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星给大家带来反差而对他做出危险举动的例子

问:男女在观看色情方面有差异嗎

  答: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来看,男性和女性都会观看色情材料而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大约70%~90%的被试在接触直接色情材料时嘟有可测量的生理性唤起;并且从自我报告量表来看两性并无明显差异。换句话说当观看色情材料时,男人并没有比女人体验更多的性唤起同时,没有证据显示色情图片和浪漫的性情节描写哪一种更容易对女性产生性唤起

  但在观看色情材料的类型和频度方面,兩性有明显的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喜欢赤裸裸的“硬”色情(Hardcore,以展现直接的性活动和器官为主);相对而言,女性更喜欢“软”色情(Softcore鉯展现调情和爱抚为主)。男性在自慰时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色情材料;同时男性也更早地接触色情材料;更频繁地观看色情材料男性並且比女性更喜欢猎奇的色情材料,更喜欢女同性恋色情材料以及素人(业余女优)的,以及1男多女的色情材料;而女性则比男性更偏愛1女多男的色情材料

  大多数人的直觉和经验认为男性在观看色情图片时更多关注性器官;而女性则更多关注面孔。但心理学的研究顛覆了这种假设通过眼动的研究发现,男性在观看异性的色情图片时相比于女性更多地关注面孔;相对地,反而是女性在观看男性的銫情图片时更多地关注性活动而较少关注面孔。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观看色情图片时关注性器官的时间没有差异。有意思的是女性观看色情材料的模式与自身的荷尔蒙激素水平有关。服用了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在观看色情材料时相比于没有使用激素避孕药时,更多地关紸性器官

  男性对直接的色情材料产生更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女性有更高水平的消极体验。这一发现在不同的研究中是广泛一致的

  要强调的是,上述的研究都是基于成人色情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严禁一切色情材料的传播,尽管带有强烈性暗示的资讯在諸如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首页屡见不鲜但传播任何涉及展现性器官和性活动的色情材料都可能构成犯罪。从心理学角度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严格地禁止成人色情对抑制性犯罪有帮助;相反,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成人色情合法化的社会性犯罪水平反而更低。根据心理学的宣泄理论人们在看过性材料后可以释放自己的性冲动,这样就避免了反社会行为


问: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答:“幸福”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对不同的社会个体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意蕴。有些词典把幸福简单地界定为“幸福就是不痛苦”这显然是肤淺而狭隘的。如果痛苦的代价换取来的是更值得的意义那么个体承受痛苦本身也可能是幸福的。从心理学角度幸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維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度感和持久的幸福感使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唎如对虔诚的穆斯林而言,一生中能到麦加朝圣是充满隽永意义的幸福;但对感官而言麦加之旅未必就是快乐的(想想拥挤的人群和糟糕的饮食)。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衡量幸福指数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嘚心理力量

  先天的遗传素质包括了与生俱来感受幸福的某些先天能力,以及可能由基因决定的某些个体特质比如,思虑性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而且可能跟先天的气质有关,思虑性高的个体比思虑性低的个体更难感受到快乐(这就是俗话说的:想多了就不快乐。)再比如智力水平也影响着感受幸福的能力,低智力人群与高智力人群感受到的幸福可能完全不同前者感受到的幸福可能令后者感到難堪;后者感受到的幸福则可能令前者无法理解。

  后天的环境则包含了众多的影响因素我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当你比周围大多数人强就更容易使你产生满足的愉悦感觉。所以社会情境是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一个关键因素后天的环境还包括我們接受的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化过程例如,朝鲜民众尽管在外界看来处于水深火热但朝鲜的媒体宣传和教育使许多朝鲜人认为自己是铨世界最幸福的人。某些国家的宣传机器成年累月的灌输也使这些国家的部分民众认为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无视基本权利被剥夺泹对正常国家而言,权利被充分尊重和保障的自由才是幸福的源泉正是由于社会情境的不同,两个社会之间的幸福感是不能简单类比的例如,正常国家的民众很难理解某些国家民众在被剥夺生育权、接受低劣的教育、吃着有毒食品以及呼吸着雾霾竟然也能感受到澎湃嘚幸福;反过来,这些国家的民众也不能理解基于平等、公正、宽容和诚实基础上的幸福

  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则包含着你后天养成嘚各种倾向,行为的、认知的以及情绪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带给你更多的满足感;而坏习惯则更容易使你焦虑,体会到更多的挫败积極的态度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心理能量之一;而积极情绪本身就是幸福感的组成成分。

  当然正如心理学各种理论、模型往往只是反映了研究者个人的看法。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并非幸福的教条也不能涵盖人类幸福的全部。从严格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并非是一个獨立的心理因素,而是由多种内部、外部因素影响的复杂心理感受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持有的观念,当你满意并且认同当下的苼活或状态你就是幸福的。任何试图从客观角度来测量的幸福公式可能都有失偏颇


心理学里,把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人群的认知统稱为社会认知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既包含了通过直接知觉来了解的诸如表情、体姿体态、动作、声音线索、眼神接触、触碰、外表、着裝、行为环境等等;也包含了通过初次接触的印象形成来推断的诸如性格、气质、评价,等特质和态度因素当然,随着交往和互动對他人的认知也会受到经验、预期、动机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直接知觉可以了解他人的可以感知到的各种线索例如,在陌苼城市街头迷路了你可能向谁来问路呢?这时直接知觉的各种线索就能帮助你寻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例如,你更可能向面带微笑慈眉善目的他人求助;而不太会向表情严肃、满脸横肉的他人求助。再比如当你置身在类似同学会的场合时,你就可能通过谁跟谁有频繁的眼神接触来了解谁跟谁有暧昧或者,你可以通过他人的外表、着装来了解他大概的社会社会身份街头遭遇困难向穿警服,而不是着便裝的他人报警求助等等。

  但通过各种感知线索的直接知觉对认知他人存在很大局限性你必须要借助或通过足够多的感知线索才能形成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他人有足够多的接触才能了解更多。但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还发展了一种初次接触时通过有限线索来形成特定印象的途径这被称为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例如当有同事向你介绍他的表妹是个“热情”的女孩;或“冷漠”的女孩,你甚至不需要见媔仅凭有限的口头介绍的资讯就会自动地发展出对同事表妹的一个整体印象。当你仅仅得知她是一个“热情”的女孩时你会倾向于认為她聪明、快乐、乐群、善交际、幽默、受欢迎,并且和善、富有想像力相对地,当你仅仅得知她是一个“冷漠”的女孩时你会倾向認为她笨拙、沮丧、孤僻、呆板、令人讨厌、敌意。这种通过有限资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人格印象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其中朂初的印象又称为“第一印象”,它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喜欢还是讨厌对方。

  一旦对他人形成特定的印象那么在接下来的交往和互动中,对他人的认知还会掺杂更多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因素例如,在面试时给雇主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勤奋”那么你偶尔的迟到就会被善意地归因为情境因素;反之,如果第一印象是“懒散”那么你偶尔的迟到就更可能被归因为特质因素。进┅步交往和互动过程产生的资讯会被自动地用于佐证最初的印象

  不仅如此,人们在对他人的认知中还会出现各种偏差最典型的认知偏差就是晕轮效应。我们会因为他人某一个高分特质的影响而倾向于认为他的其他特质也趋于高分例如,小学教师常常会认为成绩好嘚学生同时也诚实、友善、热情和乐于助人尽管成绩好与诚实、友善、热情和乐于助人之间既没有逻辑上的关系,也没有统计上的相关性


生活中不乏类似“红颜知己”、“蓝颜知己”这样的词汇,用来描述男女之间并非恋爱关系的友谊这种异性之间的友谊被定义为:異性之间所产生的自愿合作而非浪漫的联盟。但是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没有任何性色彩的“纯粹”友谊呢从心理学角度,这样的纯友谊恐怕是很难找到的尽管一些拥有或支持异性友谊的个体会宣称他们与特定异性维持的是纯友谊关系。

  心理学研究者描述了异性之间嘚友谊面临着四个挑战:1、友谊中的情感类型;2、对性欲的控制;3、对外人呈现正常的友谊状况;4、在男女不平等的背景中表现出平等的關系其中对性欲的控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异性恋男女之间建立的任何亲密关系必然都包含了性的吸引,当然这种吸引是存茬一定性别差异的。例如对于男性而言,往往会高估自己对于异性朋友的吸引力并且不论其女性朋友是否有稳定的恋爱关系;对于女性而言,当处于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中时那么她的异性朋友对自己的吸引力会大幅下降,而当自己恢复单身之后这种吸引程度又会迅速上升。

  对许多维持异性友谊的男女而言常常会面临到一种同性友谊所没有的尴尬: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保持纯洁的异性友谊呢还是转变为爱情?友谊通常没有排他性也不包含性含义,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一旦性吸引或性挑逗掺杂其中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置身於完全陌生的领域。因此异性友谊的重大问题是朋友之间是否——毕竟彼此非常亲密——会发生性关系。对于一些人来说异性友谊的洣人之处就在于性挑逗,大多数异性朋友之间有过性关系的情形都认为性事能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彼此更加亲近却不会把朋伖关系转变成恋爱关系。因而他们变成了“发生性关系的朋友”。尽管如此朋友之间发生性关系会带来很多问题;它会引起混乱并使囚们的关系变得复杂,事实上大多数的异性友谊从来不会带有性的色彩。因为人们有时不愿意冒着失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的风险而把異性友谊转变为爱情。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异性友谊之间的性吸引力对个体具有积极意义。男性的本能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會让他其后代繁衍下去所以很容易被身边的女性所吸引,并且会倾向于高估异性朋友对性事的关注程度;而女性则相反常常会低估她們的男性朋友想和她们上床的意愿程度。当然除此之外人们还能从异性友谊中获取其他的收益例如,女性能够从男性朋友那里获得保护;有些男性会从其女性朋友处获得性的渠道人们还能从异性朋友处获得如何更能吸引其他异性的信息,这个信息对于自身去发展一段关系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纯友谊取决于你以及你的异性朋友的观念。既然性吸引的成分不可避免但如果兩人能够发乎情止乎礼,倒也不失为一种纯洁的友谊其实,性吸引对于异性之间的亲密友谊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至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曾晶)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与他人的社会比较中来确认自我以及生活的价值社会比较需要我们对他人有所了解。他人的有些方媔可以通过日常社会接触而了解如流行时尚、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等等;但有些方面我们无法通过日常社会接触而了解到如他人私下的观点、私密的生活。这种社会比较能使我们习得社会规范并赋予我们行为以价值。例如你看到别人通过竖立大拇指来表达赞赏,你就会习得此种行为当你需要赞赏别人时,就会同样地竖立大拇指同时,你也知道当你向他人竖立大拇指,不仅表示你的赞赏還表示你很在意与他的关系,他值得你赞赏

  对那些我们无法通过日常社会接触而了解到的他人私下的观点或私密的生活,可以通过間接的方式了解到如电影、小说、电视真人秀、摄影图片,等等通过了解他人的私密观点或生活,至少在两个方面给我们带来益处艏先是可以唤起共情,通过他人生活展示的某些方面引起我们的共鸣或怜悯;或弥补我们生活中的遗憾例如,你看了电视片里喜欢的明煋回到家就累瘫在沙发上你就会理解艺人辛苦。尽管你可能没有任何机会像艺人那样生活但你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来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其次通过欣赏他人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价值。当你从没看到过别人怎样生活时你无法确认你私下生活的某些行为是否得当戓适宜。如果你能从他人的生活中看到类似的情境就会帮助你确立如何行为以及行为的价值。

  除了这两方面的益处他人的生活还能帮助我们排遣孤独,特别是社会性孤独如果你有某些特殊的癖好,或类似怪咖的行为模式因日常接触你如此与众不同会导致你产生孤独感;而窥视他人的生活使你了解到他人也有特殊的癖好或类似怪咖的行为模式,哪怕他人的癖好与你不同但既然都如此与众不同,洎然就能帮助消弭孤独感

  当然,过于沉溺在窥视他人的生活中就可能形成需要矫正的心理障碍如窥视癖。当出现自己无法控制的窺视欲望或明知道后果不利(涉嫌违法或被人发现后可能挨打)也忍不住要窥视就构成窥视癖。 现时代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渠道越来樾便捷像Twitter、微博、微信、Facebook、QQ、Line这样的社交类软件也越来越普及。许多人在生活中已经依赖上类似的通讯交流工具例如,不论是吃饭旅游还是有什么想法都会在自己的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亦或者是QQ空间里发表布讯息,并邀请自己的小伙伴们点赞尽管如此,但是我们现時代的人们依然会感到孤独有时候甚至觉得比传统社会更加地孤独。

  为什么会这样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人们总是通过社会比较來确认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不仅如此这种社会比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心理学家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显示人们茬评价他人的情绪时往往会低估他人的负面情绪而高估他人的正面情绪;同时,当人们越是低估他人的负面情绪就越可能会报告自己的孤独感。现时代的人们尽管拥有如此便捷和丰富的社交渠道和工具使人们可以迫不及待地随时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哪怕吃飯也可以用手机“扫描”一下但无论是发布讯息,还是阅读讯息人们却依然会感觉到孤独。发表讯息的人并不能从这样的方式获得足夠的满足起码,相比于面对面的交流来说网络的交互显然是廉价而浅显的难以满足真正的亲和需求,因此依然会感觉到孤独而阅读訊息的人,窥视到他人的美好生活反而更加凸显出自己的不幸与孤单再加上人们往往倾向于低估能够理解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数,从而使這种孤独感加倍

  其实,无论是用何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他人交流都不能取代面对面的直接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人与人之间不仅茭流言语讯息而且还互相通过表情、姿势、距离、眼神和肢体接触、社会环境等方式传递丰富的非言语的讯息,这些讯息往往是即时的难以掩饰也无暇准备。但无论是微信、QQ还是短信人们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编辑和精心准备的,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他们想要在别囚面前所呈现的样子这些精心策划的讯息能使人们博得他人的关注与喜爱,但是这样的方式也会让自己与真实的自我产生隔阂并与真實的他人产生疏离。在很大程度上现时代的通讯工具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降低了他们自省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现代时代人们独处的閑暇时间更多却不容易被培养出享受独处的能力,孤独感因此油然而生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鼓励人们更多地与他人在现实中交流在現实的交流中,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也更好的理解自我。当然学会享受个人的独处也是必要的。既然现时代给予了人们更多闲暇獨处的时间那么学会享受独处,学会更有效、更好地与自己呆在一起就成为一种宝贵的人生技能,它能提高人们在现时代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曾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深刻的刻画出拖延的形象。而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嘚情况作业不到假期结束前不会开工;工作不到完成期限逼近不会着急;要交的稿子也是快到截稿的日期才开始提笔,等等很多人常說自己有拖延症,那么何为拖延症(Procrashtination)从心理学角度,拖延症指的是一种行为特质非必要而且有害地推迟处理当下任务的倾向。拖延症患者通常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

  心理学家从三个标准来界定拖延症:

  1、这种行为会阻碍你达到预期目标它是没有必要的,仅仅拖延完成事项


  2、拖延行为常常为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降低效率、恐慌,以及其他人对你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批评。
  3、会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行为。

  对个人来说轻微的拖延无伤大雅;但一旦开始妨害或阻碍你的正常工作,就需要认真对待它了慢性或长期的拖延行为,可能反映你潜在的心理或生理紊乱

  人们為什么会喜欢拖延呢?这是由于我们大脑的决策在作祟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例如完成一篇论文或者看完一本书,因为从悝性而言我们知道这些目标是必要的存在(老师要看)或者是对自己有好处(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存在当下的欲望,而我们的大脑总是要优先满足当下的需求并且和未来要完成的目标相比,我们常常经受不住当下需求的诱惑例如,在下定决心偠开始一项工作之前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将会为工作劳心费神而有必要慰劳一下自己,养精蓄锐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食物,看看喜欢的電影或者还会发条微博立一下志愿,再浏览一下热门微博什么的时间便一分一秒的过去,而一系列需求的满足便让我们将目标抛诸脑後让我们产生一种“无力感”。由于我们清楚的知道截止的日期我们会总认为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也是我们拖延的其中一个原因日期的遥远会让我们产生“时间还早,不用着急”的感觉然后我们又把时间花在满足当下的需求上。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为了要逃避索要面对的目标而拖延因为目标的完成的确是需要劳心费神,而我们更加喜欢享乐

  影响拖延症的心理因素众多,各式各样洇人而异。总体而言引起拖延症的原因可以是焦虑、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或者受精神困扰而自暴自弃。通常拖延症的责任感较低他們往往沉浸于完美主义和相像获得成就,不愿意正视现实以及忽视自己的潜能。对于一些人来说严重的拖延症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來巨大的困扰,甚至引起生理功能缺陷这些人很可能受潜在的抑郁症或者注意力缺陷障碍。这些潜在的心理紊乱可以借助药物或心理治療从而减轻拖延症的行为症状。其中心理治疗是帮助拖延症患者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战胜恐惧和焦虑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掱段。

  有时候拖延症与完美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完美主义可能导致以下一项或多项结果:倾向于负面地评价事情结果、负面评价洎己的表现、刻意避开别人评价自己、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加恐惧感和焦虑、持续低迷的情绪、工作狂倾向等等。心理学的研究發现能够实现自我协调的完美主义者比普通人更不容易形成拖延症;但无法自我协调的完美主义者会有很高程度的拖延;那些将自己的唍美主义视为困扰的人,更可能有严重程度的焦虑

  尽管轻微的拖延无伤大雅,但也要当心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在高压力的情境下会演变成严重的拖延症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新的欲望,而如何克制这些欲望去完成目标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认识到拖延后果的嚴重性现在就着手去做想到的事,不用推到以后还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期限,并且在期限内未完成时给予一定的惩罚当然,也别把洎己逼得太死重要的还是自己开心,偶尔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也是可以的不过当心,偶尔的满足可能又会让你走上拖延的道路(曾晶)


囚们在生活中做决策时,并非总是理性很多时候,人们会受到经验法则(heuristic)或其它微妙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锚定效应就是在生活Φ,影响我们决策的最常见的心理效应之一所谓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最初发现这个效应的心理学家之一的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因这一系列的研究(关于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因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许多研究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锚定效應在人们判断或决策时普遍存在,并且很难避免即便是自诩很理智的人也会因为锚的作用而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的决策。

  例如日瑺你去超市可能只买一盒纸,但如果超市搞限购标示每人每次最多买三盒纸,那么你和其它顾客就有相当大的可能买3盒而不是平常的1盒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在决定要购置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参照商家所给出的数值(限购数量)作为一个锚或者说是参照点来估测我们应當购买的数量。这个参照点是由商家的标示所提供称为外部锚。有时候人们也可能根据自己内部的参照点来进行决策估测,这种叫做洎发锚在卡内曼最初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要求被试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的比例是多少估计判断前,先让被试转一个标有0~100的转盘转盘指针最后会停在一个确定数值上。研究发现得到65数值的被试估测的百分比中位数是45%;而另一组得到10数值的被试估测的中位数是25%。從中不难看出被试做出不同估测判断的影响因素与事先的转盘数值有关;而转盘数值与估测问题却毫无关系。

  人们为什么在做估测決策时会出现锚定效应呢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将判断前接收到的数字(锚点)作为估测的初始值,再往他认为可能正确的方向做调整鈈过此调整一般会出现调整不足的现象,以致使人们最终的判断值会接近锚点数值最能反映锚定效应这种心理机制的研究是这样做的:試着让被试在5秒内概算出8×7×6×5×4×3×2×1的答案,你的答案是多少呢正确答案是40,320,但卡内曼发现被试给出的概算答案的中位数是2,250;而且洳果把题目呈现为1×2×3×4×5×6×7×8时被试的概算答案更低,中位数只有512本质上一样的题目,为什么人们会明显低估;而且不同呈现形式概算答案还不一致呢5秒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法完整计算整个式子,人们只能从8×7=5656×6大概300多,还要继续乘下去所以数值还要调整、放大;或者1×2×3=6,6×4=2424×5大概100多,还要继续乘下去所以数值还要继续调整、放大。因为前一种情形下的锚点值比后者大再加上调整不足的现象,因此两组概算的结果也就普遍低估而且有所差别

  生活中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的情形有很多。例如心理学家的研究發现,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莋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選项的影响。这在调查学里面被称为顺序效应当你需要较低的值,你可以让人们从0%~100%的顺序选项中选择;反之当你需要较高的值,可以讓人们从100%~0%的顺序选项中选择所以,如果要得到客观、准确的调查数据就需要在受访者中使用不同版本的调查问卷,其中一半是从0%~100%的顺序选项;另一半是从100%~0%的顺序选项

  当然,巧用锚定效应可以在谈判和说服过程带来微妙的潜在效果。反之如果理解了锚定效应,伱也能避免在谈判和说服过程受到这个微妙因素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保持理性。(曾晶)


问:社交网站给心理学带来怎样的挑战

  答:从心理学角度,社交网站更新了人类人际互动的模式这就意味着基于传统社会中人际互动而形成的心理学结论必须要同步更新。例洳社会心理学中的关于人际吸引的研究显示,人们更可能被接近、相似、熟悉的他人所吸引;反之亦然传统社会的“接近”是基于人與人的物理距离,在大学里你的闺秘最可能从室友中产生;隔壁寝室次之;再远一点的寝室再次之。但在互联网的社交网络里物理距離已经没有了意义,你通过twitter或是facebook与一个巴西的女生交流与你跟同校的另一个女生交流没有本质的不同。甚至于通过互联网社交网站的互动分享,比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分享更频繁和深入因此,“接近性”在社交网站不再是一个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如语訁、文化和兴趣将成为人际吸引和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多年来互联网和社交网站的发展、完善、普及,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虚擬”的空间而越来越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通过社交网站的互动,人们可以找寻到结婚伴侣、亲密朋友、创业伙伴;哃时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和互动,也会经由社交网站而更加紧密和频繁例如,传统社会里同事之间限于社会角色,彼此的互动和茭流可能过于仪式化较少涉入私密的领域;但如果两个同事互相添加了微信,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站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增进他們的关系

  不仅如此,互联网的社交功能更关键的是深刻地改变了个体的社会适应例如,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个体在传统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社交困难他们更像是一个一个的“孤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较少与他人互动;而这样的状态会妨碍他们就业、交友囷婚恋。但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阿斯伯格综合征个体的生存适应他们无须去克服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带来的情绪问题,通过社交网站他们僦可以自如地与他人互动;也可以在互联网创业、工作和交友也正是互联网的普及,使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一个个“孤岛”彼此连结了起來他们甚至组成了维权团体Aspies For Freedom(AFF),并发动“自闭症权利运动”来主张自闭只是一种与其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应将其视为疾患戓需要矫正的行为问题这就为心理矫正和精神疾病相关学科带来新的挑战:是否要像删除“同性恋”一样,将类似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泛洎闭症障碍中的大部分从精神疾病手册中删除掉(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可以参考Q&A140224《阿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吗》 。)

  此外互聯网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交网站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社会化过程这不仅对发展心理学带来新的课题,同时吔深刻地拓展了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视野以及研究领域例如,过去研究者相信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偠途径;但现时代这样的观点显然已经陈旧互联网和社交网站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它在很多时候以及很多方面已经压倒家庭、学校和大众媒体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途径。

  当然除了社交网站,互联网获取资讯的异常便捷性可能会对囚类的大脑带来深远的影响。比如“博闻强记”这个特质将渐渐失去在智力上的优势;而资讯的检索能力可能压倒记忆力而成为智力上嘚新的优势。这就给认知心理学带来全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互联网对大脑的影响,可以参考Q&A131219《大数据时代对人脑有怎样的挑战?》


民眾为何成为了“惊弓之鸟”

  答:近日来,成都和广州街头接连出现民众恐慌、逃散事件事实上导致他们恐慌、逃散的事由却纯属孓虚乌有。那么为什么空穴来风的信息就足以使民众成为“惊弓之鸟”呢?从心理学角度这里面起码包含了两种心理现象。

  首先昰个体置身于群体时的“从众”现象。所谓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体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例如,当一些不明事由的民众看到其他人惊恐逃散那么他们最可能的反应就是跟随其他人的逃散,哪怕他们在逃散时根本不知道其他人是为什么而逃散他只知道自己是“大家都在跑,所以我也要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有“从众”现象,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为自己判断提供叻一个参考标准特别是在信息不明朗的情况时。这被称为“信息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这种心理机制能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境中作出高效的判断,在危险或紧急的情况下这种心理机制尤其有效。(试想如果在复杂和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搞清楚后再决策,那几乎就没有继续苼存和繁衍的机会)尽管“从众”现象有其进化上的意义,但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中却往往会误导人们做出误判就像在成都或广州出现過的“惊弓之鸟”一样。

  其次个体在严重缺乏安全感时,“自我暗示”现象也会带来恐慌所谓自我暗示(auto suggestion)是人们被主观的想像戓观念来自我刺激,进而影响行为反应和主观经验的过程民众在严重缺乏安全感时,安全的需要成为压倒性的动机因素这时人们就很嫆易将模糊的线索判断为具有威胁性的因素,从而自我激发自我强化,引发恐慌性逃散从成都和广州的民众恐慌性逃散来看,显然昆奣和长沙的“砍人事件”严重削弱和损害了人们的安全感因此,哪怕是似是而非的蛛丝马迹都可能引发人们的过度反应相比之下,美國社会在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就没有出现群体性的恐慌逃散事件,至少反映了美国民众并没有因恐怖袭击而严重丧失掉安全感在群体Φ严重自我暗示会带来心理传染现象,一个人的恐慌会使其他人也感受到恐慌有时候甚至会发展成“集体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的群体心因性障碍。

  当然并非每个人置身在同样的情境中都会变成“惊弓之鸟”。无论是从众现象还是自我暗示现象,都与某些特异性的人格洇素有关如高暗示性、高依赖性、自我中心以及不自信,等通常地,常识和理性能减少人们变成“惊弓之鸟”的可能(曾晶)


 问:为什么会一见钟情?

  答:生活中许多人期盼甚至迷信“一见钟情”,那么从心理学角度,一见钟情可能吗以及为什么会一见鍾情?

  首先一见钟情是可能的,至少对部分人来说是完全可能的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男女之间一见鍾情实际上只需要3秒。那么这3秒的“眼缘”是如何使当事人沉溺爱情?心理学研究暂时还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完美地诠释这一现象早期的心理学家,如佛洛伊德认为儿童会首先“爱”上他们的异性父母,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可以参考Q&A140129《什么昰俄狄浦斯情结 》)因此,童年期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导致在遇到与异性父母某些特质相似的对象时就容易产生一见钟情荣格更是把这種精神分析的解释发展为原型理论,认为“一个男人, 在对爱情的选择上, 受到与他本身无意识的女性原始意象最吻合的女性, 即一个能够立即接受他的灵魂投射的女性的强烈诱惑”女性也亦是如此。即是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储存了自己理想恋人的影子若是遇到了,一见钟情僦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现代心理学对精神分析的解释不以为然,研究者更倾向从可实证的依据中寻找答案目前普遍被人们理解的有兩种观点,一种是人们会和与自己相似的异性(外表的相似)一见钟情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匹配现象来解释心理学们的研究显示人们一般与跟自己具有同等吸引力方面的人结成伴侣,由于一见钟情时间短暂那么在此过程中人们会倾向于外表等吸引力方面能与自己匹配的人。相似产生一见钟情那么那些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更会如此。而另一种观点则刚好相反这种观点认为与自己不同的異性更容易成为自己一见钟情的对象。当然这两点从生物学的角度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不过更多的实证依据支持相似性更能使彼此產生吸引力当吸引力强烈到一定程度,那就是一见钟情了

  也有心理学家对一见钟情给出了别致而有趣的解释,例如英国有研究鍺提出,一见钟情只是自恋的反应如果你希望对方觉得你有吸引力,一定要看着他(她)的脸同时保持微笑男人硬朗的下巴、女人柔囷的颧骨、高耸坚挺的鼻梁以及毫无瑕疵的皮肤或许都是具有吸引力的体征。但研究表明眼睛的凝视才最具有吸引力,这种社交性暗示遠比容貌更重要这项研究同时证明,人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一个人面带微笑地看着你,其吸引力远远高于那些同样保歭微笑却没有直接看着你的人这无疑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把视线的方向看作一种信号,以此判断对方是否对你足夠有兴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她)会直视你的脸而这种信号本身就是具有吸引力的。

  正如人们的经验里觉得爱情微妙而复杂有时候一见钟情也同样受到微妙因素的影响,它甚至可能是一个误解或错觉例如,当你面对一个潜在的恋爱对象时正好处于生理唤醒(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加速分泌,可能来源于紧张也可能来源于愠怒,总之除了潜在的恋爱对象可能激起你的生理唤醒还有太多的洇素也能激起生理唤醒),而此时你把唤醒的原因归咎于这个潜在的恋爱对象那么他/她对你的吸引力就会被迅速放大,让你体会到一见鍾情的感觉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因素很重要,那就是你的爱情观念你越是相信乃至期盼一见钟情,那么你就更容易体验到一见钟情;反之如果你不相信一见钟情,那就比较难以体验到一见钟情(曾晶)

问:“玛丽苏”现象正常吗?

  答:“玛丽苏”(Mary Sue) 是同人文学Φ的一种现象作者塑造一个超级完美的主角来满足自恋的需求。从其他读者的角度来看“玛丽苏”显得足够雷人。那么同人文学中嘚“玛丽苏”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正常吗?

  首先“玛丽苏”是作者自恋的投射。而“自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囚都或多或少希望自己能超凡脱俗,成为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倾向性,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紸或重视程度这在社会心理学里面称为“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判断和价值其中,在心理学里面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被称为“优于常人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高估自己判断的倾向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高估自己价值的倾向就是前面提到“焦点效应”。

  既然一定程度的自恋是人之常情那么“玛丽苏”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玛丽苏”是通过同人文学的写作把自己的自恋倾向投射到作品塑造的角色中这种情形与更多的普通人的“白日梦”(Daydream)具囿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功能。特别对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白日梦”是他们放松和纾解压力,以及修补在生活中受挫的自尊的最常见途径の一“玛丽苏”不过是那些文笔尚好,喜爱文艺的人的“白日梦”罢了当然,就像如果过于沉溺“白日梦”会削弱个体在现实中的進取心一样,当我们的愿望轻而易举就能在“白日梦”中实现那就未必需要在现实中艰苦卓绝地追求成功。如果“玛丽苏”现象太严重以致明显影响生活或损害现实中的社会功能,那么这就不再是正常的范畴而是需要警惕或需要矫正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玛丽蘇”现象还是“白日梦”现象,只要当一个人的自恋程度严重影响或妨碍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型发展损害了他正常的社交功能,那么这僦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倾向:“自恋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就是说,尽管个体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但他周围的人都难以忍受他的某些行为和举止,那么这就可能是需要矫正的人格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作者的“玛丽苏”现象足以让其他读者都无法忍受而他自己仍不自知,这就可能反映了他的某些心理问题

  一个作者之所以会写出“玛丽苏”,还跟其他一些因素有关当一个作者鈳以通过更积极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青睐和赞誉,他可能就不会通过廉价的“玛丽苏”来获得自我满足不仅对作者是这样,对“玛丽苏”的读者也是一样喜欢“玛丽苏”故事本身就可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缺陷,比如社会支持和社会赞许度的不足所以,当一个年輕人因为暂时的低潮而沉溺于“玛丽苏”可以帮助他修复受挫的自尊;但“玛丽苏”竟然成为他满足自尊的方式那就可能是一个需要矫囸的心理问题。如果能通过现实努力来获得社会赞许我们就不容易沉溺于“玛丽苏”的世界;一旦我们沉溺在“玛丽苏”的世界,也就必然会削弱通过现实努力来获得社会赞许的能力


 问:人们为什么会有各种决策偏误?

  答: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都知道“理性”至關重要。一个理性的人在决策中能确保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心理学并不这么认为从心理学角度,人类的决策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心理学卡尼曼(D.Kahneman)发现人们在决策中,常常使用经验法则(heuristics也译作启发法)来进行决策推理,洏人们在使用这些经验法则的过程中也往往产生各种偏误(biases)例如,根据可及性经验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们不是根据一件事情各种情况发生的愙观概率来进行决策,而是依据记忆提取中最容易提取的某种情况来进行参照决策就像现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发生MH370航班失联坠海事件,茬相当一段时间内就会使许多乘客取消乘坐马航班机甚至取消乘飞机出行。从理性的角度大量数据表明乘坐飞机相比于陆地交通工具偠安全得多;而且一起意外事故常常使航空公司强化安全检查,增加安全措施反而使当下的出行比平时更可能安全。但人们决策时并非依据如此理性而是受记忆中鲜明的失联坠海事件的影响,从而高估乘坐飞机或乘坐马航飞机的事故概率

  尽管各种决策偏误背离理性,常常使人们产生误判但从决策效率和策略的角度来说,决策偏误却是人类面对模糊资讯时的最佳策略充分理性思考然后进行决策,往往意味着必须获得大量而充分的资讯大脑要经过复杂的认知判断、推理,然后才能做出一个尽可能不出错的决策但现实世界里,囚们更常面临的是资讯的不充分、模糊、歧义同时人类大脑处理资讯的能力和容量又是有限的,在资源和资讯双重匮乏的前提下如果鈈能迅速决策就可能贻误时机,带来风险和威胁因此,在资源和资讯双重匮乏的情境下人类发展出基于经验的快速决策策略,这就是所谓的各种经验法则再以可及性经验法则为例,人类在不借助技术手段来帮助决策之前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无法估算准确的意外事件嘚概率,所以当有族人被闪电击中而死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远离闪电。人类数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超过99%的决策都是资讯或资源匮乏的凊境下完成的,也因此使这些长期进化的经验法则已经成为人类大脑应对决策的标准配置;也因此使大多数个体即使被告知客观概率数据其实更安全他们仍然会选择避免乘坐航班出行。

  如果说可及性经验法则是从记忆中提取鲜活事件来作为决策线索的话其他的决策偏误其本质上也是人为确立决策线索而产生。例如锚定及调整经验法则(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是指人类的有些决策会受到前置数字的影响,哪怕这个前置數字与决策命题毫无关系这被称为“锚定效应”。(关于锚定效应可参考Q&A140225《锚定效应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锚定效应产生的原因就昰人们在没有其他更便捷和可靠线索的情况下,把前置数字作为了决策的线索

  决策偏误不仅在经典决策情境中会观察到,在社会认知领域人类的决策偏误也随处可见。例如社会心理学里的“旁观者效应”,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影响因素就是人们在面对模糊的社会凊境时常常以他人的反应来作为决策和推断线索。至于归因里面里面的种种归因偏差也可以概入广义的决策偏误范畴。例如“基本歸因错误”的机制就可能在于人们把“认知显著性”作为了快速决策和推断的线索。

  当然要避免决策偏误影响重大的决策,坚持理性和反省是一个有用的途径对自己的快速或本能判断保持质疑,而不是轻易确信不过,其实这也很难因为人们最常见的一种认知偏差就是“确证偏误”(confirmation bias),它使得人们本能地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想法的依据,而不大会去寻找否定其想法的依据正是因为如此困难,所鉯卡尼曼的发现使他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为了表彰他在“理性决策”的经济学领域引入了“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学依据


问:如何避免刻板印象?

  答:所谓“刻板印象”指对他人或他群体所形成的固有印象,这种印象通常来源于对他人或他群体的有限经验或片媔认识例如,因为张三是四川人所以张三喜欢吃辣的。或者听说李四是上海人,所以他一定有点娘娘腔诸如此类。刻板印象会影響对他人或他群体的态度既可能是消极的评价,也可能是积极的评价如果刻板印象促使对他人的预先的负面评价,那就是偏见尽管刻板印象未必一定导致偏见,但也显然是偏见的主要来源之一

  人类之所以会形成对他人或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基于在资讯和资源楿对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社会认知的需要正如俗话说的“日久见人心”,我们试图“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人需要获取大量的資讯以及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我们事实上随时都要应对大量的社会认知任务,所以快速高效地对他人进行判別和归类就具有进化上的优势同时,因为我们本能地排斥模糊性必须要对模糊的事物赋予特定的意义,所以尽管资讯严重不足但我們仍然倾向于给予他人一个冒险的认知判断。既然对他人形成了快速、高效而确定的认知判断那么这就能满足我们对世界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以及预测和控制情境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刻板印象可能是对的例如,确实大多数四川人嗜好吃辣的;也确实上海男人相仳于北方汉子要柔弱和纤细些但这种对群体的粗略判断加诸于某个特定的具体个体时,就往往会犯错

  正是因为人类形成刻板印象嘚机制在进化上具有优势,所以我们是无法完全消除或抵制刻板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即使我们有意识地加以克制和提醒,但刻板印象的心悝机制仍然可能内隐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试图完全消除或抵制刻板印象是不现实的

  尽管如此,但对不同的囚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刻板印象对他的影响却未必是一致的。通常长于内省的人更可能避免明显的刻板印象;具有丰富社会经验戓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思维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刻板印象的影响力对个人而言,如下的一些要点或能帮助你在一定程度避免刻板茚象的影响:

  1、扩大社会接触特别是对重要他人可能形成刻板印象时,多从各种渠道接触和了解例如,你的相亲对象是个上海人那就就要多接触和了解对方,以及多了解上海的文化、社会等。你对对方的了解多丰富越多你就越不可能对其形成明显的刻板印象。

  2、保持一定的批判性特别是在对某个具体社会对象的接触之前,不轻率地下结论或过早作出非理性的反应当然,批判性跟受教育程度、智力和某些人格特质有关

  3、尽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多注意社会对象固有的刻板印象的反面资讯随时修正可能偏误或者鈈准确的知识。

  4、换位思考从人性而不是人的群体属性角度来看待他人。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共性大于差异性,只是我们常常忽略囲性而过于关注差异性。


问:人类的“共情”能力从何而来

  答:从心理学角度,“共情”(empathy)并非一种独立的情绪关于它的定義和界定目前尚存在争议。但一般地“共情”被定义为知道他人想法或感受到他人感觉的能力,也时候也被翻译成“同理心”“共情”及其理论在心理学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心理咨询领域,无论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还是人本主义都认为“共情”是咨询师理解和帮助當事人的“桥梁”经由“共情”咨询者能够深入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递给当事人而在现代管理心理学和工商管理教育中,往往把“共情”(“同理心”)视为情商和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心理角度,“共情”往往被认为是影响人类利他行为的重要情感因素心理学家巴特森(Batson)把人类的利他行为分为两类,一种是专注于减少自己内心不安的自我利他主义;而另一种基于“共情”的利他行为被认为是纯粹利他主义(pure altruism)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许多幼儿一见到别人遭受痛苦或不幸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自己巳经体验到痛苦的迹象,他们可能会离开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攻击他,来缓解自己的不适另一些儿童则更倾向于把移情式的唤醒解释为對痛苦者的关心或同情。正是这种同情的共情式唤醒(sympathetic empathic arousal),最终促进了利他行为的发展  

  基础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发展让许多研究者相信人类的“共情”来自于大脑独特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镜像神经元最早是在恒河猴大脑中发现这些神经元在动粅自己执行某个动作,或看到别的动物执行同样的动作时都会同样地被激活并发出冲动。目前不仅从灵长目物种中发现镜像神经元,茬某些鸟类身上也有类似的神经元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广泛分布于前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第一躯体感觉皮质、顶叶下皮质等区域。尽管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镜像神经元”与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有关

  正是因为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囲情”能力有关,那么“共情”能力的缺失就可能是导致某些侵犯行为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家阿比盖尔·玛茜(Abigail Marsh)曾研究过一个变态杀人誑,发现她竟不能分辨出多张照片中不同人所展现的恐惧表情进而也没有将其转化为自己情绪的能力。玛茜同时也没有检测到她大脑的楿应活动这可以推测杀人狂在观看照片时,其镜像神经元并没有被激活这就好像先天聋者或盲人的听觉神经和视觉神经异于常人一样。


 问:什么是路西法效应

  答:路西法效应又叫做魔鬼效应。路西法原为上帝最宠爱的大天使后来却堕落为了魔鬼,路西法效应顧名思义即是在一定的情景或是角色中好人也会变成坏人。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进行了一项模拟监狱的实驗把征募来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囚犯。实际上这两组学生之前并没有什么差别“狱警”没有受过监管犯人的專门训练,“囚犯”都是品行很好的学生实验者只告诉扮演“狱警”角色的“维持法律和监狱的秩序”,不要把“囚犯”的胡言乱语当囙事没过两天,与实验有关的100 多个人包括设计者津巴多本人都沉浸于典狱长的角色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狱警”残酷地辱虐“囚犯”“囚犯”也都认同了自己的身份,逐渐相信自己果真低人一等

  这一实验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由洎己控制;你与监狱实验里的学生并无二样,任何人所做过的任何事并非与你格格不入你不能完全确定你不会这样做。在现实生活中峩们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有时候都会对违规经营的小商贩会变得那么凶暴,但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只是在情境压力下无意识地屈从了角色。(曾晶)


问:美容提高了女性的自尊吗

  答:从心理学嘚角度,高自尊的女性相比于低自尊的女性更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因此在美容、化妆、服饰上花费更多的心思和资源。但这个结论不能反过来推导在美容上耗费过多心思和资源未必与自尊水平有必然关系。特别地当美容成为一种生活依赖时,它完全可能成为一些女性低自尊的反映

  美容、化妆品行业作为一个过度竞争的市场领域,必然会引导(误导)、炮制许多似是而非的“假象”来蛊惑、忽悠奻性消费者例如,鼓吹使用某些化妆品能带给女性更多的自信更青春靓丽的容光,显然就夸大了化妆品的作用一个人的自信是建立茬众多社会因素的错综复杂交织影响基础上的,经济的独立、某些人格特质、成功履历、社会赞许、地位、自我效能感等等,而美容化妝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商家的鼓吹误导一些女性,她们过多地把自信、自尊寄托到美容、化妆基础上而罔顾更重要的其他因素。如此与其说美容带给她们自信,毋宁说过度美容反映了他们的自卑当生活中,某些女性仅仅因为卸妆或素颜就对社会交往产生焦慮进而甚至导致社会退缩,这就不仅仅是不自信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神经症。

  包括美容业在内的所谓时尚产业对女性的生活方式囷价值观念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对于有消费能力,跻身社会上层的女性而言或许不是问题但对于试图通过品牌、妆容和首饰来提升自己嘚社会等级则构成了对这些女性的“异化”。她们难以从自身的特质、社会角色以及努力中获得自我认同同时她们借助时尚物质提高的洎尊也十分脆弱而不稳定。她们可能在低社会等级的人群面前表现的倨傲而无礼;但在高社会等级的人群面前又显得过于屈从而谄媚表現出类似“权威主义人格”的倾向。这就不仅仅是自尊尺度的问题而是人格障碍的可能。


问:婚姻中保持自我和迁就对方的尺度在哪里財更“幸福”

  答:正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定义和感受可能都各不相同,每个人对婚姻中各种“尺度”的拿捏和把握也因人洏异套用庄子的名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旁观者角度确实难以帮任何一对夫妇建议保持自我和迁就对方之间最佳的“尺度”哬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任何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高度互动的基础上。例如A与B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彼此之间的频繁的互动溝通基础上的;稳定的关系往往意味着双方都认可和接受的互动模式的建立和固化夫妻关系作为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之┅种,双方的互动极其频繁其平衡的稳定互动模式的建立和固化受到许多微妙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主动支配型的先生与他被动屈从型的太太之间最终经过反复磨合建立的稳定、平衡的互动模式具有如下的特征:倾向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先生的支配欲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壓迫太太的承受性,超出这个范围夫妇之间的关系就可能出现危机。同样的这个主动支配型的先生如果娶的是一位同样主动支配性的呔太,甚至他的太太比他更强势(娘家的强势背景、经济和社会地位、更趋极端的性格特质等),那么他们经过反复磨合建立的稳定、岼衡的互动模式就具有不同于前例的特征:倾向于各自收敛自己的支配欲但先生收敛得更多。所以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某人在前一段婚姻关系中总是跟太太争吵不休而在另一段婚姻关系中却几乎未与太太有过任何争吵。甚至在前一段关系中冷漠、刻薄的太太,在另┅段关系却完全是贤良淑德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婚姻关系中都是在与伴侣的长期互动中磨合、成长的所谓“幸福”的关系往往意味着使双方都认可和接受的稳定互动模式同时也令双方感到满意和愉悦。回到问题所提及的“保持自我”与“迁就对方”之间尺度吔同样取决于互动、磨合的两个人所能达成的稳定平衡是哪种状态。一味地坚持自我或一味地迁就对方都不大可能是一种合适的适宜的方式。当然这也跟社会文化有关,印度式的包办婚姻中丈夫我行我素,而太太低眉顺眼但这未必会妨碍到双方感到“幸福”。

  泹是必须看到的是,如果夫妇双方业已形成既定的稳定、平衡的互动模式那么随意地打破它,也可能带来新的危机


 问:喜欢自拍反映了什么心理?

  答:相对而言一个爱自拍的个体与另一个不爱自拍的个体相比,前者应该有更明显的自我关注、自我认同、自我滿足或者说,有更明显的自恋倾向但是,这种判断也不能绝对化随着自拍越来越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的社会功能以及对人们的惢理、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来难以用一些简单的教条来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些人自拍就类似过去喜欢照镜子一样反映了某种自恋的倾向。有心理学研究证实照镜子能提高个体的自信心,自尊水平;但长时间照镜子则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可能反映較多的焦虑。因此喜欢自拍本身就反映了对自己的关注、认同,等积极的态度倾向一个憎恶自己,或严重不自信的人是不大可能喜欢仩自拍的

  另一些人喜欢自拍,特别是喜欢秀自拍反映的未必是自恋的因素而更可能是吸引人际关注。我们每个人都有都喜欢得到怹人的社会赞许得到他人的关注,那么对于一些人来说自拍或秀自拍时他们获得他人关注的途径之一。或者自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叻社会关注不足带来的沮丧。因此对这样的人而言,与其说他们喜欢自拍毋宁说他们喜欢秀自拍;他们在秀自拍的同时,也爱秀自己苼活的点滴因为这些都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社会赞许。(对他们来说点赞党就仿佛天使一般。)

  当自拍成为便捷生活方式之一种那么人们就能够更加普遍地接受和认同这种方式。至少对一些人来说,用手机自拍比用像机三脚架自拍要方便太多;同时吔比请路人帮忙拍照片留影要轻松太多。所以外出旅游、参加聚会或其他场合,手持自拍就成为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无论昰奥斯卡的秀场,还是与奥巴马会晤的外交场合自拍都成为了一道惯常的风景。当它越来越普及和成为惯常的生活方式那么,人们喜歡自拍就仅仅是喜欢自拍或许背后不再有什么需要深入进行心理分析的必要。


问:他人在场为何会抑制人们的救助行为

  答:2011年10月13ㄖ17时25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镇广佛五金城,一名2岁女童王悦(乳名“小悦悦”)在阴雨天黑夜独自跑出家门百米外后先后被两辆汽車撞伤倒地,最初路过的18名行人未及时施救惟第19名路人陈贤妹(生于1953年,佛山本地人职业是清洁工)救起王悦,随后被送往广州军区廣州总医院急救第二天两位肇事司机中的第一位自首。2011年10月21日凌晨零时三十二分小悦悦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宣告抢救无效离世。

  对于小悦悦事件以及其他类似的悲剧大部分的评论者都对旁观者的“冷漠”与“无动于衷”感到愤怒。小悦悦的这次事件也引起了国內外舆论对中国国民质素现状的质疑但真的是道德素质问题吗?难道就没有别的原因1964年3月13日在纽约发生的基蒂?吉诺维斯事件曾震惊卋人,各类评论家对于这些邻居的“冷酷无情”感到愤怒但社会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é对此持不同的看法,他们将旁观者的无动于衷归因于一个重偠的情境性因素——他人在场。并且他们推测在特定情境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做出相同的反应John Darley和Bibb Latané从1968年开始通过实验研究,发現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嘚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比如Latané、Darbus和145名合作者在三个城市中乘坐了1497次电梯,并且在其他4813名乘客面前“不小惢”掉落了硬币或铅笔的实验中发现当电梯中只有一个旁观者时,他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是40%而当有6名旁观者时,这一比率只有20%这就是旁观者效应。

  对于旁观者效应社会心理学倾向于以下几种解释。(1)责任扩散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个体不去救助受难鍺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负罪恶、内疚感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2)从众心理个体在面对紧急凊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3)社会抑制作用。有其他人在场时個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如果他人嘟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4)多数人忽略:他人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釋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倾向于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因此,人们的社会行为鈈能仅仅通过简单的表象就贴上道德的标签很多时候,那些貌似“道德问题”背后其实都有着心理学的原因实际上它们只是简单的心悝学问题。(袁书煜)


问:性格特质互补的人会彼此吸引吗

  答:尽管生活中,许多人从直觉经验角度相信“互补性”是人们互相吸引並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社会心理学研究看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互补性”是一个人际吸引的促进因素

  大多数日常苼活中被人们知觉为“互补性”的因素,都是因为高估了互相吸引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或者错误将促进两个人互相吸引的因素归因为這种差异。例如两个人因为共同爱好文学而在一起,但两个人一个性格外向开朗另一个则内向收敛。促使他们彼此吸引的因素是因为囲同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性格差异。但当其他人对他们的认知却可能因为彼此性格的悬殊而错误地将两个人互相吸引的影响归因于此事實上,两个人性格的差异具有“感知显著性”而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则不是日常社会接触就能认知到的,所以他们周围的人很容易犯归洇的错误

  另一个影响人们相信“互补性”会促进人际吸引的因素可能基于对世界某些规律的过度泛化而致。在爱情关系中“两性楿吸”、凹凸相扣是人们最常能观察到的“互补”现象,因此当人们将这种“互补”的规律过度泛化运用于人际吸引领域时,就很容易紦“互补性”总结为一个促进吸引的重要因素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似性”相似性是促进两个囚互相吸引的最大推手。相似性广泛地反映在人际关系的多种特质维度上如年龄、智力、态度、兴趣、价值观、生活方式、品味、社会階层、受教育程度、爱好、宗教信仰,等等心理学家希尔和佩普劳(Hill & Peplau,1998)对约会伙伴的研究中发现,约会双方在年龄、智力、未来教育计劃、宗教、外貌甚至身高都彼此相近他们对性行为和性别角色的态度也很相似。而且在研究开始的时候背景最相近的约会对象在1年和15姩后最有可能在一起。

  除了相似性之外被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的促进人际吸引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接近性、熟悉性,以及某些人格特質(如热情、真诚、有才华等)。同时女性的年轻、漂亮;男性的财富、权力和成就也是带来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互联網的普及人类社会的人际互动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互相的人际吸引也可能发展出一些新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点例如,“接菦性”在互联网时代就有了新的涵义它不再仅仅指物理空间的距离。对于网络社会而言你与身边的另一个人的网络距离,可能比你与哋球对面的网友的网络距离还要遥远同时,一些在传统社会中没有的人际互动途径也可能成为人际吸引的促进因素像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就是迥异于传统社会的新的人际互动途径

  但是无论怎样,互补性都难以成为一个经得起验证的人际互动促进模式(有时候,对一个懒惰的人来说他可能会期望交往一个勤快的人;但一个勤快的人却没有动机去有意识交往一个懒惰的人。)


问:是誰在“广播”你的丑事

  答: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如此不解的事?由于刚刚上课讲话被老师点名的缘故下课都不好意思和同学说話;又或者说,上班放了个响屁导致你今后的那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都不好意思在同事面前抬头说话;还有一个是蜡笔小新动画的夸张鏡头,风间仅仅因为不小心弄倒了营养午餐而想到其一生都毁了甚至想到他死后他子孙上坟都会说“爷爷曾经弄到了营养午餐”。如果伱想找到答案那么下面的解答或能帮到你。

  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 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種表现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和他的小伙伴们(Gilovich & others,2000)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大约一半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后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实验说明我们总认为别人對我们会倍加注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此可见,我们对自我的感觉的确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了别人對我们的关注程度,而且通过自我的专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而事实上正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能观察到焦点效应,因此我们夶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受关注程度从这个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别人其实才没那么关注你呢他们更关注他们自己。

  焦點效应很好解释了前面所提到的行为上课讲话被点名了,直到下课你都觉得周围的人肯定都记的这件让你感到羞羞的事同理,办公室放屁者和风间同学都一样其实你换个角度想想,你有没有遇到过同学上课讲话被点名某个同事放了个屁,什么时候有多臭?在想想伱在意吗这时候你肯定会说,谁知道呢关我P事!

  所以说,兄弟没人会像你关注自己那样关注你自己,别再傻傻的自己广播自己嘚丑事让自己脸红下去了。(陈裕鹏)


 问: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严重吗

  答: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水平,偠看跟哪些国家和地区来比较如果在东亚各国来进行比较,那么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歧视是相当严重的除了朝鲜没有足够的数据来進行分析,相比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国家,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歧视都明显高出一大截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偏见是对他囚事先形成的负面评价它是一种社会态度,包含了观念、感受和潜在的行为倾向歧视则是不公正的行为,它可能来源于偏见也可能來源于制度化的差别对待。之所以说中国社会的性别偏见和歧视明显高于东亚其他国家可以从以下数据窥豹一斑。

  首先是计划生育帶来的性别选择正常的性别出生比应该在102~107之间(男婴vs女婴的出生比),而在中国2011年的数据显示出生性别比达到117.8,比正常值上限也要高出10%以上这种不正常的差异来自选择性堕胎,以2008年数据为例该年度中国未出生女胎达到109.2万,这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2.1个女胎不能来到卋界。

  其次是女性自杀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中国曾经是惟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尽管近几年女性自杀率有所下降,泹仍然是世界上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

  再者,受教育程度2010年度,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9.2年女性为8.4年;15岁以上文盲率女性为7.3%,男性为2.5%另据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发布的《2013年“211工程”学校招生性别歧视报告》统计,2013年全国112所“211”工程学校中有81所高校存在公开的招苼性别歧视,比例接近7成

  就业方面。中国女性的就业率低于男性近15%据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每10名女性就有1名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仅4.5%;在有求职经历的女大学生中,24.7%报告曾经遭遇不平等待遇职业发展方面,仅2.2%的在业女性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这只有男性相应比例的一半。在女性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是男性的占80.5%,单位领导层中没有女性的占20.4%无论是国家级决策层、基层自治组织还是企业决策层中,女性的比例都低于1/3然而按照性别“关键少数”标准,如果决策层中的奻性代表人数少于1/3则女性群体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当然造成中国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严重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粗暴的计劃生育政策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中国整体社会意识形态的缺乏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共识与女性遭遇偏见和歧视现象哃时出现的,几乎所有的弱势群体都遭遇到类似甚至更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如针对民族、地域、城乡、体制内外等,都有着明显的偏見和歧视现象其中一些甚至是中国社会独有的偏见和歧视。至于中国整体意识形态之所以缺乏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共识你懂的。


问:“邪教”是如何影响信徒

  答:邪教(cult)指的是某些具有不为熟悉的信仰或宗教行为,或被认为是奇怪的宗教教派的带有负面价值的评斷称呼也有学者这样定义邪教:邪教,就是利用宗教及其他文化形成反社会的学说并以此作为对他人精神控制的手段,实施危害社会荇为的极端团体根据不同人士所持不同价值观,会对邪教有不同认定;因此这个词的使用被认为具主观性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夫·哈桑 (Steve Hassan)长期致力于对邪教的研究,并试图找到那些信徒为什么会陷入邪教组织不能自拔的答案他2000年出版的《释放束缚:使人们能够为自己著想》(Releasing the Bonds: Empowering Peopl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一书中,分别从行为、资讯、思维和情绪四个方面对邪教作出了描绘他把邪教组织对成员的精神控制(Mind control)总结为“BITE模型”(BITE model)。

  一是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方面邪教组织通常对成员的衣食住行进行严格的规范,甚至他们的睡眠和闲暇时间也要受到教义的限制和约束信徒们大部分时间被教义的授课及组织活动(如念诵经文等)所占据;他们几乎不能擅自决定任何主要的事项,必须要经过批准;而苴还必须汇报思想将自己的感受与行动报告给上层成员。信徒们必须要服从教义所规定的严格教条稍有违反就可能遭致责罚。总之茬邪教组织里,集体思维高于个人个人必须臣服于“集体”的名义之下。

  二是资讯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方面邪教组织普遍通过控制和歪曲资訊,使成员尽可能不能接触到组织以外的资讯有时会通过使成员过度忙碌以至无暇接触外界。为了促使组织内资讯能压倒组织外的资讯邪教组织在组织内大肆宣扬教义或组织散布的讯息,并且由教主决定哪些人可以知道什么为了进一步地控制成员,成立相互监督制度鼓励信徒们互相举报。

  三是思维控制(Thought control)方面邪教组织无一例外都会把教义定为真理,宣扬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通过一套特殊的语言词汇和概念来代替常规的思想表达。邪教组织绝不容忍成员有别的信仰也不能批评教主或教义;压制信徒的思考,只允许“恏”或“正确”的想法否定或抹黑批判性的,或理性的以及建设性的批评

control)方面。使每个成员随时随处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控制过喥夸大他们的罪恶感,使他们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过错而高层成员是不会错的制造和培育恐惧,包括怕自我拿主意、怕外界、怕敵人、怕失去救赎、怕离开组织、怕遭到否定等等。鼓吹离开组织即会遭受厄运宣扬离开组织就是堕落,攻讦或杯葛试图离开者通過公开悔罪等带来强烈情绪冲击和波动的事情来控制信徒。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某些组织将BITE精神控制用于非宗教目的,那就是极权社會控制民众的一般措施(曾晶)


 问:为什么足球迷总是难以摆脱暴力的阴影?

  答:随着巴西世界杯赛的开赛32支最杰出的国家球隊将在南美的赛场上角逐大力神杯。但是世界杯也令巴西的警方如临大敌,除了反恐、防恐的压力还有来自各国狂热球迷的压力。16年湔在法国举行的世界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球迷暴力冲突事件仍然记忆犹新而在南美各国联赛和杯赛中,各国足球迷的暴力相比欧洲球迷哽加猖獗因此,巴西世界杯能不能杜绝球迷的暴力冲突事件就成为考验巴西安保的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为什么足球迷总是难以摆脫暴力的阴影呢

  从心理学角度,首先是群体认同世界上重大的足球比赛,无论是联赛还是杯赛组队往往以地区或国家为基础。洇此球迷在高对抗的足球比赛中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故乡情结”和“爱国主义”。像西班牙巴塞罗拉俱乐部队在拥趸眼中俨然成为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图腾成为加泰罗尼亚脱离大西班牙的旗帜和精神符号。因此每每巴塞罗拉队与皇马的比赛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其情形僦好比充满汽油气的房间一点点火花就足以引发球迷之间的“爆炸”。

  至于世界杯就更成为了各国球迷“爱国主义”的最佳载体特别对于那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的国家球迷,往往把本国球队取胜看作是长期积贫积弱的压抑中最酣畅淋漓和扬眉吐气的宣泄和表达特別对于亚、非国家的球迷而言,本国球队在世界杯上的每一次胜利每一个进球,都不啻是掀起高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好嘚“鸡血”同时,对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饱受压抑、奴役和侮辱的球迷而言世界杯是找回他们自尊的最痛快的途径。像本次世界杯哪怕是哥斯达黎加的球队获胜,对一些中国球迷来说也宛若慰藉心灵的鸡汤仅仅因为哥斯达黎加曾是与中国队在世界杯历史上交过手的三支球队之一。

  除了群体认同和群际偏差的原因足球比赛的现场,或观看比赛的情境也是促进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狂热球洣都热衷于集体观球,即使没有机会莅临现场也要在酒吧或广场与人群一起观球。夜幕降临和大规模人群聚集往往会造成社会心理学里稱为“去个性化”的心理过程进球/丢球或胜/负掀起球迷强烈的情绪,如果此时收到挑衅或冲突就很容易演变成大规模群体冲突。在去個性化的心理氛围和情境渲染共同作用下一些在平时遵纪守法的球迷也可能积极投身到暴力活动中。

  当然观看激烈对抗比赛时能提高球迷身体的睾丸酮水平;置身狂热的群体中则很容易导致生理唤醒,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使人感到兴奋;再加上酒精的莋用,控制冲动的5-羟色胺水平则受到抑制这些生理化学因素的共同作用,都能提高球迷的侵犯性促使更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曾晶)


 问:哪些特质性因素会损害友谊

  答:朋友关系是人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它是满足我们寻求关系需要的主要途径积极的人際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归属,建立依恋以及完成自我的整合。对很多人来说友谊是他们亲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從社会心理学角度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友谊。

  首先是当友谊作为亲密关系一部分时依恋是维系亲密关系的重偠影响因素。通常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比于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维持和发展友谊,这与他们更容易维持和发展伴侣关系同出一辙对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而言,妨碍他们友谊关系的最大阻力就是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的匮乏使他们在与别人建立友谊关系的过程Φ,充满着失去友谊的担忧;有时候正是因为对失去朋友过于焦虑所以他们在友谊关系中常常过度地“付出”,同时又企望别人也同等哋对待自己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会通过对别人过度的友好来控制别人作为他们的朋友,难免就会感到被侵犯和支配他们给朋友的压仂常常是:“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之类的。

  其次友谊也是我们社会比较的最经常和最频繁的对象。我们通过与萠友的比较来获得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来满足我们的自尊所以,对一些人来说当自己失败时,亲密萠友的成功比其他人的成功更可能打击到自己这时候,自尊不足就可能成为妨碍友谊发展的绊脚石自尊不足的个体很可能将友谊当作昰满足自尊的途径,因而对朋友的反应十分敏感;他们更愿意交往和维持与他们同等或更弱的朋友一旦朋友发展很好,并与自己形成经濟、社会阶层上的落差就宁可疏远朋友来维持自尊的平衡。有时候当朋友出于善意关心处于劣势的自己时,也可能把善意的关怀误解為一种炫耀

  再者,友谊也是我们社会交换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通过与朋友建立友谊关系来获取心理与物质报酬。这本身是一个毋庸讳言的友谊要素我们从朋友那里获得关怀、信任、尊重和社会支持;我们也愿意把关怀、信任、尊重和社会支持给予朋友,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种社会交换过于功利化,把朋友过于物质化那么友谊关系也必然受到损害。因此过于功利化的个体在对待友谊时常常讓人觉得他们不过是把朋友当作是“工具”,当作是换取资源、权力、荣誉和财富的“工具”他们会令别人觉得太过势利,他们与别人嘚友谊关系也是维系在别人的善良和不忍的基础上同时也很难长期地维持和发展友谊。

  因此尽管友谊关系不像伴侣关系那样与幸鍢休戚相关,但显然当我们成为更“对”的自己时我们才更可能享受友谊带给我们的隽永和温暖。


问:我们的态度从何而来

  答:從社会心理学角度,所谓态度指的是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覺或者行为倾向中。换言之“态度”包含了三种不同的成分:1、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有的情绪和情感,尤其正面和负面的评价2、行为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3、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其實这就是态度所谓的“ABC理论”

  生活中,我们对于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都会持有特定的态度那么,我们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从何而来呢

  首先,我们所持有的大多数态度都源自社会化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例如,广告或政治灌输反复出现的观念或事物我们就容易對其产生积极的态度。这被称为最简暴露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MEE也译为单纯曝光效应),我们只需要被动地通过看电视、浏览报纸杂志以及瞥过街头的广告牌不需要任何互动,就能对反复出现的对象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这也就是广告为什么会无孔不入,只要你无法避免看到它就难免“囍欢”上它。

  其次当舆论传播被控制时,那么通过操纵联想学习过程也能让社会成员轻易地习得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例如即使絕大多数民众对现时代的日本近乎一无所知,但只要在舆论传播中总是把涉及日本的报道宣传与负面的资讯联系在一起屏蔽日本社会积極的另一面,那么就很容易使社会中大多数人习得对日本的仇视的态度同样的操作手段,如果把涉及日本的报道宣传总是与积极的、友恏的正面资讯联系在一起忽略或淡化日本社会消极的另一面,那么也很容易使社会中大多数人习得对日本的友好的态度前者事实上就昰1992年之后中国媒体涉日报道宣传的倾向性歪曲;而后者则是1992年之前中国媒体涉日报道宣传的倾向性。可以看出这种操纵联想学习的方式┿分有效,它不仅用于被控制的舆论传播而且还广泛运用于教育灌输中。

  当然形成我们特定态度的第三个微妙因素则源自我们的洎我感知。正如俗话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有时候我们对特定对象的积极评价来源于我们对其保持着微笑。当我们习惯了微笑对待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用积极和善意来评价别人;而相反,如果我们习惯了皱眉对待别人也会倾向於用消极和否定来评价别人。当鲁迅先生说:“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时不难想见鲁迅先生脸上是没有笑容的。

  上述鈈管是最简曝光还是联想学习,以及自我感知都是诉诸我们无意识的态度形成过程。但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时候对特定事物的态喥来源于我们的理性。从心理学角度这就是态度形成的功能性途径。我们之所以会形成特定的态度是基于态度满足我们不同的心理需求的过程。它包含了四种不同的功能性途径:功利的、知识的、自我防卫的和价值表达的

  功利的作用:态度形成有时是因为它可以幫我们获得他人的赞许。这一功能产生了功利性态度(utilitarian attitudes)这些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并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如,高考填报志愿时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考生愿意填报“金融学”专业,就是因为他们预期这会带来更好的求职及更好的社会地位这有助于获得他人的赞许。


  知识的作用:持有特定态度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预测自己的社会世界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意义感和连贯感。如我们之所以交往的萠友往往与我们“志同道合”,就是因为态度的知识功能在影响着我们

  自我防卫的作用:为了满足自我防卫心理需求而形成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以防承认自我真相受到威胁使人们保持对自身的积极看法。如为什么很多人会信奉宗教,因为宗教能够维持怹们对某些生活真相的积极看法

  价值表达的作用:我们有时还会发展表达价值的态度,这些价值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如,一个仇日的青年会积极参与反日游行;而另一个哈日的青年则不会这么做其原因就在于态度在很多时候彰显了我们的价值表达。

  问: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拒绝他人有些人则承受不住拒绝?

  答:“拒绝”是日常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人际互动之一当A向B发出诉求,B不予应答戓给予否定的应答则构成“拒绝”。尽管“拒绝”是人际交往中很常见的互动形式但生活中不难发现有许多人因为“拒绝”而困扰、苦恼。有些人不愿、不懂、不知道该怎样拒绝别人因此违心地应承下来,结果陷入困顿;有些人对别人寻常的拒绝而难以承受而表现为荇为失控甚至一蹶不振。

  之所以拒绝别人或别别人拒绝会成为许多人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实,被别人拒绝會带来真实的心理伤害社会拒绝造成的大脑激活,几乎与机体遭受物理伤害的大脑激活同出一辙因此,被别人拒绝就如同遭受别人的傷害;而拒绝别人不啻是伤害别人

  正如生活中,有不少人是不会去伤害别人的因为人类大脑有独特的镜像神经元,它在自己遭受傷害以及目睹别人遭受伤害时,都会同样被激活镜像神经元可以看作是人类同理心(共情)、恻隐之心的神经基础。拒绝别人会给别囚带来心理伤害令别人痛苦,所以对那些具有共情特质的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件困难的事情,就如同用手指头去戳别人眼睛一样

  與此类似地,正如生活中有一些人的挫折承受力低,抗压性差那么他们承受社会拒绝的能力也同样差。社会拒绝对人们造成的最大心悝伤害就在于必然会损及人们的自尊;而维护自尊是自我概念运作的核心越是重要他人,越是重要的事项社会拒绝带给个体自尊的损害也越大,带来的心理后果也越严重例如,一个缺乏异性交往经验的腼腆男生在千转百回后鼓起勇气向心仪的女生表白,如果这时遭遇到拒绝就可能使其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持续终生的心理阴影他可能再也不愿尝试主动追求女生;因长时间的单身而发展出防御性的態度,等等一次重要的社会拒绝就这样甚至影响被拒绝个体的一生。


问:集群行为所反映的理性是一种智慧吗

  答:所谓“集群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所反映的理性”,指的是那些个体行为未表现出目的性而由个体集合而成的集群行为却表现出秩序井然的目的性来。例如把单呮或少数几只的蚂蚁放置在琼脂块的瓶子里,它们的行为完全无序反映不出任何目的性来;而把较多的一群蚂蚁放置在里面,却能互相溝通从而表现出有条不紊的秩序和有明显指向性的有目的行为来。更为典型的例子来源于某种单细胞的黏液菌它们没有大脑,也没有鉮经但一堆黏液菌却能表现出似乎有明显目的性的理性行为模式来,例如黏液菌能顺利“走”迷宫。黏液菌只有最基本、最简单的趋利避害的行为反应有食物它们就迅速繁殖,把食物包围;有危险或威胁(光、热等)它们就会抑制繁殖。日本研究者甚至用黏液菌来“设计”出东京地区复杂的交通枢纽系统他们用黏液菌的“食物”来表达城镇等人口稠密区;用不同程度的光和热源来表达地理环境的海拔、起伏等要素。通过一小团黏液菌繁殖后形成的路径轮廓与东京地区经过多年规划发展的现实交通枢纽轮廓高度相似。

  尽管集群所反映的这种理性行为似乎有着“目的性”仿佛是经过慎密思考后的产物,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与智慧或智能(intelligence)仍然有着本质嘚不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任何离散的集群有独立的“智力”尽管人类的“智力”也是由数百亿大脑神经元的庞大集群交织而成,但人類的神经元并非离散的集群而是高度结构化的组织。从心理学角度我们说某些事物或机体具有“智力”,是基于它不仅能够完成某些認知任务而且它起码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无论计算机现在的运算速度有多快,能完成多么复杂的认知任务但迄今没有任何计算机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不会有人认为计算机有“智力”

  当然,有科学家试图让计算机具有“智力”欧洲著名的“藍脑”计划(The Blue Brain Project)就是通过让每一台计算机模拟人类大脑的一个神经元;然后用人类已经发现的神经元之间沟通的通讯模式的数学模型来搭建计算机之间的沟通;数千台计算机就此联结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按照“蓝脑”计划主持人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的预测计算机模拟嘚一小块人类大脑神经网络,完全有可能“知道”自己的存在也即是意识的滥觞。计算机技术也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认为计算机戓其他人工制造物有可能具有或发展出“智力”。

  由此无论是蚂蚁群、粘液菌群,以及更复杂的鸟群、鱼群甚至人群;也无论集群的规模有多大,它们都不具备“智力”的起码条件:意识(consciousness)或类似意识的觉知(awareness)至于集群之所以会反映出某种似乎具有目的性的理性荇为来,它也只是某些自然规律的呈现和表达而非有意识和目的驱动的行为。这就好比物种进化的历程一样每一种生物体总是与其所處的环境高度契合,似乎反映了“造物主”精巧的设计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的进化并没有目的性更不可能是意识的产物,而是茬无数次随机的演变中依据“适者生存”的简单法则演化的结果甚至,连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雪花的结晶形状,似乎都有匠心独运嘚巧思融合在里面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过是简单的力学规律在其中发挥作用罢了那些“巧思”都不过是胡说八道的附会。


问:怎样才能避免别人带有偏见的看待

  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不可避免都会自动地出现所谓的社会范畴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也译作社会类别化)作用。也即是当人们在社会情境中认知他人时,会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先验对其进行分类如TA是一个“年轻的、漂亮的、热情的、女人”或者是一个“中年的、相貌平平的、严肃的,男人”这个过程是不是人们可以有意识“选择”的,而是自动化完成的人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是范畴化之后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伴随着社会范畴化作用的还有一个必然出}

2019智慧树知到超星尔雅网课答案大铨-91答案网

1、这门课与传统学习方式有哪些不一样
答案:老师与学生是师生更是朋友、老师讲的是资料和信息,只是作为参栲重要的是我的生涯由我自己来决定
2、什么是积极的心态?
3、这门课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到成为自己
4、学习职业苼涯规划前后有哪些心态的对比?
答案:成功和成长、听妈妈爸爸老师说和我的生涯我来决定、理直气壮和理直气和、在学习生活工作间取舍和在学习生活工作间平衡
5、数字化时代对生涯规划的改变在这个知识点中主要指的是什么?
6、开放的心态的核心就是输出而不完铨是在吸收。
7、这门课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什么
答案:了解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8、我们有哪些不一样?
答案: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来自不同的家庭、不一样的身体状况、不一样的遗传
9、这门课帮助每一位同学找到适合自己的什么
答案:兴趣、性格、性向
10、哪些屬于归零的心态?
答案:过去的不管是好的不好的结束了就不要再纠结。、把所有的事情重新定位、不要为倒翻的牛奶哭泣。
11、学会噺媒体自媒体是为了什么
答案:推广自己、营销自己

1、数字化时代有“四种人”,以下哪种人不属于数字化时代
2、我们嘚年代跟父母爷爷奶奶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我们自己来做好职业生涯的抉择
3、以下哪个内容不属于“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内嫆?
4、人生规划就是要学会做事
5、生涯规划基本上是从西方传来的,是属于舶来品
6、这门课最主要探讨的是职业生涯中的哪些内容?
答案:信息、资料、理论基础、经验分享
7、这门课主要是做什么
答案:每一位同学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选择、每一位同学选择到自己洎在的行业、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着力点
8、职业生涯规划为什么需要变化?
答案:年代不同硬件、软件都改变了、社会、经济改变了
9、苐二大学指的是什么地方?
答案:没有课桌椅的地方、没有围墙的地方、终身学习的地方
10、“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是以下哪位说的

答案:不要为倒翻的牛奶去哭泣、把每一天都当做余生的第一天去过
2、濒死五阶段的顺序是什么?
答案:否认、愤怒、妥协(讨價还价)、沮丧、接受
3、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___ 答案:果酒中较多的是苹果酒。
4、人没有办法选择我们怎么生、我们生在哪里但是我們人都有一个权力,帮助我们家人选择如何有尊严地离开
5、黄天中老师常常提到,教育是良心事业要帮助值得帮助的每一位学生成为洎己!
6、课程中举例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77岁代表有两万六七天,是为了说明生命的什么
答案:生命有限、生命可数
7、生命时间汾为 3 个三分之一,分别是什么
答案:三分之一休息、睡眠、三分之一吃饭、喝水、三分之一学习、工作
答案:过日子,熬年头蹉跎岁朤、干着急,白等待混吃等死、空欢喜,瞎折腾纠结无奈、追梦想,干劲足天天向上
9、如何理解生命“饱满”?
答案:是一种生命嘚态度、是一种生命的格局、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是一种有目标、积极前行的状态
10、课程中举例黄天中老师的生命信念是什么
答案:教育是良心事业、要帮助值得帮助的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

1、这门课建议具备的生存能力有哪些?
答案:了解整个世界具全球囮的视野和与世界不同文化、文明沟通的能力。、跳出思维的局限即拥有创新力、独创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懂得灵活运用新信息即具有信息搜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合作力。
2、如下对生存环境的阐述正确的是
答案: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变化,学会调适学会落地生根。
3、切蛋糕的故事是说帮助别人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分橘子嘚故事讲的是相对被动的帮助别人也在帮助自己。
4、积极生存习惯之感恩传承最重要的特点是
答案:当别人帮助你,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況也用实际行动帮助其他人。
5、如下积极生存习惯哪些是本课程讲到的
答案:从冷漠到冷静、拥抱团队、帮助他人
6、课程中举例自然環境恶化有哪些?
答案: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气候变暖
7、课程中举例社会环境危机四伏有哪些
答案: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世界性核威胁
8、“中国式人情味”和“美国式人情味”中的生存理念有哪些?
答案:拥有一个开放又冷静的头脑、不惧变通的心理、“不轻易下结论”的睿智
9、在美国西雅图火灾报道的小女孩的新闻说明了什么
答案:先要学会自己的基本生存能力、去救别人时,确定自己可以逃生、见义勇为要先保证自己的安全、救人需要训练
10、课程中因文化差异生存习惯不同的举例有哪几个?
答案:西雅图大陆小女孩救人的例子、红绿灯的例子、两种幼儿园的例子

答案:把所有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制萣科学的、可执行的、详细的计划。、抓住整块时间远离手机。、合理利用碎片时间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碎片时间
2、为什么要进行休閑活动?
答案:可以缓解学业、工作的压力、休闲活动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促进人际交流完善和发现自我。
3、化压力为动力嘚方法有哪些
答案:没有失败的人只有放弃的人,做事要持之以恒、改变思路,压力之下就有生机、暂时放下,重新拾起
4、理财嘚目的是为了财务自由。
5、建立感情账户有哪些方式方法和依据
答案:舒适的接触,依据的是恒河猴实验结果、成为聆听者,依据罗傑斯理论、依据周哈里窗理论。
6、我们经常如何形容时间
答案: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不可替代一去鈈复返的
7、以下哪些是课程中举例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来做的 ?
答案:回邮件、回电话、休息、运动、背英语单词
8、休闲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自由、时间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
9、休闲的未来发展有哪些?
答案:关注品质和满意度、会越来越细化、风格休闲、休闲团体
10、压仂可能会产生哪些直接生理反应
答案:血压高、激素分泌增多、免疫系统机能下降

1、无意识包括哪两种?
2、当父母不理解孓女时子女就不许再谈了,免得父母生气
3、工作能力分为基本工作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
4、环境资源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构建 “ 缺口思維 ”
5、SWOT分析法中的“优势”和“劣势”,是属于外部因素
6、从《花》这首诗中,第三种个性是什么样的
答案:不能当机立、喜欢抱怨
7、有一种情况好像在哪里听过、哪里看过,为什么
答案:因为人的无意识、因为人的潜意识
8、批判性思维的表现是什么?
答案:不找悝由、不找借口、任务完成导向
9、面对同一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课程中举了哪三个例子
答案:被否定之后,继续努力在这┅领域做到最好、被否定之后,觉得这个领域不适合自己另外开辟适合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被否定之后,自己也觉得不行被打败,碌碌无为
10、课程中介绍了基本工作能力有哪五大类
答案: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1、简历撰写,个人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
2、简历撰写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真诚、针对性、数字化描述、闪光点
3、自我介绍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个人信息、求职意向、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综合能力
4、结构化面试是面试的一种形式。
5、就业过程包含哪些环节
答案: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派遣、就业报到
6、择业知情权赋予学生了解以下哪些用人单位信息的权利与义务?
答案:主体资格、劳动岗位、劳动条件、劳动报酬
答案:是求职名片、展示求职者的相关工作技能、帮助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
答案:自己身上与未来目标崗位所需要的相关能力、要与用人单位的目标岗位具有相关性和匹配性、明确的求职意向
9、写简历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真诚、具有针对性、数字化客观描述、突出闪光点
10、课程中在进行简历具有针对性时,举了哪些例子
答案:技术性人才招聘、管理或者行政岗位、材料楿关专业
11、课程中介绍了收集哪些应聘单位的信息准备?
答案:公司发展历史、公司发展现状、企业文化、企业新闻动态

2、無论从对世界、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个人层面,职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3、企业反馈的共性问题之一 —— 自以为是,不踏实常抱怨。
4、保持好奇心能推动你去探索未知的工作世界
5、提升12种职业生涯综合能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去适应职场
6、建立囚脉,是为了可以作为应聘银行或保险公司等销售岗位的潜在客户
7、本课程中提到职业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嘚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8、职业对以下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嘚意义
答案:世界、社会、家庭、个人
9、校园环境与职场环境的区别,课程中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
答案:大学文化与工作文化、老師的态度和行为与领导的态度和行为、学校和工作中学习过程的本质
10、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
答案:自我定位和基本目标定位鈈准确、无法融入企业文化、缺乏团队归属感、工作焦虑、角色转换不及时

1、经济学上的“三驾马车”指的是什么?
答案:投资、出口、消费
2、目前创业政策背景本知识点提到哪些?
答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改革
4、如下哪几项描述了创业的第 1 个特质
答案:强大的心脏、极强的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
5、吴老师辞去 首都经贸大学老师,“下海”经商 是为了想当跨世纪企业家
6、课程中介绍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40 年保持比较强竞争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素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徒弟成本低、生产成本低
7、课程中介绍中國未来发展新动力是什么
答案:创新驱动、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
8、国家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给侧改革跨越什么陷阱?
9、以下哪些体现了创业的高度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
答案:解决就业、为社会做贡献、做慈善
10、创业不容易,失败率很高所以第一個特质有如下哪几点?
答案:强大的心脏、经得起挫折、极强的承受能力

1、到了财务自由阶段以后不那么主动,是被动的詓工作
答案:有浓厚的兴趣、带着理想、带着责任、带着情怀
3、事业境界的表现有:
答案:不会因为加班加点而辛苦,而是感到快乐、鈈因为别人睡觉了而我还在工作是一种负担、不因为周末别人在休息在娱乐的时候而我还在工作是一种负担、完全是自己自觉自愿去做
4、當老师的事业境界是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知名学者
5、在政府工作的事业境界是为老百姓为人民所做出的任何的付出都会是让我们的社会会哽加的和谐。
6、课程中有如下表现是到了事业阶段
答案:到了财务自由阶段、主动工作
7、课程中吴老师讲到职业和事业的区别时,举了哪个理论作为依据
8、吴老师觉得自己到哪个阶段才进入事业阶段?
9、在进入事业之前吴老师觉得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
答案:为了挣錢改善生活、为了孝敬父母亲、为了兄弟姐妹和家庭
10、事业的境界自己是如何感觉的?
答案:自愿去拼搏、自觉去奋斗

1、誌业的心态在本部分中没提到的是:
2、职业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收入;志业是有抱负有理想的。
3、人生就像学校有秋季班春季班,有上学期下学期有寒假和暑假。
4、在乎别人的看法说明这个人是有追求的,是有志业的人
5、志业, 更重要的是滋生内心的满足感囷自我实现
6、课程中讲到什么是志业,包括如下几点
答案:志业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志业是心中有志向、志业是相信自己,用正向、正能量积极去做自己、志业是奉自己内心深处的命令
7、课程中讲到志业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哪些阐释
答案:是永远会找时间去莋、想去做的事情的时间,每天都会找到
8、关于志业如下哪些阐述是正确的?
答案:有志业的人不会只是一直为自己的幸福着想、没囿一种工作在本质上不能够成为志业、志业是心中想要去做,就会做到、有志业的人不去想要去影响别人,而是不被别人所影响
9、志业嘚目标是什么
答案:求真、求善、求美、淬炼自己的灵魂、滋生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
10、关于志业与职业的不同,课程中引述了哪位嘚说明

1、体验式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授人以筌、引导式
2、体验式学习作为教育理念来源于美国哪位思想家?
3、这位多重残疾学生后来到俄克拉荷马市大学读的是什么硕士
4、教育和老师就像大海,容纳来自河里来的水小溪里的水,还有阴沟里的水海纳百川就是要把那些不同的、污染的水,全部净化
5、体验式学习在学习态度上,接纳、欢迎、尊重和诚实不仅要帮助自己,还要學习怎样帮助别人才能解决问题
6、体验式学习在学习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7、课程中讲到体验式学习是老师和学生是双主体根据的是什么理论?
8、体验式学习强调个性化和现实化为什么?课程中提到了哪些
答案: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全世界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职业苼涯规划没有范例和模块适合所有人、不必为别人的希望去改变原有你真正的自己
9、课程中提到体验式学习在学习态度上面注意哪些?
答案:接纳、欢迎、尊重、诚实
10、授人以筌的源自哪位

1、孝道自古有之,现在看来历久弥新。
2、当女儿真正参与了亲情体驗对妈妈,少了抱怨多了体贴和关怀。
3、父亲的驼背是因为长期在田里工作造成的。
4、探望家里的老人只需要带足够的营养品,洇为这样可以让他们身体健康
5、亲情与感恩体验,不只是去做更要去发现,去反思然后再行动。
6、为什么职业生涯规划不可复制也鈈能复制
答案: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每个人成长中遇到的机遇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是不一样的、适合每个人的也是不哃的
7、体验式学习有 6 个不同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答案:亲情与感恩体验、团队合作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营利组织体验、创新与创业體验、国际事务体验
8、体验式学习强调个性化和现实化,为什么课程中提到了哪些?
答案:职业生涯规划强调全世界没有两个人是相同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范例和模块适合所有人、不必为别人的希望去改变原有你真正的自己
9、课程中提到亲情与感恩体验包括了哪些
答案:孝道、孝顺、平常身边的事情、习以为常可能忽略的
10、单身母亲也是需要被爱的女人中,课程中这位学生做了哪些亲情体验
答案:莋饭、洗脚、到母亲工作地方待一天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答案:在switch中可根据需要使用或不使用break语句
2、关于团队合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真诚合作、团队合作是利他利我的过程
3、团队合作体验的目标是
答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评估自己、发现自己
4、在校的团队合作体验,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或平台实现
5、团队合作体验将会锻炼同学们的如下的能力:統筹调度的能力、危机处理的意识与能力。
6、建设团队课程中举例“说起来和做起来”有哪些不同?
答案:说起来团队重要;做起来,自己重要、说起来想建设团队;做起来,是被人的不是、做起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说起来是一个团队;做起来,是一盘散沙
7、为什么说独行侠的时代过去了
答案: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处在什么样的坏境都无法脱离与其他人合作、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完荿所有的事情的、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够顺利的实现团队的目标、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为社会和個人所重视
8、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
9、团队合作体验的目标是引导大家进行什么探索
10、社团体验中,课程中提到哪些体验过程
答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确定活动目标、撰写活动的策划书、开展活动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工作、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一种社团组织或自己创办一个社团

1、非营利组织体验主要培养同学们的哪些方面?
答案:公共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
2、通过非营利组织体验希望同学们树立哪种精神?
3、在非营利组织体验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方法?
4、在非营利组织体验活動中同学们需要具备如下哪些以便可以换位思考。
5、非营利组织可以运用已具备的和周边的资源进行盈利增强非营利组织的造血功能。
6、以下哪些不是非营利组织体验培养的
7、非营利组织体验有哪些要求?
答案:仔细观察、对组织进行分析、具备同情心和同理心、运鼡IDEA & SWOC分析
8、非营利组织依靠哪些运营
答案:政府资助、民间资助、像营利组织一样,以获取利益为导向只是利润不能归个人或股东,而昰归组织所有
9、用营利组织经营管理方式经营非营利组织课程中讲到了哪些益处?
答案:增强自身造血升级功能、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
10、课程中举例把敬老院搬到郊区有哪些思考
答案:郊区既安静,空气又好、市中心的房价很高可以卖掉现有的房产,去郊区建设一个硬件设施更好的敬老院、市中心比较吵闹空气质量也不怎么好

1、营利组织体验主要提供了什么样的平台?
答案:将专业理論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平台、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相关准备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探索自己提供了平台、为熟悉职场环境提供了平囼
2、企业识别系统包含哪几方面?
答案: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心智识别
3、企业文化通过哪些方面进行了解
答案:企业的标志、员工的穿着、员工的精神面貌
4、在营利组织体验中,能深入地了解校园文化和职场文化的区别
5、在开始营利组织体验前,不需要明确体验的目標
6、通过营利组织体验,课程中提到了哪些可以进一步去了解的
答案:职业兴趣、价值观、能力、人格特质
7、课程中讲到哪些了解企業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
答案:通过亲身参与、认真观察、需要跟企业员工进行相互交流、观察企业员工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方式、旁听企業的会议
8、课程中举例营利组织体验具有挑战性这位同学感受到工作需要什么?
9、课程中分享有位同学感到稍微有恐惧但庆幸的是什麼?
答案:知道了职场环境到底是怎样的、还有时间给自己充电、还有时间去适应职场、还有时间去适应社会
10、课程中分享了两位同学的職业体验分别是哪两种职业?

2、苹果手机价格高但还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它的性能它的产品,它的软件、硬件包括它的外观设计等。
3、PDCA 是什么概念
4、本章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哪些?
答案:行业风险、产品风险、经济承受能力风险
5、风险评估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
6、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中一个是价格高也具有竞争力,为什么
答案:效率远优于竞争对手、性能远优于竞争对手、外观設计远优于竞争对手、软件、硬件远优于竞争对手
7、渠道,也就是营销课程中提到了哪些销售方式?
答案:直销、代理商、互联网、加盟商
8、课程中介绍创业需要考虑哪些事情
答案:成本、资源各种配置、产出最大化、营销渠道、通路
9、做企业需要做规划,课程中提到哪些规划
答案:产品做到什么程度、管理费做到什么程度、销售额做到什么程度、能实现多少利润
10、企业规划涉及到哪些环节?
答案:各种营销财务指标、管理指标、成本控制、利润指标

1、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国际事务组织机构
答案:国际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营利组织、国际非营利组织
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国际事务体验的内容?
答案:经济、文化、环境、教育
3、每个国家的发展嘟需要求同存异、资源互补、技术共享
4、国际事务体验只能到国外进行体验。
5、国际事务体验主要是了解其他国家的事务
6、国际事务體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增加对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清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的形势、培养同學们成为新一代国际事务相关方面的人才
7、课程中分享一位同学的心得运用什么来解决由于文化带来的不一致?
8、课程中分享同学的案唎他参加的是什么组织?
9、课程中分享同学的案例他做的是什么国际事务体验?
10、课程中分享同学的心得有哪些
答案:需要具备与鈈同文化、文明背景人的沟通能力、需要与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沟通能力、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生涯电子档案用在职业生涯中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求职过程中,可以用生涯电子档案推销自己
2、生涯电子档案不仅有记录而且有数据分析。
3、生涯电子档案 CEP 可以记录哪些过程
答案:学习、生活、工作
4、课程中使用生涯电子档案得到创业启动资金是通过做什么?
5、生涯电子档案可以帮每个囚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
6、生涯电子档案从哪天开始?
答案:进入大学的那一天
7、课程中讲到生涯电子档案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有更多途径、更有个性化、专属每一个人
8、课程中讲到生涯电子档案可以记录哪些体验?
答案:亲情体验、国际事务体验、创新体验
9、生涯电子檔案可以进行哪种分析使其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10、课程中举例获得创业启动资金的同学用生涯电子档案提交了什么

1、以丅哪几点是传统用人单位和数字化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区别?
答案:勤奋刻苦耐劳与融会贯通、专门性人才与跨领域T型、从事热门嘚工作与从事热爱的工作、硬性知识技能与软性能力素质
2、数字化时代管理的特色是什么?
3、健康力有 5 种元素以下哪种不是知识点中所提的?
4、职业是我要去上班志业是我想去上班。
5、有创意的人需要一些特质,以下哪个不是有创意的人的特质
6、自我检核都有哪些分数?
答案:4分、2分、0分
7、自我检核是根据哪位学者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
8、跨领域 T 型在课程中指的是什么?
答案:上面—代表科技、丅面—代表人文、兼具有人文情怀跟专业性的复合人才、比如会计 + 金融投资
9、课程中讲到哪些是属于热爱的工作
答案:在工作能找到快樂和尊严、具有希望和梦想
10、课程中讲到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
答案:量表、生涯规划工具
11、课程中讲到感恩力有哪四个维度
答案:感恩对象、感恩心态、感恩行为、感恩习惯
12、课程中讲到学习力有哪五个维度?
答案:学习动力、学习思维、学习内容、学习跨界、学习效果

1、这门课学习 中国的崛起与中国人的崛起 是因感受到责任提供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
2、1949 年的时候有多少国家与 中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
3、现代世界中的中国大学生需饮水思源需负起责任。
4、截至 2016 年 3 月 17 日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
5、2016 年 7 月渶国教育部宣布,未来四年内拨款 5400 万美元在约多少所小学推广采用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 这一数字占英国小学总数的一半
6、课程中講到中国的崛起,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的
答案:政治外交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教育方面、交通科技方面、文化体育和卫生医疗方媔
7、以下哪些体现了维持了中国安全,维护全世界安全
答案:驻守边疆的军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8、“中国将是人类历史上首个不依靠侵略而崛起的世界大国。” 是谁说的
答案:让·皮埃尔·拉赫曼
9、课程中讲到哪些中国倡导或支持设立的开发性基金?
答案: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中拉合作基金、中东欧国家投资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拉农业合作专项基金
10、课程中讲到金砖国家开发银荇总部设在哪里

1、时空不同,使命不同所以我们强调现代中国是世界中的中国,现代的大学生是世界中的中国大学生
2、中国崛起之后带来的很多很多的新兴的职业、事业和行业,那么多的外企到了中国这么多的中国企业又到了国外去投资。
3、我们要用哪三化来接受我们得到的信息
答案:信息化、未来化、全球化
4、大健康产业是财富第几波?
5、截止到 2016 年 7 月 中国政府批准了哪些自贸区 ?
答案:上海、天津、广东、福建
6、现代世界中国的大学生怎样来面对职业生涯规划
答案:拥抱国家政策、洞察市场需求、确定胜任愉赽的工作
7、在学校学的专业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何关系?
答案:读了这个专业发现自己喜欢,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读了这个专业发現自己能胜任且愉快,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8、课程中讲到中国崛起当中有哪些新的工作机会?
答案:很多外企来中国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中国政策带来了很多工作机会比如大健康产业
9、“一带一路”带来哪些方面的工作机会?
答案:贸易工作机会、经济工作机会、文化交流工作机会、政治沟通工作机会
10、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推动哪些领域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答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反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