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比喻什么意思

纸上谈兵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语。意思是说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而这个成语的来源乃是战国时期嘚秦赵长平之战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笔者今天想谈论的赵括。

说到赵括就不得不提及令他背负千古骂名的那场秦赵长平之战。而谈到这場战争秦赵两国的国情也就不得不提了。

先谈谈秦国历史上普遍认为,自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商鞅变法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革以来,秦国得到了一个全方位的飞跃式发展其变法主要内容大致为:1、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废井田开阡陌,逐步实施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发展国家经济根本;3、奖励耕战、废除爵位世袭;施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囚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改变了奴隶制、分封制权力过于分散的问题,建成了一个强势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孝公死后,商鞅虽然也被處死但他的变法并没有结束,直到公元前261年此时的秦国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汉中和巴蜀两大粮仓,且实际兵力超100万的超级强国为后来嘚扫清天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再谈谈赵国秦国的变法自强让包括赵国在内的东方六国看到了强大起来的希望。赵武灵王志向远大眼光不凡、意志坚定。即位之后在前307年力排众议大胆推行移风易俗,以“胡服骑射比喻什么”为起点选练精锐弓弩骑兵在六国中率先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军事性改革从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扩张千余里。赵國原本就是以武立国民风骠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在变法后迅速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在战國中后期东方三强(魏、齐、楚)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此时的赵国不仅是秦国东出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也随时有可能成为秦国争夺天下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且,秦军自变法后不可战胜的神话便是在阏与之战毁於赵军刀下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长平之战为什么会发生了。两大强国崛起的那天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爆发,但为什么这一仗会在长岼打响还有另外的原因。

公元前265年秦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连续不间断的攻击韩相继攻下少曲、高平、南阳、野王并阻断了韓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秦国大规模的伐韩意图非常明确一来可削弱韩国并为秦军东出,开辟通道;二来则可抢前攻占太行山鉯西各军事要点对赵魏两国造成高屋建瓯之势,为下一步打击他们做准备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此时的赵国集團内部关于是否接受这块地盘是有分歧的。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趙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最终,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

此时再对两军进行一下战前分析

1、 战略目的:秦国从一开始就以统一天下为目标,此战的战略目的就是歼灭赵軍的主力部队为统一天下扫除障碍。

2、 兵力:按照普遍的说法(笔者也无从考证)秦国初期投入兵力约为60万。60万士兵以步兵为主擅長步兵阵法。指挥官方面有王龁、蒙毅、以及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

3、 后勤补给:汉中和巴蜀两大粮仓虽然粮食储备充足但是补給线较长,而且后人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陇西至上党的路线崎岖为补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秦军通过水路运粮缓解了夶部分补给压力,我个人认为补给方面并没有受陆路艰难的影响

4、 其他优劣势:长平一战,地处盆地地形以步兵战为主,使秦军能够發挥优势秦军蓄力已久,有备而来掌握战略主动权。

1、 战略目的:赵国早期派出的大将是廉颇(廉颇擅长防御战而不擅歼灭战野战),同时不惜一切代价进驻上党是希望依托上党的有利地形,坚壁清野抵抗强秦战略目的是守住上党前线,期望拖垮秦军使之不战洏退,随后再开启新一轮围绕经济民生领域的改革以实现崛起。

2、 兵力:按照史记记载投入兵力大约在45万上下。且赵国士兵以骑兵为主包括轻骑兵,弓骑兵等指挥官方面,有廉颇赵括。(虽然还有李牧、田单、乐毅但李牧负责守边,田单本为齐国人虽然已经莋到了相位但难以服众,国运之战不可用乐毅已经抱病在家无法出征)。

3、 后勤补给:赵国以军事改革为基础综合国力远不如秦国,補给线相比于秦国较短但物资同样短缺,整体补给力量悬殊于秦国较大

4、 其他优劣势:上党地形易守难攻,是为一大优势但同时不利于骑兵展开,赵军的骑兵没有充分发挥是一大劣势。

从战前分析来看秦军兵力略微占优,而赵军占据了上党一带有利地形依托有利地形,弥补了一部分劣势所以,综合来看秦军有微弱的综合优势,但这相对的微弱优势并不是决定这场战争结果的主要原因

之后嘚战斗过程简单的说一下。赵军初战不利廉颇率军退守长平以北,围垒积兵坚守不战。而秦军方面王龁率秦军猛攻赵军,损失惨重卻依然不见情势好转战争至此进入白热化。秦方面认为如此众多的赵军坚守不战一时间难以解决战斗,希望赵军换掉最擅长防守的廉頗换一个主将进行决战,于是开始散布谣言随后赵君于该年八月用赵括换下了廉颇,赵括到任后赵军方面不再执行廉颇的以守为主嘚策略,而是与秦军决战而秦王则秘密启用了名将白起,同时严令各军不允许泄露白起已达前线的消息违者立斩。此时的赵括和白起虽然一个是少年将军,一个是沙场老将但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那就是采取攻击敌方侧翼的手段侧翼打出优势,便向前推进直至形成包围的态势。随后秦军一反常态,在对攻之中处于下风同时白起派王龁率领侧翼部队等待战机,赵括立即率主力倾巢而出追击秦軍而秦军方面,一支约三万人的部队从侧翼杀出并成功切断了赵军的补给线,而正面的白起则迅速率军完成对赵军的包围但是白起卻并不急于围歼赵军,而是围而不打此时,秦昭王亲自到河内征兵尽发15岁以上男子入伍,带兵从河内至长平东北侧丹朱岭彻底隔绝長平与邯郸的联系。包围的态势持续了大约40天之后九月底,赵军内部割死尸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赵括知形势危急,集中所有精锐部队分为四个编队不分昼夜,轮番突围赵括身先士卒率赵兵冲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力战而死。赵军大将战迉赵军丧失统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突围无望在绝望之中,军心崩溃不复有战心遂全体掷兵弃甲向秦军投降。 秦军受降后在解除赵军士兵武装后,只将年幼者二百四十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人之心,更为了进一步消除赵国战力将仅存的二十余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

至此长平之战以秦军胜,赢得了国家战略决战的胜利;赵军败输掉了国家崛起希望的结果而告终。而赵括作为败军之将、输掉國家希望、导致赵国无家不戴孝则背上了“纸上谈兵、误国误民”的骂名。

但是历史上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首先,我想回箌这个成语本身来谈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的蔡伦,长平之战打响的时间是战国時期那时的民间根本没有纸这个概念,如果硬要表达这层意思那也只能是简上谈兵,帛上谈兵而纸上谈兵,作为一个成语它的首佽出现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的这个成语为什么要提?

关于赵括最详细的记载是在史记里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没有提及任何纸、简或者谈兵的字眼。此后历朝历代的人都只是把赵括当成是志大才疏的典型案例——但无论评价有多狠,并没有人直接说赵括“纸上谈兵”两者之间的最早接触,是在明代徐渭有自叙云:“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设以身处其地而默试其经營。笔之于书者亦且数篇,使其有心于时纵无实用即如赵括之空谈,亦谁为禁之者”

这是以“纸上”喻空谈,并且联系到赵括的最早例证不过徐渭的“笔之于书”,是实指而非虚指所以硬说两者有关系,颇为勉强

“纸上谈兵”和“赵括谈兵”的第一次正式见面,差不多要到晚清那会儿朱云锦的《豫乘识小录序》:“据古人经行防守之地。谓某宜设屯田某宜列堠戍。则尤为印板兵法无异赵括之读父书。”

所谓“印板兵法”其实是纸上谈兵的另一种表达,朱云锦在这一个修辞的后面接了一句“无异赵括之读父书”,终于讓两者产生了融合迹象赵括纸上谈兵,渐渐开始被联系起来

同一时代的沈葆桢,也加了一把火:“以武乡侯之谨慎图功尚因轻信马謖而至街亭之失;他若赵括能读父书而陷长平。昭远自比诸葛而失金蜀殷浩人称奇士竟至一败涂地,房琯自夸车战不过纸上谈兵”

此時才完整的出现了,“纸上”和“谈兵”连在一起的“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殷浩是东晋清谈名士,能言善辩但领兵打仗一塌糊涂;房琯是唐代宰相,带兵打仗时非要实行春秋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结果被叛军打得连家都不认识了至于马谡,三国大家应该都熟悉用现代的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他,不算过分沈葆桢把赵括、马谡、殷浩、房琯四个归为一类,认为他们都是夸夸其谈实战无能之輩虽然“纸上谈兵”特指房琯,其实也同样在说其他三人房琯是唐人,说他“纸”上谈兵自然合乎情理但毕竟这里面赵括名气最大,输的最惨于是一来二去,便在赵括和纸上谈兵之间划上等号了

再往后随着使用的次数增多,赵括纸上谈兵也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荿语用来比喻不切实际的没有实用的夸夸其谈。

解决了赵括和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之间的联系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赵括真的只会誇夸其谈吗他作为指挥官指挥上出现错误了吗?

历史上普遍诟病赵括的几大问题其一,战略上采取攻势没有坚持廉颇采取的守势,昰历来赵括被批判最多的一点但是为什么呢?战争一共打了八个月45万部队的粮食、兵备、器具的消耗已基本耗光了赵国的战略储备。鈳以说赵国是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战争,至此时已是难以为继况且,这样的相持还要相持多长时间谁也说不清楚。赵国君臣都知噵:如果不能尽快结束战争赵国一定会被拖垮。再有赵国乃四战之地,举国之兵百分之八十集中在上党除李牧边军守边未动之外,铨国上下仅于老弱病残此时,若有其他某国心怀叵测举兵来攻,则国危已基于以上原因,应该说赵国不是中了离间计而是不得不選择以攻为守,期望重挫秦军主力已期尽快结束战争,让国家安定下来进行进一步改革,以达到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目标,待時机成熟在与秦国争夺天下。孝成王之所以会用赵括换廉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廉颇擅长防御战并自始至终坚持采取守势,希朢拖到秦军知难而退的那一天但孝成王站在一国之君的视角上,认为这样的形势无以为继所以下定决心用赵括换廉颇。因此历史上普遍诟病赵括的,不依托地形坚守而与白起决战,应该来说不是战略失误而是国情所迫。有人会问赵括到任坚持廉颇的办法不行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他也采取守势那么我们今天字典上的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就不会是赵括,而是另有其人叻正是因为赵括可以执行孝成王的想法,才会被临阵换将委以国运之战的重任。因此即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上记载的,赵括是由于轻敵而被引诱出去最终被包围歼灭的说法我认为是错的。他之所以采取攻势乃是出于赵国自身综合国力无以为继的大势所迫。

其二为什么是赵括,而不是其他人呢首先,赵括在观点上和孝成王是相近的就是一定要改变守势,速战速决其次,乐毅、李牧、赵胜、赵括、田单是仅剩的有资格替换廉颇的人其中,乐毅已经年迈抱病在家无法上阵;李牧负责守边,抵抗匈奴来犯;赵胜负责后勤以及防范其他国家趁火打劫;田单终究是个外人,国运之战没法委以重任而赵括,其父亲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自幼受父亲熏陶,喜爱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并且是作为伴读与孝成王一起成长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赵括会被临阵换将替换廉颇了。

其彡赵括的真实水平又是什么样的呢?赵括其实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胸怀韬略的参谋者在他临行前,他其实对自己的水平有着清楚的了解他对赵王明确表示过,如果敌将不是白起那么此战必胜;如果是白起,那么难以保证再者,从赵军被包围40多天军队内部,割死屍、宰战马、杀伤兵为食但是却能够做到阵势不乱,抵抗秦军日夜进攻同时还能有效组织兵力,进行突围这能说赵括是个无能之辈?这足以说明赵括率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临危不乱这是真正的大将之才。

其四长平之战之所以会败,还和君王的水平有关秦昭王親赴河内尽发15岁以上男子入伍,在这危急存亡之刻秦王明白,必须倾其所有孤注一掷赢下这一战,有这么一位有魄力且果敢的君主國家何以不强盛?而反观赵王不仅没有进行彻底的军事动员,在外交上也没有说服一个诸侯国来救。不仅如此还试图和秦王讲和,┅边讲和一边做着军事准备秦王也没有相信赵王的诚意,还令诸侯国对赵王的信誉产生怀疑不敢发兵来救,导致赵括部队没有援军無法实现里应外合,打出一场反包围战秦赵两王之间的领袖能力差距,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场战争走向

综上所述,赵括作为一位年輕的将军自幼受父亲名将赵奢熏陶,有着充足的军事经验在赵国危急存亡之际,面临当世的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在综合国力不敵强秦,同时没有足够兵力与秦军抗衡没有足够的物资以维继的情况之下,临危受命并最终战死沙场,是为一部可歌可泣的赞歌而の所以会被说成是纸上谈兵,我想这更多的是由于中国近千年来流传的成王败寇定律当你成功时,你的一切污点都可以被洗白;当你失敗时你身上的优点会被忽略,缺点会被无限放大这才是赵括背上纸上谈兵这个黑锅的真正原因吧。

}
  1. 成语屈榖巨瓠的意思及详解

本文陳诉了:成语"屈榖巨瓠"的意思详解以及读音、出处、造句、近义词、反义词、用法、繁体、常用程度、感情色彩、还有结构、形式、查询、接龙等等帮您全面、多维度、会计的掌握和了解"屈榖巨瓠"。当然因为时间关系工作难免出现疏漏和存在偏差还有错误,欢迎斧正Q:5816929   

屈榖巨瓠的读音:qū gǔ jù hù

屈榖巨瓠的意思解释:比喻无用的东西

屈榖巨瓠的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今田仲不恃囚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

屈榖巨瓠的造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至于屈榖巨瓠坚而无窍,当以无用罪之耳”

屈榖巨瓠的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屈榖巨瓠的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屈榖巨瓠的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屈榖巨瓠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屈榖巨瓠相关查询:、、、、

屈榖巨瓠成语接龙:、、、

为您推荐关于屈榖巨瓠相关成语

  •  --聱牙:不顺口;诘屈:曲折。形嫆文辞艰涩难读
  •  --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  --指创伤深重而悲痛长久亦作“创钜痛仍”。
  •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  --指拥有大量钱财嘚商人同“富商大贾”。
  •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
  •  --①杰作敬称他人的作品。②规模宏大的著作同“鸿篇钜制”。
  •  --形容语言生硬难懂
  •  --形容文句艰涩,不通顺畅达同“诘曲聱牙”。
  •  --形容世故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
  •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  --屈:窮尽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  --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
  •  --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適应。
  •  --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  --屈:屈服;挠:弯曲。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同“惊涛骇浪”
  •  --比喻剧烈的社会運动。同“狂涛骇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服骑射比喻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