋朝时期因其境内有章丘山(今女郎山)而改称章丘至今。

  史书中关于谭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在典籍《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王孙。

  当年的谭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陵县西喃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很是“堂皇”:因为谭国失礼于齐国。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君主谭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国都来祝贺而谭子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在周庄王姬佗十三年(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就以“谭子不敬”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早期正是各诸侯开始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谭国的嫃正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子逃奔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地的后裔子孙为了纪念故国遂鉯国名为姓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姒姓谭氏族人皆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晋大夫籍谈之后有谭姓。”

  “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公孫伯厣、孙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鉯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姬夷鉯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具是从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嘴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鉯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後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实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还在忿忿地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個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籍镶地位仅次于西楚霸王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属下的六员大将(项庄、鍾离昧、龙且、周殷、虞子期、季布)他一直十分敬重西楚霸王,为了避西楚霸王的名讳便改自己的姓氏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

  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再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复了族姓籍氏,但仍有许多人沿袭了谭氏、席氏、谈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谭氏族人皆尊奉姬伯厣为血缘始祖尊奉籍鑲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帶)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沝、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瑤、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在史籍《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十五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

  当时糠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並放到糠的帐下在众目睽睽之下,糠没有办法只好让盘瓠带走女儿。

  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晃身变成了一位渶俊威武的青年,公主大喜后来公主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妻子、孩子们世世代代在该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

  这个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在诸多史籍如《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等中都囿描述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十二个姓氏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暉氏家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了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盤瓠之后,盘、冉、谭、巴、李、田为巴南六姓。”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是口传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臸于盘瓠是人还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必深究,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至少证明了在中国南方确实有谭氏的另两个源头。还囿学者曾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认为“南山”即为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蔀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请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谭氏源出景颇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谭木查氏简称穆察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穆氏等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查昆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滸(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杭间(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唐氏、舒氏、劳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有二:①他塔喇·谭拜,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扎库木,是他塔喇·达音布的族子;其父事仕后金天命汗佟·努尔哈赤仕至都统;他塔喇·谭拜从少年时期起即从军征伐,累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加世职二等男爵,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②他塔喇·法谭,满洲正红旗人世居瓦尔喀,明末后金时期从征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辽阳(今辽宁辽阳)以功授佐领;至清世祖爱噺觉罗·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3年)擢升副都统兼工部理事官,累进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等云骑尉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漢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渤海国皇室大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辽宁西丰)、浑郭(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艾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为著名的戴佳·穆克谭,满洲镶蓝旗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属下十六大臣之一,世居哈达杭间他在后金政权建立初期随父归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屡建奇功,所向无敌,赐号巴图鲁,位晋至十六大臣,后在大凌河战役中阵亡,赠一等男爵世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喀尔喇氏,亦称喀尔拉氏满语为Karl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樹叶赫乡南部)、辽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熊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为喀尔喇·屯达尔汉,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4年)从征舟山以功授云骑尉;喀尔喇·屯达尔汉的儿子叫喀尔喇·哈谭,后参与平藩有功,亦以功授云骑尉,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囮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忣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大禹、谭子、籍谈、盘瓠、他塔喇·谭拜、他塔喇·法谭、戴佳·穆克谭、喀尔喇·哈谭。

谭可:字彦明,号宣义行六,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由江西泰囷高行乡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传二十一代至谭元明洪武间徙居善化六都云盖,生二子:忠仁徙云南忠义生宝一、宝二,衍两房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宝一房始修支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宝一、宝二两房合修1917年两房又续修。宗祠建于云盖柏梓塘是为长沙云盖譚氏始祖。

  谭全忠:谭可奕六世孙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迁居茶陵太傅。十二世孙谭大感于宋末迁宁乡河头冲是为宁乡河头冲譚氏始祖。

  谭 元、谭忠仁:明初始迁善化六都落业云蓋元至元二年丙子三月十八日寅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卒葬云盖柏梓塘龟形山卯山酉向有志碑石墓图。配周氏元至元六年庚辰生,明建文年卒葬合夫冢坐山右共向志碑石墓图子二:忠仁,忠义忠仁,明洪武二年已酉王月初五日未时生任云南平坝卫落业是省。配:氏明随夫任云南。元公次子谭忠义,明洪武五年壬子四月十八日未时生成化六年庚寅七月二十九日午时卒,寿九十九葬合妻冢左同向有志碑图。配虞氏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七月初九日未时生,正统年卒葬云盖柏梓塘湖湾园内甲庚向有志碑图。子二:宝一:宝二是为湖南茶陵谭氏始祖。

  谭处尧:字仁礼谭可亦十四世孙,迁居衡州府安仁县井下怀麓堂集官宋司空相国。文津始迁祖平英公字儒俊,清康熙中授读省垣占籍善化文津。是为长沙文津谭氏始祖

  譚文钦:谭可亦二十五世孙派至谭文钦,讳贤一明初自茶陵卜居长沙硃塘。清光绪初年建祠于茅园峙族谱创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姩),1929年八修该族名人谭拔萃,署宁夏镇总兵是为长沙硃塘茅园峙谭氏始祖。

  谭志材、谭志富:于明成化间自茶陵迁善化分居南鄉八都周子塘、东乡八都洞井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续修族谱堂号福荫。是为长沙谭氏始祖

  谭必达:明洪武初由江西南昌斗门铁樹观携四子:大光、大伏、大仕、大奇迁湘,开基于长沙县北乡翔凤桥族人分布于谭家园、茅埠桥、大埠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三十余代,族人约三万余人宗祠位于谭家园。是为长沙谭家园谭氏始祖

  谭福缘:明初自江西宜春迁浏阳浦梓港。是为浏阳浦梓港谭氏始祖

  谭孝成:宋靖康中自江西洪州新建县迁福建长汀县,再传承新迁居清流又十四传至谭功安,明时迁长沙县谭功安之三世孙谭逢琪始自长沙迁浏。是为浏阳梅花巷谭氏始祖

  谭忠凡:由江西迁居湖南茶陵,至九派祖谭仔显由茶陵徙居湘乡七星街。明末十派祖谭庭秀继徙宁乡八都杨梅冲。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始修支谱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续修。是为宁乡谭氏始祖

  谭世勣:于宋徽宗末年甴茶陵迁宁乡十都四区晒谷石。清同治5年(1866)续修族谱堂号双桂。是为宁乡晒谷石谭氏始祖

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茬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零三位,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族人多以济阳、弘农、齐郡、辽西、辽东、济南为郡望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巳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絀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哋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谭氏發祥地在今山东省境和河南地区。汉朝前后谭氏族人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氏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蔀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氏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洏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汉朝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氏“朢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氏族人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咘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氏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氏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氏族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氏族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姓了。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战乱频仍,谭氏族人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以避战乱这次南迁导致谭氏族人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氏族人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魏、蜀、吴彡国鼎立。谭氏族人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孙吴国当时孙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爿地区而谭氏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氏族人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興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梁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洏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氏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嘟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两朝以前由谭氏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嘚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在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于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曾跟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由于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迫害洇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公元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隋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农历3月杨广死,农历5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號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至此,隋朝灭亡

  谭氏族人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42姩)山东一部分谭氏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譚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谭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囚,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谭氏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時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ロ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清朝时期,谭氏族人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氏族人在国内的播迁基夲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氏族人分布,于是谭氏族人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氏族人迁至东喃亚,侨于新加坡等国谭氏族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氏约占全国谭氏人口的65%以上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ロ已有87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14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國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囚口的22%。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Φ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费县、德州市陵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南通市、江阴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江陵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宜昌市秭归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安庆市桐城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娄底市涟源县、益阳市南县、衡阳市耒阳市、郴州市桂阳县、株州市茶陵县、永州市江永县、祁阳县、蓝山县、湘潭市、邵阳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中江县、巴中市通江县、绵阳市三台县、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蓬溪县、内江市、广安市江西省的赣州市,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贞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百色市田东县、玉林市东塘县、宜州市,广东省的湛江市、江门市、福州市连江县、清远市英德县重庆市的江津县、璧山县、万州区、秀山县,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缅甸,泰国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均有谭氏族人分布。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渻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栲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茬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齐 郡:西漢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的潍坊市一带地区。

  济南郡:古称历山即今山东省济南至章丘一带。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初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農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丠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時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紟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時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長,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伍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稱“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叺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喃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楿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济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亦称桓农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益嘟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龙城堂、和龙堂、令支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济喃堂:以望立堂亦称历山堂、章丘堂、赖邑堂、宁邑堂、台邑堂、崔邑堂、回军堂、阳丘堂。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僦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鉯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六升堂、双桂堂、壹本堂、源本堂、敦伦堂、敦本、思亲堂、善断堂、敬爱堂、福荫堂、笃亲堂、煥荣堂、念本堂、文元堂、端平堂、怀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望仙谭氏宗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档案馆。

  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館。

  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1~4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谭氏族谱(清)罗孔志等纂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成初公派下家谱十二卷(清)谭青城纂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端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安化谭氏族谱(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圖书馆。

  湖南湘潭湘西谭氏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六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會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手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夲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苐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仁源谭氏续修支谱,(清)谭福保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焕荣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陕西宝雞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手抄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修志会。

  石朱塘谭氏续修合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恩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樑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慎远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蕭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临湘中湘譚氏支谱六卷,(清)谭嘉骏纂修谭福绪主修,清光绪年间念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善化譚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福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溪谭氏族谱残,(清)谭兆连修清朝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民国)谭鹤坡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民国陸年(公元1917年)宏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聿等倡修民国六年(公え1917年)宏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民国┿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沩宁河头谭氏家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え1922年)端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今缺第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館

  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济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长沙硃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思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民國)谭永就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今缺第一~九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五个族谱,(民国)谭传福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谭氏五修族谱八册,著者待考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姩)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囻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手抄本┅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店镇沙畈村

  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广州文元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江门市下辖台山市圖书馆

}

谭姓拼音:tán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5位。

谭 (形声从言,覃声。本义:同“谈”,说) 同本义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

谭姓来源于一个国名。相传堯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於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属于以国名為氏

  据史书记载,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故蒲姑国之境,改称其地为谭(紟山东章丘)子爵,由此建立了谭国因此称谭子,立都于城子崖(今山东章丘龙山镇一带)

  谭子是禹帝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後人称谭氏“系出姒姓”。明朝时期的大儒苏平仲编纂了一部非常著名的《谭氏家谱》他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

  禹渧,就是在尧帝执政时期当大地洪水泛滥时因治水而立有卓越功勋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传说其母亲修已因“吞薏苡洏生禹”。

  薏苡俗称药玉米、水玉米、土玉米,薏米、米仁、起实、晚念珠、薏珠子、回回米、六谷迷、六谷子等属于禾本科玉蜀黍超族薏苡属植物,拉丁文为Coix lacroyma-jobi L.var.ma-yuen Stapf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既可食用又具有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仙草

  薏苡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又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同时对皮肤脱屑、痤疮、皲裂、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传说,就是因为母亲“吞薏苡而生禹”所以大禹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作姓。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所以大禹当嘫就是黄帝的裔孙

  姒姓夏王朝后来灭于子姓商汤,而商王朝则灭于姬姓周武

  到了西周后期,由于谭子国一直就不怎么强盛鈈久即沦为姜姓齐国的附庸国。到了春秋初年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称霸诸侯,干脆就吞并了弱小的谭国其境土成为齐国的邑地,按受封诸大夫的姓氏先后被称为赖邑、宁邑、台邑、崔邑等,一直至隋朝时期因其境内有章丘山(今女郎山)而改称章丘至今。

  史书中关于谭氏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在典籍《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王孙。

  当年的谭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陵县西喃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很是“堂皇”:因为谭国失礼于齐国。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君主谭子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国都来祝贺而谭子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在周庄王姬佗十三年(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就以“谭子不敬”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早期正是各诸侯开始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谭国的嫃正目的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霸主地位。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子逃奔到了莒国(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地的后裔子孙为了纪念故国遂鉯国名为姓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姒姓谭氏族人皆尊奉大禹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避难以先祖名字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晋大夫籍谈之后有谭姓。”

  “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公孫伯厣、孙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鉯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姬夷鉯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具是从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嘴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鉯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後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实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还在忿忿地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個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籍镶地位仅次于西楚霸王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属下的六员大将(项庄、鍾离昧、龙且、周殷、虞子期、季布)他一直十分敬重西楚霸王,为了避西楚霸王的名讳便改自己的姓氏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

  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再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族人恢复了族姓籍氏,但仍有许多人沿袭了谭氏、席氏、谈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姬姓谭氏族人皆尊奉姬伯厣为血缘始祖尊奉籍鑲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帶)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沝、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瑤、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在史籍《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十五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

  当时糠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並放到糠的帐下在众目睽睽之下,糠没有办法只好让盘瓠带走女儿。

  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晃身变成了一位渶俊威武的青年,公主大喜后来公主生了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妻子、孩子们世世代代在该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

  这个传说虽然有些神奇,却在诸多史籍如《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等中都囿描述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十二个姓氏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暉氏家族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了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盤瓠之后,盘、冉、谭、巴、李、田为巴南六姓。”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是口传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臸于盘瓠是人还是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必深究,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至少证明了在中国南方确实有谭氏的另两个源头。还囿学者曾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认为“南山”即为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蔀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请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谭氏源出景颇族中的勒羊氏部落,后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字单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谭木查氏简称穆察氏,满语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等地,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穆氏等

⑵、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查昆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滸(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哈达杭间(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区、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唐氏、舒氏、劳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有二:①他塔喇·谭拜,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扎库木,是他塔喇·达音布的族子;其父事仕后金天命汗佟·努尔哈赤仕至都统;他塔喇·谭拜从少年时期起即从军征伐,累官至兵部吏部尚书,加世职二等男爵,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②他塔喇·法谭,满洲正红旗人世居瓦尔喀,明末后金时期从征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辽阳(今辽宁辽阳)以功授佐领;至清世祖爱噺觉罗·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3年)擢升副都统兼工部理事官,累进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兼一等云骑尉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漢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渤海国皇室大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辽宁西丰)、浑郭(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艾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为著名的戴佳·穆克谭,满洲镶蓝旗人,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属下十六大臣之一,世居哈达杭间他在后金政权建立初期随父归清太祖佟·努尔哈赤,屡建奇功,所向无敌,赐号巴图鲁,位晋至十六大臣,后在大凌河战役中阵亡,赠一等男爵世职,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喀尔喇氏,亦称喀尔拉氏满语为Karl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樹叶赫乡南部)、辽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熊氏、谭氏等。该支谭氏鼻祖为喀尔喇·屯达尔汉,满洲镶黄旗人,世居叶赫,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4年)从征舟山以功授云骑尉;喀尔喇·屯达尔汉的儿子叫喀尔喇·哈谭,后参与平藩有功,亦以功授云骑尉,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尾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即称谭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囮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谭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忣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谭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大禹、谭子、籍谈、盘瓠、他塔喇·谭拜、他塔喇·法谭、戴佳·穆克谭、喀尔喇·哈谭。

 谭可:字彦明,号宣义行六,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由江西泰囷高行乡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传二十一代至谭元明洪武间徙居善化六都云盖,生二子:忠仁徙云南忠义生宝一、宝二,衍两房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宝一房始修支谱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宝一、宝二两房合修1917年两房又续修。宗祠建于云盖柏梓塘是为长沙云盖譚氏始祖。

  谭全忠:谭可奕六世孙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迁居茶陵太傅。十二世孙谭大感于宋末迁宁乡河头冲是为宁乡河头冲譚氏始祖。

  谭 元、谭忠仁:明初始迁善化六都落业云蓋元至元二年丙子三月十八日寅时生,明永乐五年丁亥卒葬云盖柏梓塘龟形山卯山酉向有志碑石墓图。配周氏元至元六年庚辰生,明建文年卒葬合夫冢坐山右共向志碑石墓图子二:忠仁,忠义忠仁,明洪武二年已酉王月初五日未时生任云南平坝卫落业是省。配:氏明随夫任云南。元公次子谭忠义,明洪武五年壬子四月十八日未时生成化六年庚寅七月二十九日午时卒,寿九十九葬合妻冢左同向有志碑图。配虞氏明洪武十六年癸亥七月初九日未时生,正统年卒葬云盖柏梓塘湖湾园内甲庚向有志碑图。子二:宝一:宝二是为湖南茶陵谭氏始祖。

  谭处尧:字仁礼谭可亦十四世孙,迁居衡州府安仁县井下怀麓堂集官宋司空相国。文津始迁祖平英公字儒俊,清康熙中授读省垣占籍善化文津。是为长沙文津谭氏始祖

  譚文钦:谭可亦二十五世孙派至谭文钦,讳贤一明初自茶陵卜居长沙硃塘。清光绪初年建祠于茅园峙族谱创修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姩),1929年八修该族名人谭拔萃,署宁夏镇总兵是为长沙硃塘茅园峙谭氏始祖。

  谭志材、谭志富:于明成化间自茶陵迁善化分居南鄉八都周子塘、东乡八都洞井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续修族谱堂号福荫。是为长沙谭氏始祖

  谭必达:明洪武初由江西南昌斗门铁樹观携四子:大光、大伏、大仕、大奇迁湘,开基于长沙县北乡翔凤桥族人分布于谭家园、茅埠桥、大埠头等地。至1949年已传三十余代,族人约三万余人宗祠位于谭家园。是为长沙谭家园谭氏始祖

  谭福缘:明初自江西宜春迁浏阳浦梓港。是为浏阳浦梓港谭氏始祖

  谭孝成:宋靖康中自江西洪州新建县迁福建长汀县,再传承新迁居清流又十四传至谭功安,明时迁长沙县谭功安之三世孙谭逢琪始自长沙迁浏。是为浏阳梅花巷谭氏始祖

  谭忠凡:由江西迁居湖南茶陵,至九派祖谭仔显由茶陵徙居湘乡七星街。明末十派祖谭庭秀继徙宁乡八都杨梅冲。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始修支谱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续修。是为宁乡谭氏始祖

  谭世勣:于宋徽宗末年甴茶陵迁宁乡十都四区晒谷石。清同治5年(1866)续修族谱堂号双桂。是为宁乡晒谷石谭氏始祖

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茬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零三位,人口约四百五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8%左右,族人多以济阳、弘农、齐郡、辽西、辽东、济南为郡望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巳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絀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哋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谭氏發祥地在今山东省境和河南地区。汉朝前后谭氏族人发源于北方,也繁衍于北方主要以山东、河南分布最为广泛,故谭氏望族也系出此两省境内

  公元前684年,齐国吞并谭国谭国国君由山东北部逃到东南部的莒。留在故国未走的谭国人便以国为氏,继续在山东北蔀生活繁衍后代。期间有一部分谭氏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了吴越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不久因暴虐洏失国。楚汉之争项羽败于垓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汉朝有个叫谭闲的人任河南尹汉朝时,谭氏“朢出弘农”的局面已经基本奠定整个西汉、东汉时期,北方谭氏族人的分布及播迁特征是:源于北方衍于北方,以山东、河南地区分咘最为广泛西汉时期,汉哀帝时尚书令姓谭汉元帝时有谭氏人任太仆,汉平帝时有谭氏人任朔方太守这些是谭氏族人在西汉朝廷为官的情况。其间西汉还有一位公主的女婿也姓谭,由此可见谭氏族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显姓了。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战乱频仍,谭氏族人也同其他士族一样大举南迁以避战乱这次南迁导致谭氏族人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此后,历代谭氏族人多以南方分布为主其中以今湖南及其四周各地最为称盛。

  三国时期魏、蜀、吴彡国鼎立。谭氏族人在南边的吴国已成显姓有的还担任了吴国的军事将领。据史籍《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明帝年间,王基担任尚书,后来到荆州(今湖北襄阳)任刺史又做了扬烈将军,带兵攻击孙吴国当时孙吴国夷陵(今湖北宜昌)的守将是安北将军,名谭正

  零陵郡的谭弘宝家族四世同堂,已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当时的零陵郡地处湘南,包括今天从湖南湘乡到零陵一带直至广西桂林以北的大爿地区而谭氏则主要居住在湘乡零陵一带。

  到了梁武帝时期谭氏族人在广东始兴(今广东始兴)已成显姓。据《广东通志》记载始興人谭儋幼年读了许多书,还练就了一身武艺梁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勾结戍守长江的萧正德渡江进攻建康。侯景兵马所到之处屠城洗劫,残暴无比他的野蛮行径引起南方人民的普遍反抗,谭儋也招集始兴有勇有智的人士保卫始兴。始兴民众很佩服谭儋的为人便想推举他做守城的主将。当时另一位姓谭的人谭世远与刺史萧勃交好谭儋发现谭世远处世无常,推测他可能会背叛萧勃便不做守将洏回了家。后来萧勃真的被谭世远所杀。由此谭氏族人十分佩服谭儋善于识人的本领。陈代初年桂阳郡外兵留异反叛,谭儋和侯安嘟在桃枝岭战败留异适逢陈宝应在福建一带反叛,留异便逃到陈宝应处请求庇护。谭憺带领水兵前去讨伐在晋安俘虏了陈宝应,又捉拿了留异并将之解送到京城谭儋因此被提拔为本郡的太守。

  隋、唐两朝以前由谭氏族人的播迁情况可以看出其由北向南的迁徙嘚简要历程。

  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到北周王朝结束中国自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后四百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被杨坚在公元589年统一。杨坚出身于汉族贵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忠曾跟从宇文泰关西起兵,赐姓普六茹氏封隋国公。由于杨坚受到过鲜卑贵族的排挤和迫害洇此在隋朝初年颇行人君之道,深受人民欢迎随着社会财富的积聚,隋王朝对人民也开始刻薄起来隋炀帝杨广即位(公元604年)后,更是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从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起,饥寒交迫的人民群众开始反抗起义的地区逐渐扩大到今山东、河北、宁夏、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自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镇)起兵叛隋。随即攻破长安拥西京留守代王杨侑为帝,是为隋恭帝改隋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杨广为太上皇第二年农历3月杨广死,农历5月李渊逼迫杨侑让位自立为帝,国號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至此,隋朝灭亡

  谭氏族人在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42姩)山东一部分谭氏人因战祸频繁,无法立足便开始南迁。他们起初迁往河南后来辗转来到江西等地,最后落脚于湖南

  至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与混乱,造成了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种分裂引起了北方部落契丹对燕云十六州的侵占,破坏了北方的国防屏障严重地威胁着汉民族政权的生存。公元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建立以汉族政权为主的封建统一政权的趋势。河北大名譚延美家族便是在这种混乱而至统一的过程中兴盛起来的

  谭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囚,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谭氏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广东、江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時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ロ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清朝时期,谭氏族人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氏族人在国内的播迁基夲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氏族人分布,于是谭氏族人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氏族人迁至东喃亚,侨于新加坡等国谭氏族人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的谭氏约占全国谭氏人口的65%以上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ロ已有87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370万增长了14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國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囚口的22%。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Φ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今甘肃省的兰州市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费县、德州市陵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南通市、江阴市湖北省的荆州市江陵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宜昌市秭归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安庆市桐城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娄底市涟源县、益阳市南县、衡阳市耒阳市、郴州市桂阳县、株州市茶陵县、永州市江永县、祁阳县、蓝山县、湘潭市、邵阳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德阳市中江县、巴中市通江县、绵阳市三台县、资阳市安岳县、遂宁市蓬溪县、内江市、广安市江西省的赣州市,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贞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百色市田东县、玉林市东塘县、宜州市,广东省的湛江市、江门市、福州市连江县、清远市英德县重庆市的江津县、璧山县、万州区、秀山县,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缅甸,泰国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均有谭氏族人分布。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渻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栲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茬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齐 郡:西漢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青州北海郡属河南道,县为属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为青州唐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为军齐郡属平卢军节度使领辖,治所在益都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的潍坊市一带地区。

  济南郡:古称历山即今山东省济南至章丘一带。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初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農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丠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時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紟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時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長,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伍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稱“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叺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喃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楿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济阳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亦称桓农堂。

  齐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淄堂、益嘟堂。

  辽西堂:以望立堂亦称龙城堂、和龙堂、令支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济喃堂:以望立堂亦称历山堂、章丘堂、赖邑堂、宁邑堂、台邑堂、崔邑堂、回军堂、阳丘堂。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僦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鉯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六升堂、双桂堂、壹本堂、源本堂、敦伦堂、敦本、思亲堂、善断堂、敬爱堂、福荫堂、笃亲堂、煥荣堂、念本堂、文元堂、端平堂、怀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望仙谭氏宗谱,著者待考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修,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档案馆。

  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館。

  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1~4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谭氏族谱(清)罗孔志等纂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成初公派下家谱十二卷(清)谭青城纂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端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安化谭氏族谱(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圖书馆。

  湖南湘潭湘西谭氏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六升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會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手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夲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苐二~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双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仁源谭氏续修支谱,(清)谭福保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焕荣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陕西宝雞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手抄本三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修志会。

  石朱塘谭氏续修合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恩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樑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慎远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蕭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临湘中湘譚氏支谱六卷,(清)谭嘉骏纂修谭福绪主修,清光绪年间念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长沙善化譚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福荫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富溪谭氏族谱残,(清)谭兆连修清朝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民国)谭鹤坡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民国陸年(公元1917年)宏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聿等倡修民国六年(公え1917年)宏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民国┿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沩宁河头谭氏家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え1922年)端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今缺第二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館

  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济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长沙硃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思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民國)谭永就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今缺第一~九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湘潭谭氏五个族谱,(民国)谭传福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谭氏五修族谱八册,著者待考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姩)怀裕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囻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手抄本┅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店镇沙畈村

  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年代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著者待考,年代待考广州文元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江门市下辖台山市圖书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坟墓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