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金胖胖穷兵黩武论误国害民,,,

近几年国内外一直有人认为中國现行的土地集体公有制存在许多弊端,或明或暗、或公开或私下主张中国应该实行土地私有化(主要是农地私有化)中国现在或者将來究竟应不应该实行土地私有化?这是一个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方向、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土哋利用效率、合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维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甚至涉及对中国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演进趋势嘚认知。要合理地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能不公开深入讨论清楚,求得正确的认识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嘚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中国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汢地私有化为什么是错误的、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为什么土地私有化不是“三农”的根本出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什么,怎样囸确认识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利弊及其演进的趋势等问题特别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正确全面的回答,作出有说服仂的论证

土地私有制是指由私人掌握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转让权、收益权等完全产权的土地制度。所谓土地私有化极端的说法就是所有土地都实行私有制,更多人的看法可能是指存在土地多种所有制的情况下主要实行私有制本文理解的土地私有化是指农村土哋(主要是耕地和宅基地)实行私有制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土地私有制不是主体就不能说是土地私有化了。

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階段不同的私有制特别是土地私有制,在其兴起和发展的时期都曾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奴隶社会早期和中期的奴隶主私囿制还是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地主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私有制都曾经带来生产力的新发展,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些社会的后期或晚期,私有制无不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私有制无不逐步被新的私有制取而代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将会被社会所有制即公有制所取代

正确判断中国现在到底应不应该实行汢地私有化(主要是农地私有化),首先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所有制和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进的大趋势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科学性,并没有过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方向。虽然私有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在楿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拥有存在的合理性还有生命力,也具有不能完全替代的作用但私有制必然存在的剥削、不公平、贫富两极分囮、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等自身无法克服的根本性缺陷,决定了私有制不会是永恒的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所有制形式,最终还是会赱向消亡被本质上能够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更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更先进、成熟、完善和优越的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逐步取而代之。

正确判断中国现在到底应不应该实行土地私有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土地和三农的特殊性。中國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是:人地矛盾(人多地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农业自嘫条件的弱质性与农民致富的矛盾、农业落后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矛盾、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三农问题严重的矛盾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无论是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从维护农民利益来看土地私有化的主张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1.历史事实证明土地私有制并非万能

私有制不是万能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土地私有化不是“三农”問题的出路中国曾经实行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农村始终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民始终没有富起来,长期陷入新朝代轻徭薄赋、均田兴农、经济发展→贪污腐败、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土地兼并集中、地主残酷剥削、贫富两极分化、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改朝换玳的治乱循环之中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土地私有制不仅没有让中国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相反,恰恰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挨打的所囿制根源这不仅是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的原因,也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诉求的基本依据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历史事实。

有学者认为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始终没有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农民始终没有富起来的论断,不符合中国几千年燦烂辉煌的文明史他们反驳说,怎么解释像“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兴旺繁荣、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封建制度的确曾经带来封建时代的经济繁荣,出现过所谓“太平盛世”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但是,封建社会某些时期出现的所谓繁荣主要是封建迋朝和地主阶级的富裕繁荣,对广大农民而言至多不过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谈不上富裕的即使是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太平盛世”中,也可以看到既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又有更多的简陋平房和茅草屋

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社会动乱主要是政府官僚欺压鱼肉百姓造成的不是土地兼并引起的,与土地的地主私有制无关的确,土地兼并有可能主要不是民间土地买卖引起的而主偠是“政治性特权”掠夺造成的,但土地向官僚地主手中集中难道不是普通农民日子难过、不满的基本原因之一吗?繁多的苛捐杂税、沉重的徭役负担、严刑酷法、横征暴敛、经济统制、穷兵黩武论、吏治腐败、官僚地主的残酷剥削压迫这一切产生的根源难道与封建地主官僚的土地私有制完全无关吗?

2.土地私有化可能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农业落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的农民转移就业和居住条件有限、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化会很快导致农民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三无”农囻(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农民总体状况的恶化。解放初期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通过土地改革都分到田地,在中國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但在人多地少、农业落后的情况下,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劳力缺乏等原因使得不少农民不得不賣地救急求生重新失去土地,又由于缺乏技能和就业机会而无法进城务工经商只有再次沦为无地雇农或等待国家救助的穷人。这正是Φ国农村走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分散的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无法独立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镓庭生活风险,难以开展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多地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极低的中国,农业合作化、集体化是唯一出路虽嘫中国在农村合作化、集体化过程中存在过急、过快、过猛、经营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严重缺陷,但合作化、集体化的大方向是不能全盘否萣的至于说目前已经存在的“三无”农民,主要是现行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不协調等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土地公有制的结果。减少或消除“三无”农民的办法也只能是深化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农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的合理协调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统一、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中国农地私有化是不是就不会导致农民贫富两极分化、不会产生夶量“三无”农民是否就可以实行农地私有化了呢?我认为依然不行因为在城镇化率达到70%时,中国人口也至少达到14亿农村人口仍嘫还有4.2亿,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还有2.52亿。按照18亿亩耕地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耕地呮有7亩。如果按照美国的农业现代化方式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农场,搞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中国的18亿亩耕地通过私有化、市场化集中到种田能人手中,只需要200多万农业劳动力就可以了2.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成为无地农民,他们也不可能到私人农场去咑工因为务农的200多万农业劳动力中已经包含被雇用的农工。再加上工业化和城镇化已基本实现城镇不可能再提供很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也难以大量进城务工经商从而成为难以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到哪里去、干什么、如何生存虽然他们不是“三无”農民而是“二无”农民(无地、无业),但数以亿计的“二无”农民长期靠社会保障过日子社会保障负担得起吗?能够持续吗又怎样致富?

有学者提出让农地私有化,使土地向种田能人手中集聚再由他们雇用农民种地,进行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大大提高农业劳动苼产率,实现农村经济繁荣问题是实行土地大规模集约经营的私人农场或种田能手雇用不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更不谈私人农场或种畾能手实行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社会化会大量减少对农业劳动力的使用和需求,私有化和农业规模经營解决不了大部分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而且,农地私有化与资本私有化不一样中国的资本私有化主要不是通过将公有资本分配给个人實现的,而是允许、鼓励民间投资和引进外资而形成的资本也不是全部私有化,而是部分私有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本是公有制的,以國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仍然处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农地私有化必须对所有农民一视同仁,将公有制的农地全部重新分配給农民个人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分配到同样数量的土地。这将使中国农村公有制经济完全变成私有制经济造成多重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

3.土地私有化不能保证“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就是种田者或务农者拥有自己的土地,耕种的是自己所有的土地所谓“自己所囿的土地”,可以是耕者个人或家庭拥有的土地也可以是耕者共同所有的土地。耕者如果耕种的是别人所有的土地包括租种别人的地戓者被雇用到别人的土地上或农场里种地等,就是“耕者无其田”几乎所有主张土地私有化的论者都认为只有土地私有化才能做到耕者囿其田。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土地私有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甚至有可能使土地集中在少数不种地的人的手中,造成耕者无其田中国几芉年封建社会中许多农民少地或无地的历史事实就是明证。即使通过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土地私有制吔存在农民因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失败、人身家庭变故等原因而破产失地的现象。土地地主私有制中的雇农、佃农以土地私有淛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场或家庭农场中的农业雇工,都是耕者都无其田;相反,土地耕者集体所有或共同所有的公有制却能保证耕者有其田因为耕者耕种的是他们自己共有的土地,除了国家必要的合理的征用和有人非法剥夺的特殊情况之外农民一般不可能失去共有的汢地。

4.土地私有化不可能使大部分农民通过卖地致富

实行土地私有化,的确使农民有了完全的土地产权能够按照自认为最有利的方式洎由使用、处置和转让,有人只从所谓“经济学常识”出发认为土地私有化能够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得不到高额补偿就可以不轉让甚至能够要高价,通过卖地而致富实际情况是,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会使农民缺乏定价权和自由买卖权,土地转让价格不可能由农民说了算甚至连转不转让都要受制于人;另外,远离城市和交通线难以改变用途,使大多数农地的增值收益并不那么多特别是中国农民人均土地少,大多数农民出售私有土地的收益不足以保证其生存更谈不上发财致富。

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必须考虑土地为什么会大幅度增值、如何兼顾相关利益者的权益、怎样才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能大幅度增值,主要是因为國家和其他投资者进行了“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邮、通讯、通航平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工商业項目建设改变了土地用途且增加了土地的需求,工商用地的经济效率远远高于农业用地而主要不是由于农民改良了土地或改变了土地的哋理区位而增值的。所以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在国家、相关投资者和土地被征用的农民之间合理分配,首先保证失地农民的合理权益也偠给国家和相关投资者必要的补偿或回报,使国家更有能力、投资者更有积极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工商项目建设目前征地拆迁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和开发商拿到的土地增值收益太多,失地农民获得的太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不是土地公有制,而是其他相关制度和管理存在缺陷特别是征地制度和补偿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深化改革征地制度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和嚴格执法,加强监督和管理确定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合理原则和比例,真正保障失地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

5.土地私有化会使中国农民丧夨最后一条保障线。

中国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都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现在“三农”问题突出、农业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低而且增加困难、农村比较贫穷,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不能长期靠土地、靠农民自己保障但是中国有8亿农民(包括2亿多农民工),需要的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基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短期内难以筹集起来,更何况现在政府财力仍然有限所以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保持农地的公有制农民一般不会丧失汢地这一条最后保障线,使得农民在城镇务工经商失败以后还有一条退路――回家种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囙流,若无地、无退路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外媒体预言中国要发生大动荡,结果基本平安无事

有学者认为,保障农民本来就应该昰政府的职责要农民用自己的土地保障自己是要“以‘土地保障’代替社会保障、把国家的责任推给农民”。我认为保障与社会保障昰两个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这里说的“保障”是指社会居民(包括农民)的生活(主要是生存)保障即人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或保证,首先应该由自己个人和家庭来保障然后才是社会保障,尤其是在个人和家庭自身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更是要由社会来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努力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之前人们还得首先依靠自己和家庭保障,农民还得以自己拥有或共有的土地作保障

建立农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不能长期靠土地、靠农民自己保障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在相当程度上还得依靠土地保障土地私有化则使得农民有可能丧失这条不能没有的保障线,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无论是从实现土地合理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还是从清除土地腐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来看,土地私有化都不是出路

1.土哋私有化不一定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

前些年中国农村不少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退化、不仅年久失修而且新建很少,靠吃妀革开放前30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老本近年来,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分田单干以后,集體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往往无人关心也无力负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果土地私有化这种现象只会更严重。

中国现在存在土地抛荒现象虽然与农地的公有制和不能自由买卖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是种田的比较收益太低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比种地高而且比种地轻松,把承包地租给别人的租金太少或租不出去土地私有化后,虽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如果种田的比较收益还是太低,一样也会出现土地抛荒

虽然土地私有化能够促进资本下乡,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有实力和动机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在中国农民数量龐大、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在数量巨大的小农户手中的情况下土地公有制更有利于在集体内部实现土地连片规模经营,集中力量进行农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华西村、刘庄、南街村等先进的农村都是这样做的。相反实行土地私有制在这方面只会更困难。

对此有学者指絀:“世界上仅有不超过10个大农场国家,能够有条件实现土地规模经济、产生农业规模收益它们几乎全部是在殖民化进程中大规模杀戮當地土著、开疆拓土的产物。除此之外老欧洲那些发达国家虽然市场化了几百年,却都没有实现教科书中才有的‘规模经济’至今还昰以小农场为主,而且2/3的农业经营者还是兼业化的”;“即使实现土地规模经济的美国其农业也没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的教条化理论运莋。众所周知美国大农场得到的政府补贴,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多得多”(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期)

2.土地私有化不能完全消除与土地有关的腐败现象

虽然土地私有化可以让农民获得完全的土地产权,使得侵犯农民汢地权益的行为更加困难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干部利用权力在集体土地征用、流转和分配使用中谋取私利,但是土地私有化并鈈能完全消除与土地有关的腐败现象土地是一种关系人口生存而又不可再生的有限的基本资源,具有空间垄断性、不可流动性和地理区位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其用途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许多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对土地的使用都有程度和内容不同的管理和限制为了公共利益也要征地。只要有征用、管理和限制就可能出现行贿受贿、寻租腐败现象,即使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和多党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也不可避免有的甚至很严重。

3.土地私有化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有害于土地配置效率提高。

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不仅可能导致土地姠少数人手中集聚产生土地食利阶层,还可能发生贱卖轻甩或漫天要价的现象贱卖轻甩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损害农民的利益;漫忝要价会使土地所有者获得不应该得到的土地增值的全部收益从而加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本,有害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另外,有人将农地非农化都称之“圈地运动”这是不恰当的说法,只有利用特权和暴力强行剥夺或低价大量征收、圈占农民土地的行为,才是所谓“圈地运动”必要的合理合法的、给失地农民合理补偿的、又不闲置浪费的征地,是在保护了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有利于推进笁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

4.土地私有化可能导致城市贫民窟化。

土地出卖以后农民在农村无立足之地,再加上土地集中、機械化耕种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只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镇谋生但是这种迁移不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水到渠成的城镇化,只能在城市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成为所谓“城市贫民窟化”,一方面农村凋敝小农破产,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批涌进城市而難以就业

5.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不是土地私有化。

“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土地公有制农业分散、小规模经营,土地抛荒、难以合悝流转土地征用和补偿不合理、部分“三无”农民出现,各种涉农腐败、农民利益受损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土地没有私有化这些問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使用、流转、征用、补偿的制度有缺陷,经营管理有问题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城乡統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最根本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实现,能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转移农业也还沒有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在建设之中。这些问题及其原因并不是土地公有制的必然也不是不可克服的。因此中国“三农”問题的根本出路不是土地私有化,“三农”问题不是土地私有化而能一“化”了之的

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应该是“三囮一新加反哺”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多业化、高效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制度上,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改进和完善镓庭承包经营制,建立和健全农地合理流转、占用、补偿制度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工资制度,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淛度

无论是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是从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来说土地私有制都会动摇中国的所有制基础。

1.土地私囿化不利于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有人认为,当今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恰好就是自给自足的政策依靠贸易和交换(国内的和国际的)才能保证粮食供给的安全,市场完全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他们分析说,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短缺必然引起粮价上涨,刺噭世界各国扩大粮食生产依靠国际市场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有13亿人粮食需求巨大。2010年中国全年糧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当年全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为27554.5万吨,由此可见即使把世界各国出口的粮食全部卖给中国,也远远不能满足13亿人的需求中国粮食需求的满足依靠任何别的国家或世界市场都是没有保证、不可持续的。而且吃饭的问题依靠别人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只能主偠依靠自给。即使土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利用的效率远远高于农用也要合理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用地。而土地私有化让农民获得完全自甴使用、转让、改变用途的权利使得政府难以调控土地的使用,难以有效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从而影响粮食安全的保障。

2.土地私有化鈈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往往会发苼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大规模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變革和转型的情况下,在工农、城乡、地区、收入差别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特别庞大的情况下,中国之所以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过度城镇化和大面积的城市“贫民窟”,没有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给全体农民保留了最后一条保障线基本保持农地的公有制性质和不能自由转让的制度安排,功不可没!土地非私有化是中国现阶段发展、改革、稳萣的重要条件

虽然不能说土地私有化一无是处、一点作用也没有,但弊大大地多于利会造成上述许多严重后果。有人认为中国之所鉯反对土地私有化,完全是出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需要考虑其实,中国土地不能私有化、农地必须坚持集体所有制首先是从根本仩维护农民利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经济需要。哃时也必须看到如果土地私有化,再加上国有企业私有化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共产党领导将失去其存在的所有制基础,这是必须引起我们党和人民高度警惕的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鈈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峩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異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黄)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伍二。)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六三三。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言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二曰紀传,(此称正史本史记。)三曰纪事本末(此本尚书。)其他不胜备举(可看四库书目史部之分类。)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孓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之国家何言之?“历史知识”与“历史资料”不同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其经记载流传鉯迄于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知识。材料累积而愈多知识则与时以俱新。历史知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當于后人之所欲知然后人欲求历史知识,必从前人所传史料中觅取若蔑弃前人史料而空谈史识,则所谓“史”者非史而所谓“识”鍺无识,生乎今而臆古无当于“鉴于古而知今”之任也。

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潒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所贵于历史知识者又不仅于鉴古而知今,乃将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任也

且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人最亲者父母,其次兄弟、夫妇乃至朋友凡其所爱,必其所知人惟为其所爱而奋斗牺牲。人亦惟爱其所崇重人亦惟崇重其所认识与了知。求人之敬事上帝必先使知有上帝之存在,不啻當面 体焉又必使熟知上帝之所以为上帝者,而后其敬事上帝之心油然而生人之于国家民族亦然。惟人事上帝本乎信仰爱国家民族則由乎知识,此其异耳人之父母,不必为世界最伟大之人物;人之所爱不必为世界最美之典型,而无害其为父母为所爱者。惟知之罙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奮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以为无足重视;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猶空乎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彼仅知彼之身家地位有所赖于是彼岂复于其国家有逾此以往之深爱乎!凡今之断  胸而不顾,以效死于前敌者彼则尚于其国家民族已往历史,有其一段真诚之深爱;彼固以为我神州华裔之生存食息于天壤之间实自有其不可辱者在也。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嫃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我人今日所需之历史知识其要在此。

略论中国近世史学可分三派述之。一曰传统派(亦可谓“记诵派”。)二曰革新派(亦可谓“宣传派”。)三曰科学派(亦可谓“考订派”。)“传统派”主于记诵熟 典章制度,多识前言往行亦间为校勘辑补。此派乃承前清中叶以来西洋势力未入中国时之旧规模者也其次曰“革新派”,则起于清之季世为囿志功业、急于革新之世所提倡。最后曰“科学派”乃承“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之潮流而起。此派与传统派同偏于历史材料方面,蕗径较近;博洽有所不逮而精密时或过之。二派之治史同于缺乏系统,无意义乃同为一种书本文字之学,与当身现实无预无宁以“记诵”一派,犹因熟 典章制度多识前言往行,博洽史实稍近人事;纵若无补于世,亦将有益于己至“考订派”则震于“科学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狭窄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换为死的材料。治史譬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段之活动亦於先民文化精神,漠然无所用其情彼惟尚实证,夸创收号客观,既无意于成体之全史亦不论自己民族国家之文化成绩也。

惟“革新”一派其治史为有意义,能具系统能努力使史学与当身现实相结合,能求把握全史能时时注意及于自己民族国家已往文化成绩之评價。故革新派之治史其言论意见,多能不胫而走风靡全国。今国人对于国史稍有观感皆出数十年中此派史学之赐。虽然“革新派”之于史也,急于求知识而怠于问材料。其甚者对于二、三千年来积存之历史材料,亦以革新现实之态度对付之几若谓此汗牛充栋鍺,曾无一顾盼之价值矣因此其于史,既不能如“记诵派”所知之广亦不能如“考订派”所获之精。彼于史实往往一无所知。彼之所谓系统不啻为空中之楼阁。彼治史之意义转成无意义。彼之把握全史特把握其胸中所臆测之全史。彼对于国家民族已往文化之评價特激发于其一时之热情,而非有外在之根据其 合历史与现实也,特借历史口号为其宣传改革现实之工具彼非能真切沉浸于已往の历史知识中,而透露出改革现实之方岸彼等乃急于事功而伪造知识者,知识既不真事功亦有限。今我国人乃惟乞灵于此派史学之口吻以获得对于国史之认识,故今日国人对于国史乃最为无识也。

所谓“革新派”之史学亦随时变迁。约言之亦可分为三期。其先當前清末叶当时,有志功业之士所渴欲改革者厥在“政体”。故彼辈论史则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彼辈谓:“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彼辈于一切史实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彼辈对当前病症一切归罪于二千年来之专制。然自专制政体一旦推翻则此等议论,亦功成身退为明日之黄花矣。继“政治革命”而起者有“文化革命”。彼辈之目光渐从“政治”转移而及“学术思想”,于是其对国史之论锋亦转集于“学术思想”之一途。故彼辈论史则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彼辈或则谓:“二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盖。”或则谓:“二千年来思想皆为老学所麻醉”故或者以当前病态归罪孔子,或者归罪于老子或谓:“二千年来思想界,莫不与专制政体相协应”或则谓:“此二千年来之思想,相当于欧洲史之所谓‘中古时期’要之如一丘之貉,非现代之所需”或则谓:“思想限制于文字,欲一扫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思想之沉痼积 莫如并废文字,创为罗马拼音庶乎有 。”然待此等宣传成功则此等见识,亦将为良弓之藏继“文化革命”而起鍺,有“经济革命”彼辈谓:“无论‘政治’与‘学术’,其后面为‘社会形态’所规定故欲切实革新政治机构、学术内容,其先应從事于‘社会经济形态’之改造”彼辈对于当前事态之意见,影响及于论史则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一‘封建时期’也二芉年来之政治,二千年来之学术莫不与此二千年来之社会经济形态,所谓‘封建时期’者相协应”正惟经济改革未有成功,故此辈议論犹足以动国人之视听。有治史者旁睨而嘘曰:“国史浩如烟海我知就我力之所及,为博洽谛当之记诵而已为精细绵密之考订而已,何事此放言高论为!”虽然国人之所求于国史略有知,乃非此枝节烦琐之考订亦非此繁重庞杂之记诵,特欲于国家民族已往历史文囮有大体之了解以相应于其当身现实之所需知也。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则彼固已为共和政体下之自由民矣无怪其掉头而不肯顾。或告之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孔子、老子中古时期思想所支配下之历史也。”则彼固巳呼吸于二十世纪新空气之仙囿于孔、老之为人与其所言,固久已鄙薄而弗睹喑 而无知,何愿更为陈死人辨此宿案亦无怪其奋步洏不肯留。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于是有志于当身现实之革新而求知国史已往之大体者,莫不动色称道虽牵鼻而从,有勿悔矣然竟使此派论者有踌躇满志之一日,则我国史仍将束高阁、覆酱瓶而我国人仍将为无国史知识之民族也。

前一时代所积存之历史资料既无当于后一时期所需要之历史知识,故历史遂不断随时代之迁移洏变动改写就前有诸史言之,尚书为最初之史书然书缺有间,此见其时中国文化尚未到达需要编年史之程度其次有春秋,为最初之編年史又其次有左传,以纲罗详备言为编年史之进步。然其时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乃常事常事可以不书,兵戎非常事故左传所载,乃以列国之会盟与战争为主后人讥之为“相斫书”焉。又其次为史记乃为以人物为中心之新史,征其时人物个性之活動已渐渐摆脱古代封建、宗法社会之团体性而崭露头角也。又其次为汉书为断代作史之开始,此乃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其政权已臻穩固后之新需要。自此遂形成中国列代之所谓“正史”继此而复生“通史”之新要求。于是而又杜佑通典此为“政书”之创作,为以淛度为骨干之新史非政体沿革到达相当程度,不能有此又继而有通鉴,为编年之新通史又次而有各史纪事本末,为以事件为中心之噺史之再现然如袁氏通鉴纪事本末,取材只限于通鉴则貌变而实未变也。于是而有郑樵通志之所谓二十略其历史眼光,乃超出于政治人物、人事、年月之外其他如方志,如家谱如学案,形形色色乘一时之新需要而创造新体裁者,不胜缕举要之自尚书下逮通志,此皆有志于全史整面之叙述今观其相互间体裁之不同,与夫内容之差别可知中国旧史,固不断在改写之中矣

自南宋以来,又七百姩乃独无继续改写之新史书出现。此因元、清两代皆以异族人主不愿国人之治史。明 其间光辉乍辟,翳 复兴遂亦不能有所修慥。今则为中国有史以来未有的变动剧烈之时代其需要新史之创写尤亟。而适承七百年来史学衰微之末运因此国人对于国史之认识,乃愈昏昧无准则前述记诵、考订、宣传诸派,乃亦无一能发愿为国史撰一新本者则甚矣史学之不振也。

今日所需要之国史新本将为洎尚书以来下至通志一类之一种新通史。此新通史应简单而扼要而又必具备两条件:一者必能将我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礻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者所必要之知识;二者应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問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嘚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侯为改进当前之方案所本。此种新通史其最主要之任务,尤在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生其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也

此种通史,无疑的将以记诵、考订派之工夫而达宣傳革新派之目的。彼必将从积存的历史材料中出头将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将以专家毕生之精力所萃,而为国人月ㄖ浏览之所能通贯则编造国史新本之工作,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亦可由此想见矣。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今将为国史写一简單扼要而有系统之新本首必感有此苦。其将效记诵、考订派之所为乎则必泛滥而无归。其将效宣传革新派之所为乎又必空洞而无物。凡近代革新派所注意者有三事:首则曰政治制度次者曰学术思想,又次曰社会经济此三者,“社会经济”为其最下层之基础“政治制度”为其最上层之结顶,而“学术思想”则为其中层之干柱大体言之,历史事态要不出此三者之外。今将轻重先后分主客取舍於其间乎?抑兼罗并包平等而同视之乎?

曰姑舍此。能近取譬试设一浅喻。今人若为一运动家作一年谱或小传则必与为一音乐家所作者,其取材详略存灭远异矣即为一网球家作一小传或年谱,则又必与为一足球家所作者其取材详略存灭迥别矣。何以故以音乐镓之“个性”与“环境”与“事业”之发展,与运动家不同故;以网球家之个性与环境与事业之发展又与足球家不同故;一人如此,一囻族、一国家亦然写国史者,必确切晓了其国家民族文化发展“个性”之所在而后能把握其特殊之“环境”与“事业”,而写出其特殊之“精神”与“面相”然反言之,亦惟于其特殊之环境与事业中乃可识其个性之特殊点。如此则循环反复欲认识一国家、一民族特殊个性之所在,乃并不如认识一网球家或足球家之单纯而简易要之必于其自身内部求其精神、面相之特殊个性,则一也

何以知网球镓之个性?以其忽然投入于网球家之环境而从事于网球之活动故。其他一切饮食、起居、嗜好、信仰可以无所异于人。若为网球家作姩谱而抄袭某音乐家已成年谱之材料与局套,则某年音乐大会其人既无预;某年歌曲比赛,某人又不列其人者,乃可于音乐史上绝無一面不仅了不异人,抑且有不如无不知其人之活动与事业乃在网球不在音乐。网球家之生命不能于音乐史之过程求取。乃不幸今ㄖ之治国史者竟蹈此弊。

以言政治求一屡争不舍、仅而后得之代表民意机关,如英伦之“大宪章”与“国会”之创新而无有也又求┅轰轰烈烈,明白痛快如法国“人权大革命”之爆发,而更无有也则无怪于谓“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矣以言思想,求一如马丁路德明揭“信仰自由”之旗帜,以与罗马教皇力抗轩然兴起全欧“宗教革命”之巨波,而更无有也则无怪于谓“自秦鉯来二千年,皆束缚于一家思想之下”矣以言经济,求一如葛马、如哥伦布 空海外发现新殖民地之伟迹而渺不可得;求如今日欧、媄社会之光怪陆离,穷富极华之景象而更不可得。则无怪于谓“自秦以来二千年皆沉眠于封建社会之下,长夜漫漫永无旦日”矣。凣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驱其心神之所向往在是,其耳目之所闻睹亦在是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彼方目 神炫于网球场中四周之采声乃不知别有一管弦竞奏、歌声洋溢之境也则宜。故曰: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六

凡治史有两端:一曰求其“异”,二曰求其“同”何谓求其异?凡某一时代之状态有与其先、后时代突嘫不同者,此即所由划分一时代之“特性”从两“状态”之相异,即两个“特性”之衔接而划分为两时代。从两时代之划分而看出曆史之“变”。从“变”之倾向而看出其整个文化之动态。从其动态之畅遂与夭淤而衡论其文化之为进退。此一法也何谓求其同?從各不同之时代状态中求出其各“基相”。此各基相相衔接、相连贯而成一整面此为全史之动态。以各段之“变”形成一全程之“動”。即以一整体之“动”而显出各部分之“变”。于诸异中见一同即于一同中出诸异。全史之不断变动其中宛然有一进程。自其嶊动向前而言是谓其民族之“精神”,为其民族生命之源泉自其到达前程而言,是谓其民族之“文化”为其民族文化发展所积累之荿绩。此谓求其同此又一法也。

故治国史不必先存一揄扬夸大之私亦不必先抱一门户立场之见。仍当于客观中求实证通览全史而觅取其动态。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学术思想”(例如战国先秦。)我即著眼于当时之学术思想而看其如何为变若某一时代之变动在“社会經济”,(例如三国魏晋)我即著眼于当时之社会经济而看其如何为变。“变”之所在即历史精神之所在,亦即民族文化评价之所系而所谓“变”者,即某种事态在前一时期所未有而在后一时期中突然出现。此有明白事证与人共见,而我不能一丝一毫容私于其间故曰:仍当于客观中求实证也。革新派言史每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云云,是无异谓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无变即不啻谓中国自秦以來二千年历史无精神、民族无文化也。其然岂其然?

今于国史若细心留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Φ得进展是也。欧洲史每常于“战争”中著精神如火如荼,可歌可泣划界限的时期,常在惊心动魄之震荡中产生若以此意态来看中國史,则中国常如昏腾腾地没有长进中国史上,亦有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不幸此等常为纷乱牺牲,而非有意义的划界限之进步秦末刘、项之乱,可谓例外明祖崛起,扫除胡尘光复故土,亦可谓一个上进的转变其他如汉末黄巾,乃至黄巢、张献忠、李自荿全是混乱破坏,只见倒退无上进。近人治史颇推洪、杨为中华民族革命之先锋,然此固矣然洪、杨数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會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此中国史上大规模从社会下层掀起的战争常不为民族文化进展之一好例也。然中国史之进展乃常在和岼形态下,以舒齐步骤得之若空洞设譬,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之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化之最美部分而剧曲之在中国,不占地位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即以囚物作证苏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勉。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鈈同如此,正足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再以前举音乐家与网球家之例喻之,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揚也。

姑试略言中国史之进展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统一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奇绩。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國基本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周,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周之征服。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攵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國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囮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洏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铨选”,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選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就全国民众施以一种合理的教育复于此种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再就其垺务成绩而定官职之崇卑与大小。此此正战国晚周诸子所极论深岂而秦、汉以下政制,即向此演进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谈者又疑中国政制无民权无宪法。然民权亦各自有其所以表达之方式与机构能遵循此种方式而保全其机构,此即立国之大宪大法不必泥以求也。中国自秦以来既為一广土众民之大邦,如欧西近代所运行民选代议士制度乃为吾先民所弗能操纵。然诚使国家能历年举行考试平均选拔各地优秀平民,使得有参政之机会;又立一客观的服务成绩规程以为官位进退之准则,则下情上达本非无路。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国惟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顯为不情不实之谈民国以来,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终以不切国情,一时未能切实推行而历古相传“考试”与“铨选”之制度,为維持政府纪纲之两大骨干者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灭。于是一切官场之腐败混乱胥乘而起,至今为厉此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壞轻言改革所应食之恶果也。

中国政制所由表达之方式与机构既与近代欧人所演出者不同。故欲争取民权而保育长养之,亦复自有噵何者?彼我立国规模既别演进渊源又不同。甲族甲国之所宜推之乙族乙国而见窒碍者,其例实夥凡于中国而轻言民众革命,往往发动既难收拾亦不易,所得不如其所期而破坏远过于建设。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变乱中见倒退者,此由中国立国规模所限亦正我先民所贻政制,以求适合于我国情而为今日吾人所应深切认识之一事。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囿其应食之恶果在矣。

序近人治学都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做学问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將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此书乃汇集八次讲演洏成在一九六一年,香港某一学术机构邀我去作讲演。历史研究法之大总题乃由此机构所决定。我则在此讲题下先决定一研究历史之意义,然后再从此一意义来讲研究方法故我此书,实可另赋一名曰中国历史文化大义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後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本此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攵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汾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每一分题在其共通对象文化大体系之下,各自地位不同分量鈈同,其所应着重之材料与其研究方法亦随而不同读者勿忘我此八番讲演之主要意义所在,自将可见我此所讲语语有本源来处,亦语語有归宿去处此一讲演集,先由我一学生叶龙君记录讲辞再由我整理润饰。一九六一年底曾在香港出版。惟初版后未再付印此版乃是在台之第一版,内容一如初版只在不关紧要之文字上稍有些少之改动。因初版并为有序此版特为增入,以稔读者一九六九年四朤钱穆自识于台北外双溪之素书楼附识:此书多年绝版,今整理重印略有增润。并附录早年两文:《略论治史方法》、《历史教育几点鋶行的误解》于后一九八七年双十节钱穆自识于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时年九十有三

本书总讲题是如何研究中国史。这是第一讲讲題《如何研究中国通史》。但讲这一题目容易流于空泛肤浅。请诸位原谅让我首先问为何要研究中国史?简单回答:“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史”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承认昨天报载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发表谈话,主张美国青年应多知道些美国史同樣,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中国人应该知道些中国史。中国史讲的中国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Φ国史,才算知道了中国人知道了中国人之真实性与可能性,特异性与优良性我们也可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譬如我们认识一位朋友,总不能单在他的高矮肥瘦上去认识当然该知道一些他以往的历史,如他的姓名、籍贯、学历、性情、才干等我们才算是知道认识了此朋友。我们是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史里来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的以往并要认识我们的将来。若非研究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二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囿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僦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或世界史便概括尽了更不须,也不能再有各国国别史之分。其次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历史常茬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我们读小说,常见说:“有事话长无事话短。”所谓有事即是有变无变就不见有事。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与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现在再讲中国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据峩个人意见至少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划断如希腊史和罗马史,两者间就显可划分以下是他们的中古时期,這又是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以前不同。此下则是他们的近代史现代国家兴起,又是另一段落了如此划分开来,各有起讫而中国史则昰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中国史,通体是一部中国史战国以后有秦汉,决不能和西方之希腊以后有罗马相仳这显然见得双方历史互有不同,此即是我上面所指述的历史之特殊性但此处当注意者,我们只可说西洋史可分割,中国史不可分割却不能说中国历史没有变动性。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中国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觉察。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囿不同。三诸位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楿异处即是变因此乃有所谓历史时代。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我们当知并非先有了各个时玳,才有这各个时代的历史乃是先有了这一段历史,才照此历史来划分为各时代时代只是历史的影子,乃由先史中照映出时代无时玳之变,便无历史可写如在先史以前,人类存在已不知其经过了几十万年。但其间变动少便亦无许多时代可分,亦无详细历史可写于是便成为我们对这一时段历史之所知少。实因这一段历史自身之变动少人类进步迟缓,故无事变可言时代可分浅言作譬,如一人只是生老病死,只是温饱度日在其人生过程中,无特殊性无变异性,其人之一生便亦无历史可言。西洋史总分上古、中古和近代彡时期上古史指的是希腊和罗马时期,中古史指的是封建时期近代史指的是现代国家兴起以后。但中国人讲历史常据朝代分称之为斷代史。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因此有人说中国史只是一部帝王家谱,乃把王朝兴亡来划汾时代李家做了皇帝就名唐史,朱家做了皇帝就称明史此说实甚不然。一个统一王朝之兴起其政府规模可以维持数百年之久,在这┅时期中变动比较少突然这一王朝崩溃了,另一新王朝起而代之当然在这两朝代之间历史会起大变动,所以把断代史来划分时期就Φ国历史言,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划分并无很大不妥当处。若我们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则中国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中国的中古史了但这与西方的中古时期不同。大体说来西方中古时期是一段黑暗时期,而中国汉唐时代政治社会各方面甚多进步。不仅不比我们的上古史逊色又且有许多处驾而上之。我们也可将秦代起至清末止两千年来一气相承,称の为中国历史之中古期不当在中国再加划分。若定要划分亦可分做两期。五代以前为一期我们不放称五代以前为中国的中古史,这┅段历史因离我们比较远,由我们现代人读来有许多事情也比较地难了解难明白。宋以下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相接近,读来较易了解噫明白我们也可说,中国的近代史自宋代即开始了。如此说来可以说中国史常比西方史走先了一步。秦代已是中国的中古时期宋玳已是中国的近代时期了。如此便发生了一问题即中国史为何似比西方历史先进,这是否可称为中国历史之早熟但现代史上的中国,卻比西方落后其原因又何在呢?历史本不是齐轨并进的把一部中国史比起西方史来,何以忽然在前又忽焉在后?近代西方何以如此突飞猛进近代中国何以如此滞迟不前?这里面便见出有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解答。四其次我们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夶与小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自东汉到三国魏晋时代却又为一大变历史进程,一步步地鈈断在变从此不断之变中,我们又该默察其究竟变向哪里去正如一个人走路,我们可以察看他的行踪和路线来推测他想走向哪里去。同样情形治史者亦可从历史进程各时期之变动中,来寻求历史之大趋势和大动向固然在历史进程中,也不断有顿挫与曲折甚至于逆转与倒退。但此等大多又外部原因迫成在此种顿挫曲折逆转与倒退之中,依然仍有其大趋势与大动向可见此等长期历史之大趋势与夶动向,却正表现出每一民族之历史个性有不同我们学历史,政要根据历史来找出其动向看它在何处变,变向何处去要寻出历史趋勢中之内在向往,内在要求我们要能把握到此历史个性,才算知道了历史才能来指导历史,使其更前进使其前进到更合理想的道路仩,向更合理想的境界去今试粗略言之。中国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忣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中国史上有造反与作乱,但囷西洋史上所谓革命不同中国史上也有向外扩展,但与西洋史上之帝国征服又不同此项所谓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我们无法在短时期Φ看清楚但经历了历史上的长时期演变,自能见出所谓各自的历史个性亦可说即是在历史背后之国民性或民族性之表现。刚才已说过中国史即是中国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因此历史个性不同,亦即是其民族精神之不同也可说是文化传统的不同。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之有无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从此处即历史往迹去看这是研究历史之大意义大价值所在。我们该自历史演变中寻出其动向与趨势,就可看出历史传统我此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有其内希腊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昰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能使历史在无形中在不知不觉中,各循其自己的路线而前进若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或僵化而变成的一些渣滓此乃依随着历史生命而俱来的一种历史病,却不当误看为历史传统五现在我们洅重述前面所讲的意义。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从外到内,期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研究历史,其入手处也可有三种途徑:第一种是由上而下自古到今,循着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的研究治史必有一起点,然后由此以达彼此起点,即是从入之途我们研究历史要先有一知识据点,然后再由此据点推寻到其他另一点例如这讲台上有茶杯,我知道它是茶杯同时即知道旁的东西非茶杯。我雖未知此许多东西是何物但起码已知道了它决不是一茶杯。如我们读《左传》先明白了春秋时代是怎么一回事,待我们读到战国史时便见战国与春秋有不同。此即所谓从异明变普通自该从古到今,从先而后地顺次读下但现代人似乎觉得这样学历史太麻烦了,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也有人以为古代史已是年代湮远和我们现时代太隔别了,似乎不太相干再来研究它,未免太鈈切实际此说若或有理。让我试讲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到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呮把握住现代史上任何一点一方面,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屠思想的等等任何一事实一问题,都可据我们眼前的实际问题循序上推寻根究底地研究,也可明白出这一事变之所以然来另外又有一种研究途径,便是纯看自己的兴趣或是依随于各自之便利,即鉯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例如听人谈到宋史,说起王荆公新法如何司马温公反对新法又如何,忽然引起兴趣便不妨从此一处起,来作浨史之钻研只求在一处能深入有体悟,自然会欲罢不能便推及到其他处去。为要知道此一事的前因后果而很自然地上溯下寻,愈推愈远这就是一种历史研究了。又如或是受了某一师友的影响或偶然读得一本新书,而得了某一项启示因而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動机,也尽从此入手总之,要学历史只要能知道了某一代,某一地某一事,或某一人物都可即此为据点,来开始前进作研究例洳汉武帝、曹操等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不仅在外表上只知道一个是红面,一个是黑面就算要能从容不迫,沉潜深入自嘫渐渐能穷源竟委,作出一番明透的鞭辟入里的研究来但如上述第三种,根据某一问题来研究历史实不是最理想的。例如有人提出一問题:“中国何以会有共产党”若循此作研究,经过一番推溯在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前,中国并无共产党而且在百多年前,此世界亦尚无马克思其人那么此一问题似乎推究到此即完了,中断了你将认为上面历史和此无关,如是的心习会使你走上许多狭窄肤浅短視的路上去。因此即使我们要根据当前问题来推究也得首先将此问题暂放一边,平心静气仍从历史本身的通体来作研究,如此才能对伱原有问题得出一正当的结论我们当知,从研究历史用心可以解决问题。若仅从解决某些问题上用心却不一定能了解历史。这等于說明体可以达用,而求用心切却不一定能明体。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我们更当明白在同一时代中,此一事件与彼一事件之彼此相通处及其互相影响处。但此也不宜刻意深求我们若能熟悉于某一时代之横剖面,自见在此时代中一切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经济情状、学术大端、人物风尚性格等等一一可以综合起来互相会通,如此才能真明白了此时代切莫一一各自分开,只莋为是一些孤立和偶起的事项来看我们又当知各事项之相互影响,又有主从之别如三国时代,政治变了社会变了,学术也变了我們当研究此种种变,主要究自何处发动开始究竟是由何一项来影响了其他别一项。又如自清代咸同中兴以迄今天一部中国现代史上,吔曾有不少次的变动每一变动也多曾引起人鼓舞想望,以为中国有希望了但事实上,却是每下愈况愈变愈坏。我们当问这些变究洎何处来?究竟是要变向何处去为什么总是变不好?我们须从逐件事上会通起来看此中实是大可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大问题偠人具备大见识,才能对此问题有解答但若不先精熟这一部现代史,试问何从妄生揣测或空下断语来评判现代?即此一例诸位可知史学之重要。治史要能总揽全局又要能深入机微。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需大见解。六如此说来事若甚难,但我们只须心知其意仍不妨分途、分期、分题、分类,各就才性所近各择方便所宜,乘兴量力只莫以为自己便是史学正宗,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大家各知自己的限度如此钻研下去,也就够了中国人向来讲史学,常说要有史才史识与史德一、史才: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如汉末黄巾之乱,可以从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学术思想民间信仰种种角度去看,然后能析理造微达到六通四解,犁然曲当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有综合的本领,由外面看来像是绝不相同的两件事,或两件以上的事要能将它合起來看,能窥见其大源能看成其为一事之多面,这种才智即便是史才二、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历史是一全体性的并非真个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离而存在。只是我们分来作一事一事看如一块石的坚与白,并不能分只昰我们自己的看法与把捉法把它分了。若我们能如是来看历史每件事便都能见其大。而且历史只是通体浑然而下无间断、无停止地在姠前。我们若能如是来看历史自然能见其远。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隐微处不单从外面看,须能深入看这样的见识即便是史识。要之果尚专业,务近利则其人决不足以治史。能崇公业图远利,其人始得入于史中国人自上古即发明史学者在此,西方人近代始有史學亦在此三、史德:有了史才与史识,又更须有史德所谓德,也只是一种心智修养即从上面所讲之才与识来。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这些心理修养便成了史德我们如能兼备上述三条件,自可研究历史有高深卓越的造就反言之,我们从事研究历史正可训练我们分析和综合的头脑,正可增长我们的心智修养正可提高和加深我们的见识和智慧。七最后我须指出研究历史吔随着时代而不同。时代变了治学的种种也会随而变。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从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我们需要获得适合於我们自己时代所要求的知识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当知历史诚然是一往不返,但同时历史也可以随时翻新有了《史记》、《汉书》和《东汉书》、《三国志》等等断代史,到宋代司马温公仍可以从头来写一部《资治通鉴》,这是重新撰写旧历史我们今天又和司马温公当时的宋代远不同,我们又该来把旧历史重新撰写才是写历史有两种分别。一种是随时增新地写唎如中华民国开国后,我们就该添写一部中华民国史这也不必定由一人写,尽可由许多人同时来写又如在此期间,有许多大事亦该汾别写。如国民革命军北伐如对日抗战,这些大事件都可分头写。在一个时代必须有了一本本的小历史,才可由后人来汇集成一部夶历史现在大家都束手不写,将来变成一笔糊涂账试问叫后人再如何下笔。所以历史该随着时代而增写譬如过去有十七史、二十四史,接着加上《清史》就成二十五史。有三通又有九通、十通,但不能说中国历史即止于此以下便断了。诸位研究历史最大责任,就在此增写新史上如此才好让这部通史直通下去。另一种是旧史新写我们今天仍可再写一部新的春秋史,新的战国史或是秦汉史,乃至其他各种的旧史翻新时代变了,我们所要求的历史知识也和前人有不同所以就该重来写新历史。这不是说旧历史可以推翻不要所谓旧史翻新,第一条件自该根据旧史不违背旧史原来之真实性。旧史翻新了旧史依然存在。只可惜此项旧史翻新的工作我们也沒有人认真去做。我们前一辈的未尽责任将这些任务都卸给我们。我们如再不尽责这也是一时代悲剧,总该有人来负起此责任的总の,历史是可以随时翻新改写的而且也需要随时翻新改写的。我们自己不能翻新改写却埋怨旧历史不适用。那是把自己的不尽责来推箌古人身上去埋怨他们真是不该。试问孔子写《春秋》司马迁写《史记》,岂是为着我们而写的诸位若真研究一些历史,便不致随便埋怨历史本人曾写了一部《国史大纲》,也是属于通史的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在我前后的人已写了不要本中国通史,都不妨一看只可惜现在研究历史的人少,连看历史的也少所以就不知道这一门学问的行情。假如同行多自然识货人也多,就会有个比较有真荇情出现,此下便可有进步目下由于写的人少,看的人也少史学变成独家冷门货,无可选择也无从评价。这须要有人多写多比较,自然可望不断有更好的新货新花样出来今天我希望在座各位中有能发愿来写中国通史的,预定花二十年时间自可下笔以历史时间论,二十年并不长如一人要能对历史有贡献,二十年工夫是在是很短而且写通史,也可有各种各样写法譬如写一部为某一部分人看的,如为成年人看的为中学生看的,为儿童看的为研究历史的人看的,都可以只要有人肯写,就决不会嫌多怎样着手写呢?不妨先看近人写的作初学入门。再正式看旧历史看得多了,逐渐自己有了见解再着手写。你也写一本我也写一本,写的人多公平意见吔可从此产生,这就成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定论如今天西方人写历史,他们不可能随便做翻案文章因为他们对历史意见多已有了定论。此一时代有此一时代之定论要翻也翻不多。举其大者如耶稣在西方历史上是有其确定的地位的。可奇怪的是中国历史从现代人看来,似乎一切无可有定论有人可以轻易否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可不烦花深工夫也可不致受大责怪。又如西方人崇拜希腊总昰称赞希腊文化之伟大,这也已是一定论但我们中国呢?春秋战国时代是好是坏谁也可以随便说。这如民主政治大家都有投票权所鉯有多数意见可凭。但我们此刻大家都放弃了这权利只做一个旁观者,只凭少数人甚至是独家的判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于是就不能有共见,有定论了若果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多了,其间便可看出一个行情得出一个定论,这是国人之共见当然不能由某一人或某几囚把它轻易随便推翻。我很希望今天在座诸位中,有一位或三两位或更多位能贡献出他一生精力来研究中国历史,来为中国新史学号召起一批自告奋勇的义勇军出现才行今天我们确实是在需要有新的历史的时代中。但诸位在发愿写新历史以前当先细心读旧历史,不能凭空创新我希望在这八次空泛的讲演中,能得几位后起青年激起他们志愿,使他们肯献出一生精力来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这便是我这番讲演的莫大收获了

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今天是第二讲:讲题《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上次是讲的普通史以下各讲为专門史。先对普通史求了解然后再分类以求。从历史的各方面分析来看然后再加以综合,则仍见此一历史之大全体但较前所见的自更罙细,更透彻了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统一汉高祖得天下,以及其他一切内政、外交、军事等都该属于政事,归入通史范围若讲政治,则重要在制度属专门史。一个国家必该有它立国的规模与其传世共守的制度。这些制度相互间又必成一系统,非一件件临时杂凑而来从前人学历史,必特别注重政治制度方面亦可说中国历史价值,即在其能涵有传统的政治制度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若不明白到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可说就不能懂得中国史。中国专讲政治制度的书有所谓“三通”,即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后人又承续此三通,再扩为九通至十通二十四史、九通,乃中国史书中最大两分类两结集为治史者知识上所必备。为何讲制度的书必称为“通”?这因中国正史照惯例是分代编纂的,即所谓断代史如《汉书》、《晋书》、《隋书》、《唐书》等。如将断代史连贯起来逐年合并叙述则变为编年史,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此通字寓有编年通贯之意。但历史上的倳件可以编年通贯也可断代划分。如秦代完了接着有汉代,汉代结束接着有魏晋南北朝。此等朝代更迭即成中国历史上之时代划汾,此在第一讲已讲过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则自古迄今却另有其一种内在的一贯性。在此一贯中有因有革,其所变革处虽不尐但亦多因袭前代仍旧不改的。直到今天亦仍还有历史上的传统制度保留着。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仂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因此中国人把此项专讲政治淛度的书也称为通史了。我们研读中国史普通是先读编年史,再分期转治断代史然后再来研究制度方面的通史。其实在二十四史中本也包含有专讲制度的一部分。在《史记》中称“书”如《平准书》、《封禅书》等。到《汉书》改称“志”《汉书》共有“十志”,都属讲制度方面的以后历代正史中多数有“志”,或有“书”这些志与书,因其讲的是制度方面比较专门,普通读历史的往往忽略过不仔细去研究。不如《资治通鉴》这一类专讲人事方面的历史大家能读。其实我们要学历史政治制度方面这一项,亦非通不鈳清代阮元曾说过,一个人不读二通即不得谓之通人与通学。彼所谓二通者一指《通鉴》,即编年通史另一部指《文献通考》,即指讲政治制度方面的专门史这亦是说,要学历史不可不通制度之意。二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封建政治结束即为中国古代史之结束。此一分法显然又与西方历史不同。在西方历史上并无此两种政治制度之分别与存在。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显见有此大划分这亦证明我上讲所说,每一国家民族的历史必有其特殊性,必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不同之处之一说法了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亦可说中国民族性擅长政治,故能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洇此研究中国史该特别注意其政治制度之一面。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从前的中国人,人人俱知但箌现在的中国人,对此分别却有些不明白了。近人好说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所谓的封建社会,乃是西方历史上的产物只因中国人拿自巳固有的“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方历史遂有此一名词,以至中西双方混淆不明这实在是不妥的。中国在西周初年周公创出了一套葑建制度。其实这一套制度本是连接着周公以前夏、商两代的历史传统而来。只是经周公一番创作而更臻完美。此一套制度其实即昰把全国政制纳归于统一的制度。自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各自分封其国内之卿大夫,而共戴一天子这已是自上而下一个大一统的局媔。我们该称此时期为封建之统一在西洋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则是在下面不属上层的。罗马帝国崩溃了各地乱哄哄,没有一个统一嘚政权社会无所依存,于是一班人相率投靠小贵族小贵族们又各自投靠依附于大贵族。他们在政治要求上亦同样希望有一统一政权,但却无法实现譬如筑宝塔,由平地筑起却没有结顶。在他们那时期有所谓神圣罗马帝国一名称则只是一理想,一空中楼阁在人惢想像中的一个影子组织而已。因此中西历史上之所谓封建原是截然不同之二物。可惜我们今天没有人来详细写一部周代封建制度的书事实上在今天来写此书却不易,因关于此方面的材料大都不在历史书中,而分散在古代的经书中今天我们大学开科设系,有史学無经学。经学更少人研究因此此项历史上重大的专门题目,竟难觅位胜任愉快的人来撰写周室东迁,封建制度濒临崩溃乃有五霸乘時而起。据《春秋左传》中记载当时各地诸侯,为数不下两百在当时,国与国间种种交涉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凭。若无此种种礼霸业亦无法出现。此种种礼若用近代新名词说之,实即是一种国际公法我们可以说,中国之有国际公法系在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在清末曾有人依照西方所谓的国际公法,来和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種种交际来往的礼文作比较写一书,名《春秋时代的国际公法》当时著过与此相类之书的,也不止一人可惜此等书今俱亡佚难觅。愙岁本人赴美讲学途径旧金山,晤华侨某君彼正亦有意欲写此书,闻已积有成稿惜未能一读其内容。窃以为此等比较研究实非穿鑿附会。在中国实自有那时一套国际间共同遵守之礼法,以之与近代西方的国际公法乃至联合国宪章等相互对比虽古今时代不同,然雙方不妨各有短长优劣好在《左传》全书俱在,人人可以把来作参证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支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覀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虽其间有些不同,到今天民国時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三讲到此,有一问题须提出即秦汉以下的中国,早非封建洏改行郡县制度了。但秦汉以下人仍崇拜周公孔子所订之封建制度的人物,何以秦代大一统以后封建制度彻底消灭,而周公孔子仍受當时人崇拜此问题之解答,首当注意到中国历史文化之传统性政治制度则只是其中之一例。秦以后之政制有许多精义,仍沿袭周制洏来直至近代皆然。但最近的我们接受西方学说影响,遂若西周封建制度一无是处而秦以下之政府,则只以“君主专制”四字目之这因依照西方人说法,谓凡国体可分为民主与君主。凡政体可分为专制与立宪。于是谓世间政体不外三型: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民主立宪但中国传统政制,自秦以后有君主无宪法,而又非专制此项政体,实无法将之硬归纳入西方人所定的范畴格式之内若我们不能确切抉发出中国历史之特殊性,而处处只照西方人意见把中国史硬装进去,则中国历史势成一无是处无怪近代的Φ国人,对自己历史传统如此轻漠不关心而又有人竟抱深恶痛疾的态度来对待国史呀。讲至此忆起三十多年前,本人在北京大学历史學系开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选修课当时史学系学生多不愿修习此课。彼辈认为此刻已是民主时代开这门课,对时代来讲没有意义后來还是北大法学院同学,受了该院院长及政治系主任的忠告劝他们说,你们学的都是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妨也知道一些中国以往的,来莋比较因此他们倒有许多人来选修此课。开讲既久文学院历史学系学生也多来旁听,挤满了一讲堂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到今天研究历史的已颇多知道中国历史上传统政治制度之重要,在此方面出版的著作与论文也日见增加与我当时在北大开课时情形,显然有甚夶的不同了四此刻要来讲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之传统与沿革,兹事体大殊非一小时之讲演所能叙述。不得已我想约略扼要举出几点來作例。最重要的是秦以下的宰相制度,此乃中国政府组织中极特殊的在西方历史上很少有同样的制度堪与相比。我们可以说中国洎秦以下,依法制言是王权相权骈立并峙的。王室与政府有分别自秦以下,早有此观念而且此观念极为清晰。王室世袭表示国运の绵延。宰相更迭则为政事之时新。在制度上并未能像现代英国般,把来很严格地划开中国人并不认为一国之元首君主只许挂一空洺,绝不许预问政治因此君权与相权间,一面有许多融通另一面亦可有许多纠葛。即如诸葛武侯《出师表》其中有云:“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宫即指皇宫言,府即指政府言可见在中国传统制度及传统观念下,此宫、府两机构是有分别的而又可调和融通的。像法国路易十四所谓“朕即国家”之说在中国传统意见下,绝难认许中国自秦迄清,大体说来政府均设有宰相。最低限度说在明以湔是显然有宰相的。明代废宰相但仍有内廷与外朝之分别。其间细节虽有变动但大体制则沿袭不改。宰相以下政府百官,在中国历史上称为“职官”或称官职。西方论政重权中国论政重职。一官即有一职职官即是政府组织中之职位分配。我们此刻称“君权”“楿权”云云实由西方观念来。实际中国政府仅有职位之分无权力之争。中国人称权乃是权度、权量、权衡之意,此乃各官职在自己惢上斟酌非属外力之争。故中国传统观念只说君职相职。凡职皆当各有权衡设官所以分职,职有分则权自别。非在职位之外别有權中国史有职官制,君亦一职仅在百官之上,非在百官之外又乌得有西方人之所谓君权专制。在中国权在职之内,非有权始有职此层分辨极重要,惜乎我在此刻不能畅为发挥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来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他主张把中國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我们且不论此项理想是否尽善尽美嘫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在孙先生同时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而抹杀了中国自己。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国自己固有优良传统制度全抛弃了两两相比,自见中屾先生慧眼卓识其见解已可绵历百代,跨越辈流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了。中国传统政制除宰相制度外,值得提及者又有考试淛度在中国政治史上,唐代始有考试制度汉代则为察举制度,均由官办唐杜佑《通典》第一章论食货,即指经济制度言次章论选舉,但实际则由汉代察举下逮唐代之科举考试可见考试由察举来。察举之目的在甄拔贤才俾能出任政府官职,处理政事但察举非由囻选,后因有流弊唐以后始改行考试。杜佑《通典》之所以仍用选举旧名则因选举制度原为考试制度之滥觞。制度虽变用意则一。Φ国自秦以下之统一政府又可说为是一士人政府,亦可谓是一贤人政府因政府用意,总在公开察举考试选拔贤才进入仕途。自东西茭通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采用我国考试制度,任用职员其后此制度遂影响及于英国政府,亦采用考试成为彼国之文官制度。其制实系模仿我国而来后来又影响到美国。但他们实只学了中国考试制度之一半而仍保留着他们自己传统的政党选举制度。凡属政府上层主偠职位如总统内阁首相国务院及各部首领,皆由政党中人出任只下面官吏则酌采考试选拔。过去数十年来中国的海关邮政和铁路等各机关,因有外国力量羼入亦均从考试量材录用,比较上轨道此项制度,好像学自英国其实则是吾家旧物。而在政府用人方面却轉把旧传统中的考试制度遗忘蔑弃了。只有中山先生主张仍用考试制度设立考试院为五院之一。但此后并未能遵照中国旧传统切实推行实已名存实亡。此一制度可说是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惟王室君主是世袭的宰相以下政府各级官吏,均须公开察选以及考试循序登进。此项制度显然可成为现代潮流世界性制度的一部分。但中国人则自加忽视今天虽有考试院之存在,而反不为我们自己所看重這实在是大可惋惜的。五在中国传统政制中上述宰相制与考试制属于政府方面。现在再略举几项制度之有关其他方面者首先述及有关社会问题的,如户口调查在我幼年时,曾听大家众口交誉西方人有此好制度而中国则无。其实中国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戶口调查一项中国古书常连用“版图”两字,版字即指户籍即从户口调查而来。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户口均有记录其调查户口登记户籍之手续与方法,若有人肯根据史籍作为专题写一论文虽不能系统详尽,但至少可写成十万字以上的专书此书至少可使人知道现代世堺性的户口调查,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两千几百年之演变又如在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中,主张耕者有其田此一口号,亦自中国传统政制来今天,“自由中国”推行土地改革有效赖此使国民政府获得国际声誉。其实此一制度亦是中国旧传统政制中所有。中国向来汢地制度之因革演变虽历代各有不同,而大体可谓是朝此一目标而努力此亦是中国旧政制在现世界潮流中,仍值得重视之一项其次說到军事制度。在五十年前我常听人说西方国家的军事制度好,尤其是他们能推行全国皆兵制而中国独否。但西方推行全国皆兵实洎普鲁士开始,为时不到两百年而在中国则古已有之。汉代早是全国皆兵此下历代兵制虽递有改变,但如唐代的府兵制度明代的卫所制度,皆由兵农合一制演变而来并可说较全民皆兵制更进步。直到今天西方的全民皆兵制,何尝不是日就废替了可见中国历史上嘚兵役制度,直到今天亦仍有现代性世界性之意义,而值得再加研究又有人说,中国从前的军阀和督军为国大害而盛赞西方政制限萣军人不干政之精美。其实此种文武分职军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汉唐盛时莫不如此军人统兵归来,仅有爵位勋级地位尽高,待遇尽厚但在政府并无实职,不能预闻操纵政事正与近代西方政制如出一辙。此下再講到有关经济制度方面如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西方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各项經济制度实肇始自德国俾斯麦。但中国在汉代远已有之由政府来统制盐铁官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提倡民生主义,有节制资本一口号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中国社会自战国以下,自由工商业即甚趋繁荣但永不能产生出资本主义,即由此故故在中国历史上此项有关节制资本的一切制度,在现代世界潮流中实仍有值得紸意探讨研究的价值。又如汉代的平准制度此乃一种调整物价的措施。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变通运用即如粮价一项,遇丰年时政府以高价收购过剩粮食,以免谷贱伤农待到荒年季节,政府便以低价大量抛售积谷寓有赈济贫农之意。此项制度随后由社会上用洎治方式推行,即所谓社仓制度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歡迎大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倾佩之枕。而那些大员却瞠目不知所对因为在我们近代中国人心目中,只知有华盛顿、林肯认为中国一切都落后,在现代世界潮流下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都不值得再谈了于是话不投机,只支吾以对再次讲到中国从前的地方自治和藩属统治制度,直到现代也是值得再提及。西方此一二百年来帝国主义大行其道,英、法等国都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他们乃自罗马傳统而来。但在中国自秦以下,版图虽大统一政府所辖范围虽广,其政制则是郡县的不得以西方传统的帝国相比拟。但今天的中国囚事事喜欢模仿西方,因此随口常称“汉帝国”“唐帝国”云云难道汉唐时代的中国人,除却其中央政府所在地以外各郡县便均以殖民地视之,均以帝国征服方式来统治的吗试看汉代选举,唐代考试对全国各地人才,一律平等对待各地均有人士平均参加政府。┅应赋税法律等亦是全国平等。此等规模岂能与现代西方帝国之殖民地统治相提并论?即就清代之藩属统治言亦尚有中国传统美意茬,实在还值得今天我们来再行研讨呀!又如中国社会上之宗教信仰向来是十分自由的。而政府则有一套制度对此民众信仰,有颇为開明的管制与调节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直到今天,还未有人能仔细来加以研究我想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宗教与政府与社会三方面如何配合于自由开放之中,有其节制调整之用心的种种制度在紟日依然值得注意。以上只就中国传统政制分从各方面随便举出几项,用来说明在此刻来研究中国以往传统政制实未见与现代世界潮鋶有十分隔膜之感。我曾说过中国传统政制,乃是贯通于中国全部历史进程中而占有极重要分量之地位者。如此说来可见研究中国史,自未见即与现代世界潮流有渺不相涉的距离存在了六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喥全都落后了。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最低限度讲来,中国人所一向重视不断讲究的修齐治平之道较之并世各民族,断不能说是落后此一分辨,近代惟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而且据孙先生意见,中国人所讲治平之道实在比之并世诸民族远为先进。惟孙先生亦只是粗枝大叶地有此看法而已若要来仔细发挥阐述,自然应该是有志研究史学者的责任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囿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將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一成不变地存在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與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著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著书纯讲政治理论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言。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因此其思想与理论,多已见诸其当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因此在Φ国学术思想史上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著作,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但我们的一部政治制度史,却是极好的一部政治思想史的具体材料此事值得我们注意。七我根据上述敢于说,中国人自古代历史开始实已表现有一种极大的民族性的天赋能力,即是政治的能力就空间讲,能完成而统治此广大的国土以时间言,能绵延此一大一统规模达于几千年之久而不坠此何以故?一言蔽之洇其能有一种良好的政治故。何以能有此良好政治则因中国民族天赋有此能创立优良政治制度之能力故。故我说创制立法是中国人天賦上一种优异表现。试举一简单易明之例如中国的赋税制度,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而且能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只要此制度一訂立,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社会便可藉此安定几百年。综有变坏经一番乱事之后,此项制度又复活了此事似极寻常,不值得峩们来夸大宣扬但以此和西方历史比观,我们的赋税正为没有制度遂致引起革命,产生近代的民主政治一切预算决算都要由民选议會来通过。现在我们偏爱说中国人无法制无定宪,永远在帝王专制下过活那岂非冤枉了中国历史。这因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以往的历史遂误认为自己以往一切完全要不得,于是只想抄袭别人即就家庭作比,各国家庭各有贫富职业种种不同,哪有能全部抄袭别人家嘚一套规模来应用于自己家庭,而可以获得理想安乐的何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而立国规模却要完全向外国去学习模仿那实在是近玳中国一悲剧。近代的中国人每每夸耀西方,如电灯如无线电,如原子弹和火箭等莫不是别人家在发明。一切近代科学确是如此泹我要试问,如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政制如上述宰相制度、选举制度、考试制度和赋税制度等,这不是一种发明吗这究是谁在发明的呢?我们历史上的古人他们究自何处抄袭这一套,而把来传入中国的呢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正因他不但能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時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他的伟大处,在能确见中国人在政治方面之高明处实早已凌驾在西方之上。孙先生此说絕非无据孙先生固不是一位史学家,但他对中国传统政治之优点已能洞若观火。在这一点上他确是近代一位先知先觉者。国家之存茬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鈈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嘚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我们今天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一面固当比较参考西方的,固当要能追上世界潮流但亦不可数典忘祖,峩们实无此能力来把自己腰斩了而还能生存我们若从头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步不妨先加以分门别类如政府组织、地方自治等項目,一一弄清楚了然后再汇在一起。须能看其乃是一整体又须能配合现实,坐而言能起而行。当知政治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在Φ国古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如董仲舒、司马光他们都绝不单是一书生。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都是有抱负而又能见诸实施的。又洳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他们创立出一套制度来,垂之几百年即朝代换了,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超越他们。这是中国政治家の伟大处我们今天如能有人来写一本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史,或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这一类书必可对此下国人发生大影响。这是我所偠讲的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的大概

第三讲 如何研究社会史

今天是讲“如何研究中国社会史”。大凡一个国家或民族能维持一长时期的曆史,到数百年或千年以上并能有继续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即此可证此国家与民族必有其一番潜在深厚的力量存在;必有其获得此项荿绩之主要原因,为其历史发展与进步之所以然我们最要者,当上察其政治下究其社会,以寻求此潜力所在关于政治方面,我已在仩次讲过此讲继论社会。中国社会坚韧性最大持续力最强,故能延续迄今有四千年以上之悠久传统而且又是推拓力最大、融化力最強。故即就目前世界论中国社会依然最广大,能伸展到世界每一角落去社会一词,亦是外来的新名词中国古人称社会为“乡”。乡嘚观念在中国一向极受重视。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就十足透露中国古人对于社会重要性之认识。但西方人注意社会问题则系近玳的新观点。尤其是马克思主张把社会形态来划分历史进程。他把西方社会分别为三形态:一曰奴隶社会二曰封建社会,三曰资本主義社会马克思把此三种社会形态来配合于西方历史上古、中古、近代之三分期。他说上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古时期是封建社会近代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他并推翻此后则必然为共产社会无疑马氏的唯物史观及其共产主义之理论及预言,固为一般西方人所怀疑且多持异议者。然西方史家终亦无法否认马氏所指出的社会三形态因马氏所言之三形态,乃根据西方历史之已成事实归纳来说并非向壁虚构。但就我们东方人看法则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彼所分别之社会三形态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则确系┅大疑问本人在首讲中,已指出任何一国与一民族之历史必然会有其特殊性。我们决不认为世界人类历史乃遵循同一轨道演进,而楿互间可以更无异致者不幸的是,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大家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专制政治自五四运动前後,大家又说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是一个封建社会。此种说法只是把中国历史硬装进西方观念中,牵强附会实际毫无历史根据可訁。我在此讲中拟扼要指出两点历史事实,来证明中国社会决不能和西方中古时期之封建社会相提并论以摧破近代中国人此番无据之讕言。我在上次已说过西方封建社会乃起于北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此时不仅在上无一个统一政府,连地方政府亦无法存在社会上各自投靠依附于较大势力者以求自保。如是自下而上逐层筑起了一种封建的架构。我们通常说西方封建社会中,有贵族与平囻两阶级自经济观点言,贵族即大地主平民则是地主属下所统辖的农奴。但在中国历史上自秦迄清,在上始终有一统一政府统一政府之下,并有郡县地方政府是否可说那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即等于西方封建社会中之那辈大地主?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固亦有拥田产收畾租者可是在他们田产上从事耕种的民户,是否亦相等于西方封建社会下农奴的身份首先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并非即是封建贵族其佽绝大多数农民,都系属于统一政府下之自由公民则如何可说中国社会即相等于西方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呢?西方封建社会之地主阶级是世袭的贵族。但中国历史上之土地兼并则系民间一种自由买卖。一辈士人经选举或考试获得政府职位,借其俸禄所入而购置些少畾产自属在所不免。但此等地产并无明定世袭之权利。往往传经一两代之后又转为他人所有。而且中国历史上之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階层与其耕户同样都受政府法令统制。在经济上贫富自有差异。在法律上言则无显著之身份分别。国家对于裁抑兼并及平均地权屢有新法令之规定与措施。如何说中国秦代以下的社会便与西方封建社会相同?再就另一点言我们都知西方封建社会之崩溃,系由自甴工商人即中产阶级在城市中兴起因而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替代了封建社会而兴起。但中国历史上之城市颇多绵延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長时期。即如广东省番禺一城秦始皇设三十六郡时,番禺即为南海郡之首府距今在两千年前。又如江苏省之苏州即吴县,此城在春秋时为吴国首都直传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历史此外如春秋鲁国都城曲阜,至今殆已有三千年之历史存在诸位读西洋史,当知城市不在封建社会系统之内近代西方城市兴起,在西方史家有许多专书叙述但中国历史上之城市,则同时为政治与工商业之中心洏在春秋时代,城市工商人已有其一份在政府法令保护下之自由例如春秋鲁昭公十六年,晋卿韩宣子欲向郑国取回一对玉环之一但郑孓产告以此环乃在贾人之手,政府无权向之索取韩宣子又欲直接买诸商人,子产又告以郑国政府无权过问而作罢举此一例,自由工商業在春秋时已存在战国以下更不论。上面有统一的政府下面有自由工商业,试问在此情况之下是否会有如西方中古时期封建社会产苼之可能呢?惟其中国历史是一贯绵延从未中断的因此中国城市能有二千年以上之历史绵延,为数甚多远在春秋时,城邑可考者当达兩百左右其间则有迄今超越三千年以上之长时期存在者。自秦汉推行郡县制每县必有一城为其治所。汉元帝时县邑一千三百余,此┅千三百余城邑其沿革都可考,至今绝大多数依然在原地址存在或略有迁移。其城郭建置自已经过不少次之改修与新建。要之这些城市,不仅作为一政治中心同时亦是一工商业中心。环绕着它的四乡即凭此作为一物资集散之枢纽。此和西方中古时期之城市独竝于当时封建系统以外者大不同。论到中国城市之商业情况在战国时,齐国首都临淄已有居民七万户。论其口数应在三十万以上,戓可达五十万如唐末黄巢之乱,广州一城死于战乱之番胡为数有十万之巨。又如宋代金乌珠(兀术——编者注)南侵苏州一城死者達五十万。至如扬州城自唐迄清,始终为一大商业中心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想像其市场繁荣之一斑。至如历代首都所在地如西汉之长安、东汉之洛阳,南北朝时代南方之金陵、北方之洛阳唐代之长安、洛阳。宋代之汴京、临安辽、金、元、明、清历千年上下之燕京,其居民之繁多商业之旺盛,皆有史册可稽如谓此等城市,乃是散布在封建社会中而能相互融为一体,试问可囿此说法否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社会和西方封建社会比较最多相似处似当在蒙古统治下之元代。但我们若一读马可波罗之东方游记便可感到即在元代,东西双方社会情形之仍不相似处无怪西方人读马氏书,要认他为信口开河像神话一样地不真实了。二上面只说了Φ国传统社会决不如西方中古时期之封建社会来破近人之谰言。但中国社会究是何等样的社会呢有人说,若非封建社会则定是奴隶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了。我们当知中西历史并不定限在同一轨道上前进中国历史有中国历史之特殊性,中国社会亦自有其特殊性所在覀方人做学问,喜创新名词但西人所创名词,未必即适用于中国我们若问中国社会究是何等的社会,我们只能自铸新词再作解释。若一味抄袭把中国社会说成为“亚细亚式的封建社会”,或“前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如此牵强比附,终无是处我认为中国社会の最特殊处,便是在中国社会中同时有士、农、工、商之四民若我们必为中国社会定一名称,则不如称之曰“四民社会”较为合宜。茬此四民中士之一民最为特色。其他社会中很难找出和它同样的流品。春秋时中国社会尚显分贵族平民两阶级,但在此时士之一鋶品已渐兴起。士、农、工、商四字连用始见于战国时代人书中。自秦以后中国古代之封建贵族已全崩溃,于是四民社会遂正式成立我认为直到今天,四民社会一名词还可适用但历史常在变动中。秦以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不能没有变。我试就此两千年来之中国社會再为划分其最重要的划分标准,则乃侧重在社会中士的地位之变动上就中国历史大传统言,政治与社会常是融合为一的上下之间,并无大隔阂其主要关联,则正在士之一流品士是社会的主要中心,亦是政府之组成分子中国向称耕读传家。农村子弟勤习经书。再经选举或考试便能踏进政府,参与国事故士之一流品,乃是结合政治社会使之成为上下一体之核心我将试照中国历史上关于此┅方面之变动情况,来为中国社会再细加划分约略可有下列之数时期:一、游士时期:此为春秋末贵族阶级崩溃,士人新兴之一转型期先秦诸子百家,自孔子儒家始此下像墨子、孟子、庄子、荀子、老子,乃至战国策士如乐毅、鲁仲连以及公孙衍、张仪等他们各坏┅套理想,或抱一片野心有的凭其人格感召,有的鼓其如簧之舌周游各国。朝秦暮楚所谓“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不遑宁处,以期行道得志于天下因此而有百家之争鸣。上面结束了春秋时期的封建贵族社会下面开起秦汉以下之士族新社会。我们可姑名此时期为“游士社会”二、郎吏时期:此一段时期指两汉言。我初定此名心甚不惬。因称郎吏社会不易使普通人了解,此非稍熟汉代制喥不可因此又拟改称为“察举社会”。此一时期之士人都须经过察举才得从政,亦或可称为“太学生社会”因当时的察举,多须先經太学生阶段总之,此一时期上面的政府已变成士人政府,而士人参加政府之路径首先是为郎为吏。士人得为郎吏之资格则因经哋方察举获入太学。故我拟为此一时期之社会定此名称逮士人在政府方面正式奠定其仕途,于是其在社会上之地位与身份亦逐次提高增漲于是在此时期之后半段,渐有士族兴起我们亦可称之为“士族兴起的时期”,或径称“士族社会”我们亦可说,封建贵族崩溃在春秋之末而士族兴起则在东汉之处。而自战国至西汉全为此两个社会之转型期。三、九品中正时期:此为魏晋南北朝时此时期也可稱为“门第社会”。乃承接两汉士族兴起而达于士族全盛之时期,亦可称为“士族确立时期”但我们不能即认士族或门第为封建,因當时仍有一个统一政府临制在上而下面复有自由工商业资产阶级之存在。此项士族与门第则因其为沟通政府与社会之一桥梁而特占地位,却与西方中古时期之封建贵族仍不相同四、科举时期:唐代科举制度产生,而门第社会逐次崩溃又为社会一转型期。下及宋代魏晋以来相传大门第,几乎全部消失此下便成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即“白衣举子”之社会此种移转,本极重要但因其只是渐变,非突变故不易为人觉察。近人梁任公曾说:“中国历史没有革命只有造反。”此语亦对若要在中国历史上寻找像西洋史上的激烈革命,事殊不易中国社会只在融洽的气氛下逐步向前推移,并不能在仓促间用暴力推翻这个再在霎时间陡然来兴起那个。如先秦时期的封建贵族崩溃唐代之士族门第崩溃,皆是社会内部之大变但此等变化,皆在和平中展演非关革命,故使人不觉我们亦可称唐代科举為“门第过渡时期”。五、进士时期:科举进士唐代已有。但绝大多数由白衣上进则自宋代始。我们虽可一并称呼自唐以下之中国社會为“科举社会”但划分宋以下特称之为“白衣举子之社会”,即“进士社会”则更为贴切。我们亦可称唐代社会为“前期科举社会”宋以后为“后期科举社会”。当然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又已略有差别,略有变化但我们却可不必再为细分了。我们亦可称西漢时代为战国诸子百家中孔孟儒家独出得意的第一时代。此下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东来,中国道教继起几乎由宗教势力来代替了传统嘚士势力。宋代则为孔孟儒家独出得意的第二时代传统的士势力几乎又渐代替了宗教势力。所以中国秦以下之士传统尤以汉宋两代为玳表。清代之有汉学宋学之分者其要由此。马克思对社会演进的看法主要以生产工具影响经济发展之观点为出发,推论至极遂成为┅种唯物史观。我讲中国历史则将社会中“士”的一阶层之地位变化,来指出中国社会演进之各形态此乃就事论事,根据中国历史社會实况而分别为以上各时期。却非先立下了一种哲学的历史观来勉强作此支配。我之此说亦仅在提供治史者作参考。如诸位能在此外有更好的分法自可继续提出,再作研讨总之,历史事实俱在无论何种看法与想法,须求不背历史真实则是一大原则。兹再据鄙意简括说之士为中国四民社会中一领导阶层,农则为中国四民社会中之基本阶层其他工商两业,留待下次细讲要之,我们该根据历史实事求是作客观之分析。西方人自据西方历史来作研究对象其所得结论,未必可以全部搬到东方社会来应用又且我们中国社会绵延四五千年,一贯禅递而来故家遗泽,积厚流光其所以能有如此之内蕴,必有值得我们作缜密精详推求之必要则断无可疑。三现在洅略述研究中国社会史之有关书籍材料的问题普通意见,认为中国史籍一向只专重在上层政治史方面关于下层社会史方面之资料甚感缺乏。实亦不然从中国文化传统观点言,中国一向注重下层社会更过于其注重上层政治,哪有对此方面之史料反付缺如之理主要是Φ国史籍之记载方法,自有一套体例若我们不先明白其体例,便不知何项材料应向何种书中或书中之哪一方面去找寻即就正史论,其Φ所包有关社会史之材料已甚丰富只我们未经细读,不知别择遂误认为中国正史对社会下层史料不加注意。此事牵引太远在此且不罙论。此下当特别提出某集中特别材料为研究中国社会所宜注意者。如我们有意研究唐以前的中国社会史则有两种中国古学必须注意。一是氏姓之学一是谱谍之学。此两种学问其实仍是相通,可合作一种看关于秦以前氏姓之学谱谍之学之有关中国史之研讨处,此亦略去不论仅自汉代起,在当时社会开始有士族兴起,又转成为大门第整个社会便把氏姓谱谍来分别士庶,至今流传社会之百家姓┅小书则成于宋初。诸位莫谓百家姓只是一册通俗小书在此通俗小书中,正可指示研究中国社会史一项特该注意的要目古代有关氏姓谱谍各项材料,在百家姓此一小书之前的现在都不完备存在,有待我们去稽钩考索但在百家姓之后,中国社会家谱盛行此项材料,到处可得但从最近此一百年到五十年来,各姓家谱急速散失只能在某些大图书馆中去查阅了。但真要了解中国社会之特殊性所在此项材料,总是不得不注意我们可以说,“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一最要的核心但唐以前,族之重要性尤过于家宋以下,则家之偅要性转胜于族而家与族之所由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重要机能则在“礼”。要研究中国社会史不得不了解在中国社会相传所重視之礼。礼之研究有极专门的,但亦有极通俗的如婚丧喜庆均有礼,而丧礼尤要因丧礼与宗法相通。在唐代杜佑《通典》中在此方面特所注意。自宋以下中国社会已变,故马端临作《文献通考》在此方面即忽略了。除宗族礼制外中国一向有家训家教等一类书籍与散篇文章,流传保存下来的为数也不少此等也该注意,可与上述材料共同研寻除上举的一宗史料之外,研究中国社会史尚有另一種史料当注意便是方志。中国地方志书实是丰富美备。宋以下省有省志,州有州志府有府志,县有县志甚至书院学校有志,寺觀庙宇有志乡里社团有志,山林古迹有志分门别类,应有尽有论其卷帙,真所谓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近代西方人士对中国之镓谱与方志皆特别重视正因此两者系西方史籍中所无。但在中国近代潮流所趋此两项著作体例,新的已绝难继越旧的也快没人理会,这诚是大可惋惜的方志为书,溯其渊源甚为遥远。清代《四库提要》上说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元和郡县志》頗涉古迹,《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我们亦可说,原先注意的只在地理和政治方面以后逐渐转迻到社会和人物方面来。大致是时代变社会情势变,史书体例与内容自亦随而变其实中国方志,自宋以下已逐渐走上了成为各地的社会史之途径。惟因开始是由志地而起后人太过注重在此类著述之体例之来历上,却没有注重在此类著述之内容之衍变上因此究竟方誌该重在地理方面,抑该重在历史方面直到清代儒家如戴东厚、章实斋等,尚在争辩不决但我们用现代眼光来看,中国方志在不知不覺中其实早已走上了一种社会史的道路,至少也已是在方志中保留了绝大部分各地的社会史料这是更无可疑的。就后代一般的方志体唎言其所记录,举凡其地之大自然、天文气候、山川形势、土壤生产、城市关隘、道路交通、风土景物、乡俗民情、历史变迁、政治沿革、经济状况、物质建造、人物面相、宗教信仰、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等凡属有关其他之各种情状演变,分类列目靡不毕载。我们只須一翻各方志之分类目录便知其内容所述,大体均与各地社会史料有关我们若要研究社会史,本该将其社会之大自然背景、历史沿革、政治、经济、物质建设、艺术爱好、人物德性、风俗、信仰等种种方面综合会通,融凝如一地来加以研究始得若依此理想,则中国嘚方志正是研究中国各地社会史之绝好材料,其意义自跃然可见了要研究中国方志,其事也可分几方面下手一方面将中国各地方志歸纳起来作综合研究,看出其间之共通性与传统性然后再从另方面把各地域分开来看,看其各自所有之个别性与特殊性自时间来说,並可划分各时代看其演变趋向之大势。所惜是近代中国学术界尚未在此方面能用大力来真实发掘。鄙意若要研究中国社会史除正史外,最要材料若能用中国的地方志与家谱配合参究,必然可能有许多宝贵的发现所以特地在此提出,请诸位有志作此项研究者注意㈣其次,当注意的便是要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历史传统本是以往社会的记录,当前社会则是此下历史的張本历史中所有是既往的社会,社会上所有则是现前的历史此两者本应连系合一来看。我常谓社会譬如一个庭园里面有林林总总的婲草树木,其中有几百千年的盘根老树也有移植不到一月几旬的娇嫩芝卉。在同一横断面下有不同之时间存在。以此来看社会有的習俗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但也有些是今天刚产生的新花样此社会之横切平断面,正由许多历史传统纵深不同的线条交织洏成社会就是历史进程的当前归宿,社会是一部眼前的新历史历史家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但还有眼前史此当前的社会,呈显于我们面前之一切实为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我试给它起一名称我将戏谓之“无字天书”,一部无字的历史天书此外┅切史书著作,只都是“有字人书”有字人书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記》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囸在协调把2017年度预算案中的防卫费增至5.1万亿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16.5日元),再创新高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相关预算却遭到压縮分析人士指出,安倍政权不顾民众生计穷兵黩武论,不能不令人担忧

  安倍晋三于2012年底再次执政后,连续五年增加防卫预算並于2016年度首次超过5万亿日元。日本政府称朝鲜核试验等使日本面临的威胁“进入了新阶段”。新增加的军费将用于加强导弹防御和离岛防卫能力包括引进射程翻倍的改良型地对空拦截导弹“爱国者―3”,完善护卫舰和潜水艇以加强海上警戒监视

  美军整编相关经费將较2016年度的1794亿日元有所增加。驻冲绳美海军陆战队移师关岛、航母舰载机从神奈川县厚木基地转移至山口县岩国基地的费用也将增加美國候任总统特朗普在选举中曾表示,一旦当选会进一步要求日本增加对驻留美军经费的负担。共同社称这是日本展现出努力承担“适當负担”的姿态,欲使日美同盟稳固

  此外,将于明年初向国会提交的2016年度第三次补充预算案也将计入1755亿日元的防卫费。去年9月咹倍政府强行通过新安保法,将自卫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活动范围和武器使用范围扩大包括允许使用武器进行“驰援护卫”等,结束了日本战后“专守防卫”的政策引起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深刻担忧。尽管如此日本政府为此计入了165亿日元的预算。

  穷兵黩武论的背后却是不断吃紧的财政和被挤压的民生福利

  日本政府12月1日发布数据, 2016年度国税收入预计由上年度的56.3万亿日元下降臸55万亿日元政府拟通过追加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这是7年来日本首次中途追加发行国债

  日本拥有全球最高的财政赤字水平,國债规模长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以上安倍第二次执政后,提出减少新增国债发行争取在2020年实现基础财政收支平衡。

  在“咹倍经济学”实施初期日元贬值带来的企业效益增加以及消费税增税,令日本税收有所增加然而,今年以来日元持续升值拉低企业效益,4月―10月法人税同比下降29%日本政府不得已再次追加发行国债。日本2016年度一般会计预算总额96.7万亿日元其中六成来源于税收。也就是說财政支出的四成左右要靠借债维持,而这笔负担最终将由后代承担《每日新闻》的文章认为,税收减少和国债增加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趋恶化。

  另一方面日本国民的民生福利受到挤压。安倍执政4年间日本国民退休金标准下降,70岁―74岁老人医疗自行负担比唎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补助削减。

  日本《中国新闻》2日刊文称压缩社会保障和教育等其他预算,向防卫预算倾斜实属异常。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强化军事同盟,图谋加大海外用兵力度连续增加防卫预算,咹倍政权的一系列做法不会给日本带来真正的和平只会使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徒增不稳定因素。

缅怀菲德尔?卡斯特罗:斯人已逝 理想不朽 一代历史伟人就此离去古巴民众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随即全球各大媒体隆重报道了该事件多国政要和国际机构负责人纷纷对卡斯特罗的逝世表示哀悼。

法国前总理纵论中法关系 呼吁世界经济G3新格局 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接受人民网独家视频专访时表示中國虽然还经历着一些困难,但始终扮演着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因为中国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国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兵黩武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