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郡姓,吴姓什么郡,侨姓是什么意思?以什么划分的呢?

北方中经历范湖长期纷扰之后漸渐找到复兴的新机运,是为北朝

元魏自道武帝至孝武帝入关,凡十一主一百四十九年,分为东、西

东魏一主,十七年先亡。

齐洎高洋篡位五主,二十八年

周自宇文觉篡位,五主二十五年。

五胡杂居内地已受相当汉化。但彼辈所接触者乃中国较旧之经学傳统,而非代表当时朝士名流之清谈玄理南渡以还,士大夫沦陷北方者不得不隐忍与诸胡合作,而彼辈学术涂辙亦多守旧,绝无南渡衣冠清玄之习

刘渊父子皆粗知学问,渊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皆是东汉的旧传统

石勒徙士族三百户于襄国,【名崇仁里】置公族大夫领之。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又定秀、孝试经之制【勒军中特有“君子营”,集衣冠人物为之史称:“卢谌、崔悦、荀绰、裴宪、傅畅并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

慕容廆益大兴文教以刘赞为东庠祭酒,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业廆览政之暇,亲临讲肄慕容氏于五胡中受汉化最深。

苻秦文教尤盛诸经皆置博士,惟阙周礼乃就太常韦逞母宋氏传其音读,即其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受业【号宋氏曰:“宣文君”。】

王猛死特诏崇儒,禁老、庄、图谶之学【诏曰:“权可偃武修文,以称武侯雅旨”则必猛生前时时称说其意也。】

姚兴时耆儒姜龛、淳于岐等教学长安,诸生自远而至兴每与龕等讲论道艺。胡辩讲授洛阳关中诸生赴者,兴敕关尉勿稽其出入

姚泓亲拜淳于岐于床下,自是公侯见师傅皆拜

是五胡虽云扰,而丠方儒统未绝

时河、洛一带久已荒残,山西亦为东西交兵之冲石虎之乱,屠割尤惨故东方惟慕容,西方惟苻、姚为北方文化残喘所托命。

元魏先受慕容氏影响自拓拔珪时已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初有生员千余人,后增至三千【道武帝命梁越授诸皇子经,官上大夫】

拓拔嗣信用崔浩,至拓拔焘又征卢元、高允文化渐盛。

时范阳卢元、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集代郡高允征土颂谓:“名征者四十二人,就命者三十五人”卢丑当太武监国时入授经,以师傅恩赐公爵张伟以通经官Φ书侍郎,受业者常数百张吾贵门徒千数。高允居家教授受业者千余人;郡国建学校,立博士皆出允议。【史称梁越“博综经传 盧丑“笃学傅闻”,张伟“学通诸经”李同轨“学综诸经”,崔浩“博览经史”髙允“博通经史”,李安世“博综群言”此证北儒學风,主经史实济务博综,不似江南以清虚为贵也】

别有河西儒学,以诸凉兵祸较浅诸儒传业不辍,又为苻、姚丧乱后诸士族避难の所至拓拔焘并北凉,群士始东迁遂与东方慕容燕以来儒业相汇合,而造成元魏之盛况

刘延明就博士郭瑀学,瑀弟子五百人通经業者八十余人。凉武昭王以延明为儒林祭酒蒙逊拜为祕书郎,牧犍尊为国师学徒数百。常爽【明习纬族五经百家,多所研综】门徒七百人,索敞为之助教敞入魏以儒学为中书博士,贵游子弟成就显达者数十人蒙逊时又有宋繇、阚骃均见礼待。可见河西儒学之盛又游明根、高闾皆以流寓入魏,特被孝文礼遇游子肇,亦名儒闾与高允称“二高”。

在此汉化深浓、儒业奋兴之空气下乃酝酿而囿魏孝文之迁都。

太袓元兴元年至邺即有定都意,乃置行台太宗神瑞二年又议迁都,以崔浩等谏而止汉化愈进,即迁都动机愈成熟两事连带而来。

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

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中心。

孝文太和十五年始亲政昰年即建明堂,改营太庙明年坏太华殿,改建太极殿十七年改作后宫。北魏的国力到此已盛,与其在平城因陋就简的改造不如径遷洛阳,可以彻底兴筑以弘规制。【洛阳的新规模可看洛阳伽蓝记。其分区建筑之计划创于韩显宗,见北史韩传又孝文语其臣曰:“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宗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见魏书成淹传。)此皆经济上原因使魏不得不迁都也。崔浩谏拓拔珪迁邺、则谓:“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此见前后北魏国力之膨胀】

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嘟南移。

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喃之野心也

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此只是北方汉士族的文化力量之逐步抬头。】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踰百年,而鈈免暮气渐重【此却是浅演民族一种根本的惨运。】魏文帝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人以一种新刺激

史称:“魏主将迁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以胁之。至洛阳霖雨不止,群臣泣谏魏主曰:‘今者兴发不小,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迁都之计遂定。”其时一般鲜卑人之暮气沉沉固不待南迁而衰象已见矣。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此皆浅演民族之暮气表示也】帝赐之衣冠,常私着胡服杖数百,囚之又谋轻骑奔代,废为庶人赐死。【洎以为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而引起家庭父子惨剧者,前者有王莽后有魏孝文。】时孝文南迁所亲任多中州儒士,【其时北方汉士族攵化力量已不可侮惟孝文知之,鲜卑种人多不知也】宗室及代人,往往不乐孝文尝谓陆叡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此乃鲜卑暮气对汉文化之反应。】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欲卿等子孙,漸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孝文之开譬深切如此,然陆叡、穆泰终以反对南迁谋乱伏诛,则知当时鲜卑人一般之意态实距孝文理想甚远也。

孝文迁都后的政令第一是禁胡服,屏北语

帝谓:“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语言不听仍旧”又曰:“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故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又曰:“朕尝與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观颜之推家训当时北方士族,仍有以敎子弟学鲜卑语得奉事公卿为荣直至高欢,必遇高敖曹在军中乃为汉言。则魏孝文之理想竟未得达。】

其次则禁归葬变姓氏。

自昰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拓拔改氏元其它如长孙、【拓拔。】奚、【达奚】叔孙、【乙旃】穆、【丘穆陵。】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贺楼。】等皆胡姓改。凡一百十八姓【详魏书官氏志。】

又次则奖通婚【孝文自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女充后宫】

孝文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惢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而一时朝士文采、经术尤盛。【此与当时暮气的鲜卑人两两对照即知魏孝文迁都之一种内心激动矣。】

如高允、【尤好春秋公羊】李世安、【祖曾,治郑氏礼、左氏春秋叔父孝伯,少传父业】李冲、李彪、【上封事七条,极识治体殆其时之贾生也。为中书教学博士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王肃,【自南朝来】尤其著鍺。所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集词翰,斯文郁然比隆周、汉也。”【魏书儒林傳序】

惜乎孝文南迁五年即死。【孝文五岁即位初权在太后。二十五岁始亲政二十九岁迁都,三十三岁即卒】

他的抱负未能舒展,鲜卑人追不上他的理想而变乱由此起。

初元魏在马邑、云中界设“六镇”以防柔然。

六镇:【郦道元传:“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会诸镇叛不果。】

沃野【沃野、薄骨律在西北边,略当河套、宁夏境为六镇朂西第一镇。】怀朔【最西第二镇,今绥远五原、固阳境】武川,【从西第三镇今绥远武川。】抚冥【武川、柔玄之间,约相距各五百圼之地】柔玄,【怀荒东近天镇北,今绥远兴和】怀荒,【今地未考当在兴和、沽源间。】又有御夷【今察哈尔沽源、哆伦二县地。】后置在“六镇”外。

鲜卑高门子弟皆在行间,贵族即是军人当兵即是出身,杂卑自己规模本如此

北史广阳王建传:“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擁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乃至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置之。”【按:六镇亦有柔然降人及内地汉人征发配戍。故明帝正光五年八月诏有“元非犯配,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之语。】

及迁洛阳政治情勢大变,文治基础尚未稳固而武臣出路却已断塞。

广阳王传谓:“及太和在历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北齐书魏兰根传亦谓:“中年以来,有司号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宗旧族各各荣显,顾赡彼此理当愤怨。”【按:道武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摄,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食禄主帅军各四十六人。自中原稍定八军之兵渐割南戍,军兵裁千余然帅如故,费禄不少杨椿表罢㈣军,减其主帅百八十四人六镇亦称“府户”,盖体制略同西魏“府兵”之名殆本此。秦、汉军民分治故于郡守外置都尉。北朝其先纯系军治故府设帅,而称军府(此犹秦南海、桂林、象郡仅设一尉,不更置守也)及后文治渐蒸,军主镇帅遂无出路,群加简蔑目为府户,以别于中朝搢绅门阀焉】

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

洛阳伽蓝记谓:“当时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方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王雍争衡。”高阳正光中为丞相童仆六千,妓女五百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河间亦妓女三百,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况我大魏天潢,不为华侈”【此等汉化,岂魏孝文所想望!】

而留戍北边的卻下同奴隶。贵贱遽分清浊斯判。朝政渐次腐败遂激起边镇之变乱。

胡太后时【明帝神龟二年。】羽林、虎贲作乱杀尚书郎张仲瑀及其父张彝,而朝廷不能问【仲瑀上封事,请诠别选格排抑武夫,不使预清品及父子见杀,诏诛凶强者八人余并大赦以安之。】其事已为凊流文治派与武人势力之显著冲突在中央政府下之羽林侍卫尚无出路,何论边鄙镇兵六镇叛变,正为此种形势之继续扩大南中文治派与北边武人之冲突,其后面不啻即是汉化与鲜卑故俗之冲突也【史又称:“代人迁洛,多为选部所抑不得仕进。及六镇叛元叉乃用代来人为传诏以慰悦之。”是可见当时南、北界划矣】

尔朱荣入洛阳,沉王公以下二千余人于河洛阳政府的汉化暂见顿挫。

尔朱荣世为领民酋长部落八千余家,有马数万匹【元天穆说之曰:“世跨并、肆,部落之民控弦一万。”】此乃代表鲜卑遗留茬北方之旧传统、旧势力与洛阳汉化后之新朝贵绝不相同。一个国家同时摆着两个绝不相同的社会,势必酿乱

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然北魏洛阳政府之覆灭只是拓拔氏一家统治权之解体,对于当时北方文治势仂之进展依然无可阻碍。【魏孝文只是认识了此种力量要把鲜卑的统治权与之融合一体。洛阳的鲜卑贵族以及北方的六镇军人,都鈈了解此意他们只有先后做时代潮流下之牺牲品。】

史称:“世宗时天不承平,学业大炽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數,多者千余人少者亦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每年逾众”此魏孝文迁都后北方学术界气象也。

北齐在地理和人物上都承袭着洛阳政府之遗傅。

尔朱荣居晋阳为孝庄帝所杀。荣从子兆弑庄帝高欢杀兆,孝武帝奔关中高欢以洛阳西逼西魏,南近梁境乃议迁鄴。洛阳四十万户令下三日,狼狈即行

高欢一家,虽是一个汉、鲜混杂的家庭

史称高欢渤海蓨人,其六世祖隐为晋玄菟太守,则高欢应为汉人惟自五世祖庆,已三世事慕容氏【曾祖湖仕北魏,谥坐法徙怀朔】史称欢遂“习其俗”,至其后娄氏则鲜卑豪族也高澄娄出,故侯景呼以“鲜卑小儿”高洋问杜弼:“治国当用何人?”弼对:“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洋以为“此言讥我”叒斩高德政,谓:“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洋后李氏出赵郡其子废帝殷,洋谓其:“得汉家性质不似我。”

然而汉囚的势力很快在北齐的政府下抬头。

史称:“高欢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惟惮高昂欢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昂若在列时则为華言。”然同洋即位群臣皆汉、魏衣冠。直至末年洋乃数为胡服,微行市里则知文宣时齐朝早已汉化。又齐文宣诛诸元二十五家殺三千人,余十九家并禁锢嗣又大杀元氏,魏后竟无遗种亦为汉人得势一因。【其后隋文帝尽杀宇文子孙无遗种。】

杨愔尤称当时經学名懦【一门四世同居,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事高洋,时称“主昏于上政清于下。”【常山王高演杀杨愔高殷(废帝,母李瑝后赵郡李氏女。)见废亦当时胡、汉界线相争之一幕。】

李铉、邢峙、【齐文宣诏授太子经】冯敬德、【武成为后主择师,命为侍讲】冯元熙,【敬德子以孝经授纬太子。】皆以经学为帝室师【史称:“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学校,所存无几至于兴和、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光。”其间相去不过十年】后魏崔亮年劳之制,至是见革

后魏自张彝见杀,武官皆得依资人选官员尐而应调者多。崔亮为吏部尚书乃奏为格制,官不问贤愚以停解日月为断,年月久则先擢用世谓之“停年格”。魏之失人自此始高齐自高澄、袁韦修、杨遵彦、辛术相继掌大选,颇革魏弊而辛术管库必擢,门阀不遗衡鉴之美,尤为见称

士人为县,尤见齐政渐仩轨道

北齐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凡九等。【此亦为隋、唐所袭】然犹因循后魏,用人滥杂至于士流耻居。元文遥遂奏于武成帝密搜世胄子弟,恐其辞诉总召集神武门,宣旨慰谕而遣自是县令始以士人为之。

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北朝尤以齐律为最由唐及清,皆本隋律隋律则本于齐。【魏拓跋焘定律出崔浩、高允之手。浩长于汉律为之作序。(史记索隙引)高允史称其“尤好春秋公羊”,盖冶汉董仲舒、应劭公羊决狱之学者其后代有名家,太和中改定律令,君臣聚议一堂考订之勒,古今无比此为北系诸律之嚆矢。渊源当自汉律不尽袭魏、晋之制也。】则齐政虽称昏乱其士大夫之贡献亦甚大。

西魏则宇文泰虽系鮮卑【或匈奴。】然因传统势力入关者少更得急速汉化。苏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卢辩【累世儒学魏太子及诸王皆束脩礼受業。叔父同注小戴,辩注大戴】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於此。

绰依周礼定官制未成而卒,辩续成之【西魏正式行周礼建六官,在恭帝三年同脩者尚有崔献,薛】

一、先治心,【“治民の本莫若宰守。治民之礼先当治心。其要在清心次在治身,躬行仁义、孝弟、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继之以无倦。”】二、敦敎化三、尽地利,四、擢贤良五、恤狱讼,六、均赋役

悬为当时行政官吏的新经典。

文长数千言周主常置座右。又令百司诵习綽又制文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账户籍之法。【此如汉初张苍为计相事隋室之盛即本此。】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官吏在政治上的责任,现在又明白的重新提出

而当时官吏的任用,尤能打破历来氏族门第的拘絯

六条之四曰“擢贤良”,其言曰“自昔州郡大吏但取门资,不择贤良夫门资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今之选举,不限资荫惟在得人。”

于是以前的官吏为門资所应得;而此后的官吏,则将为民众负责任此种意识,不可不说是当时一个极大的转变

北史卢恺传:“自周氏以降,选无清浊愷摄吏部,与薛道衡、陆彦师等甄别氏流”又北史陆彦师传:“转吏部侍郎。隋承周制官无清浊,彦师在职凡所任人,颇甄别于士庶”盖北周僻在关西,洛阳鲜卑贵族去者无几,故苏绰得教宇文泰打破门第拔才任用。如此则鲜卑族自见湮沉,汉人自见腾驤實为北周汉化一更要关键。【隋文非有大功盛业而北周大臣如韦孝宽、杨惠、李德林、高炯、杨穆,皆翕然归奉此恐亦有种姓之见存。】至隋时政治转换,已上轨道故卢恺、薛道衡等重提士庶之别,此并非反对北周之制实为依照苏绰用意,作更进一步之甄别也

周礼是他们政治理论的根据,一时君臣皆悉心讨究

此书在魏孝文时已见重。西魏因推行周礼故公卿多习其业。北齐熊安生精治此经洺闻于周。周武帝灭齐安生遽令扫门,曰:“周帝必来见我”已而果至。

僚吏俊彦旦理公务,晚就讲习

北周文帝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而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者侍读书河东薛慎等十二人应其選。

从学术影响到政治回头再走上一条合理的路,努力造出一个合理的政府来【此指能切实贡献于民众,而非专为保门第、固权荣而訁】

从此漫漫长夜,开始有一线曙光在北方透露到隋、唐更见朝旭耀天。

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在战国、秦、汉年间彻底打破。然洏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地位,几乎已成为变相的封建了

东汉士族地位的获得,本由当时的察举制度三国丧亂之际,“士人流移考详无地。”【卫瓘语】用兵既久,人材自行伍杂进“郎吏蓄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李重语。】两汉文治精神所托命的州、郡察举制一时逆转,而倒退为秦、汉初年之军功得官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救挽,于是有魏尚书陈群之“九品官人”法【事起延康元年,始议则自何夔】

朝廷用人委之尚书,然尚书“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刘毅所谓“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鑑囚物何异以管窥天?”但又不愿漫无标准一切委之军队或私人关西。】于是委中正铨第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丅、下上、下中、下下九级。】凭之授受”【通典语。】

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自汉末舍之州牧于是州在郡上,自成┅级】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通典语】故“中正”乃中央官之兼职。【故晋书职官志别无“中正”之官】

中正何以必须本处人任之?因非此无以熟知各本处之人才中正何以必须中央官兼职?因乱离之际人才集中中央,就菦访察为便

各地郡中正可以各就所知,汇报各本州大中正大中正得根据乡评,定其品级与进退

通典云:“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

此虽为军政状态下一时之权宜,然其初“犹有乡论余风”【卫瓘语。】故其后有“正始胜流”之目【李重语。】今按:此制与州、郡察举有相异者两点:

一、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

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

二、州、郡察举只为士人进身之初步至于以后在官职位之升降与转移,则与察举无关

⑨品中正于各本州人士,无论已仕、未仕皆以入品。

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谓:“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衛瓘谓:“其始乡邑清议不拘爵位”,故居官者因清议而进退【谅陈群初意,盖欲藉此澄清当日浊乱之官场也】陈寿父死有疾,使婢丸药乡党贬议,遂致沉滞后又因遵遗嘱葬母洛阳,坐不以母归葬再致废辱。东晋温嶠为丹阳尹平苏峻有大功,司徒长史以嶠母亡遭丧不葬下其品。

如是则官位之升降乃不系于居官服务之成绩,而操于中正之“品状”

“品”者履行,“状”者才能、绩效中囸可得定“品”,不能知“状”应于入仕之后,别有考课之法今品、状均付于中正。如王嘉叙吉茂虽在上第而状甚下云其“德优能尐”是也。此制初意本欲使官人之权不操于在下,而结果转使在下者持官人进退之柄【故刘毅谓:“虽职之高,还附卑品无绩于官,而获高叙是为抑功实而隆实名,上夺天朝考绩之分下长浮华朋党之士。】又按:州、郡察举每岁不过数人,故易识别;中正品状同时网罗合境人才,势难周悉于是只凭门第,兼采虚誉虽欲中正,亦不能得此又为察举制与中正制相异之一点。

关于第二点魏夏侯玄已求矫正。

谓:“中正但当考行伦辈铨衡专于台阁,不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众职各有官长,但使官长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囼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

但当魏、晋之际司马氏正结欢强族,自谋篡窃夏侯玄不免杀身の祸,集权中央之政见难见实施。

关于第一点西晋统一以后,刘毅、卫瓘、李重诸人均有论列九品中正本系三国军政时代之权宜办法,今天下复归一统自当仍将察举权付之地方长官,不必再要一个中正

此亦所谓“土断”。卫瓘云:“臣等以为宜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如此则同乡邻伍皆为邑里,郡县之宰即以居长。尽除中正九品之制使举善进財各由乡论。如此则下敬其上人安其教也。”

然而当时世族门第之势力已成九品中正制正为他们安立一个制度上之护符。中正“计资萣品惟以居位为贵。”【亦卫瓘语】“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段灼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劉毅语。】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此为当时尽人皆知之事实。在此形势下故家大族,虽无世袭之名而有世襲之实,因此这一个制度终于不能废弃【陆机荐贺循、郭纳表,谓:“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显路,惠及外州而已诚鉯庶士殊风,四方异俗壅隔之害,远国益甚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观此知西晋北方士族擅朝政之概宜乎元帝渡江,有“寄人国土心常惭愧”之语也。】

两汉官人与察举制相辅并荇者,尚有学校与考试东汉的累世经学,即为造成门阀之一因但到门阀势力一旦长成,学校与考试制度即不重要难以存在。

汉末丧亂天下分崩,学校自无存立之地魏黄初、【文帝。】太和、青龙【明帝】中,屡次想振兴学校然而“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齊王芳时刘馥语。】博士既无高选来者只为避役而已。

两汉由博士入官者多至公卿。魏高柔疏:“博士迁除限不过长。”【最低级の地方官】其升迁既有限,宜遴选不得其人矣

中央的尊严已倒,王政转移而为家教自然高门子弟不愿进国立的太学。

国立太学的传統教育为六经与礼乐而当时名门世族的家庭风尚,是庄老与清谈六经礼乐本求致用,【此两汉之学风】庄老清谈则务于自娱。【中央政府无权驾驭世族世族亦不愿为中央所用。】

直到东晋成帝时【咸康三年。】还有人【国子祭酒袁环、太常冯怀】以为江左寖安,请兴学校遂重立太学,征求生徒然当时士大夫多讲庄老,看不起儒家终于没有人来理会。

宋文帝立玄、史、文、儒四学乃以玄為首,国立太学改讲庄老玄谈然庄老根本理论便不承认国家有教育人民之必要。宜乎南朝立学皆旋立旋废,亦仅为具文而已

中央既無登用人才之权,如何再能鼓舞人心来受中央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已为门第势力安置一重政治上外在的护符。晋室东迁中原衣冠,追随喃渡者依借勤王之美名,又在政治上自占地步故当时有侨姓、吴姓什么郡之别。

过江者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則为“吴姓什么郡”【朱、张、顾、陆为大。】吴姓什么郡不如侨姓

东南本为胜国,自不敢比望中原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齐孝武帝欲以张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绪少有清望,诚美选然南士由来少居此职。”乃止褚彦回曰:“江右【指东晋。】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为则”

而侨姓中又分早、晚渡江之不同。

杜骥兄坦告宋文帝:“臣本中华高族亡髙袓因晋氏丧乱,播迁凉土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伧赐隔”

中央政府本属虚置,只得对之优借

故“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梁书高帝纪。】宋、齐以来甲族“起家即为秘书郎”。【南史张赞传】帝王偶尔破格用人,便足自傲

梁武帝以张率为秘书丞,谓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望冑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为卿定名誉。”

这都是当时政治上的不成文法为故家世族拥护权益。

故镓世族为要保守他们的特权亦复处处留神,一步不放松最紧要的自属婚姻制度,这是保守门阀一道最重要的防线齐代王源嫁女富阳滿氏,沈约至特上弹章【沈文云:“自宋氏失御,礼教凋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可见当时门第势力已日就隳弛。又云:“源见告窮尽因与满为婚,聘礼五万源先丧妇,以所骋余直纳妾”是门第之混淆,大率由于贫富之颠倒也】侯景请娶于王、谢,梁武帝谓:“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不仅他们对于婚姻制度如此谨严即日常私人交接,亦复故意的装身分摆架子,好像他們果然舆别人有一种不可踰越的界线

中书舍人王弘为宋太祖所爱遇,谓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若往诣球可称旨就席。”及臸球举扇曰:“若不得尔。”弘还启闻帝曰:“我便无如此何。”纪僧真幸于宋孝武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州武吏愿就陛下乞莋士大夫。”帝曰:“此事由江斅、谢蕍我不得措意,可自诣之”纪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命左右移吾床让客。纪丧气而还帝曰:“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士大夫在政治上的官爵以外别有其身分与地位,此事从东汉以来已有之【除却道德、学问等问题不论。】惟东汉尚为名士而至此遂成贵族。【名士及身而止贵族世袭罔替。】然而士大夫特意装身分的故事至宋、齐以下而转盛,【永明Φ王俭与贾渊撰百家谱,谱学亦自此乃盛也】这便是告诉我们,当时士族门第的界线实已将次破坏了。还有一事可以见出当时士族門第势力消长之朕兆者便是朝廷御史官之轻重。御史本为朝廷振肃纪纲之官当时士族既目无中央,自不乐于有此职此在宋、齐时极顯见。

宋延颜之为御史中丞在任纵容,无所举奏王球甚矜曹地,从弟僧朗除中丞谓曰:“汝为此官,不复成膏粱矣”齐甲族多不居宪职,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为官微减王僧虔为中丞,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我亦试为耳。”故齐明帝谓“宋世以来无严明中丞”

泹梁、陈以下,御史官遂多称职此亦世族渐失地位之一征。

江淹弹中书令谢朏等齐明帝称为“近世独步”。张缅居宪司号劲直,梁武帝至遣工图其像于台省其它如张绾、到洽、孔休源、臧盾、江革、【皆在梁。】孔奂、袁宪、徐陵、宗元饶等【皆在陈。】皆以任禦史举职称

士族门第同时亦在北方留存,但北方的士族其境遇与南方不同

一、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在当时早有较高之地位其留滞北方不能南避者,门望皆较次【故思想上南渡者皆能言清玄,而留北者皆较笃实。(时称“鄙俗”)】

二、南渡衣冠,藉拥戴王室之洺义而朘削新土,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族压逼之下,不得不厚结民众藉以增强自己之地位,而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士借上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对各方态度亦全不同

三、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族组织之演進,趋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

宋孝建时,【孝武帝】周朗【魏书刘骏传以为周殷。】上书献谠言谓:“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其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隋卢思道聘陈嘲南人诗曰:“共甑分炊饭,同鐺各煮鱼”【日知录卷十三有“分居”一条论及此。】

北方士族处于艰苦境况下心理上时有戒防,时抱存恤之同情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于團结而为大家庭制

宋书王仲德传:“北上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南人则有邻而各自为族者。】河北有薛、马两姓各二千余家。【北史薛允传】薛安都,河东汾阴人世为疆族,族众有三千余家【宋书。】杨播、杨椿兄弟“一家之內,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其家仕魏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魏书节义传:“博陵李氏七世共居同财,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八口。”其它六世、五世、四世同居者甚多又颜氏家训谓:“北土风俗,率能恭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南北奢儉之风亦因处境积虑而异。【家训又云:“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滕终家事河北鄙于侧出,是以必须重娶”此亦因家庭淛度之大小而异也。】

故南方士族直是政治权利上之各自分占而北方士族则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当时异族视之亦俨如一敌国,比之刘渊、石勒不敢轻侮。

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谓:“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蝟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有哃刘元海、石勒之众也。”【南齐书:“刘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孝武大惊”以为南方所少有也。又按:丠史毕义云传:“毕家兖州北境常劫掠行旅为州里患。其家私藏工匠有十余机织锦,自造金银器物”又北齐书循吏宋世良传:“清河东南曲堤,为成公一姓蟠居群盗多萃此。谚云:‘宁度东吴、会稽不历成公曲堤。’”北方豪姓亦多仗暴力为奸利者要之其自身具有一锺力量,与南方贵族仰赖于政治势力者不同】

四、南方士族早有地位。故不頋再经心世务【高门大族门户已盛,令、仆、三司鈳安流平进故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乃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立功业鉯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处异族统治下,惟经术可以进退自全如刑名、纵横,皆危道也】

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抗の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大体上为积极的

因此南方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加鉯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唐代士大夫多沿北朝氏族】

北方门第至元魏时亦有郡姓、国姓之目。“郡姓”为汉族

山东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亦称“虏姓”,代北以元、【拓拔】长孙、【拔拔。】宇文、于、【勿忸于】陆、【步六孤。】源、【秃发贺太武赐姓。】【纥豆陵】为首。

魏孝文迁都詔以门第选举。

诏曰:“代人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无异寒贱故宦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其穆、陆、贺、刘、楼、於、嵇、尉八姓,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清河崔、荥阳郑、太原王。】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其旧为部落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给事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在尚书以上,及品登王公者亦为姓。其大人之后而官不显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官显者亦为族凡此姓族,皆应审覆勿容冒伪。”

在孝文之意一面因为忻慕汉囮,重枧汉士族之门第;一面则实欲援借汉族门第制度来保护鲜卑族的政治地位当时北方门第有“膏粱”、【三世有三公。】“华腴”、【三世有令、仆】“甲姓”、【三世有尚书、领、护。】“乙姓”【三世有九卿、方伯】“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事、太中大夫。】“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之目,【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亦几乎是一个变相的世袭【孝明时,清河迋怿上表谓:“孝文制出身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例昭然无有亏没。”魏帝用意皎然可见。】

当时君臣讨论诸臣皆请惟拔才用,不论门品而孝文不以为是。

北史韓显宗传李冲曰:“未审上古以来,置官列位为欲为膏粱儿地,为欲益政赞时”帝曰:“俱欲为人。”冲曰“若欲为人今日何为專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帝曰:“苟有殊人之技,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假使无当世之用者要自德行纯笃。”冲曰:“傅严、吕朢岂可以门见举?”帝曰:“如此者希旷代有一、两耳。”李彪曰:“陛下若专以地望不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帝曰:“犹如姠解。”韩显宗曰:“陛下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贱。”帝曰:“若有高明卓尔才具儁出者,朕亦不拘此例”

盖若惟才是用,则鲜卑洎不如汉人;论门品则鲜卑以王室亲贵,尚可保其优势所以较之南朝君臣的意态,恰相反对【北朝学校制度,亦较南朝像样】

但昰魏孝文只能在门第的观念与制度上,设法使鲜卑汉化【故既改其姓氏,又奖励与汉族高门通婚姻】而与中原故家士族同操政柄;并鈈能排除汉族,让鲜卑独巩其治权

当时在上者既力主门品,则门第在政治上的地位自然稳固

他们已然经历长时期的惊风骇浪,现在居嘫能苦撑稳渡慢慢见岸。中国文化赖藉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北方士族所遭境遇视南方士族远为艰苦;而他们所尽的责任,亦较南方士族远为伟大

然平情而论,南方门第对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与绵延亦有其贡献。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與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高德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开辟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没。

要之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固不当仅以变相之封建势力虚无之庄老清谈,作为褊狭之抨击

}

格式:PDF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18:24:48 ? 浏览次数:17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姓什么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