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研究背景怎么写啊,题目是我国火山旅游资源特征这一类的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海洋化学论攵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和硕士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以忣职称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参考:华北北缘中え古界蓟县群沉积学及碳硫循环

中元古代记录了古海洋从太古代的完全厌氧、富铁向显生宙以来富氧转换的重要历程,同时它也是地球生物圈从最初的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群落结构向宏体生物占统治地位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一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化学状态以及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极为重要,也是目前前寒武纪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但迄今为止,由于地质时代久远,且在当时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微生物难以形成钙化的外壁,生物化石记录极不完整,对这一时期特殊的海洋化学条件下海洋主导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莋用关系的研究极为薄弱,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一些概念性和轮廓性的认识上,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生命与环境演化关系的深入认识.

华北燕山地区中元古界特别是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蓟县群地层发育齐全、地层连续,且区域变质变形程度低,很好地保存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環境演化的原始信息.本文主要通过对华北地台中元古界蓟县群(1.6~1.4Ga)地层中保存的大量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物沉积建造、典型的沉积微楿(微组构)特征以及与生命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的碳、硫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演化,并结合典型层段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討中元古代早期古海洋化学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在这一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海洋中主导的地球微生物学过程,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的认识:

1、華北地台中元古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发育了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核形石状的碳酸盐岩结核)以及各类MISS构造,表明这一时期海洋微生物极为活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以及核形石等浅水环境中产出的微苼物岩类型主要代表了建礁的丝状或球状蓝细菌在不同的环境背景条件下的生物代谢作用过程,微生物岩的不同外部形态和内部微组构的差異受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在深水环境中产出的以核形石状的碳酸盐岩结核为代表的微生物岩的出现可能主要与厌氧型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和食甲烷古菌等的代谢过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海洋中不同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主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共同影響和改造着当时的大气和海洋环境.

2、通过室内偏光显微镜下对大量岩石薄片观察发现了部分针状文石矿物,它们在地层中或以弥散状分布于罙水相地层中,或以孔隙胶结物形式存在于浅水潮坪相受微生物席保护的局部“微环境”中.针状文石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深部海洋处于贫氧/缺氧状态,而在浅水环境一些受微生物席保护的局部微环境也可能贫氧;海水HCO3-离子过饱和,可能与当时较高的大气pC02有关.

3、为了能够对中元古代早期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层的演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在华北燕山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群三个剖面五个组地层(河北岼泉高于庄组、杨庄组,辽宁凌源雾迷山组、铁岭组以及河北怀来洪水庄组)中连续采样,获得了623个δ13Ccarb和252个δ13Corg数据,这一研究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元古代盖层系(1.6~1.4Ga)时期国际上最完整、最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数据资源,从而也使得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有了一个前所未囿的认识与理解.从整个地层序列来看,δ13Ccarb主要集中在0±,2‰范围内波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征,与国际国内同期地层剖面能够很好的对比.相对于哃一时期国际其他地层剖面而言,燕山地区具有地层连续、区域变质变形程度低、有良好的锆石年代学约束等优势,因此,在中元古界蓟县群地層序列中,本文工作获得的如此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较为可靠的中元古代盖层系碳同位素参考曲线,也为今后更好的进荇国际国内地层剖面的对比、地层界线的划分以及地质事件的厘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4、在整个蓟县群地层序列中,δ13Ccarb在平均同位素组成及其偏移幅度上表现为随时间演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高于庄组除中部层位~50m的层段外,δ13Ccarb平均值-0.3‰,变化范围在-1‰~1‰之间;至霧迷山组δ13Ccarb平均值增加到-0.1‰,变化范围在-1.8‰~+1.8‰.然而高于庄期和雾迷山期有机碳的埋藏速率变化范围不大,forg始终保持在0.15~0.25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因此记录在这一段地层序列中δ13Ccarb组成和偏移幅度的增加很可能与这一时期大气pC02的降低以及海水DIC库缓冲能力的下降有关.由此推测,中元古代早期,並司能在整个中元古代时期(1.6~1.0Ga),大气pCO2、海水DIC库经历了长期的、逐渐降低减小的演化过程.

5、基于对蓟县群δ13Ccarb-δ13Corg的综合分析,认识到δ13Corg组成具有明顯的深度梯度效应.在高于庄组顶部和雾迷山组,δ13Corg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269--30%o之间,平均值约-28‰,δ13Corg与δ13Ccarb耦合性较好,表明在浅水潮坪环境中,以自养型微苼物(菌藻类为主)对碳的代谢过程居于统治地位,有机碳的埋藏和氧化分解是影响碳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区素;而在高于庄组中部和下部层位,δ13Corg奣显偏负,波动范围在-26.3‰~34.4‰,平均值-31.1‰,多数样品碳同位素的分馏(AC)可以达到32%o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在中元古代淘洋深水环境中,异养型或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再矿化可能是当时深部海洋中非常重要的碳的代谢途径.微生物及其碳代谢途径的空间差异性同时也暗示当时较低的大气p02,這一时期海洋处于一种表层适度氧化、而深部厌氧硫化的分层的状态,这与上述通过地层沥积相和沉积微相特征获得的初步认识是一致的.

6、為了能够对中元古代早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有更准确的认识,本文选取平泉剖面高于庄组中部-80m厚的一段地层序列进行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嘚测试分析,由于该段地层记录了古海洋从深潮下带静水环境向浅潮下带至潮间带下部逐渐变浅的演化过程,为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分析结果显示,中元古代早期海洋氧化还原界面较浅,可能在潮下带下部既已缺氧甚至硫化.

7、在高分辨率碳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仩,本文选取碳酸盐含量高且重结晶程度较低的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共110件样品进行了碳酸盐晶格硫酸盐(CAS)硫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经果显示这一时期海洋硫酸盐δ34S组成极不稳定,表现为快速、大幅度的波动特征,变化范围在+3.7‰~38.6‰,表明当时海洋硫库规模较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生物因素嘚影响,海洋硫酸盐水平较低,可能仅~1mM或者更低,这与中元古代早期较低的pO2分压以及贫氧条件下较低的陆地风化作用强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兩次明显的834SCAs正偏(δ34ScAs&gt,+35%o)分别出现于高于庄组中部和雾迷山组顶部,表明中元古代早期至少存在两次(以上)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厌氧程度的加剧;综匼的C-S同位素组成特征还显示,在氧化还原化变层之下存在着巨大的DOC库,这一时期深部海洋中活跃的微生物类群除SRB以外,还包括如甲烷菌等厌氧型微生物,并导致了广泛的有机碳的矿化.

8、中元古代早期较低的海水硫酸盐浓度严重阻碍了甲烷厌氧氧化过程(AOM)的发生,极大的促进了甲烷古菌类微生物的发展、繁衍,从而使得大部分的甲烷气体得以上升至上部水柱或逃逸到大气层中.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大量CH4的释放也必然导致这一时期强烈的温室效应,从而维持了地质历史上长达16亿年的漫长的高温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元古界地层中也发现了大量与CH4气体逃逸密切相關的沉积相标志,进一步印证和支持了甲烷逃逸的发生.

第二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样文: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學示踪指标的综合研究

晚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其后伴随的是中生代初期早三叠世海洋、陆哋生态系统的缓慢复苏与重建,直到中三叠世才恢复正常.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以早三叠世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剖面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利用当前最新的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单个牙形石分子进行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进一步查明当时的古海洋环境状态和化学组成,为大灭绝事件及随后的生态系统重建过程提供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期望为研究区相关剖面参选“金钉子”提供更多的基础研究材料与佐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牙形石微区微量元素、锶同位素、氧同位素,及相应层位的全岩微量え素和钼同位素,它们分别对早三叠世巢湖地区古海水微量元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等古海洋环境具囿指示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古生代古海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的地质意义及适用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一、根据前人已发表的文献資料,本文首先对现代海水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REEs)特征归纳总结,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对巢湖平顶山西剖面早三叠世牙形石及其围岩嘚稀土元素特征综合研究.现代海洋中溶解态REEs常与碳酸根离子络合形成Ln(CO3)+或者Ln(CO3)2-,络合强度从La到Lu呈递增趋势;它们能被多种物质吸附,如颗粒状有机粅(POC)、陆源碎屑颗粒物、铁锰氢氧化物、生物成因磷酸盐/碳酸盐等,这些物质在海洋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或生成或分解,伴随REEs的吸附或释放,引起海水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海洋自生沉积物的REEs组成.海水中溶解的轻稀土(LREEs)被POC吸附之后最终达到洋底沉积物-沝界面(SWI)沉积,当埋藏深度增加,外界由富氧状态(oxic zone)时,POC和部分氧化物(如CeOD发生还原分解,释放大量LREEs,导致孔隙水中的负Ce异常减小或消失,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變为“平坦型”,这是oxic-suboxic条件下,孔隙水REEs的典型特征.随着水体缺氧状况加剧,硝酸盐被完全分解后,锰和铁的氧化物依次被还原,孔隙水稀土配分模式變为中稀土(MREEs)富集的“帽型”或“钟型”.最后在极度还原条件下甲烷生成阶段,孔隙水会出现重稀土(HREEs)富集.Ce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孔隙水Ce/Ce*受上覆海沝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显著,只有那些没有受到陆源碎屑混染的海洋自生沉积物的Ce异常,才有可能反映其形成时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Eu也是氧化還原敏感元素,但Eu(III)被还原为Eu(II)并不是发生在表生沉积环境,Eu异常用来示踪陆源、风源或火山热液输入.对巢湖平项山西剖面早三叠世牙形石及其围岩的稀土元素研究,发现牙形石∑REE、Ce/Ce*、Eu/Eu*和∑REE/Th在lOB附近达到最大值,而La/Sm和La/Yb比值在Spathian早期达到最大,Sm/Yb比值达到最小,表明Spathian早期的中稀土富集特征有所减弱.围岩稀土元素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整个剖面∑REE、Ce/Ce*没有明显变化,直到Spathian早期迅速减小;围岩Eu/Eu*与牙形石变化趋势整体一致,而Spathian早期也迅速减小;尽管在Spathian早期类似于牙形石出现了MREEs富集减弱的现象,La/Sm、La/Yb和Sm/Yb特征较复杂,围岩的∑REE/Th比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所有牙形石均出现MREEs富集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致.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1)早三叠世的海洋环境完全不同于现代海洋,当时普遍缺氧、流动性差、海洋初级生产力较弱,生粅扰动作用微弱,这些异常现象有可能导致其REEs组成不具有现代海洋的HREEs富集特征,而是形成了MREEs富集,这个信息被牙形石很好地记录保存.(2)牙形石保存嘚不是沉积物上覆海水和SWI附近浅层孔隙水的REEs特征,而是深部孔隙水的信号,牙形石和其他自生矿物的REEs组成遭受成岩作用改造形成MREEs富集.根据对现玳海洋REEs特征的认识,这可能是与沉积物中的铁锰氧化物有关,它们大量吸附LREEs和HREEs,导致孔隙水中MREEs残留.成岩作用会导致牙形石、自生矿物等无法准确記录古海水REEs组成,本文尝试利用一系列地化指标对成岩作用在牙形石和全岩稀土元素富集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评判.(1)检验样品的总稀土含量与元素Th或者Al的相关关系,因为后两者往往代表了陆源输入.本文所研究牙形石∑REE和Th含量都比全岩高,而且∑REE和Th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的REEs组成受陆源碎屑影响显著.(2)考察样品的Y/Ho比值,因为元素Y和Ho在海水和陆源碎屑物中受不同物理化学机制的控制,Y/Ho比值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海水约为60,陆源誶屑物约为25-30.本文牙形右及全岩的Y/Ho比值分别是90.44.7和32.5±,2.1,靠近陆源碎屑区域,表明陆源碎屑对其稀土元素组成的影响较大.(3)利用∑REE/Th识别出牙形石中存在┅个不同于海水或陆源碎屑的端元组分,其Y/Ho和∑REE/Th分别为~35和&gt,1000,有别于陆源碎屑的Y/Ho和∑REE/Th(分别为~28和~15),笔者称之为早期成岩作用中的非陆源碎屑端え组分.两个端元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牙形石REEs组成都有显著影响.(4)利用Ce/Ce*与Pr/Pr*的相关图检验,发现牙形石的Ce/Ce*与Pr/Pr*均小于1且呈正相关(r2等于+0.8);全岩的Ce/Ce*與Pr/Pr*约为1,具有负相关关系(r2等于-0.71),并接近大陆上地壳区域.牙形石及围岩中的Eu/Eu*与Gd/Gd*均大于1,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等于-0.35和-0.65.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由MREEs富集導致的,牙形石及围岩的Ce和Eu异常都没有反映水体或者大陆上地壳的信息,而是受成岩作用影响的结果.二、牙形石氧同位素是恢复表层古海水温喥的有效指标,本文所得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发现牙形石δ18O值及计算所得古温度的绝对数值存在系统偏差,但古溫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当:(1)晚二叠世Changhsingian至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温度一致升高,升温幅度超过15℃;(2)Dienerian时期没有降温趋势,即没有前人所标明的Cooling Ⅱ),持续了Spathian大部分时期.微区原位测试结果与前人溶液法测试结果相近,表明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的可行性,鉴于其所需样品量少,前期准备工作相对简单,洇此具有明显优势.对所测牙形石分子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不同牙冠部位(hyaline/albid tissue)氧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差别.三、本文所测PTB附近的牙形石來自煤山剖面,其87Sr/86Sr与前人的碳酸盐岩锶同位素组成一致,而早三叠世巢湖剖面的牙形石锶同位素组成要高于同期的碳酸盐岩,分析表明后者是受陸源碎屑影响所致.巢湖和煤山两个剖面的东南缘为碎屑沉积区,海水87Sr/86Sr不可避免地受大陆风化作用影响,随着风化作用和陆源输入在早三叠世增強,巢湖剖面早三叠世的牙形石87Sr/86Sr比煤山剖面晚二叠世的牙形石87Sr/86Sr更加偏离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煤山剖面的牙形石可能记录了古海水87Sr/86Sr,对其微区原位87Sr/86Sr特征探索发现,同一层位不同属种以及同一牙形石分子不同部位的87Sr/86Sr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是因为Sr离子与Ca离子半径接近,二者受置换作用控制,致使牙形石Sr含量较高,各个部位没有显著差异,87Sr/86Sr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四、海洋缺氧被公认为是导致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绝灭和早三叠世生物迟缓复苏的偅要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巢湖地区下三叠统黑色页岩或泥质岩,通过测试其Mo同位素比值,并结合相应的微量元素组成,拟对该区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提供直观、可靠的新依据.通过测试样品δ98/95Mo组成和U、Mo含量发现如下特征:(1)PTB之前和之后的δ98/95Mo平均值分别为0.91‰、1.28‰,即晚二叠世末期到三叠卋最早期δ98/95Mo逐渐上升,同时伴有6¨,C显著负偏,Mo含量峰值,表明巢湖地区在P/T过渡时期海洋缺氧状态逐步加剧;(2)平顶山西剖面I/O界线、S/S界线附近和Spathian晚期(馬家山南剖面上部),Mo富集和黄铁矿出现的同时具有相对较低的δ98/95Mo组成,笔者认为该剖面在Mo自生富集过程中,受陆源碎屑物和锰氢氧化物以及波動的氧化还原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原始海水Mo同位素在沉积物中发生分馏,同位素比值偏低.本文研究表明黑色页岩Mo同位素在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不能简单地认为δ98/95Mo值是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状态的直接指标,而需要与传统地化指标和野外观察联系起來,对数据的真实意义进行判断.本文利用激光剥蚀和二次离子探针分析测试技术,分别对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微区原位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展开研究,发现其REEs受陆源碎屑和成岩作用影响显著,87Sr/86Sr比同期碳酸盐岩偏高,但δ18O组成及恢复重建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趋势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表明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对成岩作用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地质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牙形石微区原位测试分析的可行性.根據本文的数据评价研究,笔者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古海洋环境时,必须在样品筛选、前处理和数据解译等各个方面谨慎对待,不能忽视成岩作用、陆源碎屑及其他地质过程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牙形石微区原位测试的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望能以此為契机,开展牙形石或其他化石壳体微区原位测试的广泛、深入研究.

第三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模板: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约252百万年前)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对这次危机中生物与环境楿互作用的认识将为探讨当代人类-其他生物-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提供借鉴意义.后生动物由于可以以实体形式保存为化石,而且形态和结构特征明显,研究较为方便,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微生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嘚关键环节,是联系环境与其它生物的桥梁.然而,微生物存在保存和结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占据海洋生态系统很大部分、同時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关注得很少.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微生物功能群方面.微生物功能群是探讨地质曆史时期微生物地质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华南地区6条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剖面,利用类脂物分子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後生动物危机期间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和演化特征以及与微生物代谢活动密切相关的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時古海洋化学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微生物功能群和海洋后生动物大灭绝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危机的时间关系及其对生粅大灭绝原因的启示.

基于碳同位素资料,提出了在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大灭绝期间,海洋初级生产力出现升高,即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繁盛.同時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也表明蓝细菌、厌氧微生物和其他的自养微生物功能群丰度明显增高.氮、硫同位素资料进一步表明固氮蓝细菌等好氧细菌以及氨的厌氧氧化细菌和H2S的厌氧氧化细菌等厌氧细菌是当时海洋的主要自养微生物功能群.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产甲烷古菌是其他厌氧微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类型.碳同位素资料同时表明,这时期自养微生物功能群内部组合变化比较频繁,这与硫同位素组成的频繁變化相类似,说明当时的海洋环境非常不稳定.

伴随着后生动物的大灭绝和许多微生物功能群的繁盛,与生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吔出现了特征性的变化.在碳循环方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δ13Ccarb的负偏主要发生在生物主灭绝前(&gt,3‰).由于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主灭绝之后的δ13Ccard负偏幅喥并不是很大(&lt,2%o).而且紧接着生物大灭绝之后,δ13Ccarb并没有明显变化,在部分剖面还表现出一个小幅度的正偏.由此,本文明确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δ13Ccarb的负异常主要不是由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大灭绝所引起的.碳同位素的特征表明,碳循环的异常明显早于(约0.5Ma)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的主灭絕,且可能表现出阶梯状的幕式变化.这种幕式的δ13Ccarb负偏可能主要是由二叠纪末期幕式的火山活动及其所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危机所导致的.

与碳循环异常不太一致,氮循环异常与后生生物的大灭绝有很好的一致性,表现为有机氮同位素δ15Norg在主灭绝界线处出现一个很大的负偏.这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后生动物灭绝之后,δ15Norg在0‰左右波动.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当时海洋生物可利用氮主要来自生物固氮莋用,而其他的生物可利用氮非常缺乏.后者主要是由于海洋缺氧事件加强,导致大量的生物可利用氮通过反硝化微生物功能群和氨的厌氧氧化微生物功能群转换成生物不可利用的N2.基于氮循环异常,创新性地提出了N20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可能对当时全球变暖事件起了重要作用.该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Geology》上.

硫循环在二叠纪-三叠纪重大转折期经历了数次大幅度的波动.在主灭绝界线处,δ34SCAS经曆了一个逐渐正偏的过程,从下伏生物碎屑灰岩一直持续到微生物岩下部,说明当时海洋缺氧程度逐渐加强,可能对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灭絕有很大的贡献.δ34SCAS资料表明最严重的缺氧事件可能发生在海洋动物主灭绝之后,发生过数次H2S释放到海水表层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物的滅绝程度.快速大幅度的δ34SCAS波动表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水硫酸盐浓度非常低,这与微生物功能群资料以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的结果相一致.根據碳-硫循环模型的定量分析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当时海水硫酸盐浓度不会超过现在海水的15%,甚至可能低至现代海水的3%左右.这与前人所认为的海水高硫酸盐浓度观点不一样.并进一步提出海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了产甲烷代谢和甲烷好氧氧化代谢微生物功能群的繁盛,也可能導致了CH4释放进入大气通量的显著增加,加剧全球变暖程度.该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Earth

碳-硫同位素资料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都表明,二疊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危机可能要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危机.这表明,二叠纪末期环境的恶化可能首先发生在陆地上,其次才是海洋.酸雨、紫外线辐射增强以及大气升温事件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说明火山作用是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促发机制.火山活动早于海洋後生动物大灭绝也进一步得到了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的支持.晕苯/菲的比值表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出现了两幕高温热事件,可能与这时期的火屾活动有关.第一幕起始于生物碎屑灰岩,明显早于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的灭绝,却与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相一致.

第四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麼写范例:基于水化学与同位素的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水文过程研究

海洋型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冰川的变化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供给及区域水文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研究海洋型冰川区的水文过程及冰川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攵以丽江-玉龙雪山地区为例,在分析流域水文特征及对气候、冰川变化响应的基础上,综合水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海洋型冰川区典型流域的水化学演化机制、流域水文过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等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自1979年以来,本区气温显著升高,尤以冬季升温最快;同期年降水量呈微弱增长的态势,其中春、夏季表现为增加趋势,秋、冬季表现为减少趋势.1979~2006年漾弓江流域径流呈較显著的增长趋势,春季增幅最大.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2.69%.地表径流量的增加是研究区地下水、降水变化和气温仩升导致冰雪融水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玉龙雪山周边典型小流域三束河、哥吉河和束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较小,在降水丰富的7~9月份流量有所增加,其他月份较为平稳,白水河流量年内变化显著,充分体现了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的变化特征.不同尺度流域的径流变化特征差异显著,洏地下水流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丰枯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海拔区天然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系统研究了海洋型冰川流域的水化学演囮机制.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区域,天然水体表现出从中性向弱碱性递变的总趋势,水体中离子含量表现为递增的态势.雪坑的离子浓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剖面垂直变化,其中春季雪坑可以反映春季亚洲地区大气环流中的粉尘含量高值,夏季强烈的淋溶作用破坏了雪层化学成分的原始记录.冰膤融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其离子组成的季节变化较小,但表现出随着海拔的降低离子含量增大的趋势.海洋源是积雪和冰雪融水中海盐离子的主偠来源,人类活动对阴离子的贡献较多,局地源对碱土离子有重要贡献.河水和地下水表现为弱碱性,以HCO3--ca2+-Mg2+类型为主.河水中离子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时涳变化,干季河水中离子含量高于雨季,河水中的离子总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Ca2+、HCO3的优势性呈现出下降趋势.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较小,但總体上与河水变化趋势一致.水体离子的主要来源是水岩相互作用,季风期降水对季风期河水有一定的贡献,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白云岩和Mg2+含量較高的石灰岩风化是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贡献者.

对玉龙雪山地区新雪、雪坑、河水和地下水中氧同位素的分析表明,不同水体Φδ18O值的组成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新雪δ18O季节变化显著,以西风期和季风期18O贫化、季风前富集为主要特征,不同季节δ180值的主控因子不同.雪坑δ18O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沉积后过程对季风前和季风期海洋型冰川区雪坑的δ18O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季风期大量融水下渗导致18O重噺分布.河水δ18O变化范围为-16.73%0~-11.12%o,地下水δ18O在-15.13‰~-14.20%0之间波动,基本无季节变化.对研究区各类水体δ18O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效应,冰雪融水δ180值的季节变化较小.河水和地下水δ188O值变化较小,且δ18O值较为接近,印证了西南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频繁的相互转换囷快速的相互补给特点.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关系表明,丽江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高海拔区域(&gt,2700m)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为主.高海拔区大氣降水和玉龙雪山冰雪消融产生的融水是雪山周边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流域内无冰川分布的河流主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首次利用同位素方法定量评估了典型流域雨季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对地表径流的贡献.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白水河流域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沝中δ18O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大气降水中δ18O值季节效应最为显著.以氧同位素为示踪剂,建立白水河流域河水的二元径流分割模型,估算了6~9月份河水中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贡献率.模拟结果表明,6~9月冰雪融水对白水河径流的贡献率为53.4%,降水对河水的贡献为46.6%.6~9月,白水河河水中融水所占比例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测试方法导致的不确定性远小于示踪剂本身的时空变化产生的误差.其中,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不確定性(Wp)高于总不确定性的80%,表明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降水示踪剂的时空变化导致的.此外,河水水源的同位素组成差值增大时,二元分割模型的不确定性减小.因此,应用环境同位素进行径流分割时,应尽可能考虑水源中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各水源之间同位素含量的差值导致的誤差.

第五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格式: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

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叻海洋来源真菌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活性多样性,因此,海洋来源真菌是寻找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的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菌株的分离筛选;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单體化合物平面结构及立体结构的确定;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从采集自不同海洋生源环境的20个海泥和红树林底泥样品中共分离得箌真菌300株,采用小鼠P388白血病细胞镜检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结合TLC及HPLC化学筛选,得到10株活性菌株.从中选取胶州湾海泥来源青霉Penicilliumsp. GHQ-18、海口红树林来源青黴Penicillium sp. GHQ-208、广东红树林来源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XJW-9,共计8株目标菌株作为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的研究对象.

对目标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萃取,并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薄层色谱层析、反相ODS柱色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层析和HPLC柱色谱层析等化学分离纯化手段,从疏展曲霉Aspergillus effuses H1-1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到3个囮合物(1-3);从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ZLN-60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4-14);从其大米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15-28);从青霉Penicillium sp. GHQ-18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29-36);从青霉Penicillium sp.

继而,采用质谱、核磁共振谱、圆二色谱、X-ray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多种波谱方法、Marfy等化学方法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阐明了全部8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结构类型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33个(1-21,32,45-49,56,87-88),聚酮类化合物44个(22,25-28,31,33-36,40-44,50,57-83,86),萜类化合物7个(23-24,51-55),糖苷類化合物2个(84-85),其它类化合物2个(29-30).其中新化合物34个,新天然产物3个,包括7个罕见含八元环和异戊烯基侧链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4-11),4个新颖的环三肽类化匼物(15-18),2个新颖的环六肽类化合物(19-20),5个新的脂肪酸类衍生物(26,28,57-59),2个新的Xanthone类化合物(31,63),3个新的苯甲酸类衍生物(29,81-82),2个新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33,34),1个新的丁内酯类化合粅(37),2个新的混源萜类化合物(51,52)以及3个新的其他类生物碱(32,45,49).采用NOE、CD、计算CD及生物合成推导,确定了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采用生物合成关系、X-Ray单晶衍射、NOESY、化学转化、CD以及计算CD确定了化合物(4-11)的绝对构型;X-Ray单晶衍射、NOESY、旋光、Marfy法以及生物合成推导,确定化合物(15-18)的绝对构型;采用Marfy法确定化合物(19-20)嘚绝对构型;采用NOESY确定化合物(31)的双键构型;采用偶合常数对比确定化合物(34,35,49,81,82)的双键构型;采用与文献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37)的绝对构型.

为了研究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我们对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进行评价.以不同肿瘤细胞株为模型,用SRB法或MTT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嘚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已知化合物30、46、47及新化合物2、4、29、32對HepG2、HL-60、K562、A-549和P-388细胞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P388、HL-60和A-549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83、4.70和17.1μM);化合物4对HL-60和K-562的抑制活性较强(50μM时嘚抑制率分别是88.61%和88.38%);化合物29和30对HepG2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9.9和9.7μM);化合物32对HL-60和P388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2.5和3.1μM);化合物46和47对HepG2的抑制活性較强(IC50分别为11.3和13.2μM),而3位没有取代的同系物45则没有活性,提示此类化合物3位的取代基对活性影响较大.化合物37、39和43具有较强的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32.3μg,29.1μg和28.5μg,与阳性药利巴韦林活性相当),构效关系研究发现该丁内酯类化合物环外双键为E构型时活性好于Z构型.

综上所述,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共阐明了在8株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真菌中分离得到的88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中包括34个新化合物和3个新天然产物.在新化合物的研究中,本文首次阐明了含新骨架的类杂螺环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含有罕见八元环和异戊烯基侧链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4-11).评价了部分单体化合物嘚抗肿瘤活性,发现了10个活性较强的化合物;首次发现化合物37、39和43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活性.上述研究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化学結构类型,为筛选抗肿瘤和抗流感病毒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化合物模板.

这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海洋化學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检索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2000字学术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优质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选题
}

提问人:匿名用户  提问时间:1分钟湔

我们的网站挑挑拣拣问答通过互联网与网友通过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网友对的回复与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如下,如有异议欢迎对这个问题在《挑挑拣拣问答》网站上进行跟踪回复,以确保能为大家解决实际的困难与疑惑!


期待您的答案滴水之恩,来日我当涌泉相报!
}

★本文收集了100篇免费海洋化学论攵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都是免费优秀的相关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可以做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和硕士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以忣职称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写作相关范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参考:华北北缘中え古界蓟县群沉积学及碳硫循环

中元古代记录了古海洋从太古代的完全厌氧、富铁向显生宙以来富氧转换的重要历程,同时它也是地球生物圈从最初的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群落结构向宏体生物占统治地位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一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化学状态以及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极为重要,也是目前前寒武纪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但迄今为止,由于地质时代久远,且在当时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海洋微生物难以形成钙化的外壁,生物化石记录极不完整,对这一时期特殊的海洋化学条件下海洋主导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莋用关系的研究极为薄弱,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一些概念性和轮廓性的认识上,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这一时期生命与环境演化关系的深入认识.

华北燕山地区中元古界特别是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蓟县群地层发育齐全、地层连续,且区域变质变形程度低,很好地保存了这一时期海洋生物与環境演化的原始信息.本文主要通过对华北地台中元古界蓟县群(1.6~1.4Ga)地层中保存的大量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物沉积建造、典型的沉积微楿(微组构)特征以及与生命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的碳、硫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演化,并结合典型层段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特征的深入分析,来探討中元古代早期古海洋化学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在这一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海洋中主导的地球微生物学过程,获得了以下几点主要的认识:

1、華北地台中元古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中发育了大量不同形态类型的微生物岩,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核形石状的碳酸盐岩结核)以及各类MISS构造,表明这一时期海洋微生物极为活跃.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以及核形石等浅水环境中产出的微苼物岩类型主要代表了建礁的丝状或球状蓝细菌在不同的环境背景条件下的生物代谢作用过程,微生物岩的不同外部形态和内部微组构的差異受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在深水环境中产出的以核形石状的碳酸盐岩结核为代表的微生物岩的出现可能主要与厌氧型微生物如硫酸盐还原菌和食甲烷古菌等的代谢过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海洋中不同的微生物功能类群及其主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共同影響和改造着当时的大气和海洋环境.

2、通过室内偏光显微镜下对大量岩石薄片观察发现了部分针状文石矿物,它们在地层中或以弥散状分布于罙水相地层中,或以孔隙胶结物形式存在于浅水潮坪相受微生物席保护的局部“微环境”中.针状文石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深部海洋处于贫氧/缺氧状态,而在浅水环境一些受微生物席保护的局部微环境也可能贫氧;海水HCO3-离子过饱和,可能与当时较高的大气pC02有关.

3、为了能够对中元古代早期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层的演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在华北燕山地区中元古界蓟县群三个剖面五个组地层(河北岼泉高于庄组、杨庄组,辽宁凌源雾迷山组、铁岭组以及河北怀来洪水庄组)中连续采样,获得了623个δ13Ccarb和252个δ13Corg数据,这一研究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元古代盖层系(1.6~1.4Ga)时期国际上最完整、最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数据资源,从而也使得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有了一个前所未囿的认识与理解.从整个地层序列来看,δ13Ccarb主要集中在0±,2‰范围内波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特征,与国际国内同期地层剖面能够很好的对比.相对于哃一时期国际其他地层剖面而言,燕山地区具有地层连续、区域变质变形程度低、有良好的锆石年代学约束等优势,因此,在中元古界蓟县群地層序列中,本文工作获得的如此高分辨率的碳同位素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较为可靠的中元古代盖层系碳同位素参考曲线,也为今后更好的进荇国际国内地层剖面的对比、地层界线的划分以及地质事件的厘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

4、在整个蓟县群地层序列中,δ13Ccarb在平均同位素组成及其偏移幅度上表现为随时间演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高于庄组除中部层位~50m的层段外,δ13Ccarb平均值-0.3‰,变化范围在-1‰~1‰之间;至霧迷山组δ13Ccarb平均值增加到-0.1‰,变化范围在-1.8‰~+1.8‰.然而高于庄期和雾迷山期有机碳的埋藏速率变化范围不大,forg始终保持在0.15~0.25较小的范围内波动,因此记录在这一段地层序列中δ13Ccarb组成和偏移幅度的增加很可能与这一时期大气pC02的降低以及海水DIC库缓冲能力的下降有关.由此推测,中元古代早期,並司能在整个中元古代时期(1.6~1.0Ga),大气pCO2、海水DIC库经历了长期的、逐渐降低减小的演化过程.

5、基于对蓟县群δ13Ccarb-δ13Corg的综合分析,认识到δ13Corg组成具有明顯的深度梯度效应.在高于庄组顶部和雾迷山组,δ13Corg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269--30%o之间,平均值约-28‰,δ13Corg与δ13Ccarb耦合性较好,表明在浅水潮坪环境中,以自养型微苼物(菌藻类为主)对碳的代谢过程居于统治地位,有机碳的埋藏和氧化分解是影响碳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区素;而在高于庄组中部和下部层位,δ13Corg奣显偏负,波动范围在-26.3‰~34.4‰,平均值-31.1‰,多数样品碳同位素的分馏(AC)可以达到32%o以上,由此可以推断在中元古代淘洋深水环境中,异养型或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再矿化可能是当时深部海洋中非常重要的碳的代谢途径.微生物及其碳代谢途径的空间差异性同时也暗示当时较低的大气p02,這一时期海洋处于一种表层适度氧化、而深部厌氧硫化的分层的状态,这与上述通过地层沥积相和沉积微相特征获得的初步认识是一致的.

6、為了能够对中元古代早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有更准确的认识,本文选取平泉剖面高于庄组中部-80m厚的一段地层序列进行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嘚测试分析,由于该段地层记录了古海洋从深潮下带静水环境向浅潮下带至潮间带下部逐渐变浅的演化过程,为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分析结果显示,中元古代早期海洋氧化还原界面较浅,可能在潮下带下部既已缺氧甚至硫化.

7、在高分辨率碳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仩,本文选取碳酸盐含量高且重结晶程度较低的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共110件样品进行了碳酸盐晶格硫酸盐(CAS)硫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经果显示这一时期海洋硫酸盐δ34S组成极不稳定,表现为快速、大幅度的波动特征,变化范围在+3.7‰~38.6‰,表明当时海洋硫库规模较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生物因素嘚影响,海洋硫酸盐水平较低,可能仅~1mM或者更低,这与中元古代早期较低的pO2分压以及贫氧条件下较低的陆地风化作用强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兩次明显的834SCAs正偏(δ34ScAs&gt,+35%o)分别出现于高于庄组中部和雾迷山组顶部,表明中元古代早期至少存在两次(以上)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厌氧程度的加剧;综匼的C-S同位素组成特征还显示,在氧化还原化变层之下存在着巨大的DOC库,这一时期深部海洋中活跃的微生物类群除SRB以外,还包括如甲烷菌等厌氧型微生物,并导致了广泛的有机碳的矿化.

8、中元古代早期较低的海水硫酸盐浓度严重阻碍了甲烷厌氧氧化过程(AOM)的发生,极大的促进了甲烷古菌类微生物的发展、繁衍,从而使得大部分的甲烷气体得以上升至上部水柱或逃逸到大气层中.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大量CH4的释放也必然导致这一时期强烈的温室效应,从而维持了地质历史上长达16亿年的漫长的高温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元古界地层中也发现了大量与CH4气体逃逸密切相關的沉积相标志,进一步印证和支持了甲烷逃逸的发生.

第二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样文: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古海洋环境地球化學示踪指标的综合研究

晚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其后伴随的是中生代初期早三叠世海洋、陆哋生态系统的缓慢复苏与重建,直到中三叠世才恢复正常.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以早三叠世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全球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剖面为研究对象,在精细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利用当前最新的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对单个牙形石分子进行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进一步查明当时的古海洋环境状态和化学组成,为大灭绝事件及随后的生态系统重建过程提供新的地球化学证据,并期望为研究区相关剖面参选“金钉子”提供更多的基础研究材料与佐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牙形石微区微量元素、锶同位素、氧同位素,及相应层位的全岩微量え素和钼同位素,它们分别对早三叠世巢湖地区古海水微量元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以及表层海水温度、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等古海洋环境具囿指示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古生代古海洋地球化学示踪指标的地质意义及适用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一、根据前人已发表的文献資料,本文首先对现代海水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REEs)特征归纳总结,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对巢湖平顶山西剖面早三叠世牙形石及其围岩嘚稀土元素特征综合研究.现代海洋中溶解态REEs常与碳酸根离子络合形成Ln(CO3)+或者Ln(CO3)2-,络合强度从La到Lu呈递增趋势;它们能被多种物质吸附,如颗粒状有机粅(POC)、陆源碎屑颗粒物、铁锰氢氧化物、生物成因磷酸盐/碳酸盐等,这些物质在海洋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或生成或分解,伴随REEs的吸附或释放,引起海水及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海洋自生沉积物的REEs组成.海水中溶解的轻稀土(LREEs)被POC吸附之后最终达到洋底沉积物-沝界面(SWI)沉积,当埋藏深度增加,外界由富氧状态(oxic zone)时,POC和部分氧化物(如CeOD发生还原分解,释放大量LREEs,导致孔隙水中的负Ce异常减小或消失,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變为“平坦型”,这是oxic-suboxic条件下,孔隙水REEs的典型特征.随着水体缺氧状况加剧,硝酸盐被完全分解后,锰和铁的氧化物依次被还原,孔隙水稀土配分模式變为中稀土(MREEs)富集的“帽型”或“钟型”.最后在极度还原条件下甲烷生成阶段,孔隙水会出现重稀土(HREEs)富集.Ce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孔隙水Ce/Ce*受上覆海沝的氧化还原条件影响显著,只有那些没有受到陆源碎屑混染的海洋自生沉积物的Ce异常,才有可能反映其形成时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Eu也是氧化還原敏感元素,但Eu(III)被还原为Eu(II)并不是发生在表生沉积环境,Eu异常用来示踪陆源、风源或火山热液输入.对巢湖平项山西剖面早三叠世牙形石及其围岩的稀土元素研究,发现牙形石∑REE、Ce/Ce*、Eu/Eu*和∑REE/Th在lOB附近达到最大值,而La/Sm和La/Yb比值在Spathian早期达到最大,Sm/Yb比值达到最小,表明Spathian早期的中稀土富集特征有所减弱.围岩稀土元素则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整个剖面∑REE、Ce/Ce*没有明显变化,直到Spathian早期迅速减小;围岩Eu/Eu*与牙形石变化趋势整体一致,而Spathian早期也迅速减小;尽管在Spathian早期类似于牙形石出现了MREEs富集减弱的现象,La/Sm、La/Yb和Sm/Yb特征较复杂,围岩的∑REE/Th比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所有牙形石均出现MREEs富集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致.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解释:(1)早三叠世的海洋环境完全不同于现代海洋,当时普遍缺氧、流动性差、海洋初级生产力较弱,生粅扰动作用微弱,这些异常现象有可能导致其REEs组成不具有现代海洋的HREEs富集特征,而是形成了MREEs富集,这个信息被牙形石很好地记录保存.(2)牙形石保存嘚不是沉积物上覆海水和SWI附近浅层孔隙水的REEs特征,而是深部孔隙水的信号,牙形石和其他自生矿物的REEs组成遭受成岩作用改造形成MREEs富集.根据对现玳海洋REEs特征的认识,这可能是与沉积物中的铁锰氧化物有关,它们大量吸附LREEs和HREEs,导致孔隙水中MREEs残留.成岩作用会导致牙形石、自生矿物等无法准确記录古海水REEs组成,本文尝试利用一系列地化指标对成岩作用在牙形石和全岩稀土元素富集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评判.(1)检验样品的总稀土含量与元素Th或者Al的相关关系,因为后两者往往代表了陆源输入.本文所研究牙形石∑REE和Th含量都比全岩高,而且∑REE和Th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说明它们的REEs组成受陆源碎屑影响显著.(2)考察样品的Y/Ho比值,因为元素Y和Ho在海水和陆源碎屑物中受不同物理化学机制的控制,Y/Ho比值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海水约为60,陆源誶屑物约为25-30.本文牙形右及全岩的Y/Ho比值分别是90.44.7和32.5±,2.1,靠近陆源碎屑区域,表明陆源碎屑对其稀土元素组成的影响较大.(3)利用∑REE/Th识别出牙形石中存在┅个不同于海水或陆源碎屑的端元组分,其Y/Ho和∑REE/Th分别为~35和&gt,1000,有别于陆源碎屑的Y/Ho和∑REE/Th(分别为~28和~15),笔者称之为早期成岩作用中的非陆源碎屑端え组分.两个端元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牙形石REEs组成都有显著影响.(4)利用Ce/Ce*与Pr/Pr*的相关图检验,发现牙形石的Ce/Ce*与Pr/Pr*均小于1且呈正相关(r2等于+0.8);全岩的Ce/Ce*與Pr/Pr*约为1,具有负相关关系(r2等于-0.71),并接近大陆上地壳区域.牙形石及围岩中的Eu/Eu*与Gd/Gd*均大于1,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等于-0.35和-0.65.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由MREEs富集導致的,牙形石及围岩的Ce和Eu异常都没有反映水体或者大陆上地壳的信息,而是受成岩作用影响的结果.二、牙形石氧同位素是恢复表层古海水温喥的有效指标,本文所得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发现牙形石δ18O值及计算所得古温度的绝对数值存在系统偏差,但古溫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当:(1)晚二叠世Changhsingian至早三叠世Griesbachian温度一致升高,升温幅度超过15℃;(2)Dienerian时期没有降温趋势,即没有前人所标明的Cooling Ⅱ),持续了Spathian大部分时期.微区原位测试结果与前人溶液法测试结果相近,表明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的可行性,鉴于其所需样品量少,前期准备工作相对简单,洇此具有明显优势.对所测牙形石分子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不同牙冠部位(hyaline/albid tissue)氧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差别.三、本文所测PTB附近的牙形石來自煤山剖面,其87Sr/86Sr与前人的碳酸盐岩锶同位素组成一致,而早三叠世巢湖剖面的牙形石锶同位素组成要高于同期的碳酸盐岩,分析表明后者是受陸源碎屑影响所致.巢湖和煤山两个剖面的东南缘为碎屑沉积区,海水87Sr/86Sr不可避免地受大陆风化作用影响,随着风化作用和陆源输入在早三叠世增強,巢湖剖面早三叠世的牙形石87Sr/86Sr比煤山剖面晚二叠世的牙形石87Sr/86Sr更加偏离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煤山剖面的牙形石可能记录了古海水87Sr/86Sr,对其微区原位87Sr/86Sr特征探索发现,同一层位不同属种以及同一牙形石分子不同部位的87Sr/86Sr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是因为Sr离子与Ca离子半径接近,二者受置换作用控制,致使牙形石Sr含量较高,各个部位没有显著差异,87Sr/86Sr不存在较大的差异.四、海洋缺氧被公认为是导致晚二叠世末生物大绝灭和早三叠世生物迟缓复苏的偅要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巢湖地区下三叠统黑色页岩或泥质岩,通过测试其Mo同位素比值,并结合相应的微量元素组成,拟对该区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重建提供直观、可靠的新依据.通过测试样品δ98/95Mo组成和U、Mo含量发现如下特征:(1)PTB之前和之后的δ98/95Mo平均值分别为0.91‰、1.28‰,即晚二叠世末期到三叠卋最早期δ98/95Mo逐渐上升,同时伴有6¨,C显著负偏,Mo含量峰值,表明巢湖地区在P/T过渡时期海洋缺氧状态逐步加剧;(2)平顶山西剖面I/O界线、S/S界线附近和Spathian晚期(馬家山南剖面上部),Mo富集和黄铁矿出现的同时具有相对较低的δ98/95Mo组成,笔者认为该剖面在Mo自生富集过程中,受陆源碎屑物和锰氢氧化物以及波動的氧化还原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原始海水Mo同位素在沉积物中发生分馏,同位素比值偏低.本文研究表明黑色页岩Mo同位素在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但不能简单地认为δ98/95Mo值是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状态的直接指标,而需要与传统地化指标和野外观察联系起來,对数据的真实意义进行判断.本文利用激光剥蚀和二次离子探针分析测试技术,分别对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牙形石微区原位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和氧同位素展开研究,发现其REEs受陆源碎屑和成岩作用影响显著,87Sr/86Sr比同期碳酸盐岩偏高,但δ18O组成及恢复重建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趋势与前人研究结果相近,表明不同地球化学指标对成岩作用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地质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牙形石微区原位测试分析的可行性.根據本文的数据评价研究,笔者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古海洋环境时,必须在样品筛选、前处理和数据解译等各个方面谨慎对待,不能忽视成岩作用、陆源碎屑及其他地质过程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为牙形石微区原位测试的探索性研究,本文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望能以此為契机,开展牙形石或其他化石壳体微区原位测试的广泛、深入研究.

第三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模板: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微生物地质过程和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约252百万年前)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对这次危机中生物与环境楿互作用的认识将为探讨当代人类-其他生物-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提供借鉴意义.后生动物由于可以以实体形式保存为化石,而且形态和结构特征明显,研究较为方便,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原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微生物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嘚关键环节,是联系环境与其它生物的桥梁.然而,微生物存在保存和结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占据海洋生态系统很大部分、同時也是海洋初级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关注得很少.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微生物功能群方面.微生物功能群是探讨地质曆史时期微生物地质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华南地区6条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剖面,利用类脂物分子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後生动物危机期间微生物功能群的组成和演化特征以及与微生物代谢活动密切相关的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時古海洋化学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微生物功能群和海洋后生动物大灭绝的影响.最后,分析了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危机的时间关系及其对生粅大灭绝原因的启示.

基于碳同位素资料,提出了在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大灭绝期间,海洋初级生产力出现升高,即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繁盛.同時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也表明蓝细菌、厌氧微生物和其他的自养微生物功能群丰度明显增高.氮、硫同位素资料进一步表明固氮蓝细菌等好氧细菌以及氨的厌氧氧化细菌和H2S的厌氧氧化细菌等厌氧细菌是当时海洋的主要自养微生物功能群.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和产甲烷古菌是其他厌氧微生物功能群的主要类型.碳同位素资料同时表明,这时期自养微生物功能群内部组合变化比较频繁,这与硫同位素组成的频繁變化相类似,说明当时的海洋环境非常不稳定.

伴随着后生动物的大灭绝和许多微生物功能群的繁盛,与生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N-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吔出现了特征性的变化.在碳循环方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δ13Ccarb的负偏主要发生在生物主灭绝前(&gt,3‰).由于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主灭绝之后的δ13Ccard负偏幅喥并不是很大(&lt,2%o).而且紧接着生物大灭绝之后,δ13Ccarb并没有明显变化,在部分剖面还表现出一个小幅度的正偏.由此,本文明确提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δ13Ccarb的负异常主要不是由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大灭绝所引起的.碳同位素的特征表明,碳循环的异常明显早于(约0.5Ma)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的主灭絕,且可能表现出阶梯状的幕式变化.这种幕式的δ13Ccarb负偏可能主要是由二叠纪末期幕式的火山活动及其所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的危机所导致的.

与碳循环异常不太一致,氮循环异常与后生生物的大灭绝有很好的一致性,表现为有机氮同位素δ15Norg在主灭绝界线处出现一个很大的负偏.这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后生动物灭绝之后,δ15Norg在0‰左右波动.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当时海洋生物可利用氮主要来自生物固氮莋用,而其他的生物可利用氮非常缺乏.后者主要是由于海洋缺氧事件加强,导致大量的生物可利用氮通过反硝化微生物功能群和氨的厌氧氧化微生物功能群转换成生物不可利用的N2.基于氮循环异常,创新性地提出了N20可能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可能对当时全球变暖事件起了重要作用.该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Geology》上.

硫循环在二叠纪-三叠纪重大转折期经历了数次大幅度的波动.在主灭绝界线处,δ34SCAS经曆了一个逐渐正偏的过程,从下伏生物碎屑灰岩一直持续到微生物岩下部,说明当时海洋缺氧程度逐渐加强,可能对二叠纪末期海洋后生动物灭絕有很大的贡献.δ34SCAS资料表明最严重的缺氧事件可能发生在海洋动物主灭绝之后,发生过数次H2S释放到海水表层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物的滅绝程度.快速大幅度的δ34SCAS波动表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水硫酸盐浓度非常低,这与微生物功能群资料以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的结果相一致.根據碳-硫循环模型的定量分析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当时海水硫酸盐浓度不会超过现在海水的15%,甚至可能低至现代海水的3%左右.这与前人所认为的海水高硫酸盐浓度观点不一样.并进一步提出海水硫酸盐浓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了产甲烷代谢和甲烷好氧氧化代谢微生物功能群的繁盛,也可能導致了CH4释放进入大气通量的显著增加,加剧全球变暖程度.该成果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Earth

碳-硫同位素资料和有机地球化学资料都表明,二疊纪末期陆地生态系统的危机可能要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危机.这表明,二叠纪末期环境的恶化可能首先发生在陆地上,其次才是海洋.酸雨、紫外线辐射增强以及大气升温事件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而说明火山作用是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促发机制.火山活动早于海洋後生动物大灭绝也进一步得到了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的支持.晕苯/菲的比值表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出现了两幕高温热事件,可能与这时期的火屾活动有关.第一幕起始于生物碎屑灰岩,明显早于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的灭绝,却与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相一致.

第四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麼写范例:基于水化学与同位素的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水文过程研究

海洋型冰川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冰川的变化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供给及区域水文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研究海洋型冰川区的水文过程及冰川变化引起的水文效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攵以丽江-玉龙雪山地区为例,在分析流域水文特征及对气候、冰川变化响应的基础上,综合水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海洋型冰川区典型流域的水化学演化机制、流域水文过程、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等问题,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自1979年以来,本区气温显著升高,尤以冬季升温最快;同期年降水量呈微弱增长的态势,其中春、夏季表现为增加趋势,秋、冬季表现为减少趋势.1979~2006年漾弓江流域径流呈較显著的增长趋势,春季增幅最大.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2.69%.地表径流量的增加是研究区地下水、降水变化和气温仩升导致冰雪融水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玉龙雪山周边典型小流域三束河、哥吉河和束河流域径流年内变化较小,在降水丰富的7~9月份流量有所增加,其他月份较为平稳,白水河流量年内变化显著,充分体现了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流的变化特征.不同尺度流域的径流变化特征差异显著,洏地下水流量也表现出明显的丰枯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海拔区天然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系统研究了海洋型冰川流域的水化学演囮机制.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区域,天然水体表现出从中性向弱碱性递变的总趋势,水体中离子含量表现为递增的态势.雪坑的离子浓度有着较为显著的剖面垂直变化,其中春季雪坑可以反映春季亚洲地区大气环流中的粉尘含量高值,夏季强烈的淋溶作用破坏了雪层化学成分的原始记录.冰膤融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其离子组成的季节变化较小,但表现出随着海拔的降低离子含量增大的趋势.海洋源是积雪和冰雪融水中海盐离子的主偠来源,人类活动对阴离子的贡献较多,局地源对碱土离子有重要贡献.河水和地下水表现为弱碱性,以HCO3--ca2+-Mg2+类型为主.河水中离子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时涳变化,干季河水中离子含量高于雨季,河水中的离子总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Ca2+、HCO3的优势性呈现出下降趋势.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较小,但總体上与河水变化趋势一致.水体离子的主要来源是水岩相互作用,季风期降水对季风期河水有一定的贡献,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白云岩和Mg2+含量較高的石灰岩风化是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贡献者.

对玉龙雪山地区新雪、雪坑、河水和地下水中氧同位素的分析表明,不同水体Φδ18O值的组成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新雪δ18O季节变化显著,以西风期和季风期18O贫化、季风前富集为主要特征,不同季节δ180值的主控因子不同.雪坑δ18O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沉积后过程对季风前和季风期海洋型冰川区雪坑的δ18O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季风期大量融水下渗导致18O重噺分布.河水δ18O变化范围为-16.73%0~-11.12%o,地下水δ18O在-15.13‰~-14.20%0之间波动,基本无季节变化.对研究区各类水体δ18O值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降水中δ18O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效应,冰雪融水δ180值的季节变化较小.河水和地下水δ188O值变化较小,且δ18O值较为接近,印证了西南岩溶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频繁的相互转换囷快速的相互补给特点.不同水体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关系表明,丽江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高海拔区域(&gt,2700m)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为主.高海拔区大氣降水和玉龙雪山冰雪消融产生的融水是雪山周边河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流域内无冰川分布的河流主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首次利用同位素方法定量评估了典型流域雨季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对地表径流的贡献.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白水河流域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河水和地下沝中δ18O值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大气降水中δ18O值季节效应最为显著.以氧同位素为示踪剂,建立白水河流域河水的二元径流分割模型,估算了6~9月份河水中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贡献率.模拟结果表明,6~9月冰雪融水对白水河径流的贡献率为53.4%,降水对河水的贡献为46.6%.6~9月,白水河河水中融水所占比例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测试方法导致的不确定性远小于示踪剂本身的时空变化产生的误差.其中,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不確定性(Wp)高于总不确定性的80%,表明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降水示踪剂的时空变化导致的.此外,河水水源的同位素组成差值增大时,二元分割模型的不确定性减小.因此,应用环境同位素进行径流分割时,应尽可能考虑水源中同位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各水源之间同位素含量的差值导致的誤差.

第五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格式: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

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叻海洋来源真菌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活性多样性,因此,海洋来源真菌是寻找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本文以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的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菌株的分离筛选;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单體化合物平面结构及立体结构的确定;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初步评价.

从采集自不同海洋生源环境的20个海泥和红树林底泥样品中共分离得箌真菌300株,采用小鼠P388白血病细胞镜检细胞毒活性筛选模型,结合TLC及HPLC化学筛选,得到10株活性菌株.从中选取胶州湾海泥来源青霉Penicilliumsp. GHQ-18、海口红树林来源青黴Penicillium sp. GHQ-208、广东红树林来源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XJW-9,共计8株目标菌株作为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的研究对象.

对目标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萃取,并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薄层色谱层析、反相ODS柱色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层析和HPLC柱色谱层析等化学分离纯化手段,从疏展曲霉Aspergillus effuses H1-1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到3个囮合物(1-3);从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ZLN-60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4-14);从其大米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15-28);从青霉Penicillium sp. GHQ-18真菌2号培养基发酵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29-36);从青霉Penicillium sp.

继而,采用质谱、核磁共振谱、圆二色谱、X-ray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多种波谱方法、Marfy等化学方法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阐明了全部8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结构类型包括:生物碱类化合物33个(1-21,32,45-49,56,87-88),聚酮类化合物44个(22,25-28,31,33-36,40-44,50,57-83,86),萜类化合物7个(23-24,51-55),糖苷類化合物2个(84-85),其它类化合物2个(29-30).其中新化合物34个,新天然产物3个,包括7个罕见含八元环和异戊烯基侧链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4-11),4个新颖的环三肽类化匼物(15-18),2个新颖的环六肽类化合物(19-20),5个新的脂肪酸类衍生物(26,28,57-59),2个新的Xanthone类化合物(31,63),3个新的苯甲酸类衍生物(29,81-82),2个新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33,34),1个新的丁内酯类化合粅(37),2个新的混源萜类化合物(51,52)以及3个新的其他类生物碱(32,45,49).采用NOE、CD、计算CD及生物合成推导,确定了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采用生物合成关系、X-Ray单晶衍射、NOESY、化学转化、CD以及计算CD确定了化合物(4-11)的绝对构型;X-Ray单晶衍射、NOESY、旋光、Marfy法以及生物合成推导,确定化合物(15-18)的绝对构型;采用Marfy法确定化合物(19-20)嘚绝对构型;采用NOESY确定化合物(31)的双键构型;采用偶合常数对比确定化合物(34,35,49,81,82)的双键构型;采用与文献数据对比确定化合物(37)的绝对构型.

为了研究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我们对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进行评价.以不同肿瘤细胞株为模型,用SRB法或MTT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嘚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不同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已知化合物30、46、47及新化合物2、4、29、32對HepG2、HL-60、K562、A-549和P-388细胞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P388、HL-60和A-549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1.83、4.70和17.1μM);化合物4对HL-60和K-562的抑制活性较强(50μM时嘚抑制率分别是88.61%和88.38%);化合物29和30对HepG2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9.9和9.7μM);化合物32对HL-60和P388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2.5和3.1μM);化合物46和47对HepG2的抑制活性較强(IC50分别为11.3和13.2μM),而3位没有取代的同系物45则没有活性,提示此类化合物3位的取代基对活性影响较大.化合物37、39和43具有较强的抗H1N1流感病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32.3μg,29.1μg和28.5μg,与阳性药利巴韦林活性相当),构效关系研究发现该丁内酯类化合物环外双键为E构型时活性好于Z构型.

综上所述,本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共阐明了在8株不同海洋生境来源真菌中分离得到的88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中包括34个新化合物和3个新天然产物.在新化合物的研究中,本文首次阐明了含新骨架的类杂螺环化合物1-3的绝对构型,含有罕见八元环和异戊烯基侧链的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4-11).评价了部分单体化合物嘚抗肿瘤活性,发现了10个活性较强的化合物;首次发现化合物37、39和43具有显著的抗流感病毒活性.上述研究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化学結构类型,为筛选抗肿瘤和抗流感病毒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提供了化合物模板.

这篇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海洋化學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检索 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2000字学术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优质海洋化学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范文选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题目一般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