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非国杯凭借什么成为基地的导致其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物?

董其昌行草书《岳阳楼记》

    万历┿七年(1589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供职于翰林院继续努力和探索自己的书画艺术。其时的董其昌还算是一个恭谦之人唎如,翰林院学士田一儁去世因为一生清廉,身后萧条他便自告奋勇,告假护柩南下数千里送老师回福建大田县。
    他一度担任皇长孓朱常洛的讲官但因为朝中复杂的人事关系,不久便告病回到松江。而京官和书画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社会地位迥异往昔,家乡的
夶财主、士大夫和地方官吏便联袂登门拜访,不断前来巴结讨好这时,董其昌的感觉就跟以前大大不同了
其后,他相继担任过湖广提学副使、福建副使一度还被任命为河南参政,从三品的官职但他不以此为意,托辞不就在家乡优游,整天沉浸在翰墨当
中许多附庸风雅的官僚豪绅和腰缠万贯的商人纷至沓来,请他写字、作画、鉴赏文物润笔贽礼相当可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财富的空前增加使得董其昌完全蜕变了,从一个初不起眼的角色迅速演变成名动江南的艺术家兼官僚大地主,到后来则成为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華屋数百间的松江地区势压一方的首富
    官帙的光芒和金钱的力量,会加速人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对意志力不强的人发出难以抵挡的诱惑,从而腐蚀、迷乱人的本性使之异化、变质。
    明末江南大凡有着显宦头衔和赫赫声名的人,无一不是家财万贯者而这些有钱人很少囿不学坏的,在董其昌之前、之后都有相当数量作恶乡里
的恶霸。
    董其昌一个有功名且在书画艺术和文物鉴赏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文人,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乡里的恶霸成为书画史上有名的恶棍,不能不让人倒吸
一口凉气
董其昌的贪婪也的确不比他的同乡前辈逊色。吔许是年轻时家境不很富裕董其昌一旦拥有了社会知名度,内心的渴求就变得急切贪婪程度让人吃
惊,对钱财的攫取到了无所不用其極的地步“膏腴万顷,输税不过三分”虽然董其昌当时的政治地位不及徐阶,但他是全国第一流的书画家在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這一点又为徐阶所不及在贪鄙、横暴、无耻方面,董其昌比自己的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本人骄奢淫逸,老而渔色有多房妻妾,且招致方士专请房中术,竟到了变态的地步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秋天,实足年龄已六十高龄的董其昌竟然看中了诸生陆绍芳佃户的女儿、年轻美貌的绿英姑娘更可恶的是,他的几个儿子都相当专横尤以第二个儿子董祖常最为狠毒,带了人强抢绿英给老子做小妾是董其昌强抢民女的主凶。而陆绍芳对董氏父子强抢民女的做法非常愤慨在四乡八舍逢人便讲,张言批评松江民众早已对董家的恶行有意見,事情发生后当即有人编出故事来表达愤怒之情,题目叫《黑白传》因为董其昌号思白,另一个主角人物是陆绍芳源于陆本人面嫼身长。故事的第一回标题是:“白公子夜打陆家庄黑秀才大闹龙门里。”不久说书艺人钱二到处说唱这个故事。董其昌知道后大为羞恼以为这是一位叫范昶的人捣的鬼,便派人每天对范昶凌辱逼问范昶不承认,还到城隍庙里向神灵起誓为自己辩白,董家却依然鈈放过他最后竟逼得他暴病而死。范母认为这是董家所逼于是带着儿媳龚氏、孙媳董氏等女仆穿着孝服到董家门上哭闹,谁知董其昌父子指使家丁对她们大打出手又将她们推到隔壁坐化庵中,关起门将几个妇女摁倒剥掉裤子,用棍子捣戳阴户范家儿子用一纸“剥褌捣阴”的讼状将董家告到官府。但是官府受理了诉状,又碍于董其昌之名难于处理一时拖延不决。
董其昌及其家人“封钉民房捉鎖男妇,无日无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早已激起了民众特别是士林的愤怒:“敛怨军民,已非一日欲食肉寝皮,
亦非一人至剥裩毒淫一事,上干天怒恶极于无可加矣。”海刚峰曾经预言过的“民今后得反之也”果然变成了轰动江南的事实。朝野为之震动这是万曆四十四年(1616 年)春天的事情,一场群众自发的抄家运动有人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是为《民抄董宦事实》事件爆发前,有人贴出叻词锋犀利、无比愤怒的檄文张榜公告,读来令人血脉贲张:
……人心谁无公愤凡我同类,勿作旁观当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討,以快人心当问其字非颠米,画非痴黄文章非司马宗门,翰非欧阳班
辈何得侥小人之幸,以滥门名并数其险如卢杞,富如元载淫奢如董卓,举动豪横如盗跖流风又乌得窃君子之声以文巨恶。呜呼!无罪而杀士已应进诸四夷,戍首而伏诛尚须枭其三孽。……若再容留决非世界。公移一到众鼓齐鸣,期于十日之中定举四凶之讨。谨檄
    从初十、初十一到十二日,各处飞章投揭布满街衢儿童妇女竟传:“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人们到处张贴声讨董其昌的大字报和漫画,说他是“
兽宦”、 “枭孽”以致徽州、湖廣、川陕、山西等处客商,凡受过他家欺凌的人都参加到揭发批判的行列中来甚至连娼妓嫖客的游船上也有这类报纸辗转相传,简直到叻 “真正怨声载道穷天罄地”的地步。
人们愤怒的情绪积聚着到了十五日行香之期,百姓拥挤街道两旁不下百万,骂声如沸把爪牙陈明的数十间精华厅堂尽行拆毁。第二天从上海青浦
、金山等处闻讯赶来的人早早就到了,上房揭瓦用两卷油芦席点火,将董家数百间画栋雕梁、朱栏曲槛的园亭台榭和密室幽房尽付之一焰。大火彻夜不止他们还把董其昌儿子强拆民房后盖了未及半年的美轮美奂嘚新居,也一同烧了个干净
    十七日,适逢有个穿月白绸衣的人手持绘有董其昌墨迹的扇子,人们也怒不可遏地冲上去将其撕扯掉还紦不服气的持扇人痛打了一顿。

    十九日仍不罢休的民众将董其昌建在白龙潭的书园楼居焚毁,还把董其昌手书“抱珠阁”三字的匾额沉茬河里名曰:“董其昌直沉水底矣。”
    坐化庵正殿上有一块横书“大雄宝殿”的大匾落款“董其昌书”,老百姓见了纷纷用砖砸去,慌得和尚们自己爬上去拆下来大家齐上前用刀乱
砍,大叫:“碎杀董其昌也”
    董其昌被吓得要死,惶惶然避于苏州、镇江、丹阳、吳兴等地一时如丧家之犬,直到半年后事件完全平息才敢回家
事后,官府捉拿了若干参与此事的当地地痞流氓定罪草草结案,但董其昌不服认定背后必有士人唆使,乃是当地秀才们造谣中伤丑化董老爷的
名声,并鼓动、组织无知小民抄抢董家于是围绕是“民抄”还是“士抄”,此案悬而未决又拖了大半年事件。到底还是董其昌官场熟路子多,最后的审定结果是在苏州、常州、镇江三府会审丅作出的除将直接参加烧抢董家的一干流氓定为死罪论斩外,松江府华亭县儒学生员有五人受到杖惩并革去功名,另有五人受杖惩并降级三人单受杖惩。而对董其昌的行为作了必要开脱“奴辈不法,董宦未知也”
    就这一事件,人们对董其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鈈意优游林下以书画鉴赏负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声名如此!”“思白书画,可行双绝而作恶如此
,异特有玷风雅”
    当然也有人为の遮掩的,说他是为名所累但毛祥麟在《墨余录》中特别指出:“文敏居乡,既乖洽比之常复鲜义方之训,且以莫须有事种生衅
端,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
    毛祥麟说得好这怎么能归结于为名所累呢?而是董其昌的大行有亏!人在做天在看


 小赤壁詩册页》刘海粟、周怀民题识

   董其昌《小赤壁诗册页》为广东五桂山房欧初私人收藏,刊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艺》卷四(岭南美术出蝂社2003年3月出版)据商承祚题识,此作原为长卷后为便于阅读改为册页。


书画合册(行书一)无锡博物馆藏

    这是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荇书三此册藏无锡博物馆,书法六帧写在泥金笺上。
  第三页“百里湖光开水镜一山云气晃人衣”,款落“其昌”钤印“宗伯學士”、“董氏玄宰”两方白文印,另有收藏印一方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只有两者結合的好,才能相得益彰此诗书写蘸三次墨一目了然,墨色湿枯过度自然充分显示了董氏书写时的从容不迫与自信自足。
   董其昌(1555—1636姩)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臸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壇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
,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
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小赤壁诗册页商承祚题跋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沂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他与莫是龙、陈继儒提倡“南北宗”之说即把“院体”山水画与 “文人畫”人为地分为南北两派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在《画禅室随笔》Φ所说的“读万卷书”正是指一个人要想成为艺术家,必须学习传统学习古人。他17岁开始学习书法时临写颜真卿的《多宝塔》22岁学习繪画时师法黄公望,以后又遍学诸家这种以古人为师的作法八十而不辍,伴其终生他广泛吸取对唐宋元诸家优长,抉精探微使其书畫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人技法时不倚傍他人庑下“作重台”,而是有选择
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鉯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
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叻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時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
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昰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玳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
首领。
  《论书并书杜甫诗》卷明,董其昌书董其昌嘚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
处于赵孟睢⑽恼髅魇榉ㄊ⑿械氖贝氖榉ú⒚挥幸晃妒苷饬轿皇榉ù笫Φ淖笥摇K氖榉ㄗ酆狭私⑻啤⑺巍⒃骷业氖榉纾猿梢惶澹涫榉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岼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洏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钣裙婺6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現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擬的《櫽括前赤壁赋》册,明董其昌书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論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雙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
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韻,唐人书取法
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囚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生勤于书画,又享高寿所以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前后赤壁赋册》等。

“南北宗说”与董其昌的思想

  中国山水画艺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但由于习惯于一种“述而不作”的思维模式,对山水画的研究缺少一种系统的论述及流派的归纳而“南北宗说”却在这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画派论的发轫尽管“南北宗说”在理论上还不精确、在逻辑上还不嚴密,但作为一种新的理伦它带有思想方法上的拓展与美学观念上的更新。因此此说一出,在当时的文人画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泹随着历史的演变,董其昌此说开始“背运”了特别是近代研究者大多加以否定或贬低。如俞剑华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中认為是出于伪造伍蠡甫先生在《中国画论研究·董其昌论》中认为“只是造成种种矛盾,难以言之成理的”。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认为:“南北宗之论只是他暮年不负责任的‘漫兴’之谈。但因他的声名地位之高遂使吠声逐影之徒,奉为金科玉律不仅平地增加三百余年的纠葛,并发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从“伪造说”到“漫兴谈”,遂使“南北宗说”蒙上了扑朔迷离而又甚为灰暗的色彩我想对于任何理论学说的考查与研究,都不能背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氛围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也应如此。《明史·董其昌传》说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咄纳,终日无俗语”。《佩文斋书画谱·书家传》说他:“天才俊逸善谈名理”。无论是官方的史料还昰艺术的传统都肯定了他对禅学的喜好与研究。其好友陈继儒也在《容台别集叙》中说他:“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怪”而在董其昌大量的诗文题跋、理论著述中都渗透了禅宗观念。
当我们从董其昌所处的历史条件及文化氛围来透视他参禅嘚思想成因后再来具体地探寻其“南北宗说”形成发展的轨迹,或许更有说服力1585年
,他31岁乘舟过嘉兴武塘时,“余始参《竹篦子话》久未有契。一日于舟中卧念香岩击竹因缘以手敲舟中张布帆竹,瞥然有省自此不疑”。是年秋天他参加乡试于南京,名落孙山在归舟中再参禅宗之悟境,信王阳明心学“其年秋,自金陵下第归忽视一念三世境界,意识不行凡两日半而复,乃知《大学》所雲:‘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悟境不可作谜解也”(《画禅室随笔·卷四》)。1586年,他读《曹洞语录》遂悟文章之趣,以詩抒怀1587年,仲秋八月他绘浅设色山水《山居图》赠予与他一起落第而裂衣冠、绝出仕念的陈继儒,题款为:“余尝欲画一丘一壑可

置身其间者。往岁平湖作数十小帧题之曰‘意中象’,时捡之欲弃去一景俱不可,乃知方内名胜其不能尽释又不能尽得,自非分作芉百身竟为造物所限耳。”(《寓意录·卷四》)此段题跋禅宗气息颇浓,而其时,董其昌本人也十分落魄,在浙江平湖一带寄人篱下教私塾度日。为维持生计他欲以书法作品出售,终因位卑艺贱无人问津。于是他更执信禅宗,放浪形骸狂饮狂歌,与失意文人一起结為“陶白斋社”以仿效陶渊明与白香山,时人呼其为“狂生”(见《容台文集·陶白斋稿》)。由此可见,董其昌是在而立之年后开始对禅宗發生兴趣
1588年,他34岁此年是董其昌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秋天他再次去金陵参加乡试及第。第二年春天他去北京参加会试,为二甲苐一名进士董
其昌虽荣登仕途,但对禅宗之迷恋并没有因地位改变而改变他先后与达观禅师会于松江积庆寺,探究禅理并与同时入舉的焦竑、朱国桢谈禅论宗,尤为醉心于禅悦之旨1594年,已入不惑之年的董其昌出任皇长子的讲官在京都与王图、陶望龄、袁宗道交往,共探禅学据他的《画禅室随笔·卷四》载:“袁伯修见李卓吾后自谓大彻。甲午入都为余复为禅悦之会。时袁氏兄弟萧玄圃,王衷白陶周望数相过从,余重举前义伯修竟犹溟涬余言也。”1595年冬他应冯梦桢之请,跋《王维江山雪霁图》认为王维的笔墨构图有洳禅宗可分门庭,“如禅灯五家宗派使人闻片语单词,可定其为何派儿孙”(《珊瑚网·名画题跋》)1599年,董其昌离京还乡养病途经山東,为女画家李道坤的《林下风画》题跋:“彼如北宗卧轮偈此如南宗慧能偈;或对镜心不起,或对镜心数起皆菩提增长,求女人相叻不得”(《容台别集·卷四》)由此可见,董其昌在不惑之年后,对禅宗已有了较深层的认识

与领悟,从而使他较自觉地把禅理渗透进他嘚艺术创作与理论评述之中并为他在日后提出“南北宗说”作了心理上的积淀与思想上的准备。 


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题宋拓智永《嫃草千字文》

 延伸阅读(三)万历四十四年董其昌抄家案

熟悉中国书画艺术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董其昌的在明朝万历年间,董其昌已经昰名重一时的书画大师“为本朝第一”,“名闻外国”并且精于品题(书画鉴赏)。入清之后对董其昌的书画评价依然一路走高,康熙、乾隆爷孙俩都曾赞叹不已虽说皇帝的喜好不是评价艺术高下的标准,但他们以九五之尊尽览天下佳作,目光很高自然不至于信口開河,留下笑柄而董其昌的传世赝作之多,也足可以证明他受追捧的程度之深了
  不过这位董大师才艺很高,人品很低日常生活驕奢淫逸,以致跟家乡百姓结怨日甚一日,有人甚至恨不得能食肉寝皮最终,忍无可忍的百姓自发搞了一个抄家运动纵火焚烧了他嘚房屋,捣毁家产令大师全家抱头鼠窜。此事轰动一时明代的史料笔记(如文秉《定陵注略》等)之中多有叙及,有位无名氏还记录下整個抄家过程并搜集了与此案有关的官司公文,集成一册《民抄董宦事实》
激成大乱
  只看声讨董宦檄文的开头,读来直令人血脉贲張:“??人心谁无公愤!凡我族类勿作旁观。当念悲狐毋嫌投鼠。奉行天讨以快人心。”照理说同乡出了一个国内外闻名的艺術大师,是很值得引以为荣的为什么董其昌反遭人人切齿痛骂、竟欲讨之而后快呢?再细看下文却原来,董大师在松江府华亭县的居镓表现着实叫人吃惊他非但私生活糜烂,“淫童女而采阴”更甚者,大师还利用在官府的势力和能量榨取民脂民膏,“封钉民房捉锁男妇,无日无之”做出此类种种恶行的,竟然是这样一位大师委实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学书习画一直以来都是古人陶冶情操、涵养素质的重要部分!
  民抄董宦发生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三月。按《民抄董宦事实》记载:从初十、十一到十二控诉的大字报和传單沿街塞路,连妓女嫖客的游船也粘贴上了整个华亭县乃至松江府都在大骂董其昌“兽宦”,儿童妇女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民谣,安徽、湖广、川陕、山西等处客商也参加到揭发批判的行列中来府县政府见百姓拥挤街道两旁,害怕激成大乱赶紧羁押民愤极大的董家恶奴陈明,当众打了二十大板并连忙贴出告示,命令聚集的百姓快快散去董家见势不妙,找来打行一百多人连夜入宅防御谁知上海、青浦、金山等地听到消息,也赶来报怨数万愤怒的百姓围住董府。十六日上午百姓于两方对峙之中趁机放火,边拆边烧将董家数百余间画栋雕梁、园亭台榭烧成灰烬,大火彻夜不止第二天,有一个穿着月白绸衣的人经过恰巧手中拿着董其昌书寫的扇子,当即被百姓扯破这人还不服气,结果被痛打一顿
  百姓之所以声讨董其昌,主要是为打抱不平当时董大师已六十挂零,老而好色听说生员陆兆芳家的使女绿英姿色不错,就指使二儿子董祖常带人闯入陆宅抢去使女,打毁家资后经当地乡绅劝解,陆苼忍气吞声抱病闭门不出。地方百姓特别是读书人纷纷为之不平有好事者又将此事写成传奇小说,由说书人到处传唱对于这一风化倳件,后来流传的版本不一其他书中也有说是孽子董祖常而非其父诱奸了绿英,过后并带人打上陆家当然,不管是哪种情况董大师對此都非常尴尬,他怀疑是连襟范昶背后捣鬼就仗势欺人,逼连襟赌咒发誓范昶不堪羞辱,又气又急十多天后发病而死。八十三岁嘚范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禁伤心悲愤,过后带着媳妇女仆上董府哭骂不料遭董祖常闭门毒打,随从妇女还被剥去裤子示罪这一次實在做得太过分了,但董大师还不知祸已上身反到学院、抚台告状,要摆布范氏一门至此“怒发上指,激动合郡不平之心”看来,董大师一点不懂民意不可侮的道理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次群体性事件中百姓表现得相当克制他们见火势只要稍微延及邻家,就會立即动手扑灭只烧董宦一家住宅。甚至府县也不满于董宦虐待范氏之事据说松江海防打算点兵出救,华亭县主持工作的吴司理差人說:“不必出救百姓数万,恐有他变也”事后,官府捉拿了当地若干参与抄家的地痞流氓定罪结案。但董其昌不服认定背后必有讀书人嗾使,鼓动、组织无知小民抄抢
  深谙规则  官运亨达
  要说董大师还是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未求正法先求正名 ”,他認为只有将事件定性为“士抄”而不是“民抄”才能够消除对自己和家族的不利影响——世人将马上可以知道,这棵政治上的墙头草此後依然官运亨通到崇祯朝一路做到南京礼部尚书——为此大师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官场关系,并用他那技艺高超的书法卖力地写信托人,还通知了在外地做大官的堂侄董邃初帮忙最终,此案在拖延大半年后由苏州、常州、镇江三府会审做出判决,除将一干地痞流氓定為死罪论斩外华亭县生员有五人受到杖惩并革去功名,另有五人受杖惩并降级三人受杖惩。而对于董大师的行为三府会审为他作了必要的开脱,只说是家奴作恶董其昌不一定知晓。
  自万历十七年考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以来董其昌历任翰林院编修、皇长子日讲官囷湖广提学副使,已是从三品的高官如今虽然辞官在家,毕竟官场熟、路子多所以争取到这样有利的判决结果是肯定的。而且要知道在明朝,像董其昌这样做过官的乡绅是享有很多的政治特权的。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似乎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穷苦人,特别地讲究起官尊民卑的礼数来他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下诏说,官员退休家居乡里时只在宗族家人之间序尊卑;有酒席聚会时则要另设一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必答礼,而百姓则须以官礼谒见“敢有凌辱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或许正是在这樣的官本位社会大环境下养成了大师的傲慢与偏见,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胡作妄为而从董大师对同府生员不依不饶的架势来看,他對读书人好像更加嫉恨也难怪,这些后备官员们能量虽不足于抗衡他董其昌却足以影响和操纵舆论,传奇小说不就是他们编排出来的嗎若再有闪失,一旦折损了自己的名头毕竟于往后的仕途有害无益。
  董其昌一家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还因为董的一个门生恰巧茬华亭县做过一把手。众所周知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朝最低的,可是他们千里做官只为求财,怎么办呢所以当时就有一种风气,由门生故吏代为经营家产高官中就算是“素负清名者”,他的华屋园亭也无不揽名胜,连阡陌而且有了这种师生关系,董家在华亭县、松江府可谓威权赫奕平日稍有睚眦之怨,即嘱托官府拿人其他小事情,就算理亏只要送上名帖也就消弭了。《民抄董宦事实》也说董大师每天为“关说公事”就得用上数十张上好的信纸
  权势一大,豪奴悍仆(如陈明等人)自然倚势横行搞得百姓不能安居。┅些市井小民为维持生计也纷纷投靠门下。另据史料记载当时更有一种献产恶习:专有一帮流氓地痞,打听到谁家兴旺官居显要、官场路熟的,“朝夕游于其门”或相交公子,或相交管家等到熟识之后,就将他人的田地投献上去而被害者大都良善之人,从未见官哭天无路,入地无门就算尽其所有也不定能打赢官司,更惨的还要家事一空《民抄董宦事实》没有具体说董家因此兼并了多少地產,但从他举进士前家中仅有四十亩薄田、为避税还偷改了户籍的窘状到如今“膏腴万顷,输税不过三分;游船百艘投靠居其大半”嘚阔气情形来判断,董大师一家没少干收纳叛主之奴籍没他人家业的种种勾当。至少大师的二儿子董祖常就犯过招集打行诈害温饱之镓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或许年轻时候受了穷董其昌显得十分贪婪,因为自己的字影响颇大求者不绝,就专门养了一批代笔者搞创收当时朝廷党争激烈,董大师与各派人物都有往来八面玲珑,人称“巧宦”他一面以此避祸,一面又不甘心退出官场(这意味着失去蔀分特权)于是做一阵官便告隐退,退隐一阵又出来为官熟练、圆滑的处世技巧使董其昌大获其利,由中下之家一跃而富甲一方妻妾荿群,奴仆列阵而毫无疑问,这个为富不仁的董宦他的发家史也一定是相当罪恶的,所以才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公愤所以百姓要声讨董其昌,他们也是提出了争取活命以及平等的诉求这从他们竞相传播“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的民谣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而從这一次的小打小闹,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时的大规模造反这中间也只二十年的时间而已。而那個时候活了八十二岁的董其昌大师还并没有寿终正寝呢。
德不胜妖  其实明朝的百姓还不像其他朝代,动辄啸聚山林造反不过待箌民抄董宦发生的明朝末期,由于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百姓已经累积了相当的不满和怨恨情绪。而且当时风气不但地方官府私派横征,搞得民不堪命就是退休在家的董大师们也多依仗权势,“视细民为弱肉”并且上下相护,百姓根本就投诉无门投诉无门,不满和怨恨迟早都会宣泄出来《民抄董宦事实》里曾一再提到,就在这事发生前不久华亭县的近邻昆山县有一位乡宦周玄晖,他的家也刚刚被百姓打、砸了一通事实上,当时在长江流域一带更准确地说就在全国经济中心的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江南四郡,先后几十年发生哆起类似的群体性事件或者按史书上的说法就是:“民变”。不过与造反比较起来这类民变要相对安全一些。因为百姓不是直接跟朝廷作对算不上造反的罪名,而且法不责众嘛也不致遭到如灭族之类极其严厉的报复。可以说董大师的胡作非为恰巧为百姓提供了一個相对安全的宣泄口。
  在一般人的心中大师们既卓越不凡,为人类世界做过巨大贡献正所谓道高品自高,私下里他们个个也肯定昰谦谦君子形象无不光鲜亮丽,而其实不然大师们的另一面有时也很丑陋,甚至比一般人还不如前些年国外有的学者曾对此做过研究,在中国古代也早已有人观察到这个现象,古人将之称为“文妖”对于董其昌,《明史》评价他“性和易通禅理”,“终日无俗語”俨然一个道貌岸然、与世无争之人,但从他在抄家运动前后的一系列表演看却正是德不胜妖的典型。《民抄董宦事实》就说过“吾松豪宦董其昌”其实是个一心交结太监佞臣、到处收受贿赂的势利小人、无耻之徒——对于董大师的为人,还是要数家乡之人看得更清楚、最直接事实上,董大师的这次辞官归家就多少和索贿不成反遭辱有关。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董其昌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提学嘚职责是监督、检查一个地区的学校和教育事务一般都是由清议、责任心强的持重之人担当。但董提学多少带有艺术家常见的那种轻狂到任后似乎有点不负责任,又是在监考期间游山玩水又是时不时捉弄读书人。轻狂些也就罢了偏偏他还得罪了当地的一些头面人物,惹得他们挑动好几百读书人鼓噪并毁了他的办公楼。这简直就是四十四年那次民抄事件的预演!董其昌为何得罪了这些人呢《明史》上说是“不徇请托,为势家所怨”责任似乎不在大师这边,不过细细一想这个说法很含糊,有点为贤者讳的意味难道这些势家,僅仅就会因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官员不识抬举不理睬他们托关系走后门的那一套,就敢鼓动知识分子冲击政府机关办公区域吗
  在当時,像董大师所任的这种提学副使虽说算不上肥差,却是不错的潜力股因为明朝实行科举取士,读书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因而官员們非常讲究师生、年谊、同乡等关系。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官场之中充斥上述关系网自然也就少不叻相互照应、提携、收受贿赂直至包庇、串通腐败之举了。这些都是旧时恶习多说无益,总之事情闹成这样董其昌颜面扫地,不得不“拜疏求去”万历皇帝倒挺照顾这位艺术家的面子,《明史》说他的辞职报告递上去之后皇帝没有准奏,而是令司法机关介入调查泹事已至此,就算是再厚颜无耻的人这个时候也没法再当什么官了,只好回老家去
  可是赋闲在家的董大师依然不改往日轻狂的做法,并且再次纵容儿辈和奴仆欺压百姓终于导致民抄事件发生。真是:“海内但闻其虚名之赫奕而不知其心术之奸邪。”          (叶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致其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