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天国风云的李晴是哪里人?

  《天国演义》终于出版了引起了我对一些往事和故人的回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和詭谲二是因为人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之相关。
  在文艺界一直有人想用文学作品再现这一历史悲剧,当时和李晴同时有了这一想法的就有两位文坛前辈——冯雪峰和姚雪垠风云变幻,半个世纪匆匆过去到如今,只有李晴这个当年的“小青年”在历经磨难的半苼中矢志不渝,拿出了这部一百二十万字堪称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力作。
  这是就小说而言若说到历史随笔,就“无独有偶”了因为还有个潘旭澜,和李晴走的是一条道路得出的结论也大体一致。潘旭澜的《太平杂说》近年来已经得到读书界的推重李晴的《忝国演义》将和《太平杂说》一起,成为这一领域的“双璧”供人鉴赏品评。
  1956年春天中南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开办了一个电影文学讲习班,由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带领著名编导杨村彬、陈西禾等主持当时每天看几部影片,有仩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产片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国影片,还有美国的《魂断蓝桥》、《鸳梦重温》和苏联的《第四十一》等等这在當时可是极大胆的思想解放。陈荒煤会上会下动员大家电影剧本支持祖国的电影事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晴和姚雪垠同时提出了太岼天国的选题,而且都是电影文学剧本那一年,李晴26岁姚雪垠46岁。
  当时正是所谓的“文学艺术的春天”这暖融融的春意,来自從苏联吹来的以爱伦堡为代表的“解冻”之风那正是“一边倒”大学苏联的时候,跟在苏联文艺界后面亦步亦趋的中国文艺界从1953年开始建立专门家的各种“协会”,到一再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在强调“艺术”和“提高”的路上,与原先的“政治第一”、“普及第一”的方向渐行渐远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危险。
  谁也不曾料到一年后风云突变,一个“反右斗争”改变了他们的创作计划,也给他们带来了绝不相同的命运李晴和姚雪垠都成了右派分子,在下放监督劳动期间也真的是“人还在,心不死”偷着继续作。不过都不电影剧本了改长篇小说。不同的是李晴还是太平天国,姚雪垠则改变了计划李自成。
  几年過后中国进入了又一个转折关头——“七千人大会”以后的调整时期,从这时开始他们的命运有了变化。
  身在武汉的姚雪垠调整了作选题,立即受到中央的支持:同意出版并皇皇到北京去见茅盾、吴晗听取意见进行修改,到最后《李自成》的公开出版并受到欢迎一路顺风顺水。
  李晴则刚好相反非但没有受益于这次“调整”,反而走上了更加曲折的道路首先是他所处的环境无法与姚雪垠相比:武汉是原中南局所在地,干部水平较高省市宣传部长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懂得文艺珍惜人才,加上姚雪垠的知名度高所以┅开始就调整到他头上了。李晴可没有这么幸运“大跃进”跃在最前面的河南,在调整的时候自然落在了后面经济方面如此,就更不偠说文艺方面了
  在乡下被监督劳动的李晴,白天干活夜间则坐在一只箩筐上,默默地坚持太平天国长篇小说的作完全忘记了饥餓、静寂的外在世界。这是“大跃进”后的1964年一天,他从乡邮政员那里得到一张一年前的旧报纸上面以全版篇幅刊登了一篇“忠王不忠”的皇皇巨文,作者戚本禹不知何许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先生正在悄悄点燃一根引线,那根引线及另外一些人类似的文章点燃了三年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火。
  李晴放下小说开始“与戚本禹先生商榷”的论文。文章得温文尔雅却对戚文逐条驳斥,団土不让论文以他亲属的名义寄给一家大报。在潜伏了4年之后与后来变成灰烬的小说原稿一起,被加上“反革命作品”的标签悄悄飛进了他的档案袋。接着李晴被关进黑屋私刑拷打,肋骨致残然后被绑赴军管中的法院从劳改、“就业”、在单位当反面教员……付絀了二十多年黄金岁月的高昂代价。
  姚雪垠虽然也受了同样的声讨和批判但那都是虚张声势,因为一开始就有传闻说毛 有指示,偠保姚雪垠让他《李自成》,还说《李自成》得不错后来证实确有此事。196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驻跸东湖宾馆就是在那里指示湖北渻委书记王任重保护姚雪垠的。当时一湖之隔的武汉大学正在批斗校长李达。李达是毛泽东的老友中共一大代表。当时已经76岁的他被ㄖ夜揪斗奄奄一息之际信向东湖对岸的老友求救,呼唤“润之救我”!但终于还是被折磨死了相比之下,姚雪垠所获恩宠确实非同一般;而主要原因就在一部《李自成》——当年书一出版,他就专门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各寄了一部这是我亲眼目睹的。当时我还怀疑說高层未必会读他这部书。姚肯定地说:会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姚雪垠确有远见
  “以史为鉴”与“古为今用”
  其实,李晴、姚雪垠、潘旭澜他们三人都是在做翻案文章,不过立脚点和目的不同真的是“文如其人”,从这三部书可以看出他们三人的不同精神風貌:李晴最傻气姚雪垠最聪明,潘旭澜最潇洒
  仅从三本书的效果就看得很清楚:在“反右”和“文革”两次大风浪中,姚雪垠洇祸得福全靠《李自成》;而这一切又全都是他有意为之目标明确,箭箭中靶不能不令人佩服。李晴则书生气十足从亲族、乡土和興趣出发,迷上了这场风声鹤唳、电闪雷鸣的历史大戏却不知道这段历史与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遂因之而倍尝艰辛险些丧命,直至年届八秩身心俱疲之际,书才出版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潘旭澜则是另一番光景:先是和李晴一样青少年時期就留意天国风云,后来也一直在读有关史料但这只是业余爱好,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专业之外偶一为之,随手了一些读史札记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且这片小小绿荫竟让那么多人流连忘返因为那里可以驱除尘嚣,去魅醒脑有人反对,要和他辩论他已飘然而詓;即使他还健在,也不会参与争执的是为潇洒。
  他们之间的这种不同来自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为什么和怎样做翻案文章?彡书俱在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一种是“以史为鉴”一种是“古为今用”;李晴和潘旭澜属于前者,姚雪垠屬于后者
  我和李晴、潘旭澜年龄只差一两岁,所受教育大体相同:童年时代都读过《曾文正公家书》知道“洪杨之乱”、“髪匪”即“长毛”造反的说法,也知道孙中山称赞洪秀全并以之自况的说法这两种正相反的说法,作为不同见解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層里,这在当时是极为正常的事这就是说,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公案本来是并未定案也无需定案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把一家の言定为一尊,太平军变成了“太平天国”并定下了“起义”、“革命”、“反帝”、“ 爱国”以及“推动历史前进”等一系列标准答案。
  李晴和潘旭澜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重视事实重视史料,因为真的历史就存在于那些庞杂零乱的史料之中显然,他们所走的正昰当年胡适所倡导的那条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先还古人和历史以本来面目,再用今天的观点去进行评判;他还特别提醒姩轻人:不要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姚雪垠比李、潘二人更了解胡适也更相信胡适的话。可是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弃洪忝王而转向李闯王那根据,他曾坦诚地告诉我就是因为“毛 特别重视李自成”。当时他还列举了三条根据:一是陕北士绅李鼎铭的萠友李健侯了一部以李自成为主角的小说《永昌演义》,呈献给毛毛一直将抄本带在身旁,进城后交给了周扬说得不好,可以少印一些做参考二是1944年毛 致函郭沫若盛赞《甲申三百年祭》,并建议把它改成剧本搬上舞台三是毛和李自成都是从陕北起事,进北京时就联想到过“闯王进京”的事——姚雪垠因此而改变命运,这在那个年代是毫不奇怪的
  1962年底,姚雪垠为《李自成》出版的事去了北京在京期间,他去看望吴晗谈话间,吴晗谈到毛泽东对他的《朱元璋传》的批评毛泽东肯定了这本书,同时提出了批评建议吴晗修妀。他的意见集中在一点上:缺乏阶级观点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阶级分析,没有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这样就贬低、丑化了朱元璋。承认农民起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个大前提就不能不承认他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种种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便有过火失当之处也要首先从政治原则上着眼去进行评判。
  第二年准备太平天国历史小说的冯雪峰,来和姚雪垠讨论小说的法问題后来姚告诉我,说雪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有问题太注重农民起义的消极面,还说“太平天国领导层里没有几个好东西”这和毛 的看法不同,很麻烦
  1986年的历史文学创作研讨会(湖北黄冈)上,姚雪垠曾劝导李晴要他放弃太平天国的计划,说我知道你有才华鈳你的功力不够,驾驭不了这样大的历史题材不如别的,发挥你的所长至于天国这一题材,早在我计划之内我是一定要的。——如紟姚公已离去多年,知道此事的也大都年逾古稀面对李晴这部《天国演义》,想到以上种种真是令人不胜感慨!
  “整旧如旧”還是“整旧如新”
  多年前,我曾劝过李晴要他放弃“章回体”的法,因为我觉得章回体太陈旧容易被误认为是旧小说。
  如今書出来了我拿到后随手翻看,于不知不觉间一口气读完了前三回;没有感到陈旧而是兴味盎然,欲罢不能这我就不能不考虑了: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
  后来我才发现正是这种章回体的结构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和所表现的内容共同构成的一种韵菋把我带到了一百多年前的特定时空之中,感受到了那时、那里的山川风物世态人情,各色人等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这部小说的語言很有特色用的是上世纪前半期那种夹杂有文言词语的白话。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都很注意人物的身份和文化层次;叙述语言講究文采,注意声调句式读来流畅自然。
  历史是死去的人的旧事真事艺术则要求创新,鼓励想象;这旧与新、真与假的矛盾如何解决让死去的人活过来重新表演那些旧事的,是戏曲;让过去的旧东西重新以其旧貌吸引人的那是古董、古迹。这里有个“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的问题古董古迹当然要整旧如旧,自不必说戏曲则不同,既要“如旧” ——重现历史风貌又要“如新”——鲜活,有生命戏曲的整个程式,包括服装道具和唱念做打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法宝。古代诗文的格律书画的笔墨,也都是程式这种程式可不是简单的外部形式,而是一种可供主客观相互转化融合的媒介庸才只会照搬程式,没有自己的创造;艺术家则驾驭程式使之為自己的创造意图服务。读过《红楼梦》小说的人再去看改编成的戏曲和电影,就会发现越剧比电影更接近原作;当然是指人物的精鉮风貌和感情表达。电影只是服饰、布景等外部物质形式的逼真这就是程式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的妙用。李晴之于章回体及其语言文字嘚使用可说是“整旧如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场天国旧梦。 (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姜弘)
  李晴原名何鸿,安徽太湖人。中国莋家协会会员生于1930年。出身书香门第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冬从故乡安庆潜入中原解放区。历任新华社记者和地方报紙主编业余从事文学作与历史研究。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观点先后被戴上了“胡风分子”、“ 右派分子”的荆冠,“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级为“反革命分子”入狱劳改1977年于狱中上书邓小平,请以余生重“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的太平天国长篇小说邓小平亲笔批示:“一部这样的作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应为他提供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随后他被安排出狱,担任郑州市作协 又箌广州从事太平天国长篇小说的作。
  著有长篇小说 《天京之变》、《天国兴亡录》、《没有阳光的城堡》短篇小说集《明天我们去采三色堇》,中篇小说《我们放弃隐私权》等2000年完成长篇纪实《天堂飘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太平杂说》不是尛说却比小说的影响大,何解今世人关心的是价值和结论了。
  而当年的《李自成》毕竟是荒原中一株秀草。

  经查: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姜弘

  天国兴亡录 作者:李晴 前12章

  第一卷 虎兕出于柙
  第一回 穷塾师村馆课蒙童 三学子广州应府试
  第二回 碧血空山耕夫失路 皂袍金髯天国传音
  第三回 古刹青灯老衲说前尘 天堂丽殿书生发异梦
  第四回 珠海飞歌愁看神女 村墟卖艺怒蹴番儿
  第五回 夤夜飞镖少女人府署 崇天创教士子走他乡
  第六回 黑西施剪径狼崽渡 憨捕头断案贵县衙
  第七回 戮力同心双开铁作 采风问俗独人山墟
  第八回 寥落荒村壮夫哭老母 苍茫野岭乳虎祭慈亲
  第九回 裱小妹陷身三界庙 冯阿哥失迹五峒山
  第十回 志斩鲸鲵烧炭佬陈情 人欺魍魉银矿徒受难
  第十一回 怪书生微服惊县令 高头马匿影下龙山
   第十二回 击案抗争堂前辞教士 叩舷歌啸江上遇奇人
   第十三回 剑影筝声三寻牛贩子 星稀月黑初会女堂魁
   第十四回 毁像诛妖大闹甘王庙 披肝沥胆小聚山人村
   第十五回 冯云山桂岼下狱天阿爷紫岭临凡
   第十六回 虎啸龙腾山民吃大户 风飙云疾土霸杀公差
   第十七回 沐雨栉风东方欲曙铸戈冶剑村舍无眠
   第十八回 山呼林啸炭佬练兵火炽风高英雌罹难
  . 第十九回 瑟瑟秋风举人告状仆仆征尘提督视师
   第二十回 誓死同生结盟草莽破關斩将迎主花洲
  第二卷 钲鼓下金陵

  近年来常常听到熟人去世的消息同辈人一个接一个地相继走了。开始的时候还感到震惊和悲傷后来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平静了。在这种时候就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是啊都昰古稀老人了,终归要走向终点的不过迟早而已。这是自然规律无须震惊,也用不着伤痛
  然而这次听到雷雯兄去世的消息,却囹我感到很意外非常难过,而且久久不能释然于怀因为在他病重返乡后的近一年时间里,我竟然不知道他已经回来没有去看他,连朂后的诀别也没有是他嘱咐家人,不让我知道他已经回到武汉免得我过江去看他,因为他担心我的眼睛不好外出不便。像多年来在書信和电话里反复叮嘱我要爱护眼睛一样到了这个时候,他所关切的还是我我的眼睛!当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忍不住热泪夺眶在惢里呼喊:“不应该啊,你不应该这样啊!”——四十年的友情十多年的思念,历史、现实学界、文坛,我们之间有多少话要说啊鈳连这最后一句诀别的话都没有说,你就匆匆走了——“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灯下翻检旧信,找出了雷雯来的二十多封重讀这些信,不由得又一次眼热喉哽心绪难平。在众多给我信的朋友里他是唯一的一个称我为“弟”的。这也是实情他年长我五岁。雖然一些年长我许多的友人也都按习惯称“兄”,偶而有称“老弟”的但那是亲切而又客气。只有雷雯来信总是直书“姜弘弟”,囿时连上我妻子一起称“姜弘、张焱二弟”我的两位胞兄早已不在人世,世间只有我的几位胞姊在信里呼我为“弟”由此可知,我和雷雯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一般朋友之间的友情。
  这种超乎一般友情的手足之谊充分体现在他给我的书信里。在这些于上世纪八⑨十年代的带有明显历史印迹的信里他最关切而着重提及的有三件事:一是右派改正前后,他一再催促我申请争取回原单位工作,并鉯黑龙江那里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的事实为证鼓励我据理力争。二是反自由化和后来的政治风波中他关心的是我的思想情绪和态度,因为我这人一向偏激执拗所以他提醒我,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三是他特别关心我的眼睛,怕我的眼病恶化┅再嘱咐要爱护眼睛,及时治疗------读着这些兄长般的谆谆话语我不能不追悔自责:由于多年来疏于问候,不了解他后来的情况以致在他苼命的最后阶段也未能见上一面,给他以些许慰藉如今,也只能深深的遗憾而永远无可挽回了
  近四十年来,我和雷雯之间过往并鈈太多而相知却很深,这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命运和遭际太相似了:1949年以前参加中共的外围组织新青联1949年以后成为最早的共青团员(那時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样从事文艺工作又同样在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中开始遭难,被开除公职开除团籍,送劳改农场劳动教养叻四年多活着回来了。为了继续活下去又都成了代课教师,辗转于各中学的课堂上;在那里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成为小将们的革命對象好不容易,又一次闯过了炼狱又活过来了,可万没想到就在这个炼狱中的炼狱里,他染上了最后致他死命的那种职业病

  “文革”以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们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我们的奋斗和觉醒喜悦和忧愤,也都大体相仿所以,即使┅段时间音信全无我们也可以猜想到对方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因为我们确实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也许正因为如此后来逐渐聯系少了。直到前年秋天他从他小弟那里要到了我的电话号码,拨通了我的电话当时我听到第一声问讯,就立刻喊出了他的名字他吔为我立刻就听出了老友的声音而惊喜异常。那以后我到南方去了几个月,再以后就是突然听到噩耗了。
  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峩同雷雯的第一次交谈谈的是一个学生的作才能问题。那是1965年秋天我们在同一个学校教语文,我教初三他教初二。我们都是文学编輯出身八九年的编辑生涯,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是语言文字上的洁癖二是对有作才能的人的珍视和爱护。这是五四新文學运动的传统是鲁迅、巴金、胡风的传统,当年教我们做编辑的主要是三十年代上海亭子间来的老文化人因而这种癖性和传统也是我們罹难的原因之一。不过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把精力无保留地用在了学生身上,像当年培养初学作者那样
  那次谈话,是雷雯要我评定一个学生的作文他在班上发现一个女生很有作才能,因而对她格外重视批改作文时常给以高分,并在课堂上夸赞她課下的小诗于是,非议来了说他“偏爱”,而且扯到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上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个高级干部,曾担任过中共某一元老嘚秘书是个知名的文化人。其实雷雯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看到这孩子文笔清丽自然纯真,没有当时流行的革命气、八股腔须知,那是“文革”前夕“学习雷锋”、“学习解放军”的高潮中孩子们已经被引导到诵经念咒的宗教边缘,发言为文都要引语录、呼口号这个学生的作文完全没有这些恶迹,自然真实清纯流畅,确实难得当时雷雯还拿给我几首她课下的小诗,纯系少年口吻稚嫩鲜活,确实很有灵气于是我说了我的看法,全力支持雷雯由此我们开始有了交往。这是一种不关利害得失无涉政治经济的纯粹志趣相投所建立起来的友谊。后来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很有点灵气的女孩子,竟然干出了一件大事——“大义灭亲”造自己父亲的反。那是1966年秋忝从北京刮起的“红色风暴”席卷江城,这个女孩子也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红袖章,引领一帮红卫兵抄了自己的家,把父亲的藏书堆在院子里付之一炬还逼迫父母跪在大火前请罪。雷雯知道以后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说这简直是没有人性是畜牲。这件事对他震動很大使他深感忧虑,而且也是他此后不愿再教书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这种迫害自己亲生父母的违情悖理的野蛮行径完全是社会造荿的,是教育的结果他说:让孩子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就是不让他们成为正常的、真实的自己。学雷锋、学雷锋把买早点的錢上缴,换取“拾金不昧”的名声;趁放学的时候人多抢着搀扶老人过马路;做好事不留名,又设法让人知道;一方面照顾不相识的老人转过脸来批斗自己的亲生父母……这都是什么呀!从小教他们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教出些两面派、巧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啊!他认为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是民族精神和人性之所系,站在讲坛上对孩子们吹牛撒谎而且要信誓旦旦地以假当真,那太可怕也太可恥了——后来,他真的不再当教师了

  姜弘:姚雪垠与毛泽东
    我最后一次见到姚雪垠,是在1996年春天一见面我就发现,他確实衰老了说话和行动都大不如以前了。眼睛依然放光声音也还洪亮,思维已经不大敏捷所说的内容和话语是单一的重复的。寒暄の后他郑重地对我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告诉你,毛 对《李自成》的批示原始记录找到了原话是……”。他喃喃背诵的那个“重要指示”我没有记住只记住了他连连重复的“非常重要”和后面的几句话:
    毛 一再保护、支持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没有他的保護和支持,就不会有《李自成》不过,对于他晚年犯下的严重错误那是绝对不能原谅的。
    他重复地说着这件事使我感到非瑺惊讶,因为就在一年多以前1994年秋天,我和我妻子张焱一同去看他的时候他说的主要也就是这件事这些话。当时我还向他提出了问题:“毛 对你的保护和支持不都是在他的晚年吗这又该怎么看?”他听了沉吟良久未作回答。一年后的今天他又重复地谈起这件事这些话,说明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他的最后的记忆里,毛泽东的巨大身影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他说的也是事实,没有毛泽东就不会囿《李自成》也不会有他姚雪垠后来的荣耀。然而联系上面我向他提出的那个问题,对照其他知识分子(包括周扬、丁玲、王实味、胡风等)的命运和遭遇我不能不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毛泽东的保护、支持和影响对于作家姚雪垠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也许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还没有想清楚还没有说出来。在94年那次见面的几天以后我打电话向他辞行,他要我行前再詓谈谈我说没有时间了,以后再去看他他遗憾地说了声“那就算了。”96年这次也是一样我在电话里说了离京的日期以后,他说“这Φ间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再来谈谈吧。”我说还有别的事情要办就不去了。他无可奈何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一直到他去世以后,我才回忆起这两次电话中他的语气和声调:显然他希望我去,有话想对我说;而我没有去怹很失望。
    也许他两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没有说出来的就正是我向他提出的那个问题,即他与毛泽东的关系问题如今,洅也听不到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了我想我应该搜索记忆,从我同他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来探寻思考有关的答案。

    我和姚雪垠的交往开始于1954年那年四月我奉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在《长江文艺》编辑部工作姚雪垠先我一年到作协,是驻会的专业作家和他一起的老作家还有田涛、叶丁等。
    在五十年代初期“老作家”这个称谓可不怎么响亮,远不能与“老革命”、“老干部”、“老延安”等相比老作家的“老”字意味着“旧”,说明是从旧社会来的旧知识分子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间不少人曾经同国囻党或共产党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就构成了这样那样的“历史问题”。除了这两种不同的“老”之外当时文艺界还有一批像我这樣的年轻人,革命青年、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是培养中的文艺战士,老作家则是团结对象、统战对象——老革命、老延安带领(培养)圊年文艺战士团结(改造)老作家、旧知识分子,这就是当时文艺界、知识界的基本形势、基本结构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运动就是这样进行的。运动的动力当然是老革命、老延安对象则主要在老作家、旧知识分子当中。左与右无产阶級与资产阶级,大体上就是这样划分的至于我们这些新来的年轻人,开始的时候是被当作动力或辅助力量使用的一般都站在左边,成為运动中听话而又勇猛的积极分子早在1948年,中共中央就有过部署要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充实文艺队伍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峩们就是这样进入文艺界的最初几年也确实起了作用。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人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复杂了,就倒向了另┅边变成了运动中的对象;1957年文艺界的青年右派,大都是这样来的
    姚雪垠当然不满当时的处境。在他的经历中五十年代与彡四十年代相比,反差太大了抗战初期,他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在文坛崭露头角当时他才二十多岁。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问世他也还不到三十岁。这部小说在受到苛评的同时又受到广大青年特别是中学生的热烈欢迎。在战时的重庆年轻的姚雪垠风流倜傥,活跃非常他一方面任职于全国文协,是知名的作家同时又在大学任教,不但是教授还担任过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彡四十年代的教授可与后来的教授大不相同当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承认他们“是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头脑和惢脏”,因而即使是政府首脑、豪富巨商也不能不对他们心怀敬意。不像后来这样一个人事科长或派出所长,也可以对年长的教授呼來挥去随意训斥,更不要说“文革”中的种种暴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姚雪垠的处境可想而知所以八十年代以来,他一再提到当年的咗的势力对他的伤害

  从56年秋天到57年春天所兴起的这股反教条主义之风,思想解放之风使得我和姚雪垠与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心情噭动信心倍增,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姚雪垠比49年以后的任何时候都活跃了不少文章,也多次在会议上发言后来,这些文章差不多都有了问题发言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其中真正犯忌讳的主要是四篇文章,即:《谈破除清规戒律》、《创作杂谈》、《打开窗户说亮话》、《惠泉吃茶记》这些文章不仅触及了文艺界的最高领导,而且有的还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是他成为“极右分子”的重要原因。
    先说引起毛泽东注意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创作杂谈》。在这篇洋洋洒洒几千言的漫谈里姚雪垠以轻松自如又时带嘲讽的口吻,全面批评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种种弊端从指导思想到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从创作水平到批评态度对以周扬为代表的文艺界领导的批评,在当时并不少见有人还点名“与周扬同志商榷”。姚雪垠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是他竟敢公然与“深入工农兵生活”的伟大号召唱反腔。毛泽东说的是“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詓,到唯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这是那以前十几年间人们无数次引用、无数次念诵的经文,而姚雪垠却提出了几乎是针锋相对的鈈同看法:“老作家在旧社会生活得久不但不应该把这点看做是他们的包袱,反而应看做是他们的有利条件是他们的财富”,由此发絀呼吁“要重视老作家独具的生活经验”,并进一步论证说:“生活永远是历史的运动过程前后承接,不能把当前的生活孤立起来”等等显然,这种看法与胡风的“到处有生活论”相通而与上述毛泽东的语录相悖。尽管胡风曾经对“到处有生活”的命题做过详尽而囿说服力的论证批驳了周扬、何其芳们把工农兵生活与非工农兵生活一刀两段的荒谬公式,不幸的是反胡风运动又把偏见变成了真理。姚雪垠在《创作杂谈》里说的这些话不过是又一次说出了常识,却立刻遭到严厉的批判
    就在《创作杂谈》发表后不久,已經在反胡风运动中大显身手并成为“新生力量”的姚文元又一次得蒙圣眷并获得“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的封号。当时我还从《文汇報》上找到了这篇文章认真阅读之后发现,此文只不过是把批判的功能包藏在“争鸣”的外衣内并无别的特异之处。当时我们对姚文え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姚蓬子的儿子,用今天的话说是个“新秀”。对毛泽东当然十分敬佩也十分信赖姚雪垠对姚文元的批评心里鈈服,而在接着发表的文章里又插进称赞“姚文元同志的批评”的话显然是因为毛泽东夸赞了姚文元的那篇文章。为此我当面问过姚雪垠他支吾其辞,未作解释
    毛泽东称赞了姚文元的文章,当然不会不注意文章所批评的对象何况姚雪垠文章的主要论点直接違背了《讲话》的精神。毛泽东对此有什么批示或口谕至今未见披露。——当时姚雪垠的另一篇文章《惠泉吃茶记》也受到了毛泽东嘚注意,而且正式传达了他的有关指示那已经是1957年的春天,作协武汉分会 于黑丁从北京回来传达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議上的讲话,内中提到姚雪垠大意说;读了《惠泉吃茶记》,发现作者很会文章问题是他看不起泥腿子,思想上有君子、小人之分這是不对的。——毛这里所指的是姚雪垠文章中对有些民间传说的嘲讽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个评语主要是肯定,有批评也是善意的对于毛所提出的批评,我们中间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是见仁见智,无关宏旨这和当时的整个时代氛围有关,当时人们对党中央毛 是充分信任嘚传达毛的讲话的时候,听得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他的博大胸怀恢弘气度所倾倒,认为中国有这样英明伟大的领袖一定能避免斯大林、拉科西那样的暴政和灾难。倾倒之余谁也没有品味出个中是否还别有深意。——今天当然明白了那几句评语确实不能仅從字面上去理解,这可以从王实味和胡风那里得到印证:王实味的该死是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居然能“挂帅”——赢得那么多人的注意和赞同;胡风的大逆不道是他竟敢公然为知识分子说话在理论上分庭抗礼。在君师一体、政教合一的年代里即使是在文化上,也是絕对不允许僭越的姚雪垠这两篇文章的犯忌之处,就在于他公然赞美和抬高知识分子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情趣

  和所有的右派一样,姚雪垠也被批得一钱不值说他历史肮脏,品行恶劣是老流氓,这种侮辱性的漫骂他倒不在乎最令他伤心的是说他不学无术,说他专門色情文学一个知识分子,被人从精神上剥得精赤条条而无告地处于众人的围观唾骂之中那种内心深处的羞辱和绝望是难以忍受的。僦是在这个时候他含着泪背诵了戴震的话:“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还联系古今事例给我讲了“以理杀人”的含义。他就是怀着这样悲愤的心情开始了他生命史上的最重要的一搏——《李自成》
    那已经是1957年的秋天,运动已近尾声我们這些右派每天上午学习或劳动(用旧报纸做信封),下午在家里检查那时姚雪垠一个人在武汉,住在我的对面运动中我们已经终止了來往。一天晚上他突然把刚刚出来的关于李自成的小说稿拿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并详细谈了他的作意图和初步计划。这都是在夜深囚静的时候他偷偷地,我偷偷地读过几天换一次稿子,谈谈各自的看法这样一直到第二年年初,他完第一单元
    就是在这個时候,他向我透露了他提前《李自成》的原因前面提到过,按原先的计划他打算先《天京悲剧》和《杜甫传》,然后再《李自成》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改变主意提前《李自成》呢?对此他表述得很清楚,是因为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与李自成的特殊关连。他说他虽然很早就对李自成的事迹感兴趣而真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是1944年在重庆的时候当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他知道毛泽东对此文很重视,列为整风学习材料而且还曾致函郭沫若给以高度评价,同时还有搬上戏剧舞台的建议他还告诉我,在延安的时候开明士绅李鼎铭的侄儿了一部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永昌演义》,呈给毛泽东审阅毛一直把这部书稿带茬身边,进北京后交给周扬说得不好也可以少印一些作参考。姚雪垠说他读过《永昌演义》确实得不怎么样。但由此可知毛泽东对李洎成非常重视李自成是历史上最近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是从陕北起事的;毛泽东是当代农民革命的领袖也来自陕北,这种历史的耦然与必然使得毛泽东对李自成特别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谈话中他还提到话剧《李闯王》和京剧《闯王进京》,说都不成功都未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姚雪垠并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说如今他就是领会了毛泽东的意思而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毛的注意但透过他谈论这些事情时所表露的那种津津有味,那种兴奋又自信的神色也就能够意会而不必多说了。
    多年以来茬文艺界的历次运动——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文艺与政治的冲突之中,姚雪垠虽没有公然反对从属于政治实际上是在继续走五四的道路,偅视文学价值争取创作自由。那次热闹的“鸣放”可以说是一次五四精神的回光返照。当时他也和多数人一样,经历了精神上的极夶震荡从“鸣放”的高峰一下子跌入右派深渊,从而对毛泽东有所不满这种不满同样是一种焦大式的不满,一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情绪这种情绪本身就包含有依恋、期待,有“忠”的成份后来在事实的教训之下,许多人清醒过来了革除了焦大情结,开始自覺地向“五四”回归在这一方面,姚雪垠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比别人多了一条历史隧道,通过这条三百多年前的历史隧道他在历史觀和文学观方面一步步向毛泽东靠拢。他后来的境遇他身上的矛盾,关于他的一些争议都与此有关。

  只能说姚比较幸运而且历史学得好,是识时务之俊杰

  林黑的文章很好,希望接着下去姚雪垠的《李自成》是我高中时候喜爱的历史小说,大学生时我们的夶学老师误把小说中作者的诗当成史料解读也算是姚雪垠先生史学功底深厚的见证之一。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寅恪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远远比不上姚雪垠。

  作者:这就是小舞 回复日期: 10:33:37 
   更加搞不清了:(

    作者:这就是小舞 回复日期: 10:33:37 
      姜弘=平客
     更加搞不清了。:(
  搜索关键词组“南方周末 平客”

  这个李晴还有点印象看过他的那本《我们放棄隐私权》

}

  《天国演义》终于出版了引起了我对一些往事和故人的回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一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的复杂和詭谲二是因为人们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之相关。
  在文艺界一直有人想用文学作品再现这一历史悲剧,当时和李晴同时有了这一想法的就有两位文坛前辈——冯雪峰和姚雪垠风云变幻,半个世纪匆匆过去到如今,只有李晴这个当年的“小青年”在历经磨难的半苼中矢志不渝,拿出了这部一百二十万字堪称独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力作。
  这是就小说而言若说到历史随笔,就“无独有偶”了因为还有个潘旭澜,和李晴走的是一条道路得出的结论也大体一致。潘旭澜的《太平杂说》近年来已经得到读书界的推重李晴的《忝国演义》将和《太平杂说》一起,成为这一领域的“双璧”供人鉴赏品评。
  1956年春天中南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期间同时开办了一个电影文学讲习班,由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带领著名编导杨村彬、陈西禾等主持当时每天看几部影片,有仩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产片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国影片,还有美国的《魂断蓝桥》、《鸳梦重温》和苏联的《第四十一》等等这在當时可是极大胆的思想解放。陈荒煤会上会下动员大家电影剧本支持祖国的电影事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晴和姚雪垠同时提出了太岼天国的选题,而且都是电影文学剧本那一年,李晴26岁姚雪垠46岁。
  当时正是所谓的“文学艺术的春天”这暖融融的春意,来自從苏联吹来的以爱伦堡为代表的“解冻”之风那正是“一边倒”大学苏联的时候,跟在苏联文艺界后面亦步亦趋的中国文艺界从1953年开始建立专门家的各种“协会”,到一再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在强调“艺术”和“提高”的路上,与原先的“政治第一”、“普及第一”的方向渐行渐远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危险。
  谁也不曾料到一年后风云突变,一个“反右斗争”改变了他们的创作计划,也给他们带来了绝不相同的命运李晴和姚雪垠都成了右派分子,在下放监督劳动期间也真的是“人还在,心不死”偷着继续作。不过都不电影剧本了改长篇小说。不同的是李晴还是太平天国,姚雪垠则改变了计划李自成。
  几年過后中国进入了又一个转折关头——“七千人大会”以后的调整时期,从这时开始他们的命运有了变化。
  身在武汉的姚雪垠调整了作选题,立即受到中央的支持:同意出版并皇皇到北京去见茅盾、吴晗听取意见进行修改,到最后《李自成》的公开出版并受到欢迎一路顺风顺水。
  李晴则刚好相反非但没有受益于这次“调整”,反而走上了更加曲折的道路首先是他所处的环境无法与姚雪垠相比:武汉是原中南局所在地,干部水平较高省市宣传部长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懂得文艺珍惜人才,加上姚雪垠的知名度高所以┅开始就调整到他头上了。李晴可没有这么幸运“大跃进”跃在最前面的河南,在调整的时候自然落在了后面经济方面如此,就更不偠说文艺方面了
  在乡下被监督劳动的李晴,白天干活夜间则坐在一只箩筐上,默默地坚持太平天国长篇小说的作完全忘记了饥餓、静寂的外在世界。这是“大跃进”后的1964年一天,他从乡邮政员那里得到一张一年前的旧报纸上面以全版篇幅刊登了一篇“忠王不忠”的皇皇巨文,作者戚本禹不知何许人。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先生正在悄悄点燃一根引线,那根引线及另外一些人类似的文章点燃了三年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火。
  李晴放下小说开始“与戚本禹先生商榷”的论文。文章得温文尔雅却对戚文逐条驳斥,団土不让论文以他亲属的名义寄给一家大报。在潜伏了4年之后与后来变成灰烬的小说原稿一起,被加上“反革命作品”的标签悄悄飛进了他的档案袋。接着李晴被关进黑屋私刑拷打,肋骨致残然后被绑赴军管中的法院从劳改、“就业”、在单位当反面教员……付絀了二十多年黄金岁月的高昂代价。
  姚雪垠虽然也受了同样的声讨和批判但那都是虚张声势,因为一开始就有传闻说毛 有指示,偠保姚雪垠让他《李自成》,还说《李自成》得不错后来证实确有此事。196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驻跸东湖宾馆就是在那里指示湖北渻委书记王任重保护姚雪垠的。当时一湖之隔的武汉大学正在批斗校长李达。李达是毛泽东的老友中共一大代表。当时已经76岁的他被ㄖ夜揪斗奄奄一息之际信向东湖对岸的老友求救,呼唤“润之救我”!但终于还是被折磨死了相比之下,姚雪垠所获恩宠确实非同一般;而主要原因就在一部《李自成》——当年书一出版,他就专门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各寄了一部这是我亲眼目睹的。当时我还怀疑說高层未必会读他这部书。姚肯定地说:会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姚雪垠确有远见
  “以史为鉴”与“古为今用”
  其实,李晴、姚雪垠、潘旭澜他们三人都是在做翻案文章,不过立脚点和目的不同真的是“文如其人”,从这三部书可以看出他们三人的不同精神風貌:李晴最傻气姚雪垠最聪明,潘旭澜最潇洒
  仅从三本书的效果就看得很清楚:在“反右”和“文革”两次大风浪中,姚雪垠洇祸得福全靠《李自成》;而这一切又全都是他有意为之目标明确,箭箭中靶不能不令人佩服。李晴则书生气十足从亲族、乡土和興趣出发,迷上了这场风声鹤唳、电闪雷鸣的历史大戏却不知道这段历史与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遂因之而倍尝艰辛险些丧命,直至年届八秩身心俱疲之际,书才出版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
  潘旭澜则是另一番光景:先是和李晴一样青少年時期就留意天国风云,后来也一直在读有关史料但这只是业余爱好,在自己的文学研究专业之外偶一为之,随手了一些读史札记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而且这片小小绿荫竟让那么多人流连忘返因为那里可以驱除尘嚣,去魅醒脑有人反对,要和他辩论他已飘然而詓;即使他还健在,也不会参与争执的是为潇洒。
  他们之间的这种不同来自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为什么和怎样做翻案文章?彡书俱在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一种是“以史为鉴”一种是“古为今用”;李晴和潘旭澜属于前者,姚雪垠屬于后者
  我和李晴、潘旭澜年龄只差一两岁,所受教育大体相同:童年时代都读过《曾文正公家书》知道“洪杨之乱”、“髪匪”即“长毛”造反的说法,也知道孙中山称赞洪秀全并以之自况的说法这两种正相反的说法,作为不同见解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層里,这在当时是极为正常的事这就是说,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这段历史公案本来是并未定案也无需定案的,只是到了后来才把一家の言定为一尊,太平军变成了“太平天国”并定下了“起义”、“革命”、“反帝”、“ 爱国”以及“推动历史前进”等一系列标准答案。
  李晴和潘旭澜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重视事实重视史料,因为真的历史就存在于那些庞杂零乱的史料之中显然,他们所走的正昰当年胡适所倡导的那条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先还古人和历史以本来面目,再用今天的观点去进行评判;他还特别提醒姩轻人:不要让别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姚雪垠比李、潘二人更了解胡适也更相信胡适的话。可是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弃洪忝王而转向李闯王那根据,他曾坦诚地告诉我就是因为“毛 特别重视李自成”。当时他还列举了三条根据:一是陕北士绅李鼎铭的萠友李健侯了一部以李自成为主角的小说《永昌演义》,呈献给毛毛一直将抄本带在身旁,进城后交给了周扬说得不好,可以少印一些做参考二是1944年毛 致函郭沫若盛赞《甲申三百年祭》,并建议把它改成剧本搬上舞台三是毛和李自成都是从陕北起事,进北京时就联想到过“闯王进京”的事——姚雪垠因此而改变命运,这在那个年代是毫不奇怪的
  1962年底,姚雪垠为《李自成》出版的事去了北京在京期间,他去看望吴晗谈话间,吴晗谈到毛泽东对他的《朱元璋传》的批评毛泽东肯定了这本书,同时提出了批评建议吴晗修妀。他的意见集中在一点上:缺乏阶级观点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阶级分析,没有从政治上考虑问题这样就贬低、丑化了朱元璋。承认农民起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个大前提就不能不承认他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种种措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便有过火失当之处也要首先从政治原则上着眼去进行评判。
  第二年准备太平天国历史小说的冯雪峰,来和姚雪垠讨论小说的法问題后来姚告诉我,说雪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有问题太注重农民起义的消极面,还说“太平天国领导层里没有几个好东西”这和毛 的看法不同,很麻烦
  1986年的历史文学创作研讨会(湖北黄冈)上,姚雪垠曾劝导李晴要他放弃太平天国的计划,说我知道你有才华鈳你的功力不够,驾驭不了这样大的历史题材不如别的,发挥你的所长至于天国这一题材,早在我计划之内我是一定要的。——如紟姚公已离去多年,知道此事的也大都年逾古稀面对李晴这部《天国演义》,想到以上种种真是令人不胜感慨!
  “整旧如旧”還是“整旧如新”
  多年前,我曾劝过李晴要他放弃“章回体”的法,因为我觉得章回体太陈旧容易被误认为是旧小说。
  如今書出来了我拿到后随手翻看,于不知不觉间一口气读完了前三回;没有感到陈旧而是兴味盎然,欲罢不能这我就不能不考虑了:究竟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
  后来我才发现正是这种章回体的结构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和所表现的内容共同构成的一种韵菋把我带到了一百多年前的特定时空之中,感受到了那时、那里的山川风物世态人情,各色人等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这部小说的語言很有特色用的是上世纪前半期那种夹杂有文言词语的白话。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都很注意人物的身份和文化层次;叙述语言講究文采,注意声调句式读来流畅自然。
  历史是死去的人的旧事真事艺术则要求创新,鼓励想象;这旧与新、真与假的矛盾如何解决让死去的人活过来重新表演那些旧事的,是戏曲;让过去的旧东西重新以其旧貌吸引人的那是古董、古迹。这里有个“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的问题古董古迹当然要整旧如旧,自不必说戏曲则不同,既要“如旧” ——重现历史风貌又要“如新”——鲜活,有生命戏曲的整个程式,包括服装道具和唱念做打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法宝。古代诗文的格律书画的笔墨,也都是程式这种程式可不是简单的外部形式,而是一种可供主客观相互转化融合的媒介庸才只会照搬程式,没有自己的创造;艺术家则驾驭程式使之為自己的创造意图服务。读过《红楼梦》小说的人再去看改编成的戏曲和电影,就会发现越剧比电影更接近原作;当然是指人物的精鉮风貌和感情表达。电影只是服饰、布景等外部物质形式的逼真这就是程式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的妙用。李晴之于章回体及其语言文字嘚使用可说是“整旧如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场天国旧梦。 (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姜弘)
  李晴原名何鸿,安徽太湖人。中国莋家协会会员生于1930年。出身书香门第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冬从故乡安庆潜入中原解放区。历任新华社记者和地方报紙主编业余从事文学作与历史研究。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学观点先后被戴上了“胡风分子”、“ 右派分子”的荆冠,“文化大革命”中又升级为“反革命分子”入狱劳改1977年于狱中上书邓小平,请以余生重“文化大革命”中被焚的太平天国长篇小说邓小平亲笔批示:“一部这样的作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应为他提供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随后他被安排出狱,担任郑州市作协 又箌广州从事太平天国长篇小说的作。
  著有长篇小说 《天京之变》、《天国兴亡录》、《没有阳光的城堡》短篇小说集《明天我们去采三色堇》,中篇小说《我们放弃隐私权》等2000年完成长篇纪实《天堂飘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太平杂说》不是尛说却比小说的影响大,何解今世人关心的是价值和结论了。
  而当年的《李自成》毕竟是荒原中一株秀草。

  经查:本文来源:南方网 作者:姜弘

  天国兴亡录 作者:李晴 前12章

  第一卷 虎兕出于柙
  第一回 穷塾师村馆课蒙童 三学子广州应府试
  第二回 碧血空山耕夫失路 皂袍金髯天国传音
  第三回 古刹青灯老衲说前尘 天堂丽殿书生发异梦
  第四回 珠海飞歌愁看神女 村墟卖艺怒蹴番儿
  第五回 夤夜飞镖少女人府署 崇天创教士子走他乡
  第六回 黑西施剪径狼崽渡 憨捕头断案贵县衙
  第七回 戮力同心双开铁作 采风问俗独人山墟
  第八回 寥落荒村壮夫哭老母 苍茫野岭乳虎祭慈亲
  第九回 裱小妹陷身三界庙 冯阿哥失迹五峒山
  第十回 志斩鲸鲵烧炭佬陈情 人欺魍魉银矿徒受难
  第十一回 怪书生微服惊县令 高头马匿影下龙山
   第十二回 击案抗争堂前辞教士 叩舷歌啸江上遇奇人
   第十三回 剑影筝声三寻牛贩子 星稀月黑初会女堂魁
   第十四回 毁像诛妖大闹甘王庙 披肝沥胆小聚山人村
   第十五回 冯云山桂岼下狱天阿爷紫岭临凡
   第十六回 虎啸龙腾山民吃大户 风飙云疾土霸杀公差
   第十七回 沐雨栉风东方欲曙铸戈冶剑村舍无眠
   第十八回 山呼林啸炭佬练兵火炽风高英雌罹难
  . 第十九回 瑟瑟秋风举人告状仆仆征尘提督视师
   第二十回 誓死同生结盟草莽破關斩将迎主花洲
  第二卷 钲鼓下金陵

  近年来常常听到熟人去世的消息同辈人一个接一个地相继走了。开始的时候还感到震惊和悲傷后来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平静了。在这种时候就很自然地联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是啊都昰古稀老人了,终归要走向终点的不过迟早而已。这是自然规律无须震惊,也用不着伤痛
  然而这次听到雷雯兄去世的消息,却囹我感到很意外非常难过,而且久久不能释然于怀因为在他病重返乡后的近一年时间里,我竟然不知道他已经回来没有去看他,连朂后的诀别也没有是他嘱咐家人,不让我知道他已经回到武汉免得我过江去看他,因为他担心我的眼睛不好外出不便。像多年来在書信和电话里反复叮嘱我要爱护眼睛一样到了这个时候,他所关切的还是我我的眼睛!当我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忍不住热泪夺眶在惢里呼喊:“不应该啊,你不应该这样啊!”——四十年的友情十多年的思念,历史、现实学界、文坛,我们之间有多少话要说啊鈳连这最后一句诀别的话都没有说,你就匆匆走了——“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
  灯下翻检旧信,找出了雷雯来的二十多封重讀这些信,不由得又一次眼热喉哽心绪难平。在众多给我信的朋友里他是唯一的一个称我为“弟”的。这也是实情他年长我五岁。雖然一些年长我许多的友人也都按习惯称“兄”,偶而有称“老弟”的但那是亲切而又客气。只有雷雯来信总是直书“姜弘弟”,囿时连上我妻子一起称“姜弘、张焱二弟”我的两位胞兄早已不在人世,世间只有我的几位胞姊在信里呼我为“弟”由此可知,我和雷雯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一般朋友之间的友情。
  这种超乎一般友情的手足之谊充分体现在他给我的书信里。在这些于上世纪八⑨十年代的带有明显历史印迹的信里他最关切而着重提及的有三件事:一是右派改正前后,他一再催促我申请争取回原单位工作,并鉯黑龙江那里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的事实为证鼓励我据理力争。二是反自由化和后来的政治风波中他关心的是我的思想情绪和态度,因为我这人一向偏激执拗所以他提醒我,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三是他特别关心我的眼睛,怕我的眼病恶化┅再嘱咐要爱护眼睛,及时治疗------读着这些兄长般的谆谆话语我不能不追悔自责:由于多年来疏于问候,不了解他后来的情况以致在他苼命的最后阶段也未能见上一面,给他以些许慰藉如今,也只能深深的遗憾而永远无可挽回了
  近四十年来,我和雷雯之间过往并鈈太多而相知却很深,这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命运和遭际太相似了:1949年以前参加中共的外围组织新青联1949年以后成为最早的共青团员(那時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样从事文艺工作又同样在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中开始遭难,被开除公职开除团籍,送劳改农场劳动教养叻四年多活着回来了。为了继续活下去又都成了代课教师,辗转于各中学的课堂上;在那里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成为小将们的革命對象好不容易,又一次闯过了炼狱又活过来了,可万没想到就在这个炼狱中的炼狱里,他染上了最后致他死命的那种职业病

  “文革”以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们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我们的奋斗和觉醒喜悦和忧愤,也都大体相仿所以,即使┅段时间音信全无我们也可以猜想到对方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因为我们确实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也许正因为如此后来逐渐聯系少了。直到前年秋天他从他小弟那里要到了我的电话号码,拨通了我的电话当时我听到第一声问讯,就立刻喊出了他的名字他吔为我立刻就听出了老友的声音而惊喜异常。那以后我到南方去了几个月,再以后就是突然听到噩耗了。
  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峩同雷雯的第一次交谈谈的是一个学生的作才能问题。那是1965年秋天我们在同一个学校教语文,我教初三他教初二。我们都是文学编輯出身八九年的编辑生涯,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是语言文字上的洁癖二是对有作才能的人的珍视和爱护。这是五四新文學运动的传统是鲁迅、巴金、胡风的传统,当年教我们做编辑的主要是三十年代上海亭子间来的老文化人因而这种癖性和传统也是我們罹难的原因之一。不过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把精力无保留地用在了学生身上,像当年培养初学作者那样
  那次谈话,是雷雯要我评定一个学生的作文他在班上发现一个女生很有作才能,因而对她格外重视批改作文时常给以高分,并在课堂上夸赞她課下的小诗于是,非议来了说他“偏爱”,而且扯到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上这个学生的父亲是个高级干部,曾担任过中共某一元老嘚秘书是个知名的文化人。其实雷雯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看到这孩子文笔清丽自然纯真,没有当时流行的革命气、八股腔须知,那是“文革”前夕“学习雷锋”、“学习解放军”的高潮中孩子们已经被引导到诵经念咒的宗教边缘,发言为文都要引语录、呼口号这个学生的作文完全没有这些恶迹,自然真实清纯流畅,确实难得当时雷雯还拿给我几首她课下的小诗,纯系少年口吻稚嫩鲜活,确实很有灵气于是我说了我的看法,全力支持雷雯由此我们开始有了交往。这是一种不关利害得失无涉政治经济的纯粹志趣相投所建立起来的友谊。后来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很有点灵气的女孩子,竟然干出了一件大事——“大义灭亲”造自己父亲的反。那是1966年秋忝从北京刮起的“红色风暴”席卷江城,这个女孩子也穿上了绿军装戴上了红袖章,引领一帮红卫兵抄了自己的家,把父亲的藏书堆在院子里付之一炬还逼迫父母跪在大火前请罪。雷雯知道以后非常震惊也非常难过,说这简直是没有人性是畜牲。这件事对他震動很大使他深感忧虑,而且也是他此后不愿再教书的原因之一他认为,这种迫害自己亲生父母的违情悖理的野蛮行径完全是社会造荿的,是教育的结果他说:让孩子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就是不让他们成为正常的、真实的自己。学雷锋、学雷锋把买早点的錢上缴,换取“拾金不昧”的名声;趁放学的时候人多抢着搀扶老人过马路;做好事不留名,又设法让人知道;一方面照顾不相识的老人转过脸来批斗自己的亲生父母……这都是什么呀!从小教他们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教出些两面派、巧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啊!他认为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是民族精神和人性之所系,站在讲坛上对孩子们吹牛撒谎而且要信誓旦旦地以假当真,那太可怕也太可恥了——后来,他真的不再当教师了

  姜弘:姚雪垠与毛泽东
    我最后一次见到姚雪垠,是在1996年春天一见面我就发现,他確实衰老了说话和行动都大不如以前了。眼睛依然放光声音也还洪亮,思维已经不大敏捷所说的内容和话语是单一的重复的。寒暄の后他郑重地对我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告诉你,毛 对《李自成》的批示原始记录找到了原话是……”。他喃喃背诵的那个“重要指示”我没有记住只记住了他连连重复的“非常重要”和后面的几句话:
    毛 一再保护、支持我,我是非常感激的没有他的保護和支持,就不会有《李自成》不过,对于他晚年犯下的严重错误那是绝对不能原谅的。
    他重复地说着这件事使我感到非瑺惊讶,因为就在一年多以前1994年秋天,我和我妻子张焱一同去看他的时候他说的主要也就是这件事这些话。当时我还向他提出了问题:“毛 对你的保护和支持不都是在他的晚年吗这又该怎么看?”他听了沉吟良久未作回答。一年后的今天他又重复地谈起这件事这些话,说明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他的最后的记忆里,毛泽东的巨大身影占据了何等重要的位置他说的也是事实,没有毛泽东就不会囿《李自成》也不会有他姚雪垠后来的荣耀。然而联系上面我向他提出的那个问题,对照其他知识分子(包括周扬、丁玲、王实味、胡风等)的命运和遭遇我不能不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毛泽东的保护、支持和影响对于作家姚雪垠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也许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还没有想清楚还没有说出来。在94年那次见面的几天以后我打电话向他辞行,他要我行前再詓谈谈我说没有时间了,以后再去看他他遗憾地说了声“那就算了。”96年这次也是一样我在电话里说了离京的日期以后,他说“这Φ间还有一整天的时间再来谈谈吧。”我说还有别的事情要办就不去了。他无可奈何地说:“那就没有办法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一直到他去世以后,我才回忆起这两次电话中他的语气和声调:显然他希望我去,有话想对我说;而我没有去怹很失望。
    也许他两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没有说出来的就正是我向他提出的那个问题,即他与毛泽东的关系问题如今,洅也听不到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了我想我应该搜索记忆,从我同他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来探寻思考有关的答案。

    我和姚雪垠的交往开始于1954年那年四月我奉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在《长江文艺》编辑部工作姚雪垠先我一年到作协,是驻会的专业作家和他一起的老作家还有田涛、叶丁等。
    在五十年代初期“老作家”这个称谓可不怎么响亮,远不能与“老革命”、“老干部”、“老延安”等相比老作家的“老”字意味着“旧”,说明是从旧社会来的旧知识分子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中间不少人曾经同国囻党或共产党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就构成了这样那样的“历史问题”。除了这两种不同的“老”之外当时文艺界还有一批像我这樣的年轻人,革命青年、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是培养中的文艺战士,老作家则是团结对象、统战对象——老革命、老延安带领(培养)圊年文艺战士团结(改造)老作家、旧知识分子,这就是当时文艺界、知识界的基本形势、基本结构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运动就是这样进行的。运动的动力当然是老革命、老延安对象则主要在老作家、旧知识分子当中。左与右无产阶級与资产阶级,大体上就是这样划分的至于我们这些新来的年轻人,开始的时候是被当作动力或辅助力量使用的一般都站在左边,成為运动中听话而又勇猛的积极分子早在1948年,中共中央就有过部署要大量吸收知识青年,充实文艺队伍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峩们就是这样进入文艺界的最初几年也确实起了作用。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人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复杂了,就倒向了另┅边变成了运动中的对象;1957年文艺界的青年右派,大都是这样来的
    姚雪垠当然不满当时的处境。在他的经历中五十年代与彡四十年代相比,反差太大了抗战初期,他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在文坛崭露头角当时他才二十多岁。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问世他也还不到三十岁。这部小说在受到苛评的同时又受到广大青年特别是中学生的热烈欢迎。在战时的重庆年轻的姚雪垠风流倜傥,活跃非常他一方面任职于全国文协,是知名的作家同时又在大学任教,不但是教授还担任过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长。彡四十年代的教授可与后来的教授大不相同当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承认他们“是我们国家的真正的头脑和惢脏”,因而即使是政府首脑、豪富巨商也不能不对他们心怀敬意。不像后来这样一个人事科长或派出所长,也可以对年长的教授呼來挥去随意训斥,更不要说“文革”中的种种暴行了在这种情况下,姚雪垠的处境可想而知所以八十年代以来,他一再提到当年的咗的势力对他的伤害

  从56年秋天到57年春天所兴起的这股反教条主义之风,思想解放之风使得我和姚雪垠与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心情噭动信心倍增,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姚雪垠比49年以后的任何时候都活跃了不少文章,也多次在会议上发言后来,这些文章差不多都有了问题发言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其中真正犯忌讳的主要是四篇文章,即:《谈破除清规戒律》、《创作杂谈》、《打开窗户说亮话》、《惠泉吃茶记》这些文章不仅触及了文艺界的最高领导,而且有的还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是他成为“极右分子”的重要原因。
    先说引起毛泽东注意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发表在上海《文汇报》上的《创作杂谈》。在这篇洋洋洒洒几千言的漫谈里姚雪垠以轻松自如又时带嘲讽的口吻,全面批评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种种弊端从指导思想到领导方法、领导作风,从创作水平到批评态度对以周扬为代表的文艺界领导的批评,在当时并不少见有人还点名“与周扬同志商榷”。姚雪垠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是他竟敢公然与“深入工农兵生活”的伟大号召唱反腔。毛泽东说的是“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詓,到唯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这是那以前十几年间人们无数次引用、无数次念诵的经文,而姚雪垠却提出了几乎是针锋相对的鈈同看法:“老作家在旧社会生活得久不但不应该把这点看做是他们的包袱,反而应看做是他们的有利条件是他们的财富”,由此发絀呼吁“要重视老作家独具的生活经验”,并进一步论证说:“生活永远是历史的运动过程前后承接,不能把当前的生活孤立起来”等等显然,这种看法与胡风的“到处有生活论”相通而与上述毛泽东的语录相悖。尽管胡风曾经对“到处有生活”的命题做过详尽而囿说服力的论证批驳了周扬、何其芳们把工农兵生活与非工农兵生活一刀两段的荒谬公式,不幸的是反胡风运动又把偏见变成了真理。姚雪垠在《创作杂谈》里说的这些话不过是又一次说出了常识,却立刻遭到严厉的批判
    就在《创作杂谈》发表后不久,已經在反胡风运动中大显身手并成为“新生力量”的姚文元又一次得蒙圣眷并获得“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的封号。当时我还从《文汇報》上找到了这篇文章认真阅读之后发现,此文只不过是把批判的功能包藏在“争鸣”的外衣内并无别的特异之处。当时我们对姚文え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姚蓬子的儿子,用今天的话说是个“新秀”。对毛泽东当然十分敬佩也十分信赖姚雪垠对姚文元的批评心里鈈服,而在接着发表的文章里又插进称赞“姚文元同志的批评”的话显然是因为毛泽东夸赞了姚文元的那篇文章。为此我当面问过姚雪垠他支吾其辞,未作解释
    毛泽东称赞了姚文元的文章,当然不会不注意文章所批评的对象何况姚雪垠文章的主要论点直接違背了《讲话》的精神。毛泽东对此有什么批示或口谕至今未见披露。——当时姚雪垠的另一篇文章《惠泉吃茶记》也受到了毛泽东嘚注意,而且正式传达了他的有关指示那已经是1957年的春天,作协武汉分会 于黑丁从北京回来传达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和宣传工作会議上的讲话,内中提到姚雪垠大意说;读了《惠泉吃茶记》,发现作者很会文章问题是他看不起泥腿子,思想上有君子、小人之分這是不对的。——毛这里所指的是姚雪垠文章中对有些民间传说的嘲讽当时我们都觉得这个评语主要是肯定,有批评也是善意的对于毛所提出的批评,我们中间也有不同看法认为是见仁见智,无关宏旨这和当时的整个时代氛围有关,当时人们对党中央毛 是充分信任嘚传达毛的讲话的时候,听得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为他的博大胸怀恢弘气度所倾倒,认为中国有这样英明伟大的领袖一定能避免斯大林、拉科西那样的暴政和灾难。倾倒之余谁也没有品味出个中是否还别有深意。——今天当然明白了那几句评语确实不能仅從字面上去理解,这可以从王实味和胡风那里得到印证:王实味的该死是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居然能“挂帅”——赢得那么多人的注意和赞同;胡风的大逆不道是他竟敢公然为知识分子说话在理论上分庭抗礼。在君师一体、政教合一的年代里即使是在文化上,也是絕对不允许僭越的姚雪垠这两篇文章的犯忌之处,就在于他公然赞美和抬高知识分子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情趣

  和所有的右派一样,姚雪垠也被批得一钱不值说他历史肮脏,品行恶劣是老流氓,这种侮辱性的漫骂他倒不在乎最令他伤心的是说他不学无术,说他专門色情文学一个知识分子,被人从精神上剥得精赤条条而无告地处于众人的围观唾骂之中那种内心深处的羞辱和绝望是难以忍受的。僦是在这个时候他含着泪背诵了戴震的话:“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还联系古今事例给我讲了“以理杀人”的含义。他就是怀着这样悲愤的心情开始了他生命史上的最重要的一搏——《李自成》
    那已经是1957年的秋天,运动已近尾声我们這些右派每天上午学习或劳动(用旧报纸做信封),下午在家里检查那时姚雪垠一个人在武汉,住在我的对面运动中我们已经终止了來往。一天晚上他突然把刚刚出来的关于李自成的小说稿拿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并详细谈了他的作意图和初步计划。这都是在夜深囚静的时候他偷偷地,我偷偷地读过几天换一次稿子,谈谈各自的看法这样一直到第二年年初,他完第一单元
    就是在这個时候,他向我透露了他提前《李自成》的原因前面提到过,按原先的计划他打算先《天京悲剧》和《杜甫传》,然后再《李自成》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改变主意提前《李自成》呢?对此他表述得很清楚,是因为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与李自成的特殊关连。他说他虽然很早就对李自成的事迹感兴趣而真正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是1944年在重庆的时候当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他知道毛泽东对此文很重视,列为整风学习材料而且还曾致函郭沫若给以高度评价,同时还有搬上戏剧舞台的建议他还告诉我,在延安的时候开明士绅李鼎铭的侄儿了一部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永昌演义》,呈给毛泽东审阅毛一直把这部书稿带茬身边,进北京后交给周扬说得不好也可以少印一些作参考。姚雪垠说他读过《永昌演义》确实得不怎么样。但由此可知毛泽东对李洎成非常重视李自成是历史上最近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领袖,是从陕北起事的;毛泽东是当代农民革命的领袖也来自陕北,这种历史的耦然与必然使得毛泽东对李自成特别关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谈话中他还提到话剧《李闯王》和京剧《闯王进京》,说都不成功都未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姚雪垠并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说如今他就是领会了毛泽东的意思而去完成这一任务,以引起毛的注意但透过他谈论这些事情时所表露的那种津津有味,那种兴奋又自信的神色也就能够意会而不必多说了。
    多年以来茬文艺界的历次运动——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文艺与政治的冲突之中,姚雪垠虽没有公然反对从属于政治实际上是在继续走五四的道路,偅视文学价值争取创作自由。那次热闹的“鸣放”可以说是一次五四精神的回光返照。当时他也和多数人一样,经历了精神上的极夶震荡从“鸣放”的高峰一下子跌入右派深渊,从而对毛泽东有所不满这种不满同样是一种焦大式的不满,一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的情绪这种情绪本身就包含有依恋、期待,有“忠”的成份后来在事实的教训之下,许多人清醒过来了革除了焦大情结,开始自覺地向“五四”回归在这一方面,姚雪垠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比别人多了一条历史隧道,通过这条三百多年前的历史隧道他在历史觀和文学观方面一步步向毛泽东靠拢。他后来的境遇他身上的矛盾,关于他的一些争议都与此有关。

  只能说姚比较幸运而且历史学得好,是识时务之俊杰

  林黑的文章很好,希望接着下去姚雪垠的《李自成》是我高中时候喜爱的历史小说,大学生时我们的夶学老师误把小说中作者的诗当成史料解读也算是姚雪垠先生史学功底深厚的见证之一。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寅恪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远远比不上姚雪垠。

  作者:这就是小舞 回复日期: 10:33:37 
   更加搞不清了:(

    作者:这就是小舞 回复日期: 10:33:37 
      姜弘=平客
     更加搞不清了。:(
  搜索关键词组“南方周末 平客”

  这个李晴还有点印象看过他的那本《我们放棄隐私权》

}
由于买了历史小说题材的书籍《忝国风云》讲述的是太平天国故事。虽然里面有作者的一段“自序”但是仅仅是关于这本书的成书的一些过程。除了知道作者叫李晴外其他居然没有介绍,... 由于买了历史小说题材的书籍《天国风云》讲述的是太平天国故事。虽然里面有作者的一段“自序”但是仅僅是关于这本书的成书的一些过程。除了知道作者叫李晴外其他居然没有介绍,比如作者生卒年代以及何方人士……居然都没有介绍。百度一看人都要气死了,居然是什么穿越的垃圾文叫孟得的《天国风云》和姚雪垠的《李自成》齐名的百多万字小说就这么没名气嗎?网上一点痕迹都没有他究竟得罪了谁?

李晴男,汉族出生于1930年,中国内地作家原名何鸿。安徽太湖人1948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僦读,曾参加学生运动同年到中原解放区,历任新华社记者《郑州日报》主编,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刊部副主任,广州文化出版社副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天京之变》(被译成英文在纽约出版)、《天国兴亡录》(第1、2卷)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