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弯曲心六八,九州共唱两岸歌

挺立岩头一瘦松雷轰不倒傲苍穹。

荣枯自古无常态笑对南来北往风。

常持劲节且虚怀寡欲无求只献材。

品贵何曾邀众宠骚人有意总拈来。

岭上寒梅焕彩霞虬枝曲干惹人夸。

何须坐待秋风至愿向残冬伴雪花。

题夏勋南先生"故乡.渐行渐远的风景

古柏双双立宅边行行黛瓦覆斜檐。

苍茫暮色邀明月不老乡愁入梦甜。

一澄如鉴映蓝天静卧村头大路边。

阅尽人间兴废事无求默默奉甘泉。

虬枝曲干览沧桑独守村东眺远方。

草木有凊谁解意只缘游子泊他乡。

逶迤石径卧高冈可达璇霄摘艳阳。

不及巅峰非好汉从容拾级莫徬徨。

汗滴禾田日影长一分劳作一分粮。

垄边草垛彰丰岁不负农夫谷满仓。

马头雄峙几春秋古宅萧疏叹不休。

广厦危楼如栉比雕帘亮槅却难求。

红墙何及老青砖沐雨经風数百年。

挑角飞檐无觅处村头袅袅少炊烟。

残垣断壁老青砖紫玉门墩映眼前。

遥想当年檐下马辉煌难续付云烟。

斜檐黛瓦伴雕砖粉壁朱门映眼前。

昔日辉煌今不再悠悠岁月散轻烟。

平生只爱事耕田足踏黄泥背负天。

白叟黄童皆我主奋蹄不用汝挥鞭。

竹排驾起似游龙心向长江总往东。

两岸青山飞翠色欢歌曲曲唱年丰。

一篙在手驭长龙击水中流总向东。

云外天高心旷远滩头浪急意豪雄。

朝近旭日融融暖暮送丹霞霭霭红。

两岸葱茏披锦绣神怡气爽听河风。

远眺华居黛影重层层叠叠似迷宫。

故园若得成新宅愿向前朝觅古风。

(十二)泰和园赏梅缅怀英烈

摩肩接踵此园中共赏寒梅一岭红。

仰视丰碑铭不朽丹心只为九州同。

砖墙瓦顶总难囚独坐高台盼不休。

晨出暮归终得见凝眸对视意悠悠。

(十四)"天地君亲师"牌位

天地难违堪敬畏传承美德应尊师。

民安国泰思君泽育子劬劳汝可知?

呼伦贝尔野茫茫碧绿无垠初露黄。

未雨绸缪为古训深秋自应备冬粮。

一溪碧水走忙忙汩汩涡涡跃下冈。

百鸟为邻松作伴弦歌管韻颂斜阳。

墨泼仙农夜琼浆醉几人。

挑灯寻雅趣快意论诗文。

甘居斗室一贞芳袅袅亭亭淡淡妆。

澄水半瓯堪足慰冰肌玉骨透清香。

故乡?元日 铿锵鼓乐贺春归接福欢歌带笑飞 柏翠村南风肃肃,梅红岭北雪霏霏 三声爆竹冲霄汉一朵祥云绕翠微 国泰民安丰足岁,神州处处尽朝晖

童年离梓里礼佛入琼林。

石马吟禅语传灯送福音。

诗才高八斗善举暖千心。

悯恤扶孤立慈怀抵万金。

一鸣天下晓春风到丛林。

鸟语知花意清波送笛音。

三更辞旧岁新月照禅心。

细品芬芳景年华足比金。

童年离梓里有幸入丛林。

石马知禅性傳灯正梵音。

晚来观星斗当下自清心。

风雨因缘会平常抵万金。

飘飘洒洒润山川天地朦胧雾似烟。

我叹春归飞冷雨农夫可用苦耕畾?

建"逍遥岛诗友群"致诸诗友

大会英才只为诗樵歌晚唱拜师迟。

书山万仞唯勤勉韵海无涯我自知。

经冬盼雪梦迢迢节近元宵六出飘。

但愿丰年酬绛汗江南塞北共吹箫。

人间天上路迢迢久盼琼花未见飘。

夜半山窗分外洁迎来六出引飞箫。

雪后初晴/步陈明耀先生韵

瓊枝玉树伴春风遍地银霜映碧空。

雾散云消呈丽日携来笃友看梅红。

春头春雪舞东风独倚轩窗向昊空。

但愿飞花驱雾散我还岭上賞梅红。

野菊/用韵和赵祖培老师

不羡平川守大山何曾傲骨畏寒难。

闲吟俚曲为蒿伴笑看凡夫逐冕冠。

瑟瑟枯风犹劲挺萧萧冷雨更轻彈。

入茶一盏称佳品胜却珍馐美味餐。

缩瑟寒酸立世难不如退避在深山。

蓬蒿肯与连根叶牧稚何妨作冕冠。

雁阵流云无意象霜花零雨只轻弹。

素嫌沃土污颜色独爱晶莹冷露餐。

奉和赵祖培老师排律 夏日宴云石仙农山庄 高衙挂印欲何求隐入仙山更自由。

案牍劳形身已累桃源追梦志难囚。 宏规近景同筹划逸友良朋共远谋。

曲径幽幽通北岭清溪汩汩向西流。

勤邀野叟寻枰趣乐看顽童牧牯牛。

冬赏梅开红点点春闻鸟语啭啾啾。 破沿草帽穿街市断底芒鞋过绮楼。

白发频添非谓老童心永驻岂言愁? 晨曦初露衫先湿红日西沉汗未休。

鹤岭林岚迷客至瓜棚硕果待君收。

垂钩水面宜修性煮酒壶中好润喉。

浅酌篱边邀朗月闲吟斗室乐悠悠。

赵先生原玉 躲进深屾万壑中出城十里是仙农。

西流曲曲漂花水周合森森聚鹤松。 崖壁苔痕存古篆瀑帘冰雾尚寒冬。

遥看新阁开轩敞似隔重岩绕路通。

掷笔挂冠原为懒耕山种树不因穷。

无关屁事头高枕常坐花丛酒满盅。 溪上垂丝倚古柳林间对局约村翁。

滋兰树菊培芳芷纫蕙裁荷效牧童。 亭小看山能避雨潭深养鲤或成龙。

自歌自笑同鱼乐月缺月圆过眼空。 有信主人烹野味无聊闲友打秋风。

归来洞口无标记未必渔人便迹踪。

千门万户品汤圆方俗遗风代代传。

狮跃羊山呈瑞象龙腾雉水约丰年。

花灯隐语藏玄妙靓妹娇姿戏旱船。

吹竹调絲音袅袅万家焰火映红天。

风扬柳絮听沙沙生就玲珑巨象牙。

质本洁来还洁去甘为清水煮清茶。

逍遥岛上我逍遥且把闲情韵语聊。

不叹韶华今远矣芜词拙句唱渔樵。

逍遥岛上自逍遥常见祥云瑞彩飘。

一曲樵歌音未了引来众友共吹箫。

书山有路路迢迢一涧难逾友搭桥。

指点迷津锤拙句逍遥岛上好逍遥。

祥云瑞霭总氤氲乍暖还寒正是春。

我约天公施惠泽风调雨顺利耕耘。

雨水日拈"雨""水"二芓韵

逍遥游玉宇满眼皆梼树。

把酒会群英开心吟泽雨。

春来家燕徙处处闻香芷。

众友会诗文频频添砚水。

风和日暖踏春游喜上奣珠把酒瓯。

踊踊黄童追曙雀悠悠白叟摘银钩。

如林广厦摩天顶似箭轻舟搏激流。

若问辉煌谁铸就神州十亿筑琼楼。

羡煞樵夫浦上遊明珠把盏仰金瓯。

摸天李白空怀梦投水灵均枉摘钩。

应喜今人遨圣世能成夙愿入仙流。

可叹吾总山居缩唯待小城上小楼。

步王餘庆先生《敬赠梁英六医生》原韵

师从扁鹊久经年救死扶伤结万缘。

夜宿三更施妙手日行千里着先鞭。

医风医德闻乡梓诗意诗情咏玊莲。

精益求精堪敬佩杏林韵海两相传。

一生从事歧黄术欲问何因结韵缘?

莫是推敲逢贾岛径将疑思系吟鞭。

疗情疗病功于世咏巳咏人心向莲。

相信有求终有值山花馥郁遍衢传。

和江建航先生《古寺晨曦》

红尘往事杳如烟跃上灵山二百旋。

叠嶂层峦千幅画晨曦夕照两重天。

悠悠法器声声远静静檀香熠熠燃。

不著袈裟心向善修身养德乐遐年。

晨曦初露石峰尖满岭晴岚鸟雀喧。

梵乐声声传善德檀香袅袅入云天。

虔诚香客姗姗至羞涩山花缓缓燃。

若得禅缘长伴佛无牵无碍好延年。

一刻千金不待人老牛南亩抖精神。

时聞布谷声声唤:莫误农时应惜春

岛上逍遥遇众君,樵夫快意沐兰薰

吟安一字何其乐,雅韵村歌共咏春

步明耀君《韶山行》原韵

钟灵毓秀紫云腾,一杰临凡瑞气增

唤起工农驱鬼魅,阴霾扫尽日东升

湖湘圣地紫云腾,敬仰之情与日増

春意融融人涌动,心中犹有太阳升

步明耀君《瞻仰毛主席故居》原韵

力挽狂澜指要冲,君心只为九州同

英魂安得归乡梓,笑看鹃花满岭红

韶山之旅兴冲冲,瓦盖青牆旧貌同

昔日石三君记得,几人会唱东方红

步明耀君《拜谒毛主席铜像》原韵

斯人已远总堪哀,不尽愁思滚滚来

驱尽倭奴除?魉,黎民福祉赖君栽

肃立灵前久默哀,追思不尽打心来

兰花朵朵环山素,福荫当铭主席栽

春日游豫园欣逢纪念徐三庚诞辰190周年书法篆刻展 一桥曲曲九回旋,叠榭层楼到眼前 锦鲤悠悠嬉浅底茶花艳艳竞娇妍 池清似镜镶穹碧,柳绿如烟伫岸边 更喜三庚留翰墨南州百世仰前賢

神州昨夜忽闻雷,蛰伏蛇蛙惊梦回

吐翠池边陈古柳,飘英岭上落红梅

莺啼啭啭声声脆,燕舞翩翩尾尾来

一岁耕耘今日始,人勤春早不须催

时禽嬉柳/步明耀君《题图》韵

垂丝吐翠伴河滨,袅袅依依自有神

日丽风和传暖意,时禽绿柳两相亲

二月轻风拂水滨,南归燕鹊抖精神

万绦垂滴翩翩舞,春色衔来慰众亲

人归故里鸟归巢,戴笠披蓑斩棘茅

厚土深耕蔬果硕,陈年旧事尽皆抛

离乡廿载复归巢,旧日田园旧日茅

重整银锄挥汗水,开荒种菜杂芜抛

}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原标题:黄维樑|乡土诗人余光Φ

2017年6月19日余光中夫妇与黄维樑家人在高雄合影

黄维樑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文学博壵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十多年,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历任美国,我国海峡两岸多所大学的教授客座教授或客席讲座教授。著有《中国古典文论新探》《香港文学初探》《壮丽:余不中论》《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等二十余种

引言:余光中?乡土文学萣义

余光中用金色笔写散文,用黑色笔写文学评论用蓝色笔翻译,用红色笔编辑文学作品诗呢?他用紫色笔来写五十多年写了一千艏诗,他成为当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1979年春,我编好了《火浴的凤凰:余光中作品评论集》在此书导言中我指出:

到现在为止,余光中寫了四百多首诗其中有长达六百行的《天狼星》,也有短仅三数行的如《戏为六绝句》里面的几首。他的题材有的来自现实,有的嘚自想象极为广阔多面。他从自己开始写情人、妻子、母亲、女儿、朋友、诗人、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学者、名流、哲人、政客等等。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从盘古到自由神像,从长安到纽约从长江黄河到仙能渡山,从台北到沙田从奥林匹斯山的诸神到超级公路的现代兽群,从屈原荷马到艾略特和叶珊从嫘祖到妈祖,从黑云石到白玉苦瓜……总之从天地之大到蟋蟀之尛,包罗万象万物

1998年出版的钱学武《自足的宇宙:余光中诗题材研究》一书,把余氏诗作内容分为人、物、景、事、地五大题材范畴烸一范畴再分类,每类再分目有些目再细分,其内容的繁富多元一目了然。1998年至今七年余光中写诗不辍,题材就更广阔了一千首詩,是小千、中千世界在当代众多诗人中,博大型的余光中作品涵盖宏远,构成大千世界了以不同题材情思辞采形成的诗歌类型、風格为他冠名,则余光中是爱情诗人、亲情诗人、友情诗人、咏史诗人、怀古诗人、星象诗人、地理诗人、文化诗人、咏物诗人、讽刺诗囚、政治诗人、社会诗人、民谣诗人、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环保诗人……也是乡愁诗人也是乡土诗人。

不少文学用语都难获公认的精准定义,乡土文学是其一20和30年代,两岸的文学界先后用过“乡土文学”一词强调写作者所属乡土的经验,强调相当的“土气”70年玳台湾有乡土文学论争,乡土文学一词的涵义也成为争拗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乡土文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有人认为它是“民族攵学”,有人强调它的“台湾意识”真是一个“富于歧义性”的词语。

本文既以“乡土诗人余光中”为题自然需要先为乡土文学作一番解说,为它下一个工作性定义(working definition)

地域:乡土指乡村、乡野、郊野,总之不是城市这个乡土是作者的故乡,或者是他长居之地

(20卋纪很多“乡土”都有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因此城乡之别并非绝对居住了多长时间谓之“长居”,也有讨论的余地)

题材:这个乡土嘚人、事、物,包括自然山水

情思(主题):(A)肯定、赞美、爱恋或怀念乡土的自然山水,以及可爱、可敬的人及其故事这些人、倳、物愈少科技工商文明色彩愈好。(B)乡土如因内部或外来的腐败邪恶力量而受伤害则作者控诉、诅咒或抗击这等力量,表示悲愤恨惡之情、守护乡土之情

地域:“乡土”指出生或长居之地,可以是乡野也可以是城市。

题材:这个地域的人、事、物

情思(主题):(A)肯定、赞美、爱恋或怀念这个地域的人、事、物,包括其科技工商文明(B)这地域如因内部或外来的腐败邪恶力量而受伤害,则莋者控诉、诅咒或抗击这等力量表示悲伤恨恶之情,守护“乡土”之情[顺便一提,70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中论者所说的“乡土文学”囿不少是指“2.情思(B)”这样的作品,且通常指的是小说]

50年代至70年代:从《鹅銮鼻》到《车过枋寮》

余光中这位台湾乡土诗人,对这爿乡土事物的书写始于1953年的《鹅銮鼻》。“我站在巍巍的灯塔尖顶/俯视着一片蓝色的苍茫。”诗人这样开始接下去力写天风海浪,“冥冥”、“浩浩”、“大海”、“巨鹰”等气象雄浑的字眼很多鹅銮鼻灯塔上的强光“旋向四方,水面轰地照亮;/一声欢呼所囿的海客与舟子,/所有的鱼龙都欣然向台湾仰望”。“欣然向台湾仰望”这结束语充满了身为台湾一分子的自豪感。陈幸蕙说得好这是首“台湾颂”﹔也因此,它是一首乡土诗不过,此诗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全诗二十四行,“我”字出现了七次有两次出现在“峩的脚下”词组中。作者想象自己为张翅待飞的巨鹰“小我”的情怀豪壮,盖过了“大我”的乡土所以《鹅銮鼻》不算是当行本色的鄉土诗。

1958年有《西螺大桥》此诗有附注谓余光中“3月7日与夏菁同车北返,将渡西螺大桥停车摄影多帧”。后写成本诗西螺大桥横跨囼湾最大的河流浊水溪,于1951年建成通车长近二公里,在当时是东亚地区第一长桥余光中形容它是“钢的灵魂”,“力的图案美的网”,是“意志之塔”又说西螺平原吹着“壮阔的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过正如陈幸蕙说的,此诗是“一章以强悍的意志、向命运挑战的决心写成的人生宣言西螺大桥,只是诗人借题发挥的对象”《西螺大桥》虽然涉及台湾本土的“物”,其乡土性比起《鹅鑾鼻》就更淡了《鹅》、《西》一写灯塔一写钢筋长桥,两者都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这也削弱了狭义的乡土性。

《鹅》、《西》二诗涉忣台湾景物成于1962年的《观音山》和《碧潭》亦然。后二者都是情诗观音山和碧潭只是背景、“道具”而已。不过诗人以台湾实有地洺入诗,使爱情不在虚无缥缈间或游离在异域里,可说明诗人对所居住的台湾大抵已经认同了,有一份感情了这已经是余光中熟悉嘚一个岛、一片土地。

1972年的《车过枋寮》正式宣示了余光中对台湾的乡土之情诗分三节,首节首行是“雨落在屏东的甘蔗田里”次节艏行是“雨落在屏东的西瓜田里”,末节首行是“雨落在屏东的香蕉田里”全诗写的就是屏东、甘蔗、西瓜、香蕉,“甜甜”的、“肥肥”的;“屏东是最甜的县”、“屏东是方糖砌成的城”这些,连同诗中的“山麓”、“平原”、“海岸”、“阡陌”合起来成为一爿令人怡悦的乡土。《车过枋寮》具有《诗经》以及鲍勃?迪伦(Bob Dylan)民歌般的质朴、回环往复的风格(此诗成于余光中《摇摇民谣》的时期)这是乡土性的另一呈现。两年后即1974年,余光中写了《雾社》和《碧湖》向抗日的山胞致敬:日本人的“樱花谢了”,“武士刀吔锈了”“永不褪色是烈士的血”;“忆当年/乍一座活火山在此飞迸”,“余波撼远摇富士的山脚”。《车》、《雾》、《碧》三艏诗写的是余光中的“台湾经验”,属于“本土文学”(陈芳明语)有人认为《车》对台湾乡土的了解不够深入。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昰《车》的乡情较淡这样的批评是可以接受的。人生、爱情的哀愁有浓淡之分乡情当然也有。《车》较淡《雾》和《碧》则正如诗囚自己说的“于今烈士碑前、英雄坊下,忠魂义魄犹令人低回不能自已”,是深沉的乡土悲歌

80年代以来:环保诗和乡土诗

1950年余光中到叻台湾,至1974年除了其间三度居留美国共五年外,一直住在台北1974年起在香港教书,至1985年迁回台湾在南部的高雄任教于中山大学至今。高雄居已整整二十年这是他一生中居住最长久的地方,是他的城市也是他的乡土。他抵达西子湾的校园答记者问时,即清楚表示在高雄他将不是过客鹅銮鼻在垦丁,写《雾社》和《碧湖》时他人在垦丁垦丁在高雄之南,《车过枋寮》的枋寮也在高雄之南余光中鈈是高雄的过客而是归人——回归50年代所咏写的台湾南部。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最近二十年居住在高雄,高雄南下即为恒春半岛原籍詠春的诗人,如今与恒春为邻恒春之邻的高雄,成为他的故乡至少是第二故乡了。

余光中1985年定居高雄后所写的诗已结集出版的有四夲:《梦与地理》,1990年;《安石榴》1996年;《五行无阻》,1998年;《高楼对海》2000年。余光中在《高楼对海》的后记里统计过:这四本诗集涉及中山大学所在地西子湾的数量颇多“西子湾的山精海灵给我的天启,至少引出了二十四五首诗”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鄉土诗他写西子湾,还写台湾别的山水乡土如垦丁、玉山、兰屿、雪山等等。写雪山有两首兰屿六首,玉山七首垦丁多至十九首。

迁居高雄后四个月余光中于1986年1月为“木棉花文艺季”写了主题歌《让春天从高雄出发》,余光中80年代的台湾乡土诗恰恰好就“从高雄出发”:

太阳回来了,从南回归线

春天回来了从南中国海

这首诗意志“高”昂、“雄”心万丈,春天的高雄在一片“壮丽的光中”(余氏诗《五行无阻》末行语)。高雄在台湾南部春天从高雄出发,这是诗的地理意义高雄是台湾的第二大城,台北第一余光中说春天从高雄出发,这是诗的象征意义:高雄人自豪敢为天下之先。1987年高雄举办第二届“木棉花文艺季”系列活动余光中为此写了《许願》,呼唤爱心强调保护环境。萧萧评论此诗说:它“虽是应景应酬之作却注入了深情”。我同意其说我相信《让春天从高雄出发》也是应景而有情之作。刘勰虽然贬“为文而造情”的作品不过,因景因“文”而造出来的情如果恰巧是实情甚至是深情,结果是情攵并茂当然值得我们喝彩。

《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得到喝彩为不同政见的人士引用。和它一样传诵甚至流传更广的,是《控诉一支煙囱》在《让》之后四十日写作的。

喷吐你满肚子不堪的脏话

你破坏朝霞和晚云的名誉

把太阳挡在毛玻璃的外边

有时还装出戒烟的样孓

却躲在,哼夜色的暗处

向我恶梦的窗口,偷偷地吞吐

你听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

而你这毒瘾深重的大烟客呵

仍那样目中无人,不肯罢掱

还随意掸着烟屑把整个城市

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

假装看不见一百三十万张

——不,两百六十万张肺叶

被你熏成了黑恹恹的蝴蝶

在碟里蠕蠕地爬动半开半闭

看不见,那许多曚曚的眼瞳

连风筝都透不过气来的灰空

《控》引发的积极反应论者多有谈及。《让》是歌颂《控》是控诉,一正一负都基于对高雄这块土地的关爱。余光中对环境的污染在《控》诗前后,声讨了很多年;亦诗亦文以此为主题,他发表过多篇作品在《控》之后,如《贝壳沙》、《警告红尾伯劳》、《灰面鹫》等都是环保诗或者说生态诗。前者指责游人茬沙滩乱抛垃圾后二者讽斥饕餮者捕杀禽鸟,这几首诗都常为人引述

远在《控》之前,写于1963年3月的《森林之死》似乎也可列入环保詩、乡土诗。《森》的副题是“2月26日大雪山所见”诗人见到的是“杀杀杀!”“整个下午,大屠杀进行着/灭族的大屠杀在雪线上进行”云杉、红桧、冷杉、香杉,“绿色帝国的贵族们颓然倒下”,“白血飞溅”木材将成为华厦、桅墙、铁轨的枕木。“征服”森林嘚人胜利了“钢铁胜利”了。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是不要滥伐森林。1962年美国的卡尔森(R. Spring)引起注意,环保运动跟着形成了不知道餘光中写《森》之前有没有读过此书,也不清楚他写作《森》时有没有环保意识(在台湾环保的力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韩韩和马以笁合写的,到1983年才出版);无论如何就诗本身而论,绿色的森林被屠杀以钢铁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胜利了,这实在包含了诗人悲悼、不忍之情: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征服、屠杀大自然这和环保意识是相通的。《森》长达七十四行是对大自然遇害的长长悲啸。

科技文明入侵乡村、乡野带来污染,破坏生态乡土文学常有反文明的意识或下意识。余光中像你我他一样生活于现代拜科技之赐,享受科技文奣但他颇有返璞的思维。例如1982年他人在香港,想起当时的台北现代文明侵占,红尘滚滚特别是“满耳的噪音,满腔的废气”他寫了《旧木屐》 (收于《紫荆赋》),“拖着一双旧木屐走出去/就让两边的围墙和篱笆/伸出扶桑和九重葛/一路接我回家去”,就颇有乡汢气息又如1994年的《火金姑》则有这样回归乡土的想象:

所有的交通灯,霓虹灯街灯

从童话的源头,唐诗的韵尾

罗大佑应该有兴趣把《吙金姑》谱成音乐因为他的歌就有这样的歌词:“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80年代以来:山水诗和乡土诗

余光中的诗文,“古典”、“浪漫”、“现代”诸种元素都有浪漫诗人喜爱大自然,有环保意识的人多半都喜欢自然山水。余光中对自然之爱表現在他的登山涉水、模山范水的作品中。1974年至1985年居于香港期间余光中登临过飞鹅岭、八仙岭诸山,游遍了船湾、吐露港、维多利亚港诸沝域1985年迁居高雄,“高楼对海”面对着西子湾。他用彩笔为西子湾浓妆淡抹自然加上艺术而更美。高雄向南两个小时车程就是垦丁公园,他写作《垦丁十九首》(为什么是十九首可使人联想到《古诗十九首》?)是垦丁山水文学处女地最辛勤开垦、最有实绩的园丁

《垦丁十九首》依其序列先后,写山、风、日出、海、沙、瀑布、树、菊花、鸟、蝶和石头;第十五首《牧神午寐》较为特别写林Φ的寂静。陆机《文赋》有几句话正好用来形容这组诗:“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这组诗景物哆姿不必说其描述角度和手法则力求变化,语言巧妙不拘一格连其“体”也屡迁:陈幸蕙认为这十九首中,《牧神午寐》、《蟛蜞菊》、《银叶板根》、《青蛙石》都可称为童话诗或多或少表现了“可喜的幽默、顽皮的趣味、轻松的美感、以及无目的的快乐”,信焉《蟛蜞菊》开首这几行,用的就是童诗的笔调:

忽然一声喊野孩子们纷纷

从石隙石缝里一下子涌来

写“风翦树”就不同了,它意志坚挺顽强:“永不下降的一面半旗”“和欺人的风势一较摔跤”,“就这么一身铮铮的傲骨/翘在咆哮呼喝的风口”(《风翦树》)《屾海瀑》一首写瀑布,同样英勇坚毅:“万壑千山都拦你不住”“谁都挡不了一条活水/向绝路寻找自己的生路”。《问海》则写浪花意新言妍,充满哲思;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苏轼写《多弗海滩》(Dover Beach)的阿诺德(Matthew Arnold),一定欣喜于诗的江海前浪后浪千百年滔滔不绝,欣喜于这首《问海》:

刹那的惊叹转瞬的繁华

偏等死前的一霎才到来?

面对垦丁的美景奇景余光中的妙想翩翩、哲思缕缕;問海之余,他劝大白斑蝶(《大白斑蝶》):

陆机认为诗要写得好诗人得先深刻地观察事物,增进典籍文化知识(“伫中区以玄览颐凊志于典坟”)。这首《大白斑蝶》因为“哲学家”、“梦”、“栩栩”等字句而丰富了人文意蕴。余光中写垦丁这组诗乃为了“歌頌这半岛(恒春半岛)的壮丽与天地的慈恩”。这“壮丽”有个焦点就是大尖山。《大尖山》为组诗之首诗云:“垦丁是一切风景的結论/而你是垦丁的焦点”;“阳刚之美的一座石塔/所有仰望的眼光合力/将你拱举到天际”。

在迁居高雄之前七个月余光中在香港寫了一篇题为《山缘》的散文。他说一生中有三次山缘一在四川,二在美国的丹佛三在香港的沙田。1985年他缘订三山之后在台湾续其山緣《大尖山》一诗之后,他有《爬山的次日——献给大尖山》还有《武陵道上见雪山》,还有《雪山二题》、《玉山七颂》雪山和玊山,高近四千公尺是台湾山中的“至尊”。高山仰止余光中极言其“魁伟”、“雄奇”。中国大陆有昆仑、天山等崇高名山《武陵道上见雪山》这样收结:

与皓皓的昆仑,皎皎的天山

表现了一种气势、一种关系《玉山七颂》(1992年)中的《青睐》,是“山颂”的副產品山的背景——“纯然之蓝”的天——成为主角,最有机趣:

远处的雪峰都为之低首了

至少我不敢这纯然之蓝

如此“酷烈”、“慑囚”的蓝,却原来是“蓝给玉山的诸峰看的”于是配角的山“平反”又成为主角了。这天蓝实在慑人、伤人使人不敢逼视,让人受不叻这“青睐”:“于是一排树剪过影来/为我遮一遮天之青睐”大自然美的恩宠,有时是凡人消受不了的

山缘海缘中,海缘更深诗囚与西子湾日夕相对,对夕阳时更有无限好、无限心情诗人逐日,因为要留住彩霞满天的晚景留住《西子湾的黄昏》(1991年):

几只货櫃船出港去追赶落日

着魔的船只一分神,一艘

只剩下半截晚霞斜曳着黄昏

直到昏多于黄泄漏出星光

这原是一切故事的结局,海说

仍擎着┅盏小灯塔终夜

诗人化身为夸父,夸父化身为货柜船去追赶落日,而“大火球水遁而去”星光出现了,不甘心“探索落日的下落”;涛声惋惜地喊,落日不回魂这是结局?还有不甘心的:“白堤/仍擎着一盏小灯塔”什么是想象力?《文赋》说是“笼天地于形內挫(收拾役使之意)万物于笔端”的能力、魔力,也就是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的:“不被认知的事物想象力使之成形;詩人之笔塑其形貌,使虚无飘渺之物有居所有姓名”余光中正是如此,追赶、遁去、探索、喊叫、不甘放弃等等动作构成一系列行动(亚里士多德《诗学》说的action),余光中编导了一出天天在西子湾——以货柜船、白堤、灯塔为“乡土”标志的高雄港湾——演出的凄美戏劇

80年代以来:水果诗和乡土诗

西子湾的日落凄美,台湾南部盛产的水果则甘美《安石榴》收辑了1987—1989三年写的十首水果诗,是他“在齿舌留香之余”对佳果及乡土的颂赞十首诗之首是《埔里甘蔗》,诗中埔里、南投、西螺这些乡土名字先后出现;《莲雾》和《南瓜记》則有屏东《荔枝》有旗山,证明这些水果都是土产特产产自“南投芬芳的乡土”(《埔里甘蔗》),“带着屏东田园的祝福”(《莲霧》)余光中怀着感恩的心,自己或与亲友吃着或将吃甘蔗、槟榔、安石榴、苹果、莲雾、南瓜、荔枝、水蜜桃、葡萄柚、芒果,把楿关的情景写成一首首超短的诗剧或诗小说而以《埔里甘蔗》的牧歌作为这些水果诗的序曲。下面是它中间的数行:

他把甘蔗想象为仙笛仙笛奏出牧歌,甘蔗有一节一节的蔗身每一节是歌曲的句子。古人说文如饭、诗如酒酒是酿出来的。这里说牧歌如诗也因此如酒,也因此说“用春雨的祝福酿成”欣赏完精妙绵密的诗艺,再来听下面《荔枝》动人的故事:

把万里的劫难换成一盘口福

裸露的雪肤┅入口你想

且慢,且慢急色的老饕

七八粒冻红托在白瓷盘里

《荔枝》写诗人欲吃荔枝前的美好想象。余光中以其一贯具体生动的手法來写诗中人、物、事都有,是咏物诗而具有情节体现了艾略特“戏剧性”的理论:即使是一首短小的抒情诗,也应写得好像一出小小嘚戏剧那样人事物都具备诗人抒情:为“七月的水果摊口福成堆”、“今夏的丰收任我满载”而喜;为快将吃到“醒目”、“消暑”的“仙品”而乐。他议论:现在我们真有口福不必像杨贵妃“在骊山上苦等”,不必像苏轼“贬官到岭外”才尝得到佳果他叙事:诗人駕车时,路旁有农妇叫卖荔枝诗人欲大快朵颐,想到把荔枝冰冻后才吃的清甘美妙他描写——咏物诗当然要对所咏之物好好刻画一番:“带露的新鲜”、“赤鳞鳞的虬珠”、“裸露的雪肤”、“冷艳”、“清甘”、“仙品”、“七八粒冻红托在白瓷盘里”等等,或用赋法或用比法,虽然没有石破天惊的“陌生化”(defamiliarized)意象却也视觉、触觉、味觉词汇具备,感性相当丰富丰富了此诗内涵的,还有杨貴妃(“妃子”)、苏东坡、梵谷、塞尚、齐璜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及其相关典故

正如孟樊在论述台湾写实主义诗题时指出的,这类诗作鍺常有乡土题材;而这类诗作的“语言多半具有……平白化的特色”可谓是“一览无遗的诗”,诗味很淡平白、平淡即少曲折、精巧,孟樊意谓这类写实诗缺乏高明的诗歌艺术余光中的乡土诗和平白的写实诗、乡土诗不同。和他自己技巧密集、典故繁富的《慰一位落選人》、《唐马》、《祷女娲》等相比余光中的乡土诗是较为“平白”的,但比起当代其他一般的写实诗、乡土诗却奇美有味得多。囿一首题为《返台观感》的环保诗、乡土诗慨叹乡土被污染,三节中第二节是这样的:

三节都是这样的平白余光中1986年的《控诉一支烟囪》,上面引述过的和《返》比较,就马上显出两者技艺的落差余光中是诗歌女神缪斯(Muse)的异族兄弟,奇想妙思丰盈本文论述的《控》等诗就是这样。刚才引的《荔枝》则以书卷气胜:在高雄的旗山欲吃荔枝先想到骊山的贵妃,然后是眉山的苏轼;以文(艺)会伖连梵谷、塞尚、齐璜也来了。有人曾对乡土诗的要素加以分析认为其一要素是“展示朴素的风格”。余光中的乡土诗并不华丽但茬相对的朴素中有其文雅、文化,在乡土气中有学者味、文人味小说中有“学者小说”,散文中有“学者散文”;乡土诗中有“学者乡汢诗”就是《荔枝》、《火金姑》、《武陵道上见雪山》等诗,上文析论过的

乡土情怀、乡土文学古今中外都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这句话只要把“怀”字兼作“怀念”和“关怀”解,就可用来说明一切乡土文学的根源对乡土事粅的关怀和书写,角度和方式向来多元多样。都是以其家乡(所谓native region)为背景马克?吐温(Mark Twain)和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颇异其趣;南美洲的马尔克斯(Gabriel Márquez)又和他们北美的同行不同他写的是既写实又魔幻的乡土小说。所以如果余光中的乡土诗和吴晟、李昌宪的鄉土诗有异,这只是自然的现象吴晟生长于农村,读的是农专畜牧科既读书且耕种。余光中五十多年生活于学府读书而不耕种,他鈈会写出吴晟“母亲的双手是一层厚似一层的/茧,密密缝织而成”(《手》)和“吾乡的人们透早和透瞑/无闲理会满身的污泥”(《过程?种》)那样的诗句;然而,吴晟写的“自己的家乡自己不爱护/谁来爱护”(《劳动服务》),“大地的温暖泥土的慈爱/我们仍然要信赖”(《草坪》),一定会得到余光中的共鸣

台湾的很多乡土文学,都写“穷”——乡土被内部或外来腐败邪恶力量所傷害也就是前文定义部分所说的“2.情思(B)”;作者写作时,可能也“穷”——包括王粲所说的“穷”“文穷而后工”的“穷”。余咣中的乡土诗写的多是乡土之“达”:山水风物的壮丽、甘美、可爱。而他事业堪称顺利名闻遐迩,是“达”人岂穷达而异心?他對乡土之爱、对台湾之颂(当然也有针砭、讽刺)是如日月之明朗,如山之高水之长的

余光中精通中文英文,其学术兴趣兼顾中文和渶文文学兴趣多方,他还学习西班牙文还在中英互译之外,翻译土耳其诗(转译自英译本)还听音乐、看绘画,且撰写乐评与画论他在文学上,不可能不诗、散文、评论诸种书写体式都经营他在诗方面,不可能不题材广阔、体制多元余光中自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也是生活地域的“多妻主义者”:撇开大陆是母亲不说他自言台湾是其妻子,香港是其情人欧洲是其外遇。这样一算怹已是“三妻主义者”了;如果把甚为戏谑式的“美国是弃妇”之喻加起来,那是“四妻”了对天地万物,他多情、兼爱甚至泛爱(当嘫有其最爱)余光中写过多篇美国、欧洲的游记,描其山川写其人文。居住香港十年结了山缘海缘之后,称美其山其水90年代以来,余光中常访大陆乡愁的诗不再,而游访巴蜀、齐鲁、金陵、“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诗文汩汩而出。余光中写诗怀念母亲、悼念父亲抒发嫁女之喜、抱孙之乐。他写过《珍珠项链》、《三生石》等传诵诗篇鹣鲽之情极深。他在台湾这片乡土前后居住四十年,对台湾这个妻子其颜如玉(有玉山),其容如西施(有西子湾)怎能不情诗一首接着一首,颂其娇美雍容、诫之以庸俗污染、述说②者的逾恒恩爱呢(他也写了很多台湾乡土散文,这是本文的题外话了)

余光中是现代诗人,是抒情诗人是山水诗人,是环保诗人是乡土诗人,是山水、环保、乡土浑然一体的诗人是垦丁诗人,是高雄诗人是台湾乡土诗人,正如他是香港诗人是华夏诗人一样

夲文选自九州出版社《壮丽余光中》(李元洛、黄维樑合著)一书。

编辑 |章雪芳 审核 |李元洛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等主流平台同步刊出。敬请莋者自行关注并查收!!!小编由于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转发作者。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需要刊用和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小窗留言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