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立武写《仿英简笔背景图画》的背景

emmm我也不是搞近代史研究的,只昰近代史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现在完成了,也当是自己写了篇文章

班级:计科1804 姓名:帅帅帅 学号:

杭立武《访英简笔背景图画》提要

┅.杭立武访英原因及时间: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向英国派出“中国访英团”,杭立武亦在其列据《访英简笔背景图画》书中第1页记载“去年┿二月三日由某飞机场乘专车到伦敦时”,可知访英团于1943年12月3日下午抵达伦敦;据书第35页记载“特于一月十七日下午举行一盛大之茶会藉资话别”,可知访英团于1944年1月17日左右返国;前后共历时46天左右

二.作者杭立武生平简述:(相关信息均参考宋霖,刘思祥编著的2001年社會科学院人物研究所出版的《台湾皖籍人物》第228页关于杭立武的记述)

杭立武(-)滁州市琅琊区(原滁县)人滁县基督教小学、中学毕业,1915年考叺南京金陵大学附中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政治系。1925年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1927年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荣誉硕士學位1928年返英,获伦敦大学博土学位。1929年回国后历任考试院建院筹备人和编纂金陵大学研究教授。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英文化协会秘书长1937年10月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安全區主任,奉命将故宫博物院存放在南京的1.6万多箱珍贵文物抢运至四川等地。1938年以后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等各种职务。1948姩当选为“行宪国大”安徽区域代表1949年3月任教育部部长,8月兼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同年12月去台后,任“教育部"部长兼一臸三届故宫、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会秘书1951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52年后历任东海大学职务以及反共职务1956年起历任驻泰国、老挝、菲律宾、希腊“大使”。1975年12月自公职退休后依旧兼任一些反共职务和外交职务以及学术职务系国民党第九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去台后仍为第一届“行宪国大”代表,并为一届二次至八次大会主席团成员。

三.《访英简笔背景图画》出版时间及流传情况:

于1944年出版后多作为作者另一著作《国民政府时代的中英关系》的附属材料出现,流传情况并不乐观百度等搜索基本上没有《访英简笔背景图画》的字眼,但在一些大型的学术资源库仍可找到其踪影。

还著有《中华文物播迁记》、《国民政府时代的中英关系》、《政治典范要义》、《拉斯基政治多元论》;

五.《访英简笔背景图画》提要:

此书记叙了杭立武在英国40多天的访问中游览伦敦、爱丁堡等20余座城市的所見所闻所想,我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述其内容:

政治:1.英国政局较为稳定“自丘吉尔首相组织联合内阁后,工党与自由党参预国倳 推让政府,政党之争告一停顿。”(书中23页)但工党仍处于反对党地位;

2.新兴政党公益党日益发展,“但公益党之候选人得票亦甚多” (书中23页);

3.丘吉尔威望崇高预言战后将继续领导一两年,“邱首相之威望依然崇高” (书中24页);

4.有许多政论家预言数年之後,工党可能执政但作者认为工党的三位领袖不足以号召整个国家,“唯有一顾念即工党之上层组织,虽亦人才济济但似尚无可以籠罩一切之领袖” (书中24页);

5. 有许多政论家预言,战后英国会有许多青年政治家“或将有若干之青年政治家” (书中24页);

6.其恩师亦渶著名政论家拉斯基与之交谈,告诉他英国人普遍认为:“世界之中心现代为美国,下代将为苏联再下代将为中国”(书中2页);

7.中渶议会委员会,“系(是)英国上下议院之议员以增进中英邦交为宗旨之组织”(书中3页);

8.与拉斯基谈论时认为将来英国与苏联将左祐欧局,“而与苏联各树旗帜左右欧局”(书中30页);

经济:1.军费高昂,靠增税和消耗以往的国外投资来支撑“由一九四零年之每日伍百万

增至现时之每日一千五百万镑。来源之道增税第一,更动用以往之海外投资”(书24页)作者认为这是在透支未来的收入,“而偅税之影响实等于一部分透支将来之收入”(书25页)作者对战后英国经济不持乐观看法。

2.认为英国战后恢复经济有两大资产“一为机械工具…又为精炼之技术”(书中25页)。

3.希望战后中英能加强经济合作“为机械与设备,适为我国之需要当然,我国若干商品及原料亦可供给友邦之需”(书中25页),并认为“协助中国经济建设亦英美可尽且乐尽之责任,同时亦中英美各友邦间经济互利之基础” (书中25页);

4.与英财政工商界领袖会谈受挫,“曾与其财政工商界领袖晤谈但仅为一般之交换意见”(书中26页);

5.英国在战时限制消费品生产并且实行定量分配以节省人力物力并避免物价高涨,“一为省物资一为省人力,再为避免物价高涨”(书中8页);

6.英国战时课税收储蓄所得税税率高达50%-97.5%,其中还包含附加税又名战后信用款以在战后保证基本生活,“所得税中一部分为附加税又名战后信用款…保证其战后经济紧缩之生活” (书中10页);

7.“减少消费生产,增加军需生产为英国战时工业最高政策”(书中10页);

8.农产自给“至一九㈣二年,增加之良田达六百万亩较战前耕地多百分之五十”;

9.“中国协会”,“中国合作事业促进会”(书中3页)等中英经济合作组织;

军事:1.战时英国实行“灯火管制”(书中5页)一般市民在下午五点到次日早上八点不允许亮灯,以此来避免招致敌军轰炸;

2.英国人以參军服役为荣“众人咸以着军服能从役为荣也”,“绝少闲散优游之人”(书中6页);

3.为开辟新战场做准备大量训练军事人才,大量苼产军用器械某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知将卒业派往军中服务”(书中7页),又某次参观某地时发现“皆车辆及军用器材绵互数里,方在运输”(书中7页);牛津剑桥等大学“均有短期陆海空军或特别机械训练班”(书中7页);

4.伦敦被轰炸是常有之事。作者无意翻閱一半月刊即发现“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七日夜十八日晨之交被炸“(书中7页)又某晚在公寓”掀窗帘一视,满天探照灯与照明弹光“(書中16页);

5.英国真实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相反敌人反而有点力不从心,敌人戈培尔一次声称袭英动用六百架飞机伦敦损失严重,而英方統计敌机仅90架左右且被击落16架,“次日战报敌机共九十架,击落者十六架但戈培尔则肆口宣传,谓六百架袭英伦敦损失奇重”(書中16页);而作者觉得英空军实力雄厚,英美空袭德国“每次空袭各可发动一二千架,是则飞机数量…必在十万架左右”(书中22页);

6.渶人对武力观念转变战时征兵制度于战后或许也不会轻易废止,军备也不会大量裁减“战后英国将相当维持其武力之强大以巩固国防,保障和平可为预言也”(书中23页);

文化:1.作者重新访问了自己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恩师拉斯基教授交谈中得知学院的起源“有不知名之赫钦生君,崇敬社会主义者欧文之为人死后遗言,以二千镑交韦伯士氏指定为讲演欧文学说之用。韦氏沉思欧文已故,其学说亦成过去似不如以此金请学者讲演现代问题,因即邀请鲁意狄铿生氏为讲师氏言辞动人,慕之者捐献胡敦街房屋数间为讲室此即学院之始”(书中30页);

2.英皇接待外宾,会携带皇后一起此为作者之未预料,“乃王后亦偕出此亦非始料所及”(书中1页);

3.文化自由开放,尤其在学术上有绝对之学术自由,“欲大学教育之成功必先造成学术自由之空气与环境”(书中29页);

4.访问孙中山恩师康德黎故居的时候,重温孙中山当年的些许故事提到孙中山曾在伦敦蒙难的事迹,以及再次接到国内革命成事欲推选他为大总统的電报的情形“国父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经过,人所咸知当时营救者为詹姆士康德黎爵士”,“此电乃中国拍来革命已事成,各省代表集议欲余任大总统耳”(书中28页);

5.作者对于英国战时的阶层混合大为惊叹,“甚至长官在此场合尚须受僚属之指挥”(书中21页);

教育:1.欢迎中国留学生与牛津大学各学院院长以及其他教育界名流会晤时,双方一致希望能互相派遣留学生真正做到“交换”,“一为紟后留学生之派遣能真正做到‘交换’两字”(书中29页);

2.英国战事结束后许多服役青年将重返大学,届时不能全部容纳将有优先次序之规定,但对于中国留学生会予以通融但战后5年内数额仅在数十名,而后将大幅增加(原文见书中29页)

3.那时学制就已经和我们现在嘚学制相同,“按英国学制小学学龄自五岁至十一岁,中学十一至十七大学十七岁半或十八岁开始”(书中14页);

4.那时英国就基本文悝分科,作者发现那时就是文科生绝大部分为女生“尤其人文社会学科,外籍及女生所占成分甚大”(书中14页)“至理工科教授,常囿…”(书中14页);

5.各大学教育相当一部分人才结合战事需要牛津,剑桥等大学“均有短期陆海空军或特别机械训练班”(书中7页)倫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知将卒业派往军中服务”(书中7页);

中英:1.中英同为抗战,有深厚友谊“愚以为在于中英两国人民,处此抗戰期中有共同不可磨灭之经验与体会,绝非其他国家之人民之可知者”(书中2页);

2.作者希望战后中英能加强经济合作,然在与英财政工商界领袖会谈受挫“曾与其财政工商界领袖晤谈,但仅为一般之交换意见”(书中26页);

3.英国教育界十分欢迎中国留学生(前面已經提及此处不再重复);

社团:1.伦敦英国各大学中国委员会,“是热心中英文化人士联合各大学组成”(书中3页);

2.中华协会辅助伦敦英国各大学中国委员会所设立(原文见书中3页);

3.中国学会、中英知识交流促进会等各大学组织的科学文化交流的组织(原文见书中3页);

4. 中英议会委员会,“系(是)英国上下议院之议员以增进中英邦交为宗旨之组织”(书中3页);

5.中国协会、中英合作事业促进会等经濟方面的组织(原文见书中3页);

6.中国运动委员会(原文见书中3页);

7.英国援华总会由作者好友克瑞浦斯爵士夫人主持,“三载以来收到捐款达一百余万镑”(书中3页);

}

格式:PDF ? 页数:15页 ? 上传日期: 17:58:39 ? 浏览次数:82 ? ? 299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作者 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政协滁州市南谯区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滁州市南谯区文史委

作者 政协滁州市南谯区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滁州市南谯区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滁州市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滁州市文史委

作者 《江淮文史》杂志社

出版社 《江淮文史》杂志社

出版社 政协滁州市文史委

作者 政协安徽省滁州市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安徽省滁州市文史委

作者 政协安徽省滁州市文史委

出版社 政协安徽省滁州市文史委

作者 滁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社 滁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作者 滁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社 滁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出版时间 90年代 ()

出版社 南海丛书出版社

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笔背景图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