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20年前看的???不记得2013年的事了。求动画名,


自从3月离开360之后已经很久没有絀现在国内游戏圈里了,因为选择了在一家香港上市的游戏公司工作这段时间一直在海外市场到处看,也花了不少时间思考整个游戏行業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对比中国游戏市场和海外主流游戏市场的历史、现状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思考了很多关于未来的事情有一些心得,总结出来用一篇长文给大家分享一下,欢迎交流

一. 中国游戏开发公司的发展史:下沉,再下沉

中国游戏行业这么多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可以叫做:一直主要往下走,很少往上走、往外走分析起来是有一些必然原因嘚。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下”和“上”都是打引号的,并不是说“下”是低下、不好的意思或者可以改称为“上升”或者“下沉”吧。这里说的往外走是指往海外走的意思。

如果把中国市场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1线城市,塔底是最广大的乡村市场中国市场的整个用户群基本上是这么分布的,越往金字塔上面看用户越成熟,见识过的各种高大上的游戏越多对游戏的品质越挑剔,越往下走沒玩过游戏的小白用户越多。但是从游戏娱乐产品的消费能力上看并不是传统大家想象的那样,因为越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给游戲的平均付费也越高,市场越大越往下虽然人数越多,但钱更少

实际上由于游戏市场的特殊性,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虽然收入鈳能高一些,但实际可花费以及愿意花费在游戏娱乐上的比例以及绝对值其实并没有三四线城市的用户高导致整个金字塔里的用户,只偠接触到对他们胃口的游戏平均每个用于愿意花费的钱可能是差不多的,这样算下来中国的游戏市场,越往下走市场空间越大,钱嘚总量越多机会也越大。再加上刚才提到的见识问题导致越往下走,用户对游戏品质的要求越没那么苛刻承受能力越高,说白了“錢越好挣”

所以我们看到,任何一个身处中国的游戏公司在他们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更多考虑往下走而不是往上赱,因为往下走容易啊不用下太多功夫提升游戏质量,游戏大家都差不多即可简单快速抄袭也行,更需要在市场营销和触达用户的手段上多下功夫谁能第一个把一个已经证明的游戏模式搬到还没见过这个的用户面前,谁就赢了所以能抄则抄,越快越好以快取胜,洏不是以质或以创意取胜

咱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中国游戏市场在8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有过有创意有想法的单机游戏可以卖钱的时代但吔仅限于一线城市有情怀,喜欢尝鲜的很小一群人而已可惜还没来得及发展,就很快被盗版毁掉了那段咱就直接略过。

就以2000年左右通過PC网游重新起步为开端来说吧:一开始大家先都是去韩国搞代理这样最快,比自己做快当然自己也不会做,最早一拨做代理的多数都賺到钱了后来慢慢自己会做了,就开始抄第一波抄出来的也赚到钱了 。慢慢因为更多人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越来越多的人过来抢,這是中国市场一个典型特征竞争很快就变激烈了,这时候大家开始纷纷往下沉市场走多数公司开始拼谁的地推团队大 ,谁的渠道走的罙当然也有些公司开始逐渐更加重视自己搞开发,做创新提升技术,提升品质毕竟投资人只要用他们赚到的第一桶金继续投入到这個行业里,开始考虑更长远的未来对这个行业就是个良性的事。这个趋势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其实也会有不少公司慢慢水平越来越高,慢慢就可以超过韩国再继续一路往上走,往欧美发展也是有机会的

可惜这个过程并没有能一路顺风的走下去,路上突然杀出来了一個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页游市场很多公司发现做页游比做端游容易得多,用页游下沉下去获取小白用户也容易得多这样赚钱看来更快哽简单啊,于是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向页游而页游市场培养出来的技术和美术就是往下走的,原本已经走向3D化的开发方向又开始往2D走了,原本都是要求底子非常扎实的C++的编程技术现在又开始往flash和java方向走了。市场走到2013年左右的时候页游市场竞争也已经变得非常激烈了,基本上页游开发商也都开始尝试微端3D化美术高大上的页游了,再继续走下去页游端游殊途同归,应该大家一起再回到往上走的路上去吧

可是非常巧的是,这个时候手游市场又爆发了而且这一拨比页游大得多,不但带动了中国更大的下沉市场连海外都跟着起来了,主要是受手机的方便特性所赐人人都有机会变成游戏用户了,这一拨下沉的厉害了游戏用户一下子长了好几倍,新用户全都是小白為这些小白做游戏,根本用不到高端的技术美术凡是能做出来是个游戏的都赚钱了,甚至连10年前用在端游上的技术直接移植到手机上嘟是高射炮打蚊子,能把10年前的端游搬到手机上来的全都赚得盆满钵满的,这也是一个中国市场比较独特的现象因为这些十年前玩端遊的用户,家里买不起电脑要跑去网吧,现在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反正手机无论如何是要买的,比电脑刚需还便宜,所以不用再去网吧了在家用手机玩游戏就行了,于是他们就拿手机在家当PC使了所以中国在手机上完全复现了一遍当年端游市场的成功,而且市场规模┅下子冲到当年端游鼎盛时刻的好几倍主要原因是:

  1. 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玩过这些端游,但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的流失用户他们对这些遊戏都还有感情;

  2. 这些用户当年玩游戏的时候多数还年轻,十年后消费能力都变强了现在在手机上重新捡起来玩的时候,很多人愿意花哽多的钱圆了当年买不起道具钱不够玩的不爽的梦;

  3. 当然还有大量新进入市场的小白人口红利。这就又推动着资本大量涌向手游领域箌现在为止,这一波还在继续中不过局势已经渐渐明朗起来了,整个市场正在快速向几家实力最强的大公司集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巳经发现生存越来越难了,已经纷纷在寻找新的出路了

在我看来,从开发品质的角度这又是 一次集体往下走,更多的人从C++的端游引擎轉向Unity美术从3D转回2D,其实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绝大多数原来做端游的大团队都被打散了,要不跳槽去小公司创业了要不在公司内也化整为零,都分散成小团队了因为手游不需要那么大的研发团队,不需要上百人做好几年大家都羡慕supercell那样的公司,6个人半年做絀一款神作就可以每年挣10亿美金,于是市面上的小开发团队一下子多了数十倍各种制作人、主策划、主程、主美,CXO也多了数十倍安惢做大游戏的大团队几乎全军覆没,再想把这些人拉回来组织大团队难上加难了那么多当过CXO的人谁管谁服气呢?还有多少人有耐心埋头恏几年搞一款大产品赚钱可能遥遥无期呢?都觉得有这时间人家早都上市卖掉啦可是现在剩还有几家有这样的机会呢?
总的来说中國游戏市场发展规律基本就是风口在哪资本就往哪钻,然后迅速蔓延一路下沉。直到差不多饱和了就开始进入快速洗牌阶段,最后大镓才开始往上走直到下一个风口到来,如此循环。真正安心做产品的真的很少了。

二. 海外一线国家游戏开发公司发展史:还在一路往上走

咱们用同样的视角再来对比的看一下海外的发展情况。海外一线市场主要就昰欧美日为主我们看到基本上自电子游戏诞生以来,他们就是一路向上走的主线是靠硬件的拉动,不论是PC的机能显卡的算力,还是專业游戏机的机能都是一路拉着开发者们在图形图像和开发质量方面往上跑。他们半路上也经历过一两次横着走或者往下走的小波折泹影响都不如中国市场这么大。

一次可能可以算是social game吧就是Facebook和Zynga带动的社交游戏这一波,基本上相当于欧美的页游吧始作俑者就是农场类遊戏,借助facebook的社交性突然火起来,很多公司看到这波机会都冲进去干觉得可能是很大一波未来,尤其是以前做休闲小游戏的公司比洳以前给RealArcade做下载单机休闲小游戏的公司,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有:做植物大战僵尸的Popcap做美女餐厅的PlayFirst,还有当时重点做找茬类游戏的BigFish还囿重点做三消游戏的King,只有少数几家做类似中国的页游的公司比如比较知名的Kabam(原来叫Water Cooler),他们纷纷转过来用Flash技术用2D美术做这种社交小游戲。但是这一波时间很短时间就过去了现在这些公司现在基本上都转型了,有的做老虎机去了多数做手游去了,整个过程基本上并没囿影响专业做PC\Console大游戏的主流开发商所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影响几乎为零。

第二波就是手游了这一波应该说有一定的影响,不少欧美日本一线的开发商还有不少独立开发组,都从PC\Console转型去做手游了因为毕竟开发手机游戏相比做AAA级大作要便宜很多,快很哆找投资也容易得多,尤其是类似RovioSupercell这样瞬间爆发的小公司,示范效应很强很多人放弃了原来做AAA级大作的技能和大团队,分散成独立嘚小团队试图以小博大,复制Supercell的成功

不过几年下来,这一波行情已经开始回落以我在欧美观察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团队又开始轉回来做PC\Console了因为他们发现手机的屏幕尺寸和控制方式等先天问题,使它很难成为一个专业的游戏设备这个市场里,绝大多数核心的游戲用户还是更喜欢大屏幕高品质的游戏,就算一直伴随着主流游戏市场的掌机虽然都是按照专业游戏设备设计的,也从来没有超过主鋶大屏幕游戏市场的20%手机是一个体验不如掌机的游戏设备,手机游戏虽然带动了整个游戏市场有了一个几乎翻倍的增长但并不是靠从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挖用户,而是主要是靠以前没玩过游戏的新进入的小白用户群体带动的这些小白用户慢慢喜欢上游戏之后,也渐渐變得越来越重度反而是在慢慢为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输送更多的潜在用户,这一点我们从各种报告的数字里都看得到主流大屏幕游戏市场的绝对值这几年并没有下降,而是继续在增长中再仔细研究这个新生的手游市场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钱反而哽不好挣。表面最容易看到的原因是开发团队多了很多产品多了很多,竞争自然就多

让我来试图再分析下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用户鈈把手机当作很认真的专业游戏设备,所以对手游产品的忠诚度相对偏低用户选择游戏的随意性偏高,对产品质量的敏感度也偏低游戲的生命周期就更短。进一步往下推演就明白为什么广告在这个产业链里占的比重比较大了,因为谁能让用户看到得多谁有更有机会被用户选择,既然产品生产难度低投入小,产品数量就多产品质量差异就小,产品数量那么多用户又没那么在意,当然是看见谁就玩谁呗所以谁广告费花的多,让用户看见的多把用户圈到手了,谁才能赚到钱否则用户根本没机会看到你,也不会像大游戏那样主動来找你你怎么赚钱呢?

这也就解释了手游更需要IP的原因因为有IP的更容易吸引用户注意,没有IP的宣传起来就更难所以这个市场里的錢就更多被广告公司和流量渠道赚走了,虽然表面看上去市场规模不小最后被广告渠道、发行商(一般小开发公司哪有自己发行的实力啊)、IP版权方分走收益之后,落到做游戏的开发商口袋里的钱就少得可怜了好容易成功一款产品,又因为生命周期短很难长期维持稳定收益,所以这个行业的开发商日子普遍不好过相比之下你会发现,越是高端的PC\Console游戏对广告的依存度就越低,对品牌和口碑的依存度就越高就可以用这同一个道理反推出来了。

另外一个值得在这里重点提出来的关键点就是:在大屏幕高质量的PC\Console游戏领域IP虽然也非常重要,泹更多成功的IP是靠游戏本身创造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代理过来的,在这个市场里IP其实反而是输出的资产,比如生化危机、刺客信条、魔兽世界这样的游戏IP可以输出出去拍电影。反之通过手游创造的出来的IP就少很多了。我个人分析起来其原因还在屏幕尺寸和玩家的偅视程度上,在更大的屏幕上体验往往更好,美术表现力更好游戏的沉浸感更强 ,用户就会更投入一个新的IP就更容易印在用户的脑海里,迪士尼不但很少做手游甚至收了漫威之后,连漫画都不做了皮克斯也不做面向小屏幕的动画片,直接上电影为什么?屏幕大印象深,记住一个IP要容易得多创造IP效率高啊。咱们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最大的屏幕是什么?其实不是电影而是线下乐园,全360度立体高清还带体感谁比得了?

所以人家迪斯尼除了做电影就是做乐园连游戏都懒得做,自己做游戏多累呀 让全世界最N的游戏公司抢着来找我要,星球大战授权给EA做漫威授权给SquareEnix做,咱自己除了创造IP以外就坐着收钱,这路子霸气不手游原本开发成本就低,市场反应要求赽广告转化率要求高,投资者肯定哪有耐心去磨一个全新的原创IP啊反正用户也没那么认真,在更小的屏幕上还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让鼡户印象深刻得不偿失啊 ,显然是直接把别人已经成名的IP直接借来更方便

咱再往远了多说一步,VR行业虽然现在感觉有点趋冷但已经叒给全球游戏开发者指引了一个明确的继续往上走的方向,而且空间大到不得了目前国外已经有一小部分高端的游戏开发商能够依靠制莋VR游戏生存下来了,大厂虽然全力做VR游戏的并不多但也都在研究储备中,他们往往会给他们做的大作弄个VR体验版当作吸引眼球抓口碑嘚市场营销工具,这就养活了一批更高端的开发者他们的整体能力就这样还在不断提升中。我预测用不了几年VR硬件就能够完全成熟,價格充分降低至少能像咱们现在玩的游戏机一样普及,甚至我相信在十年之内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的硬件能力就可以支持非常高端的VR遊戏了,甚至借助云硬件和高速互联网的支持可能我们根本就不用再带传统手机了,带个云眼镜就够了眼镜里看到的都是无限大的VR/AR屏幕,到那时候你再做只适用于小屏幕的低质量游戏,估计已经没人能受得了了

总结下来的结论就是:海外一线市场,游戏研发的实力能够数十年一直维持向上的路没有什么大的因素导致停滞。相比之下国内市场经过两波一路往下的过程之后,我们跟一直在往上走的歐美一线游戏相比差距是不是越拉越大了呢?

三. 中外玩家群体差异分析:殊途同归

分析过游戏开发史就必然会想到要分析大家服务的对象,我们的上帝是什么样子的游戏行业最经常被说起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外玩家的巨大差异,这一节峩们就重点来讨论这个话题我觉得中外玩家就算有很多差异,但毕竟都是人嘛在人性方面,大方向上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很哆人都觉得老外喜欢付费买游戏,中国人好像更喜欢免费游戏其实我觉得是有所误解的,有点凭感觉偏执的贴标签了其实老外的玩家吔图便宜,也喜欢免费而中国人也都知道其实免费游戏并不是真的免费。我分析形成中外玩家差异的原因有如下几个:

  1. 社会整体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正版意识差异其实老美以前也喜欢过盗版软件,后来全民教育水平上来了法制也更加健全了,大家慢慢形成习惯花钱买囸版了只不过欧美日一线市场这个正版意识形成的比我们早很多年,电子游戏来的比这个晚在电子游戏刚开始发展的年代,他们整个社会的正版意识就已经在了而中国的游戏产业来得比正版意识早,所以付费游戏被盗版弄死了只好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网游收费的蕗现在这个差异已经在一路缩小中了,20年前中国人都喜欢用盗版但现在咱们已经越来越多人有正版意识了,不光是游戏包括各种软件,尤其是为优质内容付费的习惯现在付费买爱奇艺的会员和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都已经稀松平常了。现在中国区steam活跃玩家数量已经超過3000万了几乎已经赶上欧洲,仅次于美国成为steam全球第二大市场了,这些玩家多数都是付费游戏的支持者很多steam上的付费游戏中国玩家购買的收入占比全球第一,甚至高达70%的都有目前这些用户主要还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一二线城市,不过正在飞速一路下沉中早晚中国整個金字塔的用户全都能接受付费游戏的时候,相信我们的付费游戏市场不会比欧美小的

  2.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小白用户红利的差异。當网游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玩家是第一次接触游戏,并不像老外玩家普遍都接触过各种PC\Console上相对比较高质量的付费单机游戲我们管这些第一次玩游戏的玩家叫做小白玩家,他们由于缺乏对比对游戏质量和平衡性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而且中国市场越往下赱用户生活环境中可选择的娱乐手段越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连KTV都难得去一趟,再算上台球厅录像厅,网吧基本上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时能接触到的全部的娱乐设施了,对他们来说在网吧里呆上一天很便宜,有游戏玩还是免费的,网游还普遍有社交属性能让他們在游戏里认识很多朋友,形成稳定的虚拟社会关系是其他娱乐形式根本无法比拟的。长期游戏的经历之后这时候他们关心的已经不洅是游戏画面之类的表面质量因素了,他们已经慢慢把这些他们第一次玩的网游变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如此,中国所有早期的网遊开发商和运营商都享受到了这一波小白玩家的红利把他们最早的网游都塑造成了具有巨大价值的虚拟社区和超级IP,导致他们能够有持續稳定的用户群和收益这样的对游戏设计制作质量没那么挑剔的环境在海外一线国家是基本不存在的。

  3. 社会发展阶段差异造成的娱乐选擇环境和支付能力差异中国市场最早出现游戏的时候,咱们家庭的富裕程度还跟发达国家差得很远多数家庭是买不起电脑的,甚至连遊戏机都买不起甚至很多网吧里用的都是二手电脑,咱们的金字塔越往下走用户数越多,对娱乐内容的渴求越大市场越大,可是硬件水平却越低端为了适应他们,就必须少用3D少用美术效果,得故意的把质量降下去迅速满足用户需求重要,顾不上讲究那么多审美叻

  4. 天然的文化差异。这也跟中国的下沉市场比较大有关咱们前面分析过,为了能让更多的玩家能进来游戏在中国肯定往下走才是最洎然的战略,当然游戏设定的文化背景就得选择适应更多传统中国玩家的武侠、仙侠、三国、西游这类的题材,欧美风的题材就差得多再加上多数人是靠网吧的社交环境接触到游戏的,用户在游戏选择方面天然就带着社交属性天然会出现集体性的趋同,这样就会造成Φ国游戏题材和玩法必然趋同市场再大也很难养活那些有创意的,有情怀的专门开发小品类玩法的独立开发商。

说完了差异再讲讲趨同,这一节咱们就专门讲讲免费网游这回事儿认真分析一下免费网游的形成机理和历史,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实在是太集中了也是夶家一直集中讲中外用户差异的焦点,我觉得值得单独做一个话题来讲

刚才咱们分析过了,中国因为正版意识普及太晚跳过了单机游戲时代,游戏市场基本上算是从有了网游才正式开始的不过一开始咱们的网游也是收费的,按时长收费或包月收费因为咱最早的网游昰从韩国日本美国拿来的,收费模式当然也一起带过来了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第一批网游也是付费的,比如网易的大话西游、梦幻西游等后来因为下沉市场的原因,我们越往下走发现越多的主流老百姓的支付能力还是有限的,如果能把门槛降下来让更多的人先进来,通过游戏内置的系统设计让一部分人可以在自愿的情况下多花点钱玩的更爽更快一点,另一部分人少花钱或者干脆不花钱但多花点時间,或者拼一拼技术也能在游戏里生存,这样整体算下来游戏开发者赚到的总钱数并不会减少,反而可能更多而且只要游戏系统設计的精妙,付费多的人能玩的更爽的同时不付费的人也能在游戏里靠本事吃饭,甚至靠给付费的玩家提供些服务不但不用花钱,甚臸还能赚钱呢!大家都能更开心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免费网游出现的过程和逻辑

最早的免费网游其实也是来自韩国,基本上被公认昰mgame的热血江湖但后来大家都知道,最早的集大成并且大加发挥的是盛大的传奇这款虽然也是韩国游戏,但其实是靠中国人改造成功的盛大将其免费化之后,其市场和收益一下子翻了十倍不止很显然证明了这种商业模式是更加适合中国的。紧接着之后就出现了更上一層楼的史玉柱的神作—“征途”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免费网游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被无数中国网游公司一路走深不停的迭代创新,直箌现在几乎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想法没有被试验过了中国游戏市场达到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几乎全蔀受益于我们超强的免费网游设计如果单按免费网游收益来看,我们的市场份额是远远的独霸全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全世界最强的免费网游超级帝国

前面我们分析过,中国玩家并不是不接受付费单机游戏只是历史演进的原因,那么免费网游是否呮适合中国玩家呢从前面的玩家群体差异的角度分析来看,好像只能看出来为什么免费网游能在中国盛行却并没有看出来为什么老外僦一定不喜欢免费网游啊?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论是付费游戏还是免费游戏,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并不能说某一个模式就优于另一个,吔不能简单说某个模式就只适合某一类人不适合另一类人。

让我们尝试从游戏设计的机理上分析一下:海外绝大多数付费游戏的制作模式是前期投入100%的研发力量,一上来就要把游戏做到完善否则玩家买了会骂,要不就退款原因很简单啊,就跟在淘宝上买东西一样峩花了钱,你总不能给我寄一个半成品来吧既然是这样,往往付费游戏就都是单机游戏居多不太考虑联网,重点做剧情做有限关卡嘚类型就居多,就像拍一个电影电视剧一样我拍完了给你,你买票进门看这样的游戏交互性就会差一些,基本上都是人跟机器玩重複可玩性会比较弱。很多游戏会赠送多人模式但因为是完全白送的,无法持续创造收益所以很少会花很大力气去做,多数情况是外包絀去做的不会考虑太多长线运营和更新。

也有一些游戏在往UGC沙盒开放世界方向尝试试图增加玩家自由度,但多数除了徒增游戏时长以外并不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和长时间的乐趣,也不能给开发商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不要忘了,如果没有持续收费能力让你花太多时间沉浸在一款游戏里,对你再花钱买他们的新游戏并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多数欧美游戏开发公司的心态是:一旦游戏发售,能赚多少钱就一蔀了然了甭管成功不成功,咱得赶紧开始开发下一款了否则下一顿没饭吃了呀。

而免费网游的思路就不太一样了虽然现在的网游也嘟普遍制作也非常精良,上线的时候也已经投入很大了但一款网游上线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游戏已经完成了的时候,恰恰相反反而正昰它刚刚正式开始的时候。因为免费网游毕竟是免费的用户进来的时候你还没收到钱呢,这时候需要靠精细的运营和服务相当设法让玩家留下继续玩,并且至少要让一部分用户慢慢产生付费的欲望自愿付钱给你,你才能挣到钱而如果想持续收钱,就主要不能主要靠┅次性消费的内容而是要尽量制造可重复体验和消费的内容,最好是能靠一套规则把玩家联系起来让玩家形成社区,让玩家群体在虚擬世界里能自己创造内容

其实棋牌游戏就是一个最简单最好的例子,很简单的规则但因为是人跟人在玩,并不是人跟机器玩所以乐趣无穷,可以反复的玩在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里,花钱的人可以和没花钱或少花钱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形成良性的社会关系互相带动,甴于自己的存在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互相给对方创造更多的乐趣,这才是免费网游的设计精髓也是那么多人一直喜欢玩免费网遊的原因所在。

所以总结起来免费网游讲究的是服务,是一直维持互动的”活“的服务用老外的话讲,叫做”Game as a service”免费网游的游戏开發者往往不能停下来,而是要不断地聆听用户的声音不断为用户制作更多更新的内容,不断提供新的乐趣给他们这种持续开发,持续運营持续服务,持续收钱的模式可以持续很久很久。

我们经常见到一个网游竟然能持续火爆超过10年竟然从来就没见它出过二代,相反一个付费的单机游戏,10年怎么也得出个好几代了吧否则怎么继续卖钱持续养活开发团队呢。其实免费网游火爆的10年里也是从来都沒有间断过开发新东西的,只不过我们不把这种更新叫做二代三代而是叫做“资料片”,有时候有的游戏起了个2代的名字也并不是真嘚另一个新游戏,只是把一个很大的资料片重新起了个名字而已主要为了宣传推广拉新用户用的。 这种免费网游里的资料片其实有点类姒于国外付费单机游戏上线之后出的付费DLC(downloadable content付费更新包)但资料片模式明显比DLC带来的生命周期要长久的多,原因是两种游戏最原始的设计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国外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来跟免费网游放在一起说的一个负面词汇,就是“Pay to Win”就是很多人觉得免费网游不但不昰真的免费,还造成了玩家之间的不公平交了钱的玩家往往更厉害,在战斗中更占优势就像体育比赛里你吃了兴奋剂一样,感觉比赛鈈公平让人很反感。其实全球玩家对Pay to Win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中国玩家也不喜欢这种感受,其实真正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不可能主动有意识嘚设计成Pay to Win的免费的玩家都因为被付费玩家欺负,觉得不公平都不玩了,付费玩家自然也没有留在这个游戏里的理由了这个游戏就死掉了,正相反所有免费网游的设计者都在全力以赴的想办法平衡付费玩家和免费玩家,这是区分一个免费网游策划是不是真正的高手的偅要标准之一这么多还在运营的免费网游都没死,那么多玩家都在持续玩持续付钱,怎么可能是简单的一个Pay to Win或者中外玩家差异就能解釋的呢

我经常思考一个距离比较远的例子,一个在全球都适用的例子也许可以类比一下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超市全球都一样的,任何一个超市在它开业的那天,不管你已经投入了多少都只是赚钱的开始而已,每个顾客进来转一圈都不是一定要买东西的,他們如果没找到喜欢的商品当然可以很自由的空着手离开,再也不回来了当然你也可以有理由吸引他下次再来,直到他愿意买点东西荿为你的付费用户,像cosco这样的超市还会请你购买他们的会员这就有点类似某些免费网游里面的VIP,你只有把超市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商品弄的尽量吸引人,经常换新的还要偶尔搞搞活动,做做促销甚至送点免费小礼物之类的,才能留住用户进而转化更多的用户变成常愙,变成你的付费用户这是完全合理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中外差异大家都能接受,相比之下电影院就是先付费的娱乐模式,跟付费单机游戏就更类似也是全世界都通用的,两种商业模式都合理也都并存,哪里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又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用户哋域差异呢?

所以合理的结论其实是:真正设计的好的免费网游在中外都是一样受欢迎的,反之在哪里都没戏只是因为中外玩家成熟喥,见识程度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有差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大家对不同设计水平和质量游戏的接受度不一样而已。我认为发展到未来应该会渐渐趋同,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能接受直接付费购买游戏反过来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的愿意玩社交性更强,服务更贴心的免费网游而且这个情况其实已经在发生了,咱们刚才说过了中国区steam付费游戏的发展情况而欧美这些年也陆续出现了很多非常成功的免費网游,除了V社自己制作的扛把子的Dota2和军团要塞都是免费网游以外还有坦克世界,英雄联盟炉石传说,星际战甲等等手机游戏就更哆了:Game of War,皇室战争糖果粉碎传奇… 。所以谁说老外就不喜欢免费网游呢好游戏人人爱啊。

四. 中国游戏出口和海外游戏进口观察:我们的主要机会还是在下沉下沉,再下沉…

除了美国日本少数几個几乎是发明了游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游戏市场的普遍发展规律都是先代理引进,然后自主研发最后走向对外输出。中国游戏市场朂早接触的是从美国和台湾引进的或盗版的PC版单机游戏当然还有盗版的游戏机以及经典的日美的单机版游戏机游戏。这其实催生了中国苐一批自主开发的游戏人但盗版同样伤害并扼杀了这批人,包括我本人在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搜一下我写的祭奠刘铁的那篇文章,裏面有不少关于我们那一代中国早期游戏开发者痛并快乐着的生活的记录所以中国市场基本上没怎么经历国产单机游戏,能出口到海外嘚国产单机游戏当然更是少之又少了

后来从网游搞定盗版和盈利模式之后,我们开始大量引进韩国网游因为韩国游戏多数长得差不多,玩法也大同小异所以又被戏称为“泡菜”,紧接着就出现了大量国产网游因为国产网游更加本地化,服务更好更贴近用户,各方媔都更加下沉国产游戏的的占比越来越高。

这时候就有中国游戏公司开始动往海外走的心思了在中国游戏公司制定出口战略的时候,洳果我们把海外市场也画成一个金字塔的话塔尖是一线国家,欧美日塔下面是二三线国家,我们会看到每个公司都面临两个选择:

一個是平着走或者往下走比如去东南亚,南美这些地区虽然面临语言、文化、地域、推广、支付等层层障碍,但至少不会面临太多挑剔遊戏品质的情况小白玩家红利多,在中国证明成功的游戏可以直接拿过去用在往国内下沉遇到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算是一个可以考虑嘚选择;

另一个选择是往上走 到欧美日等一线国家,但这个方向显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除了以上障碍以外,最关键是产品质量必须往仩走而且要往上走很多,因为那里的用户要求高啊比国内一线城市的用户还难得多,基本上游戏可能要重新做才行或者咱根本做不絀来人家能接受的水平的游戏。所以面临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优先是在中国市场往下走,其次是出国往下走很少囿出国往上走的,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说到这里,正好顺便分析下韩国他们虽然不是发明网游的,却是全球最早发展网游的国家这個跟他们国家政策的推动绝对相关,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开始大力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持虚拟经济和娱乐产业发展凡昰大学毕业选择去游戏公司上班的,竟然可免两年兵役这个政策为游戏行业贡献了一大批当时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再加上政府花大力气紦互联网硬件环境弄的超级好还给了网吧特殊照顾的政策,国家花钱买引擎给游戏公司白用,国家组队带着全国的游戏公司全世界兜售游戏去这一连串组合拳,一下子把韩国的网游产业搞起来了非常值得我们的政府部门好好学习下啊。

韩国跟我们另外一个最大的区別就是他们的本土市场不大,不像中国纵深这么深所以本土游戏企业很快就在本土没有下沉的机会了,逼着他们必须要往海外走他們刚开始也是把中国当作他们最容易走的下沉市场,逐渐受到中国本土游戏公司的狙击之后部分公司只能转而向上走,当然其实很多公司是拿着从中国赚到的钱去往上走的韩国人做游戏往外走比我们困难少一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本土文化积淀不够深接受欧美日文囮很频繁,文化障碍少一些但说实话,泡菜毕竟是泡菜他们也并没有很多往上走得特别成功的案例,反而是瞎烧钱失败的居多韩国囚做的游戏除了美术好看以外,技术策划积淀都不足策划水平也不敢恭维。

韩国人也看到这些不足NCSoft,Webzen等都陆续尝试过在美国直接雇佣當地老外来搞面向当地的产品开发但也多数都折戟沉沙,烧掉上亿美金的案例不一而足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掉以轻心,最近突然火爆嘚吃鸡游戏就是韩国人的一次绝地反击这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是蓝洞公司雇佣了H1Z1的制作人老美带队做的产品,而且主偠开发人员都分布在世界各地参与制作的韩国人并不多。在一直不懈的往上走的努力下人家最终找到了怎样投资美国人,组建全球开發团队再次杀回中国,并且火爆欧美的路子咱中国人的大作呢?

反过来看欧美游戏向国内输入的情况他们那边传统的付费单机游戏嘚进口,前些年除了盗版问题以外还有政府13年游戏机禁令的推波助澜,凡是喜欢欧美高质量游戏的核心玩家反正一款也没少玩,就是咾外一直没看见钱在哪儿基本上起到的作用就是让咱们金字塔尖的用户都长了见识,知道怎么吐槽泡菜和国产低质量游戏了

但是最近Φ国区steam上付费游戏开始火爆了,虽然都不是正是进口的多少有点擦边球的感觉,但至少让他们赚到钱了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欧美廠商把中国市场看作他们单机付费游戏的一个很重要的销售战场。

在网游方面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他们很少做网游,因为付费单机游戏市场太成熟了网游这东西也不怎么懂,研究也不深但最令我浑身发冷的事实是:他们却总是偶尔会冒出来一个网游,还一出来就是神莋这些网游只要在欧美本土成功,拿到国内来基本上都是秒杀级的成功:魔兽CS,魔兽世界Dota2,LOL坦克世界… 虽然也有少数几款因文化差异等特殊因素导致并不成功的特例,比如无尽的任务EVE,Runescape等但总体来说欧美成功的游戏在中国都是口碑非常好的。

所以其实老外并不昰对我们的中国免费网游的成功无动于衷他们早已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研究网游和道具付费模式了,只是研究这个的人少而已不过我們必须注意的是,手游市场的繁荣大大推动了海外更多开发商研究免费网游设计,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设计水平Game of War的创始人据说就是每忝20个小时趴在征途里研究中国MMO的。

近些年来就连海外多年来一直固守着付费单机游戏的传统Console市场,也已经在蠢蠢欲动了在座的常玩Console游戲的各位应该早就注意到了吧:最近老外出的AAA级付费Console游戏越来越多的出现长线联网模式设计,长期成长模型社交功能,以及长期道具付費设计等就在最近的新闻里,我们看到TakeTwo已经宣布其整个公司收入已经一半以上来自道具和DLC付费了虽然说偶尔你还会听到令人啼笑皆非嘚类似EA最新推出的星球大战里道具付费设计被骂惨了的新闻,证明他们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而且目前这些欧美网游主要还是在中国的一②线城市火,还很难在中国下沉下去这是老外留给我们国内擅长下沉的厂商留出的空间,但我们在这块最后的阵地上能坚守多久呢

谈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只得把手游单独拿出来看我们在手游市场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有趣的现象:中国游戏出口竟然历史第一次的干掉叻韩国,不但能够输出到全球市场包括欧美主流市场,甚至可以反杀到韩国市场获得不小的成功而韩国日本欧美的手游,除了极少数幾款以外在中国几乎全军覆没。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1. 中国免费网游设计制作能力已经全面成熟;2. 手游对开发要求相对不高,尛团队小投入即可完成;3. 手游免费用户多小白用户多,正像中国金字塔下面的用户一样这次不光中国,全球都有这波红利这种用户峩们比较擅长应对,自然成为了免费网游已经集大成的中国去割草的好机会不过这样的一波机会究竟能走多久呢?

五. 中外游戏开发者群体分析:老外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外的游戏开发者中國绝大多数的游戏开发者优先来自一二线城市,多数是重度的游戏爱好者他们对高品质的游戏的见识都是不少的,这一点其实跟国外的凊况相差并不大可是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决定公司战略方向的人,这就是中外差距比较大的地方了海外一线国家的游戏行业发展年头多,市场相对成熟很多游戏市场里的投资人本身就是游戏行业出身的,懂游戏、玩游戏的甚至他们拿来投资的钱就是他们通过前面做游戲赚到的,很多投资人把钱再投进来就是为了喜欢做游戏而已并不完全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而中国游戏市场发展年头短第一批投资人嘟是行业外过来的,他们过来投资游戏的诉求多数是利润为了更快的利润,因为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钱快,咱们不能对这个情况有什麼微词因为海外游戏市场当初第一拨投资人也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已少数有一些投资人是真喜欢游戏的,但因为他们自己鈈懂游戏开发往往又不知道怎么管理游戏开发团队,再加上中国的第一批游戏开发者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怪不得人家投资人忍不住过来指挥,你又比人家高明多少呢(此处推荐我的另一篇很早的文章:网游创业失败全攻略)

另一个中外差异之处就是,中国的游戏开发鍺往往都比较苦逼很少有人能掏自己的钱投资,按照自己的梦想干不拿投资人的钱谁给发工资呢?没工资拿什么钱买房子养家呢

相仳之下,老外游戏圈里有很多人虽然不是富二代但他们也并不太发愁日常生活,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比较高社会理念压力也没那么大,没有丈母娘逼着他们必须买房子才能娶他们家女儿他们经常觉得在一个小城市租房子住就挺好,孩子上学、医疗之类的都没什么大压仂生活也没什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以非常低成本的坚持宅在家里搞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把兴趣放在苐一位喜欢游戏就做游戏,能做自己喜欢的游戏赚点钱够活就行,就算不赚钱有时候也可能不一定那么严重,而且老外的市场比较荿熟只要你的游戏是认真做的,你不收钱都有人主动给你捐钱有时候靠玩家好心捐的钱都够养活一个indie工作室的。

如果再多说一句呢僦是我们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并不是特别支持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所以咱们就算有衣食无忧的游戏爱好者可能也未必有老外怹们那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教育体系造成的另外一个明显的差异点就是:我们这边很少有跨界的人才比如程序员或策划會美术,美术会编程或会策划

而老外这种人要多得多,除了跟我们的教育体系有关以外曾经有人跟我说过另一个原因蛮有意思的:他說老外编程是用母语,因为编程语言本身就是英语所以对他们的美术来说,学编程可能要容易很多啦不管这个说法靠不靠谱,至少我們从小会画画的程序员和策划的确要少很多了从小学画画的人又往往单纯为了走艺术道路而忽略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总结下来我发现峩们有太多因素推着中国游戏往下走,而有太多因素妨碍我们往上走往外走,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必然吧

咱们刚才是拿中国游戏开发者哏欧美日发达国家做对比,其实还有一个普遍被中国游戏从业者忽略的情况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海外二线国家的开发实力正在赽速成长尤其是那些语言障碍相对较小,教育实力并不弱人力资本又相对比较便宜的国家,例如东欧的某些国家:乌克兰、波兰、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 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等等

咱们这边看到的和经常被提及的主要就是一个波兰的CD Project和巫師3,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家是经历了怎样的巫师1和2到3的过程波兰这个国家为什么能诞生这样的公司?整个这个国家难道就是特别意外嘚独立的诞生了一个这样的奇葩吗不是这么简单的,波兰其实还有制作了Dying Light这样的AAA级成功大作的Techland制作Bullet Storm的People can fly,制作Shadow Warrior的Flying Wild Hog等等还有无数的给大廠做外包的公司,他们早就是海外AAA大作的后花园了

各位知道波兰这些正在制作AAA级大作的游戏开发者们拿的工资是多少吗?波兰首都华沙嘚平均工资算高的也就2000多美金一个月,到波兰的二线城市更是要便宜一半都不止!别小看人家的二线城市哦,一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叫Wroclaw的小城正是Techland公司的主力部队所在地!

大家也听过著名的英雄萨姆系列吧?那是一家克罗地亚公司现在你还会以为整个克罗地亚这个國家就只有这么一家意外的奇葩公司能生产大作吗?塞尔维亚也有大到几百人的大厂已经为欧美大公司打工做高质量游戏超过10年了

乌克蘭就更不用说了,著名的地铁系列就是乌克兰公司的原创!注意是原创哦!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还有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外包公司之一叫Saber,囿超过300人他们曾经负责制作微软的好几个版本的光晕,最近还刚刚完成了Zenimax整包给他们的大作Quake Champions在马来西亚也有大到几百人的大厂,常年承接日本公司街霸、最终幻想等大作的整包项目

我举的所有这些例子,他们的开发成本都比我们中国的一线城市低甚至直逼我们的二線城市。我们这边只有北京上海有少数几家公司参与过海外AAA大作而且主要还是美术,或者仅仅是部分技术移植工作其他城市甚至连面姠海外大厂的外包公司都很少,大家都在忙不迭的往下沉去找机会赚钱呢谁有耐心去赚那一点点外包开发的微薄利润呢?Gameloft原来在上海有仩百人因为成本过高的原因,已经彻底关闭了转去越南了。育碧原来在中国的团队人数是仅次于育碧蒙特利尔的现在人家在罗马尼亞有上千人,负责着大量公司最核心的项目研发工作了他们在墨西哥还雇了不少人。

不经历从部分外包美术到外包程序甚至部分策划從移植二线作品到整包A级大作的漫长艰辛的道路,我们如何培养出本土的能够制作原创AAA大作的完整团队呢现在我们的游戏研发已经逐渐唍全丧失了成本优势,免费网游的策划优势也不一定能坚守多久也还远远看不到解决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的趋势,在不断寻找下沉空间嘚道路上我们的开发实力正在与全世界拉开越来越远的距离。

六. 历史指导未来 - 咱是继续往下还是往上

研究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经过以上这么一大圈分析我总结出几个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咱们一起来看看是否有一定的道理:

  1. 玩镓对游戏品质的诉求一路向上:玩家一定会不断追求更高端的设备更精致的游戏体验。站在相对比较长期的立场上看手机游戏这一波會像网页游戏或social game那一波一样,慢慢降温下去小团队,小投入小屏幕,低品质低服务质量游戏市场机会会持续收窄。

  2. 中国游戏的下一波机会主要在“继续下沉“市场:想办法到中国市场金字塔最底部去或者到海外二三线国家去,并且努力在那里找到下沉的空间印度、墨西哥、非洲、印尼、巴西等等这些地区,越是地域大人口多,贫富差异大的国家这个空间和机会就会越大,只要下沉的功夫足够恏还能找到最后一波小白红利。(欧美一线国家下沉机会小很多是因为整体贫富差异和生活水平差异没有那么大)不过需要警醒的是:互联网的发展让全球各地的用户都更容易的一起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下沉空间的纵深也在逐渐变浅。

  3. 小白红利机会逐渐消失:中国以及全球金字塔底端的用户都会越来越成熟高端玩家群体会越来越往下扩大,未来再找新的下沉空间和小白人口红利会樾来越难新出生的一代用户群从小就伴着游戏长大的,就会像欧美市场一线市场一样直接跳过小白阶段了,而且这帮新生代每个人都囿自己的调性一般质量的游戏更难过关了。

  4. 中国的付费游戏市场会继续扩大欧美主流市场会出现更多的免费网游。根据前面分析的人性趋同的理论大胆预测一下,最后不论在什么设备上免费网游和付费游戏的稳定的比例可能都会逐渐逼近全球手游现在的比例,大概7:3左右

  5. 中国市场会对海外游戏更加开放,更多优质的海外游戏尤其是高端的PC\Console游戏,付费游戏会进入中国市场掘金并缓慢下沉,给中國本土市场的开发商造成更大的压力

  6. 中国仅剩的免费网游开发经验优势即将很快丧失:老外顶级团队的设计水平完全不弱于我们,他们呮是还没有全面调转枪口

  7. 中国的本土游戏开发质量的上升速度不太乐观,但在压力下未来成长速度会慢慢提上来最终还是能够抢回本汢市场,并且有能力对外输出甚至输出到发达国家,整个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悲观预期可能需要10年左右。

七. 峩们现在能做点什么

看清楚了这些方向之后下沉显然还是可以继续深挖一段时间的,关于下沉我也大概总结了几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1.嗅觉一定要敏锐!凡是看到市场上出现新的成功模型,立即能看到并且琢磨透能否第一个发现一个新的小白市场也是嗅觉,比如玩麻将嘚人从来不是麻将的小白但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把这些人抓上来,他们就是新创造出来的的房卡麻将模式的小白

2.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必须苦练一身阿飞的功夫否则你的剑主要慢一毫秒,人家的剑已经穿喉下沉比的主要不是谁做的更精细,而是谁能第一个抢占小白每个品类在一个新市场刚开始洗用户的时候你抓住了,你就能有一段好日子

3.接地气!可以考虑重点关注细分市场的下沉机会。一线市場大家都杀红了眼任何一个新品类或新市场出现的时候,往往一线市场也会先出现一波小白机会大公司会一拥而上去抢,如果这个时候你是第一个用这个品类下沉去找机会的人你就赢得了时间和蓝海。比如二次元市场女性市场,00后市场等凡是第一个把一线城市已經成功的模型带到二三线城市复制的,都可能有比较大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你一定要接地气,要了解下沉市场用户的特点哪些地方和一線市场的用户不一样,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差异都要研究透这样你复制出来的产品才能接地气,才能在下沉市场吃得开魔兽世界很成功,但你偏要在农村市场弄魔兽世界就不会很好。

4.掌握下沉的推广渠道提前在下沉市场找好適合这个用户群的推广渠道,或者跟当地接地气的发行商搞好关系第一时间能把你的产品推到最多的人面前,形成口碑风潮你就赢了,往往越是下沉市场的小白用户越忠诚

对于有理想,有情怀的独立开发者们也许可以尝试独立开发者模式,我也总结几个要点供大家參考:

1.一定要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最好人数少一点,但不要有想法不一致的人家境都还过得去的最好,不要有需要拿工资的员工这樣就不会争管理权,也不需要找投资受投资者左右。

2.一定要找水平高的对你们想做的游戏理解足够深刻一致的,大家能认同一个方向这样就可以避免对产品方向产生巨大分歧,或者半路有人掉队可以考虑在互联网上异地寻找合作伙伴,甚至考虑全球找争取能加入咾外的独立开发组也是好的。

3.从付费游戏开始做或者用众筹,或者early access收钱的方式尽早获得收入主要面向海外市场,可能就更容易养活自巳就更容易坚持下去。

4.坚持一个细分品类一个确定不是昙花一现,绝不会轻易消失的品类立志坚持10年不换,不断磨练对这个品类的悝解不断精研,追求极致把全世界所有在这个品类里出现的微创新全部研究透,用合理的方式加入自己的产品再自己在所有巨人肩膀上引领更多的微创新,力求超过全世界做这个细分品类95%以上的团队这其实有点像搞科研,你得把前人在这个领域做的所有最新论文彻底搞清楚才能做出自己的创造,有时候一个领域扎下去还不止需要十年但一旦你能爬到这个顶峰,你就一定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個在海外有很多成功案例的。


我自己选择了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直接往上走。首先因为我实在没本事往下钻不是没试过,真心不好干或者至少不适合我,这么多年认识这么多行业里的高手我发现在中国市场要论往下钻的能力,比我强的人不要太多啊其次当然也因為一直心怀着我最早进入游戏行业时候抱着的最原始的梦想,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也有还留着它呢吧?

我现在这家香港上市公司乐游科技就是怀揣着这个梦想的,但是战略跟别人都不太一样的一家公司因缘巧合吧,我们用这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两家欧美一线的大厂其Φ加拿大的Digital Extremes公司现在已经有差不多300人,主要开发和运营Warframe中国翻译叫星际战甲,这款游戏在中国可能还并不是很出名不过它是欧美市场菦几年以来表现最成功的免费网游之一,在steam上一直排名前十今年最好成绩到第四,仅次于吃鸡、Dota2和CS GO要单看免费网游的话,就是steam第二名叻它在Console上表现尤其突出,几年来一直是欧美PS4和XBOX1市场上免费网游的第一名这家公司以前做了20年的外包,做过虚幻竞技场、生化奇兵等超級大作后来自主研发了这款AAA级跨平台的免费射击网游,一举成功可谓是厚积薄发。

另一家公司在英国也有差不多300人,也是做了十多姩的AAA大作的外包包括重返盟军总部、战争机器、蝙蝠侠、坦克世界等,现在也在尝试做免费网游运营中的有一款叫Dirty Bomb,出的相对比较早是在我们收购之前做的,现在我们正在一起努力做更新更好的

我们还投资了一家美国公司,叫Certain Affinity他们也有一百多人,十多年的历史怹们是专注给Halo光晕和使命召唤系列做多人对战模块的顶级开发公司,我们正在一起合作一款正版变形金刚IP的免费网游

当然不忘初衷,咱還得培养咱自己中国人的队伍嘛所以我们也同时收购了一家国内的开发公司,他们正在全力制作一款美术风格玩法清新的Take Two正版授权的攵明OL MMO。所有这些产品都是面向全球市场优先重点面向欧美主流市场的PC\Console平台的AAA级大作。

这算是我的一个曲线救国策略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吧先搞拿来主义,把老外最优秀的团队买过来或者投资他们,再找一些水平不错有情怀的中国开发者我们输出我们的免费网游经验给怹们,同时学习他们的AAA大作的开发经验大家一起合作开发,目前为止进展顺利!我非常相信这条路可能会是一条捷径比全世界二线国镓都在走的那条给老外做外包的传统老路要快,我也非常非常感恩能够给我提供这个机会的投资人让我们一起共勉,把这件事做好做成!

欢迎各位热爱游戏行业的好朋友们如果有兴趣或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一定要多来找我交流也让我这条路走的不感觉那么孤单哦。

}
我想找回20年前的一部动画片是講一个少年在家打游戏,训觉了被拉到游戏里战斗的游戏里有人族的,我还记得有个公主的是讲召唤出变身神兽的,主角进入神兽肚裏坐像打游戏一样战斗... 我想找回20年前的一部动画片是讲一个少年在家打游戏,训觉了被拉到游戏里战斗的游戏里有人族的,我还记得囿个公主的是讲召唤出变身神兽的,主角进入神兽肚里坐像打游戏一样战斗的.战完大结局时主角回到现实中

《色啦》 《三毛流浪记》 《中华勤学故事》 《唐诗故事》 《梦里人》 《猫咪小贝》 《中华勤学故事》 《游游和非非》 《哈哈镜花缘》 《中华美德》 《济公斗蟋蟀》 《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参娃娃》 《魔方大厦》 《大英雄狄青》 《猪八戒吃西瓜》 《小胶水》 《张飞审瓜》 《熊猫京京》 《没头脑和不高興》 《大草原上的小老鼠》 《小蝌蚪找妈妈》 《善良的夏吾冬》 《鹬蚌相争》 《假如我是武松》 《果实》 《三个和尚》 《蝴蝶泉》 《海尔兄弟》 《蛐蛐》 《开心街》 《骄傲的将军》 《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兰花花》 《渔童》 《天眼》 《麻雀选大王》 《崂山道士》 《十二生肖》 《九色鹿》 《舒克和贝塔》 《过猴山》 《魔豆传奇》 《太空特警》 《淘气的金丝猴》 《天降小子》 《动画迷宫》 《森林一族》 《未来百姩》 《巨蛋之迷》 《神龙卫士》 《新三字经》 《猴子点鞭炮》 《神医华佗》 《音乐船》 《浑元》 《周处除三害》 《月亮街》 《夹子救鹿》 《猫咪的胡子》 《知识老人》 《娇娇和晶晶》 《阿笨猫》 《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 《快乐家家车》 《宝贝疙瘩叮呱呱》 《城市野战排》 《螞蚁与大象》 《封神榜传奇》 《关东三宝》 《奇奇漂流记》 《积木鸡》 《倔强的凯拉班》 《强者上钩》 《杰杰熊与迪迪鸟》 《理发师》 《囚参王国》 《毛毛猴》 《南极特使》 《三只小狐狸》 《牛牛和西西》 《抬驴》 《玩具之家》 《日月潭》 《特别车队》 《神马与腰刀》 《小糊涂神》 《不怕冷的大衣》 《我们的家园》 《小精灵灰豆》 《小老虎康康》 《隐身探长》 《小神仙和小仙女》 《妖树与松鼠》 《巴布卡》 《小猪哼哼》 《蚁王火柴头》 《方脸爷爷圆脸奶奶》 《牙刷家族》 《雨中情》 《济公》 《大战千年虫》 《怪城历险记》 《老鼠嫁女》 《菲菲的行业》 《亮亮看海》 《草人》 《十二全家福的神奇世界》 《唐诗故事》 《小号手》 《栗子狗和香蕉狐》 《小草帽》 《小熊猫学木匠》 《宝葫芦的秘密》 《熊猫百货商店》《

鸭子侦探》 《西西瓜瓜历险记》 《快乐的数字》 《天才发明家》 《小不点》 《警犬救护队》 《色啦》 《鲁彪和小猫》 《汪汪探长》 《牛奶将军》 《围棋少年》 《斑马人的故事》 《小恐龙寻根历险记》 《无声虫》 《老箱子》 《熊猫小胖》 《卡通娃》 《三十六计》 《妮妮画猴》 《太空饭店》《辣椒先生》 《星星探长》 《旱牛与牧童》 《葫芦小金刚》《守株待兔》 《猴子钓鱼》 《七色花》《聪明的笨小猪》 《南辕北辙》 《笨笨蛋蛋与飞机》 《笨笨蛋蛋在海上》 《快乐的小松鼠》 《螳螂捕蝉》 《长鼻子丑八怪》 《狐狸分饼》 《超级球迷》 《五子说》 《马兰花》 《黑客阻击手》 《小鲤鱼历险记》 追问: 那电影有点像 机战 王的,只是机战王讲的全是機器我想找的是主角进入的是人物世界,主角和一起始个城的公主一路历险主角战斗是召唤机神兽,我记得是狮子或老虎 追问: 集集嘟有战斗集集都会出绝招的,机兽出绝招时是男主角用手把 拉杆 推向前的. 回答: 是不是 神龙斗士 啊 追问: 不是 回答: 天空战记 追问: 嘟不是的呢 追问: 天空战记 我看完了 那都是童年时看过和喜欢看的 只是不是天空战记,还有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美拍是最受欢迎的短视频社区彙集了各种草根搞笑达人,各种幽默短片让你乐得停不下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记得2013年的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