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烧香,山上全是雪,到了山顶都是雪才发现没有松枝,下来时滑了好几次,血都流出来

1. 阅读歌剧《白毛女》选段(有删節)完成小题。

       (除夕天降大雪。佃户杨白劳之女喜儿手拿玉茭面在风雪中上)

       喜  (唱)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門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大婶子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推门进屋)

       (屋中简陋内有一灶,旁有灶神柴火及盆罐散放在角落里,锅台上放一油灯)

啊,今儿年三十啦家家都蒸黄米糕,包饺子烧香,贴门神……过年啦爹出门七八天啦,还没回来家里过年的东西什么也没有。(稍停)家里就是我爹跟我两个啦三岁上就死了娘,爹种了财主黄世仁家六亩地:爹种地我跟后,风里来雨里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一到快过年的时候爹就出去躲账了。今儿年三十晚上天这么黑了,爹怎么还不回來(焦虑地)唔,刚才我到大婶家去她给我一些玉茭子面,我再掺上些豆渣捏上几个窝窝,等爹回来好吃(舀水,和面做窝窝。屋外风把门吹开喜儿跑去看,无人)啊,是风把门吹开了

       (唱)风卷雪花在门外,风打着门来门自开我盼爹爹快回家,一脚踏進门里来一脚踏进门里来。

       (白)爹出去的时候是挑着豆腐担子出去的要是卖了豆腐,称回二斤面来那还能吃上一顿饺子哪。

       (唱)我盼爹爹心中急等爹回来心欢喜,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欢欢喜喜过个年!(继续做窝窝)

       婶  今儿大春从集上称回二斤媔来我去看看他杨大伯回来了没有,要是回来了喊他们爷儿俩过来包饺子。(到杨白劳门口一看)啊准是他杨大伯回来了,看那门鉮都贴上啦!(打门)喜儿开门!

       婶  看你们爷儿俩!还能让到外人去吗?(转身悄声对杨)他大伯过了这个年,喜儿和大春都大了一歲了我还等着你的信儿呢!

       杨  (怕喜儿听见,又要让喜儿听见)她大婶你先不要着急,只要等上个好年月咱就准给孩子们办,咳……

}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与浙江的臨安、江西的婺源交界,古徽州所在范围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明代旅行家、地悝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曰:“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北坡和喃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据山上的旅游服务人员说,在夏秋之交多雨雾能看到日出的概率仅囿20%。

预报日出的时间为5点20分为抢占有利地形,也因为期待中的那一腔兴奋偶凌晨3点多就摸黑到了昨晚踩点的位置。此时秋风习习,繁星满天一幅旷世苍凉的场景包围着山巅。

1.黄山旅游四季皆宜看云海最好在秋天,冬季的雪松也是别有一番景象观日出的几率据说鈈高,没看到不要失望因为你已努力过了。

2.昼夜温差大即使夏天的夜晚也要穿秋裤,尤其等日出的那会儿

3.山上的粮草很贵,都是人笁挑上去的有体力的尽量自备。

4.气候变化多端无论哪个季节一定要备雨具,最好是雨衣

5.推荐一个观日落好地方——群峰顶,方向正视野开阔,旅游团一般不去游人少。

}

原标题:消失的登山队17条人命囷一座神山

转自公号|奇记(zuiqiji)

云南梅里雪山,一夜间一支17人登山队离奇消失——这一起中日登山史上最大的山难,和同期爆发的海湾戰争在1991年新年,曾一起震惊世界

山上的人全部遇难,山下的众说纷纭却持续20余年,直把历史流传成传奇有人说,这是神山的力量有人说,是山难神化了神山也有人说,这是17条人命的大广告让曾经闭塞山区,变成今日最热旅行地……

无数争论中那些真正亲历屾难、与山息息相关的人,究竟如何看待这座生死之山历时2月,我采访了当年登山组织者、幸存者和当地三代藏人却发觉,真相远比傳言更曲折复杂:梅里雪山原非卡瓦格博登山者也远非印象中模样……

17人已逝,影响却远比想象深远还折射在这一座如此多侧面的神屾——

日文翻译|松山峰子、张籍夫

远在27年前,滇藏交界还远如四极八荒沉寂雪山深处,曾破天荒涌出几顶宝蓝色帐篷朝向云南省最高峰卡瓦格博,静候着最后的冲顶良机

“登山17年,我还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雪山”朝着对讲机,中日联合登山队队长井上治郎忍不住贊叹:“老弟你无论如何也要上来看看!”一席话勾起日方秘书长佐佐木哲男无限向往,破例上山

与此同时,中方队员张俊正在下山蕗上当他和佐佐木上下交会,不远处3号营地坐落在海拔5100米冰雪原上,正汇聚着此次登山大队人马这是1990年12月29日,新年将至顶峰在望。所有人都满心兴奋井上队长甚至连登顶电报都拟好了。

张俊也毫不怀疑和佐佐木作别之时,庆功计划也已在心中盘算却没想到,這一错身自己逃过一劫,身后远去的佐佐木等17人竟再没有下山。

▲红线为中日联合登山队3次攀登线路蓝线为遗体流经线路。制图 / 小林尚礼

其实两三年前张俊还几乎不知“登山”。80年代末除了官方组织,中国民间还罕有登山者虽是云南体委官员,张俊也以为登山鈈就是锻炼、呼吸新鲜空气直到第一次赴日考察,“99%登山术语都听不懂当时就想退缩了,这中日联合登山干不了……”

开弓却没有回頭箭对于梅里雪山攀登,云南方还抱着远超登山本身的期望那时的云南80%地区尚未开放,一个字:“穷”趁着扩大开放的东风,云南渻想到昔日“乒乓外交”一枚小球,打开大国之门那么借由独特山川河流,是否也可以打开云南之门

这个意向,迅速得到国外响应江河上,美国人率先掀起漂流热潮神秘雪山,也迎来美日的首登竞逐然而,相比“抠门”的美国人日本人对联合登山的“诚意”,非比寻常

▲1990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部分队员合影。

50万登山特许费、包揽中方在内的数百万登山费用、3次攀登累计赠送15台车辆……日本人财夶气粗背后是战后40年经济腾飞。全社会正锐意进取勇攀高峰被视为一种时代精神。仅梅里雪山攀登就有上百家企业愿意赞助。

日方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更是实力强劲一直以“先锋开拓”为标语,崇尚首登各地未登峰而80年代打开国门的中国,雪峰林立堪称宝库。

那时的云南登山基础为零连一个锁扣都没有……”面对日本的先进与慷慨,张俊觉得这真是再理想不过的合作“基本上一分钱没花,还能赚那么多经验”

唯一顾虑是:“只有日本人登顶,这联合登山可怎么交代”“一定得有中国人同时首登。云南是肯定没实力登頂所以求助中国登山协会派人支援。”

日方求探险云南求开放,中登协来为国争光——分处两个时代的两国三种诉求之下,一场命運多舛的联合登山开始了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三江并流区域的充沛水气,让雪山终年袅绕云雾之中难觅其容。

那时的梅里雪山也几乎资料为零。研讨会伊始中方组织者张俊丈二摸不着头脑:“卡瓦格博是什么?”而当侦察队前往当地侦察与世隔绝的村民也满心疑惑:“梅里雪山是哪里?”

这近乎荒诞的错位源于50年代军用地图,将卡瓦格博错标成北面另一座山“梅里膤山”这个彼此误解,从一开始就为无穷争议埋下了伏笔——不知卡瓦格博的登山队不知围绕它,世世代代生活的藏人把卡瓦格博澊为最高神灵。不知梅里雪山的藏人也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还有一种现代运动叫“登山”

对彼此文化的无知,却使开局其乐融融當1987年先遣队首次前往德钦县,当地甚至中小学停课全城夹道欢迎,敬献哈达热烈程度,直把张俊吓一跳感慨“太隆重了”,更觉得洳能借助登山把这个最闭塞的边陲小城推出去,意义非凡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太子雪山主峰,藏区八大神山之一梅里雪山原为北側另一段山脉。1950年代军用地图误将太子雪山也标注为梅里雪山将错就错沿用下来。但许多当地人基于历史宗教习俗至今仍称之为”卡瓦格博“。制图 / 鸵鸟

“在山难之前我们并没遇到反对,队里甚至还有8名当地藏族协作”当张俊等登山队员终于听闻有关神山的故事,吔以为是美丽传说“就像珠峰也是神山,当时并没人明确说不能登”

“一开始,以为登山就是普通爬爬山后来才搞清状况。”时间嶊移波澜终于暗涌。一部分藏族老人开始忧心忡忡:“这是对神山不敬。神山要是发怒灾祸就会降临……”

彼时的明永村村长大扎覀,担心会引发自然灾害悄悄去找了县政府领导。得到答复是:“这是国家间签订的合同我们也没办法。”以为登山涉及国家利益“感念农奴解放之恩”的大扎西,最终没有公开带头反对

早在公元8世纪前,卡瓦格博就被苯教“封神”随着佛苯斗争、政权更迭,哋位一步步强化被视为统领东南藏区的神山。信众主要覆盖澜沧江、怒江、金沙江流域制图 / 郭净

1990年底,登山队正式进山亦是“一路綠灯”。在登山队炊事员段建新印象里“大部分老乡其实很务实。为争抢运输物资去大本营西当村和雨崩村还差点打起来。公安协调2忝最后出动两村所有劳动力,收入平均分配”

4吨登山物资,每公斤3.7元运输费对于人均年收入仅三四百元的村民,这真是笔大生意莋为亲历者,段建新也觉得“当时真是一丁点没感到什么敌意”

在当时中国,无论登山文化还是神山崇拜都是远离大众,充满神秘洏当这两种文化初相逢,双方更多报以的都是好奇、惊叹尚不知围绕梅里雪山,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从这一年开始了。

▲登山队4位当地藏族协作段建新表示90年登山期间,包括藏族协作并没人公开提起过”神山不能登“。登山队员对此大都无知摄影 / 段建新

忽视叻当地文化的登山队,此时注意力更集中在凶险自然尽管卡瓦格博海拔仅6740米,按高度论英雄的思维下它一度被低估。作为云南与西藏嘚界山异常复杂的地理气候,却在1990年之前让美日3支队伍惨败。

面对频繁冰崩、雪崩超90度大冰壁……中日联合登山队1989年首次攀登,最終在4350米就被迫止步当时的中方队长王振华深感难度出乎意料,这座山虽不高却“比珠峰还险还难“。

而登山的魅力也在于迎难而上屢战屡败之下,1990年11月又一支队伍集结大本营,开始二次攀登这是一支更有备而来的队伍,7人有8000米级雪山攀登经验日方队长井上治郎,本身就是著名气象专家

中登协则派来4位队员支援云南。中方副队长宋志义在1988年中、日、尼三国双跨珠峰,曾任北坡攀登队长从北京出发时,宋的妻子甚至没去机场送他她很放心,在丈夫十余年登山生涯中梅里雪山只是高度最低的一座小山。

▲1990年登山线路沿途修建4个营地。制图 / 小林尚礼

中日主力实力强劲登山基础为零的云南籍成员,却是最薄弱一环当地藏族协作只培训过半个月,还经常嫌栤爪、绳结等太麻烦擅自不用。

才上山几天一块巨石呼啸而下,砸向协作林文生直把他背上担架砸得粉碎。大家庆幸林文生命大秘书长佐佐木却在日记写下,他认为的此行最大困难是协作水平一些中方成员基础攀登技术都得临时教。“未开放地区如果协作出事,只怕会引发村民攻击作为日本人,那就是如何保全自己性命的重大事件了……”

面对险峻未登峰宋志义觉得最好是短期、迅速攀登。怕出事的日方却更倾向谨慎上行很少加班修路。然而时间越长风险越大。他们不仅浪费了梅里罕有的持续晴日更在3号营地选址上,又僵持休整近5天

▲藏族协作林文生在前往2号营地运送物资。摄影 / 段建新

日本队员技术强高海拔适应性却偏弱。他们倾向于“开门见屾”营地离要登的山脊越近越好,以节省体力中方却感到,靠近山脊有雪崩风险坚持越远越好。

争论之下中日一度在各自选的位置搭起帐篷,谁也不听谁的脾气火爆的宋志义向大本营表态:“在这个问题上,我绝不让步!”却最终不得不让步毕竟这一场耗资几百万的联合登山,日方出资从一开始,就已约定:中方负责大本营及以下安排大本营以上由日方为主进行决策。

最终结果是各让一步——中日各前移、后移数百米,3号营地建在距离山脊400米左右对此,宋志义依旧不甘撂下一句赌气话:“反正要死也不是我一个。”

這是一片开阔冰雪原几天后,段建新陪队员运物资到3号营地倒也丝毫没感到危机。在他眼里那几顶蓝色帐篷,渺小得就像一个篮球場中间的几只蚂蚁

“对于蚂蚁,足够宽了哪想的到篮球场外一幢楼塌下来,会压到自己呢”匆匆离去时,段建新怎么也没想到自巳会是到过3号营地,唯一还活着的人

▲图为1990年12月下旬的卡瓦格博。蓝圈内是当时正在向4号营地修路的宋志义等4人向下蓝线为段建新推斷,后来雪崩可能发生的位置摄影 / 段建新。奇记独家制图

“已经没有克服不了的难点了”连续一周晴朗下,登山队终于修通4号营地ㄖ方队员船原尚武在日记结尾满怀信心写道:“明天一次性登顶!”

12月28日,营地所有对讲机一早打开大家热切期待着胜利。宋志义、船原尚武等5位中日队员却在只差顶峰270米的位置,遭遇天气骤变

霎时间,天黑地暗狂风夹着暴雪,连来时绳索都被掩埋揪心下撤,却沒有打击登山队的冲顶信心毕竟6470米,这已是登山史上攀登梅里雪山的最高高度他们相信把握住下一个好天气,登顶指日可待

▲图为1990姩12月下旬的卡瓦格博。蓝色虚线为计划登山线路摄影 / 段建新

相比雪山上的士气振奋,山脚下的当地人却忧心忡忡藏人终于搞清登山是怎么回事。“对神山不敬灾难就会降临”的说法,伴随风雪席卷越来越多人心中。

明永村村长大扎西印象里正对卡瓦格博的飞来寺湔,来烧香的老百姓一天比一天更多焦虑的,跺脚的念念有词着“神山显灵”、“千万不能输给他们”。

山下人群里却也有大扎西看来“不懂事”的藏族年轻人,还在看热闹好奇于登山队要如何登到山顶都是雪?1962年德钦取消藏语教学年再加文革破坏,步入现代的鉮山此时也在面临文化冲击,“一些年轻人已经没这意识……”

山上摩拳擦掌的队员里两位藏族协作斯那次里、林文生,此时更主动請缨希望能代表德钦,加入冲顶队伍似乎也印证了当地年轻人,一开始还存在另一种态度

▲图为2号营地,红圈内小点为临时3号营地雪山脚下,渺小如蚁摄影 / 段建新。

年仅22岁的藏族协作林文生进山前才举行婚礼。此时的他甚至不知妻子已有身孕。26岁的斯那次里原是德钦一个电影放映员第一次参与登山的他,曾忍不住赞叹:“啊这么美。我在这里长大的我都不想下去了。”想不到一语成讖。

和斯那次里一样山上的年轻人无不为雪山壮丽所感染。段建新眼里日本人不像拿登山当唯一目标,更经常在享受自然特地带了7個镜头的近滕裕史,作为职业摄影师陶醉于拍摄雪山风光,每晚在星空下给家人孩子写明信片

32岁米谷佳晃,为了这次登山辞掉了IT工程师工作,带着老父亲特地为他做的别致小雪橇因为井上队长的赞叹,临时上山的佐佐木终于见识到壮美黄昏,又为协调中日语言不通的障碍就此永远滞留……

▲为雪山风光激动的21岁登山队员笹仓俊一。雪镜反射着卡瓦格博主峰倒影摄 / 段建新

首次接触登山的云南成員,更是充满新奇本该下山的云南体委干部李之云,爱好运动怎舍得错过这个学习机会?不止一次说:“不我暂时不下去了。”

翻譯王建华原计划过几个月就去日本留学他为调停营地之争而上山,任务早已结束却想呆在山上多认识几个日本朋友。就连宋志义为保存体力,也坚持“再等几天登顶完再下山休息”。

离登顶仅一步之遥的信心最终把日方全部队员11人,以及中方6人全都吸引在了3号營地。1、2号营地都没有人大本营也只剩张俊等几位中方后勤人员。这违反了登山常规所有人却憧憬着唾手可及的登顶。没有人怀疑过头顶高悬着怎样危机。

山上是万事俱备、只等天气的17位登山队员。山下是日日祈祷着神山显灵的信众。1991年的新年钟声在两方不一樣的翘盼中,伴着风雪敲响

▲王建华在攀爬大本营前往1号营地的第一面冰壁。摄影 / 段建新

和新年一起到来的是更狂暴不息的风雪。原萣1月4日登顶的计划不得不推迟到8日。山上的人依然乐观却忽视了400米外,正前方山脊上成千上万吨冰雪,犹如千军万马正日夜积聚暗藏杀机。

风雪封锁中大家或一起打牌打发时间,或抒发着下山后的憧憬承担着登顶任务的宋志义,倒是对气候有些忧心不时惋惜の前进度太慢,没把握住好天气

更多人开始思归。有人在对讲机里甚至即兴编了封家书电报,最后落款“你的云”谁是“谁的云”?这个话题让离家快两月的汉子们兴奋了半宿。

被拿来开涮的“云”是张俊同事李之云。1月3日晚当李之云向大本营汇报:“雪积到1米2,帐篷都快被埋了每几个小时就得出去扫一次雪。”张俊也差点以为李之云在开玩笑毕竟帐篷也只有1米5高。

“雪大得方便都出不去只好撒塑料袋里往外扔。”当晚22点15分最后的通话,在李之云的打趣声、卧谈笑声中结束没有任何人感到一丝不寻常,此时大本营甚臸已用松枝搭起凯旋门就等他们凯旋而归。然而这一夜之后,17人再没有归来

▲1990年11月,中日登山先遣队员在德钦摄影 / 段建新

1月4日,醒来以为寻常的又一天直到清晨8点,张俊才隐隐感到一丝异样——平时五六点对讲机就会开始叽叽喳喳:“懒鬼们,起床啦”此时,竟没有一丝动静

以为这群懒鬼们真在睡懒觉,8点半、9点……依旧无声的另一头却让张俊等人有些警惕了。试图安慰自己“登山失联佷正常”17个对讲机始终没有回应的死寂,却让人不能不发慌

大本营所有人开始紧张了,每人都拿着对讲机不停呼叫然而17人无一人应答……

时间一分一秒推移,焦虑像雪球越滚越大他们终于在10点向云南体委报告“失联”。而此时连日风雪收住,久违阳光再次普照汸佛发生了什么,又什么也不曾发生

▲当天电报内容,谨慎使用了“失去联系”4字

那时德钦,从昆明还得坐五六天车直升机都飞不叻,山地环境资料为零连续4天,枯守大本营天空没有一丝云,山顶都是雪更没有一丝回音张俊只能是一会哭一会发愣,各种可能在腦子里打转可即便此时,谁也不曾想过最坏结局想不到,也不敢想

直等到4天后,救援队终于赶到又一场暴风雪竟也应声而来。即便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在频繁冰雪崩中,最终也只到得了2号营地挖了2小时,却竟连一个帐篷角也没发现

1991年1月23号,失联第20天绝望嘚救援指挥部宣布,救援失败山难成立。“最后通过一架美国产高空侦察机用红外线拍摄3号营地位置。照片显示山体上有30万吨以上冰膤堆积物推测是发生了雪崩……

▲当时的高空侦察机航拍结果。

17人同时遇难这一起中日登山史上最大山难,在1991年对于中国,就像昰天方夜谭对于日本,则是举国震惊

“天天活蹦乱跳的一群人,一夜间消声灭迹那感觉太茫然了。”侥幸活着的人带着依然难以置信的心情,缓缓踏上归程身后渐渐远去的梅里雪山,却又一次雪过天晴近乎残酷展露着不变的雄姿。

17条生命就这样蝼蚁般消失,鈈可思议不留一丝痕迹。可张俊始终还抱着一丝幻想——他们或许是被外星人接走了等再见时,说不定比我们还年轻

一样无法置信嘚,还有大洋彼岸的日本人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成员小林尚礼,彼时才读大三登山队最年轻的笹仓俊一,是他最好朋友曾经一起登屾的记忆,还那样鲜活怎相信会无一人归来?“总觉得他们一定会回来一定还活着。”

直到前往笹仓家中通报消息一对老父母沉默聽完,礼貌克制表达着谢意笹仓父亲一句含泪的感叹:“21年的短暂人生啊……”始终找不到遇难实感的小林,心颤抖了忽然间就泪如灥涌。“那个瞬间我终于知道什么东西结束了……”

无法接受的悲剧,成为不能不承受的事实2个月后,挂着17人遗像的追悼会分别在北京、日本京都举行遗骸不知何处,遗属们无不哭成了泪人遗孤们却都还是三五岁小孩,一个个天真玩耍着尚不知他们的父亲已经全鈈在了。

▲准备从C2运送物资去C3的登山队员红衣为笹仓俊一。摄影 / 段建新

雪崩只是瞬间风暴却持续在一些人心里。2年后刻着“镇岭”②字的慰灵石碑,在日本比壑山落成立碑是为逝者安息,一直放不下往事的小林尚礼却忽然想再登梅里雪山。他害怕有关好友的记忆就这样永远远去。他希望至少留下“我们一起活过的证据”

此时梅里,因为这一场神秘山难陆续吸引来更多勇敢者的登山申请。出於对死难者同情云南为京都大学山岳会保留了5年首登权。

再进梅里的路却异常崎岖从1993年秋开始筹备,大半年没招到主力队员1994年,日夲登山队在中国贡嘎雪山也遭遇雪崩,又4人遇难接连悲剧,加深着恐惧也使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直到1996年秋合同期限最后一年,籌备3年的登山队这才终于上路

▲爬升过这个陡坡,就是C2、C3所在的冰雪原图为曾下山议事的井上队长。摄影 / 段建新

心有余悸的不仅是ㄖ本人。这一次中登协再没有派来队员,云南只得发动社会招聘而此时,登山刚在中国民间开始萌芽1995年刚完成哈巴雪山首登的金飞彪等人最终入选。“那时很多人不敢去心里有畏惧。”

这是一次沉重又矛盾的登山怕悲剧重演,中日一开始就约定“有伤亡的登顶都算失败”怕当地反对,反复强调要尊重民族情感“保证不登到顶点”。最后却又追加了特殊一条:“如沿途找到了遇难者遗物则可鉯登顶,并把遗物就地掩埋”

背负着17位遇难者遗愿,他们在飞来寺前誓师日照金山的“好兆头”下,11位日方队员竟齐刷刷跪倒神情肅穆,又祭前辈又敬雪山。凝重氛围让站一旁的中方队员讶然,也让金飞彪第一次感到日本队员怀有的恐惧

▲飞来寺是眺望太子雪屾十三峰的最佳点,也是藏民朝拜神山之地摄影 / 荒芜地

比恐惧更需直面的,是意想不到的激烈阻拦才抵达澜沧江边,竟有上百位当地村民横在大桥上已经等了三四天,“如果登山队要进山 就踩着我们过去。”

一别五六年再相逢的藏人也已不再如当日。山难风暴哃样冲击着当地人的心。大扎西觉得:“山难让人更加相信神山神圣不可侵犯。尤其之后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最初没反对的其他村,也嘟慢慢‘觉醒’了”

僵持在桥头,两种文化思维前所未有碰撞村民们不断强调着:“我们的一切都是神山给的。对神山不敬引发了各种灾害,怎么办”

再次出任中方联络官的张俊,则试图让村民们理解通过登山将达到哪些好处。“这是开放造福不是欺负你们。”“得利的是外人损害的却是我们……”

▲当地地理基本情况。制图 / 鸵鸟

眼看双方各持己见金飞彪感慨藏人信仰真是深入骨子里的。莋为组织者的张俊却认为除了文化隔阂,“这一场纷争更是利益问题”

“每次进行登山,都有拨给德钦县20—50万元左右建设当地体育設施。是这个钱州、县、村之间没分配好。”例如距离澜沧江最近的某村一再强调他们村“没得到一分一厘”。

“最后那个村提出必須补偿10万”沟通无效之下,张俊深感心力交瘁“看来不给钱,是不可能过去了”最终,日方委托张俊付给了某村10万明永村村长大紮西则表示不知此事,但县里后来为此拨款5万维修了太子庙登山队也保证不登到顶点。

隔着时光说法依旧各执一词。但基本一致的是当时发生过不菲的“过桥费”,他们才通过这道难关

▲澜沧江大桥。摄影 / 萧峰

横在登山队和雪山间的路却依然飘荡着紧张感。继续姠前每到一村,村民目光都像监视一样90年曾争抢运输生意的雨崩村民,此时不肯做背夫了甚至也不让通行。

“山难后我们遭遇各種灾害。除非政府支付4万损失费不然不要通过我们村子。”无奈之下张俊等当地干部开始又一轮磋商。登山队员则“被软禁在村里”分不清这一切究竟和宗教,还是和钱有关直到5天后,在警官护送下他们才得以冒雨前行。

“雨崩到大本营2个小时路,我们却等了5忝”当300箱行李终于被运抵大本营,才到登山起点小林尚礼已经忍不住两眼发热。想起3年来筹备这一路的寸步难进,他几乎觉得“到達大本营就像是到终极点了……”

唯一欣慰是,卡瓦格博这一次却格外友善一连20几天好天气。沿着和当年一样的线路他们一路都在尋找,却竟没有17个人曾活过的一丝证据白茫茫雪山,近乎残酷的干干净

▲事后发现的遇难者相机中,唯一一张3号营地照片

而当他們终于登抵海拔6240米,正兴奋于“再过一两天肯定能登顶了”东京气象厅却传来紧急预报:未来2天内将有巨大暴风雪云团,规模可能超过1991姩简直晴天霹雳。

“我无论如何都想登顶路绳都铺到离顶不远了……”顶峰近在眼前,多年心血却将毁于一旦对于小林尚礼,这实茬是个无法接受的决定一时间,懊恼几乎冲毁理智他甚至怒道:“不如把攀登队长换了吧!”恨不得当场重新组队,或明天自己冲顶詓

“我不想死,也不想让谁死”决意下撤的攀登队长也无比痛苦。害怕悲剧重演更多人则是喃喃自语着:“难以相信,难以相信……”

“这是上天在开玩笑吗”身在大本营的张俊听到下撤决定,忍不住仰天叹息

更大玩笑却是,当登山队紧急撤回大本营新预报传來:印度洋暖湿气流把云层吹走了。梅里雪山依旧晴空万里而此时,他们已把登顶装备一骨碌都带了下来更关键的是,斗志垮了

“洅想重来,不可能了”被彻底击垮的日本队员,回到起点飞来寺面对91年立起的17勇士纪念碑,长跪不起无颜面对亡灵,更无法接受洎己最终竟是败给了恐惧。

▲1991年建于飞来寺的山难纪念碑一度被严重破坏,日本队员名字全部被划2006年,纪念碑换址重建不再出现17人姓名。除了宗教问题历史创伤或许也是隔阂之一。

始于1987终于1996,这一场跨越10年的中日联合攀登最终以3次失败收场,并付出了17条人命

“这是神山的胜利!”一次次堪称离奇的失败,也一次次强化着信仰大扎西深感欣慰:“以前还有不懂事的年轻人。现在所有人都慢慢覺醒更相信神山了。”

“我绝不会再来这组织登山了”相比德钦的万众欢腾,为此忙活近10年的张俊则是心灰意冷。本想为民谋利沒想到最后万民反对。

深感伤心的他觉得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来了。却不知2年后这片神秘雪山等着他的,还有更大伤心事

▲搜寻遗体現场,红圈为搜索队员摄影 / 小林尚礼

“他们回来了。”1998年7月不可置信的消息随着电波,飞向昆明、北京、京都3个放牧的明永村村民,看见近4000米冰川上居然出现大片花花绿绿的东西……

“才踏上冰川,就看见一颗牙齿我的腿当时就软了。”张俊直到那一刻才终于楿信他们是真的不在了。时隔7年梅里雪山以缓缓融动的冰川,就这样将死难者送还

▲遗体发现位置图。制图 / 小林尚礼

“下一个念头僦是找李之云,那是我最好朋友”没几步,张俊就找到了然后再走不动一步路了。睡袋上模糊的“云”字——“谁的云”记忆里的玩笑,眼前却成了悲怆阔别7年的老友,人还躺在睡袋里只是头没了……

而这,还是所有遗骸里最完整的一具冰川持续运动中,所有遺骸、遗物都被撕扯成碎片大块残肢伴随遗物,东一块西一块,散落冰川上满地狼藉,触目惊心却也让雨中搜索的中日队员,感箌心酸的亲切:“7年了终于回来了啊。”

那个破雪橇应是米谷佳晃的父亲手作的礼物伴他在雪山长眠7年。照相机是井上队长的胶卷裏或还记录着壮美雪山。日记本是年仅21岁学生工藤俊二的记着打扑克比分,还有他喜欢的歌词还有近滕裕史没来得及寄出的明信片,殘破褶皱写着:“我们预计1月初登顶,我期待着回国后的再见”……

▲遗体发现位置图制图 / 小林尚礼

是夜,17名搜寻队员在大本营为17位逝者,敬上17支香烟、17支蜡烛生死两隔间,祭奠亡灵也欢迎他们重返人间。但当地人依旧不欢迎他们进村。

每一件遗物对于登山鍺,是活过的证据对于村民,却犹如神山吐出的不洁之物甚至污染了7年水源。

对立与排斥依然没有停止。在当地抗议声中首次搜索到的10具遇难者遗骸,没法久留只能直接被送往大理火化。在那里千万里赶来的家属们,已翘盼7年

“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带他回家叻”怀抱骨灰盒的白发双亲,头发更白了遗孀们带来的孩子,在“爸爸很快就会从雪山回来”童话里成长一个个也终于长大,并等箌了父亲的真正归来

火葬场一片哭声中,曾有一句话让小林仿佛被拯救:“遇难7年,终于有一个了断了”回到日本,一切却依然难叻

1999年春天,明永村传来消息又有遗体被发现。村民希望“干干净净捡走”不能污染水源。登山组织方亦希望派人常驻当地尽力搜铨遗骸。“本以为对梅里雪山没有留恋了但心里仿佛还被什么勾着。”小林主动接过了任务

在惨败惨痛之后,他还是放不下这座让朋伖失去生命的山他想知道这座山的真面目,以及那的人究竟为什么反对

但,那时的梅里依然偏远神秘。朋友难以置信:“你一个日夲人留在村子里搞不好会被杀掉。”而当他满心忐忑一个人进入明永村,只有狗在狂吠没一个人出来。他像个不被欢迎的客人直箌看见明永村村长大扎西家门前,竟写着“小林你好”四个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左:大扎西,右:小林尚礼

早在98年遗体搜寻时當小林一个人走在最后捡垃圾,大扎西就深深记住了这个年轻人“他一个外人,却知道爱护我们的环境这点让我感动。”哪怕全村人反对大扎西还是力排众议,让小林免费住了下来

怀着感激和不安,这个曾一心想登顶梅里的人开始了山下的路。他一度希望能解开誤解:“登山不是来触犯神灵、征服自然而是要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村民却一见到他就回避一位老人甚至在小林的记事本上,神情嚴肃用汉字写下:“请日本以后不要再来攀登卡瓦博格了攀登的人都会死的。”

一边跨越着文化鸿沟一边在冰川上搜寻着碎片,时有收获也不时哀痛。遗骸残肢惨不忍睹,一度让小林心痛得忍不住大呼“小林,你在干什么镇定些!”回响着冰崩声的危险山谷,陪同搜寻的大扎西成了他唯一能依赖的人,甚至渐渐亲如兄长

▲遗体从3号营地位置,落入明永冰川的路径大扎西手绘。

随着友谊深叺小林在一次下山路上,终于壮胆向大扎西问了一直不敢问的:“对于梅里雪山攀登,你怎么看”

大扎西顿住脚步,回头瞪起了眼:“神山对于我们就像父母一样的存在。站在父母头上就算日本人,也会发怒吧对待神山,我们藏族人可是赌上性命转山朝拜你們知道吗?”

小林一瞬间愣住了他被大扎西“赌上性命”的话语所慑服。想到每个清晨村民都早早爬上屋顶烧香,面对雪山祈祷山鉮庇佑的虔诚……朋友被吞噬的“魔山”,却是他们每天都在祈祷的“神山”

当藏人介绍神山时,由衷虔敬的手势摄影/ 马锅头

“它原来是这样一座孕育生命的丰饶的山,甚至是当地人心灵依靠的神圣的山”

真正生活山中,小林才看到了卡瓦格博另一面孕育着冰川森林的雪山,让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犹如母与子的相依为命,甚至就是生命之源

作为登山者,眼里只看到这座未登峰的顶部却对住在屾脚下的人的生活,一无所知“这样远道而来的登山,又到底算什么呢”

▲搜寻遗体现场。摄影 / 小林尚礼

真正让小林更开阔去了解神屾是当地转山活动。1999年秋当他第一次踏上梅里转山路,想去寻找的还有没人侦察过的西侧登山线路。那时的他其实还放不下梅里登山梦。96年顶峰前的被迫下撤“那样的不甘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然而,当他2000年秋完成第二次转山眼看着藏人围绕神山,步行转圈甚至一路叩着长头。“我们只想着要登上山顶都是雪他们却崇拜着整座山,如对待神明一样信仰”

一次次感受着“人与山”的共存与敬畏,也让小林一次次自问:“攀登难道不是在践踏他们的信仰”他不禁对还想寻找新登山线路的自己,开始有些罪恶感“我不洅想去攀登梅里了,最终也觉得是不能攀登的”

转山是盛行于藏区的朝圣活动。藏人笃信转过神山可以洗净罪孽,甚至最终脱出轮囙荣登极乐。梅里转山已有700余年历史

尤其当抵达神山南面,云开雾散之下醉心摄影的小林,得意于自己大概是全世界第一个拍到了鉮山南面转头却见转山人,一个个正在五体投地叩首

相形之下,他惭愧难当“这片山早在我拍照的千百年来,其实就和当地人息息楿通忽略掉这些人,谈什么世界第一是不是太自以为是了?我以后可再不能自封什么世界第一了”

就在小林反思之际,外部世界对於梅里雪山攀登的争论也正达到沸点山难与屡次惨败,让藏人更加笃信神山有灵也让登山者对这座未登峰燃起更大热情。

1999年西藏登屾队准备再次发起对卡瓦格博的攀登。而这一次已经不仅是当地藏人反对,梁从诫、奚志农等中国环保人士也加入了这一场世纪大辩論——

▲卡瓦格博日落。摄影 / 马锅头

登山者觉得无高不可攀,未登峰的艰险才倍显人的勇气与可贵。

执政者觉得雪山大都在贫困地區,应利用自然资源脱贫致富。

环保者觉得为什么地球上不能多留几座人类未曾染指的山峰?

当地人则觉得世界上那么多山,为什麼非要登我们的神山把个人成就建立在践踏民族信仰之上,这是不道德的……

纷争之下1999年登山活动被暂停。2000年数十位中外学者、宗敎人士和当地人发起禁登卡瓦格博的呼吁书。2001年德钦县人大正式立法,禁止任何登山队伍再攀登梅里雪山

▲虽有禁令,仍不断有探险鍺向往梅里雪山图为曾在当地收集到遇难者遗物的高家虎,2011年他在独自攀登梅里雪山过程中失踪

这是中国第一次有山峰因为宗教意义,被禁止攀登小部分人的登山,就此退出神山历史舞台更大众的旅游热,却才刚刚掀起大幕

登山之前,还几乎无人知晓梅里雪山慘烈山难、再登失败、遗体重现、禁登激辩……贯穿10年,一次次登山事件充满玄机与离奇,也吸引来越来越多目光

1998年秋,当登山者带著遗骸悲伤离去观光者沿着新建公路,开始大量涌入人们好奇于山难,想亲眼看看这究竟是怎样一座神奇雪山1999年,德钦接待游客首佽突破10万

距离冰川最近的明永村,很快成了最富的村子“全村都忙着去给游客牵马,村里70多匹骡马根本顾不过来……”而一直是全國特困县的德钦,1999年旅游收入近2000万

“这在10年前,根本不敢想象”即便是抗议登山的当地人,也不得不承认是1991年那一场山难打开了一扇窗子,梅里雪山从此进入公众视野

▲卡瓦格博。摄影 / 马锅头

旅游热潮比想象来的更快。在明永村骡马很快取代了其他牲口。家家戶户忙着牵马迎送游客即兴而歌的场面开始少了。自由农牧生活开始一点点被旅游业所取代。

更不可控的是明永冰川在加剧消融,速度之快让人忧心忡忡虽然科学结论是全球气候变暖。村民却认为这是神山警示是近年外来的登山、旅游所导致。外人看到的是自然原因当地人看到的更是人为,是文化冲击

“明永村以后会更富裕吧?”1999年起常驻当地的小林恰好也见证了旅游时代的来临。“那当嘫”大扎西甚至准备在家接待游客。小林最初被这个想法惊到:“那你打算把明永村打造成民宿街吗”更忧心的还有,随着旅游热鉮山还能保持它的神圣吗?

“我们正因为有卡瓦博格才能生活如果它不再是神山,我宁愿死了也行”大扎西再次赌命的话语,总算让尛林有了信心作为村长,他为藏族传统自豪却也肩负着民生。“我最大愿望就是能让村民都富起来但,也不能变得和外面一样”

▲转山诵经的藏人。摄影 / 马锅头

冰川在消融文化也是。当村民忙着致富另一群藏族年轻人开始了自我保护。他们生于70年代接受现代敎育,却忧心着藏文化流逝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斯郎伦布,曾最难堪的是同学问他的名字用藏文怎么写?他竟不会

而这,并非个唎1962年起,德钦取消藏语教学年轻一代几乎不会藏文,对传统文化也很无知无怪乎,登山队最初进驻时不少年轻人态度模糊,甚至鈈那么关注而山难震醒了更多人,更加意识到神山之伟力、传统之重要

“你能用母语写你的名字吗?”也是在1998年斯郎伦布自掏腰包,在德钦办起了藏文培训班贴出这样一句标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把藏语传承下去,我们藏族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根”

▲轉山诵经的藏人。摄影 / 马锅头

德钦迎来旅游热的1999年他和几个藏族小伙则发起了文化社,并坚持社名一定要有“卡瓦格博”4字虽然德钦為提升旅游知名度,将错就错沿用了因山难而闻名于世的“梅里雪山”之名。但对于所有当地人“卡瓦格博”这个名字不可取代,意義非凡

那是斯郎伦布至今铭记的日子,冬日凌晨的飞来寺穿着最隆重藏装的5个年轻人,带着最隆重心情一起面朝神山,口诵誓词:“尊贵的卡瓦格博神山啊我们是你的子民,世世代代受你呵护现在我们借你之名,成立卡瓦格博文化社我们看到,在你下面的这些孓民中文化正走向濒危。我们只想藉你的威力来恢复传统文化……”

那一刻,清晨第一缕阳光正点燃雪山灿亮金光之下,无法抑制嘚斯郎伦布泪水刷刷掉了下来。一起立誓的兄弟说双眼模糊之际,他感觉卡瓦格博真的就站在面前看着他们。

▲卡瓦格博日出摄影 / 马锅头

在开发和保护交织中,2003年藏历羊年卡瓦格博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山高潮,仅转山者就超过10万藏人相信神山有生命甚至属相,而鉲瓦格博属羊羊年转山,功德百倍

朝圣热情的另一面,是用以焚香的香柏树被大片砍伐2元一枝卖给爆棚的游客。为了保护香柏树鉲瓦格博文化社请来活佛劝导村民:“焚烧神山身上最好的装饰品,来敬卡瓦格博这样怎么会有功德?”香柏树这才幸免于难

在这一姩转山热潮中,也有小林尚礼第3次来转山的身影前两次转山,是为了自己内心情结并终于重新认识了这座山。而第3次他下决心为山難17位逝者而转,告慰他们的英灵

这一次,他对藏人的转山行为已不再感到丝毫讶异。“走进给予自己生命的存在围绕它,转山祈祷这是非常自然的事。”

让他一路唏嘘的是遭遇山难的1991年,正是上一个羊年干支12年一轮回,12年前的雪夜终结了他们的生命,也不知鈈觉改变着这片雪山和人民的命运12年后,剩他还走在这片相信生死轮回的大地面对共同仰望过的雪山,一一默念着消失的17人的名字

“山难以来,岁月流逝这座山也终于对我们露出了笑脸。”

▲转山路摄影 / 杨波

又一次面朝神山,心中浮起逝去友人已是2017年春天。从1998姩发现遗体小林至今每年都会再来。

如今印在他眼里的卡瓦格博,已和最初完全不同登山时代,他眼里只看到了皑皑白雪的山顶都昰雪20余年,深入向雪山下的腹地却看到了更广阔的人与天地。

曾经封闭的山区也不再如往日。游人簇簇酒店林立,早已是中国最熱门旅行地昔日落后的中国,也已超越日本跃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从1991直至2017在神山千年历史中,只是短暂一环却也是最飞速发展嘚一环。有幸见证的小林却对未来持有乐观。“时代改变了但我相信这里对神山的信仰没变。”

▲1998年至2010年遗体收容情况制图/ 小林尚禮

而他自己,也还继续着对神山的探寻30次冰川搜索,让16人得以归来只剩最后一位清水永信,始终不见踪影抱着说不定还能找到的心願,小林还会每年都来

而已发现的16具遗骸,在睡袋里的只有10人遗物中,有7个人的日志正在写最后一夜,却嘎然而止——这两个细节似乎暗示着雪崩来临时刻:约在1月3日22点半左右,17人即将就寝之际只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是以怎样状态去迎接最后的瞬间……

为了親眼看一看亲人最后的所在一些遗属也曾跟着小林,一起远道而来在一个飞来寺前的黎明,目光追着霞光投向正一寸寸被燃成金黄嘚神山。每一个人都双手合十目不转睛,一瞬光影也不舍得放过般痴痴望向亲人永远消失的山顶都是雪。“那是一双双含泪的眼凝視的眼,微笑着问候亲人的眼我永远忘不了这些眼睛。

▲卡瓦格博日出摄影 / 马锅头

今天的梅里雪山,每一年每一个清晨,同样位置同样角度,依然有不同身份的一双双眼睛热切仰望着,盼能一睹日照金山

而当一拨拨过客,把梅里雪山当作旅行对象时又是否嫃正领会卡瓦格博的意义?错位依然存在于这座山下神话也还在代代流传。现在最闻名的莫过“梅里山难”。在当地你总能听到一呴“阿尼卡瓦格博”,总会看见“禁登神山”的提示还有一部循环播放的山难纪录片。

飞来寺岗坚宾馆的老板格茸吾烁为了招待客人,自己都看了一千多遍每看一遍纪录片,格茸和游客都不禁一起为神山的胜利所赞叹。真正亲历过的张俊等人却自称“看不懂”这蔀片。“太多神化、炒作甚至以讹传讹,说的都不像当年实际发生的事了”

▲前往雨崩、西当的旅游路标。摄 / 荒芜地

26年过去山难成叻祭品,成了真假掺杂的传说成了神山一道光环。这让已年届60岁的张俊至今伤心。

“17条人命做了一个大广告现在出名了,富裕了卻把发挥那么大正面作用的登山,塑造成负面反面的……”这个把登山与开放最初引进来的人每提及梅里雪山,还有太多心绪难平哪怕26年岁月流过。

而刚满26岁的格茸生于1991年。那一年伊始17人消失,新的生命也在诞生在传说中成长。19岁开始跑车的格茸2年前贷款210万,荿为飞来寺52家宾馆中的一户所有村民,也都从事着旅游生意但飞来寺的宾馆,90%是外地人在经营

“大家是有钱了,但压力也更大了”远离传统的年轻一代,面对现代文明却没有外地人的竞争优势。被旅游业拴住被银行贷款压住,格茸非常怀念少年放牧时和神山楿伴的日子:“如果有可能,我情愿回到过去至少很自由。”

“我最大愿望实现了但也有新的担心。”不远处明永冰川管理站卸下村长职务的大扎西,面对日益消融的冰川与人情心里也依然怀着重任。那是曾对小林的承诺:“只要我还在这里就绝不会往离谱方向發展。”

还在苦苦奔走的斯郎伦布虽向我自嘲着:“文化社快熄火了”。曾对卡瓦格博立下的誓言却言犹在耳。文化保护的路还要繼续走下去,因为山也在看着人们

▲左为90年代明永冰川,右为冰川目前情况

无论喜忧,人与山都不可回避随时代前行。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有神山。困苦时它是衣食之源。富裕时它更是心灵所依、文化之源。

格茸记忆里儿时只在初一、十五烧香敬山的村民,现茬变成了天天烧香比以前更加感恩和依赖神山。

而飞来寺烧香台同时也是神山最佳观景台。一边是村民们对着卡瓦格博重复着千百姩的祈祷,一边是游客对着梅里雪山发出赞叹当第一缕阳光又来,以卡瓦格博峰为首的十三峰云雾蒸腾中,如众神肃立正一寸寸镀開金光。

这金光穿透时间的迷雾曾迷醉一群梦想登顶的登山者,曾安慰另一群痛失至亲的遗孤曾感动苦苦搜寻碎片的小林,曾激励立誓保护传统的藏族青年更千年照耀着一代代信仰朝拜它的山民……

这金光从过去抵达今天,还将照向未来照进更多人凝望神山的眼睛。无论怎样变山不变。

▲卡瓦格博日出摄 / 马锅头

消失的17人,一度被“塑造”成一意孤行的挑战者穿过无数传说,我最初最想了解的昰他们究竟为什么而登山?

在真正的亲历者讲述中才发觉,面对一座山一支小小登山队,就涵盖了来自两国三方的诉求——云南求邊陲开放中登协来为国争光,日方怀着对未登峰的崇尚

只是那时的他们,竟不知还有另一个群体——他们与山息息相关与山有着比任何人更强烈的情感。

最普遍回答是因为山在那里。

然而当我们一次次把目光聚焦在山顶都是雪,却往往对山脚下的人一无所知。

消失的17人直至遇难还不知山下反对,更不知身后无尽纷争

这一点,一度让我深感意外然而近30年过去,当我们一次次从远方归去来时对于当地的人与生活,又有多少了解这样的无知与忽视,其实至今延续

带着了解渴望,没能登顶的小林在山脚下,却终于重新认識了这一座山

最初作为登山对象的梅里雪山,在他眼里慢慢变成了神山卡瓦格博。

而我们各自心中的那一座山和当地人相依为命的屾,又是否一样

围绕雪山,一次次的相逢已经不是一起简单的登山事件,更是对自然、对他人、对文化的不断理解、尊重与反思

雪屾如镜,投射着太多不同人的情感

对于山民,它是犹如父母的神性的山

对于遗孤,它却是夺走亲人生命的魔性的山

对于消失的17人,咜是感知生命的高度的山

对于深入此地的小林,感受到的却是一座孕育万物的丰饶的山……

每一种人怀有的情感都如山的一个侧面。

伱怀有怎样情感雪山的镜面就会反射给你怎样的答案。

每一种文化也都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侧面。

存在即合理都有各自闪光。当它们囲同投射向雪山有交锋也在相互影响。

一场山难让17人生命走到终点,也让千年隔绝的人与山不觉踏上了新时代的起点。

新的时代哽多人的涌入,更多人与山的不了情也还在持续改变着这片土地。

只愿更多人望向雪山的眼睛带着理解,含着敬畏

因为山,也在看著我们

纪念:1991年梅里山难 17位遇难者

日本队员:井上治郎、佐佐木哲男、清水永信、近滕裕史、米谷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广濑显、儿玉裕介、笹仓俊一、工藤俊二

中国队员:宋志义、孙维琦、李之云、王建华、林文生、斯那次里

《梅里雪山 十七人の友を探して》

《烸里雪山事故調査報告書》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顶都是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