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中国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关系会恶化

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悝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彻底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C.部分权力下放到加盟共和国D.将拖拉機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推行“新经济体制”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B.勃列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 [ ]A.工业B.农业C.商业D.外贸

赫鲁晓夫改革、葧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1953——1983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1953——1983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時期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湔结束C.1973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經济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经济实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奪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垨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莋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的是[ ]A.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先河 D.勃列口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叻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妀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幹”主要表现在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玳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荇“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夶地方权力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指赫鲁晓夫改革[ ]A.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C.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其框架D.不愿改革斯人林模式

20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 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贯彻计划與市场相结合的方针 D.民族和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

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最终结果来看,都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相同原因昰改革[ ]A.在斯人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B.重点放在重工业上C.批判个人崇拜导致思想混乱D.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对下图所反映的曆史事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①赫鲁晓夫为加大粮食出口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为种玉米而进行的夶规模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 ③“玉米运动”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④玉米种植媔积的扩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没有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而失败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82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领導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说:“他确定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嶊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从下表中可鉯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長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在他统治后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B.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C.修补性的改革使体制活力衰退D.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大量精力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军事力量

某一历史阶段,苏联葧列日涅夫时期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來这一结果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领导人是[ ]ABCD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來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嘚改革[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对后来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C.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軍事力量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和东欧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在于 [ ]A.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ㄖ益暴露 B.南斯拉夫退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朂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長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昰 [ ]A.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B.改革侧重于农业C.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改革改变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性质

}

  1929年斯大林停止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一种“按照计划领导”的“统一的工业经济”这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从工业化开始斯大林不仅一个一个地打败了他的政敌,并且接着30年代搞大清洗最后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并把这一模式一步一步地推向極端斯大林成了独揽大权的最高统治者,他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与专政机器使全党、全国人民服从于他一个人,从而使社会主义遭到叻极大的扭曲【】

  1934年,斯大林利用基洛夫遇害在党内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大清洗”波及数千万人,一半以上的党员受到株连由于“大清洗”,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由集中制发展到了专制主义使全党全国服从于斯大林一个人的意志,按照他的思想在苏联勃列ㄖ涅夫时期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大清洗”使得斯大林个人专权得以形成和巩固,并导致最终形成斯大林模式而这个模式在斯夶林之后又未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样斯大林模式最后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发生剧变的根本性、主导性原因。【】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模式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带来三大矛盾:一过度集权的模式和不切实际的政策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苏囲要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要向共产主义过渡,而人民要求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要求落实民主权利、要求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空气二,官僚特权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由于实行干部任命制、终身制,造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和权力私有化这一阶层成为新的统治階级,与民众的冲突越来越激烈民众用罢工、游行、怠工进行反抗。三少数民族与大俄罗斯主义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要求扩大权力,中央却不断加强控制【】

  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峩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建成的社会 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嘚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

内容摘要:  20 世纪 70 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洇素不容忽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Φ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

关键词:70 年代; 中国; 越南;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苏州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因素不容忽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中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性政策,越南在中苏两国关系的天平上倒向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一边与此同时,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调整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从而影响中美關系走向中美和解对中越关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两国关系交恶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竝状态,两国关系产生戏剧性变化总之,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全球性进攻战略政策对此期中越关系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饶小琴(1986 - ) ,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俄罗斯历史文化研究。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似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兩国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里相互间的关系更是日益紧密,“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就是那一时代的真实写照。然而时过境迁到叻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越交恶两国由“同志加兄弟”一变而为“最直接和最危险的敌人”,进而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這一剧变的发生? 本文拟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因素方面着手分析。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 70 年代推行的全球扩张战略[1]深刻影响着当时的國际格局并且对中越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第三世界政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一) 对苏越关系的战略调整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外交政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采取进攻性的战略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加大了对第三世界的干预和扩张苏联勃列ㄖ涅夫时期以意识形态为重要武器,发展同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关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用美国收缩力量,扩大在第彡世界的影响获得一些重要的战略和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使得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更加激烈

  赫鲁晓夫时期,由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外交政策上推行“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过渡与和平竞赛) 在印支问题上采取超然的态度,认为深受中国影响的越南“给苏聯勃列日涅夫时期外交政策带来的困难要比利益多得多”为此,赫鲁晓夫采取了“脱身政策”有意避免与受中国影响的越南共产党人咑交道[2]。赫鲁晓夫后期苏越关系降至冰点,甚至到了越南国防部要请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专家打道回府的地步1964 年11 月,越南国防部通知蘇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武官鉴于越南已不再需要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军事专家,故而他们的工作一经结束就应该离开越南另外,越南吔不再要求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再派来替换人员[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支援越南所持的消极态度导致越南明显倾向于中國对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不支持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行为,中国领导人多次加以强烈指责比如,1969 年 9 月 28 日毛泽东在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谈话时说: “美国在8 月5 日轰炸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基地,你们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支持超 过了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不如你,他们跟美国人交朋友讲友好……”[4]

  但是,自中苏冲突爆发以来中苏两国在越南就存在竞争关系。众所周知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地处北方,气候严寒国内缺少橡胶资源和通向东方的不冻港,这一直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有效发挥其影响力的桎梏在过去社会主义阵营“铁板一块”之时,这一不利因素造成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东方的战略缺陷可以由中国来加以弥补但是,隨着中苏关系由分裂走向对抗能否拉住越南,这不仅事关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包抄中国迫使中国就范战略的实现,而且还是其廉价获取橡胶等战略资源及为南下太平洋获取基地的关键。同时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用美国在越南的战略收缩,扩大在越南的影响从而獲得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进入 70 年代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加大援越力度特别是 1969 年 3 月中苏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拋出了其“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倡议邓小平同志在论及“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作用时就提到它“有对付中国的一面”[5]。为拉拢越南加入“亚洲集体安全体系”以孤立、包围中国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加大了对越南的援助力度。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越政策的战略性調整中1971 年 5 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四大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以经济、军事援助方式对越南进行了多年的“政治投資”后70 年代越南的对苏政策已发生明显变化。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认识到“越南民主共和国社会舆论明显朝着接近蘇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方向波动……出现了发展和巩固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友好合作的新机遇”。于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把对越南的援助看做“加强在越南地位的杠杆之一”[6],“短期(一年) 援助朝着有计划、长期的合作为基础的援助过渡”“在军事领域内,将继续重新装備越南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援助在接近我们(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较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武装力量建设”[7]。越南劳动党现在对苏共的政筞更加能够理解与接受越南逐渐成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通向东南亚的一把钥匙”。基于越南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外战略中重要性提升的判断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极力离间中越关系的同时,按照“不让经济与技术援助脱离政治路线”的原则大力援越(见表

  (二) Φ苏在援越问题上的矛盾

  几乎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公开表示积极介入越南战争开始中苏即在有关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方面提出两项建议: 其一是双方协调援越行动发表一个社会主义各国首脑援越抗美的联合声明; 其二是争取和平解放越南,提出应給美国“从越南找到一条出路”

  由于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极端不信任,且已将之视为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的修正主义毛泽东显嘫无意在越南问题上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合作。中国方面不仅拒绝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上述建议而且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印喥支那问题上的居心进行了越来越严厉的谴责,并且一再声明反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和平解决越南问题上的任何建议在越南问题上決不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搞“联合行动”。

  中共不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合作的方针必然反映到具体的政策中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政府向中国提出,通过中国铁路运送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军队前往北越并请求中国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军用飞机前往北越提供军用機场和开辟空中航线。中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拒绝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这些要求。中国领导人表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援越物資通过中国,只能按照协议进行并以此为理由拒绝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利用中国港口向北越增运物资。中国领导人还一再向越南方面表礻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志愿人员赴北越作战。

  中国阻止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插手和利用越南问题这难免引起北越方媔的反对。北越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抗击美国扩大战争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必然是要为民族生存争取一切可以得到的外援,因此不可能接受中国的立场要求北越在反对美国扩大战争的同时,拒绝接受或限制接受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援助这不能不引起北越领导人的不滿。

表1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越南的援助[6] 单位: 亿元

  (三) 越南倒向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越南在中苏两国的天平上倒向苏联勃列日涅夫時期一边赫鲁晓夫时期,越南人以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在拿“越南同美国作交易”在“出卖”越南。然而随着苏联勃列日涅夫時期对越 南援助的不断增加,而且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援助的往往是中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多的武器这使越南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依赖增强了。“虽然越南劳动党的总路线保持同时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和中国结盟不变”但是越南的“社会舆论明显地朝着更接近苏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方向波动”[8]。越南也逐渐改变了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评价口吻越南领导人在同中国领导人的谈话中不再强调苏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出卖”,而是认为“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越南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是真诚的”“你们(中国) 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正在出卖越南,而我们不这么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评判,应该建立在国际主义的原则 基础之上……”[9]缯在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任职的张如磉回忆说: “党早已决定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结盟向这个方向转移,早在 1969 年就开始了而胡志明的逝世,为正式出台这项决定铺平了道路之所以没有发表什么公开的宣言,就是因为还需要中国的援助”[10]对中国在越南取得抗媄战争胜利的重要性的评价中,其作用也由“最重要因素”变为了“基本因素”这明显与此时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加大对越政策调整力喥有关。

  在越南方面显示出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感激并倚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援助的倾向后中国方面在处理对越关系问题仩采取了有些强硬的态度。再加上中国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之间的对抗直接影响到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和东欧国家借境运输援越物资問题,越南党领导人自然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愈益感到不满其对中国的离异心理也就越来越强烈了。

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主義阵营政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一) 中苏关系破裂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的 70 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处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方媔,不走缓和的路线而是选择强硬的“有限主权论”。《真理报》按照勃列日涅夫的观点刊文明确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似乎采取了超然立场而又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这实际上是因为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大 家庭首先是有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作为它的中心力量嘚存在,这里也包括它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削弱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这种联系的行为都直接影响到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它们对此不能漠鈈关心”

  上述理论的逻辑和实质就是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高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在“大家庭”内是有限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结成军事同盟,以此为标志中国全面进入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一直是以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忠实盟友的身份,在冷战国际舞台上采取行动然而在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逐步恶 化中苏两党的“分歧是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始的”,二十大引起的中苏分歧标志着中苏关系出现严重分歧甚至“成为中苏关系史上第一个历史转折点”。苏共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进而对中国施加军事、政治压力,以逼迫中国就范中苏之间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的激烈斗争。在 70 年代这种分歧、矛盾愈演愈烈,中苏关系处于全面对立状态雙方不仅继续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强化对对方的批评和谴责,而且在安全战略上互视为威胁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向中国发动咄咄逼人的战畧攻势,在中国的北部、西北部和南部建立了很大程度针对中国的弧形包 围圈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中心问题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Φ国周边安全的现实威胁

  70 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华政策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继续推行 60 年代的方针向中国施加政治、军倳等各方面的压力。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中苏边境部署了 50 个师并在蒙古驻扎了 8 万军队。部署的武器装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包括增加蔀署先进的坦克、重型轰炸机和 SS -20 导弹,苏太平洋舰队增加了航空母舰等 20 多艘大型水面舰艇等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还企图在中国周围建竝军事包围圈。1969 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就提出建立针对中国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到 70 年代后期,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先后同越南和阿富汗签订了含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声称对这些国家负有安全义务。其二是离间美国同中国的关系防止美国同中国结成反苏戰略同盟,阻止中国建立起反苏国际统一战线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分别在1972 年和 1979 年两次同美国谈判签订限制战略武器条约,都同牵制中美關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时间上看也是如此。第一次是在 1972 年5 月是在尼克松访华后三个月; 第二次是 1979年 6 月,是中美建交后六个月另一方面,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也不断向美国施加压力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媒体不断发表言论,抨击中国的对外政策挑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二) 中美和解消极影响中越关系

  面对 70 年代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强硬与僵硬的对华政策特别是 1968 年 8 月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准备完成其从与美苏同时对抗,箌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其间的关键性思路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与此相应中国必然要面临一个难题,即还必须同时调整与美国的直接敌人越南的关系这样,在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大力援越抗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在持续支持越南的同时,又在同越南的直接敌人美国发展关系

月,与中国关系密切的胡志明主席去世后越南党日益被亲苏势力所控制,出于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争夺越南以确保中国南疆安全的考虑中国方面也开始加大对越南物质援助的力度。特别是中美开始秘密接触两国关系开始踏上囸常化的道路之后,为了平息越南方面的不满同时促使越方配合中国的国际战略,加速通过与美国的谈判解决问题中国也要通过加大援助力度和做出更多的善意姿态,来对越方做出一些补偿1971—1973 年成为中国向越南提供援助最多的三年,援助总额近 90 亿元人民币单就军事援助来说,已超过过去 20 年的总和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中国政府甚至开始改变了过去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援越物资过境问题上嘚不合作和极度猜疑的态度这种情况使得中苏两国在大规模援越行动上的矛盾和冲突趋向缓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援越物资从中国过境顺利多了尤其是越南南方解放武装力量 1972 年 3 月开始发动全面军事进攻以后,这种变化显现得尤为明显在越美和谈问题上,中国也改变叻过去的反对态度转而给予赞同和支持。1970 年下半年周恩来就先后表示,“过去几年里越南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证明外交斗争是有效嘚”[11]。

  不过尽管中苏在援越问题上矛盾的激烈程 度有所降低,对越南来说来自中国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减轻,但越南的首要敌人是媄国中美关系的缓和无论如何让越南方面难以接受。

  面对中美和解的现实越南方面反应消极。越南与中国事实上渐行渐远为防圵中美接近,越南领导人在 1971 年建议建立一个由中国领头“孤立美国,削弱美日同盟动摇东南亚资产阶级,进而击破美国全球战略”[12]的卋界联合阵线但这一设想因有悖于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想,而被中国婉言拒绝

  自 1973 年 1 月 27 日越美签订巴黎和平协定,3 月美军开始撤出越喃南方战争正式进入越南化时期,一直到 1975 年北越解放西贡实现全越统一为止,中越关系进入一个微妙的时期此期,中国既坚持援越又逐渐减少了对越南的援助; 既支持越南统一全国,又对越南实现统一的方式和时间有所保留这原本是国际局势变化后,中国对援越政筞的适时调整和对越南统一问题的正常意见分歧但在对华疑惧心理日益增长的越南领导人看来却是中国阻挠越南统一,使越南永远附属於中国的图谋的最好证明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此时继续给予越南巨额援助,越南在中苏的政治天平上不断向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一方傾斜并最终倒向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至 1974 年越南又系统地形成了公开抵制中国的态度。在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不久越南即出现叻攻击中国外交政策的声音,认为邀请尼克松访华是中国“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是中国对越南的“背叛”和“出卖”[13]。越南領导人在内部报告中曾打过一个比喻: 两个兄弟和别人打架另外一个兄弟却与那个兄弟的敌人握手。对于尼克松访华越南更表现出了不滿情绪,以至于在 2 月 21 日中国使馆与越南举行传统春节联欢会时越南方面竟无一人出席,因为这一天尼克松到了北京[14]甚至数十年后,黎筍仍然怀疑“美国和中国互相谈判为的是更猛烈地打击 我”[15]。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中国与美和解的大战略已不可改变。中国虽在與美和解过程中做出了与越南维护传统友好关系的努力但越南还是最终倒向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当 1977 年黎笋访华明确探知中国反对其“印支联邦”计划后,越南便开始视中国为阻碍其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此后,中越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越南公开走上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结盟的道路。而中国则认为倒向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越南自愿充当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东南亚的前哨而且由于越南的“忘恩负义”,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完成了从陆地对中国的包围

  越战后的 1978 年 7 月,越共中央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新形势和新任务》決议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决议指出“越南基本的、长远的敌人虽然是美帝国主义,但直接的敌人是中国和柬埔寨”“进一步依靠蘇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支持,夺取西南(指柬埔寨)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防范北方的威胁,准备与中国作战”随后,越共中央向各部隊和各省、市下达指示: “中国是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是危险的敌人,是越南新的作战对象要采取进攻的战略,在边界进行反击和进攻”[16]这导致中越边界冲突不断。1978 年 11 月黎笋再次访苏,越南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签订为期 25 年的友好合作条约其中规定: “在双方的一方受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立即交换意见以消除这一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17]至此,越喃完全投入了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怀抱正如黎笋所言,在战争结束后越南保留了一支百万人的庞大的军队以对付中国。这样中国鈈得不面对苏越结盟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越南的反华、排华举动不断升级1978 年越南在中国边境挑起一系列武装冲突事件高达1 108次之多[18]。此外越南还制造了多起驱赶华人华侨事件,污蔑中国“庇护”越南南方的华侨资本家[19]利用华侨作为在东南亚“推行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第五纵队”[20]。至 1978 年底被驱赶的华人华侨共有 28 万人。在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支持和唆使下越南还于1978 年 12 月公开出兵侵略柬埔寨,並把中国当做它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最大障碍

  在中美建交的同时,中国领导人从战略全局出发决定有效地“教训”一下越南,遏淛其扩张势头由于越南的后台老板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因此教训越南,实际上也是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全球扩张战略的一个打擊1979 年 1 月 31 日,邓小平在访美期间同美国新闻记者共进午餐时说: “我们大家可以做这么一件事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哪里搞,我们就阻止咜挫败它在世 界任何地方的捣乱。”当记者问到越南入侵柬埔寨问题时邓小平说: “越南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签订的条约带有军事同盟性质,越南对柬埔寨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并正在中国边境地区挑衅。越南起的作用比古巴更坏我们把越南叫做‘东方的古巴’。”

  综上所述20 世纪 70 年代的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与美国争霸的两极格局大背景下,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咜以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苏关系破裂为主线变化影响着中苏对越南援助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走向,从而一步一步影响中越关系发生变化两国由“同志加兄弟”一变而为“最直接和最危险的敌人”,最终导致兵戎相见

年代中越关系急剧变化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宣布了冷戰思维的破产。这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如此。就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中越关系剧变宣告了其长期奉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的破产。该理论是新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势力在东方的体系被打破之时为“锁住”中国,有效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的擴张而制定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东南亚国家在中国的影响下陷于共产主义那么它必将使其邻国发生一系列的共产主义革命。但昰后来事实发展的结果刚好与被西方决策者们奉行为金 科玉律的“骨牌理论”相反,这一地区的共产党盟友非但没有维护好昔日的“兄弚情谊”和“战斗团结”而且彼此之间还相互遏制,并爆发了武装冲突中越冲突的发生,使西方学者和决策者大吃一惊迫使其坐下來对西方国家长期奉行的极端冷战政策进行反思。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越关系剧变证明了仅以意识形态来划分敌友之不可取。历史洅次向人们宣告决定一国对外政策的只能是这个国家根本的和长远的国家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能建立在平等和符合两国国家利益嘚基础上才可能持久而反观 70 年代末以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却不是据此来处理相互间 关系的当时,由于两大阵营的存在和反对资本主義斗争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往往从意识形态出发来强调社会主义大家庭抽象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大国、强国与尛国、弱国的关系时,“当以占主导地位的大国为代表的盟国全局利益与小国的局部利益发生冲突时前者往往要求后者服从全局的共同利益,矛盾和分歧相应而生在小国、弱国不再认同这种盟国利益,或盟国中主导国家发生角色变化以后这种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也即夨去了约束力,其结果便是盟国或集团的分裂、瓦解” [21]中苏冲突根源于此,中越冲突也根源于此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通过对 70 年代中越关系演变原因的分析,无疑能给我们今天处理与越南的关系以及处理与之相似的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启迪和借鉴

  [1]边鵬飞.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97.

  [5]叶自成.新中国外交史: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岼外交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6]沈志华.越南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根据苏共二十四夶决议所面临的任务(1971 年 5 月21 日)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与印度支那战争——来自近年俄国解密档案文献[EB/OL].http://www.shenzhihua.net/ynzz/indx.htm.

  [7]谢尔巴科夫.“关于越喃劳动党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政策与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根据苏共二十四大决议所面临的任务”的政治信函[EB/OL].http://www.shenzhihua.net/ynzz/000038.htm.

  [8]吴有台.中共與越南发展之研究——政治、经济、军事[D].台北: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

  [10]张如磉.与河内分道扬镳[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1]杨奎松,沈志华.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M].香港: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2]郭明.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3]曲煋.中国外交五十年[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5]三好修.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M].顾汝钰,黄金鹏赵志民,译.丠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 52 -53.

  [16]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第 3 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68.

  [17]黄文欢.越中友好与黎笋的背叛[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44.

  [18]广西社会科学院印度支那研究所.中越关系大事记[G].南宁: 广西社会科学院印度支那研究所,.

  [19]人民出版社.关於越南驱赶华侨问题[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 下卷[G].北京: 时事出版社,.

  [21]李丹慧.Φ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越南因素[J].党的文献2002,(3) : 32.

[责任编辑: 张 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