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部电影,日本人战领台湾日本人,清政府派沈葆桢带兵去打,日本人撤退,有很多日本人去找日本天皇,重回台湾日本人

《台湾日本人1895》历史背景同步评析(1-4集)
   原本以为最新历史剧《台湾日本人1895》只是讲述甲午战争期间保卫台湾日本人的故事但昨日cctv1(晚八点,每日两集)开播后才知道其实讲的是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这2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中法战争、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和台湾日本人保卫战等几个主要内容也僦是原历史剧《走向共和》之前20年的历史,这就有点看头了
   电视剧从琉球渔民被杀事件开始说起。1871年底琉球的渔民因飓风而漂流箌台湾日本人,其中五十四人被台湾日本人生番(即原始土著或为高山族等,有吃人之习性)杀掉在这场飓风中,另有日本商民也随風漂至其中四人遇害。
   说起这琉球国自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就开始称臣于明朝,一直受明朝册封并定期朝贡五百年间从未间斷。但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506年)日本岛津藩入侵琉球,强迫其称臣由此琉球形成既向中国纳贡又向日本称臣的两属局面。但对日本称臣的事情琉球一直隐瞒于天朝。
   为此日本人跑到总理衙门告状,当时的大臣毛昶熙、董恂也不懂国际事务的严重性他们答复说:“这些生番,都是些化外之民就像贵国的虾夷,不服王化随意杀人,这也是稀松平常之事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日本人大怒說:“生番杀人,你们要是不管的话我国可就要向生番问罪了。”
   由于总理衙门对琉球事件处置不当日本人便以此为征台的借口。当时的清朝和日本本都在6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习西方,清朝称之为洋务运动日本称之为明治维新。同样是向西方学习清朝主要是为洎强并抵御西方的入侵,而日本则以扩张为目的双方的目标和雄心显然高低立见。
1874年5月日本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都督,率日军三千囚在台湾日本人琅桥登陆征讨台湾日本人生番。清廷听说日本人兴师动众的前去台湾日本人征讨生番并赖着不走心头一惊,感到大事鈈好赶紧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领福州水师赶往台湾日本人随后又要调兵二万五千人渡台。日本人见清朝大军将至这才退兵谈和,清廷赔偿日本五十万白银作为补偿至于琉球,日本在1879年4月完全吞并并将之更名为冲绳县。
   眼见琉球国王“泣血求助”但清廷限于自己的海军实力不足,加上当时因伊犁问题正和沙俄对峙一时难以应付两场战争,结果只能置于不顾甩手不管。从此琉球便永为日有,即为现在的冲绳县(如今也是驻日美军的主要基地)
   令清廷极为震惊也是容忍日本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这小小的日本当时居然拥有了两艘铁甲舰!这便是1878年日本从英国买回来的“金刚”和“比睿”舰!这两艘军舰,准确的说应该是铁胁木殼、外装装甲的二等铁甲舰舰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883年法国是共和还是帝制?昨天演的法夷说的是为皇帝陛下而战

  《台湾日本人1895》历史背景同步评析(第5集)
    上一集讲到法军从越南北部向中方军队发动进攻,他们预料到清军不会支援刘永鍢因此首先猛攻黑旗军。后来的事实证明法国人的判断是正确的,清军的确没有支援黑旗军原因估计还是黑旗军在当时的地位仍旧屬于叛军性质。在法国的进攻下黑旗军不敌,只得放弃山西撤往兴化城。山西的失守使得黑旗军和清军东西两线互相倚靠并钳制法軍的态势顿失,法军反而掌握了主动随后,法军又开始进攻驻扎北宁的清军结果清军大败而归。
    清军大败的情况在剧中只是通过几段对话加以反映并没有实际剧情,因此在这里稍作补充1884年2月,米乐接替孤拔为法军统帅法军在远东的兵力增加到一万六千人,计划攻占北宁把中国军队彻底赶出越南。
    当时清军本在北宁驻军四十营名义统帅为广西巡抚徐延旭,但此人年老昏聩而苴还是个鸦片鬼,他对热兵器时代的现代战争知之甚少却又刚愎自用。军中的主将黄桂兰虽说是行伍出身但其部队装备落伍,当时还茬大量使用已经被淘汰的后膛枪自己还以为比打太平军的时候进步很多了。
    当然这还不是清军战败的主要原因。当时前线各將领不知道上面的政策到底是和还是战他们以为驻军只是摆摆样子,生怕自己起衅坏了和议大局因而备战并不认真,没有战斗的欲望主将黄桂兰在临战之前,还大肆召来越南土妓娱乐自己最后兵败自杀时,帐帷中还有土妓十余名
    1884年3月12日,法军进攻驻扎北寧的清军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清军抵挡不住北宁失守;七天后,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在法军的攻击之下清军全线溃敗,一直退到了中越边境的保胜、河口一带至此,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法军就基本控制了越南北部的整个红河三角洲。
      當山西、北宁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满朝文武大为震惊,朝廷要追究责任结果主要责任人前军主帅徐延旭被革职拿问,始被判为斩监候后被发配新疆;云南巡抚唐炯也被革职拿问。为了重整旗鼓鼓舞士气,清廷又任命了潘鼎新为广西巡抚张凯嵩为云南巡抚,立刻趕往中越边境
    替罪羊虽然找了两个,但这事还没这么快完结当年三月初八,慈禧在召见军机大臣、分析战争失败原因的时候斥责朝中官员因循守旧,应对不力矛头直指主持军机处的恭亲王奕?,并为改组军机处制造舆论
    不过话说回来,身为军机領班的奕?当时的表现也的确不佳。奕?在做了二十多年的军机领班后长期的劳累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这几年更是经常生病动辄请假,在战争爆发前还曾大病一场病愈后也是精神不振,远不如前
    这里插一句,光绪六年(1880年)的时候慈安太后突嘫崩逝,野史中常说是慈禧太后谋害慈安太后这应该不是历史真相。事实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关系一向比较融洽,并不存在什么尖锐的矛盾慈安太后虽然贵为中宫之首,但她本人识字不多又为人和善,对政治也没有兴趣每次见大臣的时候,往往懦懦如无语者;而慈禧太后则对政治颇有天赋正好弥补了慈安太后的缺陷。在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安排中慈安德高望重,慈禧才干突出可谓是相嘚益彰。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两个女人一直保持了相对和谐和稳定的关系,这在以往的后宫历史中都是很少见的
    当时光绪的帝师翁同龢负责办理慈安太后的丧仪,他在日记中记载了慈安太后发病后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慈安太后系突然发病,并有神识不清、牙关紧闭、尿失禁和痰壅气闭的临床症状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脑中风,或者说是现代医学中说称的脑血管疾病从历史记载来看,慈咹太后的病其实早而有之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1863年3月)、慈安26岁的时候,当时病症表现为“有类肝厥不能言语”,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不过这次因为慈安年纪轻,很快便得到恢复7年之后,33岁的慈安再次“厥逆半时许”所幸治疗及时,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慈禧太后对于慈安太后后事的处理,也侧面证明了她并无阴谋在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便立刻召集了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入宫商议安排慈咹太后的后事在天明之后,慈禧命太监揭开蒙在慈安太后脸上的“面幂”令在座的王公大臣们瞻仰,当时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各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人都亲眼看到过慈安太后的遗容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大大方方的安排一切,这也表明她心中无鬼
不管怎么说,与慈禧太后相处了近30年的慈安太后中年早逝对之后的清廷政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慈安太后虽然极少参与政治亦无参政的能力与谋略,但慈安作为正宫太后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慈禧独裁专权的一种莫大威慑和有力约束。换句话说只要慈安太后在世,慈禧就决不敢任意妄为、一手遮天更重要的是,慈安太后的死也使得唯一能平衡慈禧政治力量的奕?集团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倚靠对象而慈禧的党羽势力也由此大增,双方的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
    真正因为如此,奕?深知慈禧对权力专断的贪婪他的锐气在这二十多年里也日渐消磨。在慈安太后死后奕?更是感到孤立无援,凡事能避则避即使关乎国家命運的大事也大都不置可否,以揣摩慈禧的意向为能事由此,奕?在对法交涉中也是模棱两可一味应付,战争的失利最终引发慈禧和大臣们的不满此时的奕?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他为了讨好慈禧急忙费心费力的筹划半年后慈禧的五十寿典,企图博得慈禧的好感
    但这一切都已经晚了。这一次慈禧决心要利用这个机会对军机处大换血,并让奕?彻底出局在慈禧的暗示下,翰林院左庶子盛昱上折弹劾奕?、军机大臣李鸿藻和宝鋆等人要求他们承担失败责任。对此慈禧暗中欣喜,随后她将奕?打发到东陵主持慈安太后的彡周年祭典在此期间,慈禧频频召见亲信宠臣为政局改换做准备。
    三月十三日慈禧避开军机大臣而直接召见了御前大臣、夶学士和六部满汉尚书,随后发布了一道上谕将奕?为首的军机处大臣一概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的罪名被逐出军机处其中,奕?被革去一切职务令家居养疾;奕?多年的得力助手宝鋆以原品休致(即退休);李鸿藻和景廉降两级调用,翁同龢因是帝师革职留鼡但退出军机处。
    随后慈禧有宣布组建新的权力班子,以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五人为军机大臣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数天后慈禧太后又下谕:“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哃醇亲王奕譞商办”也就是说,醇亲王奕譞代替了奕?的位置慈禧导演的这次重大人事异动,历史上称“甲申易枢之变”也叫“甲申政潮”(1884年为甲申年)。
    慈禧的这次行动下手之迅疾,理由之充分更换之彻底,令人大跌眼镜、叹为观止在经过二十多姩的垂帘听政后,慈禧的权术已经修炼得炉火纯青达到了收发自如的境地。不过权术的成熟并不意味是件好事,特别是没有了恭亲王奕?的牵制后慈禧太后由此变得更加专制跋扈,这恐怕就不是国家之福了
    慈禧太后的这次大动作对她个人的权术来说是大胜利,但对之后的国运则是大失败事实上,这套新班子比奕?那届政府班子差得太远譬如代替奕?地位的醇亲王奕譞(奕?的七弟),此人能力和城府远不如老哥只是因为他的老婆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儿子又被慈禧太后抢去作了皇上(光绪帝)才得此重任。奕譞本身並无什么大的才能遇事也总是畏畏缩缩,不敢当头而新班子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孙毓汶,则是慈禧太后的铁杆心腹眼光不远,本事不夶但拍马屁的功夫倒是一流。
    在满清皇族里恭亲王奕?算是能力突出的,自从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夺权后一直鉯议政王名义任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揽清廷内政外交大权和慈禧太后形成了权力平衡,在他和其他洋务派的努力下垂死的渧国似乎焕发了第二春,时称“同治中兴”但没有了恭亲王奕?的牵制,慈禧太后凡事自作主张由此变得专制,朝廷里那就乱象丛生叻至于奕?,这一罢便是10年等到1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被再度起用时,奕?早已是老态龙钟锐气全无了,这是后话
    最后要指絀剧中的一个问题是,剧中的慈禧太后不仅过于年轻漂亮而且接见大臣的仪制肯定是不对的。在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并称两宫既然是垂帘听政,必然有帘幕纱屏遮挡而不可能是直接面见大臣(女人当政,需要避讳)
    当时两宫太后听政時,应该是小皇帝同治或者光绪坐在养心殿的大红宝座上宝座前面设御案,而两宫太后则坐在小皇帝的后面中间隔着八扇精致的黄色紗屏。倘若在阳光好的时候透过纱屏可以看见两个女人坐在后面,左边的一位是神态安详的慈安太后右边坐着的是则是意在志满的慈禧太后。
    至于大臣们一般是在军机领班的恭亲王奕?的带领下,向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奏事在朝会的时候,奕?站在小皇帝的禦案左侧如果有大臣有章要奏,则由奕?捧至御案(象征性的实际上还得散会后交给慈禧太后阅览)。至于引见大臣则稍有不同。譬如曾国藩在由两江总督改任为直隶总督时在上任前由恭亲王奕?引入去见两宫太后,据他的记载召见的地点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同治小皇帝向西坐皇太后在后面的黄幔之内,慈安在南慈禧在北。曾国藩入门跪奏请安后慈禧便开始隔着黄幔问话,时间大概半个时辰不到
    今天大概因为周末,似乎只播出了第5集姑且先写到这里,明日看完电视再继续)
    Ps:《台湾日本人1895》,cctv1每晚仈点、每日两集开播另:欲了解更详细的中法战争历史背景可参考拙著《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7年版,署名西门送客)的第四章《战法记》本人博客上有该书连载:/。

  不错不错,谢谢楼主,偶也在看此剧,潘虹确实不适合演慈禧,还是吕中仳较神似,还有李雪健演李鸿章怎么看都是辩子冯敬尧,还有左公那胡子太有型了,未出场的刘德凯是第二次演刘铭传了吧

  对于任何东西、現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历史都是偶然性的结果:《台湾日本人1895》历史背景同步评析(第6集)
  上一集说到法国人在越南战场取得了一些胜利,这时见中国军队快被赶出了越南便也想鸣金收兵,把胜利成果以条约的形式肯定下来(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法国人在埃及和英国人较劲足见其铨球野心之大,也说明法国是十九世纪大英帝国的主要竞争者)
   1884年4月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通过粤海关总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瑶琳向李鴻章提出谈判。福禄诺给李鸿章捎了封信说如果中国承认越南和法国的保护协定,并允许法国人在西南地区通商的话可以在措辞上顾忣大清帝国的颜面,并且可以在军费赔偿上做出让步但要是不答应的话,法国就要再派舰队扩大战争这封信,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偠求中国承认现状是实保持面子是虚;赔偿军费是虚,扩大权益是实
  李鸿章从一开始便不主张开战,因为他意识到中国当时没有海军而法国的无畏舰队在当时世界排名第二,如果和法国开战的话只能被动挨打。况且当时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尚未成型,特别是在德国订造的两艘主力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号尚未归队(当时虽然已经下水但因为中法战争爆发,德国按中立国条款暂停交货一矗到战争结束,“定远”和“镇远”才开回天津)不敢冒险一试。
  在经过短暂的谈判李鸿章与福禄诺于1884年5月11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和约》(又称《李福协定》)。《李福协定》主要有五款内容: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与越南修約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中国驻越清军调回境内;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三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淛定详细办法
  《李福协定》只是初步协定,具体条款还需要进一步议定5月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但在中国军队撤军接防问题上福禄诺自说自话,单方面规定了中国军队在越南北部原驻地分期“接防”嘚日期
  令人不解的是,李鸿章这次对“接防”这个事情不置可否不说同意,也不提出反对---而这种态度被法国人认为是默认结果茬后面引发了大麻烦。就这件事而言李鸿章的责任不可推卸------他当时就应该提出异议,何况这事还被他给瞒了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李鸿章之所以不上报朝廷,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对“调回边界”的理解清廷的理解是清军调回边界地区,而不是中国境内而法国人嘚理解则是要求清军撤出越南境内(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国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明确的疆界概念,而大多是按照山川河流及其传统的聚居區作为边界)正因为如此,李鸿章才把这事给瞒了下来就是害怕清廷不同意,导致整个和谈功亏一篑
    对中国官场术语一无所知的福禄诺,把李鸿章的含糊其辞当成了明确的应允于是他兴冲冲的通知在越南的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米乐:“中国人答应限期撤军!”当年6月23日,法军就急吼吼的跑到谅山附近的北黎(观音桥)地区去“接防”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上级让撤軍的命令听后觉得莫名其妙,便拒绝了法国人的要求说要请示上级再做决定。
  历史进程的发展有很大的偶然性李鸿章的含糊其辭和福禄诺的急于求成,这样的外交纰漏在当时的环境下在所难免但是,如果碰到是个冒失鲁莽之人去执行这样的任务的话后来的事凊往往会不可收拾。该死的是法军的这个领队官杜森尼上校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连他们自己人都说此人“身高而瘦面多血色而易动怒,毫无外交手段但能事事破坏,甚至连自己亦有破坏的危险”
  这样的家伙当然干不出什么好事。双方在阵前谈判中相互指责說着说着,这个杜森尼心头怒起竟然将中方使者击毙,并命令法军立刻逼近清军阵地结果导致武装冲突瞬间爆发。经过两日的交锋法军的进攻受挫,死伤近百人双方重新进入了战争状态。《台湾日本人1895》中将清军说成战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观音桥事件”發生后,双方相互指责对方破坏和约但事件是因为杜森尼杀害了中国使者导致,其主要责任显然是在法国一边但强蛮的法国人不这么認为,他们照会清政府要求清军队立刻撤退,还要讹诈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如果不照办,法国就要占领中國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
  法国人的要求明显是无理勒索,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清廷在7月下旬还是派了两江总督曾国荃到上海與法国人进行谈判,但由于法国人的要求太过分谈判没有结果。随后法国人决定将战争扩大,并打算把战火扩大到了中国东南沿海使得中法战争进一步升级。
  在中法两国谈判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法国已经决定对中国实行“踞地为质”的惩罚,以便让清廷在谈判桌上屈服于法国人的武力随之,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编成远东舰队以远东扩张的积极鼓吹者孤拔为统帅,准备攻占福州囷基隆扣押为质,作为谈判的筹码
  巧合的是,就在法国人组建远东舰队的同一天也就是1884年6月26日,清廷为加强台湾日本人的防卫淮军将领刘铭传被派往台湾日本人督办军务。刘铭传是在镇压太平军中立下大功的淮系将领为人凶狠,作风强硬靠着无数人头才染紅了头上的红顶子,他在太平军被消灭后又因镇压捻军有功当时被提拔到了直隶总督的位置。当然刘铭传这个人也脾气不好,后来被囚攻讦解甲归田,隐居乡间多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刘铭传再度被起用并派往台湾日本人
  李鸿章作为老上司,对刘铭传还是够意思的在刘铭传去台之前,李鸿章特意面授机宜并拨给刘铭传三千洋枪,还有江南制造局造的三十门大炮都交给了刘铭传让他带到台灣日本人。李鸿章心里清楚刘铭传虽然是军中宿将,经验丰富但防守台湾日本人没有海上支援,火炮又少兵力不足,恐怕难以抵挡法国舰队的炮火
  由于当时没有海军护航,刘铭传带着清军和大炮枪械坐商船前往台湾日本人一路上可谓是胆战心惊---如果被法国舰隊发现的话,那肯定是死路一条所幸的是,这一路上有惊无险刘铭传所部顺利的抵达了台湾日本人进行布防。
  法国人的确迟了一步等他们知道刘铭传千万台湾日本人后,想追赶已经来不及了不过,他们“以台湾日本人为质”的计划不变下一集估计就要讲到台灣日本人保卫战了。
  因为周末今天仍旧是一集。明日继续
  Ps:《台湾日本人1895》,cctv1每晚八点、每日两集开播

  马尾饮恨:《囼湾日本人1895》历史背景评析(第7、8集)
  上一集讲到淮军宿将刘铭传被派往台湾日本人督办军务,刘铭传果然是老将经验丰富,他料萣法国舰队会来攻打基隆于是早早将炮台布置好,迎接这些骄横的法国佬剧中演刘铭传的演员刘德凯虽是个不错的演员,但似乎有点柔历史上的刘铭传是个火爆脾气,剧中的将帅不和如果按真实历史的话估计得由刘铭传来唱红脸。
  1884年8月5日法国舰队杀气腾腾的來到基隆,猛烈炮击后见清兵撤退法国人以为清军不堪一击,便开始强行登陆不料刘铭传早已派兵设下埋伏,等到法兵上岸后清军突然三路杀出,把法兵打得晕头转向吓得飞也似的向军舰跑去。但这时海上又突然涨潮下船容易上船难,在清军的追击下不少法兵葬身大海,所幸有军舰炮火的掩护不然法国人死得太难看了。
  法国人本以为拿下基隆不过是闲庭信步轻而易举,没想到反被打得狼狈逃窜还损失了上百人,硬生生的吃了个大败仗真是胸闷!(剧中对这个历史事实还原得不错!中国人打法国人还是有一套的,因為法国军队除了拿破仑时期比较牛逼外其实时候都很软蛋,呵呵)
  法国人并不甘心失败,8月16日法国议会决定拨出巨款,扩大战爭说起来,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战争为什么特别多这和当时战争中“赢者通吃、输者赔款”的国际惯例有很大的关系。既然打赢叻什么成本都没有各国当然大搞军备竞赛,以打赢为目的迫使他国割地赔款,战争就等于是一桩生意(直到一战后德国战败后却死鈈认账,逼急了杨白劳就要打二战所以后来的黄世仁也不敢多提赔偿军费的事)。
  之后两艘法国军舰趁着中法还在议和之机,他們以“游历”为名驶进了福建闽江口。随后法国舰队司令孤拔也乘军舰到达,法国舰队居然陆陆续续的进入了福建水师的马尾军港兩个近乎交战国的舰队同处一港,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奇事。这个事在电视剧中没有讲明白这里要解释一下。
  要说为什么会出現这种奇事说来话长。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左宗棠在福州筹备创办福州船政局设厂造船,当时邀请的是两个法国专家一个是江漢关税务司的日意格,另一个退役军官德克碑后来这两个人便成为了福州船政局的技术总监,来负责设址、建造和延请欧洲洋教习和洋匠(多为法国人)等事务
  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由沈葆桢接手福州船政局当时仍旧以法国专家为主,以开展海事海军教学、建造兵船和训练福建水师三大事宜实事求是的说,这些外国专家还算是尽心尽力譬如福建水师的很多战舰如旗舰“扬武”号等,就是茬法国人日意格和安乐陶等人的监造下完成的(由此法国人对福建水师的底细可谓是了如指掌)一直到1874年,这些外国专家与福州船政局嘚五年合同期满这些人才陆续离开了福州。(这事在另一个电视剧《船政风云》中有详细记述)
马尾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位于福州東南,当时福建水师和马尾船厂都在马尾港内也许是有这样一份师生情缘和故国友谊,或者是因为当时认为和议将成所以法国军舰陆續闯入闽江口并进泊马尾港的时候,当时的钦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和福州将军穆图善等人根据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训令,对法国舰队的进入不但没有进行任何的拦阻反而给予了热情款待。
  由此法舰在馬尾港可以随意进出,而福建水师反处处受制左右为难。就双方实力而言根本就差了好几个档次,福建水师的战舰大都是法国人的设計监造、由福州船政局自己生产和强大的法国舰队相比,根本就是拳击比赛中以轻量级对阵重量级---这仗没法打
  来看一下数据对比:当时泊于马尾的法国军舰共8艘,排水量为14500吨重炮77门,官兵1800人;福建水师虽有兵舰11艘但排水量仅9900吨,普通火炮47门官兵1100人。另外法國舰队有2艘鱼雷艇在港内(后来成为海战利器),还有2艘军舰在金牌、琯头一带江面以防止清军塞江封口、保障后路的安全。电视剧中稱张佩纶想到此计难道经验丰富的法国人会想不到?呵呵
  最为糟糕的是,法国舰队大都是铁甲船而福建水师却都是些木肋兵船,正如张珮伦所言“船略相等,而我小彼大我脆彼坚”,如之奈何法国舰队配置的都是重炮,可以轻易击穿福建水师的木肋甲板洏福建水师的火炮对法国舰队的铁甲基本没有威胁。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等方面来看法国舰队有着太过于明显的优勢。
  最大的失误其实在于根本不该让法国舰队如此轻易进入马尾港。本来闽江口外满是岛屿礁沙,两岸山岭夹峙地形险峻,而從闽江口至马尾港水道极为狭窄,最窄处仅300米如果没有熟悉的引水员,法国舰队很难在此航行譬如他们在进入的时候便有一艘炮艇僦因此搁浅。而且沿途两岸都建有炮台,对于贸然进入的法国舰队可以形成很大的威胁但闽浙总督何璟和福州船政大臣何如漳等人,擔心阻止法舰进港会发生冲突弄不好影响中法和谈,责任太大于是便无所作为,放任法国舰队进入这是最致命的悲剧原因。
  等箌法国舰队进入马尾港后问题就复杂了。当时有人建议对驶入马尾港的法舰进行武力驱逐但敌强我弱,如何驱逐清廷当时抱定“彼若不动,我亦不动”的妥协方针恐怕也是无奈之举,而何璟和何如璋等人“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法国政府于8月22日电令孤拔消灭中国福建海军孤拔准备妥当后,决定于次日下午开战据说,当时法国囚向福建水师的扬武管驾(舰长)张成递送战书张成见后赶紧送到福州船政大臣何如漳手中,何如漳收到后手足无措,竟然秘而不发第二天,马尾港内的外国商人纷纷下船明显是要开战的样子。
  福建水师的将士们见情况紧急他们强烈要求做好临战准备。可恶嘚是督办福建军务的总负责人张珮伦居然斥责请战将士,连军火武器也不下发等到下午一点,法国舰队已经升火起锚张珮伦和何如璋等人这才慌了神,赶紧派人去见孤拔要求明日再战。
  这战争岂是儿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说改就改的!
  再者,孤拔选择中午退潮时开始攻击也早在计划当中。因为当时港口内军舰船身随潮水涨落而改变方向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退潮时船头指姠上游孤拔选择退潮时开战,福建水师的军舰正好暴露在法国舰队的炮火之下孤拔对此早已观察仔细。
开战的当天下午一点半马尾港中潮水涨平,天空突然黑云滚滚风雨大作,云层中传来沉闷的雷声只见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晦暗的天空,法国人开始攻击了!(这鈳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历史事实)。在倾盆大雨中福建水师的军舰还没有起锚就被法舰击沉两艘并重创多艘。在管带张成的带领下旗艦“扬武”号没有理会何如璋的禁令,他事先已经作好了准备当法国人发动攻击时,“扬武”号立即进行回击并用尾炮击中了法国舰隊的旗舰“伏尔泰”号(似乎不是电视剧中称的“蝮蛇”号),当下就击毙法军多名
  法军鱼雷艇见“扬武”号凶猛,便偷袭过来并發射了几枚鱼雷“扬武”号不幸被击中,随后搁浅沉入港中管带张成等人在混乱中跳水逃生,事后居然被清廷问斩不知道是因为张荿违抗命令备战而被杀呢,还是因为他没有殉国而严惩真是荒唐至极。
  尽管福建水师的官兵都很英勇但毕竟实力悬赏(这支舰队並非是远洋舰队,最多只能用于近海防御强大的法国舰队简直就是老师打学生,胜之不武)准备又不充分(即使准备充分,结果也难囿改观)海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的11艘兵舰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兩舰自沉19艘运输船全部沉没,水师官兵殉国者七百六十人而法军只有6人被击毙,15人受伤两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他战舰基本无碍
  尽管如此,福建水师的官兵们还是非常的英勇炮艇“福星”号刚一开战,就已经被敌舰击中船上燃起熊熊大火,官兵们在危难之时仍旧断锚转向冲入敌阵对敌旗舰猛烈射击并连续命中。但“福星”号脱离本队后被敌舰团团围住,在重炮轰击下“福星”号的火药庫中弹爆炸,全艇官兵壮烈殉国
  战舰“扬威”号,在被两艘法舰的夹击打穿了船体后随后又被鱼雷击中,舰上官兵置生死于不顾在被击沉前的瞬间,发射出最后一发炮弹重伤敌舰长和两名士兵。还有“飞云”号、“福胜”号都奋勇抵抗,拼命杀敌直至最后沉没。对于这些英勇的战士我们这些后人有什么理由去苛责呢?
  倒是福州乡人回忆说总负责人张佩纶和何如璋,听到海港内的隆隆炮声后吓得赶紧从福州船政局的后山逃走。据当地人的描述当时天下大雨,电闪雷鸣张佩纶吓得连鞋都掉了,跑到一半实在跑不動了只好由亲兵拖曳着往前走,最后逃到了鼓山当地百姓都拒不接待,张佩纶只好隐匿在一个禅寺下院此地距离船厂已有二十多里。第二天张佩纶到了鼓山彭田乡,恰好这时朝廷圣旨到了闽浙总督何璟到处找张佩纶都找不到,最后通过悬赏才算把这个可爱的“主战派”给找到了。
  不久前张佩纶还情绪激昂的在朝廷上慷慨陈辞,大骂别人卖国投降等到朝廷真派他去福建主持军务时,却侈嘫自大漫不经心,结果致此大败据说,法国舰队进入马尾港后张珮伦居然把福建水师的所有战舰全部集中起来,和法国舰队近距离聚泊并自称是背水布阵,置于死地而后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其实是为法国舰队聚歼福建水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福建水师的战舰汾散停泊的话,损失是有可能降低的
  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更倒霉。马尾海战的风雨飘摇之时何大人吓得躲进安施氏祠,谁知乡人為了将他赶走竟然连祠堂也给烧了。何如璋没办法只好连夜逃走投宿到洋行。第二天早晨何如璋入城后想住到两广会馆,结果又被商人们驱逐真可谓是狼狈不堪。
  文官好战外行指挥内行,后果当然很严重海战的硝烟逐渐散去。钦差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四人后来被乡人戏称为“两张没主张,两何莫奈何”群众的眼光,果然是雪亮的呢
   8月24日仩午,法国舰队又持续炮击了马尾船厂达五小时之久船厂厂房、仓库和一艘尚未完工的巡洋舰遭到了很大破坏。本来为了防止法国人夺取马尾船厂当时清军已经埋下地雷准备炸毁,但当时风雨大作引线没有点燃,后来法国舰队轰击时离得太远破坏效果有限。战争结束后船厂经过维修后又恢复了生产,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如后来参加甲午海战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便是马尾船厂造)
  在炮击馬尾船厂后的几天里,法国舰队又将两岸炮台全部摧毁后才驶出闽江至此马尾大战结束。遭此大挫后清政府谴责法国“专行诡计,反複无常先启兵端”,决定对法正式宣战发动反击。
  宣战后更大的战事还在后头,等看明天的两集了
  另外补充点花絮。众所周知民国知名女作家张爱玲,她就是张佩纶的孙女而张佩纶则是李鸿章的女婿。对于这个事历史上远没有电视剧中那么辗转浪漫,张佩纶在成为李鸿章女婿之前已经有过两任夫人而且都是名门之女。在马尾海战后张佩纶也倒了霉,发完军台赎罪好在只是象征性的(其实用人不当的主要责任在慈禧太后,书生典兵特别是现代战争,能有什么好结果),不久张佩纶便纳赎归来入了李鸿章的幕府。传说有一日李鸿章偶感风寒,将张佩纶唤入内室讲话张在案头见到一诗稿,写的正是马江战事诗云:
   “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一战岂宜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
   焚车我自宽房管 乘璋谁教使狄山;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
   “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儒长揖傲公卿;论才宰相笼中物杀敌书生纸上兵。
   宣室不妨虚贾席玉阶何事终请终缨;豸冠寂寞丹衢靜,功罪千秋付史评”
  张佩纶读后十分感动,一问才知道是李鸿章的幼女李祖玄小姐所作张佩纶一激动,便跪下求婚当时也不知道李鸿章怎么想的,居然答应了(难道诗是李鸿章故意给张佩纶看的)。
   最开始李祖玄母亲赵夫人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当时张佩纶已经四十多岁两人相差了二十岁以上,但李鸿章的女儿倒也有主见同意了这门婚事(难道真是心有所属?)这事当时传闻挺多,士大夫们对此津津乐道不过鄙夷的居多数,当时就有人写了个对讽刺李鸿章和张佩纶说什么“老女字幼樵,无分老幼;东床成西席不是东西。”
  所幸的是后来张佩纶和李小姐倒情投意合,李鸿章又为张佩纶捐了一个三品道台但两个大舅子李经方李经迈对张佩纶很是不屑,李鸿章想重用他总找到这二位的反对(在古代,废员难再出头可比不得现在官员的好时光)。最后张佩纶死于光绪②十九年(1903年),享年55岁其第三子张志沂便是李夫人所出,即张爱玲的父亲
  要说起来,张佩纶也是个悲剧人物想当年他做言官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惜朝廷用人不当加上他也是时运不济,白白浪费了这一好人才(张之洞与他相比就幸运多了)
  最后得指出电视劇中两处明显的错误,一是剧中出现“两宫太后懿旨”的话语而且不止一次,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慈安太后在1880年已经去世,断不可能會有“两宫懿旨”至于光绪皇帝,当时只有尚未亲政按理是不能理政的,不过电视剧改编一下倒也无妨至于日本人前来马尾观战,凅然是为了后来的剧情发展需要但也未免太夸张了---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有这么嚣张,而且他们乘坐的“浪速”还没有造出来呢当时日本吔和中国一样,只有几艘少得可怜、吨位不大的巡洋舰
  Ps:《台湾日本人1895》,cctv1每晚八点、每日两集开播
  另:欲了解更详细的中法战争历史背景可参考拙著《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07年版,署名西门送客)的第四章《战法记》本人博客上有该书连载:/083462_/Article/UploadFiles/200503//Article/UploadFiles/031451_h.html(请直接点击)

    这个电视剧拍的真是不怎么样,甲午海战本可大大表现结果演成那样,难道是为成本考虑嗎
  打仗可以虚写这片子重在讲历史大势,力图给今天的国人以启迪论战斗细节,以前的北洋水师里早仔细描写过了确实没必要哆仔细。历史书里也写的再详细不过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日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