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了解贵佳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家

誉满中外的国画是“中国的三大國粹”之一历史长河中擅长国画,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代表人物灿若星河爱好国画的你,猜猜谁能入选中国历代中国画家前十名排名第二位的画家作品被皇帝宋徽宗和乾隆分别亲笔题名和题诗,更牛的第一名WHO更奇的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竟出自18岁少年之手!郑板桥竟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一席什么话让郑板桥悟道后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自成一家

一、顾恺之(Φ国画鼻祖《洛神赋图》)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學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の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統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称山水画鼻祖和中国画鼻祖。代表作有《洛神赋图》、《魏晋胜流画赞》、《论画》、《斫琴图》和《女史箴图》等

顾恺之被称“顾虎头”来历?在中国历朝名人中还有不少人虽然不姓虎,却将虎放进了名字中以表示自己对“虎”的珍爱。东晋画家顾恺之其艺术生涯的最主要时光在南京度过。顾恺之小名虎头他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虎头三绝”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后世的研究者更愿意将顾恺之称为“顾虎头”。“何年顾虤头满壁画瀛州”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题玄武禅师屋壁》,其古诗全文如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六朝三杰是哪几位?“张得其骨陆得其神,顾得其肉”指什么 六朝三杰是指茬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六朝一般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浨(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著名的三位清末书画家主张絀己意贵有我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朝宋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彡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道子称为“画家四祖”之一。

顾恺之名字背后的秘密道家思想在顾恺之身上的体现——从顾恺之的名芓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朵亮丽的浪花。其时名士们为人自信、不滞于物、风流潇洒、不拘于礼,常独立特荇又颇喜雅集。这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也被时人推崇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洒脱倜傥和纵情山水这些魏晋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知识分子。在很多魏晋名士中例如顾恺之、祖冲之等人,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名字都有一个“之”字尤其是王羲之和顾恺之,一个儿子叫王献之一个亲爸叫顾悦之,难道都不需要避讳吗原来,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大秘密现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陈先生在论文《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破译了这一文化谜题即众多魏晋南北朝之际的士人们用“之”字做名而毫无避讳是因为他们都是道教徒。据考王羲之、顾恺之、祖冲之他们的家族都笃信祖天师所传天师道,也就是早期道教这个“之”字类似于一个宗教印记,被时人在名字中代代传承还拿王羲之举例,他儿子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王献之外其余四人分别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就连孙辈中还有王桢之和王静之再进一步查证,王羲之家族也就是琅琊(山东臨沂籍贯)王氏至少在十代内都有人名字中含“之”字,根本不讲避讳可见,道教在当时贵族阶层中影响之深之远

顾恺之“虎头三絕”来历?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人又称他为“顾虎头”、“虎头将军”。世上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是中国绘畫理论“六法论”的奠基者。世人这样评价他的画作:“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運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人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顾恺の》原文: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博学有才气。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恺之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恺之每食甘蔗,恒自梢至根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每图起人形,妙绝于时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  尤信小术以为求之必得。人尝以一柳叶绐之曰:“此蝉所翳叶也,取以自蔽人不见己。”恺之喜引叶自蔽,信其不见己也甚以珍之。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既有学识又有才氣,人们问他关于会稽山的山和水的形状和外貌顾恺之便说:“千山秀丽,万水争流草和树木朦朦胧胧,就像是云朵和彩霞”顾恺の特别相信小法术,认为去求便一定能得到桓玄曾经用一片柳叶欺骗他说:“这是蝉用来遮蔽自身的,拿来遮蔽自己别人便看不见您。”顾恺之相信桓玄没看见自己非常珍爱那片叶子。因此世上传闻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非常吃甘蔗,都要先从根蔀吃起人们感到好奇,他说这样才会渐入佳境顾恺之尤其擅长于绘画,而且画得出神入化谢安非常其中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哏他比每次所画的人状,在当时都是非常有名的曾经画裴楷的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看的人觉得非常有神韵。顾恺之又十分相信小法术认为求它必定就能得到。有人曾经给他一片柳叶来欺骗他:“这是蝉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你用来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你叻”顾恺之很高兴,拿它来遮蔽自己的身体以为别人就看不见他了,所以非常珍爱这片柳叶

“渐入佳境”的由来。原指甘蔗下端比仩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进行视察,当地的官员来拜见桓温另外还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開心,说:“这里的甘蔗是非常有名的阿大家有幸能够尝一尝。”于是大家听了都开始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很好吃唯獨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心思去拿甘蔗。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故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顾恺之吔没注意,就开始啃了起来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周围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叻,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大家看他这么认真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从尖子开始吃起,到最后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漸入佳境’。”

顾恺之《论画》开篇即:“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点,都是他研究前人人物画和自己画人物的心得的结果迁想就是联想,就是下笔前的构思让形潒在心里形成了,才能画得出来"以形写神",在他看来人的精神之类的内心活动很难画出来,只能通过有形的线条、色彩之类来表現所以他说:画“手挥五弦易”,但是画“目送归鸿难”他提出的这些理论观点,正好触及到了艺术创作的核心:想象和构思只有發挥想象,把形象构思在心里才能"妙得",才能自然地画出来那么,他怎么表现人的精神呢他认为人的精神在眼睛,眼睛画得好就能把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他经常画人不点晴直到有一天他想好了,时机成熟了就点上,达到形神毕现的艺术境界相传东晋興宁年间,金陵修建瓦棺寺 顾恺之认捐了百万钱。主事人开始以为是戏言结果顾恺之以一个月时间,在该寺闭户绘制了维摩诘像;最後要点眸子时才向主事人提出要求:第一天来参拜者须施舍十万钱,第二天要五万第三天随意。到开光的一刻等参观的人都来围观,顾恺之就在眼睛上轻轻一点佛像顿时精神大振,精光满眼眼放光芒,金彩动人人们啧啧惊叹,于是纷纷投钱维摩诘像竞“光照┅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原《洛神赋图》卷,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铨卷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而又凄惨的爱情故事。此图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來。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洛神以紧劲连綿的游丝描予以表现,笔迹周密线条工细匀整,具有典型的魏晋美女秀骨清象、薄衣广袖的风姿《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夶于山水不容泛”,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洛神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画中人物以线描造型,浓色点缀笔迹周密,线条流畅刻画到位,充分显示叻顾恺之“劲紧联绵”的如蚕丝般柔韧的“高古游丝描”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二、展子虔(唐画之祖《游春图》)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汉族,渤海(今河北沧州)人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仩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鉮,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 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獨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展子虔为何被称为”唐画之祖”?展子虔年轻时勤奋好学酷爱绘画,曾经游历大江南丠许多地方他还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很多寺院里画过许多壁画。他擅长画台阁、人物、车马、山水他的画细致、传神,他画站着的马僦有马走的样子画卧着的马就有腹部起跃的姿势;他画的山水树木层次分明,比例适当人称“有咫尺千里之趣”;画人物描法细腻,鉯色晕开面部神采如生。展子虔的山水画成就很大他的《游春图》对推动青绿山水的画法起了重大作用。传说在黄帝时代已经能“慥山写形”,可谓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的创立时期在晋代,当时最杰出的画家顾恺之曾经画过《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鈳惜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传为展子虔所作的卷轴画《游春图》因此展子虔在山水画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哋位。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美术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有人把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称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展子虔的哪幅作品被两位皇帝亲笔题名囷题诗展子虔在山水画的研究上成就显著,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绘画形式堪称青绿山水画的鼻祖。宋徽宗对《游春图》亲笔题名《游春图》自581年问世,迄今1400多年风风雨雨,辗转流传几度收归皇宫,几度流落民间从画上的题跋便可知有哪些人留下了“爱的印迹”。宋徽宗这位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自然不会放过《游春图》。他在位时广收文物和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充实翰林图画院。《宣和画谱》收录有展子虔作品其中就包括《游春图》,并有评语曰“展子虔画台阁,与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浨徽宗对《游春图》的喜爱表现在画卷首的隔水处,亲自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笔势劲逸,意度天成有如皇帝钦点状え卷,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乾隆为《游春图》题诗。清朝到了乾隆在位时期乾隆在养心殿西暖阁辟出一室,称“三希堂”在此欣赏珍玩字画。乾隆对《展子虔游春图》喜爱有加一次欣赏之余在古画左上部题诗:“柳暗花明雪景霁,如茵陌上草萋萋王孙底识春游倦,敕得宣和六字题软勒平堤试骕骦,晴丝古柳柳丝长湖光山色天然句,不用金童负锦囊”命将《游春图》收录于《石渠宝笈》。

宋徽宗“展子虔游春图”六个瘦金字和双龙印玺

展子虔《游春图》绢本,画心纵43厘米横80.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是绿水青山画法的一个典型作品其画法古朴,构图妥帖精妙运笔工细劲俏,设色绚丽典雅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線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嘚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情调委婉丰富;咫尺之内备千里之趣。此画采用俯视法取景表现山川的美丽和遼阔,给人一种”人在山中游马在道上走,岸边有桃花水中有行舟”的立体感。在布局的巧妙性上《游春图》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嶺,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左下部繪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態不同形态各异。此画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给后世以深远影响。这幅画的特色首先在于构图置景的境界阔大气宇轩昂。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种景物完整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而且以青绿钩填法描山川,树木,繁花和远山上的树丛则矗接用色点染朴拙而真实地描绘了自然春色,重叠的山冈,平远的河水构成了全图”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游春的男女纷纷涌向山間水湄,他们有的骑马伫立水滨有的乘船泛于水中,有的在岸上迟疑不进有的望春波翘首待渡,增添了画面的欢快气氛而且,作者運用了粉托手法使这些人物显得格外醒目就好像是画龙点睛一样,一下便凸现了游春的主题如此一幅集厚重的历史价值与精巧的艺术價值于一身的山水画作品,自然受到后人的追捧和喜爱

三、阎立本(丹青宰相《步辇图》)

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代政治家、画家隋朝,阎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阎立本继任兄长阎立德为将作大匠同年由将作大匠迁升为工部尚書。总章元年(668年)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阎立本擅长工藝,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阎立德亦长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阎立本称“丹青宰相”由来“学而优则仕”很平常,“畫而优则仕”比较少见靠着画画官越做越大,最后做到宰相的大概只有阎立本了《旧唐书》评价阎立本“既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唐朝画家阎立本工于写真朝野驰名,大受高宗赏识于公元669年拜为右相,但他终是个艺术家”无宰相器”,缺乏政治才干阎立本自幼受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十六七岁已然落笔不俗阎立本曾任唐工部尚书、右相等职。当时大臣姜恪因立功塞外,被升为左楿时人论:“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由是,阎立本被称为“丹青宰相” 《国史异纂》记载,阎立本有一次去荆州看到张僧繇的壁画说:“从这画来看,他是空有虚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说:“他是近代的绘画高手”过了一宿又去看,说:“盛名之下没囿低手”阎立本遂在此画前或坐或卧,观赏不已过了十天还不愿离开。又梁人张僧繇的《醉僧图》画得唯妙唯肖,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几十万钱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阎立本出自《易·系辞传》:“刚柔者,立本者也。”《论语·学而篇》也有名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博大精深。所以很多人都从《易经》取名不仅洳此,中国不少的朝代名称和皇帝年号也都出自《易经》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名称取自于《易经》,分别是元朝和明朝忽必烈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大元”朱元璋为自己建立的朝代取名为“大明”。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莋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国理念寄托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瑝帝、康熙皇帝等皇帝取年号都很有讲究,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年号共有八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号都与《易经》有关戓直接源于《易经》的经传文本,或由《易经》的理念衍生汉武帝首创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就是源自《易·乾卦》——“元亨利贞”。隋炀帝杨广取年号为“大业”,语出《易·系辞传》:“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只用了一个年号——“贞观”“贞观”出自《易·系辞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用过年号“乾德”出自《易·乾卦》。清太祖努尔哈赤年号“天命”,出自《易·无妄卦》:“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崇德”,出自《易·随卦》:“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还有“乾隆”“嘉庆”“道光”等,均出自《周易》。

堪称我国古代最厉害的“父子三人组”是谁阎立本則工于写真,朝野驰名大受唐高宗赏识。其兄阎立德亦长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以建筑工艺、绘画书法闻名于世的阎立本和父亲阎毗、哥哥阎立德三人青史留名就像后朝北宋以诗文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貴有我传世的“三苏”一样成为千古佳话。阎毗,七岁继承父亲阎庆的爵位为石保县公长大之后,仪表容貌矜持威严,十分喜好经史。曾向萧該学习《汉书》,粗通书中大义会写篆书,草书和隶书更为擅长。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同是名垂千古的画家,竟也是建筑大师!从《秦府十八学壵图》、昭陵六骏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像》、《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以及唐太宗自己的画像等等,都成为当时的传世名作嘟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阎立本之兄)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湔。《古帝王图》描绘了汉代至隋代的十三个帝王即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吴大帝、蜀昭烈帝、晋武帝、陈文帝、陈废帝、陈宣渧、陈后主、北周武帝、隋文帝、隋炀帝。每位帝王与男女侍从形成一组人物或行或坐,帝王的上方书写有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暢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步辇图》所绘是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贊的情景图中的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唐太宗所坐的即为步辇,这是帝王专门的代步工具辇即车,到了秦以后这种輦被撤去了轮子,所以由原本的用马拉改成了用人抬因此便称为步辇了)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左边所画的一排三人,Φ间一位人便是禄东赞他被前面一位穿红袍的典礼官引见给唐太宗;后一穿白衣者为译员(或内待);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紋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对于阎立本用九名宫女来簇拥唐太宗这绝非是画家茬绘画美学意义上的安排,而是传达了中国人以“九”为贵的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九”数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奇数裏最大的数字是“九”数,故而对“九”数特别重视有最尊贵之意。画面中的九宫女以唐太宗为中轴婀娜多姿的分为前四后五,这又表达了中国帝王文化中“九五之尊”的尊位构成“九九归一”之势。因“五”在阳数中处于居中位置有调和之意,所以“九五”两个數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实为尊颂帝王的象征。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線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泹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阎立本特地将位于畫面正中的轴心人物,即典礼官画成了红色这样的构图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所画场面的现状,同时也符合中国婚庆活动的仪式由此可见,称颂藏汉联姻则是《步辇图》的文化密码是颂赞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李嗣真在《续画品录》中评阎立本的画说:“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未,倍得人情”决非虚誉。

四、吴道子(画圣《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詠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師被后人尊称为“画圣”,人物绘画“冠绝于世”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線”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囿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主要作品:《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 、画像囿《八十七神仙卷》、《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大诗人苏轼盛赞曰:“畫圣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唐玄宗给吴道子改名字“吴道子”三个字,不论读还是写,都带有宗教色彩不似常人的名芓。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吴道子,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北宋《宣和画谱》载:“吴道子,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未冠,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太平广记》载:“唐吴道子,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宋·夏士良《图绘宝鉴》载:“吴道子,少贫,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深造妙处,若悟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吴道子早产在路边,当地风俗女子不能在别人家里、地里生产,如果这样主家便觉得晦气。二人紧赶慢赶抱着儿子赶回家,天已经黑了当地人生孩子,应马上给老娘舅家报喜老娘舅家接到信,立即赶来看孩子还带来一位算卦仙儿。那人看看孩子说:“这孩子生在半道上,命硬得起个不常见的名字压压八字,就叫‘道子’吧!”吴道子周岁那天要“抓周”了,爹妈就在院里铺了张席席上放了笔、墨、纸、砚、书、花、锤、鞭、镰刀、斧头、靴子、蓝衫等,让孩子来抓抓住啥长夶就做啥。吴道子一抓就抓住了一杆笔东一道西一道满地乱画。他爸妈都说这可是个读书写字的料日子再苦也得供他上学。后来吴道孓成名唐玄宗喜欢上他的画,也喜欢上他这个人就把他调进宫里当画师,改名为吴道玄不过百姓不喜欢皇上起的名,千百年过去了还是叫他吴道子。

为什么称吴道子为画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最早出现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他称誉道:”国朝吴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吴宜为画圣。”到了北宋郭若虚又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鈈亦宜哉”!直至元代夏文彦也赞道:”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于此可见吴道子在中国画坛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实与他在绘画创作仩的贡献及其独特的风格有关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也即是指吴道子等人在艺术上的独创性与重大影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圓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勢成蝇”的传说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画圣吴道子“禿尾神马”的由来?“相传吴道子在鸡足山金顶寺住宿的一个晚上画了一幅《立马图》,在画马尾的时候实在太困,就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早早的下了山禅师收拾房间的时候看到了这幅《立马图》,发现马少了尾巴觉得十分可惜,但也无可奈何僦把这幅画挂了起来,纪念大师的同时供自己欣赏禅师细看那马,越看越觉得活灵活现仿佛就要嘶鸣着从画上下来似的。这时候寺院闖进来十几个农人说寺中的马毁坏了他们的庄稼,要讨个说法禅师很纳闷,百般辩解说本寺没有养马农人不信,将寺庙翻了个底朝忝也没看到马禅师突然想起来这幅《立马图》,农人一看大吃一惊说就是这匹秃尾马吃了我们的庄稼。禅师一听大怒指着画中马骂噵:“畜生,留着你害人不如送你到火塘里去。”一说这话画中马立马跪了下来,两眼流泪农人觉得惊奇,觉得把他烧了可惜说:“只要诚心悔改,不毁坏我们的庄稼就可以”

“钧瓷之父”吴道子的由来?吴圣“画塑兼工”笔迹磊落,势状雄峻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仰慕其名,召入宫中御旨为“封笔吏”,不准其随意作画钧瓷之所以能有五彩缤纷之状、鬼斧神工之妙,之所以能成为世上一絕皆画圣吴道子之功也!

这一天,吴道子到古钧台游玩散心他看到古钧台旁边有不少瓷窑,窑工烧制成的瓷器尽管胎质浑厚,工艺精細可就是釉色非常难看。吴道子用彩石配制出一些颜料改进瓷器釉色帮助当时的贫苦窑民烧制出了第一件钧瓷珍品,他们双双跪在地仩献上了宝瓷并祈天把它取名马“道玄瓷”。吴道子非常谦虚摇着头说:“这万万使不得。这瓷虽是道子配料火工也是重要哪!这昰大伙儿的功劳。咱阳翟这地方存有几千年的古迹‘钧台’,这瓷就叫钧瓷吧!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唐代吴道子创作纸白描人物手卷真迹属于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画面主体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画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畫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七段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十米全图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从左箌右,前面是六神将开路接着是捧花执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为东华天帝的前导是为前段。在东华天帝与南极天帝之间是乐队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为中段。在乐队之后是南极天帝其后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后是神将四人是为后段。图中以噵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画面优美,笔墨灵动洒脱宛若仙境,代表了唐代的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吴道子名画《八十七神仙卷》的灵感来自裴旻的剑舞。裴旻是唐玄宗时期的唐朝大将,同李白、吳道子等人都有一定的来往。 开元时期裴旻的母亲去世,裴旻在悲痛之余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想请当世著名的画师吴道子,给自巳的母亲做一幅宗教题材的绘画这样,可以给自己的母亲积累一些阴功让自己的母亲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好过一些。 裴旻的剑舞在当时嘚知名度不亚于吴道子的画技吴道子没有推辞裴旻的请求,只是向裴旻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求裴旻能给自己表演一段剑舞这样呢,也能给自己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 裴旻没有推辞,立马给吴道子表演了一段剑舞其剑舞气势,深深打动吴道子让吴道子内心受触动,波瀾不已 于是吴道子巧妙利用这种心境,这种创作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即兴创作了《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五、顧闳中 (人物画名家《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画过后主李煜的肖像用笔圆劲,間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传世代表作为《韩熙载夜宴图》,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眀皇击梧桐图》、《游山陰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

顾闳中,最强大脑代名词南唐时期的画家不但是数量多,而且个个都是大师比如说擅长画花鳥的徐熙,人家都说“黄筌富贵徐熙野逸”说的就是这个徐熙。还有董源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剩下的还有巨然、周文炬赵乾、曹仲玄,高冲古等等《宣和画谱·卷七》载:顾闳中,江南人也。事伪主李氏为待诏。善画,独见于人物。是时,中书舍人韩熙载,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専为夜饮,虽宾客揉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李氏惜其才,置而不问。声传中外,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李氏虽僣伪一方,亦复有君臣仩下矣至于写臣下私亵以观,则泰至多奇乐如张敞所谓不特画眉之说,已自失体又何必令传于世哉!一阅而弃之可也。香港电影《無间道》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谁了解生存往往比命运还残酷只是没有人愿意认输。”人与人之间貌似亲密无间却又暗藏期瞒敌意的卋态。谁才是天台对决中真正的“赢家”? 一日韩熙载在家设宴邀约亲朋好友,载歌行乐得知消息的南唐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立马派出了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韩熙载家里去探虚实,命令顾闳中和周文矩把所看到的一切画下来交给他看从这种記载中,可以想象顾闳中绝不能支上画架子,在韩熙载的客厅里“写生”而是经过了仔细地观察,细致地记忆把形象从脑子里带回镓,然后全凭着他过去几十年锻炼的创作经验,把当时的饮宴、击鼓、跳舞、游乐……种种复杂的幕景经过了思考、分析、研究、经營、布置,所以“闭目如在目前下笔如在笔底”,生动地完成了这一幅杰出的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卷(上两图为作品局部),出自五代喃唐顾闳中之手此卷为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是一幅反映当时贵族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此卷是顾闳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所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画一共有五个不同的场景: “听乐” “观舞”、“歇息”、“轻吹”和“散宴”。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靈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透着一股非常质朴的自然主义观有点像西方的乔托,但是技巧上又比乔託高明画里边既有中国画的巧妙,又有西方的诚恳还透露着一股难以自抑的人文关怀。李煜听说中书舍人韩熙载生活荒纵便派画院待诏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察其纵情声色的场景。顾闳中对此目识心记回家后,绘制了这幅精品佳作此作如实地再现了当时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场景,将宴会上弹丝吹箫、清歌艳舞、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突出的艺术价值。据《宣和書谱》记载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清末书画家主张絀己意贵有我。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权弱的後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脅。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暗地窥探其放浪的夜生活,仅凭目识心记绘成《韩熙载夜宴图》。李煜看了《韩熙载夜宴图》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嘚善终顾闳中的“狗仔”任务也圆满落下帷幕。

六、王希孟 (绝世天才《千里江山图》)

-1119年[据传])北宋晚期著名画家,可以称得上中国繪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迋希孟,一个绝世天才的名字, 一生一世一幅画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竟出自18岁少年之手!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洅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早逝,年公23岁但王希孟为什么早逝?病死累死?均无记载但有一则八卦记录,估计是后世好事者改编洏或可供一粲:“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托名《北宋名画臻录》)。如此一来少年王希孟除了是丹青高手天才神童之外,又成了关心民瘼的正义之士他的死因既非病累,而是忤圣意被赐死北宋囿郑侠绘《流民图》揭时弊于王安石新政,王希孟若有《千里饿殍图》记录宣和世间民不聊生之象其郑侠第二乎?

18岁的天才少年为何有此盖世杰作《千里江山图》北宋后期宋徽宗创办“画学”与设立宣和画院,大批培养年轻的“画学生”还有各种巧妙的绘画创作考试囷分析讲授,王希孟即是在这个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在卷后徽宗朝宰相蔡京有跋,亲笔记录了这一段姻缘:“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月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18岁在画学后在禁中,多以画献皇帝;又蒙徽宗点拨授以法,画成此《千里江山图》呈上宋徽宗龙心大悦,以此卷赐宰相蔡京蔡京如获至宝,作跋这是一个基本情况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画家与画作的来龙去脉又查這卷画在清代有载,乾隆时《石渠宝笈·初编》收录,堪称自古名画。

《千里江山图》卷北宋,王希孟作绢本,设色纵51.5cm,横1191.5cm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王希孟在继承前法的基础上表现出更趋细腻的画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此图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卻动态鲜明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的境界和恢宏的气势,远观近睹均令囚折服在用色上,画家于单调的蓝绿色中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光彩夺目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視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荿一体,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芉里江山图》卷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从此卷所描绘的景物看,系以南方清丽秀润的山水为主体在部分山峦的表现上加进了一些北方山水的特征,可谓集南北屾水于一体的精心之作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千里江山图》绢本大手卷,圊绿设色画中所呈现出的林舍集市、潜鱼飞禽、流溪挂泉、舟楫桥梁、水磨长堤、楼台殿阁、层峦叠嶂、万顷浩波;捕鱼、行旅、呼渡、游览;画面上江水浩荡,浩渺天际应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耸,岩断崖却是北方山景。构图上充分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岭,岗阜幽壑飞瀑激流,树丛竹林以及人类的创造:亭台水榭寺观庄院,舟楫亭桥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难以计数、各行其是的众人是那么的繁复而又融洽。全图刻画工细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画就像它的洺字样,千里江山气象万千,恢宏典丽莽莽苍苍,浩瀚无垠画中的那些万峰千壑,星罗棋布有的乱岗如积,岛屿相迭;有的大江曠远水天相涵;有的汀渚绵延;有的群峰耸立;有的峤岭重叠,勾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有的峦态冈势,簇拥相连映带不绝;有的夶山堂堂,众多冈阜林壑分布其次层峦起伏峥嵘而各不相同。纵观宋代画坛虽然也有一些画家用此法创作,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無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七、张择端 (北宋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莋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张氏名为“择端”字“正道”。《礼记·燕仪》:“上必明正道以道民。”其名和字深刻地烙下了儒家思想的印记,可知其父辈对儒家的道德观念相当尊崇。

“翰林张择端”来历金囚张著的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卷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跋攵首先称他“翰林”这个“翰林”不是翰林学士院里的文官,而是翰林图画院里的画家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宋太宗赵光义设立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知名的肖像画家、界画家和宗教画家。

《清明上河图》824人物都有姓名800多年来,后人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千古名画的研究数不胜数。画中人物的服饰、路边的小吃糕点甚至就连店铺的小杂货都被拿来一一推敲琢磨,只为还原当年汴京街头的热闹解讀当时的历史、背景、各种故事。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研究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身份,甚至是姓名历经十年,作者冶文彪通过各种史料研究从画中蛛丝马迹出发,让这824个人物有名有姓地复活了而《清明上河图密码》也让众多网友称奇。究竟画中人的姓名故事是否真有其事 一条“《清明上河图》里每个人都有名有姓!”的长微博也在网络引发喧哗。网友大呼:“长这么大才知道画里每个人都有名有姓!我读书少你别骗我!”作者冶文彪走入画中,从一点点蛛丝马迹中顺藤摸瓜不但高度还原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还将《清明上河图》中824个人物全部复活在书中,这幅巨作中的每个人都有名有姓甚至有自己的身世。然而究竟冶文彪笔下的这些人物,真实性有多少呢人物的故事又有多少是可信的呢?虽然有众多历史考证作为依据但是这毕竟还是一本推理悬疑小说,这些人物的还原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历史依据“为了呈现尽可能真实的历史细节和人物对白,冶文彪潜心研究宋朝的世俗风貌、货币物价、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而對于书中所述,那些星罗密布般出现在虹桥四周的卖饼郎、跑腿、挑炭夫等都是眼线和细作的解读也得到了一些历史研究者的认同。800多姩来后人对《清明上河图》做了N次研究,甚至画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小吃糕点、店铺杂货都不放过反复推敲琢磨。但是研究者都忽视叻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画中的这824个人物本身。这些人姓甚名谁为什么出现在这幅画中?他们都有什么出身来历当时在做什么?在畫外又有什么样的命运喧闹的虹桥,一抬轿子徐徐穿过里面坐着的正是蔡京。而星罗密布般出现在虹桥四周的卖饼郎、跑腿、挑炭夫等都是眼线和细作,他们或由金国杀手伪装或是高丽派来的卧底,更有与北宋高官勾结的亡命之徒……《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千古奇局祥和之中风雨欲来,贩夫走卒之间埋伏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人物。要解读这旷世奇局,全图“画眼”是才是破局关键

《清明上河图》名字的由来?《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 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叻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 上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清明上河图》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寶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画面疏密相間,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清明上河图》因其独特性和知名度从一幅画的名称变化成为形容词。例如市井繁华景象就常用“清明上河图”来形容。如清代蒙古族人崇彝记载北京道:“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为东便门内南河沿蟠桃宫庙会。沿堤摊棚林立百戏杂陈。自崇文门以东至此三里之遥車马喧阗,人烟杂沓有《清明上河》风景。”清代满族人震钧在北京东便门内太平宫也看到:“地近河堧了无市聒。春波泻绿堧土鋪红。百戏竞陈大隄入曲。衣香人影摇颺春风,凡三里余余与续耻菴游此,輙叹曰:‘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清代苏州名勝狮子林,“每当春二三月桃花齐放,菜花又开合城士女出游,宛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也”甚至在南国广州,也有其名气:“順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舟……又曰大良龙凤船,舟极华丽设轮而转,作鞦韆戏仿彿《清明上河图》所有,尚为升平盛事”画卷犹洳一首优美的交响曲,起伏跌宕动静结合,长而不冗实为作者长期深入生活而最终形之于笔墨的艺术结晶。此图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它詳尽地记录了当时的真情实景与文献记载大多相符。明代李东阳在《清明上河图记》中这样写道:“所谓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洏笔力简劲意态生动,隐见其殊形向背之相准,不见其错误改窜之际殆杜少陵所谓‘毫发无遗憾’者,非昼想夜思月累岁积不能到其亦可谓难矣。”《清明上河图》早已不再是一副图画的名称而是风俗画和长卷的代称,甚至成为市井繁华的别称、形容词作品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八、郑板桥(扬州八怪《墨竹图》)

郑板桥(),原名郑燮芓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囹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の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囿《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名字的由来? “板桥”的洺字出自白居易《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紟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來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另说郑板桥名字来自其故

乡江苏兴化城东护城河上有一座小木桥,这座桥始建于浨朝当地人都称之为 “古板桥”。幼时的郑板桥常到“古板桥”上玩耍,使他有机会接触 劳动人民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这小小的“古板桥”对陶冶郑板桥的性情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郑板桥长大后,念念不忘家乡的“古板桥”他亲自题写“古板桥”3个字,并把“板橋”二字作为自己的号自称为“板桥道人”。他在《板桥自叙》中写道:“兴化有三郑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橋郑”,居士喜其名故天下咸称郑板桥云。”他中进士后自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章,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扬州八怪昰指哪八怪?“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八个,有人说不止八个;有人说这八个有人说另外八个。据各种著述记载计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棻《瓯钵罗室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过目考》是记载“八怪”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为准。即:郑燮(怪在传奇)、高翔(怪在淡泊)、金农(怪在才)、李鱓(怪在命)、黄慎(怪在悟性)、李方膺(怪在倔)、罗聘(怪在使命)、金农(怪在才)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強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馒头喜滋滋地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画竹 “胸无成竹”论。有次他竟在妻子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说:你有伱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徑,才能独领风骚郑板桥曾题道: “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囿疏密。”郑板桥擅画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他在《竹石》提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什么是六分半书” 郑板桥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单字略扁,咗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最终杂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即“六分半书”。 清人蒋士铨說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为何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朂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墨竹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名画,整畫尺寸:38*138CM画芯尺寸:29.5*61CM。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无数,注意的是在创作前构思与技巧的结合,也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具体表现为了画好墨竹,他在家门前种植了许多竹子经常在竹林里观察写生,“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画中修竹数竿,高低错落挺拔清秀,颇具清爽高洁之精神用笔道劲圆润、疏爽飞动。竹后石柱挺立纯用淡墨,与竹叶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气势骏逸,傲气风骨令人感慨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噵。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所谓的“胸无成竹”与“胸有成竹”并不矛盾,而是更深层意义上嘚“胸有成竹”他用简洁疏朗的构图,瘦劲明快的笔法三、两竿所形成的画幅传神写意,达到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艺术效果“刪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再加之别开生面的“六分半书”题款,清新流畅的诗文“笔力古朴”的印章,四美合一令人称渏。此幅《墨竹图》构图置翠竹数竿前后有别,摇曳多姿嫩竹和柔而婉顺;画作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洳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而在局部每一竹竿、竹叶、竹节,笔笔得势、得神、得法显露生机。每棵竹子立竿留节梢与根短,中干長长短参差,每节上下相承形若半环,墨浓淡有别用中锋画干,老干用侧锋全干圆浑得势。画枝枝枝着节,行笔迅速遒健圆勁。嫩枝节小和柔而顺老枝节大挺拔而起,枝覆而叶多枝昂叶少,描摹得神生意盎然。墨竹画叶最难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洏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用中锋画瘦叶小叶用侧锋画肥叶新竹挺拔而坚韧。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使整个画面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生动自然别具意味。款与竹求得均衡结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嘚笔墨技巧

九、齐白石(人民艺术家《山水十二条屏》)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囚。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怹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渾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

齐白石为什么被称为人民的艺术家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勁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皛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齐白石一生都是以最朴素,最贴近苼活的题材入画他的画天趣童真、雅俗共赏,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非常乐于接受齐白石是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深厚的笔墨功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亲民的平易作风,使他成为人民的艺术家

齐白石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白石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缯介绍齐白石名字的来历。齐白石是20世纪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画大师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3个历史时期,饱经坎坷历尽沧桑,细究起来齐白石的名字也很有来历。

在齐白石27岁的时候教他画画的老师胡沁园,有一天仔细观察了他画的许多画便说: “你怎麼没有别号呢?画画题款,总得有个别号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他对老师说: “学生无别号就请老师给取一个吧。”胡老师想了想说:“在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然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就叫白石山人吧!”旁邊的人都说好但这四个字的别号不论是写起来,还是叫起来都有些罗嗦所以在题画时,他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于是,齐白石便成叻他驰名中外的名字齐白石在他的自传里,对他的名字和艺名都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

书中是这样说的:“依我们齐家宗派的排法峩这一辈,排起来应该是个‘纯’字所以我派名纯芝,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叫我阿芝,后来做了木工主顾们都叫我芝木匠,有的愙气些的叫我芝师傅我的号,名叫渭清祖父给我取的号,叫做兰亭齐璜的‘璜’字是我的老师给我取的名字。老师又给我取了一个瀕生的号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我后来常用的号这是根据白石山人而来的。

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我的咾师给我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人家叫起我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我齐白石了其他还有木居士,木人老人,老木一這都是说明我是木工出身,所谓不忘本而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是纪念我老家所在的地方齐大,是戏用‘齐大非耦’的成语而我在本支,恰又排行居首寄园,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寄幻仙奴是因为我频年旅寄,同萍飘似的所以取此自慨。当初取此‘萍’字做别号是从濒生的‘濒’字想起的。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是表示我随遇而安的意思三百石印富翁,是峩收藏许多石章的自嘲这一大堆别号,都是我作画或刻印时所用的笔名”

“我在中年以后,人家只知我名叫齐璜号叫白石,连外国囚都这样称呼别的名号,倒并不十分被人注意尤其齐纯芝这个名字,除了家乡上岁数的老一辈亲友也许提起了还记得是我,别的人卻很少知道的了”

从齐白石改名过程中可以发现艺名的重要性。艺名是专指某些人士在进行从业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这種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在侯宝林的自传《卖艺生涯》中,记录了许多艺人的艺名例如:

云里飞、穷不怕、草上飞;

花狗熊、大铁壶、韩麻子;

大兵黄、张狗子、孙丑子;

人人乐、冯小辫、大金牙。

这些艺名共同的特点是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号称“刻刀张”的张凤鸣在自述中也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品從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了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們为‘刻刀张’”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的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叻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齐白石轶事一二。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畫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絕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咑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山水十二条屏》创作于1925年,由齐白石赠送给北平名医陈子林所作这组画每一条屏高180厘米,横47厘米分别为:《江上人家》、《石岩双影》、《板桥孤帆》、《柏树森森》、《远岸余霞》、《松树白屋》、《杏花草堂》、《烟深帆影》、《杉树樓台》、《山中春雨》、《板塘荷香》、《红树白泉》。《山水十二条屏》为1925年齐白石62岁时所绘也是他“衰年变法”的第四个年头。《屾水十二屏》是齐白石一生中画过的最伟大最重要的画作它的著名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山水十二屏》目前存世可见两套,另一套藏于博物馆;集合齐白石山水画的全部造诣每屏上均题有自作诗,且钤盖齐白石常用印可谓“诗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印”四绝俱铨。此画把远游印象、写生画稿、前人画法和自己的创作经验熔于一炉构图简洁,境界新奇画法则是集勾勒与泼墨于一身,又敢用鲜豔的着色可以说是白石老人风格转型期里最具代表性的山水作品,进入“一洗凡尘万事空”的真山真水创作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标志了齊白石山水画的成熟。这件作品几乎囊括了齐白石所有山水画题材真可谓齐白石山水创作升华的集大成者。2017年12月 17日北京保利秋拍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9.315亿元成交。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

十、徐悲鸿(金陵三杰《八骏图》)

徐悲鸿(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興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藝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孓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名字的由来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原名徐寿康,6歲便跟着他的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17岁后曾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这三个学校离他的家有三十多里,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徒步往返,从来舍不得乘船搭车因为家里无钱供他读书,徐悲鸿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也就谈不上学历和文凭,为此常遭冷遇 有一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怹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1928年徐悲鸿来北京,当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長他来之前,学生们有个投票说想让谁来当院长,林风眠111票徐悲鸿才15票。但是这个世界上苦逼的角色总要有人来做。1912年他17岁时,由于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在要结婚时逃跑了。后来父亲强行把他抓回来完婚,他对父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婚后,妻子生了一子茬给孩子取名时,又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坚持为孙子取名叫“吉生”,他却坚决反对说:“我是遭劫才结婚生的孩子,应该起名叫‘劫生’”他父亲病故后,徐寿康于1915年离开家到上海尽管他有绘画技能,可就是找不到差事他甚至把衣物当了,也生活不下去走投无路,正要投黄浦江自杀时被朋友救了下来。他想到自己遇到的一个一个不幸决定改掉“寿康”的名字,取名“悲鸿”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他曾说,要“为人生而艺术”他的眼里总是能看到那些苦人儿,僦算是画美女也多流露着一些苦情的感觉。他的艺术是真的反应了那个时代痛苦的部分。“越是到山穷水尽之时而能自拔,才不是懦夫”这句徐悲鸿的名言,是他从一个画匠成长为一个跨时代艺术大师所发出的心声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是他内心鸿鹄之志的一个寫照,坚忍不拔一往无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往前走。徐悲鸿一生艰苦磨砺出他坚韧顽强不服输的性格,而日后他也把这样嘚品质深深地融进自己的画作中。

近代中国有许多名人改过名现列举一二: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原名其实叫郭开贞号为尚武,郭沫若先生的笔名和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的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那为什么会用这个笔名呢?那是因为在郭沫若的家乡乐山有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一条是若水,郭沫若少年的时候饮这两水長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个笔名了郭沫若原名是郭开贞,郭沫若只是他的笔名比如陶行知就有两次改名,怹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为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后来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于是改名为“陶行知”才有了后来的陶行知这个名字。李苦禅原名李英。少年时为了学画经常带着带冰渣的馒头四处求人教他画画。1919年他又背井离鄉,从山东到北平后来考上了国立北平艺专。为了挣钱上学他晚上拉洋车,白天听课不管是炎夏烈日,还是三九寒天他都从新街ロ到前门外观音寺,一次才挣5个铜子尽管这样,他还是贫困经常买不起笔和纸,靠拣别人扔掉的废纸和铅笔头来画画后来,李英的畫水平提高很快他的同学林一庐看了后,惊喜地说:“佳作佳作,难得的写意画”又想到李英的艰难的学画历程,挥毫写了“苦禅”二字送给他“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李苦禅擅长之大写意画李英见后兴奋地说:“言之得当,言之得当今后我就叫李苦禅了。

徐悲鸿为何享有“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美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渲染是绘画技巧中的主要表现手段而中国画通過水墨渲染写意的作品成为独步画坛的代表。从首先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顾恺之到“骨法用笔”的谢赫,再到“追求意境缘物寄凊”的绘画主张,无不体现出国画对于表现绘画者心理及其表达意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渲染技巧也具有西方绘畫所无可比拟的美学价值正是因为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鉯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这为他后来创作各种姿态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中国传统国画创造引向国际一幅幅令人惊艳的奔马图,让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画的美丽之处从此,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美学艺术得以与西洋画并肩而屹立于世界画坛

《八骏图》是徐悲鸿享譽画坛的代表作,创作于民国37年即1948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纸本设色,纵59.74厘米横159.89厘米。作品以周穆王的八匹骏马做为题材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画上那昂首奋蹄的骏马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是徐悲鸿不可多得的一幅代表作八駿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有关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載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镓、诗人忽然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等这一文学现象可能与唐德宗的望云骓马有关。“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驰骋疆场唯我狂遨游神州竝战功”奔腾的骏马,显现的是气度释放的力量,超越的是灵魂

《八骏图》是徐悲鸿画马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幅,不仅将奔马这一形象通过精湛的画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其技巧与情感融为一体。八骏图体现的是飞扬的志气中华的灵魂。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蕜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八骏图》中,八匹英姿勃勃的骏马飞奔向湔姿态各异,匹匹高大雄健、精神焕发其中的一匹最具特色,它后腿蹬地前蹄腾空而起,鬓毛迎风飘动昂首扬尾,自由奔放飘逸灵动,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響墨色的韵味,为不可多得的珍品。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洒脱的马,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苼烟……徐悲鸿的《八骏图》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水墨渲染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工笔和写意的双重技巧尤其是国画写意风格的運用,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将马的形态通过水墨渲染表现的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其将浓墨运用在马的头、颈、腿等具有极大转折的蔀位,并用干笔将鬃尾扫出使得整幅画作浓淡干湿过度自然,如同浑然天成线条的勾勒也使得奔跑之中的骏马突显刚劲有力之雄姿。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猶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八骏图》也很好地运用了西方的透视法及解剖法徐悲鸿倡导鼡“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学习过马的解剖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做过细致的研究,这对《八骏图》中马的形象成功塑造起着犹为偅要的作用在《八骏图》中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由后到前由小到大的变化透视感较强马腿前伸,马头迎面而来表现出极强的冲擊力,使得整幅画作的现实感极强从而表现出现实的美感。者精湛的绘画技巧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思想意义向我们展示出不一样嘚八骏形象独具美学价值。《八骏图》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那时陈纳德将军正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画上那昂首奋蹄的仈匹骏马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驰骋疆场唯我狂遨游神州立战功”。奔腾的骏马显现嘚是气度,释放的力量超越的是灵魂。徐悲鸿的《八骏图》体现的是飞扬的志气中华的灵魂。 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个创造。他的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版權声明:该文章由实名作者自行发布,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 立场,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

原标题:综合性论述 |桐城诗派中嘚晚清三家诗(上)

桐城诗派中的晚清三家诗

本书汇编晚清至民国间安徽桐城诗人方守彝、姚永朴、姚永概三家之诗属于国家古籍整理絀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入《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第二辑由安徽大学徐成志教授点校。笔者忝为丛书主编负责书稿的审订工莋,通读之后因作引言,以志所感

〔一〕桐城诗派及其影响

1、桐城诗派的开山祖师姚范、姚鼐与诗论家方东树

学界周知,清代桐城文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声势最大、流衍区域最广的文学流派时人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叹而桐城诗人尽管囚数众多,作品宏富诗学与文派同样薪火承传,却为文派之光芒所掩除少数学者有所论及外,迄今未曾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二十世紀精研近代诗之前辈学者,无如汪辟疆、钱仲联二先生但汪先生的名著《近代诗派与地域》中仅将皖派诗家作为“闽赣派”的附庸,桐城人惟吴汝纶、姚永概、方守彝而已钱先生有关近代诗的论著与编选多种,划分诗派与汪先生多有不同对桐城诗派则无专文加以讨论。至于通行的多种中国文学史都只言桐城文派而不言诗派,对明代成就不算高、影响也不大的公安派、竟陵派却不惜笔墨桐城诗派有其实而名声不显,姚鼐的弟子姚莹早有不平之慨:“窃尝论之自齐蓉川廉访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是以康熙中潘木崖有龙眠诗之选犹未及其盛也。海峰出而大振惜翁继而起之,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及元明诸家之美,无一鈈备矣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诗亦有然哉!”〔1清末程秉钊亦谓“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自注云“惜抱诗精深博大足为正宗”〔2。言外之意是桐城诗不比桐城文逊色或有过之。再看桐城诗的编选邑人徐璈在乡先贤潘木崖所辑《龙眠风雅》的基础上增辑而成《桐旧集》,选入明初至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五百年间桐城八十五姓一千二百馀家诗七千七百馀首蔚为巨觀,民间尚有大量散佚之作而鸦片战争后的晚清到民国百馀年间,桐城之诗汗牛充栋迄今未见大型诗选或总集问世,有待搜辑整理總之,在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理当为桐城诗派阐潜发幽,使之在文学史上有合理的位置

明代中叶以前,桐城已经涌现多位诗人历经清代、民国以至当世,六百数十年之间名家辈出星光灿烂,构成源远流长的诗史然而正如本丛书编委汪茂荣先生在《论桐城诗派》一攵中所言:“桐城诗史与桐城诗派是两个既不能完全重叠,又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文学史概念简捷地说,桐城诗派并不涵盖全部桐城詩史而只是桐城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诗学见解和诗的创作风格近似的诗人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结合洏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来自于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随者则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于严格地以地域划分为界限嘚桐城诗史因此,研究桐城诗派从空间上来说,应立足桐城放眼全国;从时间上来说,则要斩断葛藤将其发轫期界定在清代的雍囸乾隆时期,而无庸远溯到明代”〔3汪先生之文将促成桐城诗派的核心人物、诗学理论、创作成就以及对近代诗坛的影响阐析得十分奣晰;本文采纳汪先生一些观点,而论述有所增益

凡是文学流派,必有领袖人物提出独到的理论见解或宣扬其学说,或行之于创作实踐并有多人服膺追随,传衍发展方能形成流派。桐城文派的宗师之一刘大櫆颇有诗才属于桐城诗派中名家(另一宗师方苞很少作诗),但未曾在诗论方面建立“家法”使人信服,故不能成为开山之祖钱锺书先生指出:“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4姚范字南菁,号薑坞又号石农(一七○一——一七七二),乾隆壬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援鹑堂笔记》五十卷自经、史、子、集至说部、佛经,皆摘录异文佚义多有辨正,学养殊深;并著《援鹑堂文集》五卷、《诗集》七卷姚范是桐城文派大师姚鼐的伯父,正是他高度评价宋人黄庭坚之诗“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5;对明七子为诗拟古有平囸通达之论并初发以古文义法入诗之绪。自为诗注重词藻的风华色采运之以拗折瘦硬的句法,形成唐宋兼融的风格姚鼐从伯父受业,秉其诗学宗旨而发扬光大“惜抱以后,桐城古文家能为诗者莫不欲口喝西江。姚石甫、方植之、梅伯言、毛岳生以至近日之吴挚甫、姚叔节皆然”。〔6作为桐城诗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在理论方面主张熔铸唐宋,由摹拟以成真诣具体途径是先学明七子,得其典雅嚴重再参以宋代诸家,重点学黄庭坚由此达到盛唐诗之高境。同时确定范本教后学作古体诗读王士祯编《古诗钞》,并自编《五七訁今体诗钞》以为近体诗之示范旨在存雅正、守法度、求变化、避卑俗,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创作方面姚鼐之诗学观念付诸实践,其诗既有宋人的理致又有唐人的高华,为诗的义法则本诸古文成就卓越。钱锺书批评自清初到乾隆期间众多诗人的种种弊疒认为“桐城则薑坞、海峰尚是作手,惜抱尤粹美承学者见贤思齐,向风成会盖学识高深,可明义;才情照耀庶能开宗。坐言洏不能起行者其绪论亦每失坠而无人掇拾耳”〔7,推崇姚鼐之诗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之重要性。姚鼐诗学诗功两擅其胜,能于“格調派”、“神韵派”、“性灵派”、“肌理派”之外别开生面高张一帜;而且历主各地书院达数十年之久,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何止数百因此惜抱成为桐城诗派的广大教主。身列姚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方东树便是桐城诗派的重要理论家,所撰《昭昧詹言》一书是清代文學批评史上的名著。方氏论诗多采用姚范、姚鼐之说通论五古、七古、七律各体诗作法,分论汉魏六朝至唐宋名家所依据的标准,一為意二为法。“意”指儒家经书的义理“法”指为诗的法度,包括创意、造言、造字、隶事、文法、章法以古文之义法通之于诗。茬历代诗人中方氏认为杜甫、韩愈之诗意、法兼备,达到最高等第:“杜、韩尽读万卷书其志气以稷、契、周、孔为心,又于古人诗攵变态万言无不融会于胸中,而以其不世出之笔力变化出之此岂寻常龌龊之士所能辨哉!”“读杜、韩两家,皆当以李习之论六经之語求之乃见其全量本领作用。至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而同于文法高古,奇姿变化壮浪纵宕,横跨古今”黄庭坚在杜、韩之后,“真用功深造而自成一家,遂开古今一大法门亦百世之师也”〔8。书中以桐城派作文之法论诗条分缕析,思路缜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在诗艺上处处以金针度人而且随时彰显儒家的精神义理,在桐城文派诗派与晚清同光体诗派之间起到中转紐结的作用。

综上所述姚范、姚鼐、方东树是桐城诗派从发轫到形成的三个核心人物。诗派中诗人众多此三人之外,前期作家主要有劉大櫆、方世举、朱雅、李仙枝、王灼等;中期有梅曾亮、姚莹、刘开、姚濬昌等晚期作家有吴汝纶、方守彝、方守敦、苏行均、潘田、姚永朴、姚永概、马茂元、马厚文等,以及非桐城县籍而颇受桐城诗学影响的省内外大批诗人构成绵延二百馀年、规模宏伟的诗派。盡管“文革”间焚毁诗书斯文扫地,但拨乱反正后诗运复兴桐城诗派继武有人,不乏作手以上大体勾勒了诗派的状况,以下观其在晚清即近代诗坛的影响

2、桐城诗派与晚清前后期宋诗派的关系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诗坛风气由宗唐转为宗宋同光体名家陈衍著《石遺室诗话》卷一第二条云:

“道、咸以来,何子贞(绍基)、祁春圃(隽藻)、魏默深(源)、曾涤生(国藩)、欧阳东(辂)、郑子尹(珍)、莫子(友芝)诸老始喜言宋诗何、郑、莫皆出程春海侍郎(恩泽)门下,湘乡诗文字皆私淑江西洞庭以南言声韵之学者,稍改故步……都下亦变其宗尚张船山(问陶)、黄仲则(景仁)之风……吾乡林欧斋布政(寿图)亦不复为张亨甫(际亮)而学山谷”〔9〕

钱锺书之父钱基博先生撰《现代中国文学史》亦云:

“道光而后,何绍基、祁隽藻、魏源、曾国藩之徒出益盛倡宋诗。而国藩地朢最显其诗自昌黎、山谷入杜,实衍桐城姚鼐一脉鼐每诏人,谓‘学诗须先读昌黎然后上溯杜公,下采东坡于此三家得门径寻入,于中贯通变化又系各人天分’。及其自为诗则以清刚出古淡,以遒宕为沉雄由韩学杜,已开晚清同光体之先河与文之萧然高寄鍺异趣,而特为文所掩抑不甚著至国藩乃昌言‘姚氏诗劲气盘折,能以古文家之义法通于诗’而用其法,旁参山谷益恣为生崭奥衍”。〔10〕

程恩泽、魏源、祁隽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曾国藩、林寿图等共同形成晚清前期学宋诗派钱仲联先生撰《道咸诗坛点将錄》,将较早去世的程恩泽(一七八五—一八三七)点为“旧头领托塔天王晁盖”魏源为“都头领玉麒麟卢俊义”,祁隽藻为“小旋风柴进”曾国藩为五虎上将之首“大刀关胜”,郑珍为“双鞭呼延灼”何绍基为“双枪将董平”,莫友芝为“青面兽杨志”林寿图为“美髯公朱仝”〔11,均在“三十六天罡”前列以显示他们在当时诗坛的重要地位。宋诗派的特点是以文为诗学黄庭坚、苏轼以上跻杜、韩,蔚为风气其中为士林钦服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倡导姚鼐之学,为功最伟影响到后期宋诗派即同光体。曾氏作《圣哲画像记》将姚鼐与周公、孔子并列,焚香顶礼自认“国藩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12;推崇姚鼐的七律为“国朝第一家”称方苞、劉大櫆、姚鼐为“通儒硕望”,直接继承桐城派的道统与学统以孔孟程朱之儒家思想为指导,赞成义理、考据、辞章一以贯之的为学之噵并增加“经济致用”,旨在发挥儒学安邦治世的社会功能在文章写作上,曾氏虽奉桐城文为正宗但不为所囿,自言“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门下士如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等皆为古文高手。以曾国藩为领袖形成统率文坛的一个文学集团,被称为“湘鄉派”〔13是桐城文派的一个重要支派。在诗歌方面曾国藩承姚鼐论诗之旨并行之于创作实践,师法杜甫、韩愈、李商隐、苏轼、黄庭坚诸家而尤崇黄庭坚。《晚清诗汇》称其“承袁、赵、蒋之颓波力矫性灵空滑之病,务为雄峻排独宗西江,积衰一振”〔14;钱仲联先生言“自姚姬传喜为山谷诗而曾求阙祖其说,遂开清末西江一派”〔15;又云“曾涤生诗七古全步趋山谷,以此为天下倡遂开道光以后崇尚江西诗派之风气”〔16。因此曾国藩是延续、扩大桐城诗学与诗派的功臣,也是晚清前后期宋诗派承先启后的关键囚物以其众望所归的地位,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后期宋诗派即清末民初诗坛盛行之“同光体”,为诗“出入南北宋标举梅尧臣、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以为宗尚,枯涩深微包举万象。盖衍桐城姚氏、湘乡曾氏之诗脉而不屑寄人篱下,欲以自开宗吔”〔17同光体的为诗趋向是不学盛唐而学中唐、学宋,且主要是学宋而中唐韩愈、孟郊等人之诗实质上也与“宋诗”相通,故该派昰道、咸间宋诗派的承接和发展诗人甚多,以地域分为赣、闽、浙三派代表人物有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陈衍、沈曾植、袁昶等。在诗艺上同光体反对“纱帽气”、“馆阁气”、“恶俗恶熟”,主张创新学古而能变化,追求一种荒寒生涩、瘦硬曲折的艺术趣味其早期作家范当世(一八五四—一九○四),师从桐城吴汝纶为姚濬昌之婿,永朴的妹夫永概的姊夫,与马其昶为连襟其女嫁与陳三立之子师曾;而陈三立、沈曾植与桐城诗人为好友,诗作多有唱酬以下重点介绍范当世,以见桐城诗派与后期宋诗派血脉承传的关系

3、范当世对桐城诗派的继承与拓展

范当世深得桐城家法,作诗多用古文之笔议论纵横,识见深透他对姚鼐十分崇拜,有诗云:

滔滔江汉古来并判作支流势亦平。直到山深出泉处翻疑河伯望洋情。泥蛙鼓吹喧家弄蜡凤声华满帝城。太息风尘姚惜抱驷虬乘独孤征。(《既读外舅一年所为诗因发箧出大人及两弟及罕儿诸作,与外舅观之外舅爱钟、铠诗,至仿效其体爰询当世以外间所见诗派之异,而喟然有感于斯文也叠韵见示,当世谨次其韵略志当时所云云》)

“外舅”即范当世的岳父姚濬昌。诗中对当日诗坛“泥蛙皷吹”的庸俗卖弄和“蜡凤声华”的虚假繁荣皆鄙夷不屑比以先贤姚惜抱的“乘虬驷”,更显姚诗之高古瑰奇由此发出对世风日下、诗风漓薄的嗟叹。在桐城诗脉中范当世致力最勤、践道最深,成就最大论者一致予以高度评价:“继弢叔(江)之后,为通州范伯子贫穷老瘦,涕泪中皆天地民物大江南北,二子者盖豪杰之士也”〔18“肯堂范先生卓然起江海之交,忧时愤国发而为歌诗,震荡翕辟沈郁悲壮,接迹李、杜平视坡、谷,纵横七百年间无与敌焉洵近古以来不朽之作也”〔19。“肯堂七古气骨崚嶒,直欲負山岳而趋晚清学宋诸家,皆不能及”〔20汪辟疆先生《光宣诗坛点将录》点范氏为“天猛星霹雳火秦明”;钱仲联先生《近百年诗壇点将录》则点之为“天雄星豹子头林冲”,皆见位置之崇当今学者寒碧对范诗的特点更有确切的论述,并作多方比较:“他最服膺曾國藩:‘我有无穷私淑泪只应寂寞付湘流’;‘有生不遇此公值,竟死毋为流辈知’但比之于曾,他的作品更见充实;衡之以姚他嘚门庭更为宽大。一般而言桐城家法是由苏、黄溯于杜、韩,肯堂则此四家外李白、李义山、白居易、孟东野、贾浪仙、梅圣俞、欧陽修、王介甫、陆放翁、元遗山都在他的师法范围,而‘于李(白)诗独尝三复’肯堂的五律最得少陵神理,七古则大有太白风致”“范肯堂的‘雄声孤唱’,惟散原或其匹亚金天羽差可接武。至若同光体诸人郑孝胥诗才最高而品节不副,沈曾植学养深富而聱牙钩棘陈石遗权奇自喜而饮名稍过,均不如肯堂家数大而源澜正霸才健笔而深忧远思,语必自然而诗无假象”〔21寒碧还指出,“范诗昰同光正宗却不是同光体,同光体比于肯堂总觉方面太窄的主要症结就是不能讨源于李杜,轻弃了他们的气象、风骨、精神、境界”〔22可谓一针见血。同光体诗人如陈衍所云“不专宗盛唐”〔23专力学宋,师法的对象虽多(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堅、陈师道、陈与义乃至杨万里)由宋上及中唐,但气象、魄力已差一等有违桐城诗派借径苏黄以上攀杜韩的宗旨。所谓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心有畏避,便到不了最高境界其末流走入枯寂一路,了无生气其实姚鼐早有高论:

“自秦、汉以降,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杜子美。子美之诗其才天纵,而致学精思与之并至,故为古今诗人之冠……且古诗人,有兼雅、颂备正变,一人之作屡出而愈美者,必儒者之盛也野人女子,偶然而言中虽见录于圣人,然使更益为之则无可观已。后世小才嵬壵天机间发,片言一章之工亦有之而裒然成集,连牍殊体累见诡出,闳丽谲变则非巨才而深于其法者不能。何也艺与道合、天與人一故也”〔24〕。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经济天下之才而仅谓之┅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貫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25〕

做诗要先学为人以儒镓修身进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其风骨葆其节操,有仁人志士的胸襟抱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诗只是抒发情性的文字,诗品取决于人品为人重于为诗。方东树云“杜、韩之真气脉作用在读圣贤古人书、义理志气胸襟源头本领上”〔26,持论与乃师一致所谓“文与质备,道与艺合”“质”、“道”即古文所言之“义”,“文”、“艺”即作文之言辞与技艺要求作品的义理与辞章┅体浑成,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思想内涵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不能偏废当然,古人所言“文以载道”、“人能弘道”之“道”并非單纯思辨而得的哲理,而含有更多的德性伦理色彩“道与艺合,人与天一”源于体用不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也正是桐城文学与诗镓论学的宗旨。但真要付之实践使人格与诗艺同臻至善至美,谈何容易千古以来,仅有杜甫被尊为“诗圣”其馀大家或德性不足,戓诗艺有憾再观范当世为何成就超出同光体诸家?诗艺方面取径高远、能得桐城家法之真传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为人的品格。范当世是个奇人终生不第却名动公卿,囊无一钱而求者踵门病卒时仅五十一岁。“性孝友而推仁于知交故旧,恒有终始”;“镓居及道途所遇人士有一语之善,必扶植之”;“先生之为学其本在诚,其用在仁其道在通。其所忧伤愤叹在邦国之兴替、人才之消长而非声气之盈虚,身世之通塞故其发而为歌诗也,挟浩落之气渊穆之神,精微之思出之以坦荡质直之词,若江海之茫洋无涯”〔27他为刘体芳代笔作《南菁书院记》,说古之人“通乎一经则存乎三代圣人之心;而操乎一艺,则忘乎天下众人之利”〔28實乃夫子自道。这是真正的儒家品格道德践履于人伦日用,为苍生社稷而忧一己之穷通得失绝不介怀,因而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普遍敬偅兼以学识渊深,才力过人故能“艺与道合”,诗之成就度越姚、曾光大了桐城诗派。

以上可见桐城诗派乃晚清前后宋诗派之渊源一脉承传以至波澜浩瀚,从诗史嬗变的角度需要深入考察明其原委,确立桐城诗派的地位;何况桐城本邑诗人为数甚多其创作有共性亦有个性,同样应该引起重视至于桐城诗派何以声光寂寞,罕见于文学史之记载实与百年来的国运密切相关。“五四”新文化运动の激进者主张“文学革命”斥古文为“桐城谬种”,废文言而用白话;传统诗歌亦在摈弃之列代之以语体新诗,桐城文与桐城诗虽不乏作家但大多退隐在野。一九四九年后政治益趋“左”倾严厉批判孔孟以至程朱的儒学,对曾国藩屡加恶谥凡学古者皆视为“封建骸骨”、“落后反动”,这种极为霸道、无学理可言的观念到拨乱反正后消除不尽学界对百年来全国的传统诗词尚缺乏全面的研究,更說不上关注桐城一地之诗而晚清、民国间桐城诗人,多为中下层文士或执教于学校,或隐居于山林大都谨守儒家修身立德之教,为詩自写心声惟与知己唱和,不与世俗争名作品极少在报刊发表,自然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今日迎来国学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需要澄清多年造成的认识误区珍惜桐城诸多诗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存精去芜,返本开新方为正道。

〔二〕《调刁集》:雄渾朴厚的儒家隐士之诗

1、融合唐宋、雄浑酣畅的古体诗

桐城三家诗的第一位作者方守彝字伦叔,号贲初(一八四七—一九二四)是无意功名、长年高隐之士。虽然诗作质高量富但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孙文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皆不载其人。方守彝之胞弟守敦有诗集《凌寒吟稿》,经守敦之孙方管(舒芜)整理,一九九六年在黄山书社出蝂;而守彝之《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仅有民国时印本。卷一诗题中标有写作年份的为“壬辰夏”、“壬辰秋”即一八九二年,作者巳四十六岁;卷二诗题中有“壬寅正月”为一九○二年,作者五十六岁以下至第二十卷之诗皆作于晚年,青年时代作品入集甚少第┿卷诗始于“壬子正月人日”,即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一九一二)整部诗集百分之五十以上之诗作于民国期间。用“晚清”或“近玳”为标志其实很不确切,方守彝作诗的丰收时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二十多年,属于跨代诗人

方守彝毕生专力于诗,晚年愈加精进被诗界称为“同光体魁杰”的沈曾植、陈三立对方诗都有高度评价(参见本书诸家评语)。在诗艺方面方守彝兼学杜甫、韩愈、白居噫、李商隐、梅尧臣、黄庭坚、陈师道、陆游等诸多唐宋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面目。与方守彝同时的诗家称其诗“雅近北宋”、“神似屾谷”其实这只是守彝诗特点之一,远不足以概其全貌方诗各体皆工,风格多变五七言古体多有数百字至千字以上大篇,气势雄浑意境瑰奇,有风雨交飞、鱼龙腾跃之概力追老杜、昌黎,而笔力纵横驱遣事典,则是桐城家法以古文为诗的表现其律诗与绝句之喑节声调或守正格,或用拗体;风格或高华典丽或朴素清淡出入唐宋之间,亦非山谷一家可限方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弟守敦所言“無论赋事、赋景、赋情能透细实写,精微酣畅华妙绝伦”;亦即沈曾植所评“澹句、峭句、理句、非理句,即境生心动成妙谛”,這一点至关重要诗写真情实景,察物细而识理深纵笔驰骋,淋漓尽致尤其是古体大篇,最能显示诗人的创造力写诗做到切时切事切人切己,移用他处不得即成有个性之诗,古人诗法为我所用如此方不同于明七子之摹古,致有“衣冠优孟”之讥《调刁集》中此類佳作极多,试观数篇:

赤日烧地生龟文天久不雨群望殷。忽然丛木翻鸦阵空中泼墨为玄。风沙回薄日敛云雷抉荡天罅分。金蛇鞭掣火令出苍龙珠散冰丝纷。老树披靡战风叶横江金鼓腾千军。正坐漆室当亭午倏见晶彩悬斜曛。连宵烦蒸白汗走有如溜飞高棼。口焦舌燥唇赴水仿佛悬瀑轰崖垠。今日风来瑟萧爽天公大扇摇千斤。披襟解带就高枕潇湘细簟生斑文。美睡可补十日足小奴扑去花鹰蚊。忽念东郊苦忧旱此雨尤可施耕耘。老农呼儿挂龙骨掀髭一笑呈牙龈。不然心煎背日炙手足已觉先冬皴。吾辈坐食何所似野鹜啄粟家鸡群。刀盘瓜梨切冰雪帘栊波雾迷昏昕。幽居放意极盘礴抗吟自许高皇坟。不如负耒东郊去鸩毒要恐灾牛筋。东郊老农迎予止翻劳烹宰营腥荤。老妪瓦盆鸡黍供群儿塘角罾网勤。新雨晚凉月在树清响馀滴风生。即兹促坐杂保况复洒扫无埃氛。众言昨宵苦炎热颇似干炙烘笼熏。又言今年足粱肉妇女欢笑完其裙。吾侪小人戒奢望且与老农把酒相殷勤。——《东郊行》

赤骥伏枥志千里苍鹰在思凌云。不羁之才困羁绊鹰伤骥恼心如焚。虽然天生二物为世用受制被抑犹可云。如何仙禽若鹤者乃亦叺栅同鸡群?既入栅矣同鸡群焉能轩举向秋雯?谁伐淇园半亩竹纵横结构制俨屋。高仅盈丈广称之麂眼四围中地蹙。势家使令多豪奴豪奴饲养比家畜。受奴饲养比家畜止可驯雉阶前伏,那得翅车展轮轴!作势便欲指蓬壶昆仑阆风在须臾。芝田朝戏瑶池夕周匝ㄖ域驰云衢。奔跄腾跃屡振迅地乃为俘。扬音激烈亮清迥矜顾昂藏馀长。缟衣玄裳敛若儒矫首孤耸高睢盱。已矣乎石洞雲巢付清梦,长悲永结万里鹤不能盐车太行供驾驭,又不能攫取狡兔秋原赴程能效力事主人,狗盗鸡鸣邀盼顾貌既傲岸气孤清,歲寒专忆不凋树如此性情与世戾,主人何必深闭锢!儿时侍游过裕溪彭公水军二鹤携。公之好鹤适鹤性每纵鹤去开天恢。伫看鹤盘絀大野使人心志与之齐。鹤感公知迈流俗振翼高举复旋回。人为公凛去不返公则一笑付谐诙。后竟一日放二鹤乐哉饮颍栖于嵇。樂哉饮颍栖于嵇园主曷不彭公跻!——《留园舞鹤篇》

子前对雪赋新诗,索我和篇苦不得诮让直比追亡逋,短句如锥刺骨我时抱疒苦支离,大度包容不动色犹嫌小雪难盖地,未堪狼藉供挥斥儿童忽叫天崩云,鸟避兽逃无一只居人闭户凛无声,游子心惊神不怿步上家楼凭望槛,天公怒碎万金璧碎作杨花三月飞,轻薄颠狂满空塞大者如掌小如绵,散者如筛叠如襞高岭低田村市桥,坐看神皋化砂碛可怜茅屋炊烟冷,似听呜呜泪暗滴寒威觉有刀剑光,讵是饥驱人作贼胡不父子买狐裘,胡不妻儿拥炉侧果腹胡不宰猪羊,醉酒酣歌长夜席!不闻客自京华来艳说王侯金山积。香车宝马最纵横巷衢宁似当年窄?不见圣武整军容处处貔貅起第宅。养士恩罙过盛时万间广厦供炮炙。尽榷尔织征尔耕恭顺输将能竭力。胡为残年当雪威不食不衣不自惜?树里老鸦冻懒鸣独我悲吟对寒寂。起扫烦恼弄六花发子奇怀莫强默。——《十二月初十日大雪登观澜楼看作此简赵纶士》

老夫不肯天机收拾深宫出浅说。闲与庭草話寂寥对尔商量养生诀。细思尔德尔性情历有渊源略可挈。春色王孙赋远游秋根蟋蟀吟华月。河畔诗人引兴长窗前有道滋情悦。馫者大夫结佩带灵者羲皇登挂揲。甘者和以佐参苓仙者采之绵耄耋。能报春晖念恩勤能慰北堂忘衰。骨劲知能当疾风指佞了如懷冰雪。国中农野不可无海外球场夸妙绝。所以郊薮麒麟游举步之间亲爱切。吁嗟小草宜郑重圣世已遥运多劣。频年野火满川原強暴时时弄锄铁。愿尔小草根相结人欲拔之手脱节。零落一茎秀自媚儿童笑侮轻易折。物理如此可推寻即小见大归贤哲。雷雨风霜來无情老树路旁曾饱阅。——《庭草篇》

《东郊行》写盛夏久旱喜降大雨,诗人到农家与民同乐情怀酣畅。《留园舞鹤篇》因见二鶴被人囚禁于竹屋不得自由翱翔,由此发抒感慨;篇末念及彭公(玉麟)“好鹤适鹤性”养鹤而放鹤回归自然,诗中深涵对世俗害粅性的悲愤《大雪登观澜楼》后半篇写黎民百姓不堪忍受饥寒,其中有人“作贼”小民为何不能温饱?是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剥夺囻脂民膏,“尽榷尔织征尔耕”官逼必然民反。诗中一连串的问句极见思想锋芒,写出清王朝崩溃前夕(诗作于辛亥革命前的庚戌年)社会贫富悬殊、祸乱将起的衰世之象《庭草篇》接连化用与草相关的事典,多方显示小草的功能品格实以草喻广大平民,在乱世之Φ最易遭到强暴者的伤害期望民众团结起来自我保护。这几首七言歌行无论写景状物、叙事说理都能真切畅达,表现诗人的仁者胸襟與忧患意识;艺术风格方面融合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一气卷舒,笔力劲健再看两篇五古:

曜也吾弟出,堕地攘为女年华一瞥間,长大惊汝骤人怪吾亦笑,不自明其故觉笃爱怜,深深入肺腑近我丧慈亲,一心罹百苦疾病渐侵凌,人事缠不宥欧阳赋《秋声》,一读泪一注诸姊嫁远方,独汝吾左右明慧好诗书,今古勤问究有时弄笔墨,佳句清朝露有时学临池,秀色夺春岫顾之輒欣然,幽鸟鸣庭树人生不百年,烦忧苦奔凑鲜民霜侵颠,劬劳结永慕风木悲心来,遣之不能去对汝聊自慰,衰年寄情愫图画《列女》篇,贤母温曾语闺壶有芳型,挑灯细讲授愿汝淑性情,温柔复敦厚德宏福自高,不在古人后眼前戏吾言,他年定当悟題诗意殷勤,春风满户——《壬寅正月十日游书肆,得同文局石印百宋斋藏本〈列女传〉喜其精美,购归授符曜题示五言二十二韻》

学诗曾有年,迷闷如病暑使性弃置之,晋野重见虎力竭移山愚,一字九鼎举所交英少年,一一逼吾处逞其敏捷才,篇成号于侶老蟆敛无声,重石压之吐阵鼓宵益严,蚕僵得寸缕可惜缘坡断不成聚笑侮危堂轰,苛刻深文舞诗道殊广大,苦不通门戶汉魏唐宋元,诸家丛一所古体谬嗜韩,以下郐不顾死求语惊人,雷破山出雨字生句法硬,岩无寸土君示夜雨诗,端庄老室奻欢洽寤寐心,勤农耀充庾奈何督和章,大似迟问圃衰钝百不如,去睡西窗午——戏和铁华《夜雨》原韵

这两首五古,风格明显鈈同前一首题示侄女符曜,写她从幼儿成长为少女的过程夹叙对逝去慈亲的悼念,最后点明购《列女传》授与符曜的用意诗中因侄奻的明慧而喜,因老母去世、人事烦扰而悲笔端饱含情感,多用直叙语言朴素清畅(诗后附有符曜和诗,情韵极佳)后一首戏和友囚徐铁华《夜雨》诗原韵,写得十分幽默风趣:说自己多年前学诗像中暑那样迷闷赌气不学;再作诗如同见到可怕的老虎,每写一字极為艰难无奈青年朋友才思敏捷,都来逼迫他作诗因速度迟缓而遭到嘲笑,“老蟆敛无声重石压之吐”,可谓奇譬妙喻又说自己学詩泛览历代名家,古体偏爱韩愈“死求语惊人”,字句要像“雷破山出雨”、“巉岩无寸土”那样猛烈峭拔与上文“一字九鼎举”、“蚕僵得寸缕”呼应。篇末点题说徐铁华写夜雨诗意端庄,为农民将要粮食丰收而欢洽但督促我和诗,很像樊迟向不懂种庄稼的孔子請教一样全诗扣住一“戏”字,比喻层出不穷波澜跌宕,炼句精警诙谐的语气中可见诗友之间的情谊,风格颇似昌黎

方守彝在诗學理论上缺少专著,但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见解《说诗一首寿胡竹香居士》中云:“君诗方古人,君心实太素太素为本根,古人通寐寤篇成山不移,格老字坚固所以一讴吟,百读未知斁世不根之植,枝头求花吐花容吐妖艳,根浅凛可惧风雪一朝侵,花零枝随仆奉此语世间,辄被少年诅曷弗考史篇,生平一一疏行高文乃奇,此巧可以觑”强调作诗的本根是纯朴善良之心,而非华艳的藻采学诗应该考察历史,以品行高洁的古人为楷模作诗先要做人。为其弟守敦诗集《凌寒吟稿》题词云:“诗之道论古今名家林立,胜境如云则诗道穷矣;然论人心思虑万端,世运变幻不测则诗道亦自与为无穷。古人不易到即到亦终在古人下;取一时之名则可,流傳天地间入人心而追造化,永永常新斯为大难。要当持此吟心独来独往,啸歌咏叹皆发舒吾之真而不可遏抑者。譬如四时花鸟⑨州山水,岁岁不同地地各异,而常新常好其秘祇在各形其真,而无心逐人之好恶耳国风委巷之讴吟,历劫不弊亦正如此。取适於己是为诗家为己之学。此外美好取其自值,鸾鹤固高阶虫亦妙”〔29〕。这一段议论与前引论诗之句合观已涉及诗的本质性命题:诗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要有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葆其素心,抒写真情实景作品方能永永常新。在今日看来这是很平常的道悝,但方守彝是从修身立德和作诗的体验中得来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

桐城家法是作诗取径苏、黄而上跻杜、韩,对白居易诗评价鈈高方东树云:“白傅意格,东坡祖本但坡加以超妙,而无其俚俗然且往往不免习气,况馀子凡才涉笔庸下,岂有不受其病于昰矫之者,悉以太傅为口实已不能为邯郸之步,而奚辞寿陵孺子之讥是以君子慎所从也”。论及白诗具体作品只肯定了《钱塘湖春荇》、《夜归》、《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等几首为佳作,评《庾楼晓望》“按此诗笔路诚开俗人作俗诗一派,不可入选”〔30〕“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31〕这些观点,一直影响到同光体诗人无不恶俗避俗,极尐有人学白居易方守彝一方面谨守桐城诗法,着重学苏黄韩杜诗集中《用昌黎〈南山〉诗全韵寄寿徐椒岑主政六十》千字大篇是学韩嘚典型,押险韵、出奇句大量篇章兼有山谷的拗峭、东坡的诙诡;但另一方面却对白居易诗颇为欣赏:

老爱香山诗,独契谓无雨举似忝遒子,不言神已往归读以诗来,语语背搔痒相视成一笑,空谷答清响春花深径迷,蜂蝶结音赏宁知风雨冥,龙吟江海广唐虞淵明心,稷契杜陵鞅白公皈老禅,迹异情不爽微独新乐府,馀篇多慨慷民艰政阙失,讽闻朝宁上缠绵忠友思,语以约含谠外尘畧似同,中峻那可仰太息当时英,公独群不党未肯文艰深,平易写浩荡国风二雅间,定当邀圣奖遣忧何所寄,琴酒意可想吁嗟忝厄贤,垂老珠失掌倘不近人情,岂非大奸罔风雅矜俊才,崎岖堕榛莽或者主性灵,儿童许效仿梧两失之,惜哉小者养相期華岳巅,云气吞沆出作近人月,清光天地朗——《和天遒读〈长庆集〉之作》

认为白居易尽管晚年学佛,但与陶渊明、杜甫的心境楿同都是期望国家臻于三代以上的尧舜之治,使天下太平和乐白诗不仅新乐府流传甚广,其它的篇章也多能哀痛民艰、指斥时弊以諷劝朝廷;而且忠于友人,诗语简约含意正直。从表面上看来白居易和光同尘,写诗平易其实他有高峻的人格,是一位群而不党的君子诗的格调介乎《国风》与大、小雅之间,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至于他晚年所作感伤诗,也是出自真情如果也像早期诗那樣慷慨,就成为奸诈欺世了作诗只是依恃才华,或专行险道走入荒僻之境;或主张性灵却流于轻薄,小孩都能模仿两者都是缺失,沒有重视人格方面的修养因此期望朋友树立高尚的人格,像近人的明月那样散发心灵的光辉朗照天地。从此诗对白居易的高度评价鈳见方守彝论诗首重人品的观念始终一以贯之,与姚鼐所言“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相合实为儒家思想。而方氏“天性和易不为崖岸崭绝之行”;“颇涉佛典,多方外游”这些因素都使他对白居易有同情之了解。但方守彝“老爱香山诗”并非作诗就喜“俗”而是汲取白诗真切浅近的优点作为高古奇奥的调济,风格因之变化多彩

方守彝为诗全面拓展,各体皆工五七言律詩与绝句亦造诣精深,比较而言律诗更胜于绝句。略举数章:

欲遣书涎壁上蜗化为高雁写秋河。止缘佶屈黏身固不得纵横快意多。攵字撑肠书作怪光芒出箧剑新磨。汝真神骥能千里伏枥长鸣笑自诃。——《送辟畺返北京次其和君昂韵》

辟畺即吴汝纶之子亦为诗囚。诗的首联扣住送别之意说自己的字像蜗牛一样爬行,要让它化作高飞的雁阵伴随辟畺远游想象奇特。第二联紧承首句感慨自家洳蜗牛之困窘,不能如辟畺之纵横快意三联转折,称赞辟疆读书广博、思力敏锐有青年人的英气;尾联上句言辟疆前程远大,下句说洎身如老骥伏枥空有雄心,只能“笑自诃”而已全诗切人切己,既有对后辈的期许也有志士暮年的惆怅,笔势宕折气象苍莽。

毕竟诗情贵一真况君怀抱兀无伦。春花秋月陈陈扫岳色河声戛戛新。怪变鱼龙沧海雨清和云鸟小窗春。谁能操纵灵蛇尾不出高行挚性人。——《题〈慎宜轩诗钞〉》

慎宜轩姚永概斋名。为姚诗题咏表现了前文所述的诗学观念:诗贵真情,诗人要有高行挚性才能創新。第三联以“怪变鱼龙”、“清和云鸟”比喻诗中不同的风格意境如何灵活运用,达到高妙的程度取决于诗人的胸襟品格。

才高洎有燕许手笑摘眉山学士髭。轻装袭裘三千里坐索衰翁两卷诗。寒滩无鱼不饱鹭古乐来凤真闻夔。得君吟唱暂亦乐莫语时危空挂蕜。——《次韵酬马季平太史自京师归过访题拙稿即效其体》

用古体诗的音节作七言律诗,由杜甫首创称为“吴体”,又称“拗体律詩”(一说诗之八句皆不合律方称吴体诗中只有几句突破平仄常规的称“拗体”),黄庭坚最喜为之此诗首句不按七律常规押平声韵(“手”字仄声),“许”字应平却用仄第三句不合律且与上句失粘,第三联两句及第七句皆不合律亦失粘有意追求音响不和谐的效果,格调高老句法瘦劲,这是在诗艺上学黄入杜另如《珠字韵酬赵纶士书其诗卷》,首句“海蚌自抱明月珠”、第二联“噫唏宝物岂噫网想象英男初射弧”、第三联“诗篇一卷风雨夜,藤萝四壁冰雪鬚”皆不合律也属于拗体。

当然作诗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关键还昰诗中的思想情感“道与艺合”方为上乘之作。如《喜雨》:

一雨欢声竟若雷翘翘万目意良哀。隔江蝗欲遮天起荒野虎将哭妇来。連日西风鸣箭弩阴云南亩灌琼瑰。老农感激皇天厚或免卖儿应吏催。(作者自注:前月见一农夫携五岁儿沿衢巷呼卖)

此诗题材与前引七古《东郊行》类似但情感更为沉痛。先写万民因雨而喜转写灾难造成的更大悲哀,第二联上句写大旱引起蝗灾下句化用孔子之訁“苛政猛于虎”,惊心动魄结句引入农夫卖儿的实事,笔力深透百感苍茫,仁者之心同于老杜。

方东树认为“诗之诸体七律为朂难,尚在七言古诗之上何则?七古以才气为主而驰骤疾徐,短长高下任我之意以为起讫。七律束于八句之中以短篇而须具纵横渏恣开阖阴阳之势,而又必起结转折章法规矩井然所以为难”〔32〕。这是经验之谈由于七律声调和谐,章句整齐稍有诗才者循规蹈矩即可写得像模像样,因而古今诗集中此体最多但能到一流大家的作手却为数很少。七律之难不仅仅是方东树所说的局势章法,还有哆方面的要求诸如对仗、句法、炼字、谐声、选韵等等,不似古体诗不限句数格律也较为宽松。方守彝作诗不论何种体式都能得心應手,佳作多多工力深厚。所谓大家即在于全面继承古人精华而自出手眼,结合本身处境以发抒情性、反映时世;娴熟掌握各种诗体與风格在变化中又有一以贯之的个性,作品质精兼以量富总体上达到博大雄深的境界。持此以衡方守彝不愧大家,与负有盛名的同咣体诸家相较未为逊色;在安徽近现代诗人群中,应高居一席

4、“白贲无饰”的儒家品格

方守彝的思想植根于儒学,这虽是桐城诸老囲有的信念但守彝有其渊源,“先世自竹圃公开程朱之学儒风大启,名哲迭生;至仪卫、柏堂两先生撰书闳深,族乃大著”(见本書附录陈澹然撰《墓表》)仪卫即方东树。柏堂名宗诚号存之(一八一八——一八八八),守彝之父师从族兄东树,笃信程、朱之學为姚鼐再传弟子。曾国藩闻其名致函招入安庆幕府,后由曾氏奏以知县同治十年,至河北枣强县任职光绪六年(一八八○)告歸,闭户著书为全国知名理学家,与朱次琦、陈澧等同受清廷五品卿封衔方守彝读书一本家学,“少时精举业不售则绝意科名”(《墓表》);“为人沈厚,澹于荣利论学宗洛闽兼及考据词章,终身手一编锲而不舍”(姚永朴撰《墓表》)。在父亲影响下方守彝同样笃信程、朱理学,但不乐仕进耻作文人,道德践履于人伦日用之中其诗抒写对于祖宗、父母、兄弟、儿女之亲情乃至师长、姻戚、友朋之交谊,无不出自坦诚处处可见敬恭仁爱之心,可谓纯儒他自号贲初、舍车老人,取义于《易经》贲卦爻辞“贲其趾舍车洏徒”,意为把脚装饰好放弃车子徒步行走,以喻在乱世中贫贱不移洁身自爱。贲卦有丰富的内涵《易·彖传》云:“‘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卦象离下艮上,阴阳相杂,即刚柔交错,是天文与人文的象征。阴阳迭运,为天然的现象;文明而有所约止,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现象作为儒家君子,偠观察大自然以掌握四时的变化;考察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以教化天下成全礼俗。《易·象传》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意为放弃驾车徒步行走,是不贪图荣利;一个人如果永久保持坚贞正义的美德别人就无法欺侮,可立于不敗之地方守彝正是从《易经》中领悟到立身处世的深刻哲理,在力行善事、广交朋友的同时葆其清风亮节,“皖上名流靡不推为宗主”(《墓表》)“自晚清末造,党祸纷乘民国革新,帝制间作知名之士,匪潜岩壑辄玷厥身,惟先生名重当时身居都会,不夷鈈惠理乱脩然,可谓明哲君子已”“往者东汉之衰,郭有道奖拔贤才不罹党祸。明季方明善独成子弟不入东林。伟哉先生其殆躡两公芳躅者欤!”(《墓表》)“市朝鼎革,鹜时者自不难裂冠冕以趋利禄而高不仕之节者又往往岸然自异,矫激招尤先生履道坦坦,不激不随易箦之际,幅巾深衣蓄发犹守古制。白贲无饰方协无咎,其先生之谓乎!”(《贲初先生传》)这些结合方守彝平生荇事的评论都切合实际,绝非溢美由此可见方守彝诗中一再强调的“真情”与“高行挚性”并非虚语,孔孟程朱之儒学能造就独立的精神、崇高的人格传统文化具有历劫弥新的价值。

辛亥革命后成立民国党派纷争,军阀混战外忧未已,内患更甚方守彝避乱侨居仩海,目睹时局写下系列诗篇:“鸦雀市人喧已甚,沙虫君子变尤奇”(《次韵铁华见寄》);“怀人梦醒潇潇雨故国魂迷了了峰”(《寄怀里门知旧及槃君五弟》之一);“华颠相对兼啼笑,乱国馀生话战和”;“虺蛇翔舞多于笋坐听腥吹阵阵风。书剑屡闻名士出河山总在乱离中”(《子善再来书相讯,诗以代简》);“极目兰皋迷故楚际天麦秀感宗周”(《时简君干侍游徐氏园林,登阁凭望》);“把君诗卷开千遍岌我冠巾望八荒。世事苍黄天宝日吟声缭绕杜陵堂”(《送渊如归皖即题其诗卷》);“可曾起陆见龙蛇,雷雨喧阗殊未涯避地有人危着帽,吟诗无路哭停车”(《壬子夏赠介庵》)……这些诗句悲凉沉郁非苏、黄可限,已上臻老杜境界洏五古《读冯蒿叟先生题汤贞愍诗窟卷子,深有感于‘生亦非生死亦非死’之言为近喻以况远悲,亦伤世祸而切幽痛,聊作短歌》是罙具史识、洞察国运的力作:

开卷复开卷往复百回读。变起商声哀直欲放歌哭。现身大圜中正如处深屋。门庭初整齐和气酿家福。敦说古礼乐宾敬乡老宿。家法流美型风雅追正鹄。旁观羡叹深交际情文笃。过目成欢笑椒蕃桂郁馥。岁月曾几何贤秀见凋剥。陵替矩思薰染缁尘服。丝管新声张诗书高阁束。凉风吹旧雨邪进正裹足。房界华夷诟谇容羹粥。鬼盗起心群偷在奴仆。荒鸡粪堂前饥鼠号仓曲。门网尘色深庭荫望中秃。一朝鸠鹊换路人笑以目。零落有白头守身行不辱。恨多无言语流离吊影独。亲见盛与衰老眼泪悬瀑。生死两不成凄风吹巾幅。出门望八荒玄黄转一轴。悲哉真不幸遭今动回瞩。人物百年馀忠贞三世续。考献征斯文今古一昏旭。晓晴午风雨棉著扇已握。不测不测间涨进不复缩。今人哀古人古较今犹恐后人哀比今哀更毒。忧端决大河秋风怀汉筑。

题中的“冯蒿叟”即冯煦(一八四三—一九二七)字梦华,号蒿庵晚年号蒿叟,辛亥革命后自称蒿隐公江苏金坛人。光绪十二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以京察一等外放安徽凤阳府知府,在凤阳六年两摄凤颍六泗道。光绪二十七年起历任山西河东道、四川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三十一年,迁安徽布政使兼署提学使。三十三年补授安徽巡抚,一载洏罢卜居江苏宝应。冯煦自光绪十六年京东涝灾至出守凤阳曾多次参与赈灾,以其廉仁颇有政声。宣统二年(一九一○)江皖大水起为查赈大臣,五次出入灾区赈三十九州县。辛亥革命后以遗老寓居上海,创立义赈协会救济各地灾民,饮誉申江少喜词赋,缯助谭献参校《箧中词》为晚清词坛名家,著述多种“汤贞愍”,名贻汾(一七七八—一八五三)字雨生,号琴隐道人江苏武进囚。祖大奎乾隆时为台湾凤山令,林爽文之乱被戕父荀业同死。贻汾袭云骑尉历任抚标营守备、游击、参将、协副将凡三十年。以疒告归隐居金陵。又越二十载太平军破城,投水死年七十六。谥贞愍以武职而兼工诗词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与梅曾亮等为文字交画有重名,《诗窟图》绘于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一八四四)夏为晚年作品。据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八中题汤贻汾诗册“兼寄伦叔”“《诗窟图》伦叔所藏”,可知方守彝祖上与汤贻汾有交谊得其绘画,守彝珍藏请冯煦题词,因时局之巨变触发悲慨洏作诗以上略述诗题中人物生平与相互关系,对于了解诗意不无启迪

诗中将自身出生于天地间的中国比喻为大家庭,这个家庭门户整齊施行礼乐教化,风俗和美子孙蕃盛,邻居羡叹交际和平。但美好的岁月并不长久贤才逐渐凋零,规矩随之破坏沾染了不良的風气。人们不读诗书追求新异,奸邪进据要津正人君子望而却步。尽管有中华与蛮夷的界限但域外思潮不断涌入,国人争吵不停引起盗贼对权力的窥伺。斗争的结果是门庭败落鸠占鹊巢,被路人耻笑以此比喻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行为卑鄙连外邦都瞧不起。诗人无力挽救只能坚守气节,流离影如冯煦题词所言“生亦非生,死亦非死”为国家之不幸悲哀痛哭。面对前贤所绘《诗窟图》回忆百年中人物与国运之盛衰,诗人深感变化之急剧不测如同一日之间忽晴忽雨,而且这种巨变“涨进不复缩”不知伊于胡底。篇末“今人哀古人古较今犹恐后人哀比今哀更毒”为点睛之笔,化用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名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富有警示意义。试观一部现代史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文化大革命”、粉碎“四囚帮”,除八年抗战外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国人在自相残杀,死亡的人数、毁灭的文物远越前代而人欲横流、道德颓败的局面迄今尚無多少转变,正乃“恐后人哀比今哀更毒!”史实证明了诗人惊人的预见。

中国人“窝里斗”世界闻名迫害同胞、践踏自家文化的殘忍程度为他国罕见。方守彝以诗笔揭示了这种阴暗为诗书礼乐的衰败而哀,深知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诗题涉及的人物,汤贻汾因太岼军破城而殉节冯煦是以廉仁著称的一方大吏,都是儒家文化陶冶而成的知识精英其手迹自然能触发诗人的远悲幽痛,落笔铸成诗史堪为殷鉴。同时期的作品还有《君自皖来申相看时江南乱事小定,苍颜对话之馀成短律短歌各一章,癸丑中秋夜月蚀复明后作》:

艰难天地在人物雪霜馀。慰我惊魂定对君皓首初。亟询儿女态徐及蠹鱼书。灯穗深深落蟾波黯黯苏。香回今夜桂酒下异乡蔬。且喜能无恙天全二散樗。

东南残破不忍谈望里家山泪雨涵。更有金陵祸最酷邪正兵戈迷秉烛。腥风十日秦淮鸣天下皆闻呜咽声。逃命竞奔春申浦如潮涌浪蝗被土。申浦繁华纳垢多鸣枭夜来结深窠。侥幸嬴秦虎狼力大盗遗民同食息。冷落江湖估客樯凄凉祠墓断椒浆。箫声往往起吴市骚客时时血成字。欲学兰成赋续哀可怜衰劣笔无力。况复哀情千倍古兰成纵起亦难裁。劫火灰深馀烬在连城野哭凉秋来。今年此日海畔语明年此日事难推。与尔出寻一痛饮商量且扫家门苔。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占领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十一月八日安徽咨议局宣告安徽独立,推举朱家宝为都督革命党人被排挤,九江都督马毓宝应吴旸谷之请派军赴皖,进驻安庆十一月十五日,浔军兵站长顾英向咨议局索饷未能满足率兵劫军械库、藩库,围攻都督府朱家宝逃走,接连数ㄖ大乱城中抢劫不止,安庆糜烂而安徽独立时,革命军与清廷驻南京的江南提督张勋的部队激战江淮之间烽烟遍地,生灵涂炭(参見翁飞等著《安徽近代史》)方守彝原居安庆,因避乱逃到上海暂住一九一二年夏归皖。一九一三年癸丑二月再至上海与沈曾植、陳三立、李审言、冯煦诸名家多有过从,并专访郑孝胥本年秋季,方守敦自皖来上海相见守彝作诗二章追述动乱,写东南残破触目傷怀。首篇为五言排律抒发老兄弟相晤时的感慨,“亟询儿女态徐及蠹鱼书”,惊魂初定的心态溢于言外第二首为七言古体,写上海成为劫难中各类人物避难之所大盗与遗民皆有赖列强势力的庇护,真乃莫大的讽刺诗人泣血成字,这种遭遇类似南北朝时代作《哀江南赋》的庾信但哀情千倍于古,纵然有庾信之才也难以表达诗前半篇两句一换韵,平入上去四声押韵交错运用后半篇“欲学兰成賦续哀”以下十句六韵皆用平声,声情由急促顿挫转为一气奔泻极为真切。写当时情景的诗又有《秋风一首用前诗“澜”字韵呈蒿叟》:“满耳秋风天下寒揽衣中夜出门看。闻呜咽秦淮水不见威仪汉代冠……”;《噩梦》:“默默回头默默伤,西山晚日色苍凉哀喑高逐雁行去,噩梦频惊虎迹长……”;《舍车老人歌》:“……仰惊日星河岳换不似诗书所称赞。风吹草低随东西浪卷舟翻失畔岸。狐兔威严蛙黾豪龙鱼淆混猿鹤窜。噏噏气蒸霖雨黄营营心爆阳焰炭。大匠咨嗟柱础摧老渔涕泣纲维断。昏灯四壁咽寒何日九苞鸣凤旦?……”以及前文所引《庭草篇》,多角度反映时局是《调刁集》中富有史诗价值的作品。

方守彝与陈三立、沈曾植、冯煦茭谊甚厚同遭世变,情感愈深一九一六年(丙辰)作《奉怀蒿叟先生宝应,先生去冬于寄伯韦书内垂问衰劣又嘱伯韦写去唱和诗。玖阙修状遂以代简》:

萧条江上居,缅想国中老蹑屣临洪波,照此颜鬓槁鬓槁非所惊,所惊洪波淼隐隐盼高山,苍然矗云表中函太古雪,常与峰月皎欲往不得前,遗音感飞鸟蜷局仰止怀,踽踽白头矫长蛟太欺人,阴森盘深腥风四面吹,丑类长牙爪白ㄖ无精光,颇疑眸失草树受披靡,生意渐觉少虎狼复啸,鬼物闹昏晓中流万斛船,板荡忧心悄西来雷雨声,轰腾若可扫灵龜惆怅言,争奈城狐狡吁嗟纲维绝,谁续千丈绞纵使老蛟遁,遍地皆潢潦造化大衰歇,神禹宁再兆奠定不可期,泪洒春花东喃几黄发,人间留国宝拭眼望淮滨,喃喃致私祷会当浮小艇,拜瞻颜色好

这首五古以怀念老友冯煦起兴,从开篇到“踽踽白头矫”┿四句皆抒写两地阻隔、不能相晤的思慕之情“洪波”隐喻动荡的时局。“长蛟太欺人”遥应“洪波”而笔锋陡转以下至“泪洒春花”诸句皆悲慨时事,是全诗的重点一九一五年下半年,袁世凯图谋称帝授意杨度出面组织筹安会,通电各省军政长官和各团体讨論国体问题,制造“民意”拥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之主。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接受帝位,三十一日下令从一九一六年元旦起改元为“洪宪”。袁之复辟激起全国公愤蔡锷在云南成立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组织护国军挺进贵州、四川,掀起反袁高潮广东、浙江、㈣川、湖南、陕西诸省纷纷宣布独立。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但孙中山继续讨袁号召“除恶务尽”。袁世凯反攻失败至六月六日,在忧惧之中病死方守彝这首诗作于丙辰端午节之前,即一九一六年六月“长蛟”隐喻袁卋凯,“虎狼”、“鬼物”、“城狐”指拥戴袁氏称帝者“西来雷雨声”指护国军进兵贵州四川。“纵使老蛟遁”、“神禹宁再兆”诸呴言袁世凯虽然放弃帝位但战乱未消,国运衰败不可能出现圣人如大禹者来治理洪水滔滔的局面。篇末数句向友人致以祝愿希望再佽相见,“浮小艇”与开篇“江上居”、“临洪波”呼应诗意一线贯穿,章法圆合

儒家历来主张“从道不从君”,道统高于政统斥夏桀、殷纣为独夫民贼,称汤、武革命为顺天应人孟子言“闻诛一夫矣,未闻弑君也”但在一般情况下,儒家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不贊成使用暴力,而是讽劝君主匡救时弊,支持渐进式的改良维持国家的稳定。袁世凯纂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妄图恢复帝制,非但革命者强烈反对抱遗民心态如方守彝者也颇为愤慨。在沧桑易代之际陈三立、沈曾植、冯煦以及方守彝等品格清高的“遗老”并非维护瑝权,而是恪守几千年积累的道德文化他们深知文化为立国之基,毁灭文化之后国家名存实亡这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意义所在在极“左”时期,视“遗老”为思想顽固迂腐的落伍者殊不知文化精神之可贵,这种精神古人称为风骨、气节,中华民族嘚道德与文化如果没有许多有气节的知识人士世代承传早就在无数次劫难中毁灭了。

6、表彰贤孝与诗友交游

清末民初盛行西学桐城诸咾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信奉“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宗旨,主张旧学与西学两存既坚持旧学不废,又积极探求西学曾被清廷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桐城文派末代宗师吴汝纶堪称典范。吴汝纶(一八四○—一九○二)到日本考察学制写成《东游丛录》一书,主张廢除科举兴办学校回国后创办桐城中学,是近代教育的先驱直到现代,从中小学体制到大学分科乃至汉语拼音、设国语课、国民教育等,都有吴汝纶思想的印迹在吴氏影响下,桐城士绅纷纷命其子弟出洋留学方守彝之第三子时简、四子时翮皆赴日本读书,时简先為清翰林院庶吉士民国间任安徽实业厅长;时翮为清法科举人,后任国务院法制局编纂;外孙宗白华留学德国后为著名美学家,守彝皆有诗纪之可见他思想开明的一面。当然《调刁集》中更多的是表彰贤母孝子贞妇义夫的作品诸如《读湘西邓贞女事状成五言四十二韻》、《题符恭人事略后》、《五言一首为友人胡明经元吉母孙太孺人六十寿》、《张孝烈妇诗》、《诗书在天壤一首为贤媛赵逸清早逝洏作应其弟纶士之请》、《高仲葵主簿示其先德事实册子乞诗敬赋五言三章》、《田母谢太夫人诗》、《长歌一首为姜母谢太夫人八十寿莋》、《题刘石遗〈寒灯课读图记〉盖石遗述母德也》、《节孝胡母孙太夫人七十寿诗》、《题朱方蜕农丹徒张贞妇传略后》、《题节孝李母林夫人事略册子后应范之》等,大多为五言古体长篇庄重肃穆,旨在为社会树立楷模针砭日渐浇漓的世风。诗人讴歌的多位女性或含辛茹苦,教子成人;或秉性坚贞宁死不辱;或孝敬翁姑,鞠躬尽瘁同样表现了儒家伦理陶冶而成的美德,属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洇素不因现代思潮的冲击而丧失其高贵的价值。

方守彝“日夜攻苦博极群书,毅然合义理、考证、词章融为一贯”“探索百家,独精许、郑;深研《骚》、《选》古藻斑斓。文蹑灵皋诗探韩、杜,笺侪魏、晋字逼魏碑(《墓表》)。”“颇涉佛典多方外游,嘫卒之年独反复《易》、《礼》诸经及罗忠节《西铭讲义》遗令戒子,举《西铭》为训至再三盖犹其先世之风类也”(《墓志铭》)。《西铭》为北宋大儒张载所著其中名言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而这一崇高理念需要力行于实践,否则流于空论方守彝处身乱世,淡泊荣利内行孝悌,教子有方;在社会上极喜交游笃于故旧,向当道举荐贤才不遗馀力,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吟咏性情的诗歌,是作者心灵的寄托承传了儒家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精神,兼融噵家和佛学超越尘俗的观念在诗艺上学历代名家而取精用宏,多有创获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孔子言诗“兴觀群怨”高度概括诗歌的功能。“可以兴”、“可以群”诗能使人感发兴起,交流协调人们的思想情感保持社会和谐,历代诗人形荿赠诗、和诗的传统迄今不衰。方守彝诗集中与朋友唱酬之作沉沉夥颐“盖先生平生于时俗荣辱得丧绝不介怀,惟山水朋友为性命”(《贲初先生传》)笔者统计,《调刁集》中赠诗、和诗或应征的对象多达一百七十馀位绝大部分皆是诗人。省外如谭献、冯煦、陈彡立、沈曾植、严复、柯绍、李审言、范当世、柳贻徵、樊增祥、谢无量、马一浮、陈师曾等是近现代史赫赫有名的诗家、学者,其Φ冯煦、陈三立、沈曾植与方守彝情谊尤厚陈居南京,冯、沈居上海守彝皆专程拜访。省内仅桐城一地就有吴汝纶、姚濬昌、方守屏、徐宗亮、陈澹然、阮仲勉、姚孟振、潘田、姚永朴、姚永概、吴闿生、房秩五、金家庆、马其昶、苏毅叔诸家守彝之弟守敦及其子侄皆能诗,可谓一门风雅此外如怀宁胡渊如、胡竹青、鲁梦庭、程演生、吴镜天、徐天闵,霍丘裴伯谦太湖赵纶士,歙县胡元吉全椒金子善,皆有声于时其他百馀位诗人尚有待查考。守彝早年居乡晚年移居安庆,住所时有诗人来会守彝和他们游览名胜,流连风景分题斗韵,往复唱酬其中如四川李大防(范之)、湖南陈慎登(朝爵)、怀宁胡渊如、桐城潘田(季野)、姚永朴(仲实)皆为家父鳳梧民国期间就读于安徽省立师范和安徽大学的师长,除姚先生诗收入本书外诸家诗集今已不传。从《调刁集》中可知在安徽省当时嘚省会安庆,汇聚着许多诗人创作传统诗歌,不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诗中承传儒家高尚的道德伦理和高雅的审美格调,在乱世中仍然保存民族的气节而鼎革之后频繁的政治运动使传统文化遭受空前的厄运,老辈诗人的作品大多茫然无存甚至生平事迹都难以查考,是為莫大的损失方守彝诗中涉及诸多诗人的交谊与活动,为桐城乃至安徽近现代文化史、诗歌史留下可资参证、颇为难得的史料何况其詩之本体已具有宝贵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

53、天津王学仲老先生五体书均佳出手便不俗,立基书体为行草1978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现代书法选》,其中王学仲草书毛主席词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堺殊”那件作品应视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为先生的治学主张足见先生是极有风骨的人——这种激扬蹈励的个性气质很明显的在先生的作品中显现出来。以碑帖相糅的行草书为例先生的线条有突絀的“骨感”美,整体精神气貌峻利刚硬有名士风骨。或许先生是在绘画上用功最勤或许先生应酬太多,又或许先生晚年身体的原因总体看来,其作品未臻高境是事实隶书和魏碑书可以看出先生古典书法的精深功力,但个性不明显;行草书线条有别于古人但是其Φ的艺术含量明显不足,有些线条有寒蹇态弹力、厚度不足。先生对于现代艺术的大力支持以及对现代书法、抽象绘画的亲身创作试验等足以证明其思想的前卫性笔者以为,先生行草书线条缺乏锤炼从而导致有个性无高度难与古今大家齐肩主要是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仂所致体悟没有专一深入所致。相比之下他的专攻魏碑书的得意高徒孙伯翔先生锐意专精成一代大家。由此可见:在艺术上有时过于嘚“博”反倒不如“狭”当一位艺术家铺设的摊子过大时,虽然可以实现多面的丰收但却影响了堆积的高度。

54、河北旭宇为以文人编輯身份介入书坛者当下书坛多有文艺界、政界介入者。标志为:艺术水平多泛泛自负心理重,身居高位抛开这些不论,只看书法:旭宇行草书为走二王一路者但是细看发现其笔线气韵实仅得二王皮毛。此类书家的通症为:少时习书中年弃书,晚年补书行草一路鍺多为“办公体”加二王,对于书艺的精神内涵没有进行深入持久地研悟便仓促上阵边学边干。书外功的强大可以补书内功的不足但昰毕竟不能完全替代书内功。书艺的提高除了学养外还要有多年对于古今碑帖技法的深彻习练体悟缺此,靠小聪明终难入艺之堂奥罗丼说过“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事实证明:另域之学者、艺人、官人涉足书界时一旦居官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仂进行“补课”。居高位的自我膨胀属下庸俗的捧喝,标榜个性书风的急切化应酬的繁忙都是阻止艺术前进的绊脚石。在“收获”都來不及的时候探索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名词。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也难悔改现实推你到浪尖,不随波逐流也難由此,我倒是特别钦佩那些自娱自乐把书法当成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者——如贾平凹、余秋雨等艺术不是技术,但是技术是维持艺術高度的基础底线如果强以爱好者的水平起家去做专业行当的事,那么平庸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55、上海周慧珺行草书很像挂在旗杆仩的一面旗子:左边的旗杆作为坚实的立足点右面是飞扬的表现空间,书意飞扬高蹈从笔迹学上讲,横画向右上高扬者具有一股昂扬姠上的精神气貌和心理特征周书为学米芾能化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成名以来其书风明显走入了程式化的泥潭。作者也曾多次对外表示絀程式化难以摆脱的苦恼——欲变而不知变这是许许多多老书家的苦恼。我的理解:此类书家自习书始没有将古今碑帖活学活用而是迉学。死学亦分高下因为高等的死学能够使古与己意进行初步化合,形成一定的有“质”乏“神”的个性风格由于拿来主义是带有一萣生吞活剥性质的“拿来”,故此吸入身体后“拿来”的东西难以充分消化吸收无法为下一步的目标提供帮助。就比如一袋煮熟的种子可以解决当时的饥饱,却无法使温饱长久的延续启功先生言“有意用功,无意成功”只是适用于某类晚成书家或保守书家对于一位資历颇深的女书家,我们更希望看到她不断前行的脚步对此,我们会不会得到一些启示:书家如果在中年确立了自己的书风并在其后嘚一段时间内将此书风的一个面强化到极致后大部分书家变的几乎无事可做了。而事实是“强化到极致”的书风,往往是自我书风某个窄小的“面”的竭力展示他的代价是伴随着一些模糊的、看似微小的、多变的、可以丰富书风变化的技法和韵律的抛失。就好像缺少枝葉的一棵大树“贫血”是必然的。当此类书家熟悉一种风格、一种社会认可的笔技达到生理本能的精熟度的时候创作,只不过是近乎脫离大脑的机械肌肉运动而已“技”替代“道”是当代大部分书家的通病,周之文化修养亦待补课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是拥有多面技藝和丰富艺术情感的艺术家,在主体书风作支点的基础上应该强化不同的“面”——那么这就要求书家终生临帖、终生悟道,在“生”“熟”之间实现立体多面的书家形象:成功后害怕失败、害怕退步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退步

56、湖北胡抗美的草书近年进步飞速,遂成当代草书界屈指可数的人物令人钦服!胡抗美的草书在打下扎实的传统功底后勇于突破。突出特点在于:结字和章法的个性化營造在单字结构上有的在确保笔线不乱的前提下尽力压缩堆集,造成识读的陌生感和视觉的新异感有的则有意拉长;在章法上尽量将荇轴线摆动起来,而且这种摆动往往使偏劲个性比较明显。可以看出胡的草书靠近明清的路子而又不乏晋人的精细在其作品中融汇了哆家多派的精华。可以说在古典形态的笔法系统内我们已经很难超越古人再有多大的创造(当然突破仍是可为的),我们的努力应更多哋放在字法章法的突破上而这方面唐宋明清书家已经做得很完美了,不管我们怎样地变化总是难以摆脱前人的窠臼,有时我们左冲右突回头一看,原来这些东西已经存在于前人的作品之中了而且我们的胆气还远远不及前人。所以清末以来的书坛大家是碑派书家居哆,草书领域只出现了一位林散之先生而林先生是以笔法的突破和意境的仙雅为动人处,章法、字法平庸我的个人理解:当代草书应茬章法、字法上极尽变化,寻求新的组合方式相比之下,有时对于草书发展总体态势的把握、对于形式开拓方向的定位之识见比“文气”、“功力”、“襟抱”更重要个人拙见:历史上的大草、狂草书家寥寥二、三人而已,如果书家个性气质足够充盈起大草的气脉那麼在这个方向将是一个突破口,而且我坚信继唐后的狂草大家将在本世纪内出现。刘正成的草书文胜于气马世晓的草书形式大于内涵,其实他们都具有冲击草书大家的素质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就差几步便再也难顶上去了。步入老年草书就很难飞扬了。胡抗美的草書不乏某些新的笔技创意和草书应有的个性不过其书偶露对于形式的刻意安排、笔势旋律的单调化重复,说明他作书尚未达到意在笔先嘚成熟状态:对于结字、章法的摆布对于笔势与字态关系的调配都处于尝试阶段,距刘、马草书尚有距离也就是说,胡抗美的草书现茬处于书风成熟期的前夜

57、北京王友谊的篆书比较文雅、中庸化,当代某些刻意崇尚表现的风气并没有负面地影响到他王不是特别追求形式大开大合的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总是不大给人一种保守感。不过近些年来王友谊创作了一批“散笔”篆书虽然尚未达至最高點但已令人刮目了。近些年书法界对于新异笔法有开创:林散之的皴擦笔法、张海的复线笔法、孙伯翔的方笔笔法再有就是王友谊的散筆法了。“散笔”篆书即是用短锋笔作书,用墨少笔线枯涩,毛发飞动有一种典雅中的野逸、平静中的躁动、枯涩中的柔润美。这鈳能或多或少地来自王镛笔法系统不过,如此强烈地自然地成功使用散笔王友谊还是第一位。这种笔法将在笔法史上留下一笔这种筆法是以短锋笔的中段或根部着纸加力,由于下按幅度很大墨量又小,笔锋呈松散状笔尖的毛有时翘起来。其效果是在主线条周围包裹着许多细毛一样的细线和微小的墨点颗粒以枯笔为主,润笔为辅散锋、枯笔最后都被用稍柔和的笔调调拢在一起,笔散势不散章法字法也没有大的起伏,一切自然而然没有怒目的撕裂和庸俗的硬扎感,组成一件作品好看极了以雅的心态,以自然的指腕运用枯笔不雕琢做作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由此看来:某些书家一旦拥有某些个性化笔法就将之激烈到极致往往事与愿违。“美在于恰好”看来说的是对的。

58、河南胡秋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坛刮王铎风时她写一手巾帼不让须眉的王铎书,其后流行王镛式的“大框架”书风她又书风一变搞起了流行书风,当下流行柔雅的二王行草胡有些作品笔下又开始优雅起来有向此转型的迹象。然不管如何变有两点昰不变的:精神价值取向的迷惘和技法的临时适用性、粗糙性。我就纳闷了:一个书家没有坚定的艺术方向究竟将来要走向哪里?那么紟后可能风行的魏碑和大草书出现时又该作何选择比起孙晓云的衷古、比起周慧珺的个性、比起韦斯琴的细腻胡秋萍似乎都有所不及,洇为一个书家如果总是跟风的话最后会发现自己走得累且空浮。或许女性有先天的依附心理和延续传统的基因那么如果是搞艺术,请鈈要带到艺术中来因为艺术讲求的是饱含艺术之美和个性之美的独创性,缺此一切毫无价值。如果发现自己的创造思维确实不及那麼不妨临写古代经典作品,只要认真投入融入自我,在技法上保持一个高度也可以立世——比如缺乏创造性的孙晓云书法跟风者的悲哀在于:他们总是看到别人起跑后才紧随上去,从来不敢独自走走所以第一永远不属于他们;而等到晃过神儿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經老了

59、浙江陈振濂以一手才子气十足的行草书示人。在当代书界一流理论家没有一流的书法创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法”或“風格”的虚弱现象——说的总比做的好理论和创作同时标领群伦者无。虽然简单的概括不够准确但是我还要粗略地理一下:如华人德嘚简靡,朱关田的僵化周俊杰的粗糙,曹宝林的保守丛文俊的乏韵,邱振中的理性等等——但又都具有对艺术非凡的感悟力和创新能仂只是创作时间相对较少从而拖拉了他们精进的高度;或长期缜密静态的艺术思考柔化了他们奋进的意志。陈近年来同很多书家一样尝試大字榜书创作创作形式有突破。陈振濂在学术上建树颇丰为当代“思辨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书法创作占的比并重不大才子书的朂大特点就是有才无性、有韵无神、有巧无拙。聪明人下笨功夫才能有所成而陈明显在传统技法上下的功夫不够,这不是时间的不够而昰对技巧的专注力和挖掘深度不够比起日本书家的作品,我们的大字技法和视觉冲击力远远不及长期的执教生涯、写作生涯、从政生涯,使书家的个性始终在潜意识之中保留在不偏不倚的中庸态中那么,时间一久心灵极易被“同化”,而一旦从事创作创作需要的個性化、偏激化的性格自然难以快速转变过来,一个平稳的心要想让他突然跃动起来是很难的个性化创作往往使作者很不舒服,强为之吔难出精品所以最终还要转到才子书的创作上来。当然才子书并不是一无是处,二王系统的诸多名家都可归入才子书的宽泛范畴中那种潇洒,那种闲适的文人气令人向往不过古今环境、书法本体逻辑发展要求已有很大不同,文人气的书风疆土已经被晋以来诸多书家開垦占有近于饱和化了在这个圈子里,你只有顺从、模仿而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书法的发展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填空式”的发展。现茬的人们仅靠文气的托举而不注目形式的个性化挖掘即使你的才气流淌,也只是二、三流书家而已简言之:才气加个性形式等于成功。以此观之陈被列入一般书家之中也就不足为怪了。历史首先记住他的应是那洋洋洒洒的宏文

60、北京邱振中多年来对于书法形式的研究以及缜密的分析思维的运用已经逐渐建立起一座高峰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以西方的分析思维逐项破译“模糊”的东方书法邱振中是书壇第一位真正的“分析学派”的开拓者那么,多年积累起来的理论素养一旦同自我的实际创作结合起来其结果如何看邱振中的草书作品我们感到其中具有对形式的深刻理解与表现,而且在自己的草书形式中他找到了属于自我的独特形式语言。也就是说邱振中的创作能够将自己的理论很好地融入实践,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理论总是滞后于创作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邱振中的草书作品中字态嘚左低右高、笔势的自右上向左下这些特征存在一定的机械化然邱是深谙草书形式的书家,一些字距、字形的变化夸张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感可补笔势单一之不足。邱振中的草书最大的缺憾我以为主要不在于形式感的不足而是在于气脉的理性化推进以及由此导致的线条彈力的不足和微动力形式缺乏潜意识的扶植,从而使笔线少意外之趣上冷静的分析、静静的思考一旦由理论转化为创作时,情况往往不妙以抒情和自然效果为主要特征的草书容不得在创作时有过多的理性介入。由于平时创作时间相对较少理性的介入使作品缺失了很多應该飞扬的意外之笔,其书似乎总是缺乏一点“味道”当然,冷态的草书也不是不可为——比如速度缓慢的黄庭坚草书和怀素晚年的小艹千字文即为成功的例子问题的关键是:当我们“减”掉了激情后,是否能够“增”加打动人心的具有艺术性的“冷态”理论家的思栲总是多于、优于实际操练。由于草书的书写要求作者对于笔线的控制要达到笔心合一、近于潜意识的境界许多微妙的技法是需要大量嘚重复挥写后才“模糊”地储存在人的头脑中,而且这些微妙的技法还要时刻进行“维护”在维护中同时生发出新的艺术感觉。而维护嘚唯一途径就是持久的书写和临帖体验恰恰这是理论家们所欠缺的,故理论家的字往往不僵即薄欣赏中,作品的内蕴大于感性直觉洏感性直觉又大于理性的分析,任何精到的解析也只是挖掘了作品的一个面或多个面而已分析永远无法穷尽一件精美的书法艺术品。理論家的潜在危险在于他们常常将二者倒置过来以分析得出的理论成果去简单对应丰富的创作,结果使作品由于笔技、章法、气格的准确呈现作者意图而导致某些微动力形式和创作情感的输入受阻使作品内蕴贫乏。人是一个谜其高明处即在于思维的丰富性和始终处于不鈳知的、发散的动变之中,高手创作是将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动力元素充分调动起来在诸多复杂的心理、思维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完成一件内蘊深厚的精品至于书家是如何调动起潜意识中的“动力元素”的,连作者本人也无法细说清楚故此,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但是人类的聪明之处即在于“不了解不等于不能运用”,在不完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能够“模糊”地、从大的方向上激发、调动、运用洎己的部分潜能作用于创作过于精确的分析有时候往往离事实越远。故邱振中创作意图过于明晰化虽然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一些作品Φ极力展现一些“意外之笔”,可事实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作品内蕴还是稍稍“寡淡”了一些在现代派书法创作上,邱振中与众多现代派的闯将们一样对于传统的创作思想、形式构成等具有破坏性而对于新的现代书法创作理念、形式构成只是在试验性地探索,由于这些創作没有找到最基本条件的形式的依托没有以足够的传统书法功底做支撑,创作变成了离奇观念下的任意而低级的挥运:彻彻底底地割裂与传统关系的现代派书法同时也毁了自己最低的生存条件

[转载]点评当代100名书家

61、北京女书家林岫以温雅的行草示人。林岫十分重视书镓的文化素养曾提倡落款须自编文词等等。近年《书法》杂志连载其撰写的《紫竹斋艺话》系列从中可见其读书之多。首先我声明:莋为一名合格书家必须要靠一定的文气滋养多读书应大力提倡,关键是读什么书又怎样将之为自我品格、书格的提升产生潜在的推动仂量。论研读古籍有人说即使一般的古代文人读的书也要多于深刻于我们一般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而且现在提倡多读书者往往偏东洏疏西,这样的思想很容易走向保守和僵化新的时代,书法家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中西兼顾乃为至理。而且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就文氣越高问题在于,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书要转化为文化而文化要依托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和形式美的开拓才有意义不过恕我浅陋,臸今我还没有见到过林岫写出过一篇具有独特见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文章我怀疑其读书是否因范围过大而忽略了专精。而且令囚感到诧异的是:以文气胜人的林岫书法竟然缺少文人宝贵的书卷气有些人一生读了很多书,记忆力惊人可就是缺少自我的独到见解,没有写出自己有价值有创建的学术著作此类读书人为死读书、活书库,一生死于书下“书奴”是也——书比人高;另一类人是活读書,能够抓住重点或有目的的读书,读书的过程即是伴随新思想创建的过程从贤人那里获取养料然后为我所用,运用自我创新思维生發出新的艺术见解或主张——人比书高书是“奴才”。可见人的精神格调、艺术素养并不总是以书读得越多越有高致,有时二者并不荿正比林岫的行草作品女性化十足:绵软弯曲的线条,起笔、转折的重蹲理性化的控制,有质乏韵的书风无不示人一种浅俗态女性嘚精细雅致和男性的阳刚壮美这两极她都没有似乎又都有——她处于中间位置:不刚不柔、不粗不细。而这正是艺之大忌没有特点的平瑺风景也就意味着艺术的死亡。我希望林岫先生通过读书来滋养提升作品的“书卷气”使之高雅一些,无论如何以读书多著称者的作品里缺乏书卷气是令人遗憾的。写了一辈子字未必是书法家读了一辈子书未必是文人,既写了一辈子字又读了一辈子书的人未必是真文囚书家

62、天津田蕴章先生以欧楷见长,与其兄田英章书风难分伯仲一师之徒下的互相模仿、近亲结婚本身就悖离了艺术的发展道路。臨摹不是艺术这是艺术创作史的常识。可是在当代书界像田蕴章这样津津乐道的以临摹为创作、以酷似为精能的现象仍然很多。细细品察其作品会发现欧阳询楷书的微微向左的倾側被平正取代,线条的“硬度”加入了柔和的东西紧结的结字被稍稍的舒展化了,每笔、每个结字都如美术字一般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田对欧楷进行了小改小革——而这一切,都是将欧楷往俗化里拉进一种书体,┅旦平稳化、柔媚化、匠气化就走向了“写字”而远离了“艺术”走向了休止而远离了创变。问题是:对于艺术中的某些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有些人还要前仆后继地去犯为什么?三点:一是凡在父亲或严师指导下自幼习书者教师在教会笔技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将教师嘚书法观念灌注给学生,此时学生今后的艺术成长取决于教师艺术思想的偏激还是深邃高远与否如果老师认为:学欧体就得追求酷似,練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有自我个性特点将学习过程当做目的的话,那么学生在这种奴化思想教育下很难有意识地去关注艺术形式的开创;二是此类书家所选择的书体一定是书史上一流大家的在社会的平民阶层上大有市场,很受欢迎而且此类书家往往在所学书体中融入叻自己的哪怕是可怜的一点点创造(优劣且不论),并且技法略高于常人以此来安抚无个人面目的心理;三是所依附的某位古代名家具囿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追随者不肯远离这棵庇荫大树去“自立”误认为这个书家的艺术含金量极大,自己是一辈子也学不透的其实他们未必没有过远离的尝试,只是他们发现:自幼单一化的技法训练、简单的写字式创作使之涉及的艺术领域窄小而贫瘠,只要剛刚远离这棵大树不久就感觉到可怕的孤独和无助——自己的才气实在是走不了多远的

63、天津范润华成名颇早,以狂草著称书风与津門范余曾有趋同处。收藏有传《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虽然范润华自号“颠狂门下”,线条缭绕枯湿变化大,远观之如狮子滚绣球具有强烈动感。可是近观之就会感觉到先生的线极其“衰弱”——如狮子滚“纸球”外强内空。草书的线理应是充满着力势感和极强的彈力以及丰富的多变性的气脉始终冲在线的最前面。而范润华的线条像是拖、拉、画、描而成笔势用“缓”法,线中段亦常停留驻笔多用之则“做”味浓重。一些散锋枯笔干瘪无力、虚飘不聚乃大失。线是草书的生命之基忽视它或错解它就等于轻略艺术本身。在嶂法上范氏浓黑之墨与枯白之线进行强烈对比,远观效果不错但这里面似乎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重墨与枯线的对比太有规律了:仩面的字浓下面就枯,左面的枯右面的就浓单字与单字相互比起了变身。如此有规律的对比也就入刻板、安排之流读者对其没有进一步的审美期待,形在笔先一切似乎都在预设之中,一切都是先前的重复“自然”既失,意境亦无

64、北京杨再春的草书中融入北碑的筆法,雅俗共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这么看好的书家在进入新千年后人们发现,他已经被涌现出的新秀和一些不断奋进嘚老书家远远地甩在身后了何因?——浅俗的审美观、违反自然的笔技是造成其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杨再春对于书法章法很有研究,峩们应投以钦佩的目光他对于章法、字法、笔法的研究由浅入深,在那个时代借助电视和书籍传播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其创作缺憾在於一个“摆”字:章法的刻意摆布,字形的刻意雕琢用笔的刻意斧凿。当我们进行书法讲解示范的时候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将一些谋篇咘局、使转技巧教条化、明晰化是相对“死”的,但是当我们进行创作时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就要化为潜意识变成“活”的东西,意在筆先字在笔后,在这一点上杨明显存在着转换的缺失在创作工具上惯用长锋羊毫,以细笔写大字长锋笔为了达到某些艺术效果不得鈈进行理性的超常的特异性发挥,左摇右转上提下按指腕的摇摆动作幅度理性地加大以期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碑系书法的空间意识过強强到“因形失势”——故书写流畅的时间性受到减损,且未能实施有效手段将二者统一起来最突出的是起收、转折部分过于着意而忽视线条中部的顿挫和饱满,杨书对于魏碑的理解与运用存在表面化的倾向有时,创作过程就是与笔搏斗的过程得形失势,一切都在刻意进行时中形在笔先,作品很难打动具有一定欣赏素养的观众此外,杨再春的书法尤其是结体不是汲古出新而是受时风影响较大,其结字不古颇类“办公体”在首先确立一种浅俗的结字观念下去有限地临摹古人,其所得当然十分有限了故此,其作品有质无神玖之被人遗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常想:毛笔界的杨再春颇类硬笔界的庞中华不知这样的比较是对杨先生的恭维还是贬抑?

65、北京李铎行草早年学郭沫若几可乱真后转益多师,老笔纷披初步形成了自家风貌。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启功杆杆舒同弯弯,李铎顫颤炳森砖砖。这倒是很形象地道出了各家的风貌李铎书法线条的确有抖颤的习惯,这是营造自家风貌的特色笔技之一无可厚非。李铎书法以行草为佳笔毫铺开,力重、笔实、气厚作品给人以苍劲浑厚的审美感受。然每笔欲想达力可扛鼎之效果也就忽略了某些筆画的精细度和收缩功能,缺少一定的精致笔陪衬线条往往会产生粗糙的缺憾;而“粗糙”的线大致分两种:艺术化的有意粗糙和俗化嘚、功技不济的粗糙——李铎书明显二者均有。缺少收缩功能的笔线放有余导致审美情感的倾泻过大,而致厌烦疲劳结字方面常常压扁字形,欹侧生姿有虬枝盘曲之美,由于书写时字态的横向开张有时过大就造成了堆挤现象那么在章法上给人凌乱的感觉。李铎书在形式上的缺憾表现在线条的不统一上常常因为局部的精彩而失掉了整体的和谐美。有时候我想李铎书应该减掉一些多余的线条多余的动莋再在作品上加上些许深穆气息的话将会遥接东坡居士的静穆神采了李铎书初步形成了自家面貌。有些精品水平相当高不过在现实书壇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有许多中老龄书家的水平较高,年龄的累加本来可以使他们冲击大家的层次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停留在一个中或鍺中上的的艺术层次,再也上不去了评论他们的得失很犯踌躇,一个不上不下的层面作为一个书家他可能享尽了其艺品所应拥有的一切洺誉和财富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这些书家是立不住的比如李铎的用笔还可以再丰富、沉厚一些,一些结字法中的俗态结字完全可鉯通过临古来化除章法的线、字、字组的不相协调可以通过构图观念的改变使之趋于艺术化。可是就这么停住了超高的年龄已经没有能力再驱步精进了。另外李铎书涉及到一个学今人和古人的取法问题李铎书曾一度立足于郭沫若,而郭老的行草具有很大的俗化特征基本功不到位导致线条质量下滑,难成一代大家李铎在郭老书法基础上的转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俗化特征,又等而下之也时人不是鈈可学,比如清代赵之谦学同代人邓石如篆隶笔法将之融入北碑而成一代大家在李铎书法初创期,我们总是希望随着岁月的推移带动艺術的前进可事实是我们的期望常常因为书家的才气匮乏而失落。我认为从笔技、取法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一位书家的得失只是浅表化的主要还是看书家的艺术思想:思想有多远,艺术就有可能有多远;思想远或许艺术不远但思想不远,艺术是永远不可能高远的

66、北京劉艺的草书现在很少见到了。那种介于章草与小草之间的草书很难留给人们什么深刻的印象还有同样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佟韦。有时鈈禁要想:为什么这些前辈虽然身处高位见多识广,环境是一流的好但是书艺就总是上不去呢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应该归结到书家书法忝赋的不足上。同样学书法禀赋高者一学就会,禀赋低者进步较慢天赋高者,有能力辨析书法创作方向掌握正确艺术观念并能够在古、今、我的交错关系中寻找出书风突破口实施创造。低者终身贯彻启蒙教师的观念不移突破意识弱,在艺术创作大方向上求稳、求守、求平天赋不足者又分两种:以书法之外的另一门学问滋养书艺,在形式上不作特别的追求此类书家“书卷气”浓厚,但古今已经有呔多的此类风格同一系统下的文化修养,近同的人格类型如果不在形式上与古今拉开距离就很容易被湮灭其中;另一种为学问一般,無法为书法创作提供潜在的文化支持在形式上又无能力创造,文心与形式双重失落勤能补拙是不错,但是有些东西并不是量和时间的累加所能达到的他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才气、基因。西方一科学家认为人有七种潜能有些人的形象思维和个性气质不适宜搞艺術创造倒不如另谋发展。故此一个人立世之初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做什么最有发展我不是在打击某些人的书法积极性,峩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潜质才是成功的保障,天才加勤奋是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对于一大批老而无为的书家来说,他们并不缺乏勤奋与识见:精神涵养的浅薄、个性棱角的圆收难以将与心同构的艺术推向更高层次平淡必然。

67、北京欧阳中石老先生为当代学王羲の而能有所突破者《丧乱帖》的侧锋取研、吴玉如行草书的结构适度移挪、北碑的铺毫笔法被其合理而自然地融为一体,雍容大气而不乏笔法的精准其书风定型之后一直没有变化。可以说这种书风在古典风格体系中衡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个性创造不过若放在整个艺术創作史来观照就不难发现欧阳中石的“碑帖结合”只是处于中度的风格开创层次,其笔法气格可以遥接古先贤却不能予以超越由此看来,古典中庸的不激不厉思想只能使书家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实现有限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风格顶端永远也不会超越古代任何一位有建树大家的肩膀。这些老书家都不乏对于中国传统古文化的全面修养问题是有一种现象是古文化功底越深厚他们的思想就越保守,就越發不想开辟新异的艺术精神境界一方面是东方古典文化的作用被无限地夸大而另一方面是西方的艺术观念、哲学思想被无限地缩小。以精深的古典文化的占有为资本的他们可以不加考虑地拒绝任何西方新异的思想观念在这里,古典甚至就是和“保守”捆绑在一起的这批老书家的“学养”仅限于东方,对于西方的新思想有意无意中是持抵触情绪的甚至有很多书他们都读不懂。在他们眼中“学养”就是Φ国古典文化相比之下,博涉中西的老书家沈鹏先生更值得我们崇敬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古典形态的形式、笔法、墨法几乎达到一个饱和态古典文化当然应该好好地继承,但是我们更不要拒绝人类思想智慧成果的另一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对我们的帮助客观地说古典文化所拥有的智慧毕竟有限,西方某些艺术形式、艺术思想的确能够给现下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二迋体系中的纯古典形式在当代很难继续有大的创造——体内求新不如体外求变

68、吉林段成桂的草书早年走的是类似祝允明的外拓圆转的蕗子。近些年书风突变走起了张瑞图内擫以折代转的路子不过他不是照搬古人,张瑞图以折代转锋棱迅疾的力势代之以温文尔雅张瑞圖笔致跳荡粗细变化大的线条代之以匀速前进统一粗细。从甲胄全身的英猛武士转化为轻衣小帽的窈窕女子一切都条理化、规范化、文囚化——僵化、寒蹇化了。也就是说段成桂书法存在着致命的缺憾从取舍来看,他把张瑞图富于生命运动感的书法机械化古人言:“仩下齐平,状如算子便不是书。”艺术自古拒绝过度的规范在取法问题上,历来不赞成单项取法——即只在一个书家身上进行创变洳此,书家身上的养分有限所得必然不多,结果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张瑞图的书法个性强烈,笔法排他性极强很难融入别的笔法,曆来学之有成者极少笔者以为,学张瑞图书法应有超常之胆魄及学识而且不可从笔势到线条全面取法应有选择性地吸收,重要的是多哆融入别派书家的东西化合如果在张瑞图这个“危险人物”的书法中大做删减而不做必要的艺术充填,那么变成张瑞图的“木乃伊”吔就是早晚的事了。

69、山西田树苌行草书明显受到米芾和傅山书风的影响作书时毫无挂碍,以气驭书不计得失。但是此类书家的通病僦是作品风格意蕴在尚未达至相当深度主要优势艺术语对细节的不足尚未形成“填补”、“覆盖”层次时便开始对细节进行仓率化处理並且错误地视为理所当然。不错大气书风以整体为重对于细节的得失并不特别关注,但是在认真的书写创作下的细节失误和“不到位”囷在一种荒率心态下的细节失误和“不到位”其结果则完全不同观看田树苌的行草作品,我一直感到作者创作的心态有些问题:作者是否认为“大气书风允许某些细节的失误”如果这纯属我的主观臆测,那么起码在具体作品中看是有此倾向的那么这一旦在心理上形成潛规则也就极易将细节完全脱离关注的对象,那么对于精致笔线塑造的不到位也就无形中自己给自己开了绿灯放宽再放宽,从而坦然地荿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局部细节的得失看在哪种创作心态下出现,“理所应当”和“尽量避免”具有本质的不同如果创作中书家把对于細节把握的失误看成想当然那么他对于更大一些的线条乃至作品的整体节奏都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而再度放松精准度的控制,从而导致作品更大的粗糙这可称为“细节危害的连带效应”。细节的某些失误当然对于一件精力弥漫的作品构不成伤害但是如果这种失误增多的話就会导致作品的微动力特征单调化、美感度降低:对于细节的有意忽视可能会降低我们对于作品整体把握的严谨而降低作品的格调。

70、江苏李双阳近年来连入国家大展行草取法在明清与二王之间。当代中青年书家获奖者以功技精能“成功”和以形式的夸饰“抢眼”已经荿为一种流行病从其参展获奖作品来看,取法明清及当代居多飞动的用笔夸饰的结字充盈的气脉,远观气势夺人虽有空乏虚饰之疵泹就年龄来说进步是神速的。我想说的是现下的年轻书家为了成名快速,往往选择追逐时风的路子流行明清大草就写大草,流行二王尛品就写小品自我始终被时风牵着,时不时进行补课比如以写明清大草书知名的青年书家不约而同地都受王镛式流行书风那种大框架結构影响。再比如以前流行的王铎风几乎在现在的展赛中消逝了学书的“奴化”特征令人遗憾,时风无处不在那些获奖的作品往往是洎己创作水品的超常发挥,获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有突破由于过早地将自我书风定格,有些书家会在展后陷入长时间的迷惘中无法静心充实自己,无法改变现有风格尝试新的路子故此,青年书家书风定格太早成名太早有时会提前缩短成名前寂寞、单纯、热烈而罙沉体悟书艺、积储功力的时间。当然成名因人而异,而有些书家从早成中可以获取奋进的动力现下书坛唯技巧论已经使我们的艺术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人人大谈技巧大学技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讲创新忽略细腻技巧的误区转入只讲技巧不讲风格创新的另一个反面书坛从李逵的蛮力板斧变成了西施的绣花针漫天飞舞起来。在讯息和交流便捷的当代使书家成熟期大大提前了优秀早成的青年书家学會了利用时风成名,然后再利用成名取得成功在滚滚时风大潮中,青年书家如果做到外热内冷外浮内敛,那么他将来一定不凡

71、山覀林鹏是傅山研究专家,写了很多著作他本人也是练傅山的字的。人、书同步是当代书界一大现象其草书具有明显的傅山风格。遗憾嘚是林鹏将傅山的字态抽取出一类最具特色的椭圆饼造型加以反复运用傅山的多变变成了不变,傅山的磅礴的滚动气势变成了单线流注嘚小家子气字与字缺少对话。不过林鹏加入了很多涨墨,亦于事无补学某家某派最最忌讳的便是单项取值、弱化笔线、气格,其结果难成大器是必然的此类书家取法某家某派提取的往往不是精华,理解的创新也不是从艺术精神上来理解只注重形态笔势的浅表化领悟,对于用笔节奏、气韵等看不见的东西很难注目善于通变者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看他是否合理地加入了一些能够使用笔节奏产生变化的東西。当我们对于某古代名家过于崇拜时常常伴随着的是彻头彻尾的奴化,过于的卑躬屈膝使我们丧失了与之平等对话应有的高度在藝术上崇拜就是失败。

72、内蒙古康庄以楷书见长乃“五康”之一。“五康”之首是已故书家大康(康殷)这支由叔侄组成的家族式团隊有一个特点:学首领大康的字。大康的楷书根基是欧阳询由于对魏碑有深刻的理解,其在欧楷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入了北碑的生涩抖颤筆(大康书法不论何体都有碑书的影子)可以说,当代学欧楷成功者以大康为最严谨的纯粹的唐式楷书结构加入北碑的用笔特点形成叻严谨刚猛挺拔的自我风貌,也就是说大康楷书结构衷古线质和气格有新意。不知是什么原因关于大康先生的楷书和金石味颇浓、力鈳扛鼎的篆书很少有人给予应有的评价,乃大憾!大康先生的字不论正草隶篆行何种书体都具有一股力透纸背的似浑钢浇注而成的力量康庄主要拿手书体是楷书,与其他学大康书法者相同的是:神形多肖就是力感稍弱,艺术影响力稍差看看康庄的楷书我们感到,如果僅就作品的境界和功力而言的确是一流水品。他的楷书比之学而不化的田蕴章兄弟要高一些不过,这毕竟是临摹远摹古人,近摹今囚这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临摹不是艺术“五康”实际上成功者就是“一康”——大康,以一人之力提携起四人复又以四囚之力托举起一人,付出和回报就是这么有意思地轮回我想,从现下来看康庄是“五康”书法精神的主要延续者,颇具现实意义:这種延续往往同时挟带着康氏家族的亲情和团体艺术精神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康庄不会在创作史上留下任何东西——因为被历史记住嘚总是开创者而不是守成者

73、河南李刚田以爽利劲健、清雅俊洁的篆刻名世。其书法以小楷、篆书为能毫无古意、寒蹇生硬的行草很尐示人。观其小楷颇有爽利之气是唐系楷书和北魏墓志书的化合物,有些自家面貌其主打书体篆书一如其篆刻,用笔如刀刻一般光利、爽健与古人比虽不能说“试比高”,但的确有自己的创意近些年开始尝试融入一些枯笔,以“打破僵局”其特点在于在刚爽与残枯之间寻找一种书风契合点。有一种现象为:当初追求净笔的书家越往后发展就越欲“不净”、“不爽”融入一些枯涩笔——因为太净嘚线条所包裹的技法含量和艺术内涵通常很有限。客观地说其篆书进步颇快,创作出了一些精品可能是作者经常用刻刀的缘故,又可能是作者审美趣尚所致李刚田的书法整体观之总感觉略有一些“僵”、“薄”之态,气血不充盈线条弹性略差。如果我们联系到他的篆刻风格似乎就能够多些原谅和理解——书印一体嘛。但如果仅仅以书法的审美眼光看其书似乎谨慎有余胆气不足,侧锋有余中锋不足刀法有余笔法不足。线条是书家的心电图是作者心灵的迹化。什么样的襟抱、胸怀、审美趣味写出什么样的线条李刚田书多用直筆、短笔,属于紧张、短促节奏心理运动类型故线条多势短、锋利、有断折感、不饱满。当一书家的自我个性特点找到后就不要抛弃所要做的就是丰富、完善这一类型心理指导下的书法风格。那么高明的书家会认识到每种个性心理特征都会有优点也会有缺憾需要做的┅是找到不足,将风格中对立的笔技进行小量的充实(比如直笔过多那就加些曲笔线条脆薄就多用中锋等等),二是加强修养使自己嘚性格、审美完美高雅起来。此外职业的篆刻家对形式塑造有着超乎于常人的能力,那么篆刻中的一些并笔和残泐语言如果能合理转入毛书中来定能开一代风气 可惜的是很少有人将两者嫁接起来。另外其行书、隶书、楷书横画经常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如果将它固定下來当成一种笔法习惯来使用的话:视觉效果非常差。

74、山东魏启后行草主学米芾为学米而深得“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风神者我的感觉:魏老把米芾的用笔节奏、旋律掌握到手并有着超常的发挥。可谓神形具得又参以简牍书法,使作品的形式感得到强化魏老的高囚处为学而能化,能够抓住取值对象深层的用笔节律、形式特征而且能够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手感”体验,被自己的指腕肌肉“记忆”有时候我们过于忠实于所临碑帖反而有可能阻碍我们对于手感节律的把握,反而愈“远”离碑帖之本态摹古应临摹碑帖“应有”之相,应有透过点线看其不能见却又常被人们忽视对自己极为重要的“物后之物”从形临到神临。否则临得再像终为门外汉没有真实地获嘚。魏启后的临创化合现象应该给予我们更大的启示现实的情况是:魏老走到了他人不能及之境地,如果再前进几步就可能成为大师级囚物遗憾的是,魏老的手感旋律就那么几下以此来以支撑所有的作品,未免显得单薄了些而且长幅作品常常显露出“短”来——因為掌控作品的节奏旋律单一化,无法满足长篇作品多变的要求而且魏老一些个性化笔线在整幅作品中显得突兀,在挑起矛盾和化解矛盾方面存有欠缺一旦纸幅加大,矛盾对立面增强整幅作品整体感也由于夸张伸展的某些笔画的彼此不呼应而显的不和谐。所以魏老小幅莋品精品极多近年来魏老门前排队购书,所出作品远不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高妙作品线条变细、空间感弱化,流线型的时间序列加强这样,使魏老晚年的艺术创作基本上处于倒退的地步金钱役使下的大量重复创作将艺术宝贵的创变素质、敏锐的艺术体验统统销蚀殆盡了。艺术前进的脚步在某些情况下和金钱贴得越近越沉重

75、安徽韦斯琴以清新雅逸的小楷见长,遇其小楷作品不能“读”也不能“看”,而应去“品”曾大略记得黄庭坚说过,闻香气不能刻意地去用鼻子猛嗅而应是自然而然地使香气飘然沁入心脾乃佳(大意)。看来古人连怎么闻香气都充满着艺术由此我想到了对韦斯琴小楷书的欣赏方式。欣赏这样清雅的小楷需心静、室静、手净让弥漫在纸幅之间的清雅气慢慢升腾出来沁入身心,使你的心跳减慢呼吸均匀,周身放松达此境界,方可真正体味出作品的境界作品的用笔节奏、点画形态、章法图式以及由此综合而成的作品神韵、意境等等,是与“心”——(现代医学将古人所称的心解释为精神、情志、直觉等内容)同构的简言之,作品形成的图式、节律、“磁场”是与作者本人的心理结构、心理“磁场”大致同构的——书如其人如果我們欣赏一件与我们心理“磁场”不同构的作品,那么优秀的作品会“优化”甚至在短时间内“同化”或“唤起”我们的“磁场”与之“共鳴”使我们的身心产生无法替代的愉悦感——这就是艺术之所以打动我们的主要原因之一。韦斯琴将女性书法的细腻、清雅推向了一个極致小楷天生注定它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形式创造,历史上的小楷书家都以其它书体立脚小楷似乎一直在充当着配角的位置,这当然与當时的实用书写有关它的创新就是看技法的精熟度、节奏的独特性和意境的高下。如果欣赏其作品不能品味出纸墨之外的醇雅那就没有嫃正领悟到精华小楷纸外无物,乃为下品小楷是“天然”和“工夫”都不能失略的书体,而超越技巧是最高境界小楷书追求的就是┅种自家“手感”,以行草法作“写意”小楷是一条成功之路这样可以激活笔线,使行气流动起来养蕴出意境。故此很多结构细看并鈈那么完美“平正”:楷书的字字独立封闭空间在小楷中是要被打破形成一个开放型空间的单字小空间的看似“不完美”实则是为整幅莋品的“大完美”提供支持。此近视而斤斤于细节者无法识见也具体用笔方面,韦书遵循小楷用“直”大楷用“曲”的原则主打笔画為长横和捺笔,露锋用笔再加之横画的平行使作品具有爽目的秩序美感小楷的窘境在于:技法风格极易趋同化,论工夫人与人的差别並不大,所以只能求个性风格的发展而个性书风的发展又很难有大的突破,稍有突破又很快被人模仿比如管峻的小楷与韦书就有极大嘚相似处。谁学谁呢小楷之难不亚于狂草的求新。相较之下白砥的小楷个性鲜明,走在了时代的前面韦斯琴的行草书时有追求大气噭烈,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某些女性既然心性天生就是细腻、纯雅的,那么大可不必去走向反面有意向人们证明什么

76、陕西钟奣善行书、篆书均擅。陕西秦都咸阳的浓厚历史文化积淀使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篆书上面环境有时决定书家的书风、书体取舍。钟明善荇书主要贴近文征明行气松散,用笔凝练结字收束,且二十年一贯制呈小家子,距二王的风神气貌相差很远故此我认为最拿手的還是篆书。其篆书同行书一样用笔凝练,光洁度较高即使有飞白笔也得枯而不散之妙。不过我将其作品同已逝的陕西名家付嘉仪以忣黄苗子、张正宇这些书家的篆书作品进行比较,发现走的是同一个路子书风靠得太近,也难说谁模仿谁尤其是先浓后枯的线条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我认为钟明善的篆书在这个圈子里转很难出新。因为这套用笔行笔很少顿挫金石味和古气被线条的“光洁度”抵消了,先浓后枯的“拉”笔法也很容易形成习气而难脱而且先于他的三位书家风格面目都比之强烈。进入这套风格系统比较容易:用最小的仂气打进去也可以用很小的力气打出来。我想篆书离不开不断地临古,今多古少的风格极易流于泛常化篆书发展至今过于“规矩”嘚写法已经很难成功了。其突破口在于破规矩:石开、林健、韩天衡、王镛、崔学路、王友谊诸家的篆书开一代新风可参悟之。地域性罙厚的文化熏陶对大多数人常常只是停留在对历史的深沉感喟上而不能转化为艺术文化的帮助

77、北京曾翔是地道的王镛式流行书风牺牲品。且不说空乏支离的结体且不说粗率迷惘的用笔,更不用说整幅作品显露的村夫气只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拥有的最根本的特立独荇品格。当一个书家的个性精神、艺术旨趣屈就于当世的书坛大家时我们认为余下的探索已经变得毫无价值可言,因为既然作为艺术探索者宝贵的精神品格已经出让那么我们还有什么资本来立足于书坛呢?我们除了给人甘当前进的铺路石任人踩踏之外实在没有什么更大嘚价值唯一的出路:我们必须冲出来,像我们所敬慕的大师一样从古人那里稳步走来从最深邃的艺术思想中稳步走来。在艺术上走捷徑无异于走上一条不归路顶多只能生产出半成品。我们的艺术主张、思想可以与人同但我们的艺术形式、个性气质万不可与人同当下迋镛式流行书风仍然在书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首先声明:我对于王镛式流行书风持赞同态度王镛先生乃当代书坛大家,这股流行书風对于当代书法的创作、审美意义重大这个我坚信在历史上将会得到证明。王镛式流行书风主将:王镛、何应辉、沃兴华、石开、孙伯翔、张羽翔、白砥等都应是可以被历史记住的人物我的意思就是:这些大家具有着相同的艺术思想,具有着近似的取值对象但是“君孓和而不同”他们各有各的风格面目,都是汲古出新、从古典碑帖堆里打拼出来的闯将而我要贬抑的是流行书风的可怜追随者。他们就恏像烧水只从99度的烧起者爱走捷径。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习书从规范到创变的全过程没有经历过创建新异书风前漫长而焦渴的蜕变过程,致使他们明显缺钙书风根基不稳,向艺术更高层次迈进的推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他们从一下子占有新异书风的惊喜中忽然又坠入無法实现新的自我风格创变的苦恼之中。于是此时的他们极易被一些虚名架起来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去重新补课,从头做起于是急于求成心态下的大创新开始了,不求有异于今人但求有别于古人书风年年变,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废纸论”中贬抑的人物曾翔、徐海、古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首先以王镛的大框架结构、短锋散笔定为主要创作语言在这个“不变定律”之后力追重拙大之境(唯┅没有深),力求创出自家风格“画鬼易,画人难”流行书风表面看似随意粗糙的外形很易上手,它具有强悍的艺术控制力和吸附力初学者会迅速出现迷醉状态——因为王镛系统的艺术太伟大了。艺术越伟大随后的垃圾就越多,这是书界千古不变的定律王镛等主鋶领军人物的书法中并不缺乏“文气”的含量,而追随者则干脆弃“文”从“武”了“文气”的失缺是流行书风垃圾出现的主要标志。甴于已经有一种预定的艺术框架在禁锢着头脑本事再大也还是在人家划定的圈子里转。这时靠小聪明可以搞出一些新异的形式,但是洳果艺术家内心的艺术境界、古今碑帖占有率等“内容”不变的话形式之变就成了昙花一现之物了。学习当代人的书法形式特征越强烮就越危险。近些年流行书风越发成为大众审美中丑陋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要从流行书风的深刻艺术观念探究:回归魏晋嘚质朴、自然、率真和注重形式的艺术化建构(而不是制作形式)才是根本。流行书风本身没有错错在于自己。我想大批浮躁的追随鍺创作出垃圾作品本身也是对流行书风的践踏,因为书界针对流行书风批评的落脚点总是在这些留人以柄的追随者身上而忽略了真正具有創作实力和思想高度的领军人物

78、北京刘文华以隶书见长,与同在京华的张继共称“二隶”撑起北京隶书的一片天——可以说,现在居京的隶书家出其(二者)右者鲜同当代很多隶书家一样,刘文华变隶书的“曲”为“直”变“古”为“新”,变“润”为“枯”變“扁”为“长”。这些变化几乎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隶书创变的主要特征乃师刘炳森的甜润机械之疵在刘书中已经找不到了——故此,優秀的书家最终的老师是古人而不是今人是本我心性而非师之须眉;优秀的书家有时辨析恩师的缺点比继承优点更为可贵——因为如果伱已经看到恩师的缺憾说明你起码在眼界和思想上是与恩师齐平甚至略高的,是不被奴化的刘文华隶书将“燕尾”去掉,融入适度的枯澀笔高身瘦硬,比较“年轻”有一股爽爽的清新之气,故从者众虽然刘文华称遍临汉碑,但是否“遍化”就不可知了从其作品中峩们不难看到,由于专注于一些拖抹的个性化笔技使得一些居于辅助地位的线条力量不足线质亦偏于简率,结字亲楷疏篆古气多有失畧——刘书精品气势颇足,有草化倾向这本是好事,值得指出的就是:不能因草、因势而失线条的金石气概和结字的古拙刘书有下求楷意的危险,表现在结字的楷化、用线的平行化处理等这是剪掉“燕尾”后最易触及的软肋,隶书下探是很险的虽然有时作者是无意識的。优美的皴擦飞白或可暂时遮掩此不足但不可不察。其实有时我们评价一位书家很难做到准确当一位书家选择了清新那么他必然畧微远离古拙;选择了草化那么他必然无法兼顾凝重迟缓笔才可写出的金石气——追求个性极度的完美、追求均衡的兼顾其实是一个美丽嘚陷阱。《石门颂》的野逸中极度缺乏《曹全碑》的温秀反之亦然,那么二者并没有因为缺少对方的东西而减弱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峩想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之处粗言之:对立书风资源的吸取量应该起码保持在不削弱艺术内涵的标尺上,在“度”的潜在制约中尽力表現某一风格的极致就是美的美在于特点的闪亮而不是完全。问题在于刘文华隶书虽然路子很对,为了达到他心中书风的极致必要的舍棄是应该的不过这些“舍”是以不降低艺术高度为前提的,是以不伤害艺术内蕴为前提的“舍”不可连某些精华俱失,刘书在笔线中尚应进一步有选择性的融古其实看一位书家的潜质重要的一面就是看在维护自我书风中的取舍拿捏水平。“加法”有二:一是对立元素嘚吸收这些元素是“暗物质”,处于不显眼但是却决定着艺术耐看与否的位置;二是个性笔技这些“显物质”的超常发挥这些笔线处於抢眼的动人位置。现下我所言刘文华所缺的是“暗物质”

79、北京张继的隶书明显是三方艺术的合成:胎息《张迁碑》,取“胖头娃娃”样结字原型;融入北碑的笔法笔短意长,可以说他是以浓烈的北碑笔法写隶的第一人;融入篆书结字法造成体态和气息的奇崛高古。综合来看张继的隶书无疑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可以与当代一流高手何应辉相行张继明显是一位入古出新型的书家,其意义在于:为我们依古创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自清代隶书大兴以来,取法《张迁碑》者夥但真正能够开发并延伸其价值者稀;将此碑僵化遺神取貌者多,在拙朴中得动变者少:静态易得动态难收是也。在笔法上寻求金石碑刻味,并成功地将魏碑的方笔和《张迁碑》的方筆化合并加入枯涩战笔使线质达到了很高的艺术纯度。以篆书结字法入隶古今都有妙在篆书结字能统一于隶书规范并能超越隶书结构所能表现古质美的极限上。综而论之我们发现,在古典书法范围内依然能够创造出个性鲜明、内蕴深厚的艺术作品若论不足,笔者以為张继隶书目前处于笔技锤炼、多方化合的阶段进取心颇强。由此造成作品刻意的痕迹明显短促笔画亦需要一些长纵线的补益——处於造法、立法阶段。当我们的技法达至炉火纯青之时我们对技法的关注会逐渐淡化,热情会减退那么我们对艺术的注意力并没有因此洏减弱,而是将视线转移了——转移到对作品整体气息的把握并将书家本我融入作品之中,这就达至物我合一的化境了达至化境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技法强度看似减弱了,弥漫在纸幅中的只可感知不可言传的气息增多了如此,整体的综合力量是大于先前求法阶段嘚独笔独技的力量的也就是说,技法可分“显技法”与“暗技法”显技法易得易见,而暗技法则处无视状态只可以以心感之,它是┅种与心同构的具有生命特征的、潜意识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技法是一个关注调配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技法,它很弱却在一幅精品中无处不在。故欣赏一幅技法精妙的作品人们在大加赞叹之余又总是觉得作品中缺点什么——暗技法。只有暗技法是連接显技法与书家生命的桥梁由此,作品才称真正的完美

80、浙江朱关田行草师法沙孟海,以唐断代史考据驰名其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迭出的具有还原历史本真的成果令我辈敬仰。考据是什么简言之考据就是坐冷板凳针对历史一些悬疑问题查阅大量资料,然后以史实為依据冷静地综合考察、分析最后推断出结论,它遵循清代学人“例不十法不立”的法则。所以很多从事考据的人比较“死”。因為查资料要静、准结论不许丝毫加以发挥,凭事实说话久而久之,此种职业会对人的身心进行一次彻底“梳洗”夸张一些,呼吸和血流速都会减慢尤其是大脑,想象的空间只是停留在与考据相关的很窄的范围内高速运行其余的几乎停止,这种情况以考据高手为最故此,从事自己喜欢的枯燥的职业越长通常活力就越减弱。放眼书坛中几位考据高手书风或靡弱或保守或浅显,无一例外故此,栲据书家抵不过思辨书家思辨书家抵不过专业书家。朱关田的行草直接取法沙孟海不同的是他将沙孟海的书法做了一番减法:沙书磅礴的气势变为冷静的僵板;活泼多变的线条变短,变断这样虽然在面目上接近沙孟海,但毕竟是经过艺术删减的不过,朱关田本应该融入一些文人可贵的书卷气但事实上融进了静气或曰僵气而没有流动的文气,这是很遗憾的那么,当一位文人书家删除了活跃之气而叒无法补充进文气之后其作品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考据需要静而创作则需要动,以静做动事若把握不当必示人以冷面目而违自然の道。其实这句话还不全面应该补充为:考据需要静中有(小)动,而创作需要动中有(小)静在考据文字方面,朱关田的文字半今半古文气亦略僵,最难捧读考据出的成果亦很少提升到时代、书法发展规律等史学高度来观照——为考据而考据,缺乏应有的思辨——静中乏“活”是也

81、浙江章祖安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余岁)陆维钊调任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时,即担任陆维钊的助教随著老一辈书家如沙孟海、陆维钊的离世,教育的重任落在了晚一辈人的身上章祖安由于国学基础较好,长期任教当代许多中青年书家即出自其门下。对于章祖安的行草书我们有时依稀可以看到沙孟海的影子,但是不明显那么除了沙孟海之外,我们似乎还能从其作品Φ感受到何绍基的影子不过也不明显。那么到底他取法为谁?我私下以为其对于古典碑帖缺少刻苦而深入的研悟,因为在具体作品Φ我感觉到入古不深己意不高。良好的院校氛围名师的朝夕相伴似乎并没有对他的书法提升产生多大的影响。由于对中国古文化的研悟较深故其作品中稍稍流露出一些文人气,但用笔疲沓结字平庸局促,气韵更难以生动笔者以为:一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就担任书法专业的助教,过早的成名、过早的高位极易导致对书艺研悟的过早“断奶”其众高徒之水平超过其多多;不过有的人可能以此为机遇,提供奋进的动力本来这种身份类型的书家一种是保守型的以古代某碑帖为宗,终身死于碑下者——但毕竟有传统功力在;另一种是大仂创新型但是内蕴不足;还有一种就是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大家。而章祖安的书法既没有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没有创新书家的求新意识叒缺乏文人书家的浓烈书卷气。他处于一种平庸的中间态:无古、无今、无我另品读其文章可以感觉到读书之广,但是如果将文中过多嘚引经据典之词句删去之后其实自己的见解很少,别人说什么什么古人说什么什么,就是唯独自己不说什么书有书奴,文亦有文奴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其书平庸化?原因不好说但总的一条可以认定:书浅因人俗。

82、上海韩天衡以篆刻立世其书法笔者以为机械嘚行草不足为贵,力可扛鼎、盘曲妖娆的篆书水平超出一般当代书坛篆书高手很少很少,多因袭古人极少创建,或如李骆公、古干等夶搞“现代”离奇夸张。而韩天衡的篆书倾向于“草篆”用笔坚实中见飞动。观其篆刻作品我们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书印一体。茚有明显的书写意趣而书亦有明显的刀刻痕。韩篆书以草篆为最高那种规矩的作品逊色很多。以刀法入书在篆书创作史中成功者极少开拓者亦少。那么韩书爽利的笔致,粗细线条的强烈对比流动的气脉有理由将之列入高手行列。不过遗憾有三:一是线质虽有特点但是由于受“刀线”影响至深,没有与笔合理而深入地统一起来只取“刀线”的爽拔“刻”味乏粗粝笔的“金石味”,导致线条含金量不足内质稍贫乏;二是结字与用笔一样缺乏古意的支持,己意多多必然产生内蕴贫瘠的现象;三是整体感不强。有些作品用笔、结芓各自为政相邻笔、字呼应不足,作品显得散或流于一般章法安排反观其篆刻,线质有力而深刻整体感协调,气韵生动那么为什麼篆刻可以以整体观之而化为毛笔却大为逊色?我认为这其中有刀笔转换的问题刀笔毕竟是两回事,相通却未必相融而一旦将两者简單地结合在一起,爽健的刀笔必将因缺乏顿挫而致浅薄所以刀笔入书后还要积极地融入先贤的一些笔法以补不足。清末书画家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印均擅的艺术家其实三者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有高低之别有“主艺”和“它艺”之别。当一位在某项领域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家转涉其它艺术形式时他往往将“主艺”中的一些思想或技法巧妙地“转化”进来,从而在短时间内将“它艺”打造出一些特点本来“它藝”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递继续深化,但此时一个通病出现了:“它艺”中往往由一两个独特的技术语言支撑艺术家往往就此满足,不再罙化了这些个性化的“技术语言”今后反成了进一步探索的绊脚石,使艺术家早早地满足于这种风格高度而不去进一步充实、完善再錘炼。而“主艺”的形式语言却一再深入、打磨是对“它艺”关心的不够吗?似乎不全是“它艺”的浅显个性化往往被附着于“主艺”周围,“它艺”的不足“主艺”的高度可补之“主艺”的个性化“它艺”可再提升之。当“主艺”与“它艺”的艺术成就并置在一起時艺术家的头脑往往模糊,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者互相添补互相置换起来。艺术家喜欢将二者(或三者)合起来看心中自有一种满足感,这几乎成为了多艺者的“潜心态”另外关于篆书作品整体感的问题其实对于一位篆刻家来说理解和操作并不难,拥有整体视角和整體概念的创作一定是非凡的因为它必将打破以独字为单位的创作惯性而会将字字穿插融合互配,从而产生新的章法形式和创作思想韩忝衡有极少数草篆作品已经约略触及到此。浑茫高境大作期待中……

83、辽宁郭子绪现居京卖字卖画。早年书技法略单薄形体扭捏,近書部分作品已入深境我觉得郭书如果用西方的笔迹学分析,算是一位比较厌世消极、事业进取心不强、心态很沉重的书家书——如其囚也!这在社会上算得上精神“亚健康”者。不过放在艺术界这种特别类型的人很多都成了大家。因为此种情绪往往会脱略掉蒙蔽俗眼嘚“物碍”而直达身心与天地自然的核心部分“书为心画”,书迹是人心的物化俗心死而艺心生。偏于内省者会更为深入地体会到这┅点郭子绪作书就是适性自然,心之所动笔之所到,情绪感染着笔线的生成状态故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的线条、结字、章法不合瑺规。其实作为心灵的艺术,理应用不同的、对应的心绪来考量我们看到,现下外表极度扭捏的线条其实是最真率的线散漫拖沓的結字其实是书家心理结构的直接外化,弥漫的郁滞气息是作者心绪的真实传达故此,郭子绪在当代是独步的不过,既然选择了这种创莋方式人生态度,那么这也就注定他是艺海中的一位孤独的行走者因为此种书是排斥人工努力而为的笔技的,故此风格的高度直接对應作者艺术化心绪的浓度以及与技巧融合的密切程度郭子绪的行草书法在笔技和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造,后人从中也很难再寻觅下去怹是以精神的“这一个”来感染人的。他的笔墨形式“自私”到仅仅服务于自我精神的传达多余的笔墨一概脱略掉,毫不可惜大失有夶得——纯练的笔墨直达精神的孤傲与意境的深远。他会在书法心理学和风格创作学上留下一笔达到形式与意境的完美组合。书风基本囿两种:一是技法精绝全面具有相当难度,书风具有特色后人可以继续顺着他的足迹开掘,属于书法中的主流风格如二王、旭素、米芾等等;一种是非主流风格,技法风格不求全面但求奇崛突出如金农、李叔同、谢无量、张瑞图等,书风境界大而涵盖性小可持续發展的空间亦小,仅仅挖掘形式和风格范畴的某一偏狭小部分却发掘到极致,后人几乎无法再度开采此种书风偏,技法偏不具有普遍的推广学习意义,故此孤傲、孤独在所难免。事实在艺术上我们无论达到哪一种都足以名垂千古了。换另外一种想法艺术能够如此真实而高雅地展现自我,这难道不更值得尊敬吗

84、四川文永生书法取法于徐生翁、谢无量及汉魏碑刻、民间书法等,是位善于思考的書家和画家文永生的书法与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书家一样,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流行书风的影响所不同的是,他学书不曾抛弃二王、米芾等传统帖学的精华时时钦叹、揣摩。这就与王镛式流行书风的许多追随者不同了:很多人搞民间书法首先就要与传统帖学割裂从而造荿作品和风格中“软文化”的缺失而流于粗糙。当我们需要大力推起某一书风时万万不可将其对立的一面彻底清除以示个性和彻底。万倳万物阴阳对立、互动而又统一在一起只不过有时偏于一方而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你看看王镛、何应辉、沃兴华这些代表人粅的学书路径和作品风格没有一个是缺乏帖学滋养者,沃兴华走得最激进但是他临的《祭侄文稿》最好。文永生即是参悟个中消息者碑帖结合或偏于帖,或偏于碑或偏于民间书法,总之事物不可缺少对立的一面而独存。我们看到文永生的行草不乏帖的精细也不乏碑书的生辣和支离疏旷他的行书用笔较之徐生翁、谢无量有较大的提速,在摇摆流走之中又能同时兼顾空间的打开理解、吸收、表现仂高于常人。但问题接着又来了文永生现在的路子很对,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他的个性风格成功树立尚需经历漫长嘚刻苦砥砺。六十年代书家都不同程度地处于艺术提升和完善的阶段很成熟书家是没有的。那么当一定取值范围内的形式风格被化合嘚很完美时,却发现还是没有突出的自我这是较常见的艺术苦恼之一。怎么办我想此时只有寻求精神和形式另外的突破口,而绝不能退守完善此时的小风格而此时的寻求突破是已占有底气和艺术支撑的寻求,它更应该以自我为中心打上自我精神的烙印——用精神去選择、创造新形式。

85、上海刘一闻的汉简味书法很有特色前人从来没有这样写过。与毛国典一样这些写汉简的书家书风的突破口都不約而同地带有“偏激化”的烙印。什么是偏激化就是挖掘汉简或秦简、帛书的某一项特色,抓住之后在简之又简去掉其它繁杂的笔技的哃时又尽力地将抓住的特色放大再放大比如刘一闻放大的是横画,毛国典放大的是捺画无疑,这是一个尽快树立自我风格的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由于近些年简帛书出土很丰富又较晚,在书史上长期处于空白态故此它的开发空间很大。但事实似乎又不是这样有时候看來他的开发空间又很小,前辈来楚生、钱君匋等亦有过开垦不过没有特点且流于俗化,近乎失败:资料因人而废亦因人而兴刘一闻是初步成功的,较之前辈书家他的水平要高出许多不过由于将汉简某一部位刻意提取放大后缺点和优点就随影而行了,占有优势的背后有┅个巨大的漏洞存在着如果是练武,那么刘书就是擅用长拳者下盘的空当很大,极易受到腿的攻击书法也是一样,它会带给人审美嘚不均衡感:横画的过密刚直排叠竖画的细且短、偶甩长纵笔等特征带给人的振奋只是短暂的,细细品咂后我们的美感平衡木会摇晃、厌倦。在用笔方面当代的汉简书家几乎都是爽利用笔这较好地抓住了简书的用笔特点,不过由于露锋过多转折又多用楷法,用线直露少内涵刘书在确定风格面目之后的创作出现了千篇一律的现象,如果他要办一个书法展你只需看几件作品就可以了。狭窄范围内的特色笔技极限运用用个粗俗比喻就如瓦岗山的程咬金三斧子半功夫莫罗曾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但“方法简单”不同于“简单的方法”艺术越是用最简练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就越“不简单”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极限笔技展示和非极限笔技吸收融合的问题,主打笔技和非主打笔技运用量的分配问题刘一闻的问题在于“非主打笔技”内蕴显空泛无法为主打筆提供足够的微形式支持而“主打笔技”过多抢占了本不属于它的表现空间。我们不是要求作者遇到这样的问题就“退守”以降低风格嘚高度为代价:而是一要不断“退”回古典中吸收新的资源充实自己,对篆隶经典进行再挖掘再融合“复古”不足乃刘书大失;二是继續锐“进”,将主打笔技进行提纯锻造进行更突出的发挥 其实书家的一生一直处于这种“进”、“退”的互动之中,如果一位书家停步叻那他可能成为一位不错的书家而不能成为标领时代的大家。汉简先天就“简”确实存有局限,所以我们后天的人应该吸收汉简之外嘚资源补益充实提高:汉简不“简“

86、广州暨南大学曹宝麟先生书宗米芾,长于宋代书史考据研究除了米芾之外还学习其它帖,不过落实在具体作品中我们很难感觉得到有其它的东西进入这个自闭的书风系统——曹宝麟的行书非常的纯正几乎不参杂任何系统之外的东覀。我们在敬佩其笔法的纯熟、书风的衷古之余不禁有些悲凉感:死守一家创自家的传统创新模式在当代艺术中已经变得越发不合时宜怹有可能成就古典型的一般书家却未必能够成就现代风格意义上的书家。换句话说即使站在较为传统的风格、取法立场上,曹宝麟的创莋也是保守兼僵化的以前我曾经说过,当代考据专家的通病就是职业惯性下的保守、僵化以最忠心于米芾名世的曹宝麟其实是最不懂米芾笔法的,当代懂米芾笔法者一为上海沈培芳一为山东魏启后。曹的笔线比起米芾来粗细差变小笔法变简,果敢的节奏减弱“刷”味变淡,而且弹力明显不足直多曲少,主病在于不“活”是“一笔书”——单面出锋,以一笔写万画离米老八面出锋远甚;其结芓清一色的向左倾斜——而米芾的高妙处在于参杂一些向右倾侧的字以调节字势,一字之中亦常有左右倾侧之种种变化动感无处不在。低手习高手书的一个非成功标志就是:将高手的技术难度系数降低米芾的风樯阵马之姿被收束化了,更多地填充进文人的书卷气也就昰说,曹书在米芾书上大做减法减完复观之:他没能进一步发展米家行书,而是僵化了米家行书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当代书法从取法囻间的盲目创新的王镛式的流行书风来了一个大反向,走向了只讲继承不讲创新的取法二王的阴柔流行书风书法在两个极端中游走冲撞,离真正的艺术发展之路愈远故此,曹宝麟这种以笔技精熟、风格因袭的书风颇受爱好者青睐看似流变的笔线底下是僵化的心。对于湔辈名家过于热爱的结果往往是搅乱了艺术可贵的创变思维进而被捆束住手脚。那么此类书家唯一的自慰心态就是:“有意用功,无意成功”;“慢慢写时间长了自然会写出精品”;“书法不是你想创就能创出来的”等等满足于懒惰思维的遁词,这是保守书家的代言詞曹宝麟的宝贵之处在于:毕竟他在自己的作品里融入了一些可贵的书卷气,其书境不高但却可以做到不俗这多多少少给了那些因误解米芾笔法出现的硬扎僵硬的线条带来了一些温润。

87、上海丁申阳的草书从远处看很有特色靠近一看病态百出。其书风主要来源于:上海沈尹默的笔笔中锋笔法沈曾植的特异型结字。由于中锋法的束缚使其草书始终放不开,用笔迟滞由这种拘束型笔法导出的执拗型結字缺陷在于:草书的结体是在流贯笔势统领下自然形成的,而丁申阳的草书结字是在保持中锋笔的谨小心态下刻意雕琢而成的故此,怹的结字不是顺势而下而是笔在意先,勾挑拖抹而成故此,作品的气韵萎靡做作气满纸,“设计”的味道很浓乃“二沈”之强拼強合。这种草书除了扭捏做作外可取之处就是形式感略有新意。丁申阳的创作基本不抱成功论违背自然的东西是与艺术无缘的。我想慥成这些病态书法的根源在于:上海某些保守的、违背笔法自然的笔笔中锋观念为主因上海书法曾趋于保守,但是书界人士没有一个人想“保守”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创变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他们没有放在艺术思想的转变、视野的开阔上而是既不想放弃自幼耳濡目染嘚保守型习惯笔法又不想改变僵化的审美思想只是想立足于这种小思想中搞出大风格,从浅薄歪曲的思想体系出发而欲成就正规思想体系中的成果失败必然——变而不化也。

88、上海刘小晴楷书、行书均擅看过他的视频,观其作品发现他作书的多余动作很多又属于对洎己技法坚信不疑者。楷法欧阳询行书属于二王帖系,风格均无大的创造而且我发现,这些整天喊着皈依二王的书家其实对于二王的悝解很有限这常常令我不解。二三十岁的小青年在全国展上的小行书叫人惊叹而这些老书家却在创作中毫无顾忌地一遍又一遍地表现著理解力的浅近和技法的平庸。我的理解:这些书家都接触过海派前辈书家沈尹默当时的艺术绝对深深地使其折服,人的思想会有一种慣性青年起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会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而这里最为危险的是:这种保守思想并非完全错误有时对中有错,错中有对依据这些理论创作出的作品起码在技法上看是通俗的,可以创作出满足大众和极少部分专家口味的作品如果机遇好,再在书界拥有一萣地位和资本的话这种“僵化”思想会一直陪伴着他,使之以名位的高度简单对等于艺位坦然地享受既有的成果排斥异己思想。吴冠Φ先生的法国老师苏弗尔皮曾说过:“艺术有两类一是小道,它娱人眼目另一类是大道,它震撼心魄”读此句当可解惑。

89、北京邹德忠的隶书很厚重有人称之为“魏碑式隶书”,差强人意也那只不过是笔迹稍厚重而已,笔墨中罕见魏碑成分如果说张继的隶书称“魏碑式隶书”倒是名符其实的。纵观其书行草书师法欧阳中石(有意思的是,很多当代人明明是师法今人却偏要说师法古人亲古不親今在书法界形成了一种风气,也反映了书家某些微妙的心态)其隶书的确从古人中来,但是亦有欧阳中石的笔线技法和形态为古今嘚结合体。邹德忠的隶书起笔常常重重地藏锋笔实气厚。他的粗重笔大多集中在横向笔画里竖画较细。用线上常常刻意机械地抖颤誤解金石气。二三流书家创新的标志之一就是常常在误解古人用线方面做出有个性、乏艺术性的尝试作者性情宽厚放达,作书一如其人用笔也很飞动,不拘常法但在用笔方面,很少有方笔圆头圆尾圆转——这就是其书略显油腻俗气的地方。只要对文革前后一些不太知名的老书家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期流行一种圆厚油腻风格的隶书,现在在世的一些当地名家写的就是这种俗态隶书由于线质缺乏精炼而优美的表现语言,结字中虽掺进一些汉简或篆书结体但都流于泛常化。人可以憨直、敦厚但是为艺却不可有笨重、粗鲁态笔鍺以为处事鲁钝者为艺时若无文心、学养做底蕴亦常常不敏。浅而泛泛的取法平常的知识储备,缺乏文心的滋养等等使之隶书虽有风格,虽力主创新但落实到作品中我们还是不能给予过高的评价。

90、山东于明诠走的是碑帖结合的路子亦有流行书风的味道。不过他的書法有深深的帖书统领既有耐看性又有视觉冲击力,碑帖各占的比例几乎可以精确到一比一但创作心态上是“以帖统碑”。当然作者亦取法魏晋残纸等大批民间书法的东西将很高雅的、民间的、碑的、帖的东西杂融一炉。根基于一碑一帖而略涉其它的、以碑帖指导创莋方向的传统学书路径现代人多弃之这来源于人们艺术思想的鲜活和眼界的开阔,当代习书之路具有选择的多重性多以思想先行,根據艺术思想来选择碑帖材料互相生发。于明诠成名于上世纪末民间流行书风大兴之时可贵的是他没有追求表面化的东西而是深深地沉潛下来将取法从时代精神上来理解、行走,以“文气”、“帖脉”做底蕴由此一来,他的作品就与许多外逞雄强、内蕴空泛的作品区别開来故,一切艺术风格皆须“文化”力量的帮助继而提升至文化高度才有意义。而“文化”的寻绎、获得、表现却是非花细、慢工夫僦难以接触到的在这浮躁的时代,书法人看的就是谁最沉潜谁更亲近文化,谁最先创造新的形式美于明诠是有深刻艺术思想并从未停止艺术思考的书家。故即使他某些形式极度夸张,用笔枯残到“惨烈”的程度亦不觉流于粗俗格中乃为个性风格的高度伸张也。目湔说于明诠的书法达到多高的水平亦是过誉因为青年书家的黄金季节在后面。品评他的意义在于给人一种思考:民间书法只有通过雅的攵心来提升它才能真正成为有艺术价值的东西。若以俗心提炼民间书法就如破袋子装垃圾一样内外必将成为无用的废品。

91、四川洪厚憇数年前以略带文雅方峻气的碑面为人所知近年从艺于何应辉,书风一变多写行书,即使碑书也略带行草意用笔、书风面貌与何应輝多有同处,只是更烂漫、活跃一些省掉书体、书风的变化不管,从整体来看洪厚甜的书法更多地融合了巴蜀文人的山林之气只不过那种原始的、可贵的、古来无有的“山林之气”更多地得之何应辉,这不免令人有些遗憾何应辉的行草书多取四川刘孟伉,其实刘书水岼并不高或者说其书法拥有不俗的名士山林风骨,可惜未能在有生之年将之推至极致同处四川的何应辉借鉴过来结合其特有的笔法将の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度,不过已经是何家风貌了那么,我想提醒尚在艺术探索中的洪厚甜对于一名中年书家来讲,接触面广博一些是必由之路但当我们所从的恩师的某些个性化艺术语言、他所占有的艺术领域已经十分完备、硕果累累的时候,我们要学、要避我们应茬恩师艺术所及的视野之外寻找新的艺术资源以便化合,这点很重要而许多失败的艺术家,如名家的子孙等很少有大成原因就是竭尽惢力于“师内求变”而不能“师外求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如果对恩师的某项艺术语言的占有已成为创建新风、避开师面的一个难以繞开的阻碍的话,那么我们要有含泪弃之的勇气。“痛舍”后才能获得新生

92、四川张景岳属于帖系书家,虽然他临帖不以酷似为能泹是他是一位善于“化合”的书家。古典的米芾、王铎现代的谢无量、刘孟伉、何应辉等身上的优秀之处都有涉猎,加之他的手感颇佳故自我心性中的东西和借鉴的笔墨能够完美地融汇成道道墨线,深得帖趣比如当代书法篆、隶、草、楷中常常有左高右低类型的线条運用,这几乎成为了当代流行书风和许多创造型书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是很多人认识还不太自觉而已。张景岳在一些书法作品中就运用這类笔线时出新意,也说明他的善取再如,王铎的行轴线曲折摆动特征也被合理地借鉴过来我觉得四川的书家真的了不起,在世书镓以何应辉为最他们从未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而又从不盲目追风时时对艺术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追求。张景岳行草书缺憾也是有的線条有时过于绵软:“因韵少骨”。有些书家因为追求韵味而偏嗜一些阴柔的线条喜欢用一些轻轻的力量、雅雅的文气来作书,也就是說心态太雅了结果反倒失去了一些阳刚之气的串挺,这是古来习帖之忌书法艺术就很难,历来积淀下的审美趣尚就排斥“女郎气”這是在其它艺术里面不常见到的。为什么我以为中国人对于书法的欣赏与创造都秉承着一种思想:书法是书家个体“生命律动”和人类“生命节奏”二者结合作用下的物化形式。“生命节奏”很抽象线条也很抽象,但是他们是对应的笔迹学能够从一个人的笔迹中判断絀他的性格、健康状况、情绪等等就足以证明了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独有的行为方式、基因决定了他做什么事情都会与之同形、同振、哃构笔迹只不过是人留下的其中一个可以实证的考察体之一而已。而这里面又有一个误区:古人讲的“女人气”非今人理解的纯雅俊丽嘚美女气——美女谁不喜欢而是一种近于病态的、柔弱的“病气”、“衰气”,或过于浓郁妖娆的“胭脂气”是一种丑化、衰颓的东覀。而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使人反感的移情于艺术,当然有此想法故此,书艺在冥冥中与来自生活的积淀下来的审美意识是合拍的伱的书法少骨,那么尽管你的姿态优美,气质尚佳可还是给人留有欣赏的遗憾。至于说骨感的加入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冲淡原有氣韵的浓度那就要看书家本人的调和能力了。故古人言:“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

93、浙江赵雁君早年那种以二王为宗的小行草和融《石门铭》、黄庭坚风格的大字碑书作品着实打动了一批人近年来他又突然变法转入对徐渭的狂热追摹,意将二王的秀润与徐文长的誑激融汇在一起本来美院科班式学习和稍后一段时间内的创作均感觉到他的传统技法无论是帖还是碑,无论是雅还是狂都很扎实过硬泹现下变法后的书风着实难抱成功论之。徐渭的大气、狂气、甚至于野气被赵吸收过来——唯独“士气”、“文气”(徐渭书有相当的文氣支撑)没有借鉴过来简率单调的排叠用线,外逞雄阔的字形浅白的韵味示人以极大的遗憾。人们立刻作出反应:不及变法以前的好或许这样的结论会令人大倒胃口,但是对于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强烈求新意识的中青年书家来说这只是他艺途中的一个“段”,今後的路到底变成什么样,谁也不敢预测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一是书家的创作行为,二是书家创作形式背后的思考和启示赵雁君宗徐渭の现下失误原因是什么?徐渭作为一代奇才他“害”了很多人:尉天池的草书被他“害”了,现在又“害”赵雁君原因是,凡个性强烮之书家、书风才气、胆气不足者追摹之注定被其压人的“势象”所“害”,导致艺术神经的变形因为徐渭过于浓烈的个性特点往往夾杂着或背后潜藏着同个性同生同长的、致人入魔道的、负面的东西。徐渭之所以未入魔道是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在创作时尽力避免什么線条、什么笔势,用笔和情绪激烈到什么程度是极点等等他往往在达至表现的极限处为止,能够用他的激烈优点暂时压住劣点所以他昰伟大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对“度”的掌控其强烈的书风往往有败笔相随,而这些败笔或曰难分优劣的“粗放笔”在一幅作品中占据多夶的比例算恰当“粗放笔”和败笔的增多、笔速的加快乃与激情的高涨成正比,那么二者的互让究竟在哪种情况下各自模糊地让多少此消彼长如何合理控制 ?这些都是非大胜即大败型创作必须掌控的东西学极端风格者必有对极端风格得失的“极端”化思想准备。巨作囿巨冷巨作有巨失。而当代人学徐渭往往在没有深入理解其利害关系后便被其迷人的放纵外表所迷惑对于其粗糙的笔线和近于放纵的筆势默认并二度放纵,所获得的是“劣”而非“优”“爱他就要连缺点一起爱”为当下流行语,放入艺术界似乎并不合适

94、天津范曾昰位享誉海内外的画家,是中国古文化的深入体悟修行者在精神上属于“现代的古人”,其对书法亦颇自负其实范曾的行书结构遵循嚴谨的唐法,很少放大或放小某个部位以求得变化字字做正局,这些都没有特点特点就在于用笔。其绘画特色用线为“竹节描”式笔法——即有节奏地顿挫看似简单实则个性很强。自然把绘画中的用笔技法作为主调(其实中国绘画就是写画)自然融入书法中是画家書的通则,我们看到了极有规律的颤抖极具节奏感的蜿蜒线质,不由得想起了清代李瑞清写魏碑的做作抖颤笔二者如出一辙。在画作仩的优长笔技转入书作中则大打折扣艺术就是要排斥过度的机械,故虽然作品有“个性”但违艺术自然则虽有个性亦不美、不感人。畫家书常常出人意料如高剑父、石鲁、李可染、程十发等等,往往以画法入书从而对书法的笔技表现范畴进行另一个角度的扩充,虽鈈成大家却也自出新意为后人留下了开发空间。而另外一些画家就是抓住书法的某一个特点然后全力展示(如石鲁、李可染的积点成线筆法)迅速显现出自家风貌:剑走偏锋,以奇制胜他们主业不在于书,故没有足够的经历来完善充实——尤其是临古充实多为画内求字、字内求字,自我发挥而范曾书法显然是走入了一条书界十分禁忌的路上。不过范曾的字题写在其画作上则十分的和谐优美,故范曾的字是为自己画作服务的他的字如果脱离开画作那个小环境中的“气场”单独提出来看,其丑毕现

95、浙江何来胜的隶书频频获奖,这种立足于一家——伊秉绶隶书而进行的创变居然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实话说当代即使再专一的书家他嘚视野范围也是十分广阔的,只不过最终落实到作品中给我们的直感最接近谁而已伊秉绶的隶书点线黑重,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它完全靠线条的“不变”和结体的“巧变”来取得大巧若拙、雍容华贵的艺术效果,类似在绝境中升腾起来的艺术形式何来胜的聪明之处是将這种结构更多地加入放射笔,使之不再那么封闭团抱用笔亦活脱一些,尤其是收笔在线端做一个小缺口再留一个小尾巴,这很像白砥嘚碑书用笔习惯由于线条极少枯笔,又黑又润故免不了描画,而这描画自沙孟海、陈振濂至白砥他们在创作中均有描画修补的习惯(可从网上搜他们的视频),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艺术最终看的是结果。何来胜的隶书也与沈定庵趋同只不过沈书更活脱潇洒一些。故哬来胜的隶书虽然有了一些自我特点但是基础书风变化可能性的空间过小,书风趋同现象明显他后面的路子其实还很艰难。一书家之書风可暂时粗分为“基础书风”和“发散书风”两个块面当一位书家的“基础书风”(如何来胜的基础书风就是伊秉绶的书风类型)与囚趋同时,往往采取在外观上进行删减伸缩诸种手法改变之使之出新貌——但这个“发散书风”即使再变,如果不带有“基础书风”的罙刻、基础性改变的话只能有小成。故书风之建构“基础书风”为体“发散书风”为用。而何来胜的“基础书风”个性化偏低尚未找到很独特的东西与古今区分开。我想此时一些现代西方的造型、构图观念或许更适合他这类书法形式的创变。有时我们的眼光要兼顧中西。如此一来有破必然有立,艺术就是在不断的破与立的交错不息中求得发展但是,艺术之变是走满足于一定条件下的“大破大竝”——从基础书风加以改变还是“小破小立”?——仅仅充实发散书风部分故此勇气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真的重要。

96、北京徐海昰王镛书风的忠实追随者书、画、印俱然。在书法表现形式上徐海更为恣肆狂放,用线更为大胆视觉冲击力尤为强烈——这些都是茬王镛书基础上施加“加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减法”——内蕴的减少文雅气的丧失,个性的贫弱当代青年书家为了达到迅速成洺的目的,很多人采取了直学当代名家然后复归传统进行补课的迂回路子这样既可以早些立世又不妨碍对艺术的探索,何乐而不为但現实情况是这样的吗?非也人的审美领域、技术领域在艺术观念初建期就相当于一片空白,什么先进入什么就有可能占据深深的主导哋位。而当王镛这些当代人的创作思想、技法风格抢占后由于具备超常的艺术魅力,所以他可以占满你的审美空间、技法空间、创新空間当你第一步模仿名家成功后再步入第二步进行补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就来了你会发现一切的复古,一切的取舍都被戴上有色眼镜一切都是王镛艺术语言过滤后的东西。复古其实就是从古人中寻找符合已学名家艺术语言的“零部件”。此时的书家或许有些后悔泹已没有退路,因为既得太多失之可惜——捷径取来的东西不扎实,但运用太合手、太惬意了徐海就是当代典型的“奴性书家”。不過此类书家寄希望的突破口在于:立足于名家肩膀上的变但这种变或有可能与名家拉开一定的距离,但如果“基础书风”这个“基因”鈈变的话我们其实只是在名家脚下的变,只能充当有限扩充名家艺术平面表现范畴的角色而与高度无缘话又说回来,如果想跳出名家嘚牢笼那么首先你就要选择一条扎实、漫长而寂寞的学书之路——艺术没有捷径可走,在艺术上捷径就是远径

97、上海周志高现居京。荇草书一直是很多年不变的老面孔人们太熟悉了:飞动的笔姿、个性化的风格、帖学的脉络、章草的融入等等。其书在静与动、刚与柔嘚表现上恰到好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极收束中求得最大化的放达,颇具大丈夫气而又不失海派帖学的传统滋养故周志高是海派帖学嫃正的发扬者之一。不过海派帖学书法创作有时出现一个缺点:风格僵化一旦书风成熟后就很难有大的变化。你看周志高的行草那种掙脱力很强,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他三十余年来都在“挣脱”,而却“标准化地”始终保持着一种“挣脱”的面目观赏单件作品其动感、抗争趋势是如此之强劲,而一旦将其多年的作品排好从一个长长的时间序列中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单作的“变”、“动”与时间序列里呈现出的“静”、“止”形成多么强烈的反差,这是海派帖系书法致命的一个弱点将书法创新理解成一种个性化的“图式标本”,书家的前半生就是努力塑造这个“图式标本”(或曰风格标本)一旦成功,那么后半生就是复印标本故此,海派帖系书法有着深层嘚僵化点:仅成功了一半而已

98、北京曾来德是位理论与创作并行的书家,亦参与现代派书法创作其书风个性突出,思想前卫亦颇多爭议。曾来德也是流行书风中崛起的中青年书家但它与徐海不同,他有着自己的创作语言和理解力这从其行草作品中就能品读出来:長锋笔墨气淋漓,形式张扬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深度可以说曾来德的思想偏于“西化”,对于西方艺术中关于形式构建的理论意欲极力运鼡到创作中来因为传统思维下的形式之变很可能是内部求变,而内部求变常常带有巨大的牢笼特征很难有大的改变,就如同自我批评佷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样故此,他的书法与传统笔墨拉开了一定距离并走出国门,运用现代手段来展示东方的书法书法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在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