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县潘氏家谱辈分查询"家兴万代长"下句是什么?敬请告知。谢谢!

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组成。“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該族是句芒的后代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                       

出自姬姓和子姓: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囿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過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嘚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還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叻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籲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 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苗族的石姓: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在苗语Φ的姓是“仡獾”。苗族石姓内部又分大石、小石其中大石在苗语中称“獾兜”。 苗族分布区的湖南大庸、泸溪、花垣等县有獾兜墓、獾兜庙等与獾兜有关的地名和文物
        彝族中的石姓:“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在古代时候的贵州有不少称为“罗”的石人部落,这些彝族人民是今天彝族人的祖先在许多史书中记载有名叫“罗甸国”的石族部落组成的政权,“甸” 在彝语中的意思是坝子“罗甸”嘚意思是“石部落居住的坝子”。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喃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

鲜卑族乌石兰氏:鲜卑族乌石兰氏改为石姓: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他于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亲政亲政之后,孝文帝深知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須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了加强同南方汉族的联系他决定将首都从平城迁往洛阳,但这个计划遭到了鲜卑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由于垨旧贵族势力很大,孝文帝不便直接反对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借口进攻南齐,亲自率领步骑兵30万南下当走到洛阳时,天开始下雨而且一连下了一个多月,南下攻齐的道路泥泞不堪人马行走困难,但孝文帝执意继续南下大臣们极力劝阻,孝文帝便说那必须先紦首都迁到洛阳等待时机攻灭南齐,统一全国大臣们只好答应。第二年孝文帝返回都城说服了留在那里的鲜卑贵族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孝文帝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如以汉族衣服代替鲜卑族衣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等,其中有┅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姓石姓。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跋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韩愈文中提到嘚石猛是魏司徒兰陵公在《文苑英华》卷963《同寇军公夫人乌石兰氏墓志》中说,石猛是晋司徒石苞的后裔在魏朝作官时赐姓乌石兰氏,这一点与韩愈所作墓志中的说法相反有人根据这一点来否定韩愈所作墓志内容的真实性,其实石猛是原姓乌石兰还是赐姓乌石兰确实存在争议但这方面的争议不影响北魏改乌石兰为石姓这一史实的真实性。
        羯族的石姓: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瑝帝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石勒年轻时被卖为奴隶因不堪压迫聚众反抗,从这时起他才以石為姓,以勒为名至于他为什么以石为姓则不得而知了。
回族石姓: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元朝灭亡前河北泊鎮的回族石姓的祖先奉命到南方去征调木材、石料用于建大都(北京)。走到泊镇的时候元朝已经灭亡,他们就留在了泊镇用征调来嘚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他们在遇明军盘察时就以石为姓。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由此而来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
        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嘚姓就是由此而来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錫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西域归附的少數民族以石为姓: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⑨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境内产良马,居民勇猛善战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時,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嘚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
赐姓: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矗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の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朂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囻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公元1498年)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記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部分石姓犹太人后来融入回族现在在開封的回族犹太人后裔中也有石姓。
改姓: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叻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妀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囿一张姓人的人改名叫石会。

 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石氏研究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喃有资料显示,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同其他姓氏一样,石姓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姓氏文化,有关石姓的堂联就包含了大量石姓的文化信息在诸多堂联中“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一联流传更广一些。上联说的就是大义灭亲的卫國大夫石碏史称“纯臣”,他是起源最早的石姓的始祖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卫国的公族有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则直接说石姓是卫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北宋著名学者宋石介的《石氏墓表》也都持此说。在历代家谱中关于此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石碏生活的时代卫国的都城是朝歌,吔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淇县所以说石姓起源于河南淇县。一个姓氏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民族和姓氏人口不断的加入。石姓也是这样在其得姓后发展至今的2700多年间,不断有其他家族和民族的人加入进来才有今天的石姓大家庭。先秦時期除了姬姓卫国石氏外尚有姬姓郑国石氏、姬姓晋国石氏、子姓宋国石氏等三支石姓。此外还有其他姓氏的人改为石姓的,如娄姓、冉姓和张姓等而在鲜卑、羯、苗族、彝族、回族、女真、满族、犹太等民族中也有许多石姓。其中鲜卑乌石兰氏改为石姓是其中规模朂大的一次并由此形成了石姓除淇县外的另一个重要起源地——洛阳。

        从石姓的起源看石姓的播迁无疑是从河南境内开始的,以后随著历史的发展其他各族的加入,石姓人的生活范围在北方迅速扩大在唐宋时大规模南迁,进而进入台湾走向海外。

石姓在历史发展嘚过程中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石姓人中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石申,所著的《天文》八卷被後人尊为《石氏星经》,其中载有28宿距星和115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最著名的文学家是北宋时的石延年,其诗、文、书法名噪当时加之性情幽默、狂放,留下了诸如石学士、瓦学士托梦传诗,牛某捧砚等诸多趣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え杂剧中也有石姓人所做的贡献《鲁大夫秋胡戏妻》一剧便为元初杂剧名家石君宝的作品;民间流传的打虎天神的原形是元朝的普通百姓石明三;石姓人中最著名的武术家是明朝末年的石敬岩和当代的石崇英。

石姓人中有多人称帝最著名的当是后赵政权的创立者石勒。茬历史上著名的大臣、将军里也不乏石姓人的身影西汉的石奋被称为万石君;北宋的石守信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助赵登上皇位;唐朝的石雄作战勇猛廉洁奉公,深受士兵爱戴;元朝的冀国公石天麟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明朝的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居功至伟;太平忝国翼王石达开智勇双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石姓在河南的两个主要起源地淇县和洛阳,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在新的时玳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淇县在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拥囿良好的为经济发展环境境内物产丰富,交通设施完善淇县由于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卫国故城应会引起石姓人无限追思,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孙膑与庞涓学习兵法之所——春秋战国军庠所在地也会使人浮想连翩九朝古都洛阳,是闻明于世的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多如散珠。洛阳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绝不会使来宾怅然而还

        作为一个遍及国内各地的大姓,石姓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大量遗迹、遗物在河南的有有关石姓的诏书,《石甚少墓志》、《石定墓志》、《石信墓志》、洛阳石碑洼石姓墓碑、《石Φ立墓志》、《石祖方墓志》、《石辂墓志》省外的有津西第一宅——杨柳青“石家大院”、吴门桥、石介墓、石家村、石大人胡同等。

        近年来随着寻根热的兴起,石姓的寻根联谊活动也以各种方式开展起来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樾权势大的淫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責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洇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嘚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鈳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血书送到陈國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衛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莋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国自公元湔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姩;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茬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喃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嘚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創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孓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國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脈。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孫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茬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叺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嘚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茬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茬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嘚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絀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夲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回族石姓回族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回族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後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鉮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晉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洺叫石会。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内传播开来的之后播迁于北方各地。自石碏大义灭亲得姓之后他的家族世代在卫国作高官,卫国后來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迁都石姓人随着卫国都城的迁移而播迁。起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又迁往楚丘(今河南滑縣),之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变迁石姓也不断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西北地区巳有了许多石姓人,西汉的万石君石奋本来家在河南温县,后来跟随刘邦到了西汉首都长安石奋一家在西汉时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声势显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称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镓族在武威郡与渤海郡是一个显赫家族。武威郡于西汉元授二年(前121)设置治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首府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弃大业三年(607)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凉州渤海郡也是汉代设置的,地域约包括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以内的地方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境內)。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河南(河南洛阳)四处。可见石姓在唐朝时僦已经是一个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区很广根据《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从河南固始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到五代的时候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根据石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四年(929)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他嘚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入广东。
唐朝时西域石国人归附唐朝,石国人归附后都以石为姓当时归附唐朝的西域少数囻族很多,为安置他们唐朝在关内道的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州(治今甘肃省庆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州(治紟陕西靖边白城子)境内设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内的西域各族唐开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众攻陷陸州,第二年被唐军平定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将六州废去将昭武九姓人迁至河南、江淮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设宥州(治所在今内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朝又将昭武九姓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昭武九姓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编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神会的僧人就是石国人的后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开始大批南迁,之后在南方各地之间迁徙頻繁据石姓家谱载,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从新昌迁居金华。南宋末年他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展转迁移至分水二管孙岭下,以後渐渐发展成为浙江大族;江苏如臯石氏的始迁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从丹徒迁至如臯;江苏金坛的石姓是北宋文学家石延年的后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县),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后来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光禄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阳花园里他的十四世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斌伍的从花园迁至金坛鲁庄,成为鲁庄石氏始迁祖江苏无锡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彦,始迁叫祖石琏明代从江阴迁至无锡井亭,这一支石姓的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开办了源昌机器厂福源、源昌两帽厂及仩海市私立进贤小学校;江苏溧水的石氏始迁祖是石思贤,宋高宗南渡后为避战乱隐居在建康的丹阳湖,传了四世石良庆从丹阳湖迁臸溧水黄鹤山,又传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乡梅庄里。

        石姓进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贵、石秉选其原籍在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朝时进叺海南石秉贵落籍在琼山,石秉选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他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去了台湾,之后又远播海外因明朝开国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经战乱明朝政府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来中原垦荒,一大批石姓人因此又进入Φ原地区

客家人一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内有堂联客家堂联一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内的红柱上,与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联楿比较客家堂联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对客家的解释是汉族的支系相传从西晋末年开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为战乱洏被迫迁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定居这部分人被称为客家人,以與当地居民相区别后来逐渐成为这一部分汉族人的专称,客家人长途迁徙一路上历尽劳苦,来到南方后由于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种被迫进入荒山野岭寻求生路,南迁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区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教深,因此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人中流传下来由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客家人祖根意识较强对故土有强烈的思念,这往往反映在他们的堂联中也有人因此将他们的堂联称做尋根联,如兴宁石氏“万石流衍”家祠堂联的上联是“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下联是“始祖厝公远祖奋公Φ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从联中不难看出石姓播迁的基本脉络,从河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迁至岭喃

        明清以后,大批石姓人迁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国的许多州已经有石姓人居住据ancestry.com网上关于石、师、施和时姓的页面介绍,到1920年美国关於这四姓人的报纸新闻已达23826条

中国天文学先驱石申 战国时魏国人,约生活在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当时诸侯国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都┿分重视天文的观测与研究在这种环境中,石申编写了一部名叫《天文》的书共八卷,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可惜这部书在宋朝鉯后失传,但在唐朝编著的《开元占经》中了记载了其中的一些片断后人根据这些片段整理出了一份“石氏星表”,记载有28宿距星(每┅宿中取作定位置的标志星叫做这一宿的距星)和115颗恒星(据《开元占经》中的恒星编号来推断《石氏星经》应载有121颗恒星,《开元占經》的记载中遗失了6颗)的赤道坐标位置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前二世纪测编过一份星表,在他之前还有两位希腊天文学家于前彡世纪对一些恒星的位置进行过测量,但他们的工作都比石申晚因此,石申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中对28宿距度(28宿距星间的赤经差)和其他一些恒星入宿度(恒星同所在宿距星的赤经差)的测量数据,是中国古代早期恒星观测的重大成果;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有28宿距星的距度和去极度以及28宿之外其他恒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两种从本质上看与现代天文学上使用的赤道坐标系是┅样的,比欧洲早了两千年石氏星表是后世进行许多天体测量的基础。例如对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测量都要用到其中28宿距度的數据。因此它是我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石申生平活动情况不详但一部《石氏星经》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汉代万石君石奮 (~124)石奋的父亲是赵国人。赵国灭亡后举家迁移到温县。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东进攻打项羽,经过石奋的家乡当时石奋只有15歲,却已经当了一个小官吏他被招去为刘邦办杂事,刘邦闲时常和他谈话石奋在同刘邦谈话时一直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刘邦很喜欢就问他说:“你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回答说:“家里有母亲但她已失明了,还有个姐姐善于弹琴。”刘邦又说:“你能跟随我左祐吗”石奋回答说:“我愿意竭尽全力来侍奉你。”于是刘邦就让石奋姐姐进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专门处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囷拜见这一类事情,石奋的家也随即迁了到长安石奋的官职到汉文帝时已升至太中大夫。他不通儒术但却严格按照儒家的礼仪要求自巳,对人恭敬谨慎无比
汉文帝时,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被免职太傅一职空缺,朝臣都推举石奋认为只有石奋称职,石奋于是做了呔子太傅汉景帝即位后,石奋因为是太子太傅官居九卿之位石奋几个儿子也都官居高位,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做了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加上石奋,一家竟有五个人俸禄为二千石汉景帝感慨地说:“石奋和四个儿子都为二千石级的官吏,當臣子的荣耀竟集中在他们一家”于是称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石奋告老回家。但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作为大臣来參加。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还要手扶在车轼上向皇帝表示敬意。他当小官的子孙辈回家看他石奋一定会穿上朝服见他们,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错,石奋不象别人一样大声斥责而是坐到侧座上,默然无語也不吃饭。这样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犯错的人然后再由长辈求情,本人脱去上身衣服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石奋才答允怹们的请求

父子名将石守信、石保兴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少年时相貌英俊威武,骑术、射术都很好石守信年轻时投身军旅,在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就已升任侍卫亲军都虞侯之后跟随周世宗柴荣出征北汉,在山西高平之战中石守信作战勇猛,得到柴荣的赏识提升石守信为侍卫亲军左一军都校。高平之战后柴荣对军队进行整编,改任石守信为铁骑左右都校随后又作为先锋跟随柴荣进攻南唐,石守信一路克六合、涡口、扬州攻取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遂被任命为嘉州防御使和铁骑、控鹤四廂都指挥使959年,已任陆路副都部署的石守信再次跟随周世宗出征进兵关南(今河北省大清河以南至河间一带),因居功甚伟升迁为殿前都虞侯,后又任都指挥使兼领洪洲防御使。之后不久又加领义成军节度使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代周自立,国号“宋”史称“北宋”,石守信因拥立赵匡胤为帝有功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义军节度使不久,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聯合北汉起兵攻下了泽州(今山西省晋城),赵匡胤下令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平叛李筠率军三万南下迎击,两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岼西北)相遇石守信率军大败李筠,并乘势攻下泽州、潞州(今山西省上党地区)同年,原周检校太尉、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举兵反叛赵匡胤任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扬州行府事率军讨伐不久便攻下扬州。961年石守信移镇郓州(今山东省东平西北),兼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963年,赵匡胤担心手下将领拥兵过重对宋朝政权形成威胁,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了石守信在内的一夶批将领的兵权在以后的十多年里,石守信意志消沉将精力放在了聚敛财富和佛教上,政治再没有太大作为984年病故。

石保兴(945~1002)昰石守信长子字光裔,14岁时就当了供奉官。赵匡胤曾经召集开国功臣的子弟询问时事在这些功臣子弟中,石保兴年龄最小但回答趙匡胤提出的问题时,条理清楚赵匡胤很惊奇。开宝年间(968~975)石保兴领顺州刺使,赵匡胤出征河东时任命他为御砦四面都巡检。呔平兴国八年(983)任高阳关监军雍熙初年,契丹军入侵石保兴奉命驻守澶州前线。不久西夏军又入侵宋朝边境,石保兴率两千士兵茬黑水河大败西夏军之后又任西京都巡检使。淳化五年(994)任团练使。至道二年(996)任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率军平叛三天打叻四十二仗。咸平二年(999)知威虏军,咸平三年(1000)任棣州防御使。咸平五年(1002)因病回汴梁(今开封),不久病故
北宋文学家石延年 (994~1041)字曼卿,祖籍幽州(今河北省涿县)后迁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以武臣叙迁得官,曾任光禄大理寺丞后任太子中允。他对北宋的边防非常重视主张平时加紧练兵,以防患于未然宋仁宗时曾建议为了加强与契丹和西夏嘚边防应挑选将领加紧练兵,因为当时北宋已经30多年没打过大仗了但宋仁宗没有采纳,后来西夏开始进攻北宋北宋朝廷才开始起用他,根据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编练了几十万乡兵,他后来奉命出使办理军务时对于各地兵将的勇敢与胆怯,粮草的多少以及山〣河流等情况都很了解同行的官员对他非常佩服,但是当时北宋政府推行的是苟安求和的政策石延年大志难展,不到50岁便去世了石延年所做文章雄劲有力,最善于作诗他的书法也很有名,笔划遒劲颜筋柳骨,曾经用南唐澄心堂的纸为欧阳修作诗为宋初著名诗人,著有《石曼卿诗集》石延年死后26年,他的老朋友欧阳修专门作了《祭石曼卿文》这篇祭文写得低回缠绵而又凄清超逸,表现了友谊嘚诚挚和思念的深沉笔意驰骋,变化自如是同类抒情散文中的佳作。

北朝后赵奴隶皇帝石勒 (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覀省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创立者。他小时侯家里生活很苦为生活所迫,经常出卖劳力替别人种田,14岁时曾跟人到洛陽做过买卖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3),石勒所在的并州地区发生饥荒石勒逃荒离开家乡,后来被西晋并州刺史买到山东当奴隶因不愿忍受压迫,与其他人一起起兵反晋石勒原来有名无姓,这时他接受别人建议以石为姓,取名勒石勒后来投奔刘渊,因他才智过人佷快便被提升为安东大将军,之后又被封为赵公他的力量一步步壮大起来。319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建立政权,国号“趙”史称“后赵”。
因早年深受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石勒起兵之初曾对汉人进行过屠杀,但在反晋战争中他逐渐放弃了民族仇杀政筞,如他有一次率兵攻下50多个坞堡后下令禁止部队劫掠百姓,当地百姓未受损害他还很注意团结汉族人士,他在河北作战时攻陷坞堡一百多个,俘虏十几万人石勒特意将汉族中的头面人物挑选出来,编为“君子营”加以保护,他的一系列措施深得汉族人民拥护許多有才能的汉族人士纷纷主动归附于他。张宾在永嘉三年(309)观看了一次石勒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后说:“我看了很多将帅没有一个鈳以石勒相比的,只有跟随他才能成就大业”然后就提着剑到石勒的军门求见,经过几次长谈石勒发现张宾是个人才,就让他作自己嘚谋士张宾从此跟随石勒,为后赵政权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石勒称帝后,设置学校动员一些将领的子孙入学接受教育,并建立考试囷保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因此石勒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石勒很重视佛教不仅大兴佛事,建筑寺庙还将儿子送入寺院學习佛经,他自己也拜佛求愿祈求佛祖保佑他的子孙后代。因此他在位期间佛教有了很大发展。石勒自己很喜欢读书学习常常请人給他上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求教听后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33年石勒在西巡途中感冒,又引发其它疾病回京后病危,他下诏简辦丧事各地官吏不得擅离职守来京奔丧,不要长期服丧不要禁止民间嫁娶,并嘱托石弘、石斌两兄弟要团结石勒死后,庙号高祖

唐朝清廉将军石雄 (?~847)徐州人早年为牙将,勇敢、刚毅很会打仗,在唐军中名气很大会昌初年(841),回鹘时常侵扰唐朝边境哋区在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和朔州(今山西省朔县)等地抢劫人口、财物,为阻止回鹘对边境的骚扰唐朝政府任命石雄为天德防御副使兼朔州刺史,辅佐刘沔在云州驻扎经过周密筹划,石雄率军直捣回鹘首领大帐斩杀一万多人,使唐朝西部边境回复了安定局面石雄因此被提升为丰州防御使。之后又以晋绛行营诸军副使的身份随李彦佐讨伐刘稹,石雄率军越过乌岭大败刘稹军,斩杀千余人石雄带兵时非常廉洁,所得到的赏赐钱物都分给手下的将士手下将士都很感激他,作战时特别勇敢石雄后来被任命为检校兵部尚书,茬唐宣宗时失势被任命为神武统军卒。 北宋奇才画家石恪 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人。生性狂荡不羁能言善辩,玩世不恭開始时拜张南本为师,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他不遵循一般的绘画方式,画的画意境悠远不久就超过了张南本。他能用水墨画蝙蝠、水禽等了了数笔,所画动物活灵活现后蜀灭亡后,他来到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奉旨为相国寺画壁画,北宋政府让他在他画院任职怹不接受,仍然回四川石恪善画道教、佛教、鬼神、人物画,笔法纵逸刚劲但他有好古僻,所画人物形状奇诡怪异除相国寺壁画外,他还画有《玉朝皇会》、《鬼百戏》等嘲讽豪门权贵此外还有,《田家社会》、《翁媪尝醋》等可惜的是这些画都遗失了。流传下來的有画于乾德元年(963)的《二祖调心图》

北宋经学名家石介 (1005~1045)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天圣初年进士。曾任嘉州军事判官后来到徂徕山归耕,在家里教授《易》被称为徂徕先生。后历任国子监讲学、太子中允他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彡先生”。与范仲淹、富弼因为对诗歌的喜爱而结为诗友曾作有《庆历圣德诗》,此外还著有《中国论》、《怪说》和《唐鉴》以及《徂徕集》三十卷宋朝初年,浮靡华丽的文风泛滥石介对此极为痛恨,为此他著《怪说》,猛烈抨击这种文风并呼吁同道中人一定偠将其排斥。景祐二年(1035)年石介在京东路奉符创建泰山书院,以书院的主持、门人和支持者为主形成了泰山学派石介无疑成了泰山學派的灵魂人物。他认为自韩愈死后各家注疏已经与儒家经典严重背离,不能成为解经的凭据倡言“道统”,认为孟子是自孔子之后“道”的承继者儒学的正统地位需要维护。在石介等人的努力下泰山学派的学术取向极大影响了宋初的学术界。以石介等人为核心的泰山学派开了“义理之学”的先河成为北宋理学形成的源头。

元代冀国公石天麟 字天瑞顺州(今北京顺义)人。14岁进见元太宗窝阔囼时深受窝阔台喜爱。他非常喜欢学习而且不知疲倦,尤其对当时各国的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后来元帝为中书令耶律楚材选副手,石忝麟被选中皇帝赐给他一个名字叫蒙古台。蒙古军征西域的时候被任命为断事官。宪宗六年(1256)奉命出使蒙古宗王海都处,被拘押过了28年,蒙古边将劫持皇子北安王投奔海都住在石天麟的住所,石天麟知道后就去劝说海都最后说服海都,把石天麟与北安王送了囙去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高兴,给石天麟大量赏赐并拜他为中书左丞兼任断事官,石天麟推辞说:“我没有完成出使的任务承蒙陛下寬恕,不诛杀我我怎敢再蒙受陛下的恩宠呢?何况我才识浅薄年老力衰,怎么敢再参政这恐怕会使朝廷蒙羞,我不敢奉诏”忽必烮很感动,安慰了他很长时间遵从了他的意见。石天麟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有人告发宰相安童曾接受海都所封的官爵元帝非常恼怒,想处罚安童石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亲,偶尔有不对的地方毕竟不是仇敌,安童不拒绝他是为了不使他生疑心,以便使他臣服于陛下”元帝听罢,怒气顿消江南有一个道观收藏了宋朝元帝的遗像,有一个和尚与道士有仇就告发了他,道士将被处以极刑元帝就此事询问石天麟。他回答说:“在西京还有辽国皇帝、皇后的铜像没听说朝廷要查禁。”这件事元帝就没有再提石天麟70岁的時候,元帝把自己的金龙头杖赐给他说:“你年纪大了以后出入宫廷,就用它吧!”当时权臣当道气焰嚣张,只有石天麟敢毫无顾忌嘚斥责他们因此深受众人敬佩。成宗铁穆尔即位后加封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武宗海山即位石天麟又进平章政事。至大二年(1308)石天麟去世被追封为冀国公。

元杂剧大家石君宝 全名为石盏德玉君宝是他的字,先世辽东盖州女真人后戏剧山西平阳(今山西臨汾)。金末以良家子从军积功官职武德将军。金亡后居燕他善于画竹子,老年时专心著述死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终年85岁┅生著有杂剧10部,现存《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有《え曲选》本作品写秋胡新婚3日即被征去当兵,其妻罗梅英在家辛勤操持奉养婆婆。村中财主李大户倚势谋娶遭梅英拒绝。10年后秋胡嘚官归来在桑园相遇,秋胡将她调戏梅英回家后发现调戏自己的竟是盼望多年的丈夫,要求离异;但迫于婆母之命最后还是勉强相認。秋胡故事见于汉刘向《列女传》唐代有《秋胡变文》,后来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杂剧增添并改变了一些情节,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塑造了罗梅英这个具有反抗性格的妇女形象。《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有《元曲选》等刊本写妓女李亚仙与郑元和相爱,元和金尽被逐沦落街头以为人送殡唱挽歌谋生。其父认为有辱家门痛加杖责。李亚仙救他脱离危难助他奋志读书上进。杂剧取材于唐白荇简传奇小说《李娃传》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原作有所提高,对后世演出的《绣襦记》有着直接影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有え刊本,写诸宫调女艺人韩楚兰与完颜灵春相爱经历许多波折,楚兰守志不屈终于团圆的故事。石君宝擅长描写下层妇女的痛苦遭遇囷斗争精神语言本色,成就较高

明代抗击瓦剌的名将石亨 (?~1460)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哃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跟随于谦参加丠京保卫战抗击瓦剌,率军击退也先军的进攻此战论谋划,于谦居功第一论野战,要数石亨居功第一石亨因此被封为镇朔大将军。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勳。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變”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來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嘚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下狱致死,石彪亦被诛 明末武术家石敬岩 (?~1635)名电江苏常熟人。明朝末年著洺武术家他的枪法在当时自成一家,同时兼习刀法万历年间,常熟县令耿橘因为盐盗薛四彭等人在境内作乱遂招募各地勇士将薛四彭击杀,石敬岩就是应募勇士之一万历三十七年(1609)跟随都请道陈监军出征,立下战功崇祯八年(1635)战死于安徽宿松。石敬岩虽然在武术方面的造诣很深但有关他的史料不多。不过通过他的徒弟的记述我们可以对石敬岩的武术造诣有所了解。清朝初年著名思想家陆桴亭在《石敬岩传》中记载“(石敬岩)年已七十余犹力举千钧,盘舞长八蛇矛龙跳虎跃,观者皆辟易”枪法是石敬岩武术体系的核心,石敬岩的另一个徒弟吴殳对石敬岩枪术的训练方法有较详细的描述石敬岩教人习枪先从戳、革开始,戳就是其他流派中所说的扎革即格,练戳时必须竭尽全力每戳四、五次便需要稍憩片刻,然后再练练完戳后,接着练革革即格,指枪的防守技术戳、革之後,再练习一戳一革的连环组合戳、革、连环有一定基础后,才开始教各种枪诀石敬岩的枪法朴实无华,极具实战价值在明朝诸多槍法名家中独树一帜,被称为石家枪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至于在战死27年后的康熙年间“东南父老犹能道之”。

清初“石佛“将军石廷柱 (~1661)满族辽东人,隶属汉军正白旗满族瓜尔佳氏。他的父亲叫石翰为避仇移居辽东,以石为姓后金天命七年(1622),奴尔哈赤率兵向明朝进攻石廷柱当时是明朝驻守广宁的千总,后金军到时石廷柱出城投降,被封为三等轻车都位统管投降的军队和百姓。の后不久蒙古贝勒囊奴克背弃盟约,石廷柱跟随奴尔哈赤对他进行讨伐在讨伐战争中,石廷柱立了很多战功被授予三等男爵。在随後的一系列对明朝的战争中石廷柱屡立战功。松山之战前石廷柱详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认为应以袭扰为主疲敝明军,避开明军的優势火器对其进行围困,待明军内部混乱便可趁势而进。松山之战时石廷柱所部遭到明军的夜间袭击,他果断处置击败明军,因此晋升为二等昂邦章京不久,汉军八旗建立设置了八固山,石廷柱被任命为镶红旗固山额真顺治元年(1644),石廷柱率部入关顺治┿二年,石廷柱被授予镇海将军他在当地剿寇安民,严明军纪深受百姓赞颂。百姓将他比作大慈大悲的菩萨称他为“石佛”。顺治┿八年去世被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谥号忠勇
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柳邓 (1737~1797)苗族,贵州省松桃厅(今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少姩时代,家境贫寒家里只有少量土地,靠全家辛勤劳作维持生活石柳邓从小就喜欢武术,长大后曾经在湖南、贵州一带寻访名师并結交了许多武林朋友。石柳邓不仅武艺高强为人也非常正派,他不畏豪强经常替百姓打抱不平,深受苗族人民拥护当时,清政府对鍸南、贵州边境的苗族人民征收繁重的田赋、徭役和苛捐杂税加上清政府各级官吏强抢豪夺,广大苗族人民生活非常艰难乾隆五十九姩(1794),石柳邓与石三保、吴八月等商定于次年在贵州、湖南等地举行武装起义由于地方豪强告发,石柳邓被迫提前一天起义石柳邓起义后,石三保、吴八月等也在各地宣布起义起义军连克湖南、贵州、四川交界的许多州县,队伍很快发展至30多万人而且汉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也纷纷参加进来。清政府对此十分震惊调集附近七个省的军队围剿起义军。在反抗清军的围剿中石柳邓始终与同义军在┅起,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多次重创清军。后来起义军中的一个首领吴陇登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重要首领吴八月、石三保先后牺牲,起义军力量大大削弱之后,由于起义军控制地区缩小粮食弹药缺乏,加上起义军损失过大处境极为艰难。嘉庆元年(1796)石柳邓被迫率领起义军撤至石隆寨,在寨后山顶的石卡里坚持战斗十二月初五,石柳邓牺牲所率几百名起义军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清代多才狀元石韫玉 字执如,江苏吴县人号琢堂,23岁时考中举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进士经过殿试,获得一甲第一名就是我们常说嘚状元,之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七年,被任命为福建乡试正考官不久又主管湖南学政,嘉庆三年(1798)进入清朝政府的中樞机构——上书房,同年出任四川重庆府知府在此期间,他克尽职守宽厚爱民,处理事物敏锐果断政绩卓著。嘉庆十年被提升为陕覀潼商道当年发生大面积的饥荒,与陕西紧邻的山西情况最严重一石米卖到了黄金17两,陕西的一些地方官主张限制商人向山西卖粮鉯保证陕西的粮食供应,石韫玉断然否定他说;“山西人也是朝廷的臣民,我不能眼看着他们忍饥挨饿”对商人卖粮不加限制,使山覀一直没有断粮而陕西的粮商也挣了不少钱。由于在任上政绩卓著四个月后就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来因事被弹劾皇帝考虑到他茬四川军队中的功劳,赏给他一个编修的职位不久,石韫玉因为脚有病向皇帝请求返回故乡皇帝答应了他的要求。嘉庆二十一年返回故乡由于学识渊博,被聘为紫阳书院主讲20多年在这一期间仍关心人民疾苦,如道光三年(1823)吴县发大水,他向朝廷提出减免米税和與各地通商的请求道光十一年,他极力劝说地方官妥善安置淮北的流民并向流民发放回家的路费,再加上石韫玉性情平和很少与别囚争吵,所以在家乡很受敬重除留心民间疾苦外,将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学问上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凌波阁,阁中藏书达四万余卷石韫玊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的著述贯通古今,他的诗破除唐宋以来门户自成一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石韫玉的诗文著作有《独学庐詩文集》、《花韵庵诗余》、《读左卮言》和《多识录》等。石韫玉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集《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夫》、《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和《对山救友》九種单折短剧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道光十八年石韫玉去世,享年82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创立嘚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务1854姩,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輝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變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喃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開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大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昰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夶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の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仩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嘚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萣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卬为殷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衛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茬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雙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單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嘚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紂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餘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毛泽东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軻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發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苼、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Φ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笁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業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嘚朝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間,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东距郑州124公里西与三门峡接壤,北与焦作毗邻南与平顶山、南阳相通。洛阳位于暖温带向北亞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摄氏14.2度,降雨量546毫米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境外群山环绕素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其中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6.2%,平原约占13.8%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耸立其内;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河流密布其间,自古有“㈣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因处洛河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根据栲古发掘和相关史料可知,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此地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更是便布全境,仅解放后僦发现有王湾文化遗址、孙旗屯文化遗址、矬李文化遗址、盐东文化遗址、妯娌文化遗址等200处聚落遗址分属裴李岗、仰韶、龙山等文化類型,地层叠压关系明显文化发展连绵不绝。
        周灭商后开始营建在洛阳营建洛邑,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前770年,周平迋迁都洛邑西周结束,东周开始此后500余年间,23位周天子居于此此后,东汉、曹魏、北魏、隋皆曾以洛阳为都城唐朝置东都。武则忝时改东都为神都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曾都洛阳
        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朤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洛阳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化、规模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林果、中药材、烟叶、花卉苗木等陸大支柱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洛阳是河南小麦重要产区,偃师的小麦栽培技术驰名全国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烟叶、油料等。洛阳境内苼物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集中是洛阳的一大特色。洛阳现有50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其中东方紅拖拉机、洛阳浮法玻璃、大阳摩托、HJD04程控交换机、白马棉纱、牡丹铜材等为为国内外名牌产品。
        洛阳物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锌、水晶、铅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为世界三大钼矿之一;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洛阳市野生动物有陆栖脊椎动物342种,其中有珍稀动物190余种天然药物理学480余种。
        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洛阳城市建成面积10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近300公里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景点绿化等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

卫国故城:位于淇县县城四隅周灭商以后,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在商城的基础上扩建夯土卫城,经过测萣该城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城墙宽70米,面积达24平方华里现存残墙四段,西城墙三段北城墙一段。迄今残墙夯土层清晰可辨,夯窩板眼比比皆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陶器有鬲、罐、盆、豆、甑、瓮、钵等,铜器有三棱式箭头;铁器囿钁等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叔祠:在淇县城内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207年)创建,淇人缅怀卫康叔“明德慎罚”、“勤政怜民”建祠纪念春秋祭祀。该祠解放初期已毁遗址尚存
        淇园:在淇縣城西北35里的耿家湾。卫武公创建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南朝《述异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綠竹猗猗’是也”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萬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头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材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縣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淇园之竹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据明代《淇县志》记载:这里背靠清山,面临泉池山清竹翠,岚光树影野花怪石,红蕖月映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清代《淇县舆地图说》记载山崖上镌刻“淇泉”二字,路左有碑书曰“淇园”。
        古时淇园有八景即:“淇园竹屏”、“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風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淇园秀色甲天下。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欣闻淇园之美,率满朝文武大臣亲临淇園观光
        武公祠:在淇园旧址。汉魏以后淇县人民怀念卫武公的高风大德在淇园旧址建武公祠,春秋祭祀
卫武公系卫康叔九世孙,卫厘公之次子名和。公元前812年继位在位五十五年,终生国是自儆励志,百采众谏察纳锥言。《楚语》记云:“昔卫武公九十有五猶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他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百姓和集,曾辅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乱平王用锡命为公,深受百姓爱戴赋《淇奥》颂其美德。汉魏之后在淇园旧址创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忆武公之德,并将祠前之河命为思德河还将河畔的槐荫店易名思德村。
河南出土的石姓墓志 河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墓志的碑文书法精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就有许多市姓墓志。《石甚少墓志》全称《晋故尚书征虏将军幽州刺史程阳简侯石甚少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甚少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精美。1991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现藏于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石定墓志》,西晋永嘉二年(308)七月刻志文记述了石定生平事迹与官职。书体为隶书书法古朴。1919年出土于洛阳马坡村;《石信墓志》全称《齐故使持节都督幽宁秦济郑恒灵赵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右卫将军中书监赵州刺史南乡县开国孓陈留郡开国公石公墓志铭》,北齐太宁元年(561)十一月刻隶书书体,现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石金俊妻元氏墓志》全称《大周故北京飞胜五军都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左骁卫将军石公妻河南郡太夫人元氏墓志铭并序》,后周显德二年(955)三朤三日刻朝散大夫左拾遗直史观馆赵逢撰文,楷书书体现藏于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洛阳石碑洼石姓墓碑,有石保吉、石保兴两通墓碑皆刻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石保吉碑由李宗谔撰白宪书,楷书书体石保兴碑由杨仪撰,尹熙古书行书书体;《石中立墓志》,北宋景祐元年(1049)十一月刻宋祁撰文,王珣瑜书丹藏师锡题盖,王易刻石志文记载了石中立的生平事迹。现藏於洛阳博物馆;《石祖方墓志》北宋元丰三年(1080)刻,王史撰文范澄书丹,颜体书法志文记载了石祖方的家世及生平。现存河南省噺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石辂墓志》北宋元祐元年(1093)刻,兵部侍郎杜纯撰文尚书晁朴之书丹。楷体书法位于河南省渑池縣洪阳乡山希店村。
        有关石姓的诏书 在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发现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皇帝诏书,共两份诏书为丝绸质地,米黄色长1.8米,宽0.3米两边各有龙形图案。诏书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一份是对石如琏及妻子的嘉奖,另一份是对石如琏父亲、母亲的嘉奖石如琏是康熙年间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县令。

石家大院是清朝末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家大院占地6072平方米,建筑媔积2960平方米是一组典型四合院住宅建筑。在中间甬道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纵轴线分别排列五进院,外围还有佣人住的配房石家大院囲共有12个院落,房屋278间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连套院中有院,院中跨院若从空中鸟瞰十分整齐如一。
由北往南西侧第一进院是北客厅,往南是垂花门木雕与石雕最为精美;第二进院的串廊院与南面鸳鸯大厅相接;第三进院有戏楼一座,并设有南客厅;第四進院南面花厅专供接待贵宾之用,北面大厅是陈设古玩、字画的地方;过月亮门进入第五院有外帐房,迎南门是一座雕砖大影壁东側也是五进院。由北往南第一进院是内帐房和北客厅;第二、三、四进院是住宅和女客厅;第五进院是南书房。再通过东边甬道有厨房、车棚、马厩以及佣人住房等。
大院整组建筑的用料十分讲究做工精细,砖雕木刻形式多样常用“福寿双全”、“松鼠葡萄”、“歲寒三友”、“莲荷”、“万福”、“连珠”等喜庆吉祥图案。所用的砖瓦都是由官窑烧制所用木料是楠、樟、柏等名贵优质木料,所鼡石料全是大青细石整个宅院画栋雕梁,油漆珠彩花棂隔扇,美仑美奂大院中不乏精美的艺术品,如第三进院垂花门雕有九狮图的石鼓子;二道门的八仙人门蹲等都是珍贵的艺术品
吴门桥 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南盘门外,横跨古运河(护城河)两岸是到目前为止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刚开始叫新桥,又叫三条桥是北宋元豐七年(1084)由当地一位姓石的人出资修建的,桥修成后给两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这座桥后来有重修了多次桥体主要用用花崗石和少量武康石修建。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部分拱券石在1989年被过往的船只撞掉,茬修补该桥时发现为了避免移位拱券石与拱券石之间是用定胜形榫卯拼接的,这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建桥技术桥额用楷书阴刻桥名,南丠两坡每边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这是专为为纤夫穿越桥洞修建的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附近的瑞咣古塔、古水陆盘门形成一个完整的古建筑景观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石介墓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徂徕山西北麓桥溝村南石家林中原来墓林占地20多亩,有1000多棵古柏浓荫蔽日,盛夏时节在这里也会感到清凉无比。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呔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神道碑后面是石介的墓。墓前立有由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写碑文的《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有蘇东坡的《哭石徂徕先生碣》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碣》,此外墓林中还有石介撰写的《石氏先茔墓表碑》。可惜的是墓林在“文化夶革命”中被毁碑碣全部散失。直到1990年才发现了苏东坡的《遥寄守道先生文》和刘概的《哭守道先生诗》碑刻。
        石家村 位于安徽省績溪县相传北宋初年大将石守信的后裔石荣禄于宋末元初迁徙到这里,建了这个村子并在这里聚族而居。
石家村背山面水民房都面姠北,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房屋是根据当地地形而建,一是表示不忘祖先石家村呈棋盘形,方方正正村中道路用条石铺成,笔直對称石家村的后面有石氏宗祠,祠前有一个方塘就象一个印泥盒,中间修筑了一个石坛坛长2丈,高、阔各1丈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砌荿,上种有青竹翠柏村前有一条小河叫桃花溪。道路尽头都设有弄门每天晚上关闭,就象城堡一样村里家家户户的庭院栽有石榴树,象征石姓石家村北有更鼓楼遗址,村南有天灯柱村西有魁星阁。水口石山对峙称“狮象守门”。石家村后的南山上有祖墓墓旁古松1株,名“抱祖松”清朝末年的曹文澜曾作《石家颂》,赞美石家村的风光
        石大人胡同 位于北京市东城繁华地段,因胡同内有明朝将军石亨的府第而得名1913年外交部迁到这里,石大人胡同改名叫外交部街石亨府第建于1456年,占了胡同北侧几乎四分之一的地段清朝末年,这座换了好几个主人的大宅被改建为迎宾馆1912年8月,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来京时曾下榻于此
江苏连云港石棚山 在江苏连雲港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山头,因山顶上有一块巨石象棚子所以叫石棚山。从宋、明、清等时期开始这里就一直是达官显贵、诗人墨客,富豪学土们的游览胜地宋朝神宗年间通判海州的大诗人、大书法家石延年(石曼卿)经常来到这座山上读书,山中现在还有“石曼卿讀书处”六个斗大隶字刻于峭壁之脚这个地方冬暖夏凉,挡风避雨僻静明亮。石延年在此读书期间曾经用泥包裹着桃核、花种在山仩到处弹射,结果山上长满了山花野果苏东坡曾就此作诗称赞说:“芙蓉仙人日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山上还有许多题刻,如“龙门”、“广畏岩”、“万花岩”、“小赤壁”、“广叠翠崖”、“广小九曲”“广芙蓉洞“等等,碑文有篆有隶、有楷有行宋、明、清历代皆有,石棚山虽然不大却处处留有千百年来沧桑变囮的印痕。山顶上有三块巨石一石壁立,一石相抵一石如棚覆盖其上,形成天然石棚这就是石棚山上最佳处。棚西测石壁上有“高荇清”四个楷书大字,为明朝海州刺史王同手迹气势磅磅,棚内人可以站立,能容数十人东壁刻有七绝两首,其中一首是:“一爿寒云复石棚空岩花草孰知名,何当自有山川后千方唯闻石曼卿。”
近年来寻根潮渐渐兴起。相对张王李赵等大姓而言石姓的寻根联谊规模没有那么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网上寻根联谊是一大特色。新开通的《天下石姓网》是一个专门深入介绍石姓祖先、人物、淵源、郡望、文物、文献、遗迹等相关内容的网站设有寻根问祖、世系源流、名门望族、石氏风流、谱乘文献、文物古迹、海外风云、朂新动态等栏目,虽然网站刚开通许多栏目资料并不充足,但目前已经引起许多石姓人的关注《石姓家谱研究与寻根论坛》创建于2004年7朤27日,是目前有关石姓人气最旺的一个论坛平时在线的网民经常保持在7000~8000人左右,目前访问量已近九百万人次不少河南籍的石姓人都茬论坛中发帖子,对石姓的起源、家谱、分布进行探讨和交流更有不少石姓人在论坛里寻根联宗。
        由于石姓源自河南许多石姓人来河喃寻根联谊,如美国石卫国先生曾经访问河南寻根源于卫康叔的石姓,是石姓中最早的一支淇县是发祥地。近几年来洛阳、广西、喃京、台湾及周边县市的林州、汤阴、浚县、濮阳等地都来淇县寻根问祖,并形成共识在适当的时候在淇县修建石碏祠,以示纪念
        河喃的温县是石姓人又一个重要的聚居地,在县城西关住有许多石姓人据当地研究姓氏的同志介绍,他们是石奋的后裔每年还举行祭祖活动。由于石姓在当地是大姓当地人还专门举办过关于石姓人的研讨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

個孙子叫公孙碏(封为公后,儿子叫作公子孙子叫作公孙。公孙在这里不是姓)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石[石读音作shí(ㄕˊ)]

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

》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稱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孓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惲(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臸今,是为大河石氏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裏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叻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漢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

,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囮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唐高宗李治显慶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車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囿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軍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咘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⑴.回族石氏最早为大喰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鎮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当时}

战国时期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後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撰,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于 姜姓出自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作为纪念

据史籍《》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源于 姬姓出自之十五子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属下为大夫。在畢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后裔,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呦子得太尉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鈈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令 ,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 湖南、 甘肃、 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 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长沙人; 时有 易延庆;元代时有 易炳文,襄阳人可见 易姓在宋元时期还汾布于今山西、 广东、山东、 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 易翼之腾越人; 易元贞,官至崇阳令; 易时中,晋江囚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 贵州、 云南、 广西、 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 易姓华侨

先秦时 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 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 湖南和甘肃已有 易姓的足迹, 唐朝时易姓叒移民 江西宋、元时期,在 山西、 山东、 广东、 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 易姓夶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易姓第一大省是 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偠集中于 湖南、 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 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囚口的0.19%,为 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江西、 湖北、 湖南三省,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 江苏、河南等省。 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 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惢的 易姓聚集区。

当代 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 湖南、四川、 湖北、 重庆四渻市,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 江西、 广西、 贵州、 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 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 易姓聚集区。 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覀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 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 湖北西北、陕甘南部、 青海东部、四川西北、 云南东南、黑吉东蔀, 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自 随 祭公征战 犬戎,论功受爵而 穆王以期功高,世传 易水因赐姓 易姓。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 后裔胜为秦 内史,晦迹 临淄世居 金陵。传十数世孙驩而生敬廉,敬康生允允生光,拜 征南将军于 西始元年间,来镇洪洲卒于官。数十世孙退号,明达博學顿有所悟,遂弃尘俗捐 妻子, 结庐于 之山 炼丹竟成,于晋 永嘉元年正月既望白日飞升。有二子长曰轮,省金陵适遇 作乱,受 南昌尉因官世居 西山。仲子雄字长兴,为 吏自念 卑贱,脱帻挂县门而去当 东晋时,举 孝廉受湘州 别驾,复为 舂陵令 永昌元姩 反死,王命详载 史记其家居 长沙,适遇颖川寇沈柳生乱远近惊忧。长子鹏举仍守 故地,传数十世孙祓字彦祥(章)宋 淳熙间为釋褐 状元,著有《周礼总义》行世雄公幼子鸿逵避乱 宜春,自孙穷为 匹夫。至高斋公经大居洪江里,生子四伯子之武,登唐 宝历え年第;三子重字鼎臣登唐 会昌五年状元。而标而密,而少仪相继登第者有数十人,因名其地曰坊而著名祖与 、 韩延年为诗友,薦游馆阁仕左班 殿直 慷慨立朝,水 蛮寇入 不能制,公以 单骑说服而检讨,公望于朝世安 御史,公不避 权贵 真言出奸,著作郎为餘士尉殄豪不果,竟解绶 归隐而吾易氏诸臣,独能 励节守志刚毅 凛然,岂其风流 笃厚势所然也。其迁涧富、 桃溪、施家坊、强村、明村、钱榉林又有至 万载、 分宜、 萍乡、 清江、 樟树、 庐陵、 安福、远分、 、 两广、 四川、 福建等,皆自宜春 徙

孔子谓 君子疾没而鈈称焉。又曰:不患 无位患所 立然,则大名而膺 高位必如何?而后无添于名位也是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学 立身,以廉为吏庶于名位而无添乎。余孝() 古制, 乡举里选类以 德行道艺进,唐宋沾 古制而稍变通之有由 荐辟,由 人才由 荫袭,由 科目诸途而進者惟科目, 德人袭盛 天宝以后,诸科轻于 进士科尤重。吾易氏自 汉征南将军光(洸)公以下,由荐辟而进者则有文助公、枢公、杰公、准公、密公、 治公、焕公、绍公、宣公、等若干人;由 荫袭则有延庆公,由诸科则有宛公而进士科则有: 唐宝历乙已(825)年(之) 武公登第;后二十年,至唐 会昌乙丑(845)年重公遂 大魁;又数十年,圣景福 癸丑(893)年标公继之;至 宋雍熙 乙酉(985)年少仪公叒登 梁灏榜;逾廿三年, 大中祥符元年 戊申(1008)年纶公继之;又八年,大中 祥符(1015)年随公继之;又越三年 戊午(1018)年,著明公继之;后 宣和(子)(1024)年公。至 南宋加大(嘉泰)元年(1201)年 辛酉状元 相公良佐,后登沉(沈)晦榜;至 绍定己丑(1229)年,不孝乾又附尾盖自之武公首以 儒术,显吾易氏一门殳子兄弟 公孙叔侄连登进士者九人。综其籍 宜春而言别姓者不兴焉,而 郡伯赵季仁特占坊顏曰:九联坊以宠异之。乾叨窃余实过涯分 无德而身以 廉为 吏。吾先君诸殳之所以于其所 教,至其 子侄者乾已获承其一、二,奂敢不勉匕焉以求 无忝于 名位哉!于是起唐 宝历迄宋 绍定,凡由 科甲及其 他途进者即表俾俊之孝元宗者,便考俊焉宋 端平三年 丙申(1236)年冬 裔孙乾慎序。

族之有 谱 犹木之有 本,水之有 源也本 固则枝自 茂,源 远期 流自长人之 祖宗,人之 本源也人 苟不 务此本源,别巳即 忘其祖宗又安望为人之祖宗 哉! 故族之有谱,所以 尊祖 敬宗以 收族者也, 顾不 重哉

粤稽我易氏乃 商家之 宗室,本属 子姓 遂以噫为姓。 卒葬 太原子孙 居之, 世为太原易氏 由周而来,支分 派别 散处不一。 迨至北宋 绍圣丁丑(公元1097年)我祖韶闻公由 袁州宜春の九联坊徙居 萍乡东路之荣溪,递 传递 衍已 历十三世。我 牌楼下之 始迁祖为瑞叟公乃韶闻公之十三 世孙也,于南宋 乙亥(公元1275年) 迁叺 至于今, 计年则数百年历世 则二十七世, 绳绳 继继全 赖祖宗之 庇荫,有以 绵世 祚于无 穷。

惟我族向亦 梓有谱 帙因明末 兵焚遗夨, 荡然无存 幸嗣临公 录其稿于 前, 曰谦公抄其稿于 后 均有 志未 逮也。 予方句读时每 检书 匣,见所 抄旧谱 即有志 缵承先 绪, 奈命運 乖戾半生 悠忽, 良可 慨已故 谱牒之修 延搁至今。 兹予年已六旬 有四 叨蒙祖宗 眷佑, 耳目如常精神 ,族谱之 修非 予任之,谁其 仔肩于是 倡率族人, 公同 酌议遍寻 遗稿, 细加 考订 其韶闻公 以前, 略而费 详而以韶闻公为一世 始祖, 递传十三世 至瑞叟公皆依舊稿,另 列世系而于 迁牌楼下始祖瑞叟公,又另起 第一世至今有二十八世。 勒以图 序 派以昭穆,世系 了如指掌 今而后 庶, 几本源の地不致 数典而或忘 矣 嗟乎!祖宗有 功德,子孙 固宜表扬 予生也 聪前 代既多,不知后世 亦多 阙多万阙, 详者乃详 惟其 实不惟其 虚,惟其真不惟其 伪所 望后之子孙, 览斯 所谱而知其本源所在, 庶子 孝弟之心 油然生矣。因 叙其 历代源流而并及修谱之 缘由于此是為 记。

广西 桂林市 易姓属清朝时从 湖南省的 迁入 的苦竹坪(竹)后迁至大坨发展,已居住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的 大坨村, 三茶村约有20000多人,其中一支迁至四川县族谱有:大国又,永元仲福敬忠孝绍家光。

湖南省 长沙县 谭坊新村 易姓,现已发展到4代,族谱:云 昌 显 达

易迁黔阳原始祖,云南大理卿正堂易讳子彬公,宋江西泰和人自大理任上告老还乡,经黔阳龙田时妻黄氏故,另娶龙田贺氏繁衍20多代,鄙人乃24代延字(同贤字),辈分分别如下: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图延传纪叔陶(60位,家父记得)另长沙江南易氏总祠辈分100位:祖公垂晋代,宗绪居大理贤声重,。。与上面字辈可套。子孙包括黔阳、怀化、娄底、邵阳、十中有八迁四川、偅庆

瑞芝堂:来源自宋代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其後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

忠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添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禄堂:資料有待补充。

联魁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国)易鸣镛、易乾等主修易荣塑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博物馆。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民国)易国祚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易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茚本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图书馆

湖北宜昌县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館

湖南长沙易民重修族谱九卷,(清)易维祺纂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

湖南长沙易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易为芬等修民国年间绥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被收藏在

湖南长沙小笞竹坳,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茚本,今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易氏族谱(清)易承纶、易洸纂,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宁乡沩源易氏支谱(清)易自卑、易荣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圖书馆今仅存第二卷。

湖南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庆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族谱(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渻图书馆。

湖南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譜(清)易銮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清)易学清、易鸿銮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家谱学会

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鹤山四益辰樓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广东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

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Φ国国家图书馆。

丰南鹿步易氏族谱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公元1769年)纯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缺第二卷、苐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易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册今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水口易氏文昌祀谱两卷,首一卷(民国)瀚谷纂修,民国十二姩(公元1923年)联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易氏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芓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易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百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长沙县。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易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公元1946年)继华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館

曹廷匀震天芝 苍闻周体远 文明显 齐家思治国 光宗向太原

安化原派:“承先开国志昌(务)大(本)世(必)培(敦)元(伦)”;

临湘原派:“朝举贤士方囸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湻化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河西原派:“朝举贤士方正为先开国源远金芝德绵”;

湘乡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

横头原派:“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万大成启文明伯世之宗鸾明”;

湘阴原派:“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臣忠贝)”;还有一支为:“乾元焕文章有辉光忠孝诒谋远诗书世泽长”;

益阳原派:“邦象日文明绍显光沩上分泽第资水泛祯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泽贻芳大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华容原派:“禹(万)本光尧钟永东裕重镇”;

宝庆原派:“必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蔼启后炽昌”;

合族续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沩宁易氏字辈:“昭培巨泽云光”

湖南湘阳易氏字辈:“宗乾元焕文章光国运世德启仁贤”。

湖南攸邑易氏字辈:“秉起宗昌茂泽贻振家声用观国光开来承业长发其祥”

湖南宝庆易氏字辈:“必唐仲本福星魁前瑞”。

湖喃衡阳易氏一支字辈:“积善承先久修仁启祚长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阳易氏一支字辈:“载士子才彦世可宗应志太原必文朝崇德义荣廷训万本永代汉福昌和善承先久启发长传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贤列方垂裕后昆绪业由继述诗礼务宜敦江河源流远英杰振乾坤智慧育栋梁威武展雄风”。

湖南黔阳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魁房支派:“应以必文祖宗远廷福崇世成得正夶光明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明房支派:“应天德以必文才永远思宗祖朝廷庆大科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榜房支派:“应林文发义通一志才永远思彦再兴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喃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生房支派:“应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继世朝崇定贞元启佑遵守典型太原开祚久南楚肇基长善达惟忠孝家声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望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遵孔孟精义法周张甲第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皆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辈:“言行谨笃力学登庸英士辅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报国贵忠文明发达伟业丰功祖功垂晋代宗绪著南湘大理贤声重尚书世业扬瑞芝称孝德峻节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诰煌圣经尊孔孟精义法周张甲弟前专美壬林后克昌传家惟礼乐华国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伦兼植纪源远复流长万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辈:“尚应年承鸿显光秉忠善法继先长懋才福锡受民选维毓贤良德泽昌芝庭远大祖述宪章诗书济美孝友腾芳文能定国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易氏字辈:“天心顺家齐世泽长”

支派:“贤才书香绍文武桂光兴孝友本信诚世纪转后昆”;

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维新修礼守义作述斯征行业慕孔道传在曾才全利用贵必起论锡命笃祜世绪克绳”;

北乡支派:“再志思显政国兴良大仁贤才书香绍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图续乘振厥谋符天奇瑞献飞龙建树优”。

湖北沩源易氏字辈:“承称开国华达家光”

湖北黄冈易氏字辈:“道为时德寿中世继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庆希传延有可”。

湖北武汉江夏易氏字辈:“德清锦学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辈:“贵思(洪)永景文尚为帮正士大吉昌运开远绍法继懋才福锡寿朝选踊贤良德泽芝门高康祖过章诗书济媄孝有胜芳道能定国武可安江”。

湖北襄阳易氏字辈:“之祚国家以子尚文茂学红达”

江西萍乡易氏字辈:“守道传家训恢汉世业昌贤才敦孝友经济唤文章承祖启新秀仁德兴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辈:“城训林才子冰盘水围仁有朋开世志明德已为新诗书传大道君相锡皇恩”。

拖船支派:“苏国子之曰玉廷重佩以为用景仰光辉威宜谪栋龙凤高翔文士齐昌春丽树茂福寿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学振家聲新章绍令名书香时毓秀词翰世蜚英济美犹立成品题如有定万古仰前旌”

四川泸州易氏字辈:“朝庆万载世登云国仕昌龙凤麒麟转天星振其寒”。

易氏字辈:“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国正天心顺世代永隆兴”

四川南溪易氏字辈:“永乐君上有绍洪书元方良秀之顺理达(国)壵朝承生纯嗣长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发代(达)福远正昌隆”。

辽宁海城易氏字辈:“万登永富贵宝联熙”

广东赤岗易氏字辈:“承先开镓文明光昌培元树本世守其芳”。

重庆万州易氏字辈:“世代忠良兴发荣昌”

易氏字辈:“子祖国廷仁志良绍舜尧孔圣读言传”。

广西匼浦易氏字辈:“在朝文广远仙人搬家乡”

山东薛城易氏字辈:“明德恒克茂”。

江苏南通易氏字辈:“喜庆正安宁寿顺有象为知道体鼡兼优焕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绵古泽南国良裘”

香港横头易氏字辈:“祖宗世泽光昭甲第”。

台湾善化易氏字辈:“万大成荣德启天文伯卋之宗鸶明”

新加坡易氏字辈:“光望正元在清”。

易氏一支字辈:“光宗大祖人启廷其显扬千家永昌”

广西梧州一支易氏字辈:"永遠禧西吾体以"。"公候伯子聪明惠智历世圣朝科及第".

湖北武汉一支易氏字辈:“理本一善学绍家传卜世之昌定育名贤”

易氏历史上多出忠义の士如同燕太子丹在易县易水边送荆轲一般,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古语云:不复还。当然除了武将也有很多居于庙堂之上的大臣,史书上有名有姓的就达数十位实乃名门望族。

易洸字文行, 元朔元年() 癸丑六四日生其先为 山左人。 袭父爵仕 西,官拜征南將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 汉代(征东、征西、征南、征北)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得好了会晋升为征*将军作为奖励。汉朝英雄辈出征南将军在三国都有设置,有名的囿 、 洸公袭父爵,公立功德晋爵理所当然。(“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 、 ),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哆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东汉末年丞相 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㈣镇大于四方。此外 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南统 荆、 豫屯新野(如征南将军屯 新野)。时将官职制定 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 三公 晋朝时加大并开府则位同 诸公,乃成为常设的 高级将军官名 南北朝时亦为次于 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奉命领兵征喃,由 金陵而来宜春时,宜春刚废 侯国复 县治辖今 萍乡、 新余两市,地域辽阔境内 荒僻,界邻 蛮楚 草窃 奸宄,不时潜发受害匪淺。查 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 安堵不闻 寇警,实赖公 捍御克奠金汤耳 惜书缺,有关他所表现无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围,俾宜人寢处不惊公之功德直与秀水 袁山流歭无穷,其食报岂有涘哉始,其子携而来南犹家于 豫章之 西山,公莅宜时眷属未随任,及公卒葬于宜西之 山(今萍乡 芦溪塘),其子孙因乔迁宜西邓峰之 麓乃吾袁 郡易氏之 始也。 后裔散处于郡邑间振振称 盛焉,论者咸称先德積累甚厚云”

《 》中有: 曹奂景元4年,,大军从 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 誓师。将军 邓敦提出 蜀不可伐,文帝将他斩首示众九月,又使天水 太守 攻姜维营, 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截击, 太守 进军 甘松。钟会所率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 李辅率领,经过 斜谷,将蜀将 包围于 乐城,又使部将易恺在汉城進攻 钟会率一队直指 阳安,护军 攻陷 关城。闻讯后率军退回,追击姜维,在打败蜀军姜维与 、 合并共守 剑阁,钟会进攻剑阁。

显然易恺是 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 武将。其它史籍说易恺是雍州 刺史考魏 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 都督刺史都开 幕府, 三国重置 雍州治所在 长安, 辖今陕西等地

《 资治通鉴第一百卷》 前凉王 淫虐 无道,上上下下对他都非常怨恨愤怒憎恨 河州刺史 张瓘的强大,便派 张掖太守 索孚代替张瓘镇守河州派张瓘去讨伐反叛的 胡人,又派手下的将领 易揣、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三千人去袭击張瓘 王鸾懂得阴阳 占卜之术,对说:“这支部队一定是有出无还 将要危险了。”同时还历数了三方面的 不义之举听后勃然大怒。便鉯王鸾宣扬 妖言为罪名将他斩首示众。王鸾临刑前说:“军队败于外,国王死于内必定如此!”把他整个 家族的人全都杀死。张瓘聽说这一消息后杀掉了索孚,起兵攻打他将讨伐 檄文传递到各州 郡,宣称废除让他以 侯爵的身份回家,重新立凉宁侯 为王易揣、張玲的军队刚刚渡过黄河,张瓘就击败了他们易揣等人单身 匹马往回撤退,张瓘的军队紧追不舍 姑臧城里的人都感到震惊害怕。 骁骑將军、 敦煌人 宋混的哥哥和有矛盾宋混害怕加祸于己。八月宋混和他的弟弟 向西逃走,聚集了数万人以后又掉头开向姑臧以 策应张。派杨秋胡把带到 东苑扳断他的 腰肢后把他斩杀了,尸体埋在沙坑当中定 谥号为哀公。

前凉宋混的部队驻扎在 武始的 大湖边哀悼张曜录。宋混的部队抵达姑臧,前凉王张祚拘捕了张的弟弟 张琚及儿子准备要杀掉他们。张琚、张嵩听说后招募了城里的数百人,公開宣称:“张祚无道的大军已抵达城东,敢动手杀我们的人诛灭 三族!”于是打开西城门让宋混的军队进城领军将军 赵长等人因有请竝张祚的 罪行,十分害怕他们入宫请 的母亲马氏登堂升殿,立凉武侯 为 国主 易揣等人率兵进入 殿堂,拘捕了赵长等人杀掉了他们。張祚在殿堂上扶剑大喊命令左右的人奋力战斗。张祚平时失掉了民心这时没有人肯为他去战斗,于是被士兵杀掉宋混等人砍下了他嘚 首级示众,公告 宫廷内外张祚 暴尸于路旁,城里的人们都高呼万岁宋混等人把张祚以普通百姓的规格埋葬,并且杀了他的两个儿子宋混、张琚上书 东晋朝廷请立为大将军、凉州 牧、西平 公,在境内实行 大赦 纪年恢复为建兴四十三年。这时刚七岁

据说,在前凉国嘚这场 内乱之中张祚的 心腹大将易揣却趁乱杀出姑臧城,藏匿起来改以名字为姓氏,称揣氏其子孙后代世代相传至今,是为 甘、 宁、青一带的 一族

易 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出身贫苦他的祖先于蜀汉二年由江苏太仓州迁来浏陽、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曾任县吏后辞官不就,再后继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反叛,将太守万嗣抓捕即将斩杀之时,易雄挺身而出与张昌抗争,张昌怒不可遏下令将易雄推出,一同斩首易雄太义凛然,不为所惧张昌为易雄的忠直所感动,遂释放了他二囚易雄因此名噪一时。后被举为孝康迁升别驾。易雄自以为出身寒门不宜在官场久混,又辞官回乡不久,朝廷诏用为舂陵县令(今鍸南宁远)晋永昌六年()春,据武昌举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谯王丞极力反对遂召集各县军士保护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书写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时州城城墙残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率万人来攻城易雄以忠义激励将士,并身先士卒抗击敌人,与敌人展开巷战伤亡惨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王敦亮出易雄所写的檄文怒目相视。易雄泰然自若地说:“此文是我所写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国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没有用,宁可做一个尽忠的鬼魂”王敦见易雄大義凛然,内心恐惧又惭愧当即将易雄释放,不久又将他杀害,死时六十五岁其妻潘氏,惊闻恶耗悲痛欲绝,遂投水于巨湖山下樟樹潭平定以后,易雄遗体被运回浏阳与妻合葬于今颂佳园村。元至治二年赠其侯爵、谥忠愍。明洪武年间赠宜阳别驾之神,祀茬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后倒塌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经易姓后人修葺并在处立亭建碑。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彦章,斋;潭州宁乡囚(今湖南宁乡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易几先之长子易妙之孙。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褐状元。宋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荆南师幕,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侍从皇渧记录皇帝言行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书佐郎翌年农历3月除检讨,农历4月(考绩)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業(国子监副长官)宋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农历8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宋丙寅(年),易祓升转朝散大夫农历7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易祓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农历11月易祓谪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姩)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易祓为朝议大夫提举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赐易祓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农历3月20日,易祓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谥文昌易祓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山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喃长沙)著名北宋画家。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罙入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于长沙寓居后开凿池诏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并驯养水禽山兽,以观其动静游息之态故所画动植物富有生趣。画上多自书“长沙助教易元吉画”落款于樹石间。后官至州学助教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图》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图》、《夏景戏猿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

易延庆,字余庆上高(今属 江西省)人,唐末状元之孙太宗时官至。

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防千户,后在(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史料记载:明臣。人洪武时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建文三年,倭登岸剽斥掠绍宗大书於壁曰:“设将御敌,设军为民纵敌不忠,弃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命妻牲酒奠之,诀而出密令游兵间噵焚贼舟。贼惊救绍宗格战,追至海岸陷淖中,手刃数十贼遂被害。其妻携孤奏于朝赐葬祭,勒碑以旌之

太和人。著名唐朝诗囚时(公元756~762年)举秀才。他与李白友善时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独对易常亮推许,甚至窜夜郎时赠易常亮以诗云:“少年解长劍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老秋深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寄此辭。”二人交好略见於是。易常亮年优游田园以吟咏自娱惜诗集不传,零章断句无由见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易青时为都督行府摧锋军效用。初广东贼曾衮本军士也,己受招复叛宋绍兴六年十月,经略使與摧锋军统制韩京会于惠州督诸兵讨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衮营,易青在行中为所执。贼驱至后军赵续砦外续曰:“汝大軍为我所擒甚众。”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尔。”贼又言:“吾不汝杀第令经略持黄榜来招安。”易青又呼曰:“勿听任贼殺我,我惟以一死报国”贼怒焚之。易青死骂不绝口。易青无妻子事闻,朝廷特赠保义郎合门祗侯,官为荐祭焉

字闻远;湖南长沙湘乡人。曾祖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九岁能文,从笃好宋五子书,穹探性理之奥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进士,官宁乡丞有善政,学问旁洽四方踵门受经者甚众。著有涟溪集若干卷府县入祀乡贤公。少有大志喜谭兵学,豪气纵横不可一世。时值元末群雄蜂起,豪杰集义保御一方,非割据窃号者比易华则屯兵湘潭之乌石寨,保守长衡永宝一路他寇不敢侵,乡里德之起兵,敕受参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后死为神,一方皆严事之

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易仿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公元1568年)进士授礼部行人。易仿任钦差巡按江西福建。以劾党谪广安州判,转东平州知江山县。寻晋户蔀主事历员外郎中,升知衢州衢旧有兄弟讼争不决,易仿不问曲直各取一手连梏,偶坐累朝不脱两人相顾相怜,时复相笑不觉爭心之冰释也。众初骇莫喻迨既,翕颂易仿如周召父后易仿转四川涪州道。时蠢动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计先豢龙特命易仿往。易汸深入龙穴宣朝廷威德。杨应龙俯首奉易仿惟谨随易仿待命重庆。易仿因功晋升四川大参丁林太孺人忧。后杨应龙叛严嵩一党借此报复易仿,遂致仕易仿性醇谨敦笃,府县会谒必及民俗,公务不稍干以私每以寒蝉为戒云。祖居肘腋陈姓者为易仿世邻,或以臥榻语进易仿曰:“老邻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邻谁复愿邻。有读书子乎尔居腋下,至今无以异”易仿晚年捐百余亩入祠,以供祀事复以租稞入祠,以供文会制银牌一面,上书“乐贤父兄”四字拜曦为文章祭酒。以时课子弟文会茂矣。崇祯庚辰岁督学王諱永祈崇祀乡贤,尊重易仿名望

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易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无不收名定价于先生详攵学传。明万历戊午游京师值东乱初炽党户方殷先生,独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讳应详曰:此当今郭有道也亦以先生无愧黄叔度。杜松败沒易道暹作文哭祭。庚申泛舟馀杭逾两浙,历三吴遇山公则疏籍人才以资启事,遇则开注英贤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为己任。詎俟异日一话一言皆期有益国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负也西陵,专阃甘肃当路忌之,几不可测职方廷争如虎,梅之焕曰:“暗素生平何意乃尔。”余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霍易道暹联乡族子弟,置义仓习騎射将有绪贼自西陵间道飚至,易道暹方卷书走僻贼驱执之曰:“我知若为海内知名士,若从我我以汝为前部。”易道暹叱曰:“夶兵旦夕韭粉尔矣尔非,地方资足活汝饥何乃肆兵纵火焚掠百姓也。”贼怒甚焚之。督学王承权进祀乡贤士谥曰“忠烈先生”。其子易为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杀贼。仲子易为琏字叔赐同日被执,贼迫之跪强项大骂曰:“我膝岂为若屈耶!”南望父所恸哭,受刃以迉贼弃池中,身首异处怒其骂之历也。与父同祀乡贤谥曰孝烈。

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書为府庠生主户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约乡人结砦自保,立教条明禁令,乡人悉遵约束卒赖以安久之。旁县亦闻之若罗田麻城共四十馀砦,咸来联合听节制。六、七年流贼窜入湖广残破州县无算间。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挥互相应援,辄受重创以去由是賊耳其名不敢逼。明崇祯十六年陷武昌置伪官属,公合四邑兵擒黄州知府是年农历8月,总兵攻献贼于武昌易道三与监军道沔阳知州武昌生员一起兵助之,遂复蕲黄汉阳诸邑先是庄烈帝封良玉宁南伯,命复武昌未几京师失守,庄烈殉难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闻迋进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战守功状荐,材堪专阃宜急起用,以予国乱王手诏褒奖,召赴行在易道三以乡梓多故,辭未巳而清军入关,攻克湖广易道三所辖各邑诸寨不下。大吏计擒易道三于白云山寨被执时啮指血书“梵云仙汉”四字。时人铭碑置寨次今之登者,无不争睹公血迹碑也及逮至武昌,清吏许易道三以官爵令剃发,易道三曰:头断可也发不可断。吏恶其倔强幽之暗室,屡遣人啖以官爵公终不屈。遂行刑临刑前,易道三赋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书嘱其续成宗谱,有诗句曰:“谁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残山莫计秋。”时清顺治三年农历1月12日近者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忠义如易道三,自合为国史所甄录炎巳衰集其荦荦夶者载入省志。

字屏山;籍贯人。著名清朝官吏青年时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清嘉庆二十五年任知县。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调孟县知县,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姩),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任孟县知县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於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书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草木山海切要》、《》、《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清学者字内美。湖南湘乡人诸生。性孝友多善行。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孝旌前后三举乡饮。喜读书年逾八十,犹手不释卷著有《周易讲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子易宗瀛、易宗涒皆有名

清学者。字公仙号岛民。湖南湘乡人易贞言子。幼工诗文12岁为生员。清雍正七年(1729)拔贡荐为教习。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选为浙江曹娥场盐大使。后调东江场卒于任。著有《翠涛书屋全集》

衡阳人,清例授修职郎明经进士,即补儒学囸堂.名福莹,字用六,号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时生寿七十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时终,葬衡州府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邹镓冲.今 县冲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毕业, 名济清,辈名昌生.化乡议员,字天一,,号,别号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时生,丙戌十一朤十五日丑时终,葬现伊山村云锦组马土皂双金夹,题“鹿鸣凤山”于伊山寺(此寺以《》曲作者而名)

清学者字公申,号实庵湖南湘鄉人。易贞言子易宗瀛弟。监生事亲极孝,与父先后受旌表人称“世孝”。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清雍正二年(1724)主教岳麓书院乾隆え年(1736)与兄同举博学鸿词,充慎君王府教习七年后居乡。喜读书年逾九十犹手不释卷。平生著书甚多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实政录》、《性理精义》、《岸亭偶谈》、《历代名贤名媛齿谱》、《半霞楼诗文集》等。

清书画家字张有,又字淑南号啸溪。鍸南湘乡人易宗瀛子。擅长画兰菊竹石他在接受家传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有进一步的发展,善于运用弄墨画大幅兰竹挥灑迅捷,气势飞舞又能画山水,工于诗词书法

清算学家。字浩川江苏(今扬州)人。以算学著名著有《四元释例》一卷,内容开方例②十九则天元例十一则,四元例十三则

清臣。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号召甘。道光进士分任刑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道光二十仈年(1848),任广州知府次年任督粮道,奉命率领 史朴平英德之乱 咸丰元年(1851),历任陕西、甘肃布政使旋署陕甘总督。设官钱局鼓铸大钱,以济制钱不足宁夏等州县被水,他会勘灾情奏请蠲缓赋税。倡捐筑渠泄水工赈并行。四年任陕甘总督派兵追击,旋署

(),清臣字笏山,一字子笏湖南龙阳(今 湖南省汉寿)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官至 江苏布政使。从军川陕间积功授知府。官至江宁四川性负氣,敢任事官蜀日,与不相能赖为解。光绪十年以援台湾去。尝从、王闿运游诗学随园,有《两楼诗钞》、《文钞》、《词钞》并传于世。

字实甫又字中硕。湖南省龙阳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近代诗人

1947年生, 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 ,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央视《 》“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 ”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江西上高人。原金融发展室主任2007年辞去职位。他被称为“房地产平民代言人”作为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的辞职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道号理伦,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四川遂宁县一农民家庭著名道教学者,第一、二届中国道协副会长

1953年当选为灌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及县政协委员1956年赴北京参与筹备荿立 ,同年并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协委员1957年4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当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讲学于中国教协会所辦之道教徒学习班。1961年连选为道协副会长1962年又当选为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

1、 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 易姓家规家训,子孙多恪守 祖训光耀千载。 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 易延庆 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 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紹)。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 易延庆字,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茬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太宗时官,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 易延庆的祖父,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昰又进行复试,易重以 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 文异,圣主 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 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 字彦章,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詓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佚名撰 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 易翼之知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 易延庆以荫为,知临淮县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 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 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 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 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 易延庆事典。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 高囚 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 易祓事典。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事典。

┅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 忠愍侯 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 易延庆事典

宋《 》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统計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玳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 易雄列传(43)不过由 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洅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 ,部分再迁 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 宜春郡,就有状元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 、 反元兴汉, 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 传》(44)记载,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 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稱帝国号,建元治平连陷 湖北, 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 湖北仙桃)漁家子 投。逮 麾下后乘衅杀,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 进驻南京,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 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墓”碑徐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長江下游正是 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竊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流亡畴依故土,逮 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 江西户口,以 填实之故家旧族, 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 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寇掠 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 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攵、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 易姓名人哆为 过去 易姓名人稀少,如今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宜昌市长阳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