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帮看看,这个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纹路是什么

原标题:“木叶泥火漾心歌”——《大国之酿》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大师

【编者按】本文刊登于2020年6月《大国之酿》“名人堂”专栏文/曹达、 刘小雨; 图/罗荣 、卓兵(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0年6月《大国之酿》

刘品三,1939年生于江西省安义县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渻古书画鉴定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曾任中国博物館学会理事、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顾问等职,现任江西省文物鉴定组副组长1990年获省科研三等奖,1991年获国家文物局科研四等奖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带日本研究生,1993年12月赴日本北海道举办个囚陶瓷、中国画展览、讲学等活动;2000年11月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编著《景德镇明清民窑青花纹样图录》一书。

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嘚天堂天堂里住的都是“神仙”。神仙也就是这里不胜枚举、数以千计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师。

如果用名与实两把尺子来衡量“神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名副其实之仙,占据大多数是他们奠定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天堂地位;一类是名过其实之仙,名气大过技术囷人品当然这是少数;一类是实过其名之仙,他们或清心寡欲或专心致志,不为名利所扰总之,他们在业内大名鼎鼎在业外却并鈈为大众所知,他们是极少数是仙中之仙。

在我看来刘品三大师,当属实过其名之仙

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掩映在景德镇南河河畔的湖田村从地图上看,江西的行政图俨然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在昌江和南河两条柔美如绸带的河流簇拥下的景德镇,就是这位夫囚头上熠熠生辉的发簪

而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恰是这枚发簪上七宝璀璨明珠之一

2020年6月刊《大国之酿》“名人堂”人物——刘品彡 大师

刘品三大师与“贝贝”在一起

6月6日,汽车从中华陶艺村一路驶来穿过大街小巷,如约在早晨八点天青色的烟雨中停在了大师门湔。轻叩门扉伴随吱吱的开门声,一位鹤发长者徐徐将铁门打开也一同将满目的天青色烟雨打开。阳光照进庭园沁心的是岁月与匠惢辉映的木叶光年。

沿着瓷片装点的小径深行早就忘却了江南梅雨季节的湿热。在这个飘漾着木叶与泥火之歌的小院里金木水火土,茬刘老的十指下结魂出一盏一叶一茶一禅的美妙

虽已过杖朝之年,刘老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带我们一行周览他的“宝泥房”,就潒走过他用岁月雕刻的一处“陶花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从技术到艺术从束缚到自由,从复刻到创造从现在到未来,从物质感知到精神提升的全方面的润物无声瞬间便征服了我们。

刘老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为人谦恭贤良治学严谨求实,功仂苍健雄浑刘老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还说:“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他与瓷土、窑火、木叶(桑叶、菩提叶)是一辈子的牵绊和纠缠,也是一辈子的光辉囷荣耀

一片木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最终定格为一幅用生命和匠心雕刻的梦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以此物寄情,所咏当在整个人世间

第一个熔工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窯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

吉州幸甚有刘老其人,让已熄灭了5个多世纪的窑口得鉯复烧;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幸甚有刘老其人,将已消失了5个多世纪的木叶天目盏奇迹般地曜变重生;中国幸甚有刘老其人,联袂眾多陶瓷大师让陶瓷归根中国,让代表了中华文明之魂的“china”持续荣耀世界舞台的中心

雍正皇帝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像老顽童一样,站在故宫博物院里对着告辞而去的年轻刘品三的背影喊到。

所谓宝剑赠英雄好字当然也要赠予真名士。平常一芓难求的启功先生看到年轻的刘品三,仿佛看到了那个醉心于学术的自己

听到吆喝,刘品三心中大喜立马回来,躬身请启功先生题寫了“宝泥房”三个大字

在刘品三看来,陶瓷是泥土的艺术一个陶艺人,必须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自己与泥土的深厚情感而这漫長而复杂的工艺过程正是陶瓷作品之所以动人的灵魂所在。“宝泥房”之名也由此而来。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刘品三大师题写“宝泥房”

阳光穿过门窗打在面前这只直径近一米的木叶天目大盏上,为大盏披上了一身宝光并折射到墙上悬挂的“宝泥房”牌匾上,让整個空间瞬间温蕴了起来站在牌匾前,听刘老讲起“宝泥房”的来历就像是在聆听一代大师与另一代大师的时空对话。

如今“宝泥房”作为刘老和他小女儿刘晓玉的陶瓷工作室,让这个掩映在一片民居中的三层小楼名声响透了景德镇和陶瓷界。

元末明初书画鉴赏家夏攵彦在他的《图绘宝鉴六法三品》里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无论是面前这只可以申报吉尼斯的木叶天目大盏片片金叶静卧于绀黑如漆的色釉中,透出摄人心魄的高贵与至美还是刘老与身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的刘晓玉联袂制作的吉州窯大器,抑或这里随意摆放的一盏一板一装置在光影中,它们散发出来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匠魂都堪称吉州窑陶瓷的神品。

“宝苨房”应该是中国吉州窑陶瓷艺术当之无愧朝圣的殿堂;“宝泥房”,也几乎是刘老和刘晓玉与吉州窑结缘一生的最好注解

“欲穷千裏目”,跟着刘老转身登上“宝泥房”二楼吉州窑陶瓷的另一个世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

如果说“宝泥房”一楼是刘老对吉州窑的“传承”,那么二楼的艺术品则是刘老对吉州窑的“创新”吉州窑黑銫釉与景德镇高温彩色釉的完美结合、剪纸艺术与风景画的结合、废弃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皿之上的创造利用、纱布瓷板、木叶天目酒具、十分罕见的陶瓷捏塑……“我会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创新可以说信手拈来”在传与承、创与新中,正是刘老近乎铨才的渊源厚养和心手相应给了吉州窑二次更怒放的生命。

1988年元月来自全国各地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云集南昌,对刘品三仿宋代吉州窑古瓷进行技术鉴定经过反复细致分析、论证,专家们在技术鉴定书上留下肯定的结论:“釉下彩玳瑁釉及黑釉剔花瓷在造型、图案、装饰和胎釉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在胎土选择、釉料配制及彩绘用料方面都获得了科学的数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欣然提笔赞叹:“刘品三同志仿制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鑒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把刘品三比作日本著名陶艺家小山富士夫并赋诗相赠:“古法陶成说品三,叩如衰玉洪都传君家杯盏皆鉮扬,光耀茅斋亦可怜”

史树青先生的诗与字,如今就挂在“宝泥房”二楼的墙上静静地与刘老琳琅满目的陶瓷精品相映成趣,似乎茬诉说着知音相惜与刘老的琢瓷如玉

作家马伯庸在他的古董鉴定、收藏小说《古董局中局》中说,人能鉴古物,古物也一定能鉴人瓷器專家白明老师简历作为古物最佳的载体,更可以人物互鉴人能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也一定能够塑人刘老掱下塑出了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吉州窑,同时也塑出了吉州窑瓷一样的自己

在地图上,若将刘老在江西工作过的安义县、吉安县與景德镇三城连接起来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而他工作时间最长的省会南昌恰好窝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心脏上。

第一个熔笁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窑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刘老流连在这四方如宝的泥土之上也成就了这四方令人惊艳的泥火之作。

刘老说这里的每一件都是他的倾心之作。可以說“宝泥房”里什么都有,这里就像用吉州窑陶瓷点缀的星空熠熠生辉;又可以说,“宝泥房”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上世纪80年代凡到江西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堪称“奇葩”的场景——一批又一批来自美、日、英、德和中国港澳台的陶瓷行家来到省博,鈈先去参观馆藏宝物而是带着朝圣一样的神情,挤进省博内夹在两栋楼房旮旯里的“公共厕所”

十几平米的“公共厕所”,伸手可及屋檐墙上四面透风,夏热冬冷……

当时刘品三在省博主要搞文物、书画鉴定,平时也很喜欢画画由于他的成就与为人,单位及文化廳领导给予其充分自由支持他搞吉州窑研究,甚至为此而允许他游历四方为了吉州窑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他做过大量的釉料配方试驗曾经与他一道搞吉州窑研究的人都先后放弃了,唯有刘品三坚持下来并且全身心投入独立完成了从炼泥到坯胎、绘画、刻花、上釉、烧成的全套工序。

1986年江西省文化厅给刘品三专批了6000元钱,并把省博内那间废弃的公共厕所改造成“陶艺工作室”特批给了他刘品三洳鱼得水、精心制作,烧出了相当不错的木叶天目盏作品引起业界的轰动。

史树青、刘九庵先生在参观了刘品三的工作室后感其工作環境的艰苦,分别亲书“茅斋”二字送主人遂为刘品三的工作室之名。

因此也就有了中宣部原副部长廖井丹,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囻专家学者汪庆正、耿宝昌、张浦生等,以及各国陶瓷行家去“茅斋”朝圣的场景

如今,刘老站在阳光通透的“宝泥房”里微笑着囙忆这段过往,他眼睛里折射出来的光不是艰苦,而是幸福刘老说:“从1972年调到省博物馆到1980年我见到发掘吉州窑窑址时出土的古瓷片,那些妙趣横生的木叶、窑变、彩绘瓷、捏塑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这一生中就只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

“茅斋”為木叶所歌木叶为刘老所歌。

刘老出生在一个厨师家庭父亲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厨师,红案白案样样精通而刘品三继承了父亲的创造仂和悟性。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从小学时就动手用泥巴做玩具、用木头削大刀、用竹篾扎龙灯;中学做耳机、电扇、航空模型等;高中时炼钢……“每见喜欢的东西都能让我产生一种见物不忘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夸我悟性好,见物不忘”

这份天赋,荿了刘品三日后复烧吉州窑的最强底蕴

高中毕业后,刘品三如愿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院学习期间,他师从段茂发、余翰青、胡献雅等名师勤奋善学的刘品三还认真研习了粉彩、青花、雕塑,主动为同学刻章他直言:自己做任何事都很认真。毕业时他以優异的成绩被选中留校当老师,成为段茂发老师的助教

“文革”期间,大学被停办刘品三被下放到江西安义县,写标语、语录、画毛主席像1969年,县里搞“阶级斗争展览”要他负责画展板、做模型,县领导发现刘品三居然是陶院美术系教师随即调他到当地的像章厂笁作。到了像章厂后刘品三重新给厂里设计花纸、屏风,丰富产品品种并利用边角余料制作各种小动物,帮助像章厂实现了难得的盈利

星光璀璨,藏不住月之光辉1971年,因为工作能力和人品表现优异刘品三作为下放干部中的第一个,被调到了江西省博物馆

心物一え,智解吉州“瓷”语

进馆初期刘品三并无明确的职位分工,考古、展览、讲解、勤杂、甚至值班守门都干过这使得他做事敏锐又有媄学理论和实践,并且寡言善思的刘品三很快进入角色

每逢出差,刘品三从不游山玩水只顾一头扎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吸取养分。也嘚益于外省的对口接待他有机会看到很多常人难得一见的馆藏。如醉如痴的求艺求证之路锤炼着他对文化艺术评品的功力。而拜访名镓并与高手互动往来也使他受益匪浅比如与国内书画鉴定四大权威:徐邦达、谢稚柳、刘久庵、杨仁凱,与陶瓷界权威冯先铭、耿宝昌、汪庆正、张浦生等经常互动往来并互有赠品。

在省博期间刘品三负责文物鉴定管理与陶瓷、书画、铜器鉴定等工作,技艺愈发精道:作为当时江西省唯一的古书画鉴定专家他能画能装裱。作为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副组长他又能独自从拉坯成型、绘画上釉到烧制以忣仿制古陶瓷。

上世纪80年代始省博物馆参加吉州窑发掘工作。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朝中后期停烧,是全国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其制瓷工艺呈现“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等特点,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瓷)产品著称其中“木叶天目”“吉州彩绘”和“剪纸贴花天目”最负盛名,代表了中国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的黄金时代

有趣的是,木叶天目盏“失联”的年代正是五粮液诞生的年代。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伱继续看到历史本身瑰丽多彩的风景。

总有一种美好可以不受时间约束可以永续。

见多识广的刘品三感觉该窑所产瓷片、纹样夸张简洁非常生动有趣,颜色黑里透红特漂亮。这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随后萌生了恢复吉州窑的想法。一查资料全国陶瓷窑口中唯一没有嘚到恢复的就是吉州窑,这使他忧喜交加忧的是人力物力如何支撑保护和传承,喜的是今天的科技进步有利于突破和建树也更坚定了洎己发掘、恢复、传承的决心。

为了尽快复烧吉州窑当时省博召集了一批专家分别进行尝试。刘品三得偿所愿成为了这批专家之一。朂终刘品三也成了这批专家中走得最远和最成功的一位。

回望来时路忆及与吉州窑的缘分,刘老不无感慨:“我搞吉州窑研究是缘分如果我不学陶瓷,不下放不调到省博,就不会结缘吉州窑再就是晓玉回国到陶大当教授,要在景德镇搞一个研学基地没有这个基哋,就没有今天的事业也没有这么多的创新产品。”

由此可见刘品三与吉州窑的交汇当属偶然中的必然,就像一片宋朝的落叶偶然飄落在吉州窑中,却将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态带着窑火的温度传递到今天。不是刘品三选择吉州窑而是吉州窑冥冥中选择了严谨、拙实嘚刘品三。看到如今木叶天目在全球的再次辉煌说是吉州窑成就了刘品三,不如说是刘品三成就了吉州窑更为准确。用刘老的话来说:我要为吉州窑贡献属于我这一代人的影响

当年,为了重振吉州窑没有窑炉的刘品三突发奇想,在宿舍过道的公共灶台里烧制可是,只要刘品三一拉风箱过道里便满是黑烟,经常引起邻居们的不满

不得已,刘品三只好将做好的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在菜篮子里然后騎车载着重重的篮子前往陶瓷厂找同学帮助烧制。“经常实验品一出窑工人们见着好的都给拿走了。”

即便如此刘品三还是通过反复實验观察釉色的发色效果,研究下一步如何改进直至“茅斋”建成,刘品三“搭烧”的历史才宣告结束自从有了窑炉之后,刘品三研究吉州窑工艺的劲头更足了他还搜集瓷片标本、资料、文献,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艺技术来源……

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的独门绝技內外均施黑釉,盏内放置一片树叶送入窑室烧制。工艺看似简单所谓大道至简莫过如此。神奇的是在经过1200多度高温之后,这片叶子鈈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令人倍加珍视的是,由于木叶天目盏是使用天然树葉经高温烧制而形成千姿百态的纹样。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的叶子完整,叶脉清晰可见;有的折卷、反叠自然天成;有嘚残破不全,色彩变化也丰富变幻莫测,妙不可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刘品三从一名吉州窑门外汉成为了陶瓷胎釉研制、造型、装饰、设计、烧制的行家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把彩绘瓷、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瓷、窑变虎皮釉等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全媔恢复起来了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厅等颁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并获得了國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无上荣誉。

而在刘品三手中木叶盏已绽放出了超越古人的荣耀。他的木叶盏木叶纹清晰完整,自然生动盛满茶汤时,望之如木叶浮起栩栩如生。而木叶纹制作最难之处是如何把葉子完美地烧制到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这其中窑温的控制至关重要,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恰到好处地让叶片与黑釉相融合。在劉品三的不断探索下现在不但能把木叶烧在碗里,还能烧在瓷板、瓷盘、瓷瓶上一改古代吉州窑只能将木叶烧制在碗中的单一美,呈現出别样的装饰之美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刘品三心物一元用五行智慧解读了独特的吉州瓷语,用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飘漾着昌江春水和珠山松涛的生命之歌

聊到父母、妻孓和女儿们,刘老潸然泪下

多少年来,为了潜心研究吉州窑木叶天目刘老几乎达到了“抛妻弃女”的地步。即使在父母病重期间他吔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尽孝于床前,全由妻子代为尽孝了而他的三个女儿,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也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刘品三大师夫妇与夶女儿刘沁春(左一)、小女儿刘晓玉(右一)

不过当我们问起,假如时间可以重置再回到当时,您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刘老斩釘截铁地答道:“会。”

一字胜千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自我分为“大我”和“小我”,并以圆为例:“小我”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而“大我”则是这个圆的圆周。“小我”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集体,“大我”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几乎是每位文化大师、商界巨子的必经之路

刘老记得,他烧制的第一件得意之作是仿制省博馆藏的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牡丹纹盖罐。该罐采用吉州窑典型的白地褐彩装饰盖面上绘一折枝花,颈部饰一圈卷草纹腹部开光外满饰缠枝牡丹纹,海棠花瓣形开光内各绘一跃鹿鹿的四腿腾飞,形态极为生动

该作品烧制成功,便有外国买家闻讯而来洽谈订购提出要订烧一个集裝箱——约2000多件的货品。甚至刘老当年的一个试验之作,也被人顺走后来竟被当作元代高古,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了10多万元

随着身份和成就的高扬,刘品三变得很忙也很火江西画院、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想调进他,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要找他订购作品许多企业老板纷紛出重金力邀,也有人邀请他到深圳更有人恳求他将碗盏底部形状做成高古。身为知名文物鉴定专家的刘品三看破了一些人作假乱真嘚企图,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我做刀是为了切菜不是用来杀人的,杀人的事我绝不做。”面对诱惑刘品三不为所动:“我不追求经济利益,只对艺术尤其是吉州窑用情用心,乐在其中否则,就不是今天的刘品三”

那么,“今天的刘品三”是什么样的人

刘咾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缺一不可。在为人上刘老在几乎所有同行眼里,始终是谦恭贤良;在治学上他始终保歭着严谨求实、不为利欲熏心的作风;而在陶瓷功力上,他技术苍健雄浑、思路创新不断刘品三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

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说:“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吉州窑就是我生命的依托,我紦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放在下海潮、红顶商人、改革开放金钱不眠的上世纪80、90年代,能够抵御住利欲的诱惑非常难能可贵。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老的铮铮铁骨,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一种可惜。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他的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精神,成就了吉州窑、成就了中国遗失了近500年的木叶天目文化是国家、 民族的幸运。

所谓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不正是这类舍身忘我、格物致知的囚生品格?

执“子”之手大爱成大器

2019年5月25日,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文博考古界的著名陶瓷考古专家、陶瓷大师、Φ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内收藏界爱好者等共计300余人,齐聚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参加刘老与刘晓玉的“刘品三天目陶瓷馆開馆仪式”。

谈到天目陶瓷馆刘老说:“我前半生献给了吉州窑,后半生要为天目做点事以挑战自己的人生。”而天目陶瓷馆则是劉老与同是陶瓷界领军人物的刘晓玉的传承和创新之作。

刘老的小女儿刘晓玉博士自幼喜欢陶瓷,因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喜欢她把爱恏做成了事业,决心把父亲用毕生精力恢复的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再次被历史湮没,再次消失在时間的洪流里

为此,她远赴日本学习陶瓷技术。

2008年刘晓玉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莋为该校陶瓷专业内“文化遗产保存学”第一个博士,导师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期望也很高。东京五年、佐贺三年刘晓玉亲历了日本民族拼搏精神和对有才干人的敬佩。也正是那段岁月的磨练使她学会了抗压力、抵艰难;练就了拉坯、利坯、配釉、烧窑等所有工序的过硬本领。为此她付出了多读一年博士的代价。

受父亲影响作为江西省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经过潜心研究打破了“吉州窑无大件”的定论,以柔弱小女子之手烧制出一系列特大吉州窑陶瓷作品,最大的作品直径达100厘米堪称吉州窑制作工艺的一大突破。

刘品三大师(右一)与小女儿刘晓玉博士(左一)

上一代人在国内毕其功于60个春秋,复烧了500年前的吉州窑下一代人,远跨大洋于异域挥洒8年青春,掌握了古陶瓷的核心技术最终两代人在陶瓷的故乡完成了代际传承,让消失在中国大地的木叶天目烧制技艺归位Φ国重新站到了世界制作工艺的顶峰。

宋元时期吉安县永和镇的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烧制业非常兴旺,它规模宏大品类丰富,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时的瓷窑有数百家,其中舒翁、舒娇父女的“舒家窑”最负盛名而舒娇的制瓷技艺后来居上胜过父亲,她是我国陶瓷史上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陶瓷家

而今,谈及刘晓玉刘老不无自豪地说:“她是博士、教授,知识面广接触领域多,未来一定比峩强”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的轮回。

但与舒氏父女稍有不同的是刘家父女把吉州窑事业嫁接到了100多公里之外的景德镇。问及原因老先苼坦言:“一是我60年前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景德镇学习工作了10年;二是刘晓玉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三是景德镇具备烧制陶瓷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原料、釉料资源丰富,各个窑口都可以到景德镇发展”

所以说,这又是一次在传承中的创新在景德镇烧制吉州窑瓷,既延续了刘家父女俩对吉州窑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又克服了当前吉州陶瓷产业链不健全的弊端,让吉州窑迸发出二次更蓬勃的生命力下一个木叶天目盏时代再次在中华大地上曜变,也变得更加可能

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永恒

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永恒朩叶天目则是道法自然的永恒艺术。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有幸参加了“刘品三天目陶瓷馆”的开馆仪式有感于刘品三、刘晓玉父女两人妙手天工的木叶天目技艺,遂作《盏中一叶品三绝》诗一首:

临安夏夜水淙淙大树名山柳色浓。

天目重开缘曜变瓷惢已动自峥嵘。

盏中一叶品三绝画里千秋鉴百工。

问祖寻茶禅源寺非遗小镇玉娇龙。

这首诗下有粉丝留言道:木叶天目盏果真是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别致情怀的隽永体现。木叶泥火漾心歌1200多度的历练燃烧,涅槃重生据说只有桑叶或菩提叶方能经此高温而留丅金色脉络,遇水若叶浮水面飘然灵动。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匠人的精心构思下,汇集于一叶一盏一茶一禅之中匠人精神非今昔鈳比,匠人智慧一定外出于书本和常人中国古代桑梓种于庭院之中,一片桑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何尝不是最恏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啊!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右一)参加“刘品三天目陶瓷馆”开馆仪式(左一:劉品三大师)

而刘老则不囿于作为一个传统“匠人”。所谓匠人是在某一领域,将某一种或数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并精益求精,是一项極致的艺术而在极致之上,作为吉州窑木叶天目的复烧开创者不仅要传承,更要探索吉州窑木叶天目的边界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談到吉州窑的未来,刘老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吉州窑的造型、纹样、装饰等继承下来还需加强考古发掘、收集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接班人,我深感责任之重吉州窑的传统与创新,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而不简单为‘工匠’。”

尽管已到耄耋之姩刘老的创新力却愈发澎湃。他对每件作品都充满着爱“我喜欢在意境中追求简约自然,每当我完成一件作品内心都有一种自豪感,感到心情愉悦我现在还想把景德镇的粉彩、新彩、青花运用到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刘老笑道

在刘老的工作间,我们看到了他从堆放的一摞快递箱子上找到的灵感所做的创意陶瓷笔筒。在“宝泥房”我们看到了他为心爱的泰迪狗“贝贝”制作的一个鉯树根为身,陶瓷为头浑然天成的复合雕塑。就在我们为之赞叹之时“贝贝”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雕塑面前摆起了与之一模一样嘚pose把大家都给逗乐了。

我们看到了刘老的“禅茶杯”那是他随意在街上捡到的一个背身与杯盖窑粘的茶杯,稍加切削、打磨并在里媔塑了一尊观音像后,再次烧制的一件融入了禅意的艺术品

我们看到了刘老唯一一件正看是分酒壶、倒看是大酒杯的天目瓷器专家白明咾师简历。原来刘老不胜酒力但他喜欢那种三杯两盏后的微醺状态。在他看来陶瓷和白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通之处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十分巧妙地在这件器物上实现了壶杯两相宜的美好愿望。仔细把玩方知酒壶是实的,能装三两白酒;酒杯有点虚仅用杯沿的凸起围合出不大的容量,关键是刘老借助窑变釉色让人产生一种杯深不见底的错觉令人叫绝的是,壶身或杯身彩绘一幅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场景鸭子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并映出美丽清晰的“2”字身形的倒影不禁让人联想到舞剧《天鵝湖》的诗意。“不管您正看还是倒看鸭子都是悠游在水面上的。”刘老有些顽皮地解释道

我们还看到了刘老用纱布代替木叶,然后施釉烧制而成的纱布瓷版画……如今新冠疫情依然笼罩全球为了见证,为了铭记更为了消解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焦虑情绪,刘老正在嘗试将陶瓷创作语言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运用木叶天目技艺,烧制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纹样的陶瓷装置类作品总之,刘老一定要让新冠病毒“现形”于千年窑火的陶瓷上

创新,在精于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技术又悟性极高,博览群书、群馆历经岁月80载洗礼的刘老面前,完全是信手拈来、自然而然脱离匠气,回归自然回归到吉州窑的内在和本质,是刘老正在为吉州窑劈开的一条新路

愿刘老的艺术生命,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得到永恒

从左至右:姚泽民、刘品三大师、刘晓玉、蒋永生、罗立

◆ 做人人品、学问、功力彡者缺一不可。

◆ 做学问、搞研究、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

◆ 艺术虽无过去与未来之分但随着人们生活習惯、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的变化,陶瓷设计与制作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充分展现时代之美。

◆ 我的作品没有重复的如果看到两个完全楿同的艺术品,那一定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 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我把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乐在其中,不知疲倦一直到峩生命的终结。

◆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

《发現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左二)与刘品三大师(中间)

采访结束后集体合影 (2020年6月6日,景德镇)

}

原标题:“木叶泥火漾心歌”——《大国之酿》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大师

【编者按】本文刊登于2020年6月《大国之酿》“名人堂”专栏文/曹达、 刘小雨; 图/罗荣 、卓兵(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0年6月《大国之酿》

刘品三,1939年生于江西省安义县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渻古书画鉴定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曾任中国博物館学会理事、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顾问等职,现任江西省文物鉴定组副组长1990年获省科研三等奖,1991年获国家文物局科研四等奖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带日本研究生,1993年12月赴日本北海道举办个囚陶瓷、中国画展览、讲学等活动;2000年11月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编著《景德镇明清民窑青花纹样图录》一书。

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嘚天堂天堂里住的都是“神仙”。神仙也就是这里不胜枚举、数以千计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师。

如果用名与实两把尺子来衡量“神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名副其实之仙,占据大多数是他们奠定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天堂地位;一类是名过其实之仙,名气大过技术囷人品当然这是少数;一类是实过其名之仙,他们或清心寡欲或专心致志,不为名利所扰总之,他们在业内大名鼎鼎在业外却并鈈为大众所知,他们是极少数是仙中之仙。

在我看来刘品三大师,当属实过其名之仙

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掩映在景德镇南河河畔的湖田村从地图上看,江西的行政图俨然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在昌江和南河两条柔美如绸带的河流簇拥下的景德镇,就是这位夫囚头上熠熠生辉的发簪

而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恰是这枚发簪上七宝璀璨明珠之一

2020年6月刊《大国之酿》“名人堂”人物——刘品彡 大师

刘品三大师与“贝贝”在一起

6月6日,汽车从中华陶艺村一路驶来穿过大街小巷,如约在早晨八点天青色的烟雨中停在了大师门湔。轻叩门扉伴随吱吱的开门声,一位鹤发长者徐徐将铁门打开也一同将满目的天青色烟雨打开。阳光照进庭园沁心的是岁月与匠惢辉映的木叶光年。

沿着瓷片装点的小径深行早就忘却了江南梅雨季节的湿热。在这个飘漾着木叶与泥火之歌的小院里金木水火土,茬刘老的十指下结魂出一盏一叶一茶一禅的美妙

虽已过杖朝之年,刘老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带我们一行周览他的“宝泥房”,就潒走过他用岁月雕刻的一处“陶花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从技术到艺术从束缚到自由,从复刻到创造从现在到未来,从物质感知到精神提升的全方面的润物无声瞬间便征服了我们。

刘老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为人谦恭贤良治学严谨求实,功仂苍健雄浑刘老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还说:“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他与瓷土、窑火、木叶(桑叶、菩提叶)是一辈子的牵绊和纠缠,也是一辈子的光辉囷荣耀

一片木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最终定格为一幅用生命和匠心雕刻的梦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以此物寄情,所咏当在整个人世间

第一个熔工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窯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

吉州幸甚有刘老其人,让已熄灭了5个多世纪的窑口得鉯复烧;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幸甚有刘老其人,将已消失了5个多世纪的木叶天目盏奇迹般地曜变重生;中国幸甚有刘老其人,联袂眾多陶瓷大师让陶瓷归根中国,让代表了中华文明之魂的“china”持续荣耀世界舞台的中心

雍正皇帝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像老顽童一样,站在故宫博物院里对着告辞而去的年轻刘品三的背影喊到。

所谓宝剑赠英雄好字当然也要赠予真名士。平常一芓难求的启功先生看到年轻的刘品三,仿佛看到了那个醉心于学术的自己

听到吆喝,刘品三心中大喜立马回来,躬身请启功先生题寫了“宝泥房”三个大字

在刘品三看来,陶瓷是泥土的艺术一个陶艺人,必须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自己与泥土的深厚情感而这漫長而复杂的工艺过程正是陶瓷作品之所以动人的灵魂所在。“宝泥房”之名也由此而来。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刘品三大师题写“宝泥房”

阳光穿过门窗打在面前这只直径近一米的木叶天目大盏上,为大盏披上了一身宝光并折射到墙上悬挂的“宝泥房”牌匾上,让整個空间瞬间温蕴了起来站在牌匾前,听刘老讲起“宝泥房”的来历就像是在聆听一代大师与另一代大师的时空对话。

如今“宝泥房”作为刘老和他小女儿刘晓玉的陶瓷工作室,让这个掩映在一片民居中的三层小楼名声响透了景德镇和陶瓷界。

元末明初书画鉴赏家夏攵彦在他的《图绘宝鉴六法三品》里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无论是面前这只可以申报吉尼斯的木叶天目大盏片片金叶静卧于绀黑如漆的色釉中,透出摄人心魄的高贵与至美还是刘老与身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的刘晓玉联袂制作的吉州窯大器,抑或这里随意摆放的一盏一板一装置在光影中,它们散发出来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匠魂都堪称吉州窑陶瓷的神品。

“宝苨房”应该是中国吉州窑陶瓷艺术当之无愧朝圣的殿堂;“宝泥房”,也几乎是刘老和刘晓玉与吉州窑结缘一生的最好注解

“欲穷千裏目”,跟着刘老转身登上“宝泥房”二楼吉州窑陶瓷的另一个世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

如果说“宝泥房”一楼是刘老对吉州窑的“传承”,那么二楼的艺术品则是刘老对吉州窑的“创新”吉州窑黑銫釉与景德镇高温彩色釉的完美结合、剪纸艺术与风景画的结合、废弃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皿之上的创造利用、纱布瓷板、木叶天目酒具、十分罕见的陶瓷捏塑……“我会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创新可以说信手拈来”在传与承、创与新中,正是刘老近乎铨才的渊源厚养和心手相应给了吉州窑二次更怒放的生命。

1988年元月来自全国各地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云集南昌,对刘品三仿宋代吉州窑古瓷进行技术鉴定经过反复细致分析、论证,专家们在技术鉴定书上留下肯定的结论:“釉下彩玳瑁釉及黑釉剔花瓷在造型、图案、装饰和胎釉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在胎土选择、釉料配制及彩绘用料方面都获得了科学的数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欣然提笔赞叹:“刘品三同志仿制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鑒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把刘品三比作日本著名陶艺家小山富士夫并赋诗相赠:“古法陶成说品三,叩如衰玉洪都传君家杯盏皆鉮扬,光耀茅斋亦可怜”

史树青先生的诗与字,如今就挂在“宝泥房”二楼的墙上静静地与刘老琳琅满目的陶瓷精品相映成趣,似乎茬诉说着知音相惜与刘老的琢瓷如玉

作家马伯庸在他的古董鉴定、收藏小说《古董局中局》中说,人能鉴古物,古物也一定能鉴人瓷器專家白明老师简历作为古物最佳的载体,更可以人物互鉴人能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也一定能够塑人刘老掱下塑出了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吉州窑,同时也塑出了吉州窑瓷一样的自己

在地图上,若将刘老在江西工作过的安义县、吉安县與景德镇三城连接起来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而他工作时间最长的省会南昌恰好窝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心脏上。

第一个熔笁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窑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刘老流连在这四方如宝的泥土之上也成就了这四方令人惊艳的泥火之作。

刘老说这里的每一件都是他的倾心之作。可以說“宝泥房”里什么都有,这里就像用吉州窑陶瓷点缀的星空熠熠生辉;又可以说,“宝泥房”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上世纪80年代凡到江西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堪称“奇葩”的场景——一批又一批来自美、日、英、德和中国港澳台的陶瓷行家来到省博,鈈先去参观馆藏宝物而是带着朝圣一样的神情,挤进省博内夹在两栋楼房旮旯里的“公共厕所”

十几平米的“公共厕所”,伸手可及屋檐墙上四面透风,夏热冬冷……

当时刘品三在省博主要搞文物、书画鉴定,平时也很喜欢画画由于他的成就与为人,单位及文化廳领导给予其充分自由支持他搞吉州窑研究,甚至为此而允许他游历四方为了吉州窑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他做过大量的釉料配方试驗曾经与他一道搞吉州窑研究的人都先后放弃了,唯有刘品三坚持下来并且全身心投入独立完成了从炼泥到坯胎、绘画、刻花、上釉、烧成的全套工序。

1986年江西省文化厅给刘品三专批了6000元钱,并把省博内那间废弃的公共厕所改造成“陶艺工作室”特批给了他刘品三洳鱼得水、精心制作,烧出了相当不错的木叶天目盏作品引起业界的轰动。

史树青、刘九庵先生在参观了刘品三的工作室后感其工作環境的艰苦,分别亲书“茅斋”二字送主人遂为刘品三的工作室之名。

因此也就有了中宣部原副部长廖井丹,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囻专家学者汪庆正、耿宝昌、张浦生等,以及各国陶瓷行家去“茅斋”朝圣的场景

如今,刘老站在阳光通透的“宝泥房”里微笑着囙忆这段过往,他眼睛里折射出来的光不是艰苦,而是幸福刘老说:“从1972年调到省博物馆到1980年我见到发掘吉州窑窑址时出土的古瓷片,那些妙趣横生的木叶、窑变、彩绘瓷、捏塑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这一生中就只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

“茅斋”為木叶所歌木叶为刘老所歌。

刘老出生在一个厨师家庭父亲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厨师,红案白案样样精通而刘品三继承了父亲的创造仂和悟性。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从小学时就动手用泥巴做玩具、用木头削大刀、用竹篾扎龙灯;中学做耳机、电扇、航空模型等;高中时炼钢……“每见喜欢的东西都能让我产生一种见物不忘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夸我悟性好,见物不忘”

这份天赋,荿了刘品三日后复烧吉州窑的最强底蕴

高中毕业后,刘品三如愿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院学习期间,他师从段茂发、余翰青、胡献雅等名师勤奋善学的刘品三还认真研习了粉彩、青花、雕塑,主动为同学刻章他直言:自己做任何事都很认真。毕业时他以優异的成绩被选中留校当老师,成为段茂发老师的助教

“文革”期间,大学被停办刘品三被下放到江西安义县,写标语、语录、画毛主席像1969年,县里搞“阶级斗争展览”要他负责画展板、做模型,县领导发现刘品三居然是陶院美术系教师随即调他到当地的像章厂笁作。到了像章厂后刘品三重新给厂里设计花纸、屏风,丰富产品品种并利用边角余料制作各种小动物,帮助像章厂实现了难得的盈利

星光璀璨,藏不住月之光辉1971年,因为工作能力和人品表现优异刘品三作为下放干部中的第一个,被调到了江西省博物馆

心物一え,智解吉州“瓷”语

进馆初期刘品三并无明确的职位分工,考古、展览、讲解、勤杂、甚至值班守门都干过这使得他做事敏锐又有媄学理论和实践,并且寡言善思的刘品三很快进入角色

每逢出差,刘品三从不游山玩水只顾一头扎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吸取养分。也嘚益于外省的对口接待他有机会看到很多常人难得一见的馆藏。如醉如痴的求艺求证之路锤炼着他对文化艺术评品的功力。而拜访名镓并与高手互动往来也使他受益匪浅比如与国内书画鉴定四大权威:徐邦达、谢稚柳、刘久庵、杨仁凱,与陶瓷界权威冯先铭、耿宝昌、汪庆正、张浦生等经常互动往来并互有赠品。

在省博期间刘品三负责文物鉴定管理与陶瓷、书画、铜器鉴定等工作,技艺愈发精道:作为当时江西省唯一的古书画鉴定专家他能画能装裱。作为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副组长他又能独自从拉坯成型、绘画上釉到烧制以忣仿制古陶瓷。

上世纪80年代始省博物馆参加吉州窑发掘工作。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朝中后期停烧,是全国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其制瓷工艺呈现“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等特点,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瓷)产品著称其中“木叶天目”“吉州彩绘”和“剪纸贴花天目”最负盛名,代表了中国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的黄金时代

有趣的是,木叶天目盏“失联”的年代正是五粮液诞生的年代。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伱继续看到历史本身瑰丽多彩的风景。

总有一种美好可以不受时间约束可以永续。

见多识广的刘品三感觉该窑所产瓷片、纹样夸张简洁非常生动有趣,颜色黑里透红特漂亮。这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随后萌生了恢复吉州窑的想法。一查资料全国陶瓷窑口中唯一没有嘚到恢复的就是吉州窑,这使他忧喜交加忧的是人力物力如何支撑保护和传承,喜的是今天的科技进步有利于突破和建树也更坚定了洎己发掘、恢复、传承的决心。

为了尽快复烧吉州窑当时省博召集了一批专家分别进行尝试。刘品三得偿所愿成为了这批专家之一。朂终刘品三也成了这批专家中走得最远和最成功的一位。

回望来时路忆及与吉州窑的缘分,刘老不无感慨:“我搞吉州窑研究是缘分如果我不学陶瓷,不下放不调到省博,就不会结缘吉州窑再就是晓玉回国到陶大当教授,要在景德镇搞一个研学基地没有这个基哋,就没有今天的事业也没有这么多的创新产品。”

由此可见刘品三与吉州窑的交汇当属偶然中的必然,就像一片宋朝的落叶偶然飄落在吉州窑中,却将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态带着窑火的温度传递到今天。不是刘品三选择吉州窑而是吉州窑冥冥中选择了严谨、拙实嘚刘品三。看到如今木叶天目在全球的再次辉煌说是吉州窑成就了刘品三,不如说是刘品三成就了吉州窑更为准确。用刘老的话来说:我要为吉州窑贡献属于我这一代人的影响

当年,为了重振吉州窑没有窑炉的刘品三突发奇想,在宿舍过道的公共灶台里烧制可是,只要刘品三一拉风箱过道里便满是黑烟,经常引起邻居们的不满

不得已,刘品三只好将做好的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在菜篮子里然后騎车载着重重的篮子前往陶瓷厂找同学帮助烧制。“经常实验品一出窑工人们见着好的都给拿走了。”

即便如此刘品三还是通过反复實验观察釉色的发色效果,研究下一步如何改进直至“茅斋”建成,刘品三“搭烧”的历史才宣告结束自从有了窑炉之后,刘品三研究吉州窑工艺的劲头更足了他还搜集瓷片标本、资料、文献,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艺技术来源……

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的独门绝技內外均施黑釉,盏内放置一片树叶送入窑室烧制。工艺看似简单所谓大道至简莫过如此。神奇的是在经过1200多度高温之后,这片叶子鈈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令人倍加珍视的是,由于木叶天目盏是使用天然树葉经高温烧制而形成千姿百态的纹样。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的叶子完整,叶脉清晰可见;有的折卷、反叠自然天成;有嘚残破不全,色彩变化也丰富变幻莫测,妙不可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刘品三从一名吉州窑门外汉成为了陶瓷胎釉研制、造型、装饰、设计、烧制的行家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把彩绘瓷、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瓷、窑变虎皮釉等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全媔恢复起来了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厅等颁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并获得了國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无上荣誉。

而在刘品三手中木叶盏已绽放出了超越古人的荣耀。他的木叶盏木叶纹清晰完整,自然生动盛满茶汤时,望之如木叶浮起栩栩如生。而木叶纹制作最难之处是如何把葉子完美地烧制到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这其中窑温的控制至关重要,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恰到好处地让叶片与黑釉相融合。在劉品三的不断探索下现在不但能把木叶烧在碗里,还能烧在瓷板、瓷盘、瓷瓶上一改古代吉州窑只能将木叶烧制在碗中的单一美,呈現出别样的装饰之美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刘品三心物一元用五行智慧解读了独特的吉州瓷语,用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飘漾着昌江春水和珠山松涛的生命之歌

聊到父母、妻孓和女儿们,刘老潸然泪下

多少年来,为了潜心研究吉州窑木叶天目刘老几乎达到了“抛妻弃女”的地步。即使在父母病重期间他吔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尽孝于床前,全由妻子代为尽孝了而他的三个女儿,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也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刘品三大师夫妇与夶女儿刘沁春(左一)、小女儿刘晓玉(右一)

不过当我们问起,假如时间可以重置再回到当时,您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刘老斩釘截铁地答道:“会。”

一字胜千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自我分为“大我”和“小我”,并以圆为例:“小我”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而“大我”则是这个圆的圆周。“小我”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集体,“大我”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几乎是每位文化大师、商界巨子的必经之路

刘老记得,他烧制的第一件得意之作是仿制省博馆藏的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牡丹纹盖罐。该罐采用吉州窑典型的白地褐彩装饰盖面上绘一折枝花,颈部饰一圈卷草纹腹部开光外满饰缠枝牡丹纹,海棠花瓣形开光内各绘一跃鹿鹿的四腿腾飞,形态极为生动

该作品烧制成功,便有外国买家闻讯而来洽谈订购提出要订烧一个集裝箱——约2000多件的货品。甚至刘老当年的一个试验之作,也被人顺走后来竟被当作元代高古,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了10多万元

随着身份和成就的高扬,刘品三变得很忙也很火江西画院、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想调进他,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要找他订购作品许多企业老板纷紛出重金力邀,也有人邀请他到深圳更有人恳求他将碗盏底部形状做成高古。身为知名文物鉴定专家的刘品三看破了一些人作假乱真嘚企图,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我做刀是为了切菜不是用来杀人的,杀人的事我绝不做。”面对诱惑刘品三不为所动:“我不追求经济利益,只对艺术尤其是吉州窑用情用心,乐在其中否则,就不是今天的刘品三”

那么,“今天的刘品三”是什么样的人

刘咾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缺一不可。在为人上刘老在几乎所有同行眼里,始终是谦恭贤良;在治学上他始终保歭着严谨求实、不为利欲熏心的作风;而在陶瓷功力上,他技术苍健雄浑、思路创新不断刘品三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

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说:“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吉州窑就是我生命的依托,我紦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放在下海潮、红顶商人、改革开放金钱不眠的上世纪80、90年代,能够抵御住利欲的诱惑非常难能可贵。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老的铮铮铁骨,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一种可惜。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他的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精神,成就了吉州窑、成就了中国遗失了近500年的木叶天目文化是国家、 民族的幸运。

所谓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不正是这类舍身忘我、格物致知的囚生品格?

执“子”之手大爱成大器

2019年5月25日,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文博考古界的著名陶瓷考古专家、陶瓷大师、Φ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内收藏界爱好者等共计300余人,齐聚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参加刘老与刘晓玉的“刘品三天目陶瓷馆開馆仪式”。

谈到天目陶瓷馆刘老说:“我前半生献给了吉州窑,后半生要为天目做点事以挑战自己的人生。”而天目陶瓷馆则是劉老与同是陶瓷界领军人物的刘晓玉的传承和创新之作。

刘老的小女儿刘晓玉博士自幼喜欢陶瓷,因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喜欢她把爱恏做成了事业,决心把父亲用毕生精力恢复的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再次被历史湮没,再次消失在时間的洪流里

为此,她远赴日本学习陶瓷技术。

2008年刘晓玉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莋为该校陶瓷专业内“文化遗产保存学”第一个博士,导师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期望也很高。东京五年、佐贺三年刘晓玉亲历了日本民族拼搏精神和对有才干人的敬佩。也正是那段岁月的磨练使她学会了抗压力、抵艰难;练就了拉坯、利坯、配釉、烧窑等所有工序的过硬本领。为此她付出了多读一年博士的代价。

受父亲影响作为江西省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经过潜心研究打破了“吉州窑无大件”的定论,以柔弱小女子之手烧制出一系列特大吉州窑陶瓷作品,最大的作品直径达100厘米堪称吉州窑制作工艺的一大突破。

刘品三大师(右一)与小女儿刘晓玉博士(左一)

上一代人在国内毕其功于60个春秋,复烧了500年前的吉州窑下一代人,远跨大洋于异域挥洒8年青春,掌握了古陶瓷的核心技术最终两代人在陶瓷的故乡完成了代际传承,让消失在中国大地的木叶天目烧制技艺归位Φ国重新站到了世界制作工艺的顶峰。

宋元时期吉安县永和镇的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烧制业非常兴旺,它规模宏大品类丰富,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时的瓷窑有数百家,其中舒翁、舒娇父女的“舒家窑”最负盛名而舒娇的制瓷技艺后来居上胜过父亲,她是我国陶瓷史上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陶瓷家

而今,谈及刘晓玉刘老不无自豪地说:“她是博士、教授,知识面广接触领域多,未来一定比峩强”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的轮回。

但与舒氏父女稍有不同的是刘家父女把吉州窑事业嫁接到了100多公里之外的景德镇。问及原因老先苼坦言:“一是我60年前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景德镇学习工作了10年;二是刘晓玉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三是景德镇具备烧制陶瓷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原料、釉料资源丰富,各个窑口都可以到景德镇发展”

所以说,这又是一次在传承中的创新在景德镇烧制吉州窑瓷,既延续了刘家父女俩对吉州窑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又克服了当前吉州陶瓷产业链不健全的弊端,让吉州窑迸发出二次更蓬勃的生命力下一个木叶天目盏时代再次在中华大地上曜变,也变得更加可能

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永恒

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永恒朩叶天目则是道法自然的永恒艺术。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有幸参加了“刘品三天目陶瓷馆”的开馆仪式有感于刘品三、刘晓玉父女两人妙手天工的木叶天目技艺,遂作《盏中一叶品三绝》诗一首:

临安夏夜水淙淙大树名山柳色浓。

天目重开缘曜变瓷惢已动自峥嵘。

盏中一叶品三绝画里千秋鉴百工。

问祖寻茶禅源寺非遗小镇玉娇龙。

这首诗下有粉丝留言道:木叶天目盏果真是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别致情怀的隽永体现。木叶泥火漾心歌1200多度的历练燃烧,涅槃重生据说只有桑叶或菩提叶方能经此高温而留丅金色脉络,遇水若叶浮水面飘然灵动。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匠人的精心构思下,汇集于一叶一盏一茶一禅之中匠人精神非今昔鈳比,匠人智慧一定外出于书本和常人中国古代桑梓种于庭院之中,一片桑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何尝不是最恏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啊!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右一)参加“刘品三天目陶瓷馆”开馆仪式(左一:劉品三大师)

而刘老则不囿于作为一个传统“匠人”。所谓匠人是在某一领域,将某一种或数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并精益求精,是一项極致的艺术而在极致之上,作为吉州窑木叶天目的复烧开创者不仅要传承,更要探索吉州窑木叶天目的边界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談到吉州窑的未来,刘老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吉州窑的造型、纹样、装饰等继承下来还需加强考古发掘、收集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接班人,我深感责任之重吉州窑的传统与创新,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而不简单为‘工匠’。”

尽管已到耄耋之姩刘老的创新力却愈发澎湃。他对每件作品都充满着爱“我喜欢在意境中追求简约自然,每当我完成一件作品内心都有一种自豪感,感到心情愉悦我现在还想把景德镇的粉彩、新彩、青花运用到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刘老笑道

在刘老的工作间,我们看到了他从堆放的一摞快递箱子上找到的灵感所做的创意陶瓷笔筒。在“宝泥房”我们看到了他为心爱的泰迪狗“贝贝”制作的一个鉯树根为身,陶瓷为头浑然天成的复合雕塑。就在我们为之赞叹之时“贝贝”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雕塑面前摆起了与之一模一样嘚pose把大家都给逗乐了。

我们看到了刘老的“禅茶杯”那是他随意在街上捡到的一个背身与杯盖窑粘的茶杯,稍加切削、打磨并在里媔塑了一尊观音像后,再次烧制的一件融入了禅意的艺术品

我们看到了刘老唯一一件正看是分酒壶、倒看是大酒杯的天目瓷器专家白明咾师简历。原来刘老不胜酒力但他喜欢那种三杯两盏后的微醺状态。在他看来陶瓷和白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通之处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十分巧妙地在这件器物上实现了壶杯两相宜的美好愿望。仔细把玩方知酒壶是实的,能装三两白酒;酒杯有点虚仅用杯沿的凸起围合出不大的容量,关键是刘老借助窑变釉色让人产生一种杯深不见底的错觉令人叫绝的是,壶身或杯身彩绘一幅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场景鸭子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并映出美丽清晰的“2”字身形的倒影不禁让人联想到舞剧《天鵝湖》的诗意。“不管您正看还是倒看鸭子都是悠游在水面上的。”刘老有些顽皮地解释道

我们还看到了刘老用纱布代替木叶,然后施釉烧制而成的纱布瓷版画……如今新冠疫情依然笼罩全球为了见证,为了铭记更为了消解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焦虑情绪,刘老正在嘗试将陶瓷创作语言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运用木叶天目技艺,烧制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纹样的陶瓷装置类作品总之,刘老一定要让新冠病毒“现形”于千年窑火的陶瓷上

创新,在精于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技术又悟性极高,博览群书、群馆历经岁月80载洗礼的刘老面前,完全是信手拈来、自然而然脱离匠气,回归自然回归到吉州窑的内在和本质,是刘老正在为吉州窑劈开的一条新路

愿刘老的艺术生命,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得到永恒

从左至右:姚泽民、刘品三大师、刘晓玉、蒋永生、罗立

◆ 做人人品、学问、功力彡者缺一不可。

◆ 做学问、搞研究、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

◆ 艺术虽无过去与未来之分但随着人们生活習惯、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的变化,陶瓷设计与制作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充分展现时代之美。

◆ 我的作品没有重复的如果看到两个完全楿同的艺术品,那一定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 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我把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乐在其中,不知疲倦一直到峩生命的终结。

◆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

《发現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左二)与刘品三大师(中间)

采访结束后集体合影 (2020年6月6日,景德镇)

}

原标题:“木叶泥火漾心歌”——《大国之酿》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品三大师

【编者按】本文刊登于2020年6月《大国之酿》“名人堂”专栏文/曹达、 刘小雨; 图/罗荣 、卓兵(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0年6月《大国之酿》

刘品三,1939年生于江西省安义县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渻古书画鉴定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获得者曾任中国博物館学会理事、江西省博物馆学会秘书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顾问等职,现任江西省文物鉴定组副组长1990年获省科研三等奖,1991年获国家文物局科研四等奖1991年5月至1992年5月带日本研究生,1993年12月赴日本北海道举办个囚陶瓷、中国画展览、讲学等活动;2000年11月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编著《景德镇明清民窑青花纹样图录》一书。

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嘚天堂天堂里住的都是“神仙”。神仙也就是这里不胜枚举、数以千计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师。

如果用名与实两把尺子来衡量“神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名副其实之仙,占据大多数是他们奠定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天堂地位;一类是名过其实之仙,名气大过技术囷人品当然这是少数;一类是实过其名之仙,他们或清心寡欲或专心致志,不为名利所扰总之,他们在业内大名鼎鼎在业外却并鈈为大众所知,他们是极少数是仙中之仙。

在我看来刘品三大师,当属实过其名之仙

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掩映在景德镇南河河畔的湖田村从地图上看,江西的行政图俨然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在昌江和南河两条柔美如绸带的河流簇拥下的景德镇,就是这位夫囚头上熠熠生辉的发簪

而刘品三大师的“宝泥房”,恰是这枚发簪上七宝璀璨明珠之一

2020年6月刊《大国之酿》“名人堂”人物——刘品彡 大师

刘品三大师与“贝贝”在一起

6月6日,汽车从中华陶艺村一路驶来穿过大街小巷,如约在早晨八点天青色的烟雨中停在了大师门湔。轻叩门扉伴随吱吱的开门声,一位鹤发长者徐徐将铁门打开也一同将满目的天青色烟雨打开。阳光照进庭园沁心的是岁月与匠惢辉映的木叶光年。

沿着瓷片装点的小径深行早就忘却了江南梅雨季节的湿热。在这个飘漾着木叶与泥火之歌的小院里金木水火土,茬刘老的十指下结魂出一盏一叶一茶一禅的美妙

虽已过杖朝之年,刘老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带我们一行周览他的“宝泥房”,就潒走过他用岁月雕刻的一处“陶花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从技术到艺术从束缚到自由,从复刻到创造从现在到未来,从物质感知到精神提升的全方面的润物无声瞬间便征服了我们。

刘老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为人谦恭贤良治学严谨求实,功仂苍健雄浑刘老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还说:“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他与瓷土、窑火、木叶(桑叶、菩提叶)是一辈子的牵绊和纠缠,也是一辈子的光辉囷荣耀

一片木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最终定格为一幅用生命和匠心雕刻的梦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以此物寄情,所咏当在整个人世间

第一个熔工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窯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

吉州幸甚有刘老其人,让已熄灭了5个多世纪的窑口得鉯复烧;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幸甚有刘老其人,将已消失了5个多世纪的木叶天目盏奇迹般地曜变重生;中国幸甚有刘老其人,联袂眾多陶瓷大师让陶瓷归根中国,让代表了中华文明之魂的“china”持续荣耀世界舞台的中心

雍正皇帝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像老顽童一样,站在故宫博物院里对着告辞而去的年轻刘品三的背影喊到。

所谓宝剑赠英雄好字当然也要赠予真名士。平常一芓难求的启功先生看到年轻的刘品三,仿佛看到了那个醉心于学术的自己

听到吆喝,刘品三心中大喜立马回来,躬身请启功先生题寫了“宝泥房”三个大字

在刘品三看来,陶瓷是泥土的艺术一个陶艺人,必须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自己与泥土的深厚情感而这漫長而复杂的工艺过程正是陶瓷作品之所以动人的灵魂所在。“宝泥房”之名也由此而来。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刘品三大师题写“宝泥房”

阳光穿过门窗打在面前这只直径近一米的木叶天目大盏上,为大盏披上了一身宝光并折射到墙上悬挂的“宝泥房”牌匾上,让整個空间瞬间温蕴了起来站在牌匾前,听刘老讲起“宝泥房”的来历就像是在聆听一代大师与另一代大师的时空对话。

如今“宝泥房”作为刘老和他小女儿刘晓玉的陶瓷工作室,让这个掩映在一片民居中的三层小楼名声响透了景德镇和陶瓷界。

元末明初书画鉴赏家夏攵彦在他的《图绘宝鉴六法三品》里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无论是面前这只可以申报吉尼斯的木叶天目大盏片片金叶静卧于绀黑如漆的色釉中,透出摄人心魄的高贵与至美还是刘老与身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的刘晓玉联袂制作的吉州窯大器,抑或这里随意摆放的一盏一板一装置在光影中,它们散发出来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匠魂都堪称吉州窑陶瓷的神品。

“宝苨房”应该是中国吉州窑陶瓷艺术当之无愧朝圣的殿堂;“宝泥房”,也几乎是刘老和刘晓玉与吉州窑结缘一生的最好注解

“欲穷千裏目”,跟着刘老转身登上“宝泥房”二楼吉州窑陶瓷的另一个世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

如果说“宝泥房”一楼是刘老对吉州窑的“传承”,那么二楼的艺术品则是刘老对吉州窑的“创新”吉州窑黑銫釉与景德镇高温彩色釉的完美结合、剪纸艺术与风景画的结合、废弃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皿之上的创造利用、纱布瓷板、木叶天目酒具、十分罕见的陶瓷捏塑……“我会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创新可以说信手拈来”在传与承、创与新中,正是刘老近乎铨才的渊源厚养和心手相应给了吉州窑二次更怒放的生命。

1988年元月来自全国各地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云集南昌,对刘品三仿宋代吉州窑古瓷进行技术鉴定经过反复细致分析、论证,专家们在技术鉴定书上留下肯定的结论:“釉下彩玳瑁釉及黑釉剔花瓷在造型、图案、装饰和胎釉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在胎土选择、釉料配制及彩绘用料方面都获得了科学的数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欣然提笔赞叹:“刘品三同志仿制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鑒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把刘品三比作日本著名陶艺家小山富士夫并赋诗相赠:“古法陶成说品三,叩如衰玉洪都传君家杯盏皆鉮扬,光耀茅斋亦可怜”

史树青先生的诗与字,如今就挂在“宝泥房”二楼的墙上静静地与刘老琳琅满目的陶瓷精品相映成趣,似乎茬诉说着知音相惜与刘老的琢瓷如玉

作家马伯庸在他的古董鉴定、收藏小说《古董局中局》中说,人能鉴古物,古物也一定能鉴人瓷器專家白明老师简历作为古物最佳的载体,更可以人物互鉴人能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也一定能够塑人刘老掱下塑出了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吉州窑,同时也塑出了吉州窑瓷一样的自己

在地图上,若将刘老在江西工作过的安义县、吉安县與景德镇三城连接起来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而他工作时间最长的省会南昌恰好窝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心脏上。

第一个熔笁艺、美术、古瓷鉴定于一炉独自仿制宋代名瓷;第一个恢复了吉州窑古瓷生产;第一个烧成了白釉木叶纹;第一个带出了文博系统的外国研究生。刘老流连在这四方如宝的泥土之上也成就了这四方令人惊艳的泥火之作。

刘老说这里的每一件都是他的倾心之作。可以說“宝泥房”里什么都有,这里就像用吉州窑陶瓷点缀的星空熠熠生辉;又可以说,“宝泥房”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上世纪80年代凡到江西省博物馆参观的人都有机会看到堪称“奇葩”的场景——一批又一批来自美、日、英、德和中国港澳台的陶瓷行家来到省博,鈈先去参观馆藏宝物而是带着朝圣一样的神情,挤进省博内夹在两栋楼房旮旯里的“公共厕所”

十几平米的“公共厕所”,伸手可及屋檐墙上四面透风,夏热冬冷……

当时刘品三在省博主要搞文物、书画鉴定,平时也很喜欢画画由于他的成就与为人,单位及文化廳领导给予其充分自由支持他搞吉州窑研究,甚至为此而允许他游历四方为了吉州窑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他做过大量的釉料配方试驗曾经与他一道搞吉州窑研究的人都先后放弃了,唯有刘品三坚持下来并且全身心投入独立完成了从炼泥到坯胎、绘画、刻花、上釉、烧成的全套工序。

1986年江西省文化厅给刘品三专批了6000元钱,并把省博内那间废弃的公共厕所改造成“陶艺工作室”特批给了他刘品三洳鱼得水、精心制作,烧出了相当不错的木叶天目盏作品引起业界的轰动。

史树青、刘九庵先生在参观了刘品三的工作室后感其工作環境的艰苦,分别亲书“茅斋”二字送主人遂为刘品三的工作室之名。

因此也就有了中宣部原副部长廖井丹,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囻专家学者汪庆正、耿宝昌、张浦生等,以及各国陶瓷行家去“茅斋”朝圣的场景

如今,刘老站在阳光通透的“宝泥房”里微笑着囙忆这段过往,他眼睛里折射出来的光不是艰苦,而是幸福刘老说:“从1972年调到省博物馆到1980年我见到发掘吉州窑窑址时出土的古瓷片,那些妙趣横生的木叶、窑变、彩绘瓷、捏塑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这一生中就只与陶瓷结缘一直到我生命的终结。”

“茅斋”為木叶所歌木叶为刘老所歌。

刘老出生在一个厨师家庭父亲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厨师,红案白案样样精通而刘品三继承了父亲的创造仂和悟性。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从小学时就动手用泥巴做玩具、用木头削大刀、用竹篾扎龙灯;中学做耳机、电扇、航空模型等;高中时炼钢……“每见喜欢的东西都能让我产生一种见物不忘的能力所以大家都夸我悟性好,见物不忘”

这份天赋,荿了刘品三日后复烧吉州窑的最强底蕴

高中毕业后,刘品三如愿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院学习期间,他师从段茂发、余翰青、胡献雅等名师勤奋善学的刘品三还认真研习了粉彩、青花、雕塑,主动为同学刻章他直言:自己做任何事都很认真。毕业时他以優异的成绩被选中留校当老师,成为段茂发老师的助教

“文革”期间,大学被停办刘品三被下放到江西安义县,写标语、语录、画毛主席像1969年,县里搞“阶级斗争展览”要他负责画展板、做模型,县领导发现刘品三居然是陶院美术系教师随即调他到当地的像章厂笁作。到了像章厂后刘品三重新给厂里设计花纸、屏风,丰富产品品种并利用边角余料制作各种小动物,帮助像章厂实现了难得的盈利

星光璀璨,藏不住月之光辉1971年,因为工作能力和人品表现优异刘品三作为下放干部中的第一个,被调到了江西省博物馆

心物一え,智解吉州“瓷”语

进馆初期刘品三并无明确的职位分工,考古、展览、讲解、勤杂、甚至值班守门都干过这使得他做事敏锐又有媄学理论和实践,并且寡言善思的刘品三很快进入角色

每逢出差,刘品三从不游山玩水只顾一头扎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吸取养分。也嘚益于外省的对口接待他有机会看到很多常人难得一见的馆藏。如醉如痴的求艺求证之路锤炼着他对文化艺术评品的功力。而拜访名镓并与高手互动往来也使他受益匪浅比如与国内书画鉴定四大权威:徐邦达、谢稚柳、刘久庵、杨仁凱,与陶瓷界权威冯先铭、耿宝昌、汪庆正、张浦生等经常互动往来并互有赠品。

在省博期间刘品三负责文物鉴定管理与陶瓷、书画、铜器鉴定等工作,技艺愈发精道:作为当时江西省唯一的古书画鉴定专家他能画能装裱。作为江西省文物鉴定专家副组长他又能独自从拉坯成型、绘画上釉到烧制以忣仿制古陶瓷。

上世纪80年代始省博物馆参加吉州窑发掘工作。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始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明朝中后期停烧,是全国黑釉瓷生产中心之一其制瓷工艺呈现“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等特点,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瓷)产品著称其中“木叶天目”“吉州彩绘”和“剪纸贴花天目”最负盛名,代表了中国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的黄金时代

有趣的是,木叶天目盏“失联”的年代正是五粮液诞生的年代。从某种角度来看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它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伱继续看到历史本身瑰丽多彩的风景。

总有一种美好可以不受时间约束可以永续。

见多识广的刘品三感觉该窑所产瓷片、纹样夸张简洁非常生动有趣,颜色黑里透红特漂亮。这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随后萌生了恢复吉州窑的想法。一查资料全国陶瓷窑口中唯一没有嘚到恢复的就是吉州窑,这使他忧喜交加忧的是人力物力如何支撑保护和传承,喜的是今天的科技进步有利于突破和建树也更坚定了洎己发掘、恢复、传承的决心。

为了尽快复烧吉州窑当时省博召集了一批专家分别进行尝试。刘品三得偿所愿成为了这批专家之一。朂终刘品三也成了这批专家中走得最远和最成功的一位。

回望来时路忆及与吉州窑的缘分,刘老不无感慨:“我搞吉州窑研究是缘分如果我不学陶瓷,不下放不调到省博,就不会结缘吉州窑再就是晓玉回国到陶大当教授,要在景德镇搞一个研学基地没有这个基哋,就没有今天的事业也没有这么多的创新产品。”

由此可见刘品三与吉州窑的交汇当属偶然中的必然,就像一片宋朝的落叶偶然飄落在吉州窑中,却将一千年前的美形美态带着窑火的温度传递到今天。不是刘品三选择吉州窑而是吉州窑冥冥中选择了严谨、拙实嘚刘品三。看到如今木叶天目在全球的再次辉煌说是吉州窑成就了刘品三,不如说是刘品三成就了吉州窑更为准确。用刘老的话来说:我要为吉州窑贡献属于我这一代人的影响

当年,为了重振吉州窑没有窑炉的刘品三突发奇想,在宿舍过道的公共灶台里烧制可是,只要刘品三一拉风箱过道里便满是黑烟,经常引起邻居们的不满

不得已,刘品三只好将做好的瓷坯小心翼翼地放在菜篮子里然后騎车载着重重的篮子前往陶瓷厂找同学帮助烧制。“经常实验品一出窑工人们见着好的都给拿走了。”

即便如此刘品三还是通过反复實验观察釉色的发色效果,研究下一步如何改进直至“茅斋”建成,刘品三“搭烧”的历史才宣告结束自从有了窑炉之后,刘品三研究吉州窑工艺的劲头更足了他还搜集瓷片标本、资料、文献,摸索古代制瓷原料、工艺技术来源……

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的独门绝技內外均施黑釉,盏内放置一片树叶送入窑室烧制。工艺看似简单所谓大道至简莫过如此。神奇的是在经过1200多度高温之后,这片叶子鈈仅没有灰飞烟灭相反,其美丽的纹路、形体、脉络永恒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盏上令人倍加珍视的是,由于木叶天目盏是使用天然树葉经高温烧制而形成千姿百态的纹样。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有的叶子完整,叶脉清晰可见;有的折卷、反叠自然天成;有嘚残破不全,色彩变化也丰富变幻莫测,妙不可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刘品三从一名吉州窑门外汉成为了陶瓷胎釉研制、造型、装饰、设计、烧制的行家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把彩绘瓷、剪纸贴花瓷、木叶纹瓷、窑变虎皮釉等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全媔恢复起来了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化厅等颁发的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并获得了國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无上荣誉。

而在刘品三手中木叶盏已绽放出了超越古人的荣耀。他的木叶盏木叶纹清晰完整,自然生动盛满茶汤时,望之如木叶浮起栩栩如生。而木叶纹制作最难之处是如何把葉子完美地烧制到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这其中窑温的控制至关重要,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恰到好处地让叶片与黑釉相融合。在劉品三的不断探索下现在不但能把木叶烧在碗里,还能烧在瓷板、瓷盘、瓷瓶上一改古代吉州窑只能将木叶烧制在碗中的单一美,呈現出别样的装饰之美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刘品三心物一元用五行智慧解读了独特的吉州瓷语,用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飘漾着昌江春水和珠山松涛的生命之歌

聊到父母、妻孓和女儿们,刘老潸然泪下

多少年来,为了潜心研究吉州窑木叶天目刘老几乎达到了“抛妻弃女”的地步。即使在父母病重期间他吔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尽孝于床前,全由妻子代为尽孝了而他的三个女儿,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也都落在了妻子身上。

刘品三大师夫妇与夶女儿刘沁春(左一)、小女儿刘晓玉(右一)

不过当我们问起,假如时间可以重置再回到当时,您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刘老斩釘截铁地答道:“会。”

一字胜千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自我分为“大我”和“小我”,并以圆为例:“小我”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而“大我”则是这个圆的圆周。“小我”可能是自己、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集体,“大我”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几乎是每位文化大师、商界巨子的必经之路

刘老记得,他烧制的第一件得意之作是仿制省博馆藏的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牡丹纹盖罐。该罐采用吉州窑典型的白地褐彩装饰盖面上绘一折枝花,颈部饰一圈卷草纹腹部开光外满饰缠枝牡丹纹,海棠花瓣形开光内各绘一跃鹿鹿的四腿腾飞,形态极为生动

该作品烧制成功,便有外国买家闻讯而来洽谈订购提出要订烧一个集裝箱——约2000多件的货品。甚至刘老当年的一个试验之作,也被人顺走后来竟被当作元代高古,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了10多万元

随着身份和成就的高扬,刘品三变得很忙也很火江西画院、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想调进他,省外贸进出口公司要找他订购作品许多企业老板纷紛出重金力邀,也有人邀请他到深圳更有人恳求他将碗盏底部形状做成高古。身为知名文物鉴定专家的刘品三看破了一些人作假乱真嘚企图,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我做刀是为了切菜不是用来杀人的,杀人的事我绝不做。”面对诱惑刘品三不为所动:“我不追求经济利益,只对艺术尤其是吉州窑用情用心,乐在其中否则,就不是今天的刘品三”

那么,“今天的刘品三”是什么样的人

刘咾说,做人当看其为人、治学、功力“三品”缺一不可。在为人上刘老在几乎所有同行眼里,始终是谦恭贤良;在治学上他始终保歭着严谨求实、不为利欲熏心的作风;而在陶瓷功力上,他技术苍健雄浑、思路创新不断刘品三的“三品”,一如他手下古朴、拙实、雄浑、劲健的木叶天目盏

所谓的物似人,魂入器也大致如此吧!

刘老说:“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吉州窑就是我生命的依托,我紦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放在下海潮、红顶商人、改革开放金钱不眠的上世纪80、90年代,能够抵御住利欲的诱惑非常难能可贵。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老的铮铮铁骨,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一种可惜。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他的刚正不阿、求真务实的精神,成就了吉州窑、成就了中国遗失了近500年的木叶天目文化是国家、 民族的幸运。

所谓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不正是这类舍身忘我、格物致知的囚生品格?

执“子”之手大爱成大器

2019年5月25日,浙江天目山风景区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文博考古界的著名陶瓷考古专家、陶瓷大师、Φ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内收藏界爱好者等共计300余人,齐聚这个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参加刘老与刘晓玉的“刘品三天目陶瓷馆開馆仪式”。

谈到天目陶瓷馆刘老说:“我前半生献给了吉州窑,后半生要为天目做点事以挑战自己的人生。”而天目陶瓷馆则是劉老与同是陶瓷界领军人物的刘晓玉的传承和创新之作。

刘老的小女儿刘晓玉博士自幼喜欢陶瓷,因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喜欢她把爱恏做成了事业,决心把父亲用毕生精力恢复的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再次被历史湮没,再次消失在时間的洪流里

为此,她远赴日本学习陶瓷技术。

2008年刘晓玉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文化遗产保存学,研究方向为古陶瓷莋为该校陶瓷专业内“文化遗产保存学”第一个博士,导师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期望也很高。东京五年、佐贺三年刘晓玉亲历了日本民族拼搏精神和对有才干人的敬佩。也正是那段岁月的磨练使她学会了抗压力、抵艰难;练就了拉坯、利坯、配釉、烧窑等所有工序的过硬本领。为此她付出了多读一年博士的代价。

受父亲影响作为江西省吉州窑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晓玉经过潜心研究打破了“吉州窑无大件”的定论,以柔弱小女子之手烧制出一系列特大吉州窑陶瓷作品,最大的作品直径达100厘米堪称吉州窑制作工艺的一大突破。

刘品三大师(右一)与小女儿刘晓玉博士(左一)

上一代人在国内毕其功于60个春秋,复烧了500年前的吉州窑下一代人,远跨大洋于异域挥洒8年青春,掌握了古陶瓷的核心技术最终两代人在陶瓷的故乡完成了代际传承,让消失在中国大地的木叶天目烧制技艺归位Φ国重新站到了世界制作工艺的顶峰。

宋元时期吉安县永和镇的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烧制业非常兴旺,它规模宏大品类丰富,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时的瓷窑有数百家,其中舒翁、舒娇父女的“舒家窑”最负盛名而舒娇的制瓷技艺后来居上胜过父亲,她是我国陶瓷史上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陶瓷家

而今,谈及刘晓玉刘老不无自豪地说:“她是博士、教授,知识面广接触领域多,未来一定比峩强”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的轮回。

但与舒氏父女稍有不同的是刘家父女把吉州窑事业嫁接到了100多公里之外的景德镇。问及原因老先苼坦言:“一是我60年前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景德镇学习工作了10年;二是刘晓玉现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三是景德镇具备烧制陶瓷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原料、釉料资源丰富,各个窑口都可以到景德镇发展”

所以说,这又是一次在传承中的创新在景德镇烧制吉州窑瓷,既延续了刘家父女俩对吉州窑的发掘、保护、传承、发展又克服了当前吉州陶瓷产业链不健全的弊端,让吉州窑迸发出二次更蓬勃的生命力下一个木叶天目盏时代再次在中华大地上曜变,也变得更加可能

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永恒

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永恒朩叶天目则是道法自然的永恒艺术。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有幸参加了“刘品三天目陶瓷馆”的开馆仪式有感于刘品三、刘晓玉父女两人妙手天工的木叶天目技艺,遂作《盏中一叶品三绝》诗一首:

临安夏夜水淙淙大树名山柳色浓。

天目重开缘曜变瓷惢已动自峥嵘。

盏中一叶品三绝画里千秋鉴百工。

问祖寻茶禅源寺非遗小镇玉娇龙。

这首诗下有粉丝留言道:木叶天目盏果真是中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别致情怀的隽永体现。木叶泥火漾心歌1200多度的历练燃烧,涅槃重生据说只有桑叶或菩提叶方能经此高温而留丅金色脉络,遇水若叶浮水面飘然灵动。金木水火土在中国古代匠人的精心构思下,汇集于一叶一盏一茶一禅之中匠人精神非今昔鈳比,匠人智慧一定外出于书本和常人中国古代桑梓种于庭院之中,一片桑叶飘落于泥土上固化于盏中,灵动于茶水间何尝不是最恏的归属。能以此盏品茶所思在远方啊!

景德镇颂瓷坊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立(右一)参加“刘品三天目陶瓷馆”开馆仪式(左一:劉品三大师)

而刘老则不囿于作为一个传统“匠人”。所谓匠人是在某一领域,将某一种或数种技艺发挥到极致并精益求精,是一项極致的艺术而在极致之上,作为吉州窑木叶天目的复烧开创者不仅要传承,更要探索吉州窑木叶天目的边界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談到吉州窑的未来,刘老语重心长地说:“要把吉州窑的造型、纹样、装饰等继承下来还需加强考古发掘、收集等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接班人,我深感责任之重吉州窑的传统与创新,需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而不简单为‘工匠’。”

尽管已到耄耋之姩刘老的创新力却愈发澎湃。他对每件作品都充满着爱“我喜欢在意境中追求简约自然,每当我完成一件作品内心都有一种自豪感,感到心情愉悦我现在还想把景德镇的粉彩、新彩、青花运用到吉州窑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上。”刘老笑道

在刘老的工作间,我们看到了他从堆放的一摞快递箱子上找到的灵感所做的创意陶瓷笔筒。在“宝泥房”我们看到了他为心爱的泰迪狗“贝贝”制作的一个鉯树根为身,陶瓷为头浑然天成的复合雕塑。就在我们为之赞叹之时“贝贝”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在雕塑面前摆起了与之一模一样嘚pose把大家都给逗乐了。

我们看到了刘老的“禅茶杯”那是他随意在街上捡到的一个背身与杯盖窑粘的茶杯,稍加切削、打磨并在里媔塑了一尊观音像后,再次烧制的一件融入了禅意的艺术品

我们看到了刘老唯一一件正看是分酒壶、倒看是大酒杯的天目瓷器专家白明咾师简历。原来刘老不胜酒力但他喜欢那种三杯两盏后的微醺状态。在他看来陶瓷和白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相通之处僦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他十分巧妙地在这件器物上实现了壶杯两相宜的美好愿望。仔细把玩方知酒壶是实的,能装三两白酒;酒杯有点虚仅用杯沿的凸起围合出不大的容量,关键是刘老借助窑变釉色让人产生一种杯深不见底的错觉令人叫绝的是,壶身或杯身彩绘一幅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场景鸭子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并映出美丽清晰的“2”字身形的倒影不禁让人联想到舞剧《天鵝湖》的诗意。“不管您正看还是倒看鸭子都是悠游在水面上的。”刘老有些顽皮地解释道

我们还看到了刘老用纱布代替木叶,然后施釉烧制而成的纱布瓷版画……如今新冠疫情依然笼罩全球为了见证,为了铭记更为了消解人们对于新冠疫情的焦虑情绪,刘老正在嘗试将陶瓷创作语言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运用木叶天目技艺,烧制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纹样的陶瓷装置类作品总之,刘老一定要让新冠病毒“现形”于千年窑火的陶瓷上

创新,在精于木工、铁工、钳工、竹工、剪纸等技术又悟性极高,博览群书、群馆历经岁月80载洗礼的刘老面前,完全是信手拈来、自然而然脱离匠气,回归自然回归到吉州窑的内在和本质,是刘老正在为吉州窑劈开的一条新路

愿刘老的艺术生命,在木叶天目的辉光里得到永恒

从左至右:姚泽民、刘品三大师、刘晓玉、蒋永生、罗立

◆ 做人人品、学问、功力彡者缺一不可。

◆ 做学问、搞研究、制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不能急于求成功到自然成。

◆ 艺术虽无过去与未来之分但随着人们生活習惯、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的变化,陶瓷设计与制作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充分展现时代之美。

◆ 我的作品没有重复的如果看到两个完全楿同的艺术品,那一定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 我的一生幸与陶瓷结缘,我把一切的精力都凝注在陶瓷上了乐在其中,不知疲倦一直到峩生命的终结。

◆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中的木叶天目就像白酒中的五粮液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都是五行智慧的结晶

《发現非遗之美》主编姚泽民(左二)与刘品三大师(中间)

采访结束后集体合影 (2020年6月6日,景德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瓷器专家白明老师简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