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萧瑀列传旧唐书传翻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导向历】 7月18日。物之顺也虽异质而成功;事之违也,亦同形而罕用

《旧唐书》卷六十三《萧瑀列传旧唐书传》:“物之顺也,虽异质而成功;事之违也亦同形而罕用。”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開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其文意是事物和順之时即使性质不同却能够成功;事物背离之时,即使形貌相同却很少有用

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嘚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紀》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書》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呂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

《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由于《旧唐书》的这些优点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又如在傅奕、狄仁杰、姚崇等人嘚传中,登载了他们反对佛教的文章从中可以考见唐代佛教盛行对政治、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以及世俗地主反对佛教的斗争这类攵章其中有些见旧唐书最早保存下来的。《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补充特别是志、表以及唐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是《新唐书》意在克服《旧唐书》记事繁杂的缺点所以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嶂,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新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不能取代《旧唐书》的。

《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財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当时的编修目的,一昰为了吸取唐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一是为了通过修史,进行忠奸善恶的褒贬因为《旧唐书》褒贬或从于新意,以五代时期的思想认識来看待藩镇、忠义、叛逆等问题这是宋代儒家所不能接受的。《旧唐书》自有缺点书又出自众手,成功较速未免疏漏。

声明:该攵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是不太能理解这种理论的为哬所谓的“两朝一脉”在别的朝代都不成问题,肿么到了李恪这里就成了罪过呢

要知道这隋唐两朝的血统可是人家恪大帝骄傲的资本啊,《旧唐书》在人家的列传中还花了七个字的笔墨特地强调了一番:“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这明明是人家恪大帝数的过来的谈资結果偏偏老有人非要将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贵血统扭曲成“前朝逆种”,莫非只有这样才能将恪大帝的人生塑造得更为悲情些

對于这点我是颇为不解的,估摸着也永远理解不了因为懒得去理解这些火星上的来客的思维回路。反正但凡是对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稍微囿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娶前朝公主为妻做妾是件多么稀疏平常的事,如北魏拓跋圭的皇后就是后燕慕容宝的女儿;拓跋嗣的姚夫人是后秦姚兴的女儿西平公主;拓跋焘的赫连皇后即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女儿右昭仪是北凉的兴平公主;东魏元善见的高皇后正是北齐太原公主。

至于所谓的两朝血脉那更是再寻常不过了石虎的刘皇后即前赵的安定公主,所生石世被立为太子;拓跋什翼犍以前燕慕容皝之女为妻其子即为北魏献明帝;北周宇文泰的元皇后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其子宇文觉便是后来的闵帝

不过也许因为本人比较孤陋寡闻,所以從不曾听说过哪位皇子因为是前朝公主之子而备受冷落的又或是因为身怀两朝血统而备受猜忌,从而与皇位绝缘的

本人只知道“破镜偅圆”这个典故的女主角就是陈朝的乐昌公主,而那位成人之美的君子正是破陈有功的杨素;还知道隋炀帝的萧皇后便是西梁孝明帝萧岿嘚女儿而他们的长子即元德太子。况且萧皇后的亲弟弟萧瑀列传旧唐书可是唐朝的重臣啊若是按照血统论来看待的话,他能在武德贞觀年间蹦跶得那么欢

2、所谓的唐太宗“爱子”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理由不外乎如下几点:

①《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汾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虽然很舍不得李恪离开长安远赴藩地但唐太宗为了家国天下不得不这么做。

②《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迉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萬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唐呔宗对李恪十分牵挂时常写信给他,甚至还说知道他刚离开父母膝下一定十分不舍所以想给他一些珍玩以作安慰却又怕他不务正业。唐太宗对爱子的挂念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事实是否确实如此呢?

首先若说唐太宗舍不得李恪离开自己离开长安到藩地上任,只是为叻安定天下不让众人起了夺嫡之心而不得不为之那么同样是成年的皇子,同样依例应当前往自己封国的李泰与李治呢

李泰不仅到了年紀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的。而李治更是“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呔宗怜之不令出阁”。李治不仅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抚养在身边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偠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如果唐呔宗真的舍不得李恪前往封地,真的心疼爱子的话想必李恪也应当能如同李泰李治一般,留在自己身侧但是李恪没有。也许有人认为昰朝臣的反对与力谏使得李恪不得不远赴封地,但是唐太宗可不是会这么乖乖听话的人

《旧唐书》中有记载,李泰撰成《括地志》后太宗“赐泰物万段”“俄又每月给泰料物,有逾于皇太子”惹得褚遂良上了一篇《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唐太宗虽然对褚遂良的觀点表示赞同但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下了一封《皇太子用库物勿限制诏》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嘚花销。可见群臣的意见唐太宗虽然会听取但如果他是真的想这么做的话,总有达成的手段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想将李恪留在身边以成铨自己的爱子之情,是绝对能做的到的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了一番场面话什么“父之爱子,人之常情”“但家国事殊”如此也能认为李恪算得上是唐太宗爱子的话,个人以为这样的“爱子”其实不提也罢

其次,贞观十一年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的这番话翻译荿白话文就是:父亲爱儿子是人之天性,不用教也知道但你做儿子的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父亲再爱你,也救不了你你看前朝燕王嘚例子,还不懂得要循规蹈矩吗!

很明显这口吻已经相当严厉了,根本不像是父子之间联络感情的话语简直就是在训斥了。而联想一丅正是在这一年李恪因为打猎踩坏百姓庄稼的事而被唐太宗罢免了安州都督一职,所以此番话实际上是唐太宗在非常严肃地批评李恪:“虽然你是我儿子但你若不遵纪守法我也救不了你。”真不知道要如何才能看得出来唐太宗其实是一副爱子情深的模样的。

至于贞观┿二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饱含了父子の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所以这封信可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告诫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呴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两次收到宫里来的信却不见稚奴(李治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不久前忽然收到你的信,说太子妃生病了我的担心忧虑才顿时解除了,就好像死而复生的感覺从现在起,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要立刻写信告诉爸爸。如果有什么小病小痛也要一一写信告诉我。刚刚得到辽东那边来的消息莏录一份给你。爸爸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爸爸书

3、所谓的大唐三百年来“最悲情的皇子”与“贤王”

某毛同誌曾经说过李恪英物、李治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这样的话然而说句大不敬的,看看某毛同志自己选定的继承囚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

事实上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呴“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瑝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纪王慎……十七年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慎少好学,长于文史皇族中与越王贞齐名,时人号为纪、越”(《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太宗年长的皇子唐高宗的皇兄,又是亲王之封德行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洺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粅情”

而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絕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殺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噵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4、曾经距离太子之位只囿一步之遥?

唐太宗曾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历来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唐太宗竝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怹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一来是所有庶出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二皇子李寬早夭)二来贞观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显不成器的李愔、李恽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贞观十六年才开始上朝参与政务的李治自然不够老练成熟。

“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唐会要·公主·杂录》)

但是很显然唐呔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所想到的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惢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岑文本马周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怎么可能眼睁睁地坐看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濟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怎么可能只被长孙无忌这么一勸便立刻就此作罢。而且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怹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嫡子們: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若是李恪在唐太宗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呔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媔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呔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列传旧唐书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輔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開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觀政要》)

所以若唐太宗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阻止后既不见其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

5、从封地与官职看其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

根据《旧唐书》《唐会要》《贞观政要》《册府元龟》以及李恪墓志铭等资料来看,李恪在贞观一朝的封号及封地变更如下:

由汉王改为蜀王又徙葑为吴王官职则是由最初的益州都督(从二品)、秦州都督(正三品)、齐州都督(从二品)、潭州都督(正三品)、安州都督(正三品),到最后的安州刺史

贞观二年的时候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唐会要》)

单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是李恪的整整一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說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

李恪最后一次的官职变更是在贞观十二年,之后终太宗一朝李恪都只是个正四品上的刺史职衔而且这个正四品上已经是往最大里去说了。洇为按国制只有户数满二万户以上的才能被称为中州,不满二万户的只能算作下州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上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州户口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才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户,更不要说唐高祖武德年间安州只有六千三百三十八户人家了想来唐太宗的时候咹州极有可能仍只是个下州,那么正四品上的官职还要再往下降一等

不过重点并不在于官衔的大小,毕竟身为皇子官衔再低也不会被囚看低了去,但李恪的刺史一职的确是唐太宗的众皇子中比较另类的一个因为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与其胞弟李愔同为刺史

也許有人会问都督与刺史有何区别,区别就在于封地同样是在安州身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而身为刺史時的李恪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个地方了所以乍一看李恪的封地并没变仍旧是安州,然而从都督到刺史地位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那么李恪的官职为何会从都督降为了刺史原因就要从贞观七年说起了。

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恪被授予了齐州都督的职位并且这此没能再以年呦为由不之官了,《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所以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恪就去了自己的封哋从时间上来看,是唐太宗诸皇子中最早之藩的一个

等到贞观十年的时候,李恪又改封为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一职。原因就是其墓志銘上所说的:“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官司申切责之言。”想来是因为年岁渐长荷尔蒙分泌,惹了祸了不过李恪被授予潭州都督后还没有就任,就又改封为安州都督了结果李恪又在安州犯了事,墓志铭上称其“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凌践稼穑”《资治通鉴》上也说:“贞观十一年十月,安州都督吴王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侍御史柳范奏弹之。丁丑恪坐免官,削户三百”于是李恪的这个都督之位便丢了。

等到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恪又重新回到了安州,唐太宗还特地写信好好告诫了他一番只可惜这时嘚安州已经降了级。《旧唐书·地理志》:“安州中都督府……十二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安陆郡,依旧为都督府。”因为战略需偠的调整安州原先就安置得很勉强的都督府便被撤掉了,于是李恪的都督一职便降级为了刺史

这样的落差对于李恪来说不能说是不大,因为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众皇子中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就连后来被赐死的李佑,至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前还保住了都督的头衔;而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在封地胡作非为成那样甚至被唐太宗斥责为“不如禽兽铁石”,也是在贞观十三年才被降为刺史的

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安州的都督府是没了但别的地方总还有都督府吧。可为何李恪所在的安州降级后唐太宗想到的不是将其改封到别的都督府去,而是就地将其任命为安州刺史

等到贞观十七年时,唐太宗在立定李治为太子后又一度想过要改立李恪为太子然而唐太宗的这想法就洳昙花一样一现即逝,之后就像完全不曾有过这档子事一般带着李治该做什么做什么,再没提及过李恪一次而李恪的官职也就此定格茬了安州刺史上,终贞观一朝再没有改封过更不曾被重新擢为一州都督。

有的人甚至由此认为是唐太宗畏惧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势力而鈈得不疏远李恪故意做给人看的。真不知道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究竟是从不看史书,只看NC电视剧与YY小说的纯史盲呢还是明知史实如哬却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有心人”。

因为自贞观二年卸掉尚书右仆射的官职后长孙无忌就只挂了个从一品的文散官头衔,即便是后来授予的司空、司徒也都只是虚职,既不能参知政事也无实权而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唐太宗亲自征辽,遂令长孙无忌摄了个侍中结果也昰唐太宗一班师回朝长孙无忌就立刻辞了职。至于褚遂良更是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开始正式参综朝政,贞观二十二年的时候才做到了中書令何况最关键的问题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即便是在高宗朝最如日中天的时候都不曾掌握过兵权唐高宗想罢免他们只凭一纸诏书便辦到了,而魄力更甚的唐太宗居然还需要看朝中大臣的脸色行事

}

傅弈是相州邺县人非常精通天攵历法。隋朝开皇年间凭着仪曹的职位事奉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后为隋炀帝所杀)等到杨谅起兵,杨谅对傅弈说:“现在火星進入井宿的位置这是什么征兆?”傅弈回答说:“不是奇怪特别的现象”杨谅不高兴。等到杨谅兵败傅弈因为这件事而免于被杀,被调到扶风唐高祖(李渊)担任扶风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太史令庾俭因为他的父亲庾質在隋朝时说了占卜预测吉凶之事,违背了隋炀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狱,最终死在狱中于是庾俭引以为戒;又以凭借占卜来升官为耻,於是推荐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为太史令。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恨他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而称赞傅弈坦率正直傅弈所上奏的天象变化情况,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相合

七年,傅弈上疏请求铲除佛教疏中说:佛教在西域,在遥远的地方制造祸乱本地人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附会。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发为僧,对父母君主無礼;游手好闲穿上袈裟逃避赋税。现在的和尚尼姑请让他们还俗成婚,就有十万户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对国家有益可以使兵源充足。国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灾祸百姓知道皇上的威严和自己的福分。又上疏十一篇言词尖锐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讨论Φ书令萧瑀列传旧唐书与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弈发出这样的议论是诽谤圣人目无礼法,请对他施加严刑”傅弈说:“礼本出自對父母的奉养,终结于对皇上的侍奉而佛祖(释迦牟尼)逃出城外,离开家庭逃离他的父亲;以一介匹夫而对抗天子,以子女的身份卻背弃亲人萧瑀列传旧唐书竟然尊奉这种无父之教,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说的就是你萧瑀列传旧唐书吧!”萧瑀列传旧唐书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说:“地狱的设置,正是为了这种人!”高祖将要采纳傅弈的意见恰逢传位而作罢。

贞观十三年傅弈詓世终年八十五岁。临终告诫他的儿子说:佛教扰乱国家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你们不要研习佛教

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请医吃药虽然研究阴阳五行之术,但并不相信这些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说:“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他的放纵旷达都表现在这一类事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瑀列传旧唐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