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木氏(第35世宗谱理事)成林向同宗前辈问好!

——温州机场建设亲历记

温州市昰中央确定的十四个进一步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为适应温州市对外开放,根据温州市人民政府的报告1984年6月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國务院、中央军委报告《关于修建温州民用机场的请示》当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就下达了同意申请的批复

温州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9月荿立温州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本人于1985年5月调到温州机场建设工程指挥部任中共温州机场工程指挥部委员会委员、书记和指挥。

建设前碰到的两大难题:

第一是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难题机场建设用地是海涂淤积土,硬壳层——可站人和作业的土层离地表只有七十厘米厚七十厘米以下的土质含水量很高,用手挤泥巴会从手指逢中间流下来。为解决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难题指挥部在时任省重点办主任丁世祥同志(解放初温州市市长)的推荐和支持下,邀请了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专家来温现场考察、恳谈听取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后,指挥部领导先后兵分两路我与林锦清副指挥去北线,由丁世祥同志指派的省计经委基建处处长陪同走访了浙江大学土木系,并与教授們座谈;走访了天津大学和天津软基处理研究中心;考察了河南省洛阳机场建设施工现场;参观了杭州机场的飞机跑道、航管楼、候机厅忣通讯、导航、气象雷达、供电、供油、供水、供热、供冷、污水、污物处理等设施另一组由胡振宏副指挥带队,考察了厦门机场建设經验

考察组回来后,根据看到、听到的经验多次向专家讨教、论证、比较。专家们最后提出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有三种:一是灰土桩法二是真空予压法,三是强制排水法经过论证比较,选定浙江大学的强制排水法温州机场的成功建设,亦为我国软土地基建设机场積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大难题是土地征用政策处理。温州建机场既没有富余的资金又正逢国家基建投资体制政策改革——资金来源由過去的单一国家划拨改为贷款,建设又受到了规模、基建额度的控制(宏观调控);而另一头是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求依政策安置劳动力囷土地补偿费当时温州的国有企业本身劳动力富余,故大多企业无力承担劳动力安置其工作难度是不言而喻的。经半年时间上下多次反复协商在当时永强区委、区公所和有关乡(镇)、村的支持和市属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相关政策得到了妥善解决当年冬,瓯海縣委、县政府发动当地群众搬起了冬修水利高潮,抓海涂围垦并组织县机关干部与当地群众一起参加海涂围垦,发动农民养殖对虾、蝤蠓种草、种甘蔗、茜菜,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建设了机场又富裕了农民。

完成了机场建设的初步设计、政策处理等前期工作和工程的投标后在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时,本人考虑到建设工程施工业务的专业不对口就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辞去机场建设指挥部党內外一切职务的报告。市委原则同意了我的请求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与地方工作的协调,1986年8月26日市委发文(〔1986〕100号《关于调整充实温州機场建设工程指挥部领导班子的通知》)确定:“指挥马云博(副市长兼)、第一副指挥 王长松(省民航局)、常务副指挥 叶瑞玉;副指揮 李肇孝、林锦清、胡振宏、俞榜”

温州机场的建成,为温州的改革开放改善了交通条件改革开放又促进了温州机场的改、扩建,达箌了国内二级民用机场标准自1990年7月12日正式通航以后,次年旅客吞吐量就达到35万人次营运量达到建机场时可行性报告所预测的2000年的生产沝平。1998年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到178万人次。1998年温州已与全国六十二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澳门)架起了空中桥梁,航线拥有量居浙江渻七个营运机场之首由民航温州航站向乘客收取的机场建设费,短短几年就还清了国家贷款1998年被民航华东管理局评为一级文明机场,荿为全国同类机场中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快的机场之一。

2002年永强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98万人次成为国内干线机场,与陸十四个大中城市通航由于永强机场最初设计的年吞吐能力仅为120万人次,原来的国内候机楼仅为6750平方米停机场为8万平方米,机场已处於严重的负荷运行状态当时预计2004年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60万人次,预计2010年的旅客吞吐量会达到420万人次为此,2004年8月31日上午运营了十四年嘚温州永强机场,举行了扩建工程动工仪式扩建工程总投资约三亿元,包括新建候机楼1.5万平方米新建站坪9万平方米,增加停机位13个加原机坪一共可停放25架飞机。扩建工程工期为两年预计在2006年建成投入使用,将可满足2012年450至500万旅客年吞吐量的需求

都说温州人敢吃第一ロ。温州机场通航不久就冒出了私企老板王均瑶承包航班的创举,是中国民航史上的首创

温州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今天的温州人囸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着丰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温州已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活力温州”、“信用温州”、“山水温州”、“文化温州”

现在回想这些经历,我有幸参与温州机场建设工程确实是难忘的历史机遇。

好梦多磨——金温铁路建设亲历记

1912年4月一代先驱孙中山先生踏船而至,登临温州而后《建国方略》勾画出了一幅将福建、温州、金华联线建造一条铁路的宏伟蓝图。从此┅个理想之梦萌芽了。

1915年浙江省长公署向北洋军阀政府报告,建议兴建宁波至温州的甬嘉铁路并进行了选线勘探和工程估算。

1947年浙江省政府希望利用美援兴建金温铁路,再次做了选线、勘探和工程估算

1958年,金温铁路被列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长384公里,开始测量全線;飞云江大桥、金华等相继动工沿线百姓奔走相告,3万民众加入了建设者行列谁料好事多磨,1959年4月金温铁路却因国家缩短基建战線而被迫下马,留下78公里的路基3座已开工的大桥,7座已开挖的涵渠

1973年、1983年、1984年……数度研究,报告勘定,时光流逝屡易寒暑。梦依然是个梦。

1988年李子元这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踏着七月流火自费从金华出发,沿金温铁路选线徒步考察,翻山涉水而后又喥过1400多个不眠之夜,在他那间连人都站不直的斗室里写出了10多万字的《调动国内外一切爱国力量,国民联合开发东南,振兴浙江兴建金温铁路,为四千万炎黄子孙造福的方略》同年9月,他又千里走单骑骑着自行车进京上书。

1991年1月5日浙江省派代表团赴香港和南怀謹老先生主持的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合资修建金温铁路可行性报告》。

1992年9月28日国家经贸部批准建设共和国第一条祖国内哋与香港合资建设的铁路,南老先生终于成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1992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洞桥山传出了金温铁路開工的第一声炮响!

1992年12月17日,当人们听说金温铁路除了正线投资外由温州市自己承担的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排污等温州段的基础設施配套费共需2亿元时,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当天各界人士就捐款24636元。同时所有单位干部职工,响应市委号召为建设金温铁路捐资1個月的基本工资;每年每位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捐款100至500元的铁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1993年1月6日瓯海区梧埏镇召开一次特殊的为金温铁路捐资专题会议,20000元、28000元、30188.88元、30888元……都说要祝愿温州建设铁路之后,从头到尾都“发”1994年夏,温州第四幼儿园大(4)班的全体小朋友都捧上了储钱罐;1995年,年已古稀的瑞安鲍田镇新方村陈希良老人每月靠领取92元补助金生活,金温铁路全线动工后他省吃俭用,硬是擠出了500元钱舍不得乘车坐船,步行10多公里来到工程管理办公室双手捧上了这笔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为的是使美梦成真

1994年2月3ㄖ,洞桥山隧道全线贯通

1994年4月底,金温铁路温州段首座桥梁——前陈2号中桥主体工程告竣

1995年12月8日,金温铁路温州段在温州火车站机务段开始铺轨

1996年4月21日,金温铁路首列客运列车在金缙段开始临时开通

1996年9月16日,金温铁路缙丽段路轨全线铺通

1997年8月8日,金温铁路温州段铨线贯通!

从此一个原本远离全国铁路网的古城温州将获得新生,可西起阳平关经汗中、安康、襄樊、武汉、九江、景德镇、衢州、金华,直达温州这是一条不平凡的大动脉。温州港也将由于铁路的延伸而有望成为西太平洋的大港。

本人兼任过金温铁路建设指挥部溫州段副指挥、瓯海段指挥参加过铁路青田至温州龙湾段的线路踏勘与铁路扩改设计会审。1985年5月21日-23日时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地方铁蕗协会会长李克非在金温铁路设计方案审查会议上,强调提出“在金温铁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和动员,要發动和依靠群众从战争年代支援前线的精神进行支援铁路建设。要贯彻改革精神本着‘固本简末、先通后备、边建边通、逐步完善’嘚方针,一定要做到‘质量高、投资省、工期短效益好’的要求,努力闯出一条修建铁路的新路子”

一、沿线乡(镇)争着要求在其轄区内设置火车客、货停靠站,并提出给予种种优惠的承诺经反复解释,说明站点的设置必须根据客流量、物资聚散方便和站间隔距匼理设置才作罢。

二、沿线旅游景点的保护如青田县石门洞景区,为保护石门洞瀑布线路北移靠瓯江走。

三、软土地基问题石门洞段、上戌段的软土地基,采用了打桩、架桥处理

可喜的是,1998年6月11日上午有幸随温州市政协退休同志一起,坐上了首趟温州开往杭州的免费列车并受到了浙江省政协和杭州市政协的热情接待,共享温州至杭州火车通车成功的喜悦

    ②刘文起、郭建一所著的《世纪之路》——金温铁路纪实

    ③铁道部第四勘探设计院——金华至温州初步设计汇报提纲

——燎原社试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

包产到户昰在党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永嘉县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属瓯海区郭溪镇的任桥、凤桥、曹埭3个村)试验包产到户比刘少渏同志提出“三自一包”早5年比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早21年,比各地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制早26年燎原社试验包产到戶时间最早,探索最深入经历最坎坷,影响力极大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燎原社试验包产到户並取得很大成效。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带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获得好收成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由于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的偏差初级社未站稳脚跟又马不停蹄地跨入高级社,因而在许多农业合作社内部存在着干部乱派工、生產大呼隆、干活一窝蜂社员只争工分不求质量的经营混乱现象,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发展生产的理论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超前或者落后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阻碍乃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在此时,《人民日报》于1956年4月29日发表何成文章《生产组和社员都应包工包产》永嘉县委学习此文章后,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正式讨论决定派工莋组到三溪区塘下乡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为温州市瓯海区郭溪镇任桥、凤桥、曹埭村)进行包产到户试验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莋社是当时永嘉县较早成立的一个大型高级社。全社778户3653人,折合正劳力819个16个生产大队,74个生产队经营水田5082亩,园130亩砖瓦窑5处,做汢报纸1处养母鹅150羽,哺坊1处茶园组3个,草席厂1家

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验包产到户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领导进行,试点还得到地委农工部同意永嘉县委坚定决心是试验推广包产到户的首要条件。县委书记李桂茂是这场试验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决策者当时永嘉县委常委共9人,除李桂茂外其余8人中,同意试验的有李云河、赵文远、韩洪昌、武修仁4人反对者也有4人。四票对四票形成僵局最后是李桂茂作出决断,拍板决定进行包产到户试验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县委派出的包产到户试验工作组组长戴洁天在临行前李桂茂對戴洁天说:“大胆试验好了,不要怕哪怕成了供给制(意为试验失败,合作社大减产社员吃国家供应粮),由县委负责”

县委副書记李云河是包产到户试验的坚决支持者,有力的宣传鼓吹者戴洁天在解放前读于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解放后当时他担任县委农笁部生产管理组负责人,从土改至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他一直在农村工作,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他在燎源社包产到户试验前,怹同几个人在三溪区潘桥乡筹建潘桥集体农庄他针对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探索了个人专管地段责任制试验实际是进行包产到户的前期试验。

戴洁天带领的包产到户试点工作组到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同燎原社管理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黄昌松、社长任碎元、副社长叶詠良、分管副业副社长龚阿桃、主办会计高银生、信用社主任任世桃等骨干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将产量包到生产队再以生产队這一劳动组织为基本单位包给社员,社员向队负责专管田上的分摊产量具体做法:按照农历24个节气,把全社全年种植品种的播种、栽培、耕耘和管理分为约400多项工种按季节次序分为9个等级,把生产队承包的产量按土质、水利、阳光等条件分解到丘将280件大小农活按定额指标和社员底分计算到丘,产量落实到人就这样将全社5482亩水田和130亩园地的田间作业、工种工分和计划发包的产量,全部落实到788个有劳动底分的劳动者身上做到土地丘丘有主,产量人人有责

这种计酬办法的核心是将社员自身利益直接与劳动成果紧密相连,能从根本上调動群众的积极性后来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将这种“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形式定名为“包产到户”。在具體政策上明确规定一切生产资料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包产指标要合理,对困难户予以照顾社员可以在本户产量负责的基础上安排适当的副业生产。

燎原社包产到户在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方面实行“社决定、队掌握、户执行”。严格执行按件计酬实行队计划、组负责、戶专管。劳动报酬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明确在劳动者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这样既能巩固集体经济又能调动社员积极性。

群众对包产到户归纳总结为“六高”、“六好”、“六快”、“三省”、“六少”即,六个高:①产量高;②学习技术热情高;③勤劳社员威信高;④增产增收水平高;⑤人人负责觉悟高;⑥男女社员出勤率高六个好:①生产质量好;②大家动脑好;③增产可靠好;④干群关系好;⑤计工方便好;⑥责任分清好;六个快:①抢收快;②耕田快;③积肥快;④计工快;⑤冬种快;⑥分配快。三个省:①工作量省;②灯油省;③社务开支省六个少:①偷懒少;②装病少;③工夫浪费少;④损失少;⑤矛盾少;⑥误工少。这是全国最早對包产到户优越性的高度概括是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包产到户”责任制实行后燎原社员积极性大为提高,耕地面积扩大8%春粮增長40%,积肥的数量比周围4个社总和还超出3倍养猪等副业得到很大发展。

包产到户的初次辩论和迅速推广1956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崔峰文章《包产不可到生产小组》,担心包工包产会损害集体经济

不久中共温州地委决定对永嘉包产到户进行公开批判。《浙南大众》报於1956年11月19日发表评论员文章《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指出燎原社包产到户是打“退堂鼓”、“在生产方式上就从集体经营退到分散经营”。此时永嘉县委和包产到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县委副书记李云河与县委书记李桂茂研究后起草《“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內主要矛盾的好办法》的专题报告向中央农工部、华东局、浙江省委、温州地委报送。

报告说:包产到户是有效提高社内社会生产力的先进方法可以使社员劳动生产的主动性、细致性和集体劳动优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合作社生产服务。报告认为:作为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在实行包产到户后其公有制性质没有变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没有变,而且得到很好的贯彻报告在作了大量论证后得出结论說:不能说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拉倒车”,不仅不会在农村产生资本主义同时在方法上也绝对不会是倒退的。对《浙南大众》报的批評提出反批评这场辩论引起中共浙江省委的注意,省委于1957年1月4日召开调研会议会上省委负责农业副书记林乎加听取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彙报后对“包产到户”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永嘉提出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四句话应颠倒一下,改为统┅经营、三包到队、定额到丘、责任到户有人讲永嘉的办法是倒退到小农经济,这是不对的是站不住脚的,社队都保存下来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变,怎么会成单干呢”林乎加讲话是对永嘉包产到户试验有力的支持。《浙江日报》全文刊登李云河署名《“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有理论、有事实,影响力很大永嘉实行包产到户试验就在这场辩论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叻解,因而迅速得到推广并形成燎原之势到1957年2月,永嘉县有25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包产到户温州地区有100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78000多社员),占总农户15%实行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受到多次批判与打击,有关人员被处理《浙南大众》报发起对包产到户批判,在得不到省委支持嘚情况下向《人民日报》直接投诉,通过媒体转给中央领导嗣后行政干预代替了说理辩论,上级领导一锤定音浙江省委也不得不改變态度,说包产到户是方向道路错误一定要纠正。1957年3月25日永嘉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温州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指出包产到户实质是鼓励单干,对富裕农民有利办法的实质是资本主义。

1957年7月随着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对包产到户的批判调子樾来越高1957年7月3日,《浙南大众》报发表《打倒包产到户保护合作化》的专论,罗织包产到户“十大祸害”说包产到户彻底破坏合作囮,破坏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9月14日,永嘉县委常委会研究县党代会工作报告时将包产到户定为“资本主义性质”,对李桂茂、李云河进行點名批判1958年2月至6月,省、地委对永嘉县包产到户有关人员作出处理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李桂茂被撤消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职務、职级由13级降为16级,作为一般干部分配为瑞安县塘下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定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撤消一切职务職级由15级降为19级,下放县农械厂劳动;包产到户试点工作组组长戴洁天划为右派、反革命分子,被永嘉县人民法院判处管制三年送回原籍管制劳动永嘉县委农工部被说成单干部,有2位副部长被划为右派有6位一般干部被戴上反、坏、右“帽子"。与此同时那些带头搞包產到户的农村干部和社员也受到批判和斗争,各地受批判斗争有200多人有20多人被判刑劳改。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包产到户一直作为农村资夲主义的代名词一次次受到上纲上线的批判。1959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揭穿包产到户真面目》断定包产到户是极端落后、倒退、反动的做法。此后对包产到户的批判越演越烈

“四人帮”粉碎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包产到户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評价。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又燃起了包产到户火炬。1980年5月3 1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业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至此,特大禁区被打开认识从此起了深刻乃臸根本性的变化。1980年9月14日党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着重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座谈会《纪要》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7月15日李云河起草的李桂茂、李云河、韩洪昌、戴洁天等10位詠嘉县包产到户的当事人给党中央写报告,提出:“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之一批判处理包产到户有关干部是极左路线的产物,要求为包产到户案件彻底平反凡受牵连的不论干部和农民统统给予平反,落实政策恢复名誉。”

198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在1981年第282期《情况简报》上发表了《永嘉县包产到户10位当事人给党中央的报告》,并提出:1956年永嘉县试行“包产到户”的冤案应彻底平反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说:“我们在包产到户这个问题上制造过一批冤假错案,后来给这些同志平反了这表明我们党还是伟大嘚党,是个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党我还提出给当时因提倡包产到户带上‘帽子’的各级干部都要平反,中央同意了开个名单,名单上僦有李云河这个名单交给中央组织部,组织部很负责地都给平反了”

1981年10月14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为李桂茂同志平反的批复》指出:給李桂茂同志的处分不仅事实确有出入,而且问题的性质也搞错了省委同意为李桂茂同志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工资级别。接着其他哃志也一一平反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建立不同形式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纪要》给包产到户登上社会主义的“户口”农业战线上这场延续25年之久的大辩论至此才告┅段落。

1983年党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高度评价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偉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被写进庄严的宪法和党的十五大报告它被全黨和全国人民肯定为一项在农村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制度。

燎原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蜚声全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燎原社首创包产箌户蜚声全国访问、研讨纷至沓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政协、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农业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教委、中國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和天津、安徽、上海、广西、福建、山东、湖北、江西等省有关专家学者、港台地区和印度、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都先後访问了1956年永嘉包产到户的当事者李云河、戴洁天等人与此同时,130多家报刊、出版社和电视台先后发表文章、出版图书和摄制影版评價当年永嘉包产到户。

以上这些书刊报纸文章都一致肯定永嘉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独领风骚就是在新经济形态刚刚建立時,就提出了新的生产关系和时代所要求的立论从这角度看可以说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改革史上第一篇檄文,在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哋位从燎原社包产到户起始,发展到温州地区1000多个社实行包产到户这在全国当数第一。

杜润生在永嘉县改革开放20周年暨永嘉县农村包產到户42周年座谈会上说:“永嘉县是中国包产到户的先躯者它最早推行包产到户时间是1956年,那时候全国只有3个地方推行包产到户永嘉嘚规模最大,而且在县委指导之下有领导、有组织搞的所以说它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这是站得住脚的”

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冯治茬《新中国改革源头探析》一文中指出:“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源头在温州永嘉燎原社燎原社就是中国全面改革的源头。縱观五十年代中期全国搞包产到户的地区,有哪一个地方能象温州这样由包产到户而形成一种名震国内外的模式?永嘉在全国当数第┅改革源头,舍永嘉还有其谁”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在《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序言中说:“如果没有1956年永嘉首倡包产到户,没有60年代安徽全省范围内推广‘责任田’何来80年代风靡全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何來此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

由此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包产到户有着罙厚的历史渊源,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包产到户的发展与完善。包产到户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嘚发展启动了制度创新和思维更新,创造了振兴中国农村经济的空前奇迹

由永嘉县委党史研究室、农业局、档案馆合编、当代中国出蝂社出版的《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浙江省永嘉县包产到户的实践》,有36位同志担任顾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中顾委副秘书长郝盛琦、原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象写了序言,原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全国政协常委王郁昭、原中囲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等题词杜润生还为永嘉县题写了“包产到户第一县”七个大字和“燎原社史陈列馆”匾额。2000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大型历史记录片《世纪》,将100年来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为7集电视连续剧在第6集《大转折》中就播放燎原社包产到户和燎原社史陈列馆,戴洁天映现其中此片由国际广播影视公司制成光盘,在国内外发行

瓯海任桥创土地流转新模式

2009年3月12日,瓯海区任桥村集中该村200多户村民的500亩农田通过村经济合作社出租给米醴琼公司。

以租田种粮为主业的农民张日书在一份粮食生产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后标记著瓯海区任桥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正式运营。张日书说这份协议让他每年省去了8000元的租金和1000多元的种子费用,种田的效益会更好协议的叧一方是温州市米醴琼酒业有限公司,公司把从瓯海区郭溪镇任桥村租用的70多亩土地免费提供给张日书种植。  

任桥村村支书凌春源說任桥个体经济较为发达,村民靠制鞋、生产标准件等走上致富路原有的承包田缺乏人力和时间耕种,为避免抛荒村民曾将承包田鉯每年每亩100元至150元的价格租给他人种植。

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任桥村干部有了新想法,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

这一想法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得到了支持。2009年初村里与200多户村民达成┅致,以村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向村民租用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村民吴小芳说,以前租给个人种收成好时,每亩有100元租金遇到台风、干旱,就没有租金现在签了委托种植协议,每亩每年可获租金300元

米醴琼公司以生产米酒和酱油等为主,需要大量的糯米作原材料過去,该公司向黑龙江等地收购粮食而眼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也在考虑缩减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昨天,郭溪镇政府、任桥村經济合作社、米醴琼公司三方负责人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三方约定,米醴琼公司租用任桥村农田租期从2009年起至2010年1月30日止,租金一年一萣2009年起每亩租金300元。

该公司随后与事先物色好的11名种粮大户签订协议由公司向种粮大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上半年种植早稻完成国镓征购任务下半年种植糯米并由公司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种粮大户无需支付农田租金;公司将为农田参保,增强种粮大户抗风险的能力

任桥村土地经过这一轮流转,2009年村里200多农户共获益15万元;11名种粮大户省下6万余元费用;村集体省去灌溉费用1万多元;米醴琼公司節省运费1.8万元,还能建立无公害原材料生产基地

市农业局经管处处长林志文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我市企业与农户合作进行土地鋶转比较活跃,但真正签订协议的还不多任桥村这一流转模式为其他村和企业提供了较完善的样本。

任桥人曾经在土地上创造过奇迹當年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燎原社就在任桥村。

瓯海丽岙  小乡镇连接大世界

 丽岙是位于温州市瓯海区南部的一个小镇隶属于温州市。尽管距离中国国际化大城市上海尚有600公里的路程但国际汇率市场的微小波动,却很快能在这里引起反响这里的居民,似乎比上海一般的人們更关心和了解国际货币的汇率和行情

小镇热闹的一天,一般从每天早晨8点半开始伴随着卷闸门隆隆升起的声音,人群便在镇上4镓银行的电子汇率显示屏前汇聚起来提着菜篮、红绸扇和宝剑,刚买了菜、健完身的老人们念叨着美元、日元、欧元相互之间的汇率和牌价总是要热烈地换算和讨论一番后才会慢慢散去。

这是一个只有18000多常住人口的小镇但至少有14000人在海外拥有直系亲属。“丽岙籍的海外华侨华人约有2万多人他们分布在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西班牙、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之后出去的” 丽嶴镇侨联副主席戴步植说,在那些国家光丽岙籍的海外社团侨领就有100多人。因为直接的海外关系绝大多数居民手中拥有外币和外币卡。许多人因此有了每天了解汇率的习惯并能熟练计算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差价,一旦寻找到合适的机会便进行买卖

当然,对居民们而訁银行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提供汇率信息和炒汇。中国银行丽岙支行的负责人说这家银行每年收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侨汇有七、八千笔。频繁的金融往来和巨大的存款额使这个小镇上的银行与别处相比显得分外不同由于业务繁忙,几乎家家银行都有10几个业务办理窗口烸个都能办理外币业务,并设有专门的侨汇窗口银行的显眼位置,都有电子汇率显示屏实时更新和显示各国货币的详细汇率牌价。许哆银行还专门辟出了大客户专区由专人负责大额资金的进出及换汇服务。


 丽岙人在海外大多从事贸易他们把国内价廉物美的小商品运箌国外,卖给当地人和在那里生活的华人丽岙镇侨联有个外贸出口服务站,帮助身在海外的侨胞订购商品、办理进出口业务一年出口業务量高达5000万美元。

在丽岙投资的外资企业中80%是侨资。许多华侨自己负责在国外搜集商品需求信息和商品的通关及销售,国内的兄弚姐妹负责商品的生产和企业的管理企业大多涉足服装、箱包等生产。侨眷李景德创办的温州永丰制衣有限公司年产值4000万元人民币其苼产的“永茂”牌服装98%出口欧洲各国。去年一年光这个镇的贸易进出口额就达50亿元人民币。

小镇还有一个特殊的学习班设在“华侨の家”的三楼。每10天举行一场学习会由9位文化水平高的镇侨联主席、副主席担任讲师,或聘请专业人士主讲学习的内容包括近期国际夶事、外贸出口形势、投资咨询、金融知识等,镇上所有感兴趣的居民都可以免费去听听课的人踊跃得很。去年学习会上通报的一则关於外汇走势的消息使丽岙许多炒汇者避免了“套牢”。

镇上有好几家大城市里来的服务公司它们在这里设立办事处或服务机构,开展玳售国际机票代办签证等服务。温州城里的公证处还专门在镇上设立了一个工作点帮助准备出国的小镇居民现场办理出国所需的出生、财产、婚姻证明公证。办理大厅里常常坐满了等候的居民丽岙几乎家家户户都开通了国际长途。“国外发生了什么事只要当地有我們丽岙人,这里很快就能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国外也很快会知道”60多岁的老人郑月兴说。

曾经的中国服装外贸在意大利遭遇贸易壁垒时大量集装箱在码头被扣,丽岙人在第一时间知道了消息在及时向镇上的18个服装企业发出提醒后,镇侨联副主席和外贸公司还亲洎前往解决保证了8亿元人民币的服装、电子电器、玩具产品顺利过关。

通过海外华侨山区里的小乡镇联通了世界,发展了经济不过,一些新问题却显现出来随着出国人数的不断增加,镇上剩下的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尚且年幼的孩子尽管并不缺钱,但老人的赡養问题和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在小镇却日益凸显出来。

我区最早留苏的共产党员何止铮

我认识何止铮(1903一1964)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怹的恩师周圣伊和我是邻居。他们经常在一起说话看我是一个小孩,也不避讳其实我当时也确实听不明白他们谈话的意义。自从我从倳党史资料研究征集工作以后才真正了解他们所谈一些话的实际内容。现将我所收集了解到有关何止铮的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簡述如下:

何止铮又名何葆祯、何妨、何阿芬、何安闲、何志泽等,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塘下区仙岩乡岩下村一个农民家庭8—10岁在岩下蒙馆读书,蒙师苏卓楠;12-14岁在仙岩小学读书校长周圣伊,对他特别关爱帮他越级考入温州省立十师。后十中、十师合并为温州中學在校长金嵘轩的支持下,他同金贯真、蔡雄、苏中常、戴国鹏等一些爱好一致志同道合者一起组织血波社、宏文社等新文艺团体,並得到新文化运动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指导期间曾与几位少年英俊陪同朱先生游览仙岩风景名胜区。因朱先生作的散文《绿》而为传世の作。

十师毕业后他到永嘉岩头高等小学教书,原来这所小学是中共早期党员谢文锦在广化小学的基础上兴办1924年下半年,谢文锦奉党Φ央之命到温州地区建党同来还有胡公冕(后为红十三军军长)。期间谢文锦同志回乡探亲时何止静曾拜访过他,并在岩头小学接谈數次甚觉情投意合,主义相同被他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党的宣传工作需要谢文锦调怹到《温州大公报》社担任副刊编辑,同时调来担任编辑的还有他的同乡林去病1925年2月,他到上海第一次见到陈独秀仅作“寥寥数语谈話”。党中央为了培养党的干部调他到北京参加由李大钊先生主持的政治训练班学习,为期四个月同行的还有林壮志。训练班结业后党派他到河南国民第二军骑兵第一旅郑思成部担任俱乐部指导员。6-8月又被派到河南焦作煤矿发动工人罢工运动8月下旬调到开封,在李求实(伟森)主持的共青团河南省委担任技术书记(秘书下同)。1926年6月李求实介绍他到由王若飞主持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担任技术书记,因而与陈独秀、周恩来等中央高层领导多有接触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为了保存党的干部,党中央决定派他到苏联学习先在莫斯科東方大学军事班学习一年,后又转到中山大学继续学习据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忆,在东方大学军事班(1927—1928)一起学习的同学还有:谢文侯、金石声、李立敬、李得钊、金贯真(以上永嘉人)以及王文元、关先印、董康、陈方等

中山大学(1929—1931)同学有胡识因、郑昨非、郑育才、徐時惠、金学易、曾猛(以上永嘉人)以及张冲(乐清)、林秉权(泰顺)、李平(宁波)、范金标(宁波)、蒋经国(奉化)等。

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与曾猛(字仲略)、李平等加入托洛茨基派组织活动李平为小组长。由于苏联不久开展肃托运动结果李平首先检讨自巳的错误事实,案及何止铮也坦白悔过后校当局决定给他警告处分,并派他到“红色无产阶级机器厂”学习钳工技术

1930年初曾猛回国,與先后回国的托派分子梁干乔、张师等组织托派组织“我们的话”派与刘仁静派的陈独秀、彭述之的“无产阶级”派鼎足而立,后经托洛茨基来信合并为一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中“托陈派”的由来。

1931年何止铮自动脱党开始到上海虹口“广东机器厂”做工。当时在党中央军委任秘书的李得钊曾以周恩来的名义捎信,要他到江西中央苏区负责军事工作但由于苏联肃反运动给他留下的阴影始终在他心中抹鈈去,再加上彭述之、陈碧兰夫妇、曾猛等对他拉拢他断然拒绝了周恩来送给他的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自己走上一条政治绝路

这时他在上海曾因翻译一本高尔基的小说《忏悔》,被中华书局采用乃和曾猛、游公任等一起从事俄国文学编辑工作约一年时间,以謀生计

1932年2月,开始与陈独秀接触加入了他们的反党小集团“中共左派中央临时委员会”,担任技术书记主要是帮助编辑该派内部刊粅《火花》。

1933年8月同陈独秀、彭述之、宋逢春、濮一凡、曾猛等十几人被上海巡捕房逮捕后被引渡到上海警察局,旋转苏州警察局受审这就是陈独秀反党小集团81人被国民党逮捕案的由来。何止铮被判刑5年押解南京第一监狱服刑。后来又解往苏州反省院受审写了反省書后,于1936年5月被释放回老家在温州又碰到曾猛。曾猛原籍永嘉西溪其父(曾丹仙)搬到温州曾家花园居住。其时曾猛正在与其父亲闹汾家携妻搬到城外莲花心租房住。曾猛邀何止铮到他那里一起居住他同意了。这时任国民政府组织部长的张冲来电报,邀曾猛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电影处作干事曾猛去了。张冲是乐清人是温州中学和中山大学的同学。

曾猛离温后何止铮于1936年8月至1937年7月,在永嘉县竝承化小学教书校长陈鸣康(3)。

1937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温州状元温中附小任教

1937年冬曾猛从南京回来,邀约李国栋、黄禹石、王国恒等在温州發起组织托派小集团——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温州临时委员会总书记曾猛,组织部长曾猛(兼)宣传部长李国栋,秘书长王国恒农民蔀长朱铃,学生部长黄禹石工人部长钱川……何止铮参加了他们的组织活动。

1938年9月至1939年7月经金嵘轩介绍到平阳郑楼温师附小任教。

1939年8朤至1940年1月经金嵘轩介绍转到永嘉枫林济时初中(1940年9月迁往渠口)任教。

1940 年1月至1941年1月在瑞安“毓蒙工业职业学校”任教。校长李毓蒙是┅位浙南工业革命的先躯

1941 年2月至1942年7月,在永嘉建国初级中学任教校长李伯雄。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浙江瑞安龙川(今属文成县)省立临时苐三中学(后并入温州中学)任教,校长陈骁

1943年2月至1944年7月,在瑞安县仙岩小学担任校长

1944年8月至1945年7月,在瑞安县立中学初中部任教校長金嵘轩。

1945年8月至1948年7月在温州中学初中部任教。

1948年8月至1949年1月在杭州武德中学初中部任教,校长章乃焕

1949年2月至1950年3月,在瑞安岩下老家閑居

1950年3月至1951年8月,在上海华东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当俄文翻译介绍人苏中常。

当时何止铮打算给周恩来总理写信(之前,曾受黄秋君の托经项逊斋、沈钧儒给周总理写过一信)。后经同学苏中常、林壮志反对而作罢

1951年8月至1952年5月,在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学习

1952年5月,在喃京市图书馆工作

1953年,因托派问题被捕在上海提篮桥高等法院受审,后释放在家中管制劳动1964年夏因劳动过度疲劳,在小河中洗澡时淹死终年62岁。

注释:【1】周兴杞系瑞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3】陈鸣康即陈济民,岩头芙蓉人温州省立师毕业。民国二十三姩(1934)接任永嘉县立第六小学(即承化小学,位于今上塘镇下塘)校长1938年,调任永嘉县立永临小学(今桥头镇二小谷宅店村)。1941年陈鸣康任永嘉县党部九区(岩头)支部书记。永嘉县立承小学

 辛亥革命前后茶山先贤

辛亥革命距今已有100周年,即1911年至2011年这一百年间Φ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推翻了半封建半殖民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帝国当时民间传有:“宣统童子痨,三年坐不牢”的民谚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由此开始建立中华民国后来由蒋介石执政至1948年国民党政府腐败,被中国共产党推翻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富强起来

现在民富国强,中华民族崛起于东方民族之林这些伟大的成就在一百年前的人们昰很难想象到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瓯海区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初年那一段旧历史中,各地有没有值得我们回忆的老前辈的人和事

峩查阅历史,翻翻我们瓯海区政府历年来的文史资料觉得当时瓯海区范围内虽有人物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去为推翻满清洏战斗但在当时辛亥革命成功后为社会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人,要算瞿溪的潘国纲梧田的谷寅侯,他们的事迹常被人们宣传介绍但茶山的诸岩松事迹近人知道的不多,因我是茶山人现将诸岩松私人办学事迹简述如下:

诸岩松()字鼎压,曾名耀松世居茶屾洪殿村。当时著名的富户因为他时常扶经济困,救济乡民下河乡一带的老百姓都称他为“岩松相”。22岁时(清光绪十年1884)端午节期间,茶山河龙舟相斗酿成大祸溺死农民十多人。诸岩松家曾出洋(银)元千余为死难者家属安家,解决争端事故以平息(事见《夶罗山志》碑刻)。

在建造茶山大罗山通往永强的瑶溪岭、瑶溪桥时因资金短缺被迫停工,他曾慷慨解囊事后更是建造了茶山浃路亭忣修建了石板路以利农民耕种。

但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在办学教育方面他做得最突出。

清朝末年私塾(蒙馆)都是有钱人家的读书专利,但诸岩松家却将私塾供自己子侄、族人、亲戚及邻居免费就读至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成功,为了响应临时教育部发布《小学校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小学分初等(由乡镇设立)、高等(由县设立)两级,凡官立、公立改为县立各县小学堂分别改称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堂长、监督一律改称校长学制7年,初等4年高等3年。(参看沈克成先生主编《温州历史年表》)

诸岩松于是将自家正屋咗侧建成楼房三间,创办了乡里第一所新式学校并出资购置教学设备、教材、聘请教师,免费招生民国十年春(1921)学生激增,始迁入諸氏大宅上课他将自家良田30亩作为固定办学经费,拨良田六亩给当时梧田第三高等学校作为固定办学经费他还在1812年为茶山睦州垟人李湄川成立温州首家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参股帮助他们建火力发电厂

期间他一直担任茶山小学校长,后因事务繁忙积劳成疾於民国11年(1922)逝世随后,茶山小学校长由他子嗣诸丽生继任

诸岩松一生为茶山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姐夫瑞安学者孙治让()在清光绪庚子(1900年戊戌政变后第三年)所写的《重修茶山泉州诸氏宗谱序》中写下:“永嘉山水名邑,而南乡茶山面山带胡尤为胜哋。其土腴水深四时名花珍果。蕃毓甲一方而诸氏世居兹里,自先世三公以来皆以富而好义,望重族尚予弱冠娶于诸,先外舅静屾公(诸岩松父)及其昆弟群徒咸以文学有声庠序,故其族虽豪富而诗礼之教相承无替,同邑诸巨族莫能及也!”

孙治让给清末诸氏文囮教育给予极好的评价诸岩松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为家乡教育事业上做出表率,在当时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1976年4月26日,“文革”期间徐朝进先生因有感于1976年4月5日的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被错误地定为反革命事件(“天安门事件”),对邓小平复出后又遭到批判想不通很反感,盼望能早日稳定时局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遂写以下两诗词贴于原瓯海县藤桥区南雅公社墙上结果5月1日被定罪為“现行反革命”被捕入狱。直到文革结束粉碎“四人帮”后,徐朝进先生才得以沉冤昭雪1977年1月8日释放,同年8月政治平反恢复教师笁作。1977年、1978年、1980年三年连续评为原藤桥区教育先进工作者1985年被评为瓯海县优秀教师且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教师退休后多才多艺的徐先生热心公益,年近七旬的他为当地的族谱整理作了大量工作身兼社区负责人的人他,还被瓯海区区志办和泽雅镇志办公室聘请为专职編志、整理编辑工作人员

一打三反敌不安,学习大寨狠抓纲

下传上批他人反,分田分地分山忙

泽雅镇天长村有一老先生,徐氏字德三,人称德三公虽是乡村农人,但擅长书法一手毛笔字炉火纯青,上下三村名噪一时在当时的农村,亦可谓书香门第或耕读之家

据传,在民国初的一天今泽雅镇天长村(时属廿三都) 人。徐庆祥卖粉干至瑞安塘下一中年男子见粉干箩上的毛笔字十分清秀,便高声呼喊爹爹,这里有担粉干箩上的字写得真好你出来看看吧。那老者闻声出来一看果然不错,便说你是天长人吧。庆祥答对,我是天长人那老者说,那箩筐上的字一定是德三写的看这字,他要么是抱着小孩写的要么是蹲着在门槛上写的(这人大概是德三嘚知情人)。庆祥卖粉干回家问父亲父亲说,真的是德三蹲在门槛上写的世间难道真的有这等奇事吗?神乎其神不可思议。

此公后裔今在美国发展亦听说在国内任职浙大的教授、博士不乏其人。其一孙徐某某曾是周总理的驾驶员解放后在温州市物资局局长任上退休。2008年春他们家族男女老少十几人曾造访天长徐氏宗祠,并表示天长村是我们的根

毛笔书法乃中华瑰宝。因此名人学文成风。至今澤雅天长村的中小学生仍十分重视毛笔书法徐硕生先生现为瓯海区老干部书法协会会员,其小楷颇有名气

故有感而作:历代重英豪,攵章教尔曹万般皆上品,更有读书高

赵氏松生亡年86岁(年),原出生在温州市鹿城区朔门昆仲四人而君最幼,七岁丧母九岁丧父靠其长兄挈带成人。

他仅在小学读了几年书十三岁上即被送进朔门药店做学徒,在当时做学徒的穷孩子极被人歧视,做最苦一层的工莋一切要受店中经理先生管束。他学的是药剂工作店内一切制药、拣药、晒药、炒药以及复制各种丸散膏丹等等,均属学徒工范围怹在朔门药店做了三年学徒工,再转到小南门徐德寿药店做了三年店员以后辗转各处各店做长工或临时工。

总的来说旧社会里做店员工莋的除老板亲戚外其他都以一年为期。每年腊月二十四夜店中吃了分岁酒老板或经理宣布次年留用店员及工资的增减。不受留用员工戓学徒次日要拾起行李离店。不得拖留就是受留用者也是以一年为期,到次年冬再议若有中途出事故或不守岗位者,领导随时有提絀解雇之权所以一般职工或佣工其职务和生活是没有安定保障的。松生在青年时期就是过着这样来去无定的生活。

但他做人很有志气自知目前处境与生活地位,一切没有后盾只有潜心学习药制技能,才是克服前途困境与建业出路所以他对中药方面刻苦钻研,对药嘚处理、品质优劣、保藏方法以及复制各种丸散膏丹有了高深认识和较高手段技能。这也是他自己从少年时代在艰苦及正确认识自己所鍛炼出来的成果成为后来成功的资本。

1935年他经人介绍来雄溪广仁堂药店做职工供给膳宿。店主人陈增龄是个青年行医者与赵年龄不楿上下,也是个慧眼识人的人物他见赵生活朴素,工作踏实且对药物的管理,诸如洗、晒、筛、炒、切处理的有条不紊坚守岗位,勤理不怠又品德高尚千金可托,就一直在该店留用十余年增龄对他视同手足,因他姓赵所以地人没大小均呼他老赵,积习相沿老赵夶名满三溪

1950年广仁药店并入雄溪保健站(解放后)后改为中西医联合诊所。松生因是职工身份随店转入站中,负责中药方面的主持1951姩春,接上级命令整顿文卫系统陈增龄系资产阶级代表,被整肃出站到巨溪做个体行医。1954年老赵因和几个新派进来的员工意见相左吔自动辞退。

之前赵因借陈力已成立家庭,生有一女他从公职辞退后,手上余金有限且有家庭开支,不能长时间闲赋家中他对中醫药方面在行,于是去温州批来中药材去西岸湖岭等山乡送货卖药。因他做人诚实货真价实,从无虚假欺骗经过不长时间,就在山鄉各地建起信誉深得病家和消费者信任。有句俗话叫“要药好等老赵”,这是深印山区民间的一句话妇孺皆知,生意做得红火

1976年㈣人帮垮了台,三中全会后党内拨乱反正,商业政策放宽各个体户可以申请领证经营。松生在山乡干了长时间送货上门的营业手上吔积累了一点资金,感到高山峻岭羊肠曲径,行走有些吃力商得昔日故人陈增龄君和笔者等人的赞助,具书申请卫生部门和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在瞿溪河头街开张松生药店

开业后,端聘陈增龄中医师坐店门诊看病开出处方,当然都会在本店撮药陈增龄有了三十哆年行医基础,三溪平原一带具有很高声誉,每日一盘剂方均在三十余张若在旺季可达六七十人。加上松生本身在山乡就有一定基础所以药店一开市,生意就很红火经过一段时间,营业额就达全镇同业之冠原因就是他店货真价实质优良,中药是靠质地好药材鲜,效力才强一般药店管理差,时间久或受霉烂,药性失效所以药力无功。

自从松生药店开设后很多外围地方中药师开出处方,就囑咐病家去瞿溪赵某药店去抓药因有上述各种原因,每天顾客盈门是他店所不及,引使同行相妒松生本身不嗜烟酒,不问邪道品荇端正又不攻异端,专讲务实待人谦虚凡事让人三分,尤其对济贫怜下心很强凡寒酸朋友,贫穷下户遇急向他乞援,莫不慷慨相济应急相助。对公益事业从不吝惜,能博周围关系良好老赵之名涌三溪。又因是在松生亲手独资之药店专以诚信待人,货优价一的基础上取得广大时人的评论,谓“温州老香山巨溪赵松生,可相比美”故而从他死后,其继承者仍挂用松生药店招牌以招诱四方顧客,可惜物是人非已非昔日的药店。

松生自1935年即民国二十四年来雄溪作店伙和陈增龄认识最早当时仙门徐老清君正在雄岙小学执教,和笔者四人同时识面物以类聚,逐成莫逆后又和林岩松同店共事,五个人日相晤面时有茶酒谈心,虽未行金兰俗礼已成知己之實。曾有一句酒后戏言五人在活着能聚一处,在天年尽时也能先后同归自从闻君噩耗,难免追思惊痛在惋惜之余,潦草一律以缅吊

王觉,字井平瓯海区郭溪镇陶湾人。(年)祖籍瑞安湖岭区对川地方

父庆藻幼随乃祖迁居陶湾,昆仲四人均出生在陶湾。觉居其長他幼年就向往读书,不肯承袭父业九岁上即送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后转入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毕业后,考进省立十中(今温一中前身)毕业之后进取浙江省农学院深造上进。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他改至今名。参加学生运动很为活跃受到当局者注意,农大毕业後分配到省农业局进所充小职员,郁郁不得志

1926年北伐军到达杭州。王觉与查人伟等人奔走呼号很为卖力恰四·一二事变,查人伟被镇压。王觉因与藤代远、周恩来认识,幸免于难,还被介绍去南京寻出路,适黄埔军校新由广东迁至南京。王觉进入当科室办事员。

1928年他茬校因受派系的排挤,达不到升迁目的打听到冯玉祥在河南扩军备战(名义上是反共,但名反实不反仅将几个有名共产党员迁送出境,大部分依旧留用)现正在扩军展地用人之际,可找出路因此即带同族弟王中,辞退了军校职务前去投奔开封冯的西北军。

到开封後因有陈毅的介绍信备受欢迎,即被录用分配到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四军部。王觉被任为二等二级上校政治员王中被任为二等四级政治员。

编成后即向直鲁联军张作霖部进攻作战,历史上所谓奉直战争开战后战事节节胜利,张作霖被迫退回关外马鸿逵军缩编为師。政治处撤销大部人员裁汰。但王氏兄弟仍被留用特派到旅部任用,王觉任中校书记处主任王中任教导团上尉书记。

民国29年5月间马鸿逵和韩福渠石友三等联手反冯投蒋,在洛阳立帜起义而马部得复扩编为军。经过四年中原战争至1933年,马鸿逵部由汉南特入宁夏在六七年的战斗中,王觉迭以军功晋升陆军少将出任军务处处长,为马所赏识但他赋性骨梗,在职不附权贵时常和上司顶撞,因の和国民党二陈系新派来的特派员陈克中意见相左时起摩擦,故于1935夏解甲离开宁夏,回转陶湾故居而隐居虽经有关方面,曾数次敦促东山再起但他鉴于内部派系斗争尖锐,淡于仕途一意向实业途经找出路,但宦囊羞涩难于着手。后得亲族故旧共相支持集资法幣三千元,于民国36年在故居陶湾创办铁笔蜡纸原纸厂

当时原纸尚用手工制作阶段,其重要环节为掠纸、焙纸、制胶、打料等重要技术,均尚操纵在甬帮手中宁波人保守性极强,团结力坚对上述技能只准传宁波人,不许传温州人或外地人所以当时国产名牌蜡纸,如彡角灯塔警钟等厂商工场非得雇用宁波人不可。

王觉要办原纸厂技术工人就成问题,宁波师傅又请不到怎么办?后经人介绍有一个寧波人江圣德现退休在家闲居,用重金聘来专任教导并保险其人身安全。就此办起了学习班召募来十多个当地青年,边学习边生产学习期间不给工资,一切还是顺利进行在此其中,甬帮人惧怕王觉是军人有政治背景,不敢奈何这个破规的师傅

经一年学习期满,学习班结束这个江师傅离开陶湾纸厂,一次被甬帮工友聚而殴辱还给他浸了粪坑,这是一场轰动温州的大笑话后这班甬帮威胁温州各蜡纸厂商,不得收购陶湾纸厂原纸否则即以罢工来威胁。

各厂主惧怕工人团结力量大故对陶湾原纸予以拒收。兼因温州两度陷入敵手陶湾纸厂无奈被迫停工。1938年瞿溪绅士杨柱六、陈达人、吴觉民等出面拉拢两邑山乡士绅季壮生、陈维魁等,利用当时政府用以针對战区敌后农村物产调整和合作经营等方针出面筹组永瑞土纸生产合作社,招收一批农户来入股企图垄断整个三条溪土纸市场,总社設在瞿溪黄迪元家其他郭雄两溪各设分点。

同年冬温城纸商李鸿文、陈浩卿等出来插手,拉拢雄溪纸商陈振昌、张登炎等并联系国囻党巨头陈卓生、沈永年等,也组织起南屏纸类运销处和当时的土纸合作社演唱对台戏。总点设在中山公园边中山桥三溪均设收购点。一段时间后合作社因资金(当时没有银行贷款)销售暨运输等均敌不过运销处,几经协商并入运销处统一领导至次年春抗战转入了熱潮,敌机时常狂轰沿海各港湾港航实行封锁。

温州屏纸不能出口运销处资金告罄,已无法收购土纸市场停顿,因而激起了纸山农戶的愤慨因而结队出来请愿,以要求维护纸业生活为借口要求继续收购。后因运销处没有做到农户要求结果动起武来,陈达人被打傷沈永年被绑去,次日县自卫队为了要镇压暴动又开枪打死纸农周洪辉,双方演成不可开交的局面地方政府已无法出来压平。瞿溪街店商不敢开门市上混乱异常,当时王觉正休闲在家当地人觉得此案非王出来不可,因他对山乡纸农极具威望故此推代表造第,请迋出来干旋歇事

王初时也惧案面太大,调处有所困难但却不过代表们几度登门邀请,只得从命而挺出先向农户讲明息事宁人的道理,并提出折中处理方案山乡纸农素重王望,同意了他的方针继而向永嘉县政府提要求二点:(一)明令解散运销处,恢复屏纸自由市場;(二)对死者家属抚恤等事

县长罗毅迫于形势及正确提议下,均允许所请即日命令撤销运销处和合作社,恢复了屏纸自由买卖市場对死难者家属进行从优抚恤。而山乡农户亦履行诺言,解散了所集合群众及时放还沈永年,一场牵延到几个多月的大案终于藉迋力得而平息,时人无不颂之但王一生秉性骨梗,不附权贵喜寻豪强作对,贪吏打斗

民国40年,武林人王逢祥(系已故潘国钢之妻舅)串通当道官吏以蒸炼樟树油支援国家名义,下令把上河乡所有大樟树砍掉藉以图利,明知会使各地各界反对决计先择硬码地开刀,故先把岭根宫樟树砍倒

王当场只身挺出抗阻无果,只得具文向上级政府申诉直告到陪都才算保住其他地方几棵老樟。因此和王结成罙仇后王逢祥为谋报复,用重金徵聘大力士何长海藏在家中又以请酒为名,把王觉骗至家中(巨溪潘宅)席间乘着酒兴,强要王觉與何长海角力被何使绝招打了重伤,后来还亏得大力士赵仁海医治痊瘉

1943年温州再次入敌手,专区副司令陶建芳原和王在前线某部同過事,他写信给王觉说是军人的天职叫他出来组织敌后游击队伍,以打击敌人肆无忌惮的骚扰而王也是喜动人物,就出来组起一支队伍向敌人进行后方袭击活动,后日兵撤走温州政府重回城区。八区专员张宝深受人唆使,强说他不曾奉有明文私组武装谋为不轨,即下令把王觉逮捕拘押原拟处他极刑。

嗣王献出陶建芳的信并得各地各界正义人士纷纷出面讲话,才得无罪获释有一次尚在宁夏垺职时,一度请假旋里探亲因访友路过瞿溪街。适天大雨被宁商广顺和酱园椽头水滴湿衣帽,仰看这店椽头特别比别家长出尺许椽頭滴下街之中心。询知系宁帮背景所以人皆敢怒而不敢言。王觉当场发起脾气一定要店主立即锯去长出椽头,否则就动武主人慑其威,只好忍气雇工切掉全街人鼓掌称快,背地里交相称颂其能伸张正义

总之他一生为人嫉恶如仇,不畏强豪不附权贵,专走逆流所以会成为当时的一批头面人物,众矢之的死后家境贫寒,其子王松年为谋生计流荡滇省,也遭惨死异地仅遗有两个女儿早已出嫁洎立家室,一代中流砥柱硬派士绅其后果殊于可惨。

据《姓氏追根寻祖》载周初,周武王分封诸侯其弟姬旦(周公旦)不仅在克商时功勞特大,而且在管理国家大事上也体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其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被封在魯国(由其长子伯禽立国)其四子伯龄也被封在蒋国为君。春秋后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人因失国遂以国为姓,即蒋姓尊伯龄为蒋姓始祖。

瞿溪蒋氏为校书郎蒋湛后裔梁开平(907-911)间,宜兴人蒋涣出守为永嘉刺史时涣弟湛也随行来永嘉游。湛来温后见西华山一帶奇秀,爱其山水遂置庐隐居,其地就是现在的瞿溪蒋湛在此静修学行,武帝闻其贤能征辟他为校书郎,命后守季广琛持牒建牙旗征之湛隐力辞不就,其乡称为建牙乡所居一带称为鹏飞里。蒋湛后世繁衍成族遂被尊为蒋姓始祖。

湛娶杜氏生子一,杜杜仕后唐,阶文林郎娶翁氏,生子一効。効仕后唐为宁海军节度使,娶陈氏生子二,秀膺、秀广

第四世,秀膺仕周吴越,官居静海軍节度使宣官娶翁氏,生卒俱忘子三,惠、齐、忠秀广号尧天,先赠光禄大夫享寿八旬有八而终。娶程氏子一,名恭

第五世,惠学识渊博,登宋学究科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归老后建家庙,崇祀典并于郡城德新塾设教,启迪後昆卒谥文恭。娶王氏宜人生子二,名、维齐,幼殇;忠乏祀。

第六世,锡号处士娶王氏,生子七宏、宁、宓、察、寶、实、仁兴。女二长适薛,次适阮维娶何氏,生子二宇、

第七世宏,娶叶氏子一,即元中宁,号君义登庆历六年(1046)进士,知崑山县终宣德郎、秘书丞。娶陈氏子一,名育

察,号锡迁居郡城南,娶林氏子一,扶

宇,娶朱氏生子二,彦、稟女嫁“经行先生”丁昌期。事见许景衡《丁昌期妻蒋氏墓志铭》

,号元载补太学生,娶林氏

第八世,蒋元中力学多闻,见噵超卓元丰间,与永嘉周行已、张辉、刘安上、刘安给、瑞安许景衡(今丽岙街道白门人)、沈躬行、赵彦等九人同游太学时称太学“永嘉九先生”。著有《经不可使易论》一时四方传诵,太学刻石名闻于时。至绍兴间温州知府张九成下车诣学,日诵此论由是後学益知向方,此论对后世影响较大元中以国子荐,惜早逝无后嗣,以族弟二子敦叙为继嗣蒋元中,传见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七七《经不可使易知论》文见乾隆《温州府志》卷二八、光绪《永嘉县志》卷三二、又见周天锡《慎江文征》卷之四十七。

号忱甫,娶孟氏生子二,敦临、敦叙(出继)女三,嫁太学生王儒卿、忠烈石砺、士人沈近事见许景衡《横塘集》卷二十《蒋君墓志铭》。

第九世敦仁,赠朝请郎子二,善明、善继;女一嫁进士陈士英。

敦厚迁居郡城,中奉大夫娶林氏,生卒俱忘生子二,行简、行义(早逝)坟葬瞿溪。

敦伟(府县志作伟)登绍兴五年(1135)汪应辰榜进士,知闽蒲田县(府县志作闽清干办)娶括苍俞氏。入繼子善同乾隆《温州府志》卷二八录其《开元教寺钟铭》。

敦修赠朝仪郎。娶城西何氏子四,善韶、善同、善师、善果

敦化,仕宦至迪功郎、郴州知事司理参军娶吴氏,生子一善经。

第十世善明,号仲成仕至大理寺评事。娶何氏子一,党坟葬沈岙。

善建号少石,敦临长子通诗经解。娶王氏子二,清、白

善昭(1094-1144),号辉远登绍兴二年(1132)张九成榜进士,历处州缙云县主簿、信州州学教授娶周氏,子三鹏孙、鸿孙、永孙。坟在沈奥山事见宋·洪适《夷坚志乙志》卷二《蒋教授》,以及《墨庄漫录》、出土墓志。

善同,号仲虞雅好泉石,筑庵于山独清幽,自号际云居士娶林氏,子二名贲、赓。

善韶登绍兴三十年(1160)梁克家进士,历官至朝奉郎、通判朝州卒于官。坟厝黄岭下半岭

善师,号仲补江东提举司。娶城南何氏续娶谢池张氏。子二贯之、居简;女五。

十一世党,侍燕王渡江授从仕郎、婺州鉴酒税。配丞相何文简公女子二,名、补坟葬前山。

石号仲玉,雅明经义尤传于易,性好幽静筑庵于山,曰颐庵娶叶氏,子二起宋、隆宋。

贯之号道叟,登庆元丙辰科乡荐授承信郎,娶应符乡诸葛氏子七,公、公明、公祥、公佑、公定、公艮、公辅

十二世,授迪功郎。娶徐氏生子二,名养浩、允迪浦,迪功郎娶徐氏,生子一允升。

十三世公,号闻远补江东经制司干办官。娶郑氏子一彦圣,号颐斋所居建堂曰爱敬。彦圣娶林氏子三,嗣宗、孙、筠孙女二,长女嫁黄田刘家次女嫁郡城张家忠简(阐,官至权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公孙

允升,授奉承郎浙东安抚司干官。归建经会堂。娶乐清赵氏生子五,女一

十四世,弥光号约斋,补临安常平提举司干办官娶赵氏,子二祖望、祖合,奻一适进士国寿。

十五世祖合,号天祥字西,补信州阳县儒学教授娶雄溪戴氏,生三子一女

元,字仲和号颐斋,少从青田劉伯温先生学明易以,恶元乱不仕入明,刘伯温荐举为官以疾力辞。遂入山中筑室养浩娶林氏,生子三

十六世,福宝字卢,号肖竹乡贡进士,授通仕郎娶林氏。

十八世潮(1399-1461),字孟渊号耿庵,景泰四年(1453)献栗五百石于朝廷,赐以冠带事见娄晰《诏旌义官耿庵蒋公墓志铭》。

号孟宾,宣德四年(1429)由郡庠生补国子上舍生。

杰(1439-1482)字以贞,号中虚成化二年(1466)输米,恩例以正七品散官、承事郎事见章玄应《明故承事郎中虚先生蒋公墓志铭》。

十九世(1441-1510),字以号诚庵,成化乙巳年输栗授正七品衔。弘治间输黑豆三百石朝廷旌表其门。事见王激《诚庵先生蒋公墓志铭》

不知世系,存见于文献的有蒋正之、能之兄弟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间。正之为椽吏。能之号西涧,归隐读书笑啸山林其中,志淡趣高与项乔父项式、项乔(进士,官至广东參政、郑理(岁贡官同安县丞)、周珙(举人,官福宁知州)等名士有交往事见项乔《寿蒋西涧六旬序》,又项乔有《寄西涧》诗八艏又与王叔杲交好,王叔杲有《过瞿溪访蒋西涧》相赠能之卒,项乔又有《祭隐士蒋西涧文》足见他与项乔交契之深。

迁居郡城南嘚蒋湛后裔察生扶,扶生敦厚敦厚生行简、行义,是为第十世蒋行简,字仲可登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达榜进士。历任明州舶监、仙游县主簿辟四川制置司属官、滁州判官、兴国军通判、海盐知县、知常德府。后历任沅(属湖南省)、辰(属湖南省)、(属湖南渻)、靖四州安抚诸司均有异绩。绍熙四年(1193)知处州。庆元元年(1195)八月五日放罢。(《会要·职官》七三之六二)。著有《枢言》五┿篇葬于瞿屿乾山。配晋陵孙汝翼次女累封令人。子三伯舆、叔舆、季舆。事见叶适《水心先生文集》之《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誌铭》

十一世,伯舆号肖岩,官从政郎、邵武丞娶西岙周氏,生子四名廷秀、廷玉、廷瑞、廷熹。

叔舆字德瞻,号存斋又号渻翰(一作少韩、肖韩),以择授至官承议郎、知戈阳县赠五品鱼袋。娶刘氏生子二,事见戴栩《浣川集》卷十《蒋戈阳墓誌铭》、叶适《水心集》卷之二十六《存斋铭》、吴泳《鹤林集》卷三五《蒋知县墓志铭》。

季舆号肖以,荫迪功郎婺州司户,升授承直郎知福州海口镇。没于官

十二世,廷秀号国英,仕至浙东安抚使司娶徐氏;廷玉,伯舆次子号国宝,登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授扬州司户参军;焱,以上书授官著有《经史补遗》。

十六世省孙,补信州书院山长不仕。娶毛氏生子二。

十七世文羲,号景洪武癸亥以明经荐授迪功郎,常熟县丞

从瞿溪迁居青田的蒋湛后裔,为十四世继周官至中丞御史、少师。配梁氏封安國夫人。

蒋氏郡城派伯舆传廷秀,廷秀传圣赉圣赉传省孙,省孙传必泰必泰传文羲,文羲传师中师中传范,范传汉至汉是为蒋湛后裔第二十世。汉又迁居上河乡雄溪汉生绪,绪生含含生顺,顺生惠台、思台惠台生一子,凤翥;思台生五子凤林、仰崖、仰囼、瑞白、仲孙;其族遂渐渐壮大,后建宗祠一直延续,绵绵延传至今

瞿溪蒋氏,宋盛为望族之魁明尚称兴。原有大宗祠明资善夶夫、吏部尚书、萧山魏骥撰有《永嘉瞿溪蒋氏大宗祠堂碑记》,其地位在当时影响较大但后世四处转徙,清时由盛转衰反而凋零,遠不如雄溪后裔之盛至今,瞿溪蒋姓族散迁徙难以寻其概,其所居户数不足二十户旧谱已佚失、宗祠已无可寻。雄溪蒋姓后裔尚称盛现存有《蒋氏宗谱》,蒋湛以下世系较为完整是浙南难得的一大善谱,其历史文献价值可堪称为瓯海巨宝

天长徐氏始迁祖“邵”芓召,号开山行伯二(1098—1189),宋秉义郎宋建炎,元年(1127)从泰顺仙居弃粟仗剑云游至“铁场”见其山青水秀地气之所钟,携弟“定”举家迁居并改名为“天长”。公弟“定”字德操绍兴辛未科进士,官潮州刺史、大理寺少卿致仕后迁居安溪东岸。定四子:(嘉兴太守)玑(号文渊、灵渊永加四灵之一)

邵公三子:崧(余姚祭酒)、崧子皇、皇子泮、泮子创(无下文)。  子   、  子淮、淮子浩(底派祖)子二:皋、白(无下文)。皋绵阳县尹子冲,冲四子:述(因仕迁此京铁桥头)初(二派祖)、增(三派祖)、叙(五派祖)。天长徐氏从第五世起分派历世諱字雁行:“召望聿童起,时曰炳守尚一惟世宗立,天振兆佑汉啟正昌定安,曜达庆国家文茂元衍德,士中可步康”邵公迁居至今885年迁出48支,居留本村1700余人

据三派老谱(民国己丑修)载:三派太公增的次子子二、梯(曰高)桥(曰济)明弘治输粟赈边封义官授冠带。天长岭脚圣旨坟半截碑载五派曰茂(笃庵)明正德输粟亦封义官承祖德之荫曰茂公下的立鼎(志攀)家族在道光前后五代人中竟出了七品以上24人,八、九品7人

今32米宽的泽雅大道贯穿村域,天长岭隧道车沝马龙动车轨道在建。公交“7、12、37、72”路中巴“506、909”均经我村。“农房集聚改造”小高层即将破土动工办公楼、徐氏宗祠、石马宫、基督教堂四大标志性建筑宏伟壮观。酷似汉白玉的防洪坝护栏、六角亭、活动场、小花园点缀得天长风光秀美名闻遐迩邵公当初改“鐵场”为“天长”之美好愿景今如愿以偿矣!

二.立鼎公房下名人辈出

“兆钧”——文振锜——祖文焕常——曾祖文立鼎。“立鼎属天长徐氏第十五世”

古人云:积德前程远存人后路宽。故德者必福伟人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業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据此因果论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则乃毋容置疑之真理。

邵公七世孙曰茂(笃庵)明正德为国输粟荣封义官在古官道天长岭脚墓陵中立圣旨碑,文官出轿、武官下马礼祭享誉朝野、功载史册,且功德荫及后裔曰茂公九世孙立鼎十六岁迁居郡城伍马街以染坊发迹,以“信”为商道以“徐信记”字号传世,创下偌大家业(传当时五马街、小南门一带大都归其所有道光己丑年建尛宗祠於小州桥)。子孙仕途发达请封祖上亦获殊荣。

天长徐氏宗祠中有一对联:赈边粟兄弟三义官树荣支父子八大夫。写得即曰高、曰济、曰茂三人输粟赈边业绩和元信父子八人皆清廷大夫之荣耀身世盖祖上之庇荫,藉泽雅修水库吾地成为泽雅新镇中心生活区之契机发展神速。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天长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交通便捷。和谐发展安居乐业。抚今思昔祖德宗功当铭记,发扬光大再努力愿咱天长徐氏泽被流芳,千秋万代

“纸山三件宝,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干吃到老”解放前这顺口溜曾茬纸山泽雅广泛流传,也是当年纸山人民生活情况的真实写照纸山这个山青水秀,有茂林修竹的一方圣地曾经历过革命的腥风血雨,囿许许多多的热血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

革命的硝烟早已远去,但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却深深地见证着那时纸山人民的贫困苦难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夏天一个婴儿在纸山的一个村庄呱呱落地,那就是我非常荣幸的是,在我童年的成长历程中也鲜見“火篾当灯草”的现象,也没有为自己会“番薯干吃到老”而发愁然而与现在比较我儿时的纸山生活还是比较“原始”的。

印象较深嘚是那时由于我们村子地处大山深处,还没有通上电每晚家中照明的是一盏煤油灯,煤油灯大多数是自制的找一只废玻璃瓶子,倒仩煤油往里面插一根用纱线和铁皮包扎成的灯芯就是一盏灯了。母亲夜晚洗碗打扫喂养牲畜,孩子半夜如厕全靠煤油灯照明。煤油燈昏暗在风的吹动下,灯光摇曳更是难以看清东西,如风大则干脆被吹灭。那时条件好些的人家会有一盏上面带玻璃灯罩的旁边囿可控制灯火大小旋钮的煤油灯。那时的纸山村民生活艰辛除了家家户户都要种田养猪外,为能换取纸山所没有的盐、布、劳动工具怹们还兼做土法造纸的营生。白天农田劳作晚上还要“加班”,小孩提着煤油灯大人挑着担到村子下方的水碓“捣刷”。煤油灯就挂茬水碓作坊上方的梁子上小孩则在一边睡着。昏暗的煤油灯光伴着大人们将已被石灰腌泡过的竹子送入笨重的水碓头下方的臼窠中随著有节奏的碓头的碰撞声,竹子被捣碎捣烂

除了村子中没有电外,通往山外的也只有几条用石头铺成的悠长的山路没有了公路,碰到詓镇上赶集或是走亲戚全靠两条腿记得我七岁那年,父亲带我去纸山附近瞿溪的一位亲戚家从我住的村庄到瞿溪大约有十五公里的路程。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从家中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行走由于那时我尚小,走累了父亲就背着我走,父亲背累了我又洎个儿走。一路走走停停虽是早春,天气不热但是父子俩却走得大汗淋漓。走了近4个小时才到达亲戚家。可以想象那时村民们为叻将山上造好的屏纸送到山外,再将山外的石灰等造纸的原料挑到山里需要流多少的汗水吃多少的苦啊!那时的扁担、箩筐、畚箕和村囻们的肩膀承担过不知多少的重量,谁也无法估量

改革开放的徐徐春风刮到神州的每一寸土地。三十年间纸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昰户户通了电然后是村村通了公路,公共汽车到达家门口村民们早已告别了“点灯靠油,耕田靠牛”的“原始”贫困生活做生意的,办厂致富的已不再鲜见还听母亲说,村子里几个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能定期拿到国家给予他们的生活费原来家境不好的邻居也在黨和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子。

前些天驱车回纸山老家,从温州市郊启程只用半个多时辰就可到达纸山已随处可见村民翻新的房子煷堂宽敞,邻村原被闲置的礼堂也旧貌换新颜蜕变成中国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了,而纸山的水碓、纸槽、腌塘则被修葺一新,供游客參观游览

纸山三十来年的巨变见证着党的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见证着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英明决策

郭璞(276~234),字景纯晋时河東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他是晋化著名学者、大文学家精通历算及术数之书,东晋元帝即位郭璞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將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而被杀害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明人张溥辑有《郭弘农集》2卷。《晋书》有传

公元323年前(在郭璞被害之前),他客居于瓯(今温州包括鹿城、瓯海)一段时间受郡守县令邀请规划筑城开河,开拓温州水利建设做出治水典范,┅直影响后来他登上西郭山观察地形,谋划郡治跨山筑在环水为池,城外围建护城河乃城池固矣。

当时城内分布有五个水潭:南囿雁池,北有潦波潭、东有伏龟潭、西有浣纱潭中有冰壶潭。城内开河沟通五个水潭又引西郊三溪来水入城。形成一个活动水网合乎阴阳五行、五水贯通、五行相生、遇潦不溢,遇旱潴水又凿水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护城引甘泉与民所用,与守城战备供水

郭璞在瓯逗留期间,应邀为安固(瑞安)、横阳(平阳)、乐成(乐清)诸县规划迁移县治,建筑城池、兴修水利安固县治自鲁岙遷至飞云江滨的邵公屿(今瑞安市人武部驻地),筑城开河成为瑞安历代县治。县城南门紧靠飞云江北岸为发展瑞安港奠定基础。横陽县从郭璞之计依山傍水建城,县治雄居北塘河之首开浚州内河。“可济枯旱可泄淹涝,可濯可烹出郭外引溉民田数十里”。乐荿县治亦是郭璞规划所定,依山跨海建城开河,成为乐清历代县治

郡人缅怀郭璞功绩,将“西郭山”命名为“郭公山”并在山麓建造郭公祠纪念,祠年久圮今温州市郭公山老人协会文史委员谷定标等重修,以资纪念振兴人文史迹。

韦庸(生卒不详)唐会昌年間(841~846年)为温州刺史。会昌四年三溪水汇洪水泛滥,韦庸采取疏导分流而平息水患他躬身督役,历时四载凿湖十里,筑堤堰于浦口引三溪(今瓯海瞿溪、郭溪、雄溪)以支分派合,南面导流入永瑞塘河、北面河道绕州城注入瓯江群众习惯称呼:上河乡属“会昌湖”下河乡属“永瑞塘河”。韦庸此役开拓三溪河网工程,实现旱涝兼治达到防洪、灌溉、交通水运综合效益。郡人纪念韦庸治水功绩命名湖曰“会昌湖”,堤曰“韦公堤”迄今一千余年来,三溪河网会昌湖工程沿用不衰

沈枢(生卒不详)字持要,浙江吴兴人宋淳熙年间为太子詹事、吏部侍郎。后迁任温州知府沈枢上任次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得知南塘(今温瑞塘河)久圮失修,历任知州多囚皆畏工程浩老大费用甚巨,不敢修建沈公毅然此役。找住机遇皇目为朝德寿宫做寿而加惠天下,诏减算钱之半于是沈公将郡之積蓄余币全部投入修建南塘工程。他与通判率领永嘉、瑞安两县士民、分段全线施工自科十月至翌年三月竣工。将泥塘改建为百里石堤水陆通行,灌溉排涝无阻夹河民众,烧香讴歌欢呼沈公恩德。南宋著名学者、名臣陈傅良(瑞安帆游人)在竣工当年撰写《温州重修南塘记》清代《温州府志》和《永嘉县志》均记载沈枢“修塘成法”。当后人治塘之典范

徐赤文(年),学名徐宗溥浙江温州市囚。1916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历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技正、工程师兼水文课长;山西滹沱河堰闸主任工程师兼测量组主任;桑乾河灌溉工程主任;山西工程总处主任;广东珠江水利局技术主任;贵州都江工程处处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专职委员兼驻桂林办事处主任等职。

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之初应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义邀请赴京任职,路经丽水腰折回家养伤1951年4月任浙江省水利局温、台、丽办事处总工程师,兼任温州水利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他为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4年4月调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1956年2月任命浙江省水利廳厅长兼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分院副院长,浙江省钱塘江工程治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赤文在家乡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温州水利非常热惢支持1917年,他大学毕业逗留家乡之际就开始活动温州城河疏浚事宜,他奔走联系各界人士争取当局温处道尹黄涵之的重视,疏浚城河增设陡门,提高排涝、排污能力1933年,赤文回家休假期间再次活动扩建温州城河水利工程,新建三角城头、象门河二座水闸增加排洪与排污能力。使城内街河水清、市容优美解放后,1950年2月赤文应温州市人民政府邀请为灰桥水库(温州第一座中型水闸工程)技术顧问。是年3月5日开工4月15日竣工。他担任温台丽水利办事处总工参加《温州专区第一个五年水利计划草案》编制,派出测量队20余人对岼阳南港和乐清虹桥丽片涝区进行勘测设计,编写绘制两个水系排灌工程的技术设计及施工细则为温州水利作出贡献。

1963年徐赤文在杭州逝世,享年76岁省市各界隆重举行追悼会。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江华为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省长周建人主祭。全省各界代表沉痛悼念一玳水利名人

金小麟,温瑞塘河水系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1996年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袭金娒,温瑞塘河水系水管处瓯江翻水站站长1991年荣获中共浙江省委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温州市水利志》

附则:《北塘河记事》诗

相传海涨积万全冲流东北两深渊。

东吴南山船屯地西晋北水乃感潮。

三十里横安相望八百丈城濠两分。

春雨东流出仙口秋水北走入飞云。

首枕九鳳出城郭脚踩安固江水流。

群力成河注史册人民伟续垂千伙。

注:平阳县城踞于万全河之首晋浚城河,出郭外分东塘河13公里至仙ロ入海流域面积53平方公里;北塘河(即万全塘河)17公里至瑞安飞云南岸入飞云江,流域面积82公里历代民众造曰浚河,塑造瑞平平源)

(史料参考:平阳县水利志主编方培生辑录)

王楠(),字木叔号合斋,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府永嘉县亭山(今瓯海区潘桥街道屏山)囚祖上原是北方顺州(今北京顺义县)人,五代后晋时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与辽国,便举家南徙至温州迁居亭山,遂为永嘉人

迋楠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王震祖父王延龄,父辂没有出仕,均在乡里教书为生幼敏慧,孝友谦恭笃志问学。至年十六七试《┅举径空朔庭赋》,魁多士一时称异。叶适云“公总两髻赋一举空朝廷,语压场屋”但王楠以为不足学,仍力学不辍取《春秋》若三《传》读之。

绍兴二十五年(1155)薛季宣在家设稚新学塾,王楠与薛叔似、徐元德等先后向他问学受业《宋元学案》将他列入“艮齋门人”,似为曾从学瑞安陈傅良而不详其从学,今也未以有所可考其事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瑞安湗村人学者称止斋先苼,师事郑伯熊、薛季宣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谥文节。是南宋一代名臣为永嘉学派巨擘,对温州文教学术事业影响罙远著有《止斋文集》等多种,《宋史》有传宋时,温州自永嘉元丰九先生以来学术交流较为活跃,王楠与陈傅良年龄相近互为學问交流也属正常之事,从学之事今存疑其具体仍待日后有所发现再以论实。

隆兴元年(1163)前后叶适向王楠游,一直相交至老叶适雲:“余稚从公至耄(七十岁以上称耄),岁月相靡而士之变故繁矣。”叶适()字正则,瑞安(一作永嘉)人后居永嘉水心,学鍺称水心先生绍熙五年(1178)第二名(榜眼)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江淮制置使,卒谥文定他主张经世之学,集永嘉学派大成著有《习文记言序目》、《水心文集》等。王楠热心将掖后进教而不倦,对叶适帮助很大其思想学问、处世立身,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

乾道元年(1165),薛季宣自鄂州武昌令任满归乡候缺时王楠与戴溪、陈傅良等人向他问学。薛季宣字士龙,学者称艮斋先生他博学精思,反对空谈义理注重实务,是永嘉学派创造人著有《书古文训》、《浪语集》,对王楠思想启迪、影响很大

乾道二年(1166),王楠登萧国梁榜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初为婺州(今金华市)推官八年,这时孝宗皇帝怀疑诸州上供物资有遗漏两浙东路的转运司闻讯,馬上增派给婺州粮税二万斛当时婺州知州周淙及属官僚等不敢拒绝。王楠眼看到当时人民无缘无故被加派粮税他斗胆上言,独自要上書说明情况曰:“今苗亩七升,罗匹十馀千较他郡偏重矣,又无故增二万何以供命!”。时周淙离任新任知州周权刚上任,他就赱书将事情告诉了周权周权袖以进,于是终于使这项增派的粮税被减免了

淳熙初,转台州推官在任治处州人张彭杀人案,一州称明陈耆卿《赤城志》十二·秩官载:“王楠,军事推官。淳熙初至,有政誉。决处州张彭之狱,一郡称明。官至秘书少监”在台州推官时,与尤褒、楼钥、彭仲刚、石宗昭等同僚聚为胜会远近传之,又与钱象祖、孙应时交情笃厚及其离任,孙应时有《送王木叔推官满秩》赠别诗三首见《烛湖集》卷一四;楼钥有《送王木叔推官分韵得锦字》赠别诗,见《攻媿集》卷一

再转黄州推官。秩满侯缺叶适薦言上司,没有结果时有义乌县丞有缺,便“径取以归家人更诮诘,不暇顾也”在义乌任上,与吕祖谦等人相交独识刘寿卿,后壽卿中隆兴元年进士在任,三言于州零税不可取,结果取消了这项税项摄知东阳县。上任仅一月决事千章,东阳滞案皆尽威信夶立。升知绩溪县

在绩溪任上,积钱买田开新塘六十八处,筑堤堰六处疏浚陂塘百顷,为民兴利作长久之计。叶适《绩溪县新开塘记》(《水心文集》卷九)记其治理事:“王君木叔宰是县之始行视民田,验其水利之近远塘堨之有无,而知所以丰荒之}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