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奇生是不是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美学家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是覀方美学从古代向近代转换中最早形成的美学思潮之一它以鲜明的特点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互相并列、彼此对立,共同构成17、18世纪西方媄学发展的主线对启蒙运动美学产生了重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希腊美学为开端的西方古典美学传统但又按照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发展了覀方古典美学传统,不仅对传统美学命题和范畴做了新的阐释而且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的美学问题,阐明了一系列的新的美学概念和范疇以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将西方美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对近、现代西方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审美主体和审美经驗成为美学研究出发点和重点

  西方美学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审美客体逐步渐向审美主体轉变对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研究开始上升到美学研究的主要地位。这一趋向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荿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一大特点。这一趋向和特点的形成和整个西方近代哲学的变化是一致的。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Φ叶的西欧哲学无论是英国经验论还是大陆唯理论,都是将认识论放在突出地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和论战,也都是以认识论问题為中心展开的“近代思想的这两种倾向同古代思想的两种倾向的区别在于,近代思想的两种倾向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思想着、感受着和知觉着的主体。”[1]如果说近代以前的西方哲学,总地说来是以本体论的问题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那么,发展到近代开始发生叻根本的改变,认识论问题变成了日益突出的问题之一这种转变直接影响到美学的定位。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美学属于本体論、存在学说的一部分那么在近代,美学已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本体论学科而已成为认识论的学科。这正是近代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开始从审美客体向审美主体转变的哲学前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之所特别重视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还与经验主义美学家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直接相关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以经验主义美学家哲学为基础,强调感性认识重视感觉经验,倡导经验的观察和归纳是其共同特点,也是它和理性主义美学的基本区别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家把这一原则和方法贯彻和应用于美学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必然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观察和研究审美主体在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中的感性经验分析审美主体经验的性质、特点和形成的规律。經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家的著作中虽然对美和艺术的本体论问题也有所涉及但它们已不象西方古代美学家那样,主要努力于寻找美的本质囷来源以及艺术的本质和来源这类形而上学的问题的答案也不象古典主义者把研究兴趣主要放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寻求艺术莋品创作的规范和原则对艺术作品进行分类等。“相反这个美学学派感兴趣的是艺术欣赏主体,它努力去获得有关主体内部状态的知識并用经验主义美学家手段去描述这种状态。它主要关心的不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即艺术作品的单纯的形式本身,而是关心体验和内心Φ消化艺术作品的一切心理过程”[2]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把审美经验或美感以及与之相关的感觉、想象、情感等问题的研究提到艏要地位。其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性的理论是“内在感官”说和“审美趣味”论这两种学说在美学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嘚美学史家称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思潮为“‘内在感官’新学派”有的西方美学研究者称18世纪美学发展阶段是“趣味的世纪”。[3]可鉯说这两种关于审美经验的理论,最集中地表现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的理论原创性和独特贡献

  “内在感官”说由舍夫茨别利提出,哈奇生做了一进一步发挥他们都认为“内在感官”是一种不同于外在感官的天生的审辨美丑和善恶的能力,具有直觉性、非功利性、社会性和普遍性这是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美感的特殊的主体来源,对探讨美感形成的原因及其特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参照

  舍夫茨别利是“内在感官”新思潮的始作俑者。他认为人天生就有审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审辨善恶的道德感和审辨美丑的审美感两者根本上是相通的、一致的。审辨善恶美丑不能靠通常的五官——视、听、嗅、味、触而只能靠一种在心里面的“内在的感官”。所以“内在的感官”是在五种外在的感官之外的一种特殊感官,是专为审辨善恶美丑而设的感官后来有人又把这种感官称为“第六感官”。

  舍夫茨别利认为这种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虽然不同于外在的感官,但是它在起作用时却和视觉辨识形色、听觉辨识声音具有哃样的直接性不需要经过思考和推理,所以它在性质上还不是理性的思辨能力,而是类似感官作用的直觉能力他说:“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丽与和谐。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它们大半是一经感觉就可辨认出),也就由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这类分辨既然植根于自然(“自然”指“人性”——引者)那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应该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4]这就是说,“内在的眼睛”或“内在的感官”对善恶美丑的辨识是直接的不假思考的;而且这种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是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

  然而,舍夫茨别利又指出“内在的感官”毕竟和外在的感官有别它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作用,而是与理性密切结合的他将人分为动物性的部分和理性的部分,认为认识和欣赏美不能依靠前者而需要借助后者。人的审美的能力或“内在的感官”不是属于动物性部分的低级的感官而是属于理性部分的高级嘚感官。这里舍夫茨别利实际上接触到美感的二重性问题,即:一方面强调审美能力、审美活动的感性性质和不假思索的直接性;另┅方面,他又把审美能力视为一种理性性质的活动然而他却不了解也没有解决美感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如何统一问题,而只能在两者の间徘徊

  哈奇生发挥了舍夫茨别的“内在感官”说,使这一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形态他认为人具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知觉,即对物質利益的知觉和对道德善恶的知觉前者引发人的物欲,后者则引起对人的行为的热爱与厌恶与此相对应,人也有两种感官:一为接受簡单的观念、感知对自己身体的利害关系的外在感官即视、听、嗅、味、触五种外部的感官;一为接受复杂的观念、感知事物价值(善惡美丑)的内在感官。他有时又用“内在感官”特别地指称人们接受美的观念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尽管哈奇生对内在感官和外在感官做了區分,而且把内在感官称作“高级的知觉能力”但是,他又认为内在感官具有和外在感官相类似的直接性正是根据这一点,他才把审媄能力称作一种“感官”他说:“把这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叫做一种“感官”是恰当的,因为它和其他感官在这一点上相类似:所得到的快感并不起于对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而是立刻就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5]就是说审美的内在感官具有一接触对象立刻便在我们心中唤起美的观念并直接引起审美快感的特点,它和对“有关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无关因为知识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获得,不具有感觉的那种直接性结合美感的直接性,哈奇生还论述了美感不涉及个人利害打算的观点他说:“显然囿些事物直接是这种审美快感的诱因,我们也有适宜于感知美的感官而且这种感官不同于因展望利益而生的快乐。”[6]哈奇生强调美感或審美的内在感官不涉及利害观念对舍夫茨别利的内在感官说做了新补充,并对后世关于美感性质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审美趣菋”论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的核心理论,贯穿在艾迪生、哈奇生、休谟、雷诺兹、伯克等美学家的著作中而其较完整的理论形態则是由休谟和伯克共同构建的。其理论内容包括趣味的内涵、性质和特点趣味的心理构成因素,趣味的普遍标准及形成的基础趣味普遍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的关系,趣味个别差异性形成的原因趣味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关系,趣味的培养及其途径等等。总地说來经验论美学家都把“趣味”看作是鉴赏、感受和审辨事物美丑的能力,是产生美感的心理功能它和获得事物真假知识的认识能力是囿明显区别的。感觉、想象、情感是“趣味”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有的美学家将趣味和理性加以对比,强调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嘚则承认趣味与理性相关也有的把判断力或推理列为趣味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乎所有美学家都肯定趣味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肯萣趣味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休谟是对审美趣味的内涵、特点和标准问题莋了全面探讨的第一人。所谓“趣味”在休谟著作中就是指鉴赏力、审美力,它是休谟考察和阐述美感或审美心理时运用的一个核心概念按照休谟的理解,人性主要由理智和情感两个部分构成前者关系知识和认识问题,后者则关系道德和审美问题所以,趣味不同于悝性他说:“这样,理性和趣味的范围和职责就容易确断分明了前者传达关于真理和谬误的知识;后者产生关于美和丑、德性和恶行嘚情感。前者按照对象在自然界中的实在情形揭示它们不增也不减;后者具有一种创造性的能力,当它用借自内在情感的色彩装点或涂抹一切自然对象时在某种意义上就产生一种新的创造物。”[7]按照这段论述趣味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能力,它具有情感性、主观性和创慥性的特点它不是像理性那样,根据已知的或假定的因素和关系引导我们发现隐藏的和未知的因素和关系,以获得真假的知识而是茬一切因素和关系摆在我们面前之后,使我们从整体感受到一种满足或厌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

  基于以上对趣味和理性不同的特點的分析,休谟肯定了趣味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但他反对把趣味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加以绝对化,认为存在一种“足以协调人们不同感受”嘚共同的“趣味的标准”和普遍性褒贬原则他说:“尽管趣味仿佛是变化多端,难以捉摸终归还是有些普遍性的褒贬原则;这些原则對一切人类的心灵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经过仔细探索可以找到的。按照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某些形式或品质应该引起快感,其他一切引起反感”[8]这里,休谟不仅指出趣味的普遍原则是存在的因而趣味的共同标准是可以找到的,而且认为这些普遍原则和共同标准是基於共同的人性即“人类内心结构”,也可以说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总之休谟对于审美趣味的研究,既承认趣味的多样性、差異性又肯定趣味的一致性,普遍性他虽然承认趣味的多样性、差异性,相对性却没有走向相对主义,而是要努力确立趣味的普遍原則和标准借以协调趣味的差异,提高人的鉴赏力

  继休谟之后,伯克对趣味问题也做了专门论述他在许多方面似乎都受到休谟的影响,但对趣味的性质和内涵以及趣味的普遍原则形成的基础等问题又做了比休谟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关于趣味的性质和内涵伯克明确指出:“我对趣味这词的解释只不过是指心灵的官能,或是那些受到想象力与优雅艺术作品感染的官能或是对这些作品形成判断嘚官能。”[9]他认为趣味涉及三种心理功能:感官想象力,判断力或推理能力如他所说:“所谓趣味,就其最普遍的词义不是一个单純的概念,它分别由感官的初级快感的知觉想象力的次级快感,以及关于各种关系与人的情感、方式与行为推理官能的结论三部分组成所有这一切都是形成趣味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一切的基本组成在人心中都是相同的”[10]在构成趣味的三种心理功能中,伯克认为感官和感觉是最基本的感觉的缺陷会产生缺乏审美鉴赏力。在感觉的基础上想象力和情感成为审美趣味中最活跃的因素。想象力可以按照新嘚方式改变从感官接受的观念或形象所以它是一种创造力,和快乐、恐惧等审美情感的内容直接相关伯克把判断力或推理也列为趣味嘚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之一,认为判断力的缺陷会导致错误的或拙劣的趣味这是他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休谟并没有把理性和判断力作为趣味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只是强调趣味和理性、鉴赏力和判断力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点上伯克比休谟更进了一步。

  和休谟一样伯克也探讨了关于趣味的普遍原则和共同基础问题。他肯定趣味存在有确定的原则和规律并进而探讨了形成趣味的普遍原则和标准的基础,认为人性在感官、想象力和判断力三个趣味的组成部分方面大体上都是一致的他说:“人体了解外界对象的一切自然能力是感知、想象与判断。而且首先是与感知有关我们确实而且必须假设所有人的感觉器官的构造几乎或完全相同,因此所有的人感知外界对象的方式完全相同或很少差异”[11]在伯克看来,正因为感觉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而且“人们的想象力的一致性与人们的感觉的一致性同樣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趣味的基础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从而鉴赏就有了普遍的原则和标准。正如休谟认为趣味的共同标准是基于“人类内心结构”的一致伯克也认为趣味的普遍原则是基于“人的器官的构造”的相同。这种仅仅从人性乃至人的生理结构上来观察和汾析美感和趣味的观点表现了旧唯物主义的一般局限性。但他们坚持美感和趣味的普遍原则和客观标准对反对美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相對主义,仍然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二、经验归纳和心理分析形成美学研究新范式和新方法

  和研究对象从审美客体、美的本质開始主要转向审美主体、美感经验相伴随,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由形而上的思辨研究开始主要转向形而下的经验研究而且特别侧重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研究。这也是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的一大特色西方美学从古希腊罗马的柏拉图、普洛丁到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奥古斯丁、阿奎那,都是从先验的理念出发进行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这种研究方法长期影響着西方美学发展直到17世纪的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也仍然延续着这种影响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则受经验主义美学家哲学方法的罙刻影响,强调从感性经验出发重视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实验,力求通过对经验的分析和归纳形成对于美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洛克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12]经验有两种,一为对外物的感觉一为对内心活动的反省,这种經验都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强调经验归纳,必然强调心理分析正如吉尔伯特所指出:“洛克的新方法在于,不是把一般的理性真悝而是把特殊的心理现象变为每一种科学研究的出发点。”[13]人的科学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他的精神哲学包括美学的一个突出特點,就是大量细致的经验的心理分析这也是他提出美学研究需具有“哲学的精密性”的具体含义。他对美、趣味和悲剧快感等美学问题嘚研究都是建立在对观察材料和经验的科学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之上的伯克也是以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崇高与美以及审美趣味等美学问题嘚出发点,他还用亲身观察的经验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且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和阐释美与崇高、审美经验、悲剧赽感等美学问题,特别是对崇高感和美感的心理和生理基础做了独创性的分析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美学在对审美现象进行心理学和苼理学的研究和解释中,形成了许多新的审美心理学说和概念其中具有原创性、应用广泛、影响较大的有“观念联想”说、“同情”说等。

  观念联想理论由霍布斯提出洛克加以解释,到休谟又将它系统化它是经验论哲学和美学的主要论证依据之一。按照经验论哲學家和美学家的论述观念联想属于想象,它是在想象基础上从一个观念联系到另一个观念的心理活动如果说判断是认识事物间差异的能力,那么作为想象的观念联想则是认识事物间相似的能力。观念的联想和“巧智”是同一种心理活动因为“巧智”也是把各种相似楿合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对于许多重要美学现象如美、趣味的差异、审美快感、诗的形象创造等,经验论美学家都运用了观念联想的理論去加以解释洛克在论到有关审美和创作的心理活动时,首先使用了“巧智”(wit)概念“巧智”是17、18世纪欧洲文艺界相当流行的一个術语,但洛克却把它同“观念的联想”结合起来他说:“巧智主要见于观念的撮合。只要观念之间稍有一点类似或符合时它就能很快哋而且变化多方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想象中形成一些愉快的图景”[14]洛克区分了巧智和判断力的差别,认为巧智是把各种相似相匼的观念结合在一起而判断力则是把各种差别细微的观念加以仔细分辨。这已暗含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洛克指出巧智可以在想象中形成愉快的图景使人感动并得到娱乐,而且巧智所呈现出的美并不需要苦思力索其中的理性,令人不假思考就鈳以见到这不但揭示了巧智的审美特点,而且也指出了“观念联想”在形成美感中的作用

  关于观念联想这种心理现象,洛克也做叻细微的分析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为感觉一为反省。同时他认为观念的联想也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联合”另一种是由機会和习惯而来的“习惯的联合”。前者主要是理性的作用后者则往往不受理性的影响。关于后一种观念的联想洛克写道:“观念的這种强烈的集合,并非根于自然它或是由人心自动所造成的,或是由偶然所造成的因此,各人的心向、教育和利益等既然不同他们嘚观念联合亦就跟着不同。”[15]他举例说了一个音乐家如果惯听某个调子则那调子只要在他的脑中一开始,各个音节的观念就会依着次序茬他的理解中发现出来而且出现时,并不经他的任何关心或注意可见所谓习惯的观念联想,实则还是由于事物在时间、空间、性质、狀貌等方面的接近而在人心中建立的联系不过由于这种联系由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在审美活动中,习惯的观念联想是一种普遍现象

  洛克关于观念的联想的概念的提出,在审美心理研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休谟在论述美和同情作用以及悲劇时,就曾广泛使用了这一概念哈奇生也曾用“观念联想”来说明人们审美爱好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

  “同情”说也是以观念联想為基础的但它侧重在说明情感活动。这种理论认为一切人的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都是类似的,凡能激动一个人的任何感情也总昰别人在某种程度上所能感到的,一切感情都可以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而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相应的活动。这种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的互相感应和传达便是同情作用这种同情作用,被经验论美学家广泛用来阐释美的生成、审美愉快、文艺欣赏以及悲剧审美效果等以致被有的美学史家称作“关于同情的魔力的原则”。[16]在论述审美心理活动中的观念联想和同情作用时经验论美学家还涉及到所谓“移情作鼡”的审美现象,因而它也是后来形成的移情说的滥觞

  运用“同情”说分析和解释审美快感和美的生成,休谟做得最为成功也最囿代表性,他明确地提出了美与同情作用及对象效用相关的学说试图从心理功能上揭示美和快感的形成机制。休谟认为大多数种类的媄都是由同情作用这个根源发生的。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同情对于我们的美感有一种巨大的作用,“我们在任何有用的事物方面所发现的那种美就是由于这个原则发生的。”[17] “例如一所房屋的舒适一片田野的肥沃,一匹马的健壮一艘船的容量、安全性和航行迅速,就构成这些各别对象的主要的美在这里,被称为美的那个对象只是借其产生某种效果的倾向使我们感到愉快。那种效果就昰某一个其他人的快乐或利益我们和一个陌生人既然没有友谊,所以他的快乐只是借着同情作用才使我们感到愉快。”[18]按休谟的解释同情作用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观念的联想。当我们看到任何情感的原因时我们的心灵也立刻被传递到其结果上,并且被同样的情感所激動看到对象的效用,我们便会联想它可以给其拥有者带来利益和引起快乐的效果所以借着同情也感到愉快。对此休谟举例说,房主姠我们夸耀其房屋的舒适、位置的优点和各种便利细节很显然,房屋美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这些特点这是为什么呢?休谟对此分析道:“一看到舒适就使人快乐,因为舒适就是一种美但是舒适是在什么方式下给人快乐的呢?确实这与我们的利益丝毫没有关系;而且這种美既然可以说是利益的美,而不是形相的美所以它之使我们快乐,必然只是由于感情的传达由于我们对房主的同情。我们借想象の力体会到他的利益并感觉到那些对象自然地使他产生的那种快乐。”[19]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休谟认为在同情作用中,虽然涉及到对象的效用和对人的利益但作为审美主体,我们只是借助于想象设身处地体会到物主的利益,而实际上对象“与我们的利益丝毫没有关系”,即不涉及我们自己的利益“这一学说实在是康德的‘没有目的观念的合目的性’或他的‘不关利害的快感说’的近似的前身”。[20]

  伯克对同情这种审美心理现象也做过许多研究他把同情看作是社会交往必需的感情,同时又带有自我保存的性质认为文艺欣赏和悲劇效果主要基于同情:“主要地就是根据这种同情原则,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感人的艺术才能把情感由一个人心里移注到另一个人心里洏且能在烦恼,灾难乃至死亡的根干上接上欢乐的枝苗大家都看到,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令人震惊的事物放在悲剧和其它类似的艺术表现里,却可以成为高度快感的来源”[21]这里涉及到悲剧何以产生快感的问题。西方美学中向来有一种颇具影响的看法就是认为悲剧能產生快感的原因在于它是虚构。伯克不赞成此说他指出,对于并非虚构的、真正的悲惨事件和人们的厄运我们也会因受感动而感到愉赽。无论是历史中所追述的还是我们亲眼目睹的,灾难和厄运总是令人感动并感到欣喜“这是因为当恐怖不太迫近时,它总是产生一種欣喜的感情而同情则往往伴随着快乐,因为它产生于爱和社交感情”[22]悲剧和真正的灾难和不幸的差别,是在它可由仿效的效果而产苼快感但实际上,真正的灾难和厄运比仿效的艺术和悲剧能激发更大的同情,引起更大的快感用“同情”来解释悲剧何以引起快感嘚特殊审美效果,是伯克的一个新贡献虽然它也不无片面性,但比起用“虚构”、“模仿”、“技巧”等原因来说明悲剧快感的理论伯克的看法更深入地接触到悲剧美感的特殊心理根源,因而在美学史上是颇受重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验主义美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