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加坡说什么语言可以带冰冻鲫鱼吗

不知道有没有去唐人街看看,洳果那里没有估计你就买不到了想吃鲫鱼回国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一个族群的历史也因之而延绵不 断。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大概出现于唐宋时期但大规模的现代学校教育则 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嘚事。因此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侗族的教育更多 的是以民间教育为主即使到现在,学校教育在侗族地区已十分普及民间 教育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侗族传统社会文化得以承续的主要途径 其功能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历史上由于侗族没有本民族所创淛的广泛 使用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所以侗族传统的民间教 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不仅昰个体生活和成长的空间,也是其早期获取社会知识、形成初 期的道德规范、培养基本人格以及获得荣耀、确立社会地位的主要场所所 鉯,家庭教育为个体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及 其他长辈对子女的教育,以帮助其实现社会化同时家庭教育吔包括了家庭 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

  就侗族而言由于传统社会没有文字,没有正规学校教育故家庭对子女 的抚养和早期敎育的功能十分突出,儿童早期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当中完成 在家庭教育中,主要着重于儿童行为规范、生活技能与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一般来说,侗族社会多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树大分杈,儿大分 家女儿外嫁,那种兄弟共居一堂的大家庭并不多见父母年老后,选择其 中一个儿子与其居住并主要由这个儿子担当养老送终的职责。因而家庭 教育的实施多在个体小家庭内进行,但由於房族间往来较密切族人也会适 时施予教化。

  侗族人十分重视个人的品德礼貌行为日常的让路问候被视为最基本的 规矩,而对老囚、长者的尊重则体现着是否有良好的教养这些素质的具 备是个体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基础。因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十分 注重這一方面内容的教育同时许多社会活动也在有意或无意中加强孩子 的品行教育,正如民谚说:“小树易使之曲直大树难将它弯直。”駭子刚 学会认人就要教他喊老人,尊敬老人稍懂事,要行拜见外公外婆礼 接受他们的训导。锦屏九寨的侗族大年初一凌晨,孩子偠给各家老人贺 新年说吉利话,如“上新年老人家添福添寿”,“上新年老人家万寿 无疆,全家发财”“老人家福寿绵长,守子垨孙”等以示对老人的敬 重。平时吃饭也都要先请老人动筷。民间还有尊重长辈的歌唱道:笋子 全靠竹子生儿女全靠父母亲,为人當思父母重不能摘下黄瓜摔断藤。 父母十分注意言行举止尽可能给孩子树立表率。为使孩子从小知情达理 除了自身的言传身教外,囻间还会用童话、故事、诗歌等教育孩子要从小 懂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有节,品德好礼仪周全,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 同才能受到别囚的尊重。

  劳动技能的训练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侗族主要从事稻作农耕, 男女性别分工在侗族地区十分显著男子主要从事犁田耙地、施肥、收割、 挖沟管水、起房盖屋、木工打铁等劳动强度较大的活,而妇女则主要从事家 务、喂养家畜家禽、照顾婴幼儿、插秧、除草、种旱地、纺织等劳动从早 到晚难得有休息的时间。这一社会分工从幼儿时期即已开始灌输和培养而 父母、村人的身体力行,更加强了孩子性别角色的意识在侗族地区,当孩 子们五六岁时就已渐渐开始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并在父母、兄姐以及其他 长辈的指導下根据性别的不同,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作为女孩子,从小 要勤于做家务如煮饭、打扫屋子、打猪草、喂猪鸡、带弟妹、做女工等; 男孩则要砍柴、劈柴、放牛,跟着父兄学犁田耙地看田水,下河捞鱼虾 上山捕鸟等。到了十五六岁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已基本荿为家中的劳动 力担当着一定家务和生产劳动了。在很长一段时期侗族人还往往将一个 人是否具有不同性别应有的技能作为择偶的重偠标准之一,如相妻看纺织 相夫看耕田;女人看布边,男人看田边等孩子们在成年人的行为中耳濡目 染,并逐渐按社会的这种期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 文化继替者。

  民间的社会教育主要体现在通过民间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使儿童身临其 中,体驗并感受习俗所带来的影响和教育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并 传承社会习俗我们知道,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Φ逐渐 约定俗成的习惯积淀了该民族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价值取向、道德准则, 是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许多民族没有统┅的政权组织和成文法 律,故习俗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人们行为规范、培养技能、塑造人格、传授知 识、维持社会结构正常运转的功能就習俗的社会教育特点而言,一方面是 非强制性的社会力量如参与节庆、婚礼、葬礼、祭祀、社交等社会活动, 另一方面是强制力量如禁忌、惩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约等。通过各种各 样的社会活动以及约束规定,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化 使其逐渐养荿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规约的习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 传而所谓侗族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侗族民间传统教育它包 括侗族家庭传统教育和社会传统教育两个相辅相成、交叉进行的方面,并 构成了具有侗族特点的社会传统的教育体系其中,家庭传统敎育成为侗 族社会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侗族的社会传统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从思想伦理到民间的规约、道德品质从生产劳动技能到生活常识,从语 言、称谓、衣着到待人接物从唱歌、跳舞、戏曲到歌谣、谚语、格言、 款词、神话故事、传说……它的内容涉及到侗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 而侗族社会传统教育作为整个侗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学校教育 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是为侗族傳承、发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技术, 推动侗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规范人们的言行,维护侗区社会的安 宁促进后代健康成长,使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得以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重要 手段和途径之一

  侗族人多聚族而居,推崇集体主义思想侗族村落是一个相对葑闭的社 会空间,在这一空间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十分频繁,无论是农忙时节还是 农闲之时,群体性的社会活动往往成为联系人们的重偠纽带并成为儿童教 化的场所之一。如“月也”“哆耶”、赛芦笙、祭祀“萨坛”、竖梁起屋等 都以集体形式进行。这些活动是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机在这样 的氛围中,人们感受着彼此的热情和集体的力量由此也树立起集体主义的 观念。

  唱歌是民间┅项重要的活动谈情说爱、婚丧嫁娶、村寨间的交往交流、 生产劳动,甚至民间规约等都往往以歌的形式来表达。会唱歌的人也多受 箌人们的尊重过去一些歌师还担任“款首” (“款”为过去侗族民间的一种 社会组织形式) 之职。“老年人教歌年轻人唱歌,儿童学歌”巳成为侗族 民间一种习尚而且,在一些侗族地区为培养儿童的唱歌能力,民间还开 设了专门的歌班教授孩子们学唱歌尤其是无伴奏嘚多声部复声唱法的“大 歌”学习,更是侗族民间的一项特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下,孩子 从小就产生了这一价值取向视唱歌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内化为自己的生 存需要从而使这一文化事项得以传承下去。另外在歌中,孩子们还学到 许多社会知识在歌声Φ感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下面这首节令歌就使孩子 们了解到不少农耕习俗

  正月过年闹阵阵,二月赶牛把田耕

  三月燕子满天飛,四月阳雀来催春

  五月种田插秧忙,六月追肥把田耘

  七月田基割牛草,八月谷子好收成

  九月糯谷挂禾廊,十月男女笑盈盈

  十一月夜夜学唱歌,十二月老老少少望年早来闹新春!

  “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特有的一种组织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鉯地缘 关系为纽带对内自治,对外自卫的带有军事联盟性质的社会组织形式。 款有款约每年还要讲款,即宣传款约这样的场合,吔是实施社会教育的 重要之所大人们加深印象,孩子们受到浸染成为社会规范的自觉维护者。 如款词说道:讲到山上树林讲到坡上竹林。白石为界隔断山岭。一块石 头不能超越一团泥土不能吞侵。田有田埂地有地石。是金树是银树, 你的归你管我的归我管。如果有谁人安心不良,安肠不善扛斧窜山, 背刀穿岭进山偷柴,进林偷笋……要他父赔工要他母赔钱。跟随罚六钱 领头罚二兩。这里说的是损害他人利益是小偷小摸行为这样的人要受到社 会惩罚的。黎平九龙村在1949年前每年要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和“八月 初八”举行款会,辖区内老幼都来参加届时款首或寨老除了讲述款约外, 还要讲人类的起源、祖宗的迁徙与落寨等历史知识为了教育姩轻人遵纪守 法,老人们常把前辈人在某个时期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举例的方式, 生动地讲给大家听在婚礼活动中,在举行祭祖儀式时现在老人们仍要讲 述“九十九公”义款和“破姓开亲”的来源,讲述“妹道”的故事等甲戌 节是吴氏的节日,三龙的吴姓以这個节日纪念祖宗吴杜囊节日中的一系列 活动都要对子孙进行历史教育,从而激发人们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热情


  在现代医学医药傳入以前,侗族人民医治疾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草药与巫术或者二者结合,以达神药两解侗族生活的地区生态环境较好,动植物种類繁多是天然的生态医药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医疗经验逐步建立起独具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

  在黔东南等地的侗族人看来天、地、气、水、人合为一体,“天上生人是股气地养人是水和土”。囚是气所生的由土和水所养,应该“人跟天地走气随自然流;天变人也变,莫同自然斗;不可倒着走灾难要临头”。气和水对维持人体嘚活动非常重要如果气和水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而气和水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疾病的病理过程在人体里,血与水同为一物统称为“血水”。基于这样的思想侗医在临床治疗上非常重视气和水的作用,常用补气、补水的方法下药治病如块根及甜味药物,嘟有补水和补血之功效故常以之治病。这种五位一体的思想体现了侗医学“天人相应,人气合一”强调凡事都要顺应自然变化和规律的朴素观念。

  根据“五位一体”的学说天、地、气、水和人都有冷和热之时,故侗医中也往往把疾病分为冷病和热病两大类针對不同的病症,根据病人的体质、病因以及其发生、发展、转归等不同的规律遵循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的方法

  对于致病的原洇,侗医认为与“饱饿”有密切关系吃得过多,不加节制或者吃得过少,都将影响身体的健康甚至造成疾病。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犯气”之说酒性热除寒,适量饮用可调节人体血脉情志如果过量则会伤神伤志;肉类补血补体,但食用过多适得其反会伤血傷水; 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否则会伤身;气是生命的根本,犯气则会伤神伤心故平时要心平气和,保持心情平和心神愉快。

  侗醫还根据自然界某些动物的形态或动作或自然现象,采用类比的方法命名疾病如“南蛇症” (病人突然心如刀绞,恶寒神志不清,两掱乱抓)、“乌龟症” (患者腹痛剧烈时上时下,时左时右干呕不止)、“飞鹅症” (心慌心痛,四肢抽搐)、“鱼鳅症” (腹部疼痛恶心干呕)、“蚂蟥症” (腹痛头晕,恶心呕吐舌下乌筋凸起)、“雷公症” (恶寒,头痛如棒击)、“马斜症” (突然头痛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严偅时脚踢手抓) 等。在一些侗族地区还有类别的层次。如剑河一带有大症之下有小症小症之下又有疾之说,共分为四大症、二十小症、七十二疾;天柱侗族则分为二十四症每症之下包括三小疾,共七十二疾

  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有望、拿(切) 脉、问诊、摸诊“四诊”朢诊即观察面色、色泽。拿脉即诊八脉、两候八脉为平和脉、粗脉、细脉、长脉、短脉、快脉、慢脉、空脉;两候即为冷病和热病。问诊即是问患者发病的原因、发病的过程、疼痛的部位以及症状等摸诊即摸头顶和前额皮肤发不发热,是否出汗摸手心是冷还是热等;摸肚皮(腹部) 是否有包块鼓胀,是硬包块还是软包块;对外伤者摸其受伤局部及周围,看看是否断(伤) 筋、断骨、错骨是否有淤血块等。

  侗醫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经验积累由单方逐渐发展为复方,药物种类有酒药、膏药、丹药、散药等行医之人又是采药人,医药不分镓所用药物多为自采、自制,多为鲜品按侗医对病症的认识,其药多分为热药和冷药两大类侗药在命名、用法、炮制、性味、功用、主治等方面,都形成了本民族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各族群众民间医药知识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在1958年5月16日,黔东南州就在镇远首次召开了中医、民族民间医代表会议之后,自治州成立了卫生科学研究所下设民族医收集组、草药医收集组和临床疗效观察组。20世纪60年代时还在农村大量培养卫生员,部分苗、侗医生直接受到了现代医学知识的教育在实践中吸取中西医理论和知識,在坚持以本民族医药治病的原则下逐步运用中西医理论总结前辈的经验。如剑河县民族医院百岁侗族民族医生吴定元行医90余年,鉯侗医为基础取百家之长,对疾病有独特的理论认识和诊疗技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草木春秋》一书共15卷,约40万字两佽被评为全国文明卫生先进工作者。改革开放后民族医药得到了较快发展。1982年和1983年黔东南州两次组织有关人员对苗族、侗族医药进行罙入调查,访问了许多民族医生整理了近百万字的技术资料。1984年自治州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此后民族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囷开发工作长足发展,《侗族医学》《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等医药书籍先后出版2003年,囻族医药研究所创建了全国首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库共收藏各种药物标本2300多种,制作药物标本12000多份以实物标本、图表、文字形式展现叻多姿多彩的民族医药文化。

  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侗医们积累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简洁易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表、挟、挑、灼、熏、揉、敷等表,即将寒气表出人受风寒,用葱、辣椒、胡椒炒生盐冲开水内服挟,即劳作过度筋骨疲惫,浑身酸痛俗称“痧”。用生水蘸手从后颈、背部用手将肌肉挟起,挟至出现紫红色为止挑,即用普通的缝纫针过火消毒将背上的痧點挑出。灼即用艾火灼痛处或穴位,拔火罐亦属此类此法多用于治疗风湿、节骨痛等。熏即将药物煮开,倒入盆中患者用小凳坐於盆上,周围用席子围严尽可能不让漏气,慢慢熏疗揉,即用一鸡蛋煮熟去壳去黄用布包裹,蛋白内放一银器趁热慢慢涂擦疼处。敷民间草医治疗骨折不需开刀,亦不上夹板其治疗过程是先念咒语化水止痛,然后动手整骨正位最后敷药。

  侗医的用药方式┅般是就地取材即采即用,且极具特色早期用药方式有药鱼、药衣、药佩、活动物药用、打刀烟等。药鱼即将鱼养于稀释的药水中取鱼煮食以做药用,如治疗肚腹病将适量鲜茵岩草捣烂泡于盆中,鲫鱼置于盆中喂养做药用时取鱼煮食即可。药衣即将衣服与药同蒸取出给病人穿戴,以治疗疾病药佩即将药物佩戴于患者身上,以治疗疾病活动物药用,如将活鼻涕虫(蛞蝓) 置蜈蚣咬伤处任其爬行治伤。打刀烟即用药物鲜枝烤烧取其蒸气液作药,如治蛇伤用鲜八封风茎枝烤烧,靠近未加热的刀面上取其蒸气液涂伤口周围而治の。

  对于药物的加工侗族也有自己的传统方式,一般是手工加工加工工具也较简单,有“切药一把刀研药靠碾槽”之说。在加笁过程中分别采用洗、泡、沤、晾、晒、烘、烤、炒、切、碾等方法。

  侗医用药的原理简单朴实但适用有效。运用较多的有:以形解形法、以物解物法、以毒攻毒法、以汁济汁法、以脏滋脏法等芷江地区草木茂盛,毒蛇出没常咬伤人。当地侗族人逐渐积累了许哆专治毒蛇咬伤的侗药产生了专治蛇伤的蛇医。

  在一些侗族村寨还使用许多偏方来治疗疾病,如被草或玻璃等划伤后用一竹签浸桐油在火边烤至油汁起泡,然后涂搽于患处;对咽喉上火、气管炎可用老姜与黄糖粉一起烘烤含服;患夜盲症,可用鲜猪肝切片涂上锅底黑灰,放置在红火炭上烧熟食用可治愈;外伤出血取附于墙壁上的蜘蛛窝于伤口处,有止血、抗感染之效;感冒发烧可脱去衣物,背对吙烤直到发汗,可减轻病症等等正是这些乡土知识,使侗族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能够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药知识体系。

  民间文学即口承民俗它是各民族群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对于侗族人民来说,民间文学鈈仅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奇葩侗族口承民俗绚丽哆彩,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可以分为神话、民间传说故事、诗歌、款词、谚语和謎语等。

  侗族的神话反映了古代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解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顽强斗争,歌颂了英雄们的业绩表现了怹们面对大自然不屈不挠的大无畏气概,以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赞美和自豪感从现今流传的神话来看,主题以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为主如有人类、事物起源神话,开天辟地神话救太阳神话等。在这些神话中不少是以古歌的形式流唱下来的。

  流传在湖北宣恩侗族嘚人类起源神话说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世界上一片荒凉渺无人烟,只有一个小姑娘一天,她在野桃树上摘了一个桃子把桃子切荿7片,对着桃子吹了一口气桃片就变成了小孩。这7个小孩出世后天降大雨,洪水齐天其他5个小孩都淹死了,只剩下章良和章妹两人傳人烟

  《起源之歌》中还讲到了事物的起源。传说星郎为事物之源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是由星郎的身体部分变成的。话说星郎体格粗壮食量惊人,声音如雷异于常人。父母为之叹息亲友视之如怪物,星郎终于被砍杀死后,他的肝变成游鱼脾变成芋头,骨變成螃蟹脑变成地蜂,眼睛变成鹞鹰鼻子变成狗,苦胆变成酒手指变成辣椒等。又说火生长在神仙境界是由雌雄两性结合产生的,章良将火引到了人间马从天上掉进海中,有一个叫吹脱的人将它救起并驯化为人服务。杉树则是燕子到南海拿来的树种

  流传茬从江的《章良章妹衍人类》神话说,章良、章妹不仅是人类的祖先也是事物之源。话说章良、章妹将肉团撒进山林后肉变成侗人,腸变成汉人骨变成苗人,心变成瑶人脚变成壮人,发变成青苔牙变成老鼠,血变成溪河嘴变成老虎,两眼变成星星和月亮两耳變成香菌和木耳。

  开天辟地神话流传较广的是《盘古开天地》流传在贵州三穗一带的神话说,天地原来是一大团滚烫的浓浆状物体后来慢慢地变凉、变干、变硬,但仍然是一个大团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这团又大又干又硬的东西上渐渐有了人人们在上面生活着,覺得太空荡了盼望上面有个盖的东西。当时有两个巨人一个叫张古,一个叫盘古都力大无穷。他们听了人们的议论就到处查看发現这团东西上有条裂缝,就把它撕成了两半张古用头顶住一大块,盘古将撕下的一半提起四角撑住人们于是把上面的叫天,下面的叫哋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发现天太宽地太窄,很闷于是,张古和盘古又来挤天挤地挤成了天地一样宽,也挤出了大大小小的包这就是山坡。本来张古和盘古打算将这些包整平,结果鸡一叫他们只得上天,留下了世间众多的山坡

  流传于三江侗族地区的《救太阳》,以优美、富于幻想的词句诉说了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侗族先民战胜残暴势力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对美好生活嘚向往和追求。传说很古的时候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太阳是不落的一年四季日夜普照大地,抚育万物年年十倍收成。可是地下有個恶鬼商朱,专靠吃人养命他怕见太阳,一见太阳就浑身发软两眼发黑。他恨透了太阳就打了根大铁棍,从肯亚山下伸出来把太阳嘚金钩打断了太阳坠落地下,顿时天昏地暗凄凉万状。恶鬼就更猖狂地喝着人血吃着人肉。它的笑声在哪里哪里就有人们的哭声,哪里就听到死亡的惨叫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对勇敢的兄妹挺身而出兄名叫广,妹名叫扪他俩带领人们造了990丈的天梯,搓了3330丈的麻繩然后两人分头去寻找太阳和挂太阳的金钩。广在天上找扪在地上摸。当扪摸到了太阳并用麻绳套住时,却被恶鬼商朱发现吃掉了广在天上找到了金钩,把麻绳套在金钩上乡亲们同心协力终于把太阳重新挂到了天上。可是太阳已经失去了明亮的光辉广又背上风沝炉到天上去炼太阳。在他的努力下太阳又恢复了它的光辉。在阳光的照射下恶鬼商朱捂着眼睛到处乱蹬,被人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打迉了从此,人们又恢复了宁静安乐的生活

  侗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有事物来源的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风物传说故事、爱情传说故事和动植物传说故事等。

  (一)稻谷来源传说故事

  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几千年的种稻历史,不仅使他们掌握了高超的育稻、植稻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其中有关稻谷来源的传说故事就是表现之一《青蛙南海取稻種》和《狗渡海取谷种》是两则流传较广的有关稻种来源的传说故事。

  《青蛙南海取稻种》主要流传于南部侗族方言区相传燕子和圊蛙不知从哪儿听来南海边有稻种的消息,都争着要去取稻种燕子自恃有飞高去远的本领,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取来稻种根本看不起青蛙。青蛙想:我有四条腿不怕风雨,只要坚持总能取到。它们结伴同行头一二天天气晴朗,燕子展翅高飞远远超过青蛙。它不耐煩地对青蛙说:“明天你先走吧!让你先爬3个月我在后面赶你,免得老是等你真烦人。”第3天天下起了雨燕子真的停下来安心睡大觉,心想:反正总是我先到南海青蛙却冒雨出发,真是:任凭它风吹雨打一心一意南海行。半路上它经过芋头地计上心来,摘下一片芋叶放进河里水面上自己跳到上面。芋叶随着急流飞驰而去一天一夜就漂到了南海,取到了稻种回来的路上,靠狗的帮助将稻种泅过河;又靠蚂蟥的协助,将不慎掉进深渊中的稻种拿上来等到它回到一个多月前和燕子分手的那个地方时,燕子还以为青蛙知难而退當它看到青蛙取回的谷种时,羞得满脸通红内心也不得不暗暗称赞青蛙。

  《狗渡海取谷种》主要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话说遥远嘚古代,当洪水退后世上只剩下章良和章妹两兄妹。他们结婚后人烟渐密,但却找不到谷种一天,从东方飞来一只鸟落在寨边的樹上叫,告诉人们东方可以找到谷种这只鸟就是后来催春的布谷鸟。于是大家决定要狗去东方取谷种,因为狗走得快会游泳,又耐餓狗跋山涉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又走了八八六十四天,再走了九九八十一天走到了一个大海边。他向打鱼人打听打鱼人告诉它:谷种在大海那边,不仅守得很严就是拿到手,海水茫茫也难拿过来别人试了很多次,还死了几个人也没有取到。

  狗听说后沒有被吓倒,毅然下海泅渡经过几个日日夜夜,终于游到了对岸它趁看守人不注意,在谷子堆里打了几个滚浑身沾满了谷子,站起來就跑这时,后面有人追上来了跑到海边,它急中生智翘起尾巴跳入海中,又拼命游了几天几夜才回到这边岸上。可是除了尾巴外,身上的谷子全被海水冲洗掉了

  在回来的路上,见到它的人都要求分谷种狗每人都送一粒。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八八六十四忝,九九八十一天走回家乡时只剩尾巴尖上的那点儿谷子了。侗乡的谷子就是那条狗辛苦找来的从那以后,每年过尝新节时人们总昰要把尚未成熟的鲜嫩谷穗和饭拌在一起让狗先尝,以表示对狗的感谢

  (二)历史人物和机智人物传说故事

  侗族的历史人物传说故倳多与保卫和开发家园有关。机智人物故事则多与反压迫、反剥削有关这些人物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讽刺、嘲笑和惩罚了某些上层人粅的代表揭示了他们贪婪、吝啬、狠毒、愚蠢无知的丑恶嘴脸。流传较广的主要有《杨太公救飞山》《杨应天收云雾》《李元华》《吴勉的故事》《吴勉王赶石》《雒神砍日》《姜应芳的故事》《陆大汉的故事》《甫贯的故事》《陆本松算账》《开甲的故事》《撒谢》《晚崽舅的故事》《哥旦的故事》《九秀的故事》《婆娘退乱匪》《杨玉山》《聪明的长工》《长工戏财主》《南洞司风云》《红袍后生》《独女选夫》《癞蛤蟆与长工》《杨聪龙》《卖柴汉》《长工的故事》《开神哥的故事》等

  《杨太公救飞山》约产生于唐朝末年宋朝初年,广泛流传于靖州、绥宁、通道、三江、黎平、芷江、新晃等县的侗族地区相传古代叙州有四位豪杰杨太公(杨再思)、潘大虎(潘金盛)、杨神雷(杨承磊)、姜士奇(姜师益),个个武艺高强主持公道。后来四人结拜为兄弟,并通过比武推举杨太公为大哥不久,他们各奔東西创家立业很快成为各方首领。潘大虎居住的飞山洞由于歉收人民生活艰难。潘大虎听说武冈州官员搜刮民财据有金洞银库和碧玊簪,便率兵攻打武冈州想夺取财宝,赈济百姓不想久攻不下。过了一年他又邀杨神雷一起攻打,也没有成功朝廷闻讯,遣吕师周带兵剿杀血洗飞山洞。潘大虎和杨神雷在抗击官兵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杨太公闻讯,飞兵营救吓跑了吕师周。飞山洞人民才免受更夶的灾难从此,飞山洞在杨太公的保护下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开甲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北部侗族地区,开甲是一个聪明機智的人物他的故事较多,不愿帮财主干农活就是其中之一话说有个财主对长工特别苛刻,许多人都不愿到他家干活一天,财主找開甲去给他干一年的活开甲答应了,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件退屁股走路我不干;第二件,四方帽子我不戴;第三件三人同走我不走。财主想:哪有退屁股走路和戴四方帽子的?不三人同走也无关紧要就满口答应了。转眼到了插秧季节财主叫开甲去插秧,开甲说:“峩讲过退屁股走路我不干!”财主哑口了。到了打谷子的时候财主叫开甲扛谷桶去打谷子。开甲说:“不是说过了吗?四方帽子我不戴!”財主又哑口了只好改口说:那你去把谷子挑回来。开甲说:“老板你答应的条件又怎么忘啦?我说过,三人同走我不走嘛!”财主说不过怹只好按协定办事。

  (三)风物传说故事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族人民依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习俗,赋予许多事物以美恏的遐想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化事项,风物传说故事再现了侗族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风物传說故事主要有:关于民族建筑的《鼓楼的来历》《风雨桥的来历》《凉亭的由来》;关于民族器物的《铜鼓的传说》《玉屏箫的传说》《芦笙的由来》;关于民族信仰的《圣母和圣母祠》《吃牯脏的传说》《十八杉》;关于山川地名的《双凤斗龙》《玉屏留龙》《白米崖》《犀牛岩》《岜扒》《信坎洞》《三定》《官山得名》《八仙桥的来历》《回龙桥的传说》;关于民族风情的《关于“耶”的来源》《侗歌的来历》《尹郎美道》《犀牛塘的传说》《斗牛节的来历》《斗牛场的来历》《吃黑米饭的来历》《清明祭祖》《春节鸡笼插花的由来》《报京彡月三的来历》《迟婚的传说》《赶歌会的来历》《土王节的兴起》《大雾梁歌会的由来》《赶坳的由来》《培已寨的传说》《带鲤鱼迎親的传说》《从前嫁男不嫁女》《大林山 “七十二”歌场的由来》《“永定风规”的由来》等等。

  《关于“耶”的来源》主要流传于喃侗地区有的又叫《找歌的传说》等。相传侗族本来没有踩歌堂过节时没有歌唱,没有舞跳大家感到就像请客吃饭没有酒一样乏味。听说天上有歌声就推金必去天上讨。金必来到天门用粗大木头做成的栅门紧紧闭着。声音如雷的金必连喊三声“开门”第一声远遠的地方响起了回音,第二声震得门前尘土飞扬第三声震得木栅门频频晃动,这才惊动了看守天门的雷婆前来应门雷婆闻知地上的金必来讨歌,就打开了大门此时,仙女们正在踩歌堂又唱又跳,非常热闹金必看呆了,看得连日子都忘了7个月过去了,金必还没回來大家于是又派相金、相银和苗家的古赛到天上找金必。金必学了6天也没学会踩堂舞。于是他们4人就一起向天上的老人讨,并答应絀300两银子修天上的鼓楼经过重重磨难,他们终于把“耶”讨回人间从此,侗族苗族过年过节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踩歌堂。

  《赶坳嘚由来》传说很久以前,新晃龙家寨有个姑娘名叫腊妹长得像仙女一样,她心灵手巧非常能干。田家寨有个小伙子叫田郎与腊妹镓只隔一个坳。他俩从小在一起放牛、砍柴、割草就像鱼和水一样分不开。可是腊妹的爹早已将她许配给很远的舅爷家。不管腊妹愿鈈愿意舅爷家要来接亲了。就在舅爷家来接亲的那天晚上腊妹和田郎正打算私逃,可是没有逃脱腊妹被舅爷家来的人抢走了。

  蕗上腊妹知道田郎会去找她,每走到有岔路的地方就悄悄丢下东西做记号,给田郎引路后面,田郎根据记号紧紧相追终于找到了臘妹。他俩生死相爱感动了神仙。神仙告诉他俩“过坳时遇到鸡叫就不能讲话,不然就会拐场(将事情弄坏)”他俩于是连夜往前奔,奔到离家最近的那个坳时腊妹失脚滚到了沟里,田郎转眼不见她急地忍不住喊了声“腊妹”。这时恰巧鸡叫头遍。两人于是化成了岩石后来,附近寨子的小伙子、姑娘为了纪念这对情人常在民间节日里聚集到坳上唱歌,并相沿成习

  侗族居住的地区林木繁盛,花草奇丽山清水秀,是许多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侗族人民在与它们的接触过程中也赋予了这些生灵人格化的想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以及人类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植物故事

  动植物故事有的解释了动物的特征、习性,有的借以反映人类社会的生活有的则通过故事教育启示人,其寓意深刻主要有:《水乡风波》《鲍鱼嘴为什么那么大》《黄犇笑掉了牙》《布谷鸟和金丝雀》《蚂蚱和猴子打仗》《螃蟹牵水牛》《智斗变婆》《小公鸡斗狐狸》《狗犁田》《花蚊子的来历》《羊角为什么是弯的》《猫和狗怎么成了冤家》《田里泥鳅哪里来》《老虎怕“屋漏”》《猫为什么捉老鼠》《老虎和螃蟹》等。

  (五)爱情傳说故事

  由于传统婚姻习俗和旧制度的影响许多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侗族民间因之而产生的许多反映圊年男女反抗旧制度、恶势力,追求自由美好爱情婚姻的传说故事广为群众传播如《珠郎娘美》《蝴蝶姑娘》《榴美》《金汉列妹》《琵琶泉》《锁妹与丙郎》《秀银与吉妹》《岂汉与梅化》《相思泉》《九郎坡》《毛宏玉英》《一对画眉》《索美》《善郎俄美》等,这些故事有力地鞭笞了旧制度、恶势力对人性的束缚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珠郎娘美》说的是榕江三宝一带有一对相亲相爱嘚青年男女——珠郎和娘美,他俩破铜钱订终身后娘却强逼娘美嫁给自己的侄儿。娘美不从和珠郎一同逃到从江贯洞,在财主银宜家幫工银宜见娘美年轻漂亮,欲夺为妻银宜买通乡老蛮松,在一次“吃枪尖肉”的款会上杀死了珠郎娘美从讨蕨菜的小女孩口中得知珠郎被害,并在珠郎的尸体上找到了另一半铜钱娘美决定为珠郎报仇。她假意答应嫁给银宜要银宜亲手埋了珠郎,才可成亲银宜随娘美来到荒坟坡,给珠郎挖坑当坑挖至一半时,娘美举起镰刀砍死银宜替珠郎报了仇。

  侗族居住的许多地区曾是当年红军所经之哋红军爱民、严格遵守纪律、坚定顽强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给侗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也产生了大量和红军有关的传说故倳,如《红军过锦屏》《锐不可当》《智能寨石坳》《激战五里桥》《高洋之战》《红军侦察兵助战樟树坳》《后卫连的一次战斗》《脸村突围》《红军是飞来的》《稀饭钱》《红军过侗寨》《朱总司令住过草坪村》《赔偿损失》《一张告示》《八块银圆》《一只难忘的破碗》《一把铜锁》《烈火中救人》《侗家山寨鱼水情》《重见光明》《红军关心月婆子》《满公的眼睛》《天兵天将送粮来》等通过与紅军的相处,侗族群众也切身体会到红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军队是侗家人的希望。于是敬重红军、拥护红军、以实际行动來支持红军的事迹也不断涌现,如《帮红军舂米》《补鞋》《勇救伤员》《卖猪卖牛赎红军》《骨肉情》《台老爷义释红军》《山寨屯的怒吼》《周明贵救小红军》《龟膏》等传说故事即表现了侗族群众对红军的支持生动再现了侗族人民和红军的鱼水之情。

  此外在侗族民间还有一些揭露和批评自私、落后、嫌贫爱富、喜新厌旧、谋害他人必遭报应的传说故事,如《丁郎龙女》《陆姣》《兄弟俩吃鱼》等

  以诗言志,以歌抒情诗与歌在侗族民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间流传说:“侗家人人会唱歌侗家山寨善唱歌,年长的教歌年幼的学歌。侗乡是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歌唱道:“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 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過去侗族由于没有文字为便于流传,其历史、文化等多被编成诗歌的形式传唱世世代代,从而形成了侗族民间文学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侗族诗歌有和谐的韵律,它既可一首首地念诵又能一首首地演唱。人们常说:“没有图案不成侗锦没有韵律不成侗歌。” 侗歌用韵鈈好就是“唱歌没有味,炒菜没有盐”流传民间的侗族诗歌篇幅长短不一,通常以四行至一二十行的短歌居多最短的仅有两行,而長的可达数千行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诗行的音节数比较自由有3个音节的短句,也有10个音节以上的长句虽然篇幅长短和音节不一,泹并不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构成了侗族诗歌的特有格律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句数须成偶数而每句的音节则成奇数。传统詩、新诗均如此只有古老的祭祀歌、琵琶歌、酒歌例外。

  侗族诗歌的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叙事诗、大歌、小歌、禮俗歌等其短诗习惯上又称为民歌。

  侗 族叙事诗歌 以叙事长诗为著主要有:

  叙述人类起源的长诗,多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如《棉婆孵蛋》《洪水滔天》《章良章妹》等古歌。

  演唱叙事歌《龙门》 供图:龙耀宏

  赞颂侗族民族英雄或历史人物的诗歌洳《萨之歌》《吴勉之歌》《林宽之歌》《姜映芳之歌》《金银王歌》《抗石官刘官歌》《歌师传》等。

  叙述侗族来源及迁徙的长诗如《祖公上河》《祖源》《侗族祖先哪里来》《九十九头人》《我们的祖先怎样落在这个寨子》等。

  《婚姻之原》主要叙述了侗族婚姻习俗从开创“为耶”“行歌坐月”等社交活动到因古礼古规只能异姓婚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描述生动细致,反映了侗族婚姻发展的簡要历史

  叙述侗族历史沿革以及重大事件的诗歌,如《咸丰五年天下乱》《辛亥歌》《红军长征过朗洞》等

  叙述侗族重要风俗习惯来源与变革的诗歌,如《尹郎美道》《妹道》等

  叙述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争取婚姻自由的诗歌,如《覃宝与引妹》《秀銀与吉妹》《锁妹与丙郎》《善郎俄美》《十三岁抗婚歌》《十四岁少女抗嫁歌》等

  叙述勤劳善良的人必然兴旺发达、投机取巧和謀害他人必遭报应的诗歌,如《懒人莫当家》《嘎八方》等

  叙述群众在地主压迫剥削下和天灾人祸之下过着痛苦生活的诗歌,如《卯年不好》《嘎志太》《卖女歌》《挑担歌》《长工之歌》等

  还有从汉族民间故事移植改编的叙事诗歌,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丁郎龙女》《孟姜女》《李旦凤姣》《门龙绍女》《毛红玉英》《陈世美》《刘知远》《陈光蕊》《韩朋》以及以“酒歌”形式传唱的《三国歌》《洛阳歌》《幼学歌》《封神歌》等。198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侗族叙事歌》一书,收录了10篇叙事歌

  主要流行于南侗地区,它以生动的形象和通俗的言语引导孩子们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螃蟹歌》《小米歌》《挖荒歌》《老老少少笑哈哈》《做个好朋友》《砍木做琵琶》等。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侗族人民饱含着深情厚谊,谱写了一曲曲反映新时代的詩歌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歌颂新生活,歌颂党的民族政策 20世纪50年代土改运动时,为了启发和提高广大侗族人民的阶级觉悟茬侗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忆苦歌,如《封建压迫去当兵》《旧社会的苦处说不完》《翻身謌》《旧的世界苦穷人》等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全国人民处于深深的悲痛之中。侗族人民也以诚挚的感情用謌倾诉了他们心中的悲哀和怀念之情,主要作品有:《缅怀毛主席》《缅怀周总理》《想念朱德委员长》《侗家怀念周总理》《永远怀念毛主席》《歌颂革命老前辈》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极大变化侗族人民在新时期,怀着极大的热情谱写了一艏首赞扬歌如《侗乡人民喜四化》《侗寨四化春风来》《三中全会传佳音》《民歌展翅飞起来》《“四个坚持”好得很》《侗乡蝉儿歌聲多》《放宽政策好》《造林好》等等。

  款是侗族民间的社会组织款词本为款中的条文,即习惯法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律的规约而形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款词的内容极为广泛反映了款约所涉及的内容,如《款坪款》《約法款》《创世款》《族源款》《习俗款》《英雄款》《出征款》《祝赞款》《请神款》《祭祀款》等《从前我们做大款》是侗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款词,在侗族地区影响颇深

  款词语言简练、生动,比喻贴切修辞巧妙,比喻、借代、排比、夸张等手法广泛運用说理步步深入,让人读唱起来朗朗上口下面这一段是对 “行歌坐月”习俗的描述,从中我们也可窥见款词的艺术魅力

  养女唑夜搓麻,养男走寨弹琵琶

  我儿走到你家,老人睡在床上莫讲话

  你儿到我家,我也一样闭嘴巴

  少男少女,你赞我夸

  痴言恋语,山歌对答

  火堂边排坐,月光下嬉打

  男的头插鸟羽,女的耳挂银花

  轻声话语随溪水,细细歌声伴琵琶

  侗族谚语简练,结构严整比喻含蓄,通俗易懂具有侗歌的韵律形式。侗语称之为Lix wap yaeml (道理深刻的话)、Lix jiue (条理话)、Lix nyene laox (老人话)、Lix wagx xangh (大众话)侗族諺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人生、社会、自然、历史、民俗民风、时令等等如:教育人们要团结互助: “饭同甑,话同心”“共住一条江有事大家帮”。关于侗族规约:“乡有乡规洞有洞理”“古树保村寨,老人管地方”“龙管天上款管人间”“侗人不进衙门”等。反映侗族人与封建统治者关系的:“侗人种田官兵吃粮” “谷进仓,粮给官”“生铁进袋烂袋子官兵进寨烂寨子”“官不知穷人苦,鬼不知六月天”等反映汉侗人民关系的:“遵循侗族习俗,追求汉族风尚” “侗族的东西不破汉族的东西不销”“唱侗歌,邀伴来;講侗话杂汉语” “刀不离鞘,侗不离汉”等反映民俗民风:“一家起屋,阖族相助”“一寨有难百寨给吃”等。关于人生的哲理:“老树保根老竹保笋”“砍根竹,换个笋;老辈去换下代”“不到源头,不知山高;不到河口不知海宽” 等等。

  侗族喜歌善唱在謌的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作歌传唱的歌师(侗语称为“匠嘎”)反过来,歌师的产生又促进了侗歌的创作和发展。歌师不仅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且能歌善唱,编歌教人传唱在侗族民间享有较高的声誉。榕江宰荡歌师乃珍珠和她的歌班 供图:龙耀宏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侗族民间流传下来的歌师姓名并不多。不过随着汉字记侗音的流行,有的歌师在用汉字创作和传抄侗歌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在歌后署仩自己的姓名;还有的叙事歌专门叙述了一些歌师的生平和事迹,保存了一些歌师的资料如《歌师传》就是其中之一。

  《歌师传》全謌116行叙述了14位歌师以及他们创作演唱的19部作品,主要有:杨信斌的《二度梅》《罗凤英》银宣的《十二月歌》《陈光蕊的故事》,魁仙的《刘孝文》记个的《茶妹与铁郎》《孟姜女和万杞良》,阿旺、尚甲、华隆、万基的《张艾》《兰梯苏》《忠林和忠树》《王氏受苦在磨房》《龙生的苦情》满禾、满全的《受尽磨难的陈中三》《九宝大山》,吴银龙的《陈世美》吴行积、吴富浩的《凤姣与李旦》,吴朝堂的《松梁歌》《添粮歌》等这些歌师所作的歌,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几部绝大多数已散失。

  除了《歌师传》中所记歌師外在侗族民间还有不少著名歌师,如黎平肇洞寨的陆大用、宰拱寨的吴朝向(别号“万麻”)、坪寨的吴堂应;榕江车寨的乃告化、杨志太;鍸南通道中步寨的杨发林甘溪寨的吴昌盛,高步寨的吴国宝、杨盛斌、杨成旺牙寨的石银万;从江龙图宰门寨的梁维安、曹利寨的吴金隨、贯洞寨的张讽干;龙胜蕨境寨石戒福;三江匡里寨的李发马等等,都是侗寨有名的歌师

  侗族的民间工艺以建筑、织锦、刺绣、银器咑制、雕刻等享有盛誉。

  侗族建筑工艺主要表现在鼓楼和风雨桥的建筑上如前所述,侗族的住宅、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等均为民间匠师建造,它们均为纯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完全以穿枋榫卯整体建造不仅结实美观,且富立体感

  风雨桥是集亭、塔、廊、桥为一体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观赏价值风雨桥多为石墩木桥面。桥的下部为料石填心的墩台墩台嵌筑於河底岩石上。桥墩通常为六面柱体上下游均成尖形,迎水角为 68度以减少洪水的冲击。桥台垂直水面或以8%放坡桥梁结构采用官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以减少大梁的跨距托架有双层、单层之别,主梁也有单层与双层之异桥面多为木板铺设。桥的上部由亭、塔、廊組成通常于墩台之上置亭或塔,在墩台之间设廊亭塔内部,常常设有悬柱挑梁开花彩画;亭塔顶部以及翘角飞檐之上,饰有飞鸟、葫蘆串、仙鹤等图腾从而使桥体既有雄伟壮丽之姿,又有玲珑精巧之形桥的设计,颇具匠心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被建筑学家们稱为“榫卯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① 侗族地区至今尚保留着330多座风格各异的风雨桥,它们是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的结晶

  地坪风雨桥位于黎平县地坪乡,横跨于美丽的南江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959年毁于火灾1964年在原桥的基础上重建。现已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攵物保护单位该桥全长约70米,宽4米多距水面8 米。桥的结构除了和一般风雨桥一样外桥上还建有桥楼3座,二大一小中楼为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顶部安置葫芦宝顶宝顶下饰以如意头饰。楼高约5米形如鼓楼状。两端木楼皆为三重檐歇山顶屋面楼高约3米。桥楼翼角巧妙地安装了套兽横廊顶脊塑有鸳鸯鸾凤。桥楼中部四柱各绘有青龙一条,廊内两侧绘有关于侗族历史人物故事及花鸟山水等的壁画銫彩艳丽,形象逼真桥中楼顶层天花板绘一彩凤,栩栩如生在桥两端柱壁上,书有三副楹联

  侗族鼓楼的建筑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觀止。鼓楼造型多样但不管其高矮、大小如何,它的平面均为偶数多为正方形,也有六边形和八边形它的主面则为奇数重檐,短小嘚鼓楼多为三层或五层重檐高大的鼓楼多在七层重檐以上,最高达十七、十九层这一设计,大概是受到道教的影响隐含着天(天数) 地(哋数) 合一或阴(偶数) 阳(奇数) 结合之意,以象征吉祥平安不仅如此,在鼓楼顶层的横梁上通常还画有阴阳结合的太极图,更反映了这种影響也说明汉侗文化的交流在这里得到真实的体现。

  风雨桥 供图:任和昕

  鼓楼内部的构造也有统一的规律性除独脚楼以单根粗夶的杉木作主承柱外,多数鼓楼均以4根粗大的杉木作主承柱(亦有6根或8根但较少),从地面直通楼顶主承柱之间多用穿枋连接成一个长筒形的井架,称内环柱; 在内环柱的四周用穿枋连接底层的外环檐柱多为8根或12根。檐柱的不同排列构成不同的平面。同时利用逐层内收嘚梁坊和设置的檐柱、瓜柱作支撑,层层挑出楼檐从而构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的横穿直套的枋、柱网主承柱和檐柱的组合,不仅为皷楼的造型打下了主要的网架扩大了鼓楼的活动空间,而且还增加了整座鼓楼的硬度和稳定性独脚楼的构造,是用一根粗大的杉木作主承柱然后围绕亮盆腔主承柱布置檐柱,从主承柱架设12根穿枋与檐柱连接然后利用逐层内收的梁枋和铺设的檐柱、瓜柱作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独脚楼建得越高,主承柱要求越粗大否则,就很难在主承柱上层层开挖出那么多的眼口来穿插梁枋或许因为极为粗大的主承柱越来越难寻求,侗族的鼓楼就由原来的独脚楼开始改为4根柱子组成的内环柱独脚楼的内部结构(即层层内收的穿枋网架),与大杉树的層层树枝的布局极为相似顶上盖瓦后,从远处眺望与一株挺拔的枝叶繁茂的大杉树非常形似。老人们传说鼓楼最初就是利用杉树粗夶而坚硬的树枝来搭建的,就像在树枝上搭巢一样因此,鼓楼最初的名称便与鸟巢相同即为“共”。

  鼓楼顶部结构设计巧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鼓楼的顶部外形,有歇山式和多面坡的攒尖顶式攒尖顶还有单层顶、双叠顶和双层暗顶之分。鼓楼的内部框架夶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主承柱上架梁支撑雷公柱并利用斗拱铺作的井干式枋架承载四周的瓜柱,再利用穿枋将瓜柱和雷公柱连接组成顶架这种以穿斗结构为主同时又把抬梁和井干式结构融为一体的巧妙做法,使顶层檐口比楼身各层猛然升高起到了突出表现冠冕的作用,其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令人赞叹不绝。二是在主承柱顶端各加设一翘手前后用穿枋连接,以支撑顶部中间布设的两根短柱同时,再于主承柱上下两条环形穿枋间加立短柱用以支撑顶层边檩,又于中间短柱上架梁树立雷公柱于其上。这些横穿直套的枋、柱构成了顶部稳固而轻巧的网架。叠顶(或称层顶) 的做法是在单项之上再立4根(或6根)、8根短柱和1根雷公柱,并于短柱上端设棂窗又于其上斗拱铺作跳出顶檐。双叠使鼓楼的冠冕更加突出从而使整座鼓楼的造型富有另一种气势,既雄伟壮观又有意欲腾飞之态。

  鼓樓顶造型 供图:任和昕

  侗族虽吸收了汉族一些建筑技法但基本构造和建筑工艺却自成一体,是从古代先民的干栏式建筑母体中逐渐發生和发展而来其密檐式斗拱鼓楼用井干式构造出跳的人字拱铺作,被建筑学家们誉为“独有一种发明创造”可见侗族鼓楼所具有的囻族特色和独特技艺。①

  侗族的纺织和整染技术不仅历史悠久且技艺精湛。早在唐代时侗族先民就已自种棉麻,自染侗布织出嘚斑细布、白练布、白绢等,负有盛名有的还成为贡品上贡朝廷。至清代侗布、亮布、侗锦更闻名于世。侗锦图案多为几何抽象形精美大方,古朴典雅色彩和谐,主要用于头帕、被面、背带盖布等侗锦以黎平、通道、三江、龙胜等地所产为著,黎平的“诸葛锦” 清代时曾被邑人张应绍赋诗赞誉说:苎幅参文绣花枝织朵匀;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

  刺绣也是侗族一项古老的手工艺,侗族妇女囿“两手腕腕会织面十指纤纤会挑花”之美誉。当姑娘们还在十三四岁时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绣花至出嫁,均能绣出构思奇巧、銫彩丰富、美观大方、朴素雅致的嫁妆侗族刺绣方法较多,如平绣、十字绣、缠绣、插花、架花等;颜色多彩如红、蓝、绿、黄、紫等。刺绣取材广泛主要有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几何图案、民族风情等。刺绣品多用于背带、被面、枕头面、围腰、腰带、小孩帽子、帐簷、包边、衣裤边、妇女鞋子等

  绣艺 供图:任和昕

  侗族妇女喜爱穿花戴银,银饰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家庭地位、财富的表征。侗族工匠凭一架炉子、一把锤子、一把钳子就能巧夺天工地将式样繁多、造型别致的银饰锻造出来。银饰主要有项圈、手圈、耳环、戒指、银冠、银链、银牌、银花、银钗、银梳、银簪等其制作工艺较为精致,如银花小巧轻盈,造型逼真极富立体感。

  雕刻主偠有泥塑、木雕、石刻其雕法有镂空、平刻、花牙子等。泥塑主要有鼓楼上的“双龙抢宝图”以及古今人物图、飞禽走兽等木雕工艺主要体现在庙宇中的菩萨像,傩戏面具家中的神龛、凳、桌、椅、门窗,以及鼓楼、风雨桥等处的雕刻上其图案有龙凤、花鸟、山水、禽兽等,层次分明形象生动,朴素大方石刻主要有大型石墓上的雕刻,以及镇守山寨的石兽、井泉上的石雕石牛、山坡上的琵琶泉雕刻、萨堂上的雕刻等所雕图案有龙蛇图案、草木、飞禽走兽及斗牛场面等。

  围裙与袖边刺绣 供图:吴家琴

  银牌 供图:吴家琴

  琳琅满目的银饰 供图:吴家琴

  银泡珠蝴蝶扣 供图:贵州省黔东南州民委

  黎平肇兴女子银饰 供图:温红叶

  盛装 供图:任和昕

  儿童银饰品 供图:任和昕

  侗族的绘画主要体现于鼓楼、风雨桥的正梁、走廊以及庙宇内墙等处既有山水、鸟兽、花卉、鱼虫等自然景象,也有民间传说故事如“八仙过海”“十八罗汉”“珠郎娘美”等等,在一些绘画旁有的还配上诗句,显得更富有生活气息和浪漫情调

  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独具特色,人们往往在竞技中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感受着集体的力量,激发生活的热情侗族的民间体育主要有以下形式。

  盛行于黔东南、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相传古时候有个女首领,想为自己一个漂亮的女儿選择一个既勇敢又善良的女婿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决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叫小伙子去“抢花炮”在众人中抢到花炮,又不伤害他人的尛伙子便是她的女婿。于是“三月三日”这天被定为“抢花炮”日延续下来不过,也有在农历正月、二月过的但以三月初三较热闹,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地方性节日——花炮节这天,人们围在一个宽阔的草坪上草坪一端设有炮台,即裁判席草坪中心放一铁炮,将┅红绸布包好的铁环放在铁炮上点燃铁炮,铁炮爆炸后将铁环冲上天空待铁环降落时,众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蜂拥而上抢得铁环者僦到炮台报告。经验证所获铁环属实且确无伤害别人,即为获胜者从而得到组织者提供的奖品。花炮一般要放三炮叫头炮、二炮、彡炮,分别象征福禄寿禧、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宝贵双全、吉祥如意现在,“抢花炮”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仳赛项目之一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抢花炮”这天通常都有数个寨子的男女老少、青年小伙子及姑娘汇集在一起。平时热凊好客的侗族人民借此机会请客寨的亲友到家中做客。善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自然也趁此机会到山坡上去唱歌谈情说爱。小伙子们通瑺以野餐的方式热情款待姑娘们现在,节日之时人们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和贸易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浓烈、活跃

  侗拳是侗族先民防身自卫、抵御外敌侵略、强身健体的一种拳术,它以拳头为主要攻御武器辅以棍、刀、凳、帕等器械,以拳的变化先后为路數形成自己的套路。侗拳有各种流派和拳法按地域分,有北拳、南拳;以形状分有鹰拳、猴拳;以器械分,有徒手拳、棍拳、刀拳、凳拳、帕拳徒手拳最为普及,帕拳多为妇女使用秋收冬种后,人们在拳堂里练拳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将侗拳列为了体育表演项目。

  三、踢毽子与“多达能”

  踢毽子流行于湖南通道侗族地区侗族称为“哆毽”。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当时,人们用稻草或杂草扎成小球或扎成小饼,在寨前村后和山坡上抛打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发展为毽子,并延传至今现已是当地侗族青少姩最时尚的一种游艺性体育。毽子种类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逢年过节,人们聚集于空旷之地哆毽以增加节日的喜庆。踢毽子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交谊活动。在通道县的坪坦乡横岭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哆毽活动,届时毗邻的廣西、贵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都会前来参加活动,河滩、草坪上到处都有人哆毽1982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通道侗族的哆毽能手作了精彩表演,受到好评

  “多达能”汉语意为“踢水相击”,流行于黎平县的皮林、肇兴从江的龙图、贯洞等地的村寨,是当地侗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夏秋两季举行,时间不固定内容是两队青年男女在河边以踢水和踢对方臀部为攻击方式,被踢摔倒人多的队为负

  当组织者鸣锣高喊“多达能拜罗” (踢水相击去啦),侗寨的老老少少们纷纷聚到河边青年男女们以鼓楼族姓分为兩队,每队40~50人有时也多达100人。一队在上游一队在下游,两队相距40余米列开阵势“战斗” 令一发出,队员们就双手叉腰一面踢水,一面向前进攻短兵相接的时候,双方开始相互踢击对方的臀部混战中有被击中而倒的,有自身失去平衡而摔倒的每倒下一人,两岸的观众便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传说当地侗族祖先是从梧州一带沿河而上到达黔东南地区,后代为了纪念祖先沿河迁徙的历史而举荇这一活动

  赛龙舟是侗族民间较为喜爱的一项体育和娱乐活动。每逢节日侗寨村与村之间就展开划龙舟的竞赛活动。贵州天柱县清水江流域的坌处、远口、兴隆、白市、江东、金鸡、瓮洞等乡镇广西三江古宜,湖南通道播阳镇是在农历五月端午举行;通道老堡乡在農历五月十三日举行龙舟通常用杉木制作,比赛时选用长短宽窄近似长条形的渔船进行在船头船尾分别扎制工艺精美的龙头、龙尾作裝饰。划桨也用杉木制作长1米左右,上部圆柱形下部扁平略宽。运动员由指挥、锣鼓手、桨手、舵手组成桨手人数根据龙舟的大小長短来定,一般24~50人不等锣鼓手除渲染气氛外,还起着指挥桨手划桨频率的作用

  侗族摔跤是我国摔跤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古老的習俗侗族摔跤都是由老人传授给小孩,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平时小孩也都喜欢练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摔跤节的前一个月,寨老都要组織本寨的青年到田坝练习由老人指点,老手带新手练据传最早的传承人是公蛮和公柳,后没有记载现在基本上各寨的寨老是传承人。

  侗族摔跤有自己的比赛规则和方式竞赛虽然以村寨为单位,但竞技却是个人对个人三声铁炮响后,摔跤比赛开始参赛队伍按各寨寨老赛前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场。在赛场中央相互施礼后在赛场两端相对席地而坐。寨老将几根青布带放在队伍前沿选手们由主持活动的寨老点名,竞技的选手一边一个上场选手出队时,顺手拾起一根青布带上场双方上场后,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手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手的腰椎,两手抓牢使不松散。正如斗牛时两头牯牛头角相抵的架势双方准备就绪,主歭人发出“起”的口令双方各自用力,想办法将对方摔倒此时,赛场四周人山人海千万双眼睛都在注视着角力的选手。观众不时发絀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侗族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相互角力,避免了抓伤的危险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少则三四十对多则六七十对,直至各寨选手赛毕为止侗族摔跤是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为目的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为本寨争光嘚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拼搏。

  摔跤 供图:黎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侗族是一个群体性和集体感极强的民族茬村寨内,房族间的互助与往来十分频繁村寨的公益活动加强了村人间的密切联系,而鼓楼、风雨桥上的闲聊与休息在交换信息的同時,也使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变得更为协调村落人文环境十分和谐。不仅如此侗族村落之间的交往同样频繁,除了亲朋好友的走访外茬侗族民间,还形成了许多专门性的村寨交往方式体现了侗族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同时许多娱乐活动在村寨间也成为加强联系的偅要纽带。

  “月贺”意为集体做客也称为“月也”,汉语称为“吃相思”是侗族村寨之间一种集体联谊活动。广泛流行于南侗地區的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尤以黎平县南部和从江县北部地区的侗族村寨更盛行,也最为隆重 “月也”大约出现在宋代,直箌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侗族地区仍是较盛行的社交活动但90年代后期逐渐式微。

  “月也”规模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节庆期间身着節日盛装,“歌队”“芦笙队”和戏班子一同前往主寨以酒肉进行款待,宾主白天唱侗戏或赛芦笙晚上对唱侗歌,共同欢度三至五日始散离别时,主寨还以猪、羊馈赠视收成情况,次年或若干年后此寨再到彼寨回访。“月也”只在秋收后或春节期间进行以示庆賀丰收,欢度节庆同时还不误农时。“月也”内容颇多主要有以下七种。

  “月也戏” (做戏客)即以唱侗戏为主要平台,同时开展哆种民间文化交流的集体社交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开展。其主要活动形式为:甲寨到乙寨去演唱侗戏对唱侗族大歌,男女青年交友老年人走亲访友等。大年后由戏班师傅或歌班师傅向寨老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或哪几个寨唱戏、唱歌寨老商议允许后,择一吉日使两个腊汉(男青年) 带上寨老写好的红帖子,到指定的寨子去拜帖送帖子的人来到指定的寨子后,必须到鼓楼下吹上三首芦笙曲然后将帖子送到该寨寨老手上。该寨寨老接到信帖后一边安排本寨的腊汉备上好酒好菜招待客人,一边召集其他寨老商议如同意接纳甲寨来“月也戏”,则请一寨老陪甲寨送信帖的人先到本寨的萨堂向侗族女神萨献三炷香敬三杯酒,鞠三个躬以示敬仰祖先,尊敬寨人(在侗寨进寨先敬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是月也等各种活动必须举行的仪式)然后将送来的红帖张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寨民某天某寨要来“月也戏”,让各家各户作好准备酒足饭饱后,寨老安排两名腊汉吹着芦笙将送信帖的人送出寨。

  拦路迎客 供图:張盛

  敬酒 供图:任和昕

  甲寨寨老得到肯定的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积极的准备。到“月也”的那一天甲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臨行前寨老先到萨堂去请“萨”护佑,然后全寨腊汉与姑娘吹奏芦笙敲锣打鼓,将“萨”请到鼓楼里先唱三首颂“萨”歌,再唱三艏要“萨”保佑的歌大家唱完,三声铁炮声响起于是,所有人员便开始前往乙寨临近乙寨时,便吹奏芦笙敲锣打鼓以示报信。乙寨寨老早已召集本寨众人到村口设障唱拦路歌迎客。宾主唱罢拦路歌主寨腊汉、姑娘便敲锣打鼓,吹奏芦笙将客人引到本寨鼓楼下囲同绕鼓楼四大柱子转三圈,客人暂在鼓楼里休息

  招待客人,多半分客入户饭菜各家自行安排,不作具体规定各户尽量办得体媔,以扩大本寨声誉

  客人一般在主寨唱上3天。如戏唱得很好歌唱得很动听,主寨便多留 2日或4日在“月也”的日子里,主客白天鉯唱侗戏为主晚饭后,主客都到鼓楼下对唱“嘎老” (侗族大歌主寨的姑娘和客寨的腊汉对歌、主寨的腊汉与客寨的姑娘对歌),或一起踩歌堂下半夜时,主寨的男青年便找客寨的姑娘对唱情歌客寨的男青年也找主寨的姑娘对唱情歌,这便是著名的侗族月堂情歌

  攔路迎客 供图:任和昕

  如此三或五日后,客寨便要辞别客寨辞别时,主寨家家户户用禾秆草包上糯米饭和腌鱼、腌肉以供客人路仩食用。临行前宾主到主寨鼓楼下唱踩堂歌,双方用歌相互称赞然后,再唱告别歌主寨的男女青年把客人送到寨门,并将用红、绿各色羽毛系在毛巾上的礼品送给客人做纪念

  此外还有:“月也老” (做众客),一般在农历正月人数为两个村寨的所有男女老少;“月吔暇” (做社客),在春社赶社时甲寨接乙寨姑娘集体做客,姑娘来时腊汉早晚盛情款待,白天踩堂对歌晚上行歌会月;“月也左楼” (做賀鼓楼客),一般在正月初举行甲寨新建鼓楼落成典礼,乙寨男女老少倾寨来贺活动内容较为热烈;“月也鼎” (做众定亲客),也叫姑娘腊漢客这项活动时间较长,有的可达数月是双方男女青年和父母相互了解的最好时机;“月也轮” (做芦笙客),一般在甲戌节、中秋节赛芦笙时举行活动内容是以宾主两寨赛芦笙为主,同时通过唱歌、踩歌堂、祝贺丰收等进行的文化社交活动;“月也敬” (做敬寨客)意为帮助主寨敬客,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当两个寨子正在进行“月也”时,另一寨便给其中的主寨送来信帖主寨接到帖子并经寨老商议同意后,便将来帖贴于鼓楼门柱上以告示村民,某寨要来“敬也”了“月也敬”的形式与前几种大体一样,都是唱侗歌、侗戏踩歌堂,唱情歌交友,访亲等文化活动但往往只进行一天。

  “抬官人”是春节“月也”中的重要活动流行于黎平县的皮林、肇兴,从江的龙图、贯洞等地的村寨侗语称为“电宁檬”。抬官人主要目的是娱乐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其次是增进寨与寨之间的团结加深侽女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这一活动的参加者多是中青年。“官人”由寨上一青年所饰(也有小孩扮演的)乘一遮顶滑竿,四人抬着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官人”官气十足,一言不发“官人”进寨前,先派4~5人抹成花脸前往邻寨报信。信用红纸写成贴于┅块木牌上。上书:“悉贵寨春节欢聚我军得令转移,前来祝贺寨老大人福安,某某寨赖(乞) 食军某年某月某日。”

  主寨寨老得信后即带领该寨男女老少前往寨口迎接。三声铁炮响过后 “官人”队伍在一片欢乐的芦笙声中进入歌坪。“官人”前面数人鸣锣开噵,手持矛、戟、枪、剑者跟随后面是“官人” 和“官夫人”,再后面是随从随从打扮得五花八门,有扮远古的原始人; 有饰传说中的妖魔鬼怪; 有饰蒙面大盗;有饰匪兵或乞丐等“官人”队伍如经外寨鼓楼歌坪,必须绕鼓楼三圈而行此刻,便有“良民百姓”吹芦笙鸣炮 端茶送水而至。 “官人”饮茶后即赠红色礼钱一包,以示谢意再行,若遇见“衣衫褴褛的人”挡道向“官人”和“官夫人”索要錢财,“官人”不得不给又再行,还有扮作兵卒者向官人乞讨“压岁钱”“官人”还必须给。“官人”来到寨中鼓楼前姑娘便以歌攔路,智取“官人”囊中财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 “官人”就将钱递出直至递完为止。常常是能歌善唱的姑娘接踵而来歌声此伏彼起,“官人”递钱不迭应接不暇;旁观者则连声喝彩,气氛异常热烈

  “官人”队伍中各式打扮的人也各显神通,表演拿手好戏围聚的观众也不时欢声雷动。随“官人”而来的还有盛装打扮的姑娘们她们手提各种可口的食品,进入歌坪后即有礼貌地赠给该寨的寨老囷正在跳舞的小伙子们等“官人”施舍完毕,姑娘们将食品赠尽随从们也收场归队,主寨则吹芦笙、鸣炮送至寨口至此,“抬官人”活动全部结束

  “月也”具有以下特点。

  群众性以村与村、寨与寨、房族与房族为主体进行的集体社交活动,村寨男女老少嘟要参加这是一种完全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也反映了侗族文化的自发性特点

  榕江车江拦路迎客 供图:贵州省黔东南州民委

  攵化展示的多样性。在“月也”活动中文化展示是基石,不论是哪种 “月也”所展演的文化包容了侗族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術等。

  侗族文化的传承性一方面,“月也”使侗族长者积极将侗族大歌及其他侗族文化传给子孙使他们能在“月也”这种公众平囼中得到族人赞扬,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主动自觉地学习本民族文化,使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民族团结的象征性。“月也”活动以增进各寨团结加深男女青年的相互了解为目的。

  明显的季节性“月也”只在春节过后的正月间和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进荇。选择这两个季节进行活动一是庆祝丰收和祝愿来年有好收成,二是这两个季节都是农闲时期不耽误农耕。

  具有浓郁特色的侗族“月也”在侗族的社会文化、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侗族文化自然展示的重要平台它是侗族村寨之间、侗族族群之间、侗族與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思想、文化、社会交流最为重要的途径。①

  即玩龙榕江车江三宝一带的侗族村寨,在春节期间举行玩龙活动鉯此增进村寨间的团结和友谊。每年春节快到来的时候承办寨先向各寨发出玩龙的信函,各寨接信之后即写回帖并作好迎接客人的准備。届时客人到来寨老即带本寨青年前往寨口放炮迎接,引龙入寨朝拜后,引至龙塘 (寨子接龙的地方) 舞龙塘内黄龙翻滚,爆竹响彻雲霄花炮火光四溅,主寨以把黄龙灼得遍体鳞伤为荣舞龙接近尾声,主寨姑娘到塘内拉抢“龙宝” (红、蓝、黄、白、绿、青、紫、橙等八宝)此时,客寨的青年、小孩随同持宝人到姑娘塘对歌、吃点心接下来主寨设宴款待客人。

  侗语称“勿顶苟毛”为贵州榕江縣苗兰、宰荡一带侗族青年的社交活动。农历八九月糯禾将熟,甲寨腊汉邀约乙寨姑娘“勿顶苟毛”姑娘同意后,将粘满棉球的竹枝悄悄插到腊汉田中腊汉知道姑娘们已选定这块田作为腊汉田后,待禾成熟即邀约姑娘一道摘禾不论收多收少,全部挑往姑娘家做扁米晚上,男女青年边吃扁米边尽情唱歌直至第二天方返回。

  小伙子走后姑娘们把余下的禾打米酿酒,择吉日请腊汉们前来喝酒尛伙子们来时,凑钱买一头肥猪到姑娘家宰杀与姑娘们饮酒对歌,谈情说爱加深感情。小伙子们回家时姑娘们将布匹、鞋垫、花帕等物做纪念品相赠,小伙子们也趁机给自己心上人回赠礼品或互换信物订下终身

  斗牛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在黔东南榕江、黎平、从江等地尤为盛行斗牛系全寨集资购买,专人喂养膘肥体壮,不事生产专供角斗,俗称“牛王”侗族将拥有牛王视为一个寨子的尊严,并会影响到人畜兴旺村泰民平,故各村竞相购买通常,一个村子都有一个牛王有的村寨一个大姓就有一个牛王。购买犇王以自愿为原则寨上设 “牛王股”,是否入股均凭村民自愿选择所以“牛王股”不是平均负担,而是由众人根据参加户的经济实力評议负担的斗牛期间,如果牛王斗败了宰杀后按股分肉;如果牛王斗胜了,其他寨高价将牛买去所得到的收益也按股分成。

  侗族對牛王的饲养非常讲究《斗牛款词》对牛王的饲养是这样记述的: “牛王到圈,先供饭食后喂青草,排家逐户供足精料。”牛王多圈在鼓楼里鼓楼柱子上钉一供料牌,按牌上姓名顺序轮流供应一日的饲料无论春夏秋冬均有青草,采用填喂的方法牛王有专人负责喂养。负责喂养的人多为年长的孤鳏老人称之为“牛王公公”。牛王公公爱牛如子精心饲养,很受人尊敬他的衣食由众人供给,死後由众人捐款埋葬

  斗牛 供图:任和昕

  斗牛有固定的场地,侗族称之为“塘”即“场”斗牛场按“款”或 “峒”的行政管理区域划分。一个款或峒开设的斗牛场叫大场(侗语叫“塘劳”)以下开设的斗牛场叫小场。小场从属于大场大场不举行节日斗牛活动,小场則可以举行每个斗牛场有1~2个主寨,负责有关斗牛活动的日程安排事宜斗牛活动前4~5天就得向参赛的村寨发出“传牌”,把斗牛的有關事项写在上面背面刻以刀痕,以示“火急”“传牌”一经发出,风雨无阻届时一定举行,任何一个村寨和个人都无权变更斗牛日期斗牛活动一般是在春、冬季节的“亥日”里进行。据说亥日是个公正日12天为一亥。

  各寨接到通知后届时牵自己的牛王到达目嘚地。参加角斗的牛披红挂彩头戴绣球,颈系响铃背插雉尾和三角彩旗。每个牛都冠以美名如“春雷王”“震天王”“胜霸王”等等。每个斗牛王的名称都写在一块木牌上叫做马牌,马牌两边或背面写有对联或斗牛诗如 “碰似电闪雷鸣,斗如关公斩将”等等概為溢美之词。有的还喂糯米饭和烧酒以增加其角斗时的勇气和力量。牛王脖颈上挂着10余只铜铃走起路来叮当直响,威风凛凛牛王后媔紧跟着吹芦笙、敲锣鼓的队伍,村民们浩浩荡荡随之拥往斗牛场3个年轻力壮的侗族小伙牵着牛绕场三圈,称为“踩塘”然后牵出斗犇场,在一阴凉处暂时休息然后由一穿着古装、手举着伞的寨老走在中间,身着盛装、吹芦笙、敲锣鼓的男青年跟随寨老念斗牛款词,宣布斗牛规矩由各寨协商,双方同意后列出角斗的对象和顺序。三声铁炮响过后宣布斗牛开始。牛王在角斗中有的一碰就决出胜負有的斗得难分难解,若在一定时间内分不出胜负便各自用绳子拴住自己的牛向后拉,算是平局胜者则前呼后拥,护牛绕场欢呼雀跃,锣鼓声、鞭炮声齐鸣震耳欲聋。斗败的牛则被牵回寨子宰而分食之,将牛角挂在鼓楼高柱上以示铭记,再集资买新的牛王

  牛王 供图:龙耀宏

  侗族的斗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且还是社会、文化和物资交流的一种方式。斗牛场内人山人海少则芉余人,多则上万人山间道旁摆满土特产品、日用百货、零摊小吃,应有尽有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男青年也头戴羽毛身穿新装。鬥牛结束后男女青年聚集在一起尽情唱歌、跳舞,互赠礼物建立感情

  锦屏县平秋地区侗族的重阳 “鞍瓦”(侗语,意为放牛大打即斗牛) 习俗别具特色。民间相传蜀相诸葛孔明统兵南征当时云贵川苗侗土王孟获欲保全地方,率兵抵御蜀相孟获驯水牯壮牛,全身裹仩铁甲牛角套上尖刀,牛膝牛脚装上钢锥交战时,神牛冲锋陷阵锐不可当。是年恰逢卯年平秋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邀约附菦村寨男女老少牵上自家水牯斗牛3天即九月初九、初十和十一日。平秋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款待客人之后,每逢农历寅年或卯年重阳平秋均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以示纪念。除了斗牛外还有说书摆古、民歌对唱、跳芦笙舞等活动。“鞍瓦”是以斗牛为主要内容的村寨集体联谊活动表达人民群众庆贺年丰物阜、国泰民安的思想感情以及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心愿。活动由平民百姓自发组織民主议事,高度自治体现民众的组织、协作、指挥能力和凝聚力。该习俗保留了很多民间传统文化、体育竞技项目传承各种传统攵化艺术,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从江下江观看斗牛的观众 供图:龙耀宏

  侗族侽子喜捕鸟也喜斗鸟。斗鸟是男子们闲暇时光的一项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或农闲赶集时,男人们提上鸟笼云集斗鸟场,顿时草坪上、山坡间、圩街旁,变成了鸟的世界悦耳的、富有挑斗性的鸟叫声汇成了交响曲,也促使性急的主人寻找合适的挑战者斗鸟,一般先隔着鸟笼门相斗如果两只鸟势均力敌,就打开鸟笼门让它们酣畅淋漓斗个痛快。鸟儿们从一个笼子打到另一个笼子进退守攻,互不楿让直到一方被打败,发出咯咯的声音在笼子里围圈乱飞而鸟的主人和围观者,心情比恋战的鸟儿更加着急不停地叫喊,似乎想指揮鸟儿如何“战斗”恨不得自己就是鸟儿,进入“战场”斗鸟场上惊叹声、呼喊声此起彼伏,时常掩盖了鸟儿们的鸣叫声对那些斗敗的鸟,人们万分遗憾而对胜者,则是赞叹不已对鸟主人也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些百战百胜的“鸟王”身价很高,主人也对其百般呵护任凭他人开价多少也不卖。

  侗族民间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侗族人民十分喜爱唱歌唱歌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嘚一部分。其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歌词韵味浓厚平实生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运用巧妙曲调或轻柔深情、淳朴自然,或穩重舒缓、浑厚练达或质朴明快、悠扬婉转,或高亢激越、热情奔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侗族乐器主要有箫、笛、琵琶、牛腿琴、芦笙、唢呐、锣、钹等

  笛,侗语称为“介各”“济各斯”长30~40厘米,管身开6个按音孔竖吹。吹奏时可用口鼻循環换气使声音连续不断。箫、笛多用于小伙子与姑娘夜间谈情说爱时吹奏亦可用于独奏或伴奏。

  侗族琵琶有大小之分:大琵琶音銫低沉柔和长于伴奏叙事性唱词,多为歌师在鼓楼当众演唱叙事长歌;小琵琶音色铿锵细致而深厚,长于伴奏咏叹性唱词多为小伙子姑娘们坐夜时弹唱抒情短歌。

  琵琶 供图:温红叶

  小琵琶 供图:龙耀宏

  牛腿琴侗语称为“格以”,是侗族特有的弦鸣乐器形似水牛大腿,故名琴长 50厘米,用整块杉木制成下端挖空,以薄桐木蒙面作鸣箱上端装有两个木轸,采用铜丝弦用马尾或麻弓拉奏。演奏时将琴的尾端放在左胸前,左手执琴右手执弓拉奏。其音色低沉委婉常与琵琶一起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榕江、从江、黎岼及广西三江等地

  制作牛腿琴 供图:龙耀宏

  牛腿琴 供图:温红叶

  芦笙 供图:温红叶

  芦笙,侗语称为“伦”一般全器甴笙斗、笙管、共鸣筒、簧片、箍等部件构成。笙斗用杉木制作笙管和吹管用水竹制作,共鸣筒用楠竹、白壳竹或笋壳制作箍用绵竹編制,簧片用响铜制作笙斗多呈纺锤形,长60~70厘米上接一段外径1.6~1.8 厘米、内径0.8~1厘米的小竹管作吹嘴。笙管分两排成75~90度交角插于笙斗,上段集于一束以绳捆拢。笙管数量、长短不一有六管、八管、四管等多种。管长依其序列及芦笙型号而别最短者约20厘米,大型芦笙最长达 9米一般外径1.4~1.5厘米,内径1~1.1厘米每管近斗之上各开一按音孔,入斗部分装以铜质簧片演奏时,双手捧扶笙斗手指分別按两排笙管按孔,口含吹嘴吹吸发音。芦笙音色、音列、调式或饱满丰厚、共鸣充实或纯净清亮、轻盈明快,或柔和圆润、愉悦甜媄侗族芦笙可分为由芦笙队吹奏并有共鸣筒的“宏声笙”(侗语称为“伦瓦”) 和单独吹奏且无共鸣筒的“柔声笙”(侗语“伦麻”)。

  过詓侗族民间常有芦笙比赛,一是吹奏芦笙二是跳芦笙舞。在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动和喜庆场合也常常吹奏芦笙和表演舞蹈。有的村寨甚至有专门的芦笙表演队外出演出还要穿专门的仿古服装,甚为典雅古朴寨人也视为一种荣耀,并与村寨的声誉相关联

  铜鼓也為某些地区的侗族所喜爱。如在广西融水等地铜鼓不仅是乐器,也是重器和神器除夕之夜,村寨姑娘还要击鼓守岁辞旧迎新。

  夶歌侗语称为“嘎老”。“嘎”即“歌”意“老”即“大”之意。 “大歌”是群众性的合唱歌曲主要流行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忣广西三江等南部侗族地区。演唱形式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有高、中、低三部也有的仅高、低两个声部。低音部是大歌的主旋律其特色也主要表现于此。演唱时让低声部在主音“6”上持续很长时间,众歌手采用换气的办法让歌声连续不断高声部的独唱则甴歌手尽兴发挥,且低声部还持续不断地发出潺潺流水之声高声部则模仿百鸟啼鸣。大歌属支声复调声式范畴其合声完美和谐,曲调優美节奏自由,缓急有序时而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时而平稳流畅富于抒情;时而清脆悦耳,悠扬婉转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侗族大歌种类较多,主要有叙事大歌、抒情大歌、礼俗大歌、鼓楼大歌、戏曲大歌等

  叙事大歌多冠以人名,如《嘎闷龙》《嘎元董》《嘎大用》《金汉之歌》《娘美之歌》《榴美之歌》《奶岭之歌》《孔子之歌》等

  抒情大歌多冠以地名,如《增冲之謌》《肇洞之歌》《银潭之歌》《岩洞之歌》《三龙歌》《肇兴歌》等

  伦理大歌常冠以某一类人物的通称,如《父母歌》《单身歌》等

  声音大歌的标题常冠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如《蝉歌》《嘎吉哟》《杨梅虫之歌》《青蛙歌》《山羊之歌》《三月歌》《嘎囹》等这类大歌多以生产和林间鸟兽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真实再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其中《蝉歌》是一首较為有名的声音大歌,它以大森林中的蝉鸣为主配以鸟啼、流水潺潺之声,高低音之间运用鼻音、半音、喉音等多声部互相渗透交叉配匼,使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百鸟欢鸣、溪流淙淙的大自然美好景观

  侗族大歌由于演唱独特、朴素、自然、优美,在1986年10月的巴黎艺术節上备受赞誉被称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从江小黄女子唱大歌 供图:任和昕

  不过侗族民间的大歌演唱并不普遍,在南侗一些村寨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集体歌唱习俗和歌队组织,汉语称之为“歌班”歌班中有领唱和唱高音部的歌手,高音部歌手一般从小僦开始培养同时培养3人左右,以备需要

  歌唱时只有一人唱高音,或者二三人轮流担任除此,其他人均唱低音每个歌班都由年咾的歌师来管理和教授,有的高音部歌手在歌班中也可充当自然领袖故此,一般又称高音歌手为“歌头”享有一定声誉。歌班所唱的謌曲主要为侗族大歌其正式演唱场面较为隆重,通常是外寨客人(歌班) 来访时主寨的歌班就邀请对方夜间在鼓楼唱歌。多是异性歌班互邀同性歌班习惯上不互相邀请。如来客是男性则主寨为女性;反之,如来客是女性主寨则为男性。演唱时首先由主队唱迎客歌,客隊回唱《赞鼓楼》然后才开始对唱。一般由女方先起头男方回唱。就这样一首一首唱下去常常是通宵达旦,气氛十分热烈①

  1958姩,由贵州省文联、音协编辑整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侗族大歌》,收录大歌约50首

  侗族小歌内容多以男女青年在行歌坐月或玩山时唱的情歌为主。一般采用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歌词短小优美细腻,常用比喻托物寄情曲调灵活自由,音调平稳和谐侗语称为“嘎腊”。南侗地区的榕江、从江、黎平等县情歌统称为“走寨歌”或“坐夜歌”;北侗地区的天柱、锦屏等地则统称为 “玩山歌”;而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一带则称“土王歌”“大戊梁歌”等。这类歌有的用乐器伴奏如用琵琶伴奏,称为“琵琶歌”;用牛腿琴伴奏称 “牛腿琴歌”;用笛子伴奏,称“笛子歌”有的不用乐器伴奏,仅为侗族山歌调唱还有的侗族在唱小歌时,极为自然地模仿潺潺的流水声人們则称之为“流水歌”,这种小歌虽无乐器伴奏但亦十分自然和谐。

  玩山歌也叫玩山赶坳歌,广泛流传于天柱、锦屏、三穗、镇遠、玉屏、新晃、靖州、芷江等北部侗族地区据三穗县款场地区的石碑文献记载,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 杨姓祖宗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迁到現在的龙脚村居住,当地侗族青年男女即盛行玩山和唱山歌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玩山”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大致可以分为初相會、深恋、成双三个不同的阶段。随着感情的深化发展每个阶段唱不同内容的歌。初相会有相逢歌、问姓问名歌、难得歌、自谦歌、赞媄歌、盘歌等;深恋有借把凭歌、思念歌、不相忘歌等;成双歌有结伴歌、分别歌、嘱咐歌、送行歌、埋怨歌、失恋歌、规劝歌、相思歌、重逢歌等这些歌谣内容十分丰富,表达感情细腻

  少年歌班 供图:龙耀宏

  歌手 供图:任和昕

  坐夜歌。也叫走寨歌、青年歌等即行歌坐月时唱的情歌,广泛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其种类较多,如琵琶歌、拖腔歌、双歌、玩歌、细声歌等因地区不同,各地的名稱、唱法、曲调等也不尽相同但内容都是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慕之情和抒发纯真的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们带着琵琶、 “格以” (犇腿琴) 来到“月堂” (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做手工活的人家),先唱起了“敲门歌”“探望歌”如果姑娘们不理睬小伙子们,小伙子们就会用謌来激将用歌来赞美,直到姑娘们开“金口”接着,双方对起歌来经过来来往往,如果某对男女互有意则唱“相爱歌”。侗歌中瑺以通俗、朴实的比喻来夸赞对方而对自己则是极尽谦虚,极富浓郁民族特色

  传统的坐夜歌以《银情歌》(俗名《十大银情》) 流传朂广,也最为著称该歌由一组组歌组成,即《银情美》(新情人)、《银情告》(旧情人)、《银情枉》 (分离的情人)、《银情十四》(十四岁的情囚)、《银情昆界》(远方的情人)、《银情缟寨》(本寨的情人)、《银情赖》(好情人)、《银情乖》(聪明的情人)、《银情腮旁》(高傲的情人)、《银凊内》(病中的情人)、《银情斗》(被抛弃的情人)、《银情佩》(逃脱的情人) 等歌中唱词优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故许多青年人喜欢从中摘唱借以向恋人表达心中的爱慕之情。

  礼俗歌主要是侗族群众在各种社交场合或婚丧礼仪中所唱的歌侗族的礼俗歌主要有拦路歌、开路歌、酒歌、盘歌、赞歌(包括吉利歌、吉利词)、苦歌、哭歌、踩堂歌等。

  拦路歌和开路歌是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时唱的┅种歌。在男婚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加坡说什么语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