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辉演少林和尚电影的什么电影穿中山装

(晚年张彻与众弟子合影。李修贤 午马 陈观泰 张彻 姜大卫 吴宇森 狄龙)

[原创作者市隐侠兽,修改版首发于时光网,原版刊于《电影画刊》2003年第7期]

—— 张彻武侠电影四十年回顾

(2003)今年 7 月,是武侠电影一代宗师张彻一周年忌日。 1989 年,张彻从影四十年纪念时,门人弟子为其筹拍纪念作《义胆群英》,幕后担任制片人的张彻挥毫写了几行大字,就是片头董志华持红旗漫舞之后的草书:“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诗篇《侠客行》,义重生死轻!”张彻最早编导的武侠电影《虎侠歼仇》至今也近 40 年了,纵观他一生开风气的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事无分古今,人无分中外,全部内容都是这四行诗句的诠释:杀人,为了情义。他的武侠片不是最精致的,却是最有力的,那些笑傲血海的人物,足以和李白、金庸作品一道,让后人千载之下读去,犹然虎虎生威。

张彻 (.23) 是浙江青田人,原名张易扬,和金庸是同乡,比金庸大了一岁。张彻平生经历与金庸有极端相似之处,比如:生在浙江,早早离乡求学,张彻在上海长大念书,金庸因日本入侵而辗转浙西各地就读;两人又一前一后来到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张彻以 17 岁的年龄指挥过磅礴抗日热情的万人大合唱,金庸则进了中央政治大学,为将来做外交官铺路。当此际,家国破碎、山河沸腾,一场民族的抵抗战争使张彻、金庸少年时就尝到了颠沛流离、骨肉失散的痛苦,“江湖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外敌的侵逼使每一个热血青年分外向往岳飞、辛弃疾、袁崇焕一类英雄人物,统治当局鱼肉人民的现实,也必定使张彻深有所动,《水浒传》和武侠小说中劫富济贫、揭竿造反的侠士、好汉,难免会常常跃入脑中。不可小视这段少年时代,对张彻人格与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电影中用暴力伸张正义的方式,对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男性人格美的大力讴歌,秉承着少年经历所激成的愤世哲学和中国武侠文化反贪官恶霸的传统。

张彻的音乐素养也是重庆时期打下的根底。年纪轻轻他已经开始学作曲,写过词、谱过曲,都是激励抗战斗志的爱国歌曲。他还参加了洪深主持的剧团学习表演,之后就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队从事戏剧工作。抗战胜利后,张彻回到上海,于1947 年进入柳中亮、柳中浩兄弟的国泰、大同影业公司,就像几年后金庸在香港长城公司那样,干起了编剧,拍成电影的有《荒园艳迹》、《假面女郎》等,在洪深剧团的学习对他应有所帮助。这个时候,和金庸早年“从政”的经历也有些相似,他不知怎么得到国民党文化界掌权人物张道藩的赏识,在蒋家王朝行将就木之际,先是进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后被委为“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显然这时候他政治上站得靠右。上海时期,他与京剧界的名伶过从甚密,本来他听惯上海的昆曲,对北派的京剧是看不上的,结识了京剧麒派代表周信芳之后,整个“京剧观”顿有改观,不但爱哼上两句,还能把自己的戏剧经验和见地现搬现演,活用到京剧中。到他拍电影时,就喜欢把京剧融入武侠片创作,让人物在戏中戏、真真假假之间虚实对衬,创造出能为同道所意会的悲壮。

1949 5 月,张彻与一批上海影人携带器材东渡,到台湾取景拍戏,不想,蒋氏政权败退来台,张彻等人这一来便回不去。他们拍的电影名叫《阿里山风云》,取材于 19 世纪感化高山族杀汉陋俗的义人吴凤的事迹,张彻编剧,挂名导演张英,实际执掌拍摄权的是张彻,演员有吴惊鸿、李影、蓝天虹等人。因难回上海,影片便在台湾公映,算作台湾产第一部国语剧情片,也是事实上张彻身兼编导的处女作。这部片子作为第一部“台湾片”有其历史意义,影片本身朴素、自然,也有一定的感染力,可惜保存至今的只有两本拷贝约 20 分钟,张彻作曲、邓禹平填词的《高山青》电影原曲竟也因此不传,不过这首歌在众人口上流传至今, 80 年代海峡两岸的人都唱:“高山高,绿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张彻刚到台湾便掌握了高山族山歌风韵,其音乐敏感性可谓不俗。

在台湾期间,张彻经人引荐认识了蒋经国,可能两人都是浙江人,蒋经国又是做过青年和政教工作的,跟文化人张彻居然一见如故。对张彻影响更大的是一位红颜知已——香港影星李湄,在她的引路下, 1957 年,张彻离开台湾到香港发展。初到香港,张彻无亲无靠,虽得红颜之力导演了一部低成本黑白片《野火》,奈何卖座和影评并不见佳,更要命的是他和李湄因此与绯闻缠在一起。《野火》是张彻从影十年担任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影片的挫折和生活的困扰,让他痛彻思定,决心过一段卧薪尝胆的日子。从此,他以“何观”为笔名,观影,写影评,在《新生晚报》开设专栏“何观影话”,对中外影片特别是香港本地产影片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和鞭辟入理的分析。

此时此刻,香港影坛坐拥影城的首席巨子邵逸夫恰恰喜欢品茶读影评,不是为了消遣而是要了解评论界对邵氏影片的意见。《新生晚报》上何观的影评文章引起邵逸夫的注意,他觉得这个何观,文笔老辣,见解独到,而且直指邵氏出品专捧女星,阴盛阳衰,缺乏阳刚之气,胸中大有丘壑。邵逸夫一时起了求贤之心,便找宣传部经理邹文怀,让他注意这个何观。而邹文怀和张彻正是熟人,随即把张彻带来邵逸夫面前。接谈之下,张彻一根雪茄在手,指名道姓地贬斥郑昌和执导的、印了 1000 个拷贝的邵氏第一部武侠片《天下第一拳》实在不怎么样,自己有志革新武侠片的表示更大大激起了邵逸夫的兴趣。见面后,邵逸夫让邹文怀去招贤,不料张彻却婉拒,原来他已被香港国泰公司前身“电懋”招揽,签下 12 个月编剧合同。在电懋公司的一年间,张彻先后为尤敏、叶枫、李湄等女星主演的《桃花泪》、《黑蝴蝶》、《桃李争春》等片编写剧本,其中最成功的是 1961 年拍摄的《无语问苍天》。这些剧情片无论悲喜、惊险,多以梨园、娱乐圈、社交界为舞台,借女性的艰辛和沧桑表达出阅透人世的文人的自叹。对邵逸夫和邹文怀的知遇,张彻怀有死士相报的感激,在电懋就像徐庶在曹营,无时不忘到合意的环境施展电影创新的抱负。

1963 年,张彻离开电懋,与邵氏签约,正式踏入这个雄踞香港的电影王国。初进邵氏,张彻仍然是做编剧,一步步往导演位置上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彻写的剧本《一毫钱》,由兼任制片主任的邹文怀亲自交给已成名的李翰祥,李大导冷冷地翻了一翻,便摞下不肯接拍。此后,张、李两大导演势成水火。 1964 年,张彻为邵氏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黄梅调《蝴蝶杯》拍成后,邵逸夫试看了一遍就说烧掉,指令袁秋枫与张彻合导重拍。这不啻是一个重大侮辱,张彻受此刺激,不能不发愤图强,潜心钻研电影表现技法,酝酿着洗心革面一雪前耻。

年前后,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推出了《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两部武侠片,开启了新派武侠电影的浪潮,后者上映持续热烈,成为香港开埠以来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电影。此时,邵氏的两位新晋导演级人物胡金铨、张彻不约而同地研究起动作电影,他们发现以西部片为主的美国动作电影镜头数都在 1000 个以上,节奏短促、明快,而香港出产的电影通常只有 300 多个镜头,节奏缓慢、拖沓,大大抑制了观众的欣赏快感;他们又以日本武士电影为参考,从 30 年代的国产武侠片寻找源流,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自己的武侠片设想逐渐成型,只待实践。

年,张彻第一部武侠片《虎侠歼仇》公映,王羽、罗烈、郑雷主演。徐克的《蝶变》开场旁白讲道:“话说武林新纪元年……”,这一个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林新纪元年”,就是张彻《虎侠歼仇》公映的这一年。这是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片,是张彻一部实验性的作品,虽然票房并不成功,却带来两个贡献:一是彻底摒弃《火烧红莲寺》以来至《如来神掌》系列传统武侠片的虚假做法和公式化套路,循着人物的性格际遇结构情节走向,赋予古代故事以背景考证和生活气氛,在武打上引入真实的格斗动作,让拳脚来有踪去有理,再也不许飞来飞去的神怪出现;二是把艺训班里的新人王羽提拔成主角,为一代巨星的走红奠下了根基。此后,张彻又编剧并帮助其他导演拍摄了《江湖奇侠》、《鸳鸯剑侠》,均由王羽主演,虽然新派武侠片的技巧未臻圆熟,但与长城的《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一起为影坛注入了新风。至 1966 年胡金铨推出《大醉侠》, 1967 年张彻推出《独臂刀》,后者创下邵氏第一个百万卖座纪录,令张彻晋身邵氏台柱导演之列,新派武侠片迎来第一个高潮。

新派武侠片的崛起与新派武侠小说的流行既理出一脉,又大有关联。新派武侠小说以描写普通题材小说的思想和技法描写特定对象,让普通的男女在特定空间按现实中人的正常思维说话、行事,使江湖世界获得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新派武侠电影也不过是还武侠人物以活人的本来面目而已。张彻等新武侠片导演都是金庸、梁羽生新武侠小说的读者,多年后金庸、古龙小说成为张彻、楚原武侠片的素材库;张彻与金庸同为文人之乡流落出来的文人,在香港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张彻最早的代表作《独臂刀》改编自倪匡的新武侠小说,他俩不仅是好友,张彻前期影片的剧本且多出倪匡之手,倪匡一幅自我标榜的对联就是:“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除了美国动作片外,日本武士片对新派武侠片影响最为直接、显著,伊藤大辅、黑泽明等几代大师在平民写实片的基础上革新了旧的程式化武士片,他们影片中浓郁的生活气息、逼真的搏杀动作,启发了张彻等香港影人将武侠片从凭空架设的仙魔之界拉回现实的土壤。

张彻结交的是文化界名人,其武侠片也令他登上文化界的巅峰。自《独臂刀》成功,为他开创了风顺手顺的拍片环境,上有邵老板点头称许,中有邹文怀撑腰支持,下面更有一班武师和几代打星为他鼎力撑起大局。 1967 年到 1973 年,张彻在邵氏的走红时期,武侠片、动作片一部接一部,武师、主角换了一批又一批,逐渐形成一支核心骨干固定、补充人手不断的创作班底“张家班”。其麾下副导演和联合导演先后有:午马、吴宇森、徐增宏、桂治洪、孙仲、鲍学礼,武术指导有:唐佳、刘家良、袁和平、袁祥仁,音乐原创有:黄沾、陈勋奇,这些人走出张家班后都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坚。最为人激赏的是张彻巨眼识人,其发掘提拔的几代男主角,在他的点拨下鲤鱼跃龙门,完成无名小卒到超级偶像的蜕变,皆成为 年代香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男性演员。他培养的男主角演员被视为他的义子,共有五代:第一代,王羽;第二代,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王钟;第三代:傅声、戚冠军;第四代:郭追(郭振锋)、鹿峰、江生、罗莽、孙建;第五代:程天刚、龙天翔、钱小豪。这其中影响最大、堪称万众偶像的是王羽、姜大卫、傅声,而这三个人和张彻电影所有的男性主角一样,既非白面小生,也不温文尔雅,或狂叛、或傲慢、或暴烈、或顽劣谐谑。张彻从他们身上发掘出来的气质与影片人物融合一体,互为印证,演绎了任情血性、棱角逼人的男性之美,完全不同于言情小生们的风流款款,一扫香港影坛阴盛阳衰、男性人物无法深入人心的局面,替香港电影贡献出最具阳刚气的男演员。

1990 年在内地上映轰动一时的《龙蛇争霸》,李修贤、姜大卫主演,午马、吴宇森执导,客串明星无数,这就是张彻从影四十周年纪念作《义胆群英》。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修贤等几代义子,与午马、黄沾等幕后主力同场露面,映射出“张家军”往昔之盛。

《独臂刀》票房大收后,张彻携义子王羽、姜大卫等连续推出的各式武侠片每发必中,成为邵氏出品的卖座保证,在公司内张彻的权势居邵逸夫和邹文怀等三数人之下、千百人之上,位列导演班首席,气焰已压倒众多成名在先的老牌导演。 此前,邵氏挂头牌的导演李翰祥于 1964 年“叛离”,赴台湾创办国联影业公司,张彻用连串佳绩一雪前耻,无形中也取代李翰祥成为邵氏的顶梁柱。到 1973 年离开邵氏自办公司前,张彻在电影拍摄上的影响力到了只手遮天、呼风唤雨的地步。有人这么形容张彻在摄制现场的权威:

影棚里大部分灯光已熄,零零散散的演职员、龙虎武师或坐或躺,懒洋洋地休息。陡然间灯光大亮,映得影棚内如同白雪,所有在场人员如接到军令一般,纷纷拔地而起,各就各位,而行动之间鸦雀无声。举目望去,只见张彻挺胸凸肚,腋下夹个公文包,正大步流星地向影棚走来。

从外表看,张彻其人确实夸张,时常穿着各色鲜艳的花格衬衫、名贵时装,嘴里叼一枝大雪茄,一头分头打着卷,一双眼睛顾盼左右旁若无人,很是睥睨自雄。自从他的事业风顺,他的脾气似乎也见涨,手下工作人员稍不如意,便大声骂人;后来他还常迟到片场,滥用武师,只要开戏谁的片组也没有他的人多、开销大。自然有许多人对他看不惯,认为他拍戏粗制滥造还乱摆架子,可是影城上下上至邵逸夫下至每名工作人员,大牌明星、龙虎武师,偏偏就买他的帐,个个服服贴贴。这并非只是邵老板肚量大,真正的原因有三:张彻和他影片创造的武侠人物一样,有侠客、名士的怪癖却独具人格魅力;其次,他很讲义气,对演职员要求高照顾也多,如他多用武师不知照顾了多少低收入者的衣食,在旧式制片厂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义气比实力更容易转化为个人威信。所以,片场许多纠纷要靠他出面才能解决,有管灯光照明的电工要罢工,张彻主动在劳资双方间斡旋,结果化险为夷。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彻有真本事,把武侠电影玩得很转!

张彻一生导演近百部影片,除了前三部,全为武侠、动作片。从 1964 年到 1993 年,拍武侠、动作片的三十年,是张彻不断创新的三十年,大胆创新、导开风气、引领潮流,是张彻武侠电影创作的第一生命。这三十年,张彻在邵氏十年,自组公司利用邵氏资金、借助邵氏发行十年,回大陆启用内地新人和资源拍片十年。前二十年开创了武侠片的多种样式,奠定了延续至今的香港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的基本格局。

张彻引导的第一次武侠片浪潮,与张鑫炎、胡金铨等人共同革新了传统武侠片,形成“新派武侠片”,其显著特征是:剧情、人物的合理化、生活化,动作的真实化。稍后,《独臂刀》、《大刺客》、《金燕子》等成功之作确立了张彻武侠片的基调,以武打场面血腥惨烈、人物死亡结局为独家标记,逐步建构起崇尚阳刚之气和悲剧性的暴力美学。

第二次浪潮,相对于古装的武侠片,开创了时装动作片。以 1970 年民国背景的《报仇》为标志,武侠片所表现的武技和武器,由刀剑、内功进一步外延到现代式拳脚搏击和枪械。时装动作片在张彻创作中又渐成两个分枝:由《死角》、《拳击》演进到当时当代背景、以自由搏击为主要武打动作的现代动作片,由《马永贞》、《恶客》到《上海滩十三太保》、《大上海 1937 》一脉相承的黑帮片。时装动作在李小龙、成龙的影片中得到发扬光大,黑帮片被桂治洪导演、陈观泰主演的《成记茶楼》、《大哥成》继承,至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迈进黄金时代。

年代中期张彻在台湾自组山头后,以傅声为第一主角拍摄《方世玉与洪熙官》、《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少林寺》等南派武术展示的功夫片,其最可注意的一为展示了真实的武术招式,武打设计全从南方各派武术的真实套路着手,以拳脚格斗为主而去掉了刀剑武侠片的虚饰浮夸;二为创造了全新的少年男主人公,造型、个性和武打都带有赤子之心的谐谑趣味,机灵活泼并富广东地方的乡土味。这种脚踏实地的功夫片在武打的应用和人物的塑造上都让影坛感到了清新之气,其影响深远,后来发展亦呈两分之势:一派为刘家良自立门户,拍《少林三十六房》完全演示南少林武功和少林子弟的成长,捧红刘家辉,袁和平亦走相同路线;一派为成龙、洪金宝,《蛇形刁手》、《醉拳》、《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以顽皮小子形象开创了完全乡土化的谐趣功夫片。

第四次浪潮,戏说历史和神魔经典,肆意改编《哪吒》、《红孩儿》、《马可·波罗》,到 80 年代更推出武术与神魔鬼怪、妖法邪术一起上的《地狱》、《五遁忍术》、《神通术与小霸王》,此道虽然应和者寡,在同期黄泰来的《新如来神掌》、华山导演、张国荣、翁晶静主演的《神雕侠侣》,及久后的《倩女幽魂》、《六指琴魔》还能约略看得出流风所及。张彻自己乐此不疲,到 90 年代还在大陆以粗糙的《江湖奇兵》、《神通》、《西行平妖》等结束了电影生涯。

在体裁上创新,势必要在技术上进行若干变革以适应新体裁。张彻在电影制作的一般技术和武侠片的特殊技术上变革之大胆、出招之准,证明他对电影确实进行了潜心研究,也确具先知先觉的超前之识。比如他曾和邵逸夫讨论电影音响技术,在邵氏乃至香港影界他第一个破除后期音响合成习惯,在拍片现场极力排除杂音,进行同期录音。只是狄龙、姜大卫等演员都是广东人,说台词用国语就像让他们裹小脚走路,张彻一面找人为他们配音,一面要求演员在一旁观看,人家国语是怎么说的。后来狄龙等国语都说得一口流利,姜大卫中年还在台湾演电视剧《刺马》。对武侠片而言,张彻最大的贡献恐怕是彻底地引入实战格斗技巧和真实的武术招式,《拳击》一片姜大卫、狄龙等中国主演都用了真正的散打功夫,对手则在香港电影中首次使用了泰拳;《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子弟》等功夫片以弘扬真功夫为主张,少林拳、洪拳、咏春拳,均由武术指导刘家良联合武术名家和一线武师参照各派的功夫精心设计动作,张彻当时用了“纯粹”来形容这一阶段功夫片的创作追求。

人们用“阳刚”一词来形容张彻的武侠片,阳刚印象并不源于他影片中武打功夫的刚猛,而首先源于那种强悍豪迈的大印象。张彻的电影给人的大印象非常好,往往在低徊的音乐、深沉的慢镜中徐徐开场,人物一个亮相,一股凄厉的肃杀之气便扑面而来。随着影片全轴画卷的连续展开,人们会发现张彻的电影语言,首要特征便是简洁。张彻打的是一套太祖长拳,走势大开大阖,刚劲有力,绝无花巧,却是直奔主题,很快便能抓住人心。他的影片节奏快、篇幅短,很少超过 100 分钟,就讲述一个首尾相贯的故事,主线清楚,矛盾集中,很少发展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看张彻的电影很简单,一目了然,能不能被感动就看各人的体会了。

张彻的简洁表现在技术特别是美工上,几乎到了简陋的地步。人们常常指摘其电影的画面太空,一整条街,除了主角,就三两个人影在晃;古代的兵不管哪个朝代,随便把电影城仓库的制式盔甲往身上一罩,今天演完明朝明天演战国。如果说早期不讲究细节的考证是邵氏片场作业的通病,到了晚年在大陆所拍影片,就只能说是有意率性为之了。像《过江》民国四川的戏曲武生穿着 80 年代的白色健美衣裤和运动鞋,《西安杀戮》两位男主角醉酒后随手倒水的暖壶显然是任何一个80 年代内地旅馆的客房用品,《西行平妖》孙悟空只在脸上象征性地粘了几撮黄毛。张彻这样偷工减料,他的影片照样能吸引人、打动人,因为他在大节与小节之间掌握得好,他是一个聪明的懒人,懂得何处可以、何处不可以偷懒。

服装道具布景之类属于小节,张彻历来不屑重视;他的男主角白衣造型很突出,极一时之盛,这一细节却是为了传达他所注重的大节:什么是血性男儿,什么是赤胆好汉,什么是侠义英雄。“壮士衣冠白胜雪,一轮肝胆映明月。”白色,象征着侠士渥冰澡雪的洁操;白色,意味着烈士迎接死亡的礼服。白衣溅血,一如雪上桃花,在视觉上构成强烈的刺激。杀人,为了情义。张彻的武侠人物,第一位的生存目的在于快意恩仇,其次才是伸张正义。张彻骨子里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强人,他与黑泽明一样欣赏强悍的人格和意志,能否痛快地、自由地抒发和完成个人意志,是他心目中强者的标准。张彻熟读史书,饱历沧桑,深明古往今来红颜易妒、英才被嫉,忠直之士常负屈含冤的历史经验,当然也明白西方悲剧英雄人格要靠奉献与殉难完成的道理,因而,他的影片中,男主角由结仇始,以报仇终;由杀人始,以被杀终,以死亡来完成一个英雄侠士、男子汉的形象。对张彻影片而言,死亡不是英雄生命的终结,恰恰是英雄魅力的完美实现,是英雄由凡入圣的升华典礼。每一位英雄的死,都既是自我的完成,又是对黑暗社会、邪恶势力的抗议,替无数壮志难酬的血性人士发出绝望的呐喊,所以死得光彩万丈,壮烈非常。英雄的死既是张彻影片的结局,又是高潮,极尽渲染之能事,不但要断气前力杀数百人,还要站着咽气;不但肚子上要插一把刀,还让肠子也流出来。

张彻所极力渲染的男性英雄人物,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宁为站着死,勿为跪着生。千军之营,一骑突入;千夫万敌,一力扫之;千刀万箭,一身受之。为了一段不解的情义之结,为了一念之善的正义信念,舍身赴义,慷慨就死,或身中数十枪,或胸插数十箭,或斩首,或车裂,于正义伸张之后,整顿乾坤事了,含笑走上断头台,深得太史公《刺客列传》以来中国侠义文化传统之精义,诚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尽管张彻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所讴歌的英雄也不追求救国救民的抱负,纯为了一己之好恶,逞一时之快,只求活个痛快、杀个痛快,显得偏激而狂烈;但张彻能用他长枪大戟的笔法,勾画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为大家吐出仁人义士那一口千古不平气,大振了香港电影的萎靡之风,也让银幕之下的我们举剑击节,大呼一声“痛快”。用辛弃疾的词结束此篇:“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主演:王羽、罗烈、郑雷、秦萍、杜娟、范丽

继《虎侠歼仇》之后,张彻再次起用邵氏艺员训练班里的富家子弟王羽,以白衣的造型推出了彩色武侠片《边城三侠》,人物原型和故事框架与五社英雄在香港卖座的《三匹之侍》如出一辙,时代背景则放在满清入侵的明朝末叶。所谓边城,指的是明末与满清政权对峙的河北边关地区,丰润县被一个祸害百姓的魏知县统治,富有正义感的高庄主将知县女儿绑架,胁迫知县免收村民钱粮。与清兵作战阵亡的边关元帅卢象升之侄卢方(王羽)突围路经本庄,与青年武士燕子清、黄粱,协助高庄主对抗魏知县派来的官兵。最后在抗清名将袁崇焕的责查下,魏知县被问罪处死。片中三名少年英侠分别由刚刚登上影坛的新人主演,王羽和罗烈不用说,郑雷便是电视剧《陈真》中的佐藤霸川,为香港武侠、动作片增添了一支生力军,表现出了初生之犊的锐气。三少年力敌数十百名官名浴血的厮杀,虽然没有人肚破肠穿,却也初步奠定了张彻影片群殴场面的格局;片中还有三名女性,各具强烈个性,与三名男主角各发展一段感情,高庄主的女儿最为出众,被知县捕获后,慨然触刀自尽,很有些此后张彻作品中男性烈士的风骨。

主演:王羽、焦姣、潘迎紫、田丰、谷峰

《独臂刀》为张彻前期的代表作,在武侠电影史上享有至高的地位,吴宇森、徐克等人就是受这部电影的哺育构建了自己的江湖世界。此片是一个忠直之士被冤,在放逐中自我修行终至成功,扬眉吐气,却又傲然不屑停留旧有世界的、杨过式的故事。主人公刚直与孤傲,呈现出张彻电影大力颂扬的男性正面人物的典型人格特征,方刚断臂被逐、苦修到洗雪前耻,乃至得到红颜知己相助的遭遇,有着极富联想启发性的张彻自身的投影,最后他显示出不仅在武功上也在人格上远远高出陷害他的人,这自然而然地寄托了张彻的一些理想。影片人物、故事都十分成功,在技术上既有壮士断臂这样直观血腥而又考验男性意志的场面,又运用了实战感强的武打动作,在灵活的手提摄影机和简练的剪辑操作下,造成了粗犷逼真的效果。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就表明张彻最擅长的是造势,所有技术性的东西完全服务于人物所处的情境,在整体上营造一种含冤悲壮的氛围,压倒了夺目的动作场面,也掩盖了种种简陋,很能撼动人心。

主演:王羽、焦姣、李香君、赵心妍、郑雷、金童

《大刺客》根据战国初年著名刺客、名列《史记》的聂政故事改编。韩国大臣严仲子与权势倾天的相国侠累有隙,惧祸逃走,慕名找到齐国人聂政,奉上黄金百镒供他赡养老母,请他报仇。聂政以老母在堂,不肯出手,并辞金不受。母死后,聂政除下孝服,孤身来到韩国,怀刃独闯相府,与披坚执锐的卫士数百人展开血战,终将侠累毙于刀下。战斗中聂政被砍得肚破肠涌,他掬肠入肚,扎腰再战,上演了张彻电影第一场盘肠大战。了却心愿后,聂政被擒,长笑中就死刑台上。

《史记·刺客列传》记此后还有一段故事,即已嫁人的聂政之姐聂荣得知无名刺客被韩国暴尸于市,兼程千里赶来,伏尸痛哭而死。聂政为严仲子抛却生命的理由是:我市井屠狗,他王侯公卿,不远千里捧百金而来,我必须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便出于聂姐哭弟之口。而聂政所以如书中所记毁容自杀,为的是不连累尚在人世的姐姐;其姐竟然深明弟弟这番苦心,千里赶来为义而死,皆可谓以身许知己的义士,严仲子也以知人能得义士。张彻对这段流传千古的“死知己”典故十分心折和向往,不惜浓墨重彩的排演,王羽就义时白衣和红绫的搭配最为动人,无论造型、色彩,都让人热血沸腾。但因疏于考据,全片呈现急就章的草率,影响了它成为一部持久的经典。

主演:王羽、郑佩佩、罗烈、赵心妍

王羽饰演的白衣侠银鹏和罗烈扮演的黑衣醉侠韩滔都对隐退江湖的女侠“金燕子”张熙谋心存爱意,两大侠时常为此决斗却难分胜负,名妓媚娘也钟情银鹏。为除恶霸,“金燕子”与韩滔重踏江湖;为救被俘的“金燕子”,银鹏直闯金龙会,杀其总舵主,遭会众围攻,韩滔却不施援手。银鹏被金鞭贯腹,又中四刀,奋起最后一口气独力尽歼数十顽敌,获胜而亡。“金燕子”与媚娘结庐墓侧,为银鹏终身守节,黑侠韩滔愧悔之余,独走天涯。

《金燕子》是胡金铨《大醉侠》创造的深受喜爱的女性人物“金燕子”的续篇,仍由郑佩佩主演成年后的“金燕子”,但其实质功绩却是与《独臂刀》、《大刺客》一脉相续,造就了一代武侠巨星王羽,他那白衣潇洒的形象,目中无人、冷傲而又暴烈的“蛮性”男儿气概,深深地留在了观众心目中,也凭着这段创作把足印深深地留在了香港电影的史册上。

主演:狄龙、李菁、于倩、陈鸿烈

《死角》是张彻最早的时装动作片,也是狄龙初露头角的处女作。初上大银幕的狄龙饰演初出茅庐的青年张纯,被社会逐渐逼入了用暴力解决心结的死角。求职中屡因不安现状被老板辞退,偶然结识了一个美丽纯洁的富家小姐,与她倾心相爱,但遭到小姐家庭反对,她的哥哥更找来一伙暴徒把他打伤。张纯拿了一枝捡来的手枪,冲到小姐家里,开枪打死了她的哥哥,他自己也被赶到的警察乱枪射杀。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主人公的暴力是出于玩世不恭,张纯的自取毁灭动力则是愤世嫉俗。年轻人向社会秩序的冲撞以死亡告终,张彻的创作思想中有对势利和世故的愤懑,也有对青年的同情,他的主人公英勇地反抗、壮烈地死就是完成了价值,对现实中的青年没有任何示范或警告的意味。年轻的狄龙赤裸上身,满腹鲜血摔倒在汽车顶篷上,死不瞑目的情景为张彻血腥的暴力美学又作了一次注脚。

主演:姜大卫、狄龙、李菁、井淼

《保镖》中的姜大卫是他最早的银幕形象之一,此片时空背景有意淡化,人物穿明装,像大部分纯粹的古装武侠片一样,故事发生在一个与真实生活没有多少关联的江湖世界。一支镖队在路上走,狄龙、李菁是保镖的,姜大卫是路过的,所演骆逸本为江湖游荡儿却被指为劫镖盗贼,后来为了爱慕的美人李菁一句请求,真的与情敌狄龙决斗。不像金庸小说的武侠人物,张彻的武侠主人公基本没什么民族大义的包袱,即使在国仇家恨面前,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也不是第一位的,他们向敌人奋戈直击,直接的动因往往是为了报私仇、死知己。张彻曾手录李白的《侠客行》,同时认为金庸的同名小说与原诗精神没有联系,他自己倒是很欣赏侯嬴、朱亥重诺轻生、以身许知己的江湖侠客本色,因此他影片的侠,通常是这种“快意恩仇、死士相报”的模式,接近《侠客行》原诗和上古侠客的精神。张彻发现了艺训班中姜大卫的独特气质,让他以毛头小子不通世故的面目挑战江湖规矩,姜大卫从此固定并发展了他在武侠片中的特质:叛逆。影片将最精彩的打斗放在最后一场戏,古塔大战,姜大卫盘肠演出,血腥味浓而精彩纷呈。

主演:姜大卫、狄龙、汪萍、杨志卿、谷峰

《报仇》为张彻毕生代表之一,这是他首部民国背景的戏。那是一个逼近现实没有人权法制、奸雄并起的社会,故事至今看来虽老套,当时却属于张彻首创,突出的一点是坏人特别多,官匪商、文人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布局类似武松报仇,兄亡,弟调查,一一找出凶手,逐个报仇,姜大卫报仇的次序是由表及里,从执行者到幕后黑手。本片最显著的特色是京剧舞台程式的搬用,在京剧色彩艳丽的舞台上,借《界牌关》罗通盘肠大战一场戏,以戏中有戏的形式交代暗害狄龙的阴谋,在剧烈的鼓点中,阴谋者假戏起做,用真枪头插入狄龙腹中,狄龙中计强忍痛苦连连翻滚,继续以京剧的程式化舞蹈结束这场戏。张彻运用慢镜头、窥视角度、京剧配乐多种手段完成这段视觉与听觉的场面调度,就戏里戏外时空交错、演员与角色命运一体、互为印证的效果来说,京剧表演介入电影,张彻虽然不是第一人,但运用之妙首先就要数他了。姜大卫最后杀入敌穴,一身白色中山装,力杀数十敌后,血透白衣站在楼梯上被乱枪射死,极其凄美地树立了一个永恒的个人英雄主义烈士形象,白色也就成为永恒的烈士迎接牺牲的礼服色。

主演:姜大卫、狄龙、金汉、李菁、谷峰

十三太保既源于民间传说,也是一段史实。唐末,沙陀人李克用父子搜集各族流亡骑士、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武装集团,在五代开始后,与统治中原的朱温集团多年争夺天下。李克用先后收了十个义子,都赐姓李,连同他的亲生儿子,合称“十三太保”。义子中李存孝最为英勇,自《残唐五代史演义》以来民间一直有李存孝打虎的传说,把他形容成赵云、武松那样万人敌的英雄。李克用和他的势力都不是好人,但李存孝那样的勇将除了上阵打仗不闻其他过恶,保持着武人忠直诚朴的品格,而李克用对战功卓著的存孝却并不重用,他的部队因受了不平等待遇常常挨饿。其他太保对存孝心存妒忌,不断向李克用告状诬陷,逼得李存孝只有真反。李克用把他抓住判处车裂,其实希望大伙替他讨个情,并不真舍得杀他;谁想各位太保人存妒心,谁也不肯求情,结果李存孝真的被五马分尸。张彻的影片用一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演绎了这段历史和传说,在一个形近边陲的古城中让十三太保穿上猎户装,把人物和他们的矛盾予以江湖化。片中狄龙继续赤膊上阵,以一敌众,在太平桥上杀出重围;姜大卫主演的李存孝最后五马分尸,用慢镜大加渲染,鲜血淋漓之余使人心生凄绝的悲凉之感。

主演:姜大卫、狄龙、李菁、谷峰

王羽演白衣侠客成名后,反出邵氏,张彻大力培养姜大卫,果成一代新星。而邵氏因王羽筹拍多部“独臂刀”、“独臂拳”系列,跟他打了一场版权官司,《新独臂刀》既是捧新星又是与王羽争夺市场、标明自己品牌的应景作品。姜大卫饰演的雷力外号“鸳鸯双刀”被迫自断右臂,与狄龙扮演的封俊杰合力搭救铁匠的女儿巴蕉,获巴蕉赠送家传宝刀。封俊杰应雷力仇人的挑战比武,战败身亡。雷力以单手三刀击败强敌,为友报仇,并获得巴蕉的一片少女情怀。本片在影像上偶有过人之处,比如姜大卫单臂与李菁共撑一把伞,雨中的场面就极具诗情画意。压轴戏姜大卫与反派高手谷峰决斗,山寨古堡间的桥上已伏尸遍地,两人的对决颇具悬念。本片部分地重复了《独臂刀》,结局表明,张彻电影中男主角如果伤得够重了,又是学艺、雪耻这样的公式化故事框架,那么最后主人公就可以不用死了。

主演:陈观泰、姜大卫、狄龙

陈观泰曾获得全港自由搏击比赛冠军,被张彻用为主角,主演上海滩复仇记《马永贞》,他的一拳一脚都是真功夫,武功只怕是李小龙之前香港影星里最高的。民国年间,山东青年马永贞独自来到上海,见到了这里的黑帮争霸,落魄中受到姜大卫饰演黑帮头子谭四爷赏识提携。谭四在搏杀中潇洒地死去后,马永贞也被斧头帮追逼。在一座酒楼上,马永贞与恶势力展开殊死战,身中数十斧,仍力毙群敌,临死之际发威将酒楼推倒。陈观泰肢体肉搏的真功夫、成熟广东人的独特面孔和磊落气质令他一炮而红,成为许多爱好武术青年的偶像,影片所树立的黑帮意识与套路也延续至他主演的《仇连环》、《成记茶楼》、《大哥成》。

主演:姜大卫、狄龙、丹波哲郎、黑泽年男

张彻改编《水浒传》,重点讲相互交错的两个故事:打曾头市和大闹大名府。狄龙披发僧服演行者武松,姜大卫一身黑衣饰精干的燕青。邵氏还与国际合作伙伴日本东宝公司协力,请来动作派巨星丹波哲郎饰卢俊义,黑泽年男饰史文恭,高潮戏由这两男对决。本片打着跨国大制作的招牌,有大投资,动员了大批明星,理应极其好看,但张彻不管名著不名著,照样无视美工细节,只是批发杀人场面,而大场面却未达到应有的壮观,不过展现梁山好汉生龙活虎的气概,这一点可打高分。

主演:姜大卫、狄龙、井莉、陈观泰

“刺马案”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这在有清一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慈禧太后亲调另一位总督级人物、名臣曾国藩坐堂审问。据亲历的曾国藩文案人员对后人透露,马与刺杀他的张汶祥本为捻军结义兄弟,马出卖义军兄弟获得高位,加上张汶祥妻子被他夺去(开始做保姆,后来成为妾,张找上总督门时,他原配妻子却不认他),使张十几年处心积虑找机会杀他雪恨(主要还是恨马拿兄弟的头颅去做报效朝廷的投名状)。这段公案的真相在上报清政府朝廷时,被曾国藩和两江官吏隐瞒,是为官官相护。《刺马》取材于这段故事,张彻完全按自己的理解加以重组。他将马新贻设为应举得中的草莽豪客,张汶祥、黄纵与他是结拜兄弟。在官越做越大后,马新贻与黄纵之妻的私情却日益不可收拾,他只好杀了黄纵,陷自己于不义。张汶祥为义兄报杀身、夺妻之恨,混入万马军中将马新贻格毙。这里面导致马新贻走向灭亡的是名利和情欲的引诱,政治性不如历史上的真事那么强,在人性上的警示作用却是理承一脉的。本片最可圈点的是狄龙的角色转换和演技发挥,以前他与姜大卫同场总是一个老实正直,一个狂傲叛逆,这回正相反,姜的张汶祥有孩子气的爽直,狄龙的马新贻却深沉多诈,影片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大概是张彻作品最丰圆、最为人信服的。

主演:陈观泰、岳华、贝蒂、李丽丽

《大刀王五》 1980 年代中国大陆也拍了不少,其中以《谭嗣同》里的谭、王之交给人印象较深,张彻的这部是同类题材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谭、王相交的主旨就在:“士为知己者死。”陈观泰饰演的王五目不识丁,有一腔赤胆血诚的任侠之气,在北京开设镖局,与文武双全的谭嗣同相识,受到他的维新主张和人格力量感召。王五不懂什么是变法,怎样变法,但他知道谭先生是好人,中国该救,贪官该杀,当谭嗣同陷于危难,他拼了性命不要,也要去劫法场、救挚友。谭嗣同是一位符合千百年来仁人专士理想的“侠之大者”,这部影片的侠不只有王五,更有他,有知识和志向的他,对死亡倒很坦然,愿以一腔热血启迪国人。晴空下,岳华昂首而立,慨然迎向屠刀,这副风骨达到了顶天立地的境界。王五冲进千百清兵包围中,挥刀奋击于闹市,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于机枪扫射之下,那种赴汤蹈火的侠烈也足以令人为之气结。

14 、方世玉与洪熙官

主演:傅声、陈观泰、方心、朱牧

少林弟子方世玉与洪熙官的故事,源于广东民间的传说。清初,为镇压反清力量,清政府派兵火烧福建少林寺,流落民间的五名少林弟子保全了少林功夫,维系正宗少林武术和反官抗暴的传统于不坠,被称为“少林五祖”。傅声初登银幕饰顽皮少年方世玉,路遇逃出少林寺的洪熙官与清兵厮杀,自以为见义勇为,帮助捉下了洪熙官。日后经人点醒,不顾一切救出洪熙官,与他一道大破清兵。张彻首创了不剃头、留大鬓角、背假大辫子的清装头型,这一发式于 70 年代中期成香港功夫电影之滥觞,由傅声这样 20 来岁梳大分头、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扮来格外潇洒。傅声出身富家,从五官、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都十分地好玩和鬼马,大大的鼻子尤其可爱,《蛇拳刁手》之后乡土谐趣功夫片时期的成龙明显在走傅声的路线,他整容之前还是小眼睛,天然条件上尚不如大眼睛双眼皮的傅声。

主演:傅声、姜大卫、狄龙、戚冠军

本片与傅声《方世玉》、小子系列有承续关系,讲述的是南少林知名弟子在寺练功前后的故事,即成名前传。清初福建莆田少林寺,俗家弟子方世玉(傅声)、胡惠乾(戚冠军)、洪熙官(韦弘)、蔡德忠(狄龙)、胡德帝(姜大卫)、方大洪(王钟)、马超兴(刘永)、李式开(岳华),各负心事血仇,在寺中苦练武功。当方世玉、胡德帝学成,从木人巷打出寺报完仇后,发现清兵偷袭少林,便回少林与众师兄弟护寺。危困之际,有的人显出了利己、险诈、叛卖不同面目,更多的人则共同牺牲。张彻通过木人巷、十八铜人这些奇思异想化成的奇景异观,首先开创了少林寺片、学艺、出师、人机大战、人阵大战等新型套路和模式,为后来刘家良、成龙等人影片及方世玉片、少林寺片包括李连杰《少林》系列的出现,拓开了道路。

主演:傅声、恬妞、李修贤、李艺民

张彻改编金庸作品从《射雕》开始,以傅声、恬妞为郭靖、黄蓉,共拍了三集;此外还拍了《飞狐外传》、《碧血剑》、《神雕侠侣》、《侠客行》,《射雕》虽是在楚原改编古龙《天涯明月刀》之后,但只差一年,已经是金庸作品最早的电影化了。这些金庸片都是在张彻自己的电影公司拍的,制作的粗疏比邵氏时代更差,比前一阶段清朝功夫片也差得多。这些影片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人物的塑造,演员可能形不似而神似,像傅声演郭靖虽嫌俊了些,毕竟他也具有可贵的憨厚和诚朴;此外至今为止,拍金庸的侠,也只有张彻能把那份侠气作为精神性的、头等重要的东西突出地去拍。

主演:徐小健、董志华、孙懿雯、贾永泉、杜玉明、范冬雨

当张彻的长弓公司结束了,重返邵氏也吃不开了,神通忍术一类电影在香港卖座只有百来万的进帐,而这是一个《摩登保镖》、《最佳拍档》将票房推上千万级的时代,张彻开始移师大陆,又组建了长河影业公司,继李翰祥走合拍路线。他从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京剧团发掘来徐小健、董志华两个武生,作为在大陆时代的培养对象,借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大背景,推出《大上海 》以他们为主角。围绕着上海黑社会大亨杜月笙(杜玉明)组织力量抗战,杜的弟子、身手矫健的林怀部(徐小健)刺杀了青帮叛徒、汉奸张啸林,本来可能是他的敌人的汉奸太太保镖、“小刀”杨藩(董志华)却因爱上了林的女朋友孙懿雯,甘心舍身救出林怀部,在日伪的包围中壮烈就义。继张鑫炎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后,香港电影凭借张彻这部时装动作片以一种新的样式、新的面貌给中国大陆带来了新一波的强烈震撼,说是香港动作电影的第二次登陆亦无不可。

年代拍过军人打日本人的抗战片《八道楼子》,《大上海》借功夫片的形式,烩枪战和武打于一炉,而且幕后主角是杜月笙,这样的形式和这样的内容当然更吸引人。片中运用枪支、飞刀、爆破、日本刀、慢镜,动作场面可圈点之处甚多,最为动人的不是民族大义,而是杨藩、林怀部男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杨藩与心上人之间的知已情结。杨藩去救林怀部,并非激于民族大义,是为了他爱她,而她爱“他”,要让自己心爱的人得偿所愿,哪怕是拼了性命去救情敌。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忘了自己,“因为我喜欢你”,所以你的喜欢就是我的目的,什么国家大义、民族精神,只要我做的事能让你快乐、幸福,就是死我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张彻影片中男女相知、相许之情本质上还是基于知己心理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的独特继承,在别的影片里还不曾看过,这份真情,值得看过并理解的人永远铭记。

主演:董志华、徐小健、孙懿雯、贾永泉、杜玉明

龙过江,则威不存,命亦可能不在,以龙喻人,则英雄人物也是这样。《过江》开头,船行川中江水上,黄沾词曲、罗文的歌声潇潇洒落,说不尽的透彻和苍凉,似乎喻示着主人公一去不回的命运。四川军阀刘绍基看中了川剧班当家女花旦花云舫,而她已有班中武生男友曹玉昆(徐小健),副官设计勾结班主,在《金沙滩》换真枪头将曹刺死。另一班巡回到此演出的京剧武生穆小楼(董志华),对花云舫素有倾慕之心,查知真情,让友人护送花出川,自己则刺杀了军阀刘绍基,并将幕前幕后作恶者一一杀死。最后,穆在烟花仓库被军队包围,凌空飞出在乱枪弹雨中定格。全剧不足 90 分钟,剧情紧凑流畅,进展行云流水。

三名主角依然是三角关系,董志华戏份更为吃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忍、沉稳、勇中有谋的好汉。男女主角的关系很值得品味,两个人几乎没有沟通,他却一眼钟情,一心许之;在她的心上人死后,他没有乘虚而入,而是与她以礼相守,义无反顾地肩上了锄奸报仇与保护她的责任。官民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日本人只是一种点缀,黑衣忍者与忍术器械的使用,比《大上海》更多一点观赏意味。张彻对戏曲的诚意、对电影革新的魄力在本片表现得很彻底,从头到尾,除了外地来的穆小楼,所有人物一律说四川方言;川剧杀人的戏中戏、变脸与女主人公趁乱逃脱和男主人公借机行刺的紧密关系,比之《报仇》京剧的简单搬用,更见成熟,更富悬念。

主演:董志华、贾永泉、徐小健、杜玉明

年本片在内地上映时,电影院就打出只放映一次、拷贝永久封存的广告,现在看来其中一些暴力情景实际相当含蓄,但是肯定到了儿童不宜的程度,在当时的大陆更是一种罕有的冲击。影片在哀乐般阴沉的音乐中,摇拍古城背景后,从一个黑夜白衣人手持机关枪猛扫的场面开始。这些继承祖宗遗荫的阔少似商实匪,与警察官匪勾结,杀人越货,冷酷绝顶。西安警察局侦缉队副队长何远新通过一件杀人抢劫案查到阔少恶党头上,即将破案时被上司调走,回来后发现自己引为同道的京剧武生被诬陷为盗匪,以极端残酷的私刑处死。他弃官而走,将作恶的警察局长、侦缉队队长先后杀死,在阔少家中,一番血战,夺得机枪将数十名恶霸和帮凶悉数扫射击毙。末尾,他端枪向市政府自首,伏刑于古城墙下。董志华等人至此成为张彻事实上的末代义子,在张家班找到了几乎固定的位置,如徐小健演的都是帅气小伙,贾永泉总是阴险反派,杜玉明则以形象酷似“秃鹰”计春华而专演武功强、气质内敛的高手。董志华外型不是很突出,棱角分明,一身正气,饰演外表冷傲、内心一片血诚的人物,每每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后期张彻动作片简练到极点,《大上海》、《过江》、《西安杀戮》这几部片都是节奏明快、进展迅速,干脆利落,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人以最直接、最强烈的冲击。

出品: 1991 年长河、潇湘电影制片厂 90

主演:董志华、孙懿雯、穆立新、贾永泉、杜玉明

这是张彻最后阶段几部神魔武打片之一,总的说这几部片子质量都不高,《西行平妖》演述大战红孩儿、铁扇公主的故事,还算维持了一定水准。服装、布景简陋到不能卒睹的程度,可是神话人物依旧保持了江湖侠客的鲜明个性;武打动作还是干脆有力,但这已不是实战性的武打了,这是完全套用京剧程式的、演示性的你来我架的武打,这倒能制造疏离人世的超现实之感,经过紧凑的编排剪辑,这些武打动作仍能传达出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与同时徐克掀起的新武侠电影《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等相比,无论写实写意,张彻都只能说,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古董了。

(原载《电影画刊》2003年第7期 ,发表时有删节,这是少量改订后的全文。)

【Dreamers电影评论】我们都是原创作者! 我们专注于原创影评的写作! 本号目的在于展示优秀原创影评,为提升中国影迷的整体鉴赏能力而奋斗!

联系小编请直接粗暴的回复消息进行勾搭,谢谢!

2、点击顶部蓝色: Dreamers电影评论 添加关注

3、点击手机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4、或点开并长摁下面二维码,自动识别二维码关注

}

(晚年张彻与众弟子合影。李修贤 午马 陈观泰 张彻 姜大卫 吴宇森 狄龙)

[原创作者市隐侠兽,修改版首发于时光网,原版刊于《电影画刊》2003年第7期]

—— 张彻武侠电影四十年回顾

(2003)今年 7 月,是武侠电影一代宗师张彻一周年忌日。 1989 年,张彻从影四十年纪念时,门人弟子为其筹拍纪念作《义胆群英》,幕后担任制片人的张彻挥毫写了几行大字,就是片头董志华持红旗漫舞之后的草书:“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诗篇《侠客行》,义重生死轻!”张彻最早编导的武侠电影《虎侠歼仇》至今也近 40 年了,纵观他一生开风气的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事无分古今,人无分中外,全部内容都是这四行诗句的诠释:杀人,为了情义。他的武侠片不是最精致的,却是最有力的,那些笑傲血海的人物,足以和李白、金庸作品一道,让后人千载之下读去,犹然虎虎生威。

张彻 (.23) 是浙江青田人,原名张易扬,和金庸是同乡,比金庸大了一岁。张彻平生经历与金庸有极端相似之处,比如:生在浙江,早早离乡求学,张彻在上海长大念书,金庸因日本入侵而辗转浙西各地就读;两人又一前一后来到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统治中心重庆,张彻以 17 岁的年龄指挥过磅礴抗日热情的万人大合唱,金庸则进了中央政治大学,为将来做外交官铺路。当此际,家国破碎、山河沸腾,一场民族的抵抗战争使张彻、金庸少年时就尝到了颠沛流离、骨肉失散的痛苦,“江湖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外敌的侵逼使每一个热血青年分外向往岳飞、辛弃疾、袁崇焕一类英雄人物,统治当局鱼肉人民的现实,也必定使张彻深有所动,《水浒传》和武侠小说中劫富济贫、揭竿造反的侠士、好汉,难免会常常跃入脑中。不可小视这段少年时代,对张彻人格与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电影中用暴力伸张正义的方式,对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男性人格美的大力讴歌,秉承着少年经历所激成的愤世哲学和中国武侠文化反贪官恶霸的传统。

张彻的音乐素养也是重庆时期打下的根底。年纪轻轻他已经开始学作曲,写过词、谱过曲,都是激励抗战斗志的爱国歌曲。他还参加了洪深主持的剧团学习表演,之后就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社教队从事戏剧工作。抗战胜利后,张彻回到上海,于1947 年进入柳中亮、柳中浩兄弟的国泰、大同影业公司,就像几年后金庸在香港长城公司那样,干起了编剧,拍成电影的有《荒园艳迹》、《假面女郎》等,在洪深剧团的学习对他应有所帮助。这个时候,和金庸早年“从政”的经历也有些相似,他不知怎么得到国民党文化界掌权人物张道藩的赏识,在蒋家王朝行将就木之际,先是进了“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后被委为“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显然这时候他政治上站得靠右。上海时期,他与京剧界的名伶过从甚密,本来他听惯上海的昆曲,对北派的京剧是看不上的,结识了京剧麒派代表周信芳之后,整个“京剧观”顿有改观,不但爱哼上两句,还能把自己的戏剧经验和见地现搬现演,活用到京剧中。到他拍电影时,就喜欢把京剧融入武侠片创作,让人物在戏中戏、真真假假之间虚实对衬,创造出能为同道所意会的悲壮。

1949 5 月,张彻与一批上海影人携带器材东渡,到台湾取景拍戏,不想,蒋氏政权败退来台,张彻等人这一来便回不去。他们拍的电影名叫《阿里山风云》,取材于 19 世纪感化高山族杀汉陋俗的义人吴凤的事迹,张彻编剧,挂名导演张英,实际执掌拍摄权的是张彻,演员有吴惊鸿、李影、蓝天虹等人。因难回上海,影片便在台湾公映,算作台湾产第一部国语剧情片,也是事实上张彻身兼编导的处女作。这部片子作为第一部“台湾片”有其历史意义,影片本身朴素、自然,也有一定的感染力,可惜保存至今的只有两本拷贝约 20 分钟,张彻作曲、邓禹平填词的《高山青》电影原曲竟也因此不传,不过这首歌在众人口上流传至今, 80 年代海峡两岸的人都唱:“高山高,绿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张彻刚到台湾便掌握了高山族山歌风韵,其音乐敏感性可谓不俗。

在台湾期间,张彻经人引荐认识了蒋经国,可能两人都是浙江人,蒋经国又是做过青年和政教工作的,跟文化人张彻居然一见如故。对张彻影响更大的是一位红颜知已——香港影星李湄,在她的引路下, 1957 年,张彻离开台湾到香港发展。初到香港,张彻无亲无靠,虽得红颜之力导演了一部低成本黑白片《野火》,奈何卖座和影评并不见佳,更要命的是他和李湄因此与绯闻缠在一起。《野火》是张彻从影十年担任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影片的挫折和生活的困扰,让他痛彻思定,决心过一段卧薪尝胆的日子。从此,他以“何观”为笔名,观影,写影评,在《新生晚报》开设专栏“何观影话”,对中外影片特别是香港本地产影片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和鞭辟入理的分析。

此时此刻,香港影坛坐拥影城的首席巨子邵逸夫恰恰喜欢品茶读影评,不是为了消遣而是要了解评论界对邵氏影片的意见。《新生晚报》上何观的影评文章引起邵逸夫的注意,他觉得这个何观,文笔老辣,见解独到,而且直指邵氏出品专捧女星,阴盛阳衰,缺乏阳刚之气,胸中大有丘壑。邵逸夫一时起了求贤之心,便找宣传部经理邹文怀,让他注意这个何观。而邹文怀和张彻正是熟人,随即把张彻带来邵逸夫面前。接谈之下,张彻一根雪茄在手,指名道姓地贬斥郑昌和执导的、印了 1000 个拷贝的邵氏第一部武侠片《天下第一拳》实在不怎么样,自己有志革新武侠片的表示更大大激起了邵逸夫的兴趣。见面后,邵逸夫让邹文怀去招贤,不料张彻却婉拒,原来他已被香港国泰公司前身“电懋”招揽,签下 12 个月编剧合同。在电懋公司的一年间,张彻先后为尤敏、叶枫、李湄等女星主演的《桃花泪》、《黑蝴蝶》、《桃李争春》等片编写剧本,其中最成功的是 1961 年拍摄的《无语问苍天》。这些剧情片无论悲喜、惊险,多以梨园、娱乐圈、社交界为舞台,借女性的艰辛和沧桑表达出阅透人世的文人的自叹。对邵逸夫和邹文怀的知遇,张彻怀有死士相报的感激,在电懋就像徐庶在曹营,无时不忘到合意的环境施展电影创新的抱负。

1963 年,张彻离开电懋,与邵氏签约,正式踏入这个雄踞香港的电影王国。初进邵氏,张彻仍然是做编剧,一步步往导演位置上走,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彻写的剧本《一毫钱》,由兼任制片主任的邹文怀亲自交给已成名的李翰祥,李大导冷冷地翻了一翻,便摞下不肯接拍。此后,张、李两大导演势成水火。 1964 年,张彻为邵氏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黄梅调《蝴蝶杯》拍成后,邵逸夫试看了一遍就说烧掉,指令袁秋枫与张彻合导重拍。这不啻是一个重大侮辱,张彻受此刺激,不能不发愤图强,潜心钻研电影表现技法,酝酿着洗心革面一雪前耻。

年前后,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推出了《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两部武侠片,开启了新派武侠电影的浪潮,后者上映持续热烈,成为香港开埠以来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电影。此时,邵氏的两位新晋导演级人物胡金铨、张彻不约而同地研究起动作电影,他们发现以西部片为主的美国动作电影镜头数都在 1000 个以上,节奏短促、明快,而香港出产的电影通常只有 300 多个镜头,节奏缓慢、拖沓,大大抑制了观众的欣赏快感;他们又以日本武士电影为参考,从 30 年代的国产武侠片寻找源流,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自己的武侠片设想逐渐成型,只待实践。

年,张彻第一部武侠片《虎侠歼仇》公映,王羽、罗烈、郑雷主演。徐克的《蝶变》开场旁白讲道:“话说武林新纪元年……”,这一个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林新纪元年”,就是张彻《虎侠歼仇》公映的这一年。这是一部低成本的黑白片,是张彻一部实验性的作品,虽然票房并不成功,却带来两个贡献:一是彻底摒弃《火烧红莲寺》以来至《如来神掌》系列传统武侠片的虚假做法和公式化套路,循着人物的性格际遇结构情节走向,赋予古代故事以背景考证和生活气氛,在武打上引入真实的格斗动作,让拳脚来有踪去有理,再也不许飞来飞去的神怪出现;二是把艺训班里的新人王羽提拔成主角,为一代巨星的走红奠下了根基。此后,张彻又编剧并帮助其他导演拍摄了《江湖奇侠》、《鸳鸯剑侠》,均由王羽主演,虽然新派武侠片的技巧未臻圆熟,但与长城的《云海玉弓缘》和《金鹰》一起为影坛注入了新风。至 1966 年胡金铨推出《大醉侠》, 1967 年张彻推出《独臂刀》,后者创下邵氏第一个百万卖座纪录,令张彻晋身邵氏台柱导演之列,新派武侠片迎来第一个高潮。

新派武侠片的崛起与新派武侠小说的流行既理出一脉,又大有关联。新派武侠小说以描写普通题材小说的思想和技法描写特定对象,让普通的男女在特定空间按现实中人的正常思维说话、行事,使江湖世界获得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新派武侠电影也不过是还武侠人物以活人的本来面目而已。张彻等新武侠片导演都是金庸、梁羽生新武侠小说的读者,多年后金庸、古龙小说成为张彻、楚原武侠片的素材库;张彻与金庸同为文人之乡流落出来的文人,在香港结成了很好的朋友;张彻最早的代表作《独臂刀》改编自倪匡的新武侠小说,他俩不仅是好友,张彻前期影片的剧本且多出倪匡之手,倪匡一幅自我标榜的对联就是:“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除了美国动作片外,日本武士片对新派武侠片影响最为直接、显著,伊藤大辅、黑泽明等几代大师在平民写实片的基础上革新了旧的程式化武士片,他们影片中浓郁的生活气息、逼真的搏杀动作,启发了张彻等香港影人将武侠片从凭空架设的仙魔之界拉回现实的土壤。

张彻结交的是文化界名人,其武侠片也令他登上文化界的巅峰。自《独臂刀》成功,为他开创了风顺手顺的拍片环境,上有邵老板点头称许,中有邹文怀撑腰支持,下面更有一班武师和几代打星为他鼎力撑起大局。 1967 年到 1973 年,张彻在邵氏的走红时期,武侠片、动作片一部接一部,武师、主角换了一批又一批,逐渐形成一支核心骨干固定、补充人手不断的创作班底“张家班”。其麾下副导演和联合导演先后有:午马、吴宇森、徐增宏、桂治洪、孙仲、鲍学礼,武术指导有:唐佳、刘家良、袁和平、袁祥仁,音乐原创有:黄沾、陈勋奇,这些人走出张家班后都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坚。最为人激赏的是张彻巨眼识人,其发掘提拔的几代男主角,在他的点拨下鲤鱼跃龙门,完成无名小卒到超级偶像的蜕变,皆成为 年代香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男性演员。他培养的男主角演员被视为他的义子,共有五代:第一代,王羽;第二代,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王钟;第三代:傅声、戚冠军;第四代:郭追(郭振锋)、鹿峰、江生、罗莽、孙建;第五代:程天刚、龙天翔、钱小豪。这其中影响最大、堪称万众偶像的是王羽、姜大卫、傅声,而这三个人和张彻电影所有的男性主角一样,既非白面小生,也不温文尔雅,或狂叛、或傲慢、或暴烈、或顽劣谐谑。张彻从他们身上发掘出来的气质与影片人物融合一体,互为印证,演绎了任情血性、棱角逼人的男性之美,完全不同于言情小生们的风流款款,一扫香港影坛阴盛阳衰、男性人物无法深入人心的局面,替香港电影贡献出最具阳刚气的男演员。

1990 年在内地上映轰动一时的《龙蛇争霸》,李修贤、姜大卫主演,午马、吴宇森执导,客串明星无数,这就是张彻从影四十周年纪念作《义胆群英》。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修贤等几代义子,与午马、黄沾等幕后主力同场露面,映射出“张家军”往昔之盛。

《独臂刀》票房大收后,张彻携义子王羽、姜大卫等连续推出的各式武侠片每发必中,成为邵氏出品的卖座保证,在公司内张彻的权势居邵逸夫和邹文怀等三数人之下、千百人之上,位列导演班首席,气焰已压倒众多成名在先的老牌导演。 此前,邵氏挂头牌的导演李翰祥于 1964 年“叛离”,赴台湾创办国联影业公司,张彻用连串佳绩一雪前耻,无形中也取代李翰祥成为邵氏的顶梁柱。到 1973 年离开邵氏自办公司前,张彻在电影拍摄上的影响力到了只手遮天、呼风唤雨的地步。有人这么形容张彻在摄制现场的权威:

影棚里大部分灯光已熄,零零散散的演职员、龙虎武师或坐或躺,懒洋洋地休息。陡然间灯光大亮,映得影棚内如同白雪,所有在场人员如接到军令一般,纷纷拔地而起,各就各位,而行动之间鸦雀无声。举目望去,只见张彻挺胸凸肚,腋下夹个公文包,正大步流星地向影棚走来。

从外表看,张彻其人确实夸张,时常穿着各色鲜艳的花格衬衫、名贵时装,嘴里叼一枝大雪茄,一头分头打着卷,一双眼睛顾盼左右旁若无人,很是睥睨自雄。自从他的事业风顺,他的脾气似乎也见涨,手下工作人员稍不如意,便大声骂人;后来他还常迟到片场,滥用武师,只要开戏谁的片组也没有他的人多、开销大。自然有许多人对他看不惯,认为他拍戏粗制滥造还乱摆架子,可是影城上下上至邵逸夫下至每名工作人员,大牌明星、龙虎武师,偏偏就买他的帐,个个服服贴贴。这并非只是邵老板肚量大,真正的原因有三:张彻和他影片创造的武侠人物一样,有侠客、名士的怪癖却独具人格魅力;其次,他很讲义气,对演职员要求高照顾也多,如他多用武师不知照顾了多少低收入者的衣食,在旧式制片厂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义气比实力更容易转化为个人威信。所以,片场许多纠纷要靠他出面才能解决,有管灯光照明的电工要罢工,张彻主动在劳资双方间斡旋,结果化险为夷。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彻有真本事,把武侠电影玩得很转!

张彻一生导演近百部影片,除了前三部,全为武侠、动作片。从 1964 年到 1993 年,拍武侠、动作片的三十年,是张彻不断创新的三十年,大胆创新、导开风气、引领潮流,是张彻武侠电影创作的第一生命。这三十年,张彻在邵氏十年,自组公司利用邵氏资金、借助邵氏发行十年,回大陆启用内地新人和资源拍片十年。前二十年开创了武侠片的多种样式,奠定了延续至今的香港武侠片、功夫片、动作片的基本格局。

张彻引导的第一次武侠片浪潮,与张鑫炎、胡金铨等人共同革新了传统武侠片,形成“新派武侠片”,其显著特征是:剧情、人物的合理化、生活化,动作的真实化。稍后,《独臂刀》、《大刺客》、《金燕子》等成功之作确立了张彻武侠片的基调,以武打场面血腥惨烈、人物死亡结局为独家标记,逐步建构起崇尚阳刚之气和悲剧性的暴力美学。

第二次浪潮,相对于古装的武侠片,开创了时装动作片。以 1970 年民国背景的《报仇》为标志,武侠片所表现的武技和武器,由刀剑、内功进一步外延到现代式拳脚搏击和枪械。时装动作片在张彻创作中又渐成两个分枝:由《死角》、《拳击》演进到当时当代背景、以自由搏击为主要武打动作的现代动作片,由《马永贞》、《恶客》到《上海滩十三太保》、《大上海 1937 》一脉相承的黑帮片。时装动作在李小龙、成龙的影片中得到发扬光大,黑帮片被桂治洪导演、陈观泰主演的《成记茶楼》、《大哥成》继承,至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迈进黄金时代。

年代中期张彻在台湾自组山头后,以傅声为第一主角拍摄《方世玉与洪熙官》、《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少林寺》等南派武术展示的功夫片,其最可注意的一为展示了真实的武术招式,武打设计全从南方各派武术的真实套路着手,以拳脚格斗为主而去掉了刀剑武侠片的虚饰浮夸;二为创造了全新的少年男主人公,造型、个性和武打都带有赤子之心的谐谑趣味,机灵活泼并富广东地方的乡土味。这种脚踏实地的功夫片在武打的应用和人物的塑造上都让影坛感到了清新之气,其影响深远,后来发展亦呈两分之势:一派为刘家良自立门户,拍《少林三十六房》完全演示南少林武功和少林子弟的成长,捧红刘家辉,袁和平亦走相同路线;一派为成龙、洪金宝,《蛇形刁手》、《醉拳》、《三德和尚与舂米六》以顽皮小子形象开创了完全乡土化的谐趣功夫片。

第四次浪潮,戏说历史和神魔经典,肆意改编《哪吒》、《红孩儿》、《马可·波罗》,到 80 年代更推出武术与神魔鬼怪、妖法邪术一起上的《地狱》、《五遁忍术》、《神通术与小霸王》,此道虽然应和者寡,在同期黄泰来的《新如来神掌》、华山导演、张国荣、翁晶静主演的《神雕侠侣》,及久后的《倩女幽魂》、《六指琴魔》还能约略看得出流风所及。张彻自己乐此不疲,到 90 年代还在大陆以粗糙的《江湖奇兵》、《神通》、《西行平妖》等结束了电影生涯。

在体裁上创新,势必要在技术上进行若干变革以适应新体裁。张彻在电影制作的一般技术和武侠片的特殊技术上变革之大胆、出招之准,证明他对电影确实进行了潜心研究,也确具先知先觉的超前之识。比如他曾和邵逸夫讨论电影音响技术,在邵氏乃至香港影界他第一个破除后期音响合成习惯,在拍片现场极力排除杂音,进行同期录音。只是狄龙、姜大卫等演员都是广东人,说台词用国语就像让他们裹小脚走路,张彻一面找人为他们配音,一面要求演员在一旁观看,人家国语是怎么说的。后来狄龙等国语都说得一口流利,姜大卫中年还在台湾演电视剧《刺马》。对武侠片而言,张彻最大的贡献恐怕是彻底地引入实战格斗技巧和真实的武术招式,《拳击》一片姜大卫、狄龙等中国主演都用了真正的散打功夫,对手则在香港电影中首次使用了泰拳;《方世玉与洪熙官》、《少林子弟》等功夫片以弘扬真功夫为主张,少林拳、洪拳、咏春拳,均由武术指导刘家良联合武术名家和一线武师参照各派的功夫精心设计动作,张彻当时用了“纯粹”来形容这一阶段功夫片的创作追求。

人们用“阳刚”一词来形容张彻的武侠片,阳刚印象并不源于他影片中武打功夫的刚猛,而首先源于那种强悍豪迈的大印象。张彻的电影给人的大印象非常好,往往在低徊的音乐、深沉的慢镜中徐徐开场,人物一个亮相,一股凄厉的肃杀之气便扑面而来。随着影片全轴画卷的连续展开,人们会发现张彻的电影语言,首要特征便是简洁。张彻打的是一套太祖长拳,走势大开大阖,刚劲有力,绝无花巧,却是直奔主题,很快便能抓住人心。他的影片节奏快、篇幅短,很少超过 100 分钟,就讲述一个首尾相贯的故事,主线清楚,矛盾集中,很少发展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看张彻的电影很简单,一目了然,能不能被感动就看各人的体会了。

张彻的简洁表现在技术特别是美工上,几乎到了简陋的地步。人们常常指摘其电影的画面太空,一整条街,除了主角,就三两个人影在晃;古代的兵不管哪个朝代,随便把电影城仓库的制式盔甲往身上一罩,今天演完明朝明天演战国。如果说早期不讲究细节的考证是邵氏片场作业的通病,到了晚年在大陆所拍影片,就只能说是有意率性为之了。像《过江》民国四川的戏曲武生穿着 80 年代的白色健美衣裤和运动鞋,《西安杀戮》两位男主角醉酒后随手倒水的暖壶显然是任何一个80 年代内地旅馆的客房用品,《西行平妖》孙悟空只在脸上象征性地粘了几撮黄毛。张彻这样偷工减料,他的影片照样能吸引人、打动人,因为他在大节与小节之间掌握得好,他是一个聪明的懒人,懂得何处可以、何处不可以偷懒。

服装道具布景之类属于小节,张彻历来不屑重视;他的男主角白衣造型很突出,极一时之盛,这一细节却是为了传达他所注重的大节:什么是血性男儿,什么是赤胆好汉,什么是侠义英雄。“壮士衣冠白胜雪,一轮肝胆映明月。”白色,象征着侠士渥冰澡雪的洁操;白色,意味着烈士迎接死亡的礼服。白衣溅血,一如雪上桃花,在视觉上构成强烈的刺激。杀人,为了情义。张彻的武侠人物,第一位的生存目的在于快意恩仇,其次才是伸张正义。张彻骨子里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强人,他与黑泽明一样欣赏强悍的人格和意志,能否痛快地、自由地抒发和完成个人意志,是他心目中强者的标准。张彻熟读史书,饱历沧桑,深明古往今来红颜易妒、英才被嫉,忠直之士常负屈含冤的历史经验,当然也明白西方悲剧英雄人格要靠奉献与殉难完成的道理,因而,他的影片中,男主角由结仇始,以报仇终;由杀人始,以被杀终,以死亡来完成一个英雄侠士、男子汉的形象。对张彻影片而言,死亡不是英雄生命的终结,恰恰是英雄魅力的完美实现,是英雄由凡入圣的升华典礼。每一位英雄的死,都既是自我的完成,又是对黑暗社会、邪恶势力的抗议,替无数壮志难酬的血性人士发出绝望的呐喊,所以死得光彩万丈,壮烈非常。英雄的死既是张彻影片的结局,又是高潮,极尽渲染之能事,不但要断气前力杀数百人,还要站着咽气;不但肚子上要插一把刀,还让肠子也流出来。

张彻所极力渲染的男性英雄人物,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宁为站着死,勿为跪着生。千军之营,一骑突入;千夫万敌,一力扫之;千刀万箭,一身受之。为了一段不解的情义之结,为了一念之善的正义信念,舍身赴义,慷慨就死,或身中数十枪,或胸插数十箭,或斩首,或车裂,于正义伸张之后,整顿乾坤事了,含笑走上断头台,深得太史公《刺客列传》以来中国侠义文化传统之精义,诚可谓善传英雄之神。

尽管张彻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所讴歌的英雄也不追求救国救民的抱负,纯为了一己之好恶,逞一时之快,只求活个痛快、杀个痛快,显得偏激而狂烈;但张彻能用他长枪大戟的笔法,勾画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为大家吐出仁人义士那一口千古不平气,大振了香港电影的萎靡之风,也让银幕之下的我们举剑击节,大呼一声“痛快”。用辛弃疾的词结束此篇:“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主演:王羽、罗烈、郑雷、秦萍、杜娟、范丽

继《虎侠歼仇》之后,张彻再次起用邵氏艺员训练班里的富家子弟王羽,以白衣的造型推出了彩色武侠片《边城三侠》,人物原型和故事框架与五社英雄在香港卖座的《三匹之侍》如出一辙,时代背景则放在满清入侵的明朝末叶。所谓边城,指的是明末与满清政权对峙的河北边关地区,丰润县被一个祸害百姓的魏知县统治,富有正义感的高庄主将知县女儿绑架,胁迫知县免收村民钱粮。与清兵作战阵亡的边关元帅卢象升之侄卢方(王羽)突围路经本庄,与青年武士燕子清、黄粱,协助高庄主对抗魏知县派来的官兵。最后在抗清名将袁崇焕的责查下,魏知县被问罪处死。片中三名少年英侠分别由刚刚登上影坛的新人主演,王羽和罗烈不用说,郑雷便是电视剧《陈真》中的佐藤霸川,为香港武侠、动作片增添了一支生力军,表现出了初生之犊的锐气。三少年力敌数十百名官名浴血的厮杀,虽然没有人肚破肠穿,却也初步奠定了张彻影片群殴场面的格局;片中还有三名女性,各具强烈个性,与三名男主角各发展一段感情,高庄主的女儿最为出众,被知县捕获后,慨然触刀自尽,很有些此后张彻作品中男性烈士的风骨。

主演:王羽、焦姣、潘迎紫、田丰、谷峰

《独臂刀》为张彻前期的代表作,在武侠电影史上享有至高的地位,吴宇森、徐克等人就是受这部电影的哺育构建了自己的江湖世界。此片是一个忠直之士被冤,在放逐中自我修行终至成功,扬眉吐气,却又傲然不屑停留旧有世界的、杨过式的故事。主人公刚直与孤傲,呈现出张彻电影大力颂扬的男性正面人物的典型人格特征,方刚断臂被逐、苦修到洗雪前耻,乃至得到红颜知己相助的遭遇,有着极富联想启发性的张彻自身的投影,最后他显示出不仅在武功上也在人格上远远高出陷害他的人,这自然而然地寄托了张彻的一些理想。影片人物、故事都十分成功,在技术上既有壮士断臂这样直观血腥而又考验男性意志的场面,又运用了实战感强的武打动作,在灵活的手提摄影机和简练的剪辑操作下,造成了粗犷逼真的效果。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就表明张彻最擅长的是造势,所有技术性的东西完全服务于人物所处的情境,在整体上营造一种含冤悲壮的氛围,压倒了夺目的动作场面,也掩盖了种种简陋,很能撼动人心。

主演:王羽、焦姣、李香君、赵心妍、郑雷、金童

《大刺客》根据战国初年著名刺客、名列《史记》的聂政故事改编。韩国大臣严仲子与权势倾天的相国侠累有隙,惧祸逃走,慕名找到齐国人聂政,奉上黄金百镒供他赡养老母,请他报仇。聂政以老母在堂,不肯出手,并辞金不受。母死后,聂政除下孝服,孤身来到韩国,怀刃独闯相府,与披坚执锐的卫士数百人展开血战,终将侠累毙于刀下。战斗中聂政被砍得肚破肠涌,他掬肠入肚,扎腰再战,上演了张彻电影第一场盘肠大战。了却心愿后,聂政被擒,长笑中就死刑台上。

《史记·刺客列传》记此后还有一段故事,即已嫁人的聂政之姐聂荣得知无名刺客被韩国暴尸于市,兼程千里赶来,伏尸痛哭而死。聂政为严仲子抛却生命的理由是:我市井屠狗,他王侯公卿,不远千里捧百金而来,我必须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便出于聂姐哭弟之口。而聂政所以如书中所记毁容自杀,为的是不连累尚在人世的姐姐;其姐竟然深明弟弟这番苦心,千里赶来为义而死,皆可谓以身许知己的义士,严仲子也以知人能得义士。张彻对这段流传千古的“死知己”典故十分心折和向往,不惜浓墨重彩的排演,王羽就义时白衣和红绫的搭配最为动人,无论造型、色彩,都让人热血沸腾。但因疏于考据,全片呈现急就章的草率,影响了它成为一部持久的经典。

主演:王羽、郑佩佩、罗烈、赵心妍

王羽饰演的白衣侠银鹏和罗烈扮演的黑衣醉侠韩滔都对隐退江湖的女侠“金燕子”张熙谋心存爱意,两大侠时常为此决斗却难分胜负,名妓媚娘也钟情银鹏。为除恶霸,“金燕子”与韩滔重踏江湖;为救被俘的“金燕子”,银鹏直闯金龙会,杀其总舵主,遭会众围攻,韩滔却不施援手。银鹏被金鞭贯腹,又中四刀,奋起最后一口气独力尽歼数十顽敌,获胜而亡。“金燕子”与媚娘结庐墓侧,为银鹏终身守节,黑侠韩滔愧悔之余,独走天涯。

《金燕子》是胡金铨《大醉侠》创造的深受喜爱的女性人物“金燕子”的续篇,仍由郑佩佩主演成年后的“金燕子”,但其实质功绩却是与《独臂刀》、《大刺客》一脉相续,造就了一代武侠巨星王羽,他那白衣潇洒的形象,目中无人、冷傲而又暴烈的“蛮性”男儿气概,深深地留在了观众心目中,也凭着这段创作把足印深深地留在了香港电影的史册上。

主演:狄龙、李菁、于倩、陈鸿烈

《死角》是张彻最早的时装动作片,也是狄龙初露头角的处女作。初上大银幕的狄龙饰演初出茅庐的青年张纯,被社会逐渐逼入了用暴力解决心结的死角。求职中屡因不安现状被老板辞退,偶然结识了一个美丽纯洁的富家小姐,与她倾心相爱,但遭到小姐家庭反对,她的哥哥更找来一伙暴徒把他打伤。张纯拿了一枝捡来的手枪,冲到小姐家里,开枪打死了她的哥哥,他自己也被赶到的警察乱枪射杀。如果说《邦妮和克莱德》主人公的暴力是出于玩世不恭,张纯的自取毁灭动力则是愤世嫉俗。年轻人向社会秩序的冲撞以死亡告终,张彻的创作思想中有对势利和世故的愤懑,也有对青年的同情,他的主人公英勇地反抗、壮烈地死就是完成了价值,对现实中的青年没有任何示范或警告的意味。年轻的狄龙赤裸上身,满腹鲜血摔倒在汽车顶篷上,死不瞑目的情景为张彻血腥的暴力美学又作了一次注脚。

主演:姜大卫、狄龙、李菁、井淼

《保镖》中的姜大卫是他最早的银幕形象之一,此片时空背景有意淡化,人物穿明装,像大部分纯粹的古装武侠片一样,故事发生在一个与真实生活没有多少关联的江湖世界。一支镖队在路上走,狄龙、李菁是保镖的,姜大卫是路过的,所演骆逸本为江湖游荡儿却被指为劫镖盗贼,后来为了爱慕的美人李菁一句请求,真的与情敌狄龙决斗。不像金庸小说的武侠人物,张彻的武侠主人公基本没什么民族大义的包袱,即使在国仇家恨面前,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也不是第一位的,他们向敌人奋戈直击,直接的动因往往是为了报私仇、死知己。张彻曾手录李白的《侠客行》,同时认为金庸的同名小说与原诗精神没有联系,他自己倒是很欣赏侯嬴、朱亥重诺轻生、以身许知己的江湖侠客本色,因此他影片的侠,通常是这种“快意恩仇、死士相报”的模式,接近《侠客行》原诗和上古侠客的精神。张彻发现了艺训班中姜大卫的独特气质,让他以毛头小子不通世故的面目挑战江湖规矩,姜大卫从此固定并发展了他在武侠片中的特质:叛逆。影片将最精彩的打斗放在最后一场戏,古塔大战,姜大卫盘肠演出,血腥味浓而精彩纷呈。

主演:姜大卫、狄龙、汪萍、杨志卿、谷峰

《报仇》为张彻毕生代表之一,这是他首部民国背景的戏。那是一个逼近现实没有人权法制、奸雄并起的社会,故事至今看来虽老套,当时却属于张彻首创,突出的一点是坏人特别多,官匪商、文人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布局类似武松报仇,兄亡,弟调查,一一找出凶手,逐个报仇,姜大卫报仇的次序是由表及里,从执行者到幕后黑手。本片最显著的特色是京剧舞台程式的搬用,在京剧色彩艳丽的舞台上,借《界牌关》罗通盘肠大战一场戏,以戏中有戏的形式交代暗害狄龙的阴谋,在剧烈的鼓点中,阴谋者假戏起做,用真枪头插入狄龙腹中,狄龙中计强忍痛苦连连翻滚,继续以京剧的程式化舞蹈结束这场戏。张彻运用慢镜头、窥视角度、京剧配乐多种手段完成这段视觉与听觉的场面调度,就戏里戏外时空交错、演员与角色命运一体、互为印证的效果来说,京剧表演介入电影,张彻虽然不是第一人,但运用之妙首先就要数他了。姜大卫最后杀入敌穴,一身白色中山装,力杀数十敌后,血透白衣站在楼梯上被乱枪射死,极其凄美地树立了一个永恒的个人英雄主义烈士形象,白色也就成为永恒的烈士迎接牺牲的礼服色。

主演:姜大卫、狄龙、金汉、李菁、谷峰

十三太保既源于民间传说,也是一段史实。唐末,沙陀人李克用父子搜集各族流亡骑士、农民,组成了一支强悍的武装集团,在五代开始后,与统治中原的朱温集团多年争夺天下。李克用先后收了十个义子,都赐姓李,连同他的亲生儿子,合称“十三太保”。义子中李存孝最为英勇,自《残唐五代史演义》以来民间一直有李存孝打虎的传说,把他形容成赵云、武松那样万人敌的英雄。李克用和他的势力都不是好人,但李存孝那样的勇将除了上阵打仗不闻其他过恶,保持着武人忠直诚朴的品格,而李克用对战功卓著的存孝却并不重用,他的部队因受了不平等待遇常常挨饿。其他太保对存孝心存妒忌,不断向李克用告状诬陷,逼得李存孝只有真反。李克用把他抓住判处车裂,其实希望大伙替他讨个情,并不真舍得杀他;谁想各位太保人存妒心,谁也不肯求情,结果李存孝真的被五马分尸。张彻的影片用一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演绎了这段历史和传说,在一个形近边陲的古城中让十三太保穿上猎户装,把人物和他们的矛盾予以江湖化。片中狄龙继续赤膊上阵,以一敌众,在太平桥上杀出重围;姜大卫主演的李存孝最后五马分尸,用慢镜大加渲染,鲜血淋漓之余使人心生凄绝的悲凉之感。

主演:姜大卫、狄龙、李菁、谷峰

王羽演白衣侠客成名后,反出邵氏,张彻大力培养姜大卫,果成一代新星。而邵氏因王羽筹拍多部“独臂刀”、“独臂拳”系列,跟他打了一场版权官司,《新独臂刀》既是捧新星又是与王羽争夺市场、标明自己品牌的应景作品。姜大卫饰演的雷力外号“鸳鸯双刀”被迫自断右臂,与狄龙扮演的封俊杰合力搭救铁匠的女儿巴蕉,获巴蕉赠送家传宝刀。封俊杰应雷力仇人的挑战比武,战败身亡。雷力以单手三刀击败强敌,为友报仇,并获得巴蕉的一片少女情怀。本片在影像上偶有过人之处,比如姜大卫单臂与李菁共撑一把伞,雨中的场面就极具诗情画意。压轴戏姜大卫与反派高手谷峰决斗,山寨古堡间的桥上已伏尸遍地,两人的对决颇具悬念。本片部分地重复了《独臂刀》,结局表明,张彻电影中男主角如果伤得够重了,又是学艺、雪耻这样的公式化故事框架,那么最后主人公就可以不用死了。

主演:陈观泰、姜大卫、狄龙

陈观泰曾获得全港自由搏击比赛冠军,被张彻用为主角,主演上海滩复仇记《马永贞》,他的一拳一脚都是真功夫,武功只怕是李小龙之前香港影星里最高的。民国年间,山东青年马永贞独自来到上海,见到了这里的黑帮争霸,落魄中受到姜大卫饰演黑帮头子谭四爷赏识提携。谭四在搏杀中潇洒地死去后,马永贞也被斧头帮追逼。在一座酒楼上,马永贞与恶势力展开殊死战,身中数十斧,仍力毙群敌,临死之际发威将酒楼推倒。陈观泰肢体肉搏的真功夫、成熟广东人的独特面孔和磊落气质令他一炮而红,成为许多爱好武术青年的偶像,影片所树立的黑帮意识与套路也延续至他主演的《仇连环》、《成记茶楼》、《大哥成》。

主演:姜大卫、狄龙、丹波哲郎、黑泽年男

张彻改编《水浒传》,重点讲相互交错的两个故事:打曾头市和大闹大名府。狄龙披发僧服演行者武松,姜大卫一身黑衣饰精干的燕青。邵氏还与国际合作伙伴日本东宝公司协力,请来动作派巨星丹波哲郎饰卢俊义,黑泽年男饰史文恭,高潮戏由这两男对决。本片打着跨国大制作的招牌,有大投资,动员了大批明星,理应极其好看,但张彻不管名著不名著,照样无视美工细节,只是批发杀人场面,而大场面却未达到应有的壮观,不过展现梁山好汉生龙活虎的气概,这一点可打高分。

主演:姜大卫、狄龙、井莉、陈观泰

“刺马案”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这在有清一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慈禧太后亲调另一位总督级人物、名臣曾国藩坐堂审问。据亲历的曾国藩文案人员对后人透露,马与刺杀他的张汶祥本为捻军结义兄弟,马出卖义军兄弟获得高位,加上张汶祥妻子被他夺去(开始做保姆,后来成为妾,张找上总督门时,他原配妻子却不认他),使张十几年处心积虑找机会杀他雪恨(主要还是恨马拿兄弟的头颅去做报效朝廷的投名状)。这段公案的真相在上报清政府朝廷时,被曾国藩和两江官吏隐瞒,是为官官相护。《刺马》取材于这段故事,张彻完全按自己的理解加以重组。他将马新贻设为应举得中的草莽豪客,张汶祥、黄纵与他是结拜兄弟。在官越做越大后,马新贻与黄纵之妻的私情却日益不可收拾,他只好杀了黄纵,陷自己于不义。张汶祥为义兄报杀身、夺妻之恨,混入万马军中将马新贻格毙。这里面导致马新贻走向灭亡的是名利和情欲的引诱,政治性不如历史上的真事那么强,在人性上的警示作用却是理承一脉的。本片最可圈点的是狄龙的角色转换和演技发挥,以前他与姜大卫同场总是一个老实正直,一个狂傲叛逆,这回正相反,姜的张汶祥有孩子气的爽直,狄龙的马新贻却深沉多诈,影片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大概是张彻作品最丰圆、最为人信服的。

主演:陈观泰、岳华、贝蒂、李丽丽

《大刀王五》 1980 年代中国大陆也拍了不少,其中以《谭嗣同》里的谭、王之交给人印象较深,张彻的这部是同类题材最早,也最明确地提出了谭、王相交的主旨就在:“士为知己者死。”陈观泰饰演的王五目不识丁,有一腔赤胆血诚的任侠之气,在北京开设镖局,与文武双全的谭嗣同相识,受到他的维新主张和人格力量感召。王五不懂什么是变法,怎样变法,但他知道谭先生是好人,中国该救,贪官该杀,当谭嗣同陷于危难,他拼了性命不要,也要去劫法场、救挚友。谭嗣同是一位符合千百年来仁人专士理想的“侠之大者”,这部影片的侠不只有王五,更有他,有知识和志向的他,对死亡倒很坦然,愿以一腔热血启迪国人。晴空下,岳华昂首而立,慨然迎向屠刀,这副风骨达到了顶天立地的境界。王五冲进千百清兵包围中,挥刀奋击于闹市,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于机枪扫射之下,那种赴汤蹈火的侠烈也足以令人为之气结。

14 、方世玉与洪熙官

主演:傅声、陈观泰、方心、朱牧

少林弟子方世玉与洪熙官的故事,源于广东民间的传说。清初,为镇压反清力量,清政府派兵火烧福建少林寺,流落民间的五名少林弟子保全了少林功夫,维系正宗少林武术和反官抗暴的传统于不坠,被称为“少林五祖”。傅声初登银幕饰顽皮少年方世玉,路遇逃出少林寺的洪熙官与清兵厮杀,自以为见义勇为,帮助捉下了洪熙官。日后经人点醒,不顾一切救出洪熙官,与他一道大破清兵。张彻首创了不剃头、留大鬓角、背假大辫子的清装头型,这一发式于 70 年代中期成香港功夫电影之滥觞,由傅声这样 20 来岁梳大分头、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扮来格外潇洒。傅声出身富家,从五官、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都十分地好玩和鬼马,大大的鼻子尤其可爱,《蛇拳刁手》之后乡土谐趣功夫片时期的成龙明显在走傅声的路线,他整容之前还是小眼睛,天然条件上尚不如大眼睛双眼皮的傅声。

主演:傅声、姜大卫、狄龙、戚冠军

本片与傅声《方世玉》、小子系列有承续关系,讲述的是南少林知名弟子在寺练功前后的故事,即成名前传。清初福建莆田少林寺,俗家弟子方世玉(傅声)、胡惠乾(戚冠军)、洪熙官(韦弘)、蔡德忠(狄龙)、胡德帝(姜大卫)、方大洪(王钟)、马超兴(刘永)、李式开(岳华),各负心事血仇,在寺中苦练武功。当方世玉、胡德帝学成,从木人巷打出寺报完仇后,发现清兵偷袭少林,便回少林与众师兄弟护寺。危困之际,有的人显出了利己、险诈、叛卖不同面目,更多的人则共同牺牲。张彻通过木人巷、十八铜人这些奇思异想化成的奇景异观,首先开创了少林寺片、学艺、出师、人机大战、人阵大战等新型套路和模式,为后来刘家良、成龙等人影片及方世玉片、少林寺片包括李连杰《少林》系列的出现,拓开了道路。

主演:傅声、恬妞、李修贤、李艺民

张彻改编金庸作品从《射雕》开始,以傅声、恬妞为郭靖、黄蓉,共拍了三集;此外还拍了《飞狐外传》、《碧血剑》、《神雕侠侣》、《侠客行》,《射雕》虽是在楚原改编古龙《天涯明月刀》之后,但只差一年,已经是金庸作品最早的电影化了。这些金庸片都是在张彻自己的电影公司拍的,制作的粗疏比邵氏时代更差,比前一阶段清朝功夫片也差得多。这些影片也有可取之处,比如人物的塑造,演员可能形不似而神似,像傅声演郭靖虽嫌俊了些,毕竟他也具有可贵的憨厚和诚朴;此外至今为止,拍金庸的侠,也只有张彻能把那份侠气作为精神性的、头等重要的东西突出地去拍。

主演:徐小健、董志华、孙懿雯、贾永泉、杜玉明、范冬雨

当张彻的长弓公司结束了,重返邵氏也吃不开了,神通忍术一类电影在香港卖座只有百来万的进帐,而这是一个《摩登保镖》、《最佳拍档》将票房推上千万级的时代,张彻开始移师大陆,又组建了长河影业公司,继李翰祥走合拍路线。他从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京剧团发掘来徐小健、董志华两个武生,作为在大陆时代的培养对象,借抗日战争爆发五十周年的大背景,推出《大上海 》以他们为主角。围绕着上海黑社会大亨杜月笙(杜玉明)组织力量抗战,杜的弟子、身手矫健的林怀部(徐小健)刺杀了青帮叛徒、汉奸张啸林,本来可能是他的敌人的汉奸太太保镖、“小刀”杨藩(董志华)却因爱上了林的女朋友孙懿雯,甘心舍身救出林怀部,在日伪的包围中壮烈就义。继张鑫炎导演、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后,香港电影凭借张彻这部时装动作片以一种新的样式、新的面貌给中国大陆带来了新一波的强烈震撼,说是香港动作电影的第二次登陆亦无不可。

年代拍过军人打日本人的抗战片《八道楼子》,《大上海》借功夫片的形式,烩枪战和武打于一炉,而且幕后主角是杜月笙,这样的形式和这样的内容当然更吸引人。片中运用枪支、飞刀、爆破、日本刀、慢镜,动作场面可圈点之处甚多,最为动人的不是民族大义,而是杨藩、林怀部男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杨藩与心上人之间的知已情结。杨藩去救林怀部,并非激于民族大义,是为了他爱她,而她爱“他”,要让自己心爱的人得偿所愿,哪怕是拼了性命去救情敌。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忘了自己,“因为我喜欢你”,所以你的喜欢就是我的目的,什么国家大义、民族精神,只要我做的事能让你快乐、幸福,就是死我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张彻影片中男女相知、相许之情本质上还是基于知己心理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的独特继承,在别的影片里还不曾看过,这份真情,值得看过并理解的人永远铭记。

主演:董志华、徐小健、孙懿雯、贾永泉、杜玉明

龙过江,则威不存,命亦可能不在,以龙喻人,则英雄人物也是这样。《过江》开头,船行川中江水上,黄沾词曲、罗文的歌声潇潇洒落,说不尽的透彻和苍凉,似乎喻示着主人公一去不回的命运。四川军阀刘绍基看中了川剧班当家女花旦花云舫,而她已有班中武生男友曹玉昆(徐小健),副官设计勾结班主,在《金沙滩》换真枪头将曹刺死。另一班巡回到此演出的京剧武生穆小楼(董志华),对花云舫素有倾慕之心,查知真情,让友人护送花出川,自己则刺杀了军阀刘绍基,并将幕前幕后作恶者一一杀死。最后,穆在烟花仓库被军队包围,凌空飞出在乱枪弹雨中定格。全剧不足 90 分钟,剧情紧凑流畅,进展行云流水。

三名主角依然是三角关系,董志华戏份更为吃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忍、沉稳、勇中有谋的好汉。男女主角的关系很值得品味,两个人几乎没有沟通,他却一眼钟情,一心许之;在她的心上人死后,他没有乘虚而入,而是与她以礼相守,义无反顾地肩上了锄奸报仇与保护她的责任。官民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日本人只是一种点缀,黑衣忍者与忍术器械的使用,比《大上海》更多一点观赏意味。张彻对戏曲的诚意、对电影革新的魄力在本片表现得很彻底,从头到尾,除了外地来的穆小楼,所有人物一律说四川方言;川剧杀人的戏中戏、变脸与女主人公趁乱逃脱和男主人公借机行刺的紧密关系,比之《报仇》京剧的简单搬用,更见成熟,更富悬念。

主演:董志华、贾永泉、徐小健、杜玉明

年本片在内地上映时,电影院就打出只放映一次、拷贝永久封存的广告,现在看来其中一些暴力情景实际相当含蓄,但是肯定到了儿童不宜的程度,在当时的大陆更是一种罕有的冲击。影片在哀乐般阴沉的音乐中,摇拍古城背景后,从一个黑夜白衣人手持机关枪猛扫的场面开始。这些继承祖宗遗荫的阔少似商实匪,与警察官匪勾结,杀人越货,冷酷绝顶。西安警察局侦缉队副队长何远新通过一件杀人抢劫案查到阔少恶党头上,即将破案时被上司调走,回来后发现自己引为同道的京剧武生被诬陷为盗匪,以极端残酷的私刑处死。他弃官而走,将作恶的警察局长、侦缉队队长先后杀死,在阔少家中,一番血战,夺得机枪将数十名恶霸和帮凶悉数扫射击毙。末尾,他端枪向市政府自首,伏刑于古城墙下。董志华等人至此成为张彻事实上的末代义子,在张家班找到了几乎固定的位置,如徐小健演的都是帅气小伙,贾永泉总是阴险反派,杜玉明则以形象酷似“秃鹰”计春华而专演武功强、气质内敛的高手。董志华外型不是很突出,棱角分明,一身正气,饰演外表冷傲、内心一片血诚的人物,每每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后期张彻动作片简练到极点,《大上海》、《过江》、《西安杀戮》这几部片都是节奏明快、进展迅速,干脆利落,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人以最直接、最强烈的冲击。

出品: 1991 年长河、潇湘电影制片厂 90

主演:董志华、孙懿雯、穆立新、贾永泉、杜玉明

这是张彻最后阶段几部神魔武打片之一,总的说这几部片子质量都不高,《西行平妖》演述大战红孩儿、铁扇公主的故事,还算维持了一定水准。服装、布景简陋到不能卒睹的程度,可是神话人物依旧保持了江湖侠客的鲜明个性;武打动作还是干脆有力,但这已不是实战性的武打了,这是完全套用京剧程式的、演示性的你来我架的武打,这倒能制造疏离人世的超现实之感,经过紧凑的编排剪辑,这些武打动作仍能传达出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与同时徐克掀起的新武侠电影《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等相比,无论写实写意,张彻都只能说,属于上一个时代的古董了。

(原载《电影画刊》2003年第7期 ,发表时有删节,这是少量改订后的全文。)

【Dreamers电影评论】我们都是原创作者! 我们专注于原创影评的写作! 本号目的在于展示优秀原创影评,为提升中国影迷的整体鉴赏能力而奋斗!

联系小编请直接粗暴的回复消息进行勾搭,谢谢!

2、点击顶部蓝色: Dreamers电影评论 添加关注

3、点击手机右上角“”按钮,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4、或点开并长摁下面二维码,自动识别二维码关注

}
瑜伽/佛学/心理/印度/旅行/抑郁症

结婚时间安排表 婚礼前三个月 1.购买婚戒 2.选择化妆师并试装试妆 3.选择婚纱摄影公司,拍摄结婚照 4.选定婚庆公司,商量具体形式,各项细节(整体花饰,仪式及婚宴上采用的音乐,摄像等) 5.确定伴郎伴娘花童 6.选择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和父母的礼服 7.和酒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家辉演少林和尚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