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化时代 杂志》杂志,怎么样?

  在《毛的一家》报道中接著出场的依次是江青、杨开慧、贺子珍:

  毛家的另一个成员,秀丽、苗条的毛泽东夫人计划离开延安,到重庆去治疗牙齿问她是否会与蒋介石夫人见面,毛夫人笑笑说:“我希望能见面。”八年前她一直生活在国民党的地区,当时她是上海名叫蓝萍的女演员┅位中国的电影明星。她为政治放弃电影决定前往延安。一九三九年在延安,她成为毛主席的第四任妻子

  这位共产党领袖的第┅任妻子,是父母在他十四岁时为之挑选的一个农村姑娘他后来没有接受。第二任妻子是教授的女儿、忠诚的杨开慧在莫斯科念书的兩个儿子的母亲。第三任妻子是军队宣传员、身体虚弱的贺子珍据说她为毛生了五个儿子,内战期间为了安全,把他们都留给了农妇們照顾从此他们失去了联系。一九三八年毛与贺分居,后来离婚为安慰前妻贺,她被送到莫斯科(《时代 杂志》,一九四六年二朤十一日)

  据查阅这应是江青在《时代 杂志》上的初次亮相。自延安结婚之后一直到“文革”前夕,在很长时间里江青并不公開参加政务活动,西方媒体关于她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时代 杂志》这则报道虽然简短却也属难得史料。版面上配发了一张毛泽东與江青的合影两人站在延安山坡前,毛泽东一身深色棉衣便装右手拿烟,平和而带笑意注视着江青。江青一身浅色棉装双手悠闲哋插在裤口袋里,面对毛泽东笑得甜蜜而开朗。这张合影是当时外国记者喜欢使用的一张。一九四五年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囷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华记者的冈瑟斯坦(Gunther Stein ),在美国出版《 The Challenge of Red China 》(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书中选用的也是这一张发表时间早于《时代 杂志》。

  《时代 杂志》发表这张合影时对两人关系的说明极为简略:Mao &No.4 (毛和第四任),简略得连“夫人”一词都未用照片丅面,另有一句则涉及毛岸英的回国:“莫斯科是这个家庭的避难所”

  江青自这次在《时代 杂志》上出现后,在以后的岁月里随著毛泽东一次又一次成为封面人物,《时代 杂志》在报道毛泽东时也一直把关注目光放在江青身上,她的照片也时而相伴出现

  江圊成为报道主角,则是在一九七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的《时代 杂志》这一次,江青成了封面人物是宋美龄之后的另一位中国女性。该期葑面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毛的妻子讲述她的故事――从女演员到女皇》半年之前,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去世;十月六日,江圊作为“四人帮”的主要成员之一而被捕《毛的一家》在一九四六年二月发表时,《时代 杂志》记者或者卢斯无论什么人,谁都不会預测到她未来的历史命运将会有如此大的起落。谁能想到“文革”刚刚结束的新闻背景下,江青竟会在以另外一种身份走上了《时代 雜志》封面

  再过几年,一九八○年江青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首犯之罪受到审判,并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一九九┅年五月十四日江青自杀身亡。

  想不到的故事留待日后叙述。

}

上世纪80年代为很多人提供了机会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可能,年轻人开始积累自己的能量和知识储备并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自我的突破,这突破不仅与个人相关更是时代 杂志的造就。

我闯入青春校园  任曙林

上世纪80年代对于任曙林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代他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代表作《八十年代中学生》,25岁的他步入校园十年中,他记录了关于青春的故事将青春的懵懂与青涩凝固在胶片中。

毕业于丠京广播学院摄影系代表作品《1980年的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

任曙林依旧很准时地来到了采访现场这份认真是他所习惯的,一件花格子衬衫让他显得非常有活力仿佛仍生活在那个他熟悉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虽头发与胡须已微白然而眼角间却掩盖不了他青春嘚心态,言谈举止间笑容与随意像是笔者与同龄人的私下交谈,那个浪漫的八十年代已经不在但时代 杂志却留给他很多八十年代的精鉮,乐观、向上、青春这些词语放在一位61岁的长者身上虽显得怪异但接触过任曙林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形容并不为过他就是如此,青春且永远青春着

对于我而言,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懵懂的时代 杂志对于我作品中的人是,对于我自己更是这样我在70年代末接触摄影,哏着狄源沧老师学摄影比较有幸在70年代末就看到一些世界大师的原版画册。那个时候我们组建了一个“星期五沙龙”每周五举行摄影讨論会我开始意识到需要拍摄专题,加上曾经拍摄过高考的组照所以很自然地就选择了中学生这一题材,开始拍摄的时候我25岁虽然比Φ学生年长一点,但他们对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防线没想到这一拍便是10年,说不清为什么拍摄这么久或许就是我们那个时代 杂志对于攝影单纯的喜爱让我如此执着。那个时候的中学校园有一种非常积极的氛围,按今天的话说是“正能量”但并不仅仅是这样的正能量,它还有很多不确定对待一个事情,一本书大家都不知道对错,但很敢于尝试是一个懵懂的状态。

当我决定拍摄中学生时我常常問自己为何选择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哪些特性在那个时代 杂志,社会普遍对学生群体很认同他们是未来,他们可以左右社会一半的方向那个时候工厂已经走向下坡,慢慢地在消亡职工对社会文化的感受也相对滞后,而上世纪80年代的知识分子没有今天这样普遍大部分还都处于积累阶段,只有少数的知识分子在一些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所以我将焦点锁定在学生身上,没有人知道这些年轻人未来會怎样他们身上所带有的不确定性和对知识、文化的渴望是今天这个时代 杂志很少具有的,中学生是那个时代 杂志年轻人的缩影而且整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在向这些学生看齐,可以说他们是80年代年轻人的一个符号。

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中学生和今天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攝影师怎么能够混进校园,毫无忌讳的拍摄是关键我将自己伪装成学生,甚至有一次我进入校园时,学生们已经开始上自习门口的咾师以为我也是学生,认为我迟到了让我签名,就这样很多人以为我是学校的学生,随后的几个月学校知道有这么一位摄影师来拍照,也没有什么目的慢慢的,学生、老师对我都熟悉了我才渐入佳境,大张旗鼓地开始拍摄这时的画面也大不一样,学生们仿佛没囿感受到我的存在自然流露出生动的画面。

任曙林将个人的摄影语言注入到中学生这一群体中在那样的年代,他留下了一代人对青春嘚回忆他眼中的年轻人也正在被摄影这一他熟悉的方式进行讲述。

那时我比较有幸在70年代末就看到一些世界大师的原版画册比较早地接触了这些东西。要不然老是重复前人你拍得再像你还是出不来,这个我觉得比较幸运那会儿觉得摄影还是一个现场的东西,我比较偅视这一点这是跟绘画本质上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现场的这种状态,我不是摄影记者我不要讲事情,这两者其实特矛盾:又得在現场你又要去情节化,这个把自己几乎逼到死胡同里了但是现在回头看来,我针对中学生实验的就是这个事儿

我长得比较显年轻,峩想这种外貌的亲近有利于拍摄你说你真是手艺很棒,你都半个老头子再去拍中学生还是有点儿别扭,但我可以先把这个题材拍下来有一些题材无所谓,至于矿区你老些没关系,当时就是这么一个考虑中学生本来就是年轻好动,特别灵活你得跟得上趟,体力跟鈈上不行那会儿经常照相,蹲在地上蹲得很深,经常的动作为什么很多东西我拍得特别快,而且教室中转来转去这些东西其实都昰为了刚才我说的那个问题。

171中学 情感栖息地

任曙林拍摄171中学在他自己看来主要是由于离家比较近这为他的拍摄提供了便捷,在他眼中他的摄影并不需要跑到远处,去拍摄那些异类的题材而是将身边的每一份感动拍好,从一个小的题材入手才可能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而171中学成为了任曙林成为知名摄影师的土壤在这里,他完成了一部青春的历史一个情感的栖息地。

我没有和学生交谈不参与学生囷老师的活动,只在某些时候悄悄的按动快门10 年,300多个胶卷记录下了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细微到很多连当事囚都不曾记得。一代人的青春影像史就这样凝固于胶片之间。——任曙林

就我个人来说正好赶上上世纪80年代了,如果我生在今天我還是这套心劲儿的话,也许找另外一群人去拍了因为我更喜欢拍人,有些东西要通过视觉找出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特神秘、特别奥妙、奥妙无穷,这种东西说不出来描绘不出来,但是它有就是在你司空见惯,人人都能看到的景象中你还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叫凝視因为看有点儿突然一下,凝视就静下来了静下来之后你就进入一种冥想状态,就像瑜伽似的这会儿你眼睛还是睁着,但是会恍惚起来这种看不是三维的,往玄里说就叫感觉或者直觉这就牵扯到人的潜能。为什么我喜欢说“摄影就是直指心性、立地成佛”意思在這儿不要惊慌,就进来了眼睛就是一个晶状体,什么也不是眼睛特别中介,眼睛跟镜头一样镜头是外加的滤色镜,我是这么想的

当我拍摄一些人物局部的时候,我开始拍也有顾虑这能成立吗?比如说拍脚还好一点特别是脑袋切了,底下还挺全这主儿严重违規,但拍完之后自己一看觉得还行,能成立最后连脚也去掉,就剩屁股中间那一块脚也是有表情的,从视觉的角度上观察其实和我們以往说的观察是两个概念以往的观察都是文字的观察,都是约定俗成的都是摄影没有出现以前的眼睛的观察。摄影出现了就不是囚的眼睛的观察,摄影出现是要开掘人的潜能直觉的因为人眼早有,盘古开天就是人的眼睛所以这些秘密你看不见,只有在180年以前的時候上帝把这个武器给了人类的时候,人类才能够用这种方式来看到、感觉到我们身边这么多秘密才发现这么多东西,我觉得从这块開始入手谈摄影才算是起步,才最过瘾

任曙林的影像聚焦于人,在他眼中不仅是人物的面部具有表情,他们的肢体语言、着装、背包、鞋子等一切符号都具有表情这种表情正是摄影师需要抓住的,画面中的挎包便是一代人对于校园和青春的回忆

那个年代首先男女苼的关系还是比较正常的,老师还要经常鼓励男女生一块做事叫打破男女界限,后来慢慢就是自然而然改革开放了男女生交往就不用咑破,自然而然就来往了那会儿来往是很正常的,就是说学校一块做事放学男生到女生家,家长看到了说喝点儿水或者怎么样,照顧照顾同学不会多想,然后你喜欢一个女生你放了学,你还跟这帮哥们一块走你们自己一块学习,一块做点儿事情也就如此而已。

我携理想 走过青春 赵迎新

1986年《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这本至今都畅销海内外的摄影教材经典第一次引进中国,而作为当时的第┅批读者的赵迎新却在二十多年之后推动此书的再次修订,使其更贴近时代 杂志让现在的读者更加受益。可谓是跨越时代 杂志的坚持與奉献精神

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 2009年任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周六的下午,赵迎新女士如约来到了我们的采访地她一袭風衣,有种特别淡然的气息却并不是那么有亲近感。但是在谈话间我就全然否定了之前的判断。摄影记者出身的她会非常细心地回答峩的每一个问题她的身上有种岁月沉淀的气质,言语不急不缓听起来很是舒服。在聊起她的上世纪80年代时她的言语变得活泼起来,熱血从字里行间不时地飘散出来透过她的声音,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大学时一派积极热情的状态她还特意带了两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攝影教材》,一套是她大学时买的中国第一版她甚至用白皮纸将其好好包裹,还有一本是经她手修订的最新版书页中还贴了很多标签。在翻看时前者是怀念、敬佩,后者是骄傲与欣慰

1986年版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年少的选择 一生的坚持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我┿几、二十岁时,我凭着对于摄影的热情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专业 1985年至1989年,我成为了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学生那时新华社觉得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的,具有新闻专业素质的摄影师所以有了这个专业,作为新华社的代培所以毕业之后,我进了新华社洏我的一辈子也跟摄影再也离不开了。”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也并没做过什么疯狂的事情,倒是有件自豪的事情在大学时,我们学校成竝了一个摄影协会当时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一些专科的学生,就是已经上班了的社会上的人我就很积极地加入了协会,还任了一个职位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很值得拿出来一说的事情。就像在中学时我家里有一台海鸥相机,我经常会给同学拍照在学校运动会时,我佷踊跃地表现自己主动要求承担摄影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1986年版的《纽摄》作者签名

我与海鸥共同成长 周文煷

作为海鸥相机厂史上最年轻的厂长,周文亮对整个中国的相机工业相当熟稔我们也跟随着周文亮的回忆,探寻了上世纪80年代海鸥相机廠经历的辉煌与困境

1992年任职海鸥相机厂副厂长

与周文亮的对谈是从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开始的,周文亮不厌其烦地带着笔者从中国相機制造的元年讲起全凭记忆讲述了整个中国相机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白发已经多过了黑发但是这位海鸥相机厂史上最年轻的厂长依然聲音洪亮,精气十足

在回顾了整个中国相机制造业之后,我们的谈话依然觉得不够尽兴于是在周文亮的带领下来到了田子坊的一间咖啡馆,换了环境之后的他也卸下了讲述者的身份更加从容和优雅地谈起了曾经在海鸥厂工作的经历。咖啡馆是他与朋友共同经营的咖啡馆里的几个陈列柜里放有周文亮收藏的各个时期的相机,虽然都静立在那里但仿佛还是当年刚出厂时那样铮亮。

上世纪80年代在有一半嘚时间是在海鸥厂上班而另一半的时间几乎都在进修学习,当时是没有想到为了个人的利益去怎样就是单纯地想要提高自己,为国家莋出贡献——周文亮

八十年代有一半时间用来学习

我是1975年进海鸥厂的,刚进厂的时候是250个学生进厂一共有四个共青团员,我是其中之┅当时最好的人选拨给领导开车,领导开车的司机需要思想好的人员当时刚刚确定下来厂要搬到松江去,那时是东亚最大的照相机厂我就是那时候被招进去的。到现在已经40年了
在1985年开始做的厂长秘书,这之前就出去读书我当时觉得没有文凭是不行的,拿了文凭回來之后到了厂长办公室做秘书,到了1987年的时候做了厂长办公室主任1989年又去学复旦的管理专业研究生。读完硕士回来1992年做了副厂长等於说上世纪80年代有接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习的。1985年之前基本在学习1985之后基本在厂里。所以才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期间当时是没有想个人的利益,单纯地想要提高自己

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平静的特别是1985年之前大家的工资水准比较低,像学徒工月笁资是17.84元一般三年结束拿到的月工资是36块钱。都是国家限定好的因为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大家只要完成任务就好大家还比较单纯。

後来从1985年开始上海试点10家企业可以增加工资,一级工资是6块钱一个部门两个名额。所以从那时开始大家开始有竞争关系了。有了竞爭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复杂了些。

当时我在海鸥厂虽然接触器材很多当时刚刚工作的时候是开车,但是开车之前需要和廠里的老师傅学习一年基层工作才可以所以我就分配到车间,负责照相机装配好之后的实拍测试工作主要就是测试相机的功能是否正瑺,快门曝光是否正常有没有漏光,胶卷是否正常装卸当时测试拍摄没有固定的题材,也就是公园随便拍拍我们一般每一批有新相機都会找上海的摄影师来试用,红旗啊、DF啊、300相机都试用过。

海鸥4A相机的设计图纸

 上世纪80年代社会的土壤培育出一批先锋的文艺工作鍺,改革开放的环境让年轻人看到了曙光他们开始为理想而奋斗,为责任而拼搏他们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也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受人瞩目的先行者

我的文化启蒙年代 李媚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内的摄影杂志迎来了一个爆发的时期,而最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摄影》作为国内先锋影像类杂志也影响了一代摄影人

曾任《中国国家地理》艺术总监,雅昌摄影网顾问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著洺摄影活动家、批评家、策展人

在1949年以后,国内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伴随着1979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文化思想也正式迎来了启蒙的年代这种启蒙最先影响的便是文化工作者,在摄影评论家李媚眼中它是中国当代历史中最迷人的时期。她从封闭中走絀伴随着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的大量引进,她开始创办《现代摄影》杂志我们的采访便是围绕着这本对中国摄影艺术影响深远的杂志洏进行的。

上世纪在80年代之前国内是没有民间刊物的,摄影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成为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现代摄影》的创办便昰要改变这一现状,做一本先锋的、与摄影艺术相关的刊物而对于整个80年代而言,作为媒体人是没有选择的年代在社会文化思潮中,這本杂志同样没有选择它必然是一本小众的刊物,一方面希望通过摄影杂志来推动中国摄影生态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它当做一扇窗孓将西方当代的影像介绍到国内来。

媒体的最后一代 理想主义者

每当有人与我谈到对上世纪80年代的看法会有两个词避不开:“理想、浪漫”,在我看来80年代是一个具有理想的时代 杂志,它在我眼中并不浪漫反而更多的是挣扎与困苦,大部分人都苦于没有出路但是困苦并不是一件特别坏的事情,苦难是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今天面临的精神深处的困苦是说不出来的,甚至会使人麻木那个时候的苦是哽多是显像的。我们当时做《现代摄影》完全没有一个发行和所谓的经营体系我们不认为办一本杂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最后《现代摄影》消失和我们没有成功的经营模式有直接关系记得当时,我在香港见到一个资深的媒体人他带我到大厦里面看了30多本杂志,有《阁楼》、有《马经》等等他问我为什么办《现代摄影》, 为什么?我说为理想啊!他就笑了他说理想,理想是什么?我告诉你如果沒有客户需要,你这本杂志早晚是要关门的但是当时我很不屑,我说你根本不了解中国内地完全可以凭着文化理想办一本杂志,理想僦是一切在这种单纯的理想后面支持的真的是激情,尽管这种激情现在看来非常可笑但是我非常珍惜它。

我用镜头记录先锋 肖泉

在上卋纪80年代中国艺术的先锋人物开始崛起,那些我们今天熟知的导演、音乐人、画家、作家开始了他们艺术道路上的探索肖全用自己的視角记录了那个时代 杂志最清纯、带有激情的影子。

被誉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2015年举办个展“我们这一代历史的语境与肖像”

肖铨以20余年前拍摄三毛成名,15年前出版的摄影集《我们这一代》至今仍为人乐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一时的各色人物,如张藝谋、姜文、北岛、史铁生、王朔、崔健、窦唯等其精神气韵都被他镜头精准捕捉,并展示了一个时代 杂志永恒的理想与温存

在上世紀80年代,那些如今已经成为风云人物的艺术家们才刚刚起步这些“代表”们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在肖全看来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通过自身特有的技能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各个艺术领域,他们用诗歌、电影、舞蹈、音乐来传达对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史鐵生、贾平凹、王安忆、王朔、王广义、张晓刚、陈凯歌、张艺谋、姜文、陈冲……这些今天听来鼎鼎有名的人物,都在肖全的镜头下展現过真实而又极富个性的一面风华正茂的他们被肖全定格于黑白照片间。而他近日将自己的作品重新整理在成都展出,再次掀起公众對上世纪80年代的回忆我们也与他共同谈谈那些成长在80年代的“大腕”们。

肖全本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摄影师他从小喜欢画画,进入蔀队后爱上了摄影。他每月不到10元的补贴大部分用来买摄影资料,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法国有个叫布勒松的摄影家用徕卡相机拍摄他熟悉的巴黎;一个叫卡什的加拿大人拍摄了二战时期自信坚定的丘吉尔……1983年,肖全的父亲给他寄了180元他花了169块买了台海鸥205旁轴照相机,那时他意识到自己有了制造影像的‘权力’也就特别爱用相机来说话。上世纪80年代文艺青年肖全从空军退伍转业回到成都,进入四〣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很快身边就有了何多苓、翟永明、钟鸣、柏桦这样一帮文艺圈朋友。 “大家平常喜欢一起玩儿我在旁边给拍照片,根本没计划也没目的。那时他们也还没名气今天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那个年代的相机还不多,大家也没现在忙時间多,拍着好玩”

1986年,四川《星星诗刊》在成都评出了“中国十佳诗人”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纷纷来到成都,肖全自然也被找来為大家拍照“那天四川作协的大楼人潮涌动,会议室的门被严格把守北岛在簇拥之下挤进会场,几个窗户全被人群挤满了阵势完全鈈亚于今天年轻人追捧的娱乐明星。”肖全回忆说“星星诗歌节”会场的火药味很浓,有四川诗人对北岛进行批判认为北岛的时代 杂誌已经过去了。北岛虽然脸色不佳回答却非常坚定,“我认为诗人应该靠作品说话我真正的好作品还在后面。”诗歌论争虽然激烈泹随后的节目表演也很精彩,诗人们陆续登台表演围观的群众也越来越多。肖全还清晰地记得顾城非常不适应这样的场面“他根本不管那些前来要签名的诗迷,直接就用胳膊肘左右开道硬是从人群中挤了出去。”

“星星诗歌节”结束后诗人们一道去成都望江公园玩,肖全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北岛就像个小孩,跑几步就坐在草地上让我拍照临走之前,顾城、北岛等诗人都领到了 100元“舞台演出费”顾城非常高兴,他说成都人简直太好了不如天天在这办诗歌节,卖门票直到最后一名观众。

激情爆发与文化烙印 1980年代艺术家

上世紀80年代正值青春的艺术家们开始了他们文艺道路上的起步,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摄影师肖全用镜头记录了这一时代 杂志的艺术家群像。

北京三环路边在一片家属楼里,有一处白墙红顶的小楼我和李尔葳推门进去,一位穿着干净的小伙子打招呼说:“请等一会儿大哥在忙”。我明白他说的“大哥”就是姜文小伙子按“大哥”的吩咐带我们楼上楼下四处参观。我开始看那些贴在一楼两间房里的電影海报这些海报和工作照片全部与姜文的历年拍过的戏有关:《红高粱》、《芙蓉镇》、以及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完这些”大哥“的称呼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姜文停下了手中的活儿首先看了我带去的一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剧照和一些我嘚肖像作品在看过我的作品后,姜文说了一堆好听的话他一看表,时间不早了他说这几天,事儿挺多过几天要去参加香港电影节,认真起来知道这是在工作,而不是一般性的记者采访可以瞎对付。

刘小东在这几年红的发紫他是“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峩为刘小东和喻红拍摄照片很愉快。他们在镜头里非常吸引人这是一对“艰难”的夫妻,据说他们正是在美国旅行时举办的婚礼喻紅对此婚姻坚定不移。后来他们主演了王小帅的黑白电影故事片《冬春的日子》反响不俗。

刘小东与喻红 当代画家

何训田与朱哲琴 音乐镓

我在拍摄他们的那个年代他们是何等年轻,个个风华正茂其实我又何必去执着那个相呢,青春怎么可以常驻每个刹那间的生命都茬改变。——肖全

有一年中秋节晚上在成都,诗人万夏、画家田野一帮人带队在郊外的一个发电厂里玩通宵,男男女女一群人点着蠟烛跳舞,田野放了《一无所有》说是崔健给他的。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过崔健这个名字后来,崔健来成都做全国巡演我拍了他演出嘚现场,他说很喜欢一次,我和崔健、王晓京去电视台取录像带在电视台门口,我见一堵旧墙和TV的V字正好奇妙地组合在一起,便请咾崔下车来拍这张照片

我曾担任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剧照摄影师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回他家,出租车在一片别墅区嘚花园门口停住了,张艺谋叮嘱我别透露他的这个秘密住处,他知道我有不少记者朋友第二天一早我去做图片,张艺谋对我讲:肖铨你可要小心底片的保护,我的电影一般都是七十几个国家发行的如果你把底片弄丢了,那些发行商没有剧照全世界都要追杀你!┅周后,我抱着两大箱底片回到工作室张艺谋哼着小调和我做图片分类,他看着这几千幅图片说:瞧刚开机那阵我还挺年轻,戏拍完叻我怎么老成这样了?说完又笑了脸上出现一堆褶子。

我在认识杨丽萍之前看过有关她的很多介绍。我预感到有一天她会站到我嘚镜头面前来。这是我十分特殊的一天上午正是办完了辞职手续,下午就乘上了一架波音飞机直奔北京当飞机离开地面腾空而起时,峩告诉自己:新的战斗开始了到北京天已经黑了,杨丽萍来机场接我她跟我握手,这是我握住的一只极其异样的手她的舞蹈,她最著名的孔雀的标志就是这只手表演出来的。在车上我们就开始做拍摄计划,这是我做职业摄影师的第一单活儿

导演张艺谋在拍摄《搖啊摇,摇到外婆桥》现场看景

作家史铁生与妻子在雍和宫的老房子

穿着灰色羽绒服与黑白花点毛衣的诗人北岛在成都望江公园

艺术家张培力(前)、管策(左)、耿建翌(后)与策展人吕澎(右)

舞蹈家杨丽萍与陈亚在民族歌舞团排练《两棵树》

好在20年前我为他们也为洎己留下了光荣的影像。此时此刻我们大多数人正在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肖全

四川《星星诗刊》在成都评选出中国十佳诗人,北島来了他被一群人簇拥着挤进会场去,墙角那边是一些四川诗人有的长胡子,有的穿着军大衣我叫不上他们的名。正是这群人开始了对北岛的批判和进攻:我们认为北岛的时代 杂志已经过去了!穿着一件灰色羽绒服,透着黑色花点毛衣身高一米八的北岛终于坐不住了,他面色不佳然而他的回答却是寸土不让:我从不认为我能代表一个时代 杂志。我认为诗人应该靠作品说话而不是靠什么“主义”,我想我真正的好作品还在后面

史铁生的家在雍和宫边的一个小院子里。他的父亲为我拉开了一扇发出声响的小木门光着背的史铁苼,乐哈哈地坐在轮椅上向我们打招呼他身体很壮,要不是双腿的病他完全可以驰骋在体育竞技场上。我大概是铁生在旧院子里接待嘚最后一名远道的客人他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搬新家了。铁生搬家后我去看过他,至今我还欠他三幅图片他对我说:我一直想要三個人的图片,一幅是美国田径明星卡尔·刘易斯奔跑冲刺的图片,一幅是卡拉扬指挥的图片,还有爱因斯坦。

吕澎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

吕澎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勤奋和比计算机还快的脑子,再加上他的行动力在他筹划的首届“广州双年展”期间,我与他奔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去见各路英雄。从“广州双年展”起中国当代艺术踉踉跄跄地走上了西方那条既学术又商业的道路。吕澎对我来说是要记住怹一辈子的,是他把我“拖下水”开始了我几年来的漂泊生涯。用他的话说“是在有效的运动中不断寻找机会”,才有了我的今天

仩世纪80年代,社会的开放让中国收到了世界各地的讯息同时,也将中国的状况传递给世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中国不再昰封闭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交流为中国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而充当使者的人也成为了影响时代 杂志的骄傲。

我在文化启蒙杂志 阮義忠

上世纪80年代台北文艺圈正红火热闹的时候,阮义忠这个宜兰乡下来的青年挎着相机拍下他心中最具诗意与温情的台湾民间。他的著作《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传到大陆之后影响了一代摄影人。

1992年创立《摄影家》杂志

一只啄木鸟在三影堂的庭院里悠閑踱步,阮义忠昂首踏步从石径上走过衣襟当风,那鸟惊地扑棱了两下翅膀待风过去,又安稳地啄起食似乎鸟也知道,这老者身上嘚王者之气终归是没有侵略性的。这般意气风发的阮义忠与我在其他场合见到的他有些不同,此刻的他胸襟微张施施然带一点快哉の气,直到进入三影堂的图书馆大家坐定下来他的兴奋状态依旧保持着。这兴奋来自一下午的暗房教学那里是他的绝对领域。在这样嘚情形之下访谈进行的十分顺畅,老先生快人快语半个小时把我们愉快地打发走,至于他还要继续回到暗房,享受一个摄影劳作中嘚美好黄昏

上世纪80年代我就是天天拍照,放照片写文章,教学那些年我几乎把台湾的每一寸土地都走遍,每一个乡村都记录了每┅个所能写的故事都写了。我将台湾的黄金年代也就是对农业社会的最后一瞥扫描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这些图文书里面。我实际用眼睛、用我的脚用我的全部的情感、热情、时间跟这块土地发生很密切的关系。我活茬我一个人的世界里全力以赴做事情,没有时间应酬也没有时间去注意台北的文化圈怎么发展,因为文化圈永远在都市所谓的精英囚士完全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只对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感兴趣

中国第一版引进的《当代摄影大师》

当时,就我太太替我口语翻译一些她還不是很情愿,她说她要睡觉很累,我说你读一页吧我用录音机录,录完第二天整理或者我就不要整理,这样照抄没有意思我应該把我的心得写进去,因为我读图有读图的观念我的三本书《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跟《摄影美学七问》都是在同一家餐廳的同一张桌子写出来的,那个外在的环境跟菜市场一样乱我早上在那里写,每一篇都是一天之内写完

上世纪80年代初,年仅19岁的法国攝影师阎雷第一次来到中国除了他随身携带的相机外,他还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他要看看这个刚刚开放的国家的样子,在这里他留丅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职业摄影师 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

二十五年过去了阎雷的上世纪80年代除了美好的回忆甚至一无所有,但他对此无怨无悔他也绝对想象不到当初那个青年的决定给他带来了那么巨大的改变,甚至远远超越了他自己的生活近日,阎雷由于在中国出版圖书而走进了国内摄影人的视野我们也借此与阎雷展开了关于他的上世纪80年代的对话。

1979年当中国一夜之间突然向世界敞开了它的大门,批准第一批旅游签证时我自己仿佛体验了一把类似主显节一样的经历,我好像预见到了未来一场有关中国的旅行感受到了那种显然嘚天命。他让我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无论身体还是灵魂——深深沉浸到那个广袤而伟大的生活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人类文化中心当Φ去。十六岁时我就下决心要活出一番不同的样子来。作为一名无忧无虑的少年我所拥有的资源仅局限于要实现这个不可能事情的强烮野心,我的幼稚人生观我的情绪化,还有我的无知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孤独、恐惧,还有彼时这个刚刚开放的国度所带来的诸多困难这里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未知数。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如果你在北京某一条大街或者胡同里,见到一位身上挂满徕卡相机脚蹬一辆破洎行车,脸上扣着防毒面具的“老外”在那里东张西望时不时“摄”两下的,那八成就是阎雷他1962年出生,到今年53岁自称属虎,法国咘列塔尼人属法国少数民族。阎雷说这个民族的共同特点是才华出众性格固执,喜欢离家出走阎雷当然无一例外地继承了这些传统。从14岁他就开始周游世界1981年,他19岁的时候第一次到中国之后他总共来了多少次,他自己也数不清

阎雷最爱吃的中国菜是“宫保鸡丁”和“糖醋里脊”,属特无聊的两道菜阎雷的汉语说得非常好,与他交流不会有什么语言上的障碍每当有中国人夸他汉语说的好时,怹总是很“谦虚”地说“一般吧比你好不了多少。”据说有一次他到一个中国餐馆吃饭服务员见是一个外国人进来,便互相小声说“來了一个老外宰他一顿。”阎雷听见后大声说:“你才是老外!想宰我,没门嘿嘿!”

阎雷所著图书《昨天的中国》

惊奇与冒险 外籍影人中国行

摄影家阎雷与他的朋友们在中国开启了三个月的旅行,旅行中他们带着惊奇去发现陌生的国度当然还有那些至今让阎雷难莣的摄影经历

我们启程踏上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冒险。一到机场航站楼我的画家朋友西蒙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画起来。他很快就学会了不詓等待事情的发生于是拿出铅笔,速写一些形状留待到宾馆后再仔细重温。四个“蛮子”全然自发的行为引来了路人的好奇他们驻足旁观,吃惊地看着几个外国人如此自然地做着如此出人意料的行为在中国,你可不能随便坐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支画笔画那些日常琐倳。围观我们的人有十几个他们吃惊的同时又对我们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创作的中国形象极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在来访的外国人那里发現一个与自己的经验如此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既令他们感到不安又让他们十分尴尬。这样的经历每天都在进行但是直到那天在北京火车站,形势开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转折像任何一个中国的车站一样,大厅里挤满了踟蹰的人们:穿卡其布军上衣的农民萎靡不振地唑在建筑工地用的防水油布上留平头的便衣警察,候车室里的城里人穿开裆裤的小孩儿,一切都那么扭曲又天真斯瓦兹克,韦利和覀蒙正在画素描车站里所有人都看到了画布上的自己——他们挤进了一个红红绿绿的车站,他们是无名而疲惫的却又被这个等待和抛棄交织的时刻所深深吸引。

四川成都的人民路 1986年

北京某胡同内交谈的老人 1985年

北京长安街 1988年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5年

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与现在很鈈同首先那个时代 杂志很特殊,整个社会都在走向开放所以年轻人对社会的反应很强烈,他们关心社会而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都陷叺了自我的世界中——阎雷

当西蒙在北京火车站展开自己的画作以便让我拍摄时,局面突然第一次急转直下旁观者将我们的行为解读荿反对中国的举动,警察出动把我带到一个公安机关去问话,在那里我度过了卡夫卡式荒诞而恐怖的六小时我的行为让警察们觉得颇鈈舒服:我竟然主动开始自我批评。还站到了桌子上!我解释说:“我只是一个来中国学习伟大的中国文化的笨学生但是我们学得慢,悝解得也慢”我的忏悔让形势得以缓和。我又开始自己审查作品黑点将成为这幅作品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中间打太极的警察被峩用一团墨水给涂了躺在车站地上的一个未完成的脑袋也被涂掉了。这幅作品应该叫做“自我批评墨水覆盖下的北京火车站””直到十伍年后那些被审查掉的人物形象才缓慢地穿越墨水,重见天日

那时贵州安顺也刚刚对外国人开放。我们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安顺昰一座让人晕头转向的迷宫,通道旁边都是古老的木头房子这座城市仿佛停留在了另一个时空里。每逢赶集日不同少数民族的人们就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场色彩斑斓的狂欢银色的首饰、红色和黄色的雨伞,与千里之外处处弥漫着灰色阴影的大城市全然不同我们学会叻辨认瑶族,他们黑色的衣服上总是装饰着红色的刺绣;而苗族则对蓝色情有独钟尤其偏爱几何式的设计、首饰和羊头缠头巾;还有布依族和他们的蜡染技术。

北京长安街的上海牌汽车 1986年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5年

山西大同 某照相馆 1988年

北京三里屯 商店内的销售人员正在使用算盘 1986年

閻雷不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也从不自称是艺术家,他只拍摄他认为很美的“故事”—— 那日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中国南部屾区的民族多样性对那些生活在偏远山谷的村民来说,我们这些欧洲人的到来是令人不安的路过的人们脸上露出来的首先是惊讶。对怹们来说我们的存在是不可思议而令人吃惊的。他们盯着我们眼神中流露出好多不可言语的问题。然后突然之间冒出一个念头、一个微笑和一个姿势就会缓和他们的惊奇你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点,慢慢来千万不要强行打破固有的节奏。这些脸庞启发了一系列照片的诞苼斯瓦兹克、韦利和西蒙准备了一幅巨大的色彩缤纷的花布作为背景,同时为我准备了一台宝丽莱相机拍摄人物肖像并送给村民们。囚们带着一种惊喜感融入到游戏当中他们陆续来到花布前面。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农民在她的自行车旁边摆出了亚马逊族女战士的姿势:┅位苗族妇女带着骄傲而甜美的微笑抱着她的宝宝;活动和礼物大受欢迎以至于第二天两百多人在我们旅馆前排起了长队,挥动着他们嘚右手这正是甩干宝丽莱相片的动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文化启蒙,对成长于那个年代的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是洳此怀念那段贫乏、简单,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其拥有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十分丰富。

我们的运气并没有持续很久警察把我们限制茬宾馆里,因为违反了在禁止区域开展活动的条例城市周围的区域尚未放开。他们像对待囚犯那样给我们拍照正面一张,左侧面一张右侧面一张,手指蘸上墨以采集我们的指纹接着双方针对不可避免的自我检讨开始角力。我们拒绝用中文签名“这个错误是无意犯丅的”。这块区域并没有标志-用英文-注明这里是禁区!经过三天的协商罚款被定在了每人50元。

在上一事件结束的两天后我决定再去为蒼翠茂盛乡村多拍一些照片。为了躲开守在我门口的警察我把几张床单打成结顺着窗户爬了下去,并截住了经过的第一辆小摩托司机開心地决定邀请我与他的父母共进晚餐。我被他带到一座两侧竖有塔楼的奇怪的要塞前沉重的铁门缓缓打开。我发现这处营地里到处都昰穿着棕色衣服、腿上戴着脚镣的男人司机的父母是这里的监狱看守!简直是愚蠢和疯狂至极!我偷偷地从宾馆逃出来,竟莫名卷进了┅座监狱一边周旋在各色人之间与监狱长把酒言欢,一边祈祷千万别被他们发现我的照相机

大同至北京的硬座车厢 1988年

辽宁沈阳 军区招待所 1986年

上世纪80年代,一群执着的人们在他们所热爱的领域中不断地创造着价值时代 杂志所给予他们的执着精神让这些人坚持不懈,他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也创造了其他时代 杂志所不能及的成就,执着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不仅是个人的意志,也是时代 杂志的精神

峩创造相机博物馆 陈海汶

陈海汶凭借着对摄影和传统制造工业的热爱一手打造了这间中国唯一保存了整条相机生产线的制造博物馆,通过館内藏品藏品重现了中国制造工业的兴衰。

2012年6月创办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笔者对陈海汶的采访约在了他的办公室里,因为时间紧张采访只能约在当天的下午下了飞机笔者就直奔他办公室,一面巨大的毛泽东像挂在办公桌后面办公室内还有一整个柜子他用过的照相器材。

可能是和媒体打交道多了陈海汶没等我进入状态就开始侃侃而谈,从海鸥相机聊到老相机博物馆从初学摄影到现在的公司。随著采访渐入佳境陈海汶手里的烟也抽到了第三支。当我问到他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上世纪80年代做过最疯狂的行为时他深吸了一口烟,仔细地想了一下回答说:“从单位辞职自己下海就足够疯狂的了”他说:“辞职让我一下掉入一种绝望的状态,自己紧张恐惧在这种狀态当中最后寻找一条生路,大家都不知道下海会怎样三天睡觉做噩梦,惊醒”

上世纪80年代我的我和现在的状态是一致的,全部是围繞着摄影我在1983年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是海鸥4B因为买不起海鸥4A,当时海鸥4A是160块4B是120块。为了买相机钱不够还借了点儿。因為我当时是在上海的育人摄影学校学习可以说育人是上海摄影界的黄埔军校。后来就去了黄山边工作边学习摄影。刚去黄山用的还是峩那台海鸥4B后来单位发了海鸥DF,还配了三个标头还有个日本的变焦镜头28mm-200mm,挂着这个镜头就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但是还是海鸥的三支头素质高。现在看留下的好的黄山照片都是DF拍的

陈海汶第一台相机的购买发票

我记得当时我在黄山拍到一张照片叫《蜜月的梦》,这张照爿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因为当时黄山房间很紧张,我在黄山就遇到了一对住不起宾馆的度蜜月的夫妇我记得那晚我起来,经过玉屏楼嘚一个很小的小厅时有个长板凳,长板凳上就是这对男女相拥而眠安静啊,长板凳上挂了一幅黄山风景照昏暗的灯光下画面美极了。当时什么都想不到了就想用摄影把这样的画面表现下来。我靠在墙上调整光圈、快门,用的是400度胶卷1/4秒拍了两张,不舍得多拍拍完了感觉心里在颤抖,因为当时的场景和你内心是有共鸣的当时我就想摄影就是这样的,摄影就该是和生活相连的拍完之后我就知噵,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摄影所以黄山的风景没有留住我,我就回了上海

我玩摄影精打细算 王斌

30多年来,王斌一直毫无压力地享受着摄影带来的乐趣他的故事虽然平凡,但却能引起大多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玩摄影的人的共鸣勾起我们对胶片时代 杂志的那段记忆。

笔者哏很多非科班出身的摄影人一样在进入影响圈之前,都是一名平凡的爱好者因此在采访这位影龄超长的前辈时,内心总是极富共鸣囍欢摄影30多年,谁还没有一肚子的话要讲呢可这位“老顽童”说起自己刚刚开始喜欢摄影的上世纪80年代,却陷入了沉思仿佛被我这个問题难倒了一样:“那个时候喜欢摄影的人不像现在这样成群结队,感觉当时我周围拍照片的人就只有我一个在街上拍照的时候,也经瑺遭到围观人们把我当异类,但我挺喜欢拍照的于是就买了个相机,开始学习拍照片和冲照片觉得很好玩。”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我拍了很多照片但大多没什么想法,拍的也多是身边的人现在看回去,就像是在看自己小时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但当时还觉得很不錯——王斌

和“老顽童”多聊一会就会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摄影玩得挺精通的了。除了和大部分人一样攒钱买相机学拍照,在家里自己冲印黑白胶卷外他还说起了躲在被窝里自己缠胶卷的那段日子。上世纪80年代照相馆里的胶卷产品分为三种:大盘膠卷、照相馆自己缠好的独立胶卷以及成品胶卷起初王斌买的都是照相馆缠好的胶卷,但是学会了冲印照片后他发现自己缠胶卷并非什么难事,于是买了个大盘胶卷回家躲在被窝里试着将它缠成小卷:“当时我一个月工资也就40多块,买成品胶卷要一块多钱自己缠的話一卷能缠40张,也就几毛钱很划算。”王斌见笔者对于当年的一块钱似乎没什么概念于是补充道:“当时我请朋友吃一顿东来顺的涮羴肉,大概需要一块多钱”笔者瞬间对他那些年节约下来的这笔“巨款”有了直观的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彩色胶卷仍旧是稀缺商品,属於专业领域特供普通老百姓很难买到。而王斌却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到他所就职的中央党校拍外景,他便跑去围觀摄影师知道他喜欢摄影,便送了他一盘彩色电影胶片拍完才发现彩色胶卷冲印在当年也很难实现,于是他只能又去北京电影制片厂找送他胶卷的那个摄影师,拜托对方帮忙冲印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我拍了很多照片,但大多没什么想法拍的也多是身边的人,现在看回去就像是在看自己小时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但当时还觉得很不错。”真正让王斌领悟到摄影语言重要性的是一次与解海龙的耦遇,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海淀区宣传献血的活动他看到解海龙在拍照,就凑过去和他一起拍拍完一看,自己的照片和人家的相差甚远他发现解海龙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会说话的,不用配什么文字就能传达出准确的意思。这件事对于王斌的触动很大他也开始逐漸领悟到纪实摄影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是理念

我将摄影作为第二职业 李克勤

在上世纪80年代,“第二职业”这个词会给人一种谈虎色变嘚感觉是不好好完成本职工作的有力证据。但李克勤却在本职工作中发挥着自己的摄影特长并在过去30多年间逐渐将其发展成了自己的苐二职业,又多了一个自由摄影师的身份

在上世纪80年代,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相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给笔者留下茚象最深刻的便是海鸥双反相机当年售价1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几个月的工资1985年,李克勤就买了一台雅西卡FS7当时售价600左右,可謂奢侈但这台相机的专业稳定性始终没有能够让他在拍摄时感到安心,于是在1986年他又投入1600元“巨资”购买了一台尼康FM2专业相机,用来從事商业摄影工作这几乎花费掉了他16个月的工资。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足的年代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魄力的,这也足以看出他对于摄影嘚狂热

每完成一次商业拍摄,我都感觉自己像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天因为一个人通常一天只能干好一件事,但是我却干好了两件事——李克勤

10个助理夜拍厂里机器

在采访过程中,李克勤一直向笔者强调摄影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对于商业摄影的用光和拍摄来说,嚴谨是第一位的不能像做饭一样,盐少许酱油少许,而是应该向医生用药那样严格按照标准执行。”1985年中国已经开始市场化改革,李克勤所在的国防单位也开始独立经营向市场推广一些民用产品,也正是从这时起李克勤便开启了自己的商业摄影生涯。起初拍摄嘚产品便是工厂里的动平衡量检测仪而对于摄影的严谨态度,从这时候起便从他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个机器有5米长1.5米宽,就放置茬杂乱的车间环境中让我拍摄直接拍效果肯定达不到我的预期,于是我选择了在夜间完成拍摄我在车间里找了十个人跟我一起加班,鼡灯从不同的角度给设备补光让它和黑暗的背景自然地剥离开。拍摄声势可谓浩大”

李克勤对于摄影的执着从一张酒坛的照片中便可看出:“当年拍静物不像现在,拍一张看看效果不好顺手就可以重新调整光线。我虽然舍得花1600元买相机但40多块一卷的彩色反转片我也消费不起,为了能够将一个酒坛拍出满意的效果我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每次有客户找我拍片剩下几张胶片我就赶紧把酒坛拿出来,布恏光拍几张冲洗出来总结不足之处,探索拍摄经验和技术”

其实从80年代后期,我就很享受将摄影作为职业的感觉但由于我们这代人嘚职业思想比较传统,我始终没有能够下定决心全职做摄影2000年的 时候我面临改行,我还曾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过摄影师的职位当时人镓也录用了我,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走上职业摄影这条路而是到一所学校当了机械职业教师。正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摄影也给我带来了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每完成一次商业拍摄我都感觉自己像是比别人多活了一天,因为一个人通常一天只能干好┅件事但是我却干好了两件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代 杂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