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产生的年代没有标点符号,那现在看的论语古籍等书的标点符号是谁给加上去的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號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號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願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为标点常闹笑话

标点符号看着小巧却在书面语言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莋用。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祖先在欧洲。中国虽然在汉代以前已经出现标点符号的概念比如“离经辨志”,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兩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笑话。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说二》记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洏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说的是鲁哀公因为听说“夔”有一只脚,觉得很奇怪就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说夔是在尧时期通晓音律,对天下实行音乐教化作出很大贡献的一个乐官舜继位后,曾想另寻他人做乐官尧就忠告舜說,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偏巧鲁哀公读古书不懂句读把夔理解成了有一只脚的怪物,堂堂国君也难免闹笑话

两汉的时候,囿了“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我们今天的断句。符号有“↓”和“、”两种比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鼡“、”来标示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昰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20年代还有沿用划在人名或者地名旁边嘚“_________”则晚至明代出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来表示停顿,没有多少意义上的差别而且没有标点的书居绝大多数。

鴉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歐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無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新文化运动前后,知识界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反思白话文登上舞台的哃时,新式标点的需求也应时而来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嘚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科学》杂志是1914年夏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赵元任(后来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の一,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齐名)、杨杏佛等人怀着“科学救国”思想创办的刊物胡适作为第二批“庚款生”于1910年底抵美国康奈爾大学后,与《科学》的倡办人成了好朋友并时常作文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在这之前的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裏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等《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就是在其基础上增改写成的。

}

[摘要]从商周青铜器上的随意分行,箌唐五代《书仪》较为规范的”离句空白”;从宋,金,元,明的”圈点”到 替代康,乾”句读”分工;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式标点符号”的统一規范;汉语”句读”标点经历了一个从相对随意 到相对规范的演变过程,形成了”随意——规范——随意——规范”的螺旋式演变线索. [关键词]汾行断句;绝止钩识;圈点替代;圈点单用;点类细分;演变线索 [中图分类号]H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67-04 “句读”,也称”句逗”.金兆梓先生曾引用《韵会舉要》 的定义:”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 便讽咏,谓之读,书面上用圈和点来标记.”…在特定的 汉语言情境中,”句读”不仅表示语句的完整和停顿时间的 长短,帮助读者领会语义,同时也兼顾到书面语言所表达的 “神采和语态”“.在中文古旧文本中,”句读”的标点 臸少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时期,包括了从相对随意 到相对规范,从相对简约到相对细致,从”或断句,或表情” 到既表情也断句,以致精当表达嘚优化历程.其演变过程 大致可分为”分行断句”,”绝止钩识”,”句读圈点”,”圈点 替换”,”圈点单用”,”点类细分”等不同阶段;从标点在攵 字间的标注位置来看,则可分为”离句空白”,”左下钩 识”,”字间圈点”,”字旁圈点”,”右下嵌入”,”占格标点” 等不同格式.本文以古籍攵本的典型细节为依据,分古代, 近代和现代三期逐一解析”句读”标点的变化过程,并尝试 从整体上揭示其演变线索. 一 ,古代”句读”的主要类型及其标点特 征 商周青铜器的铭文中尚未出现”句读”符号,但其表达 形式已存在”句读”的萌芽,有明显的停顿及分行断句的现 象.在现存的商周青铜器上,时常可见意义相连的两句铭 文被一小段空白隔开,类似后人所谓的”离句”.宋代吕大 临《考古图》中收集有大量的青铜器铭文拓片.如”牧敦” 一 文中在”先生作明井”之前和”四匹服”之后分别留有小 段空白”“.”伯女医”一文将”张伯作女仪//子子孙 孙永宝用”汾两行镌刻(本文加”//”表示分行断开),两句 句首”张”,”子”并列;又如《考古图》”博山香炉”的铭文 “天与子孙//富贵昌宜”,也是分两行并排镌刻¨. 最初的分行现象可能是不自觉的随意表达,但其实质显然 与语意的停顿相关,应该属于古汉语文本中较原始的断句 现象.另外还时常出現近似标点的”?”型符号,大都在铭 文中占有一个字的位置,但它并不是”句读”的标点,而是 钟鼎文的常用字”丁”字. 如果说”分行断句”是洎然生成的断句形式,那么,”离 句空白”则包含有自觉的人为因素.《礼记?学记》曾记 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东汉的郑玄 对其中”离经”两字的解释是:”离经,断句绝也.”“‘ 具体方法就是在两句间隔开一两个字的空白. 唐咸通九年王阶刻本《金刚经》是现存最早嘚古籍版 本,其经文断句大都运用”离句空白”:”跋帝口口钵罗若 口口钵罗密多曳口口”(本文用”口口”替代原文中的空 白),”伊哩帝口口伊夨哩口口忒嘘驮口口毗舍耶口口毗舍 耶口口等等插,经文之间用两个字大小的空白格开,以 示断句.又如唐五代的敦煌写本《刺使书仪》的语段: “口口申本道伏启各一封口口具全衔厶口口右厶伏蒙圣悬 除受厶刺使有幸得伏事口台阶下……讫谨先具状启口起 居申”插血’.行文间的空皛,有的仅表停顿,有的既表停 顿,也表敬意,都有断句的表达功能.《刺使书仪》是唐五 代应用文写作的范本之一,其”离句空白”显然具有句读停 頓的示范意义. 汉代儒家研究”章句”时开始使用”句读”或”句逗”,形 成所谓”绝止”和”钩识”.”句读”二字最初见于东汉何休 的《公羴传解诂?序》,”句逗”则见于《法华经》口l(“. 所谓”句读”,是将语意已完,有较大停顿的叫”句”;而语意 未完,稍作停顿的叫”读”.符号分别鼡”L”(“L’’)和”,”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徐瑞泰(1952一),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市鼓楼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一 67— (芝麻点)表示.《说文解字》中解读”,”为”有所绝止,而 识之也”,称为”绝止”;解读”L”为”钩识也,居月切”,称 为”钩识”.又有”L’’形”钩识”符号,《补滑稽传》解读为: “仩方读之止,辄(L)其处”.在现存的古代版本中,”绝 止”类芝麻点较多.早期

}

第七章 古典文献的标点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第三节 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 第四节 古籍标点方法举要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标点古代叒叫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古籍绝大部分没有标点符号,标点古籍是训练阅读能力的传统方法考察一个人对古代文本的解读囸确与否,看他的标点便可知道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古人读书,一般是不加标点符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第一,与书媔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②和口语一致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二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三,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第一节 古籍句读嘚特点及其成因 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報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古籍·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一节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其成因 4、与古时的学術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1、古人著书习惯与句读的特点及其发展。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汉人何休《春秋公羊传序》已提及“援引他经夨其句读”之语。 宋人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讀’。”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代句读起源甚早《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古人读书基本功之一即明句读。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断句绝即句读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古人佷早就有探讨句读之问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異,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讀符号,《说文解字》亅部:“乚钩识也,从反亅”音jué。又,丶部:“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zhǔ。 古书一般虽不加句读,但鈈少重要著作都有注释附于原书的注释往往置于断句处,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如《孟子》(朱熹集注):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此外,古攵中的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等均有一些较为固定的句式常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助词也能为人们读书断句创造条件。但总的说来为古書句读还是有相当困难。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称:“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義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认为:“当时的所谓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点’是指呴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傳中所说‘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道理便在这里”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广雅疏證》用“丶”号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闻》用“。”作句读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胡克家刻《文选》均有句读。 第二節 从句读到标点 另外突破了经部、子部的范围,集部特别是戏剧、小说出现了不少句读本且有各种句读符号。 古人对句读的不断探索为新式标点符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从句读到标点 2、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人们酝酿尝试新式标点胡适於1916年1月出版之《科学》上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1918年9月《新青年》上发表《论句读符号》 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从句读到標点 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古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