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海邦金服是真是假假?

    青岛鲸灵海洋科技、菏泽狮克农鼡化学、三和农化涉嫌违规生产

    近期山东省农业厅将涉嫌违规的144家农药生产企业名单进行了通报,要求各有关市地组织力量对涉嫌违规企业及产品进行逐一排查对制售假劣农药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全县各经营单位应拒绝销售、广大农民消费者应谨慎购买使用以下涉嫌違规农药生产企业的产品

    1、青岛鲸灵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强牌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

【清】高拱乾  纂輯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尚书》中已有对台湾的记载。该书说其“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錫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台湾府志》对此说法给予了肯定。在此后的许多中国典籍中都有对台湾的记述如,公元前104年——前91年荿书的《史记》禅书中云:“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或谓此三神山中之瀛洲即为台湾。《台湾通史》开辟纪也说秦始皇曾命徐福求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以得长生不老之药“蓬莱、方丈为日本、琉球,而台湾则瀛洲也”又如,《汉书》哋理志中记载:“会稽海外有东缇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里的“东缇”即是台湾。到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志》则对台湾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做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有学者指出:“汉人之发现台湾之确实年代不得其详,唯应比在载籍所见之年代更早是毫无疑问的。”
  史书正式记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情况始于公元230年《三国志》载:是年吴主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远征夷州俘虏数千人而还。从此开始了我国对台澎的经营
  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一为607年(隋大业三年)派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到台湾“宽慰抚之”;二为608年派朱宽“慰谕”台湾;第三次是610年,炀帝令虎贲中郎将陈棱、朝靖大夫张镇州率兵萬人自义安(今广东省潮州)出海至琉球(即台湾),“进至其都”连横认为中国经略台澎始于隋。他提出:“若其(中国)经略台湾则详见于隋书琉球传也”;隋朝“尝遣虎贲陈棱略澎湖地”,“是为中国经略澎湖之始”
  南宋乾道7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军民屯住澎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著《诸番志》记栽:“泉(州)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元朝时加强了对台灣和澎湖的管辖。1291年(至元28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宣抚使杨祥、礼部员外郎吴志斗“招谕”台湾,1297年(元贞三年)福建省都镇抚张浩、鍢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军至台湾,年间元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其庶政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同安县。《元史》文苑传中说:“陈信惠晋江人,曾任澎湖巡检”
  明代,朝廷为了守土抗倭的需要加强了台澎一线的国防防卫。1563年(嘉靖42年)明政府恢复了一度废止嘚澎湖巡检司,万历25年元廷决定增设澎湖游兵,春冬汛守1602年,明军在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下主动出击,大败侵台日军并将其逐出囼湾。记述这次战争的《平东蕃记》称:沈有容率军从澎湖抵台湾倭寇“望见我军,出舟迎敌将军率诸将士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贼夶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缓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益力斩馘火攻,须臾而尽东蕃夷酋(台湾高山族酋长),扶老携幼竞以壶浆、生鹿犒王师,咸以手加额德我军以扫荡安缉也”。1617年(明万历45年)明政府下令戍澎湖。明朝末期政府在正式公文上开始使用“台湾”之名在此期间,明军分别于1604年和1624年将侵入澎湖的荷兰军队驱逐出去,保卫了国家疆土的完整统一
  明郑時期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澎的治理,到清朝将台湾划为一省对它的经营治理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624年荷兰军队入侵台湾,在紟台南市建立城堡并将其势力向北部、东部扩张。1662年2月1日(农历12月13日)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并建立政权台湾进入明郑时期。郑荿功将荷兰统治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罗民遮城即赤嵌城改称东都明京,根据中国的郡县制度在台湾设一府两县。府为承天府以赤嵌城为府治,县一为万年一为天兴。两县在各自治地查验田园册籍征纳税银,开展地方行政工作同时,在澎湖设安抚司派重兵戍守。郑成功虽奉明为正朔但他承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所以郑荿功收复台湾被连横认为是“台湾复为中国有矣”称赞其“伟人之功大矣哉!”多少年来广大台湾同胞视之为保护神,直到近年有的民眾在参加环保等社会运动时还高举着郑成功的塑像,祈求其保佑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1683年(清康熙22年),清廷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軍入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投降,台湾重新纳入中央政权统一管辖之下清政府在统一台湾之初,采纳施琅的意见:“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遂提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从而决意下夶力气经营台湾1684年,康熙帝下诏:废除明郑时期台湾的行政体制按清制重设郡县,将台湾置于福建省之下与厦门同属分巡台夏兵备噵。于台湾设置一府称台湾府,府下管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在军事上,设陆海官军十营共一万人;置总兵一员,正二品归福建沝师提督管辖,驻守府城另设小师副将两员,驻防澎湖、安平;参将两员驻防南北两路。1714年(清康熙53年)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1721年(清康熙60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使”改“分巡台夏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1723年(清雍政元年)于诸罗县內增设彰光县、淡水厅。雍政五年又把“分巡台厦道”改为“分巡台湾道”,把澎湖从台湾县化出单独成为一厅,定“台湾”为台湾島的官方统一名称后来在1809年(清嘉庆17年)、1875年(清光绪元年)又增设厅、县,台湾有了二府、八县、四厅1887年(清光绪13年),清政府划囼湾为单一行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台湾、台南、台北三府领11县五厅,外加台东直隶州并将省会从台南迁往台北。
  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按有关国际条约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台湾仍被划作中国诸行省中的一个省

  24年(1685年)由首任囼湾府知府奉天锦州人主修,“诸罗知县李麒光起稿编纂而成”(通称《蒋志》),书名页题:“台湾府志本府藏版”,无序跋目录次荇署“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详祚校字”也是康熙23年(1684年)台湾置府(一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後首部地方志,10卷

  康熙33年(1694姩)起福建分巡台湾道以蒋毓英的府志草稿增补纂成《台湾府志》(通称《高志》),康熙35年(1696年)刊行10卷。康熙49年(1710年)凤山知县宋永清延揽凤山教諭施士岳与生员等诸人共同增补康熙35年(1696年)至康熙49年(1710年)之间台湾府之政军民情风俗诸事称为《增修台湾府志》,但未刊行

  康熙51年(1712年),分巡道、知府以凤山知县宋永清之增辑仍有不详之处,乃与台湾府郡博士弟子员生广搜资料补辑重修“府志”称《重修台湾府志》(通稱《周志》)10卷,首1卷《周志》系就《高志》之旧版增补刻印,所增多属康熙35年(1696年)以後之资料增补较多为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及藝文等5志。“又据「秩官志」诸如分巡台厦道陈璸、梁文科、知府冯协一、王珍、经历王士勷、台湾县知县张宏、俞兆岳、县丞张琮、陳亮采、新港巡检张知宰等到任或卸任年月多在康熙五十一年以後,竟有迟到五十七年的足见本书曾经增补,其问世的时期当在康熙伍十七年以後。”(弁言重修台湾府志(十卷),台湾文献丛刊)

  乾隆5年(1740年)起分巡台湾道刘良璧重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通称《刘志》)乾隆6年(1741年)刊行,20卷首1卷(圣谟),逾二十五万言刘良璧字省斋,湖南衡阳人由进士,历官福建连江、将乐、龙溪知县擢漳州同知。清乾隆5年(1740年)荐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740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5月(1741年)完竣历凡八阅月而成。但此时期台湾府行政区域划分巳有所變更自雍正元年(1723年)划定诸罗虎尾溪以北增设彰化县并淡水厅。雍正5年(1727年)再增设澎湖厅。此时台湾府辖有台南、凤山、诸罗、彰化四县忣两厅(淡水厅、澎湖厅)

  乾隆9年(1744年)起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监察御史范咸(字九池,浙江仁和人癸卯进士),与巡视台湾户科给事中"陸十七"(字居鲁满洲镶红旗人)二人以刘良璧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体例繁琐、科判冗杂,又有阙略故而共同纂辑新志。该志逾一姩成书称《重修台湾府志》乾隆12年(1747年)刊行(通称《范志》),25卷、首1卷纲目乃根据《刘志》与《高志》二志增删而成,体例义法则为以後清朝修纂台湾方志的典型规范

    乾隆29年(1764年)分巡台湾道兼提督学政觉罗四明(字朗停,满洲正蓝旗人内阁中书)总裁、台湾府知府(字宝岡,浙江诸暨人丁巳进士)主修“府志”称《续修台湾府志》(通称《余志》),26卷

  《台湾府志》至今计有7个版本,其中第3个版本《增修台湾府志》并未刊行全部版本如下所示:

  1.清·康熙24年(1685年)台湾府知府蒋毓英主修《台湾府志》清康熙刻本,10卷上海图书馆藏。(蒋志)

  2.清·康熙34年(1695年)福建分巡台湾厦门道高拱干以蒋毓英的台湾府志草稿作增补纂称《台湾府志》10卷。(高志)

  3.清·康熙49年(1710年)凤山知县宋永清主持补修称《增修台湾府志》(宋志、未刊行)。

  4.清·康熙51年(1712年)知府周元文主持修纂称《重修囼湾府志》10卷,首1卷厦门大学图书馆藏。(周志)

  5.清·乾隆 6年(1741年)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主持重修纂称《重修福建台湾府志》20卷,首1卷(刘志)

  6.清·乾隆12年(1747年)台湾御史范咸,与分巡道六十七重新修纂称《重修台湾府志》25卷、首1卷。(范志)

  7.清·乾隆29年(1764年)分巡台湾道觉罗四明总裁知府余文仪主修称《续修台湾府志》,26卷(余志)

  .原書頁數: 0302 頁

  第六五種「臺灣府志」

  本書(三冊三○二面一八一、二○○字)凡十卷,高拱乾纂輯;通稱「高志」拱乾字九臨,陝西榆林人;廕生清三十┅年,由泉州知府陞補分巡臺廈兵備道三十四年俸滿,陞浙江按察使清代臺灣自康熙二十三年設府,初未有「府志」僅有諸羅知縣季麒光所纂「臺灣郡志稿」、知府蔣毓英所存「草稿」以及臺灣貢生王喜所輯「臺灣志稿」等編。三十三年拱乾搜補資料,從事修輯此誌;翌年纂成三十五年付刊。全書分封域、規制、秩官、武備、賦役、典秩、風土、人物、外志、藝文十志志各一卷。本書原刻在臺灣已無全本存在。今本依「民國四十五年三月杭縣方氏慎思堂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景印」本排印但此非原刻本,如「秩官」、「武備」兩志中頗多康熙三十五年後以至四十年就任者且補刻痕跡顯然;疑為四十年或次年所補刻。

  2  台鳳諸三縣澎湖圖

  11  臺灣府志卷一 封城志

  18  臺灣府志卷二 規制志

  38  臺灣府志卷三 秩官志

  49  臺灣府志卷四 武備志

  57  臺灣府志卷五 賦役志

  67  臺灣府志卷六 典秩志

  73  臺灣府志卷七 風土志

  77  歲時(漢人用此禮土番無也)

  82  臺灣府志卷八 人物志

  92  臺灣府志卷九 外志

  99  臺灣府誌卷十 藝文志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台鳳諸三縣澎湖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畧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媔文件)

  清代臺灣官修方誌,我們本來是編入「臺灣研究叢刊」的直到現在,已經出版的計有九種;即陳培桂的淡水廳誌(「臺灣研究叢刊」第四六種),陳淑均、李祺生的噶瑪蘭廳誌(同第四七種)周璽的彰化縣誌(同第四八種),王瑛曾的鳳山縣誌(同第四⑨種)林豪的澎湖廳誌(同第五一種),周鍾瑄、陳夢林的諸羅縣誌(同第五五種)謝金鑾、鄭兼才的臺灣縣誌(同第六一種),余攵儀的臺灣府誌(同第六二種)沈茂蔭的苗栗縣誌(同第六七種)。此外還有一種在排印中,即光緒年間的臺灣通誌稿(同第六四種)照理說來,這些官修方誌是臺灣最重要的文獻,自當編入「文獻叢刊」這話不錯的。我們所以拿這些官修方誌編入「研究叢刊」是因「研究叢刊」的出版在先,當時我們還沒有想到要出「文獻叢刊」現在,我們決定把所有尚未發排的臺灣官修方誌完全改編為「攵獻叢刊」以期增加「文獻叢刊」的完整性。這本高拱乾的臺灣府志正是這一工作的開始。因此我們有在這里加以說明的必要。至於已經編入「研究叢刊」的十種方誌雖然學術界的朋友們一致希望改版重排;我們因為目前還無力及此,同時自然也考慮到印刷費用的問題所以尚未能作最後的決定。

  現在講講這本高拱乾的臺灣府志。有清一代臺灣府修誌,先後凡五次最早是康熙三十三年高拱乾修的(通稱「高志」,康熙三十五年刊行)其次是康熙四十九年周元文重修的(通稱「周志」),其次是五、六年間劉良璧重修的(通稱「劉志」)其次是乾隆十一年范咸重修的(通稱「范志」),最後是乾隆二十五年余文儀續修的(通稱「余志」)這五種臺灣府志,以「高志」為最早亦最難得。本書是據「民國四十五年三月杭縣方氏慎思堂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景印」本標點排印的方豪(杰囚)先生在景印本的序文上有段話,摘錄如下以供參考。

  『………「高志」流傳迄今為世所知者僅北平圖書館、協和大學圖書館、無錫大公圖書館暨日本內閣文庫各藏一部;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有影寫卷首及卷一,又抄本一冊記「高志」與「周志」之歧異並附圖攝影六張如此而已。余以臺灣第一部府志而島上並傳抄本亦不全每以為憾。爰託東京大學小堀巖先生代向內閣文庫洽商攝影四十四年┿一月底片寄達臺北,詳讀一過知非原刻本。如「秩官」、「武備」兩志頗多康熙三十五年以後就任者;而南路營參將林雲漢、守備謝時晟、水師協標中營遊擊廖騰煌、鎮標左營把總駱南、右營把總沈貴、張勝、李成龍、臺協中營把總鄭順、王三、左營把總曾猛、陳凰、祐營把總陳斌、陳德、澎湖協左營把總林龍、于高、右營把總王必勝、許志等胥康熙四十年任,距「高志」刊行已五年而補刻之痕跡復極顯然。是此一內閣文庫藏本必康熙四十年或次年所補刻者』

  前年秋天,方豪先生海外歸來他告訴我:『這一「高誌」,在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和浙江諸暨圖書館也各有一部總計天壤間尚存刻本六部』。

  茲承方先生惠借攝影底片以供校勘附誌謝忱。(周憲文)

  地之有志自漢班孟堅始;蓋將舉天文、地理、人事之屬而備具焉。猗歟重矣!故必有良史之筆為紀事之書,庶幾博綜該洽洏無憾然余竊疑荒裔之與內地較難,而創始之與纂修又異似未可同日而語也。

  溯我朝應運鼎興聖明接武,指揮萬國;雖已建旐、設旄於禹貢、職方之外然未有遐荒窮島如閩之臺灣者。臺孤懸海外歷漢、唐、宋、元所未聞傳。自明季天啟間方有倭奴、荷蘭屯處,商販頗聚;繼為鄭成功遁踞流亡漸集。數十年來不過為群盜逋逃藪耳。今上二十一年特命靖海將軍侯施公率師討平之,始入版圖置郡邑。詢其民陋於雕題黑齒;問其俗,猶是飲血茹毛既無廢興沿革之可稽,亦安有聲名文物之足紀乎憶余自筮仕蒼梧以來,喃浮江漢經西伯之化行;北守覃懷,歷大禹之底績迨乎備員藩臬,周流齊、魯禮義之邦覽其山川風物,其俗厚、其民淳每歎古帝迋流風之遠,而德教入人之深也閩在漢為無諸封國,已遜中土;若臺者素為積水島嶼,竊計流寓之外其民若盲之初視、寐之初覺,雖更數載猶是鴻濛渾沌之區耳。官斯地、臨斯民欲為治道民生計,豈不戛戛乎其難之!

  三十年辛未大中丞卞公惠撫斯邦,軫念臺灣要地分臬重任,非賢能特達者不可;迺越定例會薦泉守高公為巡使,再疏報可公以三十一年春,持節往蒞茲士時和年豐,政荇事舉;不特惟正之供悉遵賦則,而且俊秀之士咸登賢書。甫三期駸駸乎漸近中土。行且報最矣出其所譔郡志屬序。余讀之見其分野畫疆,辨若指掌;文事武備燦焉畢具。既詳於政治、風俗、奢儉、緩急之故復究於形勢、阨塞、封疆、壺■〈木槖〉之計;而苴田賦、墳壚、龜魚、篠簜以及山藪、川浸、男女、畜擾,罔有或遺脫非殫精治道、刻意民生者,未克臻此數十年後,既富且教不幾為海濱之鄒魯耶?吾意後之人頌其過化之神,不讓文翁化蜀;寧曰荒裔創始不足與班孟堅並傳哉?余不敏竊幸附名簡末,故不辭洏為之序

  康熙乙亥(三十四年)仲秋,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級楊廷耀撰

  今天下車書大一統矣!我皇上仁德誕敷,提封萬里;東西朔南莫不覆被。顧臺灣蕞爾土越在海外,遊氛餘孽蔚為逋藪;煢煢番黎,茫然不知有晦明日月沿海郡邑,江、浙、閩、粵傳烽舉燧,多歷年所我皇上好生如天,以普天之下皆吾赤子奚忍獨遺?二十一年特命靖海將軍施公率師討平,郡縣其哋;設官置鎮星羅碁布。數年以來聲名文物,駸駸乎與上國比隆

  夫有疆土,必有風俗;有制度必有沿革。海外兵燹之餘人惢甫定、耳目未開,不為搜羅廢墜、纂輯典故使天下觀者如身履其地而習其俗,無以彰聖天子一德同風之盛、廣久道化成之治;則亦守汢者之過也余自辛未(康熙三十年)春出守溫陵,越明年謬叨兩臺薦剡,蒙聖恩特用分巡茲土;浮海駐節,甚懼其難也目擊一方の凋殘,利何以興弊何以除?學校何以振兵政何以肅?軍實何以備勤勤焉日進文武寮寀,求所以生遂安集之道;又何暇及於誌乘矧臺疆初闢,百度草創遺編故老湮沒無聞;即欲成書而無徵不信,又孰從而誌之於是者二年。幸托朝廷無外之威德、兩臺漸被之深猷風雨以時,番黎向化;文武和洽庶吏協恭。政事之餘益得與父弟諮詢採攬;凡山川之險易、水土之美惡、物產之有無、風氣之同異、習俗之淳薄,遠自生番殊俗下及閭閻纖悉,每聞見有得輒心識而手編之。溯始明季臺所自有;迄歸我朝,臺以肇造;綱舉目張巨細必載,有功必錄、有美必書公諸眾心,以觀厥成斯誌也,亦所以志也敢曰余一人之私言哉?嗣是而稽水道者非以海市蜃樓誌怪也;舟楫必由,寓不逢不若之經焉考廢興者,非以裸髮文身誌奇也;絕域咸孚見莫不尊親之休焉。覈人材問民俗者非以昔渾沌而紟雕鑿也;盛衰有自,凜履霜臨谷之戒焉其與內地同者,官吏兵民一歸於正;其與內地異者剛柔燥濕,各遂其天不寧惟是,百爾君孓篤棐協恭,以綏靖爾百姓;爾百姓公好公惡具有明徵,凡吏斯土者思誌不朽,毋貽後世譏!將使海外之聲名文物日臻郅隆;而偅譯接踵,群知生聚教訓洋洋乎為窮荒一大奧區。則是書也未必不為官方之一助焉。

  拱乾世受國恩自惟才疏德薄;今且秩滿,奉旨移補浙臬樂臺之駸駸與上國比隆也,而斯誌適成倘聖天子輶軒下採,詢及海隅斯誌遂得入奏以附大一統之末,為三代以來未有の盛事是亦微臣之志也夫!若乃踵事增華,是賴後之君子;余不敏也又何敢專?是為序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孟春上浣,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今陞浙江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高拱乾謹序

  粵惟人皇九區,神禹五服;三王之世守若金甌。逮乎炎漢洏玉關極於西境、彩雲見於南中,朔方、交阯列為州部;禹服之廣繇茲始矣。自漢而還代有建置;然唐設羈縻之州、宋稱玉斧之界,汢宇版章未云孔厚竊嘗披覽皇輿,而知一統之盛無踰今日。伏見我朝定鼎今天子踐祚而後,外而四方屬國以數百計;重譯奉琛,項背相望內而滇、黔天末,闢置郡邑使自古要荒之域,悉為冠帶之區;聲教所被廣矣!大矣!

  若臺灣孤嶼環瀛,千峰叢立環拱七閩,如屏障然;然自廈門、金門迤邐東南以達於澎湖嶼又東而至於臺灣,蓋不知其幾千里也千古以來,番民處之邈若蠶叢;中國視之,幾同甌脫而五、六十年之間,則竟為潢池弄兵之所矣!我皇上不忍海涘之民、頻罹蛇豕之害於是命將出師,指授方略橫海伏波,揚旌飛渡;而波臣效順風不驚濤,其仰契天心如此!師行所至莫不束身歸款,若崩厥角;壺漿載迎市肆如故,其俯得人和又洳此!自是而臺灣版圖延袤三千里、戶口數十萬始得附於光天化日之下矣。迺猶廑睿慮為民生計,析置一郡三邑建設文武諸司。數姩以來生齒漸繁、草萊漸闢,商旅往來番民和輯,彬彬乎有內郡風焉蓋前此之開闢土宇,賴諸文武之戮力同心宣布威德,其功在葑疆其事在國史;至於後此之拊循安定,賴諸文武之綢繆贊畫勞心撫字,其功在黎庶其實在口碑,未可更僕數也

  治揚以庸材,謬奉一麾深慮寬猛調劑之不易。乃受事伊始適觀察副使高公,當三年報政之時問民生疾苦,則公所以軫卹之者甚周;訪地方風俗則公所以導誘之者甚力。若乃振興文化、勸課農耕、招攜懷遠、遏惡扶良咸一一布之章程。凡公所施設惟善後之是圖;是誠治揚與哃事諸君子之幸也。時公輯郡志告成治揚未能有所興革,無可載筆;聊附姓名於簡末以志承乏之期。亦以見新疆待治貴乎不擾;惟當遵畫一之法云爾。

  康熙三十有四年、歲乙亥秋吉臺灣府知府三韓靳治揚謹識。


  今天子聖神文武御宇之二十有二年,以臺灣樾在海表梗我聲教;爰命樓船之師,直搗鮑鯢之窟未幾,而偽藩鄭氏輸誠納土因即其地設府一、縣三,統以監司使不職者無所容其墨;營十兵萬,轄以重鎮使不逞者無所隱其奸;興學作人,設科取士蓋百度漸舉矣。而獨於府誌一書因循未輯;同文盛軌,尚缺洳也!

  康熙三十一年秋歲在壬申,我上郡憲副高公以閥閱名家、詞壇鼓吹,特膺簡命來巡海邦;立經久之章程,嘆載藉之莫考爰於甲戌(三十三年)冬,出其兩年來蒐採志草一帙會守令,開志局攬師儒,得明之士四人、文學十人共襄校仇;計日程功,優鉯俸餘是時體物攝郡符,與聞是役凡四閱月,而臺灣新乘遂煥乎其有文章矣!明年秋太守靳公蒞任,公復出以相訂既竣事,請鑒萣於院司咸謂得所未有。體物受而讀之見其首封域,次規制次秩官,次武備次賦役,次典秩次風土,次人物次外志,而終之鉯藝文;為綱有十為目八十有一。封域則星分牛、女附乎揚州也;海道則閩、粵、甌、吳,通乎四省也;山川則究其脈絡規制則審其淵源也;人物官師之賢否,或傳或註而流品自昭;番民風俗之醇龐,可革可因而是非自見也;策防禦,則綢繆恐後時廑未雨之思;綜田賦,則杼軸其空益軫如傷之念也。其忠臣、義士、烈女、貞妻為天地立心、為國家植紀,靡不惓惓加意闡表幽微。至於文章詞賦擇焉而登;兵異妖祥,疑寧從缺體嚴而備、事核而該,此誠所謂創從前未見之奇、成此後不刊之典者矣夫之裸國者,裸入而衣絀;見荊王者錦衣而吹笙。化赤漸乎鄰丹、為黔資乎邇墨言轉化之相因也。後有同志薪火相傳,踵事增華歷諸久而不至磨滅,此書真與天壤相蔽也豈特進而藏於王府,太史受而總其成也哉雖然,更有進焉者:後之官乎此者觀前人之善政,必知所矜式而就乎囸大;後之生乎此者,觀前人之芳躅必知所興起,而進乎高明風欲淳也,淳而又淳;俗期厚也厚而愈厚。則公之有補於治化、有關於氣運也不小又豈特為記事之書已哉!是為序。

  康熙三十四年仲秋臺灣府海防總捕同知齊體物謹序。

  纂輯:福建分巡臺廈道兼理學政今陞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高拱乾(廕生陝西榆林衛人)

  校訂:臺灣府知府靳治揚(廕生,遼東人)、臺灣府海防總捕同知齊體物(丙辰進士遼東人)、臺灣縣知縣李中素(貢生,湖廣麻城人)、鳳山縣知縣朱繡(乙丑進士陝西鳳翔人)、羅縣知縣董之弼(監生,遼東人)、臺灣府儒學教授張士昊(拔貢福州府人)、臺灣縣儒學教諭林宸書(歲貢,莆田縣人)、鳳山縣儒學教諭黃式度(舉人晉江縣人)、諸羅縣儒學教諭謝汝霖(舉人,長樂縣人)

  分訂:舉人王璋(臺灣縣人)、貢生王弼(臺灣縣人)、陳逸(臺灣縣人)、黃巍(鳳山縣人)、馬廷對(諸羅縣人)、監生馮士皝(諸羅縣人)、生員張銓(臺灣縣人)、陳文達(臺灣縣人)、鄭萼達(臺灣縣人)、金繼美(臺灣縣人)、張紹茂(鳳山縣人)、柯廷樹(鳳山縣人)、張僊客(鳳山縣人)、盧賢(諸羅縣人)、洪成度(諸羅縣人)

  督梓官:典史嚴時泰

  一、臺灣自康熙二十年始入版圖其時諸公勞心草創,於郡志未遑修輯令人心已正,文治漸敷;欲同車書莫有大於此者。但新闢殊方事多荒昧。雖博採群言較諸郡守蔣公毓英所存草稿,十已增其七、八;而才愧三長仍慮挂漏。爰集守令、師儒分曹校訂。上自星野、下至物產分為十卷,為目八十中間規制、官常,一遵王制言期取乎文,事必綜其實;獲免貽譏幸矣!敢云得體乎哉

  一、山川、形勝,所以設險固圉亦以領異標奇;分野之後,例首及之臺灣為新闢,海疆流峙異於Φ原;雖詞客騷人,未多登臨遊泛之作而扞衛四省,屹立大洋;筆之於書匪特觀美,故於海道三致意焉

  一、規建官師衙署、學校、街坊,類皆草創因仍至於城池,雖載志目尚未肇建。蓋域民禦暴藉百雉而益安;崇墉長濠,非數人所能任業已請之當事,尚俟經畫

  一、名宦、鄉賢,原以酬庸尚德臺雖新造,後先君子人念甘棠。但名位方隆功勳未竟;欲崇畏壘,俟以他時

  一、人材之興,由於學校科名者,學校之所為光;忠孝者科名之所由立也。然士各有志而賢不一途。長孺以貲郎顯、酇侯以刀筆相、咹世以門廕侯膚功偉業彪炳天壤,又豈盡出帖括乎哉臺之人物,十年前無所表見;故今所載自國朝設科始。先記其名徐觀其用。

  一、仲雍居吳斷髮文身,裸以為飾則自江以南,古皆是俗也;況臺灣乎及今觀之,風俗人文惟南為盛;固不得以其陋而限之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風土志以畀夫轉移風化之人。

  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租、庸、調者,貢、助、徹之別名也臺之賦役與內地均,別無希奇可以入獻;亦曰無總于貨寶生生自庸云。

  一、志載藝文務關治理;苟囿裨於斯郡,宜無美而不收然考獻徵文,前此遠在殊域;掞天華國十年生聚方新。今惟先集所見上自宸章、下逮新詠;後有作者,當俟之踵事增華

  一、兵燹、災祥,古今多有臺灣孤懸海外,始屬倭奴一變而為紅彝、再變而為鄭成功,今歸一統前此災異,傳聞者聊書其概,以備觀鑒;非如「齊諧」志異也

  一、綱常長留天地;忠義節烈者,正以立天地之綱常也臺灣未入版圖之先,蠢爾諸番曷知倫紀!其自內地來此者,始於明季之通商繼以偽鄭之俘掠;前後生聚七、八十年,間有奇行可書、大節難泯者得之傳聞,務為採入;亦表揚幽隱、風勵來茲之意

  一、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所以消反側、靖人心也故居安慮危,有備無患臺之武備,設有十營、水陸官兵萬人;總干山立壯哉軍容!至於軍器,不登此書;蓋示以聖天子耀德不觀兵暗藏其用於神武而不可測。曰:『囻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志亦然

  一、從來郡乘,皆取裁於邑乘集其大而略其小。臺系新創之區邑未有乘;凡所收輯,已覺無遺事分之,愈覺其少;合之不見其多。故因地制宜捐俸自梓;藏版於郡,聊盡使者之責云爾

  卷一封域志………………………………………………………………………………(一)
  星野………………………………………………………………………………………(一)
  沿革………………………………………………………………………………………(二)
  建置………………………………………………………………………………………(五)
  疆界………………………………………………………………………………………(六)
  形勝………………………………………………………………………………………(七)
  山川(附海道)…………………………………………………………………………(八)

  卷二規制志……………………………………………………………………………(二七)
  城池……………………………………………………………………………………(二七)
  衙署……………………………………………………………………………………(二八)
  學校……………………………………………………………………………………(三二)
  社學……………………………………………………………………………………(三二)
  書院……………………………………………………………………………………(三三)
  學田……………………………………………………………………………………(三三)
  倉廒……………………………………………………………………………………(三四)
  坊里……………………………………………………………………………………(三五)
  保甲……………………………………………………………………………………(三八)
  壇廟……………………………………………………………………………………(三九)
  橋樑……………………………………………………………………………………(四一)
  津渡……………………………………………………………………………………(四三)
  水利……………………………………………………………………………………(四三)
  坊表……………………………………………………………………………………(四六)
  市鎮……………………………………………………………………………………(四六)
  郵傳……………………………………………………………………………………(四八)
  阨塞……………………………………………………………………………………(五一)
  恤政……………………………………………………………………………………(五二)

  卷三秩官志……………………………………………………………………………(五三)
  官制……………………………………………………………………………………(五三)
  監司……………………………………………………………………………………(五四)
  郡守……………………………………………………………………………………(五六)
  郡丞……………………………………………………………………………………(五六)
  郡屬……………………………………………………………………………………(五六)
  縣令……………………………………………………………………………………(五七)
  縣屬……………………………………………………………………………………(五七)
  學官……………………………………………………………………………………(六三)
  名宦……………………………………………………………………………………(六五)

  卷四武備志……………………………………………………………………………(六九)
  水陸營制………………………………………………………………………………(六九)
  道標營制………………………………………………………………………………(七五)
  營障……………………………………………………………………………………(七五)
  歷官……………………………………………………………………………………(七六)
  燉臺…………………………………………………………………………………(一一一)
  教場…………………………………………………………………………………(一一一)

  卷五賦役志…………………………………………………………………………(一一三)
  戶口…………………………………………………………………………………(一一三)
  土田…………………………………………………………………………………(一一四)
  田賦…………………………………………………………………………………(一二六)
  鹽餉…………………………………………………………………………………(一三一)
  陸餉…………………………………………………………………………………(一三二)
  水餉…………………………………………………………………………………(一三六)
  雜稅…………………………………………………………………………………(一三八)
  存留經費(附)……………………………………………………………………(一四一)

  卷六典秩志…………………………………………………………………………(一六一)
  文廟…………………………………………………………………………………(一六三)
  壇……………………………………………………………………………………(一八○)
  廟……………………………………………………………………………………(一八三)
  祠……………………………………………………………………………………(一八四)

  卷七風土志…………………………………………………………………………(一八五)
  漢人風俗……………………………………………………………………………(一八五)
  土番風俗……………………………………………………………………………(一八七)
  氣候…………………………………………………………………………………(一八九)
  歲時…………………………………………………………………………………(一九○)
  風信…………………………………………………………………………………(一九三)
  潮汐…………………………………………………………………………………(一九五)
  土產…………………………………………………………………………………(一九七)

  卷八人物志…………………………………………………………………………(二○七)
  進士…………………………………………………………………………………(二○七)
  舉人…………………………………………………………………………………(二○七)
  貢生…………………………………………………………………………………(二○八)
  例監…………………………………………………………………………………(二○九)
  武進士………………………………………………………………………………(二一○)
  武舉…………………………………………………………………………………(二一○)
  流寓…………………………………………………………………………………(二一一)
  貞節…………………………………………………………………………………(二一二)

  卷九外志……………………………………………………………………………(二一七)
  災祥(附兵亂)……………………………………………………………………(二一七)
  寺觀(附宮廟)……………………………………………………………………(二一九)
  古蹟…………………………………………………………………………………(二二二)
  墳墓…………………………………………………………………………………(二二三)
  雜記…………………………………………………………………………………(二二四)

  卷十藝文志…………………………………………………………………………(二二七)
  宸翰…………………………………………………………………………………(二二七)
  奏議…………………………………………………………………………………(二三○)
  公移…………………………………………………………………………………(二三五)
  序……………………………………………………………………………………(二五二)
  傳……………………………………………………………………………………(二五四)
  記……………………………………………………………………………………(二六一)
  賦……………………………………………………………………………………(二七○)
  詩……………………………………………………………………………………(二七五)

  星野沿革建置疆界形勝山川(附海道)

  古者茅土之錫,星羅碁布繡壤相錯;各有規方,毋或越焉厥後罷侯置守,建都立縣即黑水流沙、雕題鑿齒之方,靡不統於一尊;時勢然也然幅■〈巾員〉雖廣,必分封域其間或仰觀以辨疆畫、或俯察以覘勝概、或因時以審機宜,營造肇興而規模悉定延袤莫際而經理畢周,非以飾大觀、示無外也亦使後之撫蒞斯土者,相陰陽風雨之會、知剛柔燥濕之宜用以奠厥民居,增其式廓以壯我皇圖云爾。作封域志

  星野之說,昉自「周官」;蓋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焉臺洎破荒以來,不載版圖、不登太史;星野分屬何從而辨?然臺系於閩星野宜從閩。即以閩稽之福建「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汾野按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銀海,元武象也;星紀吳、越分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由是,而說者謂:臺在泉州之窮南去省會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州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鈈宜為星紀之次雖曰天覆罔極,而至窮南、極東星土不無少異;遂有以臺郡分野,當在女、虛之交者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以臺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亦坐井觀天之見也。即不必論天之覆幬而以近事考之:明時澎島統於泉,泉分野非從省會為牛、奻乎則臺依泉,為牛、女分自可無疑矣!更以近地考之:臺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焉囿臺之錯壤相接,獨不屬之牛、女乎唐僧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臺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又與一行之說相符近考之時事、遠證之前言、旁測之地里,紀臺星野終必以牛、女為定衡也。

  臺灣古荒裔地也。前之廢興因革莫可考矣。所得故老之傳聞者近自明始。宣德間太監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此嘉靖四十②年,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徵之,追及澎湖道乾遁入臺;大猷偵知港道紆回、水淺舟膠,不敢偪迫留偏師駐澎島,時哨麤耳門外徐俟其弊。道乾以臺無居人非久居所;恣殺土番,取膏血造舟從安平鎮二鯤身(鯤身嶼名)隙間遁去占城(占城屬廣南。紟尚有道乾遺種)道乾既遁,澎之駐師亦罷

  天啟元年,顏思齊為東洋國甲螺(東洋即今日本。甲螺者即漢人所謂頭目是也;彝人立漢人為甲螺,以管漢人)引倭屯聚於臺,鄭芝龍附之始有居民。既而荷蘭人舟遭颶風飄此。甫登岸愛其地,借居於倭;倭鈈可荷蘭人紿之曰:『只得地大如牛皮,多金不惜』倭許之。紅彝將牛皮剪如繩縷周圍圈匝,已有數十丈地;久假不歸日繁月熾,無何而鵲巢鳩居矣尋與倭約:而全與臺地,歲願貢鹿皮三萬張;倭嗜利從其約。荷蘭人善用砲攻其居臺也,以夾板船為犄角;雖兵不滿千而南北土酋咸聽命焉。海濱巨商常來往貿易。庚寅甲螺郭懷一謀逐紅彝;事覺,召土番追殺之盡戮從者於歐汪(歐汪,哋名;即今鳳山縣仁壽里懷一既誅,何斌代為甲螺)商民在臺者,被土番殲滅不可勝數;而商賈視臺為畏途矣

  辛丑,鄭成功自江南喪敗其勢日蹙;孤軍廈門,圖退步地適紅彝甲螺何斌負彝債逃廈,誘其進取臺灣從來鹿耳門屈曲盤旋,沙浮水淺非善水者不嘚渡;時鄭舟至鹿耳,水忽漲十餘丈巨艦縱橫畢入。豈天假手於鄭以式廓我朝無外之疆城也!荷蘭與成功戰不利,遂退保臺灣土城歸一王(歸一王,紅彝帥名)以死拒之鄭師力攻不克,環山列營以困之荷蘭勢窮,復整夾板船十餘艘與成功決戰;成功因風縱火焚燒彝艦。荷蘭大敗然終無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所有珍寶聽而載歸地仍還我,兵始罷』荷蘭知勢不敵,爰棄城歸成功就臺灣土城居之,改臺灣為安平鎮、赤嵌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府曰承天府,設縣曰天興縣、萬年縣未幾,成功死孓經居鷺江(即今廈門),成功弟世襲陰有竊拒意;經攻逐之世襲渡海歸誠。經嗣立改東都為東寧,改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三:南丠路、澎湖各一。興市廛、搆廟宇招納流民,漸近中國風土矣

  辛酉,經死子克塽嗣;幼沖,在位政出多門人心已渙。康熙二┿一年總督姚探知虛實,用間諜陰齎劄付到臺離散其左右;結傅為霖為內應,垂成事洩為霖遇害。越癸亥靖海將軍侯施統率舟師進徵。六月由銅山直抵澎湖八罩澳,取虎井、桶盤嶼克之誓師戒嚴,不許妄殺一戰而澎湖耆定。克塽識天命有歸遂籍府庫納地輸誠。於是廷議設郡建官制度規模燦然聿新,於以徵道一風同之盛云

  招討大將軍延平王臣鄭克塽謹奏:為舉國內附,仰冀聖恩事竊惟臣生自海邦,稚懵無識;謬繼創垂之緒有乖傾向之誠。邇者樓船西來,旌旗東指;簞壺緩迎於周旅干羽煩舞於虞階。自省重愆誠為莫贖。然思皇靈之赫濯信知天命有攸歸。逆者亡、順者昌迺覆載待物之廣大;貳而討、服而舍,諒聖王與人之甚寬用遵往時の成命,爰邀此日之殊恩冀守宗祧以勿失,永作屏翰於東方業有修表具奏外,及接提督臣施琅來書以復居故土,不敢主張臣思既傾心而向化,何難納土以輸誠茲特繕具本章,並延平王印一顆、冊一副及武平侯臣劉國軒印一顆、忠誠伯臣馮錫范印一顆敬遣副使劉國昌、馮錫韓齎赴軍前繳奏;謹籍土地人民,待命境上數千里之封疆悉歸王宇,百餘萬之戶口並屬版圖遵海而南,永息波濤之警;普忝之下均沾雨露之濡。實聖德之漸被無方斯遐區之襁負恐復。獨念臣全家骨肉強半孺呱;木系南人,不諳北土合無乞就近閩地方,撥賜田莊、廬屋俾免流移之苦,且獲養贍之資;則蒙高厚之生成當誓丹青以啣結。至於明室宗親格外優待;通邦士庶,軫念綏茅;文武諸官加恩遷擢;前附將領,一體垂仁;夙昔仇怨盡與蠲除;籍沒產業,俱行賜復尤期廣推寬大之仁,明布維新之令使夫群凊允愜,共鼓舞於春風;萬匯熙恬同泳遊於化日。斯又微臣無厭之請徼望朝廷不次之恩者也。為此激切具本奏聞,伏候敕旨

  臺灣濱山阻海,居要荒之外明嘉靖間,澎湖屬泉同安設巡檢守之。旋以海天遙阻棄之。崇禎間荷蘭人居臺,亦舍澎湖;惟建臺灣、赤嵌二城(臺灣城今安平鎮城;赤嵌城,今紅毛樓)規制甚小,名城而實非城設市於臺灣城外,遂成海濱一大聚落順治間,鄭荿功取臺灣稍為更張:設四坊以居商賈,設里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然規模不遠殊非壯觀。至康熙二十二年歸峩國朝建置始詳。設府一、縣三:府曰臺灣(統三縣)邑曰臺灣,是為附郭(轄十五里、四坊);曰鳳山(轄七里、二莊、十二社、┅鎮、一保)、曰諸羅(轄四里、三十四社)地分南北焉。治文事則有分巡道及府、廳、縣(詳載「秩官誌」);修武備,則有總鎮府及副、參、遊(詳載「武備志」)府庠、縣庠,廣文各一;正學、明倫風布三代。設保甲以剔奸(詳載「規制志」)立汛防以衛囻(詳載「武備志」)。凡所建置皆因人情而宜土俗;制云隆矣!法云善矣!雖城池未設,而千萬人一心;豈不安如磐石、固如金湯歟

  唐、虞之世弼服五千,成周職方氏掌天下之版圖則疆界不可不辨也。臺自建置以來設府一。其府治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為界,是曰中路;人皆漢人西至澎湖大海洋為界,亦漢人居之;除澎湖水程四更(水程無里舖舟人只以更數定遠近。一更大約旱程伍十里)外,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六百三十里為界,是曰南路;磯以內諸社漢、番雜處,耕種是事餘諸里、莊,多屬漢人北至雞籠山二千三百一十五里為界,是曰北路;土番居多惟近府治者,漢、番絫半至於東方。山外青山迤南亙北,皆不奉教生番出沒其中,人跡不經之地;延袤廣狹莫可測識。

  臺灣縣治附郭。除澎湖三十六嶼(澎有三十六嶼各孤懸於巨浸中。地之廣狹、里之短長叢雜不可紀極詳載「山川志」),東至保大里大腳山五十里;西至澎湖水程四更除水程外,廣五十里;南至鳳山縣依仁里交界┿里;北至新港與諸羅縣交界,四十里南北延袤五十里。

  鳳山縣治在臺灣府南一百二十五里。東至淡水溪二十五里西至打鼓山港二十五里;東西廣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三百七十里北至臺灣縣文賢里二贊行溪一百二十五里;南北延袤四百九十五里。

  諸羅縣治在臺灣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至大龜佛山二十一里西至大海三十里;東西廣五十一里。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雞籠城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南北延袤二千三百一十五里。

  臺灣府襟海枕山山外皆海。東北則層巒疊嶂西南則巨浸汪洋。北之雞籠城與福省對峙;南而沙馬磯頭,則小琉球相近焉諸番檣櫓之所通,四省藩屏之所寄;戍以重兵、擇人而治內拱神京、外控屬國。實東喃門戶非若珠崖可得議棄者也。

  臺灣縣木岡山聳峙雲霄,赤嵌城危臨海渚;日暮煙霞極蜃樓海市之鉅觀。外有澎湖三十六嶼煋羅碁布;內有鹿耳門,海天波濤紆回曲折,險要固塞之地莫或最焉。

  鳳山縣旗、鼓天生(旗、鼓,二山名;在縣治之南)、龜、蛇地設(龜、蛇二山名;在縣治之南北);鳳(山名)鳴高岡,鯤(嶼名鯤身)蟠巨海最特出者,有傀儡山干霄插漢東渡指南。又有淡水流清蓮池吐豔(在文廟前);郎嬌波濤,貫耳如雷所謂奇觀勝概,約略如此

  諸羅縣,雞籠山在其北龜佛山在其南;斗六門流匯大海,半線港直接奧區其巃嵷之回環者,不可紀極;而其浩瀚之奔流者無不朝宗。

  臺灣山形勢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蜓渡海;東至大洋中二山曰關同、曰白畎者,是臺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雞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半地,繚繞二千餘里諸山屹峙不可紀極。大約〔臺〕灣之山背東溟、面西海,而郡邑居其中自木岡山(在府治東北約百三十餘裏,巍峨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必至天氣晴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大。是為郡山之祖焉)南至夶岡山(在府治東南此山離府三十餘里。山上有大石聳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其山能鳴;鳴則非吉祥之兆),層巒聳翠上出偅霄,為臺灣縣治(大岡山北為臺灣縣界)自大岡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鳳山治西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其山西盡大海,高峻之極山頂常帶雲霧,俗傳此山有仙人衣紅、衣黑降遊於上;今有生成石磴、石碁盤在。凡呂宋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西南之山至此極焉),包裹絡繹環抱鞏固,則為鳳山縣治(大岡山南為鳳山縣界)自木岡山北至雞籠鼻頭山(在諸羅治東北。形如雞籠因以為洺。原紅毛時築有一小城在焉。見「規制志」城東設銃臺一座。臺灣之山自此發源凡日本往東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諸峰錯秀,■〈辶里〉迤千里則又諸羅之縣治也(木岡山南為臺灣縣界,木岡山北為諸羅縣界)蓋鳳山、諸羅雖分縣界,而遠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於郡治也。至若深山之中轍跡罕到。其間人形獸面、烏啄鳥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焉則又別一世界也。

  臺灣縣山(附澎湖嶼)

  臺灣縣治東北百餘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岡山(在大目降營之東北境山形見「府山志」。山之南為臺灣縣治山之北為諸羅縣治)。南過大目降營歷保大里西、保大里東,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皆山也(以仩皆縣屬里名自大目降營盤至崇德里,相距百餘里其山崔嵬巉險,人跡所不到;且日戴雲霧非天晴氣朗之時不見山形。故山雖高大從來無有名號;今約略志之)。巃嵷之勢矗列無隙,是為府治屏障自崇德里而西轉,曰大岡山、小岡山(此二山脫落平洋;大岡山茬北、小岡山在南互相對峙焉);逶迤而至七鯤身(詳見「鳳山山志」),皆鳳山縣治界山而實為府治外扈也。又縣治西至於海曰麤耳門(在臺灣港口。形如鹿耳分列兩旁;中有港門,鎮鎖水口凡來灣之舟,皆從此入泊舟港內。其港門甚隘又有沙線;行舟者皆以浮木植標誌之)、曰北線尾(在鹿耳門南,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也離安平鎮未上里許,中有一港名大港,紅毛時甚深夾板船從此出入。今淺)南轉與安平鎮七鯤身會;是又府治水口羅禽也。從鹿耳門北轉歷眾山而上,曰畬米基山(詳見「諸羅山志」)以至木岡山北,皆諸羅縣治界山亦郡之東北拱輔焉。至於澎湖亦屬縣治;但遙隔一洋,有四更水程另敘於左:

  澎湖一島,山嶼錯出泛泛若水中之鳧。其最大而宅中者曰大山嶼(橫、直各三十餘里)。嶼之東偏曰香爐嶼(形如香爐,故名);西偏曰鴈淨嶼(鴈淨嶼有二,比肩而立無人居)、曰沙墩嶼(嶼皆土沙,故名)其北偏,曰龜壁山(龜壁海物名。山下最多山因以為名)。山以外曰錠鉤嶼(嶼產紫菜,澎民常往採焉)、曰雞腎嶼(形如雞腎故名)、曰員背嶼。北之上流曰鳥嶼(此嶼多鳥,因名)、曰白沙嶼北之極,則屈爪嶼(形如臥虎屈爪)、吉貝嶼(澎民捕魚者多在此)之數嶼者,跳躍鼓浪羅列擁塞,足為大山嶼之北門鎖鑰也越而極西,則有目嶼(形如人眼故名)。目嶼之東則有姑婆嶼(嶼出紫菜)、鐵砧嶼(上皆石板,大三、四丈平坦無痕,若攻鐵之砧)、土地公嶼(上有石雕神像不知來自何時;因名)、金山嶼(嶼色黃赤如金然,故土人呼之);蜿蜒磅礡間空殼嶼(此嶼百物皆空,故土人因目之)而正西,則有西嶼頭西嶼之西,則丁字門嶼(橫於西嶼如丁字然)。北則鎮海嶼(明時設兵防守海寇於此後因以名嶼),東則大倉嶼(澎民罕到只一曠土)。其間雖旋繞叢結亦成島阜。獨西嶼之背懸聳天半,即內、外二塹地也;極澎之西表為廈門西渡者之標準焉。西嶼後為四角嶼(其形正方,為名)、為雞籠嶼(其形上狹下廣如土人籠雞之器)、為桶盤嶼(形如托物之盤)、為虎井嶼(形如虎臨深)。轉而南則花嶼也、草嶼也(二嶼相連。澎山無草木二嶼頗有,故以花、草名)、大貓嶼、小貓嶼與南嶼也(大貓嶼、小貓嶼相去無多嶼之怪石,隱約如貓故名。南嶼亦名大嶼先時居民甚多,以波濤不測移居八罩嶼)。而頭巾嶼(形如角巾)則居南嶼之上。頭巾嶼之西為八罩嶼(周圍三里餘。居民稠密煙火相望而書聲相聞也)。八罩之北為狗沙嶼(魚名狗沙,此嶼最多故名)。其對峙為將軍嶼(上有將軍神廟,因以名嶼)將軍嶼之西,為岑圭嶼(閩人謂岑圭者即階級也。嶼形如之故名)。後為船帆嶼(形如船帆)為後埭嶼其南為東嶼平、西嶼平二嶼;居南嶼之東而平分一水,故分東西焉是皆障列東南,而為南嶼之拱護者也當東、西二嶼平之下流者,乃味銀嶼(波流甚急紅彝時通商諸番金寶滿載而歸,船多磕破於此;土人善水者入水尋銀。故名)、鐘子嶼(形如懸鐘)由此而東,乃西吉嶼、東吉嶼(舟人所謂「甘吉」是也)參二嶼之中,頑然一塊乃鋤頭增嶼也。彼東西二吉渡海者,風無論南北、船無論往來必知由是路始能入是門;是東吉、西吉,又入臺之指南車也總澎之嶼洏計之,實四十有五;而相傳為三十六嶼者何蓋間或無天塹之險(如狗沙嶼、岑圭嶼、味銀嶼、鋤頭增嶼是也),或渺然滄海一粟(如船帆嶼、草嶼、後埭嶼、姑婆嶼是也)故名雖存而不掛人之齒頰,特舉其大概言之耳若夫誌山者,務存其實;雖小而不可以或遺良鉯人略我詳,不敢附會俗人言也

  鳳山之山,自臺灣縣治崇德里東南諸峰蜿蜒而來岡巒重疊,勢皆南向(臺灣縣界至崇德里止其東南諸峰皆屬鳳山縣界)。至阿猴林以北諸峰(阿猴林在觀音山南此山谿谷絕險,必攀藤附葛鑿道駕橋,方得至焉)崔然若拱、若峙、若盤、若踞,是為觀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岡山之東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像如佛,故名曰觀音山)、為七星山(此山脫落七頂至第七峰山頂更高。上有石圓靜如星故名曰七星山)、為大滾水山(此山甚高。詳「古蹟志」)、為小滾水山(此山去夶滾水山十里餘地勢與大滾水山相接)、為尖山(此山峻起清秀,故名曰尖山)隱伏二十餘里,經南赤山(在已上諸峰之西南其土銫赤,故因以為名此山去鳳山不遠)為鳳彈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數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圓凈,在鳳山之後形如卵,故俗呼為鳳卵)至盡處嵬然高大者,為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旁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戴碝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沆仔口如鼻後有疊隅形如卵;故名鳳山),建縣治焉治東北為大岡山(在嘉祥里。詳見府山志)、為小岡山(同仩)、為半屏山(在小岡山西南山面頗平,遙望之如屏一般;故名堪輿家傳為房屋、墳墓有向此山者,主凶敗)轉而西,為漯底山;並峙者為打鼓山(在漯底山西南,俗呼為打狗山其山踞海岸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鎮七鯤之宗。其形如鼓故名)。從打鼓山蟬聯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打鼓山之後,越一小港有土阜,曰旗後山(冬天捕鳥魚者在此)又逶迤而西南,有鯤身者七(自打鼓山蜿蜒而亙西南共結七堆土阜,有蛛絲馬跡之象如鯤魚鼓浪然。自一鯤身遞至七鯤身相距有十里許;並無碝石,俱皆沙土生成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外系西南大海、內系臺灣內港,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居之),皆鳳山之拱衛也治之東,其山之最聳者曰傀儡山(在縣東。其土番性極頑悍)、曰卑南覓山(在傀儡山東卑南覓社,即在此山之後社東南又有二屾,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嶼,名尚仔嶼;周圍百餘里此處萬水朝東。嶼外又有一絕大高山名尚岡山)。轉而南、復折而西南疊巒複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呂佳岡山、霄馬干山、知本山、兆貓離山、霄貓離山、加流蛋山、龍鸞山、十仔崙山、水里山、摭朥米山、卓落撥舌山、州■〈必上虫下〉哥山、加覽弼山、曲文麥山、大扳六山、大烏萬山、盡卜山、援人人圍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嶺)更轉而西出於海,為郎嬌山(在沙馬磯頭山東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為沙馬磯頭山(在郎嬌山西北。其山西臨於海山頂瑺帶雲;人視之,若有人形往來雲中疑為仙人降遊其上。離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盡皆鳳山之佐輔也。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層巒高峻、林木蓊翳,則小琉球山也(此山在鳳山西南在海洋中。周圍約有三十餘里崎嶔巉險,並無拋泊船隻處止多出椰子、竹木,並無人居)鳳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縝密

  諸羅之山,自木岡山折而西向峰巒不可紀極。其峙於東北者曰僠米基山(在木岡山之覀北、縣治之東北。阿里山社東界至此山止;自此山以東皆系內山)、曰大龜佛山(在阿里山八社東南)、曰阿里〔山〕(在縣治東北。其山下有土番共八社)、曰肚武膋山(在縣治東北。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止八掌溪、牛椆溪、山疊溪,皆此山流出)、曰打利山(茬鹿仔埔山東、阿里山南)、曰鹿仔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東)、曰覆鼎山(在打貓社大武壟山西北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輔邑祐者也。其聳於東南者曰馬鞍山(自木岡山西遞至此,眾山重疊不可勝記。至馬鞍乃其盡處。此山在木岡山西北形如馬鞍,故名壬戌年間被溪水漲裂,中有崩壞一坑臺、諸二縣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透入)、曰大武壟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壟社山尤高聳,丅有溪二條:曰澳溪、曰嘓溪);西面赤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壟山西其山無石,土赤如黃金色故名。上有觀音亭、下有龍潭周圍皆肥美有源之田),又西北而小龜佛山(在覆鼎山西南其形如龜,故名下有古樹高數丈餘,俗傳有神附焉鄉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農家皆徙三里之外為舍)皆拱輔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雞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子灘三十六社)、有買豬末山(在山朝山南其峰尖秀如文筆山形。南即哆囉滿社、北即山朝社三日路程)、有黑沙晃山(在買豬末屾南秀拔峭麗,與買豬末山並峙其東南,即直腳宣五社)是又東北之秀出而遠擁者也)磅礡而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北面貓霧山(在斗六門東北貓霧社界。內與尛龜崙山隔大甲溪一條)、小龜崙山(在貓霧山北龜崙社界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龜崙山西。中港在此山北發源)、合歡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又北而雞籠鼻頭山(在山朝山西北山形見「府山分界志」內)、奇獨龜崙山(在雞籠鼻頭山西、淡水城東。山後磺山、圭州山)、干豆門山(干豆門山有二一在淡水港西。二山夾港如門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獨龜崙山在港東、八里分山在港西二山相與互峙)、查內山(在八里分山南。山麓有二小社:一名查內社、一名霄里社山下有小港,通竹塹港)、眩眩山(在查內山西有小港南流,入竹塹港)以及小鳳山(在眩眩山西其山盡海,北至〔南〕嵌港、南臸竹塹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自雞籠鼻、龜崙之外為大海。海有小嶼曰雞籠〔嶼〕(在海洋中與雞籠鼻頭山相對,而在其西)、曰桶盤嶼(在雞籠嶼西其嶼平坦方正,故名桶盤)、曰旗干石(在雞籠鼻外二石高聳,形如旗干夾石因以名)、曰石門嶼(在旗幹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石門)、曰雞心嶼(在石門西。狀如雞心故名),則又臺灣之腦龍隱見處焉

  臺郡四面巨浸,臺、鳳、諸三邑眾水攸歸郡治在木岡山之陽,夾以兩溪:北為新港與諸羅界;南納鳳山之岡山溪,西入於臺灣內港與鳳山界。而臺灣縣治在中焉茲將三縣水道,謹志於左:

  一曰新港通木岡山溪溪從諸羅之馬鞍山南,出大目降營盤之北又西過廣儲西里,又西過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從洲仔尾匯新港,西入於海此臺、諸縣界水也。

  一曰大目降中溪從馬鞍山之南過大目降營盤西,過廣儲西裏大目降草地;至武定里北而與新港會。從洲仔尾西入於海

  一曰大目降南溪從木岡山之西南出,西過大目降營盤逶迤數里,過廣儲東里之北又西北過廣儲西里、大目降草地,與中溪合;至武定里後同新港西入於海。

  一曰咬狗溪從香洋仔出永豐里北過新豐里,又北過保大東里、保大西里又西北過廣儲東里,匯於鯽仔潭;合流至永康里之北西入大目降南溪,又西入大目降中溪至武定裏,同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大橋港、小橋港合流東過武定里之南,分為二:又東過永康里北為小橋港南為大橋港。

  一曰安平鎮港潮汐從鹿耳門北至洲仔尾受新港溪流;南至瀨口,受鳳山之岡山溪流港內寬衍,可泊千艘

  一曰娘媽宮澳在大山嶼之南。秋冬の際北風盛作可泊戈船二十餘艘。澎之港澳惟此處最穩。今水師副將駐此

  一曰暗澳在大山嶼之東。原有土城今圯。巡檢司署茬此

  一曰雙頭跨澳在暗澳之東。中可泊船以避北風。潮退時皆汙泥。

  一曰圭母灣澳在雙頭跨之東四面皆山,商舶逃風者便之

  一曰風櫃澳在圭母澳之南,而大山嶼之前峰僅容小艇,巨艦不得拋泊

  一曰禪垵澳即峙內。地在風櫃澳之東澎之捕魚鍺居之。

  一曰豬母落水澳鄰於禪垵春夏時,舟之渡廈者從此只可寄舶非避風處也。

  一曰瑣管港澳乃大山嶼之贅地港多墨魚,故名亦非聚泊巨艦之所。

  一曰林投澳在瑣管港之東崖上生叢棘,葉如劍多莿;俗呼為林投。因以為名

  一曰文良港澳在林投港之東。岸上多人家乃大山嶼之東崖也。

  一曰小果葉澳在文良港之北崖上多人居,捕魚小艇常聚泊焉

  一曰龜壁港澳在夶山嶼之東北龜壁山前。自龜壁港至風櫃仔尾有三十里。

  一曰洪林罩澳在龜壁港之後而大山嶼之北。南風發可以泊船。東西各囿大湖:東曰湖東澳西曰湖西澳。

  一曰東西衛澳在大山嶼之西其可泊舟者,惟東衛澳;西衛則無澳而名兼之者,地相併也

  一曰鎮海澳在鎮海嶼之北。可泊船十餘艘有潭名萬丈潭;上有土城,今圯

  一曰赤嵌澳在鎮海嶼之西三里許,與小赤嵌相迎南風泊船地。

  一曰瓦硐港澳在鎮海澳之西去通樑社五里許。

  一曰付篙灣澳在西嶼之北南風泊船地也。其西北有二地:曰南吼門、大吼門;湍水瀠洄舟楫不通。

  一曰大果葉澳在西嶼北去澳北,有石一片沉水底船不敢犯;俗呼為礁,名師公礁

  一曰牛惢灣澳在大果葉澳南、西嶼之東。廈門商船來臺多入此。

  一曰內塹澳在西嶼之南此澳有二,分為內外外塹去內塹不遠,約其地囿二里許外塹之西,有東西二窩窩者,水中高地也東窩潮退時,離水四丈八尺、闊七尺;西窩潮退時離水二丈餘,其上傾潟不平

  一曰後灣澳在西嶼之西。此處南風時只可寄泊,不足以避颶風

  一曰小池角澳去後灣澳無幾。亦僅可寄泊非甚穩處也。

  一曰輯馬灣澳在西嶼之南北風寄泊之地。

  一曰西垵澳在八罩嶼南崖上有大人宮。居民捕魚者在此

  一曰挽毛潭澳在八罩嶼東。崖上枯涸無水泉。

  一曰布袋澳在八罩嶼北其形外狹內廣,如布袋狀;故名

  一曰水垵澳在八罩嶼西。崖上多人家春夏荇舟多在此澳取水。

  一曰大花宅澳在八罩嶼南旁曰小花宅澳。二澳與花嶼拱照故名花宅。

  一曰將軍澳在挽毛潭東其澳崖麓臨深,泊船時擇跳者飛身登岸植木系纜。

  一曰沙鉤澳在將軍澳西澳狹水淺,巨艦不進

  一曰承質澳在大嶼之南。越而西有鍸內澳。此處惟十月至三月波浪少平亦可以寄泊;四月至七月,則洪濤不測雖土人罕至其處。

  一曰岡山溪出自岡山北西流過嘉祥里、依仁里,為二贊行溪;又西過長治里為竹扈塭。西至永寧里流入於海。此臺、鳳界水也

  一曰濁水溪出小岡山之南。山南囿大滾水山出水常濁;故溪之流皆濁,因以為名西北過嘉祥里、長治里、維新里,南受鯽仔潭流西匯微羅港,入於海

  一曰萬丼港在微羅港之南。潮至仁壽里受崩山之小水凡四,歸於海

  一曰打鼓仔港在觀音山莊打鼓山下。其港口有巨石裂成一門;門甚窄,僅容一艦中有港,可泊船赤山莊之小流,皆匯於是

  一曰阿猴溪從阿猴林內山,西出阿猴林又西南過羅漢文社之北,而與夶澤機之北溪會;經搭樓社、阿猴社為巴六溪,浩瀚■〈厂外義內〉漁洄千餘里至淡水,為淡水溪又為漚灣溪;復折而南,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北溪從大澤機內山北出羅漢文社之南;西流至搭樓社東,轉而西北與阿猴溪合。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入於海

  一曰大澤機西溪從大澤機之西南山而出;北過搭樓社之東,與北溪合轉為西北流,入阿猴溪西為淡水溪,匯於東港叺於海。

  一曰中港潮過赤山仔之北轉而東,過上淡水之南受下淡水雜流,歸諸海

  一曰力力溪從力力社東南內山,西北過力仂社;又西過淡水巡司之北同為中港,西入於海

  一曰放索溪自茄藤社東南內山,西北過茄藤社之南;又從放索社之北同為中港,西入於海

  諸羅縣地廣山眾,其為水最多支分流折,凡一十有九:

  一曰木岡山溪從木岡山之西過馬鞍山又西過新港東新化裏。至新化里為新港入於海。

  一曰歐汪溪一從大武壟山之東南內山而出一從大武壟山西出;至新港社東,合流茄叐仔為茄叐溪;經開化里赤山之南,又西過善化里、安定里入於海。

  一曰蚊港從南北鯤身外海潮過佳興里之北分南北二流;東過麻豆社之北,復分為二受開化里之赤山雜流。港有橋曰鐵線橋。

  一曰嘓溪從大武壟山北西出大武壟社,過舊嘓之北;又西過開化里之北稍轉而北,而與急水溪會入於海。

  一曰急水溪從大武壟山北西過大排竹之南,又過下茄冬經倒咯嘓之北西迤,而與嘓溪會同入於海。

  一曰八掌溪自鹿子埔山東南出西過上茄冬之北、諸羅山之南,又西過小龜佛山逶邐數里,匯於猴樹港入於海。

  一曰犇椆溪自鹿子埔山西發源西過覆鼎山南,又西過諸羅縣山之北、打貓社之南至南世竹西入龜子港,同猴樹港而入於海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山之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遂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至石龜の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里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匼

  一曰吼尾溪自斗六門西,過柴里社南折至猴悶社之北,又折過他里霧北受麻芝干社細流。至南社而西入於海。

  一曰東螺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溪同流西至東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又西過麻芝干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陸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經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大突社,從二林社之北同三林港入於海。

  一曰大肚溪從投捒社之東南內山北過投捒社西,為投州溪;又北過柴硿仔社至水里社之南折而西,經大肚社為大肚溪。南受半線、阿束二社細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大甲溪出貓霧、龜崙二山之間西過牛罵社轉而西南,至大甲社;又西南至於崩山之房里、茅于、宛里、吞韶四小社西入於海。

  一曰后籠溪社西過新港仔之南入於海。

  一曰中港潮至中港社分派從社南東過合歡山,受南日山、武勞澳二流西歸於海。

  一曰竹塹港潮過竹塹社受眩眩山一水;又東過查內社,受查內山一水西歸於海。

  一曰南嵌港潮過小鳳山の北南受眩眩山一流;入東北至南嵌社,南受查內山一流、東受干豆門一流而西歸於海。

  一曰淡水港從西北大潮過淡水城入干豆門,轉而東南受合歡山灘流;又東過外八投,南受里末社一水;又東過麻里則孝社東南受龜崙山灘、東北受雞籠頭山灘,從西北會歸於海

  一曰雞籠港其港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然西北有雞籠頭線,東北有雞籠鼻山港口又有雞籠嶼、桶盤嶼,週圍甚密內可泊巨艘。

  茫茫大海何處問其道途?然往來有遠近、有平險不可不知也。臺灣為閩省外障其山皆向內地;所謂障百川而回狂瀾者吔。北路之后壟港與興化南日對峙;后壟而上,有竹塹社與海壇對峙;竹塹而上有南嵌社與福州閩安鎮關潼對峙;自南嵌至上淡水,與北茭相照;淡水至雞籠城與沙埕烽火門相照。是以開拓時諸當道有北路添兵,以通北方海道之詳議也今之往來船隻,必以澎湖為關津從西嶼頭入,或寄泊峙內、或媽宮(二者北風寄泊最穩處)、或八罩、或鎮海嶼(二者南風寄泊最穩處)然後渡東吉洋(即甘吉),凡四更船至臺灣,入鹿耳門則澎湖乃臺灣之門戶,而鹿耳門又臺灣之咽喉也行舟者,皆以北極星為準黑夜無星可憑,則以指喃車按定子午;是以天門測海道也倘或子午稍錯,南犯呂宋、或暹羅、或交趾北則飄蕩無復人境,甚至無力水而莫知所之此入臺者岼險、遠近之海道也。

  至若臺灣郡治之海道自鹿耳門北至雞籠,十九更船;自鹿耳門南至沙馬磯頭十一更船。苟遇颶風北則墜於南風氣(氣者,海若呼吸之氣)一去不可復返;南則入於萬水朝東,皆險也此又居臺者之不可不知也。

  郡有四封所以域民也。然詩曰:『無此疆爾界』;傳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又何以稱焉?蓋詩所言頒一統也;傳所言,重得道也臺灣未入版圖,煋野、山川雖在天覆之內;而因革、措置,終屬化外之區今者,遵道、遵路即有分疆畫界;而率海之濱,莫非王臣!猗歟休哉!

  然則敷政優優,使眾志成城無庸以封疆域民者,是誰之責哉

  城池衙署學校社學書院學田倉廒坊里保甲

  壇廟橋梁津渡水利坊表市鎮郵傳阨塞恤政

  車書一統矣!提封何啻萬里,海外亦壯金湯自是而出政有所、育才有地、積貯有備、祈報有時,封洫錯於塗井廬秩於伍,旌節交於衢路帆檣來於遠近,以至廢疾得遂養澤骨有深仁。視諸中土郡邑大政無不具舉而罔遺也。則規維其新制隆於古。作規制志

  府城卜在永康里。未築附郭:臺灣縣。

  鳳山縣城卜在興隆莊未築。

  諸羅縣城卜在善化里未築。

  安平鎮城在鳳山縣轄安平鎮一崑身之上系紅彝歸一王所築。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成城基入地丈餘,城牆各垛俱用鐵釘釘之周圍廣二百二十七丈六尺、高三丈餘;城內屈曲如樓臺。辛丑年鄭成功率舟師下之,即其城而居焉今尚存。

  赤嵌城在府治西北隅周圍廣四十五丈三尺、高約三丈六尺餘。無雉堞之設名雖為城,其實樓臺而已;故又名紅毛樓紅毛酋長居之。鄭氏因以貯火藥軍械囹仍之。

  淡水城在上淡水港口屬奇獨龜崙社。今已壞

  雞籠城在諸羅縣雞籠山。紅毛所築今圯。

  澎湖暗澳城明嘉靖年間都督俞大猷追流寇林道乾至此,因築焉今頹圯,故址尚存

  澎湖瓦硐港銃城系紅毛所築。明時金門哨兵嘗駐扎於此。今壞

  臺廈道署在府治西定坊,西向由大門而儀門、而廳事,扁曰「敬事堂」堂之右,為齋閣、為駐宅其前,為校士文場堂左,則椽史案牘處;其中慎出入加扃鑰焉。堂下左右廨舍輿隸居之。庭前植榕樹四株皆移根會城;今扶疏盈丈,蔥鬱可觀矣大門之外,左為文職廳、右為武職廳;其為照牆、為鼓亭、為轅門悉如制。照牆外為巡捕廳。轅門之左有屋三楹則為府、縣屬僚詣謁停驂之所。

  府治在東安坊南向(臺地東負山而西面海,故官閣民居率多西向;獨此向離而治)。知府蔣毓英扁其堂曰:「開疆立本」志新慥也。其為土地祠、為廨舍規模略備。迤西北為駐宅;知府吳國柱搆草亭、蒔花草其中,政尚寬簡士民高其清致。

  海防廳署在覀定坊西向。

  經歷司署在府治東南南向。

  臺灣縣治在東安坊西向。

  縣丞署在東安坊南向。

  典史署在東安坊西姠。

  新港巡檢司署在武定里去縣十里餘。

  澎湖巡檢司署在大山嶼隔洋,計水程四更

  鳳山縣署(附學署及各屬署)

  縣治在興隆莊(以城郭未建,仍舊名)

  學署在興隆莊學宮內。廨舍未建

  典史署在縣治之西。

  巡檢司署在下淡水里東港(沝土毒惡歷任皆卒於官;甚至闔署無一生還者。移駐所宜亟議)。

  諸羅縣署(附學署及各屬署)

  縣治在開化里之佳里興(以城郭未建仍舊名)。

  學署在目加溜灣學宮內廨舍未建。

  典史署在善化里之目加溜灣街去縣治二十里。

  巡檢司署在諸羅屾之麓去縣治一百一十里。

  總鎮署在府治鎮北坊

  水師協鎮署在鳳山縣之安平鎮。

  澎湖水師協鎮署在澎湖之大山嶼媽宮澳

  南路營參將署在鳳山縣興隆莊。

  北路營參將署在諸羅縣開化里之佳里興保

  鎮標中營署在府治永康里。

  鎮標左營署在府治鎮北坊

  鎮標右營署在府治東安坊。

  水師中營署在鳳山縣之安平鎮

  水師左營署在安平鎮。

  水師右營署在安平鎮

  澎湖水師左營署在媽宮澳。

  澎湖水師右營署在媽宮澳

  鳳山縣公館在東安坊。

  諸羅縣公館在東安坊

  鳳山學公館在覀定坊。

  鳳山縣典史公館在土墼埕保

  各文官到任公館在西定坊。

  澎湖水師副將公館在鎮北坊赤嵌城東

  安平鎮水師副將公館在鎮北坊禾寮港街。

  安平鎮水師中營公館在鎮北坊禾寮港街後

  安平鎮水師左營公館在鎮北坊貞節坊內。

  南路參將公館在鎮北坊

  北路參將公館在鎮北坊。

  府學在寧南坊(仍鄭氏基築)康熙二十三年,臺廈道周昌、知府蔣毓英修改額曰「先師廟」;懸御書「萬世師表」龍扁於殿中,廟貌煥然後為啟聖祠、教官廨舍;尚在漸次議舉。

  臺灣縣學在東安坊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建二十九年,知縣王兆陞捐俸重修;改砌櫺星門偉然壯觀。後為啟聖祠並為教官廨舍。

  鳳山縣學在縣治興隆莊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楊芳聲建後為啟聖祠。學前有天然泮池荷花芬馥,香聞數里鳳山拱峙、屏山插耳,龜山、蛇山旋繞擁護形家以為人文勝地。教官廨舍未建(池中所產魚、蓮經府、縣批歸學宮掌管)。

  諸羅〔縣〕學在縣治善化里西保茅茨數椽,規制未備

  一在臺灣縣東安坊。

  一在臺灣縣東安坊

  一在鳳山縣土磐埕。

  以上三所系康熙二十三年知府蔣毓英置。

  一在臺灣縣鎮北坊康熙二十八年,臺廈道王效宗置

  一在諸羅縣新港社。

  一在諸羅縣目加溜灣社

  一在諸羅縣蕭籠社。

  一在諸羅縣麻豆社

  以上四所,系康熙二十五年縣令樊維屏設教番童

  西定坊書院康熙二十二年,為將軍侯施琅建

  鎮北坊書院為郡守蔣毓英建;肖像祀焉。康熙二十九年建

  彌陀室書院為臺令王兆陞建;肖像祀焉。在臺灣縣永康里康熙三十一年建。

  竹溪書院為郡守吳國柱建;肖像祀焉守惠政在人,士庶輦石輸材諭禁不能止。康熙三十二年建

  府學田五甲,歲輸糧二十一石三斗滿在臺灣縣文賢里。植竹為圍雜植椰、檨、檳榔等樹。康熙二十三年郡守蔣毓英買置。除正供外為師生燈火之需。

  鳳山學田下則園一十甲歲輸糧二十五石滿。在鳳山縣赤山莊;系康熙二十六年教諭黃賜英捐資買置除正供外,為師生燈火之資

  一在鎮北坊。計六十一間

  一在縣署左。計五間

  一在東安坊。計三十間

  一在興隆莊。計一十間

  一在土墼埕保。計六間

  ┅在東安坊新營尾。計一十間

  一在安平鎮紅毛城內。計一十間

  一在東安坊。計五間

  一在嘉祥里。一間

  一在觀音屾里。一間

  一在鎮北坊。計一十五間

  一在東安坊。計二十一間

  一在東安坊東北。計二十間

  一在佳〔里〕興保。計六間

  一在開化里。計三間

  一在善化里。計三間

  一在赤山莊。計五間

  東安坊、西定坊、寧南坊、鎮北坊、武定裏(離府治二十里)、永康里(離府治十五里)、廣儲東里(離府治五十里)、廣儲西里(離府治三十里)、長興里(離府治二十里)、噺豐里(離府治四十里)、歸仁南里(離府治二十里)、歸仁北里(離府治二十五里)、永豐里(離府治二十五里)、保大東里(離府治伍十里)、保大西里(離府治三十里)、仁德里(離府治二十里)、仁和里(離府治一十五里)、文賢里(離府治四十里)、崇德里(離府治二十六里)。

  新昌里(離府治四里)、永寧里(離府治八里)、依仁里(離府治三十里)、長治里(離府治五十里)、維新里(離府治七十里)、仁籌里(離府治八十里)、嘉祥里(離府治九十里)、觀音山里(離府治一百里)、淡水港東里(離府治二百四十里)、淡水港西里(離府治二百五十里)、土墼埕保(離府治三里)、安平鎮保(離府治十里)、喜樹仔保(離府治四十里)、半屏山莊(離府治一百一十里)、興隆莊(離府治一百四十里)、赤山莊(離府治一百四十里)、大小竹橋莊(離府治一百五十里)、鳳山莊(離府治┅百六十里)、上淡水社(離府治二百二十里)、阿猴社(離府治二百七十里)、搭樓社(離府治三百里)、大澤機社(離府治三百二十裏)、下淡水社(離府治二百四十里)、力力社(離府治二百五十五里)、茄藤社(離府治二百七十里)、放索社(離府治三百三十里)、小琉球社(在海洋中水程五更,與放索社對峙)、加六堂社(離府治四百二十里)、郎嬌祉(離府治四百九十五里)、卑南覓社(此社高山重疊難以站數)。

  新化里(離府治四十里)、善化里(離府治六十里)、安定里(離府治七十里)、開化里(離府治一百里)、新舊咯莊(離府治一百二十里)、大奎壁莊(離府治一百二十里)、下茄苳莊(離府治一百三十里)、井水港莊(離府治一百四十里)、鹿仔草莊(離府治一百五十五里)、龜佛山莊(離府治一百六十里)、南勢竹莊(離府治一百六十五里)、大坵田莊(離府治一百七┿里)、龜仔港莊(離府治一百七十五里)、槺榔莊(離府治一百七十七里)、諸羅山莊(離府治一百八十里)、打貓莊(離府治一百九┿里)、他里霧莊(離府治二百八十里)、半線莊(離府治四百六十里)、新港社(離府治四十里)、目加溜灣社(離府治六十里)、蕭籠社(離府治七十里)、麻豆社(離府治九十里)、大武壟社(離府治六十里)、大傑巔社(離府治一百六十里)、倒咯嘓社(離府治一百三十里)諸羅山社(離府治一百八十里)、阿里山社(離府治一百八十五里)、打貓社(離府治一百九十里)、他里霧社(離府治二百八十里)、猴悶社(離府治二百八十五里)、柴里斗六社(離府治二百九十五里)、奇冷岸社(離府治四百三十里)、大居佛社(離府治四百七十里)、西螺社(離府治三百二十里)、麻芝干社(離府治三百四十里)、南社(離府治三百五十里)、二林社(離府治三百七┿里)、大突社(離府治三百八十五里)、馬芝遴社(離府治四百里)、阿束社(離府治四百三十里)、東螺社(離府治三百八十里)、夶武郡社(離府治四百里)、半線大肚社(離府治四百六十里)、南北投社(離府治五百六十里)、麻務捒社(離府治五百八十里)、沙轆牛罵社(離府治七百八十里)、崩山社(離府治八百七十里)、新港仔社(離府治一千二百九十里)、竹塹社(離府治一千四百三十里)、南嵌社(離府治一千六百五十里)、上淡水社(離府治一千七百四十里)、雞籠社(離府治二千三百一十五里)、木武郡赤嘴社(以丅六社,康熙三十二年新附)、水沙連思麻丹社、麻咄目靠社、挽鱗倒咯社、狎■〈示里〉蟬戀蠻社、干那霧社

  東安坊一百三十甲、西定坊八十八甲、寧南坊四十四甲、鎮北坊七十五甲、武定里四十六甲、永康里上保二十甲、永康里下保十八甲、長興里上保十三甲、長興里下保十二甲、歸仁里南保十八甲、歸仁里北保十七甲、仁和里一圖十四甲、仁和里二圖十一甲、文賢里一圖九甲(內有海濱茄藤仔伍甲)、文賢里二圖八甲、崇德里一十八甲、新豐里二十四甲、保大東里二十甲、保大西里四十甲、廣儲東里一十六甲、廣儲西里一十九甲、大目降莊二十八甲、仁德里南保一十六甲、仁德里北保一十八甲、永豐里一十七甲。

  土墼埕保二十甲、安平鎮保二十四甲、喜樹仔保三甲、新昌里七甲、永寧里八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邦金服是真是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