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龙与笨熊读后感——神秘的世界主要内容读后感

  《海洋》是一部由雅克·贝汉 / 雅克·克鲁奥德执导,皮尔斯·布鲁斯南 / 雅克·贝汉 / 姜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对大家能囿帮助

  《海洋》观后感(一):海洋

雅克 贝汉之前看过他的和迁徙的鸟 当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特别兴奋 毕竟是电影出现的2年后才到 数据表明 耗资七千万美元 用时4年半 全球最顶尖的水下拍摄团队 在国内邀请了当时的姜文解说 但当时整个影院的排期和票房 不说也罢 当时有种包場看的 剪辑美,配乐美画面美,主旨美那些生物,那些线条流动的美 但再强大再再美妙的生物碰到了愚蠢的人类和人类中的者,注萣将被毁灭 印象深刻的是很多被大网困住无法脱身当大网收起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渔船,很快的一只鲨鱼被迅速割掉双鳍再迅被放归海里伴随着的血液双鳍的鲨鱼迅速下坠沉入海底

  《海洋》观后感(二):致那些我们的生物

    正值中法建交50年,学校电影院展播了这部电影┅直是关注英雄主义电影,不过对于学校的免费电影怀着一种有便宜不蹭很可惜的

就是,电影院瞬间变成幼儿园入座之后选了远离他們的座位,默默和小师妹感慨这群

    大屏幕一亮,大海的画面一闪出我很没出息的先哇了一声。

    一直认为学校大礼堂的放映设备出来的東西肯定是放什么都是渣画质但是ocean的播放效果非常棒,一种自带retina屏幕的感觉

    作为一部纪录片,Ocean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旁白一帧帧美的可鉯截图做屏保的画面持续了接近50分钟,电影了囊括了很多我

的生物有些动物丑萌至极,海豹在金色的沙滩上晒着太阳打打滚不能更惬意。巨大的鲸鱼在海面上恣意翻滚机敏的海豚在海上跳跃。

    不得不说虽然精简的旁白让观众更多的是沉浸在海洋纯粹的

在呼喊,赵忠祥叔叔快来告诉我这个萌翻了蠢呆了的生物是什么,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虽然电影告诉我们它们已经灭绝只剩标本。

    对于环保的问题电影说的很少,可是影片唯美了50分钟画面很小心的切换,当一条小鲨鱼被捡掉所有鳍血液在海水中稀释,渐渐沉入海底的时候我突然很难受。

    影片的前半部分动物之间的捕食活动,食物链的正常现象海豹被更大的肉食鱼类吃掉,场面虽然让人心疼但是海水依嘫是翡翠般的碧玉,带着一种大气的

当人类对海洋进行捕捞之后,影片中海水的颜色从碧绿变得深沉凝重泛着黑色或者是暗红色。

  《海洋》观后感(三):自然生态与人类

这不是一片影评只是一些看影片的所思所想。

相对海洋的生态系统人类的整个活动生态,少了┅些对死亡的担心多的就是作为最高生物发明且认定,且在继续行走的

自然界分工明确各自为了各自立场的生存不断的试错、

、发展。人类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下持续的前进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我们能够沟通能够在我们作为个体力量不是很大,並不能有所成就的时候利用了脑子。人类发展至今太多的

贯彻到人类的文明建设中来,让我们比其他物种有了太多的骄傲

我们把目咣伸向太空,我们把注意集中在细胞却没有更多关注,在我们生存的地球那其他那占有大部分

的海洋,其实就是对那些无数的物种无數游荡在海洋里的生物的一种不屑我们高于你,你们

你们太落后了,人类的脚步不会停留在愚蠢的你们身上你们是我们的渔场。

海洋生态或者说地球整个的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大力发展在不断改变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这,在侩子手放下屠刀这样的荒谬的事情上唏望渺茫。人类不会人类也在这个小小的地方

的生存,我们无暇管你

换个角度说,说我比较关心的把视线集中在陆地上,集中在我們的城市集中在我们生存的地方。有个命题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想的我们自己如何更好?这是一个我们埋头苦想日日

的问题那么海洋嘚生态系统就是我们最天然最能直接得到答案的参照物。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存一直都是食物的战争那么作为一个生长茬海洋的生物,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自己决定的例如你的基因,你从小就是一直虾那么你只能吃一些草或者泥土。如果你出生就是一只海洋霸主蓝鲸那么你的食物不一样了。这是基因还有一些你不能决定的,例如你的生长环境你从小就澳大利亚,你就最好不要惦记恏望角的水草每个生物如果有意识,那么如果想要变强大他该怎么做呢?心系世界为隔壁的海鳖

的许多规范只是为了自己的秩序。烸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就是活的更好,有更多可能可能性在于目前人类所建造了几千年的文明大厦,只要清醒对自己足够的认识,那么做社会的一名螺丝钉就是最好的方向

那么这个怎么说。活的更好那怎么算更好呢?挣更多的钱还有有更多的后代,还是

的效益那么你将得到奖赏。如果你

碌百年之后成为一拍黄土,成为历史数据中的一份子人类

更高的生存方式,这是人类的骄傲是人类不約而同共同的命运。再回到提问如果活的更好,答案其实很

更独特的你创造不一样的收获

的报酬,那么作为个体就会有相对比较舒適的物质环境了。

伸进了世界万物从高到低从小到大,作为一个个体想要发展的好,其实局限性在于必须认同自己的小才能在在自巳的一亩三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能量。

  《海洋》观后感(四):动物世界里人类展现的都是那么的多余

寂静终究是会被打破的,沉寂了

年嘚海底世界被一群毫无

的devil所打乱,这个种群被称作为人类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群,为了自己能够生存打破了

地随意捕杀。写到此我想向那些捕猎者质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有多少物种是因为我们而消失的呢?还有多少物种已经濒临灭亡而又有多少物种正受到我们嘚威胁?如果我们再这样继续的

那最终将是动物灭绝的同谋犯,即便最后想悔改的时候也将为时已晚”醒醒吧,人类现在的

,不仅僅是在屠杀着各种活生生的海洋生物同时也是在屠杀着我们以后的

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想一窥海洋的中心,他们怀着敬意去探索詓

,探索这个镜子的另一面…

  《海洋》观后感(五):深

哈利波特、变形金刚这些新鲜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刚上映的头几天临时去电影院買票的就是要么好的场次早已售完,要么只剩前三排所以急急匆匆赶去看刚上映2天的《海洋》,一进场我这不仅是一个小厅,而且观眾简直就是火爆大片映衬下的一个巨大讽刺,与在其他国家的上座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我看过BBC花费6年功夫拍的Wild Australia,把的澳洲海洋世界展现嘚令人惊叹不已。《海洋》是一部跟Wild Australia完全不同的片子实际上它跟几乎所有其他拍摄动植物世界的纪录片都完全不同,拍摄对象的学名、属性、求偶、交配、生产、生活习性等其他纪录片的内容一律不讲也没有字幕,只有少得其实的几句旁白水下世界也不像别的海洋卋界那样,甚至很多时候就是黑白的 但是这部片子看得我又。我感觉大量的人甚至有些我非常熟悉的人身上,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覀:对的敬畏感、地活着,俯瞰藐视其他生命甚至。而雅克.贝汉在《海洋》中体现了一种非常的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其实早在他的《迁徙的鸟》中,这种敬畏感就表现无遗影片中我们经常感觉是与鸟类在平行飞翔,雅克.贝汉采用滑翔机拍摄摄影师坐在最前面的小座位上,当第一位摄影师经过这样的飞行体验下来后雅克问他感觉如何,他都说不出来流泪了。他看不见滑翔机驾驶员看不见机器夲身,与他一起飞翔在3000米高空的就是50只往南方迁徙的鸟,他感到而《海洋》中的大量机位,除了必需的俯视镜头几乎都是平视,或鍺仰视大量采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对象与摄像机只有1到2米的距离一条的乌贼或狮鱼,一只海豚甚至鲸鲨仿佛跟你地无辜地注视着你,生命的无言的对白就能令人每个镜头的拍摄难度都难以想象,想不出来那些镜头雅克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拍一场完美的海上暴风雨,雅克了三年用直升飞机在中航拍的危险性很高,很多镜头直升飞机甚至飞得比浪还要低 没有煽情、没有评价、没有解说,雅克呈现的昰一个神秘奇幻又既强大又的生命世界。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们长期居住在城市,城市把我们与自然界分隔得太远太久,同时我们毀灭了太多自然界其他生命以至于我们感受不到其他生物生命的与尊贵,以为人类自己才是最了不起的一个豆友写下了这样的影评:“看完之后深深希望2012快点来,大家抱团死剩下的生物就可以好好活了。 ”

  《海洋》观后感(六):致那些离开我们的生物

    正值中法建交50姩学校电影院展播了这部电影,一直是关注英雄主义电影不过对于学校的免费电影,怀着一种有便宜不蹭很可惜的态度去的

    和一群尛屁孩一起看电影最大的伤感就是,电影院瞬间变成幼儿园入座之后选了远离他们的座位,默默和小师妹感慨这群孩子一会肯定会乱叫的。

    大屏幕一亮大海的画面一闪出,我很没出息的先哇了一声

    一直认为学校大礼堂的放映设备出来的东西肯定是放什么都是渣画质,但是ocean的播放效果非常棒一种自带retina屏幕的感觉。

    作为一部纪录片Ocean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旁白,一帧帧美的可以截图做屏保的画面持续了接菦50分钟电影了囊括了很多我闻所未闻的生物,有些动物丑萌至极海豹在金色的沙滩上晒着太阳打打滚,不能更惬意巨大的鲸鱼在海媔上恣意翻滚,机敏的海豚在海上跳跃

    不得不说,虽然精简的旁白让观众更多的是沉浸在海洋纯粹的美丽与神秘但是我的内心在呼喊,赵忠祥叔叔快来告诉我这个萌翻了蠢呆了的生物是什么,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虽然电影告诉我们它们已经灭绝只剩标本。

    对于环保嘚问题电影说的很少,可是影片唯美了50分钟画面很小心的切换,当一条小鲨鱼被捡掉所有鳍血液在海水中稀释,渐渐沉入海底的时候我突然很难受。

    影片的前半部分动物之间的捕食活动,食物链的正常现象海豹被更大的肉食鱼类吃掉,场面虽然让人心疼但是海水依然是翡翠般的碧玉,带着一种大气的魅力当人类对海洋进行捕捞之后,影片中海水的颜色从碧绿变得深沉凝重泛着黑色或者是暗红色。

  《海洋》观后感(七):海洋究竟有多美

  独自坐在影院里灯光暗下来的时候,我开始兴奋人人都赞《海洋》拍的美,究竟会有多美

  成群的银鱼闪闪发光,在透明的水中变幻无常;


  红色的墨鱼拖着绸缎般的身体摇曳生姿;


  海洋广袤无边,海豚在海面上飞跃它们欢畅地在阳光下波浪中翻飞着,抛尽尘世烦恼;


  水母就像盛放在空中的繁花华丽而优雅地漫游漂浮着;


  巨大的鲸鱼翻转扭动着,傲然地从水面探出伟岸身躯;


  海蛇的舞步妖冶的不可方物美艳的曲线风骚无比;


  海豹懒懒地在洁白的沙滩上滚来滚去,无辜的眼神盈盈欲滴看见它,你就会知道自己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什么地方;


  海鸥像无数箭阵从空中穿刺入海淩厉而凶狠,如果有来生就做一只海鸥吧!可以在空中翱翔,可以在水中浮游



  每一幕都美的让人窒息,电影一开始我就不断地歎息着,只有从胸口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才能舒缓被电击般紊乱的心跳。


  海洋里的生物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幻想自己是那只沉睡茬深海的寄居蟹做一个永不醒来的梦。


  也会有心痛看见被割掉鱼鳍和砍断尾巴的海豚被丢入海中,沉入海底时仍然张合着嘴巴殘破的身体流出的血液把海水染成一股鲜红,然后逐渐淡去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抽泣,我听见邻座的男生骂“我cao”


  人类,何其残忍人心,何其阴暗


  信仰美好如我,也无法确信这个世界可以永远美好下去永远,对我来说只是张开双眼看见的一切,闭上眼鈈看不听不想不知道,假装从未绝望过

  《海洋》观后感(八):经典台词

1,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生活,这里是海洋的快乐生活 2,洳果爱也有错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原谅的? 323小时后记得回家,我会在同样的路口等你回来! 4,分开一定不要在雨天. 5秋天的落叶就象情人嘚眼泪。 6其实每一个生活中要有点活力,用音乐点燃你的生活 7,“我天真的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一个人就象是半个月亮。” “一个人僦象是半个月亮此刻的我是一个人,我估计你也一样所以我们加起来,就是一个月亮不是吗?” 8爱到忘我是幸福。 9我是徘徊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人。 10不能因为害怕死亡,而拒绝生存对于爱情也是相同的道理! 11,你的累不代表我的烦恼。我的感动不代表你嘚心跳。你难怪寂寞的时候需要闭起了眼睛,才有味道心跳的感觉,爱在深秋

  《海洋》观后感(九):纪录片《海洋》

观看完雅克·贝汉导演的纪录片《海洋》

首先,制作得十分精美可以说每一帧画面都非常好看。全程都在感慨“卧槽这个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卧槽,这个场景摄影下来会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吧”配乐非常赞心情随之跌宕起伏。感觉美中不足的是部分衔接略过凌乱、生硬但仍然不妨碍我想给它打五星。

除了制作上的高技巧、高成分用心的团队之外,这部纪录片的艺术成就格局之大,发人深省

影片从头箌尾都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思考。

地球上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是7:3。物种千千万为何偏偏地上的人类是主宰?或者说只是人类鉯为自己是主宰?抛开尚未可知的地球外其余物种甚至地球的陆地上、海洋中,会不会亦存在人类未曾发掘的巨大文明

大自然鬼斧神笁,宇宙浩瀚无垠在如此庞大的生物群体,如此神秘莫测的宇宙中人类怎敢如此傲慢随性?

后半部分人类猎杀海底生物的镜头看得觸目惊心,想起了“海豚湾”

航行在海洋上的巨大轮船,在风暴中却如一叶扁舟摇摇欲坠。大自然只消发出几声怒吼掀起几层巨浪,便可让其消失殆尽想起了1912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事件。

人类总是后知后觉的生物我们不断发展、进步、破坏、填补……

然而我写下这些的意义又何在呢?破坏的是我们杀戮的是我们,保护的亦是我们大自然冷眼旁观,人类如此之多愚昧的个体、机警的个体、真诚的个体都是浩瀚宇宙中一颗颗自以为是的尘埃罢了。

然后像我们对待那些曾被我们捕杀的生物一样。“上帝”说:若留之无用不如弃之如敝屣。

  《海洋》观后感(十):海洋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法国导演雅克?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 《海洋》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的纪录片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全片讲述了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陆地被海洋覆盖,雅克导演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该片制作费高达7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亿),创下了迄今为止制作费用最高的纪录片该片将于2010年1月22日在日本上映。 人们常紦地球描述成一个大水球因为地球上陆地只占30%,而70%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平静的海水下面是一个对人类来说非常陌生的世界,在这个世堺中各种奇特的生物都生活在一起。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就深入探索了这个神秘的世界带给您不一样的《海洋》。 在影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海洋世界受到保护时,就会生机盎然充满各种各样的生命物种。所以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的时候最为重要的僦是,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合理利用

}

  《之道》是一本由【美】罗傑·沃什&法兰西斯·方恩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80,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幫助。

  《自我之道》读后感(一):、实相与意识

人类行为这个企图绝非源自于现代西方心理学。正统心理学的年龄还不到一百岁它呮是欧美

及知性历史的产物,却试图以现代版本来诠释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的成就然而,无论是现代或过往的文化皆以隐晦或明确的描述,建构出了无数的心理学因此,西方心理学只是其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我们想全盘理解属于整体人类的心理学,就该转而研究其他類别的心理学但不是以对我们有利的立场去进行研究,而是要将其视为另类镜片透过它们,或许能获得被西方心理学所遮蔽的

的情况並不相干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益。

按照桃乐丝·李(Dorothy Lee)的观察不同文化里的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语言系统,将经验汇编分类并依循這些规则来体认

。每一种文化所强调及包容的经验皆不相同人类学家发现,研究不同文化里的规则将促使我们发现与我们的

的观念,鉯及现实的其他面向

现代心理学必须开放自己,才能从传统心理学取得有关意识的

及洞识每一种文化均已发展出特殊的语汇,来描述存在领域里就自己的经验而言,最为显著的模式有趣的是,在西方文化里用来描述内在经验的专门词汇却隶属于

病理学中高度专业嘚疾病分类学;而像印度这样的亚洲文化,却

描述超常意识状态及灵性发展阶段的复杂语汇

拉巴(La Barre)指出,从跨文化的调查来看人类

嘚表达被容许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哭或笑这类的生物本能也有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有关意识的经验及沟通方式,同样也受到叻文化的局限:文化创造意识以顺应某种标准它限制了个人经验的形式及类别,并根据社会的情况来决定意识的状态是否正当或是否被接受。

我们是为标准的文化现实往往是特定意识状态的产物,在这情况下“现实”乃是众人认为有效却武断的成规,而超常意识状態则象征着反社会和难以掌控的存在模式这份对无法预料之事的

,也许就是我们的文化所以会打压那些诱发超常意识状态的工具——譬洳迷幻药——或是对冥想方法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

体系导致women过分凸显醒时的意识状态,而防堵了超常意识状态的发展(酒醉除外)然洏就经济

而言,符合文化标准的意识状态虽然被证实为有效的却导致我们对超常意识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他“未开化的”或传统的攵化虽然在物质生产商远不及我们富饶,可是对意识复杂度的认识却远超过我们某些文化明确地

它的子民有关意识转换的常识,以及達到这种状态的“技艺”——譬如南非的布西曼族(Bushmen)往往能透过舞蹈而进入出神状态并且能利用这种状态进行治疗。

东方的宗教教诲の中早就包含了心理学的理论而西方心理学也

除了属于自己的宇宙论。这些东方传统心理学各拥有属于自己的宇宙论不过这些宇宙论嘚妥当性并不是由经验科学的程序规则所决定的,而是一种应用到日常

因为心理学的理论就是社会定义现实的原理它们那股引发现实的

,便是它们与其他正统理论共通的特性……某种心理学一旦被社会确立(一旦被看成是对客观现实的正当诠释)就会以自己所诠释出的現象,强而有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理论……心理学会制造出现实然后又反过来成为自己查证的基础。

许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但包括人人熟知的醒时正常意识状态,还延伸到西方近年来踩认清的超常意识状态(对大部分的西方心理学家及一般人而言这些状态时他们從未听过或经验过的,所以仍然是个谜)举例而言,每一个东方灵修体系视为至善或

前提的存在模式却被近代心理学的典范阻绝于认知之外。不论你称之为“

”、“成佛”、“开悟”或“觉醒”都无法在近代心理学之中找到相等的类别,但传统亚洲心理学典范却能涵盖近代心理学的主要范畴及其他形式的意识状态。

是没有出路的你只能忍受它;佛教心理学却提供了另类的选择:转变日常的意识状態,就能止息痛苦一旦转化了所有正常存在向度的意识状态,便进入了“佛的次元”正常的存在向度里充满了

、需求和自大,如果能透过禅定而转化这些

而成就佛境成佛乃是高层意识的整合,它高于近代发展心理学所提出的任何一个意识阶层

佛教的发展纲要中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它不但拓展了近代心理学对人类潜能所抱持的观念还提供了

知觉的详尽方法。譬如透过禅定——一种对注意力的操纵——就能进入超常意识状态如果经过有系统的再教育,便能将注意力的

改变令超常意识状态变成一种存在的属性。意识的结构及进行的程序一旦变成持续不断的超常状态我们就不能再称之为超常意识状态,而应该称其为超常意识属性因为超常意识的属性已经将平常的意识状态消融了。

虽然东方传统心理学及近代西方心理学有部分是重叠的——譬如它们都想理解人类

的本质也都对注意力的进程感兴趣——它们各自对不同领域及方法所进行的彻底探索,却往往是被对方所忽略或完全未触及的譬如,精神分析学派在所谓“业力”的层次仩进行过的

比起任何一个东方心理学派都要复杂得多。东方心理学派曾发展出一系列自动转入超常意识状态及安住于超常意识属性的方法并因而建立起研究超常心智活动之外的现实的

。然而在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体系里超越心智之外的现实却早已被概念化,或是被理解荿我们平常的意识状态

我们甚至可以说,传记便是心理学的始祖传统东方心理学与近代西方心理学在范型上的差异,反映出人类存在於世界的不同经验精神分析思潮凸显了“现实的测试”的概念,但如果从意识状态的相对性来看“现实”往往会被意识状态的范畴所局限。譬如西方病理学认为,现实就是我们在醒时所觉察到的世界并因而否定了其他意识状态所觉知到的现实。具有互补作用的东方疒理学却认为证悟实相和醒时的意识时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故而讲尘世摒弃为幻象

东西方心理学如同任何一种科学的进化一样,如果想解决那些看似冲突的识见、典范或世界观就必须结合起来共同酝酿出更高阶的阐释公式,以便理解比过往更形复杂也更落实的意识狀态以及被意识状态所局限的现实。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威廉·詹姆斯

有更广泛的一面……”如此才能对所有的心理学产生更

来源:《超越自我之道》

本书是诸多超个人心理学专家的精粹作品集锦,包括肯恩·威尔伯、丹尼尔·戈尔曼、杰克·康菲尔德、查尔斯·塔特等人彙集各家

精华,予以分析、整理内容涵盖有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梦、濒死经验等超常意识经验。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各种自我探索、灵性成长的具体道路,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治之道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深度心理学与东方高度心理学的整合,而本书就是这条整匼道理的思想精粹

  《超越自我之道》读后感(二):结合东西方思想与实践的身愿景

结合东西方思想与实践的身心灵愿景

    马斯洛、葛罗夫等人在人本心理学成立之后,不到十年就与一些人本心理学的其他奠基者开始建构超个人心理学,三十多年来已发展成非常庞大的理論与实务体系可是在台湾虽然详实引进人本心理学,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认识却近乎陌生(比如心理学常常谈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峩实现却很少提到他说的高峰经验和高原经验)。其实超个人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受到东方思想和修行的影响,个人以为这是结匼东西方思想与实践的大好因缘

    据译者对国内现况的观察,一方面各种宗教或另类的修行门径常常过于重视灵性之类的高层发展,却忽视了身心方面的需要甚至对自我探索与成长的需要

:另一方面,各种引进国内的心理学派常常过于强调自我成长与特定的

不但忽视靈性的需求,也忽略了华人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是,我一直觉得如果这两方面能够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各个层面的发展对全人與社会都会有莫大的俾益,身心灵的整合也才不至于沦为空谈就此而论,超个人心理学兼容并蓄的

与方向正符合当代台湾社会的需要。

    这本书汇集了许多曾取经于东方或研究心理学的西方超个人学家以及近代的

,内容涵盖了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药、濒死经验等等具体的超常意识经验并对超常意识做出深入广泛的探讨;还介绍自我探索、灵性成长的各种具体道路,以及可能产生的诸多问题与治疗對应之道;也有汇集各家思想理论的分析、整理与创见;更有许多对当代世界状况的反思与愿景读者可以

,也可以综览各家的精华个囚以为不论是愿意探索自我或思索

的人、有心修行或灵修的人、期许身心灵整合的人、临床咨商治疗的专业人士、献身某个宗教的信徒或鉮职人员、关心环境与地球

发展的人,都能从这本书获益良多甚至得到很大的启发。

    关于迷幻药的部分译者觉得需要做一些说明。虽嘫目前不论在美国或台湾LSD等迷幻物质都被列为禁药,不过在美国尚未将之列为禁药之前曾有许多科学上的研究,发现这类物质对于心靈、意识的探索有莫大的潜力葛罗夫甚至描绘出迷幻药引发超常意识状态的地图。当LSD因为滥用问题而被列为禁药后这些研究也嘎然终圵。近年又有美国科学家开始翻案希望能再度研究LSD之类的物质在临床上的效用,就好像吗啡虽然是禁药但在心脏病患和癌症病患,仍嘫保有重要的医疗用途一样译者深知LSD等迷幻物质在国内列为禁药,也有被当成毒品滥用的现象但本书的介绍纯属科学的研究和

滥用之意,希望读者能抱持开放的胸怀看一看禁忌之物也有益于人类的潜力。

    书中有许多名词可能有多重意含,或是既有的中文译法并未统┅译者虽尽力勘酌,但仍不得不做出取舍或是因前后文做出不同的译法,比如书中常提到的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是指不同于平常意识状态的各种意识状態,书中译为超常意识状态或是转换的意识状态、不寻常的意识状态,视上下文而定但意含是一样的;eg0一字,译者加上引号而成厂自峩”以避免与Self混淆;而Self一字在英文中,又常有不同的

除了平常所用的自我、自己之外,有时可能是指本质的真我、灵性我、大我;再洳meditatiOn在东方宗教中是指禅修可是也常被非宗教背景的人修习,所以译者选择使用较中性而无宗教味的静坐不过在纯然佛教的脉络中,仍嘫译为禅修

的帮忙,如果没仃她(他)们的拔刀相助我个人实在无力译介这本跨学科、跨专业的好书。旭亚不但在

中指导我也开启叻我门勺超个人心理学视野;韶蓉帮我查阅许多难译的名词和人名,并负担起繁琐的校阅和

稿工作;自鼐法师除了为我对照中文既有的佛學名词还顺道给我上了一堂禅修课;因梦原是此书的译者,因为过于忙禄在译完第一篇之后,把这本好书割爱给我并提供我不少翻譯的经验。此外登义、孟浩也都提供了许多数据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涉猎的主题庞杂多端,虽然有趣又深入但全部容纳在一夲书中,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观念或

需要互相讨论的对象或是发现译文的错误,甚至有自己的经验想与人分享译者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來信讨论、批评、指数、分享,来信请寄至:

.hinet.net但愿能有更多人对超个人心理学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对话。

  《超越自我之道》读后感(四):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

马斯洛及其之后的人本心理学


  艾琳·塞林/口述陈寿文/撰文


  刊发于《经济观察报》52版“观察家·书评”,2012年6月4日


  西方心理学诞生于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测试。为了建立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惢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范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上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于这个理甴实验心理学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主导。另一个则是在医院进行临床诊疗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于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嘚痛苦都来自于无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专注于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逐渐被精神分析学派主导


  行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是人们熟知的心理学第一势力与第二势力,其影响力笼罩20世纪前半叶但到了1960年代,研究者开始担忧这两股势仂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它们无法妥当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比如圣贤、伟人或天才的精神状态)而且它们只专注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慮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其中“高峰经验”的发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终促成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


  马斯洛无疑是人本心理学這门年轻学科的关节点人物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心理学第一、第二势力与第三、第四势力的分野标志


  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


   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出版发行,由此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变得脍炙人口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为“人性潜能運动”不仅开了一个头,并且成为这个划时代运动的中心主题


   随着马斯洛的“自我心理学”兴起,相关著作与自我发展中心等设施洳雨后春笋般繁衍开与此同时欧洲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也开始影响美国心理学,形成存在心理学及现象心理学它们特别强调意识、主題经验、个人的独特性及尊严、自由及责任。


  1960年代以来心理学又开拓出许多研究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意识心理学等1961年,马斯洛和安东尼·苏迪奇(Anthony Sutich)一起创立了《人本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63年成立人本心理学学会。


  人本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通过研究动物来认识人类他们认为研究动物再彻底,也无法提供对人类完整的认识因为行为主义忽略了两者基本的不同。正如马斯洛所言:“我们不可忘记使用动物迟早会忽略了人性特殊的能力,如殉道、牺牲、羞愧、爱情、幽默、艺术、美感、良知、罪恶感、爱国心、理想以及诗歌、哲学、音乐或科学的成就。”


  人本心理学坚持群体研究必须以个体及特殊现象为基础并无“一般人”的概念,真正存在的是具体的个体该理论认为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统计数字只是抽象的代表它们虽然能表达出某些现象,然而数据所遮蔽的远仳显示的多一旦满足于数据资料,停留在抽象概念中便无法深入个体丰富而独特的世界。


  对弗洛伊德的人性悲观论人本心理学歭反对态度。人本心理学家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尊严不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人性尊严是人权及民主的基石心理学家的使命便是帮助人恢复这项基本尊严,在个人及社会生活中培养接纳自我、接受他人、自助助人的能力人的不可贬抑性、人的有机整体性,囚类特有的属性(意识、思想、自由意志、良知、创造力、责任等等)有自成一领域的权利人本心理学拒绝参加“化约论”的行列,也拒绝把心理活动从整个人中抽离出来孤立研究。


  心理学没有权利排除人类经验的任何部分马斯洛曾在某次访谈中透露他最初投身惢理学的目标:“我要用科学来探讨那些非科学家所处理的所有问题,例如宗教、诗篇、价值、哲学、艺术”我们不能删去人的某些部汾,就好比制图师不能因为他不能横渡海洋或衡量山岳便把海洋山岳从地图上删去。


  完整的心理学应同时包括行为的外在及内在因素两个人表现相似行为,可能源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动机,自然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人本心理学特别深入探讨动机、思想、意向、偏好、兴趣、自我观念、价值、计划、抱负、意义、感受以及整个内在经验马斯洛曾形容自己的研究动机说:“我要说明,除了戰争、偏见及憎恨以外人类还能做出更伟大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发疯的、神经病、心理病态、罪犯、流氓、心智脆弱的囚他对人类的希望怎能不越来越保留,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薄弱他对别人的期待也越来越低,这是显而易见的:一味研究残缺不全、鈈成熟、不健康的人只能产生残废的心理学及残废的哲学;一个适用全人类的心理科学必须以研究自我实现的人为基础。”


  由于人夲心理学强调人的潜能及健康使美国在1950、60年代产生了“人类潜能运动”。


  卡尔·罗杰斯是与马斯洛同时代的另一位人本心理学大师。与马斯洛不同,罗杰斯更注重临床经验。1940年代他提出了“案主中心”的心理辅导法,该理论由临床经验发展而来罗杰斯将案主视为┅个充满潜能、应受到无限尊重及接纳的个体。这种观念为心理治疗师和案主建立了一种健全的关系培养案主自我接受及自我尊重的能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许多心理治疗师都接受了罗杰斯的方法,并将此法广泛运用于各种心理治疗中


  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


  1954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出版书中首次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理论。随后他感到该理论不够完善——作为人本心理学的最高理想,自我實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是自我中心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現,需要自我超越


  马斯洛在研究那些已达到高度自我实现境界的人群时,发掘了所谓的“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这种经验难以言传,他仳喻道;当人们在欣赏日落、静观星空或品赏名画时突然体验到一种神入或无我的境界。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时间、空间、甚至自我的存在都突然消失,好似突破了小我限制霎间融入了美的本身或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在那一霎间人体验到难以言喻的喜悦,意识的扩大那种极美也极令人满足的经验,与日常经验截然不同好似捕捉到现实另一面的吉光片羽。经历过这种经验的人对自己及世界的看法会突然改观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研究“高峰经验”马斯洛深切体会到需求层次理论的缺陷。为完善该理论1969年他发表了一篇重偠的文章《Z理论》,他在文中归纳了需求层次理论的3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Z理论”:


  Z理论—— 6.最高需求(超越性/灵性需求)

  Y理论—— 5.自我实现的需求

     4.受人尊重的需求

     3.爱与归属的需求

  X理论—— 2.安全的需求

     1.生理的需求


  馬斯洛使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增加的最高需求(Z理论),例如:灵性、超越自我、神秘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马斯洛将“高峰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但大众看到的心理学书籍所呈现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悝论)根本不提后期修正。


  马斯洛逐渐意识到人本心理学只不过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铺路而已。(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是人性需求或兴趣,它超越自我认同、超越自我实现”换言之,若了解的方式正确自我实现夲是好事,但人们不可滞留于这一成长阶段而应继续前进,不断超越


  1968年,马斯洛在《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再版序里写道:“超个囚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实现等观念……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为日渐消沉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一具体有用又有效的答复……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无望、冷漠需要‘比我们更伟大’的东西,激发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的、与教会无关的方式奉献自巳。”


  马斯洛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以一己之力,致力于自我超越方面的论述与推广




   1960年代,西方社会对亚洲文化及传统产生叻兴趣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满使人们选择了相对另类的生活方式。由于亚洲的心理学偏重超越自我这给超个人运动带来了极大影响,使嘚人本心理学相形见绌


  因为亚洲文化的影响,练习冥想成了进入不同意识状态的普通途径不用再依赖药物。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冥想所产生的心理及生理反应逐渐自成一个领域:冥想心理学。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对瑜伽的效果特别有兴趣不惜将有名的瑜伽师请箌美国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研究。这股研究热潮导致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诞生即“生物反馈”(Biofeedback),各种相关的学会、中心、期刊应运而苼故“生物反馈”有时也被称为“西方瑜伽”。


  药物、冥想、瑜伽、高峰经验以及各种灵性修持所带给人的经验十分相似于“神秘經验”于是心理学家又开始研究宗教的或自然的神秘经验,使得神秘经验心理学也成为一门学问与宗教心理学有密切的关联。


   从亞洲文化寻到不少有用的心理学观念及技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中东回教传统,尤其是苏菲神秘主义他们同样发掘出不少惢理学的宝藏,比如九型人格理论并且发展完善了意识研究、人格理论、发展心理学等。此外还有些心理学家转向研究非洲原始宗教、美洲印第安文化……


  因此,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总摄了人类所有高层意识的发展即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能达到的更高境界”。



  1. 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该书是马斯洛亲自选定的一部关于人性與社会关系问题的文集书中,他论证了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需要,其核心是宇宙、宗教和神秘的存在领域该著作被视為“超个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马斯洛被视为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之父


  2.肯恩·威尔伯《万法简史》


  肯恩·威尔伯是超个人研究领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论家,被誉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他是马斯洛之后的心理学大师,他主张我们必须朝着更高的意识发展,结合了弗洛依德与佛陀的洞见以原创的四大象限理论,区分出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不同的真理。《万法简史》是其玳表作


  3.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径》


  杰克·康菲尔德擅长说故事,能恰如其分地传达灵修奥义,他也是将南传佛法介绍到西方的禅修大师。《踏上心灵幽径》主张结合禅修与心理治疗,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康菲尔德是人本心理学分支佛教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踏上心灵幽径》被誉为继《西藏生死书》之后又一开启智慧与慈悲的灵性之作。


  4.A.H.阿玛斯《内在的探索》


  H.阿玛斯汲取了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及禅宗的精髓他提醒我们不但要观察人格与心智的内涵,还要洞察人类内心最深的本质这本书系统阐释叻何为“内在工作”(Inner Work),它能帮人们识出苦的事实以及造成苦的原因并且帮一个人回归到本质,消解不必要的痛苦阿玛斯是人本心悝学分支中东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5.卡斯塔尼达《做梦的艺术》


  美国作家卡斯塔尼达以唐望故事系列而著名《时代》杂志曾于1973年鉯封面专题报道他的故事,并将其当成文化现象讨论该书是唐望故事系列的第7本,该书认为唯有在日常生活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灵平衡控制梦才成为可能。梦的控制就是心灵状态是否会清明坚实的直接证明卡斯塔尼达是人本心理学分支意识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6.丹胒尔·席格《喜悦的脑》


  丹尼尔·席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该校“正念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及“第七感研究中心”执行长。该书是席格的代表作,他将正念与脑科学加以结合,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该书独树一帜地将个人经验、最新科学发现以及实际运鼡交织成一个整体。席格是人本心理学分支冥想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7.莱斯·费米《你用对专注力了吗?》


  莱斯?费米博士是神經反馈领域的先驱,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医学中心教授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行业期刊中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该书阐述了费米创造的“开放焦点”(Open-focus)方法,该方法是一种放松、有弹性并加入空间想象的专注力练习。藉此方法他治愈了无数心理病患席格是囚本心理学分支进化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美国人本心理学会前会长临床心理学家、舞动治疗专家。曾执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紐约格式塔心理研究所、苏黎世荣格心理研究所她编著过三卷本《全人医疗保健》(Whole Person Healthcare),目前任教于纽约城市大学心理学系

  《超樾自我之道》读后感(五):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的视野


我们人类真是一群聪明而灵巧的生物。我们登陆月球分裂原子,解开遗传基因密碼探测宇宙之创生。没错现代文明确实是一座象征人类心智无限创造力的纪念碑。虽然科技才俊比比皆是但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担忧峩们可能过度轻忽了其他方面的发展。部分的原因是我们在科技上的耀武扬威使我们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解离,而一味地向外追寻那些只囿在内心才能找到的答案我们否认了主观与神圣的面向,忽略了心智的潜力危及到我们的星球,并活在集体昏迷的状态--我们对这種紧缩而扭曲的心智状态浑然不觉因为我们都活在其中,并视其为“正常”

然而我们的内心仍潜存着未曾被探索过的能力、深层的心靈境界、不同的意识状态以及大部分人从未梦想过的发展。超个人学术领域已经在探索这些可能性其中的先驱便是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誕生于两个不同的源头:一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测试另一个则是在医院里进行的临床诊疗。为了建立起心理学在科学上的正统性於是心理学家以物理学作为实验心理学的典范,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之上而避开了无法被观察到的内在经验世界。基于这个理由实验心理学后来逐渐被行为主义学派所主导。

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最早诞生于病理学因为人类大部分的痛苦都来自于無意识的驱力,所以临床诊疗便专注于主观及无意识层面的研究临床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就这样逐渐地被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导。精神分析學派与行为主义学派因而成为临床心理学及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亦即为人所熟知的心理学第一势力与第二势力;其主导性的影响力整个笼罩了二十世纪的前半叶。但是到了六○年代研究者开始担忧起这两股势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虽然它们的贡献良多它们似乎无法妥當对待人类经验的所有面向。它们只专注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或者仅以实验室里观察到的有限情况来笼统论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它们忽略了人类经验的某些重要面向譬如意识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译注:此处指的是圣贤、伟人或天才等特殊人士的精神状态。)

它們有时甚至将超个人性的神秘经验视为精神病的症状之一弗洛依德便曾经将超个人经验诠释成婴儿期无助感的反射。另外有些精神分析學者则将其草草归类为“渴望与乳房合一的退化状态”或“自恋型精神官能症”哲人杰寇普·尼德曼曾说过:“弗洛依德学派低估了人类的可能性,还将这低估制式化。”

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忧虑促成了人本心理学的发展。人本心理学与超个人心理学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一句话:“本观点并无意否定弗洛依德的发现,其主旨乃是要添加和补充它。很简化地说弗洛伊德提供给我们的似乎是只占了半个畫面的病态心理学,我们必须补足的则是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也许这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学更能帮助我们管理及改善我们的人生,使我们變成更好的人”

人本心理学要研究的乃是人类经验及令人健全的因素,而不是那些在实验室里轻易就能测试出来的答案其中一项特别嘚发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促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某些精神特别健全的人很容易有“高峰经验”:一种短暂但极为强烈、充满著狂喜、深具意义而又获益良多的意识扩张经验,亦即跟宇宙合一的经验历史上曾出现过诸多类似的个人体悟,西方称之为神秘、属灵戓神圣合体经验东方则称之为三摩地或开悟。

迷幻药也带来了强而有力的影响并释放出社会尚未准备好吸收消化之空前强烈体验。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么高比例的人共同经验了超常意识状态但其中有某些经验很显然是痛苦而困惑的。另外有些超验状态则为这个不假思索的世界示范了意识之可塑性及其广阔的范畴并证实了惯常意识状态乃是有限而扭曲的,同时也指出了更值得我们追求的意识状态

同┅时期,亚洲的禅定法门也提供了不必透过药物而进入超常意识的途径数个世纪以来被西方人视为不合常理及病态的经验,突然在少数囚的生活中变得有效及富有价值起来西方文化从此而改观了。

西方社会从此对亚洲文化及传统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尝试瑜珈、巫术以及基督教默观等等的灵修方法。对传统价值观的不满则使得人们选择了另类的生活方式譬如自动自发地过起简朴生活,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故而表达支持了崭新的愿景。各大学的研究院也开始探索禅定、生物反馈、迷幻经验以及意识的各种状态昨日文化上的好奇已經成了今日研究的主流。超个人心理学界一直企图将这些奇妙的发现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不久,精神医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者也加入了这个阵营


超个人经验(transpersonal experience)也许可以定义为:存在的认同感或自我感(sense of identity or self)超越了个人的范畴,而扩大到人类、众生、心智忣宇宙性的经验

超个人学(transpersonal discipline)所要研究的则是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这些学者尝试扩大他们的学术研究范畴并以自己的专业训练来探究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乃是研究超个人经验和相关现象的心理学所谓的相关现象,包括了超个人经验及其发展的本质、种類、原因及结果以及被这些经验和发展所启发的心理学、哲学、艺术、文化、宗教、修持方法、生活方式及各种反应,或是对这些经验囷发展的诱导、表达、应用及理解

超个人精神医学(transpersonal psychiatry)乃是专心研究超个人经验及现象的精神医学。它所研究的重点和超个人心理学雷哃但尤其着重于临床和生物医学层面的超个人现象。

超个人人类学(transpersonal anthropology)则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它探究的是超个人现象及意识与文化之間的关係。

超个人社会学(transpersonal sociology)研究的是超个人现象的社会向度、其中的意涵及展现

超个人生态学(transpersonal ecology)研究的是超个人的生态面向、其中嘚意涵及用途。

超个人运动(transpersonal movement)则是整合综摄所有超个人学科的一种运动

这些定义都是在描述超个人学派的特点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昰它们并未将个人特质排除于外,也不限制意识扩张的种类更无意将超个人学派锁定于任何一种哲学或世界观,而研究的方法也没有局限

超个人学派并不排除个人性的向度,亦无意使其失效反之,它们将个人关怀的范围拓展得更大一些而同时兼顾到个人与超个人經验。有人对“超个人”这个名相做了下列的诠释:这是一种透过个人而呈现出的超验状态但这些定义并不限制统合感扩张的方向或范疇。某些生态学者强调横向扩张的重要性--将统合感扩大到地球及万物然而却否定了纵向超验现象的价值或有效性。对其他的一些灵修者而言这种转化到超验次元的纵向扩张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些人则同时认同了纵与横的向度

不过,这些定义并不是要将超个人學派或其研究者拘泥于任何特定的诠释这些学者无意倚赖任何特定的本体论、形而上学、世界观、教义、哲学或宗教。他们关切的焦点乃是经验本身所以这些定义包容了各种不同的诠释方式,以便人们理解那些经验中的人性本质并深化我们对宇宙的洞识。超个人经验長久以来早已被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过此现象将毫无疑问地持续下去。超个人学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无宗教信仰可能是有神论者或无鉮论者。这种专注于经验本身的定义预留了许多空间给各种有价值而又多样化的互补观点。

总之这些定义并不限制超个人经验的研究方法。反之它们接纳任何有效的方法论。超个人研究者鼓励人们采用折衷、贯通与整合的途径妥当地运用所谓的“三种认知之眼”:禸眼、理性自省之眼及默观之眼。这种作法和其它学派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后者往往提倡或倚赖某种特定的方法论。举例而言行为主义學派着重的是感官测试的研究资料及科学性,精神分析之类的自省学派强调的则是对内心活动的观察瑜伽锻练关注的乃是默观传承。迄紟只有超个人学派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方法论它试图将科学、哲学、内省分析及默观方法整合成一门有容乃大的学派,并以妥当的态度探測人类经验及人类本质的诸多面向

因此,超个人学派的范畴格外宽广它贯通整合了各种学科。这些学科探索的范畴综摄了人类所有高層意识的发展或是马斯洛所谓的“人性进一步的发展。”它们的探索整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比较宗教学并统合叻东西方理念。其中的某些议题特别受到关注譬如意识和超常意识、神话学、禅定、瑜伽、神秘主义、澄明之梦、迷幻经验、价值观、倫理学、人际关係、特异才能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状态、超越成规之发展、爱与慈悲之类的超个人情感、利他主义与服务动机,以及超个人精神病理学及治疗方法

这些议题中有许多都跟宗教研究重叠,所以人们才开始关心起超个人学派与宗教的关系当然,探讨此类议题仍須依赖定义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讨论宗教议题最困难之处….就在于它并非第三人称的‘它’。依我看来‘它’至少有一打互不相嫆而又大异其趣的定义,但很不幸的是在诸多的文献中,这些定义并不是经常、甚至一向没被仔细区分过”

宗教最简单的定义之一即昰:与神圣攸关之事。既然超个人经验并不全然是神圣的而宗教经验也不全然是超越个人性的,那么显然两者是有重叠之处因为超个囚学派对非宗教性的超个人经验也很感兴趣,所以在研究、诠释、心理观察及哲学用语上都尽量免除宗教寓意超个人学派不拥护任何教條或信条,不要求人信奉任何宗教它所提倡的乃是以开放的科学精神、哲学思考及经验性的实验来面对所有主张,且一向认为超个人经驗可因个人喜好之不同而赋予它宗教或非宗教性的诠释总之,超个人学派与宗教应该被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虽然它们所关心的事有某些是重叠的。同样的超个人心理学与超个人人类学显然也有别于宗教心理学和宗教人类学。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超个人学研究的是多重意识状态。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学与人类学等主流学科很显然只专注于单一意识状态的研究。它们把焦点集中于平常的清醒状态而不注偅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

对照之下多重意识文化较为关注和重视梦境或默观状态,因此它们的世界观有一大部份是源自于多重意识譬洳巫士部落文化、佛教心理学及道家哲学。

传统的超个人学派诸如瑜伽行派、默观传承及相关的心理学和哲学,起先即是为了诱发多重意识而设计的因此它们很显然隶属于多重意识学派。近代的超个人学派则企图打造出现代化的多重意识学派以便理解、表达和启发超個人性的经验及现象,并以当代方法结合古代跨文化智慧传承之精髓

超个人学派隶属于多重意识体系,所以能涵盖更宽广的人类经验及鈳能性其范畴甚至遍及各种思想体系。我们都熟知过去有许多学派或理论仅选择某种观点来观察人类行为的某个面向故而忽略或遮蔽叻其他观点,但超个人学派重视的却是不同的思想体系之贡献及整合

与其鼓吹某一种特定的观点,不如将看似冲突的各种学说加以整合不同的学说观察到的乃是人类经验的不同面向及发展阶段,所以很可能是可以互补的譬如弗洛依德学派重视的是儿童早期的发展,存茬主义心理学涉及的是成人所面对的普世性存在议题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证实了外在刺激会加强行为上的制约,认知治疗促使我们去发現思想和信念的力量荣格学派则帮助我们认清了原形、集体潜意识以及意像和象征的治疗力量。亚洲的体系诸如佛教、瑜伽行派及吠檀哆心理学则补足了西方心理学的不足它们不但清楚地描绘出超个人阶段的发展,还提供了体悟这些境界的方法

虽然超个人心理学综摄叻主流西方学派之外的其他领域,但仍然重视这些学派的贡献;它并不想取代它们而是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更大的视野。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

当然,本书所呈现的超个人洞见并非一应俱全的未来若有更完整的观点,它将毫无疑问地臣服于其下

有一天我们将发现,烸当我们丧失一个观点时便是往前迈进了一步,而生命的转变就在于从封闭的真理进入开放的真理──此真理如同生命本体一般宏大箌无法被任何观点所套牢,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观点….此真理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它可以否定自己而永远朝着更高的真理迈进

跨世纪和跨文囮的超个人经验一向被视为极其重要之事。在我们这个时代超个人视野及超个人学派更形重要,原因有好几个第一,它们使我们对以往曾忽略及误解过的人类经验重新产生关怀;它们为古老的理念、宗教传承及默观修炼提出了新的解说;它们以更豁达的观点来看待人性;并指出了未曾被思议过的人类潜能

超个人学派重新研究起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非理性或病态的超个人经验。本书内文充分说明了为何某些经验应被视为健全的发展而非退化状态诚如肯恩·威尔伯所言,此类经验并非“助长自我的退化,而是自我的演化及超越”

恢复对超个人经验的重视,寓含着重大的跨文化意义它使我们更能欣赏其他的文化及其哲学、宗教与艺术,并因而整合了许多历史及跨文化文獻

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者开始采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故而贬低了超个人经验。这些超个人经验广泛地被其他文化所重视於是西方学者越发贬低其他的文化,许多卓越的学者竟然妄下论断:“精神分裂的退化现象与瑜珈及禅的修炼境界颇为类似这显示出东方文化倾向于自我退缩,以逃避文化、肉体及社会的巨大困境”

我们对超个人经验及其过程目前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终于可以向累積了数千年的超个人智慧传承学习并重新评估其他文化的价值。其实我们应该将“伟大的精神传承”重新定义为:人类跨文化宗教哲学嘚智慧总集

我们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明白超个人经验为什么在历史上受到普遍的重视它们替个人心理及社会带来了意趣深远的裨益;超个人经验虽非必然,但经常能引起戏剧性的、持续的、有益的心理变化它们确实能提供我们一种意义和目的感,并消解掉存在的困惑激发我们对人类及地球的慈悲和关怀。确实一次的超个人经验足以改变人的一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如果缺少了此类经验,将形成具有威胁性的病态其范围涵盖了个人、社会及全球,本书有许多地方都在探讨这个观点

超个人经验更提出了人性中各种丰富的可能性,某些情绪、动机、认知能力及意识状态皆可培养和精练成超常意识状态。

举例而言默观传承主张爱与慈悲等情感是可以扩张到铨人类及众生身上的。它们同时还主张--初期的实验证实了它们的主张--专注力可以变得更稳定觉知力也可以加强,而利他主义的動机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会增强这些能力的增强,暗示了人类心理上的发展可以远远超越过去所设定的极限

超个人经验往往发生在超常意识状态,对这两者所进行的研究终于使我们认清我们曾那么戏剧性地低估了人类意识的可塑性及潜在状态的范畴。至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心理学只不过发现了一小部份的意识状态;除了正常的清醒意识和睡眠之外,其他诸如陶醉状态、谵妄状态以及精神变态--均被视为精神病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各种超常意识状态的存在,而有关不同意识状态的研究数据也一直在增加诱发这些状态的技巧种類繁多,其中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某些历史悠久的方法比较着重于生理层面的锻炼譬如断食、不倒单、暴露于冷热之苦行;另外还囿一些心理层面的修练方法,如闭关隐修、颂经祈祷、击鼓起舞、禅定及瑜伽这些修炼方法的现代版本则是隔离槽或生物反馈等实验。

囿许多另类意识状态可能不会带来任何明显的助益甚至是有害的,但其他的另类意识状态则与前面所探讨过的能力增强有关这其中寓含着两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能开发出高层意识状态及超常能力;被我们视为最佳的正常意识状态反而是次等的。

另外一项发现则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所有的意识状态都可能出现所谓的特定状态的局限也就是说,某个特定意识状态的认知很可能不易被另一种意识狀态所理解。对一个从未拥有过另类意识经验的人别人即使获得再深的领悟,也无法传达给他

这意味着你必须体悟过一些另类意识,財有能力理解和欣赏超个人经验及相关的锻炼方法和生活方式特定意识状态的局限说明了超个人经验及传承为什么会被轻忽,也说明了呮有真的去修炼如何进入这些经验的方法才可能有所体悟。

超个人学派提出了许多激进的再诠释和阐释来帮助我们理解宗教的诸多面姠,如果以其中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各大宗教的默观及神秘传承则不妨将其视为诱发解脱、救赎或开悟等特定超个人意识状态的多重意识傳承。这些传承中的哲学与心理学表达出了从这些意识中所斩获的知识诱发开悟状态的默观修炼可以被视为超个人之科技或超验科技,其中的观点为那些看似神秘的修炼方法带来了崭新的理解

凡体受过超验意识状态的人,几乎一致对人类本质抱持更豁达的看法他们发現内心有一个和外在宇宙一样神秘的世界,那是物质仪器无法探测到的经验向度这些向度都存在于心灵及意识中,发现它们的人将得到┅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既存在于感官及物质世界更存在于心灵和意识的向度。

对人性而言是如此就宇宙而言亦是如此。超个人经验往往暗示着巨大无边的非物质次元是实存的从这个观点来看,实存乃是多层次的而被我们视为完整生命现象的物质世界,现在看来似乎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种形式罢了

攸关人类及宇宙的理解将逐渐被揭露,迄今超个人学派一直独守着其探索的广度它们以折衷整合的方式,综摄了个人与超个人、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知识与智慧、艺术与哲学、科学与宗教、自省与默观此即超个人学派之洞见。采纳这种包罗万象的途径才能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


来源:《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学的大趋势》

(美)罗杰·沃什 法兰西斯·方恩/主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面对全球迫切的危机有愈来愈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是责無旁贷。也许你注意到周遭有些人开始力行环保、简朴生活进行深度的自我省察,试图为特定族群、甚至全世界的人服务思考人类更荿熟的生存方式。这些调整与改变是在呼应着全球的“超个人运动”。


超个人并非某个学派它是一股潮流,一种跨学科、学派、国家、性别的运动目的在于采纳包罗万象的途径,来反映出人类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本书中了解超个人运动的发展趋势。更重偠的是透过这股潮流,我们终于可以向累积了数千年的东西文化学习再度寻得我们本质里的神性,学会与所有人类、宇宙以及众生和諧共处之道


本书是诸多超个人心理学专家的精粹作品集锦,包括肯恩·威尔伯、丹尼尔·戈尔曼、杰克·康菲尔德、查尔斯·塔特等人汇集各家思想精华,予以分析、整理内容涵盖有静坐禅修、清明梦、迷幻梦、濒死经验等超常意识经验。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各种自我探索、灵性成长的具体道路,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与对治之道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深度心理学与东方高度心理学的整合,而本书就是这条整合道理的思想精粹


超个人学者所共有的特色,就是能够抱持着开放的态度深入探索人类经验的全貌,尤其能整合东西方在身心灵方媔的各种发展本书除了介绍种种意识状态,也提供了促进心灵成长与突破“小我”的许多方法


这本书提供了超个人心理学领域之中一個全方位的视野,从科学、心理、灵性及宗教传统的整合提出心理学的新范式。



罗杰·沃什( Roger Walsh)美国加州大学精神医学、哲学及人类學博士,著作与研究领域包括医学、生态学、心理学、哲学及宗教等曾获得超过二十项国内外相关奖项。已有三十多年的丰富灵修经验


Spirituality)等书,前者曾获普利策奖



胡因梦,台湾著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近二十年来引介了多位心灵导師至华人世界,著有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译有《平常禅》、《克里希那穆提传》、《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悅》、《无可摧毁的纯真》、《耶稣也说禅》等书。


易之新私人执业医师,文字工作者译有多部身心灵图书,如《踏上心灵幽径》、《懂得爱》、《叔本华的治疗》、《疾病的希望》、《心理治疗入门》、《存在心理治疗》、《当下觉醒》等

  《超越自我之道》读後感(六):即使最好的静坐者也有旧时的伤口需要疗愈

野兽按:在只有繁体版的日子里,曾经书录过多篇此书中的经典文章

来源:《超越洎我之道》第七章

即使最好的静坐者也有旧时的伤口需要疗愈:静坐与心理治疗的结合

对大多数人来说,静坐练习并不是“万灵丹”静唑最多只是通往复杂的开启和觉醒之路的重要部分。我以前相信静坐能导向较崇高、更完整的真理而心理学、人格和我们自己的“渺小劇本”是个别而较低下的范畴。我希望事实就是如此可是实际经验和非二元化的实相本质,都不支持这种看法如果我们要结束痛苦、找到自由,就不能把我们生命中崇高和低下的两个层面分开来看

对心灵和身体各个部分的觉察,并不能自由渗透到其他部分对某些部汾的觉察并不能自动转成对其他部分的觉察,特别是在我们深感恐惧或受伤的时候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对呼吸或身体有深刻觉察的静坐鍺却几乎完全觉察不到自己的感受,而其他认识心灵的人却对身体一无所知

只有在我们愿意把注意力导向痛苦的每一部分时,观照才能有效运作这并不表示要陷入个人过去的事件中(许多人害怕会这样),而是学习如何处理这些事使我们能真正地释放自己,脱离过往巨大又痛苦的“障碍物”这种疗愈的工作往往要在与别人的治疗关系中,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静坐和灵修很容易被用来压抑和逃避感受,或是逃避生活中的问题很难碰触到我们的悲伤。许多人否认根源于自己和心理上的痛苦;在真正体验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过去史、我们的限制时痛苦是如此巨大,可能比静坐时浮现的普世苦难更难以面对我们害怕自己的哀伤,因为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将之转成修荇的助力以开启我们的心眼。

我们需要细看自己的一生并自问:“我在什么部分是清醒的,而想逃避的是什么我是否利用自己的修荇来隐藏它呢?我在什么部分时有意识的在什么地方会感到害怕、卡住或不自由呢?”

许多范畴的成长(哀伤和其他未竟之事、沟通与關系的成熟、性欲和亲密、生涯和工作的问题、某些害怕和恐惧、早期的创伤等等)由良好的西式治疗处理,会比静坐更快速、更为成功这些存在的重要面向不能用“性格问题”就一笔带过。弗洛伊德说他希望帮助人去爱和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去爱、不能为地球做一些囿意义的工作,灵修又有什么意义呢静坐对这些范畴也有帮助,可是如果静坐了一阵子还是发现自己有问题需要处理的话,就该去找┅位好治疗师或以其他方式来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当然了有许多二流的治疗师和效果有限的疗法,但就像静坐一样你必须找出最好嘚。有许多新的疗法是以很强的灵性基础发展出来的比如心理综合法、芮克呼吸法、沙疗,以及各式各样的超个人心理学最好的治疗僦像最好的静坐练习一样,会运用觉察来疗心关心的主要不是我们的故事,而是恐惧、执著以及两者的释放,并能观照到妄想、执著嘚情形、不必要的痛苦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借由某些超个人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到最深层的无我和不执著。

我们应该用心理治疗来取代靜坐吗不尽然如此,真正的答案也不是心理治疗而是意识!意识以螺旋而上的方式成长,如果你要寻找自由我所能告诉你最重要的倳,就是灵修总是以循环的方式发展有些属于内心的时刻是需要静默的,接着会有生活中向外的时刻并把静默所得的体认整合起来,囿时也会需要深入的治疗关系的帮助发展一种自我又放下它,并不会造成问题两者都是一直持续下去的。练习静坐的时候可能进入三摩地和寂静的境界接着是体验到新一层的创伤和家庭过去的问题,然后是极大地放下接着又体验到空无,然后又是更多的个人问题茬灵修的背景中,仍然有可能处理不同层面的状况重要的是有勇气面对出现的所有事,如此才能找到我们所寻求的深度疗愈-----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星球。

总之必须把我们对灵修的看法扩展到能涵盖所有生活,就好像禅宗“十牛图”所显示的灵性之旅会带我们深入森林,也会一再把我们带回市场直到我们能在每一种范畴中都找到慈悲,并确定心得到释放

2009年12月28日星期一,15:13野兽爱智慧居

  《超樾自我之道》读后感(七):人生是一场无限的游戏

你以为这跟你毫无关系。你走进你的衣柜……你选了……我不知道..比如说那件粗笨的蓝毛衤……因为你试图告诉世界:你对自己很负责才在乎自己穿的是什么。那衣服不仅仅是蓝色不是绿色,也不是青色而是天蓝色,首先是Oscar de la Renta在2002年设计过一系列天蓝色的礼服然后Yves Saint Laurent设计出天蓝色的军事夹克衫,之后天蓝色就成了其他8位不同设计师的最爱在他们名下的商店陸续有售,直到最后流入可悲的Casual Corner 才让你从她们的打折货中淘到。总之那蓝色价值数百万美金和数不尽的心血,滑稽的是你以为是你選择了这个颜色让自己远离时尚界,事实却是这屋子里的人帮你从一堆‘东西’里选了这件绒线衫……

   ——《穿prada的女魔头》


这段台詞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由器入道”说出世界上一切选择的实质——并非由我们做出,而要我们去承担我们感谢父母把我们帶到世界上,虽然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可大多数时候,选择并不那么美好思想是人最后一件衣服,可惜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你昰从哪里得到一个“思想”的呢?可能是一段话可能是一段文字,可能是一次谈话让你醍醐灌顶、重获新生似的得到了一种“解脱”。不过如果没有穿prada的女魔头,你也会在某本书中看到这个“思想”原来来源于A理论而A理论则是B理论的分支,B理论是C理论的推演C理论昰D理论和E理论相互影响的结果……那又怎么样,任何东西都有一种来源来源还有来源的来源。不过当你最终发现所有的“思想”到达朂高境界之后是那么相似,以至于像同一泉眼里面流出来的溪流又会作何感想呢?

《超越自我之道:超个人心理学的大趋势》读后你鈈禁会问:这是思想界的另一种全球化,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世界各国的古老文明又一次找到了本源的共通之处,就像所有人类其实都来自一个“夏娃”书中没有答案,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看起来这地球上所有文明的先祖和伟大导师们,都认为人不能只是一具肉體而要有“灵性需求”,即更高而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需求哲人杰寇普·尼德曼曾说过:“弗洛伊德学派低估了人类的可能性,还将这低估制式化。”宣布我们身上有“神性”(借用这一词汇来指人身上的超越性),显然会比宣传人是力比多驱动更能愉悦我们这是一个和絀生差不多的选择:值得感谢。读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超个人心理学揭开了蒙在我们眼睛上的黑布,让我们看见分歧无数的世界原来在朂高层次上拥有着共同的语言

  “我们正在目睹一场有关人类心灵本体的两极化论战。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物质或物理世界即使不是唯一嘚真实,也是最终的真实而包括我们在内的各种有机体的行为及经验,都能经由辨识的机制作用予以理解这类的世界观主张,意识只昰人脑的一种功能不论此功能运作得多深多远,理论上均可凭借神经科学及心理动力学来加以探测依詹姆斯·卡尔萨(James Carse)的说法,这類的世界观把人生看成了一场有限的游戏但是从超个人观点来看,物理世界及其法则只能代表无数可能存在的真实中的一种,而且只囿透过我们自己的意识进化才能体悟它们的本质。”

  《超越自我之道》读后感(八):超个人运动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有几位西方学者決定建立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当然了那时对厂科学”的概念只限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被视为完美的科学模式甚至被称为“科学の后”。这些学者深深期望得到科学界的肯定、接纳和尊敬所以尽可能把自然科学家成功运用的研究原则和方法,非常仔细地应用到人嘚研究比如客观的观察、把研究对象细分成许多部分来分析、精确的测量、彻底的操纵和控制等等。不幸的是把原本设计来研究物质對象(比如矿物、植物、昆虫等)的固定观念和方法,强行僵化地套用在人类身上必然产生许多有害的后果。这种狭窄僵化的典范就好潒一种滤网排除了所有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人性,以至于忽略或摒弃许多关于基本人类经验的研究否定人的自由等等。简单说来咜导致一种去人性化的观点,对人造成有系统的解体和普遍的贬抑人被视为众多物体中的“一种物体”罢了。

    总是有一些心理学家无法接受这种流于唯物论、“机械论”和化约论的心理学从1940年代初期开始,越来越多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结合起来表达他们对这种心理学的強烈不满,并努力修正、扩展传统的典范这项革命的代表就是人本心理学的兴起,这些心理学家开始有系统地恢复原本被移除的人性:吔就是心智、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格、感受和情绪、自由意志与责任戚、内在经验、各种潜能、有创造力的想象、人类尊严等等从四。姩代初期到六年代初期,马斯洛是这项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个运动也被称为“人类潜能运动”。许多教授和学生都记得马斯洛在四年代初期提出的“需求层次”,顶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是到了六。年代末期马斯洛逐渐发现人本心理学的限制,虽然他仍堅持过去二十多年来大家所拥护的主张但也觉得需要增加“必要的补充”。换句话说他觉得心理学典范需要再进一步的扩充。他越来樾有志于发展一种“高度心理学”(法兰克创造的名词)除了生理和心理部分,也涵盖人的灵性面向并处理人的终极渴望。毕竟不論是否涉及宗教,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人类有灵性面向的主张于是马斯洛修订著名的“需求层次”,增加了“超越性需求”他将之堺定为“灵性需求”:更高而具有超越性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超越个体的“自我”),比如真、善、美、正义、和平、和谐等等他批评洎己早期的“需求层次”是不完整的,而且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写下一篇关于自我实现理论的评论,结论是“自我实现是不够的”他甚至写了一篇短文,名称是“自我实现与超越自我实现”他不断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也就是突破人的“小小自我”关怀别人的需求。从此以后马斯洛和一群朋友决定把这个新的发展称为“超个人心理学”。

    自从马斯洛在1970年过世后超个人心理学仍一直成长,散播如此之广以至于不能只将之称为一个学派,事实上它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或运动。这个运动虽然始于美国但已散播到好几个国镓,在全世界诞生了许多超个人心理学协会

    此外,许多组织和协会虽然没有使用厂超个人”(transpersoIIaL)这个字眼却有超个人的精神和观点,吔就是不但承认人的灵性面向也提供灵性成长的技巧。它们更探索各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强调自我超越的需求,以及人本质上与大我相連的深入观念这种观念或许可以具体转译成对他人,甚至对生态的关怀几年前,人本心理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人本心理学分会以及各自附属的期刊,都正式接受并采纳超个人的观点2002年七月,在中国武汉举办为期四天的厂东西方咨商:人本与超个人取向”国际研讨会中人本心理学期刊过去三十年的主编汤马斯.葛林(T'homas Greening)亲自告诉我,绝大多数人本心理学家都已接受超个人的观点还有一个例孓,就是厂心理综合学”(Psychosynthesis)这个心理治疗体系在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百二十个中心这个学派基本上抱持着超个人的观点。其实它的创竝者精神科医师罗贝托.阿沙鸠里(Roberto Assagioli)从1969年“超个人心理学期刊”创刊一直到1974年过世为止,都是这个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同样的,意义治疗学派在许多国家都有协会和中心这个学派是由另一位精神科医师维克特.法兰可(Victor Frankl)所创立,他和阿沙鸠里一样也是厂超个囚心理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一员,从创立开始一直做到l997年过世为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荣格建立的厂分析心理学”。荣格比马斯洛哽早强调灵性面向常在著作中使用厂超个人”这个名词,这个学派不只在许多国家有为数众多的协会和中心荣格学派分析师也有自己嘚国际性协会。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比如厂灵性精神医学国际协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灵性内在觉察运动”“咨商灵性、伦理和宗教价值协会”等等。

再者这个运动已经扩展到心理学界之外,事实上目前在许多国家已有跨学科超个人协会(transpersonal association),甚至有┅个厂欧洲超个人协会”‘这些超个人协会吸引、聚集的不只是心理学家还包括各种领域的学者,比如人类学、社会学、物理学、哲学、医学、教育等等这本书正是搜罗各家的文集,这些作者并不属于任何特殊的学派而是跨越不同心理学派、各种学科,甚至是属于横跨东西方不同文化潮流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共有相同的超个人观点,却呈现出不同的诠释和相异的见解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傳统、世界观或哲学体系。

超个人运动快速散播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国家和文化(东方与西方)这种情形清楚显示过去强加在人性上狭隘而僵硬的典范是错误而不自然的,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终将失败正是这股潮流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人性发出诚挚的呼唤要求恢复过詓被忽略的部分。

  《超越自我之道》读后感(九):人性发展的超个人面向

 第五篇 发展的超个人面向

关于人性的极致以及人性终极可能性的探索……对我而言,意味着要不断破坏原本受到拥护的理论不断面对与一般见解不同的悖论,、看似矛盾或模糊的说法以及偶尔囿建立已久、受人坚信、看似无懈可击的心理学法则彻底崩溃。 ——马斯洛

所有事物都会改变包括发展的观念。心理的发展和长久以来嘚假设恰恰相反其实是持续一生的。动机、情绪、道德、认知、生命任务和认同感在成人以后都还能继续成长。我们越来越清楚一般人习以为常的成年期并不代表完全的心理成熟。先进的发展例证包括马斯洛的高层次动机(metamotives)和肯恩·威尔伯的后形式运思认知,此外世界的各种宗教传统也提供了默观发展的地图。

所以,我们有关于儿童、成人和默观来源的发展地图晚近,肯恩·威尔伯把这些观念整合起来,提供了第一个发展的“全方位”理论。这个理论把上述三个面向整合成一个体系并认为传统的、个人的和心理的发展到后期阶段时,会融合成超传统、超个人和灵性的阶段虽然还有许多疑问,也需要大量的研究来检测并琢磨这个理论但这个全方位的理论对于瑺态、病态、默观练习和人类的可能性,都有迷人的意含

“常态”是一种发展的停滞

其中一个重要的意含,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常态”其实是一种发展的停滞这个观念并不新鲜,马斯洛的说法是更精确的表达他说:“我们在心理学中称为正常的情形,其实是精神病理嘚平均值那情形是如此平凡而到处可见,以致于我们根本就不会注意它”可是,如果常态是一种发展的停滞又是什么阻止了它呢?停滞的力量似乎是由个体和社会两者共同运作的

成长包含了走向未知,所以常常需要放弃熟悉的生存方式结果我们倾向于害怕成长。惢理学家和哲学家都已体认到这种不幸的结局就是我们其实在拒绝、反抗我们的伟大和潜能,或许可以称之为灵性防卫已经有许多关於灵性防卫的描述,人本精神科医师弗洛姆认为它们是“逃避的机制”;而马斯洛称之为“约拿情结”的最终结果这是引自《圣经》中企图逃避神圣使命的先知约拿;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描述我们如何寻求“微不足道的平安无事”,还有人谈到“压抑崇高”重点昰我们的超个人潜能并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才没有得到发展,而是我们主动防止它们的发展

社会也在防止超个人的发展,文化的功能似乎不只教导人要压缩意识而且是集体的共谋,反映出我们个人对超越的彷徨犹豫并加以扩大。

社会发展的这种影响有一个可能的机制就是“强迫达到生物社会性的平均值”,这是社会力量弥补极端基因的现象例如,拥有强烈掌控基因的人会受到社会的约束,柔顺嘚人会被鼓励要有自信社会有强大的影响力,把人拉向常模

同样的法则也运用在垂直的发展面向,换句话说社会鼓励人往社会的常模发展,但会阻碍超越其上的发展例证包括把有天赋的儿童放在正常但对他们而言却是单调乏味的学校,而导致挫折和行为问题它也鈳以解释人类历史中太多圣徒和圣哲被毒死、钉十字架、活埋的命运。

整体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潜能和天分被暗中压抑,而没有得到鼓励无法表现出来。社会的发展层面可能为其中的个体设下发展的限制不论多么有天赋的人也是一样。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尔道斯·赫胥黎的所说的现象,他问:“一个克罗马农天才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克罗马农人的头颅容量和现代人种差不多甚至稍微大一些,所以他們可能拥有我们的心理、智力和宗教发展的潜力可是赫胥黎指出,克罗马农天才可能是个好猎人或采集者但不会更好了。

我们里面有什么能力还没被发现呢有什么目前深不可测的能力潜伏在我们里面,而我们要怎么促使它们显现呢这些卑微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在峩们里面的潜能可能超过最离奇怪诞的梦普罗提诺(Plotinus)宣称人类徘徊在野兽和神祗之间,也许这是另一种说法说明我们站在发展和演囮到最高人类潜能的半途上。

如何克服阻碍人类发展的力量

如果我们怀有梦想不到的可能性,如果常态其实是发展的冻结如果大部分個体、社会和全世界的不幸反映出这种发展的受挫,那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就很明显了我们要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促进个体和集体的成熟呢这可能是当代最重要的问题,文明和地球的命运可能都要依赖这个问题的答案

既然阻碍的力量在个体和社会这两个层面运作,我们僦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回应就个体而言,心理治疗和静坐之类的做法能解冻并催化发展这些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会在不同的章节详細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很重要教育可以提供人类潜能和超越平常存在方式的资讯,重要的是能显示这种可能性是存茬的能够以特殊的做法来实现,而且比沉湎于追逐媒体美化与广告巧妙操控的性、金钱和权力这“物质三巨头”的短暂快感更令人觉嘚满足。

当代最具决定性的教育挑战并不是当前西方政治家和教育家所关切的事,好比如何提供数学分数或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从全球囷超个人的观点来看,当代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教育普及全世界从儿童期的成长到超个人的发展,教育都是使人成熟的来源

这个教育轉化的重要性,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就如威尔斯强调的:“人类的历史逐渐成为教育和灾难之间的角力。”从这种全球、超个人的觀点来看最后有可能像芒福德所预言的:“教育将会构成人生的基本事业。”

另一个孕育超个人发展的社会方法就是提供马斯洛所谓嘚优质心理环境,也就是适合心理发展的理想环境意思是指社会上有一群人共同分享与努力,这些人包括重视超个人成长的人、培养超個人成长的人还有提供人际安全感氛围以安心进行实验的人。历史上这类人聚焦在隐修的地方或是宗教社区,而他们在现代也共同来箌研讨会、工作坊或是有共同目的的社区,并透过仪式、教育、模范和社会的强化来互相支持。

全方位的发展理论也牵涉到精神病理學的认识与治疗在任何层面都可能出现发展的问题而导致病态,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时必须考虑到生命中这种发展的事实。例如对于惢理治疗和静坐两者的作用和优点,一直存在很大的混淆有人认为静坐是心理和灵性的万灵丹,可是静坐对超个人层面的成长也许是朂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固着在生命早期阶段的人却是比较没有效的。静坐在传统上特别运用在超个人发展的催化上由此看来,就会覺得上述说法很有道理事实上,超个人发展的观点使我们体认到许多宗教的默观核心提供了各种引发超个人成长的地图和技术。

虽然囿人说不同的做法和传统,只是爬上同样山岭的不同路径可是现在越来越清楚,各种传统和传统中的团体可能致力于不同层次的发展,所以不同传统间的超个人经验不只有不同的形式,也有不同的层次

虽然超个人经验的目标是加速默观联系所引发的进展,但这些經验本身就恩呢该加速人的发展事实上,单一的超个人经验可以造成一辈子的改变例如,徒弟被“巫术之光”照亮就转化成巫师;哃样的,一次神秘的经验或是短暂的濒死经验转化心灵的强度可能会彻底改变人格。

深邃的超个人经验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有各种不哃的说法,可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同意其中有一项核心的领悟就是锐利地洞识自己的本质或身份认同。这个本质不只是超个人的也是超樾语言、难以描述的,超越时间、空间和任何限制当然也超越了语言文字或思想能力所涵盖的范围。就像安谷禅师(Yasutani Roshi)所强调的:“我們的真实本性是超越所有类别的所有你能设想或想象到的,都只是你自己的片断罢了”我们不只超过自己所认为的,也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就好像伟大的印度哲学家拉达克里希南所说的:“实相超越、环绕并满溢出我们可悲的类别。”

当以文字来表达时我们的真实夲性在传统中被描述为无穷无限、没有边际、不受限制、圣灵、灵魂(Geist,康德哲学)、大心(Mind)、灵性我(Self)、佛性、自性(Atman)、唯一(One)、存在-智慧-喜悦的三位一体(Sat-chit-ananda)这些经验是下叙述的来源,这些叙述表达了伟大宗教传统的神秘核心

它和他成为一个实体。(阿布拉菲亚犹太教)

天国就在你们里面。(基督教)

自性(个体意识)和梵天(宇宙意识)时一体的(印度教)

了解灵性我就认识了全宇宙。(奥义书)

认识自己的人就认识了他的上主(穆罕默德回教)

天、地、人形成一体。(新儒家)

可是经验会来来去去最初的启明鈈论多么有意义、多么深邃,最后都会消退所以还有另一个发展任务——把暂时不同的状态转化成恒久的特质变化,把高峰经验扩展到高原经验或是如休斯顿·史密斯非常有说服力的说法,把启明的闪光转化成持续之光。以更传统的语言来说,这项挑战就是要把吠檀多哲學的有分别三摩地(nirvikapa Samadhi)转化成俱生三摩地(sahaj Samadhi)把TM冥想者的超越意识转化成宇宙意识,把佛教徒激发而生的意识转化成自然而有或自发的意识把基督教的神秘狂喜转化为神圣。对于转化意识的这种稳定状态有各式各样的称呼,例如开悟、自由、救赎、解脱和苦的止息。

可是即使是转化意识的稳定状态,也不是最终的任务当存在的疑问解答了、个人的痛苦减轻了,就会注意到别人的痛苦而绽放出慈悲心。埃克哈特极力主张:“他必须在爱中流出自己”超越最初的启明,甚至持续之光的挑战就是要把光带回世界。

有许多与此相關的隐喻柏拉图的说法是重新进入洞穴;在禅宗“十牛图”中是“垂手进入市集帮助人”(入尘垂手);在基督教是“灵魂的丰收”,鉮秘合一的神圣结合在世上结出许多果实;约瑟夫·坎贝尔称这个最后阶段为“英雄回归”;历史学家汤恩比则把内在探索和外在服务的整个循环称为“退隐和返回的循环”,并说这是对人类有最大贡献者的特征

所以,超个人的发展包括好几个步骤:突破传统习俗的限制体认更进一步的发展潜力;进行一种能实践这些潜力的做法;亲身体验启明的闪光,将未来的潜力转成当下的真实;将启明的闪光扩展荿持续之光并为所有人的利益将光带进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将这个过程视为人类存在的最高目标和最伟大的善

本篇的文章描述超个囚发展的好几种面向。以马斯洛的话来说我们对这种超个人经验的渴望是人性本来就有的部分,从全人的发展来看就好像食物和避难處这些基本需求同样真实、同样是生物本能,也同样重要他认为无法体认并实现超个人的渴望,会因为不能认识人的真实本性和起源洏导致心理的苦恼,或称之为“灵性病理学”而这种灵性病理学可能潜藏在当代西方文化抑郁不适的现况下。现代人借着强迫性消费的替代满足感想要填补超个人需求未获重视、不得满足所造成的存在虚空。重视人生中超个人、宗教、哲学和美学的面向恐怕是个体和社会得到健康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在“超个人发展的范畴”中肯恩·威尔伯全面研究世界各种心理学和宗教,以及它们对人类发展更进一层的描述,还有在各种传统中所发现的主要超个人阶段。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他会谈到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病态,以及适当的疗法。

较高发展的共同特征就是身份认同或“自我”的改变,最终丧失“自我”的坚实感和分离感而超越个人。有许多人谈论“自我”的缺夨、超越或更上一层可是自我(ego)这个名词被用在许多方面,而且常常缺少适切的定义所以在谈到无我(egolessness)的观念时,常常不够精确在“无我之种种”一文中,马克·艾普斯坦(Mark Epstein)澄清了无我这个名词的正确使用方式

在“成为重要某人和无我之人:精神分析与佛教”一文中,约翰·英格勒(John Engler)提出精神分析和佛教、心理治疗和静坐之间关于发展的比较,对照出两者对本质我、健康和病态的不同观點以及各自能对什么疾病和生命阶段有最大的帮助。

在“前个人/超个人的谬误”一文中肯恩·威尔伯指出超个人的经验常常和早期经验或退化经验混淆。化约论者把超个人经验贬抑为病态而“提升论者”把婴儿期、原始的或病态的经验提升为超个人状态。威尔伯描述了這种前个人/超个人谬误的一些类型以及因此而造成的代价。

  《超越自我之道》读后感(十):未来数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

第四十五章 未來数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

超个人理论有好几项令人兴奋的发展我相信对未来十年非常重要。这些理论包括意识状态和意识结构的研究;關於默观道路与模式的跨文化探索;把超个人运动定位在更大的后现代世界趋势;从超个人取向的优点重新解读世界各种哲学、宗教和心悝学;持续研究各种「脱离常态的情形」之间的关联(也就是精神病与神祕主义的关联);关於身(或大脑)与心二者关联极為困难的问題;从习俗、默观和病态的面向更準确地描绘意识的发展层次;荣格学派与一般超个人心理学的关联;对「边缘团体」之间的关系有更細腻的理论认识,比如超个人相对於世界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较大势力」;超个人范畴和三个被世界传统忽略的重要范畴(身体、自然、奻性)之间的关联;自然和圣灵的关联;一般理论和个人实践之间的关联;最重要的就是继续发展「全面性理论」目的是让超个人能在各种「常见」学科中有合理的表述。以下依序讨论:

目前有两个主要的典范影响超个人的研究:各种超常意识的状态与意识的发展结构茬吠檀多哲学中,都有这两种典范的原型代表吠檀多哲学区分出五种主要的意识层或结构,分别是物质、身体、心灵、高等心灵、集体惢灵并讨论彼此之间的关联;还有三种主要的意识体或状态,分别是粗糙、微细、因身会在清醒、做梦和深度睡眠时经验到。吠檀多哲学主张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可以保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构;而奥罗宾多的洞识则加以补充认為结构会发展,而状态不会发展(所以婴兒拥有清醒、做梦和睡眠三种主要的状态,可是只能运用最底层的粗糙结构还没有发展出高等结构。)

有待研究的主题是:各种状态(鈳以是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和结构(也有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之别)之间的关联是什麼

可是到现在还不太知道如何整合这两种典范,而且在许多方面两者都显得矛盾而不相容:结构是累积而整合的,状态却是分离而排他的我认為答案在於发展的结构是要把超常狀态中仅只是暂时的经验,转成恒久的展现或实现或是成為稳定的表现。暂时而分离的状态要变成不只是短暂的实现就必须进入发展の流,并「遵循」其模式描绘并詮释这些转化,这将是超个人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二、默观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这个领域已成就了許多开创性工作,可是还有更多工作等待未来的研究者进行特别重要的是对默观状态和结构做出详细的现象学描述(还包括对常超乎言語形容之实相的描述)。这个范畴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的认知、意图和情感等等阶段的展现是由相同的发展与逻辑来掌管,是否吔适用於高等状态和结构呢进化和发展是否有一贯性呢?我相信有若非如此的话,怎麼能说圣灵及其展现(或其缺乏)是整体合一的呢

三、将超个人研究定位在更大的后现代主义潮流

目前在后现代世界的人文学科有四个主要的思潮,都在争取权威地位:古典的啟蒙时玳人文主义者解构主义者的「反思想家」(德希达),「批判性詮释」(傅柯)以及「沟通伦理」(哈伯玛斯)。

啟蒙时代人文主义鍺的特徵是相信以理性主义為工具的力量藉此探索每一件能被了解又值得了解的「真理」,并相信这种理性真理的力量能使人得以自由包括个人和政治的自由。不管这种抱负多麼崇高从歷史来看,却容易堕落成一种「梦想幻灭」而破碎的世界观使艺术、道德和科学嘚范畴彼此完全脱离,也脱离个人的生活造成盲目相信光靠科技理性就可以解决困境的情形。

对这种碎裂而较局限的理性世界观(传统嘚「现代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反应產生了三种主要的「后现代」运动:德希达的解构,傅柯的「新结构主义」以及哈伯玛斯的「普遍语用学」,三者都具备了对工具性理性主义和孤立自主的「自我」(这是人文主义的基础)的批判;他们相信真理受到歷史和语言褙景的影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他们也都对不再把其真理建立在机械化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世界的伦理行动,展现高度的关怀

解構是企图论证影响大多数西方哲学和文明的语言学理性主义(即「罗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在本质上是自我矛盾的:每当它应用在自己身上时就破坏了自己的立场(例如,以经验為依据的真理判準本身并不是依据经验而来的)。对逻各斯中心论的解构开啟了超越僵化的二え论理性主义的路径。傅柯根据权力结构来分析知识论证各种世界观或「知识」在歷史上是突然出现的,他的观念都產生类似解构的效果:彻底破坏了传统上对世界、真理和伦理的人文或理性假设哈伯玛斯被许多人视為世上现存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企图藉著强调「沟通倫理学」也就是人类试图在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社群中了解彼此的方式,来超越工具性理性主义也超越孤立而自主的「自我」。

所囿这些后现代运动其实都是后「自我」运动。事实上他们常常明确地谈到他们的计划就是「『自我』哲学之死」或「主体哲学之死」。虽然从超个人观点来看这些都非常振奋人心,可是他们所说的「『自我』之死」并不是走向真正的超个人面向而是从一个狭窄、工具性、理性的自我本位世界观,转化成多重观点、系统化、有机的、关系的、社会中的心灵体(我将之称為网络逻辑和双重性质体【註一】﹝註一─centaur,译註:原意指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动物象徵身心处於高度整合的人格﹞,这仍然有单独自我的感觉可是比之前的「自峩」要好。后现代主义确实是「走向正确的方向」)

可是所有这些后现代运动,都包含了对任何神祕的超验主义、纯粹的临在、超越歷史嘚实相的明显批评所以未来十年的重要主题就是:超个人研究要定位在这些后现代潮流的什麼位置,以及超个人研究要如何回答他们尖銳的批评我认為所有后现代理论都已经表现出隐藏的超验主义(每当他们一不注意,神圣性就会不知不觉进到他们的理论中)只需要指出这一点,他们就会被放入超个人发展的层次之中换句话说,解构本身也能被解构傅柯可以放在他自己的知识中,甚至哈伯玛斯也開放地保留仍然有更高而尚未展现的发展阶段的可能性而这正是超个人发展的研究范围。就人文学科中一般的学术关怀而言这可能是悝论活动的温床。

四、从超个人观点重新看世界诸哲学的概念

现代西方知识分子认為最没有争议的假设就是任何「超越」之事都只是「敘说的故事」或「意识形态」,所以歷史被解读成意识形态变迁的纪录而这些意识形态唯一的根据,只是特殊文化所赋予的相对合理性(而文化的特殊性也是不断变迁而相对的)可是,如果某种超越经验其实是直接的经验和揭露虽然透过语言来媒介,却有某种超出语訁、跨越文化的重要性的话呢不论我们用什麼字来代替「钻石」、「切」和「玻璃」这些语词,钻石就是可以切割玻璃同样的,不论峩们用什麼字词来代替「灵魂」、「经验」和「上帝」灵魂就是能经验到上帝。

所以可以把歷史整个重读成真实超越经验的成长与累積的纪录,不以各种意识形态来过滤也不只是化约成其中一种意识形态。这可以彻底革新我们对人类潜能和神圣可能性的概念并将灵性知识的成长恰当地与任何其他科学的进展并列在一起。

五、精神病与神祕主义的关联

这个始终令人感到目眩神迷的主题不只本身很重偠,也对好几个相关的主题非常重要:创造力与疯狂、常态化与边缘化、普通和特别的潜能、个人的崩溃和突破重要的灵性急症领域也囷这个主题有密切的关联,太多被诊断為精神病发作的人其实是经歷灵性急症,这些危急的病情非常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探讨(更不用说靈性与成癮、忧鬱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关联了)这整个主题也和我们如何把「潜意识」概念化(如魔鬼、神祉、下理性、超理性、以上皆是?)是直接相关的。继续描绘潜意识并将之概念化,会是未来十年超个人研究最重要、最有收穫的领域之一

六、大脑状态和心靈状态的关联

这个存在已久的问题对超个人研究的影响(和侵蚀),远比其他领域还要大许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大脑状态和心灵状态(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觉知)之间的「分裂」或「鸿沟」在超个人领域中「更為巨大」。毕竟有些超个人经验带来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證明意识是先於任何表徵的也就是永恒而不受时间影响的,这种「永恒的意识」是怎麼和纯属有限而暂存的大脑產生关联的呢

我觉得這个议题不能因為唯物论者稍微让步,就加以迴避而必须小心仔细地阐述和护卫一个非常后现代的彻底唯心论。可是这个任务在今天因為普受接纳的「大爆炸」理论而变得很容易了,几乎使每一个考虑这个理论的人都变成唯心论者可是,在大爆炸之前呢既然第一个微粒子似乎一直遵循数学定律,而这些定律并没有「发展」难道它们不是以某种方式存在於大爆炸之前吗?难道它们不是进化之前的某種理想原型吗而某些超个人经验有没有可能是这些客观实体存在的经验,也就是怀德海所说的「永恒客体」呢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龙与笨熊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