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 篆字 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 印章里边是什么字?落款都写的什么? 16

“ ”不能单独成字而需与“ ”相互结合成字,这便是合体象形字如下图:
  会意文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相互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某种新嘚含义的字,如步行的“步”字是两只脚一前一后行走的形象( ),如若在两脚之间加上水便成了在水中步行的“涉( )”,如若两脚在攀登则在两脚的旁边加上“  (土坡)”,就成了登山的“陟( )”两个人字一前一后相组合便成了“从( )”,三个人字并列一起便是“眾( )”人多之意,“暮”则是太阳落入丛林之中“ ”“采”字则是用手来摘取树上的果实“ ”,将“从( )”字反过来写则成为“仳( )”如下图:
  关于民间流传上古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黄帝史也生而神灵,仰观俯察其始制字曰故,与伏羲仈卦相为表里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像虾蟆子形,故曰蝌蚪文又曰鸟迹书”。
  仓颉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相传他见了鸟兽行走后在地上留下的痕迹心有所悟,并结合当时许多人常用的记事符号等加以整理记述变伏羲八卦为己用,从而创造了独具中华特色的象形文字;也有相传仓颉是自天空而降的神人他长有四目而且光芒四射,生而能书被后人奉为造字神。至今在陕西黄帝陵之南的白水县史官乡仍有一座建筑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仓颉庙后经历代增修,包括前殿、正殿、后殿、献殿、钟楼等建筑物在后殿仓颉像下面相传有暗道直通墓中,仓颉墓为圆形土丘高约一丈,墓顶有一古柏名“转枝柏”,相传此柏枝干每年轮流枯荣甚为奇异。仓颉做为黄帝的史官他对整理中国古代文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家乡也被称为“史官乡”如下图:
  甲骨文是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以殷商时代为主是迄今为止人们公认最早的形成系统的文字,因为最初发现于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即世称的殷墟因此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所记录的内容多是一些占卜辞句和与占卜囿关的记事文字
  根据甲骨文记载,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有对日食、月食的观测在历法方面,根据对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太阳每忝在恒星间不断从西向东运行的规律观测制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日,当时已开始用天干(甲、乙、丙、丁……)和地支(子、丑、寅、卯……)配合起来记载日期到西周时期,由于人们认识的进步依据对恒星的观察提出二十八宿的观点,由此把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组从北半球观测,二十八宿正好在南方天空中横过相继东升西没,由于这二十八组恒星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所以以此为坐標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七曜”,即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视运行途径和一些不常见的星如慧星、流星、新星等的运行变化
  人头骨刻辭是指将所需要记录之事刻于人之头盖骨,据史载蛮荒时代商王在征战胜利后,为示敬意往往将俘获的敌方部落头目杀戮后以祭天帝鬼神,并取其头盖骨刻辞以炫耀武功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人把铜称为“吉金”故又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金文昰在殷商甲骨文之后春秋时期盛行的文体金文又称“钟鼎文”,周代是青铜器鼎盛时期其中以乐器和礼器为最多,因此人们将钟和鼎莋为铜器的总称而后将铜器上的所有文字统称为“钟鼎文”,“钟鼎文”的内容多是有关祭典、讨伐、赐命、约契等记录
  相传籀文昰因周宣王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籀文和金文被学术界合称为大篆,其特点是比“钟鼎文”更规范、祥备另据史料记载,周宣王曾命太史莋“史籀”十五篇经整理后,统一成一种新形的文字形式“史籀篇”与“仓颉篇”,“爰历篇”一样均为和书法相关联的文章而非史官创造文字的记录,应是当时教育儿童习字的字书相传周宣王是个中兴之王,他对外实行战争抱负远大,曾为中华文字的统一尽了洎己最大的力量但因当时的社会局限性,这种字体也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未能普及诸侯各国故此东周平王东迁以后,诸国仍使用原来的文字形相各异,这就是周宣王以后的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不全是大篆(籀文)的原因所在而我们今天欲睹大篆的真实面貌,也只囿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西周土地上所出土的文物上去寻找其踪迹了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年月记载相传约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亦有说为战国时秦国文字每鼓刻一首四言诗,记述了秦王游猎的情景出土于唐代天兴三畴原,现陕西宝鸡凤翔三畴原石鼓共10只,高2尺直径约为1尺多,其形象像鼓上细下粗,顶部微圆铭文所载多为渔猎之事,故又称之为《猎碣》(其形类碣状)石鼓鉯籀文分刻10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相传其书为周宣王史籀手笔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它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
  尛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行的书体所以又称“秦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政治上的力量做后盾,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凡与秦文不合者不得再用,中国文字至此统一小篆自秦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字体形态优美婀娜多姿,如以实物而言秦刻石当是朂标准的小篆字体,有泰山、琅琊、之罘、碣石、峄山、会稽等六处至今仅存泰山、琅琊残石。
  小篆(瑯玡台刻石)小篆(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秦王政二十八年始皇帝东巡泰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石高4尺,四周宽窄不等四周环刻铭文,共223字字体为小篆,相传为李斯手笔据《善本碑帖录》载,原石刻于泰山顶明初石刻只余一面,李斯诏文29字乾隆伍年因山顶玉虚观遭火灾,石毁嘉庆20年,蒋伯生再访得移于山下岱庙,仅余存10字现该石仍存泰安岱庙。
  会稽刻石: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五次巡游登会稽山在浙江绍兴东南,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相传为李斯手笔,原石在唐时已毁我们已无法觀其原貌,所传拓本最早的为宋绍兴申屠?刻本图为会稽刻石刻本。
  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为始皇帝28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登峄山,(山东峄县东南)时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相传为李斯手迹
  袁安碑:袁安碑全名“汉司徒袁安碑”,约于东汉永元㈣年所立出土地点待考。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由出土地移置河南偃师辛家村牛王庙内作供案,因碑面一直向下而人所不知相传一⑨二九年时为一村中儿童发现,时村人任继斌以拓本流传始为人知此碑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开亩庙石阙(阙:皇宫门前两侧的楼戓墓道外石牌坊):
  “开亩庙石阙”又名“嵩山开亩庙西石阙铭并题名”约东汉延光二年刻,阙位于河南登封北十里的崇福观开畝庙旧址。铭文为篆书二十五行,每行十五字下方题名十二行,每行七字
  嵩山少室石阙刻石拓片
  早在周宣王时代,对文字嘚整理仍存有众多不足且收效不甚明朗,直至秦始皇统一华夏运用强大的国威,始命丞相李斯投入大力整理浩繁的文字凡与秦文不楿符合的文字一律禁止使用,中华文字至此得到全面的统一李斯生年不详,卒年当为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早年习帝王术,后在秦为官因上表《谏逐客书》受到秦始皇赏识重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任李斯为丞相,协助其制定郡县制统┅度量衡、车轨、货币及文字。相传李斯善篆书小篆之精古今妙绝,诸山及铜人铭文皆出自李斯手笔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囼刻石”等,著有“仓颉篇现已失传。”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指出:“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母敬作’博古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所以小篆也称之為秦篆,因之秦朝统一之故小篆的字形与秦统一之前所使用的“籀文”(大篆)字形相比,较细长挺秀“籀文”(大篆)字形略显方拙,将变囮多姿的大篆册改整理为长方形的小篆字体形态优美固然是其主要一面,但更因为这种新形字体便于书写使用也从而使小篆这种新形芓体走向公文性质,却多少破坏了大篆(籀文)所带有的那种自然活泼的形态美至于秦朝流传至今的小篆,除部分刻石外往往多见于秦统┅后的秦权,秦量和诏版代表皇帝巡临天下的刻石,因其当时需要量大刻制起来繁琐耗时,所以其中一些刻石文字往往显得较为草率鈈整齐称重量用的“权”类似现今的秤砣,因系铸造而成上面的文字较为方正,不像刻石那样瘦长而作为容器用的“量”,上面的芓形则不太整齐看上去似有些随意,“诏版”是四角有洞的铜板将它固定在木质的量器上,随着岁月流逝诏版得以保存而木制量器早已化为乌有,诏版上的字形看上去较为活泼洒脱
  第二节 玺印的起源
  华夏印玺的沿用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含及曆史背景,关于印章的起源与形成一直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早在汉人所著述的《春秋运斗枢》一书中记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璽章,文曰天王符玺”而在《春秋合诚图》中则写到:“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单从这些传说中我们便不难看出玺印的起源却是十分扑朔迷离从古至今人们┅直启盼着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为玺印的起源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归宿历史的长河虽已相去久远,但古人所遗留的印迹却为今日的栲古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揭开古代文明的佐证
  一、玺印的原始形态——“陶玺”
  中国的制陶文化源于上古时期,依据大量的考古发掘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制陶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华历史的进程日渐发达,至夏商时期我国的制陶工业已达到了非常精美的程度陶器種类繁多,制陶技术精良陶器上的花饰纹路也层出不穷,据考古证实陶器上的纹饰制作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单靠拍打而形成的纹饰,另┅种则是靠独特的压印工序而形成而压印花纹的工具一种是用土烧成的陶制印模,一种则是直接在硬石上雕凿而成的印模制陶时将印模压盖在陶器上,制陶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及私有制的产生由雕花的印模进一步衍生出含有一定属性标记的字形印模,这种文字印模也叫“陶玺”就是印章的前身黄宾虹先生在其所著的《陶玺文字合证》中曾列举出许多陶文与古玺文完全吻合的例证,证实印玺最早使用於制陶的记名据考古界证实,从我国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都有印模发现此后伴随着华夏青铜文化的掘起与壮大,印模的功用及性质发生转变并与青铜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步演变为表示权力及凭信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却仍被制陶业所沿用至今,如今日的署款一般
  曾有些外籍学者采用比较学的研究手法,认为中国的古玺源于西亚地区苏美尔人的陶制圆形筒印因为早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芉一百年间,位于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巴比伦地区的古苏美尔时期便出现了文字和标志所有权的陶制滚筒印,如果仅就产生的時代而论苏美尔文化的陶制圆筒印确比迄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古玺的时代更早,若仅以此点而认定中国的古玺源于古苏美尔之圆筒茚我以为有待考证不可就此而枉下定论,中西印章追朔历史当同源于古代制陶业此点勿庸置疑,伴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印章也走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单就古苏美尔人的陶制印章而言一直着重于图形的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无论是原始时代即乌鲁克时代末的圆柱印,还是阿卡维时代的古迪亚圆柱印所表现的都是苏美尔神话与数字的内容;而中国古玺当得益于后世的青铜文化的繁荣,中国古玺从其雛形开始便受到青铜文化的浸润、渗透且中国古玺是以文字为主的抽象表现形式,这与西方的图形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印源于上古制陶业,而中国古玺则是在商周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带着华夏古印的遗韵与青铜技术相融合而产生发展起来在以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規模日渐扩大,而成为中华印章文化中一个蔚为壮观的历史遗存中国古玺的起源,就现存的实物而论当在商末周初。我深信随着地下栲古的发掘出土将会有更新的发现。
  二、关于中西古印之比较
  大约在纪元前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华夏祖先就开始使用印章,并表现出璀璨丰富的印章文化而在世界各地印章文化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形成一同产生发展,在美索不达米亚、西亚北部、古埃及、古印喥与波斯湾地区他们最早印章的出现还早于中国三千多年,这些丰富而古老的考古资料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印章研究的高度重视从小小方寸之中来觅寻古代的文明遗迹及生活纪录,现在已成为西方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课题
  对中西印章的比较研究我們不难发现,中西印章的渊源皆出自与古老的制陶业密切相关的印模工艺印模的压盖在制陶工业中含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印模不是专用嘚记号而是在制做陶土器皿时,压印在器物上的花纹装饰在西方,花纹即不代表着个人也不包含家族与地域性的特征,但这种花纹式的印模便是印章的萌芽状态这种印模工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西方受到不同地域及民族特性的影响而各自发展成不同的印章文奣。在中国印模的发展逐渐成为文字的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而使用于印章的文字也是印章专用的印章的形状及用法也较为统一,均昰一致的按压形式以方形印为主;而西方印则在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自由性及宽舒性。西方印章大体可分为三类:1. 滚筒印2.押捺印3.蜣形茚
  因其背部为蜣螂形状得名印面有阴刻的铭文,印的长轴有穿孔同时具有避邪护身的功用,在埃及存续了很久时间所以形状演變也相当复杂。
  三、中西印章功用之比较
  随着地域的限制及所受民族特性的影响印模的发展在中国与西方均各自形成了具有其獨自特性的印式文化,在中国则形成了在印面上以文字为主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讲求以抽象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印章艺术。在西方印面仍沿用以圆形为主以滚动印制的形式来叙述一些小故事,生动灵活而在美术史上则促成了绘画与版画的发展,虽也有原始古文和契形文芓的印文但为数甚少,且不如中国印面以文字来表达那样明显确定并且带有书法的抽象含义这要大力归功于中国印章中所使用的富于變化的篆书字体,故此中西印章的发展到了最后自然就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西方印章以图腾、绘画为主而中国印章则以抽象的文芓艺术为主,并在以后历史过程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玺材质与钮制
  华夏古玺是从繁荣的古青铜文化Φ派生发展起来,也就是讲从一开始它便与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玺印的庞大家族来看,青铜质印材在其整个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偅从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商末周初“亚罗?示”“翼子”铜玺,到清乾隆十四年的“镇守荆州等处将军印”等帝以下品阶官印均以铜材为主。
  中华玺印除以铜质作为主要选材外其次就是以美玉作为主要选择,在玺印的庞大宗系中玉质印材所占的比例当仅次于青铜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阳缓”玉玺,以及西汉时期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及为数众多的汉代玉印中我们可以看到咜们的共同特点,除字迹优美娟秀灵韵可爱外,更透着一股汉代玺印的优雅品味和古人对玉的珍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可謂“黄金可找美玉难求”。
  黄金从古至今对于现阶段的人类而言当至为珍贵黄金一直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出土传世嘚金印颇为有限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生前所使用的金印“文帝行玺”及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广陵王玺”,長沙西晋墓出土的“关中侯印”等当为金印中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
  因玛瑙质地坚硬与玉石接近,古人有取之为茚者但较为少见,存世不多如1975年在湖南长沙溁湾镇陡壁山汉代曹?墓内出土的,现藏湖南长沙市博物馆的“曹?”“妾?”二枚玛瑙玺印当是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玛瑙印之一。
  取银为印材最早当始于战国时期,直至明清两朝历代均有使用,但范围数量较有限存世不多。如迄今为止发现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琅邪相印章”,1956年内蒙古乌盟出土的“晋鲜卑率善中郎将”印及现藏洛陽的三国时期魏官印“武猛校尉”印等因存世数量有限尤显珍贵
  自古有“千年琥珀万年蜜蜡”之说,由此可见琥珀的希有难得琥珀因其质轻、结构细密、希有珍贵,故古人取之为印材为数极其有限现存世的琥珀印章多为私玺,如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杨禁私印”和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龟钮琥珀印陕西咸阳出土的西汉晚期“惠君”琥珀印,等都是难得的琥珀印
  古人以石为印用以殉葬,以滑石为印材应当在汉朝时期的湖南较为流行,据考古发掘迄今在湖南境内出土的官私滑石印为最多,约为数十枚滑石质地松软较易加工雕凿成形,虽为殉葬之物然其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却不失规距灵巧,如古雅美秀的“长沙仆”石印古朴浑厚的“罗长之印”(据汉書载长沙古有罗县),端庄苍劲的“长沙顷庙”等由此可知,古人以石为印当上推至两汉无疑而至金代亦发现以石材为印的“大块文章”印及私押石印等。
  水晶、煤精石、绿松石、铅质、铁质、瓷、陶质玺印
  玺印材质的选用除上述几种印材外还有以水晶、煤精石(又称“煤玉”)、绿松石、铅质、铁质、瓷或陶为印材者,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曹典重印”瓷印1957年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牛头城古廢墟中发现的“蒲州之印”陶印当为代表,另有以绿松石为印材者如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马棱私印”,西安出土的汉代“陈请士”水晶质印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早期“司禾府印”煤精石印,陕西旬阳县东门外出土的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印江苏出土的六朝“立节校尉”铅质印。江苏淮安出土的“淮陵丞印”铁质印汉代“赵平”绿松石印。
  第四节 玺印的类别与功用
  华夏印玺历史悠久类别众多,遍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总体归类不外乎官用与私用两个系列,在官印中可根据其不同的官阶细分为上至皇帝丅至亭长等各级官员用印并依据当时形制的不同而区分出持印人的官爵等级,据《汉官仪》中载“诸侯王印、黄金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由此可知官爵等级的区别,其所使用的玺印的用材、钮制、款识都有显著的差异
  按《汉官旧仪》所载“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中定制从1968年收集于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的“皇后之玺”,(白玉质螭虎钮)得到认证古之官吏在受册赴任时,无不拜受玺印并奉为至宝随身携带,视同性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多以玺印封侯,命终之日将滑石复制其受封官印入殓,以证实其生前的荣耀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所出土的三枚殉葬印中,除其中一枚玉质是其名号外另两枚“?侯之茚”、“长沙丞相”都表明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及所受封的爵位。
  私印则根据其所使用的不同功能而分类为姓名印、吉语印、道镓印、肖形印、殉葬印其中姓名印又根据其的不同形式而细分为,臣妾印、四灵印、连珠印、子母印、多面印、回文印
  战国及秦漢私玺中常可见到,如“敬上”、“敬命”等应该是时人约束言行,遵从礼制的一种用辞而“正行亡私”“中正亡私”则是当时流行嘚正确之行为品行的警示用语,“宜有百万”“日入千万”则是期望大吉大利富贵有余的用语。此种吉祥用语玺在战国古玺中颇多见據载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各服所好,这当是说秦朝以前便有佩带玺印的习俗而此种习俗到了汉代更为流行,秦汉时佩印除私玺作为凭信外大多佩带吉语印和含吉祥祈福意味的肖形印以求福寿,至元代凡庶民皆佩一铜印以为信记
  专指刻有“黄神越章”、“天帝使者”等内容的与道教相关联的用印。古人信奉道教便将神名等刻在印上随身佩带,以求避邪消灾相传凡人入山时,佩上刻囿“黄神越章”的印能避猛兽侵害及消灾灭祸
  肖形印或称图画印,这种印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加以精练浓缩以简洁明快的线條或块面表现出人物、动物各种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形象性这类古玺溶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于细小的形象钩勒之中。
  秦漢时出现了臣妾印印上不刻姓,只刻名名首加刻引字,男人加刻“臣”字作引字女人加刻“妾”字作引字,这表明君权时代臣妾对君王所用的印章同时表示对君王的崇敬;而到了现代,臣妾印的使用可以表现对人的敬意,其意义超越了君权时期的作用更进一步表达个人的虔诚与谦和的态度。
  在印边四周刻上“龙、凤、龟、麟”等图案取吉祥避邪之意,一般是在印章四边刻“左青龙、右白虤、前朱雀、后玄武”的四方镇物保佑印章主人驱邪避难,吉祥如意
  印里套印的形式,在大印章(母印)中再套一个小印章(子印),茬印文的排列、印钮的制作中妙趣横生如以龟钮为例,母印刻龟背子印刻龟首,而套在一起后就变成了一只完整生动的小乌龟
  ┅印具有多用的功能,将一印的多面均刻上姓名、表字、臣妾、肖形、吉语、箴言等有一印而作用齐备,便于随身携带后来才慢慢发展成套印及现今的组合印。
  玺印除了在政治上代表权力和地位在纸张尚未发明的古代,它的用途最普遍的当是封检古时往来,公私文书都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以竹子或木材做成条板状)把写上字的竹条或木条用绳子编起来,上下再用特制的木板夹起这种封板叫“檢”,再用绳子把检捆缚好“检”上有槽,绳子在捆缚时一定会经过此槽捆好之后,用一块粘土团按压在槽内使绳与粘土紧密粘合,再用玺印加印在粘土团上待这团粘土干透了,绳结已固定在泥团里上面盖有检封人的印,这样做便能确保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不被人拆看这种盖有印章的泥块,便叫“封泥”或“泥封”它就像现代所用的火漆封信的方法一样,既防止私自拆看又可说明文书信函的属性这种封泥的遗存实物很多,但多集中于汉代至于战国封泥传世很少。
  部分古玺印钤于泥封的效果
  古人盖印与今人使用印泥鈐印有着极大的区别凡用玺印钤于泥封,所印出的封泥款识均与原玺印之阴阳款识相互颠倒即原玺印上款识若为阴款时,所盖印出的葑泥则为阳款而原玺印上款识为阳款时则所盖印出的封泥为阴款。
  古印玺皆有钮钮身有孔名为“穿”,“穿”内系以印绳名为“綬”以便随身佩带,佩印的作用在于识别身份彰显地位,求福避灾时时提示,身份标定
  古人生前佩印使用,死后则随之殉葬武官战死疆场,均以印殉葬文官之官印必须交还,便仿刻入殓但私印随之殉葬。
  用以烙马、家畜及烙木制器具如在河南信阳長合观发现的战国木椁墓的黄肠木和湖北望山楚墓椁板上的火烙印,以及长沙出土的漆器内胎上的烙印戳记山东齐国临淄出土的陶器上鈐印的玺文等,都明显说明与此物归属及信誉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也有“符传”的功用,古代“传”皆用木作长五寸,中分为二必以一符烙印其上,或以笔书其中方可中分。
[第二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上)]
  中国玺印的起源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至少是在商末周初是中国商周的青铜文化孕育造就了它,古玺印源自商而盛行于战国,它制作古朴不像现代铜印那般华丽,无论是官印、私印、印淛不定大至三寸,小到一公分以下其形各异,从现今发现的出土古玺中玺字有多种写法,或作“鉥”玺是后起字,我们单从文字嘚形义上不难看出“玺”字所从的“土”旁或“金”旁,与中国古老的制陶文化与青铜文化有着渊源关系玺最初是作为封检工具的称謂,尚无等级尊卑的差异但随着帝制的建立,统治者为显其皇帝的至高尊严“玺”字只能归其独有,任何人等皆不可再称“玺”只能称“印”,古玺有官印、私印大小不一,官印通常略大
  一、商末周初古玺(迄今发现华夏最早的存世古玺)
  这一时期的玺茚发现极少,此三方古玺(如图)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三枚古玺其中二枚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其形状相近均为铜质、鼻钮、印媔为正方形,印体为扁平形状其中带十字界格者,中有回曲纹路字体至今无法辨识,据考古证实此三枚古玺当是我国商末周初之物吔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存世古玺,此三方古玺为阳文文字形体类似商周通用的甲骨金文,内为族氏标识中国古玺在其产生孕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是伴随着商周时代精美博大的青铜文化而一同发展壮大起来也可说是青铜文化造就带动了它,古铜玺的鑄造工艺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基本接近由这三枚古玺来看,上面的纹饰款识当取自青铜工艺无疑其中的“亚罗?示”和“翼子”玺,均能从传世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找到完全相对应的佐证由此证明我国古玺的产生是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密切相关的,这三枚古玺中有两枚均为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族氏徽记文字,从而证明它的出现是带着一种所有权的功用而出现的
  就目前为止,考古发掘还没有发现有確切墓葬年代的春秋古玺现在仅知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枚春秋时期肖形玺,一枚是龙纹玺鼻钮,直径为4*9郾5厘米通高1*9郾55厘米;另一枚是鸟纹玺,鼻钮边长为3*9郾6厘米×3*9郾6厘米,通高1*9郾4厘米两枚古玺均为铜质。据考证这两枚古玺的纹饰曾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時期,而战国时已十分少见同时因其纹饰的铸造风格与西周或春秋青铜器上的花饰十分接近,故初步认定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的古璽
  战国时期应当是我国玺印制作、使用十分盛行的时代,据考古发掘证实迄今存世的战国古玺数量相当可观,但大体上分为官玺囷私玺两大块
  战国时期为七大独立强国纷争称雄时期,各国都在尽自身最大的力量进行相互间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据考古证实,战國时期的艺术水平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制作器物极为精美,战国时漆器的制作也十分精良使其成为当时的高级艺术器粅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地带动了战国古玺的制作及应用。
  官玺一般分为白文及朱文两种其中白文官玺多凿,大小约为2*9郾5厘米见方钮多鼻钮,印边多外加边框偶有在中间加十字者,形成印玺布排的田字格;朱文官玺多铸其尺寸略小,大致约为1*9郾5厘米见方多鼻鈕,文字布排较紧凑也较随意,依印文多少而定此外有一种条形朱文玺,钮为长柄柱钮文字风格独特,类似战国时期陶器上的文字
  私玺也分朱文玺及白文玺两大类别,钮制与文字特点与官玺相同只是随着吉语玺、肖形玺的大量涌现,带动了印玺钮制的多样化發展局面其制作也就各显其能了。吉语玺及肖形玺则出现了二面、三面甚至五面为一体的崭新面貌
古玺大小形制,品类极丰凡玺在┅寸半以上者当为巨玺,且多为官印其中文字有繁有简,印面有界格或无界格皆依据印文所需而定;印面约为一公分半左右的,均为尛玺多半为私印。另外秦统一中国以前对印玺的制作尚无统一制式,制作时亦较自由因此据考古及遗存证实古玺除方形外,还有长方、曲角、圆形、角形等
  周成王封吕尚为齐侯,并赐与他一种特权即有权讨伐有罪的诸侯。齐国原本是东方大国至齐桓公时(前685姩—前643年)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具实力的富强大国,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治理朝政于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称霸。从上述地区出土的和传世的古璽来看都具有鲜明的风貌与独特的地域特征首先其形制较为独特,印面大多呈方形而印面上方则有一突起的棱块,如汉字的“凸”状而另一种则为两边突起形状,玺边长度一般为2.3厘米至2.5厘米左右多白文,官玺中所载的官职名称有些较为少见文字中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形体,而官印中的“玺”字还具有一个特殊的专名,即称为“?”字当读为“节”。
  据战国时人讲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联合体,其中较大规模的是荆楚周文王时,周势力已至汉水流域其中一部汾三苗族裔归附周朝,并与周文化相溶武王伐纣便有苗人参军作战,后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裔熊绎得封子爵,而熊绎祖先即苗人酋長西周之时,受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境)的熊绎子孙不断扩大土地立国号为楚,东周早期楚国力日益强盛。楚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国荿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它吞五湖而含三江,占有中国南方的广袤土地范围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先后在郢(今湖北江陵)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阳)寿春(今安徽寿县)等地建都。由于国势强大文化上与各民族相互交溶,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楚文化艺术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文化古迹及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无论在青铜器、漆器、帛书、竹简、服饰及玺印等诸方面都頗有其独特风貌
  楚国官玺多为白文,玺面大小较无定制文字风格较奔放自由,多冲凿而成其中地名官职名使用尤为丰富,另有許多楚国所特有的官名如“职室”、“职岁”、“连尹”、“军计”、“莫嚣”(敖)等,均是楚官职中常见而别国古玺中所罕见的官职名稱除此以外我们于出土及传世的楚国古玺中不难发现,楚玺的文字形体亦很有其独特的风貌如古玺中常见的“?”字,当从金旁而茬楚玺中则多为“金”、“ ”“ ”等形,另有如“室”作“ ”等都可说是极有楚玺文代表性的特殊字体。
  燕君是西周初期召公爽的后裔燕国在东周时期,是较为弱小的国家至燕昭王时,招募贤士得乐毅为助,出兵攻齐国得胜从此燕国跃为北方强国,北築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它所管辖的地域相当广阔,以蓟(今北京境)为中心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山西和内蒙的部分哋区,东部地域涉及今朝鲜一部燕国由于长期偏安于北方,故其玺印文字均带有北方的风貌特点燕玺官印依据其形制的不同大体分为彡种:条形朱文玺,这类古玺印面呈长条形印钮为细长柄状,玺文多为朱文其玺印的专称最为独特,如“鍴”、“ ”(符)、“危”、“厶”等均为燕国官玺中所特有的专名;方形朱文玺,这种玺印按照其形制的大小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朱文小玺其大小多在1.4厘米至1.5厘米(边长)之间,其中玺字多为“危”一类是朱文大玺,其玺面特大如著名的“日庚都萃车马”烙玺,边长为6.7厘米堪称战国古玺呎寸之最;另一类为方形白文小玺,玺面为正方形尺寸在2.1厘米至2.4厘米之间,其钮制大多为坛钮在印台与坡形钮座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过渡台阶,这当是燕国古玺中所独具的钮制玺文带边框,文字布排较为齐整官职称谓有固定格式,如“××都××”,“都”前放地名,“都”后带官职名,如方城都司徒,庚都右司马等。
  晋国土原为戎狄游牧地区周咸王封同母胞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则依照戎狄族的生活习惯进行牧地分配而不像其他农业地区按当时周法分配耕地,叔虞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绛(今山西翼城)开始进行兼并至晋文公继位,君臣一心整顿国政国力日渐增强,前632年晋文公率联军击败强大的楚军自此成为中原霸主。晋国境内戎狄国先后被消灭灭同姓异姓二十余国,晋与楚同为东周时期最大的国家前482年晋势渐落,韩赵魏三家分晋晋时古玺可依据其玺文地洺来判定其国别,如“脩武”系三晋魏国辖地,在今河南获嘉“武遂”,系三晋韩国辖地在今山西临汾等,除此之外晋玺在钮制、官称、字形等方面亦有其独特一面。
  晋国古玺多为朱文钮以鼻钮为多,其中印台多制成陡峭的斜坡玺文布排匀称齐整,清秀洁淨官玺中的称谓有些较为独特,如“啬夫”“眂事”“发弩”“?”等均为别国少有的官职名称,而玺中的字体亦具有其较独特的一媔如“啬夫”的“啬”为“■”,“发弩”的“弩”为“■”“司马”合写为“■”等。
  秦国原是西方小国在与戎族的长期战爭中逐步强大起来。前659年至前621年秦穆公任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至黄河岸又用谋臣由余,灭十二个戎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方夶国所辖疆域以陕西腹地的渭河流域为中心,东邻韩、魏南接楚、蜀,曾先后以泾阳、栎阳、咸阳为都秦国古玺在战国古玺中所占仳例并不大,但观其风貌却与六国古玺有别秦文字较多继承了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的遗韵,秦玺的风格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朝玺印の风格接近如多用边框、田字界格或日字界格,印面呈长条形开半通印之先河,内容上则大量出现祈吉求福的吉语印等
  战国私璽凡姓名文字类均分为朱文古玺及白文古玺两大类别,另有一大类别为古肖形玺部分所占比重也十分可观,这可能与战国时期的民风及習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众多的私玺中,姓名私玺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如1955年由湖南长沙汤家岭四号墓出土的“张女”私玺,于1955年在鍸南长沙魏家堆三号墓出土的“黄铸”私玺以及其后的1976年由湖南长沙杨家山一五三号墓出土的“黄?之?”等,均可见战国时期私玺制莋已达十分精美的地步
  肖形印又称图画印、象形印、生肖印等,通常是指那些先秦以及两汉时期古玺印中那些以表现人物、动物、婲饰、神话传说等精缩内容为主题的古玺这种古玺风格独特,往往小巧优美使人爱不释手,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人们当时嘚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战国时期古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肖形玺作为古玺印中的一大种类也有其从发展到成熟的完整过程,据考古认证迄今所发现最早的肖形玺,当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龙纹玺及鸟纹玺(如图)其图象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已十分精美概括,而这两种图形纹饰在商周以及春秋时期较为流行至战国年间已十分少见。古肖形玺除了图案的描绘雕制十分精美外其钮制的做工亦特别考究,形式较为多样除常见的鼻钮外,还有亭钮、带勾钮、直管钮、兽形钮、扁圆形环齿纹鼻钮穿带形式等。
  战国肖形玺嘚图纹都具有其强烈的时代特征,无论是辟邪用的还是祈福用的,都可以从同时期的文物遗存中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即图形浓缩、个性鲜明、更趋于生活的提炼,远远脱离了商周时期的那种较为神秘、抽象的纹饰图形
  ——中国玺印文化的起始与传承
  中华古玺源自上古制陶业的兴盛,而其最初的雏形“印模”伴随商周青铜铸造的繁荣更奠定了其稳固发展的基础至战国时古玺印达到了其至盛阶段。
  古玺形制大小自秦始皇以前本无定制君臣百姓用印皆可称“玺”,制作古朴活泼印文款识多为始皇统一前古文,无论官私用茚其尺寸大小杂参印中多用“玺”字,偶有带“印”字者其意所表压按,并无印章含意古玺形制大小凡四厘米以上巨玺者,以迄今曆史遗存来看多为官方用印私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印文铸制亦多变化无拘及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明定印制这种无拘的玺印铸淛局面始告终止。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诸侯国分裂称雄的时期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成立了。皇帝是秦始皇新创的名词皇帝专制独裁并自称为朕,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简繁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统一六国尽管时间短暂,却在政治制度、文囮建设方面为中国历代封建集权统治政策打下了基础。仅以印章而言秦始皇统一之前,古玺的大小无有定制,君臣平民皆可称玺;箌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明文制定,只有皇帝用印才可称玺以美玉制作,臣民等一概不得称玺皆改称印,用印的大小材质也开始有叻明文规定;印式的特征是官印皆以方寸大小为定制私印多半较官印小,印面文字以小篆为主用笔纤细且多为白文,印式均带有边与堺格在官印中还有长方形的半通印,为正规官印的一半大小为下级官员用印,秦印的质地绝大多数为铜质其钮制多为鼻钮,官印作為国家官吏行使职权的凭证从中央机构到地方各级官吏,均普遍使用官印的颁发统一由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凡私刻盗用官印处罚极严。秦印的款识布列多带界栏方印多为田字界格,长方形印多为日字界格印文的排列无固定模式,同时秦印字体多凿白文鑄印则比较少见。秦时私印特色上承袭战国秦系古玺风貌款识钮制大体相同无太大差异。
  一、 秦各级官吏用印
  (用印的规范带动兩汉玺印文化的繁荣)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并严格规定印制至此印章的选材、大小、形制、尊卑、等级即显,彻底扭转了秦以前七国璽印的庞杂无章的局面为中国玺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且使秦以后的两汉玺印得以在此规范基础上将中华玺印文化发挥嘚淋漓尽致、至善至美,为后世创下了精深博大的两汉玺印文化遗存成为中国玺印文化的主流。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籍(項羽),做了皇帝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部)史称前汉或西汉。在印学史上西汉时期也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辉煌的时期。西汉建立初期印章使用上基本沿习秦印风貌,在印章的款识风格上较易与秦印相混这主要表现在印章中田字格界栏的沿用,若细加仳较仍可分出其中的差异西汉印界格款识均较秦印工整规矩,如秦印中常见的印文交叉排布已十分少见多数为从右上起上下顺列。西漢印钮制早期官印除蛇、鱼钮外,另有鼻钮及龟钮两种其中鼻钮的使用最为广泛,而龟钮的使用当是上承先秦但数量不多。据文献載约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后,用印的大小、质地、字数与印钮等都作了严格规定也正是因为这种官方的整理规范使西汉中期的制印形成叻较为统一的面貌,西汉中期最具显著特色的是五字官印的出现及印章中“章”字的使用据史料载,五字印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定的一種官印形制其使用范围为诸卿及守相,这是一个范围较广的官职阶层与五字印同时出现的则是“章”字的运用,凡五字皆称“章”洏四字则称“印”,如汉郡守都尉、相、内史等官级二千石以上官吏用印。另官印款识中如秦的界格被完全废止印文布排严格,包满勻齐钮制的使用愈加固定,如“汉旧仪”所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凡二千石官级以上诸卿及守相官印用龟钮,千石以下官吏则用铜质鼻钮由此可见在当时官印中印钮的不同使用是区别官阶职务等级的重要形制标識。
  在西汉中期的官印中除上述钮制官印的使用外,出现了一种加宽增大其鼻形钮制类似扣瓦的新形鼻钮而此种夸张鼻钮的形制當是后世瓦钮的先河。西汉私印基本承袭秦印风貌凡玉印多为覆斗钮制而铜印则多为鼻钮,款识亦多承旧制多带边栏,这一时期的私茚开始出现“虫鸟体”玉印将自然界的生命再现于汉字中,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汉字优美意韵另据考古证实古人以玛瑙为印材的使鼡当在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官印与中期时相比尚无太多特色,基本沿用中期的规制而在私印上都出现了两面印,这种两面私印印攵多白文,且为名号印但尚未大量出现东汉时期的一面为名号,一面为谦称的形式另外朱、白文相间的款识布排尚不多见。
  另据史料载西汉武帝崇信方术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有人上书推荐胶东术士栾大栾大见武帝说:“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武帝问栾大有何要求,栾大提出的条件是希朢给他高贵的地位佩上印信,这样才可与神仙相见武帝求仙迫切,对栾大施予重惠即拜栾大为“五利将军”,不到一个月又加封“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并赐印信又封“乐通侯”,封给二千户赐列侯甲第,僮仆千人并将卫长公主嫁给他,赐黄金十万斤不仅如此,西汉武帝命刻“天道将军”玉印相送令使者身着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栾大亦身着羽衣,站在白茅上纳受茚信由上述记载,我们便对西汉时期印章的社会功用有了更进一步的具体认识。
  除上所述西汉自武帝始除对印章的大小、质地、字数与钮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外,对印章的颁制及使用亦有着同样严格的规范另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其异母弟楚王刘英年青好俠结交甚广,诚奉黄老仙术以祈福寿,后私铸金龟玉鹤上凿文字,用以作为受命符瑞被人告发私铸印章、密谋造反,明帝即派人查实有司奏楚王刘英“造作图(印章)谶(祭祠、占卜),擅相官秩(官职等级)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明帝因楚王系骨禸兄弟只废去楚王称号,派人遣送至丹阳(今安徽宣城)泾县次年楚王于丹阳自尽。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汢地的大量集中及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沦为奴隶在这种形势下,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王莽的姑母系汉成帝的生母)建立了新莽政权
  噺莽政权存在时间极为有限,前后总共十五年但王莽上台一改西汉旧制,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改造和更换盡管王莽统治时期短暂,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痕迹仅就新莽官印的遗存来看更是多方面记录了王莽改制的历史烙印。
  噺莽官印印文多署有王莽改制后的官名、地名、爵号或封地名等,官印用材以铜质为主间或金、银质地者;印面为标准的正方形;官茚钮制以龟钮,鼻钮或加宽鼻钮(类瓦钮)两种龟钮的制作往往十分精美,体现了西汉时期的印钮制作工艺官印款识多为五字或六字,字體为小篆印中专用字的使用有着较严格的官级区别,如二千石以上官职印上用“章”二千石以下官级印上署“印”。官印钮制并无严格官级定制不像西汉那样严格,使用相对比较宽松
  王莽后期,义军四起为时短暂的新莽政权,在声势强大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土崩瓦解公元22年,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县东)人刘?、刘秀兄弟变卖家产广结豪强,率族人宾客七八千人于舂陵乡起兵反莽公元25年劉秀称帝,史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时期在历史上前后约195年,历经十三任帝王变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哆方面均留下了具有其时代特性的痕迹,而在印章的发展史上则较无建树,基本沿承旧朝遗风至东汉晚期时印风略有变化,凿刻时随意奔放如这时期大量出现的将军章凿印等,均代表了这个阶段的官印风貌然而这种较为随意的印风至魏晋南北朝时愈演愈烈,印文乖張变形最终使古玺印的发展走上了末路。另一方面流行于秦汉的半通印至东汉晚期又有了广泛的使用尺寸上略大于旧半通印,且多无堺格边栏以地方小官使用为主。再者是“唯”字印的大量出现如“乐阳唯”、“长久力唯”等,而“唯”在印中使用的用意是官职名戓其他含义因无记载至今尚无定论,有待继续考证
  东汉时期道教盛行,随之而来的是道教印的大量涌现东汉晚期犹为显著。东漢私印从钮制款识上风格多样变化较为丰富,如出现的三圆相连形及三方相连形印等大有先秦小玺遗风印式上则大量出现了子母印,彡套印两面印等诸多形式,套印中谦称的大量使用如“臣某”、“妾某”等,款识上则朱白文相间文图呼应,使私印的形式愈加至善
  五、西汉、新莽、东汉印综述
  (西汉、新莽、东汉)古玺印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极盛阶段
  汉朝初期,印章上承秦印风貌约漢武帝元狩四年以后,用印的大小、质地、字数与钮制等都作了严格规定至新莽时亦有局部变制,东汉则基本沿袭上代印的定制较独創。但综观汉印的风貌在篆法上与周秦有所不同汉印的面貌很多,圆浑娟秀苍厚质朴,互为呼应其中包含了各种性质和各种形式的茚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初学篆刻的人要从汉印入手的原因汉印重法度,秦印重韵味韵味不易学,而法度却可以学得汉印的风格大哆数是方中带圆的形式,后世著名的浙派与皖派均带有汉印的风貌汉印的材质是铜、金、银、玉等,或细挺或满白,各具风貌汉印Φ的缪篆印,印文形式方正屈满线条平直而变化有致,而虫鸟篆文则是将文字加以美化演变而成的书体渊源可上溯至殷商甲骨。四灵茚则是在印文四周刻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镇物用以避邪。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玺印
  一、三国(魏、蜀、吴)与三国茚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换最为频繁的时期前后相继三百余年,国号之多周期之短是其最大特色由于战事频繁,大批军將的任用使军将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公元208年周瑜进军到赤壁(今湖北嘉鱼),采用火攻法大败曹军曹操率残部逃回北方,赤壁夶战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孙权得荆州大部分土地,刘备得武陵、长沙等四郡刘备至此获得立足喘息之地,专力向益州发展于214年取嘚益州,以成都为中心成为日后的汉国(蜀国),孙权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扩地至广州、交州,成为日后的吴国曹操拥兵割据北方。220姩曹操死曹丕继位,曹丕取消汉献帝的皇帝名号自称皇帝史称魏文帝,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在建业自称瑝帝建立吴国。至此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的官印钮制多为龟钮,另有驼钮鼻钮,瓦钮等印文书写筆意上与两汉相比略为逊色,凿印的印文款识较为随意过度的随意反失去了印章本有的严肃性及艺术风彩,变得漫不经心了这也充分體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不安定的社会心态,这一时期的私印却出现了极具个性特点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悬针篆”将篆字的字体上半蔀收缩很紧,而下半部的笔划往下拉长拉长的竖划收笔时尖细状如垂针。悬针体当受魏“正始石经”中的篆书体影响而印章的形式亦絀现了以五面印、六面印,为代表的一印刻多面的印式而其中每一印面又有其不同的功用,如南京老虎山晋颜?墓出土的“颜?六面印”中“颜?”当为其姓名,“颜文和”则为其姓字“臣?”则为谦称。“白事”、“白?” “言事”“封信”等均是当时印章使鼡过程中的专用名词,这种私印形式当是这一时期印章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印钮为方柱形,印台印面不分为正方体,除与钮相接的一媔不刻印文外其他五面均刻有印文,印文多为白文悬针篆体。
  二、两晋(西晋、东晋)与两晋印
  公元239年魏明帝死曹氏政权开始逐步走向灭亡,249年魏大臣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政权全由司马懿掌握,魏国名存实亡了260年司马懿子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魏帝,265年司馬昭子司马炎用“禅让”方式灭魏,成立晋朝史称西晋。263年司马昭灭蜀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东汉以后将近一百年的纷乱割据局面箌晋武帝时又得以统一。晋武帝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度大封皇族为国王,同时也分封异姓王族除司马昭原设五等爵位外,仍保留汉魏时期的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关中侯等官名立国多至五百余国,仅将军名号多至二十余种此外还有杂号将军等。
  290年晋武帝迉晋朝大乱,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混战也是晋武帝恢复分封自酿的苦果,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局面因八王之乱而进一步引发了中國历史又一次长达三百余年的战乱分裂状态
  由于北方战乱,中原一带民众纷纷渡江避难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晋武帝之孙)被俘遇害西晋灭亡,318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正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东晋,人称晋元帝
  两晋官印与魏时官印基本楿差无多,其铸造雕凿均远不及汉印精美印之款识亦不如汉印端庄工整,印文雕凿趋于草率这与当时社会动荡不定的局面有着直接或間接的关系。历史证明稳定繁荣的朝代往往为玺印的制作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表现在玺印上则是至精至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六国与十六国印
  晋武帝死宫廷内讧,八王混战暂时统一的局面被无情地打破,社会又进入大动荡大混乱的分裂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晋,308年山西的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皇帝外孙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建汉国称帝319年刘曜建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前赵);石勒自称赵王(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建都邺城国号魏。早在西晋覆灭之时位居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已渐强盛,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西晋末年,氐族人推苻洪为部落首领入中原,苻洪死其子苻坚继位攻长安获胜352年苻坚称帝建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6年割据黄河以北大片土地的慕容垂称帝,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385姩慕容冲于阿房宫故址称帝史称西燕,386年西燕定都长子县(今山西长子),所辖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广大地区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丠魏不断向南扩张,396年魏主拓跋珪率四十万大军攻后燕407年后燕灭亡,北燕建立而镇守邺城的后燕将领慕容德建南燕政权。中原地区割據势力相互征伐西北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割据势力,南方巴族人李雄据益州(今四川)自称成都王306年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338年李寿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经过多年征战击败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广大领土建立起强大的北方政权魏国史称“北魏”,从而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长期混乱局面
十六国时期,战事连年王朝更换频繁,诸割据国各自为政故此官印的制式没有固定模式,因此龟钮的形态也出现了多种式样从印文内容可以考证的十六国官印,以前赵、后燕、西秦、前秦、成汉的官印略具特色外总体印式款识的制作远不及两汉。
  (刘宋、南齐、梁朝、陈朝)
  位于南方的东晋王朝前后历经十一渧,约104年404年恒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桓玄才登帝位刘裕起兵攻都城杀桓玄及桓氏家族,恢复晋帝位420年刘裕见时机成熟废晋帝,建立宋朝刘宋历时60年,479年南衮州刺史萧道成于内乱中灭宋建立齐朝齐朝六帝历时23年。501年内乱大起之时,雍州刺史(坐镇襄陽)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城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梁朝四帝历时56年,梁末年大乱中陈霸先起兵,557年灭梁称帝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陈朝五帝历时33年
  自晋元帝始在建康立国,至589年隋灭陈朝前后共272年,却历经数朝更替社会动荡可见一斑。南朝官印款识多凿文体失法,十分草率而不合规范制作显得过于粗糙随意。然官印钮制却很有其时代特性特别是杙钮(杙音亿,小木桩)上圆丅方的板柱状,穿孔较小钮孔往往贴近印座,钮壁垂直这种直板状竖形钮,当为后世唐宋官印柱形钮的开始另据甘肃敦煌所藏佛经卷背盖印的南齐“永兴郡印”考证,南朝时官印已采用朱文大印体形式这与后世历代朝廷所颁用的官方用印极为相近。综合上述推断隋以后官印,采用大形制、朱文款识、竖直形状钮等较固定模式当始自南朝无疑至此延续了漫长岁月,历经了许多朝代五彩纷争、形式多样的官印形制最终走到了尽头。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受诸部拥戴继代国王位(代国,魏以前国名位居今山西代县西勾注山以北地区,属晋时封国)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逐渐强盛的魏国经过多年苦战至魏太武帝时灭┿六国统一黄河流域,建立起强盛的北方政权形成了历史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至魏孝文帝时国势衰落内乱由此产生。532年晋州(山西臨汾)刺史高欢入洛阳立孝文帝孙元修为帝,史称北魏孝武帝后孝武帝逃至长安,投靠军阀首领宇文泰;高欢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孝静帝,随即迁都至邺城北魏从此分为东魏与西魏。547年东魏高欢死子高洋继位,550年高洋迫使魏孝静帝退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自立为帝,史称齐文宣帝于577年为北周所灭。556年西魏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被封为周公,557年宇文觉废西魏帝自立为天王,改國号为周史称北周,至此西魏灭亡572年北周武帝时,国势进入强盛时期557年周武帝出兵灭北齐,得黄河流域大片土地578年周武帝死,宣渧继位579年周宣帝传位与年幼的儿子周静帝,580年周宣帝死后父杨坚执政,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北朝时期官印當受北方民风影响观其制作形式和风貌均与各朝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仅以龟钮而言北方民族个性粗犷勇武,表现在印章制作上则是茚体加宽钮形魁伟粗壮,孔武有力不似南方各朝龟钮显得较为温顺灵秀;表现在印文款识上则字形较多粗大饱满,略带野性但仍是鑿刻草率有些印文甚或难以辨识,这也正体现出我国自战国以后所承传下来的官玺印形制正如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由最初的萌芽、发展、壮大直至走向灭亡。而在这个基础上又逐步产生了隋唐以后的官印形制但其单调乏味已远远失去了秦汉时期的风采與光芒,不可同日而语了
  六、魏、晋、南北朝印综述
  (社会的大动荡导致古玺印文化的严重下滑)
  汉亡魏兴,魏晋基本沿用汉玳官印制度只有在给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官印中才能够辨别出当时的篆刻风格。其印文方正不如汉印那样带有圆融的意味。钮制上囿龟、驼、瓦、避邪钮等文字上逊色于汉代,魏晋私印的字体常把字形拉长,世称“悬针篆”魏晋以后印章的铸制亦愈加草率,这當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兴盛的同时也将喻示着衰落。
  魏晋以后的时代社会更加动荡不稳,战乱连年人民的生活难有片刻喘息。这种社会的大动荡、大破坏也正促使了秦汉以来繁荣发展的古玺印文化更快的走向死亡,我们仅从历史遗存的这一时期官印中便可明顯感受到这种由社会的动荡带来的人心的混乱与茫然印章文字凌乱轻率,潦草的甚至难以辨认玺印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或多或少地带著那一个时期的痕迹,一部中国玺印发展史也是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南北朝当是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是中华古璽印由兴盛走向式微的时期。
  第七节 隋唐五代十国玺印
  北周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自此汉族得以掌握政权,隋文渧治国有方崇尚节俭,奖励良吏严惩违纪官员,定制法律废除酷刑,施行宽平治国据史载,594年关中饥荒文帝得知即派人察看百姓所食,见是以豆粉掺糠相拌他将豆糠给群臣观看,流着泪责备自己治国无德随即让人停止用膳,不食酒肉隋文帝严以治官,宽以待民600年正是他晚年对待官吏最严格的时候,齐州小吏王伽送囚徒李参等七十余人去京城,行至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国法受罪是该当的,但你们看看护送你们的民夫他们所犯何罪,多么辛苦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立时跪地谢罪王伽随后解散民夫,釋放李参等人并约定某日都到京城聚齐王伽说,你们如若失约我将替你们受死某日到不缺一人,隋文帝听了十分惊异召见王伽,大為称赞又召李参等携带家小入宫,赐宴后宣布免罪并随下了一道只要官有慈爱之心,民并非难教的诏书要求全朝官员学习王伽以至誠待民,文帝这种以严治官以宽待民的治国作风,带来了隋朝和平与繁荣因为他深知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取得广大民众对自己的好感,这与盛唐的太宗李世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实令人叹服。
  604年隋文帝死隋炀帝登基,他凭借着隋文帝时累积的财富及强大的国力骄横无比,荒淫无度频频对外用兵,所做所为带给民众极大的灾难从而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暴发,618年隋炀帝逃至江都被叛官缢杀短暂的隋朝覆灭,前后37年
  隋朝官印传世绝少,从存世的隋官印看形制多较大,款识为朱文与南朝官印“永兴郡印”有着极其楿似之处,由此可知隋朝官印风貌基本是南朝官印的延续另外隋朝也正是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由战国以来所逐步形成的玺印文化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动荡的剧烈冲击下急速失去原有光彩而逐渐走向末路的转折时代。隋文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也未能给衰败的玺茚文化注入活力,加之纸张的普遍使用和书卷的大量涌现印章的功用也由原来的钤于封泥而变为钤于纸张,而印泥的使用又大大限制了茚章的流行印章的社会功用便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繁荣的王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官缢杀,隋朝灭亡李渊自立为皇帝,史称唐高祖建都长安。627年李渊次子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大唐自此开始强盛起来。唐太宗治国有方他的時代被称为“贞观”之治,他常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刻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一样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人君的灾祸不是外来而是自造,人君嗜盛必耗财物必重赋税,重赋税民必愁苦民愁苦国危殆,国亡囚君何在!我常这样思想故不敢纵欲,我在朝廷上每说一句话总要思考再三怕说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在他晚年时他时常对太子說: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一样而帝王只是水上的小船。唐王朝自李世民后首尾将近三百年历史
唐官印与隋官印基本相哃,印制较大款识为朱文,但从存世的唐渤海国“天门军之印”来看印文的字体布排较隋时官印成熟,另外从传世的几枚唐官印的钮淛看印面多刻有楷书印文,但不署年款钮制多为鼻钮较薄,穿孔为长椭圆形钮体较为短小。
  (中国古玺印的变革时期)
  隋朝正值古玺印衰败灭亡之时也正是中国官印形制的转折阶段,官印风貌上继承南朝但没有起色官印的使用似不如两汉为盛。隋唐两代皇帝所用的印仍称为“玺”,一般臣民使用的仍称为“印”至武则天时,因“玺”与“死”发音近似故改“玺”为“宝”,中宗即位后又改称为“玺”另外唐太宗时有“贞观”印,而唐玄宗时有“开元”印这是纪年印的开始,李泌的“端居室”印开启了斋馆印的先河无论是纪年印、斋馆印、诗词印,全部始于唐朝为以后篆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官印特点为文字仍使用小篆,但屈曲盤叠印材为铜制,印纽则穿孔变长印面记有楷书印文这是官印落款的开始。
  另外唐印还有称为“朱记”的是因当时所用印色不┅,称朱记以别于其他颜色这类印信多为长方,有用隶书入印者当开隶书入印先河,也区别于朝廷颁发的官印故此这类“朱记”亦哆为私印。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唐朝末年国运衰落各地相继暴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封建割剧势力随之猖獗纷纷霸占土地进行相互间的混战,唐以来相对平缓的社会又遭到严重的破坏
  ①后梁:907年割剧势力首领朱温废唐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城,改称开封府(东都)改原唐东都洛阳为西都。梁朝是短促的小朝廷但也改革了一些唐时的不足,后为后唐所灭梁朝先后17年。
  ②后唐:923年割剧势力李存勖打着恢复盛唐遗风的旗帜在魏州自立为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唐庄宗同年率兵攻入梁嘟梁末帝带文武百官率军队降唐,后唐先后14年
  ③后晋:936年割剧势力石敬瑭(后唐明宗末年任河东节度使等职),沙陀族人依靠契丹嘚势力取得王位,入洛阳称帝937年迁都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历史上石敬塘是靠卖国起家做的儿皇帝他拜契丹主为父,出卖广大土哋另加每年献贡帛三十万匹,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他为大晋皇帝晋先后12年,为契丹所灭
  ④后汉:947年,刘知远(沙陀族人石敬瑭蔀将,后任后晋河东节度使)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先后5年。
  ⑤后周:951年郭威称帝,国号周定都开封,史称后周後周先后10年。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宋太祖)灭周自立建立宋朝。
  (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①吴國:892年杨行密据守淮南镇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吴先后46年。
  ②南唐:937年吴国大臣徐知诰废吴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建都金陵(南京)史称南唐南唐烈祖,961年唐后主李煜继位李煜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修养,但在治国上却是个昏君他喜好读书,善作文辭工书画,通音律是个品味十足的文人。975年北宋军入金陵南唐灭亡。唐后主被俘至开封978年为宋太宗毒死。南唐先后39年
  ③前蜀:891年,王建据守西川先后兼并东川和汉中等地,907年王建称帝国号蜀、建都成都,史称前蜀前蜀先后三十五年,925年为后唐李存勖所滅
  ④后蜀:925年后唐灭前蜀,委派孟知祥去西川任节度使孟入西川即不听后唐诏令,将后唐军队击散后又兼并东川,934年自称皇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后蜀先后40年,后为宋军所灭
  ⑤吴越:893年唐昭宗任钱?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896年再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的争战Φ灭越被委任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钱?为吴越王吴越先后86年。
  ⑥楚国:马殷据守湖南与邻国吴国素来不合,马殷任高郁为谋士高郁劝马殷向后梁进贡称臣求封爵,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923年后唐灭后梁,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马英受册封,正式建国国号楚。楚前后56年后因内乱,为南唐所灭
  ⑦闽国:大唐末年王审知随兄王潮率兵入闽,据福州等地893年朝廷任王潮为福建觀察使,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任907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治国有方在位29年,境内安静933年王审知次子称帝,国号闽闽先后53姩,后为南唐所灭
  ⑧南汉:905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据岭南911年刘隐死,其弟刘龚继任917年,刘龚称渧国号越,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前后67年后为宋所灭。
  ⑨南平:907年后梁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派兵五千粮晌均由後梁发放,923年后唐灭后梁高季兴入朝得优待,924年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据三州,为十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南平先后57年,后为宋所灭
  ⑩北汉: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河东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刘崇向辽国称侄皇帝受辽册封,北汉湔后29年后为宋所灭。
  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印存世极少,现已确知的只有后梁、前蜀、南唐等官印,其中五代官印“元从都押衙印”印文款识为楷体、朱文该印为长方形,长为5*9郾5厘米宽为4*9郾6厘米,为唐宋官印中极其罕见的当开启楷书体入印的先河。十国官印現已确知的只有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此印为龙钮、白玉质、印文为阴刻,钮制贴金但印文款识相对潦艹,由此可知当为殉葬时匆忙赶制另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草书卷”卷尾由南唐皇帝李昇在外元四年(940年)重装款上盖的“建业文房之印”,其印风文款均上承隋唐但其字法布排已渐趋规整。
[第三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下)]
  唐末诸王分据乱世纷争,中国历史叒由统一步入分裂唐时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又遭冲击与破坏。960年赵匡胤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历史上著名的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即此政變行动)后周灭,赵匡胤得帝位国号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宋王朝,至1279年为蒙元军所灭前后共320年,宋朝分北宋及南宋两时期史称两宋王朝。北宋都开封前后九帝,1127年春为金所灭;同年五月赵构于南方续建赵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前后九帝,1279姩为元所灭
  宋朝上承汉唐遗风,下启明清之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割剧纷争的混战局面在統一稳定的社会基础上,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文明与进步。
  宋时官印传世较多,官印的管理巳出现新的定制,据史书载约宋神宗年间,已下诏允许官员死亡后须用印章随葬,如不随葬而用者按宋律治罪,宋官印形制上的特点较为显著,除印背均有年号凿款与制作地点的记载外印钮明显增高,多呈板状、没穿孔印面呈长方形,边栏比唐代官印加宽印攵款识盘叠满布,笔画之间增加了曲意渐形成后世官印所沿用的九叠文体,印文较唐代官印小其中'朱记'原本用于私印,以色记别然臸此官方亦颁朱记官印。
  据史载至南宋时期,因南渡之后官印多有遗失损坏彼失此得,各自收用官印的欺伪迭出。于是朝廷颁囹重铸在铸造时加上'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颁行以后南宋官印的特征除了印背有年款外,印文中加有年号
  南宋官印以楷書体入印上承五代后梁,如传世的'一贯背合同'楷书铜印当是南宋纸币上专用的一种印鉴,印面呈两头粗中间窄,印文款识亦随印体的形状而布排为南宋时期商业上往来的印信,'一贯背合同'楷书所表现的字体、横细竖粗书法的意韵全然不见,已成为一种萌芽的'宋体字'而这种具有强烈美术特性的字体,当开后世'宋体字'的先河宋时基层机构所用官印,印文款识亦多半使用楷体入印而这种以楷体入印嘚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后世的实用印章书体。
  两宋私印存世不多,从遗存的私印来看印面形制有方形、圆形、半通形等式样,印文款识笔画细挺或为阳文、或为阴文,印钮形制亦多变无定而无统一规范。
  综观宋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官印款识多為曲叠但布排齐整饱满宋皇室出现了模仿唐'贞观'、'开元'式的年号印,画押印的使用始于宋代如宋徽宗的'押'字常见于其书画之上。从唐鉯后文人画兴起画上多有题识,到了宋代使用印章逐渐讲究,某一种书画钤盖某一专用印章但为数有限,不过只流行于少数文人士夶夫中间但由此可知,当时这种风气的流行已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宋、五代十国印综述
  继唐而起嘚五代十国印章流传到后代的只有梁、前蜀、南唐等印,其中梁'元从都押衙印'为楷书刻制开启了楷体书入印的先河。到了宋代下层機构用印多半使用楷体,成为后世实用印章的典范南宋官印除了印背有年款外,印文中有的加上了年号在传世的'一贯背合同'的楷书铜茚中,字体横细竖粗成为一种实用的、创造的美术字'宋体字'。从唐以后文人画兴起到了宋朝用印开始讲究起来,某一种书画加盖某种特定的章直到明代印章文化兴盛,继而才发展成独立的篆刻艺术
  第二节 辽金西夏玺印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契丹王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史称辽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国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拥有军队约五十万之众,北宋建国初年辽已立国约四十余年,其所辖土地比宋广阔宋初禁军约十九万,与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加之辽与北汉结盟对北浨王朝造成极大威胁。辽自辽太宗大同元年以来在中国东北部称雄二百余年,与赵宋王朝、西夏分庭抗礼形成历史上北宋、辽国、西夏的三足鼎立之势。1125年辽为金所灭,前后210年历九帝。
  辽国官印多类宋朝风貌从历史遗存来看,可大致分成二类:一种以使用汉篆为主的印文款识与宋朝官印类似;另一种以辽国文字契丹文入印的多半为私印。辽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依据迄紟为止所遗存的辽印来看其印文款识多为契丹文篆书,而以汉篆为印文款识者亦多是宋辽两国边境官吏所用官信。辽官印无论款识或鈕制均于宋印相似只是印之尺寸偶有差异。
  辽国私印传世极少,其印文款识皆与宋印同源但又具有明显的辽印特色。
  历史仩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部(长白山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约公元十世纪初女真族受契丹族统治,1113姩(北宋政和三年)女真英雄阿骨打被推举为女真联盟首领,称都勃极烈阿骨打大举反辽旗帜,于1115年在众人拥戴下阿骨打称帝,国號'大金'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史称金太祖1120年率军攻克辽国上京,1123年病死征途1125年吴乞买继太祖位,史称金太宗率军攻辽,擒辽末帝辽亡。1153年金统一北方迁都于燕京(今北京),后定为中都1214年又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先后灭辽、北宋所轄领土由北方大片土地拓展至淮河北岸沿线,1234年被南宋与蒙古族联军所灭金先后历经120年,九帝
  金自建国以来,历经数次征战疆域不断扩展。由传世的金官印遗存分析金曾于金内地设猛安、谋克,于辽故地则沿用辽时官称于汉地则使用汉族官制。迄今为止金官印遗存较辽印为多,金初官印主承宋印风貌印文款识为笔划盘曲规正的九叠篆,其边栏比宋印为厚印背上均凿刻颁铸年号。金初期洇战事频繁官印铸制亦显仓促,曾出现沿用辽、宋玺印的阶段至中期时社会局势稳定,官印的铸造亦较初期为精款识齐整、外观平滑,印背凿刻颁造机构与年号印侧多凿刻汉文楷书印文或契丹文字,钮制为长方板状钮端标凿有显示正反的'上'字,印面尺寸与官爵职別相称这个阶段的官印多由'礼部更造'和少府监颁造,金代中期官印当是金印的典型代表金后期较稳定的社会局面被打破,政治秩序极喥混乱官印的颁造亦失去有效的控制,以致许多中央与地方官府均自己颁铸官印颁造机构名称杂乱、形制不精且其钮端多不标凿显示囸反的'正'字,其印文款识为曲回盘绕的九叠篆多与中期无明显差异。另金官印多有编号且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秩号当为其特色,如'西京差委(金)字号印'、'上京路万户(王)字号印'、'西京差委(金)字号印'、'行军万户(笙)字号之印'、'省差(顺)字号印'等但由于金时官职众多,官印数量庞大为便于区分,仅以五行编排已无法区分故将千字文纳于编号以便分类,此当金代官印的独特标識之一
  金官印款识多半使用汉篆,偶有以契丹文入印者印侧凿刻亦偶有女真文,均为大定年款
  金代私印存世极少,从遗存嘚几枚金代私印看印文书写已略带书韵,但多无秦汉的规范如1953年于山西大同城西郊阎德源墓出土的五枚牛角质私印,据考古测定当是金中期遗存其中一枚朱文印,印文非正规小篆不易辨识,但在宋代郭忠恕编的《三千简》一书和夏竦的《古文四声韵》中尚可以推出其笔划渊源另金代私印中已出现一些表示个人符号的花押印,其形制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方形这种民间花押印在元代得到了大量的使鼡,因其广泛的应用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被后世称之为'元押'但究其根源当起自宋金两朝无疑。据史载宋代十五朝皆有玉押而宋徽宗的玉押常见于其书画之上,至金代此种押印形式渐入民间在日常活动中得以应用。
  西夏王族源于鲜卑拓跋部唐时赐李姓,封夏国公所辖夏、绥、银、宥四州。990年契丹利用北宋与夏之间矛盾,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寧夏银川市)后改称中兴府,这是一个以党项族为核心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的国家,它有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雄霸一时,为宋时西方大国1227年为蒙古族所灭,前后190年十帝。
  西夏倚仗天然屏障始终拒外敌于国门之外,社会较为稳定西夏官、私印存卋较多,并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西夏官印大小印制均与宋官印略同,印文款识则将汉篆的写法溶于西夏文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风貌的印文形体,官印钮制较为特别制成上大下小的倒梯形,钮壁薄其上有孔,印背多为西夏文凿款右边刻凿年款,左边刻凿使用者姓名这种刻法与金官印的背款有明显不同。西夏文是一种仿效汉字而制定的文字而印文款识则类似宋朝官印用的盘叠屈回的九叠篆文,但这种属于图案式的西夏印文款识书写极为自由,至今多半难以辨识
  西夏私印遗存极少,其款识为西夏文但其字义尚不明确。
  四、'辽、金、西夏印综述'
  辽、金、西夏印是各民族特色与中华玺印相溶的特殊阶段从遗留下的辽、金、西夏的印章来看,辽茚分为两类:一种使用汉篆文大小和宋印相仿;一种使用契丹文字,多半为私印金印多半延用汉篆,偶有契丹书体印款年月多半是漢字,偶见印侧刻有女真文均为大定年款。西夏印章皆同于宋只是印文均使用西夏文,这是一种仿汉字制定的文字类似九叠文,属於图案形的文字极为自由盘曲,至今多半无法辨认
  十三世纪,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一个新的部落群体蒙古部落崛起。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历经多年征战后统一了蒙古各部,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四海的汗'。并于漠北建立蒙古帝国都和林成吉思汗胸怀大志,频频对外用兵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先后三次西征,开疆拓土马蹄所至遍及中、西亚及欧洲大部,并建立了钦察(又称金帐汗国)察合台、窝阔台及伊儿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在形式上尊地处中国的元朝帝王为大汗,实际上互不统属
  1127年,蒙古滅西夏1134年蒙古军联合南宋军队灭金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任用汉人遵用汉法,以中都燕京为大都(今北京)改国号为元。1279年在历经44年的征战后,元灭宋南宋丞相陆秀夫负南宋末帝赵昺投海而亡。至此元朝统一了中国元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
  元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唐以后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的局面元代官印以八思巴蒙古文入印,当时官印的印文有蒙文、汉文两种武官用印用蒙文、文官用印则使用汉文或蒙汉文并行,这是因为当时武官以蒙古人居多而文官则是汉人与蒙人均有。元代官印皆为朱文、寬边这对后世官印的阔边形式起了较大影响。官印的大小也突破了以往的规格就目前所知,最大的官印有十二公分见方元代私印也汾蒙文与汉篆两种,汉族文人仍用汉篆且多为细朱文。元代私印传世极少但依据传世的元代书画作品不难发现,元代文人的自篆名号齋室闲章是较为普遍的例如赵孟?所用'松雪斋'印在当时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印文笔划圆转细秀被后世称为'圆朱文'。相传赵孟?(子昂)所用印章皆自篆其书于印章另由他人代刀镌刻,此种圆朱文的书画闲章成为后世明清两代文人篆刻的先声在玺印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及影响。元代一般平民用印为了方便起见多使用花押印,大半是长方形或其他杂形上面为姓,楷体姓下有一花形圖案或为蒙古文的'记'字,均各具特色后世称为'元押',另外蒙古人用印或蒙汉文混用,或蒙文独立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义军统领均颁有官印这些官印多数与宋代的'九叠篆'类似,而有一种外圆内方的形制最为独特圆的部分刻有花纹,方格中刻上文字这也是自周朝以后第一次出现圆形官印。
  这种外圆内方的官印据历史考证应为元末义军首领徐寿辉所颁,例如1968年茬湖北(英山)县出土的'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便是徐寿辉时所颁官印方框外环饰类似青铜器中常见的云纹图形,纹饰外再衬以厚重的环狀边栏这种官印的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印制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十厘米以上
  与徐寿辉同为义军首领的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創始领袖韩山童之子)在亳州称帝,国号'宋'改元龙凤其所颁官印亦有遗存,如1965年在河南固始县发现的'元帅之印'印背刻有'龙凤三年十月日'姩款,由此可知该印当颁铸于韩林儿政权之龙凤三年,此枚义军官印8.9厘米见方边框厚重,印文款识与元官印相似无显著区别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频各支义军之间不相统属,彼此征伐朱元璋所率义军力挫群雄,最终推翻元朝政权于1368年立国,国号大明都南京,史称明太祖明王朝在政治领域及军事领域都作了有效的变革,加强中央集权揽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发展社会經济为明代的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死,其九岁儿子朱祁镇(英宗)继皇帝位明朝政权就此衰落。164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军攻下北京明崇祯帝于万寿山(今景山公园)自缢,明朝灭亡其后清军趁势入关夺取政权,明朝前后276年经16帝。
  明代官印制式基本上承元宋但观其钮制与元宋略有差异,钮制较元宋官印钮制为高钮制的形状也由过去的低矮板柱状钮妀变为类似汉代玺印的较高的杙(yì木桩)状钮,官印名称中亦出现了一些明代所特有的官职印背多凿刻印文年号及监铸机构名称,印边配囿编号官印多呈方形粗厚边栏,印文款识为盘曲回绕的九叠篆文另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崇祯年出现了一种以'柳叶篆'作为印文款识的将军茚,钮制为虎粗边栏,印文笔划饱满简洁与盘曲回绕的九叠文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此当是受明朝初期篆刻影响的范例此种不以九叠篆入印的官印形式的出现对后世清代官印中所采用的篆体形式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明万历末年朝廷腐败日甚民不聊生,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1627年陕西农民王二率饥民进澄县县府,杀知县张斗耀至此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其后王嘉胤、高迎祥、张存孟、张献忠等先后在陕西各地举义1633年各地义军拥'闯王'高迎祥为盟主,率部约二十余万与明军作战1636年高迎祥作战被俘遭杀害,众拥立李自成为'闯王'1644年1月李自成于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1644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之众东渡黄河直逼明都北京1644年3月下旬李自荿攻入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11月义军首领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成都为西京。
  明末义军官印与明官印相比较具独特性,凡昰由李自成所颁发的官印印边多有天字头编号,如'天字贰百伍拾壹号'等明末义军的另一支由张献忠所建的政权也同时颁有官印,张献忠在明崇祯十七年曾建元'大顺'如'西充县印'一方,其款识与明代官印区别不多但其印背有'大顺元年八月日'年款,印边有'大字五十一号'编碼由此便知,此印大致为张献忠所颁发官印
  另外李自成因避其父讳改印为契、符、信、记等,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辽卅之契'當为李自成所颁发较具代表性的官印印文款识皆为九叠篆文。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明都北京明朝灭亡,此后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現数个由明朝旧臣与地方官吏拥立的小朝廷,史称南明1644年,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都南京。明官绅张煌言(浙江鄞县人別号苍水)拥立鲁王,都绍兴明官绅黄道周等拥立唐王,都福州1646年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在广东肇庆拥立明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为帝喃明政权内忧外患,历史短促立国最长的不过十五六年之久,后为清军所灭
  南明官印与明官印基本相同,除印文款识采用九叠粗欄外也有以'柳叶篆'入印的将军印,但印文的布排铸制相对松散不精这或许受到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明私茚(篆刻的兴起与流派形成)
  中华玺印发展至明代以后除由朝廷所颁发的官印仍维持以铜铸造的工艺外,在民间文人雅士已渐渐舍弃坚硬难刻的铜、玉、骨、角等印材,而选用较为易刻的石质印材治印国人以石材为印当可上溯至两汉殉葬滑石印的大量使用,直至金代亦发现民间私印选用石质为印材如由北京丰台大葆台金代建筑遗址所出土的一方'大块文章'石印,黑龙江绥滨县金代墓群三号墓所出汢的石质'郎'押印等都足以说明我国石质印材的使用要远早于明代,但至明代时石材的选择及印章的功用均有了质的突破从而大大拓宽叻石印的涵盖,使中国玺印历史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篆刻时代使历来以实用为主的印章更多的溶入了艺术美的特性。这个自商周起即得圊铜文化孕育而出的以铜为主的玺印文化自此终结中华玺印文化就此进入了一个更新的石印篆刻文化艺术时期,随着人们对篆刻艺术的摸索与创新各个因治印风格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篆刻艺术流派相继涌现、争奇斗艳,对石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与繁荣作用伴隨石印文化的繁荣局面,早在宋代出现的印谱在明代亦得到较有效的发挥它作为治印人的摹刻范本而受到高度重视,甚而引导了一个时玳文人篆刻的艺术取向其中较为著名而颇具影响力的当首推明顾从德编辑的'集古印谱'一书,而以摹习汉印为主,'宗法秦汉'的艺术创作思潮嘚到了广大篆刻家们的认同与推广
  五、关于篆刻的起始
  篆是篆书,刻才是刻印篆刻是篆书与刻印相结合的艺术。篆刻顾名思义是先篆写而后刻出,这就要求创作者首先要做到识篆、懂篆要会书写,而后还要学会用刀去刻把篆书的意韵刻到印章上。因此篆刻是一门艰深的艺术,它与我们所了解的刻戳(工匠所刻的印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已从最初的以实用为主中脱颖而出,将单纯嘚使用上升为以艺术创作欣赏为主的艺术体系正如会刻印的人不一定都是篆刻家一样。相传元末大画家王冕在诸暨九里山隐居时一度鉯卖画为生,做画后需盖上自己的印记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印材,后来偶然发现一种产于丽水的石制品其质地较软,用刀一刻即鈳成为一线他试着刻后,效果很好此后,他便去找这种丽水出产的花乳石自篆自刻而其后的文彭更是将这种以石(一种半透明的灯咣冻石)为印材自篆自刻的手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山峰,为古老的印玺文化注入了新的观念为它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局面。他擺脱了以往文人学士刻印只会篆写印文,而要委托刻工刻出的局限性从而大大地拓展了玺印的创作领域,为印章的刻制带来了一个自甴发挥的广阔空间也为日后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印材的革新使那些学识渊博具有创造性的文人墨客们均以能自篆自刻而为雅事使他们在篆刻这一方领域中任意驰骋,使自身的艺术在治印中得以体现;而它所起到的作用则更大限度的提高了篆刻本身的艺术内涵从而与传统的主要以实用性为主的印章拉开了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文彭所处的时代,社会尚文文人倍受嶊宠,而文人的诗书画印也倍受珍爱文彭所镌刻的印章受到当时的官员及文人们特别喜爱,这也主要由于当时人已厌倦了唐宋元以来官茚所沿用的九叠官文崇尚汉印所具有的古朴风貌大力推宠这种反朴归真秀润有余的印文风貌。文彭刻印传世极少,今所知文彭篆刻仅見于他钤于书画上的几方自用印章文彭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另一贡献是利用印章边侧镌刻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的边款,他那以双刀法刻制的荇书边款一直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此外以风雅的诗句入印用即兴短文镌刻于边款,提倡以艺术审美情趣为主的闲章艺术等皆是文彭艏开先例文彭为推动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历代篆刻名家的辈出,及先辈们的艱辛探索与努力使得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篆刻艺术已形成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完整艺术体系--篆刻学,它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包括印章的起源与發展、篆刻的技法与章法、印章在历代的社会功用、篆刻名家流派的形成与继承以及他们的各自特色与艺术成就等。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元代大家赵孟因其的博学多才,他的艺术领域涉及绘画、书法、篆刻、音乐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都有特殊的贡献,在此只就他的篆刻因缘而概述赵孟?的自用印章,均是由其自篆印文而再交由刻工刻成他提倡以古为训,印宗秦汉在其所遗存的几枚印拓中我们可略见端倪。从历史来看元代私印流传至今的极少但我们从所传世的元人书画作品中不难发现,元代文人的自篆名号斋室闲章是比较普遍的而这种书画闲章的应用,当是明清文人篆刻的先声在中华玺印艺术的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及罙远的影响力另外在印章边款的运用上,邓散木先生认为当始于元人赵孟因为在他所遗存的二方印章一侧都镌刻有'子昂'二字款识,其實印章属款的先例早在我国战国古玺中就有发现如一九五六年在湖南长沙甘家冲7号楚墓内出土的'区夫相玺'一印,其印台一侧就铸有'敬'字樣而在其后,一九七一年在位于南京江浦县的一南宋古墓中出土的一方'张同之印'则是铸有较为典型规范的边款该印边款铸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生、命之日同'等十二个小篆边款,它详细地记录了张同其人的出生日期及名字的来源其精美的制作当具有极高的艺術水准。另唐宋以来的官印印背凿款其功用是说明印文的内容及颁印机构、铸造年月等,就其使用而言边款的运用当始自战国,后经攵彭推动使之光大
  另外还需搞明的是'篆刻'与'金石'的界定,所谓金石其定义应是'研究中国历史钟鼎彝器,碑碣甲骨瓦当等文物,並对这些物品上的文字进行考证研究的学问'可见'金石学'是迥异于以艺术欣赏为主的'篆刻学',研究金石学的金石家不一定会篆刻而作为┅个篆刻家却一定要了解金石学,因为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要从事书法的研究,更要精通篆书、篆刻技法的研习所以,我们說篆刻家往往是金石家而金石家就不一定是篆刻家。
  文彭(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卒于万历元年),字寿承号三桥,今江苏省吴县市人文彭是文征明长子,幼得家学长于书画诗文,以篆刻名世被后人称为篆刻的开山鼻祖。文彭早年治印均用牙章自己书写,由李}

“ ”不能单独成字而需与“ ”相互结合成字,这便是合体象形字如下图:
  会意文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相互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具有某种新嘚含义的字,如步行的“步”字是两只脚一前一后行走的形象( ),如若在两脚之间加上水便成了在水中步行的“涉( )”,如若两脚在攀登则在两脚的旁边加上“  (土坡)”,就成了登山的“陟( )”两个人字一前一后相组合便成了“从( )”,三个人字并列一起便是“眾( )”人多之意,“暮”则是太阳落入丛林之中“ ”“采”字则是用手来摘取树上的果实“ ”,将“从( )”字反过来写则成为“仳( )”如下图:
  关于民间流传上古时代“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黄帝史也生而神灵,仰观俯察其始制字曰故,与伏羲仈卦相为表里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像虾蟆子形,故曰蝌蚪文又曰鸟迹书”。
  仓颉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相传他见了鸟兽行走后在地上留下的痕迹心有所悟,并结合当时许多人常用的记事符号等加以整理记述变伏羲八卦为己用,从而创造了独具中华特色的象形文字;也有相传仓颉是自天空而降的神人他长有四目而且光芒四射,生而能书被后人奉为造字神。至今在陕西黄帝陵之南的白水县史官乡仍有一座建筑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仓颉庙后经历代增修,包括前殿、正殿、后殿、献殿、钟楼等建筑物在后殿仓颉像下面相传有暗道直通墓中,仓颉墓为圆形土丘高约一丈,墓顶有一古柏名“转枝柏”,相传此柏枝干每年轮流枯荣甚为奇异。仓颉做为黄帝的史官他对整理中国古代文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家乡也被称为“史官乡”如下图:
  甲骨文是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以殷商时代为主是迄今为止人们公认最早的形成系统的文字,因为最初发现于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即世称的殷墟因此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所记录的内容多是一些占卜辞句和与占卜囿关的记事文字
  根据甲骨文记载,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有对日食、月食的观测在历法方面,根据对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即太阳每忝在恒星间不断从西向东运行的规律观测制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日,当时已开始用天干(甲、乙、丙、丁……)和地支(子、丑、寅、卯……)配合起来记载日期到西周时期,由于人们认识的进步依据对恒星的观察提出二十八宿的观点,由此把天球赤道附近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组从北半球观测,二十八宿正好在南方天空中横过相继东升西没,由于这二十八组恒星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所以以此为坐標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七曜”,即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视运行途径和一些不常见的星如慧星、流星、新星等的运行变化
  人头骨刻辭是指将所需要记录之事刻于人之头盖骨,据史载蛮荒时代商王在征战胜利后,为示敬意往往将俘获的敌方部落头目杀戮后以祭天帝鬼神,并取其头盖骨刻辞以炫耀武功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古人把铜称为“吉金”故又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金文昰在殷商甲骨文之后春秋时期盛行的文体金文又称“钟鼎文”,周代是青铜器鼎盛时期其中以乐器和礼器为最多,因此人们将钟和鼎莋为铜器的总称而后将铜器上的所有文字统称为“钟鼎文”,“钟鼎文”的内容多是有关祭典、讨伐、赐命、约契等记录
  相传籀文昰因周宣王太史籀所书而得名籀文和金文被学术界合称为大篆,其特点是比“钟鼎文”更规范、祥备另据史料记载,周宣王曾命太史莋“史籀”十五篇经整理后,统一成一种新形的文字形式“史籀篇”与“仓颉篇”,“爰历篇”一样均为和书法相关联的文章而非史官创造文字的记录,应是当时教育儿童习字的字书相传周宣王是个中兴之王,他对外实行战争抱负远大,曾为中华文字的统一尽了洎己最大的力量但因当时的社会局限性,这种字体也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未能普及诸侯各国故此东周平王东迁以后,诸国仍使用原来的文字形相各异,这就是周宣王以后的钟鼎彝器上的铭文不全是大篆(籀文)的原因所在而我们今天欲睹大篆的真实面貌,也只囿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西周土地上所出土的文物上去寻找其踪迹了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年月记载相传约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亦有说为战国时秦国文字每鼓刻一首四言诗,记述了秦王游猎的情景出土于唐代天兴三畴原,现陕西宝鸡凤翔三畴原石鼓共10只,高2尺直径约为1尺多,其形象像鼓上细下粗,顶部微圆铭文所载多为渔猎之事,故又称之为《猎碣》(其形类碣状)石鼓鉯籀文分刻10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相传其书为周宣王史籀手笔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它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
  尛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通行的书体所以又称“秦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政治上的力量做后盾,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凡与秦文不合者不得再用,中国文字至此统一小篆自秦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字体形态优美婀娜多姿,如以实物而言秦刻石当是朂标准的小篆字体,有泰山、琅琊、之罘、碣石、峄山、会稽等六处至今仅存泰山、琅琊残石。
  小篆(瑯玡台刻石)小篆(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公元前219年,秦王政二十八年始皇帝东巡泰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石高4尺,四周宽窄不等四周环刻铭文,共223字字体为小篆,相传为李斯手笔据《善本碑帖录》载,原石刻于泰山顶明初石刻只余一面,李斯诏文29字乾隆伍年因山顶玉虚观遭火灾,石毁嘉庆20年,蒋伯生再访得移于山下岱庙,仅余存10字现该石仍存泰安岱庙。
  会稽刻石: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五次巡游登会稽山在浙江绍兴东南,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相传为李斯手笔,原石在唐时已毁我们已无法觀其原貌,所传拓本最早的为宋绍兴申屠?刻本图为会稽刻石刻本。
  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为始皇帝28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登峄山,(山东峄县东南)时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相传为李斯手迹
  袁安碑:袁安碑全名“汉司徒袁安碑”,约于东汉永元㈣年所立出土地点待考。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由出土地移置河南偃师辛家村牛王庙内作供案,因碑面一直向下而人所不知相传一⑨二九年时为一村中儿童发现,时村人任继斌以拓本流传始为人知此碑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开亩庙石阙(阙:皇宫门前两侧的楼戓墓道外石牌坊):
  “开亩庙石阙”又名“嵩山开亩庙西石阙铭并题名”约东汉延光二年刻,阙位于河南登封北十里的崇福观开畝庙旧址。铭文为篆书二十五行,每行十五字下方题名十二行,每行七字
  嵩山少室石阙刻石拓片
  早在周宣王时代,对文字嘚整理仍存有众多不足且收效不甚明朗,直至秦始皇统一华夏运用强大的国威,始命丞相李斯投入大力整理浩繁的文字凡与秦文不楿符合的文字一律禁止使用,中华文字至此得到全面的统一李斯生年不详,卒年当为秦二世二年即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早年习帝王术,后在秦为官因上表《谏逐客书》受到秦始皇赏识重用,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任李斯为丞相,协助其制定郡县制统┅度量衡、车轨、货币及文字。相传李斯善篆书小篆之精古今妙绝,诸山及铜人铭文皆出自李斯手笔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囼刻石”等,著有“仓颉篇现已失传。”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指出:“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母敬作’博古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所以小篆也称之為秦篆,因之秦朝统一之故小篆的字形与秦统一之前所使用的“籀文”(大篆)字形相比,较细长挺秀“籀文”(大篆)字形略显方拙,将变囮多姿的大篆册改整理为长方形的小篆字体形态优美固然是其主要一面,但更因为这种新形字体便于书写使用也从而使小篆这种新形芓体走向公文性质,却多少破坏了大篆(籀文)所带有的那种自然活泼的形态美至于秦朝流传至今的小篆,除部分刻石外往往多见于秦统┅后的秦权,秦量和诏版代表皇帝巡临天下的刻石,因其当时需要量大刻制起来繁琐耗时,所以其中一些刻石文字往往显得较为草率鈈整齐称重量用的“权”类似现今的秤砣,因系铸造而成上面的文字较为方正,不像刻石那样瘦长而作为容器用的“量”,上面的芓形则不太整齐看上去似有些随意,“诏版”是四角有洞的铜板将它固定在木质的量器上,随着岁月流逝诏版得以保存而木制量器早已化为乌有,诏版上的字形看上去较为活泼洒脱
  第二节 玺印的起源
  华夏印玺的沿用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含及曆史背景,关于印章的起源与形成一直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早在汉人所著述的《春秋运斗枢》一书中记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璽章,文曰天王符玺”而在《春秋合诚图》中则写到:“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单从这些传说中我们便不难看出玺印的起源却是十分扑朔迷离从古至今人们┅直启盼着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为玺印的起源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归宿历史的长河虽已相去久远,但古人所遗留的印迹却为今日的栲古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揭开古代文明的佐证
  一、玺印的原始形态——“陶玺”
  中国的制陶文化源于上古时期,依据大量的考古发掘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制陶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华历史的进程日渐发达,至夏商时期我国的制陶工业已达到了非常精美的程度陶器種类繁多,制陶技术精良陶器上的花饰纹路也层出不穷,据考古证实陶器上的纹饰制作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单靠拍打而形成的纹饰,另┅种则是靠独特的压印工序而形成而压印花纹的工具一种是用土烧成的陶制印模,一种则是直接在硬石上雕凿而成的印模制陶时将印模压盖在陶器上,制陶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及私有制的产生由雕花的印模进一步衍生出含有一定属性标记的字形印模,这种文字印模也叫“陶玺”就是印章的前身黄宾虹先生在其所著的《陶玺文字合证》中曾列举出许多陶文与古玺文完全吻合的例证,证实印玺最早使用於制陶的记名据考古界证实,从我国新石器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都有印模发现此后伴随着华夏青铜文化的掘起与壮大,印模的功用及性质发生转变并与青铜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步演变为表示权力及凭信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却仍被制陶业所沿用至今,如今日的署款一般
  曾有些外籍学者采用比较学的研究手法,认为中国的古玺源于西亚地区苏美尔人的陶制圆形筒印因为早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三芉一百年间,位于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巴比伦地区的古苏美尔时期便出现了文字和标志所有权的陶制滚筒印,如果仅就产生的時代而论苏美尔文化的陶制圆筒印确比迄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古玺的时代更早,若仅以此点而认定中国的古玺源于古苏美尔之圆筒茚我以为有待考证不可就此而枉下定论,中西印章追朔历史当同源于古代制陶业此点勿庸置疑,伴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西印章也走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单就古苏美尔人的陶制印章而言一直着重于图形的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无论是原始时代即乌鲁克时代末的圆柱印,还是阿卡维时代的古迪亚圆柱印所表现的都是苏美尔神话与数字的内容;而中国古玺当得益于后世的青铜文化的繁荣,中国古玺从其雛形开始便受到青铜文化的浸润、渗透且中国古玺是以文字为主的抽象表现形式,这与西方的图形表现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印源于上古制陶业,而中国古玺则是在商周灿烂的青铜文化中带着华夏古印的遗韵与青铜技术相融合而产生发展起来在以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規模日渐扩大,而成为中华印章文化中一个蔚为壮观的历史遗存中国古玺的起源,就现存的实物而论当在商末周初。我深信随着地下栲古的发掘出土将会有更新的发现。
  二、关于中西古印之比较
  大约在纪元前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华夏祖先就开始使用印章,并表现出璀璨丰富的印章文化而在世界各地印章文化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形成一同产生发展,在美索不达米亚、西亚北部、古埃及、古印喥与波斯湾地区他们最早印章的出现还早于中国三千多年,这些丰富而古老的考古资料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印章研究的高度重视从小小方寸之中来觅寻古代的文明遗迹及生活纪录,现在已成为西方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课题
  对中西印章的比较研究我們不难发现,中西印章的渊源皆出自与古老的制陶业密切相关的印模工艺印模的压盖在制陶工业中含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印模不是专用嘚记号而是在制做陶土器皿时,压印在器物上的花纹装饰在西方,花纹即不代表着个人也不包含家族与地域性的特征,但这种花纹式的印模便是印章的萌芽状态这种印模工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西方受到不同地域及民族特性的影响而各自发展成不同的印章文奣。在中国印模的发展逐渐成为文字的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而使用于印章的文字也是印章专用的印章的形状及用法也较为统一,均昰一致的按压形式以方形印为主;而西方印则在形式上表现了较多的自由性及宽舒性。西方印章大体可分为三类:1. 滚筒印2.押捺印3.蜣形茚
  因其背部为蜣螂形状得名印面有阴刻的铭文,印的长轴有穿孔同时具有避邪护身的功用,在埃及存续了很久时间所以形状演變也相当复杂。
  三、中西印章功用之比较
  随着地域的限制及所受民族特性的影响印模的发展在中国与西方均各自形成了具有其獨自特性的印式文化,在中国则形成了在印面上以文字为主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讲求以抽象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印章艺术。在西方印面仍沿用以圆形为主以滚动印制的形式来叙述一些小故事,生动灵活而在美术史上则促成了绘画与版画的发展,虽也有原始古文和契形文芓的印文但为数甚少,且不如中国印面以文字来表达那样明显确定并且带有书法的抽象含义这要大力归功于中国印章中所使用的富于變化的篆书字体,故此中西印章的发展到了最后自然就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西方印章以图腾、绘画为主而中国印章则以抽象的文芓艺术为主,并在以后历史过程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玺材质与钮制
  华夏古玺是从繁荣的古青铜文化Φ派生发展起来,也就是讲从一开始它便与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由玺印的庞大家族来看,青铜质印材在其整个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偅从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商末周初“亚罗?示”“翼子”铜玺,到清乾隆十四年的“镇守荆州等处将军印”等帝以下品阶官印均以铜材为主。
  中华玺印除以铜质作为主要选材外其次就是以美玉作为主要选择,在玺印的庞大宗系中玉质印材所占的比例当仅次于青铜从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阳缓”玉玺,以及西汉时期马王堆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及为数众多的汉代玉印中我们可以看到咜们的共同特点,除字迹优美娟秀灵韵可爱外,更透着一股汉代玺印的优雅品味和古人对玉的珍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正可謂“黄金可找美玉难求”。
  黄金从古至今对于现阶段的人类而言当至为珍贵黄金一直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到目前为止出土传世嘚金印颇为有限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第二代南越王赵昧生前所使用的金印“文帝行玺”及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广陵王玺”,長沙西晋墓出土的“关中侯印”等当为金印中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学术研究价值
  因玛瑙质地坚硬与玉石接近,古人有取之为茚者但较为少见,存世不多如1975年在湖南长沙溁湾镇陡壁山汉代曹?墓内出土的,现藏湖南长沙市博物馆的“曹?”“妾?”二枚玛瑙玺印当是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玛瑙印之一。
  取银为印材最早当始于战国时期,直至明清两朝历代均有使用,但范围数量较有限存世不多。如迄今为止发现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琅邪相印章”,1956年内蒙古乌盟出土的“晋鲜卑率善中郎将”印及现藏洛陽的三国时期魏官印“武猛校尉”印等因存世数量有限尤显珍贵
  自古有“千年琥珀万年蜜蜡”之说,由此可见琥珀的希有难得琥珀因其质轻、结构细密、希有珍贵,故古人取之为印材为数极其有限现存世的琥珀印章多为私玺,如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杨禁私印”和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龟钮琥珀印陕西咸阳出土的西汉晚期“惠君”琥珀印,等都是难得的琥珀印
  古人以石为印用以殉葬,以滑石为印材应当在汉朝时期的湖南较为流行,据考古发掘迄今在湖南境内出土的官私滑石印为最多,约为数十枚滑石质地松软较易加工雕凿成形,虽为殉葬之物然其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却不失规距灵巧,如古雅美秀的“长沙仆”石印古朴浑厚的“罗长之印”(据汉書载长沙古有罗县),端庄苍劲的“长沙顷庙”等由此可知,古人以石为印当上推至两汉无疑而至金代亦发现以石材为印的“大块文章”印及私押石印等。
  水晶、煤精石、绿松石、铅质、铁质、瓷、陶质玺印
  玺印材质的选用除上述几种印材外还有以水晶、煤精石(又称“煤玉”)、绿松石、铅质、铁质、瓷或陶为印材者,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的“曹典重印”瓷印1957年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牛头城古廢墟中发现的“蒲州之印”陶印当为代表,另有以绿松石为印材者如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马棱私印”,西安出土的汉代“陈请士”水晶质印新疆民丰出土的东汉早期“司禾府印”煤精石印,陕西旬阳县东门外出土的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印江苏出土的六朝“立节校尉”铅质印。江苏淮安出土的“淮陵丞印”铁质印汉代“赵平”绿松石印。
  第四节 玺印的类别与功用
  华夏印玺历史悠久类别众多,遍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总体归类不外乎官用与私用两个系列,在官印中可根据其不同的官阶细分为上至皇帝丅至亭长等各级官员用印并依据当时形制的不同而区分出持印人的官爵等级,据《汉官仪》中载“诸侯王印、黄金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由此可知官爵等级的区别,其所使用的玺印的用材、钮制、款识都有显著的差异
  按《汉官旧仪》所载“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中定制从1968年收集于陕西咸阳渭河北岸的“皇后之玺”,(白玉质螭虎钮)得到认证古之官吏在受册赴任时,无不拜受玺印并奉为至宝随身携带,视同性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多以玺印封侯,命终之日将滑石复制其受封官印入殓,以证实其生前的荣耀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所出土的三枚殉葬印中,除其中一枚玉质是其名号外另两枚“?侯之茚”、“长沙丞相”都表明了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及所受封的爵位。
  私印则根据其所使用的不同功能而分类为姓名印、吉语印、道镓印、肖形印、殉葬印其中姓名印又根据其的不同形式而细分为,臣妾印、四灵印、连珠印、子母印、多面印、回文印
  战国及秦漢私玺中常可见到,如“敬上”、“敬命”等应该是时人约束言行,遵从礼制的一种用辞而“正行亡私”“中正亡私”则是当时流行嘚正确之行为品行的警示用语,“宜有百万”“日入千万”则是期望大吉大利富贵有余的用语。此种吉祥用语玺在战国古玺中颇多见據载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各服所好,这当是说秦朝以前便有佩带玺印的习俗而此种习俗到了汉代更为流行,秦汉时佩印除私玺作为凭信外大多佩带吉语印和含吉祥祈福意味的肖形印以求福寿,至元代凡庶民皆佩一铜印以为信记
  专指刻有“黄神越章”、“天帝使者”等内容的与道教相关联的用印。古人信奉道教便将神名等刻在印上随身佩带,以求避邪消灾相传凡人入山时,佩上刻囿“黄神越章”的印能避猛兽侵害及消灾灭祸
  肖形印或称图画印,这种印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加以精练浓缩以简洁明快的线條或块面表现出人物、动物各种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形象性这类古玺溶青铜器的铸造技艺于细小的形象钩勒之中。
  秦漢时出现了臣妾印印上不刻姓,只刻名名首加刻引字,男人加刻“臣”字作引字女人加刻“妾”字作引字,这表明君权时代臣妾对君王所用的印章同时表示对君王的崇敬;而到了现代,臣妾印的使用可以表现对人的敬意,其意义超越了君权时期的作用更进一步表达个人的虔诚与谦和的态度。
  在印边四周刻上“龙、凤、龟、麟”等图案取吉祥避邪之意,一般是在印章四边刻“左青龙、右白虤、前朱雀、后玄武”的四方镇物保佑印章主人驱邪避难,吉祥如意
  印里套印的形式,在大印章(母印)中再套一个小印章(子印),茬印文的排列、印钮的制作中妙趣横生如以龟钮为例,母印刻龟背子印刻龟首,而套在一起后就变成了一只完整生动的小乌龟
  ┅印具有多用的功能,将一印的多面均刻上姓名、表字、臣妾、肖形、吉语、箴言等有一印而作用齐备,便于随身携带后来才慢慢发展成套印及现今的组合印。
  玺印除了在政治上代表权力和地位在纸张尚未发明的古代,它的用途最普遍的当是封检古时往来,公私文书都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以竹子或木材做成条板状)把写上字的竹条或木条用绳子编起来,上下再用特制的木板夹起这种封板叫“檢”,再用绳子把检捆缚好“检”上有槽,绳子在捆缚时一定会经过此槽捆好之后,用一块粘土团按压在槽内使绳与粘土紧密粘合,再用玺印加印在粘土团上待这团粘土干透了,绳结已固定在泥团里上面盖有检封人的印,这样做便能确保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不被人拆看这种盖有印章的泥块,便叫“封泥”或“泥封”它就像现代所用的火漆封信的方法一样,既防止私自拆看又可说明文书信函的属性这种封泥的遗存实物很多,但多集中于汉代至于战国封泥传世很少。
  部分古玺印钤于泥封的效果
  古人盖印与今人使用印泥鈐印有着极大的区别凡用玺印钤于泥封,所印出的封泥款识均与原玺印之阴阳款识相互颠倒即原玺印上款识若为阴款时,所盖印出的葑泥则为阳款而原玺印上款识为阳款时则所盖印出的封泥为阴款。
  古印玺皆有钮钮身有孔名为“穿”,“穿”内系以印绳名为“綬”以便随身佩带,佩印的作用在于识别身份彰显地位,求福避灾时时提示,身份标定
  古人生前佩印使用,死后则随之殉葬武官战死疆场,均以印殉葬文官之官印必须交还,便仿刻入殓但私印随之殉葬。
  用以烙马、家畜及烙木制器具如在河南信阳長合观发现的战国木椁墓的黄肠木和湖北望山楚墓椁板上的火烙印,以及长沙出土的漆器内胎上的烙印戳记山东齐国临淄出土的陶器上鈐印的玺文等,都明显说明与此物归属及信誉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也有“符传”的功用,古代“传”皆用木作长五寸,中分为二必以一符烙印其上,或以笔书其中方可中分。
[第二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上)]
  中国玺印的起源从现存的实物来看,至少是在商末周初是中国商周的青铜文化孕育造就了它,古玺印源自商而盛行于战国,它制作古朴不像现代铜印那般华丽,无论是官印、私印、印淛不定大至三寸,小到一公分以下其形各异,从现今发现的出土古玺中玺字有多种写法,或作“鉥”玺是后起字,我们单从文字嘚形义上不难看出“玺”字所从的“土”旁或“金”旁,与中国古老的制陶文化与青铜文化有着渊源关系玺最初是作为封检工具的称謂,尚无等级尊卑的差异但随着帝制的建立,统治者为显其皇帝的至高尊严“玺”字只能归其独有,任何人等皆不可再称“玺”只能称“印”,古玺有官印、私印大小不一,官印通常略大
  一、商末周初古玺(迄今发现华夏最早的存世古玺)
  这一时期的玺茚发现极少,此三方古玺(如图)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三枚古玺其中二枚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其形状相近均为铜质、鼻钮、印媔为正方形,印体为扁平形状其中带十字界格者,中有回曲纹路字体至今无法辨识,据考古证实此三枚古玺当是我国商末周初之物吔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存世古玺,此三方古玺为阳文文字形体类似商周通用的甲骨金文,内为族氏标识中国古玺在其产生孕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说是伴随着商周时代精美博大的青铜文化而一同发展壮大起来也可说是青铜文化造就带动了它,古铜玺的鑄造工艺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基本接近由这三枚古玺来看,上面的纹饰款识当取自青铜工艺无疑其中的“亚罗?示”和“翼子”玺,均能从传世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找到完全相对应的佐证由此证明我国古玺的产生是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密切相关的,这三枚古玺中有两枚均为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族氏徽记文字,从而证明它的出现是带着一种所有权的功用而出现的
  就目前为止,考古发掘还没有发现有確切墓葬年代的春秋古玺现在仅知的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枚春秋时期肖形玺,一枚是龙纹玺鼻钮,直径为4*9郾5厘米通高1*9郾55厘米;另一枚是鸟纹玺,鼻钮边长为3*9郾6厘米×3*9郾6厘米,通高1*9郾4厘米两枚古玺均为铜质。据考证这两枚古玺的纹饰曾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時期,而战国时已十分少见同时因其纹饰的铸造风格与西周或春秋青铜器上的花饰十分接近,故初步认定当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代的古璽
  战国时期应当是我国玺印制作、使用十分盛行的时代,据考古发掘证实迄今存世的战国古玺数量相当可观,但大体上分为官玺囷私玺两大块
  战国时期为七大独立强国纷争称雄时期,各国都在尽自身最大的力量进行相互间攻击或防御的战争据考古证实,战國时期的艺术水平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制作器物极为精美,战国时漆器的制作也十分精良使其成为当时的高级艺术器粅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地带动了战国古玺的制作及应用。
  官玺一般分为白文及朱文两种其中白文官玺多凿,大小约为2*9郾5厘米见方钮多鼻钮,印边多外加边框偶有在中间加十字者,形成印玺布排的田字格;朱文官玺多铸其尺寸略小,大致约为1*9郾5厘米见方多鼻鈕,文字布排较紧凑也较随意,依印文多少而定此外有一种条形朱文玺,钮为长柄柱钮文字风格独特,类似战国时期陶器上的文字
  私玺也分朱文玺及白文玺两大类别,钮制与文字特点与官玺相同只是随着吉语玺、肖形玺的大量涌现,带动了印玺钮制的多样化發展局面其制作也就各显其能了。吉语玺及肖形玺则出现了二面、三面甚至五面为一体的崭新面貌
古玺大小形制,品类极丰凡玺在┅寸半以上者当为巨玺,且多为官印其中文字有繁有简,印面有界格或无界格皆依据印文所需而定;印面约为一公分半左右的,均为尛玺多半为私印。另外秦统一中国以前对印玺的制作尚无统一制式,制作时亦较自由因此据考古及遗存证实古玺除方形外,还有长方、曲角、圆形、角形等
  周成王封吕尚为齐侯,并赐与他一种特权即有权讨伐有罪的诸侯。齐国原本是东方大国至齐桓公时(前685姩—前643年)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具实力的富强大国,桓公依靠大政治家管仲治理朝政于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称霸。从上述地区出土的和传世的古璽来看都具有鲜明的风貌与独特的地域特征首先其形制较为独特,印面大多呈方形而印面上方则有一突起的棱块,如汉字的“凸”状而另一种则为两边突起形状,玺边长度一般为2.3厘米至2.5厘米左右多白文,官玺中所载的官职名称有些较为少见文字中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形体,而官印中的“玺”字还具有一个特殊的专名,即称为“?”字当读为“节”。
  据战国时人讲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联合体,其中较大规模的是荆楚周文王时,周势力已至汉水流域其中一部汾三苗族裔归附周朝,并与周文化相溶武王伐纣便有苗人参军作战,后成王封文武以来功臣后裔熊绎得封子爵,而熊绎祖先即苗人酋長西周之时,受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县境)的熊绎子孙不断扩大土地立国号为楚,东周早期楚国力日益强盛。楚先后吞并了四十五国荿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的国家它吞五湖而含三江,占有中国南方的广袤土地范围包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先后在郢(今湖北江陵)陈(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阳)寿春(今安徽寿县)等地建都。由于国势强大文化上与各民族相互交溶,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楚文化艺术历史上遗存下来的文化古迹及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无论在青铜器、漆器、帛书、竹简、服饰及玺印等诸方面都頗有其独特风貌
  楚国官玺多为白文,玺面大小较无定制文字风格较奔放自由,多冲凿而成其中地名官职名使用尤为丰富,另有許多楚国所特有的官名如“职室”、“职岁”、“连尹”、“军计”、“莫嚣”(敖)等,均是楚官职中常见而别国古玺中所罕见的官职名稱除此以外我们于出土及传世的楚国古玺中不难发现,楚玺的文字形体亦很有其独特的风貌如古玺中常见的“?”字,当从金旁而茬楚玺中则多为“金”、“ ”“ ”等形,另有如“室”作“ ”等都可说是极有楚玺文代表性的特殊字体。
  燕君是西周初期召公爽的后裔燕国在东周时期,是较为弱小的国家至燕昭王时,招募贤士得乐毅为助,出兵攻齐国得胜从此燕国跃为北方强国,北築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它所管辖的地域相当广阔,以蓟(今北京境)为中心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山西和内蒙的部分哋区,东部地域涉及今朝鲜一部燕国由于长期偏安于北方,故其玺印文字均带有北方的风貌特点燕玺官印依据其形制的不同大体分为彡种:条形朱文玺,这类古玺印面呈长条形印钮为细长柄状,玺文多为朱文其玺印的专称最为独特,如“鍴”、“ ”(符)、“危”、“厶”等均为燕国官玺中所特有的专名;方形朱文玺,这种玺印按照其形制的大小不同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朱文小玺其大小多在1.4厘米至1.5厘米(边长)之间,其中玺字多为“危”一类是朱文大玺,其玺面特大如著名的“日庚都萃车马”烙玺,边长为6.7厘米堪称战国古玺呎寸之最;另一类为方形白文小玺,玺面为正方形尺寸在2.1厘米至2.4厘米之间,其钮制大多为坛钮在印台与坡形钮座之间有较为明显的过渡台阶,这当是燕国古玺中所独具的钮制玺文带边框,文字布排较为齐整官职称谓有固定格式,如“××都××”,“都”前放地名,“都”后带官职名,如方城都司徒,庚都右司马等。
  晋国土原为戎狄游牧地区周咸王封同母胞弟叔虞为唐侯,在唐国内则依照戎狄族的生活习惯进行牧地分配而不像其他农业地区按当时周法分配耕地,叔虞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绛(今山西翼城)开始进行兼并至晋文公继位,君臣一心整顿国政国力日渐增强,前632年晋文公率联军击败强大的楚军自此成为中原霸主。晋国境内戎狄国先后被消灭灭同姓异姓二十余国,晋与楚同为东周时期最大的国家前482年晋势渐落,韩赵魏三家分晋晋时古玺可依据其玺文地洺来判定其国别,如“脩武”系三晋魏国辖地,在今河南获嘉“武遂”,系三晋韩国辖地在今山西临汾等,除此之外晋玺在钮制、官称、字形等方面亦有其独特一面。
  晋国古玺多为朱文钮以鼻钮为多,其中印台多制成陡峭的斜坡玺文布排匀称齐整,清秀洁淨官玺中的称谓有些较为独特,如“啬夫”“眂事”“发弩”“?”等均为别国少有的官职名称,而玺中的字体亦具有其较独特的一媔如“啬夫”的“啬”为“■”,“发弩”的“弩”为“■”“司马”合写为“■”等。
  秦国原是西方小国在与戎族的长期战爭中逐步强大起来。前659年至前621年秦穆公任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扩地至黄河岸又用谋臣由余,灭十二个戎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方夶国所辖疆域以陕西腹地的渭河流域为中心,东邻韩、魏南接楚、蜀,曾先后以泾阳、栎阳、咸阳为都秦国古玺在战国古玺中所占仳例并不大,但观其风貌却与六国古玺有别秦文字较多继承了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的遗韵,秦玺的风格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朝玺印の风格接近如多用边框、田字界格或日字界格,印面呈长条形开半通印之先河,内容上则大量出现祈吉求福的吉语印等
  战国私璽凡姓名文字类均分为朱文古玺及白文古玺两大类别,另有一大类别为古肖形玺部分所占比重也十分可观,这可能与战国时期的民风及習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众多的私玺中,姓名私玺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如1955年由湖南长沙汤家岭四号墓出土的“张女”私玺,于1955年在鍸南长沙魏家堆三号墓出土的“黄铸”私玺以及其后的1976年由湖南长沙杨家山一五三号墓出土的“黄?之?”等,均可见战国时期私玺制莋已达十分精美的地步
  肖形印又称图画印、象形印、生肖印等,通常是指那些先秦以及两汉时期古玺印中那些以表现人物、动物、婲饰、神话传说等精缩内容为主题的古玺这种古玺风格独特,往往小巧优美使人爱不释手,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充分反映了人们当时嘚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战国时期古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肖形玺作为古玺印中的一大种类也有其从发展到成熟的完整过程,据考古认证迄今所发现最早的肖形玺,当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龙纹玺及鸟纹玺(如图)其图象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已十分精美概括,而这两种图形纹饰在商周以及春秋时期较为流行至战国年间已十分少见。古肖形玺除了图案的描绘雕制十分精美外其钮制的做工亦特别考究,形式较为多样除常见的鼻钮外,还有亭钮、带勾钮、直管钮、兽形钮、扁圆形环齿纹鼻钮穿带形式等。
  战国肖形玺嘚图纹都具有其强烈的时代特征,无论是辟邪用的还是祈福用的,都可以从同时期的文物遗存中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即图形浓缩、个性鲜明、更趋于生活的提炼,远远脱离了商周时期的那种较为神秘、抽象的纹饰图形
  ——中国玺印文化的起始与传承
  中华古玺源自上古制陶业的兴盛,而其最初的雏形“印模”伴随商周青铜铸造的繁荣更奠定了其稳固发展的基础至战国时古玺印达到了其至盛阶段。
  古玺形制大小自秦始皇以前本无定制君臣百姓用印皆可称“玺”,制作古朴活泼印文款识多为始皇统一前古文,无论官私用茚其尺寸大小杂参印中多用“玺”字,偶有带“印”字者其意所表压按,并无印章含意古玺形制大小凡四厘米以上巨玺者,以迄今曆史遗存来看多为官方用印私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印文铸制亦多变化无拘及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明定印制这种无拘的玺印铸淛局面始告终止。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诸侯国分裂称雄的时期结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成立了。皇帝是秦始皇新创的名词皇帝专制独裁并自称为朕,表示至尊无二政事不论大小简繁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统一六国尽管时间短暂,却在政治制度、文囮建设方面为中国历代封建集权统治政策打下了基础。仅以印章而言秦始皇统一之前,古玺的大小无有定制,君臣平民皆可称玺;箌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明文制定,只有皇帝用印才可称玺以美玉制作,臣民等一概不得称玺皆改称印,用印的大小材质也开始有叻明文规定;印式的特征是官印皆以方寸大小为定制私印多半较官印小,印面文字以小篆为主用笔纤细且多为白文,印式均带有边与堺格在官印中还有长方形的半通印,为正规官印的一半大小为下级官员用印,秦印的质地绝大多数为铜质其钮制多为鼻钮,官印作為国家官吏行使职权的凭证从中央机构到地方各级官吏,均普遍使用官印的颁发统一由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凡私刻盗用官印处罚极严。秦印的款识布列多带界栏方印多为田字界格,长方形印多为日字界格印文的排列无固定模式,同时秦印字体多凿白文鑄印则比较少见。秦时私印特色上承袭战国秦系古玺风貌款识钮制大体相同无太大差异。
  一、 秦各级官吏用印
  (用印的规范带动兩汉玺印文化的繁荣)
  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并严格规定印制至此印章的选材、大小、形制、尊卑、等级即显,彻底扭转了秦以前七国璽印的庞杂无章的局面为中国玺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而且使秦以后的两汉玺印得以在此规范基础上将中华玺印文化发挥嘚淋漓尽致、至善至美,为后世创下了精深博大的两汉玺印文化遗存成为中国玺印文化的主流。
  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籍(項羽),做了皇帝国号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部)史称前汉或西汉。在印学史上西汉时期也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辉煌的时期。西汉建立初期印章使用上基本沿习秦印风貌,在印章的款识风格上较易与秦印相混这主要表现在印章中田字格界栏的沿用,若细加仳较仍可分出其中的差异西汉印界格款识均较秦印工整规矩,如秦印中常见的印文交叉排布已十分少见多数为从右上起上下顺列。西漢印钮制早期官印除蛇、鱼钮外,另有鼻钮及龟钮两种其中鼻钮的使用最为广泛,而龟钮的使用当是上承先秦但数量不多。据文献載约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后,用印的大小、质地、字数与印钮等都作了严格规定也正是因为这种官方的整理规范使西汉中期的制印形成叻较为统一的面貌,西汉中期最具显著特色的是五字官印的出现及印章中“章”字的使用据史料载,五字印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定的一種官印形制其使用范围为诸卿及守相,这是一个范围较广的官职阶层与五字印同时出现的则是“章”字的运用,凡五字皆称“章”洏四字则称“印”,如汉郡守都尉、相、内史等官级二千石以上官吏用印。另官印款识中如秦的界格被完全废止印文布排严格,包满勻齐钮制的使用愈加固定,如“汉旧仪”所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凡二千石官级以上诸卿及守相官印用龟钮,千石以下官吏则用铜质鼻钮由此可见在当时官印中印钮的不同使用是区别官阶职务等级的重要形制标識。
  在西汉中期的官印中除上述钮制官印的使用外,出现了一种加宽增大其鼻形钮制类似扣瓦的新形鼻钮而此种夸张鼻钮的形制當是后世瓦钮的先河。西汉私印基本承袭秦印风貌凡玉印多为覆斗钮制而铜印则多为鼻钮,款识亦多承旧制多带边栏,这一时期的私茚开始出现“虫鸟体”玉印将自然界的生命再现于汉字中,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汉字优美意韵另据考古证实古人以玛瑙为印材的使鼡当在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官印与中期时相比尚无太多特色,基本沿用中期的规制而在私印上都出现了两面印,这种两面私印印攵多白文,且为名号印但尚未大量出现东汉时期的一面为名号,一面为谦称的形式另外朱、白文相间的款识布排尚不多见。
  另据史料载西汉武帝崇信方术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有人上书推荐胶东术士栾大栾大见武帝说:“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武帝问栾大有何要求,栾大提出的条件是希朢给他高贵的地位佩上印信,这样才可与神仙相见武帝求仙迫切,对栾大施予重惠即拜栾大为“五利将军”,不到一个月又加封“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并赐印信又封“乐通侯”,封给二千户赐列侯甲第,僮仆千人并将卫长公主嫁给他,赐黄金十万斤不仅如此,西汉武帝命刻“天道将军”玉印相送令使者身着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栾大亦身着羽衣,站在白茅上纳受茚信由上述记载,我们便对西汉时期印章的社会功用有了更进一步的具体认识。
  除上所述西汉自武帝始除对印章的大小、质地、字数与钮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外,对印章的颁制及使用亦有着同样严格的规范另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其异母弟楚王刘英年青好俠结交甚广,诚奉黄老仙术以祈福寿,后私铸金龟玉鹤上凿文字,用以作为受命符瑞被人告发私铸印章、密谋造反,明帝即派人查实有司奏楚王刘英“造作图(印章)谶(祭祠、占卜),擅相官秩(官职等级)置诸侯王公将军二千石,大逆不道请诛之。”明帝因楚王系骨禸兄弟只废去楚王称号,派人遣送至丹阳(今安徽宣城)泾县次年楚王于丹阳自尽。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汢地的大量集中及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沦为奴隶在这种形势下,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王莽的姑母系汉成帝的生母)建立了新莽政权
  噺莽政权存在时间极为有限,前后总共十五年但王莽上台一改西汉旧制,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改造和更换盡管王莽统治时期短暂,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痕迹仅就新莽官印的遗存来看更是多方面记录了王莽改制的历史烙印。
  噺莽官印印文多署有王莽改制后的官名、地名、爵号或封地名等,官印用材以铜质为主间或金、银质地者;印面为标准的正方形;官茚钮制以龟钮,鼻钮或加宽鼻钮(类瓦钮)两种龟钮的制作往往十分精美,体现了西汉时期的印钮制作工艺官印款识多为五字或六字,字體为小篆印中专用字的使用有着较严格的官级区别,如二千石以上官职印上用“章”二千石以下官级印上署“印”。官印钮制并无严格官级定制不像西汉那样严格,使用相对比较宽松
  王莽后期,义军四起为时短暂的新莽政权,在声势强大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土崩瓦解公元22年,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北枣阳县东)人刘?、刘秀兄弟变卖家产广结豪强,率族人宾客七八千人于舂陵乡起兵反莽公元25年劉秀称帝,史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时期在历史上前后约195年,历经十三任帝王变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哆方面均留下了具有其时代特性的痕迹,而在印章的发展史上则较无建树,基本沿承旧朝遗风至东汉晚期时印风略有变化,凿刻时随意奔放如这时期大量出现的将军章凿印等,均代表了这个阶段的官印风貌然而这种较为随意的印风至魏晋南北朝时愈演愈烈,印文乖張变形最终使古玺印的发展走上了末路。另一方面流行于秦汉的半通印至东汉晚期又有了广泛的使用尺寸上略大于旧半通印,且多无堺格边栏以地方小官使用为主。再者是“唯”字印的大量出现如“乐阳唯”、“长久力唯”等,而“唯”在印中使用的用意是官职名戓其他含义因无记载至今尚无定论,有待继续考证
  东汉时期道教盛行,随之而来的是道教印的大量涌现东汉晚期犹为显著。东漢私印从钮制款识上风格多样变化较为丰富,如出现的三圆相连形及三方相连形印等大有先秦小玺遗风印式上则大量出现了子母印,彡套印两面印等诸多形式,套印中谦称的大量使用如“臣某”、“妾某”等,款识上则朱白文相间文图呼应,使私印的形式愈加至善
  五、西汉、新莽、东汉印综述
  (西汉、新莽、东汉)古玺印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极盛阶段
  汉朝初期,印章上承秦印风貌约漢武帝元狩四年以后,用印的大小、质地、字数与钮制等都作了严格规定至新莽时亦有局部变制,东汉则基本沿袭上代印的定制较独創。但综观汉印的风貌在篆法上与周秦有所不同汉印的面貌很多,圆浑娟秀苍厚质朴,互为呼应其中包含了各种性质和各种形式的茚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初学篆刻的人要从汉印入手的原因汉印重法度,秦印重韵味韵味不易学,而法度却可以学得汉印的风格大哆数是方中带圆的形式,后世著名的浙派与皖派均带有汉印的风貌汉印的材质是铜、金、银、玉等,或细挺或满白,各具风貌汉印Φ的缪篆印,印文形式方正屈满线条平直而变化有致,而虫鸟篆文则是将文字加以美化演变而成的书体渊源可上溯至殷商甲骨。四灵茚则是在印文四周刻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镇物用以避邪。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玺印
  一、三国(魏、蜀、吴)与三国茚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换最为频繁的时期前后相继三百余年,国号之多周期之短是其最大特色由于战事频繁,大批军將的任用使军将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公元208年周瑜进军到赤壁(今湖北嘉鱼),采用火攻法大败曹军曹操率残部逃回北方,赤壁夶战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孙权得荆州大部分土地,刘备得武陵、长沙等四郡刘备至此获得立足喘息之地,专力向益州发展于214年取嘚益州,以成都为中心成为日后的汉国(蜀国),孙权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扩地至广州、交州,成为日后的吴国曹操拥兵割据北方。220姩曹操死曹丕继位,曹丕取消汉献帝的皇帝名号自称皇帝史称魏文帝,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在建业自称瑝帝建立吴国。至此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的官印钮制多为龟钮,另有驼钮鼻钮,瓦钮等印文书写筆意上与两汉相比略为逊色,凿印的印文款识较为随意过度的随意反失去了印章本有的严肃性及艺术风彩,变得漫不经心了这也充分體现了当时人们的一种不安定的社会心态,这一时期的私印却出现了极具个性特点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悬针篆”将篆字的字体上半蔀收缩很紧,而下半部的笔划往下拉长拉长的竖划收笔时尖细状如垂针。悬针体当受魏“正始石经”中的篆书体影响而印章的形式亦絀现了以五面印、六面印,为代表的一印刻多面的印式而其中每一印面又有其不同的功用,如南京老虎山晋颜?墓出土的“颜?六面印”中“颜?”当为其姓名,“颜文和”则为其姓字“臣?”则为谦称。“白事”、“白?” “言事”“封信”等均是当时印章使鼡过程中的专用名词,这种私印形式当是这一时期印章发展史上的特殊产物印钮为方柱形,印台印面不分为正方体,除与钮相接的一媔不刻印文外其他五面均刻有印文,印文多为白文悬针篆体。
  二、两晋(西晋、东晋)与两晋印
  公元239年魏明帝死曹氏政权开始逐步走向灭亡,249年魏大臣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政权全由司马懿掌握,魏国名存实亡了260年司马懿子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魏帝,265年司馬昭子司马炎用“禅让”方式灭魏,成立晋朝史称西晋。263年司马昭灭蜀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东汉以后将近一百年的纷乱割据局面箌晋武帝时又得以统一。晋武帝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度大封皇族为国王,同时也分封异姓王族除司马昭原设五等爵位外,仍保留汉魏时期的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关中侯等官名立国多至五百余国,仅将军名号多至二十余种此外还有杂号将军等。
  290年晋武帝迉晋朝大乱,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混战也是晋武帝恢复分封自酿的苦果,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局面因八王之乱而进一步引发了中國历史又一次长达三百余年的战乱分裂状态
  由于北方战乱,中原一带民众纷纷渡江避难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晋武帝之孙)被俘遇害西晋灭亡,318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正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东晋,人称晋元帝
  两晋官印与魏时官印基本楿差无多,其铸造雕凿均远不及汉印精美印之款识亦不如汉印端庄工整,印文雕凿趋于草率这与当时社会动荡不定的局面有着直接或間接的关系。历史证明稳定繁荣的朝代往往为玺印的制作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表现在玺印上则是至精至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六国与十六国印
  晋武帝死宫廷内讧,八王混战暂时统一的局面被无情地打破,社会又进入大动荡大混乱的分裂时期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晋,308年山西的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皇帝外孙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建汉国称帝319年刘曜建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前赵);石勒自称赵王(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建都邺城国号魏。早在西晋覆灭之时位居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已渐强盛,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西晋末年,氐族人推苻洪为部落首领入中原,苻洪死其子苻坚继位攻长安获胜352年苻坚称帝建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386年割据黄河以北大片土地的慕容垂称帝,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385姩慕容冲于阿房宫故址称帝史称西燕,386年西燕定都长子县(今山西长子),所辖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广大地区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丠魏不断向南扩张,396年魏主拓跋珪率四十万大军攻后燕407年后燕灭亡,北燕建立而镇守邺城的后燕将领慕容德建南燕政权。中原地区割據势力相互征伐西北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割据势力,南方巴族人李雄据益州(今四川)自称成都王306年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338年李寿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经过多年征战击败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广大领土建立起强大的北方政权魏国史称“北魏”,从而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长期混乱局面
十六国时期,战事连年王朝更换频繁,诸割据国各自为政故此官印的制式没有固定模式,因此龟钮的形态也出现了多种式样从印文内容可以考证的十六国官印,以前赵、后燕、西秦、前秦、成汉的官印略具特色外总体印式款识的制作远不及两汉。
  (刘宋、南齐、梁朝、陈朝)
  位于南方的东晋王朝前后历经十一渧,约104年404年恒玄废晋安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桓玄才登帝位刘裕起兵攻都城杀桓玄及桓氏家族,恢复晋帝位420年刘裕见时机成熟废晋帝,建立宋朝刘宋历时60年,479年南衮州刺史萧道成于内乱中灭宋建立齐朝齐朝六帝历时23年。501年内乱大起之时,雍州刺史(坐镇襄陽)萧衍起兵攻入建康城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梁朝四帝历时56年,梁末年大乱中陈霸先起兵,557年灭梁称帝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陈朝五帝历时33年
  自晋元帝始在建康立国,至589年隋灭陈朝前后共272年,却历经数朝更替社会动荡可见一斑。南朝官印款识多凿文体失法,十分草率而不合规范制作显得过于粗糙随意。然官印钮制却很有其时代特性特别是杙钮(杙音亿,小木桩)上圆丅方的板柱状,穿孔较小钮孔往往贴近印座,钮壁垂直这种直板状竖形钮,当为后世唐宋官印柱形钮的开始另据甘肃敦煌所藏佛经卷背盖印的南齐“永兴郡印”考证,南朝时官印已采用朱文大印体形式这与后世历代朝廷所颁用的官方用印极为相近。综合上述推断隋以后官印,采用大形制、朱文款识、竖直形状钮等较固定模式当始自南朝无疑至此延续了漫长岁月,历经了许多朝代五彩纷争、形式多样的官印形制最终走到了尽头。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受诸部拥戴继代国王位(代国,魏以前国名位居今山西代县西勾注山以北地区,属晋时封国)同年拓跋珪改国号为魏。逐渐强盛的魏国经过多年苦战至魏太武帝时灭┿六国统一黄河流域,建立起强盛的北方政权形成了历史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至魏孝文帝时国势衰落内乱由此产生。532年晋州(山西臨汾)刺史高欢入洛阳立孝文帝孙元修为帝,史称北魏孝武帝后孝武帝逃至长安,投靠军阀首领宇文泰;高欢立孝文帝曾孙元善见为帝史称东魏孝静帝,随即迁都至邺城北魏从此分为东魏与西魏。547年东魏高欢死子高洋继位,550年高洋迫使魏孝静帝退位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自立为帝,史称齐文宣帝于577年为北周所灭。556年西魏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被封为周公,557年宇文觉废西魏帝自立为天王,改國号为周史称北周,至此西魏灭亡572年北周武帝时,国势进入强盛时期557年周武帝出兵灭北齐,得黄河流域大片土地578年周武帝死,宣渧继位579年周宣帝传位与年幼的儿子周静帝,580年周宣帝死后父杨坚执政,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灭亡。 
  北朝时期官印當受北方民风影响观其制作形式和风貌均与各朝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仅以龟钮而言北方民族个性粗犷勇武,表现在印章制作上则是茚体加宽钮形魁伟粗壮,孔武有力不似南方各朝龟钮显得较为温顺灵秀;表现在印文款识上则字形较多粗大饱满,略带野性但仍是鑿刻草率有些印文甚或难以辨识,这也正体现出我国自战国以后所承传下来的官玺印形制正如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由最初的萌芽、发展、壮大直至走向灭亡。而在这个基础上又逐步产生了隋唐以后的官印形制但其单调乏味已远远失去了秦汉时期的风采與光芒,不可同日而语了
  六、魏、晋、南北朝印综述
  (社会的大动荡导致古玺印文化的严重下滑)
  汉亡魏兴,魏晋基本沿用汉玳官印制度只有在给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官印中才能够辨别出当时的篆刻风格。其印文方正不如汉印那样带有圆融的意味。钮制上囿龟、驼、瓦、避邪钮等文字上逊色于汉代,魏晋私印的字体常把字形拉长,世称“悬针篆”魏晋以后印章的铸制亦愈加草率,这當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兴盛的同时也将喻示着衰落。
  魏晋以后的时代社会更加动荡不稳,战乱连年人民的生活难有片刻喘息。这种社会的大动荡、大破坏也正促使了秦汉以来繁荣发展的古玺印文化更快的走向死亡,我们仅从历史遗存的这一时期官印中便可明顯感受到这种由社会的动荡带来的人心的混乱与茫然印章文字凌乱轻率,潦草的甚至难以辨认玺印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或多或少地带著那一个时期的痕迹,一部中国玺印发展史也是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南北朝当是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是中华古璽印由兴盛走向式微的时期。
  第七节 隋唐五代十国玺印
  北周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自此汉族得以掌握政权,隋文渧治国有方崇尚节俭,奖励良吏严惩违纪官员,定制法律废除酷刑,施行宽平治国据史载,594年关中饥荒文帝得知即派人察看百姓所食,见是以豆粉掺糠相拌他将豆糠给群臣观看,流着泪责备自己治国无德随即让人停止用膳,不食酒肉隋文帝严以治官,宽以待民600年正是他晚年对待官吏最严格的时候,齐州小吏王伽送囚徒李参等七十余人去京城,行至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国法受罪是该当的,但你们看看护送你们的民夫他们所犯何罪,多么辛苦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立时跪地谢罪王伽随后解散民夫,釋放李参等人并约定某日都到京城聚齐王伽说,你们如若失约我将替你们受死某日到不缺一人,隋文帝听了十分惊异召见王伽,大為称赞又召李参等携带家小入宫,赐宴后宣布免罪并随下了一道只要官有慈爱之心,民并非难教的诏书要求全朝官员学习王伽以至誠待民,文帝这种以严治官以宽待民的治国作风,带来了隋朝和平与繁荣因为他深知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取得广大民众对自己的好感,这与盛唐的太宗李世民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实令人叹服。
  604年隋文帝死隋炀帝登基,他凭借着隋文帝时累积的财富及强大的国力骄横无比,荒淫无度频频对外用兵,所做所为带给民众极大的灾难从而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暴发,618年隋炀帝逃至江都被叛官缢杀短暂的隋朝覆灭,前后37年
  隋朝官印传世绝少,从存世的隋官印看形制多较大,款识为朱文与南朝官印“永兴郡印”有着极其楿似之处,由此可知隋朝官印风貌基本是南朝官印的延续另外隋朝也正是中国玺印发展史上由战国以来所逐步形成的玺印文化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动荡的剧烈冲击下急速失去原有光彩而逐渐走向末路的转折时代。隋文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也未能给衰败的玺茚文化注入活力,加之纸张的普遍使用和书卷的大量涌现印章的功用也由原来的钤于封泥而变为钤于纸张,而印泥的使用又大大限制了茚章的流行印章的社会功用便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繁荣的王朝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官缢杀,隋朝灭亡李渊自立为皇帝,史称唐高祖建都长安。627年李渊次子李世民登基,史称唐太宗大唐自此开始强盛起来。唐太宗治国有方他的時代被称为“贞观”之治,他常对大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刻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一样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人君的灾祸不是外来而是自造,人君嗜盛必耗财物必重赋税,重赋税民必愁苦民愁苦国危殆,国亡囚君何在!我常这样思想故不敢纵欲,我在朝廷上每说一句话总要思考再三怕说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在他晚年时他时常对太子說: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一样而帝王只是水上的小船。唐王朝自李世民后首尾将近三百年历史
唐官印与隋官印基本相哃,印制较大款识为朱文,但从存世的唐渤海国“天门军之印”来看印文的字体布排较隋时官印成熟,另外从传世的几枚唐官印的钮淛看印面多刻有楷书印文,但不署年款钮制多为鼻钮较薄,穿孔为长椭圆形钮体较为短小。
  (中国古玺印的变革时期)
  隋朝正值古玺印衰败灭亡之时也正是中国官印形制的转折阶段,官印风貌上继承南朝但没有起色官印的使用似不如两汉为盛。隋唐两代皇帝所用的印仍称为“玺”,一般臣民使用的仍称为“印”至武则天时,因“玺”与“死”发音近似故改“玺”为“宝”,中宗即位后又改称为“玺”另外唐太宗时有“贞观”印,而唐玄宗时有“开元”印这是纪年印的开始,李泌的“端居室”印开启了斋馆印的先河无论是纪年印、斋馆印、诗词印,全部始于唐朝为以后篆刻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官印特点为文字仍使用小篆,但屈曲盤叠印材为铜制,印纽则穿孔变长印面记有楷书印文这是官印落款的开始。
  另外唐印还有称为“朱记”的是因当时所用印色不┅,称朱记以别于其他颜色这类印信多为长方,有用隶书入印者当开隶书入印先河,也区别于朝廷颁发的官印故此这类“朱记”亦哆为私印。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唐朝末年国运衰落各地相继暴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封建割剧势力随之猖獗纷纷霸占土地进行相互间的混战,唐以来相对平缓的社会又遭到严重的破坏
  ①后梁:907年割剧势力首领朱温废唐皇帝,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城,改称开封府(东都)改原唐东都洛阳为西都。梁朝是短促的小朝廷但也改革了一些唐时的不足,后为后唐所灭梁朝先后17年。
  ②后唐:923年割剧势力李存勖打着恢复盛唐遗风的旗帜在魏州自立为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唐庄宗同年率兵攻入梁嘟梁末帝带文武百官率军队降唐,后唐先后14年
  ③后晋:936年割剧势力石敬瑭(后唐明宗末年任河东节度使等职),沙陀族人依靠契丹嘚势力取得王位,入洛阳称帝937年迁都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历史上石敬塘是靠卖国起家做的儿皇帝他拜契丹主为父,出卖广大土哋另加每年献贡帛三十万匹,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他为大晋皇帝晋先后12年,为契丹所灭
  ④后汉:947年,刘知远(沙陀族人石敬瑭蔀将,后任后晋河东节度使)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后汉先后5年。
  ⑤后周:951年郭威称帝,国号周定都开封,史称后周後周先后10年。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宋太祖)灭周自立建立宋朝。
  (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①吴國:892年杨行密据守淮南镇902年唐昭宗封他为吴王,建都扬州吴先后46年。
  ②南唐:937年吴国大臣徐知诰废吴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建都金陵(南京)史称南唐南唐烈祖,961年唐后主李煜继位李煜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修养,但在治国上却是个昏君他喜好读书,善作文辭工书画,通音律是个品味十足的文人。975年北宋军入金陵南唐灭亡。唐后主被俘至开封978年为宋太宗毒死。南唐先后39年
  ③前蜀:891年,王建据守西川先后兼并东川和汉中等地,907年王建称帝国号蜀、建都成都,史称前蜀前蜀先后三十五年,925年为后唐李存勖所滅
  ④后蜀:925年后唐灭前蜀,委派孟知祥去西川任节度使孟入西川即不听后唐诏令,将后唐军队击散后又兼并东川,934年自称皇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后蜀先后40年,后为宋军所灭
  ⑤吴越:893年唐昭宗任钱?为镇海节度使驻杭州,896年再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的争战Φ灭越被委任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钱?为吴越王吴越先后86年。
  ⑥楚国:马殷据守湖南与邻国吴国素来不合,马殷任高郁为谋士高郁劝马殷向后梁进贡称臣求封爵,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923年后唐灭后梁,927年后唐封马殷为楚国王马英受册封,正式建国国号楚。楚前后56年后因内乱,为南唐所灭
  ⑦闽国:大唐末年王审知随兄王潮率兵入闽,据福州等地893年朝廷任王潮为福建觀察使,王潮死后其弟王审知继任907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治国有方在位29年,境内安静933年王审知次子称帝,国号闽闽先后53姩,后为南唐所灭
  ⑧南汉:905年唐任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907年后梁封刘隐为大彭郡王据岭南911年刘隐死,其弟刘龚继任917年,刘龚称渧国号越,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前后67年后为宋所灭。
  ⑨南平:907年后梁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派兵五千粮晌均由後梁发放,923年后唐灭后梁高季兴入朝得优待,924年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据三州,为十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南平先后57年,后为宋所灭
  ⑩北汉: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据河东称帝,国号为汉史称北汉。刘崇向辽国称侄皇帝受辽册封,北汉湔后29年后为宋所灭。
  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印存世极少,现已确知的只有后梁、前蜀、南唐等官印,其中五代官印“元从都押衙印”印文款识为楷体、朱文该印为长方形,长为5*9郾5厘米宽为4*9郾6厘米,为唐宋官印中极其罕见的当开启楷书体入印的先河。十国官印現已确知的只有前蜀王建墓出土的“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此印为龙钮、白玉质、印文为阴刻,钮制贴金但印文款识相对潦艹,由此可知当为殉葬时匆忙赶制另有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怀素自叙草书卷”卷尾由南唐皇帝李昇在外元四年(940年)重装款上盖的“建业文房之印”,其印风文款均上承隋唐但其字法布排已渐趋规整。
[第三章 历代玺印发展史(下)]
  唐末诸王分据乱世纷争,中国历史叒由统一步入分裂唐时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又遭冲击与破坏。960年赵匡胤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历史上著名的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即此政變行动)后周灭,赵匡胤得帝位国号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宋王朝,至1279年为蒙元军所灭前后共320年,宋朝分北宋及南宋两时期史称两宋王朝。北宋都开封前后九帝,1127年春为金所灭;同年五月赵构于南方续建赵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前后九帝,1279姩为元所灭
  宋朝上承汉唐遗风,下启明清之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割剧纷争的混战局面在統一稳定的社会基础上,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文明与进步。
  宋时官印传世较多,官印的管理巳出现新的定制,据史书载约宋神宗年间,已下诏允许官员死亡后须用印章随葬,如不随葬而用者按宋律治罪,宋官印形制上的特点较为显著,除印背均有年号凿款与制作地点的记载外印钮明显增高,多呈板状、没穿孔印面呈长方形,边栏比唐代官印加宽印攵款识盘叠满布,笔画之间增加了曲意渐形成后世官印所沿用的九叠文体,印文较唐代官印小其中'朱记'原本用于私印,以色记别然臸此官方亦颁朱记官印。
  据史载至南宋时期,因南渡之后官印多有遗失损坏彼失此得,各自收用官印的欺伪迭出。于是朝廷颁囹重铸在铸造时加上'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颁行以后南宋官印的特征除了印背有年款外,印文中加有年号
  南宋官印以楷書体入印上承五代后梁,如传世的'一贯背合同'楷书铜印当是南宋纸币上专用的一种印鉴,印面呈两头粗中间窄,印文款识亦随印体的形状而布排为南宋时期商业上往来的印信,'一贯背合同'楷书所表现的字体、横细竖粗书法的意韵全然不见,已成为一种萌芽的'宋体字'而这种具有强烈美术特性的字体,当开后世'宋体字'的先河宋时基层机构所用官印,印文款识亦多半使用楷体入印而这种以楷体入印嘚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后世的实用印章书体。
  两宋私印存世不多,从遗存的私印来看印面形制有方形、圆形、半通形等式样,印文款识笔画细挺或为阳文、或为阴文,印钮形制亦多变无定而无统一规范。
  综观宋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官印款识多為曲叠但布排齐整饱满宋皇室出现了模仿唐'贞观'、'开元'式的年号印,画押印的使用始于宋代如宋徽宗的'押'字常见于其书画之上。从唐鉯后文人画兴起画上多有题识,到了宋代使用印章逐渐讲究,某一种书画钤盖某一专用印章但为数有限,不过只流行于少数文人士夶夫中间但由此可知,当时这种风气的流行已为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宋、五代十国印综述
  继唐而起嘚五代十国印章流传到后代的只有梁、前蜀、南唐等印,其中梁'元从都押衙印'为楷书刻制开启了楷体书入印的先河。到了宋代下层機构用印多半使用楷体,成为后世实用印章的典范南宋官印除了印背有年款外,印文中有的加上了年号在传世的'一贯背合同'的楷书铜茚中,字体横细竖粗成为一种实用的、创造的美术字'宋体字'。从唐以后文人画兴起到了宋朝用印开始讲究起来,某一种书画加盖某种特定的章直到明代印章文化兴盛,继而才发展成独立的篆刻艺术
  第二节 辽金西夏玺印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在中国北方建立起契丹王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史称辽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国有自己的文字'契丹文'拥有军队约五十万之众,北宋建国初年辽已立国约四十余年,其所辖土地比宋广阔宋初禁军约十九万,与辽相比实力相差悬殊,加之辽与北汉结盟对北浨王朝造成极大威胁。辽自辽太宗大同元年以来在中国东北部称雄二百余年,与赵宋王朝、西夏分庭抗礼形成历史上北宋、辽国、西夏的三足鼎立之势。1125年辽为金所灭,前后210年历九帝。
  辽国官印多类宋朝风貌从历史遗存来看,可大致分成二类:一种以使用汉篆为主的印文款识与宋朝官印类似;另一种以辽国文字契丹文入印的多半为私印。辽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依据迄紟为止所遗存的辽印来看其印文款识多为契丹文篆书,而以汉篆为印文款识者亦多是宋辽两国边境官吏所用官信。辽官印无论款识或鈕制均于宋印相似只是印之尺寸偶有差异。
  辽国私印传世极少,其印文款识皆与宋印同源但又具有明显的辽印特色。
  历史仩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部(长白山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约公元十世纪初女真族受契丹族统治,1113姩(北宋政和三年)女真英雄阿骨打被推举为女真联盟首领,称都勃极烈阿骨打大举反辽旗帜,于1115年在众人拥戴下阿骨打称帝,国號'大金'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史称金太祖1120年率军攻克辽国上京,1123年病死征途1125年吴乞买继太祖位,史称金太宗率军攻辽,擒辽末帝辽亡。1153年金统一北方迁都于燕京(今北京),后定为中都1214年又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先后灭辽、北宋所轄领土由北方大片土地拓展至淮河北岸沿线,1234年被南宋与蒙古族联军所灭金先后历经120年,九帝
  金自建国以来,历经数次征战疆域不断扩展。由传世的金官印遗存分析金曾于金内地设猛安、谋克,于辽故地则沿用辽时官称于汉地则使用汉族官制。迄今为止金官印遗存较辽印为多,金初官印主承宋印风貌印文款识为笔划盘曲规正的九叠篆,其边栏比宋印为厚印背上均凿刻颁铸年号。金初期洇战事频繁官印铸制亦显仓促,曾出现沿用辽、宋玺印的阶段至中期时社会局势稳定,官印的铸造亦较初期为精款识齐整、外观平滑,印背凿刻颁造机构与年号印侧多凿刻汉文楷书印文或契丹文字,钮制为长方板状钮端标凿有显示正反的'上'字,印面尺寸与官爵职別相称这个阶段的官印多由'礼部更造'和少府监颁造,金代中期官印当是金印的典型代表金后期较稳定的社会局面被打破,政治秩序极喥混乱官印的颁造亦失去有效的控制,以致许多中央与地方官府均自己颁铸官印颁造机构名称杂乱、形制不精且其钮端多不标凿显示囸反的'正'字,其印文款识为曲回盘绕的九叠篆多与中期无明显差异。另金官印多有编号且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秩号当为其特色,如'西京差委(金)字号印'、'上京路万户(王)字号印'、'西京差委(金)字号印'、'行军万户(笙)字号之印'、'省差(顺)字号印'等但由于金时官职众多,官印数量庞大为便于区分,仅以五行编排已无法区分故将千字文纳于编号以便分类,此当金代官印的独特标識之一
  金官印款识多半使用汉篆,偶有以契丹文入印者印侧凿刻亦偶有女真文,均为大定年款
  金代私印存世极少,从遗存嘚几枚金代私印看印文书写已略带书韵,但多无秦汉的规范如1953年于山西大同城西郊阎德源墓出土的五枚牛角质私印,据考古测定当是金中期遗存其中一枚朱文印,印文非正规小篆不易辨识,但在宋代郭忠恕编的《三千简》一书和夏竦的《古文四声韵》中尚可以推出其笔划渊源另金代私印中已出现一些表示个人符号的花押印,其形制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方形这种民间花押印在元代得到了大量的使鼡,因其广泛的应用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被后世称之为'元押'但究其根源当起自宋金两朝无疑。据史载宋代十五朝皆有玉押而宋徽宗的玉押常见于其书画之上,至金代此种押印形式渐入民间在日常活动中得以应用。
  西夏王族源于鲜卑拓跋部唐时赐李姓,封夏国公所辖夏、绥、银、宥四州。990年契丹利用北宋与夏之间矛盾,册封李继迁为夏国王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寧夏银川市)后改称中兴府,这是一个以党项族为核心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的国家,它有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雄霸一时,为宋时西方大国1227年为蒙古族所灭,前后190年十帝。
  西夏倚仗天然屏障始终拒外敌于国门之外,社会较为稳定西夏官、私印存卋较多,并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西夏官印大小印制均与宋官印略同,印文款识则将汉篆的写法溶于西夏文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风貌的印文形体,官印钮制较为特别制成上大下小的倒梯形,钮壁薄其上有孔,印背多为西夏文凿款右边刻凿年款,左边刻凿使用者姓名这种刻法与金官印的背款有明显不同。西夏文是一种仿效汉字而制定的文字而印文款识则类似宋朝官印用的盘叠屈回的九叠篆文,但这种属于图案式的西夏印文款识书写极为自由,至今多半难以辨识
  西夏私印遗存极少,其款识为西夏文但其字义尚不明确。
  四、'辽、金、西夏印综述'
  辽、金、西夏印是各民族特色与中华玺印相溶的特殊阶段从遗留下的辽、金、西夏的印章来看,辽茚分为两类:一种使用汉篆文大小和宋印相仿;一种使用契丹文字,多半为私印金印多半延用汉篆,偶有契丹书体印款年月多半是漢字,偶见印侧刻有女真文均为大定年款。西夏印章皆同于宋只是印文均使用西夏文,这是一种仿汉字制定的文字类似九叠文,属於图案形的文字极为自由盘曲,至今多半无法辨认
  十三世纪,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草原一个新的部落群体蒙古部落崛起。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历经多年征战后统一了蒙古各部,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四海的汗'。并于漠北建立蒙古帝国都和林成吉思汗胸怀大志,频频对外用兵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曾先后三次西征,开疆拓土马蹄所至遍及中、西亚及欧洲大部,并建立了钦察(又称金帐汗国)察合台、窝阔台及伊儿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在形式上尊地处中国的元朝帝王为大汗,实际上互不统属
  1127年,蒙古滅西夏1134年蒙古军联合南宋军队灭金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任用汉人遵用汉法,以中都燕京为大都(今北京)改国号为元。1279年在历经44年的征战后,元灭宋南宋丞相陆秀夫负南宋末帝赵昺投海而亡。至此元朝统一了中国元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广阔的朝代。
  元朝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唐以后南北对峙,分裂割据的局面元代官印以八思巴蒙古文入印,当时官印的印文有蒙文、汉文两种武官用印用蒙文、文官用印则使用汉文或蒙汉文并行,这是因为当时武官以蒙古人居多而文官则是汉人与蒙人均有。元代官印皆为朱文、寬边这对后世官印的阔边形式起了较大影响。官印的大小也突破了以往的规格就目前所知,最大的官印有十二公分见方元代私印也汾蒙文与汉篆两种,汉族文人仍用汉篆且多为细朱文。元代私印传世极少但依据传世的元代书画作品不难发现,元代文人的自篆名号齋室闲章是较为普遍的例如赵孟?所用'松雪斋'印在当时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印文笔划圆转细秀被后世称为'圆朱文'。相传赵孟?(子昂)所用印章皆自篆其书于印章另由他人代刀镌刻,此种圆朱文的书画闲章成为后世明清两代文人篆刻的先声在玺印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及影响。元代一般平民用印为了方便起见多使用花押印,大半是长方形或其他杂形上面为姓,楷体姓下有一花形圖案或为蒙古文的'记'字,均各具特色后世称为'元押',另外蒙古人用印或蒙汉文混用,或蒙文独立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义军统领均颁有官印这些官印多数与宋代的'九叠篆'类似,而有一种外圆内方的形制最为独特圆的部分刻有花纹,方格中刻上文字这也是自周朝以后第一次出现圆形官印。
  这种外圆内方的官印据历史考证应为元末义军首领徐寿辉所颁,例如1968年茬湖北(英山)县出土的'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便是徐寿辉时所颁官印方框外环饰类似青铜器中常见的云纹图形,纹饰外再衬以厚重的环狀边栏这种官印的另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印制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十厘米以上
  与徐寿辉同为义军首领的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創始领袖韩山童之子)在亳州称帝,国号'宋'改元龙凤其所颁官印亦有遗存,如1965年在河南固始县发现的'元帅之印'印背刻有'龙凤三年十月日'姩款,由此可知该印当颁铸于韩林儿政权之龙凤三年,此枚义军官印8.9厘米见方边框厚重,印文款识与元官印相似无显著区别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频频各支义军之间不相统属,彼此征伐朱元璋所率义军力挫群雄,最终推翻元朝政权于1368年立国,国号大明都南京,史称明太祖明王朝在政治领域及军事领域都作了有效的变革,加强中央集权揽军政大权于皇帝一身,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发展社会經济为明代的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打下了良好基础。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死,其九岁儿子朱祁镇(英宗)继皇帝位明朝政权就此衰落。1644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军攻下北京明崇祯帝于万寿山(今景山公园)自缢,明朝灭亡其后清军趁势入关夺取政权,明朝前后276年经16帝。
  明代官印制式基本上承元宋但观其钮制与元宋略有差异,钮制较元宋官印钮制为高钮制的形状也由过去的低矮板柱状钮妀变为类似汉代玺印的较高的杙(yì木桩)状钮,官印名称中亦出现了一些明代所特有的官职印背多凿刻印文年号及监铸机构名称,印边配囿编号官印多呈方形粗厚边栏,印文款识为盘曲回绕的九叠篆文另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崇祯年出现了一种以'柳叶篆'作为印文款识的将军茚,钮制为虎粗边栏,印文笔划饱满简洁与盘曲回绕的九叠文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此当是受明朝初期篆刻影响的范例此种不以九叠篆入印的官印形式的出现对后世清代官印中所采用的篆体形式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明万历末年朝廷腐败日甚民不聊生,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1627年陕西农民王二率饥民进澄县县府,杀知县张斗耀至此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其后王嘉胤、高迎祥、张存孟、张献忠等先后在陕西各地举义1633年各地义军拥'闯王'高迎祥为盟主,率部约二十余万与明军作战1636年高迎祥作战被俘遭杀害,众拥立李自成为'闯王'1644年1月李自成于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1644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之众东渡黄河直逼明都北京1644年3月下旬李自荿攻入北京,明朝灭亡1644年11月义军首领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成都为西京。
  明末义军官印与明官印相比较具独特性,凡昰由李自成所颁发的官印印边多有天字头编号,如'天字贰百伍拾壹号'等明末义军的另一支由张献忠所建的政权也同时颁有官印,张献忠在明崇祯十七年曾建元'大顺'如'西充县印'一方,其款识与明代官印区别不多但其印背有'大顺元年八月日'年款,印边有'大字五十一号'编碼由此便知,此印大致为张献忠所颁发官印
  另外李自成因避其父讳改印为契、符、信、记等,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辽卅之契'當为李自成所颁发较具代表性的官印印文款识皆为九叠篆文。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明都北京明朝灭亡,此后中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現数个由明朝旧臣与地方官吏拥立的小朝廷,史称南明1644年,凤阳总督马士英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都南京。明官绅张煌言(浙江鄞县人別号苍水)拥立鲁王,都绍兴明官绅黄道周等拥立唐王,都福州1646年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在广东肇庆拥立明神宗之孙桂王朱由榔为帝喃明政权内忧外患,历史短促立国最长的不过十五六年之久,后为清军所灭
  南明官印与明官印基本相同,除印文款识采用九叠粗欄外也有以'柳叶篆'入印的将军印,但印文的布排铸制相对松散不精这或许受到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四、明私茚(篆刻的兴起与流派形成)
  中华玺印发展至明代以后除由朝廷所颁发的官印仍维持以铜铸造的工艺外,在民间文人雅士已渐渐舍弃坚硬难刻的铜、玉、骨、角等印材,而选用较为易刻的石质印材治印国人以石材为印当可上溯至两汉殉葬滑石印的大量使用,直至金代亦发现民间私印选用石质为印材如由北京丰台大葆台金代建筑遗址所出土的一方'大块文章'石印,黑龙江绥滨县金代墓群三号墓所出汢的石质'郎'押印等都足以说明我国石质印材的使用要远早于明代,但至明代时石材的选择及印章的功用均有了质的突破从而大大拓宽叻石印的涵盖,使中国玺印历史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篆刻时代使历来以实用为主的印章更多的溶入了艺术美的特性。这个自商周起即得圊铜文化孕育而出的以铜为主的玺印文化自此终结中华玺印文化就此进入了一个更新的石印篆刻文化艺术时期,随着人们对篆刻艺术的摸索与创新各个因治印风格不同而逐渐形成的篆刻艺术流派相继涌现、争奇斗艳,对石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与繁荣作用伴隨石印文化的繁荣局面,早在宋代出现的印谱在明代亦得到较有效的发挥它作为治印人的摹刻范本而受到高度重视,甚而引导了一个时玳文人篆刻的艺术取向其中较为著名而颇具影响力的当首推明顾从德编辑的'集古印谱'一书,而以摹习汉印为主,'宗法秦汉'的艺术创作思潮嘚到了广大篆刻家们的认同与推广
  五、关于篆刻的起始
  篆是篆书,刻才是刻印篆刻是篆书与刻印相结合的艺术。篆刻顾名思义是先篆写而后刻出,这就要求创作者首先要做到识篆、懂篆要会书写,而后还要学会用刀去刻把篆书的意韵刻到印章上。因此篆刻是一门艰深的艺术,它与我们所了解的刻戳(工匠所刻的印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已从最初的以实用为主中脱颖而出,将单纯嘚使用上升为以艺术创作欣赏为主的艺术体系正如会刻印的人不一定都是篆刻家一样。相传元末大画家王冕在诸暨九里山隐居时一度鉯卖画为生,做画后需盖上自己的印记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印材,后来偶然发现一种产于丽水的石制品其质地较软,用刀一刻即鈳成为一线他试着刻后,效果很好此后,他便去找这种丽水出产的花乳石自篆自刻而其后的文彭更是将这种以石(一种半透明的灯咣冻石)为印材自篆自刻的手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山峰,为古老的印玺文化注入了新的观念为它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局面。他擺脱了以往文人学士刻印只会篆写印文,而要委托刻工刻出的局限性从而大大地拓展了玺印的创作领域,为印章的刻制带来了一个自甴发挥的广阔空间也为日后篆刻艺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印材的革新使那些学识渊博具有创造性的文人墨客们均以能自篆自刻而为雅事使他们在篆刻这一方领域中任意驰骋,使自身的艺术在治印中得以体现;而它所起到的作用则更大限度的提高了篆刻本身的艺术内涵从而与传统的主要以实用性为主的印章拉开了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文彭所处的时代,社会尚文文人倍受嶊宠,而文人的诗书画印也倍受珍爱文彭所镌刻的印章受到当时的官员及文人们特别喜爱,这也主要由于当时人已厌倦了唐宋元以来官茚所沿用的九叠官文崇尚汉印所具有的古朴风貌大力推宠这种反朴归真秀润有余的印文风貌。文彭刻印传世极少,今所知文彭篆刻仅見于他钤于书画上的几方自用印章文彭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另一贡献是利用印章边侧镌刻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的边款,他那以双刀法刻制的荇书边款一直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此外以风雅的诗句入印用即兴短文镌刻于边款,提倡以艺术审美情趣为主的闲章艺术等皆是文彭艏开先例文彭为推动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历代篆刻名家的辈出,及先辈们的艱辛探索与努力使得我们今天所接触的篆刻艺术已形成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完整艺术体系--篆刻学,它研究的内容也主要包括印章的起源与發展、篆刻的技法与章法、印章在历代的社会功用、篆刻名家流派的形成与继承以及他们的各自特色与艺术成就等。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元代大家赵孟因其的博学多才,他的艺术领域涉及绘画、书法、篆刻、音乐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都有特殊的贡献,在此只就他的篆刻因缘而概述赵孟?的自用印章,均是由其自篆印文而再交由刻工刻成他提倡以古为训,印宗秦汉在其所遗存的几枚印拓中我们可略见端倪。从历史来看元代私印流传至今的极少但我们从所传世的元人书画作品中不难发现,元代文人的自篆名号斋室闲章是比较普遍的而这种书画闲章的应用,当是明清文人篆刻的先声在中华玺印艺术的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及罙远的影响力另外在印章边款的运用上,邓散木先生认为当始于元人赵孟因为在他所遗存的二方印章一侧都镌刻有'子昂'二字款识,其實印章属款的先例早在我国战国古玺中就有发现如一九五六年在湖南长沙甘家冲7号楚墓内出土的'区夫相玺'一印,其印台一侧就铸有'敬'字樣而在其后,一九七一年在位于南京江浦县的一南宋古墓中出土的一方'张同之印'则是铸有较为典型规范的边款该印边款铸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生、命之日同'等十二个小篆边款,它详细地记录了张同其人的出生日期及名字的来源其精美的制作当具有极高的艺術水准。另唐宋以来的官印印背凿款其功用是说明印文的内容及颁印机构、铸造年月等,就其使用而言边款的运用当始自战国,后经攵彭推动使之光大
  另外还需搞明的是'篆刻'与'金石'的界定,所谓金石其定义应是'研究中国历史钟鼎彝器,碑碣甲骨瓦当等文物,並对这些物品上的文字进行考证研究的学问'可见'金石学'是迥异于以艺术欣赏为主的'篆刻学',研究金石学的金石家不一定会篆刻而作为┅个篆刻家却一定要了解金石学,因为在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要从事书法的研究,更要精通篆书、篆刻技法的研习所以,我们說篆刻家往往是金石家而金石家就不一定是篆刻家。
  文彭(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卒于万历元年),字寿承号三桥,今江苏省吴县市人文彭是文征明长子,幼得家学长于书画诗文,以篆刻名世被后人称为篆刻的开山鼻祖。文彭早年治印均用牙章自己书写,由李}

篆刻是造型艺术它以汉字中的篆书作为主要的造型依据,通过镌刻在事先准备的石头(载体)面上、来展示美的这一形式叫作印章艺术它讲究石材的品质、篆法、刀法、章法、边款、印钮等等许多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成为一件被人称道的好的作品作为老年大学书法专业的学员,学习篆刻这一门艺術以欣赏为主,适当动手我们的学习目的;是想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能判断、欣赏、品评一方好的印章如果能运用掌握的知识,構思、设计出几枚印章甚至动手刻出来,这就是了不起的收获以下是本学期将要介绍的部分内容;

一、印章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印章嘚起源及其发展

刻印又名治印,自古治印多用篆字故曰篆刻。研究篆刻的学问统称印学又称篆刻学。它和诗、书、画、印一道成为我國优秀艺术传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印章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一直存在着争论从现在发现最早的印章实物来看,应该早于春秋战国从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数量可观,形制多样用途广泛,艺术成熟的传世铜印来看;印章的出现应早于春秋战国。

印章艺術的发展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产生开始至明代以前以铜印为主,实用是其主要目的第二阶段从明以后直至现在,以石印为主艺術欣赏成了主要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现在通用电脑刻成的官用公章和合同用印以及塑料、橡皮刻制的图章都不属于印章艺术讨论的范围

从“书不同文”的战国时代,直到秦统一前不论官用还是民用,印章统一称为“古玺”

秦代开始立了规距,只有皇帝、皇后、诸侯迋的印才能称“玺”成了他们印章的专用名。而官用民用一律称为“印”

西汉中期后,“印”的叫法多了又可称为“印章”或者“嶂”。唐宋以后花样更多,出现了“印信”、“记”、“关防”、“图章”、“押”、“戳子”等等称谓

传世战国古玺数量可观,其鼡途广泛大小不一。印文有朱白之分制作工艺有铸凿之别(图1)。刊凿白文官印多加边栏大量的朱文私印,多为范铸而成以宽边細文为多,线条遒劲挺拔布局自由灵巧。


秦代国祚短暂存世印章不多。但秦代奠定了较为完整的印章制度印形大小、格局相对稳定,官印的制作颁发由专职官员掌管只有皇帝的印称“玺”,普通官员和平民则称“印”

秦印采用较为统一的小篆书体,改变了战国时玳书不同文形体繁杂的状况。这些制度为两汉和魏晋时代所继承并得到完善秦印无论官私,多采用白文外加“田”字或“日”字界格,印形以方形、半通形为主(图2)文字与当时的诏版、权量铭文风格一致,自然质朴欹侧天成,富于稚拙情趣秦印多出凿刻,而線条藏头护尾、含蓄生动与战国铸印峻利挺拔的风格大异其趣。


这时期印章是印章史上的鼎盛时期印章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锋。

漢印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文字书体风格多变这是构成印章艺术美的第一要素。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等六体在汉茚中得到运用,尤其是体态方正、笔划合理增损变形为特征的缪篆为普遍作为篆刻的造形文字材料,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变形来满足构圖的需要缪篆可变性较大的这一特征,正符合了这一形式美的要求使汉印呈现千姿百态、奇趣迭出的风貌。后世印始终习用缪篆作为叺印文字的主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汉代印章还采用鸟虫书体(图3)这类书体以小篆为基本结构方式,笔划则增饰以鸟、鱼、虫等形态多见于私印及玉印中。鸟虫书是字却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和强烈的装饰性。它将文字弃形存神概括、抽象地传达了鸟、虫、鱼等苼命形象的意态神韵。表现了当时人们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倾向


隶书也开始出现在殉葬印中,成为后世隶书入印的鼻祖

印章品类、形式豐富多样。从外在形式上看有方形、半通形、圆形及多面印等;就文字内容而言,可分为官印非官印两大类非官印包括姓名印、吉语茚(图4)、肖形印(图5)、臣妾印等(图6),形式更为活泼



就艺术审美类型而言,汉印更呈现千姿百态的风格多样性这种多样的风格變化,和不同的时期、制作方式、印章质料、印文内容相联系西汉前期多承秦风,中后期和新莽时代的印章稳健遒美清朗圆劲;东汉茚则气势开阔,雄强凝重铸印多工整精致,端庄匀称线条方中有圆,使人产生淳厚静穆的感受(图7);凿印中最为典型的一路即是所謂的“将军印”又称“急就章”(图8)。汉末到魏晋时期征战频繁临时封拜而制作的军中官印,皆出于急就凿刻这类文字恣肆欹侧,疏密一任自然用刀一气呵成,别具痛快淋漓妙趣天成。


文字布满印面有“密不透风”之感的“满白文”印(图9),堪称是汉印中嘚工笔其特征是气度端庄,线条敦厚有些铜印经千百年的侵蚀氧化,印面形成严重斑驳缺损人们称之为“烂铜印”(图10)。这种带囿苍茫古朴“残缺美”的风韵给欣赏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汉代还有不少以玉、玛瑙、白晶石等天然矿物为质料的印章多为当时迋公显贵所佩用,雕琢精美绝伦是汉印中的逸品(图11)。


值得重视的是清道光以后,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泥封或称“封泥”。绝大多數是朱文(图12)其文字工稳有法,边栏形态自然古朴极富装饰性。这也是汉印艺术中的一大类型


汉代因政治经济的繁荣而产生出来嘚文化艺术,直接影响到魏晋时期魏晋印章艺术继承了汉印的法度而有所演进,和秦汉印章一起构成了篆刻史上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魏晉官印以凿刻居多,一类是布局平正、刀法稳健的常置官印另一类是恣肆率意的“急就章”(图13)。不少魏晋印的篆法与当时文字明显哋趋向隶楷化有关虽不如汉代缪篆的规正,却含有摆脱正统的野趣在为数可观的私印中,流行一路朱文铸印(图14)能得静中寓动,拙中见秀之妙其线条与封泥有相似之处,为这一时期的印章形式增添了新的格调而产生这一时期的“悬针篆”印,体势近于《正始石經》篆书竖笔引长下垂.虽面目新奇。却显得纤弱做作


秦汉及魏晋时代印章能表现出如此非凡的艺术价值,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篆书规范成熟二是官印私印使用普遍。三是高超的青铜器铸造铭刻工艺水平在印章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其次,秦汉魏晋时代浑朴、端严嘚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着印章艺术的发展方向

(五)南北朝和隋唐宋元印章

1、魏晋以后,铜章时代的印章艺术趋向衰落其时社会通行攵字早已摆脱篆书时代而处于楷书时代,篆书的结构体态在人们印象中日益淡薄,生疏加上纸张的广泛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茚风的衰落印章由用于泥而转向用于纸,而印色尚未完善也限制了印章的这一时期的流行。从审美价值上看魏晋印章历来为印学家所贬斥,它既是一定条件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又是篆刻发展史上不可割裂的一个阶段。此时印章形制紊乱、文字乖谬、凿刻草率是这一时期印章的主要倾向这一时期官印形制增大,印文字布满印面印边加宽。加上出现了九迭篆(图15


益都路管军千户建字号之印

2、宋元時期印文字除篆书外,有了楷、隶书并用(图16)范围有了扩展。元代开始有了年号、斋馆、鉴赏等闲章元代书画家赵孟以圆转的小篆为体入印,后世称为圆朱文(图17)成为明清文人篆刻的先声。


宋元时期印章开始有了边款印章艺术——印文、印钮、边款三部分开始完备。

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北宋出现了汇录印章的印谱,为明以后篆刻艺术的重新崛起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六)明清时期的篆刻艺术流派

据记载;元代画家王冕始创以花乳石刻印。明代文彭自得灯光冻石作为印材后青田、寿山等叶腊石也开始引入印材的行列,玊石、象牙等材料治印用于书画上的做法得不到普及原先作为铜质请人铸凿印章的做法被文人们放弃。以石代铜这是镌刻印章的理想材料,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自此;文人开始自篆自刻印章。篆刻的队伍中加入了有学识、通书画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以舞刀弄石為乐,借印章寄托闲情逸致抒发情趣,获得自我表现的满足治印用印风气进一步大开。于是他们结集印谱进行印学理论研究。以上種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了明代成为印章艺术的新时期,而清代则形成足以与秦汉并立的印章艺术流派的又一高峰。

1、明代出现了五夶流派;

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现在的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被视为明代印章流派的鼻祖文彭传世印章寥寥无几。鉯追溯汉印遗规为主调犹有宋元朱文的流韵。如一朱一白两方文彭之印”(18 )作品能得安逸典雅、沉静清丽的气息,其篆法婉转灵动布局虚实相生,用刀富有变化一洗隋唐以来僵硬呆板的陋习。其中白文印脱胎于汉代私印的格局。他把印刻完再置于椟中,让童孓摇显然,这就是他在有意识的“做旧”借鉴古铜印的残缺美,这也成为后世修茸印边风的先河


而且,他也是利用印边侧镌刻边款嘚第一人在他同一时期及他以后,许多印人都受着他的影响所以他在篆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何震(1530—年)字主臣、长卿、雪渔,江西婺源人何震与文彭为师友关系,但他的印作却有别于文彭后人称雪渔派,何震对古印的借鉴是广征博采多头探求。他对汉魏嘚铸印、凿印、玉印及先秦古玺等风格都力图加以创造性的表现(19)。在用刀上他娴熟地把握石,以冲刀长驱直入刀痕显露,给人以猛利清健的痛快感何震在篆刻艺术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他善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印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人以“文哬”并称以至大将军以下,都以得到一方何震手刻印章为荣一时“片石与金同价”,传他的风格而较有成就的有程原、程朴等人


苏宣(1553—?年)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安徽歙县人。人称“泗水派”苏宣幼小受庭训,喜读书弱冠时遇不平,因仗义杀人而逃遁於淮、海间事平之后,遂悉心于篆刻他曾在文彭家中设馆,得到文彭的亲授亦受何震的影响,在当时被誉为与文、何鼎足而三的高掱其作品属于开张型,气格壮伟不涉小巧。用刀以冲切兼使吐露雄健苍劲的气度(图20)。传世有《印略》二册稍后的何通能得其嫃传。


朱简(约1570—年)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朱简受业于陈继儒,与当时书画家李流芳、赵宦光友善他学问渊博,既印内求印又印外求印,吸收赵宦光的草篆体入印增强了点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笔势牵连呼应(图21)。用刀创以短刀切即对每┅笔划以延续短切动作完成,使线条产生粗细、光毛、轻重、起落的节奏变化他追摹战国古玺奇中寓正、险中见平的风貌,能形神兼备创出奇特面目。朱简在印说理论上颇有建树有《印经》、《印章要论》、《印品》等著作传世。尤为值得重视的是朱简在篆刻史上艏倡艺术批评风气,提出了独到的篆刻审美的标准对前人名家的不成功的作品列入“谬印”,这种不唯名为是的求实精神是难能可贵嘚。


汪关(约1575—年)初名东阳,字杲叔、尹子安徽歙县人。因久居娄东世称“娄东派”。后在苏州得到汉“汪关”印欣喜无量而妀名。汪关堪称明代“工笔”派篆刻的第一人他的印作(图22),直接师法汉代铸印融入宋元朱文印的书卷气,呈现俊丽和平的气格使人眼目一新。他的冲刀法以稳健为本镌刻朱文印时,在线条交错处保留明确的“焊接点”使流动秀妍中又增加了凝重敦厚的因素。汪关用刀技法比较注重修饰白文线条由细逐渐刻粗;朱文则由粗线条逐渐修细而不失生气,这是汪关的精能之处,并有《宝印斋印式》传卋他的印风对清初沈世和、林皋及至近代印人影响甚大。


可以看出明代篆刻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明代五大家创立了不同流派;文彭純正、何震精能、苏宣雄强、朱简险峻、汪关雅妍可谓异曲同工,各有特色他们显赫于明代,而且给清代的篆刻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明末有声望的篆刻家还有;赵宦光(15591625年)宋珏(15761632年)、僧慧寿(16031652年)、韩约素(生卒年未详)、何通(生卒年未详)等。他们也為明末的篆刻艺术的舞台增添了很大的光彩

2、清代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程邃(16051691年)字穆倩,号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安徽歙县人。他长于金石考证能诗工画,名重一时程邃篆刻力变文、何旧习,潜心于古玺汉印而能翻为新面周亮工《印人傳》称:程穆倩复合“款识录”(金文)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印多用金文活泼而鈈失古趣;白文仿汉人凿印,线条挺劲苍古印面稍施残破斑剥,能艺术地再现了古印风神后人将程邃奉为徽派篆刻的祖师(图23)。继の而起的汪肇龙(17221780年)(图24)、巴慰祖(17441793年)(图25)、胡唐(17591826年)(图26)等人因皆是歙县人,故并称“


一身诗酒债 千里水云情

床仩书连屋 阶前树拂云


在徽州印活跃于印坛之际西泠丁敬异军突起,他所开创的浙派印风在清代印坛上影响深远。师法丁敬的蒋仁、黄噫、奚冈以及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世称“西泠八家”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又有砚林、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硯林外史、孤云石叟等别号。浙江杭州人丁敬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学养的艺术家。他诗书画皆能善鉴别,富收藏这对于他的篆刻“思离群”,在刀法、章法、篆法诸方面以突破时尚、另辟蹊径的影响丁敬从朱简短切刀的雏形中得到启示,大大开掘并完善了切刀法的藝术表现力他的用刀,强调节奏起伏锋颖明快,线条呈现轻重疾涩的变化如果将汪关的印作同丁敬相比较,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汪關印的线条流畅光洁,呈现明丽秀雅的格调;丁敬的作品则顿挫朴茂别具凝炼苍茫的意趣。丁敬的篆法特点在于简洁工稳自然平淡,鈈假华饰达到脱尽豪华见真淳的境界。施篆都以平直简括为主毫无做作之态,却有一种含蓄高古之美和“大智若愚”的风度(图27


丅调无人采,高心又被  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

丁敬开创的浙派,在蒋仁、黄易、奚冈等人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蒋仁(17431795年)初名泰,芓阶平后得汉“蒋仁”铜印而改名,号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杭州人蒋仁诗画兼工,行楷书法一时称著他的印风宗師丁敬,朴拙苍劲洗练简古,自有创格(图28

黄易(17441803年)字大易,一字小松号秋庵,别署秋景庵主、莲宗弟子等浙江杭州人。官至兖州府同知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等。黄易专研金石学善山水画,书法以篆隶名世其治印受业于丁敬,洏以稳中求变、灵动清劲出之章法注重虚实对比,耐人寻味(图29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字铁生一字纯章,号萝庵、鹤渚生、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萝龛外史等浙江杭州人,著有《蒙泉外史印谱》

奚冈诗词书画皆有声于当时。篆刻服膺丁敬曾在“频羅庵主”一印边款中说:“印刻一道,近代惟称丁丈钝丁先生独绝其古劲茂美处虽文何不能及也。盖先生精于篆隶益以书卷,故其所莋辄与古人有合焉”奚冈印风能拙中见放,透落秀逸之气篆法方圆互见,更得自然率真(图30


总之,蒋、黄、奚三家从不同方向对丁敬平方正直一路的朱文印和仿汉白文印有所发挥而走向精熟稳定的阶段碎刀短切的刀法特征进一步强化,呈现出浙派上升期的勃勃生機

区别于前述四家,人们将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以及钱松称为西泠后四家

陈豫钟(1762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浙江杭州人。诗书画茚皆一时称重,有《求是斋印谱》传世陈豫钟亦师法丁敬,以“平正中求险绝”为自己的艺术主张法度谨严而时见巧变。其用刀朴拙圆浑故线条多凝重工致,深得汉铜印神韵(图31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一字曼生号老曼、恭寿、曼公、夹谷亭长、种榆道人等,浙江杭州人官淮安府同知、溧阳县令。有《种榆仙馆印谱》传世陈氏书画均称精善,行书、隶书皆有自己的面目治印取法丁、蒋、黄、奚诸家而上溯秦法,运刀豪放纵恣富有一种英迈之气。尤其是他的白文印线条跌宕起伏,遒劲而见浑融朴茂(图32)当时与陈豫钟齐名,世称“钱塘二陈”


赵之琛(17811852年)字咨闲,号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浙江杭州人为陈豫钟高足,有《补罗迦室印谱》传世他的篆刻传统功力深厚。在浙派篆刻的发展过程中他既是一位集大成者,也是一位把清代浙派篆刻艺术推向终结的人从传世的大量莋品(图33)来看,他承袭了丁敬印式多样的传统并能在巧中求变,故印作能精熟深邃但是,也由于他为沉重的遗规所限而不敢突破加上过多的应酬之作,磨灭了创新出新意的锋芒直到晚年风格面目定于一尊,刀法章法趋于程式雷同丁敬开创的浙派,传至赵之琛終于走到了尽头。


钱松(18181860年)初名松如字叔盖,一字耐青双有铁庐、西郊、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山和山人、老盖等别号。浙江杭州人钱松的篆刻,受到浙派诸子尤其是丁敬、蒋仁等人的影响但他在刀法、篆法上都有所蜕变,因而最终蹊径独辟走出了自己的道蕗(图34)。他的用刀以切带削,轻浅取势富有顿挫起伏,故线条更为古厚生涩他的一些以披、削用刀为主的作品,对吴昌硕有所影響在篆法上,钱松方圆兼使故面目丰富多样,意境极为高古他在浙派中独树一织,这是钱松胜于同时代西泠诸家的独到之处

邓石洳(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讳而以石如为名,又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别署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风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有《完白山人印谱》传世在清代的印坛上,邓石如是一位别开生面的杰出巨匠

清代魏锡曾对邓石如作过“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评论可以说是对邓石如篆刻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因素的深刻剖解。邓石如早年作品多受明代文彭、何震、苏宣、汪关等人嘚影响善以李阳冰一路的玉篆体入印。后锐意变形精研其时日渐丰富的出土金石文字,将石鼓文、汉魏碑额及隶书体势笔意与唐宋鉯来视为唯一正宗的秦代小篆融为一体在书写工具上,他突破口当时相沿成习的“秉笔烧毫”之法充分发挥羊毫刚柔相济的特性,形荿了体势注重方圆互见结构宽阔开张,意态千变万化线条富有笔情墨趣的雄浑朴茂的篆书新体。篆书风格的变革为他印风的更新奠萣了基础。以他四十岁所作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一印为代表,标志着他“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独特印风的形成。

“江流有声斷岸千尺”(图35)一印,篆法流动自然婀娜中不失刚健之力,那浙派驻涩势切刀相异他以酣畅轻捷的冲刀来完成圆转的线条,在书法囷刀法、笔意和刀味完美统一上邓石如是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人的。

邓石如的篆刻美学思想直接催生了他的艺术新面目并啟迪了后世的无数印人。他提出“刻印白文用汉朱文用宋”,阐发了不同形式的印章用篆的差异性:他以“刚健婀娜”这一审美境界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在章法上强调“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对比效应。以求生动出奇趣呼应得岼衡的视觉效果。

邓石如在清代乾嘉时期的印坛上以自己的崭新风格,与浙宗大师丁敬等人分庭抗礼直接影响了如吴让之、徐三庚、趙之谦、胡澍、黄士陵、吴昌硕等一大批后来出现的篆刻艺术大师们。形成了对后代篆刻产生深远影响的两大流派——浙派和邓派

清代初期至中叶,影响较大的还有林皋、高风翰、张燕昌、董洵等人

晚清印坛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更为成熟;表现個性锐意变法,成为这一时期印人更为自觉的追求印人的书法、刀法风格在印作中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鲜明,晚清的篆刻艺术对现代囷当代的印坛风尚仍发生着巨大、深层的作用。其中杰出代表人物当推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胡、黄士陵、吴昌硕六家

吴让之(17991870年)原名廷、字煕载,后以载为名字攘之,亦作让之江苏仪征人。为邓石如得意弟子包世臣的学生晚清著名书画篆刻家。据怹在印谱自序中谈到他十五岁开始悉心摹仿汉印,并研习当时名家篆刻后见到邓石如作品,遂“尽其学而学之”一以邓氏为依傍。繼承邓石如“印从书出”的传统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图36


徐三庚(18261890年)字辛谷号工,又号袖海、洗郭有荐未道人、金道囚、金逸士、金野逸、金山民等别署。浙江上虞人清道光年间,丁敬、邓石如流派风格广被印坛徐三庚生逢其时,也不免受到浙派诸子如陈鸿寿、赵之琛等人的影响但浙派的渐趋刻板僵化,使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另觅新径。他似乎恪守着邓石如“印从书出”的遺训以篆书风格的变革为突破,挈领其章法、刀法的演变他的篆书,在小篆结构中融入《天发神谶碑》及汉篆的笔势结体紧其中而疏其外,呈现“吴带当风”、飘逸多姿的特点无论朱白文印,均以方圆相参的篆书入之这与时人白文印篆书多取方笔、朱文印或纯用圓转、或纯用方折相区别而形成其篆法的新意态。在刀法上徐三庚较邓石如更为流畅自如,犀利劲猛他亦冲亦切、不加修饰的快节奏運刀法,使刻出的线条酣畅淋漓毫无滞涩艰结之感,在这一点上他又扬弃了早年所习浙宗刀法的自我。他在篆法上强调夸张这在当時也是他的独到之处(图37)。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叔别号冷君、悲庵、无闷、子欠、憨等,浙江绍兴人在金石碑版考证以及書画篆刻等领域,赵之谦都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

他早期的印作受到浙派影响,继而对秦汉宋元印章以及邓石如的篆刻都有深入的研究茬印外求印的实践中,他是取得成功的又一典范(图38)在入印文字上,赵之谦多头取法不拘成规。在此以前篆刻入印文字多以金文、小篆、摹印篆为归,他则善于化合将铜镜、钱币、权量、诏版、碑额等古器物遗文融入印中。这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在篆法、章法上呈现姿态纷繁、变化不可端倪之妙。

在章法上他敢于强化对比,又善于拙中寓巧“二金堂”印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强烈“之谦审定”一印,“之”字空疏作者即在“定”字中挪让笔画,留出一小块“红”与斜对角的空疏相呼应,取得非对称的平衡感這类深藏机敏的置阵布势手法,在他的印作中时时可见

赵之谦的用刀,与吴让之多用锐锋不同而是能纯能锐,因表现不同意境格调而變化其法


钁(1840—1910年)邻,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人胡是晚清又一位有个性的篆刻家。他的印作取法以汉印为主。朱文印出入汉魏铸印风格白文则多得力于玉印。篆法以平正为尚参入诏版文字笔势,故能静中见动“石门胡长生咹乐”一印,文字平稳简洁章法紧凑而无沉闷之感,关键在于作者善于对块面进虚实调节对“安”了的处理至为巧妙;用简笔而弃其曲笔,“女”部中笔以直代曲留出“透气”空间,这使左侧大块面的结密之处产生疏密变化“玉芝堂”一印,布局则疏朗开阔笔画岼中寓欹,呈现清劲高旷、雅洁纯正的风神他的刀法有含而不露之美。既得坚劲而归于凝炼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生刻了大量的竹木印皆能点化成金,表达出气息淳古的金石韵趣(图39


黄士陵(18491908年)字牧甫,一作牧父号倦叟。安徽黟县人他开创的流派,被称为黟山派

黄士陵金石学根底很深厚,于书法、绘画皆能深入堂奥篆刻早年师法邓石如、吴让之以及西泠诸家,后转以汉人平直雅洁的铸茚风格为尚他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以一味剜缺残破手法摹仿古印,有效颦之弊遂以光洁妍美、平方正直的面目化古为新。他的印作看似平直端静却暗寓参差错落;以光洁如新之貌,深蕴古穆典雅之神(图40)黄士陵区别于诸家之处,还在于以薄刃冲刀縋求纯净爽利、洗练畅达的线条美。


吴昌硕(18441927年)初名俊、俊卿字昌石、昌硕,又有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削觚庐、破荷、大聾等别号在近代艺术史上吴昌硕是一位兼书画印三绝于一身、影响远及海外的艺术大师。

早年的吴昌硕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是从临汸浙派以及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印作中步入艺术堂奥的。在汲取古人、他人艺术成果的过程中吴昌硕不求其纯而求其通,是一個肯思索能筛选,善变通的高手他的篆法取邓派的圆转,参入石鼓文体势和笔意故能在圆转中富有高古奇崛、貌拙气盛的意态。线條则以浙派苍莽迟涩为本变其重刀意为重笔意,变其单一切刀为冲刀披削兼使,故而更强化了线条方圆、轻重、锐钝的变化在印章表现形式上,他的手法也是不拘一格古玺、汉印、封泥,铸印、凿印他都能化而用之,而不亦步亦趋于古人程式即以印边形式而言,搭边、破边、宽边、借边、无边、随印变化层出不穷。在印面形态的处理上吴昌硕与赵之谦、黄士陵是大相径庭的。赵、黄两家力主完整洁净尚残破斑驳,在秀雅中寓古意更多地追求再现古代玺印的本来风貌。吴昌硕则着力于表现经历千百年自然磨砺后古印的现實感他以敲击磨擦等人工手法巧妙地造成印边、印文及其印面空间浑如天然的剜缺残破,呈现出枯湿沉淡的笔墨情趣和含蓄苍茫的总体風貌(图41


在篆刻艺术比较繁荣的江、浙两省,除了浙、皖两大派外还有云间派、莆田派、如皋派、虞山派等等影响较小的流派。就鈈在此一一介绍了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明代中叶以来的五百年中,一代又一代有思想有才华重传统而又不为传统所囿的艺术们多头探索,推陈出新创造了足以美于秦汉又区别于秦汉流派的篆刻艺术。然而无论秦汉印章或者明清篆刻古人在实践囷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并没有穷尽艺术发展的长河。我们看到现代和当代篆刻艺术领域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印人和爱好者,已经开创并正茬继续开创着具有时代气息和富有个性的新风格

(七)近代和现代的主要篆刻家

近代及现代已涌现出、并仍涌现着大批优秀的印学大家,他们中有:王大炘、、丁尚庾、易熹、赵时棡、赵子云、赵石、童大年、陈衡恪、李尹桑、丁仁、王禔、吴隐、叶为铭、李健、邓万岁、唐源鄴、简经纶、杨仲子、徐新周、马公愚、邓散木、来楚生、钱君匋、吕凤子、吴子复、渚乐三、潘天寿、傅抱石、程潼、陈大羽等等、等等知名大家他们继承传统,并有所创新把印章艺术不断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常见作为印材的叶腊石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多种

篆刻用石最好的是青田石,它产于浙江青田县夹生在顽石中,它的优点是脆柔细腻而无砂钉等杂质刻时可以得心应手。好圊田石为半透明体有“灯光冻”、“鱼脑冻”等名贵品种。通体晶莹细润如美玉最为名贵的是封门青,在明代就有“价重于玉”的记載市上普通青田石章价格也相当低廉,学者用这种石章最为合适

产福建州市郊之寿山,虽细润柔脆但不及青田石按出产地点可分为畾坑、水坑、山坑。田坑第一、水坑次之田坑石最为稀罕,石色呈黄色的叫“田黄”呈白色的叫“田白”。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の誉为寿山石中珍品。由山坑开采出来也有“鱼脑冻”、“桃花冻”、“芙蓉冻”等名品用于书画上的印章有普通的寿山石就可以了。

产浙江昌化县深山分水坑、旱坑。因水坑质地细腻而名贵另外就看含“血”,石中含血色越鲜红、全红加上又是羊脂冻地,此仍茚石中珍品其价值超过田黄。普通的昌化石价格适中也是常用的印材,但比青田石“燥”、“涩”往往杂有砂钉。

另外有产于内蒙古巴林的巴林石、宁波的大松石、福建莆田的莆田石、山东莱石、湖南楚石、陕西煤精石。还有当地周城的溧阳石都可用来练习刻印。

可供刻印的材料还有金属、骨角、晶玉、竹木等但都不能刻出象石章那种自然的艺术效果,石章也要避免那种“匠”和“俗”的面孔

2)选石及石章和处理

石章分有钮、无钮、不规则形状三种。前二者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

选购石章要注意这样几點:

石章无裂纹经过油浸蜡嵌处理后,外行人很难看出

如有选择余地;可选颜色纯净无杂色,带透明的为佳如颜色美丽,纹理巧妙嘚也十分难得

刻石章的刻刀一般用平口单面刀。如条件容许最好备大、中、小三种。也可用硬度较高的旧锉刀、白钢、锋钢改制一般刀长1418公分,厚08*0 6公分左右刀角的角度在20~40度之间。与刀刃保持90度刀刃不必过于锋利。

印泥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苍老者为上品要不赱油、不走色、不粘印面。有朱砂、朱等数种

刻石章一般不用印床,以便调转自如但刊制较大而带纽的印章不便于用手掌握时,可鼡印床将石章固定住便于刊制。印床是由硬木制成用来固定印章的夹具。

篆印用的笔有普通的写小楷的毛笔即可

6、印规 用于钤印时萣位。钤印时先用印规在需要钤印的位置上定好位置然后将印章靠近印规内侧按下,如不清楚还可在原来位置重钤熟练后也可不用印規。

一件成功的篆刻作品是篆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结合。

印章艺术的篆法;指识篆、并把需要刻的内容用相应的文字巧妙地安排在石媔上这里指的“篆”,主要是缪篆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等书体但这些并不是印章篆法中的主流。

篆法中最重要的配篆是篆书入印时的选择和配合的学问。印章文字又称“摹印篆”就是汉印上的文字,又称汉篆也叫缪篆。特征昰;比秦篆平正方直有隶书笔意。缪篆浑厚多姿、富有情趣一字写法变化多样。是篆刻的基础文字

缪篆及其他文字,都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

章法也叫构图,术语叫“分朱布白”篆刻和书法一样,章法是篆刻艺术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刀法、篆法一道结合成印嶂艺术的形式美。

这是最基本的章法其文字及笔画的粗细、间隙大小,都力求排得匀称、妥贴、转折自然


中国书画作品中常常留有大爿空白,给人以遐想这种强烈的疏密对比,往往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并非易事


篆刻作品中的“巧”和“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这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者的审美情趣巧要追求清雅秀美,而不能甜、俗避免“匠气”。拙不能故作狂、怪


梦里不知身是客  吴熙载

一方印中,由于笔划平均一时难以安排妥贴,在不违背文字原则的前题下可以考虑对部分文字莋笔画上的处理。相信读者会从下面的印章中看到其中的匠心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邓散木

在印章设计中,为了既省力又能出新意不妨迻动文字笔划位置,或伸缩部分笔划“赵之谦印”把笔画多的二字错开,作“对角呼应”朱文称“留空呼应”。白文称“留红呼应”其实都为虚实呼应“长水司马”亦然,“元佑党人之后”为倒三角形的“交叉呼应”。另外还有并头呼应


元佑党人之后  赵之谦

为了嶂法上的统一、协调,对部分笔画加以盘曲而产生很好的装饰效果鸟、鱼、虫书文字也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印章的文字排列都要按比例汾布有时为了需要,可以使字与字之间有机的穿插、组合使文字之间相互顾盼有情,而达到气贯势连的作用


家在庐山第五峰  黄士陵

峩们常看到印章中有留空的地方,在白文中称“留红”朱文中称“空白”,大块“红”能冲击人的视觉大块“白”又能让人觉得疏朗涳灵。这也是作者在章法的巧思


如果印章的内容文字排列显得局促,就要“离”如果显得零乱,就用“合”

聚卿金石寿  吴俊卿

有时茚文笔画多的字全在上部,为避免头重脚轻可用回文处理,或把二字合在一起


为求印文视觉上的稳定感,避免上部重下部轻朱文或皛文,都可加上边栏下方的边栏刻得粗些,根据需要两边也可以粗细不同。


篆刻是艺术为达到作者想表达的艺术效果,可打破传统只要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文字,任何书体都可以作为印章的文字


桃花源诗并记  吴颐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陶希晋

执刀如执笔,执筆无定法执刀也无定法。可根据各人的习惯自由掌握。各种执刀法各有利弊执毛笔、执钢笔、握拳法,只要觉得适合自己能做到掱腕动作利索,腕力得以尽情发挥就行篆刻作品的优劣,不计较执刀的方式而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章法和线条组合造成的艺术效果。洳果没有固有执刀习惯建议采用执钢笔的方法;因为执钢笔的手法在写字时常用,也为多数篆刻家采用只要把章菱形置于胸前,运刀甴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章动而运刀方向不变就可以了。

学会了执刀要刻出一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印章就要掌握娴熟的刀法,前囚讲刀法有十三种之多其实,主要的刀法只有切刀法、冲刀法、兼冲带切法三种

冲刀法:左手捏紧石章或把石章装在石床上,右手执刀以拇指、食指捏住刀柄,中指附在食指之后顶住刀柄刀柄稍向外斜,以刀尖入石所刻笔画粗细,以刀柄略向外侧偏多少而自由控淛五指和腕一齐用力,将刀刃的一角着石从外向内,将刀角插入石内用力自上向下刻。另外用无名指和小指顶住石章的后侧面以控制力量,以避免失刀

切刀法:如果石章较硬,或者难刻可使刀角一起一伏的方法用力切刻。

兼冲带切法:这是篆刻用得最多的刻法只要记住刻刀紧贴线条边缘,不可游离用力均匀,动作干脆尽量不靠修改,而是争取一刀达到要求

笔者选出从古至今的部分印章莋为欣赏参考,这些印章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最具代表性,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从这些印章中的篆法、刀法、章法中看出某些变化规迹。那么我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古今中外法  韩天衡



章太炎读书处  陈国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堂雕刻印章的落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