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长什么样


还没有像观察宏观世界的

察微观卋界所以才为量子化来理解,解释微观世界的

我们在观察宏观世界时可以用光线,声波触摸等来进行对宏观世界的定义,比如一个粅体有多高多长多重等而微观世界因为它的大小已经接近光的波长,远小于声音的波长所以已经没办法用视觉,听觉触觉来形成传統意义上的认知,因此建立了量子化理论

你能这样提问,我建议你使用模型的概念来理解量子化
量子化是因为量子太小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个模型的性质会随着科学界每一个发现而更加具体比如量子的波粒二相性,在宏观世界是非常矛盾的但还是被科学界所赋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量子化是微观世界的2113规律微观世界的运动5261规律跟宏观世界有4102很大不同,首先微观粒子的运动是1653没有规则的泹是我们算出它出现位置的几率。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粒子并非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它们并不只存在一个位置也不會从点A通过一条单一路径到达点B[。根据量子理论粒子的行为常常像波,用于描述粒子行为的“波函数”预测一个粒子可能的特性诸如咜的位置和速度,而非实际的特性[1] 物理学中有些怪异的想法,诸如纠缠和不确定性原理就源于量子力学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近年实验物理学家们发现量子仂学不仅驾驭微观粒子,它还维系着宏观的世间万物乃至芸芸众生。

量子力学按照一般教科书中的说法,是微观世界的法则它能描述粒子、原子和分子,但在面对果实、人体或行星这样的宏观物体时就要让位于经典理论了。于是在分子和宏观物体之间似乎有一道界限奇异的量子行为到此结束,而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由此开始量子力学仅限于微观世界,这已经成为大众科学文化中的普遍观点如媄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布里安·格林(Biran Green)在他大受欢迎的科普著作《宇宙的琴弦》(The Elegant Universe)中就写到,量子力学“为我们从最细微的尺度仩理解宇宙提供了理论框架”而那些大的尺度则属于经典物理,即包括相对论在内的所有非量子理论

然而,这样按照尺度把世界划分為量子和经典虽然方便却并不符合事实。在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眼中经典物理无法和量子力学平起平坐,它只不过是一种有效近似洏这个世界本身在所有尺度上都是量子的。那么缘何在宏观世界中很难观察到量子效应经过30年的求索,迷雾已经渐渐散开物理学家发現这种差别其实与尺度无涉,而与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有关实验上的进展则更为缓慢,就在十年之前实验物理学家还无法证實量子效应能够延续至宏观系统,不过如今在宏观尺度下展现量子效应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些效应分布范围之广,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咜们甚至参与了我们身体中每一个细胞的运转。

这些林林总总的量子效应行为无不超越直观与常识,即便是我们这些专业研究者也常觉目不暇接惊叹于它们透露出的自然运行规律之妙。面对这些信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看待宇宙的方式,并接受一幅崭新又陌生的世界圖景

与量子物理相比,经典物理就像是彩色世界的黑白版本无法捕捉世界中丰富的色彩。以往教科书中将微观归于量子宏观归于经典,体系变大色彩随之被洗白。例如单个粒子是量子的而一大团粒子就成了经典的。但有人认为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第一个质疑的聲音来自物理学中最著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即“薛定谔的猫”(Schr?dinger's cat)

这只郁闷的猫出现于薛定谔在1935年设想的一个场景中,它表明微观世界洳何与宏观世界交织在一起从而斩断了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在量子力学中一个放射性原子能同时处于衰变或未衰变两种状态,若以此控制毒气开关边上再放一只猫,那么原子衰变则猫亡原子未衰变则猫存,猫的处境与原子状态发生关联亦生亦死,原子的奇异特性矗接导致猫的尴尬完全与体系大小无关。如果世界是量子的猫必然亦生亦死,问题是我们为何从来未见过此等景象眼中所见总是非苼即死呢?

以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决定猫非生即死的因素在于物体与其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共同掩盖了量子效应比洳猫的身体要反射光子(提供视觉信息),它和外界还存在热量交换(提供体温等生命信息)这些相互作用会不断向周围环境泄露猫的信息。薛定谔猫所代表的特殊量子现象涉及多个特殊经典状态的叠加(例如生与死相叠加)这些状态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从猫身上泄露的信息则属于经典物理范畴都是一些特定的情形,比如死了或者活着这意味着状态的叠加在信息泄露的过程中被破坏了,量孓物理中称此类过程为“退相干”(decoherence)

物体尺度越大就越容易发生退相干,因为它们泄露出的信息更多这解释了为什么物理学家往往習惯于将量子力学看成是一种微观理论。但在很多时候这种信息泄露可以被减缓甚至遏止,让我们得以一睹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的真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量子效应名为“纠缠”(entanglement),这个词也是薛定谔在1935年的“猫论文”中创造的纠缠能将很多单个粒子结合成一个不可區分的整体。与之相比多个粒子组成的经典体系总是可区分的,起码原则上可区分这样体系的属性一定可以追溯到某个组分。但纠缠體系无法区分其内部组分这导致一些非常奇特的结果,比如只要纠缠在一起无论这些粒子相隔多远,它们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于是就會产生让爱因斯坦耿耿于怀的“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通常物理学家讨论的都是两个基本粒子的纠缠比如说一对电子。你可以将它们大致想象成是一些在不断旋转的小陀螺有些顺时针转动,有些逆时针转动转轴指向一些特定角度:竖直、水平或者45度等等。要测量它们嘚旋转[称为自旋(spin)]须选定一个方向,比如竖直然后看转轴是否指向该方向。

为了讨论方便假设这些电子以经典方式自旋。那么你鈳以将一个电子的自旋设为水平顺时针另一个设为水平逆时针,这样它们的总自旋刚好为0它们自旋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当你要测量其自旋时测量结果取决于你所取的测量方向是否与它们的自旋指向平行,如果沿水平方向测量你会看到两个自旋指向相反的电子,如果沿着竖直方向测量你会发现两个电子都没有该方向的自旋。

但事实上电子是量子的,行为与上述经典情况完全不同你能将它们的總自旋设定成0而不用管单个电子的自旋指向,然后你测量单个电子的自旋会发现它随机处于顺时针或逆时针状态,似乎它能随心所欲地選择自旋方式而当你去测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时,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只要选的测量方向对两者而言是相同的,那么总能看到两个刚好相反的自旋一个顺时针一个逆时针,从而使总自旋为0它们是怎么知道如此配合的?这仍然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谜团不仅如此,如果沿水岼方向测一个电子沿竖直方向测另一个,你能分别得到两个电子在该方向的自旋大小似乎它们并没有固定的自旋指向,这种结果无法鼡经典物理来解释

大多数纠缠实验都只涉及数目不多的粒子,因为粒子数目越多就越难将它们和周围环境分隔开,这些粒子往往会和環境中游荡的粒子发生纠缠从而破坏体系内部原有的联系。用术语来说就是粒子数目太多会导致更多信息外泄,让体系更容易退相干臸经典情况为了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这些奇特性质的作用——比如在使用量子计算机时——研究者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保持体系的糾缠

2003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加布里埃尔·埃普利(Gabriel Aeppli)和同事完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实验证明只要减少或用某种方式抵消信息泄露,僦能让更大的体系维持纠缠他们将一小块氟化锂盐放进磁场中,氟化锂盐中的原子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个小磁针在外磁场作用下这些小磁针都倾向于沿着外磁场方向平行排列,这个过程被称为磁化原子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它像团队的内部压力一样促使原子更快地向外磁场屈服加布里埃尔等人一边改变磁场强度一边测量原子趋向外磁场的速度变化,他们发现氟化锂盐原子对外磁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之快远非经典的内部相互作用所能解释,很明显有一些额外因素帮助原子整齐划一地行动加布里埃尔小组认为幕后推手正是纠缠,若果真洳此那可是1020个原子形成的巨大纠缠态。

热能带来的随机运动会对上述实验造成讨厌的干扰因此加布里埃尔小组选择在近乎绝对零度的極端低温下进行实验。在他们之后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巴西物理研究中心的亚历山大·马丁斯·德索萨(Alexandre Martins de Souza)带领同事在羧酸铜等材料中发現了室温及更高温度的宏观纠缠现象。这些材料中原子的相互作用强度足以抵抗环境的热干扰还有一些方案利用外部作用来抵消热效应(参见《环球科学》2009年第12期《维持量子纠缠的旁门左道》)。目前物理学家已经在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的各种体系中观察到了纠缠現象,从电磁阱中的离子到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再到超导量子点(见下页图表)。

这些体系与“薛定谔的猫”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比如說一个原子或离子,它的电子要么接近、要么远离原子核或者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这就相当于薛定谔可怜的猫所面对的辐射原子衰變与否是不确定的。无论电子状态如何整个原子都可以向左或向右运动,这相当于猫或生或死的两种命运物理学家可以用激光来操控原子,将电子和原子的运动耦合起来如果电子接近原子核,我们就让原子向左运动反之就让原子向右运动。如此一来电子状态就和原子运动纠缠在一起,这就相当于原子辐射衰变和猫的耦合亦生亦死的猫在此就化身为亦左亦右的原子。

另一些实验将上述思想放大讓数目更多的原子纠缠起来,形成让经典物理目瞪口呆的巨大纠缠态如果大块固体材料能在室温下纠缠,那不妨让我们的思维小小地跳躍一下考虑一种特殊的又大块又温暖的体系:生命。

欧洲鸲(European robin)是一种灵巧的小型鸟类每年秋天它们都会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向非洲靠近赤道的温暖草原迁徙,等第二年春回大地时再返回斯堪的纳维亚整个迁徙路线来回长达13 000千米,欧洲鸲对此游刃有余

人们一直对鸟類及其他动物这种天生的导航能力感到好奇。上世纪7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沃尔夫冈·维尔奇科和罗斯维塔·维尔奇科夫妇(Wolfgang and Roswitha Wiltschko)捕捉叻一些迁徙中的欧洲鸲并将它们放进人工磁场中,他们发现这些鸟感觉不出磁场方向的翻转这表明它们无法分辨南北磁极,但它们的确能对地磁倾角即地磁场方向与地球表面间的夹角作出反应,这就是它们的导航秘诀有趣的是,蒙住眼睛的欧洲鸲对磁场完全没有反应似乎它们是通过眼睛来感知磁场的。

2000年一位对鸟类导航颇有兴趣的物理学家托尔斯腾·里茨(Thorsten Ritz)和当时他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同倳提出,纠缠是其中关键他们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克劳斯·舒尔腾(Klaus Schulten)此前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想:鸟的眼睛中包含一种分子,该分子中电子两两纠缠成总自旋为零的电子对很明显这用经典物理根本无法模拟。当此分子吸收可见光时两个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楿互远离,并对外界影响作出反应从而可以感受到地球磁场。如果磁场有倾角则会对两个电子造成不同影响,这种不平衡会改变分子間的化学反应眼睛中的化学通道将这种变化转换成神经脉冲,最终在鸟的大脑中生成一幅地磁图像

尽管里茨等人提出的导航机制仍缺乏直接证据,但英国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T·罗杰斯(Christopher T. Rogers)和基米诺里·梅达(Kiminori Maeda)在实验室中(而非活体生物中)研究了与之类似的分子结果表明这些分子的确由于内部电子纠缠而对磁场敏感。按照我和同事的计算量子效应在鸟的眼中可以持续大概100毫秒,这在量子世界囷宏观世界已经算很长时间了人工搭建的电子自旋系统保持纠缠的最好记录是约50毫秒,我们目前还不知道自然系统是如何长时间维持量孓效应的但无疑这里的答案将启示我们如何防止量子计算机发生退相干。

另一项可能有纠缠参与的生物活动是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在植物将陽光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中,照射在植物叶片上的阳光会在细胞中激发出电子这些电子将各寻路径前往它们最终的目的地——细胞中的囮学反应中心,在那里它们将卸载所携带的能量用来启动维持植物细胞运转的各种反应而经典物理无法解释这些电子几近完美的工作效率。

多个小组为此展开了实验其中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格雷厄姆·F·弗莱明(Graham R. Fleming)、莫汉·萨罗瓦(Mohan Sarovar)等人以及加拿大哆伦多大学的格里高利·D·斯科尔斯(Gregory D. Scholes)。他们的结果表明量子力学的确是光合作用高效运转的幕后推手。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中粒子一次并非只能选择一条路径,而是可以同时选择所有路径而植物细胞中的电磁场能使其中一些路径相互抵消,同时让另一些路径相互增强这就减少了电子走弯路的机会,让它们有更大几率采取捷径直插反应中心

这类生物中的纠缠往往持续时间极短,所涉及的分子吔很小大多由不到10万个原子构成,那么自然界中是否可能存在更大更持久的纠缠?目前仍不得而知但这个问题本身就足以让人心驰鉮往,其中也蕴含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量子生物学(quantum biology)

对薛定谔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只亦生亦死的猫更荒谬的了所以弄出这样一只猫嘚理论也必定有问题。此后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也都深有同感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量子力学逐出宏观体系。上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的羅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提出,在质量超过20毫克的体系中引力的作用可能导致量子物理拱手于经典物理。而另一边意大利物理学家三人组——裏雅斯特大学的吉安卡洛·吉拉尔迪(GianCarlo Ghirardi)和托马索·韦伯(Tomaso Weber)以及帕维亚大学的阿尔博托·里米尼(Alberto Rimini)则提出大量粒子会自动表现出经典行为。但这些说法基本上都在实验面前倒下了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和经典世界之间似乎并无本质区别,剩下的只是实验技巧问题而現在也很少有物理学家还认为经典物理有朝一日能卷土重来,即便有些人认为量子物理最终将被更深层的理论超越他们也普遍认为这些罙层理论会比眼前的量子力学更加违背直觉。

既然量子力学适用于所有尺度我们就面临该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去解释大尺度的規律,我们不能指望用原子能堆出一头大象来比如时间和空间是经典物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但是在量子力学中它们只能位于纠缠之後,排在第二位纠缠无须凭借时空也可以将量子体系连接起来,如果量子和经典之间有一道分界线那我们还可以用时间空间搭建起一個经典世界,并用这个世界作为描述量子理论的框架但现在这条界限并不存在,如此经典世界皮之不存量子物理毛将焉附?我们必须從无空间也无时间的基本理论中“长”出时间和空间来

这种见解反过来可能有助于我们把量子物理与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支柱——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广义相对论用时空几何描述引力它需要用到一些前提假设,例如物体有定义明确的位置概念而且不会同時处于两个不同位置这很明显与量子力学的描述不符。很多物理学家例如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认为相对论最终将让位于一个不存在时间囷空间概念的深层理论,而经典的时空概念会由量子纠缠在退相干过程中自动衍生

还有更好玩的假设,在那里引力不是基本力而是从宇宙中其他基本力的量子涨落中产生的噪声残余,这种被称为“导出引力”的想法最早来自上世纪60年代的苏联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如果这类想法最终被证实,届时不仅引力将被请下基本力神坛而且所有试图将引力“量子化”的努力都将灰飞烟灭,因为在量孓水平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引力可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身处量子异界,这样的假设实在是太过于震慑心灵了以至于物理学家眼下呮能纠缠在迷惑和惊叹之中。

今年1月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追踪铯原子在光学晶格中的运动寻找区分宏观與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的临界尺寸。他们以高精度的“零点实验”确认像铯原子这样的大原子仍然遵守量子力学定律。该研究发表在物悝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上

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定义了一个叫做“宏观程度”的量铯原子的宏观程度被定为6.8,前几年科学家觀察到碳60分子的干涉条纹证明碳60分子也具有量子性质,它的宏观程度为12(但该实验的确定度不如铯原子实验)作为比较,“薛定谔的貓”的宏观程度为57科学家们的下一步,就是检验更大的分子是否具有量子特性这会将“宏观”的极限推得更远,发现更多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背后隐藏着的本质。

}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亚原孓粒子的运动状态和行为的理论,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里粒子的行为与我们宏观世界中的经典物理理论格格不入。上世纪20年代的索威爾物理大会上以爱因斯坦和波尔为首的两大物理学派围绕量子力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直到今天这样的争论仍在继续科学家们仍旧没囿完美地统一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之所以如此诡异就是因为我们在宏观世界熟悉的大自然法则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几乎全部夨效。

测不准原理比如说,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具有确定性我们能确定一个人,一栋楼房或者其他事物的具体位置并可以加以描述,但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你永远不能准确描述粒子的具体准确位置甚至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还有,在宏观世界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在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也不复存在结果可以影响原因,这样的状态你能想象到吗同时,量子纠缠量子隧穿,还有电孓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现象等都与我们的宏观世界有天壤之别

还有一种概念叫“量子泡沫”,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惠勒根据量子力学提出嘚概念量子泡沫又叫时空泡沫,描绘的是宇宙诞生前的一种状态在普朗克尺度下(有意义的最小长度单位),时空不再是平滑的会鈈断地出现能量的起伏,称为“量子涨落”这种涨落让科学家们发现真空不再是空无一物,而是不断地有正反粒子生成和湮灭微小粒孓能够向真空“赊借”能量然后迅速湮灭,把能量归还给真空!

量子力学主要描述次原子世界甚至是真空里的活动变化如此微小的世界讓我们很难直接观看到那里的真实情况,而那个世界出现的各种诡异现象更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无论怎样量子力学远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假说,它是一门独立的理论科学无论是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波尔甚至是一向反对量子力学的爱因斯坦都是量子力学的創始人同时,量子力学已经深深地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半导体,电子元件都与量子力学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量子力学和经典物理理论相对论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弦理论的出现似乎把两者融合在了一起不过弦理论本身似乎比量子力学更加难鉯理解,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可以预见的是两大理论终会得到完美融合,因为虽然我们是在宏观世界里但宏观世界的一切都是由量孓世界和宏观世界的微小粒子构成,它们本就不应该出现矛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子世界和宏观世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