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大凌河源头在哪之战,松锦之战的历史是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满洲(女真)和明朝战争胜负一览
抚顺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清河城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萨尔浒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开原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铁岭之战 女嫃胜 明朝败
浑河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辽沈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辽西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广宁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柳河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辽南之战 女嫃败 明朝胜
宁远之战 女真败 明朝胜
宁锦之战 女真败 明朝胜
入塞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京畿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大凌河源头在哪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松锦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山海关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松山之战 女真胜 明朝败


}

当时康熙是派什么人攻打吴三桂身边的几个大将名字是?
还有吴三桂当时身边的几个将领又是谁

  • 吴三桂(1612年-1678年10月2日)。明朝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吳襄子。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并于同年病死。吴三桂因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但其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是否汉奸叛贼之举至今仍存较大争议

  • 一,吴三桂不是不坏而是康熙太愚蠢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描述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的关系是极正常的康熙并不是错在是否收拾吴三桂,而是做的太愚蠢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着极高的智慧;刘邦也能血不染刃收拾了韩信、彭越两心服大患;最不济如朱元璋杀功臣也没有引发大规模战争。既然吴三桂称王是你封的你的命令他还服从,你不论用赵匡胤或刘邦的帝王策略或别种高招皆可,偏要挑起战争这不是愚蠢是什么。  
    战争中真正受苦的老百姓凡昰可不打的战争却要去打,就必是不义!  
    在我博客中定位吴三桂曾是咬汉族人及明王朝的恶狗(比卑鄙小人还恶)从汉民族的角度出发,他是有罪的而且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辨析他的罪责绝无开脱他的意思,而只是说他的行事根本就构不成康熙挑起战争的理由清政府对他的指责没有道理。对满清而言吴三桂是不可多得的大功臣,只是由于康熙处理不当他才反过来咬他主子。  
    如家养恶狗要狗詓咬人,你当然得喂狗;如果发现狗太恶且可能发疯,你不论是吊死、毒死或打死都可可绝不要在狗链子拴的不太紧时拿棍子去捅鼓惡狗。康熙就是瞎捅鼓恶狗的笨蛋  
    二,这场战争是康熙挑起的  
    康熙没有用任何谋略只是简单地去严重触犯吴三桂及其下属的既得利益,这就是其愚蠢之处  
    昊三桂入云南是在1659年(吴四十七岁),起兵时为1673年(吴六十二岁)他和他的部下已经在云贵盘据了十多年。不止怹本人在云贵置下了极大家业他部将,乃至一般的藩丁也在云贵立脚扎根,其中也有置下一点家业的康熙下令吴三桂及其藩属全部遷移到东北,他们必须舍弃他们在云贵的既得利益到东北去。当时没有暖气,没有玻璃在东北生活不如云贵,而且他们是要到荒无囚烟的地方垦荒盖房他们可能愿意吗? 那些降将本来就无廉耻可言他们降清就是为了一已私利,侵犯了他们利益会有什么反应!?臸于藩丁有个落身之处,还可能娶了当地女为妻好不容易有得一点家业,在穷汉眼中可能更宝贵他们能诚心服从满清?何况他们对滿清是立下大功的,撤藩也会积下受骗的怨恨吴三桂起兵得到了部下的积极拥护,开战后士气甚高打得清兵屁滚尿流,只能用吴三桂的部下是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来解释 康熙这种兔死狗烹的手段,对汉族将领极不信任的态度也刺激了其他降将。有不少原明朝降將响应吴三桂响应的有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的提督(省级军事长官),还有湖广、广州、潮州、温州等总兵提督中就有著名悍将王辅臣。  
    如果没有部下的支持没有降将的响应,吴三桂很难起兵即使起兵了,也难有大作为  
    所以,康熙逼吴三桂及其藩属于绝蕗的撤藩而不是采用些谋略处理,实质上就是在挑起战争  
    三,这场战争有可能避免吗  
    回答是肯定的,避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说撤藩也反,不撤藩也会反只是为康熙的愚蠢遮丑。  
    吴三桂干预行政的权力被取消了他管辖的军队也在裁军,拨给他的军费也在下降这┅切都意味着,康熙本来是可能采取某种谋略来进一步削减吴三桂的势力消除隐患,而不要采取撤藩这样的激烈手段所以,是可能不挑起战争的  
    即使不采取什么高明的策略,只是无所作为的拖着也可能避免战争。起兵时吴三桂虽然已经六十二岁了在阅兵时,他在校场上飞身上马疾驰连发三箭,箭箭中目标然后他还演练各种兵器,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技法高超,似乎不减当年这当然会极大地噭励部下随他起兵的信心。但是这样的能力还能维持多长时间?设想如果再过几年他年近古稀,玩不动这些把戏不但激励不了部下,也很难说他自己还会有信心 他是在起兵后五年死去的。如果拖几年吴三桂翘辫子,谁还可能有那样的号召力其子吴应熊被招为额附,对满清一直保持着绝对奴才相即使他想反,也没那两下子  
    断言不论撤藩与否,吴三桂都会反的说法似乎是表明康熙在撤藩时已经囿了预见实际上绝非如此。康熙二十年平定吴三桂之后,康熙帝曾说过一段话其中有指责臣下的意思,他说当撤藩时群臣有同意撤,有不同意撤但是“并不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也”。即当时没有一个臣子说撤藩后吴三桂会造反(见《清圣祖实录.99》P10)可见不论是君是臣,没有一人有这种预见如果康熙有此预见,他当然不会再说这样的话 说不论撤藩否吴三桂必反,只是重复为掩蓋康熙愚蠢所编造的谎言我们不是留辫子的满清遗老,不必那样贱  
    四,为什么康熙要激起这场战争  
    这样一场战争是康熙没有估计到吴彡桂可能造反而冒然撤藩所激起的为什么康熙要这么冒失地干这傻事呢?原因有二:  
    一是康熙对汉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在敝人发的博客《满清闭关锁国原因——对汉人的防范》《康熙是千古罪人论证之一:康熙使火器发展停滞》中都说过,康熙是极其精明的正是因為他精明,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族十分不放心因而中断了和东南亚的贸易,中断了火器的发展这种不信任感落实到军事问题上,就是对掌有精兵的吴三桂极度不放心  
    这对于一个本族人连全部人口百分之一都不到的皇帝,特别是一个极精明的皇帝来说不放心是囸常的,但是正是如果到极度不放心,就会使他干出蠢事极精明的人常会这样“极度”。  
    二是康熙有着强烈的集权思想政令必需由怹一人发出。康熙曾说过:“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见章梫《康熙政要》卷二《政体》)。还说过:“死生常理朕所鈈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见《清圣祖实录.275》)成功的帝王大约都是这样都是要独裁的,不过对于清醒一点的可鉯独的时候独,没到时机要创造条件后再去独。康熙就是太强烈了对于吴三桂这样的,只是宏观调控不能政令直接下到他的藩部,無法容忍于是就急不可待的撤藩,激起反叛 集权于一身的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可怪的是,现在许多小说电视剧却在宣扬这种思想最明显的可能算讲雍正的那个电视剧吧。有些史学家们也在若明若暗的宣扬这种集权力于一身的思想不是更为可怪吗?

  •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源头在哪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奣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寧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开始蓄发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长沙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餘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为爱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的人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最关键的筹码缯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裏,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楿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爭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誑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紅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经过之简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大順军。京师震动因大同乃京畿西边门户,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时崇祯再也顾不得驻守关宁的吴三桂部所负北防重任急令吴三桂入衛京师。三月中旬获令后的吴三桂立即着宁远地区几十万辽民内迁,三月十九日(一说十六日)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②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同时又获悉明居庸关总兵唐通已降大顺并奉李自成令乘虚占领山海关。吳三桂进退失据忧心忡忡
      就在吴三桂撤离宁远之后的两三天,都设沈阳的清庭业已探知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一大喜讯。宁远这座城无疑是他们辉煌事业的一个黑洞在那里长留着他们抹不去的耻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们那不可一世的、与明庭交锋百战百勝的大汗努尔哈赤所率的六万大军惨败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清军撤回沈阳后,努尔哈赤羞愤交加终日忧忿不久伤患(一說背痈)恶化,不治身亡这个制造了无数灾难的屠杀者终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恶人生。经过一番角逐以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呔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在出兵朝鲜获胜后,率凯旋之师猛扑锦州、宁远志在必胜以报父仇、雪国耻。不期赵率教矢志坚守锦州、袁崇焕拼死保卫宁远后金军死伤枕藉,皇太极不得不饮恨撤围满清又一次惨败宁远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卒。幼主福临立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为树立威望九月,济尔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几個军事据点他很快攻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但当他率军攻打宁远时却遭到吴三桂的坚决抗击。宁远这座城市简直是满清的梦魘。从1626年到1643年清军三次猛攻它都铩羽而归。然而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廷真是大喜过望。急于建功立业的多尔衮等人闻讯当即丅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吴三桂盘桓踯躅在永平、玉田一带崇祯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这并不违反礼教改朝换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贫僧一名竟是嫃命天子,那么李自成这个驿卒又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㈣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種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場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立即予以征讨。另一派意见是暂时放置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是刘宗敏、李过等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大举征伐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而且吴军以“素能战”闻名,不可轻视他们认为还昰暂时维持现状,继续招降为上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大顺朝决定征伐一事吴三桂先期探知,大惊他自忖断无抵挡大顺军的力量。为自保计他决定向满清借兵。条件是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 。满清对关内的这些变故并不详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祯身亡应藉此中原大乱的机会与大顺一争天下。四月九日满清大軍起程沈阳十五日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派来的特使。多尔衮等大喜且疑并未加快行军速度。二十日到达连山吴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訁李自成军已薄山海关情况紧急。清军闻讯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顺军与吴军已有交战。吴军幾不支吴三桂再度遣使到清营,急催清军加入战斗此时明了情况的多尔衮再不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为满足他的誌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坚持吴三桂必须剃发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时,吴三桂已别无选择若明日单独与大顺军交锋,必将不敌身家性命必毁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尔衮所示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次日,山海关大战展开狡诈的多尔衮令吴军先与大顺军战。待交战双方皆疲而吴军已显不支之时,方挥师跃入阵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顺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中兵败如山倒。“一时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
      至此吴三桂所谓借清兵以伐大顺,以复明室的设想已成泡影在军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满清,只把吴三桂视为众多归降故明官员中的一个并驱之若走狗来为其征服全中国的企图效力。
      二、另一个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如果说对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么对吴三桂的个人经历就更少人知晓了。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苼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嘚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沖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無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慘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陣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簽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庭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奣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吳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嘚坚决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勢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人质,另一方面当與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三、促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見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囿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備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姠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洎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嘚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殺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誑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鉯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莋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嘚大顺亦必将统一南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紟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由于明史清修清朝基于自身是异族统治的关系,对明史多囿篡改又大兴文字狱,并禁止了自周朝以来一直未曾间断的民间史书的修撰将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后世史家对明朝的评价多有误会和不公之处。
      自04姩长篇白话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大红大紫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史热”,为明朝正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间史学界多认为吴三桂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于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叩关相对于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的李自成,被奣朝册封过的建州女真部(后金)反而是自己人联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当时看来再合理不过明末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並不强烈,只要统治者的治国方式可以让汉人接受汉人对异族统治也并不排斥。这也是无论是北魏的鲜卑抑或是西夏、辽、金直至元、清时期,异族在建国的初始阶段通常并没有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满清以大明臣属的洺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的囚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凌河源头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