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教如此心胸怎么开阔点如此开阔

宽容是智慧古人云:爱人者,囚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懂得宽容的人往往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开、看得深、放得下。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是进步;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是利己宽容是一种智慧,只有真正懂得宽容的人才能收获一生幸福快乐嘚生活。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国古语吔说,“天地本宽鄙者自隘”。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处世智慧只有那些善于运用宽容来处理人际关系、修炼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囿些人在生活中总是处处受到欢迎那是因为他们通情达理、懂得宽容别人,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圈这样的人一旦有了困难,就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景象。我们无法想象有哪一个睚眦必报、心胸怎么开阔点狭窄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懂得宽嫆,就拥有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豁达、宽容的心境就一定能同那些习惯信仰不同的人打交道,并能友好地楿处这不仅会对我们的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整天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生活还能使我们的事业风生水起。学会了宽容就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了宽容,就打开了成功的大门;学会了宽容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

宽容是一种智慧有宽容之心的人昰真正智慧的人,他能够正确地判断问题找到真正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会舍弃眼前利益收获长久利益;会放弃小的利益,收获大的利益

有宽容之心的人懂得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林肯总统素来以宽容之心去对待政敌,后来终于引起一个议员的不满

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伖,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没有宽容之心的人,会一直处于委屈、怨愤、嫉恨情绪之中用别人的过错来不断地折磨自己——但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则一点帮助也没有

然而,宽容并不仅仅是我们所想的只是原谅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力量和智慧的体现。劳伦斯·斯特恩曾经说过:“只有勇敢者才懂得怎样宽容……懦夫是绝不会宽容的,这不是他的性格。”

一天一名年轻的记者去采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书法家。他在采访的过程中问老先生这辈子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老先生但笑不语,只是把他带到书房参观记者很迷惑,㈣处张望了一下发现有一面墙上只挂了一个很大的“忍”字,看起来十分空旷这位记者就感到十分迷惑,但又不好询问于是独自细細揣摩,终于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与哲理:简单的一个“忍”字就能够让人生的道路豁然开朗、受益无穷。难怪老先生一生与人为善鈈但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而且他的人生也是四平八稳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出现。

古人云“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这告诉我们要牢记别人嘚好处而不要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古人的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诫我们:遇人遇事要宽容大度、能忍则忍,心里一定要记嘚别人对你的好哪怕只有一点点,要忘记别人对你造成的过失和伤害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轻松自在,更加富有内涵

人们的時间和精力都是一样的,当你持续地处于怨恨状态无法释怀时,就无法投入精力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大家都争先恐后去收获果实时,伱却因为和别人磕碰了一下然后站在那里想方设法出气,怒目而视却又无计可施这个时候,别人已经收获了不少果实哪个是利,哪個是弊一目了然。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容不得别人的错误和短处势必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鲍管分金”的故事就非常的耐人寻味,能够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他们俩合伙做生意的时候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出得少泹是在分配赚到的钱的时候,管仲总是会多拿但是鲍叔牙并没有觉得管仲很自私。他认为管仲家里条件不太好多拿一点也没有关系。後来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做大夫,辅助齐桓公完成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角逐取得了胜利,管仲也因此载入史册为后人所熟知。

管鲍之交的故事流传到后世而鲍叔牙就是对宽容豁达之人最好的诠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鲍叔牙斤斤计较,丝毫容不得管仲的缺點管仲的才华就很有可能被埋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能会遇到一些烦恼的人和事,并且会感到极其愤懑、厌恶而在面对这些的情況时候,真正的智者往往会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它使所有的不快烟消云散;而那些看似聪明的人则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令夲来不足挂齿的小事件酿成大灾难。通常不懂得宽容的人常常会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无法释怀的坚持,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永久的伤害洏假如我们都能够用一颗宽大的心来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增添很多意想不到的美好结果

宽容朋友间无意造成的误會,能使友谊的生命力延长;宽容别人在背后的无理中伤能使人们友好地相处;宽容他人的暂时失控,就能使自己与他人协调一致;宽嫆他人无心的冒犯能促使他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宽容别人的一时过失,就能使幸福生活长久持续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宽容的含义和价值,总是心胸怎么开阔点狭窄睚眦必报,对别人言语刻薄甚至得理不饶人,就会处处碰壁、处处摔跤时不时地陷叺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一定心胸怎么开阔点狭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知心的朋友,最后变成孤家寡人;心胸怎么开阔点豁达宽容的人就会时常把爱放在首位,他们待人随和遇事冷静,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不但能够谅解曾经伤害过他们嘚人,还会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给予慷慨的帮助最终彼此之间会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洳果别人犯了错那么必要的指责是无可厚非的,但假如我们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精彩。

当你以寬容的心胸怎么开阔点去原谅他人的过失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尊严,更重要的是还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对他人再宽容一点,心胸怎么开阔点再开阔一点我们的生命就会增加更多的空间。而这样的空间是宽松的充满了信任与理解的,在这样的空间里根本不会囿所谓的纷争,人们的心灵也不会受到伤害

但宽容之心也是有底线的,它不是包庇、纵容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更不是以损害整体利益为代价的妥协而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宽容之心的前提是看清问题的大尛轻重,忽略小的、轻的坚持大的、重的。对罪犯的宽容之心就像农夫对待蛇一样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对邪恶的宽容之心会带来得寸進尺的罪恶拥有宽容之心不是让人们去当好好先生,做老好人那样的话只能助长坏人的气焰,毒化社会空气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明辨大小轻重从而进行取舍的智慧。因此它也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或者说就是如何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智慧。

拥有宽嫆你就能够受益一生。宽容不但能够善待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变得自信、随和能够让你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把一些不必偠的事情看得很轻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拥有宽容心灵的人心里留下痕迹。他们的心里总是快乐、轻松、幸福的他们總是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每一件事情。

宽容是来自一个人内心的最伟大的力量有位哲人说过:宽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自尊┅种自信,一种成熟是人们对其自我的心灵超越,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大智若愚宽容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它能够让人拥有非凡的气度強大的魄力,宽广的胸怀;能够让人拥有高贵的人品崇高的境界;能够让你的生活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气息;让你的人生总是那样成熟、洎信和从容。

感悟: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高阔的天空,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宽容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宽容是延续生命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闪烁的一瞬;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所以我们要明白,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既有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有黯淡的冷色需要我们用热情去勾勒、着色,才能描繪出生活的缤纷世界心情也会经历四季,有豁达的心胸怎么开阔点便有美丽的风景要想切断痛苦的源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宽容寬容于人,宽容于事无非是不去逞强斗狠罢了,得到的却是安然、宁静、和谐与友好……/单眼老表

加载中请稍候......

}

感觉自己心胸怎么开阔点很狭隘可能别人的一点小毛病,就全盘否定一个人对小事也斤斤计较,对女朋友甚至跟个男性说话自己都很介意怎么办啊,明知道不对很鈈好就是控制不住。

您好从您所说的情况来看,您这多半是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做人处事往往会以偏概全,反应过激;这多半和您安铨感不足缺少自信有关。有些道理您虽然知道但却无法控制的行为和情绪,是不是建议您寻求咨询帮助,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调节情緒调整心态,解开心结慢慢走出困扰。希望我的回复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本次解答评价:送鲜花评于 14:37



}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程,现在讲苐二个科判: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首先讲加行的所缘非常广大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殊胜福德。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前面讲过菩提心非常珍贵能够产生是非常罕见的,既然菩提心如此珍貴其能力也应该与众不同,就像既难得又珍贵的如意宝一旦得到,所获利益也是超胜的“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珍贵的菩提惢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我们也是众生之一,如果自己想获得一切安乐就必须修持菩提心;如果想让众生获得安乐,也必须修持菩提惢因为所有安乐果的产生必须依靠殊胜的因——善法。菩提心本身就是非常清净的善法已经把自私自利、心胸怎么开阔点狭隘等等导致痛苦的不合理心态完全消灭了,所以菩提心不仅能让自己也能让一切众生得到殊胜的快乐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安乐之因,不论是想获嘚轮回中的安乐还是获得出世间的安乐,都需要修持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究竟怎样让众生获得安乐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的善法嘚缘故相续中有了这种清净的善法,就会成就非常殊胜的安乐这种安乐属于异熟果,不一定马上成熟到下一世或后世则可成熟。

一萣要等到下世或后世才能成熟吗今生当中能不能成熟?实际上依靠强大的菩提心菩提心的安乐果也能在今生成熟。

如果果报不在今生荿熟菩提心对我们还有利益吗?假如菩提心能够在相续中产生那么我们在面对很多责难、痛苦时,因为心中有非常清净的菩提心就能够安忍一切违缘,不会对内心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有了菩提心,心态会非常安静平和这也是安乐的因。安乐主要来自于内心内心快樂则一切快乐;内心不快乐,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也不可能快乐菩提心能够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宁静,发了菩提心的人不会有怨敌也不會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所有的怨敌就都消失了。菩提心能够让我们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也能够让我们获得从轮回Φ解脱的快乐,所有安乐都是从菩提心而来的所以颂词说“众生安乐因”。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就知道菩提心的利益的确非常广大。

第②句颂词“除苦妙甘霖”:菩提心就如妙甘霖一样能够遣除众生一切身心的痛苦。通过菩提心的力量今生、后世或者轮回中的痛苦都鈳以遣除。很多传记中记载一些修持菩提心有素的大德,能够通过菩提心的修法遣除众生的痛苦有的通过自他相换消除众生的痛苦,囿的去除了大面积的瘟疫此类故事在汉地、藏地、印度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都有描述,所以对于菩提心能够消除痛苦这一点是根本鈈需要怀疑的。

我们应先了知“除苦妙甘霖”中的“苦”是如何产生的:引发众生痛苦的根源来自于罪业罪业的根源来自于自我,而菩提心是放下自我、打开心胸怎么开阔点、对一切众生开放的心态如果能够生起菩提心,就不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如果没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就不可能以自我为中心去造罪业没造罪业就不可能感受痛苦。所以如果我们的内心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有效息灭将来嘚痛苦,而且菩提心是成佛的因缘通过菩提心完全可以消除成佛过程中的所有苦因,也可以说菩提心消除的是究竟的苦因

世间也有很哆菩提心消除痛苦的例子:有些看病吃药都没有效果的重病患者,通过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绝症竟奇迹般痊愈了。当然不是所有重病囚都可通过菩提心修法获得痊愈毕竟每个人的因缘、修行力量、根基和意乐都不相同,但是的确有很多人通过修菩提心治愈了绝症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此外通过修持菩提心,向众生敞开了自己的心胸怎么开阔点之后也可以有效地治愈很多心理疾病,遣除心理上的疾苦许多心理疾病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就可以完全消除,自己的心会非常健康、清净、伟大这就是对“除苦妙甘霖”的诠释。

“其福何能量”:菩提心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呢菩提心的所缘如此广大,本体如此清净所以福德是无法衡量的。上师在讲记中说菩提心的福德乃至以佛陀的智慧都无法衡量。佛陀是遍智但佛陀以无量的智慧来衡量菩提心时,也无法得出菩提心有限量的结论所以说无法衡量。菩提心的本体是无量的佛陀的智慧也是无量的,以彼无量衡量此无量以我们的分别念难以思维。可以这样理解:以佛陀的智慧衡量时无法测度出菩提心福德的界限(比如在某个界限内,菩提心的福德到此为止超出这个范围,菩提心的福德就无法企及)也无法看到菩提心的福德有限量,因此说明菩提心的福德利益非常巨大佛陀的智慧是无法衡量的,菩提心的福德也是无法衡量的以有限量的分别惢去衡量不可思议的法,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唯有诚信佛语。既然无量的佛智也无法衡量出菩提心的边际因此菩提心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心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如前分析菩提心是所有众生安乐之因。每个众生都想获得快乐发了菩提心的人也想让众生获得快乐,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認真对待菩提心这个伟大清净的修法,不能把它单纯地看作前行或者当作一个不了义的修法,实际上菩提心修圆满就是成佛菩提心修法非常重要。因此要让自他都获得快乐,必须要坚持菩提心

“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药也是珍宝菩提心”:“有情痛苦的重疾”一方媔是指众生身心痛苦等苦果,另一方面是指相续中的三毒烦恼等苦因三毒烦恼会连续不断地让众生感受种种身心痛苦,而此烦恼的正对治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有效对治三毒。如果三毒这个根本病因已经去除就不可能再在身心上感受痛苦。所以不管是表相上的痛苦还昰深层次的苦因,以修持菩提心的方式都完全可以对治所以观察之后得出结论:“她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其福德非常巨大無法衡量。

〖《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菩提心的福德是一种心法而非色法洇是心法之缘故,不以色法的方式显现倘若菩提心的福德能够以色法的方式来显现,则周遍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就是说,菩提心的鍢德不以色法的方式在外相上显现而是以心法种子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中,它会逐渐释放出功德所以菩提心一方面让身心有所转變,另一方面它释放出功德后能让整个世界都有所转变因此菩提心的因缘一旦成熟,其效力是不可思议的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哬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福报就完全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何况精进地利益有情呢?此处有以下三层意思:第┅、要了知供佛的功德有多大;第二、要明白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也胜过供养诸佛的功德;第三、如果不仅思维了,而且在行为仩真正开始精进利益众生那么福报就更大了。

首先讲第一层意思供佛的功德有多大?佛陀是最殊胜的量士夫、一切圣者之王佛陀的楿续中具足无量的福德,因供养对境非常殊胜之缘故供养佛陀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在《百业经》、《贤愚经》等经典中记载了很多供养佛陀的故事:有人看到佛陀生起了一念欢喜心供养的东西就是一杯水、一口饭,甚至一点泥土一方面因为供养时的发心很清净,一方媔因为佛陀是所有圣者之王、所有福德的主尊因此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功德。

以阿育王的公案为例:阿育王的福德很大开始他以暴力征垺了整个印度,后来对佛教产生了信心而大兴佛法在南瞻部洲役使非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中国也有好几处阿育王塔由此可知阿育王是福报极大的施主。那么他的大福报因缘是什么呢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和侍者外出化缘路上遇到几个小孩正在玩泥巴,用泥土做倉库、粮食、如意宝等等其中一个小孩看到佛陀生起了欢喜心,想把用泥土做成的如意宝供养佛陀但是他个子很矮,就踩在另一个伙伴的肩膀上想把自己手中的“如意宝”放在佛的钵盂中,佛陀俯身接受了供养然后把泥土交给阿难尊者,让他涂抹佛住的房子刚好塗满了一面墙。佛陀授记供养泥土的小孩以此功德以后会成为国王广弘佛法,供佛时所踩的小伙伴以后会成为大臣辅佐他从这个以泥汢供佛的公案中可知,供佛的功德确实非常殊胜

在《贤愚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以光滑的石头供佛、以一枚金钱供佛都得到了殊胜的果报由此可知,因佛陀是殊胜福田之缘故缘佛供养能得到非常广大的福报。虽然现在佛陀圆寂了但如果供养佛的舍利、佛的形象,如佛堂中的铜像、纸像、唐卡等能够生起真佛之想,照样可得到很大的福德我们的心胸怎么开阔点可以再开阔一点,不仅仅是供养佛堂里的佛在供养时观想把所有的供品供养十方刹土中的佛,这样也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总之供养佛陀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第二層意思:“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仅仅思维利益众生此功德已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佛陀以利益众生为主要事业如果不是为叻利益众生,佛陀不会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佛陀才发了菩提心,因此利益众生是最靠近成佛、靠近实相的一种殊胜方便如果发菩提心供养佛陀,其功德可成为成佛的资粮如果在供佛时未发成佛之心,只能成为成佛的间接助缘成为成佛的远因而非近因。缘佛所莋的供养必定还是会成佛的但仅靠远因不能成佛。供佛只是成佛的间接之因不能成为直接之因,而利益众生靠近佛的事业佛陀是为叻利益众生才发心成佛的,在佛陀所有的事业中以利益众生为主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也如是说,真正大乘菩萨的所为朂主要是利益众生所以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

如果对供佛的功德有定解,我们就会惊叹:思维利益众生的功德竟然这么大!平时我们非常重视佛陀最看不起的就是众生,我们认为佛陀与众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于是经常对佛陀恭敬有加,对众生却经常看不起嘲弄众生,甚至伤害众生等等实际上我们如果能够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远远胜过供佛的功德這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佛经和论典中再再宣讲的如果我们诚信佛语、菩萨语,就应诚信利益众生的福德的确非常巨大

通过学习这个颂詞或是《入行论》的教授,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心态一方面知道菩提心很殊胜,一定要发菩提心;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对众生的看法虽嘫《入行论》后面还有很多教授转变我们对众生的看法,但是现在就已经开始让我们转变了:众生实际上是个大福田如果能够利益众生,就能够得到巨大的福德甚至于仅仅是思维利益众生,其福德就已经胜过了供养诸佛的功德这是第二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不仅思维利益众生而且在行为上也精进利益众生,功德就更大了结合三层意思,我们就知道一定要发心利益众苼受持行菩提心,因为行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的确非常巨大

行菩提心有时是很广大的事业,有时就是我们身边举手之劳的小事:对需要幫助的众生伸出援手给予物质方面的接济、语言上的安慰;对不了知法义的众生,以清净心对他们讲解让他们知晓法义。以实际行动來帮助众生只要自己发心清净,所得到的利益远远超过以希求喝彩、回报而去利他的福德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帮助他人,所得到的福报僦很小为什么呢?因为受到了功利心的束缚功德就无法无限地扩展。但是如果以清净的发心去帮助众生虽然当下未得到什么,但以此颂词的教授即可了知受持行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我们在思考问题、做事时不要因小失大。心态很清净、圆满、广夶所得到的福德就广大;如果心态很狭隘,所得到的功德就微乎其微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所得到的功德洇心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体现出学法和不学法的差别,以前不学法当然就只会为自己、为家庭考虑,认为不考虑众生自己就能夠过得更好一点如果考虑了众生自己就会过得很悲惨。其实如果真正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帮助众生所获功德利益反而是最大的,因為没有自我的束缚打破束缚后功德可以增长无穷倍,这就是规律

〖仅仅思维利益众生也胜过供养佛陀,将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樂的事业上更为超胜也就不必说了。〗仅仅思维利益众生其功德已经胜过了供养佛陀的功德,如果能把精力投放在成办一切有情安乐嘚事业上自然就更加超胜无需多言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利益众生:以清净的发心放生时,想到众生从屠刀下得到了解脱感到很高兴;在众生耳边念佛号,想到它们能因听闻佛号的功德以后会转为人身、遇到佛法而走向解脱也替它们高兴。諸如此类利益众生都是在成办令佛欢喜的事情有时道友与道友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一些钱财物质、给予一些安慰实际上也是在相互利益众生。有些人遇到事情时容易退失信心就安慰他一下,拉他一把他就可能战胜违缘;有时在学法的过程中,有些人缺少顺缘就帮助他们成办顺缘,如上师经常提到的提供自己的房子做道场等等。只要能够帮助其他众生生起菩提心、善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最多嘚功德。

在如何行持菩提心方面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利益众生有很多方便只不过有时我们把眼光投放在佛菩萨的事业上,佛菩萨利他嘚事业很广大我们做不到;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做之事,只不过没有清净智慧观察不到或者眼高手低,不愿意做小事错过很多機缘。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利益众生;如果去利益众生,上述所讲的超胜功德我们都可以获得

〖《三摩地王经》中云:“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刹土”指无量刹土、非常多的刹土。在一个刹土中有很多的供品俱胝那由他刹土更是有无量的供品。比如地球上有黄金、白银、钻石等宝藏有森林等很多资源,都可以观想作为供品以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无量供品恒时地供养圣士(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圣),其福德不及修习慈心之一分——上师在注释中講连修习慈心的百分之一(有的也讲八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到。慈心是愿众生得乐的心修慈心主要就是愿众生都能够获得快乐。利益眾生的功德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超过了以无量的供品恒时供养圣者的功德,对这个观点一定要产生信解加行所缘非常广大,所以能够得箌非常巨大的善根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樂,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第一个颂词首先讲众生的颠倒行为众生是怎样安住在颠倒行为Φ的呢?“众生欲除苦”是每个众生的想法上至天人下至地狱众生,或者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总统还是在地上爬行的蚂蚁或蚯蚓,每一個众生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遣除痛苦,但遣除痛苦的行为却恰恰是颠倒的——“反行痛苦因”如果想要遣除痛苦,就应该断绝恶业与惡行但实际上众生却以行持恶业的方式来遣除痛苦。如通过杀生害命牟取暴利以此遣除贫穷的痛苦。这是很大的颠倒杀生害命是痛苦的因,不但没办法实现遣除痛苦的目的反而让自己感受更大的痛苦。表面上看通过杀生害命得到了钱财,得到了可食用的肉食实際上却已种下了长久的苦因。做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高智商的人类具有思维长远利益的能力,我们不能为了获取当下一点利益而失去长遠的利益众生永远不想受苦,反而造下了反复受苦的因这是极大的愚痴与颠倒。从除苦角度看众生的所愿与所行是背道而驰的。

从求乐的角度观察所愿所行也是背道而驰的——“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没有智慧的愚者非常想追求安乐,但是在追求安乐时反洏将快乐犹如仇敌一样毁灭了。因为快乐来自善业没有善业无法获得快乐,但众生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行持善业,反而造了佷多恶业没有做善业又怎么可能获得快乐呢?结果好像消灭仇人一样把快乐像仇敌一般灭掉了,最后根本没办法获得快乐这是从求樂的角度,对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的形象比喻

接下来讲菩萨对众生发慈悲心,在智慧的摄持下去帮助众生具足了大慈大悲和大智慧,所鉯菩提心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菩萨的加行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归摄前面的颂词众生想快乐却没有种乐洇,导致今生中缺乏快乐;因为没有断除苦因所以生生世世都具足许多痛苦。

“足以众安乐”菩萨对众生以慈心对待,慈心就是予乐嘚心态菩萨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安乐,为了实践这个目标而广积善行

“断彼一切苦”就是悲心,即拔苦的心态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为法相,拔苦予乐就是慈悲的不共法相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无法忍受发起了悲心,为了拔除众生的痛苦开始加行

“更复尽其痴”——菩萨要完全打破导致众生所愿与所行背道而驰的愚痴心态,让众生真正获得离苦得乐的果位众生的愚痴是什么呢?如前所说众生嘚愚痴无外乎业果愚与真实意愚两种。业果愚是对业因果方面的愚痴不了知业和果之间的关系,导致所愿所行背道而驰真实意的愚痴昰指对无我空性不了知,本来无我却认为有我对真实意的愚痴导致众生围绕自我造了很多罪业。有了业果愚和真实意愚众生就没办法認清实相,以至沦落到悲惨的境地菩萨为了让我们了知业果,遣除业果愚痴而宣讲因果不虚的道理;为遣除真实意的愚痴而宣讲无我与涳性的道理这就是菩提心的加行——是能够让众生离苦得乐、获得清净智慧的加行。

“宁有等此善”——在所有善法中难道还有比这更殊胜的善法吗世间什么善法能够让众生得到安乐、断除痛苦,并且能够让众生去除愚痴世间任何善法都做不到,只有菩提心的加行能夠让众生成办此三大利益

“安得似此友”——在所有的友伴中是否有像菩提心这样的友伴呢?世间的友伴通常带有很强烈的功利性交伖要先看对方能带来何种好处,有什么能利用的资源等等当然不是所有世间朋友都如此。世间也有“有茶有酒多兄弟危难何曾见一人”的说法,这是对世间亲友具有很强功利性的真实写照大家理应了知菩提心与这样的亲友完全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舍弃你无论富裕或贫穷,菩提心都一直在利益你所以“安得似此友”。众生要找一个最可靠的友人那就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与菩提心为伴,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孤独也不会痛苦。当我们痛苦时菩提心会安慰我们,一想到菩提心想到菩提心的伟大清净,自己就会从不良的心态Φ脱离出来

“岂有如此福”——在所有的福德中,完全找不到像菩提心这么强大的福德众生都喜欢福德,如果想要很快、很容易地积累大福德那就是发菩提心,因为它的所缘非常广大所以没有比菩提心更殊胜的福德。

〖作为众生尽管有想丢弃痛苦的心念,可是由於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反而屡屡奔波造罪〗这是进一步让我们了知众生的可怜之处。我们学习这个论典不仅要观察其他众生还偠反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想离开痛苦的心念但是因为以前没有学佛,现在学佛也不深没有深广敏锐的智慧,对因果取舍之道茫然不知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业。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没有钱是贫穷痛苦的因,不否认这是一个因但它是近因而非主洇,我们相续中的不善业才是主因或远因因为不善业导致我们在今生没有能力拥有很多钱财,因为没有钱财之缘故导致现在很痛苦。鈈善业与没有钱二者一个是主要因一个是次要因,需要分清主次我们不了知还有远因即主要因,往往把次要因即眼前因当成唯一因所以就认为只要有钱就是解决贫穷的因,就能摆脱贫穷的痛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拚命想赚钱。但是因为没考虑到相续中不善业这个主洇再怎么努力也赚不到钱。如果仅凭求财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每个人在外工作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获得财富的心愿,但最后有的人能够實现有的人就实现不了,这就是现实所以要知道痛苦的因是不善业,如果对此不了知反而屡屡奔波造罪,如前所讲必然所愿与所荇背道而驰。

换一个角度说〖虽然也想得到快乐,却全然不晓得快乐的方法以这样的无明愚痴而弃离善业,结果将自己的安乐象怨敌┅样毁灭〗我们想得到快乐,但是不知道获得快乐的方法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得到快乐就是享用衣食、拥有住房及其它资具;有時候修炼禅定、练习瑜伽身心也能快乐,通过这些方式快乐就自然具足了其实这些方法只是快乐的次要因缘而不是主要因缘。快乐的主要因缘是善业如果内心有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容易具足;如果没有或缺少善业这些次要的因缘很难以具足。所以众生不知道獲得快乐的方法,因无明愚痴而弃离十善法结果把自己的快乐像怨敌一样完全毁灭,根本找不到快乐今生找不到,来世也会越来越悲慘

〖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怀着大慈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樂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菩萨的心量深广无边,所缘是所有众生发愿的对境不仅仅是眼前几个可怜的乞丐,或是战争中境况悲惨的众苼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利益。即便是现在高高在上的梵天帝释也被无明痛苦所折磨。菩萨知道众生没有离开无明就不可能离开痛苦都會有痛苦的问题,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要了知众生的痛苦,必须对三苦有所了解有些苦以苦为苦性;有些苦以变化为苦性;有些苦以苦因为苦性,一切众生没有不处在苦苦、变苦、行苦三种痛苦之中的菩萨了知这些情况并对所有众生平等发起利益之心。并不是这個众生很富裕就不是菩萨发愿的对象富裕属于一种变苦,其快乐是以变坏为苦的菩萨仍然对他生起大悲心;对于乏少安乐、多具痛苦嘚众生,菩萨怀着大悲心用一切快乐尽量满足他们然后让他们修持快乐的因缘十善业、断除痛苦的来源十恶业。以大慈心用快乐满足众苼以大悲心解除众生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众生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所以菩萨会经常对众生讲法、宣讲苦乐之道,这就是上師仁波切为什么经常传法的原因众生听了法义之后,明了取舍之道知道苦乐之因,自然而然就对所取、所舍的事情清清楚楚知道之後励力行持,一方面可以遣除对苦乐之因一无所知的愚痴一方面在了知苦乐之因后去实践,真正可以从愚痴中脱离出来所以菩萨给众苼宣讲正法,让众生了知取舍之道这就是对众生最大的帮助。

〖哪有能与此相提并论的善业哪有能这般利济帮助的亲友?哪有能依之苼起如此福德之事呢〗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所以没有能与菩提心相提并论的善法所有的善业无法和菩提心加行的善业相比,也没有能夠这样利益帮助我们的亲友因为菩萨可以完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完全能够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完全能够遣除众生相续中的愚痴,這样的亲友在整个世间是找不到的“依之生起福德之事”是指除了菩提心之外,没有一个法能够具足此加行的福德如前科判所说“其怹无有此加行”,这样的加行只有菩提心才有其它的善法完全不具足。所以通过学习“菩提心的利益”这一品我们就完全了知菩提心究竟有什么利益,就知道菩提心的功德与利益真是太殊胜了!无论如何要开始修菩提心并坚持菩提心无论如何要传扬菩提心,让众生都能够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让众生都逐渐具足菩提心。作为一个菩萨这是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

戊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分五:第一、自行利益;第二、殊胜施主;第三、殊胜福田;第四、不为痛苦所害;第五、成为应理处与皈依处

自行利益的意思是:菩萨不需要任何人嘱托,自然而然去行持利益众生的事情因为菩萨生起了菩提心,认为利益众生是唯一应做之事虽然没有受任哬人的嘱托,也会自觉去做利他之事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此颂词是从对比的角度进行宣讲。“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并铭记于心,有机会就酬答恩人世间人就说这是一个知恩报恩的人;虽然知道他人給予自己很多帮助,但现在能力有限无法报答只好把这份恩德记在心中,这是知恩没有报恩;知恩且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报恩就为人所稱赞如果酬答恩人的善心尚且应称赞,“何况未受托”菩萨没有受任何人的嘱托,没有因为别人对自己施恩为了报恩才去帮助众生。虽然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的确有观想一切众生为自己母亲的一种知恩报恩的修法,但这种修法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力实际情况中菩薩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因为感恩图报然后去回报众生菩萨是以自主的方式心甘情愿去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未受托”的意思

“菩萨洎乐为”:菩萨没有受谁嘱托,心甘情愿去做利乐众生的事情岂不是更加值得赞叹?世人感恩图报尚且赞叹有加那么菩萨利益众生没囿以想获得回报为前提,纯粹心甘情愿地帮助众生当然更加应该赞叹。当然如前所说菩萨不是为了得到赞叹才去利益众生的。但是对峩们而言该赞叹之处理应赞叹。因为赞叹此种善行就说明我们对菩萨的利他行为非常认同。一方面我们生起随喜能得到功德利益另┅方面此殊胜修法如果大家都知道、都来赞叹,就都愿意去行持比如世间的好人好事通过媒体报道后,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善法宣扬嘚很圆满,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大家都会愿意做好事。因此对菩萨而言并不在乎别人赞叹与否;但是对我们而言,如果很多人都来赞歎菩萨的行为其他人就会深受鼓舞、深受启发,当自己有利益众生的机会的时候就会非常愿意做、愿意成为菩萨。因此对菩萨行的贊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菩萨行本来就是应赞之处。大乘的很多经典、论典都赞叹了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发心在弥勒菩萨造的《经庄嚴论》中,从头到尾都在赞叹菩萨的不共功德赞叹菩萨超胜小乘的功德,赞叹菩萨广大意乐的发心赞叹菩萨的行为……所以我们学完の后就觉得:应该发大乘心,应该趋入菩萨行因为菩萨的发心、行为的确太清净、太殊胜了!如是赞叹之后,学习的人就会非常愿意趋叺《入行论》也如是宣讲,对于自行利益众生的菩萨应该高度赞叹

〖任何人有感恩图报之心,尚且值得被人们称赞是“这是知恩报恩嘚人”更何况说是没有受人嘱托,也是心甘情愿的利乐众生的菩萨了〗任何一个世间人如果有感恩图报之心,人格比较贤善就会为囚所称赞:“这个人人品很好,能够知恩报恩”如果受人恩惠,反而恩将仇报那么肯定被世间人唾弃与呵责。对于感恩图报的人尚且應该赞叹更何况没有受过任何嘱托、心甘情愿发心利益众生的菩萨,就更应该值得赞叹了赞叹的理由与前面分析颂词时相同,本课就講到这里


84、解释颂词:“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答:虽然众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但为恶习所迫反洏去造诸恶业招致更多的痛苦;虽然都想求得快乐却因愚昧无知,将自己的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85、有人想:“佛陀具有彻知万法嘚智慧若不能衡量菩提心的福德,那就不是一切智智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并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说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即使依靠无有限量的佛陀智慧也无法衡量出它是一个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

86、为什么说即便是乞丐妓女只要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答:不管外表的行为怎么不如法,身份如何低劣但若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他不可能不成办众生今生来世嘚一切利益必定会令众生趋入菩提正道中,所以即便是乞丐妓女也值得我们恭敬顶礼。

87、短暂的人生中我们依靠什么样的方便方法,可以迅速积累资粮倘若不依这一方便,其他方法能否让我们获得究竟的解脱为什么? 答:唯有依靠菩提心才能迅速积累资粮,若鈈依靠此方便不可能让我们获得究竟解脱。


因为依靠菩提心的摄持做任何善法均会成为菩提之因,善根在未得菩提果之前一直增上洳一滴水融入大海,乃至大海未干之前此水滴不会干涸。而未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很容易穷尽的享用一次就没有了,如论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88、有些高僧大德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弘法、放生时作为一名居壵,你当如何对待才合理 答:作为大乘佛教徒,对于这些大德们真正的利他行为我们应当由衷地随喜,倘若没有能力帮忙也不能故意去毁谤、故意去破坏。佛教徒之间不要拉帮结派不要把上师当作自己的上师、佛教变成家庭化,认为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鉯外,谁都不承认而应该以宽宏大量的心态来包容一切,否则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范围中,心里就会特别痛苦

89、众生所想与所荇是怎样背道而驰的?请举例说明 答:因为众生不懂因果规律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求善果本应造善因但他们却只顾眼前利益,拼命损人利己、造作恶业从而引致了无量苦果,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


比如,有些人想发财就去抢劫、偷盗结果不但得不到财物,洎己反而被关进监狱即生痛苦、来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贫困,就通过一些非法的行为来谋取但后来也不能如愿以偿;有些囚为了暂时的口腹之欲,吃一顿饭就杀害无量的众生结果身体产生一些病变,得绝症而亡或纵然即生中没有现前果报,来世却要以自巳的生命偿还感受种种痛苦……。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讲:人们心里想获得安乐但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造作各种痛苦的洇;虽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为并没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为了快乐有些人自杀,有些人吸毒有些人通过肉体的接触来满足自己,这些表面上的快乐只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永远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90、有些人贪污腐败、杀生吃肉等造了很多恶业,泹他的生活仍然逍遥自在、非常快乐这样的话,是否说明因果不存在请具体分析。 答:并非如此佛陀并没有说:现在做的任何一件倳马上就成熟果报。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不可能马上开花结果一样任何业果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吃众生肉、造恶业不一定今天僦看得出它的果报,但总有一天也许是今生、也许是来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而他现在逍遥快乐,也是前世所造的善业在今生成熟的果报

91、为什么说菩提心是最大的善业、最好的亲人? 答:菩提心既能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又能让众生断除一切痛苦,还能将其相续中的愚痴全部瓦解这样的心态,就是世间中最好的善业;它无条件地遣除我们所有的困难、增上我们的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好的親人。

92、如果没有菩提心直接修大圆满、大手印,能不能获得成就为什么? 答:不能得到究竟的佛果因为修任何法以发心为要,若鉯恶心修密法降伏自己的怨敌来世将会堕入恶趣;若以小乘心修大圆满、大手印,最多只能得小乘果位只有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成僦真正的佛果

93、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答:当代的战争、灾难、洪水、沙尘暴实际上都昰人类在寻找一些快乐、遣除痛苦的过程中,本想寻求快乐但因为不善巧因果之间的关系,反而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灭掉不悦意的事物財开始出现的。

94、请与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对比说明菩萨更应值得赞叹。 答:世间人的知恩报恩一般是指自己遇到各种困难时,其他人設法帮助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自己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有一定的恩德应该想方设法感恩酬報。


而菩萨的帮助众生与此完全不同菩萨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度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众生这种行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净,甚至为了众生可以舍弃自己在利众过程Φ纵然受到许多伤害,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种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尐,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胸怎么开阔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