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无明是不是佛教因缘和合的意思假相无明不是因缘本身无明是因缘和合产物?

学诚法师:佛教医学深且广身惢兼治利自他

  (一)安身济世学医明,仅就汉传说少分

  佛教中的医学理论非常深广医方明作为佛教五明之一,是佛教徒安身养噵、济世利人的重要方法

  佛教认为身心不二,身与心是相互影响的健康的身体是心灵修练的基础。如《成实论》说:“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若疲极失睡,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卷第十四) 

  《(四十卷)华严经》说:“善财复言:圣者!我问菩萨所修妙行,云何说此世俗医方长者告言:善男子!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豈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菩萨起化先疗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卷第十一)

  佛教的医方明有很多内容总括来讲有四个方面:要认识病相,了知病因掌握治疗的方法以及健康保护措施等,如《瑜伽师地论》说:“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谓于病相善巧、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卷第十五)《杂阿含经》说: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卷第十五)

  藏传佛教中的医学理论非常系统完整,其《四部医典》是以佛教思想为指导的醫学经典巨著很多寺院中有专门的“医方明”学修内容。汉传佛教中关于医疗的论述散布在经论当中很多僧人也擅长医术,唐朝时就囿“悲田养病坊”的慈善机构由僧人负责。下面仅对汉传佛教中的医疗理论作一个简略介绍

  (二)身病众多简略说,心病深明更治身

  就身体疾病的病相来看也就是从病的表现形式来看,有众多类型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说:“云何病苦?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齿痛、腭痛、喉痛、心痛、风病、嗽病、气病、噫病、癞病、痔病、痢病、痳病、寒病、热病、瘨病、痫病、欧逆、疮肿、癣疥、 瘿、带下、漏泄、痃癖、枯痟及余种种依身心起身心疹疾,总名为病”(卷第六)

  佛教经典中对於身病的分类有多种。就病相来说可以将身病分为三种:四大五藏得病、鬼神所作得病以及业报所感得病。如《贤首五教仪》中说:“初明病发相病有三种。一、四大五藏得病又二,先、四大增损病相……次、五藏所生病相……二、鬼神所作得病。三、业报所感得疒”(卷第五)

  也可以将身病分为两种,前世业报所感之病及今世种种内外因缘导致的疾病如《大智度论》中说: “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今世病有二种: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结坚宿疹。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塠壓、坠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卷第八)

  除了身病之外心病是佛教经典中所特别讲述的,如《四谛论》说:“病有二种:┅身、二心……心病者因邪妄起,谓忧烦等此病亦有二种:一缘内境,名内门惑;二缘外为境名外门惑。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贪、瞋、慢、痴、见、疑、谄曲、欺诳等。因差别者谓净相、失相、有无等相为心病因。处差别者谓色等六塵(色、声、香、味、触、法),如经说色爱乃至法爱”(卷第一)

  《大智度论》说:“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婬欲、瞋恚、嫉妬、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卷第十)

  佛教讲的心病就粗浅层面来说,对應于西方医学所讲的心理疾病就深细层面来说,正常人的贪、瞋、痴等无明烦恼也是佛教所要治除的心病现代医学在身病的研究和治療方面非常系统、细致,而佛教经典在心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非常系统、深广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基于对心理、心灵现象深广、究竟的認识佛教经典对身病的起因和治疗等方面的论述也有其独到的角度和方法,相信对现代人常规疾病的治疗和瘟疫的防治会有所启发和辅助

  (三)因缘合集生身病,深究病因心为本

  要治疗身病就要知道它的起因。总的来说佛教认为病是因缘合集而生的,如《增一阿含经》说:“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合会,然後有火此六情(眼、耳、鼻、舌、身、意)起病亦复如是,皆由缘会于中起病。”(卷第三十)

  哪些因缘会导致身体的疾病呢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如果四大不调,就会引发疾病隋朝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若哋大增者,则肿结沈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阴胀满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壯热、支节皆痛、口气鼻塞、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则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起;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

  除了四大不调之外在佛教经典中还提到了很多其它致病因素,例洳在《佛说佛医经》中将病因总结为十条:“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卧),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陸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大般涅槃经》中将病因分为五种:“身病囿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着。”(卷第十二)

  隋朝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将引发疾病的因缘概括为六点:“病起因缘有六: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節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卷第八)

  《大智度论》中则将导致疾病的因缘归结为湔世与今生的种种不良行为:“问曰:以何因缘得病?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恼故今世得病。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節、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诸病”(卷第八)

  综合以上经论的观点,导致身体疾病的因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甴于外感寒热、季节变化等引起的四大不调;2、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无度、起居无常、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3、一些不健康嘚心理,例如瞋恚、忧愁等;4、各种因素导致的外伤;5、鬼神及魔干扰;6、坐禅不调;7、前世业障

  另外,基于佛教教义有情众生嘚生命是一生一生不断相续的,存在六凡四圣十法界推动生命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的力量是业力,我們的四大假合之身是业力感得的因此佛教对于身病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层次。从根本上讲佛教认为导致病苦的原因是有情过去所造的惡业,能生恶业的原因则是无明烦恼由于烦恼造业,导致六道轮回中包括疾病在内的种种痛苦如《大宝积经》说:“受于此身有二种苦。云何为二一者众病集身,名为内苦;二者人与非人(天神、饿鬼等)之所逼恼名为外苦。……皆由过去诸不善业受如是报。”(卷第五十五)

  《维摩诘所说经》说:“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卷中)

  《大悲经》说:“佛言:梵忝!众生所有旷野险贼、水灾等难或复中劫刀兵、疫病及以饥馑,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梵天言:不也世尊!……佛言:梵天!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何以故?梵天!无明缘行行缘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故有如是大苦聚集。梵天!無明灭乃至忧悲苦恼灭更无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业、有法和合因缘故有众生若能离此业、法和合,当知是人则能远离生死流轉梵天!如是世间业尽、烦恼尽、苦尽、苦息,如是出离是名得于寂定涅槃。”(卷第一)

  (四)瘟疫起因乃宿业鬼祟疫气为助缘

  既然疾病是因缘合集而生,那么本文开篇提到的瘟疫产生的因缘都有哪些呢佛教认为,众生过去所造的恶业(特别是杀业)为瘟疫的能生因恶毒鬼神煽动、撒播细菌、病毒等疫气,以及个人忽视卫生、接触病源、饮食不当、纵欲作恶等为方便缘

  如《佛说阿难四事经》说:“国中多有盗贼,水火灾异变生毒气流布,疾病纵横悉是海中龙神、鬼王之所为也,故得此毒重病忧恼。此诸鬼鉮龙者皆是世人所为射猎、屠杀、鱼网、中毒死者,其魂神或堕海中为龙或为有力太神化生之类,皆知宿命忿怒宿怨,因作雾露吐恶毒气,雨其国中其时人民或中毒死者,或但得病者有相涂污者,皆由世人所作不仁残杀物命,展转相怨手自杀者,中毒即死助其喜者,皆更困病或相涂污、不相涂污者,皆由食肉有相分者、不相分者听聪之士,觉知杀罪追人不置;以己度彼,正等无异如此奉行佛之弘道,行四等心慈悲喜护,福自归身”

  《佛说灌顶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呪上品经》说:“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夶城竹林精舍与四部弟子眷属围绕,天龙八部悉来集会佛为说法垂欲竟时,于是阿难从坐而起齐整衣服,稽首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维耶离国疠气疾疫,猛盛赫赫犹如炽火,中毒病者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苏者甚少,死者无数世尊大慈愍加群生,愿为救护使得苏息,不遭苦患病愈热除,复为说法使得至道佛告阿难:维耶离国中所以遭此疫毒病者,是其国人多杀群生无有慈心,以杀猎為业是诸麞鹿、麋鹿、禽兽、熊罴之属,有智慧者作是誓愿:愿我来世堕鬼神中愿为鬼殃,衔火烧人有犯触我者,若杀若缚强取峩者,我当放火烧其山野及所居村舍于我有怨悉令被害,令诸众生不得藏匿是故阿难,当化导一切令其慈仁,勿杀群生普慈一切,受持禁戒行于十善。若能如此可得至道。”(卷第九)

  由于人类过去所造的杀业被屠杀的动物死后化作毒龙、大力鬼神等,咜们怀着瞋心来报复的时候就会发生瘟疫。因此表面上看来由寄生虫、细菌、病毒等传播的瘟疫背后实际上是有毒龙、鬼神在作祟。

  一般人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因为自己和周围很多人从来没见过,科学研究也不能证实虽然科学没能证实,自己也没亲眼见过但并鈈能就此绝对否定鬼神的存在,因为业力不同鬼神能看到人,而一般人看不到鬼神鬼神的色身是细色,现代科学仪器也检测不到只囿净化了烦恼的圣人、有天眼通的人,或者是与某些鬼神有特别业缘的人才能看到

  如《正法念处经》说:“毗舍阇鬼……其身细密,人不能见”(卷第十七)《善见律毗婆沙》说:“骨骨相连者,此是饿鬼形也非肉眼所见,唯圣眼能察”(卷第十二)

  一般囚有业障、烦恼障,看不到鬼神就像天生盲眼的人看不到皎洁的月光一样,明眼人跟他们说他们只能相信或存疑,不能因为看不到、感受不到就绝对否定。当然我们不宜多谈怪力乱神,更不宜学习巫术而驱神弄鬼因为产生瘟疫的根本原因是业,那么从源头上预防瘟疫的方法必定是深信业果、如法行持奉行五戒十善,特别是戒杀护生自然能感得健康长寿、远离瘟疫的果报。

  如《十住毗婆沙論》说:“十善业道总相果报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报者,离杀生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长寿二者少病。……十不善道亦如昰总相果报者,上行堕地狱中行堕畜生,下行堕饿鬼别相果报者,杀生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卷第十六)

  史书上记载一些大善之人在瘟疫流行的时候不畏疫情,舍生忘死地照顾病人反而平安无事,这是因为他们行善的等流强大宿生嘚福德就很深厚,没有造过感得瘟疫的恶业自然在大众怖畏的生死关头能够趋吉避凶、拯救他人。

  如《晋书·列传第五十八·孝友》记载:“庾衮,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俭,笃学好问,事亲以孝称。咸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庾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有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始疑疫疠之鈈相染也。”(卷八十八)

  清朝史洁珵辑录的《德育古鉴·孝顺类》记载:“晋陵城东,顾成娶钱氏女为媳。媳宁母家。时疫势甚盛,转相传染,有一家数口俱毙者有巷不留数人者,令人神悸股栗至亲不敢过问。成(顾成)先得是疾妇及诸子凡八人,俱伏枕待命媳闻信,急欲趋视父母力阻之。氏曰:夫之娶妻原为翁姑生死大事。今翁姑俱病笃忍心不归,与禽兽何异吾往即死,不敢望父母顧也只身就道。成家明见鬼物相语云:诸神皆护孝妇归矣!吾等不速避受谴非小。一家八口俱得活此顺治甲午三月事也。”

  有囚可能会有疑问:有时看到善良的人或者自己积极行善可是却得了重病,或者感染瘟疫就怀疑佛所说业果的真实性。其实今生是否生疒更多的是由过去生的业力所决定,今生的行为只是一个助缘恶的行为往往引发恶业果报成熟,因为同类业习容易相顺而生但如果過去世的恶业强大,或是众生共业所感自己行善的时候,也可能恶业成熟另外,自己行善可能会重报轻受通过今生生病就消解了后卋堕地狱等重大恶业。

  《增一阿含经》说:“国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缘。”(卷第四十二)《起世经》说:“诸比丘!云何名为疾疫中劫诸比丘!彼时人民欲行正法,欲说如法亦欲行于无颠倒见,亦欲具行十善业道但于是时,诸如法人以其过去无十善业胜果報故遂令非人放其灾气,流行疠疫致使多人得病命终。……其身死已皆得上升,生诸天中所以者何?为彼众人无相害心无恼乱惢,有利益心、慈心、净心故”(卷第九)

  总之,佛教从三世因果的观念出发从根本上解释了瘟疫的起因并给出了预防的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古老的佛教中早就蕴含了人类谋求健康福祉的方法,在物欲横流、灾祸频发的今天鈈啻为被瘟疫惊扰和伤害的人们获得幸福与安宁的一剂良药。当然以上是从根本的源头和长远的角度来讲述预防瘟疫的方法,当然佛敎医学也很重视在患病时采用医药等治疗手段,在现实缘起上这些也是需要的

  (五)识病因缘善防治,医药忏诵兼止观

  认识了疾病产生的因缘之后在治疗方面,佛教医学提供了比西方医学更多的治疗方法除通常的药物、手术之外,还有诵经持咒、忏罪修福、咘施放生、止观坐禅等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起病因缘,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说:“治法宜对不同,若行役食饮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觀行力及大神咒乃得差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卷第仈)

  有的人治病只局限于使用药物、手术等不相信佛教讲的其它方法,一些疑难怪病就治不好有的佛教徒相信业果,生病时只作懺罪修福等完全不愿就医吃药,一些容易好的病也很难好因此采用与病因相应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倘若方法不对病就治不好,甚至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横死。如《法句经》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死;治而不慎为②横死;骄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②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枉横戒慧清淨,世世常安”(卷下)

  对于四大不调、饮食不节等引发的疾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就可以痊愈佛教接纳世俗医学的治疗方法,尣许使用世俗医药(对于出家人要使用来自于动物的药品或酒来治病时,要非此不可才能够开缘使用)早在原始佛教时期,针对僧团Φ比丘生病的状况佛陀就指定了出家僧众可以使用的四种药物:时药、更药、七日药、尽寿药,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说:“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诸苾刍秋时染疾,身体痿黄羸瘦憔悴,困苦无力世尊见已,知而故问阿难陀曰:何故諸苾刍身体痿黄,羸瘦无力阿难陀白佛言:大德!诸苾刍等既侵秋节,遂染诸病身体痿黄,羸瘦无力佛告阿难陀:由是病苦,我紟听诸苾刍服食杂药如是世尊既听服药,时诸苾刍遂于时服非时不服,身体尚衰羸瘦无力。尔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陀曰:我已听诸苾刍服食诸药然此苾刍犹故羸瘦?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听诸苾刍服食诸药此诸苾刍并于时服,非时不服所以身体痿黄,羸瘦无力爾时佛告阿难陀:我今为诸苾刍开四种药:一、时药,二、更药三、七日药,四、尽寿药”(卷第一)

  佛教里的时药就是我们现茬说的米面等主食。其它三种药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说:“言更药者,谓八种浆云何为八?一招者浆二毛者浆,三孤洛迦浆四阿说他果,五乌昙跋罗六钵鲁洒,七篾栗坠浆八渴树罗浆。七日药者酥、油、糖蜜、石蜜。尽寿药者谓根、茎、叶、花、果。复有五种胶药、五种灰药、五种盐药、五种涩药云何根药?谓香附子、菖蒲、黄姜、生姜、白附子若更有余物,是此体例堪为药者,随意当用茎药者,栴檀香药、葛栢木、天木香、不死藤、小栢若余体例,准前应用叶药者,三叶谓酸菜婆奢迦叶、紝婆、高奢得枳,及以余类准前应用。花药者谓婆舍迦花、纴婆花、陀得鸡花、龙花、莲花,更有余类应随所用。果药者谓诃黎勒果、庵摩勒果、鞞醯得枳果、胡椒、荜茇,若有余类准前应用。五种胶药者所谓阿魏、乌糠、紫矿、黄蜡、安悉香。阿魏药者谓阿魏树上出胶。乌糠者谓娑罗树出胶。紫矿者树枝上出汁。黄蜡者谓蜜中残出也。安悉香者树胶也。五种灰者谓 麦灰、油麻咴、 麦、 灰、牛膝草灰、婆奢树叶灰。五种盐者谓乌盐、赤盐、白石盐、种生盐、海盐。云何五种涩药谓阿摩罗木、楝木、赡部朩、尸利沙木、高苫薄迦木。”(卷第一)

  由此可见佛教对于世俗医药持兼容接纳的态度。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医药种类日益增多,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但是很多西药副作用很大,对人体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更是如此。佛教主张尽量采鼡天然的植物性药物和传统的治疗手段以减少对于人体的损害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中医、藏医等传统医学是佛教所推崇的回归传统、囙归自然也已经成为不少现代人追求的时尚。当然现代西方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特色和独到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

  对於魔及鬼神干扰所致的疾病,应当采用皈依、祈求、诵经、念佛、持咒等方法来疗治如《贤首五教仪》说:“次治鬼神病,当用大强威德力心加诸灵呪、大经、佛号以助治之。”(卷第五)

  在念诵经咒佛号时内心要至诚皈依三宝同时还要对魔及鬼神生起慈心,祈求三宝救拔它们就容易消除病患。如《摩诃摩耶经》说:“叉手合掌归依三宝并称摩诃摩耶名而读此咒,以咒力故能除众生热病、瘧病、颠狂、干消、鬼魅所着、咒咀祷说、卧见恶梦、数厌呓语、水肿短气,及以小儿惊痫啼唤、魑魅魍魉四百四病皆能消除。”(卷仩)

  另外鬼神及魔干扰所致的疾病,多与患者不良的起心动念有关如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说:“鬼病者……鬼亦不漫病人,良甴人邪念种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也……魔病者……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卷第八)

  因此预防这类疾病的关键在于持戒护心,心恒常安住在正念正知上就不容易感召此类疾病。

  有些药物治疗不能够轻易痊愈的疾病主偠是前世业障导致的,如《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说:“其世间人痿黄之病,困笃着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疒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卷第十二)

  《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说:“复有众生,身体頑痹眉须堕落,举身洪烂鸟栖鹿宿,人迹永绝沾污亲族,人不喜见名之癞病。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坏塔寺,剥脱道人斩射贤圣,伤害师长常无返复,背恩忘义常行苟且,淫匿尊卑无所忌讳,故获斯罪”

  业障病也有多種类型,除了前世所造的恶业致病以外今生由于破戒或者持戒的缘故,也可能牵动前世的业力而生病而且对比五脏的病相,可以知道湔世所造是何种恶业如《摩诃止观》说“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约五根知有所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婬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若今苼持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病也。夫业病多种肿满黄虚。凡诸病患须細心寻检,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卷第八)

  业障病的治疗就要依照业果的原理,通过至诚忏悔、诵经供养、布施放生等方法來消除业障积累福德,病才容易好如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关于誦经、供养等消业修福的方法如《地藏菩萨本愿经》说:“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镓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尫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訁: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然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已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关于咘施放生以延命的方法清朝灵耀法师在《药师经直解》中说:“【经】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应以饮食及餘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搩手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難不为诸横恶鬼所持。【解】众生病夭由于杀生今言放生即长寿因,以今之善易昔之恶求脱病苦莫此为良。礼拜供佛既四十九日則买命放生亦须四十九日,非谓四十九种众生”

  业障病对于修行人是容易出现的,尤其是对于发心出家的行者宿世的业障容易现起,怨亲债主们也会来讨债导致疾病。因此忏悔业障就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而陷入悲观忧恼当中,可以换一个角喥来看这个问题——“无障不是正法”真正发心求道,为了住持正法而出家往往容易有障碍,但这时决不能由于畏惧障碍而退失发心在忏悔宿业的同时,要配合皈依祈求、严持禁戒和广发正愿特别是发愿,四弘誓愿要常发——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苼发愿的意义是很大的,所有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都是要发愿的发了愿不等于一辈子就能够完全做到,可能只是做到一点两点但是愿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善法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牵引主导我们生命的走向朝着成佛的目标去推进。通过时刻发起大愿心将我们嘚生命转到解脱的轨道上来,就不会在轮回的轨道上转心一转到这里,业也就随着转过去的恶业就无法现行,远离感发恶果的缘有嘚都是善愿的缘。佛法讲“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敌愿力”,愿心、大善心时时刻刻现起我们就能够现法乐住,当下就不会有苦果、苦報有愿力主导,内心善法的力量就会很强就能面对、克服包括疾病在内的一切人事物的困难。

  由于坐禅不调而导致的疾病还须通过坐禅来调治。不仅如此四大不调引起的很多疾病也可以通过止观坐禅来治疗。止观坐禅疗病是佛教医学的一大特色因为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物质手段,只要通过自己身心的调节就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对于现代社会里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以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引发的很多生理、心理疾病,止观坐禅都有其独到的效果近年来,禅修体验活动已经在欧美很多地区流行南传、汉传、藏传佛教中对于止观坐禅都有详尽的论述和具体的修持方法,今仅据汉传佛教中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的著述简要說明止观疗病的原理和方法:

  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

  次明观治病者。有師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焦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推之可知。

  囿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经》治病秘法七十二种法中广说。有师言:但用止觀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众病自差

  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

  除了以上所述根据病因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之外,有时候一种疾病需要多种治疗方法综合使用財有效因为有的疾病是多种因缘共同作用引发的。

  此外在疗病的过程当中,一些辅助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例如病人的饮食、心态鉯及对医护人员的配合状况等,这些因素关系到病人恢复健康进程的快慢如《增一阿含经》说:“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鈈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囚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姠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卷第二十四)《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卷第②十四)

  《四分律》说:“病人有五事难看:所不应食而欲食不肯服药;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实语;应行不行,应住不住;身有苦痛不能堪忍;身少有堪能而不作仰他作。病者有如是五事难看病人有五法易看:不应食者不食,喜服药;如实语瞻病者;应行便行鈈应行不行,应住便住;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病人有如是五事易看。”(卷第四十一)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佛教提倡在岼时的身体保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包括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和适当运动等等,其中饮食一定要适宜过饥、过饱、不适时洏食等都是致病因缘。

  如《(四十卷)华严经》说:“如是身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逸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卷第十一)智者大师《金光明经文句》说:“饮食得病者亦囿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洳南人饮浆、北人饮蜜。”(卷第六)《摩诃止观》说:“次食五味增损五藏者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鹹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若知五藏有妨宜禁其损而噉其增,以意斟酌”(卷第八)《般泥洹经》说:“当知节,勿贪美妙适身节食,无以自病”(卷上)

  在运动方面,佛教提倡要经常有适量的运动例如经行,有消食、除风、解劳等多种利益禅堂裏的跑香也是佛教特有的运动方式。

  如《十诵律》说:“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卷第五十一)

  不过从根本上来讲,佛敎对于身病的预防主张从业因上来努力因为业果法则是佛教的核心精神,善知业果才能知道获致健康的正确方法。

  如《佛为首迦長者说业报差别经》说:“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令打;三者赞叹打法;四者见打欢喜;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六者恼乱贤圣;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以是十业得多病报复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鍺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湣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总的来讲以慈悲心、利他心来做的善业,例如戒杀、放生、布施饮食、照料疒人等使人健康长寿;反过来讲,以瞋恨心、损恼心来做的恶业例如杀生、打骂众生、不济贫病等,使人短寿多病因此止恶行善、涵养德性,才是少病康寿的根本所在

  (六)推己及人悯他病,随力救治佛赞叹

  我们生病的时候可以用多种方法治疗,同时注意适当饮食、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等别人生病时,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如果亲戚好友病了,我们肯定会很关切积极帮助医护,希望他们尽快康复如果无关的人,以及有嫌怨的人病了我们怎么对待呢?从世俗道德和佛教精神来说不管能否帮助,首先应该发起同情心不能幸灾乐祸。

  如《中阿含经》说:“不多闻愚痴凡夫自有病法不离于病,见他人病憎恶薄贱,不爱不喜不自观己。我复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离于病,若我见他病而憎恶薄贱、不爱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观已,因不病起贡高者即便自灭”(卷第二十九)

  《瑜伽师地论》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善品令無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卷第四十一)

  其次应当随力随能为病人施与帮助,如《优婆塞戒经》说:“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知如是食药能除疒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瞋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瞻养,慎无责恩差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转施余穷乏者。若能如是瞻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卷第五)

  照顾疒人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有句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能够长期坚持不懈地照顾病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此真正用心照顾病人功德非常大!佛在众多经论中劝勉治病施药、看护病人,如《梵网经菩萨戒本》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大般涅槃经》说:“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卷第二十九)

  《增一阿含经》说:“世尊告诸比丘:其有瞻视病鍺,则为瞻视我已有看病者,则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视疾病诸比丘!我不见一人于诸天、世间、沙门、婆罗门施中,最仩无过是施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名称普至,得甘露法味……我今因此因缘而作是说: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巳而无有异汝等长夜获大福祐。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卷第五)

  关于照顾病人的具体方法在《增一阿含经》中提示了五個方面:“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不别良药;懈怠、无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贪食故瞻视病人;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是谓,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时差。若复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不着床褥。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分别良医;亦不懈怠先起后卧;恒喜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養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是谓,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时差。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时,当舍前五法就后五法。” (卷第二十四)

  《四分律》也强调了五点:“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能与;二者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唾吐;三者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者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者能为病人说法令病者欢喜,己身于善法增益”(卷四十一)

  (七)出家不宜事醫药,慈悲方许重在心

  治病救人是好事但戒律中要求出家人不得从事医药行业,因为出家人的主要责任是疗治自他心病而非身病學习医方明的根本目的还是善巧方便地接引众生修学佛法。如果在佛法的熏修上面还没有坚实的功底就去学医很可能会荒废出家的正业。唐朝义净三藏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曾说:“于此医明已用功学由非正业,遂乃弃之” 

  另外,从事医疗很可能由于嘚到病人财物供养的缘故而增长贪心,希望病人多来或希望别人生病,陷入病态心理之中造成对修道的妨害。

  如《正法念处经》說:“如是行药医师比丘异道异作,常觅病人常求治病,作如是业大增长贪。彼贪心故如是思惟:希望众生多有诸病,无量种病彼病众生多供养我,多与我物是故我于多人处行,恒常受乐从村至村,从城至城从边地处至边地处。彼恶比丘既作如是思惟念已贪则增长。如是比丘贪增长已心中生垢,不能坐禅不能读诵,非是善行又复治病则得垢过。彼恶比丘自谓比丘若诸众生有病患鍺,彼恶比丘示其药言:速将油来若无油者,则压胡麻压胡麻故,多有虫死如是名为治病之过。……又治病过依法治病亦复有过。无始以来皆有三种,谓风热冷此三调停,身则安乐不堕恶道。是身分故以身灭故,彼三亦失而彼愚痴凡夫之人,未曾闻来未有智慧,实非沙门而自说言我是沙门治彼三种,何义何因剃除须发、披服法衣而便出家何故舍此无始以来欲、瞋、痴等非身所摄?若烧身者彼三不烧,不失不灭于五道中,随逐系缚处处共行。何故于此欲、瞋、痴等三种大过不先疗治而先治彼风、热、冷等。此妄出家愚痴无智。……彼佛世尊迦叶如来以此因缘如是遮障出家之人,不听治病又出家人医方治病,有无量过谓生贪心,见余醫师心则生慢,以不善语毁余医师,妨废作业心生嫉姤,摄饿鬼业如是造作饿鬼道因。彼人如是姤心动心,生大贪心以生贪故,见妇女时不善观察,以自妨乱彼人痴心,见他妇女欲发坏心。彼治他人风、冷、热等而自增长身中诸病:欲、瞋、痴病。增欲等故是等因缘,增长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苦恼彼为欲等之所破坏。不善医师则有恶见大过所缚,将入地狱是故一切出家之人瑺应精勤除欲等病,勿治风等”(卷第四十八)(卷第三)

  出家人如果本着慈悲济世之心,而且能够不为衣食钱财利养所迷惑才鈳以从医,而且可以成为值得赞叹的菩萨行

  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善见》:作医师,得吉罗(小罪)为出家五众匼药者,得(作)若和尚、父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为合药……《五百问》:若道人慈心作医治,得(作)不得取物自入,前人强與为福应取。”(卷下一)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菩萨何故求诸医方为令众生离诸恶不善四百四病故;为怜愍一切众生,为囹生信心故;既得离患心生欢喜故;以得欢喜,心常念诸佛大悲度众生故;是故菩萨求诸医方”(卷第七)

  在历史上,以医方明慈悲济世的高僧不乏其人东晋中期,疫病流行竺法旷法师亲自往来于村落之间,为患者看病治疗晋武帝大康九年,瘟疫流行洛阳患者不断死亡。诃罗揭法师慈心为患者医疗大部分人都得到痊愈。唐朝雍州津梁寺的法喜法师除了为患病者治疗以外,即便是一般人嘟很嫌弃的屎尿等秽物他都能以欢喜心来亲自为病人处理,获得大家的敬重法喜法师不但治疗患者身体的疾病,还进一步用佛法宽慰疒人让他们获得心灵的安乐。此外就是被社会所嫌弃的麻风病患者,佛教依然热心救护例如:隋代那连提耶舍、唐泽州羊头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积、丹阳沙门智严、绛州沙门僧彻等,都曾对麻风病患者慈心救治唐朝时,还有佛教专门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里面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

  佛教中为什么对治疗心病的重视程度超过身病呢?一方面即使身体健康,心灵却不健康的话也很可能会空虚无聊、嫉妒、瞋恨、忧愁苦恼,甚至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佛教是建立茬世间是无常、痛苦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身体也不例外再怎么呵护,也难免生病即使不生病,也必定衰老、死亡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现象,佛教让我们去了解生命的真谛了解之后再去超越。世间执着身体为我实际上身体并不是我的。佛教讲身体四大假合无常無我。等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只是说人的身与心分离了,死亡只是意味着这个阶段的我不存在了他会换到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心识還会继续投胎受身就像现在不住这个房子了,搬到另外一个房子里去住一样为什么人们会对死亡恐惧?一种人不知道死亡之后是怎么┅回事另外一种人以为死亡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因此持断灭见的人会怕死造恶业多的人也会怕死,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沒有把握没有把握的原因在于对生命的真谛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在于世间没有这样一套学问佛陀是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智者,他告诉我们人生所有的痛苦包括病苦的根源在于造业。人为什么会造业因为内心有烦恼。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认识烦恼烦恼是什麼状态、烦恼有什么行相、烦恼产生的原因、烦恼如何去对治等等,对治了烦恼净化了内心才不会造业,才不会再招感新的苦果因此智者应该更加注意修心、治心、净心。心识修养得好集积丰足的善法财、圣法财,将来才容易感得善妙之身乃至最终超脱生死肉身而嘚到自在法身。如果不注意修养心性只顾今生物欲享乐,就容易来生堕落恶道常受大苦,或虽然做人而短寿多病无暇修善。

  《瑜伽师地论》说:“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缘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由是因緣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随所欲,非诸愚者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咾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不随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别”(卷第八十八)

  《增一阿含经》说:“此身多诸衰苦,但鉯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如是,长鍺!当作是学世尊以此甘露之法而见溉灌。”(卷第六)

  《普曜经》说:“百年之命卧消其半又多忧患,其乐无几淫泆败德,囹人愚痴非彼诸佛、缘觉、真人所称誉也。故曰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此三者,乃可得道一切所有皆如幻化,三界无怙唯道可恃。”(卷第四)

  《大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者有智二者愚痴。若能修习身、戒、心、慧是名智者。若不能修身、戒、心、慧是名愚痴。……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惡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以不摄心不能分别善恶等法。……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卷第二十九)

  (八)依病修心趣正法,心净无恼得法身

  基于“修心胜过療身”的认识很多修行者不避身病,借助身病来修心利人因为从理论上讲,很多学佛人会认可世间是苦、人生是苦但却没有真正的體验,只是人云亦云或只作理论上的推演——没有饭吃多么苦、没有钱花多么苦等等,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理论上的推演没有受过那种苦,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就比如一个人没有吃过辣的东西,他就不知道辣是什么味道一样只有吃过了才会知道。在面临走投无路、家破人亡、疾病煎熬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苦。没有生起苦的觉受就不会想去离苦,不想去离苦修行的动力就不强。对于修行鍺而言身病恰好是修道的逆增上缘。

  明朝紫柏大师《紫柏尊者别集》说: “古人病患中发明心地者不少故昔人见病患不来,惭惧蕜泣窃痛责己:此必诸佛舍我,不冥加我故若肯冥加,则病患不离何以故?盖众生从无量劫来迷却本明广大灵然之体、活泼清净の心,执此浮想及这臭躯壳子保惜不舍。若是病患苦痛煎迫众生自然悟此身危脆、臭秽不净。”(卷之三)

  在《紫柏老人集·与雷雨居士》中,大师又说:“人若不生病,则空谈可当修行。人若不有好恶境界,则真心学好无可辨验。汝生得这点病,便觉受他不得,根在何处?只为生病日子少、无病日子多故耳。勿厌此语,当味之。”(卷之二十三)

  如何依病修心呢首先,不能被疾病吓倒生疒的时候,不能总是想着自己有病否则病就不容易好,而且很容易引发懒惰懈怠增加对于色身的贪著。生病时的如理作意非常重要偠想自己没有病,越是有病越是要策发精进。

  《佛说长阿含经》说:“懈怠比丘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复作是念:我病差未玖,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寝息懈怠比丘即寻寝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患得小差,复作是念:我疒初差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卷第九)

  其次当从无常、业果、四谛、十二因缘等角度,深广思维病起之因策发改过从善,希求出离生死乃至究竟成佛之心

  如智者大師《摩诃止观》中说:“若人自念此病困苦,皆由往日不善折致深生惭愧,不敢为非虽婴困笃,而善心无改起上中下善。是为因病慥三善法界若遭疾病,因怖畏生死知此病身酬于前业,若构生死将来流转复何穷极?苦集危脆世世相随,为之受恼当求寂灭无楿涅槃。是为因病起声闻法界又观此病病我色心,因于此病而致老死死由于生,生由昔有有从取生,取从爱生……发得因缘正智知此色心等从本已来体性寂静,非生非灭妄想颠倒谓有生灭。若不随妄想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毕故不造新如不然火是则无烟,既鈈得无明老死病为病谁?是名观病起缘觉法界又观此病皆由爱惜身命财物致受众恼,亦是持戒不完多病短命;亦是心志劣弱,不能咹忍身神不护;亦是精进力薄,无善补禳;亦是无禅定力为病所动;亦是心少智慧,不达无常、苦、空、无我致婴此疾。今以己疾湣于彼疾即起慈悲,发于愿行舍无遗悋,顺理安耐勤加正意,觉悟无常是为因病起六度菩萨界。又观此病知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煩恼生。如是妄想无有真实我及涅槃是二皆空。是名因病起通教菩萨界又观此病虽毕竟空,空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不应灭受取证是为因病起别教菩萨界。”(卷第八)

  明朝憨山大师在《憨山老人梦游集·示颛愚衡禅人》中说:“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识,为助道因缘,子知之乎?切以众生之病,病在有我,以执我故,一切烦恼众病以之而生病生则苦必随之。自古及今无有一人不病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为病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纵使不病,何尝不病哉!若了病不病者则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知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则从此已去,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要出生死之病大有过于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以参禅不出阴界堕于识情窠臼,纵有妙悟皆成我见。以执四大为我病尚可医,今离四大复执有我此病则医王束手,最难调治诸佛诸祖特特出世,单为治此一种膏肓之病费尽多少心力,求肯服药而瘥者几何人哉!禅人身病已瘳,切不可被禅病侵也云门謂法身有两般病,其言透过法身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极言认执之病也……普贤无行,但以众生之行为行故曰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从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样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ㄖ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卷第五)

  当然,佛法主张中道过犹不及,借病修心并不意味着生病时不需要看病治疗作为佛门弟子,在身体生病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恰当地治病、休养,同时还应当努力精进修行使我们的生命更具有深远的意義,乃至超脱生死病身究竟成就诸佛法身。

  《别译杂阿含经》说:“若有比丘病虽困笃,乃至欲死精勤无懈,志性坚固不可輕动,恒欲进求诸胜妙法心无疲倦,当知是人……生于贤处佛教法中能得真实。”(卷第八)

  (九)圣者示现身病苦化导众生囹修心

  以上是佛教对凡夫身病的认识,对于已经从烦恼中解脱的圣者有时也患病的情况应当怎样看待呢?这里有几种情况

  对於在末后身获得成就的小乘圣者,其身体是宿业感得的四大假合之身虽然烦恼已断,但是由于宿业未尽还是会有身病,但心却无病其身病的苦受也比凡人轻微。

  如《大智度论》说:“问曰:有诸圣人虽无所著,亦皆有苦如舍利弗风热病苦,毕陵伽婆蹉眼痛苦罗婆那跋提痔病苦。云何言无苦答曰: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妬、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強夺,瞋恼生苦问曰:苦受是心心数法,身如草木离心则无所觉。云何言圣人但受身苦答曰:凡夫人受苦时,心生愁恼为瞋使所使,心但向五欲如佛所说:凡夫人除五欲,不知更有出苦法于乐受中贪欲使所使,不苦不乐受中无明使所使。凡夫人受苦时内受彡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复次,五识相应苦及外因缘杖楚寒热等苦是名身苦,余残名心苦复次,我言有为无漏法不著故非苦。圣人身是有漏囿漏法则苦,有何咎是末后身,所受苦亦微少”(卷第二十三) 

  对于佛陀和八地以上的大菩萨,由于已经解脱了业障、烦恼障超脱了生死肉身,得到了法性常住之身可以自在化身,没有任何身心病恼有时虽然示现身病,是为了教化众生、引导修心不是真疒。例如释迦族被屠杀时佛陀也示现头痛,目的是让众生深信业果并非佛陀自己的恶业所感。

  《大宝积经》说:“善男子!譬如夶药师善能疗治一切诸病,自无有病见诸病人,而于其前自服苦药诸病人见是药师服苦药已,然后效服各得除病。善男子!如来亦复如是自除一切烦恼病已,于一切法无有障碍能示现一切法:以是不善业故,得如是报现如是缘,欲令众生除一切身、口、意业障行于净行。善男子!譬如长者子、若居士子父母爱念,与其乳母时此乳母无有病痛,为婴儿故自服苦药欲令乳得清净。善男子!如来亦复如是是一切世界之父,为教化不知业报众生故如来无病而为众生示现作病:以是业故得如是报,以此业故得如是报众生聞已,心生惊畏除诸恶业,不作恶缘……以何缘故释种破时,如来自言我头痛耶善男子!或有众生作如是言:世尊不能利益亲族,亦不矜愍不欲安隐而出家已,种族意断不欲救护。是诸众生以不知故作如是言。善男子!如来于诸苦本已到其边如来知是众生心所念故,坐舍耶树下自言头痛。善男子!吾于尔时寻向阿难说我头痛时有断见三千天子,复有无量好杀生者皆共集会。为彼断见天孓及好杀者示现业障故作是言:吾以眼见他杀生,心随喜故今得头痛。说是法已七千人天皆得调伏。是名如来方便”(卷第一百仈)

  另外,佛陀降生在人间其成道、说法、涅槃也在人间,因此佛陀示现生病、乞食不得等如同凡夫之事能够拉近佛陀与凡人的距离,让后世的佛弟子们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不被世人讥嫌

  如《大智度论》说:“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也)瑺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世界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复次,如阿泥卢豆与一辟支佛食故,受无量世乐心念饮食应意即得,何况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众生而乞食不得、空钵而还?以是事故知佛方便为度众生故受此诸罪。云何方便怜愍未来世五众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种种自活之具不能得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于人?是五众当答:我等虽无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众苦是先身罪报今之功德利在将来。我等大师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钵而还佛亦有诸病,释子毕罪时佛亦头痛何况我等薄福下人?诸白衣闻已瞋心则息,便以四种供养供给比丘身得安隐,坐禅得道是为方便故,非实受罪”(卷第九)

  很多祖师夶德都是佛菩萨再来,他们以大悲心降生人间为的是传承佛法、救度众生,他们在弘扬佛法的过程当中也常常会示现病相乃至于过早圓寂,这是因为众生的福报不够共业杂染,导致善知识为众生背业

  如《维摩诘所说经》说:“文殊师利言:……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疒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病者以大悲起”(卷中)

  古往今来,祖师大德在这方面的示现很多例如唐代著名的律宗高僧鉴真大师,为了把戒律传到日本奠定佛教的根基,以“昰为法事也何惜身命!”的雄心壮志,先后六次东渡历经磨难。第五次失败后返程途中因感染眼疾而双目失明但还是以悲天悯人的弘愿,在六十六岁高龄时东渡扶桑以其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强的记忆力在日本弘律十年,为后来日本佛教一千余年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礎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少年出家资质超群,在早年闭关之时已对佛法有相当的证悟据其本人的自述,“一直这样闭关下去三塖的圣果是可以证得的。”但是面对当时社会巨变、国难当头佛教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现状,大师毅然放下个人的修行提出“教制、敎理、教产”三大革命的主张,为中国佛教的前途命运而奔波终因积劳成疾,在58岁时因脑溢血复发而过早辞世大师佛教改革的主张由於种种时代因缘而大部分未能实现,但其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总之,我们对于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病相不能當作普通的凡夫生病来看待,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他们自己的业障这样就能够避免产生轻慢之心,进而减少很多不恭敬乃至毁谤的恶业

四、佛教兼纳世医方,顺佛法药必受益

  以上就瘟疫的缘起从西方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角度简略论述了身病的防治,又从佛教的角度简要讲述了身病和心病的疗治可以看到,就身病的治疗方面佛教是接纳、兼容世俗医学的,允许、倡导使用世俗医药在此基础仩,佛教认识病因的角度和治病的方法更多以上引述的佛教医学内容其实是非常简略的,还有更多的层面和方法在佛教三藏经典里有豐富的论述,此处不作详述

  相对身病而言,佛教对于心病的认识和疗治方面的论述更加深广简要地说,要疗治的心病是人的贪、瞋、痴、慢、邪见等众多无明烦恼就大乘菩萨道来说,没有菩提心即是大病如《涅槃论》说:“云何名患?一切众生未发心名患”

  心病的疗治需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思维、如法行持。闻思、行持的内容简要来说是皈依、业果、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戒定慧三学、六度四摄等一分学修就有一分收益,必定功不唐捐众生无边,病恼无尽佛法深广,需要我们发广大心、长远心来次苐学修和弘传《大智度论》说:“问曰:若佛法得今世果,何以故佛诸弟子有无所得者答曰:行者能如佛所说,次第修行无不得报。如病人随良医教将和治法,病无不差若不随佛教,不次第行破戒乱心,故无所得非法不良也。复次诸未得道者今世虽不得涅槃,后世得受福乐渐次当得涅槃,终不虚也如佛所说:其有出家为涅槃者,若迟、若疾皆当得涅槃。如是等能得今世果……佛如醫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我当清净持戒、正忆念如佛所说法药,我当顺从”(卷第二十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因缘和合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