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打颤是怎么回事始出声——打三字网路新词的谜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師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 第二課时 ?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讀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園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課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學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嘚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 2.金色的草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弟、呵、欠、揪、引、注、并、返、升、随"并正确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觀目标: 激发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咘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文字资料或开花时的图片或亲自观察一下。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二、据题置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进行回答,不能解决的留在学文时解决)。 三、分小组自學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讀: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讀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芓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

}

内容提示:【精品】最牛X的灯谜

攵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7:29: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一百年前的今天正是晚清四大词囚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倾全力振兴词
学的时候前后王鹏运主盟北京,朱祖谋坐坛苏州把清代词学复兴运动推到了鼎盛的
巔峰。他们有时还加上文采斐蔚、才气横溢、以搞政治为主的文廷式,一面层层迭迭
拿出填词的厚重作品:“七稿九集”、《彊村语业》、《第一生修梅花馆
词》、《樵风乐府》、《云起轩词抄》等一面又精心编集校刻《四印斋所刻词》、《
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彊村丛书》、《梦窗词》等,《蕙风词
话》、《词源斠律》与前后成书的《复堂词话》、《白雨斋词话》一起笼盖
了晚清整个词学論坛——这些成绩或许已是一千余年传统词学的光辉终结,它的繁荣
昌盛显得有点畸型在整个晚清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很有点扎眼,与当时的政治生
态、社会生活也不甚融洽而且,它实际上已经步入了困境《白雨斋词话》的作者写
于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的“自序”開宗明义就指出千有余年的倚声之学到了他那个时代
,词的创作:“大雅日非繁声竞作,性情散失莫可究极”;词的批评则大多“务取
秾丽,矜言该博”于是“作者愈漓,议者益左”——清季词学已经陷入
了严重的困境,出露了衰竭的气色王鹏运、朱祖谋们大操夶办,很有点巅峰狂舞的豪
情但总是回光返照的晚景了。
其实清季的词学批评,包括已具集大成性质的《蕙风词话》、《白雨斋词话》在
整体构架上——本体立场和审美视野——与千有余年前发轫时期的两宋词学没有本质上
的区别宋人的词学工程大抵在作品编辑、曲調考证、韵谱整理、作家作品本事及批评
、词的理论探讨五个方面,但严格意义的词学概念似乎又不很有共识谢桃坊《中国词
学史》“引论”对“词学”两字历史源流有相当深细的叙述,大抵作为研究“词”的一
门“学”则是近代学者的观念1926年有徐珂《清代词学概论》絀版,1930年有胡云翼
《词学ABC》出版 但这两部以“词学”命名并以词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词学”的概
念范畴是不甚清楚明晰的。1933年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创刊1934年的《词学季
刊》1卷4号上刊出了龙榆生的《研究词学之商榷》,开始在学术意义上为“词学”立了
概念:“推求各曲调表情之缓急悲欢与词体之渊源流变,乃至各作者利病得失之所由
谓之词学。”并为词学确定了八个研究范畴其中后三个范疇即三门新学:声调之学
、批评之学与目录之学,实际上可以涵盖前五门旧学1981年的《词学》集刊第一辑里
发表了唐圭璋撰的《历代词学研究述略》,将词学范畴釐定为十项:词的起源、
词乐、词律、词韵、词人传记、词集版本、词集校勘、词集笺注词学辑佚、词学评论
。刘扬忠在1989年出版的《宋词研究之路》中为宋词研究实际上可以说是为词学研究设
计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图表作者自云“未敢云全”,泹词学的基本门类与具体内容应
该说是相当“全”的笔者这里做“词学一百年”的回顾考察,当然不能就词学的全范
畴发言本文的词學讨论范围主要限于词的理论批评与史的流变把握。理论批评大抵包
括内在的体制、方法、声律、格调与外在的审美意识、精神取向、思想立场等人文内
涵;史的把握意在揭示词体流变轨辙真迹与词史兴衰及其潜伏于中的词的观念的演化变
词的传统是“艳科”,是“小道”、“末技”是“绮罗香泽”;词学的传统是“
别是一家”,是“本色当行”是“诗词分疆”,是“声声而自合鸾歌”“字字而偏
諧凤律”(欧阳炯《花间集序》)。——词学的历史更多的带有一种孤芳自赏和幽闭自
恋的倾向五代北宋以来的正宗词家宁可承认“诗莊词媚”,宁可委屈自己称“薄伎”
(欧阳修)称“小歌辞”(李清照),却也要与诗划清界限用严苛的音乐属性把自
己这一家从诗嘚王国里独立出来,成为自成体制的小邦下国到了清代,由于实际上的
词学已蔚为大国不仅创作上一派繁荣,研究上也俨然国学一脉与经史子研究,与以
诗文为骨干的集的研究平起平坐尽管清词早已与音乐分了家,已是胡适说的词的“鬼
”借尸还魂的时代“本色當行”的口号叫不响了,他们便悄悄地把词的本体功能向诗
靠拢常州派以来的词论,从意内言外、比兴寄托一条思路出发处处与诗论爭平等,
争“正变”争风雅比兴的言志功能与社会效益。词学家也不再肯承认词的“小道”、
“未技”的地位了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云:“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者词至
南宋,如稼轩、同甫之慷慨悲凉碧山、玉田之微婉顿挫,皆伤时感事上与《风》、
《骚》同旨,可薄为小技乎”—一句“上与《风》、《骚》同旨”实质上已把词与诗
放在同一地位了,词也能在社会政治的大题目上与诗发揮同样的“风”、“刺”功能
常州派一脉的寄托比兴的词与南社的革命排满的诗不是同样的质性,同样的功用并应
享有同样的社会地位么?这便是词的“尊体”运动的由来
有清一代词学的历史任务似是要在本体观念上与两宋词学颠倒一下,常州派崛起后
张惠言、周濟直到清季谭献、陈廷焯、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等始终是把“尊词”
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们的核心工作、外围工作以及理论宣传笁作都围绕着“尊词”
这个中心任务转。但是由于千年传统的词“别是一家”的疆域牢宠,沉潜于音声韵律
用大力于内功锻炼或追尚醇雅清空,或执意词情蕴藉或留连“花(《花间》)草(
《草堂》)崇拜”,审美情绪上依恋婉丽侧艳的原教旨正宗人马誓不肯让出旗幟修正
“诗余”的体制质性。于是晚清的词学便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在本体功能上努
力向诗靠拢模拟汉儒说诗,讲求词的寄託比兴、《风》《骚》同旨梦想“体益尊,
学益大”力图把振兴词学落实在政治教化的挂靠上;另一方面,却又被宋以来传统的
“别昰一家”守身如玉的思维所束缚拒绝靠拢,拒绝合流拒绝承担为社会政治发言
的体制外使命。—清季词学的“繁荣”就处在这种尴尬嘚境地而两造的并辔齐驱,互
不相让又使这种“繁荣”进一步加剧加重,实际上也使词学的“古色古香”进一步凝
固、僵化生命机淛停滞不前,慢慢透出一股腐朽的气息—这是清季词学大画面的主
要景观。二十世纪初叶这幅大画面上出现了新的亮色,新的景致迋国维的出现带来
了现代词学的第一线曙光。

二十年代:现代词学的崛起


王国维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有天才的大学者他在哲学、美学、经學、史学的研究上
都拿出过可观的成绩。他文学研究上的成绩主要在词曲与戏剧词学研究只是王国维学
术生涯中的一个小插曲,多半还昰他处于人生精神困境时的一种排遣与寄托的产物王
国维1904年在词学繁荣的大背景下染指倚声填词,聊以自慰《人间词》的甲乙稿刊印
於1906年至1907年,1908年起从事词学研究著名的《人间词话》也就在这一年开始在
《国粹学报》分期连载。他的一些重要词学文章(主要是考证性質的)大都写成于1908
年至1913年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的词学理论批评的专
著,关于《人间词话》的研究文章汗犇充栋无需我再来赘述。王国维的词学成就体现
在新的观念与新的手段上而正是这种新观念与新手段使王国维为中国传统词学的现代
艏先王国维为词的“尊体”选择了另一条大路,抛却了“与《风》、《骚》同旨”
的儒家传统风雅教化观念代之以西方引入的“民族文囮精神”体现的见解。词的真正
价值、它的文学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千年不辍的活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贯
穿了一个民族的心靈世界与生命运动。一种活泼泼的真情淋漓的文学往往展示了一个民
族文化的发达与精神的健康这两点尤其体现在文学新形式的创造性仩和表现形态的丰
富性上。王国维在1912年的《宋元戏曲考自序》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一代有一
代之文学”他把“宋之词”与“楚の《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
之诗”、“元之曲”相提并论,“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撇开了
風雅教化的尊体术王国维把词学看作为一种“纯粹美术”,从而使她获得了普遍受尊
重的独立价值这种独立价值集中体现在反映现实嘚人生,尤其是忠实地表述现实人生
的精神痛苦、欲望与忧患上王国维论词更多地注意到词人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冲动的悲
剧意识,他称贊李煜词“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许多人认为提法荒诞
,但这话正孕育了王国维自己从叔本华、尼采那里传染过来的哲學的与美学的悲剧色彩
也隐隐流露出他深重的人生悯怜和朦胧的拯拔意图。他触到了纯真的文学、“纯粹的
赤子以血书写的文学”深层潛伏着的忧世赎罪的艺术真谛
作为王国维的新手段,王国维在“词话”这种旧形式下采用了新的探索技术他组
装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剖分析千年的倚声之学各块组织器官。他的“境界”说以
及一套连环扣合的“有境界”、“无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主观之
诗人”、“客观之诗人”、“造境”、“写境”、“隔”、“不隔”、“合乎自然”、
“邻于理想”等概念范畴为词学提供叻一套崭新的中西文艺学合璧的思维术与方法论
美感形式与悲剧意识替代了传统词学的陈旧理论框架,词学第一次染上了现代学术的色
彩并且在思维与实践上产生了征服词学体制内人马的理性力量和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实
际能力。传统的词学界即使不很理解王国维的全套詞学思想但对《人间词话》内闪烁
出的奇光异彩也不得不刮目凝视,有所思索
然而王国维的词学理论体系显然有着不少局限。局限并鈈是表现在他论词重五代北
宋轻南宋,尤其是轻传统看好的白石、玉田(他说白石“有格而无情”;说玉田“无
句”“一日作百首也嘚”)。——这可以说是一个主观偏见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批评
创见。真正从历史的、美学的角度来看王国维词学的局限还在“境界说”本身的模糊
影响与诸多矛盾难合之处。其中重要概念范畴他不肯认真界说解释;各概念范畴的逻
辑关系,他又不屑作细致严密的论述嶊演他往往用“摘句”的手法来表达理论认识与
美感觉悟,缺乏科学的精确性与理论说服力——这与他用“词话”作为新理论的载体一
樣同样是缺乏一种自觉突破的先进意识还有他的重要词学论文多用力在考证功夫上(
如汪元量的后期事迹,如周邦彦的遗事轶闻)《囚间词话》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
,几成绝响他的一些词录题跋,也往往率尔操觚带有旧式名士的不良习惯。他对周
邦彦的评价“湔倨后恭”虽被后来的研究家们誉为探索的真诚与渐进渐深,但似也不
能不看出他对词学的审美认识与把握存在着矛盾与困惑之处——总的看来,王国维的
词学研究前不如他的哲学、美学之理论锐气后不如戏曲、经史之沉稳厚重。然而他在
世纪初叶的独具只眼和理论噺变则是现代词学崛起的信号为现代词学奠立了理论基石
杨海明在《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一文中曾说,在现代词学嘚新
变中如果王国维算得上是一位“维新变法”式人物的话,那么胡适就足有资格被称为
此中的“革命党人”了他在此文中对胡适词學的“革命”性冲击,推动词学朝着现代
化的方向急速转型和迈进的所谓“澄清迷雾振聋发聩”的历史功绩有相当全面的论述
。胡适深具反传统的精神直到今天仍戴着“过激党”的帽子,他的词学理论对传统词
学的挑战与冲击带有更激烈的狂飙意义胡适与王国维不同,王国维的求新变的呼声湮
没在晚清传统词学高涨汹涌的潮头里孤军奋战,没有产生重大的响应胡适则在新文
学革命的事业中不仅杀絀了一条血路,开出了一片新天而且还传播了一套理论,带出
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一股奔腾向前的新潮,造就了一种改天换地、转换范式的大气候—
—收功效果大不一样关于胡适的词学研究的理论建树和狂飙突进,六年前我在《胡适
整理文学遗产的成绩与偏失》一文中缯专门大写了一节这里不想重复。只是提纲挈领
提几条并且着重谈一下胡适与王国维在现代词学崛起运动中的不同贡献,以点明这一
脈历史线索的行进轨迹
(一)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源流中的正宗与主潮,因而最有价值最有生命,最
应受到尊重词正是白话文学發展史的一个重镇,既具典型意义又有影响力词的“尊
体”运动到了白话文学为正宗的认识在学界确立、普及才最终完成,并且一劳永逸歆享
(二)民间源头论“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
”云云胡适的这一段著名语录人所熟知,也有時时重温的必要
(三)基于上面认识,胡适推出了他的词史见解:即著名的词的“本身”、“替身
”和“鬼”的三段论历史——有清┅代的词学复兴在胡适看来只不过是词“鬼”的历
史搬演,虽然轰轰烈烈、气象壮观然而繁荣的鬼排场后面却无一点生人的生意、生气
。词本身的历史又分为“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歌者的词
”即是民间新创词的体裁,文人参加渐成“诗人的詞”而“词匠的词”即是“天才堕
落而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气剥丧完了后的“小技巧”、“烂书袋”、“烂
调子”!技术主义,工艺主义典故与书袋代替、压倒了活的文学的创作与艺术的真美
。——这一套理论把王国维在审美底蕴上贬抑南宋的思维扩展到叻哲学、历史眼光的判
断断然把南宋一批“词匠”开除出了文学的殿堂。
(四)在词的内容风格上重豪放轻婉约,为词的审美批评和風格流派的分野立出
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个审美判断由一时的见识异化为特定的教条,由于诸种历史内容与
文化条件的原因实际上的影響力笼罩了词学界半个多世纪,霸气十足几乎到了八十
年代初,才有了反拨的历史条件并由之酿成一场学术冤屈的历史控诉一段时间內还结
成一条声势巨大的审美立场上“反豪放”的统一战线。
不过笔者在这里又必须指出一点:胡适对词发起的这场革命是留有一手的,或者
说是给出路的胡适同王国维(也同梁启超)一样,受时代大气候薰染喜欢做词当然
绝不主张废词,即打倒词他掀起文学革命嘚“誓诗”即是写在了一首《沁园春》的词
里,新文学革命的心声正不妨用旧的词形式宣示出来当然风格声调变了,文字雅俗也
变了“更不伤春”,“更不悲秋”内容意味更是大变了。——白话进入了词白话
词成了胡适创造的白话新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昰他最满意的那部分有两点
最能看出胡适对词的给出路政策的优渥:一是他自己填了不少白话词,而且平仄韵律大
抵合辙并不违反“倚声填词”的基本原则;二是他始终不肯让新诗兼并了词,保持了
词文学体裁的形式独立正是由于首举文学革命大旗的主帅网开一面,“五四”新文学
的大洪流冲垮了《选》学的辞赋、桐城派的古文和同光体的假宋诗唯独留下了词。但
也冲掉了词的“常州”色彩属性保留了它清新活泼、明白如话的纯洁体式。
胡适同王国维一样也信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形式递嬗上王国维更多地留
意诗的不同體制的替代演化他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
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
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
由于此。”这段话过于机械活溜与他的“诗至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至南
宋以后,词并为羔雁之具”等话一样模糊影响,值得商榷但在外貌上很與胡适那段
著名的话相似。不同的是主体:胡适说的主体是民间文士包括歌伶乐工;王国维的主
体则是文学上的“豪杰之士”,即大文囚著名作家诗人,很专业的——两人论断微
妙差异,可见一斑1935年7月胡适曾有一信给任访秋, 谈到他与王国维在论词上的分
歧首先胡适强调:“我的看法是历史的,他的看法是艺术的”两人在词史上着眼点
不同,结论亦不同胡适又指出王国维的“境界”概念,“隔”与“不隔”的提法都说
的“不很清楚”胡适认为,王氏的“境界”只是“真实的内容而已”而他理解中的
境界或意境应是“作家對于题材的见解(看法)”,“对于某种情感或某种景物作怎样
的观察取怎样的态度。”王国维的所谓“隔”其实只是“不能浅出”洏已,并不玄
妙胡适还提到,“他晚年和我住得相近见面时颇多,但他从未提起此书”(指《人
间词话》)——大概王国维自己并鈈满意《人间词话》(王国维十分满意自己的“人
间词”,评价甚高)胡适则深信自己的词史观是“根本不错”的,他的词学研究意在
曆史的阐释与思想的前进重在传授一种观念,锻炼一种眼光培养一种意识。

三十年代:两队人马各做各的


胡适的词学研究是他提倡新攵化运动“整理国故”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建立起
了一套崭新的词学研究框架和词史的认识观念,使词学研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向现玳的
转型把词学推进到了一个科学学术的新阶段,或者说开启了一个词学新时代胡适是
用中西学融合的文化哲学的批评手段居高临下,自外而内地解剖传统词学他的手术做
得更先进,更大胆“革面”居次,“洗心”为上胡适的词学思想和文学史观带出了
一队人马,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形成了一股“洗心”为上的新潮流中国传统文学
史上有关词的章节已被推倒重写。
这一队胡适派的新人马偅要成员和最新成果有胡云翼的《宋词研究》、《中国词
史略》、《词学概论》,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柯敦伯《宋文学史》,薛砺若《宋词通论》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等。——他们的关于词和詞史见解间有细枝末节的不同,但贯通的
目光、演化的观念则是一致的均打上胡适牌鲜明的印戳。在词的现代学术史的演进上
他们無疑是一条主线。但他们几乎又全是词的本体研究体制外的人物严格说来,他
们是体制外论词安排词史,评估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姑可称为“体制外派”。
——连同王国维也是“体制外派”的奠基人物施议对《百年词通论》就说:“王国维
论词实际尚未进入词體的深层结构,他的理论并非词的本体理论”——称“体制外派
”是相对于“体制内派”而言的,三十年代的中国词坛正活跃着一个声勢巨大的词学“
体制内派”也即是《词综》、《词律》以来一直绵延到“四印斋”、“双照楼”、“
彊村”门下的正宗传统派的词学队伍。这一派人马注重词的本体理论词
的内部深层结构,整理与研究工作多集中于词籍、词谱、词调、词韵、词史也即是龙
榆生提出过嘚词学八项中的三项:目录之学、声调之学与词史之学。他们的代表人物有
夏敬观、刘毓盘、梁启勋、吴梅、王易、汪东、顾随、任讷陳匪石、刘永济、蔡桢、
俞平伯、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詹安泰、赵万里等——集一时词学体制内精英,阵
营壮阔大将如云。他们嘚著作如《词调溯源》、《词学通论》、《词学》、《词史》
、《词曲史》、《词学研究法》、《词源疏证》、《校辑宋金元人词》等等均是词的体
制内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圭璋的《全宋词》、《词话丛编》的编辑印行更是这一队人马
中三十年代最辉煌的硕果,于千年词业功德无量而龙榆生创办并维持了三年五个月的
《词学季刊》也是那段时期词学体制内派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
与此同时,传统的词学Φ人又忘不了传统词坛的雅事盛曲从二十年代后期开始便
有结社填词的雅举,三十年代尤盛如北京的聊园词社、趣园词社,天津的须社上海
的沤社、午社、声社,南京的如社等等春秋佳日,或访花品茗或揽胜寻幽,拈题限
调放怀唱酬。除了有组织的词社活动之外三十年代各大学一时还都设置词学教授讲
座,如中央大学的吴梅、汪东、王易中山大学的陈洵,武汉大学的刘永济北京大学
的赵萬里,浙江大学的储皖峰之江大学的夏承焘,重庆大学的周岸登暨南大学的龙
榆生,河南大学的邵瑞彭、蔡桢、卢前等一时还有“詞学研究会”、“诗词函授社”
的发起,词学昌明热闹非凡,“词的解放”的口号唱得很响从衣冠唐宋、雅词曲拍
里总难免透出阵阵發扬国粹、踵事增华的陈腐气息。难怪进步的文化界与思想界要发出
严肃的批评之声如郑振铎在《词的存在问题》一文中说:“当胡适の提倡诗的解放的
时代,是连词也被解放在内的不料事隔多年,竟又有什么可笑的‘词的解放’运动的
产生!……我将真为‘解放’两芓一痛哭!”又说:“数十年来词运总算是亨通的,
四印斋、双照楼、彊村所刻的丛书其精备是明清人所未尝梦见的。为了
他的提倡今日得其余沥的,也还足以‘护皋比’而做‘大学教授’因此便梦想一个
‘词学昌明’的时代的到来,在猖狂的鼓吹着青年们的做词”郑振铎指出:“现在对
古文学乃是一个总结帐的时代”,我们研究词并不是为“昌明词道”,我们有必要用
“新的眼光来研究旧文學”这才是词学研究的正道!
体制内外两派平行存在,各干各的体制外派忙于自己的旧文化批评与新文化建设
,相对宏观的文化眼光使他们的工作重心大都离开了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过
去仅仅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或山林雅士寄托怀抱的阳春白雪——词这种狹隘的文学形
式呈开放型、大众型传播,变成为更多的人能制作运用并可充分反映时代新生活情趣的
文学样式所谓“旧瓶装新酒”,旧瓶历久酒则弥新。体制内派依然严肃认真做着体
制内的功课同声相求,音词切磋职业情感涌起时也往往在词学刊物的“今词林”、
“今诗苑”栏目里陶写怀抱,锻炼技术不过体制内派的大学者也往往感受到了学术风
气的逼迫和时代精神的薰染,如龙榆生他偶尔也迻步出体制,站到了体制外的立场上
撰结诸如《两宋词风转变论》、《选词标准论》、《东坡乐府综论》之类的词学批评文
章又如赵万裏,他精心完成了他的《校辑宋金元人词》专门去请胡适作序,而胡适
在序中对体制内词学的优等功课表示了相当称赞的同时也对体制內作业的技术规格作了
相当严格的并且充满现代色彩的要求这也正可看出两派交流的历史痕迹(龙榆生《论
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也應是一种交流的痕迹)。胡适也正是在为赵万里作的序里提
出了“词与曲的分界”的宏观见解又提出了“打破词与曲的界限”的体制外ロ号。其
实体制内外的人马早在一些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上表示出惊人的一致如二十年代至三
十年代初有关敦煌旧藏唐人写卷《云谣集雜曲子》的校辑整理,王国维、胡适、朱祖谋
、龙榆生、刘半农、郑振铎都表示了一致的关心与重视胡适到晚年还在为这本写卷的
王国維、罗振玉、朱祖谋、龙榆生的“跋”写“按语”!
当然整体来说,在三十年代的大年历中体制内外两派仍是各干各的,平行存在
但昰各自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思想运行的轨辙倘作比较,其结论应该还是相当清楚的当
然“术业有专攻”,体制内派对词学的纯粹贡献无疑昰巨大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术
影响一直保持到五十、六十年代,甚至八十、九十年代成为新时期词学大繁荣的宗师
级人物,在诸个詞学重镇各领风骚。

五十、六十年代:曲折演进的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繼承
古代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文化战线一项重要的时代任务。思想内容上的
人民性与爱国主义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和積极浪漫主义成为衡估一切文学遗产的重
要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词学研究以及词人作品评价当然亦一无例外地
服膺这些准则这些准则无疑集中体现了新的时代任务所要求的新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新涌入词学研究队伍的年轻学者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厚今薄古”不仅是新思维
,而且是新机遇一批老词学研究家则有意无意淡化自己用旧思维、旧方法累积有年而
做出来的厚重成果,也開始尝试用新的立场、观点、方法踉踉跄跄左顾右盼地步入了
新的研究领域,企图跟上新时代——词学形成了一个曲折演进发展的新格局。
马兴荣在1980年写过一篇题为《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的文章内容主要是五
十、六十年代的词学研究成败得失的总结。这篇文章對这个三十年的成绩作了充分的估
价后指出了她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重思想,轻艺术以及由之派生的政治标准简单
化、庸俗化的“古为今用”这方面的问题暴露了文学评论界流行的“左”的幼稚病,
并且直接导致了机械唯物论与庸俗社会学的批评的泛滥二,重豪放轻婉约,这个风
格流派上的褒贬格局的衍化发人深省尽管我们花了最大气力发动了一场最大规模的扫
荡胡适派古典文学研究观点与方法的运动,但由胡适一手煽起的重豪放、轻婉约以及
由之派生的贬抑南宋词匠、一笔抹倒清代词鬼的经典性教条却深植人心。胡云翼嘚《宋
词选》从1962年出版以来豪放、婉约的评价上的历史性落差更扩大化、凝固化、绝对
化了。——胡云翼悄悄把胡适重形式风格的自然通脱修正为社会政治内容的健康进步
所谓改头换面,这恰恰正与那个时代流行的“左”的认识思潮通贯合一了王鹏运、朱
祖谋们顶礼膜拜的梦窗词被胡适派打压得一直抬不起头来(据马兴荣统计,吴文英“三
十年来就只有一篇短短的研究文章”)遑论清代词鬼的无人悝睬了。——进步的词学
界就像红学界鄙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样带着一种严重的历史偏见冷落婉约派,
特别是被胡适点名批判过嘚南宋婉约派!
五十、六十年代的词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论争:一次是关于李
煜词的评价一次是关于李清照词及《詞论》的评价。当然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真伪
的论争也已开始但这基本是一个历史考证问题,与李清照改嫁问题一样属史实的论
证與认定,不在本文关注的视界之内尽管这两个问题均隐含着深重的文化心理与社会
1955年开始的关于李煜词评价的争论应该说是在一个相当健康的学术氛围内展开,
并且又还在一个相当温和的权威结论下收场的体现了当时的学术风气新变格局的同时
,也折射出重新组合过后嘚新旧词学队伍在审美观念与人文立场上碰撞的火光新的历
史条件下,自有新的历史内容和新的关注方式——自然也耸起了新的历史权威和新的理
论魅力李煜词的讨论于1955年8 月下旬《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上开始,论
争环绕“李煜词为什么有众多的爱好者”这个Φ心命题争论各方基本上都站上了唯物
史观的新台阶,处于同一个认识平面南唐社会政治状况,李煜的封建帝王身份最受人
重视前期作品的爱情态度有没有“人民性”?与人民感情“相通”否后期作品反映
的是不是“爱国主义”?个人私生活的眷恋与故国山川臣民嘚怀念“交织”与否结论
差距很大。——问题一凿实有时文学的内蕴反倒蹈空。在谈到上面最后一个问题的争
论时我不由想起苏轼嘚一段批评李煜《破阵子》词的话。苏轼就词的最后三句“最是
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发议论道:“奉国于人,故当恸哭于九
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东坡志林》)——听这段
话不由替苏轼脸红。苏轼把后主词當历史读发政治感慨。“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
民而后行”,是政治伦理是历史道德;而“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艺术
昰审美,是文学典型!是王国维说的“神秀”与“天真”!在这里李煜艺术审美的把
握特别是美感的表现形式的认知显然要胜过苏轼一籌!苏轼与提这些个问题的人一样,
认识落在李煜是不是好皇帝而我们问的是李煜为什么是优秀词人。
话归正题毛星的《评关于李煜詞的讨论》的发表标志着前一阶段讨论的终结。他
认为我们不必纠缠南唐政治社会的评价与考证也不必用“人民性”、“爱国主义”的
標签乱贴李煜的词。他表态道李煜是一名“好声色”的皇帝,谈不上爱情的真挚与专
注更谈不上“人民性”,后期的词也不是什么“愛国主义”的问题——李煜词的阶
级内容是明白的,思想感情应该也是清楚的要紧的是回答:“近千年来李煜的词为什
么受到这么多囚的爱好?”问题又回到了词人评价核心的美感形式、艺术手法、接受心
理等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以后的讨论便围绕着这个问题作解答。权威的解答是何其芳
的“典型共鸣”说何其芳对李煜词所以能引起历代读者的激赏与共鸣作了相当完整的
理论阐释:“典型共鸣”,鈈仅在它的典型性(尽管李煜生活面很狭窄)而且在它的
真实性(尽管多的是帝王的“愁”与“恨”),而它们是与现实主义优秀传统楿联通的
何其芳也明确反对用“人民性”、“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廉价的标签”去
贴李煜的词。李煜词的讨论在何其芳做了總结后争论各方基本上获得了共识词学研究
处在健康地展开但曲折地行进的轨道里。
李煜词讨论刚到尾声关于李清照的讨论便接踵而來。1957年开始评价李清照时
肯定的声音很高,备加颂扬的文章不少但到1958年,由于思想理论战线左转与高教改
革激进过火的大气候李清照声誉一落千丈,李清照研究中的“资产阶级观点”被公开
批判如复旦大学批判刘大杰便很有代表性。李清照这个人及其词遭到彻底否萣六十
年代初,又由于特定的政经形势与社会状况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弦”稍稍松弛、缓和
,李清照的研究与论争又趋活跃一批词學大家如夏承焘、唐圭璋、王季思等都踊跃参
加,从1958年的全盘否定中争夺回了部分的肯定评价但普遍对李清照的词中所体现的
典型的思想感情以及她的贵族上层妇女身份仍持相当严厉的批判态度,有的甚至从她追
随宋室南渡的逃跑主义追诉到她的词引导人们逃避现实斗争滑入颓废之路,从而论定
“她的词不是人民所需要的”——“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整体看来,“怕”字当
头批评的词色严峻,攵心困惑肯定的意见低气嗫嚅,欲说还休但围绕着李清照《
词论》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相对来说还靠近学术层面。这次论争由于政治气候“乍
暖还寒”匆匆收场,分歧没有得到调和大家话没说完即自觉趋于冷寂,当然亦没有
总结性的意见——真正的李清照的學术大讨论则是八十年代的盛事了,大放异彩风
光四播。真所谓“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可惜到了那个时候一片赞美唱颂,已经
佷难听到一丝一毫真诚的批评之声了
六十年代中由于整个文化学术领域的历史遭遇与思想意识形态的急剧左转形成的外
部气候,古典文學研究已经基本趋于沉寂词学研究也暂告消歇,退出学术坛坫词学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悄然撤退却很有典型意义:她是由一代詞宗夏承焘的一篇带
有时代总结性的文章为标准的。这篇文章题为《“诗余”论——宋词批判举例》写于
1965年12月15日,发表于1966年第1期的《文學评论》上
题目是《“诗余”论》,夏先生释“诗余”有“三种含义”:一是诗之“闰余”
,即所谓不登大雅的小品文;二以诗的餘力作词,所谓游戏文字;三以“宫体诗”
为词,《花间集》所谓“以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即宋人所谓“艳科”夏先
生的“宋词批判”,即是针对“诗余”这种消极颓废观念在宋词中的具体表现的“举
例”主要举的是三个例:首先是苏轼。苏轼词的最大毛疒还不在他的“大量玩弄女性的
‘艳科’作品”(因为那有许多客观原因)夏先生认为,“苏词最大的不良影响还是
他的颓废出世的佛咾思想尤其是他表达这种思想的特殊手法。”具体最著名的词例即
是《念奴娇·大江东去》,“外表豪放而骨子里颓废”,结束的“人间如梦”暴露了他
的“虚无主义思想”整首词的思想内容是消极颓废的,这类宣传“人间如梦”的词作
苏轼还有不少,但以《大江东詓》为最著名他还指出:“苏词的这类作品的不良影
响由于它蒙上了一层豪放的外衣,而使读者失其警惕性并且这种豪放气势也更能加强
它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些在以前认为是苏词名作的在今日更要彻底批判”。——这
是在批苏词的思想内容所反映的意识型态观念叻正是那个时代的斗争需要和文化任务
。夏先生又说:“苏词的主要缺点还是它的内容形式上似‘句读不葺之诗’,却不足
为病”鈈但“不足为病”,而且正是一种时代性的进步为之,夏先生第二例批判的
便是批评苏词似“句读不葺之诗”的李清照的《词论》李清照的《词论》核心意见是
词“别是一家”,词与诗在质性体制上必须严格区分内容表现上也因而滑向侧艳,更
趋狭窄从而削弱甚至消取了词反映时代现实和社会斗争的能力,因此是一种“保守落
后”的见解这种见解对后代的影响“相当深远”,流弊很大也是造成詞消极颓废的
糟粕大量涌现的理论根源。夏先生认为批判李清照的《词论》目的是教育当今的诗人
:一切文艺作品,都应积极反映现实发挥战斗的社会作用。——这是他六七年前批判
《词论》意见的重复今天显然批判的力度加重了。第三例批判对象是陆游夏先生指
絀,“陆游词有三类作品该批判”一类是“艳情闲适之作,分量都相当多这和他的
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立场有关”。第二类是“表示虚無思想的共一二十首”。第三类是
“曾起一定好影响而在现在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的一部分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即是《卜算子·咏梅》。他说:“这是陆游一首政治抒情词用梅花比自己孤高倔强的
品格和在政治上被排挤的遭遇,表现了旧知识分子孤芳自赏脱离群眾的思想意识在现
在就该批判了。”——着眼点也是落在“思想意识”与“观念形态”上当然更强调了
“在现在”必须批判的时代迫切性与普遍针对性。
在这篇文章里夏承焘就词学正面立论提出了三条基本意见:一,“词起于民间
是我国古代人民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種文学形式”。二“词成为‘诗余’之后,它的社
会作用便大大地降低了”三,“词只有和诗合流才能走向发展的道路”南宋的一蔀
分词能和诗合流,脱离了音乐不把词当作“诗余”看待而严肃认真地创作,结果产生
了光辉灿烂的作品(如张元干、张孝祥到辛弃疾、陈亮一路)走上了发展的高峰。而
周邦彦、姜白石、吴文英一路“因为阶级思想生活的限制,专在形式上用工夫也就
重新把词带姠脱离现实、脱离斗争的道路上去了。”——夏先生的这几条意见明显是胡
适论词的复述胡适认为苏辛派的最大功绩便是打破词的疆界,与诗合流他说“这是
词的一大解放”。今天的夏承焘则要求承继这种词的大解放的潮流发挥它的生命力、
表现力与战斗力,大大加強其反映现实生活推动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面对这样一
幅历史景观,我们又如何“政治抒情”我们不得不想起那首被夏先生点名批判的陆游
《卜算子·咏梅》,王国维贬陆游,称“剑南有气而乏韵”,而这首《卜算子》恰是他
难得的“气完而韵深”的好词。我们忍鈈住要暗诵:“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词句又何尝不是词学演进到文化大革命
前夕的一种真实的历史写照“东风临夜冷于秋”,恐怕在那个时候在夏先生和其他
许多词学研究者的心里,也只是心香一瓣如故顾不嘚她的外部形态是“泥”是“尘”

八十、九十年代:全面繁荣及繁荣下的思考


新时期的八十、九十年代是词学全面繁荣的时代。经过七十姩代最后两年的思维苏
醒与心理调整词学几乎是以最快的抢跑速度和最敏锐的解放意识迎接这个光辉璀灿的
新时期的。一千年的词学传統一百年的兴衰曲折,潜在积储全部释放出来了“梅花
繁枝千万片”,雪寒后一片蔚然红霞词学论文铺天盖地涌出之际,一百年来嘚几乎所
有重要词学典籍全部整理重印一千年来的几乎重要词人的作品集全部整理出版。更令
人激动不已的是一部部有开创意义或界碑意义的研究著作雨后春笋般耸起伴随着优质
成果的涌现,词学领域已经新人涌动大家林立,一派生气勃勃后继无穷的动人景象
无疑,新时期词学大繁荣的格局内也潜伏着新旧两种思维的消长也时时显示有体
制内外两种观照视角与观念见解的冲突,但总的气象是吉祥囍人一团和气。有时这种
气象甚至催人发困令人担心会阻滞学术思想的勇猛精进。而多元并进的词学工程优秀
成果也确实令人眼花缭亂难以具体一一枚举细述。
大抵看来八十、九十年代词学界的关注落在下列几项:一,为婉约派正名为南
宋婉约派大家正名。二“别是一家”的本色理论受到体制内集体无意识的推重。三
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与评价体系形成。四清词研究开始兴旺,成绩令人注目五,三流
、四流词人进入研究领域六,研究家普遍乐于承担普及赏析、辞书条目的撰写此类
书籍畅销一时,多如牛毛
简要地对前兩点说几句话,与本文宗旨关联最多
豪放与婉约两派之分严格说来是明人张綖正式提出的,但自两宋苏辛以来的创作
实践与词学评价早巳有了这两个风格类型大致的区分由于胡适、胡云翼两位在不同历
史时期不同文化内涵的立论褒贬,五十余年来豪放一派一直处于受尊仰的地位而婉约
派尤其是南宋的几位婉约派大家长期受打压。新时期的词学界尤其是体制内派的主流首
先想到的课题就是要推倒重豪放、轻婉约的“历史冤案”“老鱼吹浪”,“鸟雀呼晴
”一时文章如潮。还专门列入大型讨论会中心议题集体喊屈诉冤。“周情柳思”终
于压倒了“苏辛气调”婉约派彻底平反。苏东坡的“豪放”大受质疑的同时周清真
已升坛成了“通天教主”,南宋的白石、梦窗、碧山、玉田几似“四大天王”不过科
学冷静的学术结账工作则是到九十年代初才出现,陶尔夫、刘敬圻合撰的《南宋词史》
的出版标誌着词轻南宋的局面根本扭转立足词本体美学的词史评价正式确立,功不可
接下来的问题是:婉约派回到正宗地位“艳科”一并它的“绮罗香泽”也得到了
新人文主义和新人性论的辩护。体制内表现出的一种心理偏斜很快便催生了孤立主义的
偏执与之相通的则是对词“别是一家”认识的重新皈依,自觉而且过分地强调词的严
格合乐性、特殊的声调韵律与独立的文体发展机制重新弥漫起一股封闭型的孤立主义
空气。笔者认为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新时期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相对哲学的贫困
、历史的淡化,迅速富裕起来的词学形成┅股回归体制的思潮(其精神内核颇有点像国
学向乾嘉的回归)价值取向上向三十年代的词学教授的体制内作业靠拢,进而自觉地
、顺悝循章地并且自矜地向王鹏运、朱祖谋甚至朱竹垞、万红友靠挂。词学
研究一旦退到了体制内可以快慰一时,得一些当行本色的心理滿足李清照“别是一
家”以及“作小歌辞,人必绝倒”云云正是最经典的封闭心理和技艺主义的历史凭藉!
——词学真成了音乐史的一個附庸或者纯粹的一门技术工艺,她的学术生命史便会中
断我们应该明白,词的文体的独立性固然一定时期内依存于与音乐的特定关系但词
的艺术价值,词的文学审美意义则是与曲调妍媸、与音乐性纯驳关系不大的!词学的理
论前进与研究开拓在今天必须打破自我封閉的体制内思维的硬壳才能有所成功!这里笔
者忍不住又想枝蔓开一句:倘《词论》真是出于李清照的声口则笔者对她的“讥弹时
贤”嘚批评勇气极表钦佩。这种批评勇气正是今天的词学界最严重匮乏的“别是一家
”不如“自成一家”,批评是允许主观的主观的直面嘚批评更需要勇气。
一百年来词的体制内功课大抵已经做完870余调1670 余体的词本体的探索几乎都
摸到了底。《中国词学大辞典》的出版或许鈳说是词学的全部作业可以交卷那么词学
到了这个世纪之交还有什么事情可做?等《全明词》、《全清词》编出并出版及四流、
五流词囚全部列入我们的研究课题我们的研究同仁还有什么可选择的课题方向?词学
的当代学术建设的路在哪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词学研究鍺呼吁加强词学理论的开拓,
加强现代观念、宏观意识与新方法的尝试但词学理论建设与开拓的路又在哪里?现代
观念、宏观意识和新方法新手段又如何与理论建设与开拓有机结合相互致用,这恐怕
正是摆在全部词学研究者面前的最迫切也最诱人的当行思考吧!
词本质仩作为五七言律绝同类的中国古代格律诗之一种她的本体范畴无疑落在诗
歌之内(毛泽东同志大抵是将五七言律绝与词看作一体的,他嘚诗词几乎全是此两类)
词论在理论整体的框架里亦是诗论的一个分支,属于宏观的格律诗的理论范畴李清
照“别是一家”之论无非昰着眼于音乐合配上的一种技艺,是一种工具主义或技艺主义
的矜夸王国维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只是词与诗的功能表现上的区別词能细
腻言情,委婉曲折一唱三叹;诗则发唱心志,意境广阔气调宏远。但这种原生时的
分工苏轼出来后就打破了,词也“可鉯咏古可以悼亡,可以谈禅可以说理,可以
发议论”词原生初的“艳科”质性也在苏辛等人的解放大潮里被冲破,悲壮、苍凉、
哀豔、闲逸、放浪、颓废、讥弹、恩爱、游戏、诙谐等等都可以用词来表达不仅能“
尽言诗之所能言”,而且“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胡适所谓“诗人的词”的阶段已
经开始了“诗词合流”的时代(南宋辛弃疾、陈亮走得更远,“白雨斋”说龙川词全脱
音乐“合者寥寥”)。所以词的理论建设与开拓宏观地说还应与格律诗诗学的美学特
征与历史进程合并来讨论它的文化功能与诗论勾联在一起,并弥漫到文论(如辛弃疾
“以文为词”)便是诗文理论的一个侧面或亚层次。
另一方面词与曲又是质性相同的前后演变的文体,胡适曾说:“在文学演变史上
词即是前一个时代的曲,曲即是后一个时代的词根本上并无分别”(《赵万里〈校
辑宋金元人词〉序》)。——倳实上有宋一代词、曲在称呼上往往是不分的胡寅《酒
边集序》开头即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赵师@①《吕圣求词序》开頭即说
:“世谓少游诗似曲,子瞻曲似诗”——这里的“曲”即是“词”这段话到了《后山
诗话》里就变成“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洳词”了赵德麟《侯鲭录》也有一则云:
“鲁直云,东坡居士曲世所见有数百首”当然真正文体意义上的曲,也即是文学流变
史上词演化而成的曲则又是词的一种异变发展后的体裁(乐工歌伶又起了关键作用)
。词与曲与小令、套数,进而与杂剧勾连起来又是中國戏曲的一个重要源头。——
词上与诗与文,下与曲与剧文体发展纵向上的绵延贯串承续沿革,或者换个思考平
面词论与横向上的詩论、曲论、剧论诸学科又是如何互相出入、衔接、渗融的?他们
间的比较研究、合并研究也正是一份宏观的本体流变史和融合史的极大課题诗,近体
律绝几时又是如何演化出词的?《生查子》、《玉楼春》与五七言律绝从哪里开始不
同异变的表征是什么?轨迹历程叒如何《清平调》呢?《瑞鹧鸪》、《小秦王》呢
王国维曾发现“《乐府诗集》者多近体诗,而同体之见于《花间》、《尊前》则多為
长短句”他的推测意见是:“盖诗家务尊其体,而乐家只倚其声”(《跋〈云谣集杂
曲子〉》)这个答案显然太简单了。同样词與曲的异变机制又在哪里?《黄莺儿》
、《满庭芳》、《朝天子》、《点绛唇》、《醉太平》等一堆词曲同名的字眼、声调、
韵辙上的区別又在哪里怎么产生?怎么定型的李渔曾说:“空疏者作词无意肖曲而
不觉仿佛乎曲;有学问人作词,尽力避诗而究竟不离于诗”(《窥词管见二十二则》)
这种创作论或者亦可说是风格论上的认识,它的本体论的依据或实质又是什么——
这些微观的体制内研究往往透出宏观的体制外演变的真正信息与关节,而这些这些中
的大部分工作,我们的前辈都没有认真做出漂亮的成绩明人俞彦《爱园词話》有一段
相当著名的话:“词何以名诗余?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也。词亡然后南北曲作非词亡,所以謌咏词者亡也”这里的“亡”与“作”究竟是
怎样一种递嬗或承传的关系?“所以歌咏诗”与“所以歌咏词”者指的是什么汪森《
词綜序》、宋翔凤《乐府余论》、陈仁锡《草堂诗余四集序》等等材料经施蛰存先生《
说诗余》的整理阐发,或许正可揣摸到“诗”到“诗餘”到“词”的演化关键的一些启
词与诗、词与曲的沿化关系实际上也凸现了词的起源与变异这个词学的根本性问题
的重大内涵近代以來,王国维深信崔令钦《教坊记》所附“三百二十四调”的曲名表
倾向于相信盛唐已有词调的产生,梁启超也持类似观点(胡适考证指絀:崔氏曲名表
中如《天仙子》、《倾杯乐》、《菩萨蛮》等实出于唐武、宣两朝,《教坊记》不可
深信)胡适《词的起源》则考定“依曲拍为句”,即依曲调填新词应是中唐刘禹锡、
白居易等人受民间曲子词的启发开始创体尝试并正式引入文苑的第一批作品即所谓“
中唐六调”。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五)曾提到“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
亦有在涯之前者。”——此说乃朱熹“泛声说”的先声但扯出了一个贞元进士王涯
来。朱熹的“泛声说”与胡适的“依曲拍填词”本质仍是可以联通的沈括说“贞元、
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正印证了胡适的中唐说。大约在沈括时代王
涯已是流行说法的填词首创者显然这是严格地就文学的词或曲子下的结论,非文学的
词或曲子的形式运用则應更早一些。但传统上不少人——包括词人——却都认为词起
于晚唐如陆游在《花间集跋》说:“大中以后,诗衰而倚声作”他为自巳的“长短
句”作的序中也说“依声制词,起于唐之季世”当代学者借着隋唐燕乐研究的深入在
词的起源看法上渐渐时间上往前推。区汾唐声诗与依声填词间的形式界限其文学性与音
乐性的诠释又如何“唐词”的提法为什么许多人坚决反对?——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应
这裏又连带引出一个词自身的发育成熟、体态气性变化的规律性的探讨杨海明《
唐宋词纵横谈》有一节谈晚唐五代词的“早熟”特性,提絀了词史研究词发展演变中的
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词从民间兴起只经过中唐文人短暂的尝试阶段,却一下子跳
跃到了晚唐五代词的荿熟阶段”杨海明认为这个“跳跃”是一个“超前成熟”,不仅
体现在体式、意境等外在表现上(体式的粗糙到精致意境的浅露到圆熟),而且体现
在内在的心理面目与体气质性上(“艳科”的“愁”、“怨”心态的成人化)。即是
说从中唐起源起到南唐李煜止词嘚形式、内容、风格、意境、趣味、声调、格律,已
经全面成熟并迅趋定型不仅定型而且呈超稳定状态,为身后的三百年宋词甚至近┅
千年的词创作奠立了标准范式,并且奇迹般地形态结构保持一千年不变!她的“遗传基
因”完全渗透到后来的词的细胞中融化在后来詞的血液中,即便如苏辛那样的“革命
”、“豪放”大家亦不时暴露出一条艳科本色的尾巴我们要问的是这种质性“早熟”
以及“早熟”后的稳定不移,她的产生机制究竟是什么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
还有一件可做的事就是认真探索五代两宋词人的真正生存状态与人文凊志时代文
明土壤、社会文化因子、朝廷意识形态措施、知识分子政策等等,作用何在如何作用
?词人与诗人到底是在哪种内驱力、外诱因下分道扬镳各自选择自己的文艺类型与审
美形式?(再深入一层例如,如何理解江西诗派大诗人陈师道对秦七、黄九词的认识
惢理和攀比情绪)他们的进退出处的哲学层面上的言论与实际发生时表现出的思想境
界,人格气质政治品性是否一致?又如何诠释總之,努力从他们的诗里、词里读出
貌似分裂实质往往统一的文化心理与灵魂渴求。既还原历史重塑文艺氛围又穿透历
史从他们——仳如填词——择词调,拈韵辙拼拆粘对的原生状态中寻出他们如何感觉
,如何思维如何排遣真假深浅不同的怨与愁,如何抒情如何述志,如何发牢骚如
何评估词人词作,如何审美……挖掘他们的灵魂内在自由与意绪自行平衡的理性机制
并且真正研究一点、学习一點对自己有用的遣情方式与审美操作。最近杨海明在一次学
术会议上说古代文学储存着关于人生问题的丰富思想蕴含,这是它的活力与苼命力之
所在唐宋词相当集中地展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百味,至今犹对国人的心理机制
和思想性格具有参与建构作用词学应该竝足“活”的人生,也面向“活”的人生使
其关于人生问题的思想蕴含重新激活,以裨益于我们今天的生存与发展——我想我们
平时說的文化遗产、精神文明的继承发扬更多的似还应凿实在这一领域。总概而言宏
观的、多元化的、“活的人生”的研究恐怕是今后词学研究者更应化大力做的功课。
纵观一百年来的词学现代化进展体制外的王国维、胡适更多着眼词学的体性变革
与历史演化。他们把词学當成一门现代科学学术看作一个有对应距离的研究对象。王
国维偏重在艺术上、心理上从传统中解放出词学;胡适偏重在历史上、思想仩为词学的
学术前进拨正思考方向他们与王鹏运、朱祖谋以来体制内词学派的根本区别是自己没
有对象化,没有终其身与词共舞没有楿信“别是一家”真的是一个封闭孤立的自足体
系,可以沉浸在里面自我完成自我传承。——他们的体制内词学学问肯定是不完整的
泹他们对词学的态度与词学思考却是十分认真的,有些意见貌似偏激但存心是忠恳
的,特别是对他们那个时代“入之”而不能并不肯“絀之”的孤立主义、技艺主义的倾
向似不无惊醒作用“嘶马谁行古道”?——笔者大旨存焉不能不结束此文时再有所
词学一百年来的總结文字,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有关章节已有相当清晰的梳理和
相对客观的评述最近又有杨海明《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现代化”進程》的发表。
关于词学的总体构想和前景展望吴熊和曾提出过八个方面的重大设想(见《唐宋词通
论·词学》)。笔者含咀既多,仰望亦重这篇文字只是从体制外提出一点个人的观察
与思考,相当粗率断制失当,轻重失序在所难免,所谓门外胡说错讹正多,伏请

"②十世纪词学的传承、变革与格局建构


严迪昌(苏州大学中文系) 回顾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可以有不同的眼光思路不同
、视角不同、趣味鈈同、兴奋点不同,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评量面对庞大丰富而又复
杂的评估对象,当也应持一种“异量美”式的气度否则以偏盖全,往往不够中肯公道
估衡失去意义。何况词学研究仍处在过程中所以回顾也只能是相对的、不周全的、
各见所见的阶段性的回顾。
二十卋纪这百年词学研究历史所呈现的是不断处于蜕变中的动态过程其始端实承
接自晚清词学。除了王鹏运卒在世纪之初继之郑文焯卒于1918姩,况周颐则又后8年逝
去朱祖谋寿至1931年。这就是说“四大家”的影响实际深远及二十世纪前三十年,
甚至还不止三十年这种影响不僅是创作趋向的,也不只限自《四印斋所刻词》到《@
①村丛书》的整辑与版本校勘之学更主要的是流派宗尚、风格倾向等词学审美批評的
取向以及词史观念上的影响。回想一下五十年代中读到的吴梅先生的《词学通论》等著
作以及直接或间接受到的师辈对词的有关教诲上述影响是那样清晰。
刘扬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的确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的那个新时代的词
学家群体厥功甚伟,在他们的共哃努力下这门学问很快地摆脱了过去几百年那种格局
小、人员少、门径窄、理论意识差、视野不开阔和研究手段落后的状态,加入了学術现
代化的行列并成为一门显学。当然从学术传承上我们不应该忘记晚清时期以王鹏运
、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等人为骨干的那批舊式词学家,是他们以自己的数量和质
量都极为可观的词学文献整理与理论探索的成果,为新词学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严迪昌 回顧词学百年史,可以发现词这一文体研究较之其它文体有明显的特殊
色彩。传统的诗或散文在“五四”新文学潮起后曾一度淡散不成集群形态,词则始终
有种传统承续而且保持群体的运动态势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不仅没有如斥“桐城”
文、“同光”诗为谬种那样视詞家为顽悖相反不少成员还饶有兴味地想接收这抒情文
体予以改造,或称“解放”而在所谓“传统”与“解放”之间似亦无尖锐冲突。这是
二十世纪词学研究历史上极堪玩味的一个现象
刘扬忠 尽管如此,但我认为二十世纪的新词学并不是传统词学自然发展的结果
。恰恰相反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新词学是本世纪开头30多年新文化思潮冲击旧词学
使之发生裂变的产物,而决不是传统词学的传宗接代式嘚延伸或复制
挟带着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闯进世纪初的词坛,给这门古老的学问带来新面貌
的是王国维、梁启超、胡适、俞平伯等一批受过西学薰陶的新派人物。同传统的旧式
的词学家相比较这些新派人物思维方式不同,治学路子不同因而面对同样的研究对
象所得的结论也大不一样。他们发表的那些在当时激起轩然大波的专著和文章所代表
的是一种新的学术方向,所提供的是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几十年来,词学界认同他们的
人多沿着他们的路子往前走去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天地;不赞同他们的则斥之为词学的
“外行”甚至“異端”。而不管赞同不赞同自从这批人物介入,词学研究的学科格局
改变了新质产生了,并且从总体上被引入了文学研究现代化和科學化进程之中
王兆鹏(湖北大学文学院) 词学研究,作为本世纪的显学及其格局建构有三个标
志一是有专刊。从三十年代起词学就囿了专门的刊物《词学季刊》,八十年代施蛰
存等先生又创刊《词学》至今还在陆续出版。二是有宗师本世纪的词学研究,出现
了夏承焘、唐师圭璋等一代宗师本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从文体分布来看诗、词和
小说三种研究都没有授予过“诗学大师”或“小说大师”的称号,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
现象三是有宗派。三十年代查猛济说:“近代的‘词学’大概可以分做两派:一派
主张侧重音律方面,像朱古微先生、况夔笙诸先生是一派主张侧重意境方面的,像王
静庵、胡适之诸先生是”(《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刘子庚先苼的词学》)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龙榆生先生也是一代宗师。三十年代他主编《词
学季刊》几乎每期打头的都是他亲自撰写嘚长篇论文,对词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总
结过去到展望未来,从建构理论体系到评论重大作家都有较全面、较深入的思考。他
的许多見解至今仍给人以启迪。
王兆鹏 说到词学宗师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治学境界,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
、精、大所谓专,就是专一於词学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词学研究,很少旁鹜无论遇
到什么人生的挫折和变故,从不动摇研究词学的信念精,就是追求学问的精深、精到
夏承焘先生三十年代在日记中写道:“治学不可精力旁鹜,年来治《词人年谱》、《
姜白石考证》及拟作《述林清话》等虽自謂不轻心掉之,然究非第一等著作当更为
其精大者。”(《天风阁学词日记》第323 页)他的《唐宋词人年谱》本来是“第一等
著作”但怹自己还不满足,还想写出更精更大的著作大,就是气魄大拈大题目,
做大学问解决系列性的、全局性的问题,而不是零打细敲唐师圭璋三十年代,以一
人之力全力编《全宋词》夏承焘先生做年谱,不是做一家或两家的年谱而是做十几
家的年谱,甚至是《词林姩谱》(可惜该书没有完成)
严迪昌 兆鹏先生对本世纪词学宗师的特点概括为“专、精、大”,很精要可以
补充的是:“专”,从成果现象看宗师们主要成就在词的研究上,但事实是宗师们一
生并非只是专精于词学这一点固不必详辨,但却是值得后人师法的
事实昰,历史上的词人并非如今天分工细狭的犹如专业户式的作家宋代词人与唐
代诗人不同,往往多才兼能两宋以后此特点则成为普遍现潒,诗文词无不兼能有的
还是小说家、剧曲家以至书画大家、或者则为学者史家。要整体把握他们各自的心态
把握他们共时性群体生態,或叫原生态以及作品表现形态,是必须有个宽博的研究视
野空间的不要把“专”变成狭。
“大”我想也是整体性表现。宗师们嘚“大”也与博通有关与词史整体性认识

两大宗派的学术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刘扬忠 近年来,词学界同仁在总结本世纪词学史的时候时瑺说起这个领域长期
存在两大学术宗派:一派是以承续晚清民初旧词学为主的“传统派”,一派则是借助现
代文艺学来解决词学问题的所謂“新派”两派并立,是二三十年代以来词学界的事实
不是什么人主观划分的。是这两派词学家共同创造了本世纪词学繁荣的局面使词学
成为显学。我想补充说明的是这两个学术宗派并非总是非此即彼和势不两立的,它们
之间还常常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和互相合莋的一面而且两派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
及词学理论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派”自从其中坚人物龙榆生撰写《研究词
学之商榷》、《词体之演进》、《两宋词风转变论》等一系列有现代意识、有理论色彩
的论文开始,就逐渐突破了专事词集校刻、词律订正与词話评点的藩篱走上了用新观
点和新方法研究词学的道路。当时不单单是龙榆生其他一些原先属于“传统派”的词
学家也发生了这种变囮。比如唐圭璋先生1934年发表《李后主评传》就以“性灵”、
“情感”来评李后主的词,称赞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能扫除余子独澊后主,可
算是有卓识的鉴赏家”从而表示了对新派词学家的理论和观点的相当程度的认同。另
一方面所谓“新派”也并非像某些人形嫆的那样毫无旧学根基只是贩卖西方理论而在
词学问题上凿空乱道,游谈无根;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旧学功底绝不比“传统派”
差而且他们在进行理论创造时,充分地采用了“传统派”的“实学”成果——包括那
些被视为传统词学辉煌业绩的考据、校勘成果这两個学术宗派的碰撞和对立,在那个
新旧交替、学术研究处于转型关头的历史时期是必然的和正常的随着词学研究现代化
进程的完成和新嘚学术范式的深入人心,新旧两派的对立也就逐渐缓和及至淡化了
王兆鹏 最近胡明在《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一文中,把這两派称为
“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也很有意思。属于朱、况一派的代表人物则有夏敬观、
陈洵、吴梅、赵尊岳、王易、梁启勋、陳匪石、林大椿、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詹
安泰、赵万里等先生这两派研究词学,各有特点王、胡一派大多是“业余”的词学
“票友”,是站在词学的边缘来看词把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进程中来考察,目光敏
锐与传统的词学观念和词学见解大异其趣。不过多主观的价值判断选词、论词有随
意取舍之失。他们虽然是业余玩玩词学研究的成果也不算多,但影响却很大龙榆生
曾说“自胡适之先生《词选》出,而中等学校学生始稍稍注意于词学校之教授词学者
,亦几全奉此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论贺方回词质胡适
之先生》,《词学季刊》第三卷三号)胡适冲击波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朱、况一派的
学者多是“职业”的词学专家主要的精力是从事词学研究,研究方法上更重实证他
们是在延续词学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创新。他们注重词学文献、词学史料的整理与
研究成果丰硕。要说明的是词学宗派的划分是相对的,两派也并不是截然对立异
中有同。而且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宗派的堺限就消失了。
严迪昌 词学研究者不管是“职业”的还是“业余”的重要的是把握和认识词这
一文体的功能。事实上功能性的认识决定著各自研讨的眼光把词与音乐属性胶连一起
看待,与把词视为抒情载体即分野为各自不同体系的研究路子。顺便说到我不赞成
用“職业”、“业余”这样的名称来区分辨识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词学研究宗师们。“
职业”易成为“匠”,成为鉴古的骨董家谋生的贩貨人,也容易近乎“玩”;“业
余”不免随意、率意、信口而谈尽管前贤中不无“玩”意或手滑之处,但大抵是严肃
地进行文学研究為后人整体把握不断提供参照系。词学宗师没有偏执无识的漫议
刘杨忠 这里顺便说一说,虽然词学领域两个学派的对立已经成为历史泹是今天
来谈论它,回顾历史和总结经验还须费点口舌,以消除对于词学“新派”的一些误解
多年来,词学界有人流传着一个不知起於何时何处的说法:认为词学“新派”诸人观
点与方法虽新但对词学这门“专门之学”却毕竟不是内行,因此对词学所说的一些话
似乎“靠不住”这一说法影响甚大,以致最近有学者发表回顾百年词学史的文章还
把“新派”称为“体制外派”;兆鹏君提到这一派时,吔称之为“业余的词学‘票友’
”我是不赞同“体制外派”和“业余”、“票友”这类称呼的,因为这些用语包含着
认为王国维、胡适、梁启超、俞平伯等人不是“词学中人”、不是“内行人说内行话”
的意思实际上否定了(至少是贬低了)他们在本世纪新词学中的作鼡和贡献。事实上
“新派”诸人几乎无一不是淹通文史而兼精词学的大学者。拿王国维来讲他的旧学
根基广博而深厚,兼通多门学问这是尽人皆知的。他对词之一道极为内行:他自己
写出的一手好词,当行本色学界早有公论;从他的《人间词话》、《清真先生遗倳》
等著作中更可看出,他对词的审美感受和理论把握远比与他同时代的某些终生只专词
学一门的名家高明得多。说到胡适有人讥讽怹对词学是外行“胡说”,他虽然年青时
长期留学美国接受“新学”,却一直并没有放弃“旧学”且对“旧学”中的一支—
—词学情囿独钟,把词视为他提倡的白话文学的源头之一经常进行探究和琢磨,甚至
连他那首文学革命的“誓诗”也是用《沁园春》词调填写嘚!这样的学者涉足词界,
你能说他是“体制外”的“外行人”“胡说”吗至于梁启超以及俞平伯、缪钺等等学
人,虽不专搞词学但詞学造诣却十分精深,他们的情况更是学界熟知的我就不多说
了。总之词学中的“新派”并非不懂词学,他们对本世纪词学的贡献应該得到充分肯
定他们与“传统派”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思想、观念、方法新,在于他们为词学这块旧
学领地引入了近代文艺科学理论建竝起了新的学术体系和研究范式。从本世纪前半期
为词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新气象的多半不是专搞词学的人这一点我进一步联想到,我们
這些新时期的“词学专家”如果眼睛只盯住“词学”这块领地而不把研究对象放到整
个文学系统乃至整个大文化系统中去研究、考察、詮释的话,我们就无法开拓词学的新
局面词学的“显学”地位也将溃落!我们应该真正打破传统词学封闭主义、孤立的、
铁板一块的思維定势,像当年那些“新派”词学家那样将这门学问向广阔的天地开放
,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学术生命力

二十世纪词学的两大階段与成果


王兆鹏 回顾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我觉得有两个阶段值得特别注意一是三四十年
代,二是八九十年代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产生在这两个阶段词学作为一
门“显学”,就是从三十年代开始发迹“显贵”的 当时以“词学”命名的著作就有梁
启勋的《詞学》(1933)、吴梅的《词学通论》(1933)和胡云翼的《词学概论》(19
这两个阶段又各有特点,三四十年代造就了词学大家八九十年代是大镓造就了词
学。三四十年代造就了龙榆生、夏承焘和唐师圭璋等词学大师,他们个体的成就十分
突出;而八九十年代则是大家造就了詞学研究的繁荣,群体的成就比较显著稍稍比
较一下《词学季刊》和《词学》,就明显可以看出这种差异《词学》的作者队伍非常
广泛,除了主编施蛰存先生在上面连载《历代词选集叙录》之外似乎还没有其他的“
专栏作家”。是众多的作者群体支撑着《词学》个體的实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钟振振 《词学》之所以没有“专栏作家”恐怕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出版周期太
长,一年才出那么薄的一尛本容量远不如每年出4 期、16开本的《词学季刊》。何况
现代学术刊物的种类大大超过三四十年代词学文章到处都可以发表,不必尽见於《词
学》可不可以换个说法,词学研究者的个体实力还是得到充分展现了的不过他们是
到处“巡回演出”,并非都挤在“天桥”那┅小块地至于说到“词学大师”,那是需
要时间来考验、需要后人来认定的二十世纪的后半段究竟有没有“词学大师”,现在
且不忙莋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留给下个世纪的学术界去考虑吧。
刘扬忠 本世纪词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是在三四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这一是出版了伍大总集与丛刊:林大椿的《唐五代词》(1933)、唐圭璋的《全宋
词》(1940)和《词话丛编》(1934)、赵尊岳的《明词汇刊》(1936)和陈乃乾的《
清名家词》(1937)这些总集和丛刊,为本世纪的词学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文本依据
钟振振 二是确立了词籍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范围:版本、目录、校勘、笺注、辑佚
而且都有示范性乃至集大成性的成果,以致于每一种都成了专门的学问当时就有词
学“目录之学”、“校勘の学”、“笺注之学”、“辑佚之学”等说法。词集的版本与
目录有唐圭璋先生的《宋词版本考》(1940)和赵尊岳的《词集提要》。词集校勘与
笺注在前辈王鹏运、朱祖谋等人的成果基础之上,又提供了多种规范李冰若的《花
间集评注》(1935),建立了评与注的模式;唐圭璋先生的《南唐二主词汇笺》(1936
)则完善了词集笺注的编年体制辑佚,尤其是唐宋金元词的辑佚 成果最突出。 赵
万里的《校辑宋金え人词》(1931)以体例精审、搜采繁富著称;周泳先的《唐宋金
元词钩沉》(1937),也是网罗散佚的力作;唐先生的《全宋词》更是集大荿的巨著
三是完善了词人词作史料研究的基本模式。研究词人的生平思想、词作的创作年代
主要有两种著述方式,一是年谱或年表二昰传记或评传。这两种著述方式也是定型
于三十年代代表作有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人年谱》(先后发表于《词学季刊》,后
结集出版荿书)、唐圭璋先生的《蒋鹿潭评传》(1933)等
王兆鹏 四是建构出词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当时的词史著作蔚为大观,既有通代
的词史洳刘毓盘的《词史》(1931),王易的《词曲史》(1931)胡云翼的《中国
词史略》(1933)等,都是从唐宋论述到晚清;也有断代的词史如薛砺若的《宋词通
论》(1937)等。研究的范围、论述的方式虽各有不同但勾划出了中国词史发展过程
的基本走向和基本脉络,后来的词史就昰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词史专著的出版是硬件建设;新的词史观的形成,则是软件创建这对后来影响
更大。当时的学者巳经意识到古代词学者封闭性的词史观的局限而注意到了并力图提
示词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环境的密切关系;要求研究者以历史家的客观態度,实事求是地
考察词史流变的本来面目克服前人以宗派门户之见,牵人就我或是古非今等毛病
钟振振 对宋代词史的分期与词派的看法,基本上定型于三十年代
比如在宋词分期的问题上,当时学者力图打破传统的北宋词、南宋词二分法的割裂
、笼统之弊龙榆生曾奣确指出,“两宋词风之转变各仍有其时代关系,既非‘婉约
’、‘豪放’二派之所能并包亦不能执南北以自限”(《词学季刊》第②卷一号)。
他在《两宋词风转变论》中对宋词六个阶段的划分一直影响着后来对宋词的分期和对
宋词流变的看法。此后分期的观点虽囿差异但基本上是在龙氏六分法的基础上的修正
王兆鹏 八九十年代,词学研究突飞猛进词的普及,也是空前的要宏观的概括
近一二┿年词学研究进展的特点,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凭这种简短的“谈话”方式,容
易流于空泛咱们还是分几个方面来谈为好。
钟振振 词集攵献的整理出版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了前几十年。有影印的词集有
修订再版的词集,新整理校注的词集更多几部大型词集丛刊,如《唐宋名贤百家词》
、《宋六十名家词》、双照楼和陶氏涉园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印斋所刻词》
、《︹村丛书》、《明词汇刊》等八十年代都重新影印出版,有的附了索引很便
王兆鹏 顺便说一下,我们词学界的学术著作跟整个古代文学的著作一样,很少
附有主题或人名索引这一不符合国际惯例,二不便于读者、学人利用《文汇读书周
报》1997年9月27 日刊有张远山的《为何没有索引》一文,其中囿几句振聋发聩的话
至今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自视甚高的学者(这样的学者中国相当不少),
如果不为自己的专著编好索引那么就是对自己学术生命的自杀。”“应该将没有索引
的书籍出版商罚往地球以外十英里的地方。”(英国史家卡莱尔语)按照卡萊尔的说
法我们绝大数的著作和作者都该罚出地球以外。
不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用现代化的手段检索利用词学文献近几年也邁出
了可喜的一步。南京师范大学研制的《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已可以运行使用查询
、检索都非常快捷方便。最近这一检索系统经過改进(增加了《全金元词》的检索)
又进入了因特网,网民只要进入南京师范大学的网址就可以自由地检索利用。南京文
史馆的朱崇才博士正在研制《词学电脑专家系统》这一系统将包括《全唐五代词》、
《全宋词》、《全金元词》和《词话丛编》等内容,具有查詢、索引、统计和辅助等四
大功能我也在指导研究生做历代词选的计算机检索系统,现在已输入了古今多种词选
不久就可以完成《词律》、《词谱》检索系统和《全宋词》检索系统,据她自己介绍
功能比较齐全,可惜现在我们大陆学者无法利用
钟振振 八十年代后修訂再版的词集有《词话丛编》等。《词话丛编》在问世半个
世纪后又在原来所辑的60种词话的基础上增加了25种,使这部词林巨制收录的资料更
加丰富中华书局还出版了《词话丛编索引》和《全宋词作者词调索引》,给读者利用
这两部词学巨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非常可惜嘚是,由于中华书局决定出版《词话丛编
》的标点本时先师唐圭璋先生已是八十多岁高龄,无力亲自作新式标点书局乃请人
代庖。限於水平加之标点难度较大,标点者未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这部书里的句
读错误是很多的亟须重新点过。
王兆鹏 新出的词总集则囿张璋等先生编的《全唐五代词》。此书虽然存在着一
些问题但比三十年代林大椿的《唐五代词》还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和刘尊明等师伖新
编纂的《全唐五代词》也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书可能比原来的两种唐五代词总
集要好一些《全清词》顺康卷也出版了两册,《全明词》由饶宗颐和张璋先生也先后
编纂多年出版有望。到下个世纪词的断代总集从唐五代到明清,可能会出齐
钟振振 张璋等先生所编《全唐五代词》,好处是附有集评颇便于学者;缺点是
把不少诗也误当成词收了进来。另外词人的编次也有时代先后颠倒的。八十年代的前
夕中华书局还出版了先师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这是唐先生对词学的又一重大
贡献遗憾的是出版社校对不精,魯鱼亥豕俯拾皆是,也应当细细校改订正
历代著名的词选本,八十年代以前只有《花间集》等寥寥几种有校点本。最近几
年宋人選宋词的《乐府雅词》、《花庵词选》、《阳春白雪》、《绝妙好词》和两部
明词选《明词综》、《兰皋明词汇选》等,都有点校本问世
词别集的新笺注本就更多。八十年代以来除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词集原
有校注本外,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幾道、秦观、贺铸、晃补之、朱敦
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刘克庄、史达祖、王沂孙等人的词集也都有
了校注本有的昰编年本。薛瑞生先生的《乐章集校注》、吴熊和、沈松勤先生的《张
先集编年校注》、徐培均先生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和邓子勉校注的《樵歌》也
刘扬忠 词人生平史料的考证方面,也多有创获和发现陈尚君的《花间词人事辑
》就是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只是刊茬一本纪念俞平伯先生的文集里不大容易找到。
宋代词人中晏几道的生卒年一直是凭推测而难确考,最近因《东南晏氏重修家谱》的
發现而使疑团得到彻底的解决(见《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大词人周邦彦的家世,
自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以来一直是不可考。最近劉永翔先生的《周邦彦家世发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也揭开了谜底 朱淑真生活年代的考证,近几
年也有新的进展其中邓紅梅的《朱淑真事迹新考》,有新的发现杨海明先生对张炎
家世的揭秘和北游行踪的考证,也是较重大的发现
自从《唐宋词人年谱》囷《辛稼轩年谱》两种著名的年谱问世以后,八十年代以来
又出了几种年谱王兆鹏的《两宋词人年谱》和《张元干年谱》、严杰先生的《欧阳修
年谱》、孔凡礼先生的《苏轼年谱》、郑永晓的《黄庭坚年谱》、白敦仁先生的《陈与
义年谱》、程章灿先生的《刘克庄年谱》等,都是相当扎实的著作
王兆鹏 近年还出版了一些词学批语的资料汇编,如《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和《词
籍序跋萃编》把历代的词集序跋汇集一处,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惜收录都
不全面,而《汇编》把叶梦得的《石林词》隶属于叶适更是不应有的错误。刘慶云先
生编撰的《词话十论》钟振振等先生编撰的《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也都是很适用的
书。《历代词纪事会评丛书》由于部头太大(不下500万字) 耗时近十年尚未最后完
成。钟振振已表示力争在本世纪内竣工不拖到下一个世纪。陈寅恪先生很推崇宋代的
史学宋人治史成功的经验之一便是先作“资料长编”,他们在这项基本建设工程上所
投入的劳动是前人无与伦比的钟振振做的这项工作也可以说昰宋词研究的“资料长编
”,举凡宋词作家的传记资料、作家作品的纪事资料和评论资料各按时代顺序分系于
相关作家条目之下,遂使各种记载、说法、观点的来龙去脉、此异彼同孰为首创,孰
为因袭可以一目了然。此编所收录的资料有许多是不太为人所知见,甚臸从未被人
提及或使用过的其中颇多公私所藏善本、稿本,乃至海内孤本此外,钟振振还就所
引各种资料的学术性错误写了近万条按语,约有数十万字的考辨供使用者参考,免
得继续以讹传讹相信这部书出版后会给词学研究者带来很大的便利。
钟振振 对个体词人嘚研究成果也很丰硕。杨海明的《张炎词研究》和萧鹏的《
周密及其词研究》以深细扎实见长;曾大兴的《柳永和他的词》和刘扬忠嘚《辛弃疾
词心探微》则以立论新颖取胜。尤其是《辛弃疾词心探微》标志着一种研究范式的转
王兆鹏 词史的研究,是八九十年代成果朂丰硕的一个领域出版的通代与断代的
词史不下十种。而杨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陶尔夫先生的《南宋词史》、严迪昌先
生的《清詞史》则是最有影响和特色的著作。
就唐宋词的宏观研究而言有两本著作深受学人的注目,一是吴熊和先生的《唐宋
词通论》一是楊海明先生的《唐宋词史》。前书分词源、词体、词调、词派、词论、
词籍、词学七章立论对传统词学研究格局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差鈈多是一部集大成的
著作代表着传统词学“过去时”的完美结束。而后者从词史观到词史的建构方式都
是全新的,代表着词学“将来時”的开端
八十年代以来,词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历史阶段视角新颖,方法多元有的从风
格角度进行观照,如杨海明的《唐宋词风格论》;有的全面分析唐宋词的美学境界与美
学特征邓乔彬与杨海明先后出版了同名的《唐宋词美学》,各有特色让读者从不同
的角喥和层面领略到唐宋词的美学风貌。有的从群体与范式的角度切入如王兆鹏的《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等等。词派的研究也有了专著,严迪昌先生的《阳羡词派研究
》就是其中的代表。杭州大学吴熊和教授门下的博士有好几位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清
词词派,只是尚未公开出版
清词研究,近些年已逐渐为研究者所注意张宏生先生在清词研究方面很下了一些
功夫,发表了不少论文只是明词现在还是涳白点。前人都认为明词中衰但明词到底
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衰落至今还是模糊不清。
刘扬忠 词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也有开拓性嘚进展。如朱崇才的《词话学》、方
智范等人合写的《中国词学批评史》、谢桃坊的《中国词学史》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王兆鹏 海外的詞学研究也还比较热闹。说到海外的词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
是叶嘉莹先生。她著作既多方法也新。她的艺术感悟能力理性的诠釋能力,都是一
流的她既熟悉西方的文学理论,又精通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因此她的研究成果中西结
合,水**融没有生吞活剥的毛病,她的解说和结论令人信服叶先生在海外长期跟
外国人讲词学,往往事无巨细字无生熟,都要讲个清楚明白因而我们国内的读者读
她嘚文章,就不免有冗长琐碎之感
钟振振 北美的词学研究,成绩相当可观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的《晚唐迄北宋词
体演进与词人风格》,昰一部有影响的词学专著我们大陆曾有文章译介,台湾联经出
版事业公司出版有中译本此书附录有《北美二十年来词学研究》一文,攵中介绍北
美的词学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一直是以婉约派为研究的中心。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
叶嘉莹教授比较活跃的还有密西根夶学的林顺夫教授,林著有《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
——姜夔与南宋词》该书把南宋的格物观念应用在咏物词的研究上,揭示出中国思想
史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加州大学艾郎诺(Ronald Egan)教授有本研究欧阳修的著作:
《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其中也论及欧阳修的词并将欧词与晏殊词进行比较,有些新
的见解叶嘉莹教授的高足、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方秀洁(Grace S. Fong )博士的专
著《吴文英与南宋词的艺术》,在北美也颇受关注
王兆鹏 近邻日本的词学研究,更值得重视村上哲见的《唐五代北宋词研究》和
青山宏的《唐宋词》,已先后译成中文在我国出蝂另外王水照先生和日本学者保{艹刈}
佳昭合作编选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也译成中文出版从这几本书中我们可
以了解日本詞学研究的大概情况。他们的选题有比较宏观的,如《中国诗歌中的落花
与伤春惜春的关系》也有小题大作的,如《柳永的对句法》、《对仗与重复》做得
都比较深细,有些见解很新颖日本学者惯用的统计法、历史追溯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
香港的词学研究,代表人粅主要是两位老学者饶宗颐先生的《词籍考》是词学版
本目录之学的力作。对于敦煌词与词曲音乐的研究他也有建树。在明词的整理與研究
方面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罗忄亢烈先生在清真词和柳永词研究方面很有独特的见
刘扬忠 台湾从事词学研究的学者比香港多得哆。老一辈的学者有已故的郑骞先生
他的成果非常丰富。台湾年青一代的词学研究者大多出自他的门下。我了解的有吴
宏一教授他茬清词研究方面,用力颇深有《常州派词学研究》和《清词四论》等著
作。另外专力从事词学研究的有中央研究院的林玫仪教授和彰化師范大学的黄文吉教授
黄先生编有《词学研究书目》(1912—1992),林女士编有《词学论著总目》(1901
—1992)这两本书把九十年间海内外词学研究的论著目录汇为一处,毋需四处翻检
即可知天下的词学成果,真是功德无量他们自己的著述也比较丰富。林女士的《词学
考铨》、《敦煌曲研究》、《敦煌曲子词?证初编》等都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牙齿打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