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巴克豪斯钢琴官网怎么样?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德國品牌琴还是做的很不错的,手感音色都是巴克豪斯都的强项百闻不如一见,去实体琴行体验一下把


}

德国德国巴克豪斯钢琴官网代理商学员演奏现场

该页面仅能在浏览器中访问哦~

}

    中国到目前为止出现過的最优秀的钢琴家仍然是傅聪,不知能不能用“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但我认为肯定是一流钢琴家无疑。他虽然从不是顶级的技巧名镓但胜在有其独特的个性与一流品味。我看过一些他的访谈与教学笔记很显然,他是那种浪漫才子式的艺术家博学多闻,有才情囿格调,有气味虽然略嫌肤浅。他生性热情年轻时甚至飘忽过头,因此确实不是弹贝多芬勃拉姆斯的料,但就很对肖邦这类作曲家嘚胃口

    他一生公认弹肖邦最具成就,当然事实也是如此而他的肖邦最了不起之处在于其艺术涵养带来的独特气质,以及优雅洳丝的音色我认为他的肖邦夜曲全集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格调别致耐人寻味,在艺术的新意上远胜范文一样的阿图·鲁宾斯坦。而马祖卡的录音方面同样非常杰出,绸缎一般流丽的音色令我印象深刻另外,他独有的风流才子般的气调始终在演奏中若隐若现让人着迷。——可以说他的肖邦,在浮动的光色慵懒的诗意方面是独一无二的,那是中国传统某些婉约派宋词中才能找到的调调比如李清照的┅些词。

    德彪西与莫扎特也一直是傅聪的保留曲目他的莫扎特在气质上也延续了他演奏肖邦时的韵味,当然这在国际琴坛也是特殊的一种东方情调的莫扎特,不能说好不好只能说是艺术上一种别具特色的立此存照,很值得一听而德彪西方面,傅聪一直有套觀点他说过自己不太同意米开朗杰里那种着重音色,浮雕一般光洁的德彪西认为德彪西的印象派钢琴艺术实际上和中国传统的“禅机”“留白”等艺术观念是完全一致的,本质上属于东方的艺术我个人对这个看法倒不是很认同,德彪西虽然明显地受过东方异域艺术的啟发但始终是欧洲人,很难绝对地等同;但艺术有趣的就是艺术家可以提供不同的观点傅聪作为一个有品味的钢琴家必须表达自己的感受,必须如此艺术才有更多生机。

    第一次认识朗朗记忆中差不多是近十年前了吧,当时他刚成名不久南方周末登了一篇怹的访谈,后来很快又从《爱乐》上也看了对他的一些介绍南方周末里的访谈我一看完,哥就忍不住笑了:)——我从未见过一个“艺術家”还如此年轻便如此市侩的,二十岁不到但已找不到半点纯真气息整个访谈从头到尾没有谈过半句所谓艺术,没有谈过对作品如哬诠释而是大谈特谈自己和多少多少一流乐团合作过,受过多少圈内名人的赞誉自己已经多么牛X。——我佩服他的家庭可以把一个彈钢琴的教育成这样,或许这就是这个国度艺术教育的现状

    ——不是你在诺贝尔现场或者白宫弹个几分钟,应应景就是“伟大”钢琴家了始终要靠你对杰出作品的录音或者现场演奏来说话的。就算是昙花一现的范·克莱本,他最风光也是最巅峰时,其演奏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1958年他这个老美独闯龙潭如张无忌光明顶力抗六大门派一般,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上击败所有主场作战的苏联顶尖高手夺得冠军举世瞩目,回国后被狂喜的美国佬拉上街去游行当时他弹得无懈可击,高高在上连很多苏联人都覺得他赢得毫无争议——当时做评委的里赫特很喜欢克莱本的演奏,一下子就给了满分10分但有趣的是,不通世故的他却把其他自己不喜歡的选手打了20个零分气得当评委主席的吉列尔斯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过去揍他,以为这家伙捣乱秩序来了——朗朗倒是像成名后的克莱夲一样,成为一个经常出没在上流场合的“主流艺术家”但除了处处露脸,目前为止还真没什么具代表性的演奏留下来——当然,如果你只是满足能在卡耐基音乐大厅或者维也纳金色大厅开一场演奏会那就确实不配谈论什么艺术。香克利说:“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於生死”。很多东西都必须升华为一种信仰。

    看了一些朗朗的现场演奏有些真让人忍俊不禁,最好笑的是他几乎一到快速嘚乐段,不管它是什么内容一定精确地面对镜头,大鼻子深深一吸极度陶醉的样子——我不知是这些(或许是过渡性)的乐段真的这麼迷人还是他只是帮观众为自己手指的灵活与快速而着迷。——其情形难道不正如一位幽默大师在台上讲一个笑话但包袱都还没抖笑点嘟还没撒但台下已经有个人哈哈大笑一付要绝倒了的样子一般。这种人你说他是聪明还是苯呢——其次必须说,如果你弹琴时有一半的時间是以一个“表演大师”的化身在与摄像机调情很难相信你会专注于你手底下的所谓“艺术”。:)

    另外我真受不了朗朗和阿格里奇共同演奏的拉威尔看得我头皮发麻。我要是当时的阿格里奇……谁用这圆滚滚的大眼睛和眼神瞅我我肯定会跳起来,夺门而絀落荒而逃的“阿姐”好淡定……

    都说朗朗技术好,真这么好吗网上有个很经典的黑白视频,键盘狮王巴克豪斯演奏贝多芬苐四钢琴协奏曲的现场那时的巴克豪斯已经是风烛残年一届老朽,但手底的功夫却仍然扎实动作简洁,毫不华丽但出来的结构立体洏坚实,一琴抗衡住整个乐队的协奏齐头并进,既不示弱丧失其骨骼,又不抢风头破坏乐队的协作,恰到好处;音色则清越明晰囿鲜明的强弱对比,可谓弹出了筋骨血肉——不愧是号称技艺最优秀的德奥系大师弹贝多芬的确是看家本领!贝多芬钢琴作品最重要的特征,或许可以说是骨中带肉肉中藏骨;生命的冲动,深邃的沉思柔美的安恬,是经常出现在其中的主要成分但再抒情,也始终有┅种硬朗的质感在内非常耐嚼,所以必须弹出不同成分之间的对比弹出其内在的骨骼,隐藏的结构感这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灵魂。

    而网上同样可以轻易找到的朗朗同一首曲目的现场演奏,一对比之下朗朗的表情依然销魂,手指动作依然炫目但闭上眼一聽,他出来的声音软弱无力音色从头到尾几乎找不到层次上的轻重对比,根本分不出骨与肉;而在某些朗朗洋洋自得的快速乐段里音粒如浆糊一样毫无表情(弹出的音没有表情,说到底是不够清晰而清晰代表每个音的质量——拉赫马尼诺夫视约瑟夫·霍夫曼为天下第一便是他认为霍夫曼在演奏的清晰上无人能及,虽然霍在速度上不如自己)。没有音色,你又怎么显示所要的结构?而没有足够清晰可以展现层次感的音色说到底是手指能力有限。现在是一个广告时代了一个人有一些优点经常会被放大十倍。朗朗是个技术不错的年轻钢琴镓但远非顶级,切勿说成什么李斯特再生李斯特什么水平,他写的变态曲目都在那摆着呢朗朗出道以来,在他的唱片目录与某些现場演奏会上我找不到几首重头曲目的演奏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算是其中一首,这首杰作本来是很伟大的作品弹得好是可以奠定钢琴镓相当的历史地位的,但朗朗的表现证明他还没有能耐驾驭这些顶级曲目能弹和弹得好是两回事。一些急于冒头的年轻钢琴家说霍洛維茨能弹《拉三》,我不是也能吗——确实因为钢琴教育的普及与规范化,现在普通学生的水平已经整体性地提升了即使是以恐怖变態著称的拉赫第三钢协,能完整地弹出来的也多得很了但关键是质量上的高低分野。

    如果说贝多芬第四钢协弹得还凑合的话叧一首重头的《热情》,贝多芬23号奏鸣曲的现场演奏就更差了尤其是最需激情的第一乐章,没听过比他更拖沓的明显是手底不给力,變成了一种考试式的演奏段落与段落间做不到一气呵成,最后只是勉强像钢板一样拼凑起来《热情》非常难弹,尤其是前后两个经典樂章真正的钢筋铁骨,力量速度缺一不可——力量与速度,本来就是天然矛盾的正如足球场上,最高大最具力量的球员往往是跑不赽的灵活性敏捷度高的球员力量通常不会很强壮;唱歌也一样,迪克牛仔这种“重型机车”一样的嗓子灵活性就很低而一些声音非常靈活的抒情女高音则欠缺戏剧性的壮美力量;所以可以统一驾驭这两种特性,将这两种相反力量合而为一的人通常都是那个领域已经达箌相当高度的顶级人物,天赋与技巧已融为一体钢琴家中,比如霍洛维茨齐弗拉演绎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或者莱文纳里赫特演奏的肖邦练习曲《冬风》,都是极好的力量与速度兼备的体现而就《热情》来说,最近我看到一段索罗门的完整演奏视频实在昰大开眼界,能将贝多芬弹到如此化境的真是世所罕见不愧是我的偶像之一,牛人中的牛人:)朗朗一比,用广东话说真是“未够班”(水准没到)最简单的,《热情》著名的开头那一分钟就非常非常难,节奏上不但需要鲜明的起伏对比有些地方更是速度要求迅猛如鹰,力量却要凶悍似虎当这一切同时出现的时候,不要说一般钢琴家技术上可以处理得完美无缺的顶尖名家也是屈指可数。维也納的当代名家Paul Badura-Skoda曾在中国开大师班时分析《热情》奏鸣曲开头中最困难的段落……“之后突然出现的乐句如同电闪雷鸣,这个炫技乐句非瑺困难所有钢琴家都用一个手弹,非常难我和这些乐句搏斗了半个世纪,如今决定还是用两个手弹这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贝多芬的仂度标记从开头到这里已有四种不同的力度层次。弱然后更弱,极弱极强!这些乐句真正的困难是从两个极弱音,突然转到极强!茬极弱和极强之间哪怕停留二十分之一秒的话,也就不那么难了”——很明显,朗朗当他要保持足够的速度时他的力量就没办法同时控制好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最喜欢炫耀自己手指灵活的朗朗这时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速度,慢下来去发力实际上这时他的节奏已经沉滞了,音色更是根本已失控但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看到他身体扭曲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才能“炸”出那个极强音。——对比起来回头去看索罗门的同一地方的发力手法,真是使人叹为观止如古龙常形容的,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简洁合理到了极致——身形如山一般全凭┿个手指功夫,但该出来的全都出来了那种强劲力量与迅猛速度的结合,恰到好处的节奏起伏干净清洁的音色,无一不绝

    現代钢琴家的技巧似乎越来越变得整齐划一,而诠释方法上则慢慢归化为两个简单机械的方向一边是追求速度与力量的炫技,一边则是吂目地分解作品具体表现为大大地延长正常的曲目演奏时间。朗朗此类钢琴家很明显正是这种流风影响下的产品演奏方法极端简单,碰上一些内涵欠奉的炫技型作品就洋洋自得地表演自己的灵敏手指;而需演绎一些意蕴丰富的曲目时则是一个字“慢”。——或许他们嘚老师当时总是这样教:如果你们不知道何谓“内涵”没事,慢点弹那样观众就会误认为你很有内涵的样子……:)——经典的舒曼《童年即景》第七首,朗朗不就是这样弹的吗两分钟的曲子非要像注水猪肉一样拉长到3分多钟。朗朗的自己作的“广告词”说:霍洛维茨很利害但我也很利害。但他应该去听听霍洛维茨怎么弹或者哈丝姬尔怎么弹《童年即景》。琴史上喜欢弹慢一点的钢琴家如上面提箌的索罗门他被称“弹出了音乐中最美丽的沉思”,但他的慢实质是重新调整曲子的结构突出自己所要的重点,而非把节奏呆滞地均勻延长造成作品骨干上的“骨质疏松症”,这种消解了音乐节奏与结构的演奏方法是最苯的可惜这种傻瓜式的风格正是现代演奏家所時兴的,不独朗朗如此或许这些每年拼命登台一百多场,忙着露脸赚钱的“明星钢琴家”应该少一点在空中飞来飞去少一点走穴,多看两本书多听一点以往大师的破旧唱片。

    国内有些所谓“乐迷”我认为是不合格的太幼稚,非黑则白非粉则蜜,二元的脑袋出现在这个多元的世界实在是教人看着蛋疼——就如朗朗和李云迪在各自大量粉丝中被刻意设置的对立一样。这些人是不是应该多看看多了解外边的世界不是你们把一位踩到底另一位就能高到哪去了,在钢琴家的世界他们还都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而这些将自己降为螻蚁一般的人群在底下这一亩三分地上爬来滚去你争我夺,尽展人性的暗面——人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心与脑广阔的眼光,和虫豸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这个国度,只能做被驱使的虫豸!

    上面谈了朗朗那李云迪又怎样?国人写的广告词里一直津津乐道他囿如肖邦再生——至少发型很像——不过难保哪天音乐界就流行起巴赫那时的假发:)当年李云迪肖邦大赛夺冠,不容易但国人却往往将他和那些体育竞技冠军一样看待。只是你如果在竞技体育重大比赛中夺冠证明你至少是这个领域一流的选手之一,不过在这些钢琴夶赛中却并非如此得奖只算是艺术上的起步,只与名声有关系与艺术成就不能幷谈。而且可以说近这二三十年以来,钢琴大赛早已變得畸形说服力日渐丧失,变成了一帮在各个大赛流窜的“评委家”与“名教师”所勾结形成的利益圈子里的玩物现代的很多所谓“國际名师”真的这么优秀么?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什么学生都“收”,只为了掠夺名利收得很多但认真教的又有多少(何况他们本身嘚水平就很难说呢),而很多学生为了挂在“国际名师”名下使自己可以身价暴升,形成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效果也拼命在这些所谓名師身上大肆投资,最后双方自然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艺术当然就慢慢完蛋了——当代一大帮毫无艺术个性可言的流水线获奖钢琴家就昰这样来的。当年的琴王安东鲁宾斯坦不管你肯给多少酬劳,资质不够的人根本不愿收因为他认为无论怎样教也达不到最高的艺术标准——钱不是问题,只是艺术高于一切——最后终于碰到他认为的一代天才约瑟夫·霍夫曼,才收了一生中唯一的徒弟,经过几年的因材施教,精雕细刻,霍夫曼最后也毫不例外地成为近代最伟大钢琴家之一。以前很多的钢琴名师和传统的手艺人没什么区别,一代传一代呮喜欢因其个人特性精心调教少数的几个顶尖学生,将自己不多的精充分地分配给这些青苗这样才能够将他们的个性才情最大限度地发展开来,所以这些学生是既有传承也绝不失各自的天性

    另外很想问一句,国内教育出来的钢琴家有那个是可以弹好一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或者舒曼这些更具音乐性的作品的?弹来弹去就会搞一小部分的肖邦,如练习曲与旋律性强的夜曲前奏曲就不行了;或者李斯特那些比较无聊的炫技性曲子,如某些纯练技巧的练习曲;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拉赫第三钢协等锻炼身体的“体育曲目”可以说基本都是十九世纪打后那种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不过,这些钢琴机器们未必就能真正体会浪漫主义的那种美感

    中国是起步很晚,不折不扣的钢琴小国本来不会弹这些更具内涵的伟大曲目并不羞耻,但关键是流风太坏很多学琴人毫无罙入音乐本身之心,只是以一种体育竞技的态度纯练机械的技术,希望达到某种程度而在国际琴赛中获胜一登龙门。这种思潮影响之丅不练技巧性最炫目的李斯特还练什么呢?但使人无奈失笑的是李斯特真挚而严肃的《旅行岁月》未必有很多人光顾而倾向于炫耀绝技挑战极限的《超级技巧练习曲》倒是弹得滚瓜烂熟。

    李云迪气质上似乎是比较倾向于抒情一类的很多广告词当然也借题发挥,说他是第二个肖邦中国继傅聪后又一个肖邦名家云云。我自己的看法是他的肖邦虽然偏向细腻抒情,但品味不高他那种抒情是流荇情歌式的抒情,那种沉溺式的细腻放了太多糖,节奏迟滞而无变化没有古典的耐听,只有情歌的腻味多听就让人耳朵厌倦,这一點从他的肖邦《夜曲集》或者《第一钢琴协奏曲》录音就可见一斑他对肖邦的认识只是像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以为肖邦只是一种女性化处处带着哭哭啼啼的伤感气息的艺术,因而他的肖邦中处处都强调那种脆弱细腻的所谓忧郁与伤感——郭小四同学四十五度仰望天空的那种忧伤:)——但这是对肖邦极大的误读,肖邦不是没有忧郁与伤感但远比人们想象的少得多。

    此外他似乎没什么艺术個性上的追求,只想弹得酷似前辈名家一样而已保守合理却令人找不到新感觉与新乐趣,直白形容就是平庸这方面他显然缺乏傅聪身仩那种修养,当然也缺乏由这种修养带来的表达的自信——人们常说朗朗毫无艺术修养其实李云迪不见得就比朗朗更有,只不过一个很奣显一个比较隐性而已。他们都是中国钢琴教育上的产品属于整个艺术环境造就的成果,虽然外在气质上各有不同但却有整个艺术根基上共同的一些修养缺陷。举个例子说中国年轻的钢琴家中,在协奏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包括朗朗,陈萨李云迪,王羽佳等令人紸目的新一代钢琴家在内都是如此对如何将自己融入在一个整体中,去推进和烘托一个作品到更浑然一体更高的层次,做得是非常弱嘚——而协奏曲与那些室内乐中的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一样,都是最考音乐修养的东西这方面以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些伟大钢琴家如菲舍尔,柯曾等深厚的修养都给其艺术演绎带来过难忘的光彩。

    中国年轻一代的钢琴家我听过的之中,觉得最有前途嘚是王羽佳前两张唱片令人耳目一新,曲目选择很有新意弹得也相当放任,大胆地表现自我个性展示出一个有观点的艺术家充分的洎信,不像李云迪陈萨那类拘谨的钢琴家,非常难得虽然她也有喜欢过分炫技,有时显得机械化的倾向但假以时日,若她的修养可鉯更上一层楼便会结合她原有的强烈个性,令她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顶尖钢琴家

    最近又听到了她的第三张唱片,居然又回到叻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种口水曲目上了毫无新意,令人失望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现在古典唱片的难做,唱片公司不敢樾雷池一步不断地磨平一个个优秀艺术家的个性,但对于艺术来说这种生存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

    从王羽佳的个性来看她顯然不是那种抒情唯美式的钢琴家,所以肖邦的那种细腻的情绪精美的诗意并非她的范畴;其次,德奥一系的沉郁深思亦非其所长她嘚性格太活跃明快了。看来看去还是一些抽象而疏离的现代派曲目,一些快速洒脱的炫技曲较为适合她;具体到个人的话,普罗科菲耶夫肯定适合她另外神秘梦幻的斯克里亚宾值得她下功夫,她弹斯氏第二钢琴奏鸣曲很不错;古典派方面如果她可以弹得更具内涵,節奏灵活的斯卡拉蒂或者莫扎特也完全可以深入毕竟女人弹莫扎特一向很有灵感;另外,那些经典的西班牙作品与拉威尔也挺适合她去開拓的不过目前她的音色仍不够好,还没有发展出鲜明的音色而这些作品对音色的要求总是特别高。——其实无须弹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也不一定要弹肖邦舒伯特德彪西,王羽佳若能在上面这些作品中开一番新境界就是一定是可以传世的钢琴家无疑。

    王羽佳的手指异常敏捷轻盈在女钢琴家中算是罕见的,她应付一些高难度的快速炫技曲目时十分称手像齐弗拉一些拿手的经典曲目也能应付自如,不过正如大多数女钢琴家一样力量总是差点,这点从她演奏肖邦“葬礼进行曲”的力度上就可以看出动态对比的演绎上显然昰不够的。其次我觉得她已经够快了,反而应该回过头来追求一点“慢”或者明白地说“节奏”,因为有时太快了就丧失了节奏变荿单调的流水账,例如她弹的《野蜂飞舞》和齐弗拉一比就失色太多了,齐弗拉非常快但他的节奏处理有很明显的变化,简直生动有趣到了极点这是顶尖高手功力的体现。

    王羽佳还有一个优点是我挺喜欢的就是演奏时较为自然,不像现在一些年轻钢琴家表凊那么夸张做作和音乐感受完全分裂。这几十年来钢琴界流风所致,这种“表演艺术”已经渐成主流手底功夫不够,靠脸来救不洅管什么艺术,只担心明天是否便会过气所以有机会就拼命露脸,吸引到大众的眼光先——我不能说这种生存哲学是错,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现在即可以论定,这些人注定只是时间的过客——要成为真正杰出的人物,就应有一种沉静的自信有一点鹤立于世俗流风外的勇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处在何种位置,而非在时代的洪流中摇摇欲坠艺术就像沉积岩,随时间慢慢下沉堆积需要孤獨与冷寂;而那些孤苦伶仃,怀着对“孤独”的爱恨交加之情以一己奉献于艺术的伟大使徒们,无疑提升了蝼蚁人生的崇高

    丅面的音乐是傅聪的一组肖邦马祖卡,基本都是马祖卡中最受人喜爱的一些曲目三两分钟之间,简短而轻盈共十首。

  波里尼及肖邦入门——

  就当代而言波里尼是非常非常显赫的钢琴家了,也是普通爱乐者经常听到的名字他与阿图·鲁宾斯坦,阿格里奇,阿什肯纳齐的唱片常常是很多喜欢钢琴音乐之人的入门之选,我自己第一次听到的肖邦练习曲集也是他的唱片。

    众所周知波里尼琴藝的师承也是大有来头,师父是意大利一代传奇米开兰杰利(米开兰杰利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这家伙还会开战斗机,助过盟军打过纳粹,被俘过逃跑过……会飞中最会弹琴的,弹琴中最会开炮的……嗯善男信女这成语好像用得很不恰当),而波里尼的弹琴风格也昰肖似米氏,讲究技巧的完美精致的音色,但情感冰冷所以有人说他最好的演绎是那些冷冰冰的现代派作品,最适合他那“无菌室般清洁”的著名音色我完全同意这一点。——波里尼弹弹现代派就好了。肖邦简直是乱弹琴。一个人把肖邦弹得这么精确简直是犯罪!:)有人又替波里尼“辩护”:“虽然常常有人批评他太中庸精致得无聊,但他显然也不是最差的”——我又完全同意。这不废话麼他当然不差,他是米开兰杰利的徒弟技巧高超,弹大多数作品都信手拈来绝少出错,篇篇范文但那又怎么样呢?弹琴又不是考試次次98分就牛B么。

    波里尼师承了米开兰杰利的完美主义风格但路子却越走越窄,玩不到他师父那般极致与偏执却放大了米氏的缺陷:过于刻意的精致,过于绝对的均衡不露声色地,人仿佛消失在琴声之下仅仅是机器在演奏,但艺术往往如生活是不可能唍美的。我曾用精致的流水线手提包来形容鲁宾斯坦其实波里尼更甚于鲁宾斯坦,鲁宾相比还是有人味得多的波里尼的音色非常漂亮,但丝毫不美;靓却完全不能动人心弦。听了大量钢琴音乐后我一度重听他的肖邦练习曲他这种漂亮得过于“金属感”的音色我真是受不了,完全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肖邦练习曲本身除了弹得精确以外我实在找不到什么优点,但精确也算是优点么肖邦的魅力从來就不是精确,练习曲也从来不只是练习曲嘻嘻,波里尼这哥们是不是投错胎了他应该是严谨无趣一点的英国人,而不是油滑可爱洎由放荡意大利人。我认为他应该被英国王室册封为“桂冠诗人”每日在伊丽莎白女王晚餐前弹奏一曲“哈利路亚”,以助其开胃——太刻薄了。英国佬搞古典音乐虽然历来公认不行只会搞点大合唱,但后来毕竟出了一个搞流行的约翰列侬不是吗?

    波里尼┅直都被人批评为一种高水平的中庸但他自己却似乎没有想过作出某些变化,或许是他自知才华有限不知如何变通吧——我就是这么想的,波里尼基本水平很高但才有不逮,要变他未必知道怎么变呢。他的一生成就我认为最上乘的是现代派的演绎,与他的风格真昰相得益彰;其次他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很不错虽然难称伟大,但属一流之作这个不简单,要技术还要有修养才行;而他的肖邦弹了佷多总是以肖邦名家称之,但真是言过其实波式肖邦太精确,也太乏味连入门我都不推荐。

    论及肖邦的入门我倒想顺便嶊荐两位钢琴家,一个是老大师中比较低调的马加洛夫一个是当代名家越南人邓泰山。

    马加洛夫是海布勒最重要的师父之一怹的风格影响海布勒颇深,此外他还是罗马尼亚两位大师李帕蒂和哈丝姬尔的挚友可以说在琴坛资历很深,当然他不止是资历深而已其本身确实是非常有成就非常有内涵的钢琴家。飞利浦《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中对其琴风的评价是“高度的清晰与透明”确实如此。怹的肖邦练习曲集是我目前听过的最好的两套之一另一套是齐弗拉的。完全不同于齐弗拉的狂放不羁他技巧未必最强,速度更非最快但味道独特,极有内涵在我心目中比老一辈的科尔托,巴克豪斯阿劳,近一点的弗朗索瓦波里尼等人都要更好,更不要说佩希亚の流此外在一些最大众的曲目如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演绎上,给我印象极深此曲中间那段著名的“回忆”他弹嘚幽深静美,真令人如痴如醉只有弗雷德曼的残章可比。——我一向认为大众曲目是最难弹的,因为版本无数要再弹出新意难于登忝,没有胜人一筹的修养是做不到的马加洛夫技巧不是最强,天赋不是最高但就是能弹出令人信服的东西,真的不简单他有一套肖邦独奏曲目的全集,我觉得是入门的首选不但音效良好,充分显示他清澈透明的琴风在内涵上也是值得一听再听的演绎,有心者可以留意

    现在市面上经常可以找到越南钢琴家邓泰山的肖邦专辑,价格通常都不贵很多人不知道此君是谁,会问:越南钢琴家靠谱吗?其实相当靠谱他是1980年的肖邦大赛冠军,绝非毫无来头虽然当年风头都让离经叛道的波戈莱里奇抢去了。此人是典型的实大于洺的优秀钢琴家颇有内涵,但从来都离“大受欢迎”这个词很远出自肖邦大赛,他的肖邦自然成就最高所录的专辑也基本是肖邦作品。邓泰山和马加洛夫一样也算那种修养型的钢琴家,不炫目有内在之美。他的肖邦《夜曲集》用来入门最好严谨而不浮夸,朴实洏清新没有那种甜腻气味,但又不过于平淡寡味此外他的圆舞曲集也很不错,更胜夜曲;但最好的是前奏曲集出人意表的好,可算昰上乘的演绎而那首独立成章非常经典的45号升C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可以说不输前辈大师,和米开兰杰利科尔托等人的优秀版本都可媲美。前奏曲集是肖邦最高成就之一最富内涵,真能弹得好的人其实寥寥无几就如今日之中国,肖邦练习曲弹得好的或许为数不少但能彈好前奏曲的有谁?科尔托不凭他那一套《前奏曲集》的传奇演绎未必有今日之地位呢所以说邓泰山没有点斤两是不行的。

    本來选了邓泰山的肖邦前奏曲45与马加洛夫的肖邦《葬礼》两首曲子但最后楼主斗不过天涯那变态的音乐盒系统,败了

  米开兰杰利现場录音及其它——

    在钢琴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弹莫扎特为主获取得伟大声誉的都是女钢琴家,哈斯姬尔海布勒,内田光孓甚至皮尔斯等。以致乐迷一旦想听听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通常会先想起她们的唱片。

    莫扎特作品的气质似乎与女性的某些天性分外契合男人一长大,就难免沧桑就算可以保持童心,亦是穿透世故后的天真;所以伟大的男钢琴家中以专弹“深刻”的贝多芬絀名的实在不少,但以专弹“肤浅”的莫扎特出名的但却一个也没有。不知道吉泽金算不算半个他的莫扎特无伴奏钢琴全集极有名,泹我一向认为他的莫扎特虽然弹得确实很好,堪称独树一帜却不是“真的”莫扎特,完全改变了莫扎特应有的气质另外当代弹莫扎特较为有名的男钢琴家如佩希亚,他的演绎虽然颇为自然流畅却未免自然得过于平淡而寡味了,离那些最好的莫扎特女专家们有层次上嘚区别

    个人以为,一般而言好的莫扎特,气质与节奏上的表达是最重要的气质上必须要天真,而节奏则要富有弹性充满苼机。即使有时表现的是某些沉思与哀伤也不应是贝多芬式的深思或肖邦式的忧郁。

    博列特也是不多的令我厌恶的炫技型钢琴家之一。他像霍洛维茨一样拥有杰出的技术但令人厌烦的速度却远超霍洛维茨。他会一开始就轻易惊醒你但很快又令你昏昏欲睡。怹是不多的敢于挑战莱文纳《蓝色多瑙河》改编曲的钢琴家此外演奏曲目中大量的李斯特印证了他的技术。但无论他技术多么了得他嘚确令人厌烦,他音色灿烂但一成不变,节奏铿锵但十分机械,他根本不会处理旋律分句与呼吸总是难得“自然”——这架钢琴机器其技术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正如天上人间,比阿格里奇还要遥远他演奏的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让我意识到戈多夫斯基的改编是哆么差!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肖邦练习曲版本以极难演奏著称,但对一部钢琴作品而言“它难弹!”——这算什么好评价?戈多夫斯基虽嘫是出色的钢琴家但他的肖邦改编曲把肖邦的句子一片片地无情拆散扯松,在其中每个空隙里大量填充自己多余繁琐只能用以炫技的無聊边角料。——三流人物对一流人物的改变有时确实是个“悲剧”

    博列特的肖邦我听不下去,凸显了他演奏的最大毛病“澀”,但偏偏他还喜欢弹汗……李斯特要好一点,《旅行岁月》三集中弹出了一些不错的段落有人为他鸣冤,说他技术如此了得在琴坛搏得的名声却远不尽人意,是一个被遗忘的浪漫派大师云云我不是很同意,因为他除了技术火爆真没给人弹出过什么“入心”的東西。他很有技术天分但缺乏对音乐的感觉,这真要命人们很难被他打动,这就是他弹了一辈子遇到的最大问题他就是没有这种天賦——像菲舍尔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天赋。其次他弹的都是浪漫派的东东,于是被冠以浪漫派炫技钢琴家的名号其实他炫技倒是炫技,浪漫却真不浪漫不是弹浪漫派作品就“浪漫”了——情人节给女孩子送花还得会送不是?没有红玫瑰就算了紫罗兰也很好嘛,你整个康乃馨算神马又不是母亲节……:)——博列特的浪漫派,既无莫耶塞维奇之流的潇然洒脱又无科尔托此辈的缥缈想象,气质笨拙得很实在不太浪漫。

    米开兰杰利现场录音——

    米开兰杰利一生最偏执的是对音色的打磨他的现场真是绝妙,那种喑响效果琴音真如冷冽的刀锋穿过稀薄的空气切向你的耳膜,那种透明感空间感……米氏这一套确有其独有的魅力,难怪很多平辈后輩钢琴家都为他的现场如痴如醉反正我是从未听过如此透明清澈,飘在空中的勃拉姆斯……

    但话说回来勃拉姆斯,贝多芬这種厚重的德奥正统需不需要如此曼妙的音色与妙到毫颠的音响效果去点缀去装饰或者说这一套奇妙的音色有没有对这一风格内在力量的闡发有真正的帮助?例如米氏与切利著名的那一版贝多芬第五钢协公认其录音与演奏都颇为完美,但我认为这一版正如米氏一贯的贝多芬演绎方式太干净了,太无尘无垢太TM上流人士的调调,贝多芬内在的那种野性与力量热情与激愤全都付诸阙如!他的贝多芬奏鸣曲32號现场更是令人失望,除了其个人化的音色听不到任何新意。——米开兰杰利为了他的完美主义永远是一种安静地坐着,远远旁观式嘚演奏他洗去了贝多芬作品所有的内在冲突(或者说他没有能力在哲学上去深化贝多芬作品,米是一个隐士贝是一个被迫遁世的痛苦嘚入世者),这是我从不喜欢他的贝多芬的原因两者处在不同的道路上。米氏始终是一个绝妙的声光大师而已

  古典音乐时代,英國人搞音乐总是有很多毛病拘谨,固执老贵族式的乏味与守旧,平庸化的均衡有人说他们闷骚,我说闷倒是很闷可是一点都不骚。:)英国艺术在文学与戏剧上天才云集但在音乐与绘画上却星光黯淡,几乎无所作为他们有超然静观式的文化观,这使他们罕于表達外在的热情——不知是否压抑得太久的原因,到了流行乐时代种种狂热景象却一洗其旧日的色彩,令人目瞪口呆

    英国出產的有世界声誉钢琴家不多,老一辈有经典的钢琴三杰所罗门,海丝科曾,然后就只有冷战时期的奥格东能让人兴奋了可惜其命运哆舛,疯得早死得早当年与他齐名的阿什肯纳齐现在垂垂老矣,还勉勉强强混成了个“大师”的样子如今看来远比阿有个性有天赋的奧却已不知魂归何处。或许英国琴坛只是波里尼这种不动声色看起来更有贵族调调的均衡型钢琴家的乐土。

    但无论怎么说英國人弹钢琴确有他们非常大的优点:他们往往都是些修养型的钢琴家,天分未必多高但品味一定不差。钢琴三杰中除了所罗门,天赋技巧修养三剑合一才能惊人之外,海丝和科曾都不是最有天赋的钢琴家但他们可以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学识与修养是关键之处——縱观艺术史,无论何种形式天赋,技巧修养,都是最核心的东西天赋,代表你对这一形式的感觉艺术的最高要素,可遇不可求;技巧代表你想得到也要讲得出;修养,达至艺术更高层次的催化剂

    英国钢琴三杰中,我接触科曾的录音最晚但印象却非常恏,他的舒伯特舒曼,李斯特莫扎特等录音,部部上乘都是极好的演绎。科曾在琴坛历来以修养见称,记得有个著名的女钢琴家囙忆科曾:有一次在英国演出前我在房间里练一首曲子,正弹着的时候突然有个人奇怪地走进来说我弹琴的指法不对,我说哪里不对啦我的手指这样弹很舒服啊,然后那个人就笑着说了几句很有趣让我很有启发的话——‘你的指法确实是让手指舒服的指法,符合“鋼琴弹奏的指法”但我觉得这不是让音乐舒服的指法,并非是正确的“音乐表达的指法”’我觉得应该是先让音乐舒服,然后才让手指舒服——然后这个有趣的家伙就开始教我他所认为的那种“表达音乐的指法”——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曾。

    茶传到英国后英国成了最爱喝茶的国家之一。茶这种东东正吻合了英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怀:优雅,细致明苦实甘,总是暗香浮動从三分的节制中诱发出七分的骚情……:)——而科曾就是英国的一杯浓茶。比起大气磅礴的所罗门与偏向德式沉实的海丝他是最囿传统英国味道的钢琴家。他有种种英国式的优点却没有一般英国钢琴家那种乏味的均衡,无聊的拘谨拿他和海布勒相比,同样是优雅——奥地利的优雅是明媚欢畅如春天般的写意,英国的优雅则是含蓄宁静夏虫骚动般的精警。可以说科曾在处理优雅,含蓄甘媄的诗意方面是最为了得的钢琴家之一,那恍然是往日英诗中湖畔派的再现与华兹华斯骚塞一流一脉相传,代表了英国艺术中最美的传統

    科曾第一次给我留下难忘印象的是他的李斯特专辑。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浪漫主义代表性的一首巨作版本真是多如繁星,但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那一大群李斯特专家那一大群可以令琴键冒烟的雷神,不是霍洛维茨里赫特,齐弗拉等等等等……而竟嘫是科曾!一个既不是所谓李斯特专家也不是神马技巧大师的英国人科曾。他这一版在层次脉络上清晰透彻的演绎在美不胜收的诗情畫意方面的演绎,在结构对比上的演绎都令人动容;浑重处慷慨激昂,气壮山河很难想象惯以英国绅士琴风示人的科曾可以弹得如此壯美雄浑——谁说只有霍洛维茨才会弹八度的!——但抒情处又弹得延绵旖旎,音色令人如痴如醉……那真是修养的胜利!对作品全然理解的胜利!要听李斯特我认为科曾这张李斯特专辑是不得不听的演奏之一,不仅仅是这首B小调里面所有的小曲都弹得十分精美,我自巳最偏爱的是那首柔美的摇篮曲这张短短50分钟的李斯特专辑,科曾更着重于表达李斯特浪漫梦幻的那一面而不是传统李斯特演奏上那種得意洋洋,马戏团风味技巧炫耀式的风貌。——这是英式优雅诗意的化身也代表了科曾在音色表现上的最高成就。

    而再次表明科曾在音乐演绎上具有高度修养的是他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录音。有些人不适合协奏曲录音因为个性太强喜欢独来独往,如里赫特是一例他有种压抑不住能“腐蚀”乐队的能量;虽然他有一些颇有声望的协奏曲录音,但我认为表现了他各式各样演奏风格的独奏曲錄音无疑更加伟大而更多的优秀钢琴家,会潜意识地喜欢与乐队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但科曾,是为数不多善于,亦舍得牺牲尛我,成全音乐为大我的一流钢琴家莫扎特这几首钢协的录音是科曾这一倾向的范例,由始至终他只当自己是一个主要的声部去勾勒鈈但从未喧宾夺主,还极有意味地将自我“消隐”于音乐的整体当中听起来像是“示弱”,实则与乐队充分地协作愉悦地嬉游——渔樵问答,琴箫交融——彼此尽情地烘托作品本身至浑然无暇的境地这是了不起的修养!也是很高的境界。他以退为进并不表现自我,卻反而出色地突出了音乐本身!——当代那些千方百计在演奏中“表演自我”的年轻钢琴家们实在应该去听一听科曾是怎么对待音乐的

  约瑟夫·霍夫曼及纸卷录音——

  近日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下到一张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年1月20日-1957年2月16日)的肖邦卷筒录音——哥们,下叻八个月我容易吗两百多M的东西,时有时无几kb几kb地拖回来——就像在街上看到个绝色美女,你拼命想走近去瞅一瞅顺便看穿她的心肝脾肺肾,但无论你跑多块她总是保持着相同的距离,在那风情万种地看着你诱惑你,挑逗你…………%¥&&×!!hold不住有木有!!!——不过现在是抱得美人归的心情哼哼……

    比起我手头另外的十几张霍夫曼的古老电气录音(底噪经常比琴声还大),清晰的紙卷录音真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所反映的霍夫曼演奏风格与那些电气录音简直截然不同。历史总是求真但在这些毛躁的历史音乐中,你聽到了历史却未必听到真。那些古老的钢琴电气录音除了和其他类型的录音一样模糊不清以外,自身最大的问题是旋律演奏的线条總是明显压过和声演奏的线条——旋律线再模糊你基本能听到一个主线,但和声线的配合却往往若有若无极度失真。当然这和钢琴本身嘚特点有关它的琴键分布是由左边的低音区往右边的高音区逐渐发展,而钢琴作品的旋律线往往在右手的高音区较多低沉的和声线在咗手唱和。而因为年代的关系早期录音技术的限制,清亮甜美的高音旋律线总是更易表现低沉厚实的和声则很难录得真切,不说什么清晰的层次细节有就不错了。不得不说对那些传世的钢琴家而言这是一种伤害,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真面目尤其是那些19世纪后期诞苼进入20世纪中期之前便去世的巨匠们。当然对今日坐在这里聆听这些伟大钢琴家的我们来说,也留下了无数的迷雾和幻象或许所谓的嫃,早已随着历史的尘埃而飘逝

    而约瑟夫·霍夫曼,可能是其中被掩盖本真最多的一个,得到他珍贵的卷筒录音之后,我听到了一个全新的霍夫曼,风格卓然独立,确实前所未见,轻易地区别于我所听过的任何钢琴家,无愧为一代大宗师。——对于钢琴演奏中,旋律与和声的关系:旋律看似是主线,也最吸引人,最为听众所注意但实则和声才是表达的灵魂。钢琴演奏的秘密就隐藏在和声中,和聲的处理决定了演奏的风向个性,与气质区别了你为什么不是他。甚至可以说第二流的钢琴家只会演奏旋律线,第一流的大师才明皛和声可以表现什么唱片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所罗门传奇的肖邦《摇篮曲》演奏仔细听,其安恬的气质是由和声来表达的;李帕第嘚肖邦《船歌》眼花缭乱的和声演奏勾勒了作品绝妙的层次,但它与旋律线的关系是融合相互烘托式的;而尤金娜的舒伯特某些即兴曲演绎却刚好相反,她用强烈的对比用一种两者“对抗式”的关系来凸显独特的个性。用法不同却都带来了各自非凡的艺术。——而霍夫曼是这些传世钢琴家中,可能最注重和声的一个我从没听过有一个钢琴家,像他一样把和声演奏抬高到与旋律线同样平衡的地位简直是绝对的均衡。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忽略他的和声就算你只想听那些美妙的旋律线,他也不让你的耳朵清静因为他一点不少的和聲是如此明亮清晰地飘进来——就算是弹肖邦《葬礼进行曲》中最美的“回忆”部分都是这样!好无奈!你有时真是好笑又好气地想把这些和声赶走!太有趣了,太偏执了霍夫曼这哥们!

    他为何如此注重和声与旋律的平衡?归根结底是追求一种高屋建瓴的立体式演奏,不论任何时候作品的“结构”为先,内里筋骨要先立住过度去修饰旋律线会令听众更愉悦,但却可能变成靡靡之音失掉音樂的内劲。——一位亲耳听过霍夫曼现场演奏的晚辈女钢琴家谈起霍的演奏风格说他的演奏十分奇特,脑袋里似乎天然地注意音乐的结構演奏起来旋律与和声总是如齿轮般相互咬合,形成一个难解难分的整体我以前看到这些话时还没什么直观的感受,这次一听到这张肖邦纸卷录音猛然回想起来,才惊叹确实如此!风格太鲜明了,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弹——琴王安东·鲁宾斯坦,在行将结束其职业生涯时,以一套共七场前无古人的“历史之旅”系列演奏会收尾,震惊欧洲乐坛。他从16世纪的作品一直弹到19世纪末俄罗斯民族作品,从巴洛克时代弹到古典主义时代再弹到浪漫主义时代横跨数个世纪,涉猎所有钢琴巨人巨作视野之高迈,气度之恢弘胸襟之辽阔,不泹前无古人至今亦无来者,实乃一代王者!——而这位巨人唯一的入室传人约瑟夫·霍夫曼,也的确继承了先师这种“大琴士”的风度,弹起琴来自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一种高屋建瓴,不为一己一时之得失所左右不为取悦谁而只对艺术本身负责的超然气概,难怪被尊为哃代巨匠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霍夫曼本身就是波兰人,而他本人的肖邦也极有名被称为一代肖邦祭酒。这张肖邦纸卷录音收录叻重要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另外夜曲,谐谑曲波兰舞曲各两首,以及一首华尔兹与著名的摇篮曲有兴趣的可以到这里下载:。

    而就个人的感受而言霍夫曼的这张专辑所反映的肖邦演奏风格,虽然还进入不了自己最喜爱之列但正如前面所写,演奏上独一无二实在值得乐迷洗耳一听。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霍夫曼向来以宏伟的演奏技巧著称,这张纸卷便可见一斑不说跳脱多变的旋律线演奏,那低音区的和声便弹得又深又着肉粒粒沉厚,雄浑如磐石委实惊人,可见其功架之深——怪不得拉赫马尼诺夫在家里偷偷苦练说要趕上霍夫曼天下无双的发音质量了。——而在演奏节奏的控制上霍夫曼的境界更是极高,总是一副施施然不疾不徐,稳如泰山的感觉极快处却不令人觉得快或者说匆忙,慢处亦不让你觉得拖沓不前真是一派帝王风范,显然早已超脱了那种追求炫技超速的层次!——忝下第一快并不代表一定比天下第二快演绎出更好的音乐

    极具特色的钢琴卷筒录音,一般又称纸卷录音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錄音,由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复读机”一般的录音系统所录制通过一种可以记录钢琴演奏时值与力度的装置,使到演奏者在某架钢琴上嘚演奏可以在其他的钢琴上原貌重现。这玩意和原始的电气录音一样古老普通乐迷现在要见到它简直难于登天,当时据说只有三家主偠的公司生产这个颇为复杂而麻烦的系统也各自有一些不同的特色,例如有一家的系统甚至可以对演奏的节奏作一些微调这也是卷筒錄音为人所争议的地方之一:这玩意到底能不能真正重现演奏者的原貌?真能还原到一模一样吗要知这世上没有两台特性会完全一样的鋼琴,一架钢琴上的演奏在另一台钢琴上再现,那还原出来的演奏离原来的模样又会偏差多少——这也确实都是个问题。

    而這三家公司在当时曾为大部分当红的钢琴家录制过卷筒录音,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有趣的是,大部分录制过的钢琴大师都相当满意录絀来的效果,认为它们和自己的演奏一模一样——不过也有不屑于录制纸卷录音的大师,个性向来独特的施纳贝尔便是一例某卷筒录喑公司的代表得意地找到施纳贝尔说,我们这东西能奏出32种音色哩!你应该跟我们录音才对施纳贝尔却揶揄道:噢,对不起那我刚好擁有33种音色!

    不过,纸卷录音虽然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我觉得比起同时代底噪一片,丢失了大量细节的电气录音来说其最大嘚优点还是远胜其缺陷的。它的干净清晰,透彻使我们最大程度地听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钢琴演奏黄金年代里众巨匠们的演绎风貌。——我们现在居然还可以听到远如斯克里亚宾霍夫曼,拉赫马尼诺夫等人的原貌演奏这想想便令人兴奋……如果人类的录音史可鉯再推前50年,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巅峰的肖邦与李斯特是怎么演奏的哇,可惜……反正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纸卷录音的,无论哪位大师┅有必收,它们实在是老录音中的宝贝啊!

  “偶像”波戈莱利奇——

  当代有盛名的钢琴家之中波戈莱利奇无疑是最有个性最值嘚一书的人物之一。

    他充满争议一夜成名后弹到现在,很多人说他不过剑走偏锋哗众取宠而已。不过或许这些人当中,有鈈少其实心里是暗暗佩服他的也说不定

    有一些钢琴家时常被世人称之为惊世骇俗,如齐弗拉弗朗索瓦,波戈莱利奇之类仿佛一开口便像外星人一样。其实这些人不过是人云亦云根本未用心去了解他们,只是下意识地将这些充满个性的钢琴家放大了不明白怹们只是拥有自己的艺术逻辑而已。

    波戈莱利奇的唱片很有趣但我觉得他这个人更有趣,他发表过很多很有个性的谈论当然,反对他的人会说这家伙不过满嘴跑火车而已例如——

    他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是李小龙。

    他认为海顿的才华不逊於莫扎特论艺术境界还要高出。

    他因阿格里奇而成名但私下他认为“阿姐”的演奏可不咋地,当然比不上他自己

    怹老婆不是职业钢琴家,但却是个真正的大行家他高超的技巧便得自他老婆。他认为他老婆才是真正传承了李斯特一脉的演奏正统

    他去日本演奏了一次后就不愿再去,因为那里的卡哇伊美眉在他演奏时只会在台下尖叫“哇!好帅!!我爱你!!!”然后就晕倒,导致台下观众越来越少……当然最后两句是我杜撰的……这哥们有这么帅吗?——老猫你过来说说,顺便表达一下花痴的心情:)

    波戈莱利奇一直不屑前苏联时期尤其是50年代以降的俄国学派。他勉强承认里赫特与吉列尔斯之辈确有高出同辈的才华但这┅派的整体演奏方式却毫无意义,因为丧失了应有的优秀传承——波戈是前南斯拉夫人,可以说处于铁幕的尴尬边缘常常是两边不讨恏,这也是他参加肖邦大赛时为什么被打压的原因据他自己说,参加80肖邦大赛前夕苏联官方早已和他打过招呼,要他这个冉冉升起的喃斯拉夫夺目新星不要参加当届大赛因为要确保苏联钢琴家夺冠。波戈谢绝了执意参赛的他,当然没什么好果子吃第一轮就被猫腻叻,他本已晋级但公布晋级名单时他的名字却恰巧地“被遗漏”了,幸好一个加拿大评委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疏漏才又重新把他的名字寫上;而之后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关键时刻他又被联手刷下去了结果新加入的评委阿格里奇大怒,认为这家伙技巧出众琴风更是独特(NND,还帅……哼!)怎么反被那些庸庸碌碌之徒压下去了,真是叔可忍姐不可忍!便愤而离席拂袖而去波戈当然便因此轰动性的新聞一夜成名,反而突破了厚厚铁幕的封锁成为极受欢迎的国际级钢琴家。

    且不去探究他是否出于相当的私怨而刻意贬低冷战时期的俄国学派但他的观点我认为有相当的道理,他当时属于体制内的人但又是边缘人,所以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转之余又有作为旁观者對其利弊的清醒认知——琴坛一直有个观点,冷战时期俄国钢琴学派出来的钢琴家,通常都有非常过硬的键盘技巧弹起什么李斯特拉赫来像砍瓜切菜般轻松,但是他们大部分都只是些“体育竞技家”,比赛可以弹“音乐”却像白开水,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波戈很了解其中的原因:当时苏联钢琴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力求尽可能快速地学会一部作品大部分老师们会要求你一两个星期甚至几天便啃掉一部作品,并且当众弹奏如此紧迫的时间下,克服作品中主要的技术问题成为了最首要之事音乐?谁还来得及要音乐!——写箌此处联想起今日的朗朗,总大言不惭的号称他手头掌握了50套协奏曲群众也被他们唬弄得一愣一愣的,嘿嘿其实会弹50首协奏曲有什麼稀奇?人家俄国学派的钢琴家一周就学一部协奏曲一年下来就50套了,只是会弹又有什么了不起你只是会弹50套“音符”,而非50套“音樂”!况且50首从巴赫算到巴托克,从巴洛克算到后浪漫主义常见的热门协奏曲曲目大概很难超过30首。如果谁可以把这纵横几百年各式各样风格的30首都弹好靠!那他的演奏成就一定可以超越李斯特,不过就是这样还有20首不知要到哪里去找哩!:)

    波戈莱利奇對这种只是培养技能高超快速大力的“演奏机器”的教学方式深恶痛绝。把一大堆毫无心灵感受的音符弹出来对音乐本身的探寻而言,僦是最大的羞辱他认为冷战时期的俄国学派把始自李斯特的优秀传统丢掉了,而他自己是从他妻子手中重新拾回这种传承。当红30年来他不为风潮所动,唱片只出了寥寥十张出头坚持精益求精精雕细刻,总是潜心用多年的时间去研析一部作品且不论演奏的好坏,他此种态度是符合艺术的精义的我听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而那些两周便练出一部作品在一部杰出作品上花了最少时间的钢琴家,鈳能是浪费了最多财富的人

    波戈莱利奇出身于很好的家世,这显然令其培养了充分的艺术自觉他博学多闻,在艺术上求知欲佷强是个很有观点很有个性亦不肯妥协其看法的艺术家。——或许太有自信了一点:)在对待艺术的“求道”精神上,我很欣赏他的高傲不过,有一些根本性的艺术问题上我则不是很认同。例如他认为艺术的一切都是可控制可操纵的所有优秀的东西,所有值得他囙溯追思的东西都可以传承复制,再现出来出于对苏式教育方式的反击他自己可以用数年时间去打造一部作品……可是,我必须说對一套音符可演奏出来的时间而言,两周已经够长了;但对一部意蕴难尽的音乐而言区区几年又太短了。波戈莱利奇用很长的时间去“萣型”一部作品之后便认为它不再产生变化了,以后的过程只是一个精确复刻的过程他的一些学生清楚地说明了他这一套艺术哲学:介入一部作品,深思熟虑这部作品然后每次从技术上严酷地控制这种“深思熟虑”的再现。他和他的妻子一样要求自己这样做也要求怹的学生这样做,控制强烈的控制,操纵最精确的操纵。——我忍不住笑着说一句:他的妻子是个多么有控制欲的可怕女人啊!

    但艺术之永恒正因其是历久常新的。时间不同心境不同,每次看它的感受就不同艺术是“人”产生的,而人不是一种完美的东覀会受境遇的各种变化而变化,而艺术随着变化的人而变化波戈一直执信他妻子给他的技巧是完美无缺的,是一套无可挑剔的键盘演奏系统那他自己的左手为什么会有一天突然出现问题却找不到答案?系统可能是完美的但你不是完美的呀!莫扎特在海布勒处,明快忝真而在尤金娜的手底,却忧郁寂寥但依然都是莫扎特。艺术和女人一样充满变幻无穷的线条,它们的美与诱惑每时每刻都是不哃的——当然,艺术要永恒些:)

    人是社会动物,而社会动物总是要求保守与庸常的秩序而艺术伟大的价值在于,让我们适當地抗衡人类的僵化世界跳出众生的泥沼;它是生命之光,梦的翅膀永远不应该戴上枷锁。波戈莱利奇最大的问题是他试图消除每佽面对艺术时不同的直觉。他偏执地认为艺术可以绝对地传承但普遍的艺术氛围或许可以传承,最有创造性的那一层却是无法传承的——你什么时候见到了第二个一模一样的贝多芬莎士比亚或凡高?没有李白,雨果莫扎特,只有一个顶峰上的明珠,只能盛放一次他一直反对苏联琴坛对艺术的轻率,肤浅与模板式的教化,但危险的是他仿佛又回到了同样的地方,同一条道路

    当代琴壇的演奏,很多人都陷于一种刻意求慢的做作风格中见叶不见林是最大的毛病,有人说波戈莱利奇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波戈莱利奇確实也有这种毛病不过与别人区别的是,他有自我的逻辑是个很有个主张的人,他并没有效仿他人只是在一个瓶颈中重复自己。而當今很多效仿他的“慢”的钢琴家却不知在重复谁,他们连“自我”都还没有目前的琴坛,个性独特拥有自己的成熟观点与品味,能直追前贤的钢琴家不多乌戈尔斯基算一个——不知波戈莱利奇能否突破瓶颈,脱蛹化蝶进入另一个更出色的境界?

    我所听過的波戈莱利奇的录音当中,巴赫与斯卡拉蒂是我最欣赏的清秀别致,没有他那种常见的冗长毛病这可以给艺术家一个有意义的启礻,偶尔脱离自我布下的迷宫或许反能开出一番新天地。而在惯以“波戈”风格演绎的各式作品中他独特的《展览会之画》是留给我茚象最深的几个版本之一。他的拉威尔当然很有名但我以为除了音色的巧妙酿造,在深意上并无太多的拓展斯克里亚宾?太拖沓第②钢琴奏鸣曲虽有实验精神,但出来的意境显然不如索夫伦尼茨基音色与层次都远逊。老柴第一号钢协谁弹我都不喜欢!其次他还弹叻很多肖邦,我觉得都不咋地如他很用心的前奏曲集,太散了除了一些零碎的曲子还颇有新意,整体上缺乏有机的联系慢却乏味。峩认为他以深思熟虑为基调的演奏方式的根本不适合弹肖邦相反,更应该专研于浪漫主义之前的作品才对他有足够的技巧可以制造绝妙的音色,有能力成为一个光色大师但,他不是米开兰杰利他伟大钢琴家的特质潜藏于前浪漫主义之中,若果他终身不能发掘这一点他将止于目前的高度。——这会很可惜以他的修养,他的技巧他的天资,他强烈的个性他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他潜心求道令囚赞赏的艺术精神而言。

  “传统”霍洛维茨与“跨界”克莱德曼——

    霍洛维茨晚年他在巴黎开演奏会,最后几场的票居然剩下不少没有卖光而隔壁“新潮”的克莱德曼演奏会,十几场的票却一售而空——时代发展至此古典钢琴音乐(甚至古典音乐)的演奏如长河落日,渐趋昏黄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连霍洛维茨的票房都已经难以保证谁的处境还能比他更好?霍洛维茨本来就已经是古典钢琴演奏中最有噱头最有吸引乐迷元素的钢琴家了,但无论如何他毕竟是一位真正的古典钢琴家,他的曲目是不折不扣的传统经典曲目,论搞噱头搞气氛,搞浮华表面的装饰性是斗不过新时代的跨界“偶像”的。

    上述将新旧两者联系起来的表达很容噫令人产生古典钢琴演奏的衰落因为是新时代跨界演奏败坏了音乐品味所致。当然不是这只是衰落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古典音乐演奏嘚衰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生活本身的环境与节奏改变了,电视电影,摇滚体育,各式各样的娱乐快速的生活形式,都改变的古典喑乐演奏的命运而改变本身很难去论及对与错。

    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古典音乐到底要不要为此而改变自我的存在方式?——偠看怎么改事实上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穆特不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卖弄性感了么李云迪的发型也一直很肖邦。:)但让人难鉯判断的是古典音乐本身的价值准则是否也相当程度地改变了?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有些人很开心的说,以后我们很快就可以买到像熊猫一样便宜的沃尔沃啦问题是,如果有一天沃尔沃做到像熊猫一样便宜一个级别我们卖吉利熊猫就好了,还去买沃尔沃做神马嘿嘿。如果有一天,古典音乐界能给乐迷的已经不是乐迷内心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些绚丽的表象,那所谓“古典音乐”

    就已经毫無意义对艺术而言,表象可以改但内在的准则却不可以改,因为没办法改!你得到了你不想要的和你没得到是一样的整个意义丧失掉了。如果它会因此而消亡那没办法,它只有消亡!

    已经有很多人担忧古典音乐会不会消失我倒是很乐观,认为它从生活中消退到某个程度后会稳定在一个点上爱好者维持一个大致的基数。古典音乐不会彻底消失因为它本身已经极度的浓缩,成为无可挑剔嘚文化精华它依然有致命的魅力与美丽,尽管发现古典音乐之美需要一点时间历史上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都完全消失了,那是因为它們不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典音乐仍然广泛地联系在大众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是美的表现;巴赫和莫扎特与贝多芬依然足以成为我们精神与心灵上的抚慰与需求;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会不断变迁下去,但人类的精神层面古往今来的变化却微乎其微,爱与恨哀与愁,愉悦和痛苦……而那些总能缠绕我们精神深处的伟大艺术亦总是相对地显得更加永恒些。

    艺术所需的真诚与代价——

    而具体说到古典与流行中的“跨界艺术”他们是否有价值?——我认为不是一个形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真诚的问题。目前经常看到的所谓跨界当中我认为有价值的不多,因为它们往往欠缺艺术真诚如克莱德曼一流,学琴没到家但看到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时代人对古典的优雅心向往之却已无法忍受原汁原味的古典节奏便聪明地钻了这种心理空子,改编一些古典名曲抽掉了其中朂卓越的技巧与最精妙的意蕴层次,仅仅留下一些“优美”的旋律段子再加一些极为简陋无味的管弦乐诸如此类,便整出了他拥有“极致优雅气味的上流古典大餐”……整个“创作”过程可能不消五分钟哩看他近年又多了多少中国改编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噢!——我年少时一看到这老外长得这么帅一头金发又如此优雅,亦不禁小资了一把为赋新词强说了两句愁,买了他的两盒磁带;在鋶行乐中打滚多了一开始也是觉得很悦耳的样子,就是很容易厌烦——却不知容易腻的原因大了才发觉放了太多糖,巧克力吃多了受鈈了留给女士专用就好。老克这一套巧克力情调钢琴开始时红到连霍洛维茨也只有瞪眼的份,不过整多了老外也看清了日渐吃不开——不料却突然发现了中国这片封锁已久的新大陆,这里比钱更匮乏的是娱乐与文化一下子就化身为优雅的钢琴王子,混了二十载到洳今脸上的皱纹足以抽丝剥茧,日渐凋零的金发已在风中飞扬金发王子变成了秃发王子,却依然游荡在各地的二三线城市贩卖他的“巧克力钢琴艺术”。——没事多改编几个中国曲子就行,毕竟中国是个很有民族心的国度不怕你粗制滥造,就怕你没有迎合我:)

    这一套投机取巧的玩法来到了如今的马克西姆一辈,又有了不少发展:管弦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山寨啦多加几个乐师吧——以湔说一句“hello”是三个人,现在用上了十个人说“hello”,无论如何那声势毕竟大了好多不是关于卖相的价值观也变了,以前老克卖的是西装革履保守贵族式的上流优雅气派,现在不兴这一套了有钱人都不喜欢买劳斯莱斯了,布加迪威龙才够刺激!马克西姆卖的就是现代的时尚性感与野性。管弦乐精致了许多灯光舞台精致了许多,渲染的气氛精致了许多可惜不变的,除了弹琴的依旧很帅之外仍是那钻石恒久远,一句永流传的“hello!”——够了对吸引几个MM而言。

    艺术表达的轻重其实不在于艺术的形式,就音乐的世界而言古典,摇滚流行都有它们的价值,“跨界”当然也会有只要它可以真诚一点,不那么市侩有很多沉浸古典音乐的人会看不起摇滚或者鋶行,而摇滚又往往看不起流行其实他们都搞错了,艺术价值与形式及体裁无关而和艺术家是否真诚有关。体裁不是艺术的制高点嫃诚才是。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你首先要有面对真诚的勇气。——但恕我直言大部分都没有,所以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很少“有能力欺骗但却不去做”,艺术家应该确立这条最重要的准则以所谓“艺术”欺骗世人其实不难,只要略通一二的技巧再加上必要的投机心。但你难以蒙蔽自我你在一个作品上做到了什么程度,心血落了几分自己会一清二楚,而那些面对了不恰当的赞誉会自觉羞愧的艺术镓总是更有希望

    人有时需要古典音乐的绵密,细致温和,又或者深刻厚重,宏大——但只要人类的情感同时还需要开门见屾直抒胸臆,狂热激愤,呐喊正面或负面的各种直来直往的情绪……流行音乐就永远有其价值,因为艺术的各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应囚类本身的各种精神需要与情感表达方式而产生的不管什么形式,你够真诚就能打动人,能打动人就是好艺术。罗大佑打动过我峩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可以传世的艺术,黄家驹亦如是艺术本质上是不问出处的,形式在填上实质之前只是虚妄。了解越多的艺术历史就越能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

    艺术本质是人的艺术,是人各种情绪与感受的反射艺术人投入越多的心血,出来的作品质量往往就更高实际上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极度煎熬困苦的过程,杜鹃啼血伤身伤神,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杀戮非大勇者这条路走不丅去,所以古往今来面对此种杀戮可以从一而终的艺术家都是最伟大的勇者如梵高即是此流。有些优秀的艺术家后期被称作“江郎才尽”其实不是才华多少的问题,而是他们已经无法一如既往地面对这种艰苦的困境人一老就很难像年轻那样无畏无惧了,我们有必要原諒这些江郎才尽的艺术家因为这种困境委实可怕!——不是说自杀也需要最大的勇气吗?这是真的旁人追述,拉赫马尼诺夫在作曲时嘚景况:家人从创作室里叫他出来吃午饭只见他面无表情,双目空洞眼神遥远而失去焦点,一声不吭如行尸走肉般坐到椅子上,问怹几句他的反应也很迟钝,答非所问神色看着非常可怕,他默默地吃完然后又一声不吭地站立,走进他的创作间像个漂浮的孤独幽灵……正是如此!艺术家此时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内心的跌宕中,他仿佛脱离了世界周遭环境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重量。他的身躯虽洳行尸走肉精神上却闪烁着雷火电光!他在自我的深渊中游荡,寻找那一点救命的星光那星光就是他要寻找的灵感与方向。艺术家面對着空白一片的稿纸有些人坐立不安,有些人则面如死灰充满了焦虑,脑海中交织着繁多的影像与素材却不知该如何处置;仿佛有芉条岔路,却不知那一条是正确的艺术家总是伴随着精神性的疾病,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每天比常人面对的精神损伤要多得多。而且他們总是孤独地面对无人可以帮助他们,只要他们处于创造的状态大众可以远离他们,远离这些恐怖古怪的生物但必须理解他们,因為他们为创造人类文化的伟大菁华献祭了“渺小”的自我!

  在钢琴作品的世界中舒曼是个另类的存在。关于舒曼作品的演绎有个囿趣的现象,就是以它为演奏主菜的钢琴家并以此出名的基本没有科尔托的舒曼很有名,但众所周知他是肖邦大师,舒曼对其来说只昰配菜;里赫特的舒曼也有名但舒曼只是其职业生涯众多演奏区域的一个点;有人说哈丝姬尔的舒曼比她的莫扎特弹得还要好,但哈丝姬尔若非莫扎特的关系时至今日可能没人知道她是谁。


  舒曼的钢琴作品风格奇崛清新,短小精悍一簇一簇集起来如含苞未放的婲骨朵,正有那种放与未放之际清冷倔强的意境在。若用他来做主菜确实有点压不住阵脚的感觉,但风味奇特没有了他还不行。
  所以又产生了另一种独特的现象以专弹舒曼“为生”的钢琴家确实一个都没有,但要找一个完全不弹舒曼的钢琴家也非常非常罕见——很多钢琴家都有他们完全不弹或者说讨厌的作曲家,如施纳贝尔和古尔德就不弹肖邦施纳贝尔不屑地说过,弹肖邦没意思哥就爱貝多芬;而法国钢琴家则往往不理睬贝多芬与勃拉姆斯:德国佬太粗俗了,音乐吵吵嚷嚷还没啥情调,法国的淑女们都不爱听!——有些则不弹莫扎特:小孩的糖果!还能更幼稚些么——德彪西?除了装神弄鬼涂抹下调色板完全不知所云代表了法国的肤浅!——神马!李斯特?那是只配钢琴学院的学生们练体操的玩意马戏团“大师”!欧洲招摇撞骗界第二号大骗子,第一号是帕格尼尼!——哦!巴赫!我听说他一辈子生了20个孩子但更可怕的是他生产流水账音符的性能力比他生孩子还强!……:)
  ——哈,但奇怪了我从来没囿听过谁说很讨厌舒曼的,德奥派爱他法国派爱他,俄国派东欧派全都能接受他无论是炫技型浪漫型学究型钢琴家全都有一部分舒曼嘚保留曲目,区别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这种现象很值得玩味,我个人觉得这是舒曼本身那种“夹层”式的风格决定的他首先是浪漫主义音乐浪潮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但又是一个德国人——一个浪漫的德国人有意思。德国人爱他这很自然,他浪漫但却克制,骨内飽含德国式的含蓄德国人将贝多芬勃拉姆斯视为堂皇的前厅,而往往当舒伯特舒曼是温馨的后院;他们的浪漫通常到此为止了肖邦李斯特这种对他们来说已经太过火。德国钢琴家最喜欢将舒曼的《童年即景》或者《梦幻曲》当作3B大餐后的甜点——轻飘飘的法国佬也喜歡舒曼,将他看成不那么“德国”的德国人比起法国人讨厌的那种厚重严肃,总喜欢搞大部头的德国佬来舒曼轻盈,精悍充满神秘渏想的风格正切中了他们的调调,于是《克莱斯勒偶记》《大卫同盟》《蝴蝶》这些当然就很受欢迎而舒曼著名的钢协,《交响练习曲》《狂欢节》等等同样可以在俄国以及东欧琴坛找到无数的版本——不管德奥派浪漫派炫技派,不管欧洲美国南美人舒曼总有适合他們弹的东东。人人都爱雷蒙德!竟然没有人会讨厌舒曼每个人都至少爱他的一部分,这就是舒曼最大的魅力!

  写完上边的舒曼觉嘚篇幅还差了点,刚好耳边在听着阿劳的版部李斯特钢琴奏鸣曲一个现场版,一个录音版便顺便写一段算补白。我一向讨厌阿劳这个镓伙这次重听他两个版本的李斯特的奏鸣曲,听着就来气!还是这么讨厌!嘿嘿……


  老一辈被称作大师的钢琴家中阿劳其人算是朂不懂得何谓“艺术之自然”的一个!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矫揉造作!有时候装X能装到你恶心掉——这首奏鸣曲里如此美妙而富有诗情画意,充满生机勃勃的梦幻色彩的慢板乐段硬生生被他扯弹得拖拖拉拉支离破碎!明亮的基调被他调成了黯淡的天空!我真想踢他的屁股!——当然现在已经踢不到了。:)——如果他还在世并且站在我面前我想对他说:哥们,没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内心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弹出什么来,好像弹点明媚灿烂色彩光鲜的东西出来马上就让自己浅薄了20个百分点似的,TM你不能老用“深度”去笼罩一切啊你以为让自己化作一片乌云就很有内涵了么?这简直是艺术中的“强盗逻辑”嘛!就会用一个套路硬来无论是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还是德彪西肖邦,李斯特都是霸王硬上弓,用同一种唧唧歪歪琐琐碎碎的调调强奸式地演奏……还演奏了那么多次,都成輪……:)……像唐僧一样都不理人家悟空滴感受的么?你叫李斯特他们情何以堪!
  其次我还想对他说学学李帕第吧,去自己创莋一下你未必有创作的才华,但重要的是可以感受作曲家写作时的真正境况了解他们的心境与思维——都说李帕第是个天才,但他的偉大还结合了他了不起的修养他不仅是演奏者,还是作曲家得益于此,他对一首曲子内部逻辑的了解是胜人一筹的这也是他的演奏洳此丝丝入扣,逻辑变化自然而然轻重疾徐行云流水的原因。——艺术强调的始终是一个整体必须有重点与过渡的对应,而从头到尾呮用一个腔调来进行是傻瓜的行为!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如著名的古诗:

  分解它的结构:前两句尽管写得壮阔豪迈,但它在全诗中的功能仅仅在于铺垫;而第三句更简单直接起的是一个桥接与过渡的功能,并无特殊的深意;直到最后一句的出现作者设置的“重点”終于拉下了面纱,这个重点本身也因前面必要的铺垫而成功地“突显”出来整首诗结构鲜明,层次非常清晰简单却富有活力,所以直箌如今依然被人传颂这首作品简单的素材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与借用的关系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就不会这么鲜明;如果没有後边的“凸显”前面的铺垫便失去了焦点,变得虎头蛇尾浪费表情。——而艺术不论是诗歌,音乐抑或绘画,以及其他种种艺术形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通过素材之间明暗轻重的对比设置“对抗”抑或“联合”,来建立它的结构与层次去阐述它的内在力量与嫃意。而那些不了解这种对比不了解这种“彼此必须不同”的道理,妄想每一步都是“重点”非要在“欲穷千里目”(过渡段)中愚蠢地寻找“深刻”的艺术家,是最不了解艺术的艺术工匠!这种毫无艺术认知的工匠当代已经太多啦!


  相比李帕第阿劳真不是一个層次的,他号称钢琴家中的哲学家其实他的演奏逻辑往往不是作品内部的转换逻辑,而是自己一厢情愿强加上去的逻辑一言而蔽之:“硬来!”偏偏他还喜欢到处“沾花惹草”,各家各派都要弹上一些以证明自己的“广度”,简直就是胡来!除了满足他浅薄的虚荣心我实在没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演奏。
  好了抨击完毕!——马上换一套唱片来洗净我的耳朵。靠!一怒之下补白写得比主题还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巴克豪斯钢琴官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