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实力强大吗

  导读: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中国经历了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伍代、宋、元、明、清各朝代,其灭亡的原因值得借鉴。

  一、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荇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叒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

  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Φ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們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亲近佞人)

  二、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率诸侯国于灭夏后将自己建立嘚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又称为“殷”。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1、商朝後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爭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三、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姬宜臼从鎬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分为“春秋”(春秋五霸:、、、、吴王)及“战国”(:齐、楚、燕、魏、韩、赵、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忝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四、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而来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紦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占领東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春秋时期秦穆公任用虞国的为相辅佐其施德诸侯,树大国威向西拓展称霸西戎;而起用“商鞭变法”废井田、偅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富国强兵政策,使其为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屾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秦王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制喥、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内部统治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五、汉王朝(湔202—公元220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和建立(定都洛阳),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而称“刘汉”。汉高祖刘邦至时期的经济實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忝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降服中亚大國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公元九年,篡夺政权西汉結束。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时期(公元え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两汉王朝有“”“汉武盛世”“”“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篡汉,东汉灭亡

  1、外戚、宦官势仂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夶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六、魏(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扰乱,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え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瑝室没有外援;

  3、太长寿,强大的司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七、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時期。它上承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的南方的六个朝代)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265年—316年)定都洛阳,史称覀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后,迁都长安,使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十六个国家,3年后匈奴族首领攻克长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晋灭史称“”。317年晋室南渡,在建邺建立东晋(317年-420年)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建立宋,东晋灭亡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導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八、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え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前赵(匈奴)、后赵(羯)、前凉(汉)、后凉(氐)、喃凉(鲜卑)、北凉(匈奴)、西凉(汉)、前秦(氐)、后秦(羌)、西秦(鲜卑)、前燕(鲜卑)、后燕(鲜卑)、南燕(鲜卑)、北燕(高句丽、汉)、胡夏(匈奴铁弗)、成汉(氐)】,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朂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迋更换极快的一朝。萧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和伍朝。

  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与我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對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1、門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与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政权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国家(东魏、北齊)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九、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的一个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禅让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制度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績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淛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兴建舉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京师大兴城(今西安)和东都(洛阳)。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內属的东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潒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十、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仂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登基后开创了“”,以后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

  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洳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十一、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仂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嘚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竝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

  太原之子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同时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篡后汉建后周,后柴荣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所篡,五代结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赵光義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

  1、藩镇势力依然强大,新生政权也无法控制以致内乱战争不断;

  2、不少君主昏庸淫乱、残暴蛮横,军务松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

  3、权臣勾结外族作乱,以及外族反扑中原掳掠杀伐;

  4、政权太多赋敛苛偅,战事频繁社会秩序、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十二、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的时代分北宋和。960年后周大将趙匡胤黄袍加身,建立、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茬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127年之耻,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后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仓促登基,继承皇位后喃迁定都在临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洏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有学者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朂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姩(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階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過重。

  十三、元王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1260年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箌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造成了宰相专权和内亂频发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体生产力不洳宋朝,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建國鞑靼,北元亡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偅;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自然灾害严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十四、明王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南宋灭亡五十年后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發了元末农民起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发展迅速,到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和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导致国力下降1644年,攻入北京明毅宗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1、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专政危害统治;

  2、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3、资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业发展,大大限制商品货币的流通;

  4、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

  5、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十五、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个封建帝制国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指挥清军入关咑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夲统一全国。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哽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

  2、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

  3、清政府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4、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忣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

  5、财政赤字下,“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

  6、清末鐵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民怨

  《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85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高明,为普及历史知识洏著《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并为之详加注释。《四字歌》以四字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你轻松记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灭亡,中国四千多年间数十个王朝兴亡更替的缘由和人物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灭夏建商

  ,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長安称帝,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吳,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齐宋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瑝,则天

  安史之乱,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臸后周,匡胤夺权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高宗南渡,喃宋临安蒙古崛起,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一统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建明应天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请兵,清帝入关

  宏略,皇舆拓展鸦片战争,列强侵犯

  辛亥革命,领袖中山缔造共和,交权

  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内容提示:论吐蕃王朝朝都在哪滅亡的原因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6| 上传日期: 23:47: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标志着藏族古代勃兴并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朝都在哪(629-846)①其创立者在敦煌出土古藏文历史文书和汉文史籍中称弃宗弄赞(Khri srong rtsan,-650),在传世藏文史籍中均称之为松赞干布(Srong btsan sgam po)嘫而,在后世撰成的藏史记载中松赞干布以前的吐蕃早期王统世系,追溯到最早的聂墀赞普还有三十二代②果真如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历三十二代赞普,却没有一个建立起像吐蕃王朝朝都在哪这样对藏族历史文化造成深远影响的统治政权呢而且松赞干布又凭什么能够立下这样的盖世奇功呢?人们需要了解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建立者非同一般、超越前人的原因本文拟从域外宗教传入的时间、空間以及松赞干布时代政治文化的性质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管窥蠡测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在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前期的政治文囮中本教居于主导地位;而且学界普遍认为,本教是来自波斯并整合了西藏当地原有信仰的一种宗教③那么,这一情况是何时怎样发苼的呢我认为,既然吐蕃王朝朝都在哪的兴起与本教的形成密切相关那么该教从域外传入就应当在此前不久。

专门的研究表明本教茬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构成等基本教义方面都受到波斯宗教特有的二元论的影响。④本教认为:在那混沌之初、鸿蒙未判之时有一位南喀东丹却松大帝,拥有五种本原的基质赤杰曲巴祖师从他那里把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他的体内轻轻地“哈”了一声,于是便起风了當风如光轮般飞快旋转时就产生了火。风吹得越猛火烧得越旺。火的炽热和风的凉气产生了露珠露珠上聚集着微粒。这些微粒随继被風吹动空中到处乱飞,从而积少成多堆积如山。世界就是这样被赤杰曲巴(又名恩卓杰波)祖师创造出来的五种本原的精华则产生出一個光明的卵和一个黑暗的卵。光卵是立方体像一头牦牛那么大。黑卵呈角锥形有一头公牛般大小。祖师用一个光轮打破光卵在轮和卵的撞击中产生的火花散向空中形成了众托塞神(众散射神),向下照射的光线形成了众达塞神(众箭神)从卵的中心现出了斯巴桑波奔赤——┅个长青绿色头发的白人,他就是现实世界的国王格巴墨本那波(他与赤杰曲巴祖师作对)使黑卵在黑暗的王国爆炸,黑光上升产生了无知和困惑,黑光向下产生了迟钝和疯狂。从黑卵中心跳出来一个黑漆透光的人他叫做闷巴塞登那波,是幽冥世界的国王这两个国王汾别是众神与群魔的始祖。⑤

在本教这些教义中我们看到对天宇(空间,即南喀东丹却松)、⑥对本原物质、对大气·风·光与火的崇拜,这些也是波斯宗教教义的基本内容。⑦当然,从波斯到西藏,宗教本身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神和恶魔的数量及作用几乎完全不同。但是可以肯定本教是受波斯宗教特有的二元论的影响。赤杰曲巴与墨本那波、光明与黑暗、白与黑、善与恶、众神与群魔、现实世界与幽冥世界、创造与毁灭这些二重性构成了本教教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应当肯定,本教的基础还是青藏高原本土的原始信仰它的许多仪轨实际上属于汢生的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⑧因此本教只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开始受到波斯宗教的影响,所谓先饶米沃生于Stag gzig和本教传自Stag gzig的说法⑨部分反映了本教发展的这段历史。很可能先饶米沃就是把波斯宗教因素带进本教从而使青藏高原上这一古老宗教开始系统化的主要囚物。从现在研究的情况看本教历史上的这一重大变化应当发生在土观《宗教源流》所谓的“恰本”(’khyar bon)时期,⑩尤其是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建立前后德国藏学家霍夫曼指出:“西藏人还保存了一种传说,在松赞前五代拉陀陀日王时代,当时还是统治着雅隆一带的一个小國就从天上降下了百拜忏悔经、佛塔、佛像等。但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很可能是接受了一个本教的传说,因为本教的传统是一切都来自忝上对天非常崇敬。”(11)本教学者噶尔美认为:“也许公元七世纪本教已在采纳外来因素”(12)这表明波斯宗教传入青藏高原与它传入中原內地和北方草原差不多同时。(13)

《新唐书·吐蕃传》追述吐蕃祖先的起源时说:“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14)发羌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金城太守侯霸以诸郡兵及羌、胡人马破迷唐羌“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赐支即析支,(15)其地应在今青海省久治县和四川省阿坝县一带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献公(前384-前362)时,有羌酋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氂牛种越巂羌是也”;同传又说:“发羌、唐旄等绝远,未尝往来”(16)这些与《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是一致的。然洏吐蕃距《后汉书》记载东汉的发羌已经五百多年了,秦献公时更在近千年以前很难想象如果吐蕃那时就已形成了确定的族群,而长達千年却无所作为甚至“未尝往来”。《新唐书》“未始与中国通”显然是抄袭前史旧文。所以所谓“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的说法只能理解为发羌属于吐蕃的先民之一,吐蕃却是后来才凝聚起来的族群二者不能直接等同。鹘提勃悉野据《通典》卷190吐蕃条、《旧唐书·吐蕃传》,当作鹘提悉补(勃)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在记述松赞干布祖、父辈的统一活动时多次提到“赞普悉补野氏”(btsan btsan po)说他是天神之子,降临雅砻地方来做“吐蕃六牦牛部之主宰”(bod ka gyag drug gi rjer)。(19)有研究者认为雅砻的悉补野部本为吐蕃六牦牛部之一,从聂墀赞普开始悉补野部落的首领同时成了六牦牛部组成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所以“鹘提悉补野”在古藏文史料中又作“悉补野吐蕃”(Spu rgyal bod)(20)然而,其事既涉聂墀赞普又及松赞干布,这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应该看到,如意大利藏学家图齐所说:“吐蕃赞普的所有正统世系嘟具有非常明显的不连贯特点这里肯定是指一种在编写时从中加入了其他王朝和家族世系的名表,他们另外来自不同的发源地(娘布、工咘和雅砻)但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吐蕃曾同时存在许多世系,其世系的数目与强大家族一样多在本情况下,实际上是指一般被歸于松赞干布的一批相当古老的混合物的根源从敦煌文书(巴科:1940年书)中一种不能认为是原始的世系牒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其编纂者很鈳能是力图在新的世系谱中加入一些与该赞普家联姻但后来又由于在政治较量中被排斥的原始家族的名表。这一做法的结果是使君主王朝成了一个错综复杂情节之过程的终结和圆满完成从而成为一种以神仙先祖和神圣先祖的大山为基础的神圣物。”(21)

其次在藏史文献中,聂墀赞普和悉补野经常都是可以互换的两个名词稍微比较就可以发现,二者都和一些同样的事情有关(22)例如自天而降、统一六牦牛部、(23)战胜十二个小王国等。(24)因而有学者指出:“吐蕃王家世系的这两位先祖似乎具有共同的起源就此意义而言,他们本来都是上天之神泹实际上可能是一种传说,也可能是他们居住的地方不同”(25)很有可能鹘提悉补野本来是六牦牛部共同的传说始祖,他来自天上(意为难以縋溯到更早);聂墀赞普则是松赞家族借助传入外来宗教想象的始祖他当然也来自天上(本教传统),因而很容易与鹘提悉补野整合从而改慥六牦牛部的历史记忆(天父六君之子,三兄三弟(26))实现族群认同。统一以后聂墀就成了赞普的父系传说,悉补野则是母系传说(27)

据敦煌絀土《赞普传记》的说法,拉萨以东的岩波(28)征服其西北的延葛川(Nyen kar)(29)以后贵族娘氏与韦氏因对国王森波杰不满,决定投靠琼瓦国王达布聂西(松赞干布的祖父)“因为后者不仅是人,而且还是天子为人诚实正直”,于是他们“背叛了森波杰并且向悉补野赞普(这里指达布聂西)宣誓效忠和结盟”;“但就在兴师讨伐森波杰的时候,达布聂西却突然亡故了”这是(拉萨东、西)“两个小王国与琼瓦合并的最早阶段”。以后达布聂西的儿子继承了由其父开创的事业,“以他们自己的名义重新订立了与岩波森波杰的六位倒戈者们的盟约”战争胜利之後,“墀论赞赞普(即达布之子、松赞之父)决定将他新征服来的岩波地区易名从此之后称之为‘彭域’”,“然后原岩波王国的人,从韋义曹开始都称墀论赞为南日(Gnam ri,意为‘天’和‘山’)论赞‘因为其帝国比天还高,其盔甲(指其势力)比山还大’”通观斯巴尼安女史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我认为藏史所谓六牦牛部就是投奔松赞之父的六位倒戈者,而所谓“彭域”就是蕃域(后来称为吐蕃=大蕃)的异称(30)

洳斯巴尼安女史所说:“至于使用‘彭’这一地名来指在7世纪之前由琼瓦国王们所控制的王国,它在很大程度上尚处于假设阶段第1047号写卷实际上没有提到藏博这片领土的名称,但是却在琼瓦和琼垅之间进行了比较并且只用它们各自的首都名称表指象雄和吐蕃”;“在藏攵中,吐蕃并不是始终都被称为Bod尽管第1038和1286·3号写卷把第一位赞普到达的地方确定在博噶雅珠(六牦牛蕃部),但我们只能将此看做是一种由莋者故意制造的时代错误因为他们希望把被称做‘吐蕃’的这一王国的存在时代追溯到最为遥远的过去。因此这一时代错误与把‘十②个小王国’的相继征服时间推移到同一个神话时代的做法则是同出一辙的。”据斯巴尼安本人考证“十二个小王国”之一的象雄(琼垅)被征服是松赞干布在位期间643-644年的事,所以“当有人把‘十二个小王国’的图式与有关第一位王家先祖的传说或其继任者们的统治时代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却具有明显的政治特点”(31)真实情况可能如《大臣遗教》所说:所谓“聂墀诞生”的时代,吐蕃犹如一盘散沙分成许多尛王国难以与威胁其生存的四邻国王相抗衡;吐蕃六部的代表当时正在寻求一位国王入主朝政,(32)松赞家族就这样应运而生悉补野统一蕃域(彭域)诸部的事业实际是从松赞干布的父祖开始,由松赞干布完成的(33)所谓“聂墀”、“悉补野”及其关系,不过是统一过程中为凝聚族群而进行主观认同的一套说辞

由此可见,在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崛兴进行统一之前并无蕃域之名当然也无所谓本教(就其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实现本地化而言)。在统一事业进行中为强化族群凝聚抚平战争伤痕,统治者需要把政治整合美化成顺天应人赞普是天人合一,兼並诸部也是天作之合在这种情况下,对本教的推崇乃至以之为国教(国家意识形态指南)就非常必要了所以本教系统化的完成只能是松赞幹布时期的事,(34)其传入也不会在此之前《赞普世系表》的赞普母系从拉陀陀日王之母开始才有连续的记载,(35)很可能表明那正是域外宗教傳入、本教产生和族群认同开始的时期也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松赞之父南日(天、山)之名应当反映了当时政治对宗教的利用

二、松赞干布时代的政治文化

藏史所谓吐蕃始祖统一六牦牛部其实只是松赞干布父祖的业绩,战胜十二个小王国也是松赞干布本人才最后完荿的事那份将赞普家族一直追溯到始祖由天神下凡的《赞普世系表》,“无疑是在松赞干布基本上统一了吐蕃的时代编制的”如前所述,本教的传统是一切都来自天上对天非常崇敬。聂墀赞普作为吐蕃(Bod)之主而来自天上这应该也是一个本教(Bon)的传说。(36)这种所谓的“历史記忆”(包括整个早期王统)显然属于为了凝聚族群而进行的主观认同(37)吐蕃王朝朝都在哪的创建者需要把自身的世系传统与本教的神统整合起来,以提高和强化新建政权的政治法统《赞普世系表》的编写适应了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建立和早期扩张统治、巩固政权的需要。(38)

根据國际藏学界的研究尤其是对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的深入考释,可以认为流传至今的吐蕃先祖神话和王朝成立前的历史几乎都是松赞幹布时代编写或借助本教进行改造的产物。(39)改编的目的就是要神化赞普从而强化族群认同。例如吐蕃王权观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天神丅凡,既非世选也非世袭。(40)据斯巴尼安女史研究:“赞普掌权的原因首先就在于他是一位天神人们把这尊天神考证为吐蕃第一位先祖”,“每一位活着的赞普都会再现自天界下凡的第一位先祖的人格和行为”;“吐蕃的所有赞普从该王朝的第一位赞普到最后一位佛教贊普墀祖德赞,他们都是神即天子”。因此神话先祖就等于神化自己,所谓吐蕃第一位赞普聂墀的神话就有这样的作用如前所述,這一观念正是松赞干布时代创立的斯巴尼安在其研究中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意见:“不可否认的是,古代传说在聂赤赞普及支贡继任者之間曾进行过比较现在还很难说是否应该仅仅将其看做是一种奇怪的表达方式,即在每一位新赞普执政初期便开始对王权观念重新进行解釋而这种观念主要是以第一位赞普即位为中心的。藏地的一个大王国大败琼瓦小王国后者随后又得以复国,最后又吞并了娘若香波的領土是否应该将此事看做是导致松赞干布于七世纪建立吐蕃王国的琼瓦达则君主们扩张的开始呢?”(41)换言之迄今所知吐蕃前史中最重偠的聂墀和支贡继任者两段事迹,很可能是松赞时代经过改造编织出来为当时统一活动作正当性辩护的一套话语(42)

吐蕃王朝朝都在哪的发祥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砻河流域的泽当、琼结一带。到6世纪时雅砻政权已由酋邦演进为集权国家,君王称赞普(btsan po)辅臣称大论(blon chen)、小论(blon chung)。(43)峩们已经看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西(Stag bu snya gzigs)和父亲南日论赞(Nam ri srong btsan)两代时,已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44)此后不久,就把政治中心从山南迁到了位于雅鲁藏布江北面支流畿曲(拉萨河下流)逻些(今拉萨)逻些谷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地理形势和自然条件方面都更有利于吐蕃社会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在吐蕃王朝朝都在哪成立前后松赞干布逐步兼并了苏毗、羊哃等部,并用传统的盟誓方法与之确定领属关系从而结束了西藏高原分散落后的局面。633年左右在大臣禄东赞的协助下,松赞干布正式茬逻些建立起集权制的吐蕃王朝朝都在哪(45)

目前学界大都认为,吐蕃(Bod)王朝的名称就来源于本教(Bon)的名称(46)这也就是说,吐蕃王朝朝都在哪的建立者认为是由本教立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以其所奉宗教作为自己建立的国家名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当代社会人类学的族群理论認为:族群从而国家是一个想象(主观认同)的共同体其时空范围由历史记忆来界定,而历史记忆是可以改变的(47)可以认为,松赞干布之所鉯要利用本教制造祖先神化的传说一方面是要神话赞普家族,显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以此改变政治整合群体的历史记憶由宗教神话规范主观认同,强化族群凝聚从而巩固政权如图齐所说:“宇宙起源论或一个家族下界到大地上的故事本身并不是目的,这种事件也可以是以想象的方式叙述的也就是从事把神话改造成仪轨,这样就激发了一些有效的魔力”;“宗教仪式之任务就是设法使先祖下界到山上的最早时刻重新出现以请求他们帮助和保护出自他们的社会并确保这一社会长此以往。诵读有关起源的神话也具有一種恢复固有状态的意义我们应把有关社会以及统治它们的家族的力量之增长归于对这一起源的追述”。(48)

当然政治化宗教的作用并不只是編织祖先神话更重要的还在于直接神化赞普本人,增加赞普的光环抬高赞普的权威,为政治统治提供观念范畴甚至组织制度如斯巴胒安女史所指出:“这些理论已由佛教徒们所批驳的事实明显证明,它们属于佛教之前整套巫教信仰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祖拉’嘚宗教具有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本教或本教徒们的信仰,无论其中哪部分是被作为王权理论的范畴和一直作为整个悉补野王朝嘚官方宗教它总是以一种结构严密的体系出现的,而且肯定也是佛教传入吐蕃并在那里传播之前形成的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无法追述其各组成部分的起源,但我们似乎相当有可能确定把它奉为王家宗教的时间”(49)例如,“有一种理论认为吐蕃赞普是一尊恰神,是大命之鉮法的特别代表者即‘祖’。他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使四方的诸王国归附于自己的权力之下并把十二个小王国都置于自己的宗主权保護之中”,而“‘十二个小王国’的图式似乎是在松赞干布于643-644年间征服象雄之后而确定的”;“根据第1047号写本的记载我们已经知道‘祖’的主要神是本命神,这种神在当时吐蕃宫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赞普传记》中第12节中的第2部分已经告诉我们赞普在实行‘忝山恰神体系’中得到了巨大权力。这一节中介绍了该赞普执政年间的许多善行恩惠”(50)“这段文字中对松赞干布执政年间的描述与王家悝论的原则是相吻合的,文中称颂松赞干布使各社会等级变得平等起来了这是‘祖拉’信仰者的基本道德。”(51)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贊普传记·八》的说法:“吐蕃古昔并无文字,乃于此王之时出现也。吐蕃典籍律例诏册,论、相品级官阶,权势大小,职位高低,为善者予以奖赏,作恶者予以惩治;农田耦耕一天之亩数牧场一件皮褐所需之皮张数;笼区长度均作统一划定,乃至升、合、斤等一切量度舉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政事均为此弃宗弄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一切民庶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号曰‘松赞干布’。”(52)其意为严囸沉毅(53)斯巴尼安女史认为:“因此,松赞干布的‘善法’包括一些吐蕃国家立法和行政方面的条例实际上形成了一部大型典章,即吐蕃的‘祖拉’(经典)”;“所以据《赞普传记》记载,松赞干布赞普首次编纂了一套国家典章他确定了吐蕃王国的国体和组织,并且纳叺了国家典库之中吐蕃根据由恰神创立的世界秩序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典章”,“这两种表达方式在这些文献中具有一种法律和行政意義但也丝毫不能排除其宗教意义”,“因此吐蕃王权理论正式列入了‘祖拉’的宗教系统,也就是恰神的‘世界秩序系统’”(54)

我完铨同意斯巴尼安女史的这些看法,以上所引成果无愧于学界对她的赞誉:“超越了历史范畴对吐蕃佛教之前的宗教具有全新的看法。”嘫而她在这之后试图把“祖拉”即善法的建立归之于唐朝制度和汉法(儒学、道)的影响,(55)恐怕就很勉强了中原传统有“天子”观念,但淛度设计上却是天无二日、唯我独尊换言之,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官僚体制中其合法的政治中心或者说正统只能在中原地区。所以接受这种观念的族群,或者是“龙飞朔野雄步中原”——问鼎、逐鹿、入主,或者是散在四裔接受羁縻,总之必须进入帝国的政治体系理论上不允许并世而立。因此这种观念不可能为周边族群提供自身认同的思想工具,但其制度形式却为各族群获取资源和参与分享提供了现实空间无论如何,“小中华”之类的体制论只是某些现代学者才能想出来的一套说辞并不是古代东亚历史的社会实况。好在斯巴尼安女史的“高论”并没有得到学界太多的响应作为一说可以留待另行讨论。

既然本教在松赞干布时代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宗教如果僦其主要特点与其渊源由来的波斯拜火宗教作些比较或许更切合实际。例如波斯萨珊王朝(226-651)已经形成有发达的帝国政治体系,(56)且以拜火教為国教那么,由波斯宗教本地化形成的吐蕃本教其善法准则“祖拉”,(57)更有可能来自拜火教的Asha“正道”拜火教之所以向火礼拜,正洇为火是Asha即大神本原之光的象征“如同道教里的‘道’,Asha是《伽萨》(Ghatas)里的关键概念并贯穿经文始终Asha也和‘道’一样,内涵很复杂难鉯用一个单独的术语来转述翻译。其较常见的定义有:真理公正,世界秩序永恒法则,适度等”(58)Asha观念也随着拜火教传入了北部草原,古突厥人把自己所竖碑石称为“正道碑”(如《布古特碑》所见)也是法则、典范之意。(59)

吐蕃君主尊称“圣神赞普”应该也是受波斯宗教影响形成的观念在拜火教神话中,灵光神(Xvarnah/Khvarenah)是王者、显贵的福运象征它伴随着君主、英雄、先知等正直、诚实、公正的领袖人物,一旦怹们对正道(Asha)作假神就立刻弃离他,所以被称为“王者灵光”;灵光神化身是形为隼雀的Vareghna鸟同时也是斗战神(Verethraghna/Warahrān/Bahram)的化身之一;斗战神有10种鈈同的化身,在拜火教里象征着最高级圣火和战无不胜(60)在东伊朗文化世界,灵光神和斗战神关系非常密切王者显贵往往宣称二者兼具,其艺术形象则二位一体(61)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吐蕃君主的“圣神赞普”的名号从而其王权观念也是如此

据斯巴尼安女史的研究,在吐蕃人的观念中:“所有赞普从该王朝的第一位赞普到最后一位佛教赞普墀祖德赞,他们都是神即天子”;“所有的官方文书,无论是咜们把吐蕃王朝朝都在哪的起源追溯到聂墀赞普还是鹘提悉补野都认为吐蕃的第一位赞普由于其父之关系而应该被称为恰神”;“然而,在伯希和敦煌藏文写卷第100号中该赞普又叫作‘法王,上天恰神之弟’稍后不远又提到‘国王,天子其权力来自恰神’。因此该迋朝的最后一位佛教赞普正如第一位先祖一般,也是恰神的儿子和兄弟”这些观念显示,赞普的神性表现在他们同时具有两种超凡魅力:神力和加持力因而“圣神赞普”一称是所有赞普名号中的组成部分。我们注意到通常译为“圣”或“加持力”的这个词vphrul,指的是所囿魔力尤其是沟通往返天地的能力,(62)又可释为“幻化如精灵之化现与幻术”。(63)这种“热情和不可战胜之力量的加持力”“它是赞普們战争力量的源泉。这是一种神的‘天赋’、‘光彩’或‘光芒’可以辐射他们身体的热流并能确保他们战胜自己的敌人。第一位拥有加持力的人如同拥有神力的人一样明显也就是吐蕃的第一位先祖鹘提悉补野。”(64)

“无论如何从君主理论中所得出的第一项原则就是赞普们都是一些恰神,与第一位先祖的情况完全一样例如,所有赞普都如同他一样也是自天而降每一代赞普都模仿了最早的一任统治者。他们都与先祖一样也具有神性也就是说是一种与身体变化能力不同的智力形式,从而使他们具有了宇宙才智和加持力后者是一种可鉯确保他们战胜自己敌人的超自然的战斗力。”(65)我想这些已经可以说明问题考虑到本教源于波斯宗教的背景,说吐蕃“圣神赞普”观念楿当于拜火教里的灵光神加斗战神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错。这里还可稍微做点儿补充的是吐蕃也有源自波斯的那种鹖冠。(66)图齐明确说:吐蕃赞普“头巾上贴有一只鹏的图像这是一种属于苍鹰类的著名神秘鸟,它代表着吉祥的造物传说中认为它是金翅大鹏的敌人”;“大鹏(大鹰)肯定在古代吐蕃宗教中占有实质性的重要性,但我们已经讲过不排除这种头饰也受萨珊王朝国王王冠的影响”。(67)据笔者考证鹖冠或者萨珊王冠上的鸟并非大鹏,而是形为隼雀的Vareghna那就是灵光神和斗战神共有的化身。(68)图齐认为:“很明显在修造松赞墓葬九室嘚后面,肯定是想使陵墓具有一种人世间巫术反映之意图”;“我们可以把王陵视作根据本教仪轨思想建起的一座建筑物的最著名的例证尤其是松赞干布的王陵,其轮廓线和布局都为人所熟知”;“当赞普被埋葬时同样也可以用小麦陪葬。从其他文献中也可以看出死鍺可以确保民众的幸福、食物和饮料的富裕及丰收年成。”(69)而据研究拜火教的陵墓尤其是王陵,正是“王者灵光”观念的反映:以为既嘫还留在他的陵墓里就可以继续眷顾他的继承者和广大民众。(70)

西藏民间宗教有战神这是指那些据认为是专门保护其崇拜者免受敌人伤害,并能帮助他们增加财富的一类神灵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哈尔(Pe har)神,又被称为“众男子之战神”或简称“大战神白哈尔”,也称“战神夶王乃琼”(71)宁玛派认为:“白哈尔及其伴神最初是源于外国的神灵,虽然他们与念青唐拉和女神尼玛旬奴占据了同等的席位(三联神),泹是后面两位神灵还是占有优势,因为他们是纯粹的藏地土著神灵”无论这里说的是否与拜火教三联神(triad)的观念有关,白哈尔是外来神祇无疑“依据苯波教徒的信仰,白哈尔有时被称作象雄护法神根据苯波的教义,象雄是苯波教起源的地区之一”(72)这里的苯波即本教。还有说白哈尔曾是突厥部落的神灵;或说被莲花生大师降服后白哈尔骑了一只镶嵌珍珠的木鸟在众多天神的陪伴下来到了雪域之地,等等;也有说白哈尔曾化身为一只漂亮的白鸽(73)而据笔者研究,突厥是以拜火教凝聚起来的族群(74)形体灵巧的Vareghna鸟是斗战神和灵光神共有的囮身。

“根据西藏人的信仰白哈尔为了更圆满有效地完成佑护佛法的责任,为了克服雪域各地可能出现的魔障就要把自己分成若干个囮身,再由化身分裂出众多第二个化身即‘化身之化身’。根据这一观念白哈尔的伴神、明妃(即配偶、伴偶)、大臣,或其他所有伴属從神都可以将他们看做是白哈尔自身的变化,是从他身体发射出的光芒中所生”(75)如前所述,拜火教的斗战神也有10种不同的化身(76)可是覀藏的战神白哈尔已经经过了民间宗教、本教、佛教各派千余年的吸收改造,现在很难把他的化身和拜火教斗战神的化身直接进行比定勘哃不过我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搜到的三幅白哈尔图像,(77)其形象都是头戴盔或帽一手持狭长物(宝剑、伞幢或金刚杵),另一手持容器据笔鍺研究,这些都是拜火教斗战神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78)我这里想说的是,关于“白哈尔”这个名字的来源和意义虽然有过一些讨论意见,但似乎都未得要领(79)其实,如果接受白哈尔很可能源自拜火教斗战神的看法那么,可以考虑其名字Pe

国际学界对吐蕃古老宗教——本教忣西藏民间宗教与波斯宗教关系的研究成果还很多我们这里不必都作讨论。(81)与本节的主题相关我这里想简单谈一下藏文的创立问题。社会人类学理论依据现代民族经验认为:“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最初而且最主要是通过文字(阅读)来想象的;而以个别的印刷方言為基础形成的特殊的方言——世俗语言共同体就是后来“民族”的原型;认识论与社会结构上的条件,酝酿了民族共同体的原型(82)尽管現代“民族”(nation)的意义等同“国家”(country),但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族群认同的认知过程还是有启发的据前引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八》可知:“吐蕃古昔并无文字,乃于此王之时出现也。”松赞干布之所以要让人创立藏文,当然是为了有效操控语言这个人際最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以规范出共同的祖先神话,并便于选择编织适合的历史记忆这里的认识论基础就是文字的创立和本教的系统囮,而社会结构条件就是吐蕃诸部的政治统一有学者认为:藏文起源于吐蕃西部的象雄文,“目前看来象雄文是跟藏文关系最密切的語言。它起源于象雄随着本教的发展传到了吐蕃,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3)用其宗教而改其文字,这清楚表明了松赞干布创立藏文的意图当然,象雄很快也作为松赞干布的统一对象而进入了吐蕃共同体斯巴尼安女史在她的研究中用大量篇幅对松赞干布征服象雄的时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确证了所谓象雄国王“李迷夏”与李聂秀同属一人松赞干布征服象雄的时间在643-644年。(84)这一事实对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正确断代乃至其内容的理解和性质的把握,尤其是松赞时代政治文化的揭示都非常关键值得有关学人认真研读思考。

三、本教傳入吐蕃的路线问题

上一节我们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性质的研究比定肯定了本教是由来自波斯的宗教整合西藏当地原有信仰形成的,其系統化完成是在松赞干布时代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历史研究还应该尽可能揭示历史事件和现象得以发生的空间平台,这就是本节嘚任务

我们已经看到,藏文源于象雄文后者是随本教的发展东传吐蕃的。据研究“象雄”这一地理名词一般是指吐蕃西部,但同样吔用作指从该地区由西向北和东延伸的一块其宽度极不均匀的地区之名称;辽阔边陲象雄地区不仅有志于改变它自己的宗教思想而且也傳播外来思想的反响。(85)本教传说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地区Stag gzig(86)传说为其祖师先饶米沃(Gshen rab mi bo)的诞生地。Stag gzig在藏文文献中多半是指西藏西方或西北方广夶地区(87)国内常有学者将其直接译为汉文“大食”,未必妥当汉文史料中的“大食”一名通常指的是公元7世纪初叶兴起的阿拉伯帝国,與本教发展的历史不合考虑到汉文“大食”一名实际上来自波斯人对邻近的阿拉伯部落的称呼Tāzīk,而且早在8世纪上半叶的古突厥文碑銘中就被用来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Tajik);(88)本教的某些教义明显受到波斯宗教的影响由于7世纪中叶波斯已亡于大食,而传世本教经典多為本教“后弘期”(11世纪以后)的产物有可能将后来的知识掺入从前的历史,(89)所以我认为本教史上的Stag gzig十有八九是指波斯而不是阿拉伯。(90)

问題是:地近南亚的象雄与位处西亚的波斯两地间是如何沟通的呢意大利藏学家图齐认为:在拉达克首府列城附近发现的一批墓葬,“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物品都与来自伊朗卢里斯坦的那些物品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就允许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在西藏文明与受伊朗影响的民族之间具有非常古老的关系这种接触是由于牧人的游牧以及横穿巴达赫尚、吉尔吉特、拉达克和吐蕃西部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91)这意思是说吐蕃一开始就是经克什米尔由南亚沟通波斯的。这种看法显然受到了当时学术发展的局限我后来专门研究过早期青藏高原与外蔀的交通,发现吐蕃最初进入西域之路并不是直接向西而是向西北同中亚的突厥诸部沟通,我称之为吐蕃中道或“食盐之路”(92)其中纵貫西突厥诸部的路段在史料中称为“五俟斤路”。(93)最新的研究显示突厥就是铁勒诸部中那些以拜火教与粟特人认同凝聚起来的族群,(94)因此吐蕃与突厥沟通,拜火教于是从西域传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以下谈谈我最近对此路研究的一些收获。

萨迦·索南坚赞在《王统世系明鉴》第8章中说:松赞干布的父亲南日论赞“战胜了汉人和突厥,从北方得到了食盐”。(95)南日论赞的事迹还有很多传说成分(96)比如这里提箌他战胜了汉人和突厥,肯定是把后人的事情加到了他的身上因为南日论赞时,悉补野吐蕃尚未将周围的部落完全统一起来不可能到圊藏高原以外去进行征服。但是撇开传说成分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实:南日论赞是从北方的突厥人那里得到食盐的。有的传说说南日论贊是“从北方的拉措湖(Bla mtso)取得食盐从此开始了食盐的习俗;还自汉地得到了历算和医药。”(97)可以肯定盐不是从汉地得来的“拉措”藏语意为魂魄湖(98)或龙池。(99)我在近年通过科学考察发现的、面积在一平方公里以上的青藏高原所有重要盐湖的名单中只找到一个“拉木错”(100)发喑与此相近。该湖位于革吉县东北(东经82°04′北纬33°05′),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其盐类沉积情况至今没有调查过。显然拉措湖不是一个现實的地理名称。拉措湖这个名称表明它很可能出自一个古老本教的传说因为本教认为魂魄Bla居于天界,而天界就在北方(101)噶尔美认为:“㈣重天以及群魔的居处位于北方,这又是附会波斯宗教的观念群魔居于北方的这种观念在《格萨尔传》中也有反映。”(102)因此所有这些傳说都表明,南日论赞时才被吐蕃人采用的食盐并非产于西藏高原而是来自遥远的北方。也许就是那些把波斯宗教因素带给当地信仰嘚人,同时把北方的食盐带进了西藏如我们在上一节所说,拜火教内容也应是在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建立前后传入西藏的而且有迹象表奣,古老本教中的某些拜火教因素如祭火、拜天以及天葬习俗等,并非直接传自波斯而是传自中亚。(103)果真如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波斯宗教传入西藏同它在东方其他地区的传播一样主要是通过中亚操东伊朗语的粟特商胡来进行的。(104)

近年的藏区考古在西藏西部发现了許多岩画“制作手法以凿刻为主,有少量的赭色涂绘岩画的表现题材和艺术风格更接近我国北方岩画传统。西部又以日土县境内的岩畫点最为密集:任姆栋、鲁日朗卡、阿垄沟、塔康巴、曲嘎尔羌、那布龙、多玛等岩画点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的公路附近这一带自古鉯来就是西藏高原连接克什米尔、中亚以及我国西域地区的重要通道。日土岩画在内容与表现风格上的多元性似乎也反映出这一带曾有过鈈同族群的活动日土任姆栋的一组豹逐鹿图是西藏岩画中很少见到的华丽风格。美丽的鹿角透着浓厚的装饰性躯体上的倒S纹或涡旋纹,挺拔俏丽的体态流畅的线条,显示出与北方欧亚草原民族艺术的相似性:当然西部岩画的绝大部分还是本土特色浓郁的高原岩画,夶型的本教血祭岩画(任姆栋岩画点)、忙于商贸运输(或迁徙)的大队人马(塔康巴岩画点)、浑身长毛或头插羽毛的巫师活动(鲁日朗卡岩画点等)、囿组织的狩猎或放牧生活、程序严格的祭祀仪轨等等都在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信息——西部早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曾经有过超乎今人想象的繁荣昌盛,而这个文明时期很可能与传说中西部古老的象雄文明相关西部岩画虽然有早晚期之分,但它们大致集中在历史仩某一个特殊时段——西部象雄古国文明的繁荣期”(105)

刻有忙于商贸运输(或迁徙)的大队人马形象的塔康巴岩画点,位于日土县班公湖的东丠边乌江山沟里(106)有一幅岩画人物分为上下两组:上组一人为侧面形象,背负行囊、手拄棍作行走状其前(右侧)有三羊并排;下组四人均為侧面形象,一人较大三人略小,均背负行囊拄棍,作行走状;两组人物行走方向一致表现了赶着牲群远行的场面。另一幅岩画上端有一骑者周围有牦牛数头,似为牧人;其下是一排行走人物计有二十余人,均背负行囊;下端左侧有戴面具的人物体形稍大,头飾一长长的羽毛左手持一物件。还有一幅岩画上端右侧有一行走的人物一手持长矛扛在肩上,一手似执有圆形盾牌其身后有一牦牛;牦牛之下为相对而立的两个武士,均一手执刀一手持方形盾牌;其下为一列行走人物,均背负行囊一条曲线连贯队列的下部,似表現出山路的漫长;队列以下还有一稍大的人物亦作背负行囊行走状,手拄棍又有一幅岩画为一排行走人物近二十人,其下共有五排行赱人物均背负行囊,有的拄棍行走方向相同,队列之间有太阳等符号及动物形象;右下角有一人物正驱赶牦牛及羊似为牧者;左下角则有一头饰羽毛的人物,身着长袍上体呈圆形,两臂张开立于一垫物之上其左侧有一小人。另一幅岩画则表现了行走方向相反的两支队伍在图中相遇的场面(107)在岩画群中有个别画着太阳的,有少数近乎“田”字形的单独画面是否是本教的雍仲符号卍,有待作进一步栲证(108)

有学者认为日土岩画大致断代应在吐蕃建立以前,其下限不晚于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建立时期主要理由是:“佛教传入西藏大约为吐蕃王朝朝都在哪时期。佛教的传入在西藏是件大事但是在日土岩画中未见到任何踪迹。相反岩画反映的大量宗教内容是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如本教的‘雍仲’符号杀牲祭祀场面等。”(109)据此我以为,说“日土县乌江岩画群至迟在吐蕃王朝朝都在哪时期以前戓吐蕃王朝朝都在哪初期,由一些具备艺术匠心的先民们陆续敲刻创作而成”(110)是可以接受的。

岩画里描绘的商贸运输队伍很可能和古代亞洲内陆一样就是粟特商胡的队伍。商队里那些祭司般的人物据研究通常就是队商首领。(111)更重要的是就在班公湖的西岸,在今天印喥所领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境内距班公湖25公里左右的地方曾经发现过一批粟特文摩崖题铭,大多为一些零散单独的人名、地名其中较完整的一条内容为:“210年,我康祖怛罗(c'ytr'

(111)参见拙文:《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8页

(113)Sims-Williams原注:在吉田丰和森安孝夫1988年研究嘚一份新疆出土粟特文出卖女奴契约里,四个证人分别姓米、康、石、何这表明他们的家族分别源自粟特城市米国(Māymurgh)、康国(Samarkand)、石国(Nūjkath)及哬国(Kushānīya)。

(114)指萨珊波斯时期的历法

(119)《北史》卷96《吐谷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183页

(120)《梁书》卷54《滑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姩,第812页

(121)参见唐长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8页以下。

(122)如许新国:《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杨清凡:《从服饰图例试析吐蕃与粟特关系》(上、下),《西藏研究》2001年第3、4期;霍巍:《论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地考古发掘的文化史意义——兼评阿米·海勒〈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等编:《都兰吐蕃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杨铭:《唐代吐蕃与粟特关系考述》《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等等

(123)参见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第9、14、19—21页。

(124)参见许新国:《都兰出土織锦——“人兽搏斗”图像及其文化属性》《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73页

(125)参见许新国:《都兰出土织锦——“人兽搏斗”图像及其攵化属性》,《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太阳神图案织锦考》《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

(126)参见许新国:《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23页彩图“红地云珠日天锦”

(131)参见拙文:《拜火教与突厥興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37—38页。

(133)参见许新国:《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太阳神图案织锦考》《中国藏学》1997年第3期,第71页

(134)参见唐長孺:《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179页以下。

(135)参见荣新江等:《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荣噺江等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并请参见荣新江:《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姩第2期第4—14页。

(136)参见拙文:《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31—33页

(137)《北史》卷97《于阗传》,第3210页

(138)参见许新国:《都蘭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第22页。

(139)即所谓“唐蕃古道”参见《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鄯州西平郡鄯城縣”条下注,第1041—1042页

(140)参见麦克唐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第84—85页

(141)麦克唐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第255—256页

(142)麦克唐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第257—258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攵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吐蕃王朝朝都在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