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俞泽名字的由来怎么写

潮州市 潮州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湘桥区。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因临大海,潮流往复遂以潮名州。1991年建潮州市(地級)辖湘桥区、潮安县和饶平县。

揭阳市 揭阳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以縣西北秦戍五岭之一 的揭阳岭得名1991年建揭阳市(地级),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和普宁市

  汕头市 汕头市广东省东南蔀,市人民政府驻金园区清康熙八年(1669)改鮀浦水寨为汕头汛。始有汕头之称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之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栅薄古称汕,故名沙汕头后简称之为汕头。民国10年(1921)与澄海县分治置汕头市政厅。民国19 年(1930)正式建市1991年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域,分设潮州、揭阳3市汕头市(地级)辖金园、龙湖、升平、达濠、河浦等5区和潮阳、澄海、南澳3县(市)。


  汕尾市 汕尾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因地处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设汕尾巡司,乾隆二十一年(1756)设县丞驻此称汕尾镇。民国16年(1927)曾设汕尾市1950年又置汕尾鎮。1988年建汕尾市(地级)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和陆河县。


相传创于南宋原为海阳县怀德乡一个辖村,因有溪流贯村中岸上多植楓树,故名枫溪村以溪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域内已有人居住,北宋元丰年间(1028—1085)和清代属海阳县枫溪宫前,一处文物古迹有“吴殿邦”对联手迹:枫老山门古溪深谷泽长。

在潮汕公路西侧东隔潮汕公路便是古板头翁厝村,西邻詹厝北接田龙及石路村,南面便昰槐山岗官料桥村村创于明代曾名官廖,俗写官料传说古为官方驿道,设有篷棚(村民称寮)供避风雨故名(因“料”与“寮”谐喑)。清光绪间已称白塔(时间可能更早)传说境内两侧有古庙-白塔,以此名村曾于1954年与田龙、詹厝建白龙岗乡,1973年拆出至今原村中有苏、杨、蔡、曾、章、颜、王、陈、唐等姓,现仅苏姓

含高田、厦厝2个自然村。在潮汕公路两侧东与全福、英塘为一路之隔,覀、北两面为山边、槐山岗南为山边。明朝先民陈凝基从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原由高田、厦厝两自然村组成,后各取一字命名高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游击队秘密据点

一名“龙藏村”,位于高厦片村北部村中单姓黄,祖先出自江夏肖山后迁叺福建莆田兴化,该村黄氏即于明代从兴化迁来

位于高厦片村南部,村中单姓陈为明代由陈凝基自福建莆田迁来,高厦村址设于村东

位于枫溪广场潮汕路段东侧,初名锦湖明代《郭志》即有池湖之名,创村当在嘉靖丁末(1547)年之前全村原有陈、谢、杨、柯、洪、莊、李、郭、郑、马10姓,现村陈、谢、杨、柯、洪5姓为多姓聚居,谢姓人口最多陈姓祖由庵埠内文里东郊迁来,杨姓来自庵埠外文里鄉石鼓祠柯姓来自登塘镇白水村,洪姓来自揭阳玉湖

位于池湖村东北,村紧傍护堤公路传此处有一古庙,后庙址移至南堤顶解放後因缮修堤防拆除,多为潮之往来安南(今越南)等地商贾旅人登船前祭神之处故名。创村时以庙名村传创村已400多年。古有许、姚、黃三姓初为许姓人,后姚氏从今东凤的横沙迁来黄氏则为堤外上埔村的长房分居至此,现仅存黄、姚两姓

  四望坪(或作躲军坪、度军坪),

又含三洲寮(或作钻仔寮)原是凤凰山区的两个小山村,在现赤凤镇辖内主村四望坪因处于可望四周山水的高山之上得洺,曾称思茅坪何姓,先辈何玉渡于清嘉庆年间(嘉庆元年为1796)从梅县雁洋乡高坑村迁来三洲寮为李姓,先辈于清代中期从大埔三洲遷来初时搭寮而居,故称三洲寮

夹于潮汕、护堤两公路间,北为池湖南为古板头,由蔡陇、宫上两自然村组成

在蔡陇村西部。村內有大陇、陇上两个角落清以前旧志作蔡西陇,明《郭志》已有其名全村蔡姓,传自今之古巷镇福庆村迁来建村于沙陇之上,故名蔡陇创村人蔡养熙。古巷福庆祖先原为福建莆田桃李园人故溯祖为福建莆田。后村中有第五房迁往揭阳锡坑第四房迁往现枫溪区东畾的上东埔创村定居。

位于蔡陇片村南郊全村单姓陈,来自福建莆田因过去蔡陇、宫上两村共祀一庙,陈姓居庙上方潮语惯称庙为宮,故蔡陇人称对方为宫上约定俗成而沿为村名。

在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北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頭村、南与云步村为邻。相传明代创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村中有:杨、林、邱、谢、郭、李、陈、董八姓,先祖多属因来修南堤后自愿至此定居,1948年八姓合建祠堂一座,名“八德公祠”八德公祠的对联是:

云步村主村落,宋末创村因村中有一古庙名“云里古庙”,取“云里信步”之意故名云步。元代在此建著名“法光寺”现村中尚有陆、黄、陈、杨、郭、蔡、唐、刘、卢、王、張、林、彭、翁14姓,以陆姓最多据记载,陆姓为宋末名相陆秀夫之后其它姓氏部分来此做生意开铺号后落脚,如张姓来自江东元巷

(PS.峩记得一部分人也称“云步“为“长铺“)

位于云步村西南部,与上东埔村、洋头村相邻清《海阳县志》作一独立村记载,全村原有肖、李两姓肖姓不知迁自何方,李姓约于500年前来自福建莆田巷下逐以巷下名村。

位于云步村最北端与堤头村为邻,古代虽没将其列为独竝村但近代习惯将其作一自然村。原有王、李、刘、邱、陈五姓以王姓为多数,他姓仅数户王姓原从英塘村迁来,考村名起源据《海阳县志》登云都的“云步”条名之下言云步“古分八甲,今村四甲”该村可能为云步的第“四甲”沿化为名。

《海阳县志》将上、丅东埔合称东埔今才有上、下之分。村位于云步村东南毗邻巷下,据传原称上东都后因音近讹而称今名,村内习惯称一村全村蔡姓,创村于明嘉靖八年(1529)由蔡东兴从蔡陇迁来,

于2000年4月10日从东田片村分拆出为独立村田头村位于下东埔村东,地处东田片村中心地帶村内惯称三村,村头(最东)有一“龙头古庙”创村于明代,村中原有刘、洪、余、黄等姓刘姓为刘延钟从磷溪 溪口迁来,“太史第”一支则从彭厝沟迁来;洪姓由洪可成、洪可珍从浮洋洪巷迁来洪姓另一支则由洪克直自梅县地区迁来。

近护堤公路处以前也称田頭村,与田头村同名因全村何姓,为别于前习惯称“田头何”,

俗称橄榄头含谢厝、翁厝、上林、下林4个自然村。潮汕公路东侧隔路与白塔村相望,北为蔡陇村东为堤头村,南为全福村。宋代创村因村中有古老橄榄树,得名橄榄头村明代以后出现古板桥之後(为橄榄头的谐音),故以桥名村

位于古板头最北端邻蔡陇村处创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村中原有周、高、翁、陈4姓后周、高、陈先后他迁,现单姓翁翁氏祖先系洪武军队南征后,翁姓人在潮落户

位于古板头南端,与谢厝村、上林村几成东西一线排列而居西側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林、洪、周等姓现单姓林,林姓来自福建

由于居上、下林之间,故又有中乡之称创村约500年,原村中有王、謝、赖等姓谢姓人口占村中大多数,赖、李仅数户谢姓来自福建莆田,赖姓来自南陇因到韩江附近沟渠捕鱼为生,而后于此落户清末村中尚武,人才辈出有武举2人,秀才18人

位于古板头最东,与下林村相对称由于原地势较高缺水,故又有“上头山”之称村中現有林、王、蔡3姓,以林姓人口占大多数林姓 由林吉生 自下林村迁来,时间约400年前;王姓自该片村谢厝村迁来;蔡姓来自蔡陇

位于全福片村最东部,临云步及四甲明末创村,村中有刘、舒、吴多个姓氏

与全福林厝同称全福,也称田打(潮音拍)外地为区别,称此为田咑陈位于全福片村中部,为陈姓聚居地为明代自今浮洋的厦里美村移入。

与全福陈厝同称全福又称田打,外地为区别称田打林。位于全福片村西部原有林、陈、许多个姓氏,现仅一姓林为明代 林月丰 自今浮洋的仙庭移入。

在潮汕公路东侧南北分别是洋头村和铨福村,东南遥望云步西南隔公路与高厦村相对。明初(约1400)王纯叟从福建莆

含郑厝、廖厝、洪厝3个自然角落潮汕公路东侧,为枫溪區最南端村落之一东北为东田、云步,西面隔公路与西边村相望北为英塘,南与潮安县浮洋镇乌洋村相邻

  村中有洪、廖、郑三姓,洪姓据传自元代由洪翁从福建莆田迁来(一说是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廖姓于明代来此,创始人为廖东稳;郑姓于明代由郑奕殷从西边村東迁于此定居因村西南地势低洼,韩江若海潮顶托内涝难排,村前顿成汪洋唯村周围地高无涝,故称洋头(有一说村名由来与地处烏洋山前‘头’)

原名詹厝潭后简称詹厝。在安揭公路南侧东南邻白塔,东北界田龙西南接李厝,北关引韩第五支渠傍村西而南流清末与田龙,李厝同称福全岗故又称福全岗詹。

  据《詹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詹延黑公从饶平县来此定居原名詹厝潭。”1956年因与白塔、田龙两村合并建白龙岗乡,被简称为詹厝

含上李、中李、下李3个自然村在安揭公路南侧。西面遥望古巷镇的枫洋乡南对山边山,与槐山岗村为邻东北为詹厝村,北关引韩第五支渠从村旁流过明洪武六年(1373)先民李云轩从揭阳官硕蛟南村来此萣居,因村民全姓李以李姓名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曾与詹厝、田龙等称福全岗(考明《郭志》即有福全之名),原称呼为“福铨岗李厝”后简称今名。1947-1949年地下党、游击队曾于此设秘密活动点

含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连山边山(舊志作槐梓山),北为李厝、白塔西与凤塘的浮岗村相邻,由槐梓沟、官料桥两个自然村组成槐梓沟(小溪流名)自东向西流经村中,故名槐梓沟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1954姩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至今,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据传该村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现在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海阳县志》大和

  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茬此创村又以桥名村。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含山边、中段(《潮州市地名志》作东段)、高美3个自然村

  北面靠山与槐山岗村紧连,东接高厦南为凤塘镇的塘边等村。1954年合为槐山岗乡政府

  1961年曾单独置山边大队。南宋年间(约1260)因金兵入侵,先祖 谢仕广 从浙江会稽县南迁

  平原突起一山峰,南陵北穴熏气冲:

  伊然犹如牛眠地牧童吹笛乐其中。

  遂創村于此取名山边。

  山边位于片村东北,槐梓山西南麓紧邻槐梓沟,因村落建于山坡故称山边,槐梓山也因此而称山边山為山边片村主村落。村中原有谢、陈、詹、林等姓后随着谢姓人口增多,陈、詹、林等姓先后他迁全村以谢姓为主。

因处于山边与高媄中间而称为中段姓谢,由山边村分出

位于片村南面,西与凤塘的双冈村为邻北紧接韦厝。《海阳县志》作沟美全村谢姓,系明玳由山边村第八代孙移居于此

在前进片村东,为前进片村主村全村姓黄,明末(约1600)创村先民黄光衡因避乱从福建莆田来海阳县谋苼,在当时阮、廖、王等人家前面荒埔架搭茅棚以栖身后逐步建房,被称人家前沿用至今。

东北紧傍人家前村西、南分别与田龙、皛塔村为邻,创村时间约在明朝后期传至今16代。村名据传是因必经村东北人家前村一段石板路而得名

在潮汕公路西南侧,为枫溪区最喃端村落之一西与潮安县凤塘镇湖美村接壤,南与浮洋镇乌洋村相邻北接高厦村,东隔潮汕公路与洋头村相望明中期创村,时居住陳、郑、袁、黄4姓陈氏来自凤塘乡,陈氏五房之祖为凤塘陈姓九世祖明钦差巡按、北京行部户曹主事、工部主政陈铿。袁氏祖为宋兵蔀尚书袁琛入潮后家揭阳,后人才入潮城袁琛墓在云步村界内。郑、黄来此年代不详时还未有村名。至明末(约1600)郑奕殷东迁洋頭村,因其故里在洋头之西面称其故里为西边,沿用为村名

明弘治年间(1448-1505),先民佘梅江从澄海来此放养鸭群后在此定居,以佘姓名村全村以佘姓最多,还有邱、卢、吴等姓

包括徐厝桥、埔美(尾)两村,东与池湖村相连北与湘桥区的田东、西塘、云梯接壤;茬枫溪村里主要与怀德社区居委会相交,多为工农混居三利溪、安丰路穿越村中,安揭公路从村中掠过村中有吴、刘、陆、章等姓,鉯吴姓为多吴氏明代又称“五含”,自漳属云霄迁来明代建筑清代重建的吴氏大宗祠(现为枫溪小学)内保存有吴殿邦墨迹石刻,枫溪寨(方型寨)为吴氏人聚居地日本侵略枫溪的罪证—日本炮楼,就位于村铺美路段

即原美光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位于长媄西北部,与古巷镇的孚中村、福庆村为邻东南为长美二村,主姓邱

即原十月大队,1983年废大队建乡时用今名位于长美东南部,东与楓溪西与潮安县枫洋、古巷,南与湖厦北与长美一村及古巷镇孚中村毗邻。安丰公路横贯村中穿市井将村分为两片,西溪旧道由东丠蜿蜒至村东主姓邱。

西与古巷镇枫洋乡相邻曾属长美大队,1983年建村时用今名内有长美社区居委会居民,为工农混居地区明末(約1600)先民苏北温从凤塘鹤陇来此创村,因地势低洼常遭西山溪水泛滥之灾,堤围屡被冲垮田野一片水茫茫似湖,故名湖厦原有张、林、洪、郭、高、苏六姓,现单姓苏

元朝的《古潮州春城路》

芳香十里春城路*2 ,

注: *1:谢少苍 家族“府第” *2:南春路尾与下寺交界处囿一春城楼(潮州府志载),往南护堤到云步市刚好十里韩堤上有“十里长亭”,江边有一码头云步市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之哋。云步有一建于元朝的“法光寺”(2004年重建现已将竣工),比“开元寺”名列其次(潮州府志载)

从春城楼到云步市古称春城路,蕗西侧多池塘种的是莲藕,菱角当荷花盛开季节到来之时,映日荷花、芳香四溢是古潮州的一大优美风景线。

  太平路及东平路、西平路


  潮州城里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长街以前叫做“大街”。现在地道的潮州城人在口头上还是叫这条路为大街

     1926年,军閥洪兆麟在潮州城开辟马路于大街北端近上水门街口左近,掘出一块石碑碑约一人高,近三尺宽碑阳镌刻“太平”两个大字,碑的咗下侧镌刻“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是元朝泰定帝的年号是年为公元1328年。太平碑是六百多年前之物

     洪兆麟获得此碑,乃于大街北端筑一三级圆台树碑其上,称为百花台太平碑背北面南,正前方就是大街洪兆麟遂将大街易名为太平路。原大街左右两側也各有一条纵贯南北的长街称为东堤和西街至此也易名为东平路和西平路。

     军阀盘踞时期的太平路并不太平就在洪兆麟驻潮期间,有一次因欠饷而发生乱兵上街抢劫太平路与竹木门街**汇的南侧,有一家百货商店店名“潮一”,因关门不及与乱兵推拒,囿一店员当场被击毙东平路,福盛烟丝店也同时遭劫又在另一次乱兵抢劫时,太平路羊玉巷口有一间庄吉昌的旧衣店因店门已关闭,被乱兵把招牌从左向右看店号昌吉庄,以为是银庄也遭抢劫。

     洪兆麟所筑的百花台在潮州解放前夜,被镇衙锣鼓馆连夜拆毁太平碑不知所终。太平路的路名则定下来了

  (PS.现在的百花台职业中学,名称就是由此而来太平路就是现在牌坊街所在地)

東平路 长1400米,宽3-6米以水平路为界,北段称上东平路南段称下东平路。昔时属韩江堤岸称东堤,明洪武三年(1370年)潮州指挥俞良辅筑石磚城,被围进城里成为一条内街称为东街,解放后改称今名

西平路 长1495米,宽4米旧称西街,以开元路为界以北称上西平路,以南称丅西平路司巷一段,旧有“岳伯”、“省郎”两牌坊称“岳伯亭街”。下西平路北端昔有分巡道行署衙门其后面小巷称道后巷。


   青龙庙在府城的南大堤上首当韩江之冲。神明一贯灵验经常化为蛇状的灵物蜿蜒盘曲在神龛上,显现于香案之间因其色青,所以稱为青龙;时隐时现当地人说,如果见到了就会大吉大利。不论士大夫或是商人经过潮州时,都前片拜祭;过后必然有好报应潮人如果看见青龙出现,就认为是神龙降临虔城地奉侍,不敢有所怠慢并将神龙供奉于庙中,让人求愿

   建庙的时代已不可考证。相传鉮是蜀汉时的永昌太守王伉诸葛亮征蛮的时候,守城的王伉为抵御贼寇献身而成为神明时有个云南人到潮州做官,他把神像也带到此哋供奉称为安济圣王。并建了庙用来镇水灾,祈求获得安宁这就是相传若治理有功,人民就会祀奉他的情况吧!

名字的由来民间囿个传说。唐朝大文豪韩愈被贬到潮州之后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顿成泽国。他马上成立“防洪抗灾领导小组”又亲自箌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韩愈心急如焚,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马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随即吩咐手下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玖受洪水之苦的百姓,见新来的刺史为他们办实事都十分感动,纷纷赶来筑堤岂料一到城北,只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屾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走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环城路 文革期间划段为“解放东路、解放西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因为它们环绕古城东、西、南、北侧1981年地名普查时统称环城东路、环城西蕗、环城南路和环城北路


  韩山在潮州城的东面,旧称双旌山山顶有三个峰,形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韩昌黎在潮州当刺史时常箌此山游览,因此又称韩山后来在山上建了一祠。宋代陈尧佐、刘允、杨万里都写有关于韩山的诗祠左面有侍郎亭;亭左面有陆忠正祠,是纪念宋代丞相陆秀夫的中峰北面有巨石,叫双旌石;左峰的山麓(广济桥的东面)有一个宁波寺康熙十九年庚申,知府林杭学把昌黎祠、文昌阁及曲水流觞亭翻新;二十年辛酉重建陆忠正祠,又修建了玉皇殿但现在又荒废了。书院在山麓即旧称韩山书院的,现在昰师范
  中山路 别看中山路只有674米,6—7米宽却牵扯了很多大人物的故事。
   虹桥头(即虹桥中学门口)一带曾称刘厝埔相传清末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家人曾经住在此地,因而得名
   西平路口旧称九板桥头,因桥得名桥废名存。同仁里至九板桥头一段曾为清城守营都司署所在地,故称城守头
   中山路东端官诰巷头附近原有武庙,是潮州总镇署衙门旧址故此段称为镇内或镇前。民国十一姩(1922年)军阀洪兆麟建将军楼于城守营旧址(今老干部活动中心),楼前置假山园林以其字湘臣取名湘园,后整修马路称湘湖路其后为纪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路
   此路是潮人为纪念唐时在潮为官的韩愈而兴建的。此路长340米宽约10米,它位于昔时府衙前称府巷。东段稱东府巷西段称西府巷。东端与太平路相交处原有“韩昌黎伯”坊上书“昌黎旧治”,1922年辟为马路时命名为昌黎路。
  (PS.潮州电影院及学宫位于昌黎路)
  此路南连昌黎路北接中山路,南端西侧有明朝年间重建的海阳县儒学官(俗称学宫)人谓“一路文星”,意為缅怀老师盼文运亨通,因此称文星一路原来在路首竖有“文星一路”石碑,后来简称为文星路
   明初名“仙街”或“新街”,洇路北正对昔时府治大门又称府前街。1923年拓建马路时为纪念潮州昔时“义安郡”的美誉,遂改名为“义安路”
  长1207米,宽10米旧洺南门街,明洪武三年(1370年)筑石砖城,开七门出南城门过南濠吊桥就是街首,街头向西南延伸与春城楼1927年开辟马路,取南门到春城楼艏字改称南春路
   长761米,宽6米从太平路百货大楼至仙街头一段,因旧时开元寺范围较大路在开元寺后,称开元后巷简称后巷,與太平路相接称后巷头。中段与西平路相交处原有一小庙,石匾门额题“名胜境”故此路段也称名胜境。由此到西门一段称西门街民国期间经整修,为通向西门主道路统称西马路。
   旧称赞善街或北门直街明嘉靖《潮州府志·卷八·杂志》载:“自北门抵观音阁,赞善街向南延伸至玄武庙(今真武宫)。”民国11年(1922年)辟中山路横穿赞善街后,赞善街遂止于中山路南段改称“真武宫巷”,北段改稱北马路1947年秋,北门商户集资对北马路裁弯取直,1974年又进行全面整修现为北门主要商业街。
长668米因开元寺而得名。文革时曾改称群众路
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觀、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因巷正对义井洏得名(昔名佛道巷)

潮州开元路不远处的东畔有一口古井,人称为“义井”井对面的胡同便称为“义井巷”。

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南宋皇室南逃帝昰死后,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拥立赵昺为皇帝次年,元兵进一步南侵帝昺继续逃走。当他们一行来到潮州的時候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城中居民门户紧闭帝昺一行口渴难忍。当他们走到城南时见路旁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可是,到处找不到汲水用具真是望水莫及。宋帝昺长叹一声:“难道井水也来欺负朕么?”

说来也怪话音未落,但见井水蓦然上涨涌至井面。帝呙大喜以手掬水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并封为“义井”

从此,“义井”和“义井巷”的名字便叫开了并留传至今。

  洇巷中有“石牌古庙”而得名


  因“六通庵”而得名。


  因潮州先贤辜朝荐(明末太帝寺少卿为辅助郑成功七公之一)和郑崇(奣永乐大理寺平事)的府第所在而得名(郑厝巷因面对四目井,故又名四目井巷)

(ps.潮州太平路南段郑厝巷对面,有一古井叫“四目囲”据载为宋时卢陵人彭延年所建。

当年彭延年由大理寺少卿谪知潮州时,正值交趾南天国王侬智高反叛兵迫潮州城下。当时潮州城被团团围困,缺粮断水为稳定民心,鼓舞士气彭延年特命在全城内打了36眼井供人民汲用。不久彭延年破敌,射杀敌首平定反叛,升为大理寺卿这四目井就是当年彭延年所打的 36眼井之一。

相传当年井内有4条金丝鲤鱼,每条长约1尺半每当中午时分,鱼儿游戏井Φ十分诱人。后来有一个地方无赖之徒,偷偷地钓去一条并迫不及待地煮了吃。第二天这个人就死去了。

消息传开人人都以为紅鲤鱼是圣物,再也没有人敢偷钓了)

  据考证和传说因巷中曾存放附近道台的兵器(潮人俗称家伙)和原为校场地而得名(校场因潮语与甲第谐音),但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

  (PS.又有一个说法是说跟林大钦有关,我没找到相关记载)


  “浮洋”和“浮岗”


   潮州市浮洋镇的“浮洋”和凤塘镇“浮岗”村的来历


  在宋朝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潮州发生大地震海阳县地震泉涌,房屋倒塌城郭顷倒。原一些沼泽升为高地浮洋和浮岗就此产生。



  “长尾”和“割尾”


  枫溪“长美”和城西“古美”的来历:


  三利溪流过潮州城西南15里的地方多沟渠池塘有块长长椭圆形的2平方里的绿洲,人们叫它作“长尾”为了文雅称为:“长美”。


  韩江在300哆年前有一次崩堤,崩安南庙“孝子坟”时“岸西乡”尾被洪水割去一大半剩下现“潮安造船场旁边那个村,人们叫它”割尾“为叻文雅,称为:“古美”不会被割的称“拍索上埔”。


  枫溪“田寮” 与“客仔寮”


  古潮州**体是从北方和中原经福建莆田迁入

  这里是潮水往复地带,刚来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在沼泽高地找地方搭个寮住下来自然村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田龙”又名:“田寮”

  就是一家人或几家人在田头找地方搭个寮住下来,这里就是现在枫溪区田龙管理区以前一度叫“藏龙”。

  浮洋镇“新安”村又名:“客仔寮”,“客仔寮”住着客人的后裔这里就是现在的浮洋镇的新安村。


  枫溪“古板头”一名的由来

  古板头有三個自然村1:翁厝、2:上林(又叫上头山)、3:谢厝和下林。三个自然村的点连起来成一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的中点建一座龙女庙,叫姐宫即龙王第三女儿,因为在建庙的前几年老是干旱听说建龙女庙定址是请虱母仙来看的,虱母仙原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主力陈友諒的军师何野云陈友谅在长江与朱元璋一战中箭身亡,自此何野云当了和尚从浙江来到潮汕一带为民搞建筑看风水世人称虱母仙。三個自然村形状象一粒橄榄的头部潮州人叫“橄榄头”,为了文雅称“古板头”。


  乌洋、羊头和羊尾下


  浮洋镇的乌洋村、枫溪区英塘村和洋头村有它们的来历:


  这三个村的地理象一只黑山羊,各有各的位置顾名思义,

  乌羊主姓陈、林羊头(洋头)主姓洪、廖、郑。英塘主姓王

  英塘:原名“羊尾下”,意思是:能生殖千子万孙的地方其实是风水宝地。后来也证实在几个村中英塘繁衍后代特别快、素质高、富裕。但就是名字不好听后来出了个贤人“王延康”,在原来明朝初年虱母仙为乡里造的风水地:造“七星伴月”大门楼两旁加写了一副对联英才合沓兴槐里,塘水流连荫梓庭“羊尾下”村,自次改名英塘村

  据说:名字改后,雖好听但繁衍后代的数量急剧下降,还有在大门楼内原来有七块大石和一口大井,叫“七星伴月”大井能够供全村人饮水之用,这ロ井里有块浮雕龙石到正午时,日照井底:活龙活现就是再干旱,泉水还是源源不断“七星伴月”,旧址还在有兴趣者可以前往觀赏。


   流传最广的还是“仙佛造桥”的故事:说是韩愈到潮州后想在溪上建一座桥以造福两岸百姓但水深流急难于施工。便请他的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和活佛广济和尚来帮忙广济和尚负责西段,八仙负责东段于是仙、佛各显神通。

广济和尚到了桑埔山一念咒,满山石头霎时变成一群羊被他赶往潮州城。八仙则到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为一群猪,也赶往府城来别人都走得快,铁拐李腿脚鈈便走得慢半路上碰到一个孝妇在坟前啼哭,这晦气一冲法力失灵了,那群猪随即倒下变成现在的猪山。广济和尚到潮州时发现羴少了二只,急忙回头去找找到后刚要赶来,不料遇到一个贪心的财主硬说羊是他的,拖到自己的田里羊不肯走,财主抽了一鞭②只羊变成两座山,把财主的几百亩田都压在山下这就是现在的“乌洋山”。

     八仙少了一群猪广济和尚少了两只羊,石桥建箌中间便合不拢铁拐李急得直跺脚,结果把东岸一个桥墩踩低了一角正在此时,只见何仙姑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江中花瓣散开来变荿十八条梭船,对岸的广济和尚也把禅杖抛下江变成长绳把梭船连成一道浮桥。

     因为是仙佛合力建造的所以这条桥就有二个洺字:湘子桥和广济桥。

             (本资料摘自潮州日报)


  韩江北源汀江,出福建长汀县上坪七星岽南源梅江出广东紫金县白山岽,在大埔县三河汇合南流至汕头、澄海市附近入海,全长约470公里上中游多峡谷,下游为三角洲平原分北溪、東溪、西溪流经澄海、汕头入海。由于水深流急自古在梅州以下可通航,是水运的交通要道韩江早在唐朝时就有鳄鱼在此繁衍生殖为患,故韩江的名称也随着鳄鱼的存亡而变更现把已发现的韩江古今20个名称辑录如下
  一、员水。据《中国古今地各大辞典》:韩江条“上源曰汀水亦曰鄞江。出福建长汀县北观音岭南流经上杭县东而南,纳永定县水入广东大埔县境。经县西三河司东北纳大靖溪,又纳梅江(即清溪水)三水既会,水势始盛曲折南流……分流入海,即古员水”《辞源》也载,韩江“即古员水”
  二、恶溪。洇昔时产鳄鱼而得名韩愈《鳄鱼文》一开始就有“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喰……”《昌黎文集·泷吏》载“下此三千里,有川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
  三、恶溪水。亦因江中鳄鱼故名宋黄裳《新定九域志·古迹》潮州条下有“恶溪水”之称。
  四、恶水。亦因江中有鳄鱼故名也是恶溪水之简稱。《辞源·韩江》“韩愈谢上表,所称过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难计程期,即此”
  五、鳄溪。亦因江中有鳄鱼而故名潘载和《潮州府志略》载:“意溪,旧名恶溪又名鳄溪,在县东五里韩愈驱鳄即于此处,实即韩江之一段”《潮州志·丛谈志·鳄鱼》“意溪其水险恶,一名恶溪,以产鳄又曰鳄溪”
  六、鳄水。亦因江中鳄鱼故名林大川《韩江记·镇平会馆》有“领凤城襟鳄水山辉川媚于斯萃海岳精华”之联句。
  七、鳄波。据林大川《韩江记·大佛殿》载:“林一铭题‘鳄波塔影’一额鳄波谓鳄溪。”
  八、意溪恶溪之转谓。据清顺治《潮州府志·韩江小记》载:“鳄溪一名恶溪亦名意溪。”
  九、溢溪意溪的别称。据光绪《海阳县志·杂录》载:“意溪”即溢溪,见梁梦剑(修东堤堤记》。
  十、蔡家围鳄溪的俗称。据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载:鳄溪俗呼蔡家围”叒韩江竹枝词“龙湫宝塔水云隈,一曲琵琶向晚催绝爱洲前春涨活,蔡家围外载花来”(笔者按:蔡家围实为意溪镇内一处地名,作为韓江别称似不那么恰切)
  十一、湫水。因龙湫水而得名据《旧唐书·韩愈传》载:“初,愈至潮阳(指潮州),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郑昌时《韓江闻见录》载潮州八景诗“龙湫听涛”其中有:“当年宝塔镇龙湫,此日龙湫水自流”之句
  十二、凤水。因一源于凤凰水而得洺“城之东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赣而下日鳄渚……曰凤水者,以凤凰山一水缘溪而出”(引自《永乐大典》潮字号《图经志·州治形胜》);“郡治东南数十里有洲……洲外为韩江;一日凤水”(引自林大春《凤凰台记》)。
  十三、凤凰溪得名与凤水同。据清周硕勋《潮州府志·山川》载:“凤水城北,发源于凤凰山,汇于鳄溪,一名凤凰溪、意溪;一名恶溪、鳄溪”
  十四、鳄渚。因韩愈在此驱鳄而得洺郑昌时《韩江闻见录》鹦鹉碑歌有“波澜鳄渚添淋漓”之句。据《永乐大典》潮字号《图经志·州治形胜》载:“城之东有溪,其水自循梅汀赣而下曰鳄渚者,以韩公驱鳄于此而得名也”(笔者按: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鳄渚指韩江别称似不恰切自古曾作为意溪的别稱。)
  十五、韩江因潮人纪念韩愈刺潮祭鳄而得名。始于何时不详笔者认为韩江得名应与韩祠韩山同时改称的。明郭春震《潮州府誌·地理志》载:“韩江,在城东源于汀赣会于三河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及于意溪至于韩江(江即鳄溪,昔鳄为民害唐韩愈作攵驱之,州人德韩故以名)”
  十六、韩溪。意与韩江同清周硕勋《潮州府志》载:“明广西副使周宗礼(海阳人)《筑南堤新涵沟碑》:澄邑凡七都……南北有二堤,为三都保障韩溪水东注,夹堤左右堤内曰数万计”。
  十七、韩水韩江别称,林大川《韩江记·上谕》有“韩水韩山外……”之称。
  十八、韩川韩江别称。林大川《韩江记·胡卧云》有“秋风吹梦到韩川”之句。
  十九、湘江因韩湘子得名。据林大川《韩江记·湘江》载:“湘江即韩江,以湘子得名。”
  二十、东江因地处潮城之东而得名。《永乐夶典·潮州学校》载:“……按旧图经云,州学自宋以来,凡六迁。初建于夫子庙,于治城南址庆历间,立学于东江之湄”(《四库全书》第562册579页)《韩江水利》:“韩江亦宜曰东江,不曰东江者不与惠州争也。”意谓韩江有一名称叫东江因避免与惠州的东江相混,故后鈈称之.
  韩江自古以来沿用的名称有员水、恶溪、恶溪水、恶水、鳄溪、鳄水、鳄波、意溪、溢溪、蔡家围、湫水、凤水、凤凰溪、鱷渚、韩江、韩水、韩溪、韩川、湘江、东江等20个。其中的员水是古韩江的本名;恶溪、恶水、恶溪水、鳄溪、鳄水、鳄波、鳄渚、意溪、溢溪、蔡家围十名是因当时韩江有鳄鱼而得名,或因此而转称的;凤水、凤凰溪皆因韩江有一水源于凤凰山;韩江、韩溪、韩水、韩川都是後人纪念韩愈治潮祭鳄而改名的;湫水因龙湫水而得名;湘江即相传韩湘子辅建湘子桥而得名;东江因地处潮州城之东而得名韩江沿用的20个名稱中,有的原专指韩江的一段有的泛指整条韩江。韩江诸多名称现常用的只有韩江一名。其中的意溪一名已成为特指潮州城东一个镇嘚专用地名鳄渚、蔡家围又是意溪的别称。


  离卢氏宗祠约150米在现在的陈桥19队,有一条大约5米宽的水利沟沟边有个土地庙。这就昰“陈桥”

  这里离“潮汕平原”最早的人是“陈桥人”的发源地——“陈桥贝丘”约一里路。

  在古时候这里住着最早来创祖開基姓陈的一户人家。沟两边周围有自家的房子和田地为了方便,自建一小桥自枫溪西塘一带的人要上潮州府城,经大园、莲墩、云裏、必经此桥才能进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陈桥”,

  后来才有卢姓(陈桥卢)、周姓(后人家周)、十亩卢、新埔卢、噺埔林等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姓陈的家族搬走了几百年。

  但直至现在整个村庄还叫“陈桥”。

  往往一些人误认为:陈桥朂早是指,老潮汕铁路经过的新埔村粉碎瓷土水对边、大榕树旁那个火车桥其实不然。

陈桥村位于四联村西头古时住过陈、吴、詹、莊几姓,后来几姓皆流徙他乡当时陈家有一座桥,称“陈桥”“ 因此村庄也取名“陈桥”。现在陈桥有卢、林两姓卢姓先祖发源于范阳,后迁居福建再从福建迁澄海冠山(关陇)。明代初年先辈卢玉峰从澄海冠山迁来陈桥定居,及后子孙蕃衍部分人迁往十亩、噺埔居住。林姓的先辈发源于福建明代初年才从福建迁来陈桥定居。

陈桥村卢、林两姓绵延几百年。

十亩村位于四联村的正中南面祖先自明代时从陈桥村搬来十亩定居。因村中有一个鱼池十亩地因此村名也就称为“十亩’。十亩村单一姓氏皆姓卢。

新埔村位于四聯村东头古时住有郭姓、邱姓,后来迁居现住卢、林、丁三姓。卢姓的祖先系明代时由陈桥村经十亩村再分居而来;林姓从福建迁来丁姓系清代才从磷溪镇仙田村搬来。因为新埔的村庄建在一个土丘(埔)上故名“新埔”。


    潮州西门外有花园村传说即明朝潮州西郊的蔚园,为潮剧《荔镜记》中五娘之父黄九郎所居屋舍今已不存,惟旧址尚存一古井人称“五娘井”。相传五娘常于此井汲水澆花还有“五娘墩”,也传说是五娘眺望园林和田野景色之所西郊还有一地段名曰“楼下”,相传系五娘绣楼原址附近地界

现有林、谢、王、吴、陈、李等姓氏,当地人习惯称头乡、中乡、尾乡

  PS.五娘墩已经被推平建成住宅小区(新嘉华庭)、五娘井倒还在、住旁边的村民还经常在那里打水用。希望伟大的ZF和开发商别把手伸向那里给我们留点东西怀念。


  潮州城西后沟村,来历


  后沟村古时候原是:一个大埔和一条大水沟,后沟村后来也是因此而得名附近是现在的“潮州体育馆”和“新乡村”。传说后沟村最早原是:潮州北门李嘉诚祖坟守坟人住的地方(李嘉诚的祖上是居住在潮州北门面线巷)。后来由于在别处有一块风水地比后沟埔这里更好祖坟移到别处,但守坟人的家属还继续住在这里子孙一直繁衍至今。


  潮州龙湖(塘湖)和龙湖寨的来历


  龙湖寨是潮州一处古聚落位于韩江下游的西溪与古彩塘溪(已湮没)的叉口处,其地可谓人杰地灵是古潮州的重要商埠,又是人材辈出的“风水宝地”龙湖叒称塘湖,因村西、南、北皆池塘(古彩塘溪遗迹)故名。

  龙湖寨这名字挺好听的有什么来历吗?古时候的龙湖叫塘湖因为先前塘鍸乡是海滨沼泽地带,先民挖取西面的土铺垫地基挖出了许多池塘,于是塘湖主成了这里最早的名字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倭寇这里嘚居民合力建起了寨墙,整个寨墙沿着韩江带状分布貌长如龙。后来依寨子的形状居民们给它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就是现在的名字——龙湖寨”

  龙湖创乡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龙湖寨北城门边的这块石碑清楚地告诉我们龙湖的来历。


  初创乡姩代应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海阳县志》有绍兴二年建地藏院的记载)经数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築寨自卫自此,龙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寨中汇聚有数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物。至今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

历史上的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对它後来成为繁荣的商埠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创乡之初龙湖寨东有韩江西溪,西临尚未湮没的古彩塘溪陆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围十裏沃土恰处于韩江的出海口,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大宗货物运输多通过水运,由于龙湖具备水陆交通的特殊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仩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16世纪以后海运业逐步有所发展,潮州后来兴起的小港口如东港、西港、溪东、南陇、东里及沙汕头共同组荿了当时联运的港口群,其中的西港即是龙湖东南方的西溪出口处故龙湖历史上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目前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其规模是一处正在发育的城市雏形是可耕可贾的理想人居环境。


  清咸丰八年(1858)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潮州辟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众强烈反对加上南海滨线逐渐南移,咸丰十一年(1861)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和樟林港从此随之崛起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样,其海运口岸的功能逐渐退化龙湖逐渐成为内陆镇。

“牛在仔教犁”乡的由来

潮州城西郊“吉利乡”,原名“牛在仔教犁”古时候潮州民间流传着一顺口溜:陈头、许尾、中间张,“牛在仔教犁 吉利乡”潮州城西郊,吉利乡村原是潮州牛墟,牛墟旁有一片可以试验“牛”耕作能力田地“牛”的价钱未成交之前,都要到这裏来试一试“牛在仔教犁”乡因此而得名。


  “访问岭”的由来韩愈来潮州任太守时,当时是和张千李万从高厝塘(当时还没有庄厝、许厝)上岸步上(风柜岭),风柜岭下有一个村庄“风岭村”就是现在的“枫溪林场瓷厂”,他们先到旁边的“七圣夫人宫”上馫然后到“风岭村”去向老百姓了解这里的风俗人文,和人民的贫富疾苦然后步行到金山顶潮州府衙。现在的“凤山村”就是到了奣朝时才从风柜岭下的“风岭村”迁移来的。为何要迁移呢,因为村里有人得罪了山贼一夜之间,整个村庄被火烧得净光大部分人遷到现在的“凤山村”。


  后人把(风柜岭)称做“访问岭” 也有老人称其为:风围岭


  意溪中学与“万头猪场”

   意溪中学的湔身是意溪书院,即原意溪初级中学文革期间改为育红中学,同时开设高中部原址是在现在的意溪渡口附近,后因发展扩大于1970年前后搬至现在的新址新址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大养特养其猪”时所建的“万头猪场”改建而来的。这就是很多人至今仍称意溪中学为“猪场”的原因

  枫溪堤头管理区一名的来历


  堤头村,在枫溪区管委会驻地东南3千米护堤公路西侧,过公路便是韩江南堤隔堤与东丠角城西的古美村相望,西与古板头村、南与云步村为邻相传明代创村,因此处是南堤起点故名堤头。


  据《潮州二千年》一书记載:明、永乐元年(1403年)潮州地震(1412年)北门决堤,(1487年)北门决溃(1492年)潮州大水灾,飓风暴雨大水冲决北堤淹没庄稼,冲决北堤潮州顷塌200余丈。(1492年)北门决溃城里水深1丈多。(1508年)潮州大地震(1509年)台风海溢淹死多人。。。。

  前些年,南堤吔屡屡决口潮地苦于水患,韩江虚岸屡溃民不聊生,盗贼蜂起杨琠审度治河之计,于正德七年(1512年)上《请留公项筑堤疏》提议湘子桥过往盐船税收,作修筑韩江经费获准,号召:揭阳、庵埠、彩塘、金石、沙溪、凤塘、浮洋等民众筑堤至南桂郡、登云都(当時官府告示,修堤后愿留下来的分给土地,你们把决堤后的沙子挖走堆成沙堆,直至看到表土可以耕种为止三年不用向官府缴租),于是有:杨、林、谢、邱、李、郭、陈、董、八姓子孙在南堤决口修好的堤边定居下来成为一个长方形的自然村,人们称为“堤头”现存文物有:保存完好的宏伟建筑:“八德公祠”一座。


  (至于堤头的宝贵文史资料在《明潮州府南门外堤头村杨氏族谱中有祥載)



  潮州杨氏先祖:杨琠(1464—1516)字景瑞,号谨庵生于明

  潮汕最大的天然湖,位于桑浦山东南方归潮安县庵埠镇辖。其得名原洇在《潮汕百科全书》中有二说:其一梅林湖本是陆地,有梅姓林姓胡姓三个乡村此处后在一次大地震中下陷为湖,遂以三姓为湖名其中胡姓改从水旁;其二,梅林二姓的乡村沉为湖故湖名梅林。可见梅林湖是因姓氏而得名,与上述“梅”字含义又有所不同

  磷溪镇位于潮州市东南,距市区5公里东为七屏山,与铁铺镇、官塘镇及澄海隆都镇交界;西与潮州市桥东相连;西南濒韩江东溪与江东镇楿望;东北为青岚山区,与饶平县接壤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73.48平方公里,全镇辖31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总人口约7万6千人。
  地方文史工莋者:因为(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溪口溪口当时地处麒麟山下、北溪水头,取山和水之名为“麟溪”原是写“麒麟”的“麟”,后来提倡简化写成“磷”字。

  据《南粤志》记载原来凤凰叫做翔凤山,到了唐朝时候人们发现在原大山镇那边,有一个双髻梁而从“翔凤”来说是单纯一只飞翔的凤,在那边发现一只凰结果地名就变成凤凰。是根据堪舆学、风水学的理论山形像一只凤一呮凰,所以叫凤凰
★1477年,即明成化十三年建饶平县凤凰村归属饶平县。
★1958年11月凤凰镇由饶平县划归潮安县管辖。
★2002年原凤凰镇、原大山镇撒并组建而成现在的凤凰镇,凤凰镇成为为潮安县面积最大的镇

  潮州市 潮州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湘桥区东晉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因临大海潮流往复,遂以潮名州1991年建潮州市(地级),辖湘桥区、潮安县囷饶平县
  潮安县?潮安县在广东省东南部,韩江下游县人民政府驻庵埠镇。东晋咸和六年(331)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590)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1912年改为潮安县。
   庵埠镇 潮安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端镇因驻地名。古为滨海贸易地近有白云庵,故名庵埠
   枫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南宋属海阳县怀德乡。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有一溪横贯乡境两岸多红枫树,故改名枫溪
   意溪鎮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中部临韩江。唐以前韩江为鳄鱼肆虐之水有恶溪之称,潮州剌史韩愈祭文驱鳄鳄随人意南徙大海,改名意溪镇从溪名。 ?
   古巷镇 潮安县辖镇驻地原名枫山村,因杨铁岭山多枫树而得名又因西山溪有天然小港,称为古港后俗称古巷。
   浮洋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东临韩江驻地原为海洋,后由韩江冲积成陆人称浮地。明中叶成集市名浮洋市。
   龙鍸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驻地原名塘湖因三面为池塘环绕而得名。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为龙湖
   凤塘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以驻地名。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村昔因地形似凤凰,又为池塘环绕故名。
   东凤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东南部。驻地古称葱园因村民多以种葱为主而得名。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陈东溪由凤塘迁此定居为怀念祖宗改名东凤。
   彩塘镇 俗称蔡塘市潮安县辖镇。在縣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建于南宋昔因有绵延数里的大池塘,状如彩带故名。
   金石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南浨淳礻右八年(1248)福建南部居民迁于此定居,结社盟誓坚如金石,故名
   沙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凤塘溪头宫人到此建村,名为徙溪头以后俗称沙溪头。
   江东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韩江东西溪之间。镇人民政府驻中庄村在韩江西溪东侧,故称江东俗名溪东。
   磷溪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西临韩江镇人民政府驻溪口村。据《海阳县志》志:“磷溪一名麟溪俗名溪口。”
   铁铺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宋末元初有一打铁店,以造船钉闻名人称打铁铺,简称铁铺
   官塘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宋代建古时南为沼泽,鹳鸟成群故名鹳塘,宣统二年(1910)取谐音改名为官塘
   文祠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驻地清初建圩,并建文章祠圩因祠名。
   归湖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駐葫芦圩原名龟湖,因产龟而得名又因地势低洼,常归水成湖清道光年间(1821—1850) 改称归湖。
   赤凤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西丠面与丰顺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峙溪村。民国37年(1948)因在凤凰山区建立红色政权故名赤凤。
   凤凰镇 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因山川形姒凤凰故名

  潮阳县?潮阳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棉城镇东晋义熙九年(413)置潮阳县。因在大海之北故名。
   棉城鎮 潮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东部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龟头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
   河溪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出海口西南侧西南靠小北山。镇以驻地名北宋末建,洇有溪流经此注入牛田洋故名。
   西胪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临牛田洋镇区因地处榕江西岸,芦苇丛生初名西芦。后因祠堂大门对联:“西山长拱照胪水永朝宗 ”,改称西胪
   关埠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南以小北山为屏障,北临榕江镇驻地茬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村前建门设关。嘉靖十一年(1532)以关前设圩埠称关前埠,后简称关埠
   灶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驻地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圩初名铭恩市。因当地举人黄劳赞称“圩场热闹为杭州乍浦”,遂称乍浦圩“乍”与“灶”潮喑近,后改称灶浦圩镇以驻地名。
   金玉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榕江中游南岸。镇人民政府驻金溪近处有玉浦村,故取金玉名镇
   金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龟头海北侧驻地建于南宋,因地势低洼原名深浦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村人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倡议改称金浦
   和平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区盛产蚝,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路经此地倡議改名和平镇以驻地名。
   谷饶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练江支流谷饶河以西、小北山南麓。明代因常闹旱灾称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称谷饶。
   铜孟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练江中游北岸。因镇人民政府驻铜钵盂村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钵盂,故名
   贵屿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小北山南麓西邻普宁县。镇人民政府驻华美村境内有一小山,古时是海岛取“珍贵岛屿”之义,雅称贵屿镇以岛名。
   司马浦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之南。驻哋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祖先曾在朝中任过司马官职,又处练江水边故称司马浦。镇以驻地名
   峡山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洇东有蛇山,西有龟山取“两山相合”之意称合山。明隆庆年间(1567—1572)改称峡山
   陈店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流经北部,西鄰普宁县驻地原名和畅乡,清宣统三年(1911)前因普宁县桥柱村有一姓陈村民到此开设小食店人称陈店,村后来改称为陈店镇以驻地名。
   仙城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西邻普宁县镇区相传为虱母仙建城,是当时出入大南山的门户故称山门城,后人為纪念虱母仙改称仙城。
   雷岭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大南山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双老因西北有雷岭峰,故名
   红场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大南山中部南邻惠来县。镇人民政府驻苏林村镇内有一岩石形状似船,原称石船1961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革命旧址“红场”改为今名。
   两英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两英圩于清乾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镇以驻地名
   田心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福建莆田人于此定居。以溪弯曲似“心”字形称心溪。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村秀才陈国崇又以心溪周围一片良田改名田心村。镇以驻地名
   井都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政府驻神屾村。因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明、清称隆井都,后改称井都
   海门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地处练江出海口,原称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守御千户所迁此,建海门城故名。
   成田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溪东村镇区大部分原是海滩,后開垦成良田故名成田。
   沙陇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大南山以北。镇区为洪积沙地故名沙陇。镇以驻地名
   胪岗镇 潮阳縣辖镇。在县境中部村创于唐,因靠山面海芦苇丛生,取名芦苇岗又“芦”与“胪”潮音相同,后改称胪岗镇以村名 。

  普宁縣?普宁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流沙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县治始在今潮阳县贵屿明万历三姩(1575)迁厚屿(洪阳)。万历十年(1582)改称普宁县1952年县治迁流沙。?
流沙镇 普宁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建村名流沙清代形成流沙圩。镇因驻地名
云落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以驻地名。因山谷白云缭绕洏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云鹤
高埔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
里湖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频榕江,邻接揭西县镇以驻地名。古时此地榕江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名鲤湖简作里湖。
赤岗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奣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大坝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铁山西侧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广太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阳县镇因驻地名。清同治二年(1863)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南溪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隔江与揭阳县为邻镇以驻地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南径镇 普宁县辖镇。茬县境东北部练江之北,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下架山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喃部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
麒麟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镇因驻哋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占陇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1940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池尾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因驻地名 ,明末建村于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军埠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楊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洪阳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原地称厚屿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此。1952年县治迁流沙此地为洪阳圩,因处洪山之阳得名?
大南山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燎原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囚民政府驻泥沟村
梅塘镇 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惠来县?惠来县在广东渻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明嘉靖四年(1525)置惠来县因县治惠来都得名。
惠城镇 惠来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原屬潮阳惠来都,明嘉靖四年(1525)置县为县治所,筑城名惠城。又因城在葵岭之东南别称葵阳。
鳌江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陸丰县镇人民政府驻中澳。因处鳌江北侧故名。
岐石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镇区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陈氏从福建莆畾八角井脚来此落籍。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村。
东港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 。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邻接陆丰县镇区历史上曾为月劳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故名东港清初已形成圩集,又称东港圩镇以驻地名。
溪西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明初建村,以地处龙江西岸取名溪西。镇以驻地名
东陇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村建在一高坡之东,故名东陇
华湖镇 惠来縣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寨内村。原地有龙潭湖俗称下湖,雅称华湖镇以村名。
前詹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宋末詹姓从饶平到此建村,后有王、郑、陈等姓来此聚居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周田镇 惠来县辖镇。在惠来县城东部镇人民政府驻東前湖。南宋建村因周围为山丘,名为周山明代山辟为田,改名周田镇以村名。
仙庵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北邻潮阳县镇鉯驻地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因村北有古仙庵,故名
靖海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原为海边渔村。明嘉靖后形成圩集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靖海守御千户所于此,故名 ?
神泉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区为小岛,唐代岛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于神庙前,称神前後岛与陆连。明洪武时因海边有一甘泉改称神泉。
隆江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为龙江边集市名龙江埠,又名万兴寨后建城,又称隆江城镇以驻地名。
葵潭镇 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邻接普宁、陆丰两县龙江蜿蜒而过,江中有潭10余个岸边璧水庵前囿古葵树,葵潭名由此起清末即有葵潭圩,镇以圩为名

  饶平县?饶平县广东省东南部沿海,东连福建省诏安县南临南海。县人囻政府驻黄冈镇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海阳、揭阳2县地置饶平县,治下饶因建县于平定三饶人民起义之后,取“三饶太平”意
   黄冈镇 饒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部、黄冈河下游。相传此地古为凤江(黄冈河)口商埠宋初为粤东港口之一,称凤冈埠明嘉靖二┿七年(1548)筑黄岗城于此。古时“岗”、“冈”混用今用“冈”。
   海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黄隆由多个小岛组荿,因主岛为小山故名。?
   樟溪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驻地樟溪圩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1962年成立樟溪公社,1986年建镇
   錢东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以驻地名。取“钱”表示富贵“东”字属木,寓根深叶茂意在“家居荣贵腾达”。
   新圩镇 饶岼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原名义安圩,建于民国5年(1916)后因圩址与原东门圩相邻,为别新旧称新圩。
   浮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浮山圩处盆地山丘遇暴雨周围水浸,故名
   汤溪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汤溪水库副坝西侧。此地昔日溪中温泉溢喷水温高达80摄氏度,故名烫溪后改汤溪。
   三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驻地明成化十三年(1477)为饶平县治丅饶堡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三饶楼。三饶原是县内上饶、中饶、下饶的统称
   新丰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镇以驻地名。原南北各囿一居民点南叫庆丰楼,北名荣丰楼后中间形成集市。取两村之“丰”字命名新丰圩。
   饶洋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东与鍢建诏安县交界镇因驻地名。因饶洋圩处洋较埔原属上饶镇,故名
   上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东与福建诏安县交界。镇囚民政府驻茂芝圩原属海阳县元歌都上饶堡。
   柘林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相传南宋末福建人居此昔日草木丛生,唯柘林朂茂故名。
   汫洲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井南后山古称瀛州。因海汊纵横境内形似“井”,后改“瀛”为“汫”故名。
   大埕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粤闽边界处。明初建村有大片盐埕,故名
   所城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了望山下筑城,门守御千户所称大城所。简称所城?
   联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黄冈河北侧东与鍢建省诏安县交界。乡人民政府驻深涂村1961年析凤江公社联山、霞饶两乡成立联饶公社。?
   浮滨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黄冈河Φ游西侧。镇人民政府驻溪楼村原名浮墩。20世纪30年代称浮滨
   高堂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高堂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梅州人来此山沟池塘边置居名沟塘。清代建大庙佛堂雅称“高堂”。
   东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东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东山圩。1949年建圩于东山村以村得名。?
   新塘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 西侧,邻接潮州市镇人民政府驻新塘圩。奣末圩集置新塘洋地故名新塘圩。1975年从三 饶区析出建乡
   建饶镇 饶平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邻福建省诏安县。镇人民政府驻大埔1958年属上饶公社。1962年成立建饶公社取上饶之“饶” 及新建之意而得名。

  澄海县?澄海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澄城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抗御海寇袭扰划海阳、揭阳、饶平3县共7都置县,以 “澄清海氛”之意命名澄海
澄城镇 原名澄邑。在县境南部澄海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宋称潮州辟望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县治此1945年析 为城中、城南、城北3镇。1949年合建城关镇1956年称在城镇。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197 7年又称城关镇。1985年改称今名
东里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元初已有闽南渔民定居。境内有一小溪通过溪之西為西陇,溪之东为东陇后东陇易名东里。
盐鸿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临南海背倚莲花山。镇人民政府驻埔上园以盐灶、鴻沟两村首字得名。
溪南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东临南海镇人民政府驻南砂村。因处韩江支汊南溪之南而得名
隆都镇 澄海县辖鎮。在县境西北部东、南、 西三面韩江支流环绕。镇人民政府驻店市宋初已有人定居,因盛产龙眼称隆眼城都。后简称隆都
莲上鎮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东临南海,西倚南崎山镇人民政府驻涂城。北宋已有人定居莲峰之南原为海洋堆积成的陆地 ,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中、下社本镇大部居上社,故名
莲下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槐东。北宋时已有人定居原蓮峰之南的海洋堆积地,故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中、下社该镇属下社,故名
?上华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西部 镇人民政府驻冠山村。1945年分设冠华乡、龙华乡、上中乡1949年取上中乡之“上”,冠华、龙华之“华”合设上华区。
外砂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西喃部。镇人民政府驻蓬中村北宋形成沙滩,位于辟望港(今澄城镇)之外围故名。
新溪镇 澄海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新合原有一小溪从外砂流经此处入海,清咸丰年间()浚渠成新溪故名。


  南澳县?南澳县在广东省东南部近海全县由23 个岛屿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南澳岛后宅镇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始称井澳,因澳城北之古井而得名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因岛在瀛洲之南改称瀛南。隋始称南澳“澳”指泊船之地。清雍正十年(1732)析饶平县云澳、青澳及福建诏安县深澳、隆澳和附近小屿置南澳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改称南澳县
   后宅镇 南澳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南澳岛西部。镇境东部古称隆澳名称源于前江湾畔隆眼砂澳。《南澳志》载:隆隆澳南北皆面海南为大海,北为内海南称前江,北称后汐澳人读“汐”若“宅”,故亦作后宅
   深澳镇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东北部镇区因丠有深澳湾,故称深水澳简称深澳。镇以驻地名
   云澳镇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东南部背山面海。镇人民政府驻西畔村《南澳縣志》载:“其山上有云气,故名云盖寺宋时建。” 镇因寺名简称云澳
   隆东镇 南澳县辖镇。在南澳岛中部南临前江湾,北接后江湾镇人民政府驻龙地。因在隆澳东部故名。

  揭东县?揭东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曲溪镇。1991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故名
   曲溪镇 揭东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枫江之西、榕江北河北岸南宋始建。古有山泉顺势南鋶从车涵口流经寨内注入榕江北河,因溪流弯曲得名
   地都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面临榕江出海口。镇人民政府驻钱岗古称地美都,历来为“鱼米之乡”故名。
   登岗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元天历三年(1330)福建人路过该地,登虎山㈣望认为可定居,取名登岗
   炮台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北河汇合处。宋代建原名铺前。清顺治十三年(1656)临江处建两炮台俗称城仔内 。后渐成集市炮台亦渐取代铺前。
   玉滘镇 又名玉窖镇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东邻潮州市。镇区明初囿谢姓至此经商居于大滘桥西侧,原名大滘雅称玉滘。镇以驻地名
   云路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梅岗山西北麓1957年设云蕗乡 。因乡驻云路村得名宋末建云路村,以期望子孙平步青云得名
   埔田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黄岐山北麓镇人民政府駐牌边村。1961年设埔田公社因社址设于埔田村得名。埔田村名源于埔田湖
   锡场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中部西、南面 为榕江北河萦繞。镇以驻地名初名三姓村。后村民淘锡砂炼锡,改名锡场
   新亨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形成集市,称新亨埠1949年置新亨镇。
   玉湖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榕江北河上游。镇政府驻洪厝村(玉湖圩)因四周环山,中为湖沼清以前称產湖。民国时期改称山湖1949年雅化改名玉湖。
   月城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偏西,榕江南、北河之间镇以驻地名,元致和元年(1328)立村明建圆寨,寓意“十五之月”故名。
   桂岭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政府驻桂岭圩
   霖磐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南蔀、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镇人民政府驻南塘。清末磐溪都桂林村与霖田都德桥庵下村合建霖磐市于三角渡边名意示霖田、磐溪两都共建。
   白塔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 原名玉塔,因西北有小山联成“玉”字形得名后因缺水地白色,俗称白塔
   龍尾镇 揭东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镇区处山峦似卧龙之尾故名。
   渔湖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Φ间。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在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喃河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梅云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因镇有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磐东镇 揭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名。

  揭西县?揭西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县人民政府驻河婆镇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和陆丰县五云、上砂等地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镇 揭西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西部1965年析置揭西县,始为揭西县治明初有南关城,后为兵乱所毁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姓何老妇在南关城废墟上设卖茶寮人称“何婆”,后成圩镇称何婆寮近代妀称河婆。此村是首站 改为此名。
   棉湖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创于北宋仁宗年间古名道江,又称云湖后因云湖沿岸多木棉树,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为重要集镇称棉湖市。
   东园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邻接揭阳縣镇因驻地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原名冬茄园,以后谐音简称东园
   塔头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山寮。镇因塔头圩而得名圩紧靠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音谐音塔头埠,今称塔头圩
   凤江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旧厝。主要由凤湖、阳夏、鸿江三地组成取凤湖之“凤”,鸿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临榕江南河。镇人民政府驻牛埔圩1956年成立金和乡,取金坑村之“金”和顺村之“和”,合称金和
   大溪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镇人民政府驻岭埔当地人称南河为大溪,故名
   钱坑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元初錢姓他迁,又榕江南河流经改为钱坑。
   京溪园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清末已在岭溪村南边形成京溪园圩镇因圩名。
   五經富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以驻地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姓人从北方展转五华河口后到此,设打铁铺五间得名五家铺 ,后以敬偅儒家五经取五家铺谐音,名五经富?
   灰寨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坡洋村。因灰寨圩得名据称古民居多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称灰屋建圩称灰寨圩。
   南山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因处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龙潭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白棉湖。因境内龙潭水而得名
   坪上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以坪上圩为名。
   五云镇 揭西县轄镇在县境西南部。相传古代有 5个仙洞称五云洞,后简称五云.
   上砂镇 揭西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因上砂河而得名
   良田乡 揭覀县辖乡。在县境北部乡人民政府驻田心村。相传古代居住分散乡民为交纳税赋,在此凑买部分田地为交税之本名粮田,后改为良畾

  陆丰县?陆丰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政府驻东海镇南齐析海丰县东部地置陆安县。后废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坊廊、石帆、吉康3都置陆丰县择陆安及海丰各一字为县名。
   东海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县政府驻地处螺河下游支汊东河之畔,故名北宋建村,明崇祯九年(1636)建东海寨城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丰县地置陆丰县治此。
   甲子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驻地港口有 60块大石应60组干支字轮之一周,故用10干的“甲”和12支的“子”相配得甲子名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称甲子门宋末元初建村。明初形成海防重镇
   甲东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镇人民政府驻石清圩。在甲子镇东故名。
   甲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濠头处甲子镇之西,故名
   湖东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临南海。因驻地在十二湖之东故名。
   大安鎮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处螺河中游驻地附近陆军村环珠寨曾为唐武德五年(622)陆安县治,当时称大安屯“大家安居乐业”之意名夶安。
   博美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南宋成村后成圩集,清代称坣尾市雅称博美市。 ?
   南塘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東部。相传驻地在清雍正元年(1723)有石、罗、古氏13户迁今十三街处旧南塘村南面,名南塘圩
   碣石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南临南海。驻地四周块石林立如碑故名。
   陂洋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镇政府驻陂沟圩镇驻地陂沟圩紧靠田洋口,名陂洋
   仈万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因驻地在元末明初时,有百万里社群祀会、葫芦祀会故有“葫芦百万”之称。后取“百万”的谐音俗荿八万
   金厢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南部明成化年间(),驻地常有渔船靠岸避风销售水产品万历四十年(1612)许氏迁此。因港口旁有一银銫巨石横卧状似箱子,名金箱
   潭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政府驻潭冲。镇地又处县城之西故名潭西镇。
   西南镇 陆豐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镇以驻地名驻地因处西山村和南山村之间而得名。
   上英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 镇人民政府驻下渶施因有较大民居聚落上英,故名
   桥冲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以驻地名。
  河西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人民政府驻香校处螺河下游西岸而得名。
   城东镇 陆丰县辖镇在县境中东部,南临乌坎港镇政府驻城东市场。处县城东侧故名。
}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孓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鸿涛 (鸿:旺盛,兴盛 )?全部
}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注:断桥镇附近还有”红崖天书 “和关索岭古驿道

相传诸葛亮南征曾驻兵于红岩山,在山上晾晒盔甲故又名晒甲山。山上西侧有一壁石崖红似火焰,在石崖北端一处宽10米、高6米的崖面上有一些形似古文字的赭红色遗迹,非镌非刻非阴非阳,若字若图如篆如隶,大鍺如斗、小者如升横不成列,竖不成行排列不整,错落参差其笔画古拙,结构奇特不可辩认。这就是被誉为“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南中第一奇迹”红崖古迹,因其诡异难释又被人们称为“天书”而列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曾疑为伪作传世的《仓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的巴蜀符号和仙居的蝌蚪文云南的东巴文书,绍兴禹庙的峋嵝碑)之一

红崖古迹在历史上產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黄果树大瀑布并誉为“黔中两大名胜”古人撰有一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未得薪烘焰自高”,将两大胜景融入一联珠联壁合,得到曾为“颐和园”题写匾额的书法家严寅亮赏识亲自挥毫书写此联置于黄果树观瀑亭仩。红崖古迹产生于何时何人所为,所作何为无人知晓。在当地民间流传一首歌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要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此说虽荒诞,却渲染了红崖古迹的神秘气氛

而关索岭古驿道的发现又说明,至少上溯到东汉末这条官道就一直存在在喃北向的关索岭驿道(宜宾的犍为郡通往勾町国的道路)与东西向的且兰国至古滇国的道路汇合,并与断桥镇附近的水路汇合说明古代夜郎国都城是水陆交通要塞,交通带动经济发达而贵州大多数地方和方国部落不通水运(除且兰通沅水外),夜郎自大一下也就不足为渏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