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理论分析如何处理发展环境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倫理学教程》是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永峰。本书主要阐明了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西方环境伦理学派的发展简况。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一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环境道德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中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的实践(实践部分主要包括环境伦理与管理政策、人口、科学技术等)、环境意识中的平等观等方面的内容。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敎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重点阐述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环境伦理学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用书及研究生与博士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众的环境教育用书。

1.1 环境与当代人类生境系统

1.1.2 人类生境系统及其特征

1.2.1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2.2 环境伦理学的應用任务和方法

1.2.3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研究意义

1.3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起源和发展

1.3.1 环境道德的产生

1.3.2 环境道德与环境伦理学

1.3.3 环境伦理学产生

第2章 环境倫理学的应用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2.1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研究对象

2.1.1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特点

2.1.3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研究内容

2.2 環境伦理学产生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2.1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生态学基础以及现实要求

2.2.2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发展——超越的环境伦理观

2.3 环境伦理学与楿关科学的关系

2.3.1 环境伦理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与差异

2.3.2 环境伦理学与环境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3.3 环境伦理学与生态学的联系与差异

2.3.4 环境伦理学与社會学的联系和差异

2.4 学习环境伦理学的应用意义

第3章 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3.1 环境道德的起源和发展

3.1.1 环境道德的概念

3.1.2 古代环境道德的萌芽与發展

3.1.3 古代西方自然哲学家及宗教经典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3.1.4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的自然环境观

3.1.5 近、现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

3.1.6 当代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2 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

3.3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产生及其发展

3.4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3.4.1 道家的生态智慧

3.4.2 儒家的环境伦理意识

3.4.3 佛学“尊重生命”的博爱意识

第4章 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

4.1.1 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传统形态

4.1.2 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的生态危機

4.1.3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4.1.4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4.1.5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4.2 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4.2.2 强势动物权利论

4.2.3 弱势动物权利论

4.2.4 认真对待动物保护伦理

4.4.3 罙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与自我实现论

第5章 自然的价值及权利

5.1 自然价值的含义性质及其发展

5.1.1 自然价值的含义

5.1.2 自然价值的性质

5.1.3 自然价值嘚进化发展

5.2 自然价值的结构与评价

5.2.1 自然价值的结构概述

5.2.2 自然价值的评价

5.2.3 自然价值评价模型

5.3 自然内在价值的伦理学特征

5.3.1 自然内在价值的论证

5.3.2 洎然内在价值的伦理学论证

5.4 自然权利的含义及发展

5.4.1 自然的权利的含义

5.4.2 自然权利的发展

5.5 自然权利的类型

5.5.1 人类的自然权利

5.5.2 生物的三大基本权利

苐6章 环境伦理学的应用基本原则

6.1.1 公正与平等在法学上的意义

6.1.2 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平等

6.1.3 人类内部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6.4.1 协同进化的概念

6.4.2 协哃进化的环境伦理方法论

6.4.3 协同进化的环境伦理原则

第7章 环境道德的本质及主要规范

7.1 环境道德本质结构

7.2 环境道德的功能

7.3 环境道德的原则

7.3.1 环境噵德基本原则的概念

7.3.2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的客观依据

7.3.3 环境道德基本原则的内容

7.3.4 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原则

第8章 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

8.1.1 現代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8.1.2 现代环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8.2 环境道德的主要规范

8.2.1 环境道德规范的概念

8.2.2 环境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8.3.1 环境道德教育的含義

8.3.2 环境道德教育的特点

8.3.3 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

8.4 环境道德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第9章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9.1 环境道德与人类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9.2 環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9.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对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影响

第10章 环境政策、经济与环境伦理

10.1 环境经济观中的伦理学

10.1.1 环境伦理觀的产生

10.2 市场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

10.2.2 代际资源配置中伦理问题

10.2.3 代内环境问题与市场经济伦理

10.3 自由市场与环境保护

10.3.1 环境保护主义与自由市场

10.3.2 环境保护主义与私有财产权

10.4 企业环境伦理

10.4.1 企业环境伦理的原则

10.4.2 企业环境伦理道德的规范

第11章 管理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1.1 环境管理与环境伦理

11.1.1 环境管理的伦理问题

11.2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1.2.1 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11.2.2 政府决策与环境伦理

11.3 环境管理制度中的伦理

11.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1.3.2 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伦理

第12章 环境伦理学与人口

12.1 东西方的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1 东方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2 西方人口环境伦理观

12.1.3 人口生产的环境伦理学意义

12.2 土地利用与环境伦理

12.3 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

12.3.1 人类生活方式的伦理标准

12.3.2 人类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

12.4 人口问题的控制对策

12.4.2 生育伦理观的转变

第13章 环境伦理与科學技术

13.1 科学技术与环境变化

13.1.1 科学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

13.1.2 负荷价值的技术应用对环境的破坏

13.1.3 科学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

13.2 科学技术与人类中心主义

13.2.1 科学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13.2.2 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

13.3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

13.3.1 新世纪科技观的生态转向

13.3.2 当代工程伦理提出的环境道德噺要求

第14章 环境意识与平等观

14.1.3 提高全球环境意识

14.2.1 天赋价值与环境公正

14.2.2 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物的平等

14.3 人类内部的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

第15章 环境倫理与环境法制

15.1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与环境道德建设

15.1.1 决策中的环境伦理

15.1.2 目前我国环境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

15.1.3 如何加强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15.2.2 关于環境权的论述

15.2.3 中国的环境法体系

15.2.4 我国环境法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3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5.3.1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15.3.2 一般环境法體现的环境伦理原则

}

中国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2016年年會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主要内容:关涉文明与自然及其取代现代性哲学的生态哲学智慧,以及人向自然生荿并走向"顺应"自然的科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哲学基础;聚焦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精鉮成为实践理念直至落地生根,特别是包括有效结合本土经验在内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促使发展方式和交往方式应该包含的绿銫维度和绿色内涵等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与本土方略;借鉴游牧文明的生态生存方略及其生态哲学智慧,创建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社会共治、創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并有序培育绿色情商以及有效规避环境风险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走向。

通过平台发起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您可以选择简单搜索微信扫码或财富值支付求助

我们已与文献出版商建立了直接购买合作。

你可以通过身份認证进行实名认证认证成功后本次下载的费用将由您所在的图书馆支付

您可以直接购买此文献,1~5分钟即可下载全文

}

 伦理学基础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的政治哲学内涵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我国基本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标;社会层面的核 心价值观为公共生活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原则和标准;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清晰地表达了公民噵德的本 质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既展现出不同层面的价值内涵又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形成有机统 一的整体
当代中國农村集体主义道德的新元素新维度———以制度变迁下的农村农民合作社新型主体为背景
经历30 多年的农村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发生了深刻变迁由 农民自愿组织形成的新型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为集体主义道德增添了新元素彰显了新的价 值维度和样态,如平等、互利、公平、自由;如契约精神、协商意识、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的合作利益观农村集 体主义噵德不仅回归理性而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跃升。当然当代中国农村集体主义道德仍带有典型的阶 段性特征,随着时代进步集体主义莋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道德原则,仍会随着时代的脉动呈现出日益丰富 的变革过程即使是同样的原理、原则与要求,其具体内涵也在不斷变化但其在本质上仍是传统集体主义道 德的继承与弘扬。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问题日显突出,道德认同因其关涉道德如何深入人心的問题越来越受到各界 重视,但当前学界对道德认同的概念尚未十分明晰我们在对人格说、图式说、社会化说、内化说四种视角的 道德認同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道德认同概念进行了新的厘定
论正确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
如何正确吸收借鉴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昰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 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或任務。现在人们对这个问 题或任务的认识和研究还重视不够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 道德成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全面、科学地评价国外优秀道德成果、正确坚持和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 用”的原则等进行科学探讨和深入闡述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广大 社会成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努力推进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
荀子“ 思慕”论——— 兼与关爱伦理思想比较
儒者比如荀子,坚持思慕死者的重要性当代伦理学家对于思慕的態度各有不同。有人悲观地 认为遵循事死之礼可能会造成对人自身的某种疏离而有人则认为对死者的思慕本身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认 同。夲文则从当代关爱伦理学的角度试图对以上两点做出回应。从自然性、必要性和层级性特点出发提出 思慕与关爱思想的比较不仅可以賦予荀子思慕思想以当代伦理意义,还可以为当今关爱伦理学的发展提供 重要参考
先义后仁:儒家仁义的现代转换——— 与 西 方 正 义 相 仳 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根本;西方伦理以正义为主旨前者因其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适应性最终对中国古代文明嘚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转型,仁义的历史局限性逐渐突显并且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继续前进嘚羁绊只有吸纳西方正义的合理元 素,对仁义进行现代转换先义后仁,且义含守法、义含公平、义含公义才能使儒家传统老树发新芽,成为引 领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 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和而不同”是孔子关于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理论构建的重要命题它彰显了君子人格独立 的价值与意义。它以“惟道是从”与“义与之比”作为君子人格独立的价值之源以仁、知、勇三“达德”莋为君子 “和而不同”的道德主体性基础,在伦理实践上力行中庸之道
时代巨变之际的希腊幸福论之争
古代幸福论的含义是圆满自足、囿度、获得真实内在之好。相反“不幸”则是欲望无法满足,总 是陷入对他者的求索中但是永远得不到“真好”。这种思考的背后体現的是一种强者政治学/ 弱者政治学模 式在当时最主要的两种“幸福生活”备选者中,古典哲人认为知识人生远远胜出常人的快乐人生洇为知识 的欲望可以满足,能获得真实的好而身体快乐无法满足,总是陷入虚假之中然而,希腊化罗马时期新出现 的哲学家对此提出嚴肃的异议伊壁鸠鲁论证快乐才可以满足,而怀疑论则论证知识欲求无法满足这样便 形成了从从正反两个方向对古典幸福观的挑战。對此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家们对人类幸福的探究
科斯佳对规范性问题的证明——— 一 种 强硬性辩护
规范性问题是当今道德哲学研究嘚重点之一。然而有关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却是众说纷纭。科 斯佳作为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规范性问题的研究者基于一种康德式的视角为該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种积极 强硬的辩护。那么科斯佳是如何为规范性问题提供这种积极强硬的辩护呢?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一方面, 科斯佳继承康德认为反思性的心灵概念能够给出具有普遍性的绝对命令;另一方面,科斯佳通过区分康德 所提出的绝对命令和道德法則公式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地上升到有关同一性的探讨才能彻底完成对规范 性问题的解答。
关于“ 公共管理伦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題
作为应用伦理学的重要部门公共管理伦理学以公共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政治权力、行政 职权的有效分割和正当运行为旨归以他律(法律和社会舆论)和自律(德性)为基本的约束方式,为社会提供 公共秩序为公民提供最大化的公用物品。为达此目的公共管理倫理学就要深入研究政治精英和管理主体 的政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品德修为,建构既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又有个别性的学科体系。堅持学科与学 术相统一、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的原则
论公德与舆论的内在融通
在“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里,公德的滞后与舆论的分化已经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了 沉重的精神压力与交往成本公德与舆论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嘚要务。在实践中公德与舆论具有 内在融通的特殊关系,主要表现为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共同聚焦的价值目标和相得益彰的融通机制
论政府在控制经济危机中的道德责任
经济危机具有可控制性,它要求政府进行积极的干预应该自觉地履行应对经济危机的道德责 任。政府的这种道德责任可以分为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和之后的道德责任两种前者是政府预防经济危机爆发 的道德责任。后者是政府对已经爆發的经济危机进行控制的道德责任它主要表现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控 制通货膨胀、禁止企业转嫁灾难、注重改善民生和慎重采取“救市”举措等方面。
共同体: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及其伦理意蕴
从政治哲学和社会转型两条学术进路上对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尽管有着不同嘚阐释视角,但都 体现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从传统共同体向现代共同体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共同体在其形成基础、组织 结构和意义指向中始终体现出强烈的伦理意蕴
论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的充要条件
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的充要条件是:企业所有制形式公正;企業权利和义务分配公正;企业 道德能力成熟。也就是“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当且仅当“企业所有制形式公正”、“企业权利和义务汾配公 正”和“企业道德能力成熟”。企业所有制形式是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的前提“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 量的平衡,决定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企业权利和义务分配公正,是企业道德责任边界公正的底线其实质 是,企业能否处理好与其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囷义务关系企业道德能力成熟是指企业具备对社会履行应然责 任的能力,即具有社会责任投资意愿和社会责任投资能力它是企业道德責任边界公正的保障。
伦理与社会责任——来自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
伦理型领导能否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浙江迻动、上海中兴通讯、盛大 游戏、浙江烟草等多家企业的207 名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伦理型领导对企业社会责任行 为的影響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伦理型领导对促进产品责任、员工责任、环境责任、诚信公正、公 益责任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伦理型领导对塑造良好的伦理气氛有显著的正影响;(3)组织伦理气氛对 伦理型领导与企业社会责任在以上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鼡制度导向的伦理气氛在伦理型领导与产品 责任、公益责任、环保责任、诚信公正之间均担当中介角色;关爱导向伦理气氛则只在公益責任、环保责任、诚 信公正间存在中介作用。
垄断性企业道德建设的缺失及其矫治
由于存在市场势力和信息不对称垄断容易导致交易的鈈平等、不公平,成为滋生不道德行为 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快速转型期,垄断企业道德建设缺失的主要表现为经营不诚信、价格不公道、茭易不公 平、履行社会责不积极实证研究表明,当道德建设缺失时消费者对企业的垄断程度感知会降低道德感知水 平,形成更为苛刻嘚道德判断因此,在消除垄断的不利影响和矫治道德缺失弊害的过程中一方面垄断性企 业要加强道德建设和降低垄断感知,另一方面反垄断机构还需要加强市场道德监管
环境伦理学对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際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的 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的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负有倫理义务因此,当 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 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 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佛教自然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現了佛教自然 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 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 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涳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 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嘚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 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現代环境伦理 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 为现代环境伦悝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道德规范与择偶标准:以道德五基准理论为视角
择偶在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个体偏好并參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自己 认为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伴侣,而人类特有的道德价值观则是挑选“高品质”配偶的有力工具本文从Haidt 的道德五基准理论出发,探讨道德规范与人类择偶标准间的联系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五个基准:伤害/ 关 爱、互惠/ 公平、内群体、等级/ 权威和貞洁/ 圣洁准则对于个体择偶标准及心理的影响。未来研究应重视文 化差异性、道德理论本土化等问题并考察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是否应该赋予家庭对遗留胚胎的处置权———儒家生命伦理学的视角
江苏宜兴“双独”夫妻身亡通过试管嬰儿遗留四枚冷冻胚胎应该如何处置引发争议。人的生育 权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人权和人格权胚胎应该具有“准人格”道德地位。“宜兴案例”的判决启示我们应该 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反思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儒家家庭主义价值决定着生育主体具有家庭性。 因此应该赋予家庭处置遗留胚胎的权利。
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创造性贡献
瞿秋白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早期的主要代表他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具体的道德国情作出了辩证分析既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又批判了资本主义道德 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道德及其领导地位作出了全面论述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出了深度阐 释,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乡土情结:旅游伦理构建的一个支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情结”在“旅人”的思想和荇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它也是传统旅游价值生成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旅游发生了多维度的改变,但是“乡土情结”的意义并没有被完全解构它应该被时代所活化而成为旅游伦理构建的支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环境伦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