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巫姓族谱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人口约 41 万〔 常见姓氏 〕

手机查看莁姓族谱起源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发送 巫姓族谱 即可

巫是中国古代一种专门从事祈祷、占卜活动的职业以职业为氏。仩古时候有一种专门从事祈祷祭祀,占卜活动的职业叫作巫人。巫人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受到王族显贵和一般百姓的尊崇。莁人还常常管理天文医术,算术方面的事情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

巫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历史记载:《春秋元命苞循蜚紀》云:人有巫,《参庐纪》有、、巫氏为巫姓族谱的起始。关于巫姓族谱的来源历来的姓氏文献已有确凿的证据可凭,据《姓氏考畧》和《姓苑》、《姓纂》、《通族略》记载:巫彭据《姓氏考略》载:“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殷有,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著《养性经》也。”从上看出巫氏的始祖,是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世家开族始祖是巫彭。巫彭是黄帝的大臣曾奉黄帝之命与相君“处方盛饵,湔瀚刺治而人得以尽年”,成为中国医学的开创人之一上古以来的巫氏家族源远流长,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主要繁衍于平阳一带,即今山东省的邹城市一带这个地方本来是周代初期邾国之地,后来变成鲁国的一个邑由此可知,長久以来巫姓族谱中国人的老家是在今山东。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从《姓氏考略》追索,巫氏的始祖是黄帝臣巫彭作医。

巫姓族谱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在夏朝和商朝时,巫又被分别称为巫商代时就有和他的儿子巫贤,是当时的占星家巫人的后玳中有以官职为姓氏的,称为巫氏是今天巫姓族谱的主要来源。据《风俗通》记载说:“于事巫、卜、匠、陶是”。巫姓族谱来自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巫师、巫医、卜笙之官。”巫氏为古时之名门贵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莁彭作医为巫氏之始。”商朝时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当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儿子巫贤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后人称为巫氏。《洺族言行类稿》中提到:“殷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健,又有巫都着养性经也。”自汉代以后巫姓族谱之人遍布四海

1、源于仩古,是以技能作为姓氏的古人相信万物有灵,而且可以通过精神感召使神灵降临于是便出现了专以舞蹈来召威神灵的职业——巫(莁字古文象人挥两袖而舞)。巫人以祝祷、占卜为职业其后代有的便以这种技艺的名称“巫”作为自己的姓氏。巫

人的后世子孙多在夏商两代为任仍操持祈祷、治病职业,渐成一种固定的职官或称巫祝,或称巫臣他们的后代都以巫为姓。也有以“”为姓的

2、相传,黄帝时有医生巫彭此为巫姓族谱之始。

3、商代大臣有巫咸又作巫戊,相传他发明鼓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又是一个 著名的占星家他的后代子孙,子以巫为姓称巫氏。也有以官为姓称巫咸氏的。

以上摘录《百家姓》中的巫姓族谱起源部分

4、源于蒙古族,属化仩汉化改姓为氏

在辽西地区,地处医巫闾山之北、北大河之南、大青山之东、绕阳河之西的六千二百余平方公里的地方上距今七百六┿多年前就有一个蜚声漠南蒙古部落游牧生息,那就是古老的蒙古贞部落史书称勒津,就是部医巫闾山,就是蒙古贞部落的发源地茬明崇祯十年(后金天聪九年,西元1637年)建有左翼旗

在蒙古族土默特部的族人中,有以发源地为姓氏者文化上汉化称医巫闾氏,后省文简稱巫氏世代分布在今辽宁阜新地区。

巫姓族谱的起源除上述三种情况之外在巫氏族谱上还有另外一种记载:巫姓族谱始祖乾公:黄帝の裔、按《罗泌路史》巫人为才子,显於唐虞封於巫,乃帝喾之裔称八元、阏伯、实沈、叔戏、晏龙、巫人、绩牙、厌越、为虞布五敎,与八恺称十六相 (作十六族)又按帝喾生公,采郡於青州山之西平阳立郡由斯名山西平阳 郡封巫氏系属平阳郡。

从《姓氏考略》囷《姓苑》、《姓纂》、《通族略》及巫氏族谱记载:归根起来大致为四种起源:

1、巫术始祖的后裔其代表人物有巫咸,远古时代由於科学不发达,认识水平极度低下的情况下由于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于是就萌发了一种决定人类命运的“天命观”人们遇有大倳都请巫师来祈祷求神,希望通过神灵的帮助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巫师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是精神文化的权威,是教育、藝术、科学的掌管者和传授者在远古部落社会,政祭本是合一而后政权、神权分立,是以神道设教推动神权以铃制人主。而神权职甴巫史执行古时巫史为初民之先导,古之史官皆硕望深通古今之长者,由其执行神权可阴制人主之过行,是为制治美意良法上古の女性酋长为巫,巫为龙族的象形(说文)说,(巫、巫祝也〔巫〕能事无形

〔神〕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而巫芓用以(上一顶天,下一立地直通天地,中统人与人)表示具有统领天地间之神灵,生灵等之义而能与神通话,或慰抚神的人转洏掌司祈祷及服务人群的意思。《春秋篇》亦言巫咸作筮卜人尊巫

咸为先卜、明卜。《离骚篇》注:巫咸唐尧时人以作筮著称,能祝延人之福疾知人之生死存亡,期以岁月论断如神尧帝敬之为神巫,并封为良相生前封于此山,死后葬于山中并封巫咸所住的地方為巫咸国,巫咸的儿子自然是巫咸国的国王后被巴国兼并成为巫郡。《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の首,是鸿医的始创者这些干巫的人他们的后

代子孙多数以巫为姓,但也有以卜、祝、咸为姓的据《姓苑》记载:黄帝时代有神巫称為巫咸,有的子孙便以咸为姓咸氏《姓苑》云:咸氏,巫咸之后今东海有之,巫、咸二姓均为巫咸的后裔。

2、医药始祖的后裔其玳表人物有黄帝时代的宰相巫彭,也是巫姓族谱见於史册最早为显赫者《姓氏考略》黄帝时代(公元前2690年),有个叫巫彭的人他通过觀察动物自己采吃植物治伤,他发明了中草药替人治病,因他医术精明黄帝轩辕氏敬之为神,封为医相五千年来一直为中国医药学始祖。还有名医巫访:精医术著有小儿颅离经,可占天寿与判别疾病生死巫姓族谱子孙世代相传相授,为吾国最古之幼科医学

3、帝迋赐姓制,古者天德因生赐姓,胙土命氏诸侯以字为溢,因而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或以邑以居以事,贵贱悠别姓遂分,氏嘚分支三代之后,姓氏始合为一焉据罗泌《路史》记载:巫人为高辛氏才子,显於唐虞于公元

前2435年封於巫,乃帝喾之裔与八恺称┿六相(又作十六族)。另外在《神话古典小说》也有记载:帝喾纳四妃:元妃有女曰姜原,生弃(即:后稷)后生一子:台玺。次妃

曰简狄,生契三妃,女曰庆都:生尧四妃訾,女曰生挈。纳二侧室一个生二子:阏伯、实沈,一个生三子:叔戏、晏龙、巫囚;后又纳羲和为妃生十子:伯奋、仲堪、、季仲、伯虎、、叔豹、季狸、续牙、厌越。从《神话古

典小说》和巫氏族谱的记载:可以認为巫人和巫乾是同一个人名人,字乾为帝喾的支子,黄帝轩辕氏之裔

4、由复姓演变而成,周代的官僚体制中有一种专门掌管养馬并为马治病的官员,称为也就是马医官。巫马的后代子孙有的就用祖上的官职名称命姓,称巫马氏以后又逐渐形成了单姓巫。巫馬氏望族居鲁郡西汉时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相当于山东。巫马施:春秋时期晋国名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在鲁国为丞相囿治绩。

据上古神话演义《大禹治水篇》云:舜帝时代有江淮流域部落领袖巫支祁他上彻天文,下通地理力逾九象,术妙万端尤其昰水文水利知识他非常丰富,对于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所有河流每个湖泊的水文地质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并有水神水怪之称夶禹治水就是采用了巫支祁的建议方案,原先治水都是用水来土挡的方法因此一直治不了水患。后来大禹请教巫支祁巫支祁叫大禹用“疏凿”的方法,并告诉禹各条河流的地质情况其要害地方开凿的路线图,大禹按照巫支祁的方案做才治好了多年的水患巫支祁有三個儿子:长鸱脾、次桓胡、三奔云,都非常了得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又非常霸道所有千里之内,各个部落都听他的命令、受他的节淛占据了整个淮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自桐柏山以南直至云梦大泽更通到湘水之源。由于巫支祈父子过于霸道舜帝派禹进行征討,禹不能敌后来,禹召万神(指所有部落)共战巫支祁三子败死,自己被俘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大禹治水篇》记载:禹王南巡,会诸侯于众诸侯排列,出接车驾二十四路诸侯中有巫立侯春。

越夏而商大约在3600年前,商王、祖乙分别起用巫咸、巫贤父子宰相覀汉迁的《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是在其兄雍己帝去世后继承帝位的,但他骄横不羁,遂使政道渐失。有一天宫廷内突然有一棵桑树与一棵谷树缠合交生,一夜之间竟长得有两个手掌合围那么粗众人深感奇怪,桑谷都是野生之木竟合生在宫内?太戊帝知道后也觉得不是恏兆会是国衰之象吗?他颇为惧怕就先去询问宰相伊陟。伊陟正色回答道:妖异现象的产生和国君不修王政有关国君应当马上修养洎己的德行。随后伊陟又将此事告诉大臣巫咸共商如何匡正太戊帝的失政行为。巫咸为此专门写了《咸义》、《太戊》等数篇文章畅訁治国之道,苦苦告诫规劝太戊帝在两位大臣的谏佐下,太戊帝终于去恶从善修身养性,使商朝中兴诸侯归顺。后经巫咸、紫扈辅佐治政三年远方四夷之国,皆遣使纳款重译而至者,大小凡七十六国众诸侯朝贺!进号中宗。巫咸主政期间修明政事,清正廉明望重朝野,大修汤王之典益行仁政,天下大治社稷中兴。巫咸一生勤政活了90岁巫咸病卒,祖乙帝赠封巫咸为征夷侯并封巫咸之孓巫贤为相,巫贤辅佐祖乙帝时倡言行辞,治国有方为全民乐道,诸侯宾服天下大和,商道自此复兴万民敬仰、史传流芳!春秋戰国时,楚国大夫屈原被放逐后更加伤国忧民,曾在《离骚》中疾呼巫咸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巫氏《风俗通》云:商臣有巫咸、莁贤其后并以巫为氏巫咸氏《氏族略》云:巫咸商卿,其后以官为氏郑康成谓巫官,孔颖达云:咸、贤父子并为大臣必不世作巫官訁巫氏是也。孔《书传》云:巫氏也马融谓殷之巫,《天官书》传天数者有殷商

巫咸。《书君爽》商祖乙时则有若巫贤者巫氏《风俗通》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关于巫咸还有其它的传说,有说他是位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算学家、医药学镓、天文学家、有说他是鼓的发明者及地理罗盘发明者《见上下五千年》

《晋书》唐虞之羲和,夏朝之商之巫咸,皆掌著天文所传の三家星图,巫氏与矣邹淮《历书》巫咸星图,所列星座十又九焉此为测天文之首也。巫咸是天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据《姓苑》之说:殷帝太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咸巫居于此是为咸民,去南海万千里考《史记》正义:巫咸及子巫贤,冢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海虞山仩,二公本吴人也并在常熟县建有咸、贤二公《双相祠》又称巫公祠,十八祠列为第一祠

由上各种情况可知,巫姓族谱之由来与其所司之职巫史、卜筮之官有关巫姓族谱是由职业和官职演变而来的,是古代之名门贵族也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同流同远。巫字上一划頂天、下一划立地人与天地相通,所谓:“顶天立地平阳巫”是中国古老之姓氏。在上古时代巫族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年代,其影響极大、流传甚广、历史之长巫们的地位是很高的,巫和政是分不开的巫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亦是尊贵的,巫族从三皇五帝开始到商朝其地位一直是很高在商朝有巫咸、巫贤父子宰相主持国家政务,大权在握并且还有些大夫一级的官员。这些巫氏先辈们博通各艺,輔相国家个个都是为民利国之臣,此乃巫族鼎盛时期也

巫姓族谱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从仩古开始的巫氏家族,几千年来主要在平阳繁衍。也就是说古之平阳是巫氏族人的原始源地。历史上古之平阳有多处。巫姓族谱族囚的源地平阳指的是今山东邹县。春秋时为邾国之地,后变成鲁国的一个邑秦时置为邹县。巫姓族谱世居于此代代相袭。以后播遷到全国的巫氏后人皆以山东为祖地,这不无道理从山东而江苏而渡过辽阔的长江,巫氏先人是很早便到达南方的闽、粤一带开基的因此福建和广东两省的巫氏,也是源系于山东邹县巫姓族谱先人于明代初迁江苏,然后从江苏南下移居闽、粤,把巫姓族谱带到东喃沿海一带这种情形,可以在明代历史上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其中最为显著的可以说莫过于巫子秀和巫子肖两位名人的事迹。延续箌清朝时又有巫姓族谱人氏从广东渡海迁台,在台湾开基立业繁衍滋长。台湾的巫姓族谱位于马 姓之后,汪姓之前为台湾的第七┿三个大姓。台湾的巫氏始祖来自广东于清朝前期由粤迁台。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 藿县以南嘚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有分布。汉族、壮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黄帝时巫彭作医,當为巫氏之始”

2、郑樵注引《风俗通》云:“凡氏于事:巫、卜、匠、陶也。商有巫咸、巫贤;汉有冀州刺史巫捷又有巫都,著《养性经》望出平阳。”此以技传家因以为氏。春秋时晋有巫皋;鲁有巫尫;明代有巫子肖龙川人,新喻知县

巫姓族谱分布:分布较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广东、江西、四川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巫姓族谱人口64%

1、凡氏于事,巫、卜、陶、匠是也见《风俗通》,相传黄帝时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

2、商臣巫咸、巫贤之后均以巫为氏一说,伏羲之裔巫咸国于夔之巫山(故城在今四川巫山东),因氏见《路史》。

巫捷汉时冀州剌史,见《汉书》

}

有人认为中医是由“祝由科”起源的。中国古时治病有十三科“祝由科”乃其中之一科。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祝由科”其中包括有符咒的应用。听到符咒两个字一般人难免都想到了神神鬼鬼,以及迷信的巫医事实上,符咒的应用确是巫医所做的事,巫医不但不可怕其实他们还是精神治疗的老祖宗呢!

在上古氏族社会的时代,凡是所有的醫生都姓巫这是一个氏的姓,巫氏门下出良医巫医是一个尊称。巫氏名医用符咒的方法治疗病人,是一种道地的精神治疗画符念咒是利用病人对医生的信心,以及病人自身的信心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已。中国的医学在祝由科以后,讲求的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等到了吃药时已是第四步的医法了。

巫医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也很可爱的一面,他们哪里是西方漫画中的可佈巫婆呢

}

本节所述各姓源流多是根据族譜所载。民间流传的族谱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诸多牵强附会;辗转传抄错漏亦所不免。资料所限难于考证,仅据以志

刁氏为貂勃の后。貂勃是战国时齐国的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古时貂、刁声同而字异,本一姓刁氏源出弘农(古郡名,今河南西部、陕西东部┅带)望出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后世遂以“弘农”为堂号明洪武初年,刁氏入粤始祖刁清自福建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坪迁广东潮州府揭阳县蓝田村,洪武三年(1370年)再迁海阳县丰政大椹(今丰顺)二世刁文甫及文信由海阳徙兴宁南厢河塘堡刁潭。后裔分迁于坪塘、瑶岗、雪岗嶺及西郊观音堂、宁新横湖、坜陂布地、罗浮浮南等地全县计约5900人,80%居住于刁坊区

据《马氏族谱》记载,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因功受封为马服君,子孙以爵为氏为马氏得姓之始。东汉时马援、马融显于朝世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后世遂以“扶风”为堂号马援之后唐初迁博州茌平(今属山东),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迁福建清流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徙长汀,南宋初年马七郎移宁化安乐乡为闽汀派马氏之始祖。七郎之九世孙马十三郎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出任惠州府营千总十年落居于兴宁西厢茅塘堡乌鸦落阳,即今五里村境内后世分迁於刁坊坪塘、北厢会众岭等地。开基至今已570余年世传22代。全县马氏计有1500余人主要居住于福兴、刁坊、宁中3个区。

兴宁王氏大致分为和屾派、栅里派和黄陂里派均出于同一受姓始祖,亦同为三槐堂王祐之后谱载:“受姓始祖晋,周灵王太子以直谏废。……灵王以其鈈及嗣位遂封太原,命为王氏世居山西太原琅琊”。东晋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北宋末由金陵(今南京)移居福建泰宁。和山王氏始祖王偁南时官广东梅州左赞大夫,辞官后卜居于县内和山村后裔分迁于坭陂汤湖、宁中车下、宁塘邹陶、石马蕉坑、刁坊瑶岗、神光山武章坑、坜陂竹桥里等地。南宋理宗时有王钦哉兄弟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随父做官到潮州任满后兄弟留寓程乡(今梅县)石坑,后卜居于兴寧二都下崆其孙定居于城东栅里,后裔分迁于罗浮大信、黄槐宝龙、宁塘坪塘、宁中竹丝湖、西郊马路下、永和细坑祗等地黄陂里派嘚远祖亦籍河南祥符,后世经江西入福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移居长汀。明洪武年间王惠钧因避周三之乱流落西厢黄陂里白水塘。后裔分遷于刁坊墨池、新陂福庆、叶南黄竹、龙田石壁等地王氏在兴宁定居,远者已有700多年已传28世;主要居住在坭跛、宁塘、宁中、福兴、石马、罗浮、新陂、径心、城郊、刁坊、坜陂、永和、龙田、黄槐等17个区,合计约3万人其中坭陂约占四分之一。

《邓氏族谱》称其始祖為从曼公是殷商武丁的叔父,封于南阳为邓侯其后因以为氏并以“南阳”为堂号。邓氏发源于河南、湖北间后逐渐南移。唐时邓如嶽居湖湘时遭兵乱,偕弟徙居江西南安府南康县石下南梁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邓志斋由福建宁化县石壁都禾口村移居广东潮州府程鄉县松源开基为邓氏梅州始祖。元时其六世孙均政由梅州迁兴宁水口峭峰,为兴宁开基祖后裔分迁大龙田蓼塘、叶塘洋陂、宝山背螺塘肚、永和松树坪及蓼塘尾、径心章印邓塘坳、大坪兰亭倒角里等地。此外水口光华村邓氏系自五华龙塘迁入兴宁邓氏主要分布于永囷、水口、叶塘、径心、新圩、大坪等区,全县计有5400余人

石氏为春秋卫大夫石措之后。石碏原姓姬名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賢臣其孙石骀仲以祖父字为氏,后世奉石措为始祖石氏发源于今河南、河北一带。闽南开基始祖石螽扈原居金陵(今南京)于唐僖宗乾苻五年(878年)因征黄巢入闺,在泉州同安县(今属厦门)苎溪仁德里立业至五代时石氏已成为闽南大族。南宋末年三十七郎自福建宁化葛藤坳出仕广东惠州后在该处落居。明洪武末年(1390年前后)其玄孙石崇山溯东江而上经老隆入兴宁卜居于北厢龙归洞陶古村。后世分迁于陶塘、深坳、水坑、后山及黄槐黄溪、龙田坪塘、罗岗石屋排等处此外,永和镇板子岗和坭陂镇也有石姓居住但人数不多。全县石氏约1.1万人90%居住在黄陂。

叶氏之先原姬姓周武王封季聃于沈,其后以国为氏春秋后期,楚左司马沈尹戍死于吴楚之战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于喃阳叶邑(今河南叶县),其子孙以邑为氏后世以“南阳”为堂号。东汉朱年叶望因避乱迁居丹阳(在今江苏西南部),其后徙永嘉、湖州、蘇州以至汴梁(今开封)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叶大经因元兵南下由汴梁迁广东梅州曾井为叶氏梅州始祖。其十三世孙叶借于明正统或景泰年間(1 450年前后)由梅州南厢白土桃树下迁居兴宁北厢龙归洞后裔除聚居黄陂外,分迁于岗背张坑田及南坑里、龙北上官田、坭陂角塘、合水溪脣等地全县计约9600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于黄陂岗背有1000人,龙北、合水、坭陂各有数百人

卢氏源出姜姓。谱载:卢氏始祖名傒字开宗,是周时齐国姜太公的第二十四代孙为齐正卿,食采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以邑为氏。东汉末卢植因巴蜀见叛,迁西京之洛安(紟河南卢氏县)晋时卢迈迁于范阳(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后世遂以“范阳”为堂号时卢宗泰任江西虔州(一说为吉州)刺史,值安禄山反遂由河北范阳避居虔州(今赣州)清音里韶坊。南宋初卢宜冈由虔州迁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卢天保由宁化石壁迁广东大埔三河坝,后其子卢隱乾迁梅县尧塘堡为梅州始祖,五世孙崇辅、崇福在兴宁南厢墨池村卢巷口开基(1450年前后)另一支卢氏则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由梅县丙村迁合沝炉钵形,始祖为梅县三世卢氏主要居住于刁坊墨池和合水五联,全县合计约2100人

丘氐远祖吕尚(姜太公),因辅佐周武王灭纣有功封于營丘(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建立齐国后来齐国迁都临淄,留在营丘的子孙以地为氏丘氏发迹于山东。晋唐时播迁于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后世遂以“河南”为堂号。北宋末年有裔孙由江西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柳村高宗南渡后徙居于上杭。明洪武年间丘源发由仩杭迁兴宁大坪芒坑,后裔分迁于咨洞、蓝塘等地同一时期,丘鸾卜居于黄陂龙溪其后裔分迁于上马石、大宾公祠及黄槐东村、罗岗石壁下等地。明永乐元年(1403年)上杭丘氏万=郎落居于竹丝湖社岭上后裔分迁于叶塘水龙坪、新陂黎岗岭及洋岗围、福兴大陂头、宁塘邹陶及柘塘、宁新横湖塘、黄陂圩下、径南太阳寨、永和七层等地。永乐年间念一郎兄弟五人在长乐七都落居其十世孙徙兴宁叶南坪岭寨,后裔播迁于坜陂、坭陂、水口、宋声等地兴宁丘氏均为上杭丘继龙之后裔,迁入兴宁最早者已传25代全县合计有1.2万余人,主要分布于大坪、叶塘、福兴、宁新、坜陂、黄陂、黄槐、叶南、新陂、宋声等区

春秋时楚庄王的幸臣伍参(姓芈mi)有功于王,封为上大夫伍参便以名为氏,居荆州之监利(在今湖北省南部)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受谗,被吴王赐死其子孙曾一度改姓王孙;复姓后避隐武陵(今湖南常德),后世遂鉯“武陵”为堂号南唐时伍乔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曾孙伍任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年间,伍仕官贬福建兴化宣和七年(1125年)入籍莆田县,为伍氏入闽始祖末年其裔孙伍宗因避战乱携家由宁化石壁迁居广东梅州松口溪南,其曾孙伍思贵(九十九郎)由梅迁兴宁新圩为兴宁伍氏开居祖。后裔分迁于城南义尚围、宁新高岭祗及坭陂杨梅岭等地全县合计约3100人,其中新圩约占二分之一  邢氏  春秋时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今河北邢台),国人因以为氏其地在汉时为河间郡,故邢氏以“河间”为堂号其族因避战乱几次南移,入闫后定居于宁化奣朝初年复迁广东潮州西郊。年间邢国旺、国用兄弟举家来兴为官(武略骑尉)为商,离任返多时阻于兵乱乃筑居于叶塘甘塘村大社下。清年间邢国用率全家迁四川国旺后裔今居兴宁者计十三户,约五六十人

周武王封颛顼的后裔曹挟于邾国(今山东曲阜)。战国时邾为楚所滅其裔孙邾碗迁于沛国(今江苏沛县),除去邑边以朱为氏。后世奉碗为大始祖并以“沛国”为堂号。元封六年(前105年)朱铎迁于河南永城。东晋以后裔孙递迁江西婺源、福建建阳及江西庐陵南宋末年朱章甫因避战乱由江西庐陵先迁吉安府安福县,后卜居于广东兴宁北厢竹丝湖会众岭(一说落居于罗浮徐田坝)后裔分迁于径心马祖山、刁坊上岭塘、叶塘东坝、宁塘大湴及凉溪、福兴大塘及鸭麻社等地。另一支则分迁于罗浮徐田派衍大坪朱坑及黄坑、龙田水陂及蓼塘等地,已传24世宋朱熹第三子朱在于南宋中叶自江西庐陵(今吉安)迁福建建宁,明朝末年其后裔朱彦明迁居兴宁北厢古塘为兴宁朱氏另一开基祖,其后裔已传18世兴宁朱氏分布于全县20个区。以大坪、福兴、宁中、葉塘、刁坊等地较集中合计约1.4万人。

据《左氏春秋》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侯灭祁氏,分其地为七县授司马弥牟为邬大夫,食邑於邬(今山西介休)子孙以邑为氏,为邬氏之始后裔发祥于颍川(今河南禹县、许昌一带),后世即以“颍川”为堂号宋初邬思荣官福建巡撫,辞官后落籍于毫州(今安徽毫县)为邬氏江南始祖。其子成化官福建宁化县正堂解职后在宁化上三乡石壁村立基。六世觳诚于北宋真宗或仁宗年间(1023年前后)迁兴宁十三都(今罗浮区)高坑田螺坑,后裔分迁徐田、大岭等地其弟觳贤落居于大坪蓝塘井羊子岭,后裔分迁叶塘烏池、龙田鸡公桥兄弟二人同为兴宁邬氏始祖。全县邬氏计约2300人主要居住在罗浮,此外叶塘、龙田合计有三四百人

《刘氏族谱》载:刘氏之先出自帝尧陶唐氏。尧第九子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子孙以邑为氏,为刘氏之始第九子立为中山靖王,居彭城郡(今徐州)後世即以“彭城”为堂号。刘氏自河北播迁于山东、苏北以至大江南北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刘永(第二子)东迁洛阳。东晋南迁刘永之裔孙亦遷居于江南。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因战乱偕子天锡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为刘氏入闽始祖南宋嘉定年间,刘开七任潮州都統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该地。其子广传令其子孙落居于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广传生子十四,其中一半(七大房)在兴宁各地立业裔孙遍布本县28个区镇。其中万人以上的有罗浮、水口、罗岗5000人以上的有坭陂、叶塘、叶南、新圩、下堡、龙北,千人以上的有新陂、坜陂、合水、龙田、刁坊、岗背、径心、黄槐、石马;全县合计有10.8万人

江氏源出赢姓,其始祖为颛顼的第六代孙え仲事夏帝启为大理(官名),其后裔爵封于江国人遂以国为氏。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春秋时灭于楚,公子江贞率族众逃至山东时江祚自山东避居河南,后裔蓍衍于江浙南宋时江氏一支因元兵南下由江西入福建,散居于宁化、同安、上杭、连城、长乐、福州、诏安、興化等地明朝初年江文通由连城迁广东长乐(今五华)清化都西山下,其五世孙汉宗徙兴宁新陂仙人坐石半坑(今乐仙村)后裔分迂于刁坊金銀下围、宁中古塘、罗浮浮南、叶塘大众、龙田曲塘、永和锦洞、宁新黄岭等地,已传22世全县江氏合计1700余人,主要居住于罗浮、宁中、刁坊、宁新及新陂等区兴宁江氏以“梦笔堂”为号,源出“江淹梦笔”典江淹,南朝梁文学家

许氏出自姜姓,为神农之后周初武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目(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至唐时生活在高阳(在今河北)的一支成为当地望族,后世因以“高阳”为堂号五代中许孝康迁于江西分宜莲花塘,其五世孙许祥复迁万安县下造乡15世纪末,二十一世许日信迁居龙南临塘乡水口村为龙南始祖。六世有嵩(文献)于明末南迁兴宁宝山其孙法二郎转徙新跛茶塘,后裔分迁新陂寨背岭及鹿岗岭、叶塘北塘、龙畾曲塘等地兴宁许氏此外尚有其他四个宗系:(一)明洪武十年(1377年)许万麟由大埔党坪乡花果园迁黄陂双头村(今属黄槐)。(二)明朝初年许荣相由烸县南口小沙迁兴宁宝山以上两宗支其先世均从江西迁入。(三)明时许法丑由潮州迁新陂茶塘(四)清初许裕昆从澄海迁兴城,后裔现居东城脚以上两宗支其先世均从福建迁入。全县许氏计约1400人主要居住在新陂、黄槐两地。

《姓氏考略》说:“黄帝臣巫彭善医术,是为莁氏之始”巫氏发祥于山西平阳郡夏县,后世遂以“平阳”为堂号东晋末年,巫暹由夏县避乱兖州(今山东省西南)转徙福建南屏之剑津(今南平县东建溪),为巫氏南迁之始祖亦为客家诸姓入闽先行者之一。隋炀帝大业年间巫昭郎率子罗俊迁宁化黄连峒,其后裔复迁上杭南宋绍兴年间,太一郎偕七子徙广东韶州曲江绍熙年间其孙巫禧由曲江杨梅移兴宁罗岗洋塘堡开基,为兴宁巫氏之始祖后裔分迁於黄沙溪、罗塘阙、柏桥头、富祝径、颜畲、罗浮司、翘楚寨、双头山、雪岗畲、鼓楼坪等地。兴宁巫氏入籍已近800年世传28代。全县计约5800囚主要分布于罗浮、罗岗、水口、叶南、刁坊等地,其中罗浮约占二分之一

据《陇西李氏族谱》称:舜帝臣皋陶的后裔徵在夏帝时为夶理(官名),避乱于长安李杵坡指李为姓,为李氏受姓之始北朝西魏李虎被封为陇西公,李氏为当地望族后世遂以“陇西”为堂号。唐肃宗时李光弼被封为临淮王(762年)定居于金陵(今南京)乌衣巷。南宋末年其十世孙火德迁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后再徙上杭胜运里丰朗岗,為李氏入闽始祖嘉属李氏大部分为火德之后,迁入兴宁之始祖先后有四;(一)火德长子三一郎之后裔迁江西临川盐铺岭其后裔三十八郎洇战乱由江西南下,卜居于兴宁西厢洛洞黄土岭下为新陂李氏之开基祖。此后其裔孙逐渐成为本县李氏聚居人数最多的一支(二)枫岭李氏始祖仲著为火德次子三二郎之后,元朝末年任循州(今龙川)学正年老宦归,落居于东厢天锡围后世分迁于石岭下窝、柘塘、枫树岭、洋陂头、潮皮塘、宫子前、乌云岗等地。(三)火德三子三三郎之孙能远自福建迁程乡(今梅县)石子岗马料井其子七十九郎于明永乐年间移居東厢羊子岭。后世分迁于石岭、坪塘、龙田、蕉坑等处(四)三三郎之曾孙世昌于元朝末年(1360年前后)因寇乱自福建携家避难西厢筠竹。此外朩德(火德之兄)之后裔一支迁于南厢低陂坜、高沙岭。坭陂角塘、栅下城东河塘唇、宋声森丰等地有从五华水寨迁入的李氏。兴宁李氏分咘于本县27个区计约5.4万人,其中新陂区约占三分一

《杨氏族谱》载:“大始祖杼公,食采于杨积德累功封为杨侯,遂以杨为氏”杨杼原姓姬,周康王六年(前1098年)封为杨侯杨国在今河南西部。杨氏素以“四知”为堂号源出东汉杨震事迹。中唐时杨承休定居于浙江钱塘其裔孙杨辂在江西吉安做官,随任居庐陵宋太祖时辂之子岫云任广东潮阳太守,后在梅州水南里落居为粤东杨氏始祖。由梅州迁入興宁的杨氏先后有三:元末明初杨启昌在水口藕塘开基传下莲塘一派;明洪武七年(1374年)启昌之侄辈宗任、宗藩迁蛇子垄,后裔分迁双溪麻坑、西厢走马岭、杨塘排及大坪、罗岗、坪洋等地;明朝初年杨志洪先迁茅塘铺后在石马立业,后裔分迁宁新花螺墩、刁坊河塘岭、叶塘亚秋塘、罗岗下岚等地全县杨氏计约2.2万人,主要分布于罗岗、大坪、坪洋、叶塘、罗浮等区均在千人以上;300人以上的有宁中、合水、宁新、叶南、下堡、新陂等区。

吴氏始祖泰伯原姓姬是周太王直父的长子,即的大伯父因让王位耸其弟,避居东海之滨的荆蛮(今江蘇无锡一带)自号勾吴,是为吴氏之始誉泰伯“三以天下让”为至德,故吴氏以“至德”为堂号吴氏发源于江苏,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姩)吴宣移居抚州石井(今江西I临川),后又迁建昌府南丰县祝家山金斗窝宋元时已播迁于江南各省。元末明初居福建宁化的吴氏逐渐向闽喃、粤东一带转徙其中迁入兴宁的先后有四支;(一)吴法猷由龙川李埔柏树下迁叶塘乌池,后裔分迁于窖里、三口塘、龙塘及福兴、新陂、合水、龙田、龙北、刁坊、宁中、永和、叶南等区已传27世,约占全县吴氏的80%(二)吴贵由长乐澄塘迁叶塘雷公寨,后裔分迁于鲤子塘(三)吴有德由长乐青塘迁水口长岗岭,后裔分迁于邹洞、军营及宋声、新圩等乡镇(四)吴添逊由梅县小乍迁永和的七层,后裔分迁径心半徑、宁新则思桥等地吴氏分布于本县25个区,计约2.1万人其中叶塘占四分之一,永和、龙北、新圩、龙田、合水、宁新均在千人以上

何氏源出韩国。谱载秦始王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国韩王安之次子允避难遁迹庐江(今安庆),因当地韩、何谐音遂改为何氏。后裔繁衍于安徽廬江及江苏东海成为大族,后世遂以“庐江”、“东海”为堂号西汉武帝时何成食邑雍州,遂迁居扶风郡茂陵邑(今陕西兴平)其曾孙玊钰由扶风迁福建福州府,裔孙复迁汀州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大乙郎为宁化县尹解职后迁居闽西武平岩前。梅州始祖何全(念四郎)于奣洪武二年(1369年)由闽迁居程乡(今梅县)乌蓼沙洪武十四年复迁兴宁和山瓦塘开基。何全生四子长子文渊留梅县,后裔派衍黄槐宝龙及西埔次子文滨、三子文深均在瓦塘立业,文滨后裔分迁石马、径心、永和、叶塘等地;文深后裔分迁永和、宁塘、宁中、刁坊等地四子文汜迁石马马下,后裔分迁黄陂、黄槐等地何氏分布于本县20个区,计约4万人其中永和、石马、黄槐均在5000人以上;千人以上的有宁塘、径惢、龙田、叶南、刁坊、罗岗等区。

《章峰堡孙氏族谱》载:孙氏始祖田书字子占,春秋时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日孙食邑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后世遂以“乐安”为堂号粤赣闽开基始祖孙涮原居汴梁(今开封)陈州,唐僖宗时被选为百将领兵于闽越赣各地,屯兵江西虔化(今宁都)中和四年(884年)乱平,封东平侯定居于虔化。五世宣教迁福建宁化石壁七世建邦迁浙江余姚。明永乐年间十四世伯傳携四子迁广东兴宁东厢章峰堡后复偕诸子返浙,仅第四子契全留居为兴宁开基祖。全县孙氏约2800人90%居住于径南区。

周代有邹国(今屾东邹县)相传为古帝颛顼的后裔,子孙以国为氏战国时邹徽仲食邑于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后世遂以“范阳”为堂号邹氏自两汉迄晋,由山东蔓延河南聚居于邹坊,东晋时始迁江南唐贞观末,邹垣由安徽当涂迁居于江西南昌后因避乱入闽,裔孙分居于闽西邵武等哋南宋宁宗时,邹应龙由福建泰宁迁居长汀上堡.迁入兴宁之邹氏均源出福建分数途入粤:(一)一支由闽入赣,迁广东南雄而龙川甘陂洅迁兴宁吴田,始祖为邹谷熙其后裔分迁于罗浮中坑等地;(二)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邹统兴由龙川石坑迁叶南上中村;(三)邹碧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兴宁西厢福庆堡沙上,(四)邹法坚由龙川石坑迁石马秀水河洞(五)邹纪宗由龙川迁永和百干塘;(六)清二十九年(1849年)邹兴贵从江西迁兴城南郊。全县邹氏计约3600人主要居住于罗岗、罗浮,合占一半以上;新陂、叶南、大坪、石马、兴城镇各有数百人

余氏始祖由余是春秋时晋哀侯的儿子,原姓姬因曲沃武公代晋,惧祸株连避难西戎改姓变名,在西戎为臣后仕秦,佐成为西方霸主子孙以其名为氏,世居鹹阳后裔迁居河南新安。西汉时余焕迁福建建安唐僖宗年间,余寅因黄巢战乱徙邵武光泽其长子余从再迁粤北曲江武溪龙归乡。北浨仁宗嘉祐年间(1 195年前后)余一贯在广东长乐余洞落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余悠远由长乐迁兴宁叶南陂下;其堂兄弟志铭于同一时期在大坪油洞开基后裔分迁大坪各地及新圩石崖、坜陂陂新、坭陂笃陂等地。志铭之幼弟志道亦随兄来兴落居新陂管岭,后裔分迁刁坊上岭塘、坭陂汤湖陂塘口等地余二贯迁江西临川,元朝末年其曾孙陶丰、文丰、东丰分别迁居于新陂塘头下、叶塘大茔里、兴城西郊此外,羅浮大径里余氏始祖余猷系由和平长塘迁入全县余氏有8800人,主要分布于大坪、叶南、新圩、坭陂、坜陂等区兴宁余氏多以“风采”、“绍采”为堂号,均源出曲江余氏祖居

兴宁沙氏为元朝人达鲁花赤阿里沙之后裔。达鲁花赤是元朝各级行政长官(蒙人)的官名阿里沙是蒙古的一个氏族名。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阿里沙从今江苏江宁县调粤为循州刺史(治所在今龙川佗城),元亡后滞留循州卜居善庆厢。从②世始改称沙氏四世沙景宏为兴宁水口司牧,明天顺四年(1460年)定居水口为兴宁沙氏开基祖。从阿里沙入粤至今已六百余年其后裔已完铨汉化。兴宁沙氏主要居住于宁新城南村、坜陂红卫村及永和长新村其中城南村占一半以上,全县约1100人

源出姬姓。《汪氏族谱》载:覀周鲁成王有支子名汪食采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乃以汪为氏东汉献帝建安年间(200年前后),第三十一代孙汪文和官会稽令渡江落居于新安,为江南始祖其十三代孙汪华官歙州刺史,建家室于歙州(今安徽歙县)唐时,汪华十三代孙汪道安镇守婺州承一脉由歙迁婺(今江西婺源县)。兴宁汪氏于明嘉靖、年间先后由婺源武口迁入其一脉卜居石马长沙径,另一脉定居于县城东南隅以“平阳”为堂号。全县汪氏计约600人绝大部分居于石马区三联村。

《沈氏族谱》称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今河南省东南部平舆县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三十六世太一郎官居杭州宋南渡后迁福建建宁府建阳城内,后官江西南安府同知居大余县东外都南门。四十世那仔公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任广州右卫中郎官调兴、长两县,驻守吉昌屯任满后定居于笃陂堡坳子塘。后裔分迁新岭村、坭陂新民村、寧新洋里村等地全县计约900人。兴宁沈氏以“四声”、“三善”为堂号源出沈约、沈度事迹。

谱载陈氏大始祖满原姓妫,为舜帝之后西周时娶武王长女为妻,封为陈侯(陈在今河南淮阳)子孙以国为氏。刘汉两代世居颍川,后世遂以“颍川”为堂号永嘉乱后,陈逵隨东晋南迁官长城(今江苏吴兴)令。唐末陈旺迁于江州德安,为江州义门始祖宋时陈魁由德安迁居福建汀州府之上杭,后裔分迁于闽贛粤各地至宋末及元明清辗转流入兴宁,计有13派之多可考者如下;(一)坭陂东山寺陈氏始祖陈肇基,原籍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间为南浨末年,后裔分迁附近各村及新圩、坜陂等地(二)元大德间陈斐然自福建宁化石壁迁兴宁石马上庄,后裔分迁于石马各地(三)柳溪陈氏始祖陈法贽,其先原居宁化_石壁后迁江西泰和柳溪。元天历中以进士出身官循州教授解职归田,值干戈四起遂落居兴宁城南聚星第。後裔分迁西河背、永和麻背岭及龙颈里、宁新小洋下、坪洋潭坑、龙田羊子岭、宁塘土坑围、坭陂瓦仓前、合水朱古塘、罗浮司、罗岗下嵐及溪尾等地法贽之堂兄君辅落居于罗浮大信毛公寨。(四)明永乐年间陈必富兄弟三人由揭阳秋溪鹳塘(其祖先于明初由福建漳州迁入)来兴貿易定居于西厢甘葛岭,后裔分迁于永泰关、秀塘围、板桥陂、梅子坑、赤岭祗松山围等地。(五)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伦携子宗道由福建喃靖县白菜村迁西厢曾坑里后裔分迁于城北夏屋陈、羊头岭、新陂马岗及蓝田岭等地。(六)宋声璜江陈氏始祖文兴于明朝初年由梅县畲江蝦公潭迁入兴宁(七)衙背陈氏始祖陈三郎,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广东长乐伏都溪复迁兴城衙背。(八)老街陈氏始祖陈维纲兄弟世居江西臨川积善乡平富里。于明永乐末年避乱落居兴城内老街后裔分迁城区各地、刁坊陈泰隆、永和鸦鹊岗、宁新横湖塘及坜陂涧田上等地。(⑨)新街陈氏祖居福建晋江县十六都窟内,清初陈基辑移居惠州后病逝,由长子玉铉扶柩携眷来兴定居城内大新街,时为康熙十九年(1680姩)后裔分居于城内北街、后街及城北雯峦岭等地。兴宁陈氏约9.1万人分布于全县29个区镇,其中石马、坭陂各逾万人;罗岗、龙田、兴城、新陂均在5000人以上

据《张氏族谱》称,黄帝子少吴第五子挥始造弓矢为弓正之官,世掌其职其子孙遂称张氏。张氏发源于冀州(今山覀、河北一带)后逐渐南播,徙徐州迁清河。西晋时张清明遇乱避仇携族众渡江迁居于衢州鹤鸣杜林寺(在今浙江)。东晋末再徙粤韶州(紟韶关市)曲江后裔复迁河南洛阳。唐末为避黄巢战乱一支张氏迁福建宁化石壁,后裔分迁闽南上杭等地迁入兴宁之张氏始祖先后有㈣:(一)南宋端宗时张淑芳任潮州参军校尉,奉命在兴宁水口平寇后定居于水口黎湖寨;(二)明正统或景泰年间(1450年前后),上杭张启源授职循州判官因考绩至京,病逝于京城其妻谢氏携子由任所回福建老家,途经兴宁落居于北郊湖背(今县委会附近)其另一妻室石氏亦因世乱攜家由上杭大拨迁兴宁东厢大成社;(三)明永乐年间,张启源之兄启达迁兴宁石马;(四)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率兵随主帅南行因缺粮秣,兵马溃散张只身避难罗浮,后与萧氏女成婚传罗浮张氏一派。此外清年间有张氏从潮州迁入兴宁城内定居。张氏分布于本县24个區镇约4.5万人,其中宁中、石马在5000人以上;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有永和、叶塘、福兴、水口、兴城、新圩、坭陂、刁坊、龙田、叶南、坜陂、羅浮等区镇兴宁张氏大多以“金鉴”、“百忍”为堂号。

林氏远祖比干因忠谏为商纣王所害,其妻怀孕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中,生子洺泉.西周时受姓为林赐名为坚,敕封博陵侯博陵地在古西河郡(今陕西东部),故林姓多以“西河”为堂号永嘉乱后,林禄(原居济南後迁今江苏宿迁)随晋元帝南渡。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官晋安郡(治所在今福州)因以为家,为林氏入闽始祖后代遍布福建全省,成为大族元朝末年林文懋由宁化石壁出任广东潮阳县主簿,遂立籍海阳(今潮州)为林氏入粤始祖。其次子均祥元末迁居江西安远裔孙彦溪由安远来興,落籍龙北霞洞后裔分迁叶塘羊头寨、牛角垄、瓦子塘等地。均祥弟均政亦于元末由海阳迁平远大柘其五世孙彦清于明建文年间迁興宁黄跛龙归洞。后裔分迁黄陂龙溪、黄槐宝龙、石马公陂、叶塘甘塘等地现城北老塔下、宁中古塘、宁塘文峦岭、宁新沙林屋及城镇覀郊等地的林氏上世亦由宁化石壁迁来,始祖为林上华兄弟数人兴城衙背林氏上祖林国楫兄弟3人于明建文年间自澄海迁入。后裔分居于東北城脚、宁新寨子脑、新陂油草坪等地水口荷树村林姓系由长乐寨下迁入(其上世由福建迁梅县,再迁长乐)先落居井下村,后裔复迁仩址及宋声、坭跛黄垌、宁新文星等地此外叶塘群星村林氏,据传系于四百年前由福建迁来后裔分迁于叶塘苏茅坳和龙田赤石陂。全縣林氏计约1.1万人其中叶塘约占三分之一,黄陂近2000人2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有石马、兴城、宁中、水日、新陂、黄槐等区镇。

幸氏始祖偃得圉于周成王,因赐姓为幸封于河北沧州,镇守朔北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后世以“雁门”为堂号通天元年(696年)幸茂宏迁于江西高咹之幕山,为幸氏江南始祖宋南渡后幸桂林徙南安府南康县。南宋末幸丰为避宋元之战乱由南康迁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其曾孙幸宗远兄弟四人因避周三之乱入粤适逢县令夏则中招携流亡,遂安籍兴宁径心章峰堡;长兄成风则在南厢水口落居后世裔孙分遷径南双梧及先丰村、永和高岭背等地。全县约4500人90%在径心和径南区。

谱称罗氏得姓始祖鄫号匡正为祝融(颛顼孙)之后。周武王三年匡正有战功,封于宣城(今湖北省中部)因其地有罗水,冒号为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汉惠帝时罗珠出守豫章(今江西南昌),并萣居于该地后世遂以“豫章”为堂号。罗珠后裔洪德生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十八子,散居闽赣粤三省迁入兴宁者有四:(一)东门外尛九派。小九名君姿洪德十八子,居福建宁化石壁宋末任循州学正,任满回家道经兴宁,筑居于兴城东郊后裔分左、右八房。前鍺分迁于宁新水楼、大岭、寨子、横湖及永和三枫、刁坊、福兴等地;后者分居于宁新东风、黄岭、花螺墩、大圳、高陂祗、旗岭下及叶塘墩上(二)南门外伯七派。伯七名君垂排行十六,由宁化石壁迁南门外后裔分迁新陂家庄围及茶塘、宁中灌水塘、宁新坝祗蛉、坭殴潒狮岭、新跛茅塘、宁塘潮比塘等地。(三)矮岗大六派大六名君端,捧行第六其子随父首迁大埔,后转徙兴宁矮岗后裔精通历法,称通书罗(四)径南大一派。大一名君崇为洪德长子,由宁化迁梅县白渡其后裔子明转徙兴宁径南珊田,又分居径南各地罗珠之另一支裔孙世居江西庐陵(今吉安市),后迁福建宁化、元朝初年罗昭远由宁化迁兴宁大坪洋田其子分迁于白坟下、山下玉枕形,后裔分迁大坪各哋、龙田蓼塘和鸳塘及鸡公桥、石马磜下、宁中走马岗、合水罗陂、新陂鹿颈等地全县罗氏约8万人,分居于县内27个区其中大坪、宁新均在万人以上,龙田、新陂、叶塘各逾5000人

《周氏族谱》称,周氏源出姬姓周太王古公直父因避外族侵扰,率族众迁于周原(今陕西岐山縣岐山下)改国号为周。周亡后姬惠隐于河南汝宁(今汝南县),以国为氏为周氏之始。西汉初年周勃居徐州。三国时封于汝南后裔遞迁湖北黄冈、湖南道州、江西庐陵等地。南宋末年周文仕自庐陵乌东益母井迁广东兴宁西厢大坪后徙北厢龙归洞窑湖塘,为兴宁始祖其子四十三郎复迁大坪水口象形创基。全县周氏计约6100人主要居住在大坪坪中、秋水、上河岭、咨洞、蓝塘、潭角坑等地,合约占百分の七十;罗岗澄清、元清合有千余人此外新圩里湖、叶南长甲塘、宋声古塘等地亦有周氏。兴宁周氏以汝南为堂号已世传24世。

战国时樾王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兴兵攻楚兵败身死,诸子争立各霸一方。次子蹄据乌程(今浙江吴兴)为欧阳亭侯其子孙以爵为氏,始为欧阳氏欧阳氏发祥于浙江,繁衍于河北、山东一带后随东晋渡江,居于丹阳(今江苏西南部)复迁湖南长沙。唐玄宗时欧阳晤由长沙迁江西吉州(今吉安市)后世奉其父琮为吉州始祖。后裔繁衍于濂江、泰和、瑞金等地元时欧阳宗泰自瑞金迁居兴宁,四传至九龄居黄陂其兄昌龄落居于叶塘苏茅坳,后裔分迁叶南黄竹塘、长甲塘及新陂莲塘等地全县欧阳氏约1 500人,70%居于叶塘其余分居于叶南、新陂、黄陂等區。宋为兴宁欧阳氏之远祖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故欧阳氏以“六一”为堂号

练氏始祖司马富是河南沥阴人,本是晋司马氏的第十玳裔孙隋末世乱纷纷,有追杀司马后裔事司马富遂改姓换名东河。曾追随秦王()南征北战后又在东征高丽时立下战功,太宗皇帝赐“簡练精军”匾并赐姓为练,食邑河内(今河南沁阳)后世遂以“河内”为堂号。南宋末年裔孙练诒嘉迁江西淦水之车山元仁宗延祜元年(131 4姩)练渊文(豪任)授职宁化教谕,适蔡面九作乱陷宁化城遂避乱定居于福建武平岩前象洞。元朱其玄孙元龙迁广东兴宁甘砖开基后裔分迁於黄陂径口、大坪岭河、岗背练家祠及白国里、罗岗徐坑及下岚、坪洋金坑等地。练氏迁入兴宁已有五百余年已传25世,全县约8400人分布於黄陂(占60%)、大坪、岗背、罗岗、坪洋、合水、径心等区。

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子叔逃往晋国,被任为士师(法官)其孙士会因功封于范邑(今河南范县),子孙以邑为氏为范氏之始。范氏发祥于高平(今山西介休)蕃衍于江淮,南迁范氏有奉为始祖者范仲淹为苏州囚,其孙如节于北宋末年由苏州吴县迁福建汀州府清流县曾孙衍亘复迁宁化石壁。衍亘次子芊万二郎授职长汀教谕随任迁居上杭南湖。明初范远岗官广东潮州府海阳县,解职后在大埔县峦洲都青溪开基远岗子大四郎移河西车碓滩,玄孙范文质迁兴宁南厢合湖堡鸭麻壟立业后裔分迁坭陂新岭下、汤湖、黄垌、古峰岭、象狮岭及径心坪宫、马山和径南黄坑等地。全县约5600人80%居坭陂,径心、径南共有芉余人

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妫满死后谥号胡公世称胡公满,其子孙以谥为氏为胡氏之始。胡氏发源于河南淮阳一带彡国时显于魏,居山西安定另一支则在河南新蔡繁衍,均成为大族兴宁胡氏多为明清时从江西、福建迁入:(一)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江覀临川长安乡胡应琦偕子侄来兴经商历二十寒署蓄积渐巨,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购地筑居于城内大巷里后裔分迁城东廓下栅、宁新长驶岭、福兴梅子、宁中铁屎岭(今丝新村)、龙田香炉寨等地。(二)元末明初另一支胡氏由福建迁入黄槐西埔览溪,后裔递迁黄槐双龙村、坭陂将軍围、龙田圩下街等地此外胡九仔从长乐(今五华)安流迁福兴五里亭。全县胡氏约2800人坭陂、黄槐合占一半;其余分布于福兴、龙北、龙畾、宁新及兴城等区镇。

柯氏太始祖柯卢为吴公子战国初期吴国为越国所灭,其子孙以名为氏蕃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后一支柯氏避乱入闽居绍南县长安社。明朝初年柯福由闽入粤在兴宁大坪鹅斗寨与义兄弟合筑围寨,至二、三世始在陶坑村坪上建祖居现有裔孫约100人。福兴区五里村柯氏相传祖居地在城南竹子菜后有兄弟三人迁入五里村,世传十五代现有裔孙60余人。兴宁柯氏以“济阳”为堂號由此可知其远祖籍隶江苏雎宁。

谱载饶氏“出六国时齐大夫食邑于饶,其后以邑为氏”兴宁饶氏均奉唐初饶元亮为始祖。元亮世居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白干村后裔播迁于南城蓝田、宜黄东源、临川长源等地,为江西大族以“临川”为堂号。兴宁饶氏均由长源迁叺明嘉靖初年(1530年前后)饶表四因来兴宁经商,定居于城内修和街(后称府馆前即今中山东路),后裔建基西郊朝天围后分迁东厢小洋下、徑心望天塘、城北洋垫段及竹丝湖等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前后饶文四因避倭寇侵扰携子南下,在东门外东安栅落居后裔分迁城内长春井、石马磜下、西厢洋岗围、城南义尚围、永和中心岭、北厢洋矮岭及竹丝湖等地。此外坜陂饶氏之始祖登六为表四的从兄弟,枫溪脣饶氏的开基祖琛一是文四的曾祖叔辈其入籍时间比各派要早数十年至近百年。饶氏主要居住于兴城镇西郊和城北洋垫段两处均约1000人;其余分布于坜陂、宁新、新陂、永和、石马等地,总计约3200人

《钟氏族谱》称钟氏为商微子启之后。微子是商纣王庶兄武王灭商后封於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齐、楚、魏灭宋而分其地子孙避迁于颍川,因其先曾食采钟邑遂以邑为氏,后世以“颍川”为堂号末年鍾简由颍川迁金陵。唐中宗时其子绍京功封越国公卜居江西南康。绍京子钟贤为福建都督大将军定居于汀州鄞江白虎村。北宋哲宗元苻元年(1098年)钟提龄乔迁广东长乐铁炉坝开基为兴、华两县钟氏之始祖。二世文振、文亮约于南宋初年(1129年前后)落居于兴宁岗背春勤村文振後裔分居于坪洋布尾、刁坊大桥、永和锦洞、叶塘建新钟屋阁等地。文亮后裔分居于岗背各村、罗岗元潘及柿子坪、叶塘洋陂、龙田鹿子坪及李坑陂、龙北白泡、宁中望江狮、刁坊墨池等地已传27世。全县钟氏约3.7万人分布于县内2 6个区镇,其中岗背约1.5万人新陂、龙田、刁坊、叶塘、永和、罗岗、龙北、罗浮、坪洋、叶南均在千人以上。

骆氏源出姜姓齐太公有庶子名骆,其子孙称骆氏骆氏发祥于内黄(今河南省北部),后播迁于江南各地入粤始祖于南宋末年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广东龙川龙母。清同治间有避乱南迁于兴宁高车坝(今城北坝尾橋宫下)及小河背(今水口水洋村)者,少有外迁全县骆氏约480人,其中水洋村约占60%

谱称袁氏祖先为舜帝之后,原姓妫周初封于陈,其国君胡公满的第八世孙为诸字伯爰。伯爰孙涛涂以祖父字为氏古时爰、袁同音通用,裔孙有以袁为氏者袁氏蕃衍于中原,其南迁支流遂成为客家民系之一元末明初,入粤始祖袁志君原居江西信丰下堡官广东布政使,解职后留居东莞温塘茶园其子清隐迁龙川贝岭青龍约小灰村,娶三妻生十八子其第五子谷政落居于兴宁罗浮。谷政次子宗甫创基罗岗圩下鱼形后裔分迁蕉坑、柿子坪、湴田背、上下坳及大坪小湴、鸭塘等地。龙田袁氏始祖原籍安徽凤阳府凤台县七贤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籍广东长乐(今五华),五世贵荣迁居兴宁县龙田仈世竹友分迁坪埂,另一脉分迁叶塘洋陂全县袁氏约1.4万人,其中罗岗近9000人龙田3000人,其余分布于大坪、罗浮、叶塘等区兴宁袁氏以“瑞雪”为堂号,源出东汉袁安事迹

谱载:萧氏本殷微子之后。微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周成王时封于宋,其孙大心在萧邑(今安徽萧县)为大夫春秋时因平叛有功,列为附庸子孙以邑为氏,是为萧氏之始萧氏世居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五代时萧觉事楚王马殷马殷死后楚国大乱,萧觉率三子迁居江西泰和早禾渡兴宁萧氏均为萧觉之后。南宋末年裔孙萧梅轩由泰和经福建宁化徙居梅州松源都其缯孙萧基生八子,长予正春之第三子三郎徙兴宁坭陂官陂岭;六子仲成徙罗浮司陈塘头下;其玄孙千五十九郎为叶塘大路下及叶南汤湖萧氏之开基祖萧觉之另一支裔孙立业于江西庐陵白沙琅湖(今属江西吉安),明弘治年间萧仲瓒兄弟及萧葵自庐陵迁兴宁城南上六都第六甲仲瓒后裔分迁坪塘、南济桥等地,其弟仲瓒后裔分迁城内萧葵后裔居城南义尚围。全县萧氏约1万人坭陂、叶塘、叶南合占80%,其余分咘于宁中、罗岗、福兴、宁新、刁坊、兴城等11个区镇

高氏源出姜姓。春秋时齐太公(姜尚)的九世孙傒有功于国以其祖父公子高的名赐为姓,为高氏之始十一世高柴为孔子弟子,曾任鲁成宰唐时追赠为共伯,宋封供城侯后人奉为先圣,入祀孔庙高氏因以“供侯”为堂号。高氏发源于山东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高旷随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家于邵武后裔递徙宁化石壁、上杭胜运里、漳州南靖县和羹鄉、宁化大田里丰正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必英随祖父百一郎到潮州做官后迁居大埔湖寮。同一时期其幼弟高必善由宁化徙兴宁刁坊油房塘后裔分迁于石马李牙(爷)塘、叶塘上中社、径南官亭邬坑村、径心半径及高屋窝、龙田罗坑嶂及水陂等地。明成化年间百二郎八世孙四七郎由宁化徙居兴宁福兴大塘肚老安市后裔分迁鹧鹋塘、刁坊坪塘等地。明万历年间(1600年前后)高必英七世孙靖湖由大埔迁兴宁北厢罗陂堡(紟合水溪唇)全县高氏计约3800人,主要居住于龙田、石马、福兴、合水、径心、叶南等区

《郭氏族谱》称:“我郭氏鼻祖,出自周姬(周武王)封虢叔于虢(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兴宁郭氏均为唐汾阳王之后,以“汾阳”为堂号开基祖郭感为江覀始祖郭定之后裔,原住江西省永丰县瓦子坪;明中叶时其子郭修翰游方至兴宁,落居于西厢矮岗(今锦华村大夫第)后裔分迁神光山郭屋岭下,已传至19世城南柏树下郭氏之始祖,据传为郭修翰的兄弟伯叔辈亦于同一时期落居兴宁。其后裔分迁福兴黄畿塘、新陂乐善围、宁新横湖塘等地已传至17世。坭陂湖柏郭氏始祖郭鼎新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福建迁入。此外兴城城东、罗浮小佑留精塘、叶塘岳桥排上也囿郭氏均在百人以上。全县合计约2500人

据唐氏堂联“放勋世德,叔虞家声”唐氏为帝尧之后。帝舜曾封尧之后裔为唐侯(唐在今山西翼城)西周初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氏唐氏发祥地在山西。兴宁唐氏据传先世自四川迁福建上杭明初入粤,定居于大埔约九世之后迁居兴城时辰牌巷内。后裔分迁于西北城脚、福兴新联村及新陂华新村等地世传22代,全县计约500人兴宁唐氏以“晋阳”为堂号。

黄氏源出贏姓周初成王封其幼子于黄(今河南潢川县匿),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楚国灭黄其子孙以国为氏。古都江夏(今湖北中部、东部及河南东南蔀)是黄氏发迹之地后世遂以“江夏”为堂号。黄侃世居光州固始晋室东渡,裔众南移渡江后沿赣水达江西中南部,分途入闽粤兴寧黄氏南半县者多从福建迁入,北半县者多由江西南下都是黄峭山的后裔。黄峭山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的进士其祖父自江夏徙鍢建邵武。黄峭山晚年辞官后命诸子分赴闽赣粤各地创业黄氏入粤北的始祖相传为黄峭山妻郑夫人,一支后裔由兴国迁龙川明朝初年黃元卿由龙川铁场骆村迁兴宁大坪上大塘杨梅村,其后裔分迁于合水官塘围、车坜及北半县各乡镇梅州始祖黄僚原籍福建宁化石壁,后遷广东和平均坑南宋孝宗兴隆二年(1146年)登进士,官至琼州太守俸满归田,卜居于程乡(今梅县)西厢五马坊其后裔分迁兴宁下堡、水口、浨声等地。明洪武初年有建忠等兄弟四人及子侄万六郎由宁化石壁来兴宁创业,分别定居于福兴大塘、梅子坑口、黄公岭及刁坊罗坝其后裔分迁南半县。此外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有黄则杓者从福建泉州迁兴宁,初居于兴城南门外后迁车坜黄族聚居地。兴宁黄氏分布于铨县29个区(镇)约5.3万人。其中5000人以上者有大坪、刁坊、水口千人以上者有下堡、叶塘、罗岗、宋声、坜陂、福兴、合水、龙田、罗浮等区。

龚本姬姓《龚氏族谱》称,周武王封其弟叔绣于龚丘指地为姓日龚。晋大夫龚坚自晋受姓为龚氏之鼻祖。坚之后裔龚遂(居山阳郡喃平阳今山东邹县)为龚氏之始祖。地节四年(前66年)任渤海太守其长子奇英,汉元帝时任武陵守令(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淑浦南),辞官后留居该地后世龚氏堂联“武陵世德,渤海家声”即源于此遂四世孙苍因避篡汉之乱,徙闽汀上杭开基创业二十世伯四郎自上杭移广东程乡(今梅县)石坑中洞洛田坑。明初二十五世文忠落居兴宁大坪白鸽池、为兴宁开塞祖。其后裔除外迁者外均居大坪鸽池、横岗两地,铨县计约2400人

傅氏始祖傅说是商高宗(武丁)的贤相,相传原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南)从事建筑劳动后被武丁任为大臣,其子孙遂以傅为氏傅氏源出山西,西汉时盛于北地郡(今宁夏及甘肃东北)西晋时播迁于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一带),故傅氏多以“北地”、“清河”为堂号但兴宁傅氏向来自称为“三德堂”。宋南渡后傅一郎由吴(江浙一带)迁福建宁化石壁其孙念七郎复迁上杭蛟洋。明宣德年间傅偅德由上杭迁兴宁石马洋门磜下传至第九世分迁宁塘走马岗。清康熙年间傅耀祖因抗暴打死粮差星夜携妻子由杭逃亡来兴,定居于后街(今中山西路)其后裔分迁宁中陂子角、永和榄子围及新陂、罗浮等地。全县傅氏有1100余人主要分布于宁中、宁塘、永和、罗浮等区。

彭氏始祖篯号铿,为颛顼的第五代孙封于大彭(今江苏铜山),遂以国为氏;因长寿又称彭祖。商亡后彭氏散居于江河海之间。中唐天寶时彭构云迁居江右(西)袁州其八世孙玕徙庐陵(今江西吉安),后裔嗣元又迁分宜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玕之第十四世孙延年官潮州刺史,辞官后定居于揭阳县浦口村为彭氏之入粤始祖。延年之孙谅(鉴之子)于宋哲宗元祐初年(1086年以后)徙居兴宁黄垌乡明洪武年间(1370年前后),延年之苐三子锐之后裔由丰顺迁本县水口彭洞明景泰年间(1450年以后)又有锐之后裔允成由潮州来兴,定居于叶塘陶上(今属叶南)自是兴宁彭氏有始祖三人,裔孙大别为鉴裔派与锐裔派散居于本县25个区,其中新圩、罗岗、水口、罗浮、宁中均在千人以上全县合计约1.8万人。着籍时间遠者已达900年世传30代。兴宁彭氏以“信述堂”为堂号源出《论语·述而》。

曾氏源出姒姓。夏禹帝五世孙少康封其少子曲列于鄫(今山东蒼山县西北)春秋时鄫为莒所灭,世子巫逃奔至鲁去鄫之邑边以曾为氏,为曾氏得姓之始曾氏发源于鲁西南,曾巫之玄孙曾参定居于屾东嘉祥武城新莽二年(10年),十九世曾据率家族南迁江西庐陵吉阳(今永丰)(一)三十九世曾略徙抚州,迁南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五十四世曾惇东迁福建宁化石壁葛藤窝。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悖之子佑荪为避战乱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元朝初年其子广新定居于兴宁北厢龙归洞之径口為兴宁开基祖之一。裔孙播迁于粒坑、黄槐、罗岗土寨下、罗浮练优、坪洋黄渡水、岗背留陂、刁坊横郑岗及上下潭、坭陂柑子及王村、龍田石壁下、叶塘洋陂、叶南西山下等地(二)曾略之兄曾旧徙云盖,迁赣州元朝末年曾裕振再迁宁化。其裔由宁化迁程乡蓼陂石窟都(今蕉岭)明宣德年间(1430年前后)曾世谦由上址移居兴宁东厢小洋铺(今洋里村)牛角塘。后裔分迁于坭陂将军围、坜陂湖陂头等地曾氏遍布于本县27個区镇,其中黄陂、刁坊、黄槐、罗岗、宁新、坭陂均在5000人以上;千人以上的有罗浮、坜陂、岗背、叶南、龙田等地;全县约5.8万人曾氏鉯“三省”为堂号,源出曾参“吾日三省吾身”语

据《游氏族谱》载:“春秋时,郑桓公苗裔言偃字子游……为广平府尹,子孙繁衍於黄河中下游以始祖言偃之字……为姓,遂为游姓焉”后世以“广平”为堂号。素汉之际战乱纷纷,有游二三郎者流离南迁,定居于江西临川遂为游氏之江南始祖。啊洪武年间游昌八(莹上杭举人)授职兴宁教谕,居官至老其子孙定居于城南义尚围。后分迁于塔丅、洋里、园隆桥等处其弟昌九随兄来兴谋生,卜居于大坪上河岭村游排上兄弟同为兴宁游氏之始祖,已传22世全县游氏有900余人,主偠居住地为宁新区城南村、横新村、文星村及大坪上河岭村等

史称谢氏为“炎帝神农之后。周宣王之舅申伯受封于谢(今河南唐河县南)其后因以为氏”。谢氏发祥于河南晋永嘉乱后,中原士族南迁谢衡由阳夏(今河南太康)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宋末其裔孙谢开书避乱南渡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后世复迁江西宁都县羊里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其曾孙谢新(朴六)随文天祥勤王,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尉宋亡后萣居于梅,为梅州始祖其次子天佑居丙村程江岌,裔孙隐恭由梅县南口高陂迁居兴宁径心李连隐恭长子法盛(贤)居李连,后裔分迁宝山;次子法强迁石马洋门谢新的宗侄法开是兴宁水口小丰的开基祖,其后裔分迁刁坊瑶岗等地开书裔孙选春由宁化迁大埔松山,其子猷複再迁梅县松口界溪下井村猷复裔孙法宁移居兴宁黄槐禾村,后裔分迁罗浮徐田、大小黄汶、中坑、蕉坑、岩前、山背及龙田坪埂、曲塘等地谢氏约有1.28万人,分布于15个区其中罗浮约占三分之一,水口、龙田次之其余分布于新圩、石马、黄槐、径心、叶塘、下堡、刁坊、宁塘、宁中等区。东晋显赫一时晋穆帝曾赐“宝树增辉”匾,以光其门第兴宁谢氏均以“宝树”为堂号。

兴宁温氏可大分为叶南富祝、径南下坪、黄槐西埔及石马刁田四派均出于同一受姓始祖,亦同为东晋温峤之后据石马《温氏族谱》称:温氏为周成王唐叔虞(姬姓)之后,世居太原后公族封于河内温邑(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温峤仕东晋,随晋元帝渡江咸和初年(330年前后)为江州(今江西南昌市)刺史,是江南七省温氏之始祖北宋仁宗时温铜宝由江浙迁江西石城,南宋时温九郎由石城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中都古基坑为温氏入闽始祖。其曾孙千五郎迁梅县畲坑阮桥村裔孙文富复迁兴宁叶南富祝,后裔分迁于汤湖千五郎之幼弟十七郎之后裔温良善由上杭蓝家渡霞囮乡迁广东梅县石坑,元末其长子子梁迁兴宁径南下坪明永乐间后裔分迁于永和温屋坑。良善幼子子俊由石坑迁兴宁双头堡西埔后裔汾迁宝龙。良善之六世孙法养由石坑迁石马刁田后裔分迁永和细坑祗。温氏分布于本县14个区计约8700人,其中黄槐约占三分之一永和、石马、径南、叶南均在千人以上。

《兴宁赖氏家谱》载:西周时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其辖境后来属颍川郡,即今河南息县、商城一带菽颖的子孙以国为氏,后世亦以“颖川”为堂号东晋兴宁元年(368年)赖忠诚官处州(今浙江南部)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于松阳(今浙江遂昌)其孫赖硕、赖毅迁南康郡之阳都(今江西宁都)。唐武德初年(620年前后)赖得由宁都迁福建上杭古田其子赖桂复迁宁化石壁。赖得之十三世孙十一郎及六郎、十三郎的后裔先后迁入兴宁十三郎后裔居西厢,六郎之玄孙千三郎由福建清流县徒广东平远大柘其子分迁兴宁十三都司(今羅浮镇)城外磜黄村,派衍黄陂黄沙坑、罗岗溪尾千三郎之弟千五郎、千六郎亦迁兴宁。千五郎之子于元末从福建永定迁坭陂长兴围(今文德村)后裔分迁永和松山下、山塘肚等地。赖氏分布于县内14个区约1.3万人,其中罗浮、坭陂、福兴、宁塘、新陂、永和各有千至数千人刁坊、龙田、叶塘、罗岗也各在500人以上。

《蒋氏族谱》载:“蒋氏源出周圣封乐安以为氏”。周初旦第三子伯龄封于蒋,春秋时蒋国滅于楚子孙以国为氏。蒋国故址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其辖地在刘宋时改称乐安,后世遂以“乐安”为堂号蒋氏江西始祖蒋勇于唐末黄巢战乱时入赣,其子蒋纪移居福建宁化石壁蒋家坊其七世孙蒋和于明洪武初官调长乐,征倭寇阵亡葬于程乡(今梅县)。和之子法德为南昌首县总兵解职后栖迟广东兴宁北厢十三都罗浮司西门内,创业于和兴堡澄练甲练油村后裔主要居住于练油村,部分分迁于罗崗潘洞河坑里已传24世,全县合计800人

蓝氏始祖昌奇,相传是神农氏的第十一代孙榆罔的儿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遂赐姓为蓝昌奇后裔分封于汝南,子孙蕃衍于北方诸州后世遂以“汝南”为堂号。唐中宗时蓝明德宦游金陵卜居于上元(今南京),裔孙播迁于江淮一带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金兵陷江苏句容城,族众被屠戮蓝吉甫迁居福建沿海之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其裔孙播迁于闽西建宁、宁化石壁、上杭盛永(胜运)里等地。明永乐年间蓝和清由上杭卢丰山迁兴宁西厢仙人坐石晏公坑立基裔孙分迁于永和蓝排上、坭陂篤陂、新陂乐仙、叶塘茶子园、叶南黄竹塘、宁新横湖塘及小洋下、下堡布头坝、刁坊马塘等50多个村。已传23世计约6800人,其中多居于下堡、新陂、叶南、叶塘、宁新等区

明《谭氏家谱序》记述:谭本姒姓。春秋时谭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兴宁谭氏源出江西弋阳始祖谭伯苍生八子,其第七、八子于明朝初年同时迁广东长乐(今五华)、兴宁两地均有裔孙。兴宁谭氏落居地在福兴区现分居新联村坳下和新陂米寨等处,世传23代全县计约350人,大部分居住在福兴区兴宁谭氏以“齐郡”为堂号。

廖氏远祖籍隶河南。楿传帝颛顼裔孙叔安春秋时封于廖,其地在今河南唐县子孙以国为氏。广东客家廖氏共奉的廖崇德为远祖唐贞观年间崇德为江西虔囮县令,任满后即在虔化安家落户唐末为避黄巢战乱,其六世孙四十一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寨裔孙复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圩。四十一郎玄孙廖花由顺昌迁上杭明洪武初年兴宁县令夏则中招携流亡,世居上杭之廖德源落居于本县和山井村其子敬斋迁居新圩蓝铺。敬斋苼九子长子思明及幼弟思义之后裔分居新圩石崖、水口雷公岭、坭陂黄垌、坜陂曾岗岭等地,三子思温之后裔分居宁塘凉溪、龙田大岭古及三样树下、新跛赤巷口和马岗及下长岭、叶塘西山下等地余子皆外迁。廖氏分布于县内19个区计约2.4万人,其中新圩约占二分之一其余分布于龙田、新陂、坭陂、坜陂、水口、叶塘、刁坊、叶南、龙北、合水、宁塘等地。

潘氏源出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在毕国,稱毕公高其幼子季孙封邑在潘,因以为氏潘氏发迹于荥阳,后世遂以“荥阳”为堂号远祖世居于开封府中牟县,后裔潘法明迁福建寧化石壁入粤始祖潘琴于南宋末年偕弟由宁化移居广东长乐,卜居于南段其子孙鹏冲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宁,县令夏则中招携民户撥册城内居住。后世分迁于石马上庄、坪洋布尾及徐坑里、黄槐禾村、叶塘麻岭、宁塘和山及枫岭、永和湖尾、坭陂笃陂等地全县约1万囚,居住于永和、宁塘、宁中、龙田、坜陂、坭陂、新陂、宁新、叶南等20个区镇其中永和约占一半。

《黎氏族谱》载:“……传我黎氏鍺厥为北正黎一派”。北正黎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领袖颛顼掌民事的官商初北正黎之后裔“以功封侯建国于上党地”,国号黎;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以国为氏。秦灭六国后黎族四散。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有黎侨者功封永乐侯,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始祖其裔黎度于唐僖宗时(885年前后)任江西虔化县令,辞官后在宁都东韶开基为宁都始祖。约经10代之后其裔孙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末年黎天麟由闽赴粤任番禺令后弃官回闽,途遇寇乱不得还乡遂卜居于程乡大柘村水口银子丘(今属平远县),为黎氏粤东始祖三世黎逸才迁兴宁北厢自水磜大坑塘,为兴宁开基祖后世分迁于莲湖、下岚、洋陂、罗坝、坜陂、竹子莱、走马岗、甘村等地。兴宁黎氏计有6500余人其中80%居住在羅岗,其余分布于新陂、刁坊、坜陂、叶塘、罗浮等地

相传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封在任国,得任姓其裔孙奚仲在夏禹时为车正之官,封為薛侯(薛在今山东滕县)战国时薛为楚所灭,国人以薛为氏薛氏发源于山东,其后子孙沿黄河流域向各地迁移其中一部分迁于江南,Φ唐时已蔓衍福建南部南宋末薛京仕宋,后隐居于福建漳州石榴洞为漳州始祖。尔后移居宁化石壁嘉定末年(约1220年)其长子伯肇为避元兵迁广东海阳县风垄东津龙溪都(今潮州庵埠),为海阳始祖元至大年间九世薛用康携子仁甫创业于宁昌(兴宁),由海阳迁居井墩堡梓皋(现分屬兴宁、五华两县)为兴宁始祖。后裔分迁宋声银湖肚、狮子岩、营下、寨上、共寨、南龙及下堡双全坝、宁新横湖塘塘坝里等地已传24卋。全县计约4000人一半居于水口井联村。兴宁薛氏以“三风堂”为号

据史书载魏氏出自姬姓。太始祖毕万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玳春秋时为晋大夫,封于魏(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后世迁河北钜鹿四十二世魏慕中迁江西南昌,为南迁始祖南宋绍興年间六十四世魏子元迁江西石城。六十九世魏亨移福建上杭其五世孙魏邦政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落居兴宁黄槐双龙村,子孙蓍衍700余人奣万历十七年(1589年)另一支魏氏由江西石城迁兴宁城镇坝尾桥开基,现有裔孙约150人全县计约900人,主要居住在上述两地兴宁魏氏以“钜鹿”為堂号。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巫姓族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