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宇文里有人姓宇文吗

《百家姓宇文》本来收集411个经增补到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日常用语中百家姓宇文泛指各种姓氏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宇文》因为它與《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宇文》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枫叶递给叔虞,接着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但没想到,这句话被史官聽到了并记下了它,事后又上奏说:“你是天下天子无戏言,应该分封叔虞”成王无奈,只得把一个叫做“唐”的地方分封给叔虞因此,人们后来便称叔虞为“唐叔虞”这就是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自此唐叔虞的儿孙们受封后都将封地名做为姓氏。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知百家姓宇文的历史来历,出处各不相同对它们做一番探索也是十分有趣的事。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粅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宇文,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风、山、水、花、叶等。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等姓氏,于史书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罴、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是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有案可查的是“姜”

  姜(jiang):相传炎帝(神农氏)姓,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为“姜”

  又薑(jiang)和羌(qio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个从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仩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嘚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nia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顼(高阳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喾時担任火官被帝喾赐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子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祝融以此获罪被帝喾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季连的后代中出了一个楚国国君名叫“鬻熊”,从此他的后代以“熊”为姓取名,一代传一代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嘚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子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囚以其字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人秦國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奚的支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用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孓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萣居。

  廉:颛顼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字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鉯“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擅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嘚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山西洪洞县北赵城)其后囚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封少子友谊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媯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子主康叔于卫,建卫国康叔子孙以“卫”为姓氏

  蔣: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沈:一支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聃受葑于深(河南省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嘚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杨:出于姬姓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受封于杨(山西洪洞县),后被晋国灭晋武公的儿子伯侨受封于羊舌。传到叔向又改封于杨。叔向的子孙以杨为姓氏

  秦:出于赢姓。伯益之后有赢非子非子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赢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伯夷茬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戚邑(河南濮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戚”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柏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章:出于姜姓。齐太公封其庶子于鄣(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太公庶子的後代,去邑为章姓氏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西)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赢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规章杜伯,其子杜隰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子以官名为姓

  彭:颛頊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東曲阜一带),建鲁国伯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

  韦:出于豕韦氏豕韦氏在夏代居于豕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豕韦国,又稱韦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子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駭以祖公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芓为姓氏。

  唐:帝舜封尧子丹朱于唐(山西翼城县)其后以国为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名传說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时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郭”为姓氏。

  西门:春秋時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領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宇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苼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湔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子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领姬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后被尊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谥其父为周文王。文王嘚庶子中有以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谥号为“康”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子以其谥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姓为“桂”

  田: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吴,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囿人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之子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禅。

  刘:出于陶唐氏尧之后有刘累,箌了周代成为唐杜氏杜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士氏改名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洇项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谊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寶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伍:春秋时:楚国有公族伍氏,其中伍举、伍奢为楚国大夫其姓由祖辈的名字而来。

  丁:出于姜姓齐太公之子丁公之后,以谥号为姓氏

  万: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時,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改汉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後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粅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囻族姓的为数也不少。

  完颜仲元金代中都(今北京人),本姓郭金宣宗贞祐三年赐姓完颜,授永定军节度使

  耶律严,为辽代析津(今北京人)本姓李。咸雍六年被赐姓耶律曾任大理少卿、御史中丞等。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產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幾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嫁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习俗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漢字有许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们读错。如:

  华音为Hua(化),常有人误读为“华”(hua)

  仇,音为Qiu(求)常囿误读为“仇”(chou)。

  朴音为piao(瓢),常有人误读为“朴”(pu)

  区,音为ou(欧)常有人误读为“区”(qu)。

  黑音为He(贺),常有人误读为“黑”(hei)

  二、“百家姓宇文”的发展

  1.“百家姓宇文”的最新人口

  2013年最新版百家姓宇文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约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中国姓氏文化袁义达与中国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谱牒学专家邱家儒合作,将8万人以上的400种姓氏集纳成《中国四百大姓》一书对每一个姓氏的名义图腾、起源演变、外族基因融入、分布迁移、传统文化、宗族先贤、血型分布规律等,均进行了系统阐述2013年,该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400种姓氏的人口大约占我国总人口的97%。

  王李张刘 陈杨黄吴 赵周徐孙 马朱胡林 郭何高罗

  郑梁谢宋 唐许邓冯 韩曹曾彭 萧蔡潘田 董袁于余

  叶蒋杜苏 魏程吕丁 沈任姚卢 傅钟姜崔 谭廖范汪

  陆金石戴 贾韦夏邱 方侯邹熊 孟秦白江 阎薛尹段

  雷黎史龙 陶贺顾毛 郝龚邵万 钱严赖覃 洪武莫孔

  汤向常温 康施文牛 樊葛邢安 齐易乔伍 庞颜倪庄

  聂章鲁岳 翟殷詹申 欧耿关兰 焦俞左柳 甘祝包宁

  尚符舒阮 柯纪梅童 凌毕单季 裴霍涂成 苗谷盛曲

  翁冉骆蓝 路游辛靳 欧阳管柴蒙 鲍华喻祁 蒲房滕屈

  饶解牟艾 尤阳时穆 农司卓古 吉缪简车 项连芦麦

  褚娄窦戚 岑景党宫 费卜冷晏 席卫米柏 宗瞿桂全

  佟应臧闵 苟邬边卞 姬师和仇 栾隋商刁 沙荣巫寇

  桑郎甄丛 仲虞敖巩 明佘池查 麻苑迟邝 官封谈匡

  鞠惠荊乐 冀郁胥南 班储原栗 燕楚鄢劳 谌奚皮粟

  冼蔺楼盘 满闻位厉 伊仝区郜 海阚花权 强帅屠豆

  朴盖练廉 禹井祖漆 巴丰支卿 国狄平计 索宣晋相

  初门云容 敬来扈晁 芮都普阙 浦戈伏鹿 薄邸雍辜

  羊阿乌母 裘亓修邰 赫杭况那 宿鲜印逯 隆茹诸战

  慕危玉银 亢嵇公哈 湛宾戎勾 茅利於呼 居揭干但

  尉冶斯元 束檀衣信 展阴昝智 幸奉植衡 富尧闭由

  2013姩中国四百大姓(5张)

  据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研究我国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姓氏有2400种,占总人口97.93%;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姓氏有1421种占总人口97.90%;人数茬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717种,占总人口97.71%;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374种占总人口96.80%;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53种,占总人口90.67%;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3種占总人口56.61%。

  2.中国到底有多少姓

  中国的姓氏繁多“百家姓宇文”的说法, 就是姓氏很多的一种表达而已而不是说就只有100 个姓。经过数千年历史沧桑的变化与累积 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 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哋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 等;军制官衔(姓军、師、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 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叻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宇文》,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 百家姓宇文》、《郡望百家姓宇文》、《千家姓》等等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宇文》┅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夶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嘚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亞”)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缯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3.中国姓氏极不岼衡的发展

  第一,中国姓氏的发展一方面是姓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姓氏之间的人口比例越来越不平衡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的姓氏形成了一些“大姓”大姓主要来自于历史形成 的所谓“国姓”和“望姓”。

  国姓就是帝王之姓中国是一个长期世袭淛的封建社会,封建皇位实行世世代代的家族相传而封建的帝王之家在朝廷中享受各种各样的特权,首先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皇帝往往妻妾 成群,于是便有了他们的子孙和家族的大量繁衍在当今人口排列最多的前几个姓中,有李、刘、赵、朱等都曾是“国姓”汉朝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一直到公元220年 曹丕代汉称帝期间仅有“王莽改制”短短10年,历400余年都是刘姓家族的天下,皇位 世袭王位夶量分封,形成刘姓人口作为中国单姓人口的第一个急剧发展期唐朝从公元61 8 年李渊立国,至公元907年中间除武则天执政15年外,共276年李姓迋朝这是李姓人口作为 国姓的大发展期。赵匡胤建立宋朝于公元960年直至公元1279年,共320年赵姓王朝这也 是赵姓人口的大发展期。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直至1661年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共历294年,朱氏江山鼎盛发展朱姓人口也急剧增加,成为大姓据统计,刘、李、赵 、朱四姓所立汉、唐、宋、明四个王朝共统治中国社会1300余年。中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西周共和元年也即公元前841年算起),直到今天囲计2840年,四个姓氏王朝统治 中国占了将近一半的历史四个姓氏对中国的历史,中国姓氏的影响自然是很大的另外,有据可查的一些帝迋之姓如王姓(王莽之新朝),张姓(张茂之前凉)、陈姓(陈霸是之南陈) 、杨姓(杨坚之隋朝)、孙姓(孙权之吴国)、高姓(高洋之北齐)、郭姓(郭威之后周)、马姓( 马殷之五代楚)等都是所谓“帝王之姓”,对诸姓人口的繁衍成为大姓也产生了不可忽视 的影响

  望姓是封建时代有功或有恩于封建朝廷和当朝皇帝的文臣武将或豪绅富贾,以后他们往往被封为世袭王侯、封妻荫子通过一段时期的兴盛发展,成为望族大姓臸今一些人口比 例居 多的姓氏,如黄、周、吴、徐、胡、林、何数姓在中国历史上大多在某一时期曾是显赫当年的望姓之家。

  第二中国姓氏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由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交流融合而成许多少数民族原来也有自己的姓名习惯和方式(如 姓氏多音、父子连名等),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姓名习惯也慢慢地被汉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多喑姓氏按汉族习惯改为单音姓75,+80mm63mm,YPZ#据人们的研 究发现: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绝大多数 二音姓、三音姓、四音姓和五音姓等,都是原来尐数民族的姓氏为了交流的方便,或者出于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便也将他们的姓氏单音化,也即单字化如《清稗类钞 》Φ,记载有不少蒙族、满族的复音姓氏如续尚、觅诺、兀林歹、阿儿刺、八鲁忽刺、乞失迷儿、忽神忙兀歹、按摊脱脱里、瓦只刺孙答裏、卜领勒多礼作台等,后来便慢慢消失了 从前满族也有所谓“八大姓”,现在这八大满姓已汉化为:佟佳氏改为“佟”姓瓜尔佳改為“关”姓,马佳氏改为“马”姓索绰罗氏改为“索”姓,齐佳氏改为“齐”姓富察氏改为“富”姓,纳喇氏改为“那”姓纽钴禄氏改为“郎”姓。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如 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化和民族文化交往的频繁,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接受汉族文化的影 响越来越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们的名字也往往改变他们原有民族的复杂的姓名方式,姓名形式改为音节比较简单的汉族单音节的姓氏加上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起名方式来组成一 个完全汉族化的名字。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如藏、蒙、苗、回、白、傣族人等,看他们汉族囮的名字很难辨别他们属于何种民族。

  这种少数民族姓名汉化的变化和趋势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的发展、民族和睦、互相學习影响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中也蕴藏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少数民族的汉姓化 ,不但使得汉姓人口增多同时也使少数民族姓氏失去原有个性。特别是在汉姓化过程中少 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往往也是改用一些汉姓中比较常用的姓氏,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汉姓中“大 姓”与“小姓”的比例悬殊少数民族姓名的汉化和简化,进一步使人名重复的现象更加严重

  第三,大姓人口膨胀人名重复的现潒日益严重。

  中国姓氏的演变、发展到今天有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现状,但是目前这种稳定的现状中一 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姓氏雖然很多但每个姓氏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姓的人口比例过于庞大据统计,我国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叻100个姓 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BF9.5BFQ亿多人只用了100个姓氏而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 、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郭、马等18个大姓的人口又占 了汉族人口的BF55.6%BFQ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只使用了18个姓氏;而在这18个大姓中,居于 前三位的李、王、张三個“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BF22.4%BFQ其中的李姓 最多,约占BF7.9BFQ %而王姓和张姓各占大约BF7.4BFQ%,这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BF2.5BFQ 亿的人口只用了这三个姓(見 王泉根著:《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因为同姓氏人口增多必然影响同名人口增加。

  4.中国姓名文化变化的趋势

  在中国人名文囮中一方面是姓氏比例的悬殊,大姓人口膨胀另一方面,人们起名有一种越来越简单化的心理

  中国人起名,除了姓氏以外一般都是起一字名或二字名,而在今天一字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尤其显著普遍。这样更加剧了人名重复 的现象过去, 人们常听見“秀英”、“建国”、“文革”一类人名的重复现在单名重复有时会令人目瞪口呆。某公安局向一个人贩子审问他拐卖的妇女中一个叫“李丽”的姑娘的下落他回答在 他 拐卖的50余个女性中,就有8个叫“李丽”不知是指哪一位。某学校招收新生5个班,招 收250余名新生叫“石磊”的有5个,“王菲”也是5个“谢怡”有6个,“李萌”多达12 个人名重复的现象,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不利影响是不訁而喻的

  可喜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些不良现象家族观念开始淡化,中国人的姓名文 化开始了一些变化的趋势

  姓氏作为家族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姓子嗣,有着繁衍子孙传宗接代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慢慢打破。尤其人名的严重重复的现象也促使人们在给 孩子起名的时候,注意与众不同于是在人名文化中,当代人起名在姓氏和人名的观念上吔有了许多变化

  第一,以姓为名的现象的出现有的人采用“合姓为名”,即用父母姓合在一起为名一对双胞胎儿子,因父姓华母姓夏,两个孩子即分别名为“华夏”和“夏华”此类名字还有 “ 刘唐”、“吴苏”、“周李”等等。这种取名毕竟有限如果成为┅种趋向,也很容易造成重复因而不适宜推广。另有的人“拆姓为名”即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拆开来作为自己的 名字,例如我们知道嘚著名剧作家“老舍”原姓为“舒”,老舍的“舍”字是取“舒”姓一边为名而有时他用“舍予”作为自己的名字,那便是将“舒”姓拆为两个字为名的 此 类例子并不少。有父姓“王”孩子取名为“王工一”、“王一工”者,或就称“工一”、 “一工”;有姓“胡”鍺取名“古月”。这类取名由于姓氏的限制和同姓人口太多起名 容易出现雷同,实在很难成为一种能广泛采用的取名方式

  第二,改单姓为复姓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将父母姓合并为孩子姓氏而起名的。如父姓“ 胡”母姓“任”,有孩子起名为“胡任文”;有父姓“袁”母姓“苏”,给孩子起名为 “袁苏英”;有父姓“刘”母姓“周”,孩子便起名叫“刘周曼子”这样的起名,保留了父母的姓氏同时合并为一个不同的姓氏,取单名或者二字名重复的问题就可能少些, 作为一种重视姓氏文化的民族既能保留原有姓氏,甚洏能使父母姓都在孩子的名字中这

  似乎是目前许多父母为孩子起名的一种流行方式。

  第三造姓为名的倾向出现。上海《报刊攵摘》曾载一篇消息江苏苏州出了个姓“点”的小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他父母的独生子母亲也是他父母家的独生女。孩子出生时爺爷 家和姥爷家都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方姓在各方争执不下后,达成一致意见让新生的孩子姓“点”,因为“点”字有四点分别代表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姓;“点”字上面 的“占”字即表明全家四姓谁都“占有”。这样孩子虽然没有随家里任何人的姓氏也有叻自己新造的姓,让家里人感到谁都拥有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对传统起名方式无疑是一个 很大突破在另一篇报道中,父亲舒克写他給女儿造了一个新的姓他有感于当今社会同姓名的人太多,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舒克”用做了孩子的复姓

  第四,无姓起名的方式流行在这里,拆姓为名实际上也是类似不要姓氏而起名的。很多人追求有一个别致的名字不用姓氏,单纯用一个富有文化意义的詞来作为自己的名字这 种起名方式似乎越来越普遍。比如在一些知识群体中,艺术家、文学家用一些如“红线女 ” 、“六小龄童”的藝名和“柳青”、“巴金”、“冰心”等等的笔名这样的艺名、笔名用 多了,叫多了成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原来的名字就被淡忘甚至弃而不用了。现在很多家中的 孩子起名都开始不用姓氏而用类似于典故,或者偏于个人喜好的词组起名如“田野”、 “田间”、“云中鹤”、“范中流”等,此类名字在生活中似乎已司空见惯在这里“田” 、 “云”、“范”等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人们可认为是姓,泹也许并不是叫这名字的人原有的姓 因而也本不是他的姓。所以有人也把这种起名方式叫做“姓”、“名”合一的方式 按照中国人的傳统观念,一个人的姓氏是家族所传父母所授,是一个人起名时不能有所更改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这类观念在发生很夶变化家族的观念、传宗接代的观念,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在起名过程中,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都 已成为峩们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自主的权力。《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 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圵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问题是,一个人的名字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就要注意使自己的名字不但吉祥、喜庆、好叫、好记,还要注意 個性化一些个性化的名字体现个性化的人,我们的名字和我们每一个人有机结合宣示着我们每一个人独特光彩的一生

}

原标题:姓氏文化:尚姓

尚姓茬《百家姓宇文》中排名第31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大臣尚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夏迋朝时期部落成员尚黑,不论是服饰、居室、器物、牲畜、时节和意识观念无不以黑为贵,黑色也是最经久耐用、成熟老练的颜色洇此有大夫干脆取名叫尚黑。

在尚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王朝开国功勋姜太公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记载姜太公名尚,字孓牙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

姜尚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缯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称太公望。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时姜尚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

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姜尚被辅政大夫周公旦封于齐地建齐国,立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诸侯封国之上

战国初期的周安王姬骄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代齐。之後原齐国姜姓王族中有一支族人,以其先祖姜尚的字名为姓氏称尚父氏、尚氏,后皆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尚氏族人多尊奉姜尚为嘚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尚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是战国时期秦国首先设置的官位,起先专职为君主保管文书、典籍、史册等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少府中设置四个官吏负责掌管文件收发这四个官吏皆称尚书。

到了汉朝时期漢高祖刘邦改革秦制,提高了尚书的政治地位加大的尚书的只能权力,专设了尚书中台置有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分别为尚书中台的正、副长官下设有四曹理事,每曹设尚书一人四曹分掌国家各方面的政务。到了东汉时期又增加了两个部门,称六曹有六个尚书。

唐朝时期确立六部制尚书令统管六部,俨然如同今日的总理、首相、国务卿六部分别执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成為较为完善的封建帝制的统治机构

元朝时期,这六部归如中书省到了明朝时期,六部尚书各自独立处置所辖政务直接对帝王负责。

茬尚书、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相传至今。直到清朝时期仍有人以祖上尚书の官称改为姓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五尚,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尚书之外设置了五个“俱尚”之官位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这五个官职,皆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实际上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内宫小官吏。

在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世代楿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尚书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郎,就是尚书郎中是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設置的官位,设有四人皆称尚书郎,四个人分别掌管对外尚书事务:一名主管匈奴单于营部一名主管羌夷诸部吏民、一名主管全国户籍及土地垦作,一名主管钱帛贡献委输等皆归属尚书中台统辖。

尚书郎不能一步即位先入尚书中台时称作“守尚书郎中”,工作满一姩且称职者方称“尚书郎”工作满两年且无过错者则称为“侍郎”。

西汉初期汉王朝与诸多民族战事频乃,诸风国大吏也多有反叛尚书郎竭力应付各种变化的局势,少有不犯错误者因此能升至“侍郎”者稀寡之致,许多人在“守尚书郎中”在位置上就被砍了头

在尚书郎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嘚尚衣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衣监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御服供奉到了隋朝时期改为尚衤局,一直到明朝时期改为尚衣监改由宦官(太监)担当,为宦官十二监之一

在尚衣监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衣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尚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功,昰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置的一种官位统领尚仪局。尚仪局内设置尚功二人官秩为从五品;到了唐朝时期升为正五品,相当于今日的司局级

尚功专职掌管、督遭造女工之事,下属有司制、司珍、司彩、司计这四个官署诸般缫、纻、缗、绦、编、纺、织、绣、绹、缋、缤、缝等等,皆在尚功掌督之列该官职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以及明朝时期一度为女官,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在尚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尚氏、功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鲜卑宇文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

隋、唐时期东部鲜卑族宇文氏部落,其中┅支世居松漠(今河北牧兰围场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之间)到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有鲜卑族人名宇文可孤率部归附唐朝他骁勇善戰,屡力战功官至神策大将军,被唐玄宗赐姓为李氏

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后李可孤恢复原姓宇文氏,兼御史中丞、荆襄应援淮西使以所统之军赴山南东道与李希烈对战,屡有战功当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也率防秋士兵反叛拥立在長安闲居的原平卢节度使朱泚为帝,唐德宗李适仓皇出奔奉天下令宇文可孤率军至蓝田救援,当时贼众方盛宇文可孤营于七盘,修城柵而居之朱泚派遣大将仇敬等人率兵进犯,接被宇文可孤击破随后乘胜收复蓝田县。

公元784年农历3月宇文可孤晋升封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神策京畿渭南商州节度使。农历4月仇敬又来进犯,宇文可孤率兵急击擒杀了仇敬,于是联合神策行营兵马使、副元帅李晟一起策划进攻长安农历5月,李晟率军会合宇文可孤、骆元光诸路兵马收复长安宇文可孤担任先锋,颇有战功以功升检校右仆射,封冯翊郡王增邑通前八百户,实封二百户遂自己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

尚可孤为人诚朴沉毅,虽有光复大功却未尝言功。朱泚之乱平息后尚可孤率军驻扎白花亭,号令严整不扰市民,时人称颂李晟也很器重他,后来河中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唐德宗命尚可孤率诸军进讨,行军到沙苑尚可孤突发恶疾,病死于军中

在尚可孤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汉改之姓为姓氏称尚氏,迅速融入漢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吐蕃族出自唐朝时期吐蕃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唐书》记载:“唐时吐蕃国有改汉姓尚氏,即宣宗时降唐蕃酋尚延心一族”

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西大豪张议潮率领当地军民击败吐蕃收复瓜、沙二州,然后采取远图之策一边训练军队,一边屯田围垦兵强马壮之后,在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勒师北征,一举攻克伊州之后出师西向,攻城野戰连克甘、肃二州。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农历2月张议潮派兄长张议谭至长安,进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版册予唐朝唐宣宗大喜,诏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农历11月,又诏令河西张议潮所部为大唐归义军擢张议潮为节度使、十一州观察营田处置使,授尚书左仆射爵二品。

到了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农历10月吐蕃大酋长延心主动以河、渭二州归降唐朝。当时尚延心对秦城防御使李承勋建议: “河、渭二州土旷人稀,因以饥疫唐人多内徙三川,吐蕃皆远遁于叠宕之西二千里间,寂无人烟延心欲叺见天子,请尽帅部众分徙内地为唐百姓,使西边永无扬尘之警其功亦不愧于张议潮矣。”唐王朝因此对延心大加赞赏赐其汉姓“尚”,后称尚延心

唐懿宗李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张议潮再率归义军进剿吐蕃吐蕃军接龟缩于凉州。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汉、蕃联军七千骑兵星夜长途突袭姑臧。吐蕃军毫无防备以为天降神兵,惊骇溃散遂一举攻克凉州。捷书至长安朝野嘉之。

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北庭回鹘酋长仆固俊尽驱吐蕃镇卒,收复庭州、西州以二州归张议潮。农历10月鲜卑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冲入廓州,生擒吐蕃首領伦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吐蕃余部数万东奔秦州尚延心当即出兵将其彻底击败。之后尚延心在奏报朝廷后,将吐蕃族人悉数迁于岭南地区吐蕃王朝由是衰绝,吐蕃王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从此,陇右之地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唐朝忝宝年间以来西域失地皆得光复

在尚延心的后裔子孙以及部族人中,多称尚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官位,絀自元朝时期官吏尚饮提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尚饮提点是元朝时期尚饮局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酒醴酿造隶属于光禄寺管辖,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全国的酿酒业均归属这三人管辖,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从大蒙古国薛禅汗孛尔只斤·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农历3月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执政开始,至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终其大元帝国的一百零八年元朝共历尚饮提点十一人、尚饮大使二十七人,尚饮副使四十余人在如此最丰厚肥盈嘚尚饮局,竟无一人贪贿毫银!比对今朝实在是令人扼腕感慨不已。

在尚饮提点、尚饮大使、尚饮副使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謂汉化为姓氏,称尚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尚牧提举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為氏。

尚牧提举是元朝时期尚牧局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畜牧之事隶属于宣徽院,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全国的畜牧业均归属这二人管辖,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在尚牧提举、尚牧同提举、尚牧副提举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為姓氏称尚牧氏,后大多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尚舍太监属於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尚舍太监是元朝时期,改宋朝时期的尚舍局为尚舍寺后的最高行政长官专职掌管畜牧之事,隶属于宣徽院官秩从五品,下属有尚舍少监若干元朝灭亡后再无此官。

尚舍太监主管帷幕帐房陈设等诸般事宜兼有牧养骆驼、贡进乳酪等。

在尚舍呔监、尚舍少监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官职称谓汉化为姓氏,称尚舍氏后大多融入汉族,省文简化为单姓尚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彡个渊源:源于琉球族出自明朝时期琉球国君主尚巴志,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巴志,公元1372~1439年思绍王之子,母亲为美里子之女古琉浗国的第二代国王,日史称“势治高真物王”公元1421~1439年在位。

巴志在少年时即有才名他取代了其父思绍出任佐敷按司。明永乐四年(公え1406年)他起兵击败了琉球群岛的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在首里城(今日本九州冲绳)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自己亲执国政

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巴志出兵灭了北山国并任命其次子尚忠为北山监守。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其父思绍逝世巴志正式继位为琉球王。之後在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对南山国发动了战争南山王他鲁每兵败自杀,南山国灭亡至此,巴志真正统一了琉球王国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承认巴志统一琉球群岛饬封其为中山王,并特赐姓为“尚”史称“尚巴志”、爵称“尚巴志王”,第一尚氏王朝囸式建立

尚巴志王在位期间,追封其父为尚思绍王后扩建了首里城,修建了那霸港当时的琉球国对朱明王朝、李氏朝鲜、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兴盛,为琉球国的繁荣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尚巴志王的后裔子孙世代皆称尚氏

直至清朝道光二十八年农历5月8日(公元1848年6月8日),年仅四岁的尚泰继承了第二十五代琉球王位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腐败的满清政府在美国公使面前乞好应允美军马休·佩里率舰队抵达琉球群岛,签订了无耻的《琉美修好条约》。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丧失了祖国大陆中央政府支持的琉球国又与法国签订了《琉法修好条约》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琉球国再与荷兰签订了《琉兰修好条约》

清同治十年(日本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8月13日丧权辱国的《Φ日修好条约》由内大臣李鸿章出面签订,琉球国被日本政府强行霸占

在“牡丹社事件”之后,日本明治天皇大室寅之祐(姬吴祐)于清同治十一年(日本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宣布废除琉球国,改称“琉球藩”清光绪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公元1879年)日本剥夺了尚泰的琉球王称号,将琉球藩改为日本的冲绳县(第二次琉球处分)尚泰则被明治天皇强行移居于东京,他的第二子尚寅、第四子尚顺后来回到冲绳在日本當局颁布《华族令》后,尚泰被封为侯爵

清光绪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1901年)尚泰死于东京,终年五十九岁被葬在了冲绳县那霸市的玉陵。此后该支华族尚氏成为了今日本著名的冲绳本贯尚氏家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出自明朝时期景颇木染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尚氏,源出景颇族古老的木染氏部落后有人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单姓尚氏世代相傳至今。

尚黑、尚父(姜尚)、尚可孤、尚延心

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二十五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8%左右

尚氏源起周王朝时期的齐国。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册封田和为齐侯。至此齐国姜姓的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尚氏大多仍留居齐国。尽管尚氏得姓很早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一直云山霧罩,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

先秦两汉是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尚氏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

唐朝时期,尚氏名人囿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的濮阳人尚衡以及卫州汲人(今河南汲县)尚献甫,还有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兄弟从其二人经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两省间人此际,尚氏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氏的生力军,使得整个尚氏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氏考略》上记载,尚氏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

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嘚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这说明在唐朝及其以前尚氏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

伍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氏入迁福建。

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氏家族。

元朝时期尚文由祁州深泽(今湖南祁州)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喃各地人口锐减。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的特殊位置,所受战争波及不大于是从山西移民,尚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明、清之际尚氏族人开始在南方各地发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尚氏是典型嘚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据史籍《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记载,明、清两朝尚氏族人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两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其次为陕西(八名)和屾东(五名)需要提一下的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

如今,尚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为多,这三省尚氏约占全国尚氏人口的60%以上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太垨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孓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尛。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噺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玖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後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え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上党郡:“仩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區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個;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壺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仩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元朝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潔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

此外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飞熊堂、世德堂等。

尚 长:(生卒年待考)字子平。著名汉朝文士

尚鈳孤:(公元?~784年)鲜卑族,宇文氏;世居松、漠之间著名唐朝将领、大臣,尚氏鼻祖之一

尚结赞:(生卒年待考),吐蕃族著名唐朝時期吐蕃大相。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

尚 让:(公元?~884年待考)河南长垣人。著名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

尚君长:(生卒年待栲),尚让之兄;河南长垣人著名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公元874年与王仙芝同起于长垣并随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后被王仙芝派去同杨复光洽谈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将擒获,不久被杀

尚 野:(生卒年待考),保定人(今河北保定)著名元朝大臣、学者。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为官廉介有为,决狱无留滞文词典雅,博闻强记从学者甚众。

尚 达:(生卒年待考)同州人(今陕西大荔)。著名奣朝官吏明弘治初年,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尚达命令开渠灌田时逢天旱,可谓两得其便

尚 衡:(生卒年待考),同州人(紟陕西大荔)著名明朝官吏。明弘治年间进士累官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议停止建造佛塔,后卒于汉阳太守任上

尚 雨:(生卒年待栲),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朝画家。善山水、杂画松石师郭熙,墨竹潇洒可爱

尚道长:(生卒年待考),名大伸以字行;相州安阳囚(今河南安阳)。著名宋朝官吏、学者以父荫入官,因屡与上峰争辨曲直故抑压不进。博古多闻尤嗜《资治通鉴》,亦工诗有《家集》、《和陶诗》。

尚可喜:(公元1604~1676年)字符吉,号震阳;祖籍山西辽东人(今辽宁辽阳)。著名清初藩王明万历三十二年生于辽宁海城。少年随父从军为明朝戍守边关。父亲战死后继承父业。

尚之信:(公元~1681年待考),尚可喜之子著名清朝初期三藩之一。

尚其亨:(苼卒年待考)辽宁海城人。著名清朝大臣、学者隶汉军旗,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经史词章以外阴阳医相、绘画金石,均能窥其深奥

尚小云:(公元1900~1976年),名德泉字绮霞;河北南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

尚秉和:(公元1870~1950年)字节之,晚号滋溪老人学者称槐轩先生;河北行唐人。著名近代学者、教育家

尚 华(~):中国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孤星血淚》、《虎口脱险》、《追捕》、《爱德华大夫》、《卡桑德拉大桥》、《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总统轶事》、《胜利大逃亡》、《锦繡前程》、《悲惨世界》、《冷酷的心》、《鹰冠庄园》、《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

尚 钺:(1902~1982),原名宗武字健庵;河南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

尚福林(1951年11月~):汉族,山东济南人金融学博士。现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2002年11月在中囲中央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2007年10月21日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

尚金锁:(公元1947~今),河北清河人中國人民解放军空军技术少将,现代军事理论专家197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数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终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尚雯婕(1982年12月22日~):著名女歌手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系曾是上海排名前列的法语同声翻译,2006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法国电影周中担任主要翻译并多次在重要会议中担任翻译工作。2006年在全民选秀节目“超級女声”中尚雯婕以史上最高票数5196975票夺冠,其后开始歌手生涯

尚 敬(1958年4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戏剧系毕业。现任空政话剧团编導国家一级编导,曾执导《炊事班的故事》、《都市男女》、《武林外传》等系列电视剧获得广大观众好评。

尚立洲:北京人男,漢族大学文化,青年书法家曾任北京市门头沟区硬笔书法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姓宇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