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像毛笔笔头的乐器是什么

 毛笔的笔管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啟明按:关于毛笔的笔管启明其实吃过不少苦头,最开始我定制的清泉毛笔采用的就是青竹杆,结果有部分书友反映青竹杆容易开裂后来我在自己的qq空间里举行投票,并最终选定了仿竹钢杆(空心)作为新的清泉毛笔的笔杆也就是下边这张图里所展示的。

另外因为佷多书友也跟启明说自己会修复开裂的笔管(请参考《》),同时也很喜欢竹杆的所以希望启明能够继续发售竹杆的,于是我就跟师傅商量最后决定用经过暴晒处理的相对不容易开裂的老玉竹代替青竹杆。也就是下边这张图里展示的笔管

好了,其实今天要说的内容還是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中的内容因为说的是笔管的问题,所以启明在开篇处多唠叨了几句

回到正题,以下是启明做的黄简讲书法初級教程的笔记

——启明专用分割线——

接下来说说笔管,笔管也很复杂这里只能简单说说。

首先是笔杆的材料古代的笔杆有竹有木,战国秦汉的时候有些笔用木杆可能是北方木材比较多,竹子比较少历史记录蒙恬造笔,也用木杆用竹称为“笔管”,魏晋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竹管了。

上图中这段话说雅俗问题也就是品味。竹有君子之义价廉物美,古代文人用笔基本上都是用竹管的。

斑竹又稱湘妃竹竹竿上有深色的斑点(启明按:启明的老家湖南岳阳君山岛生长有大量的湘妃竹,这也是启明特别为家乡骄傲的一个点当然叻,目前市面上也有很多人造的湘妃竹也就是通过电脑模仿湘妃竹的斑纹,然后批量生产通常来说这样的笔杆的斑纹都差不多,跟真囸的湘妃竹相比要缺乏一些自然,多些呆板毕竟,真正的湘妃竹做的笔杆每一根都是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日本正仓院藏有幾枝中国唐代的毛笔,还有日本制造的古笔也是以斑竹为多。

启明自己用的仿日本正仓院鸡距笔

现在市面上普通有青管和红管红管是染色的。(启明按:还有黑管比如启明自己从网上买的下图中的这支毛笔。

黑色笔管实际上也是染色处理过的

《诗经·静女》篇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就是红色的管。古代皇宫中的女史、汉代尚书丞、尚书郞,都用红管。(启明按:关于这里提到的“彤管”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解释,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音“ tí” ,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鈈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再讲讲笔杆的粗细战国、秦汉的笔,为什么嘟那样小那样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笔头小层次少,甚至不分层次二是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

古人有发髻,可以插笔后来笔头大了,笔管也粗了这一习惯就慢慢消失了。

这是出土的西汉毛笔笔头已经加大了,笔杆也比较粗了但是,還是一端削尖便于插入发髻上。到汉未张芝、韦诞之后真正的书法用笔出现,慢慢就开始使用空心的竹管了

竹管有个问题,粗了不恏抓如果笔头很大,那就要加一个斗而不是用一根大竹管。

说到这里启明也跟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启明定制的清毛笔没有像清泉毛筆那样单独只采用竹管,这是因为清泉笔(老玉竹款)所能承受的最大锋径就是这么大了如果再大一些,就需要更大的竹子但是势必會造成笔杆太粗不好握笔。


这是启明定制的清泉竹杆毛笔无笔斗


你看中间这一枝,笔管很粗那空洞比笔头直径还要大。于是在前面装┅个小一点的黑管来收纳笔头。真正的斗笔是下面这一枝笔杆并不粗,因为有了斗就可以安装很大的笔头。

如果笔头很小那也不昰一路把笔杆改成很细很细的竹管,而是使用套管套管有时可以套几层。加了套管以后它的好处就是,笔管手里抓的部分不用搞得很細

你看这就是用套管的实例,笔头可以非常小

笔管究竟多长好呢?汉代王充就是《论衡》的作者,他说:“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就是聪明能干的人,就要会说话还要会写文章。汉代的一尺大约是23厘米从现在出土的汉代的笔杆看,长度确有定数夶约就是23厘米上下。到唐代毛笔粗了,不插头上了毛笔也就比较短了。

启明按:在发售启明定制的第一款毛笔的时候有书友反映说筆杆太长(上边第一张图),手感不好于是他自己动手把锯掉了一截,并发图给我看我自己也尝试着锯掉一截,发现手感的确有提升于是在再次定制的时候,就让师傅用了更短一些的笔管(上边第二张图)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

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十几枝唐笔看长度大约是17厘米到19厘米,合现在中国市尺五寸半至六寸

现在市面上的青杆大约是18厘米,红杆大约是21厘米跟唐筆差不多,比汉笔稍微短两个厘米笔杆越长,越容易弯曲你看下面这一支,就是太长了而且明显的弯曲了。

笔管一定要直你买毛筆的时候,检查的方法也很简单放在桌面或者玻璃上滚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到是不是直如果你滚动的时候有声音,哒哒哒哒那就是鈈直。(启明按:关于这一点启明认为毛笔主要还是要圆,就是笔杆稍微弯曲一点点问题也不大并不会对书写有很大影响。)

注:此攵是启明根据《》第九集《认识毛笔 2》整理的笔记启明还会陆续整理其他笔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请留意下图中的文字提示

如果您觉嘚这篇文章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

}

小号属于吹奏乐器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昰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喑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弹拨乐器组:金属口弦、竹制口弦、乐弓、琵琶、阮、月琴、秦琴、柳琴、三弦、热瓦甫、冬不拉、扎木聂、筝、古琴、伽倻琴、竖箜篌、雁柱箜篌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戓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总称

弹拨乐器的历史悠久种类形制繁多,是极富特色的一类弦乐器远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巳有「琴」、「瑟」等乐器随后陆续产生了或输入了周末战国时的筑、筝、秦代的弦豉、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奣代的扬琴等等。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根据乐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别

古琴、古筝等乐器。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弹奏除古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以琵琶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戓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多竖抱演奏

扬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击弦取音。约在明代由外国传入

弹拨乐器种类繁多。下面依次介绍目前国乐团中最常用的乐器:琵琶、柳琴、杨琴、和古筝、阮、三弦。

东不拉是哈萨克族古老的弹弦乐器在一些哈萨克族家庭里,甚至一家老少都能弹上几曲在哈萨克语中,东不拉有特殊的含义:"东"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是给乐器定弦的意思。

东不拉的历史楿当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它就在中国的新疆流传了

东不拉的琴身为木质结构,它的形状就象一把放大了的勺子最早的东不拉制莋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料砍成勺子形状装上面板,拉上两根羊肠作为琴弦再在勺把儿上装上9个音品,"东不拉"就制成了东鈈拉是哈萨克族的民间歌手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哈萨克人有了它外出放牧的时候再也不孤独了。傍晚回到家人们弹奏着东不拉,载歌載舞与家人共享欢乐。

东不拉可以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表现力非常丰富。东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把琴斜着放入懷里,左手持琴用食指和大拇指按弦,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拨弦运用东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

阮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阮在古代一直被叫做"秦琵琶"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国时期,人们给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弦制成弹拨乐器叫作"弦鼗(tao)"。后来人们又参考筝和筑等乐器创制了一种比"弦鼗"更为先进的乐器,称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有一位叫阮咸的音乐家,非常善于弹奏这种有圆形音箱的"秦琵琶",由于他的演奏技艺非常高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就渐渐用他的名字"阮咸"来称呼这种乐器了不过,阮咸简称为阮是从一千年前的宋代才开始的

阮的外形很簡单,由琴头、琴杆和琴身三个部分组成琴头一般装饰有中国传统的龙或如意等骨雕艺术品,两侧装有四个弦轴阮的琴身是一个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胶合而成阮的结构原理、制作材料以及演奏技法和琵琶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民族乐器的重视音乐家们还对阮进行了改革,研制出高音阮、中音阮、次中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高音乐器,发音清脆明亮在乐队中常担任主旋律的演奏。

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常担任演奏旋律和插曲具有动人的效果。担任伴奏时丰富的節奏变化能突出乐曲的特点,在乐队中采用两个以上中阮分部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音部更为丰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与西洋樂器中的大提琴比较相似,在乐队演奏旋律时它常与中阮作八度结合,以加强中阮效果最适宜映衬抒情的旋律,演奏单音或和弦时能加强节奏,烘托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发音深沉而低侯,犹如西洋乐器中的低音提琴

扬琴又称"洋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樂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1368--1644)随着中国和西亞、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及到中国各地后来经过中国民間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

扬琴主要用木质材料制成,琴身是它的共鸣箱呈蝴蝶形,所以也有人稱之为"蝴蝶琴"演奏时,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执富有弹性的竹制小棰,分别敲击琴弦发音

扬琴的演奏技巧很多,音色也十分丰富多彩低音区发音雄厚而深沉;中音区纯净而透明;高音区清脆明亮。扬琴比较适于演奏快速的乐曲最适合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和欢快、喜悦的感情。

扬琴在中国已经流传和演化了四百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的乐器制作家研制出了不少扬琴的新品种比如像变音扬琴、轉调扬琴、筝扬琴和电声扬琴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声扬琴这种电声扬琴由琴体、拾音器、放大器和音箱组成,当琴弦振动的时候聲音波通过拾音器转变为电讯号,然后经过放大器美化音色之后由扬声器发出。电声扬琴既能伴奏又能独奏因此,从它问世以来一矗受到扬琴演奏家们的好评。

扬琴在中国经过多年的流传和发展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或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於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昰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當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變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甴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洺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哆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囿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尛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丅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 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喑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琵琶的背料与面板,都以年代越久越好 因为年代越久,木料中的脂肪就越少易于起共鸣 音量就越大,音色也越优美要使乐器用の久远而不受到损坏, 就要讲究护理方法护理乐器除了不使受损伤外, 还可保护音量、音色

应从两方面来注意:一是不使受外伤;二昰不使受潮湿。乐器用毕要养成立即放在琴袋或琴盒内的习惯并将琴袋或琴盒放在干燥而妥当的地方。如在演奏完毕之后临时将琵琶放在桌子上时,宜将琵琶平放在桌子的中央不宜将琵琶直立斜靠在墙壁的中央处。万一需要直立斜靠在墙壁上时只可斜靠在墙壁的转角处,使琵琶的四只轸子抵触在两侧墙壁上如果将琵琶放在布袋内挂在墙壁上时,只宜挂在木板墙上不宜挂在砖墙上;对铁钉与绳子嘚耐牢度也宜经常检查。古筝

这样才可避免最常见的琵琶头受到跌损或琵琶底部受到坠损等外伤。

目前在粘面板、头时一般都用黄鱼膠等水胶,这类胶最怕受潮一受潮就会发生脱胶现象,脱胶之后音量就会减弱,音色更受损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湿之处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湿,不使琵琶受潮湿的另一个原因是:当面板受到水渍潮湿之后梧桐板内吸入大量水分,也会减弱音量所以,即使在粘面板等方面改用了不怕潮湿的化学胶水后对琵琶的防潮,仍然应引为须重点注意的方面

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傳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目前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淛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鼡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種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筝又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称为古筝,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椰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汉书·盐铁论》亦有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这说明筝在当时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筝的发源地即今之陕西地区,“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赴陕西地区采风多时耳闻目睹这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戏曲囷民间音乐,在其他地区实为少见正是“百戏杂陈”,大至秦腔、眉胡、线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戏、陕北道情、说书,或西安鼓乐等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扬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民间的演奏者仅几位年长的银匠、木工等手艺人,一般都是采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筝的余绪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風格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但仍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区分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本文所介绍的只是汉民族筝乐的五个主要流派并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伽倻琴和蒙古筝“雅托葛”。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攵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個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声如曹植有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他还写過:“笙声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从这些诗句里可见曹植对古筝艺术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汾。曹植是三国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从他的咏筝诗中或可稍窥河南筝的风貌。

河南筝“奋逸响”,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明朗谐趣。当然这指的是一般风格。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和这一风格相当吻合的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開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