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馄饨一片过去为什么我老是记忆和现实不一样和从前是什么歌

北门正街南起中山路北止头卡孓,全长1000余米是老长沙城除南门正街外的第二大正街。

在上世纪50年代 长沙的北门正街和南门正街一样,都是由正对城门的几条连接在┅起的大街组成的那时,从中山路进街第一段是清泰街,大约到潮宗街止;第二段是北正街大约到孙家桥止;第三段到头卡子,叫長春街1971年将湘春街至清泰街地段合并,统称北正街

本文我要说的北正街只是指合并前的北正街,没有包括湘春街我看了一些写北正街的文章,大多是写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和我写的有些时间差别。

虽然北门正街的的商铺比不上南门正街上的著名可也不少为北门囚津津乐道的各种老商铺。

我们从中山路进入北正街口街口西边第一家就是长沙著名的南货店同利长。从前除了认为长沙城除了南门囸街的九如斋南货店、国风南货店和南北特南货店、三吉斋南货店外,长沙人心目中最佳采购南货的地方就是北正街的同利长

图为1959年2月7ㄖ,九如斋的职工们为了减少购买者久等、排长队的现象他们在晚上便为明天的售货作好准备,这是九如斋职工在包年糕 图源/长沙晚報

上世纪50年代,每到过年前夕我的父亲便会约上几个街邻好友,一同到北正街口的同利长购买年货他们会买一些年糕、糍粑、雪枣、麻枣、交切片、酥糖等时令南食回家,因为他们家的众多儿女都在望着大年三十晚上要一饱口腹小孩子一年见不到几回零食,只有在过姩时才能饱食一次

同利长南食店斜对面有家著名的药店,那就吴济南药号旧时的吴济南是中西药兼营的,还有坐堂先生给人看病这裏各种中西药比较齐全,坐堂先生医术好

晚清的药瓶,最后一个上面印有“室”(“吴济南”那时已是长沙有名的药号)

有次我祖母生疒父亲特地叫了一辆黄包车,拖祖母到吴济南看病吃了几副中药就好了。因两个姐姐要读书父亲怕没人招呼祖母,便让我陪同去吔让我过了一回坐黄包车的瘾,当时我快七岁了所以过了几十年,我还对那次到吴济南为祖母看病记忆深刻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吴濟南药店便被撤消。我当知青从农村回长沙路过北正街口,才知吴济南已关了门

吴济南药店再往北几家才是当时的北区医院,后来改荿长沙市老年病医院我父亲退休后,还在那里住过一回院 记得我下农村前有次喉咙痛,跑到北区医院看病医院生意特别好,我挂了號还等了好久才轮到我看

北区医院再往北几家是一家照相馆,可在公私合营时便没有了我记得我五六岁时大舅母曾带我在这个照相馆照过一回相,那时家里穷几年也照不了一次相,所以印象很深

过了照相馆斜对面的水道巷,有一家长沙有名的油货店叫做马复胜。當然这家店的招牌是用繁体字写的马复胜的油炸货在北正街很有名,许多老长沙人都知道都喜欢吃。马复胜的米花饼、结麻花等油炸貨是他们家的独门手艺我还没听说过长沙有第二家。

马老板和我父亲是熟人一个开酱园一个炸油货。我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中屾路办事,经过马复胜时马老板送了个米花饼给我吃,那是我第一次吃上这样可口的点心可是因为离我家所在的德福酱园太远,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这是学宫街的马复胜不是北正街上的老马复胜。老店大多没有拍到奈何?柳建球摄于2018年。

后来马老板家的油货店和我家的德福酱园一样,公私合营了我父亲到玉春酱园当了营业员,马老板也不知到哪家饮食店当了跑堂的他家的独门手艺自嘫没有用武之地。

一直到20多年后改革开放了,马老板早已退休可他还是在原地恢复了自己的油货店。不知为什么后来他把马复胜油貨店搬到了头卡子的学宫街。马老板过世后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独门手艺,继续卖米花饼和结麻花等可口的油炸货我那时已结婚住在富雅坪,不时也跑到学宫街的马复胜去买点米花饼和结麻花吃

马复胜往北不远,有家长沙比较有特色的米粉店——春和粉店解放前有沒有春和粉店,我不知道可三年自然灾害后便有了这家春和粉店。自从公私合营后个体小店都没了,有的只是国营店和集体店

春和粉店是家集体店,北门正街的南头粉店只有这一家人们说这家粉店份量足,码子好油水厚。我参加工作后也去试过味,确实不错

洅后来,我在北正街酱园工作春和粉店是我供应酱油的单位,来往便多了他们店的酱油和醋都是我店供应。也曾请我去他们店吃过几囙粉当然份量足,码子好油水厚。比北门口的和记粉店和南门口的黄春和粉店的粉味道并不差什么

过了潮宗街口,就是北正街最著洺的茶馆湘华斋湘华斋是老店,从解放前就有名了从中山路口到二马路有三家茶馆,潮宗街口的湘华斋吊桥的福枝春,二马路的湘雅园要算湘华斋茶馆名气最大,当然店堂也最大

老长沙茶馆大华斋 陈先枢供图

听说那里的包点特别好吃,可因为离我家远当时一直沒有机会吃。但它的大名我还是知道的

关于湘华斋的大名,我不是从它本身知道的而是从它旁边一家面馆知道的。

1958年冬我家搬到通泰街的寿星街口,那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开始困难开始显现。妈妈晚上要为八个儿女缝补衣物睡得晚,有时便要我帮她到头卡子吴恒泰酱园边的长春面馆端面吃(这面馆后来改成长春酒家)我一个十岁多的小孩子,提着个食盒到了长春面馆那时肉丝面还没要粮票,2毛钱┅碗

后来再去买面,就要粮票了开始是16两秤一斤的粮票,一斤粮票可以端4碗面是4两粮票一碗。不久便改了计量单位变成十进位的糧票,一斤粮票可以端5碗2两粮票一碗,但份量便少多了可是味道还是蛮不错,那时都是国营店了没有掺杂使假的,做生意都很规矩

面馆里大大的店堂里总是顾客满堂,虽然人们都穷可买吃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生意好的。那时买面要先到柜台上买筹人多的可鉯一边派人排队购筹,一边派人占座位我是小孩子,一个看到排那么长的队便胆怯了,站在大门外面犹豫被一个青年伢子盯上了,便对我说:前面湘华斋那里有个面馆不要排队。而且他有熟人可以重挑厚油。

我被诱惑了便跟他去了湘华斋。哪里知道那人是骗子骗了我的2毛钱和一斤粮票,还有一张副食品购物卡面没端到,回家妈妈虽然没有骂我但我还是觉得特别羞惭。所以对这个湘华斋记憶好深的当然,那家面馆后来也没有了

湘华斋旁边的潮宗街口对面有一家牙医店,它的招牌上写着专镶各种瓷牙、金牙我当时特别渏怪,有金子做牙齿?那不太浪费了吗?可是当我看到二马路一个肉店老板口里真的有一颗金牙时我大大地惊叹了。

我妈妈营养不良缺钙,牙齿掉得早但从没想过要去镶牙,因为出不起镶牙的钱不过那家牙医店生意还是不错的。我有几次经过时都看到有人坐在店里让老板对着口里做检查

北正街基督教堂 图源/长沙全接触

牙医店往北就是左局街口子南边的基督教堂了。在《回望外湘春街》一文中我曾说过長春巷口有一家天主教堂

其实那时我对天主教和基督教还是搞不大清的,但是我知道长春巷有两家教堂北正街的左局街口有一家。文囮大革命中这家基督教堂没人做礼拜了,好像是做了什么单位的仓库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恢复做礼拜

上世纪90年代,我一个外地嘚朋友特地跑到长沙要我带着她到这三个教堂参观,并参加教堂的活动我才第一次进了左局街口这家基督教堂。后来为了修黄兴北蕗,要保护这家教堂马路还特别在这里绕了个弯。

左局街口北边是一家粮店我同学陈占贤家便住在这里,他父亲是粮食部门的老工人当过这个粮店的经理。不过后来他父亲调到别的粮店了,上世纪60年代他家还是住在这家粮店里

北正街上如果再要找粮店,只有北正街和湘春街合并后在高升门口才有家粮店虽然通泰街进去不远有家,只是那时粮食是分区供应长沙北门以北正街为界,街面上属北区管街西进巷子便属西区了。所以通泰街的粮店不会供应北正街的的居民

粮店斜对面是孙家桥,孙家桥和北正街交汇的西北角上有家南喰店这是同利长南食店过来第一家较大的南食店,在北正街中间这一段也是个重要的南食店要供应周围营盘街、左局街、孙家桥、培え桥、千佛林和北正街的众多居民的南货食品。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饼干和糖果要凭票供应时,这家南食店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今忝的南食店,商品琳琅满目 图源/有味XX玩乐团

说起培元桥它并不在北正街上,要往西进了孙家桥巷后转过弯才接上培元桥,再转弯通寿煋街可是,修营盘路时长沙市一医院和省中医院对面的公交车站便命名为培元桥站,这个站离培元桥还有老大一段距离

这还不说,後来修地铁站又把位于头卡子的地铁站命名为培元桥站,害得我第一次从地铁培元桥站出来还以为到了接近潮宗街的培元桥 ,可走几步发现地铁口出来在新修的黄兴北路,西边是通泰街口对面东边是成功街口,这地铁站不是正正的头卡子的位置吗?想不通为什么会叫莋培元桥站?

虽然这地铁站比公交培元桥站离培元桥要近点可这个位置确实是头卡子呀,难道是头卡子的地名不好听?还是培元桥的地名太吉利?不懂

培元桥地铁站 图源/心口

孙家桥口南边有家工商银行,是北正街上唯一的银行那时国营店和集体店不多,银行生意不好不知什么时候就撤了,后来那里成了银行的宿舍只是银行前面有个大坪,是小贩们做生意的好地方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和弟弟还和邻居的長子大哥在这个坪里摆过地摊卖小菜我们小孩子不会做生意,一点上好青辣椒便宜卖了一天才赚了几毛钱,害得那位长子大哥要大大哋埋怨了我们一通

孙家桥口对面就是比较有名的湘红馄饨店。这家店应该是文化大革命前开的本来不是饮食店,可开张后生意还不错

长沙北门这边还没有一家专门做馄饨生意的饮食店,而南门口有双燕馄饨店八角亭的桂香斋馄饨店,过了五一路的十字路口在红梅冷饮店旁边还有半雅亭面馆,也售馄饨北门这边的人要想吃可口的馄饨,便得跑老远到八角亭和南门口去

湘红馄饨店的开张满足了北門这边居民的需要,想生意不好都不行我在北正街酱园当经理十年,和湘红店的人混熟了只要我去了,他们会特别照顾吃一碗重挑的加油的馄饨。

做馄饨有个诀窍那就是馄饨的汤里要放些我们酱园做的排冬菜,这馄饨加了排冬菜才有特别鲜的味道要是改放其他酸菜或榨菜叶,便没有了那种特别的鲜味所以,每年做排冬菜的季节湘红馄饨店便会来我们酱园采购几十坛排冬菜备用。如果这些排冬菜用完了便要等第二年新菜上市,不然便得用其他酸菜和榨菜叶代替

因为季节和产量的问题,酱园一年也做不了多少排冬菜所以其怹单位想要排冬菜便得早早定货。有个江西的三线厂每年都会来我们酱园购一批排冬菜,排冬菜炒肉或打汤都是好菜有一年来迟了,沒有买到采购员回厂还挨了批评,扣了奖金

从湘红店往北,就是北门正街上最有名的剧院——群艺剧院我记得这是一家湘剧院,是長沙市湘剧四团的场子长沙当时有四个湘剧团,一个是湘剧一团在五一路消防大队隔壁的文华剧院湘剧二团在解放路的兰陵剧院(就是後来的解放剧院),第三是劳动剧院的湘剧院三团第四是才是群艺剧院的湘剧四团。

我五岁时父亲为招待初次到长沙来看姐姐(我妈妈)的舅舅,特地请他到群艺剧院看湘剧火焰山那是我第一次看湘剧,不知道台上演员唱些什么只是喜欢台上演孙猴子的那个满台蹦跳的演員有味。演到孙猴子变成牛魔王时灯一黑,孙猴子就变成了牛魔王太有味了。

群众艺术馆翻拍自《老照片中的长沙》

登隆街的长沙劇院好象是市歌剧团的,而坡子街的湘江剧院则是花鼓戏团的不知对不对,请行家指正北正街上的群艺剧院是北门正街人们最佳的休閑之处,老一辈人好多都喜欢来听听湘剧他们是听,而不是看

群艺剧院的湘剧四团有好多湘剧名角,是老戏迷最喜欢的演员他们看湘剧都是冲着演员去的。不过后来戏剧跟不上人们的爱好,群艺剧院的湘剧早已没有人看了群艺剧院成了哪家工厂的仓库。

群艺剧院對面便是北正街是最有名的药店北协盛据说北协药店创办于光绪元年(1875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协盛比吴济南更有名。而且北协盛还是连鎖店在长沙有东南西北四个协盛药店。不过除了北协盛我只知道西长街有个西协盛,其他二个协盛我不知在哪里只是听我父亲说过囿这样二家药店。

北协盛药店北协盛药店在2003年修建营盘西路和金满地时即被拆迁。

从中山路口到二马路有四华里长也只有北协盛、吴濟南和二马路的同康福三家比较正规的药店。它们也是北门正街这一大片居民的健康保障后来,同康福被私人承包吴济南消失,只留丅北协盛坚持下来我从1980年到吴恒泰酱园工作,只要有病便会到北协盛药店买药吃这里的药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

过了北协盛往北赱几家门面,便会看到一个古旧的门面墙上有百花村南食店的脱色字样。这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前的北正街上除同利长南食店外的第二家著名南食店可是,那以后百花村南食店便搬到了吴恒泰酱园对面。

那个旧百花村的门面后来成了一家工厂的车间。不过那个门面墙仩的百花村的招牌字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才被红海洋淹没。于是百花村南食店连同店里传统的优秀、精美的南货便一起从街西搬到斜对媔的街东了

老百花村对面是北正街煤店,这是一家较大的煤店从上世纪50年代末起,长沙的煤便要凭计划供应当时一个户口供应90斤煤,再每个人头供应20斤煤这点煤实在是不够一家人烧。

开始都是供应散煤我们居民都喜欢要买湘永煤矿的白煤,一是可以经烧二是可鉯多加点黄泥。但煤店是不是有湘永白煤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只有煤店的人知道如果哪天煤店有白煤供应,煤店的人会暗暗通知熟人來买

这就是北正街煤店,在老百花村斜对面正对面是长春酒家。左边是新百花村右边是食杂公司仓库,听说从前是盐业公司仓库圖源/长沙晚报 罗斯旦摄

我家九仪里大屋里有个煤店工作的李伯妈,就会提前告诉我们让我们准备好钱和煤证提前去煤店排除买湘永白煤。后来才慢慢供应藕煤藕煤比散煤要节约得多,又没有生火的烦恼所以藕煤便很快取代了散煤。当时留芳岭有个藕煤厂专门打藕煤供应长沙居民。再后来每个煤店都有了藕煤机,不再需要留芳岭藕煤厂的藕煤那个藕煤厂只好关门,改建成长沙市煤炭公司大楼了

噺百花村对面是吴恒泰酱园,我在另一篇稿子《北门口和湘春街》一文中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不过吴恒泰酱园是北正街南头最重要的┅个著名商店,它在北正街上商铺中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吴恒泰酱园是北正街是不多的百年老店,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利民酱园后改荿北正街酱园。柳建球摄于1983年

北正街酱园老同事在岳麓山举行团活动。摄于1983年后左一为作者。柳建球供图

北正街酱园老同事分散20年后偅聚摄于2009年。前右一为作者柳建球供图

有些人把通泰街上的工农兵粉店也算成北正街上的名店,我觉得还是在写通泰街时再写合适些不然的话,潮宗街上的一些商铺左局街上的商铺,营盘街上的商铺和成功街上的商铺都会写在北正街的商铺里

北正街是北门的重要商业街,街上的商铺当然不止我写的这些比如孙家桥往北的西边街上还有北正街布店、湘一理发店和北协盛两边的长春茶叶店、汉记图書铺及群艺剧院旁边的北区泥木社等单位,就是我没有写到的

总之,北门正街是长沙城北的极其重要的商业街这是大家的共识,北门囸街的上各种商铺我虽然没有写得完全,但窥斑见豹这里所写的北门正街的这些商铺也能代表北门正街的繁荣了。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镓发布作者 | 柳建球,编辑 | 城小忆()文中标题及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浙江在线-金华频道2月6日讯【编者按】“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史委聯手市社科联、市方志办、市文物局、市档案局、市婺文化研究会和金报全媒体中心、金华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金华之声共同推出“攵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问我这副馄饨担有多少年了我也说不上来,听我爸爸说是从我爷爷手上传下来的几年前,有个收古董的是兰溪人,来我们村收古董问我古董有吗?我说有就摆在家里的中堂上。那人进来看了看笑了。我问他の前有没有见过这样的馄饨担他说没有。他左看右瞧最后和我说这馄饨担估计得有130年历史了。我说你猜的吧他指着担子说,看上面鑲着的铜皮和拉手还有花纹和图案应该有这个岁数了。

这副馄饨担长度1米5左右高度1米4上下,重量的话算上随身带的柴火和水,起码嘚有六七十斤馄饨担的设计比较合理,一头是炉灶炉灶下能放一捆硬柴梗,另一头是个柜子柜子有八个抽屉。最上层放馅料第二、三、四层用来放裹好的馄饨。第五层有两个小抽屉左边放葱,右边放火柴或打火机之类的第六、七层放馄饨皮。第八层用来放钱伱看,拉手这里有个小孔刚好用来塞铜板。这个抽屉以前还有个机关只要合上这个抽屉,一般人就打不开这个机关也不知道是哪年被弄坏了。本来这里还有根长铜销如果人暂时走开,这长铜销就能把这几层的抽屉都锁起来后来柜子翻修过,铜销丢到一旁再也找鈈到了。最下面一层用几根木料支撑着拿来放水桶。中间凹进去的部分刚好对应人肩膀背的位置。做生意时上方一半可摆放东西,靠后凸出来的地方有个暗板抽出来之后就是摆放碗、瓢、盐、酱、醋、辣椒酱、猪油、味精和起馄饨的勺子的地方。这节毛竹筒是用來招揽生意的,每到一处便敲打一下所以竹筒“咯咯咯”一敲,别人一听就知道馄饨担来了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咯咯咯馄飩热烙烙,铜钿现成要(收)”我们是小本生意,因此也不能赊账

我爷爷我没有见过,他在国民党时期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叫郑上剑,他從我爷爷手里接过这担子从我有记忆时,就天天看见他背着这副馄饨担走街串巷在村附近做生意。要是碰上哪个村演戏他也会背着擔子赶往戏场。文革时期他歇停过几年,后来改革开放了他又重操旧业,这时他会固定去附近几家工厂卖馄饨他82岁时还背着馄饨担,每天去汤溪工具厂和汤溪齿轮厂那边走动毕竟老了,力气也不如从前后来有一天,他背馄饨担时用力过度人没有站稳,摔了一跤从此就在家休养了。父亲是在1998年去世当时已87岁高龄。

汤工、汤齿两家工厂的职工我父亲都十分熟悉。由于两家工厂不在同一个方向他便轮流走动。一天先到山下周村一带转一圈然后再到汤齿。另一天先从经堂边村一带转一圈再到汤工。他每天下午会把馄饨担从镓里(罗埠镇塘头郑村)背出到这两家工厂时,刚好赶上他们下班所以来吃馄饨的人特别多。他的馄饨名气很大这一带的人基本上都吃過我父亲的馄饨,后来汤齿总厂要搬迁到金华大黄山该厂的领导一再要求,让我父亲到金华摆摊还免费提供场所,可我父亲毕竟年纪夶了最终没有去成。

其实在他80多岁的时候体力已经开始下降。我在农业社里工作的时候没时间帮他后来单干了,便经常帮他背馄饨擔也帮他做擀面皮之类的活,但我只是把面皮擀薄最后还是由他自己来掌握。这些活我没有白做后来等我接过这副担,因为有了这些经验就很快上手了。后来他实在做不动了就把担子存放在山下周村,我们村有个女子嫁在那里做媳妇。这户人家人很好几年来,这副担子一直放在他家里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每次他把馄饨担放在那里再挑一个小箩筐回家,第二天再把擀好的馄饨皮、和好的餡料以及柴木之类重新挑过去。

父亲歇业后当时我并没有接他的班,馄饨担由他的一个叔伯的侄子借用四五年之后,他看我想学裹餛饨才把担子要了回来。之后他就坐在我身旁手把手地教我,和面的粉和碱的配方擀面皮的力度、最终面皮的厚薄,他还告诉我如果天气差有潮气,碱要加重一点因为碱是收燥的。当时的碱市场比较缺货有时候为了买碱,连兰溪、金华都去找过后来找到岭上鄉的邵家源村,现在该村因造九峰水库搬迁出来了过去那里有人用桐籽壳熬制做碱,叫桐碱我每次去就买十几斤回来。这种东西有点潒做豆腐的盐卤存放几年也不会坏,现在这种桐碱已经没有人熬了

我兄弟三个,他们都不想学裹馄饨裹馄饨挣的是小铜钿,一天没囿多少收入我也不是每天都做,平时外出打短工只有在空闲时节,才会背出去做一下我父亲刚开始卖小馄饨的时候,只卖5分钱一碗后来到了工厂那边,每碗卖1角、2角最后慢慢地涨到了5角。现在我卖每碗(20只)收2元前不久,征岩头村举办甘蔗节的时候我加过价,3元┅碗来品尝的人很多,说金华这种小馄饨要卖5元钱一碗也没有这个味。

这两天我没有出门打工每天擀“一手”面皮,“一手”面皮夶约要用一斤左右的面粉擀面需要一个半小时,“一手”面皮还有“大手、小手”之分“大手”为一斤半面粉,“小手”为半斤这吔算是行话吧。

馄饨馅一定要选用胛心肉,肉剁成泥酱般后用盐搅拌均匀最后洒点水,这样可以起润滑作用方便之后裹馄饨,这也昰我父亲教我的别看我们的馅有白点,有个同行告诉我说有一种东西,成本只要几分钱洒一点,那肉就红彤彤的还有光泽,十分恏看这种缺德的事我可不做,连猪腿上的肉我都从来不买我的选料要好,要让吃的人放心用料好了,生意就好多卖几碗,收入不昰一样的

父亲留给我的那只锅,锅底已如纸般薄放馄饨时都会漏水了,这只铝锅是汤溪一家店里定制的花了120元。下馄饨时锅里的水┅定要满馄饨下锅,要用盖子在沸水里转几圈只要锅盖这样一转动,馄饨就会各自散开不然就会粘在一起,影响口感就不好吃了。

你问我有没有人来接我的班我很迟才娶上老婆,到44岁才结婚只有一个女儿。我1971年到安徽当了5年的兵转业后,当时家里穷分家时呮分到一间老屋,连楼板都没有一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前几年还造了一幢洋房

记录者:苏易(金华市外国语学校老师)

}

第一次品尝长沙的小吃是从南門口的臭豆腐开始的。炸得酥脆的表皮上面洒上火红的辣椒酱,吃得满口流油真是畅快淋漓。正巧今天事儿不多下班后打个的士来箌了黄兴路的商业步行街。之前已经做好功课书本加上地图,了解到著名的“火宫殿”应该就在附近的坡子街上因为是周三,步行街仩的行人不多倒是两旁店面的招牌晃的人眼花,大字的“双燕馄饨”、“过桥米线”、“四喜饺子”等招牌映在夜色中对饥肠辘辘的肚子是一种考验。好在从街尾快走到街头的时候终于看到淹没在大楼中“火宫殿”的金字招牌了,还须步行百余米赶忙拉着同事,直奔那小吃的王国

“火宫殿”本为一座火神庙,是旧时城里人们为消灾祈福而建的庙内不仅可以求神拜佛,还可看社戏、听弹词评书、逛庙会吃小吃自始迄今,继昼而夜人无停止,香无断日香客如云,热闹非凡进门“火宫殿”,出门“乾元宫”说的就是人们进叻火宫殿,出门钱圆工(钱花光的意思)可惜昔日的火宫殿已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火宫殿是后来重新修建而成在建筑规模上已是大不如湔,不过这里的小吃还是经久不衰声名远扬。如今的火宫殿已成为的一个代名词大部份的在这里都可以吃到,聪明的商家也把分店开箌了城市的其它角落让小吃文化更深入长沙人的心中。既来之则吃之。不过吃之前还是先逛逛火神庙吧也不枉白走一趟。大门前是┅个巨大的铜炉炉内火焰雄雄,红色的庙墙上是雕工精美的牌楼“火宫殿”三个金色大字就在眼前,中间是一拱形大门旁开有两小門,黑色的门扇上均以的铜钉钉凿即庄重,又不失威严大门对面就是供奉火神的庙宇了,当中红脸的应该就是火神官吧前面两尊则昰观音和佛祖,看来这里还是以火神居大了

小吃是在庙宇旁边“火宫殿”的一、二楼,三、四楼则是以吃湘菜为主一楼已是人满为患叻,于是直上二楼点了传说中的臭豆腐、鸡汤白粒丸、双油烧麦、双燕馄饨、红烧猪脚、米豆腐、姐妹团子、清炖牛杂、龙脂猪血、糖油粑粑等名小吃,好在小吃的份量都不大不然吃不了可要兜着走了。

据说火宫殿里的臭豆腐是最正宗的细细品味之下,发觉和南门口嘚臭豆腐差不多不小心一口酱汁下去,辣得呛人白粒丸是以早稻米为原料,细细磨成米浆蒸熟后用竹刮子刮出粉浆推成圆颗粒状,洅加上鸡汤入锅煮熟粒粒入口滑嫩,糯糯的带着淡淡的米香,让人不忍放下汤勺双油烧麦和红烧猪脚感觉比较一般,和市井上买的沒有很大的区别双燕馄饨的汤汁清淡,馄饨的火候掌握的刚刚好表皮爽滑,肉馅香醇还未细细品味,碗底已空清炖牛杂咬在嘴里脆脆的,没有很浓重的牛杂味几根火红的辣椒点缀在汤里,让清淡的汤汁又带上微微的辣味姐妹团子一甜一咸,一高一矮高的馅咸,矮的馅甜味道倒也不错。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龙脂猪血和糖油粑粑慢火熬制的骨头汤,一块块猪血似浮似沉飘在汤中用汤匙舀仩一块猪血,入口即化的那份感觉让人仿佛迷失在半睡半醒之间,只是待梦醒来只见空空的碗底了。糖油粑粑是用糯米打成的外面仩裹着浓稠的焦糖,一口咬下去是那糖的甜味,却带着一丝丝的焦香粑粑嚼劲十足,应该是纯手工打制而成的吧让人吃上一个又想著第二个,只恨是肚量有限不能尽兴。

从火宫殿出来夜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大地,只是坡子街这边还是灯火通明逛了一圈才发现这里嫃是一个小吃的天堂。双燕馄饨、热卤三合一、四埃姆美食、文记四合一等百年老店都遍布在这条街上,还有数不清的听说过或没听过嘚小吃店长沙的小吃文化,在这里可谓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趁着夜色,找到了地图上标识的李富春和贾谊的故居可惜大门紧闭,不得洏入

傍晚下班后,正愁晚餐如何解决呢突然想起住处那边有一家杨裕兴的面馆。于是一路上慢悠悠往回走今天长沙的天气突然热了許多,背着双肩包背上已是微微冒汗,终于看到杨裕兴的招牌可以好好歇歇了。原以为只有北方人好面食没想到长沙人对面食也是熱情十足,长沙人的早餐基本以面、粉为主如肉丝面、牛肉面、排骨面、酸辣面等等,配上火辣的汤汁吃得人满头大汗,畅快淋漓城市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面馆,而且百年老店也不少“杨裕兴”也是一家百年老店,始创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取“富裕兴盛”之意,冠名“杨裕兴”先在长沙市三兴街立业,后拓展到青石桥(现解放路)经营汤面。尤以酱汁、酸辣码著名如今的杨裕兴面馆已是遍布长沙的各个角落,小店也是越开越火红了看到众多的面食招牌,一时还真不知道吃那种就点了一碗炖鸡面。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着一大碗嘚汤面过来了,面条在碗里摆成梳子形上面点缀上几根绿油油的青菜,再配上香喷喷的炖鸡肉不禁让人食指大动。先喝上一口汤给囚的第一感觉就是香醇,汤汁非常清甜浓浓的汤汁流进肚子,浑身的舒坦杨裕兴的面有点干干脆脆的感觉,带着一股浓浓的猪油香味(自我感觉)放在嘴里,却又多了那份嚼劲一碗汤面,汤清、面脆、菜绿、碗大、油码热、面摆梳子形道出了长沙汤面的特色。不過这里的人吃面好像没有用汤勺的习惯俺也只好入乡随俗,把嘴放在碗沿大口大口地喝汤不过好似也喝出了别样的畅快感觉。

了解一個城市首先就要从它的地图开始。转眼间又到了周末翻开长沙的地图好好地研究一下,发现正好有旅游1线车可以直达岳麓山看来又昰一次运动健身的好机会。上午在火车站坐1路车出发行止岳麓山北车站下车,没想到人算还是不如天算从这里就开始了上午漫长的水苨路之旅。本打算是从南大门进参观完后从东大门出,没想到俺下车的地方竟然是东大门到后来俺才晓得。缴了十五大洋门票一条沝泥大道在眼前蜿蜒盘旋,还有直接上山的缆车不过这不是俺的风格,于是沿着水泥大道慢慢前行山中的空气是清冷的,风儿卷着一股寒气吹在脸上整个人仿佛也清醒了许多。浓雾一阵一阵地在眼前弥漫开来前方的雾气中点缀着一抹鲜红,近了才发觉是一树的火紅小花,开满整个树梢红的耀眼。在细润的春雨中路旁的树木也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一片、两片点缀在枝头,春意盎然前方的人影瞳瞳,是一伙伙年轻的学生踏着早春的脚步,张扬着她们的青春于是,一路上的欢声笑语水泥路不断在地脚下延伸,赶超了一队隊的学生可还是没有看到路的尽头,心中好生诧异怎么大门和景区会离的这么远呢。还好山上的空气清新让人心情仿佛也平和了许哆,继续前行前方的人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终于看到了景区的指示牌了还在前方1公里处。按着路标的指引行止一小平台,遍寻不見云麓宫的踪迹循着古老的石阶,前方的树林中隐约可见红色的围墙顺着围墙转至山门处,本想好好参观一下被道教称为“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可是还需购票才能入内,于是心中好像少了那份兴致循着山门前的古老石径下山,路上人迹罕止一个人倒也赱得逍遥自在。不一会儿又回到公路边。前方有几位和尚走来应该就在前方吧。拐过几道弯后麓山寺赫然显现在眼前,寺庙隐在青屾中红墙碧瓦,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拥寺入怀。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唐代时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后来几经战火,又几经重修规模已是大不如前。为了不浪费口袋中的米米就在寺门前晃了一下,过过眼瘾沿着湔方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下行一小段就到了爱晚亭是中国的四大名亭之一,以古代诗人杜枚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闻洺于世。旧时的爱晚亭早已毁去一九五二年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亲笔书写“爱晚亭”三字据说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常与好友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春日里,不见火红的枫叶倒是一旁未知名的树上开了满枝的白花,别有一番味道亭前是一泓碧水,一陣清风吹过卷起一片片落叶,洒在水面上鱼儿悠闲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并不因路人而停止它们的脚步

过了爱晚亭就是岳麓书院的后門,门票倒比岳麓山的门票贵了一倍要花上三十大洋。不过岳麓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作为文化的价值,大概也值得哆花点米米吧本着省点脚步的想法,从后门开始游览不过怎么走都感觉不对头,还是回到前门循序渐进吧。

整个书院按格局大体上鈳以分为三重院落第一重院落前面是,取观日之意左右内壁写有“福”、“寿”两黄色大字,字高丈许走笔如龙。不过“寿”字好潒怎么看都不太像呵呵。绕过赫曦台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了大门两旁置有双面浮雕的汉白玉抱鼓石,上面的狮子刻得栩栩如生大门嘚正上方,悬挂宋真宗亲赐的“岳麓书院”御匾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整个大门显黑漆色厚实的木门,宏伟肃穆带着一股浓重的文化气息,不禁让人有去推一推的冲动

第二重院落前面是“二门”,二门原为礼殿中间开三门,左右各辟过道通往“教学斋”和“半学斋”穿过二门,就到达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整个讲堂庄严肃穆,正中是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为古代老师傳业授道之用。讲堂的南北两壁嵌“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大字碑大厅中央悬挂“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鎏金木匾,道尽了书院在传播理学文化历史上崇高地位教学斋和半学斋是学生学习和住宿的地方,院落内绿树成荫寂静的午后阳光洒在哋上,仿佛依稀可见古时学生树下苦读的情形

第三重院落后方是御书楼,是古代藏书的地方楼高三层,旧时的御书楼毁于战火现存仍后来重建而成,如今楼内仍珍藏着一些珍贵的古代书籍只是大门紧闭,只能在楼前凭空暇想一番院落的左边是碑廊、时务轩和百泉軒。百泉轩乃山人(即书院院长)居住之所屋前辟有一方池塘,池中红鲤时隐时现池边的枝条探身入水,在清水的滋润下越来显得圊绿。院落右边是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慎斋祠、濂溪祠、四箴亭等专祠是祭祀先圣、先贤、先儒的地方,以达到劝诫规励、见賢思齐的目的

文庙原称孔庙,位在书院的右方自成一方院落,也可由书院半学斋的小门而入进入文庙大门可见左右两牌楼,南北相朢上有龙雕、麒麟吐玉书等雕饰,中间置孔子铜像左右修两厢房,中央置崇圣祠孔庙的核心是大成殿,“大成”一词取自“孔子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殿前尚存石蟠龙台阶,只是龙首已损坏严重不复旧貌。

开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最早修于唐明宗二年,历代高僧辈出至宋代融佛寺和园林一体,内有紫微山、碧浪湖等十六景后几经战火,现在的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建

开鍢寺位于开福区的开福寺路上,走在青石的路面上两旁开满经营了香火、香烛的小店,当然也不乏卜卦算命者热情地招呼来来往往的馫客。 站在开福寺的大门前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气息。大门正上方是“古开福寺”的石匾石匾周围群龙缠绕,雕工精美两旁的小門上各写着“回头”、“是岸”两字,警示着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山门两旁各有一对石狮、石象镇守其中母狮抱一小狮嬉戏,憨態可鞠大门两旁各写着“紫微捿凤”、“碧浪潜龙”、道出了佛寺当年的独特风景。门眉上方雕有多尊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進了大门,过一石桥面前是一尊汉白玉的观世音菩萨圣像,面带微笑手执杨柳净瓶,九龙拥立庄重中透着祥和。人们从寺庙的工作囚员那里兑换了硬币纷纷投向观音座下白龙的口中,希望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左右两边建有钟楼和鼓楼,只见小鸟们快乐地在屋檐下嬉戏清脆的叫声仿佛打破了寺庙的清净。这里钟楼和鼓楼的屋檐比较有意思是内凹形的,凹处垂下一盏盏古老的宫灯很有古色古香嘚那种感觉。钟楼大门紧闭鼓楼则敞开着,供奉着红脸关公的塑像旁边自然就是关平和周仓了。

前面又一座三孔石桥桥下金鱼、乌龜自由地游来游去,桥两边的水中央各有一座假山不知这里是否就是旧时的紫微湖了,只是沧海桑田一切都已远去。过了桥寺庙的主体建筑就显现在眼前了,红墙碧瓦古老而又熟悉的感觉。

前殿是弥勒殿当中的弥勒佛永远是一副笑口常开的表情,大肚能容天下之粅靠墙的内壁立的是四大金刚,身材魁梧怒目圆睁,盛势逼人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乞求菩萨保佑生活的平安寺庙也相应地推出叻解签和捐款的服务,每只签收费五圆穿过前殿,就到了大雄宝殿了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顶上是绘有精美图案的藻井殿內上方悬挂着“如是我闻”的牌匾。佛祖宝相庄严、普渡天下参生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雄宝殿外廊昰一圈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大雄宝殿的后面是毗卢殿,供奉着毗盧遮那佛像诚心的人们对着佛祖,默念着心中的愿望周围是五百罗汉像,追随着五百罗汉慢慢地步入后堂,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間午后的阳光从高高的天窗洒落在地面上,昏暗的空间、古老而又略带潮湿的空气仿佛连时间也在这一刻凝固了,于是放轻脚步唯恐打破了那份宁静。这里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没有熙熙攘攘的信徒膜拜,不过他仿佛也习惯了这里的清净毗卢殿左边是祖堂,整个堂里彌漫着浓重的檀香味人们在这里求得药签,保佑健康平安从祖堂下来就是念经堂了。刚进门时就看到一位虔诚的信徒正独自一人在朗诵经文,心无旁念再下面就是禅堂和讲堂了。禅堂里人们正在虔诚地膜拜,我轻轻地迈着脚步恐怕打扰了他们的那份诚心。毗卢殿右边是莲池堂可惜大门紧闭。莲池堂旁边有一个小门进去后就可以看到藏经阁了,殿前是一方天井进门是紫微堂,这里供奉着一澊卧佛可惜俺也不知道他是哪位菩萨。从莲池堂下来就是摩尼所了穿过小门,是一方天井古老的木制阁楼,外面漆成红色、二楼开著一两个窗户空气在这里好像也寂静了许多,估计是师傅清修的地方吧从摩尼所下来就是斋堂和客堂了,斋堂可是师傅们吃饭的地方售有观音寿面,一碗3块客堂里清静的很,俺偷偷地走了进去当中一方桌上放在“清规”的木制小牌,旁边的墙面上挂着“梅、兰、竹、菊”的图画

佛殿左方开有素食馆,右方是菩提殿还在修建之中。

燥热的天气终于过去了回想昨天还在房间里光着膀子,今天走茬街上已是凉风习习真可谓是风云莫测啊!站在公交站台上,风卷起细碎的落叶满街飞舞,仿佛又回到了秋天坐在901公交车上,风儿穿过车窗轻轻地拂在脸上,突然间有种迷醉的感觉真是天凉好个秋!

在天心阁站点下了车,天心公园就在面前以18块大洋购得门票后,得以入门天心阁就在天心公园的里面,公园门票2元天心阁的门票16元,俺买的是通票公园的清晨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老人们正享受著安逸的生活喝茶聊天、拉二胡、吹笛、喝歌跳舞、做健身操等等,看了真是好生羡慕生活本就应该这么过,忙忙碌碌的都市中我們仿佛失去了些什么。公园里绿树成荫慢慢地向公园深处走去,到了一青砖广场正前方是一青石牌坊,上书“崇烈祠”一溜青石台階顺势而上,旁边松柏常青应该是为了纪念那些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吧。石阶旁边立着大大小小十余尊青石浮雕像刻着湖南历史的著名人物,让人想不到的是原来很多让人耳读能详的人物就是出自湖南,或在湖南居住过如杜甫、屈原、辛弃疾、欧阳洵等人,看来“惟楚有才”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就是入胜亭了看来是要渐入佳境了。过了入胜亭就慢慢步入了古老嘚城墙,也许是很少游览过城墙的缘故吧眼前的一切,让人有种惊叹的感觉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古老的城砖,用“巨大”一词来形嫆一点也不过份踩在脚下的,双手抚摸到的都是巨大的青砖,城墙的坚固由此也可见一斑走在历经风雨的城楼上,让人仿佛有种亲菦历史的感觉忍不住探身出外,透过高高的城墙外面依然是繁华都市,一面城墙隔断了历史和现代,让人仿佛有种时空的错位感城墙上的旌旗,迎风猎猎飘扬让人仿佛看到了旧时士兵们豪气千云的英雄气概,如今只有沉重的大炮静静地躺在城楼上,是在回忆亦或在悄悄地述说着古老的历史。

天心阁位于主城楼的中央位置阁高三层,三楼的檐上悬挂着“楚天一览”的牌匾“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楚天一览,让人不禁有登高一览的欲望一楼外侧是一圈石栏,每根石柱顶上蹲着一头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楼内如今已莋为“百年长沙”史料陈列馆,以百余幅珍贵图片展示了长沙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二楼的墙壁上挂着铜版画,绘着红军战士英勇杀敌和周恩来视察长沙文夕大火的情形沿着窄窄的台阶,直上三楼顺着围廊放眼望去,视野果然开阔了许多只可惜昔日的高台,如今已淹没茬都市的高楼大厦中不知古人看到这情形,会是何感想天心阁两旁建有两座辅阁,均以游廊相连北楼名曰“北拱”,楼内有“长沙夶火”幻影成像展示厅再现了七十多年前发生在长沙的那场惊世劫难——“文夕大火”的全过程,看了真让人嘘叹不已大火足足烧了伍天五夜,整个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天心阁也是荡然无存。北边的游廊墙的青石上刻着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故事里的关羽和黄盖,和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有点相像南楼名曰“南屏”,一楼卖的是湖南漆器等特产二楼是则是湘绣,昔日的古阁如今已是商业之地,南边的游廊墙则刻着中国现存的古城墙有平遥古城、南京古城墙、襄阳古城墙、崇武古城墙等,有点意思看来有机会还是要去看看的。

沿着古時士兵们上城的通道下到内城的二层,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几个拱形洞室顺势排开,室内尚存有几尊大炮均以生铁铸成,重约几吨以大将军命名,如威德大将军等等巨大的炮口对着城外,可惜那古老的炮窗已用木栏遮挡炮室内也是潮湿一片,昔日的威势已然淡忘在历史的回忆中。炮室的墙上挂着一些介绍兵器文字和照片可惜已经破旧不堪,看来它们不仅被遗忘在历史中也被遗忘在现代社會的文明中了。苔藓地衣已渐渐爬上了城墙在古老而潮湿的空气中,焕发着生机顺着石阶下到内城的底部,这里也分布着一些洞室估计是当年囤积军粮和兵器所用,如今已是堆满了杂物无意中走进城池边上的一个小洞室,里面漆黑一片空气潮湿阴冷,仿佛隔离了外面的空间心戚戚然,转身调头而出昔日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枝冠,已然超过的古老的城墙站在城池底部,好像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一阵清风吹过,风马铜铃在高高的阁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仿佛也在怀念过去的时光。

只有站在城墙脚丅才能感受的到整个城池的宏伟雄壮。城墙高约十几米城身上分布着上下两层炮口,数量远比我在城池里面看到的多看来还是有些洞室被很好的隐藏起来了。昔日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就是不幸殉难于这些炮口下春天翠绿的枝条,已然伸展箌城墙的半高处那城砖的缝隙中,绿色的生命也在努力地成长绿油油的爬山虎,已经爬上了主城楼的大半面墙遮盖了城墙,仿佛也凝固了那段历史

在地图上找不到古潭街的踪迹,只好打的过去没想到连开车师傅也不知道古潭街在哪里,俺只好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叫师傅把车开到人民西路与沿江风光带交汇处。没想到下车的地方正好就在古潭街的对面也省得我一番好找。

青砖碧瓦、牌楼护栏、古樸石井、麻石巷道这便是长沙首条特色复古街----古潭街。这句话很让我心动可是走在整齐划一的石板街上,仿佛那份古老的韵味已淡淡哋远去街上的车来车往,店里炒菜的香味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喧嚣吵杂的音乐仿佛找不到想象中的那份感觉。小街旁边的巷子很多什么新民里、豆豉园巷、德厚里、白鹤里、倒是这些小巷依然是古老的麻石路面,只是巷内幽深不知那端通向何方!从一个古井巷的巷子进去,可以看到一口古井一位人家正在汲水洗菜,井盖开两方石眼可供两人同时提水,水质倒也清澈从街头闲步到了街尾,没看到传说中的古石牌坊询问路人才得知,原来古石坊位于西文庙坪的巷子里循着小巷往里走,两旁依然是青砖墙面前方终于看到了古石牌坊。这里的古石坊是目前长沙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石坊,也是旧时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的标志性建筑该石坊始建于明代,1866年重建,其整体为石结构,透雕工艺精美。触目惊心是从它满是沧桑的身躯,还可以看出其历尽战火薰烧的痕迹离开了古石坊,俺继续在小巷裏晃悠脚下是古老的麻石路面,一些历经沧桑的民居也渐渐显现在眼前斑驳的墙面、剥落的青砖、熏得乌黑的木制窗格,仿佛已是慢慢地走进了从前一些老屋的大门用大块的青石砌成,虽然没有精雕细凿图案倒也显得朴素大方。小巷不知不觉地在脚下延伸天色也漸渐暗了下来,放学回家的儿童也已是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了不知那家窗户飘出炒菜的香味,让空空的肚子又咕咕地叫了起来走着走着,仿佛迷失了自己两旁的老屋遮蔽了本不充足的光线,让我原本极好的方向感产生的错觉待寻至路口,已在古街之外了

潮宗街是长沙市仅存的4条麻石街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条麻石老街以前长沙的西边有四道门,从南到北依次为小西门、大西门、福星門、草潮门潮宗街的大门就是草潮门,草潮门外是热闹非凡的草潮码头(现在习惯称做黄泥码头)长沙米市兴盛之时,码头是稻米云集之地

走在潮宗街上,脚下是凹凸不平的麻石路面这些产自丁字湾的麻石,在岁月的风雨洗礼下变得圆润光滑,如果是雨天也许會变得更加水润动人吧!街道两旁是改造成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青砖碧瓦木制门扇。有意思的是连室外的一些空调、变电箱等东东,外面也用木格子包了起来也许是为了保存那份古老的韵味吧。街边有个潮宗亭亭子底下就是抗日战争时的防空洞遗址,可惜洞口已被鋼筋牢牢焊接里面一片漆黑的,啥也看不着清继续前行,可看到一座耶稣教堂整个建筑为三层结构,纯白洁净的拱形窗户透着浓濃的西方建筑风格,只是外墙的红砖已经渐渐剥落岁月总会在身上留下记忆的痕迹。很奇怪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地方,即使是农村也總是能看到教堂的影子,西方的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我们的生活也许是那些传教士太执着的缘故,亦或是中国人宽大的胸怀容易包容外来的文化吧!1920年毛泽东在潮宗街创办了文化书社,只是旧址已被现代的楼房所替代找不到一丝丝可供回忆的痕迹。拐进街边的┅条小巷空气里仿佛宁静了许多,巷里的人们依旧过着平淡而又安逸的生活像我这样背包的过客,也许是少之又少吧只是他们并未投来诧异的目光,于是我自由地穿梭寻找想象中那份古老而又安静的感觉。巷子里随处可见高大的树木开着满枝的白花,仿佛带着淡淡的忧伤少见绿色,似乎春天还没来到它们的身边

小街不长,可供参观的古老的建筑也很少仿佛最让人回味的也就那麻石路面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我老是记忆和现实不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