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鹿邑徐氏家族族谱,现在家族要需族谱,想问一下你们上一辈和上上一辈还有下一辈是什么辈分,谢谢你

崇明袁姓,有一先祖叫袁胡子,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涨出来的袁家沙,得名与他有关。袁胡子本是一个相面先生,在京师设摊,遇一妓女,认作义女,妓女后被皇帝看中,袁胡子成了国丈。他害怕陪伴皇帝,认为“伴君如伴虎”。有一次,他与皇帝同行,看见一乡下人将一乌龟抛在水中。皇帝问他:“乌龟为何漂浮不沉?”他赶紧回答:“千年龟,轻如灰。”后皇帝要为他封官,他说:“我不要官,不要财,只要瀛洲一犁田。”于是,皇帝诏令崇明海岛官府雇一耕田人,赐一牯牛,在崇明城北耕田,方圆十里,名之曰袁家沙。为了酬谢耕田人,又在袁家沙西段划出一块“牛脚田”。种田人除了向袁胡子完租,还要向耕田人交“牛脚田租”及“牛足米”。袁胡子拥有三十窕地皮,住宅的宅沟四周都用石头“驳”(堆砌)成,称“石驳岸”。“五条子在船”(行风船)进出,直通施翘河外津桥江口。其后代经常为催租而毒打完租人,有个从外地来的姓白的“放竹衣人”(竹匠),遭到毒打,后出钱买官,来崇明做县官,人称白县长,他借故将袁满门抄斩。 

原卫生局离休干部袁克章(黄斌),迁崇十八世,祖辈从海门长乐镇迁居崇明协安沙郡字(今海桥乡三官村),他自编《袁氏宗谱、宗族、家族情况记要》打字油印稿。

:山东菏泽市东明县周官营袁氏
1、村庄建立:据县志记载,是明永乐年间燕王征北时(1403)年的军户,因长官姓周,故名周官营,但是所有人都不曾记得村内有姓周的人。距今已经603年,可是,从始祖到今天才21世,且第21世人都还是未成年的人,按25年一世计算,也只是500年,算来最早也应是1500年以后落户该村才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袁守纲 失名 失名 失名 克顺 自全 弘烈 嘉美 文斐
自然 弘猷 嘉玉 文柱 魁元 际兴
★创]河南信阳罗山袁氏起源
我们的先人首先是从安徽迁过来的4兄弟,首先是在高店乡夏湖定住,后因当地人欺压,又迁到袁寨,尔后被姓李的人赶走,迁到现在的地方袁湾到今。

他们四兄弟是登字辈{不知道是这个登不,反正是念登}
20个辈分是 登正林保付 根深干子长 家庭能善玉 永远积荣昌
然后我们这其他地方姓袁的重新启户是勇世得保付,下面的都一样了,启户中的勇字辈和登字辈是平辈,依次类推。
罗山县北部现在大概有5个地方袁姓比较集中。但本家都是在高店乡袁湾。
附:由于我们这也在修家谱,希望知道能和安徽排上辈份的朋友提供信息。不胜感激。

宋宝庆三年(1227),谏议大夫袁伯璞退隐宁海石门,即今大佳何乡里袁袁氏之祖。城东袁氏,宋景定四年(1263)邑令袁壬仕后定居东隅

:广东深圳罗湖袁氏介绍
清康熙年间罗湖村人袁居易撰写的《袁氏家谱序》中说:“罗湖之乡环山而绕水也,其山发于梧桐之巅,其水汇于南头之海。夫水之深者,其流必长;山之高者,其脉必厚;人之祖德宗功之盛也,其子孙必番而衍。”说的是罗湖是个好地方,其子孙必发达。罗湖村民绝大多数都姓袁,人口鼎盛时曾多达2000来人,很多人都到了香港和海外谋生,现居罗湖村的老村民只有三四百人。

(一)历史的倒影康熙年间,为了防范孤悬海外的郑成功,清政府奉行禁海迁界政策,江、浙、闽、粤四省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深港地区居民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年、康熙三年三度被迫内迁。迁界时,界内房屋建筑一律焚毁铲平,居民限期搬出,且动用军队驱赶,驱赶无效的就地正法。迁界后,胆敢出海、胆敢越界半步者,杀头。被迁之民“仓卒奔逃,野外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新安县(今深圳除龙岗区坪山、坪地、坑梓、横岗等地外的大部分以及香港全境)全县的十之八九都在被迁范围之内。新安县一度被撤销,县治南头一片荒芜。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新安县率先复界,被迁之民得以重回故园。

深圳市文管办副研究员彭全民翻开一本雕版印刷的民国八年(1919年)《罗湖袁氏家谱》上卷(下卷已遗失),罗湖袁氏二十世孙袁居易所撰写的《袁氏家谱序》里有一段文字说的正是禁海迁界的背井离乡、族人离散之痛,以及复界后重返故园的喜悦。该段文字为:

迨清朝定鼎,流离甫集,又奉迁移。罗湖之乡,向为稠居,倏为茂草。二十馀年之间,几番离乱,家乘遗失,子姓播迁,而泥坑、黎洞、茶山三房莫知所之,惟我罗湖与石桥头四房存什一于千百。噫!斯时也,奚堪问祀典而及家谱也哉!今幸乡旋,乐居旧土,虽不能如向之竹苞松茂、堂构维新之美,而瞻故址者,依然我祖之遗也;观落成者,依然我祖之庆也;种桑麻而艺黍稷者,依然我祖之贻谋也;习诗书而敦姻睦,依然我祖之垂训也。且家大人又尝语予曰:“罗溪之树茂而高者,予先人之所植也;罗溪之岭峻而峭,罗溪之水曲而深者,予先人之所钓游也。予小子聆而志之!”及随父兄宗族之下,春秋举祀,集子姓,序昭穆,跄跄济济,俨若一堂者,如见先人焉。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余小子三复斯言,惟日不忘也。

意译成白话文就是:等到清朝的统治建立起来,流离失所的百姓刚刚安定,却又不得不奉令迁移。罗湖这地方原来人烟稠密,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野草丛生的荒芜之地。二十多年来,遭受了几次动乱,家谱遗失,族人四散,居住在泥坑(现为何处不详)、黎洞(有可能是现香港境内的黎洞)、茶山(在东莞)的三房族人如今杳无音信;原先罗湖、石桥头(在龙岗区大鹏镇)的四房族人,人口众多,如今也仅十存其一了。哎呀!在这乱世中,谁还能顾得上对祖宗的祭奠和家谱的留存呢?现在我们幸运地回到了故乡,虽然再也不是竹林松木茂盛、屋宇新新的美景,但是我们眼前的这一块土地,依然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新的宗祠在破败的故园上建立起来了,庆贺仪式和我们祖先一模一样;在一度荒芜的田地上种植桑麻黍稷,是我们祖先传教给我们的生产方式;习读诗书、使族人和睦,遵循的也是我们祖先的训导。我的父辈曾经对我说:“罗溪(深圳河)边上的树茂盛而高大,是我们祖先栽种的;罗溪的山峻峭,罗溪的水弯曲深幽,我们祖先曾经在那里游玩和垂钓。你小子要好好地聆听并记住我的这一番话!”等到春秋两季,和宗族中的父老兄弟一起祭祀祖先,济济一堂,尊卑有序,完全和祖先过去的场景一样。《诗经》中有这么一句话:“怎么能不怀念你的先祖呢?这是因为他们修下了美德伟业!”我再三重复这句话,日日不忘。(二)罗湖袁氏渊源《罗溪水肥鳜鱼肥》

曾经数次走访罗湖村的彭全民说:“《袁氏家谱》中所说的罗溪就是深圳河。明代罗湖村袁渔隐曾有诗云: 罗溪水肥鳜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 罗湖袁氏源自汝南(大部分在今河南省境内),后播迁到江西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北宋朝淳化四(993年),江西赣州府龙川乡竹子园有个叫袁仍的人,字悦塘,官至朝奉大夫,在岭南当官,喜爱那里的山水之美,就在东莞温塘住了下来,成为东莞袁氏一世祖袁。东莞袁仍裔孙十二世祖袁愚,字福庆,号彦安,专心读书,却屡试科取不中,于是埋名隐姓,怡情山水,以隐居为乐,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来到罗湖定居,成为罗湖村袁氏的开基之祖。”

袁愚与他的两个儿子在罗湖购置田地一十七顷(每顷100亩),建立公
祠,安排人员管理乡里事务,安排子弟读书,大规模筑室立居。袁愚的一个儿子后来迁居今天福田区下沙村,另一个儿子叫袁奉丁,生了七个儿子。长子、次子分别迁居泥坑、黎洞,被盗贼所灭;三子迁居东莞茶山;四子、五子世居罗湖;六子、七子迁居今龙岗区大鹏镇石桥头。所以今大鹏镇石桥头的袁氏是从罗湖村分居出来的。《东汉名臣卧雪》

“东汉名臣卧雪,南天柱石擎天”是罗湖村“观德袁公祠”(观德公是罗湖袁氏开基之祖袁愚的父亲,被尊称为罗湖袁氏分房之始祖)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彭全民说,上联讲的是东汉的名臣袁安,罗湖袁氏为袁安的后裔,是名臣世家。下联讲的是和罗湖袁氏同宗的东莞人袁崇焕,他是明末的抗清英雄。

袁安,字邵公,河南汝阳(汝阳县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袁安少年时便得祖父的传学教导,成年后为人庄重而有威望。据《汝南先贤》记载,有一次大雪过后,各人自扫门前雪,或外出寻找食物。汝阳县令出门视察民情,见到袁安门前冷冷清清,丈余厚的积雪当道。有人对县令说:“袁安已经冻死了。”县令立即令人扫除积雪,走进袁安家中看个究竟。只见袁安缩成一团躺在床上直打哆嗦。县令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出去呢?”袁安回答说:“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何苦出去麻烦别人呢?”县令觉得袁安是深明事理的贤人,就推举他为孝廉。袁安由此担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所任之处,皆受百姓欢迎。袁安后来一路升迁,出任了楚郡太守、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袁安的子孙仕途发达,《三国演义》中的袁绍、袁术就是袁安的曾孙。

香港新界龙耀头邓氏族谱中《移村记》也有关于迁界暴政的记载:插旗定界,拆房屋,驱民迁归界内。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等军事防御设施,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解官处死。“祖孙相承之世业,一旦摈之而猿啼;死生世守之墓宅,一朝舍之而鹤唳。家家宿露,在在鸠形,初移一次尚有余粟,再移之后曾几晏然……”

宝安区福永镇怀德村《潘氏族谱》(1948年版,由沙井镇委宣传部程建提供)里提到了宝安潘氏始祖潘英甲的墓葬“于康熙二年迁移失祀”。在迁界事件发生之后,祖坟就再也找不到了。

温塘袁氏袁氏世居虔州信丰。宋太宗淳化(990一994年)间,袁仍来莞,居温塘。后桑园、石碣、袁山贝之袁氏,皆其族,明袁崇焕为其族人(据《琴轩集·袁氏族谱序》)。

罗湖,是深圳市六个区中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为什么区名要叫“罗湖”?罗湖从何而来?为考证罗湖的渊源与奥秘,我数次走访了罗湖村。在罗湖村的乡亲父老口中,在罗湖村的袁氏家谱中,了解到许许多多关于罗湖的掌故。罗湖村旧有一座古老的祠堂叫“观德袁公祠”,“文革”期间改建成礼堂,位于罗湖大村前,其大门的对联写着:“东汉名臣卧雪,南州柱石擎天。”从字面看,这副对联不比一般,颇有来头。可东汉名臣是谁,为什么要卧雪?那南州柱石又是谁,怎可擎天?解开了这副对联,也就揭开了罗湖村袁氏悠久的历史。

罗湖村是袁氏祖祖辈辈聚居的村庄,礼堂大门的对联说的是两位袁氏先贤,道明罗湖袁氏乃名臣世家。

“东汉名臣卧雪”,是指东汉名臣袁安,以卧雪起家并闻名于世。袁安,字邵公,河南汝阳(汝阳县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袁安祖父袁良,汉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后至成武县令。袁安少年时便得祖父传学教导,成人后为人庄重有威望。据《汝南先贤传》记载,有一次大雪积地丈余,汝阳县令亲自出门考察民情,见大家纷纷清除门前积雪,外出寻找食物。行至袁安门口,没有路行,有人对县令说:“袁安已经死了。”县令立即派人清除积雪,进入袁安屋内,见袁安不支地卧在床上。县令询问袁安说:“为什么不出去呢?”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何苦麻烦别人呢?”县令觉得袁安深明事理,是贤明之人,于是举为孝廉。袁安由此担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所到之处皆受百姓欢迎。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袁安出任楚郡太守,任间,冒死释放无辜四百余家。一年后升任河南尹,政号严明,后迁太仆,历任司空、司徒,力抗外戚擅权,维护汉室江山。袁安子孙为官众多,汉末的袁绍、袁术是他的曾孙。袁家子孙蕃衍,源远流长。广东的袁氏宗亲会,都以汝南为堂号,称“袁汝南堂宗亲总会”。

20世纪50年代从罗湖桥进入深圳的香港同胞
“南州柱石擎天”,说的则是罗湖袁氏同族族人,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袁崇焕,字无素,又字自如,东莞县水南乡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有胆识,好谈军事。天启二年(1622年)被破格录用为兵部职方主事,接着出任宁远兵备俭事。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清军进攻宁远城,袁崇焕率军坚守,并用西洋大炮击伤努尔哈赤,清军败退,努尔哈赤也伤重身亡。明廷升袁崇焕为右俭事都御史,接着又升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之职,后又把握关内外统一军事大权。崇祯继位后,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计斩毛文龙于幄山。三个月后,清军数十万人入侵,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误中清太宗的反间计,绑袁入狱。崇祯三年八月遇害。崇祯自毁长城,置戍守边关、历退清兵、战功彪炳、保国卫民、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袁宗焕于死地,后遭亡国之变不是偶然的。袁崇焕曾自撰对联“心术要无得罪于天地,言行留好榜样与儿孙”以自勉,高风亮节,举国钦仰。罗湖村袁氏并引以为荣。

罗湖袁氏渊源自汝南,后裔播迁江西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有个叫袁仍的,字悦塘,官朝奉大夫,自龙川乡竹子园宦游岭南,乐山水之美,遂卜居东莞温塘,为东莞袁氏一世始祖,袁仍“躬行仁义,以率子孙,自后族大以蕃,诗书文物,为吾邑最”。

袁仍裔孙十二世祖袁愚,字福庆,号彦安,为岁贡生(贡于京师入国子监肆业者),专志读书,但屡考不中,于是埋名隐姓,挑选地方,以隐居为乐。明洪武初年,从温塘向东南而来,先暂住于泰坑,后择地罗湖卜居立村,成了罗湖村袁氏的开基之祖。

传说,罗湖原为罗黄两姓的客家人居住之地,后来姓袁的人多起来,罗黄两姓人住不下去,此地便成了袁姓人的聚居地。关于罗湖村的环境,居住罗湖村的二十四世祖袁德著,在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作的《罗湖村风水序》中载道:“罗湖系脉,出自温塘,来自江西,卜居于此,人杰地灵,生齿富蕃,衣冠济济,颇称邑中望族;虽地脉之所钟,实人事之所致。何也,旧龙船岭、金牌山属青龙,竹木相连为左边环绕;围贝底、莲塘田为元武,竹木高耸为右边护卫,非人事也,焉能得此哉”。序中道出,罗湖村的山水,其山环水绕的美丽景色,是通过袁氏先祖卜居开发出来的。

对罗湖山水最有感触的,是开辟罗湖的第二代人袁百良,他的《卜居》诗曰:“相厥流泉识者谁,前人志事丕承之。罗溪水长渔歌晚,梧岭峰高月吐迟。听鸟已曾闻出谷,诵诗聊欲学迁岐。
堂深正好栽兰桂,春到馨香自有时。”
袁百良,讳奉丁,号海晏,是国学生,他不但喜欢罗湖的山水,而且对开发罗湖、蕃衍子孙非常有信心,这对日后湖袁氏的承先启后,人文蔚起,诗书传家,大振家声不无影响。这在清康熙间袁居易撰的《袁氏家谱序》中说得很清楚:“罗湖之乡环山而绕水也,其山发于梧桐之巅,其水汇于南头之海。夫水之深者,其流必长;山之高者,其脉必厚;人之祖德宗功之盛也,其子孙必蕃而衍”。罗湖村之历史,自袁彦安明洪武初年卜居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年的岁月。然而,为什么村名以罗湖?村边之水名以罗溪,而今罗溪又安在?

罗湖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之南,与南面的香港新界地方隔河相望。罗湖村,地势低洼,最早是水泽之地,与罗溪沟通,因有罗湖之称,后来人们在罗湖边上建村,就是罗湖村了。按目前资料,罗湖之名最早见于明初,而其名始于何时就难以考证了。罗湖村旁的罗溪,源发梧桐山,溪水涓流不息,不但水质清净,且溪岸景色迷人,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开辟罗湖的第三代、袁氏十四世袁渔隐,于明代早期,曾作《携客游罗溪作脍》诗:“罗溪水长镢鱼肥,同客观潮坐石矶。作脍欲归谋斗酒,白衣人到已斜晖。”又一首《游罗溪》诗:“罗溪峻岭水还深,上有乔松百尺阴。何必更寻幽曲处,一竿明月可长吟。”

袁渔隐(),讳子清,又字汝澄,岁贡生,喜游山水,不事王侯,不求名利,他认为最快乐的事,就莫过于在罗溪之滨垂钓了,并自号“渔隐”。因此,袁渔隐对罗溪的感情特别深,对罗溪的景致也赞不绝口。其长子袁皓,邑廪生,也作有《晚兴》诗:“梧峰吐月映罗溪,缟带飘飘赤土勘西。款乃几声渔掉过,高歌解使白云低。”


“赤土勘”,即现在的蔡屋围。从高处望去,罗溪百折千回,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在赤土勘西向的入海地方飘然飞舞,景色美丽,使人流连忘返。

罗湖袁氏后人袁居易,在清初康熙年间,就曾语重心长地说:“家大人又尝语予曰: 罗溪之树茂而高者,予先人之所植也,罗溪之岭峻而峭、罗溪之水曲而深者,予先人之所钓游也 ,予小子聆而志之。”罗溪成了罗湖袁氏的生命之源,祖祖辈辈志而不忘。

然而这条“缟带飘飘”的罗溪,究竟在今什么地方,为什么销声匿迹了?罗溪昔日的“树茂而高”、“岭峻而峭”、“水曲而深”及“钓游”之所的魅力还在吗?

这条罗溪,就是深圳与香港间著名的界河——深圳河。
罗溪之名最早始见于明代初期袁渔隐的《游罗溪》等诗,至清康熙年间袁居易撰写的《袁氏家谱序》中仍见有罗溪之名。

而深圳、深圳墟、深圳?望台之名,按目前的资料,最早见于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靳文漠撰《新安县志》。而把深港界河名为“深圳河”的时间就更晚了,见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中,是探勘中英边界时把界河命名为深圳河写进去的。

罗溪是怎样成为深圳河的?
清代康熙年间,深圳河仅指深圳墟旁的一条河沟,即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作为界河的上段称钊口河,下段称水。“蟯水,在城东四十里,发源于梧桐、莆隔、龙跃头诸山,西流曰钊口河,北出曰大沙河,二支分流至蟯山流而西曰蟯水。经黄岗,逶迤四十余里入后海。”“莆隔”即今之布吉,“黄岗”即今之皇岗,“蟯水”即是明代的罗溪,其更名是在清代康熙迁海之后。

清代晚期,中英双方踏勘边界时,才出现深圳河之称:“由梧桐山流出水路之水,两地农人均可享用,复立木桩于引道尽作为界线。沿深圳河北岸下至深圳湾界线之南河地,均归英界,……”。深圳河、深圳湾的出现,与深圳墟地位的提高及其影响的增大不无关系。

1960年编的《宝安县志》河流条载:“深圳河,又名清河,因河上游植被较好,草木茂盛,河水清清而得名。主流发源于布吉伯公坳,它汇合了发源于梧桐山的沙湾河和发源于打石坪的布吉水两支流而从深圳出海。全长/shownews.asp?newsid=2487
云南县云南驿土驿丞袁氏
洪武十六年设,十七年实授。并设流官驿丞一人。天启滇志:“云南驿土官袁奴,云南县站户僰人,洪武中招故元同知羌、万户自白及本处夷民三百户归附,复以馈粮累劳,授土驿丞。”据土官底簿:“(洪武)二十四年四月调除江西九江府彭泽县龙城驿驿丞,为因语言不同,又不识字,具告,复职。”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七云南县:“云南驿,在县东,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为古云南郡城也。”今在祥云县境,仍名云南驿。
《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作者:江应
传袭:(1)袁奴 (2)袁思聪 (3)袁海 (4)袁让
文献:《土官簿·云南驿驿丞》载:“袁奴,大理府赵州云南县民,洪武十五年归附。十六年四月总兵官剳充前职,十七年实授。二十四年四月,调除江西九江府彭泽县龙城驿驿丞,为因语言不同,又不实这字,具告复职。三十五年十月,赴京朝贺,回驿。年老。嫡长孙袁思聪告袭。(按:长男袁赐,先于洪武三十九年九月,为事向发洱海卫充军。)永乐四年正月,奉圣旨: 他儿子犯法,他却不曾犯法。既老了,著他孙袁思聪做驿丞,还不做世袭。若不志诚时,却著别人做。钦此。 故。宣德三年,男袁海袭。故。男袁让,成化十四年六月奏袭,查无三司会勘,未报。文选司缺册内,查得成化九年二月,除流官刘伏聪。”

方域:《读史方舆纪要·云南县》载:“云南驿,在县东,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为古云南郡城也。”今在祥云县境,仍名云南驿。
《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作者:龚荫
治所:云南驿,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云南驿
族属:土驿丞袁氏,待考。
承袭:(1)袁奴 (2)袁思聪 (3)袁海 (4)袁让
事篹:袁奴,大理府赵州云南县民,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附。十六年(1383年)四月总兵官剳充驿丞,十七年(1384年)实授。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调除江西九江府彭泽县龙城驿驿丞,为因语言不同,又不实字,具告复职。年老。建文四年(1402年)嫡长孙袁思聪告袭,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袭。故。宣德三年(1428年)男袁海袭。故。男袁让,成化十四年六月奏袭,未报。文选司缺册内,查得成化九年二月除流官刘伏聪(《土官底簿·云南驿驿丞》)。

《中国土司制度》作者:龚荫
按:明代云南全省驿站和驿路设置更加完备,云南驿再次成为官方驿传系统的重要设置,除设有驿丞(袁氏)专司管理驿站事务外,还划拨临近地区大量土地和人口以供应驿站所需的田赋和劳役。明代袁氏土司世袭云南驿驿丞,至清初吴三桂灭袁氏为止。

慈林,听起来就是个吉祥禅意的地名,其实真的跟禅林有关联。当今村南之山麓,在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建慈林教寺。却说北宋仁宗间(1023—1063),新昌大市聚的一支袁氏东迁到奉化袁家岙开始发族。在两宋交替之际迁至棠村。南宋时期,袁氏五世再度往外迁徙,在面向鄞奉平原的一条山水苍碧的谷地中定居。那时,慈林教寺正值鼎盛时期,寺北这个渐渐聚集的村落便称慈林。世居这个古村的有袁、郑、金、何四姓,至今仍以袁姓居多。


到了南宋淳?四年(1244年),袁氏七世袁火寻进士登第。次年,袁才子力荐故里的慈林教寺与赵昀帝,皇帝老子欣然题写了“慈林山”三字。其实1245年这个年头,赵昀帝秉承先帝仁宗旨意,为奉化雪窦山也题了“应梦名山”赐之。760年时光过尽,“应梦名山”如今依旧安然于雪窦山山口御书亭,可“慈林山”手泽,却在清代跟着慈林寺的颓废,而下落不明。不管如何,以南宋作封面的慈林古村,当初毕竟闪现着佛光,承受了皇恩。


自元初起,这一带开始形成“慈林十景”之说。由于这儿是平原与丘陵的交接地带,交通相对便捷,且距萧王庙古镇不远,所以,时有骚人墨客、缙绅名贤来此,或游走行吟,或盘桓赏景。元初就有三位大文士走进了慈林东北三四里外的法华寺。一位是古代顶级书画大师赵孟兆页,他正处儒学提举任上;另一个为弃职归奉化故里的“江南文章大学”戴表元;还有一介大文士乃婺州义乌人氏、元代文学家黄氵晋。三人志同道合,一度聚讲于法华寺的朝晖轩。每遇戴、黄有诗词文赋,赵孟兆页辄濡墨染翰,时称“三绝”。岁月留痕,历史含情,元初发生的这次文化奇迹,被慈林古村收纳为弥足珍贵的扉页。


应该说,我是从《慈林袁氏家谱》走入明代的慈林。令我猛吃一惊的是,该村的袁氏家谱,竟有厚重完整的五大卷之众。实在应该感谢它,使我有幸第一次认识了明代的一个探花,因为1992年付梓的《奉化市志》的“历代进士表”遗漏了这个显要的进士。他叫袁炜,明嘉靖十七年殿试探花,官至内阁大学士辅相,近似于当今副总理,该是当时朝廷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村中随处可见的诸多清代建筑,似乎尚可让人触觉到历史的温热。光说祠堂吧,历史上小小的慈林曾拥有祠堂五座,遗存至今的有两座:袁氏宗祠“联发堂”,还有郑氏宗祠“树德堂”。乡村里的祠堂,蕴涵着太多太多的故事。联发堂的故事,听起来仿佛是民间传说,而历代修谱皆一本正经地认定为史实。


说的是清乾隆年间22世太公袁宏亮穷得叮当响,在江口、南渡一带做了十几年的长工。袁太公36岁那年与东家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发愤回家过苦日子。途经东家一丘田边,忽念及此田不曾耘过,便入田躬身劳作。东家闻讯赶来相观,顿生感慨:“你人都走了,何故还顾及我家的事?”袁太公坦诚相告:“此田不耘,定然减年成。”到慈林村口,袁太公眼见一只白兔遁洞,便伸手去摸。一摸摸出的却是一只金蛋。大喜回家,妻郑氏狐疑:“这也值钱,我少时嬉戏之物矣,村外茶山多多!”夫妻急急同往,果是金蛋,盈筐而归,遂富。老掉牙的因果报应寓言,其实昭示的是当下大力倡导的“诚信”耳!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袁太公广置良田,供袁家众乡亲躬耕,一块过上了好日子;又大兴土木营建了祠堂,堂号便取“联发堂”,其意蕴是“共同富裕”。


绕不开的是民国时期。千万莫小看这个平静的小村,一遇历史的风雨,小村的乡民绝不会木然。这个时期,慈林走出了多位子弟,有誓师北伐的义士,也有浴血抗日的忠烈。别怪我书生意气,我偏爱上了书生出身的袁惠常(袁康义)。孤独而清高的袁惠常一直蛰居在自家书房读书。当今村里的耄耋老人仍能回忆起袁当年手不释卷、执笔凝神的情形。然日寇紧逼,国难当头,年届不惑之年的袁惠常应蒋介石之邀,顺时而动,终于出仕。抗战时期在重庆,袁是蒋的幕僚之一,家谱上为他载录的职务是“国民政府文官处编审兼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到了一律破除、不讲承传的“文革”时期,他留在慈林老家的大批珍贵书籍被毁于一炬。老人闻之哀叹:“宁可杀我头,切莫烧我书啊!”可这一叹,蓦然令人感知:骨子里,袁惠常依然是一介可爱的文人。


民国时期,慈林村还出了个大实业家郑源兴。他长期以上海为大本营经营蛋业,上世纪30年代,任中国冰蛋业同业公会会长,世界蛋业工会理事长,是上海滩出了名的“蛋大王”。他是个可敬的实业家,非但以造职工住房、办职工夜校、设医务室等义举嘉惠他数以万计的员工,还时常惠泽旅沪的乡里乡亲,每遇失业的宁波、奉化籍老乡找上门来,他总热情安排出路。他又是个爱国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如果说他庞大的公司归于“公私合营”乃大势所趋,那么义无反顾地出售伦敦分公司,回拢资金支援国内建设,实为莫大的爱国之举。


那天在慈林采风,年轻的同行者都爬山觅水去了,我始终在村内转悠,专情捕捉一个个古老的人文信息。所以,仅与“慈林十景”之一的“通衢乔木”打了个照面。


南宋慈林建村初期,先人在村口栽了枫、樟、梓、松四棵风水树,寓意新发族的小村能“风调雨顺”。到了汪伪时期的1943年夏,坐餐风雨七八百年的这批参天大树交上了厄运。保长实在不堪上边摊派下来的巨额捐税,欲砍伐古树相抵。众乡亲获知便驰书沪上,请求旅沪同乡解围。郑源兴等旅沪乡人慨然捐款,承受了故乡不能承受之痛。古树终于绝路逢生。前些年,古樟边上忽然冒出了一家电镀厂。实在心疼不过的乡人便奔走呼号,最后由环保部门出面干预,拆迁了电镀厂,古樟再次逃过了灭顶之灾。听着慈林风水树的沧桑故事,我不由想起一位朋友的高论:你去看一个地方,将古树砍伐精光的,那儿的人文定然缺失;会留住古树、敬畏古树的,多是儒雅古风尚存之地。

也真是,我明明欲说自然之景,不经意又牵动了人文往事,这就是古村慈林的魅力。
永固袁氏永固袁姓始祖椽纳本姓袁,于元朝中叶避乱易姓为椽,偕同植十一公、严十一公(唤行不唤名),从广东潮州斤竹巷经三水、春水、古水、南乡口到旺洞,又径步上黎青岭,直抵怀集永固上洞。安居迄今六百余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椽纳曾孙明善明辉始复姓袁。

2001的在互联网上看到有关袁姓的资料,但没有袁世盟入籍贵州遵义的情况介绍。为使这一派支系让全国袁氏族人了解我们,故将贵州遵义这一支系的简要情况介绍如下

贵州遵义袁氏家庭之始祖袁世盟系袁龙虎之子,福,字世盟,号思光。生于乾道八年(1172年),辰,卒于端平二年乙未七月十五日(1235年),享年六十四寿,葬于贵州遵义习水罗汉寿。其父袁龙虎敕授附马,系宋理宗时进行丞相,官居一品,并敕皇姑女淑明袁母赵氏一品夫人。公元一二三三年至一二三四年,西南曹贼反叛,袁世盟奉诏,率军入播州(今遵义市所辖仁怀、赤水、习水)平叛。据遵义府志记载:“宋有袁世盟,豫章(江西)人,官封总制,宋理宗时,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朝令以三边总制之职,领兵入属,元月师至,五月奏凯,留镇其地。”

袁世盟当年入属平叛途经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渝州(今重庆市),潼州(今泸州市),白锦堡(今泸州境内),磨子头(今泸州白马乡),苦竹溪(今四川合江县九支镇)收复留元坝(今赤水市),进武都城(今习水土城镇),唐朝坝(今习水同民镇)、蔺州(今四川古蔺县)。袁世盟平叛后,奉命留守黔北至今已七百六十多年,繁衍子孙三十五代(世),主要分面在贵州赤水、习水、仁怀、息烽、四川合江等地,现有子孙约十万之众。

袁定方提供(地址:贵州省习水县老干局)
这一支系的族谱十分完整,共500多页,有哪位宗亲能整理上来?盼!盼!盼!
该谱已由袁树丽拍摄,传给小达了。

袁树丽拍摄的是《袁氏家志》,是赤水、习水的宗亲于1988年前后重新编辑整理的,尽管仍有不少错、别字或难以断开句读之处,但成果却是功不可没。该志分三卷,卷一是文字资料说明;卷二是袁世盟后五世祖袁绍祖的分支;卷三是袁世盟后五世祖袁绍鉴的分支。我是袁绍鉴这一支系的,卷三就缺少我们迁往遵义这一支的情况,因他们不知我手中保存有一本《袁氏家乘》,我也不知修谱的情况。卷一的有关文字,我正在作编辑处理,有些内容将在我的《新编袁氏分支家谱》中予以反映。

南宋袁世盟平南入蜀兵进仁怀初探
清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编订的《增修仁怀厅志》(简称“厅志”)记载:“宋有袁世盟,豫章人,官总制,理宗时,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诸蛮夷出扰,为边民患。世盟方视兵江淮,魏了翁荐于朝,令领兵入蜀,正月师至,五月奏凯,留世盟镇其土。

按“仁怀厅”即“仁怀直隶厅。”今贵州赤水县①《厅志》所谓“诸蛮夷出扰”的“仁怀”,即今贵州赤水、习水、仁怀三县毗连的大部地区;“古磁”和“唐朝坝”即今习水县土城镇的醒民区,均原属赤水县,自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盟奉诏平南入蜀,师至仁怀,“五月奏凯”,受镇守土,子孙定居,不复赣籍,至今(1987年)已有752年,子孙繁衍,下传30余代,历来散居在赤水河中下游,黔北川南各地,袁氏后裔比比皆是。

惟世盟统兵平南,兵入仁怀之由来及影响,尚未见有专著考述,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初探。希知情的读者赐予补充和指正。
据《袁氏族谱》(简称“族谱”)②记载:袁世盟乃江西吉安卢陵人氏。父袁龙辅是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年至1173年)的驸马,官封正一殿将军。母赵氏公主,诰封御敕皇姑、淑明袁母一品夫人。龙辅有弟龙德、龙宪、龙进三人,俱封将军,同镇高州(今广东高州县)。有王、柳、黄、李四妾,俱封夫人。一妻四妾,共生九子。长子袁福,字世盟,号思光,生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自幼习文练武,既长,才略过人,又攀列赵宋皇室的“金枝玉叶”体系,甚得朝廷的赏识的擢拨。南宋宁宗嘉泰、开禧中(1201年至1207年),以军功封沿边巡检史,累立勋绩,督抚江淮兵马。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朝廷定议伐金,战争复起,持续30年,国贫民困,民怨沸腾,到南宋理宗元年(1234年),因宋蒙联合击金,灭金之后,蒙军势力崛起,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外有蒙军压境,内有盗贼蜂起,边民反抗。《族谱》记载:“播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处蛮夷出抚,为边民患,其播之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时金寇初平, 虏方炽。”南宋王朝为了稳定政局,平息边事,决定采取军事镇压。但统领将领朝议难定其人,时袁世盟正督视江淮军马,朝议大夫魏了翁、善了翁(《族谱》记载有此人)知世盟忠勇有为,向朝廷举荐,遂下诏命世盟率师平南入蜀。

真、顺二夫人“上疏乞师”一事,《族谱》未详,尚无确切考证。真、顺二夫人既能代表播州上疏朝廷,且得皇命之准,必非等闲之辈,应系统治播州的土官首领人物。真、顺二夫人的“上疏乞师”,表明其时仁怀一带地方少数民族的反宋起事,声势浩大,危及播州,而播州政权无力抵御,才疏乞朝廷出师平南。又因“南宋时期,今四边地区成为南宋王朝的主要统治地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地位日益上升。③”仁怀一带地处川边,一旦有事,影响腹地,故南宋王朝迫不及待,从江淮遣师远征仁怀。

《厅志》所说“播州之唐朝坝、古磁、仁怀”等地,也就是袁世盟平南征战的地带,古今地名不一,隶属前后不同,有必要略述其建置沿革,以便再叙“平南之役”的经过。

《厅志》所说“仁怀”等地,在汉代属符县地域,到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符县改为合江县(今四川合江县),隶属泸川群(后改泸州,即今四川泸州)。在宋朝建立以后的149年间,这一带地方仍属西川路(后改梓州路)泸州合江县,不过那时尚无“仁怀”这个名称。到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为了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泸州所辖地区建立了滋、纯、详、珍等州。其中滋州主要是苗族聚居之地,在当时合江县境内。滋州下领仁怀、承流二县,滋州和承流县治所,设在今之习水土城镇;仁怀县治所,设在今赤水县复兴场,州属西川梓州路,(路治在今四川三台县)。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仁怀”之名。这个州仅建立12年,到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便予撤除,滋州和承流县治所改为武都城(即后来的古磁,今之土城);仁怀县改为仁怀堡,承流县并入仁怀堡,治所仍在今赤水县复兴场。仁怀堡边区广,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大部分地区属之。它西北邻近泸州、合江、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南端毗连播州(今遵义附近)。改设仁怀堡五年以后,即转入南宋时期,仁怀堡一带地方隶属四川潼川府路泸州合江县。

自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仁怀县为仁怀堡,到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盟平南兵入仁怀,已经过114年之久,仁怀堡是否仍旧其名,境域有无重大变化?经查阅几种有关史料,均无变动记载,而说是倒了元朝,才由“元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古磁长官司、石粉长官司。④”说明南宋未年仍叫仁怀堡。理宗时,袁世盟率师平南入蜀,征讨之地,应是仁怀堡一带的地方,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大部地区,仁怀堡属西川,故袁世盟统兵平南谓之“入蜀”。

至于袁世盟平南入蜀之时,仁怀堡这一带地方是隶属播州(今贵州桐梓西南),北端与仁怀堡接壤。袁世盟进兵仁怀堡时,一说仁怀堡仍属泸州,不属播州,要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35年),“在今赤水县复兴场设立了仁怀长官司,在今习水县土城设立古磁长官司,隶属于播州军民安抚司。⑤”隶属湖广行省,仁怀堡一带地才由原属泸州改属播州。另一说仁怀堡已不属泸州,“在南宋时,仁怀堡划规夔州路播州管辖。⑥”但未说明仁怀堡划属播州为南宋何时,难以判断划属播州是在袁世盟兵入仁怀堡之前或后,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袁世盟奉诏平南,率师从江淮出发,浩浩荡荡人马沿江西上,进入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经过渝州(今四川重庆),抵达潼川府路泸州,取道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苦竹溪在今赤水城对河五里地,属四川合江九支乡),于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正月师至”仁怀保边境。当时仁怀堡境内苗族各部情况不详。据《洪袁传》⑦所说,反抗南宋的首领为“曹王”,苗部中心在“古城”(即“古磁”今土城)。

袁军强渡赤水河与苗族所部开战,取下留元坝(今赤水县城),战争向南转进,袁军节节进逼,攻克苗部各个据点,占领武都城(理宗端平二年改武都城为古磁),打进唐朝坝,追赶苗部向蔺州、永宁边境败退溃散,于是年五月战事平息。

这次“平南之役”的战场主要在今赤水、习水两县境内,也触及到仁怀县境内和今四川合江、叙永、古蔺等县地方。南北纵深不过一百多公里,竟延续四、五个月战事才告结束,显见两军之间战斗相当激烈。

袁世盟平南“五月奏凯”,南宋朝廷为了谋求边地的长治久安,诏命“留世盟镇其土”。七月,袁世盟病卒于古磁(今习水县土城镇,一说是箭创复发不治而死),终年64岁。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落葬于罗汉寺(今习水县城关区沙坝乡),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墓碑后记:“故考氏姓袁,讳世盟,仕于本州佩统领之职,寿命六旬有四,不幸逝于端平二年乙未,葬于丁酉年秋季月二十四日,厝于南阳箕一丙岗丙穴,水出艮出。”并建有祠堂。

袁世盟殁后,他一家亲属和所部将士俱留镇守土,定居仁怀堡,不复返回原籍,子孙后代,业居其地。
袁世盟弟兄九人,他居长。二弟袁寿,字世德,国学生,随兄平南,死后葬于世盟墓前对山。三弟袁康,字世庆,郡庠生,死后葬于龙柯山。四弟袁守,字世威,南宋宁宗嘉泰进士,官枢密院。五弟袁禄,字世钦,南宋宁宗开禧时举贤良方正,官大理寺少卿。六弟袁镇,字世奇,官都察院都事。七弟袁侯,字世昌,邑庠生,业居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八弟袁崇,字世天,随兄入蜀平南。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奉调出征云南交趾神农山,战死疆场。九弟袁达,字世珍岁贡士,官通政司参议。所说世盟有一妹袁子英。武艺高强,亦随兄入蜀征战。

袁世盟有三房妻室,敦氏郭氏无出,郑氏生四子——贵、贤、威、猛,均随父南征,累建战功。袁猛凝重善谋,受到南宋西川安抚处置使余玠的器重。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蒙古军将领纽邻攻取资州(今四川资阳县)、简州(今四川简阳县)时袁猛已受封御前雄威中军总制,奉调提兵前往抵御,于是年冬月五日战死,其兄袁贵、袁贤、袁威三人均于是役捐躯。据《族谱》载,袁猛墓碑前题:“宋故大统领正将”(墓地不详),墓碑后记:“帅师之命,提军剿殄鞑虏,殁后恭于四月二十四谨立。”世盟有四子,独袁贵有后。

袁氏子孙后代,留镇其土,世袭仁怀,古磁一带土官,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择要纪述数事:
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分路攻蜀,泸州、合江军民“在合江县北六十里的神臂山(今焦滩乡,滨临长江的老泸村)筑城”防守⑧,坚持约40年,直到南宋灭亡。袁贵之子袁忠(袁世盟之孙),曾奉调神臂山抗蒙作战,占守多功,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朝授御前节义将军,死后葬于古磁。

袁忠之子袁垠、袁隆有军功,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均承袭节义将军先职,镇守仁怀,古磁(这时已分仁怀堡为仁怀长官司和古磁长官司,属播州)。袁垠乏嗣,袁隆之子袁绍祖、袁绍鉴弟兄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亦俱袭先爵,进入明朝。

元未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据川蜀称帝,国号“夏”,兵及仁怀、古磁,袁绍祖(字崇简)一度投“夏”。明玉珍死后,其子明升继位,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顺明朝,明太祖以袁绍祖曾投明玉珍,贬去袁绍祖、袁绍鉴弟兄将军职位,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授袁绍祖袁绍鉴为守边长官,绍祖分镇古磁儒溪(今习水县土城区儒维乡)。绍鉴分镇仁怀(今赤水县)均属播州宣慰司,隶属四川。这是袁世盟后裔从第五代起分成两个支系。即古磁世系与仁怀世系。下代子孙相继承袭守边官职,分镇仁怀,古磁、唐朝坝等地。

至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抗明朝,次年,明朝廷命李化龙总督川湖贵军务,领兵征讨,李先赴成都,再移重庆,征调20余万兵丁,分蜀、黔楚八路会师重庆,誓师讨伐。各路兵马分别从綦江、乌江、合江入黔,合围播州。总兵吴广兵分两路,一路由古蔺太平渡进兵,一路由吴广亲率军旅自合江进赤水河,两路会师二郞坝(一说在今赤水境内,一说在今习水境内)。

仁怀、古磁土官头目袁鍪、袁切、袁初、袁年(年父袁升反对杨应龙,遭杨杀害)等人(均系袁世盟14代孙)率先投诚,拥护明军讨杨,带领袁起龙(袁切之子),袁见龙(袁初之子)子侄辈,随吴广一路行军征战。进岩门路,破水牛塘,直捣杨应龙老营海龙屯(今娄山关以南地方),摛战招降多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杨事息,袁切授守备袭千户,管儒溪屯;袁年授镇抚,管下赤水屯;袁鍪授百户管上赤水屯,袁初授守备袭千户,管土城屯。袁起龙、袁见龙均授千户之职。后袁起龙为儒溪归化堡指挥。袁见龙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任都统奉调东北,抵御外侮,大战浑河(今辽宁省内)阵亡。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结束土司制度,播州分建平越军民府和遵义军民府,前者属贵州(在明代才有贵州省一级的建置),后者属四川。遵义军民府一州四县,即真安州和绥阳、遵义、桐梓、仁怀四县。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县城。它的辖区包括明代仁怀、古磁两个长官司,也相当于南宋仁怀堡的属地,即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大部地区。

到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蔺州(今四川古蔺县)宣抚使奢崇明、奢寅父子据渝州(今四川重庆)举兵反明,号称“大梁”,并与天启二年(1622年)在贵州反明作战的水西(今贵州黔西一带)宣慰使安邦彦互相呼应,声势很大。明朝廷派四川布政使朱燮元督办四川、湖广、荆岳、陕西、汉中各府军务,调集各路兵马,配合滇黔各军,会剿奢、安,历时8年,才告平息。

在平定奢、安的历次战斗中,仁怀总旗袁鼎(袁鍪之弟,袁世盟14代孙),官游击,袭威远卫(今赤水风溪河,蟠龙山,大坝山一带)指挥签事(进属四川永宁宣抚司),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提兵至竹瓦寨(今赤水县境内)与奢寅兵相拒,血战三日夜,兵尽被奢卒摛去,奢寅劝降,袁鼎不屈大骂,被寅分尸而死。鼎子袁惠芳痛父之惨死。从伊伯袁鍪讨奢,自请为先锋,直捣奢寅故地,掘奢氏祖坟鞭尸泄恨。事平,明朝廷追赠鼎为都督签事、明威将军,特命于竹瓦寨建忠勇祠,后又命与陈王谟同祀于遵义府忠烈庙,称“双忠祠”。其子袁惠芳荫封将军。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仁怀守备袁鍪奉调远征东北辽阳广陵(今辽宁省北镇县一带)诸地,行至河南,值奢寅父子举兵反明,明朝廷命袁鍪撤回援川。次年五月袁率部反蜀,一鼓收复重庆,提兵至江津,一战狮头河,二战杨满嘴,三战合江之官坎,乘胜收复合江、仁怀。袁鍪升授都司,天启三年(1623年)带兵进竹瓦寨,取土城、收落红、克蔺州。次年继续进兵,攻邬家渡,打倒流水,破龙场坝、占正顶屯、直捣大方,会合援黔各军,收复蔺州一带。天启五年(1625年)奉令西征安邦彦,兵进金刀坑、白腊坎、攻东陇、援黔救滇,战功累累,升授游击。明毅宗崇祯元年(1628年),奢、安反明失败,战事结束,袁鍪授副总兵,随鍪征战的子侄俱有封赠。侄惠芳荫封将军,子正芳为威远千户,次子桂芳为善后游击,分守黄沙、明家、乌江等地,筑修文、息烽城垣二座,荫袭修文、息烽正千户。

袁世盟平南留镇其土以后,子孙后代,世袭土官。世盟及后代在各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已略如上述。固属于为封建统治服务,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但其中也有抗击外侮,变乱为治,保境安民的这一方面。同时对仁怀、古磁这一带地方的开发,亦起到初拓的作用。第一:南宋时期,仁怀、古磁一带边地,人烟稀少,为少数民族聚居,鲜少汉族。留守其地的袁氏亲属和所部官兵,绝大多数是外籍汉族,还有不少汉人随军迁入,如后来古磁(土城)一带的张王罗李等大族,其祖先都是随袁军移来的赣籍或他籍人士。平南以后,商旅畅通,外地汉人不断迁来,人口日多,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交往,共同努力,逐步开发这一带地方,对改变过去的落后面貌发挥了一定作用。

第二是被告屯兵垦地,引导边民发展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修筑碉堡,储备粮食,使民食无忧,民安可保。前述随军征讨杨应龙的袁切,由古磁千户所迁唐朝坝世袭儒溪长官司,曾在古磁五云山修筑的一座有名的“金子囤”,碑记上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立关隘以为御侮,储粮箱以为民食。”收到成效,诏封怀远将军。

第三:袁氏所部官兵,多籍出豫章,赤自江淮,熟悉耕种、养殖、织造及建筑酿造百工技艺,落籍之后,赖以传习推广于民间(包括从军移来各姓)。以后外来人氏增多,逐步修筑道路,发展文化,百业兴起,贸易发达,走上繁荣兴盛之路。对这一带地方的开发和促进,与袁世盟平南留镇其土的初创作用,是分不开的。

自明万历改土归流,袁氏后裔逐渐失去世袭土官,进入清朝,少有武事军功,多从科举取功名。清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府及所属仁怀等县,由四川省划规贵州省,自此以后,仁怀隶属贵州,以后袁氏后代子孙一直称呼袁世盟为“入黔始祖”,是存其来由的。

(本文根据资料主要是《增修仁怀厅志》和《袁氏族谱》,并承袁沛益同志提供资料和张声溶同志协助整理。)
注:①清雍正九年(1731年)仁怀县治所由留元坝(今赤水县城)迁到生界之亭子坝(今仁怀县境内),由遵义府通判分驻留元坝旧城。乾隆三年(1738年),请准拨仁县属之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归驻仁怀旧城这通判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驻同知于旧城,建立仁怀直隶厅,直属贵州省粮储道,与仍属遵义府的仁怀县分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仁怀直隶厅改为赤水厅。民国3年(1914年)赤水厅改名赤水县。民国4年(1915年)由仁怀划出小溪、丁山、吼滩、赤水四个里新设习水县,次年,赤水县将东皇殿(今习水县政府所在地)划给习水县管辖。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县都是由原来仁怀一县分建出来的。

注:①清雍正九年(1731年)仁怀县治所由留元坝(今赤水县城)迁到生界之亭子坝(今仁怀县境内),由遵义府通判分驻留元坝旧城。乾隆三年(1738年),请准拨仁县属之仁怀,河西、土城三里归驻仁怀旧城这通判管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驻同知于旧城,建立仁怀直隶厅,直属贵州省粮储道,与仍属遵义府的仁怀县分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仁怀直隶厅改为赤水厅。民国3年(1914年)赤水厅改名赤水县。民国4年(1915年)由仁怀划出小溪、丁山、吼滩、赤水四个里新设习水县,次年,赤水县将东皇殿(今习水县政府所在地)划给习水县管辖。今之赤水、习水、仁怀三县都是由原来仁怀一县分建出来的。

②这本《袁氏族谱》是赤水官渡袁姓族人保留下来的,所说是袁姓前辈抄自四川泸州袁氏宗祠。此谱有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年)的首序,还有明崇祯,清康熙、雍正、嘉庆时期撰写的继序多多篇。该谱只记叙到修谱者这一支系的二十五代民国10年(1921年)为止。

③⑤李洪运:《合江县建置沿革概述》(《合江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④⑥徐文仲:《仁怀县建置沿革概述》(《仁怀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⑦《洪袁传》抄本,原著是明代袁容安。说唱书词体裁。
据说明朝永乐年间,福建的龚、黄、袁、廖四个将军随朱棣北征后,留在了山东南部。(本资料由袤翔先生提供)
希望大家一起来寻找资料,验证历史。
初时修的《袁朱宗谱》,始祖朱梓,本姓袁,后过继给舅父朱德敏为子嗣,五世以后,子孙修谱时,向明太祖请求恢复本姓袁;没得到同意,最后只得以“袁朱”命名,此谱到清朝一共修过八次,均冠以《袁朱宗谱》之名。

茶山袁氏袁氏先世居南雄。宋绍光(1131—1162年)间,袁祯迁东莞茶园,以后子孙繁盛,遂为名宗。常平白花沥袁氏为其分支
:云南省凤庆袁氏家族源流概况
云南省凤庆袁氏家族源流概况
袁氏系应天府柳树湾大石板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大理落籍,其后裔袁良一支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由大理至顺宁(凤庆)勐佑安街。该族谱记述由袁良后400余年至第十八代袁氏世系分支,家族发展变迁状况。

}

130#从厦门到鹿邑直达汽车//客价查询卧铺大巴在哪上车?

厦门到鹿邑客车大巴、全程高速

车上配置:空调 V 冷热饮水机 卫生间

厦门到鹿邑长途车 途径:鹿邑【长途问路】【公布长途消息】

从厦门到鹿邑的汽车】汽车/客车】票价多少

厦门到鹿邑长途汽车途径:鹿邑【长途问路】【公布长途消息】

运行时间: 7/25 小时

发车时间 始发站/终点站 车型 历时/里程 票价 备注 11:00

【请勿相信黄牛、拉客、以免上当受骗】

从厦门到鹿邑直达汽车//客价查询卧铺大巴在哪上车?

受国四排放规范升级的影响,一季度商用车发卖大年夜幅,对配套商用车范围占比拟高的多缸柴油机企业而言,整体销量也为大年夜幅态势。多缸柴油机企业3月累计销量108.57万台,同比22.19%。玉柴、全柴、潍柴、锡柴、江铃汽车等销量前十名的销量占总销量的66.26%。 

(原标题:美股暴跌“回应”特朗普征税威胁)美股暴跌“回应”特朗普征税威胁4月6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电视新闻播出当天的行情。图/据电  美国称考虑再对1000亿美元出口商品加征关税,令投资者对中美爆发大规模贸易冲突的恐慌情绪加剧,纽约6日遭遇重挫,三大收盘跌幅均超过2%。观察人士认为,特朗普一再升级对华贸易,不但无助于缩减美国贸易逆差,还会造成金融市场不等后果,这种单边和贸易保护行径将损害美国经济乃至经济。道琼斯指数盘中一度暴跌逾700点美国总统特朗普5日发表声明说,他已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301调查”,考虑对从进口的额外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是否。对此,新闻发言人6日回应说,中方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必定予以坚决回击,必定采取新的综合应对措施,坚决捍卫和的利益。受中美经贸冲突影响,6日纽约三大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普尔500种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分别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34%、2.19%和2.28%,其中道琼斯指数盘中一度暴跌逾700点。板块方面,标普500指数十一大板块全线下跌,其中工业品板块领跌,跌幅为2.77%,科技和原材料板块跌幅紧随其后,分别下跌2.45%和2.43%。同时,衡量投资者恐慌情绪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又称“恐慌指数”)飙升13.46%,收于21.49。对中美经贸冲突担忧加剧也令油价承压。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2018年5月交货的轻质价格下跌1.48美元,收于每桶62.06美元,跌幅为2.33%。担忧情绪蔓延使得等避险资产的需求。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市场交投较活跃的6月期价比前一交易日上涨7.6美元,收于每盎司1336.1美元,涨幅为0.57%。贸易保护无助解决问题不少观察人士认为,特朗普一再升级对华贸易,不但不能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还将引发金融市场波动,损害美国经济乃至经济,拖全球经济复苏的后腿。美国圣托马斯大学休斯敦分校教授乔恩·泰勒表示,美国试图绕过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采取独断专行的单边行为,是“非常错误的”。摩根大通资产部全球首席策略师戴维·凯利认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财政预算赤字过高等因素引起,在已启动减税改革的背景下,与的贸易战并不明智,无益于美国贸易逆差,也不利于美国金融市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金融与经济教授斯蒂芬·马吉也认为,商品进口关税、甚至贸易战无法真正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说,当前美国的工资和物价上涨压力正在不断,较高的关税只会加剧这些压力,并美国丧失更多就业机会。观点  升级对华贸易将伤及自身据电  多位财经领域专家7日表示,美国外贸长期逆差主要是由于低储蓄率、美元本位等结构性原因,而其一再升级对华贸易,将打击美国内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并伤害普通投资者和百姓的利益。“评判一国外贸是否平衡不能只看单边,要看总体情况。”在此间举行的金融四十人(CF40)中美贸易研究媒体交流会上,CF40研究员哈继铭说。他表示,从全球角度看,目前贸易基本平衡,经常顺差占GDP比例不到1.5%,而美国贸易长期失衡,和全球一百多个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贸易逆差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因素。CF40研究员管涛分析认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外贸易就逆差,这主要由美国储蓄率较低、产业空心化、美元本位等结构性原因所致。此外,美国高技行业出口,尤其相关产品对的出口,也是其贸易失衡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会专家们表示,中美贸易争端不仅仅是贸易问题。美国单边的贸易争端,将对其本国的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哈继铭说,美国目前已面临通货逐渐上行的压力,如果中美贸易争端升级、新的关税政策“加码”,无疑将抬升通胀压力,美联储不得不加快加息步伐,这将直接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复苏,并对美国资本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华尔街在下跌,但是损害的是全美老百姓利益。”哈继铭说,因为美国中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社保、养老等在中占据很大比例。而考虑到美国金融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和作用,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将反过来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威胁和风险。声音驻欧盟使团:中欧应携手反对贸易保护据电  驻欧盟使团经商参处公使夏翔7日说,不是美国“301调查”**的受害者,欧盟历也多次成为美国“301调查”的对象,深受其害。当美国再次利用“301调查”搞贸易保护之际,和欧盟应该携手反对和。夏翔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要素资源在全进行配置,而作为制造业大国,很多工业原料、零部件和科技产品是从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进口而来的。欧盟工商界人士在与他的交流中表示,美国此番发起的贸易争端不会有赢家,只会损害贸易秩序。知识产权局: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

  据悉,今年以来,渭源县将电子商务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化双联行动、推进扶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创新举措,围绕打造全省乃至的县级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核心区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B2B、C2C、服务三大平台。   “冷链不等于冷藏,需要做到全程不断链。其中订单信息、交通信息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经理胡波介绍,与普通商品比较,生鲜产品具有较大的易腐蚀性。单纯在某个环节进行冷藏,或用保鲜制剂进行防腐,都很难保证生鲜产品原有品质不受。   以电商行业为例,早几年3C,服装、化妆品等品类已经培育成熟之后,生鲜食品、品、日用百货等品类成为了新一轮电商化的主力军,而它们的共性是量不大,但却对物流链路的弹性、时效以及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随着消费的转变,人们已经对“极速达”和“限时送”类服务开始有了越发巨大的需求,且不再。  ”据上述顺丰内部人士透露,正在为每年“双十一”网商促销活动进行,除了自有货机之外,每天还可以通过腹舱带货运载3850吨货物。对于快递企业而言,类似于“双十一”这样货量爆发式激增式的运载需求将会对目前已有的物流体系带来数倍的压力,这也是此前这类活动中处理能力而“爆仓”的主要原因。

}

这里是李氏家谱,各地李氏族谱大全。李氏家谱和各地李氏族谱大全为你详尽的介绍,李氏的家谱来源,李姓家谱序言,李氏家谱编修,李氏的祖训,李氏的迁徙等相关李氏所有知识。让你对李氏家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来源

李氏家谱来源内容为:“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  家族网、李姓、家谱、图腾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百家姓李氏家谱,各地李氏族谱大全。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家谱编修

李氏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  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  李姓家谱、族谱、家族网、姓氏
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家族名人、李姓家族、家谱
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  家族网-李氏家谱最著名的序言
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  家族网、李利贞、寻根、李姓祖先
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李氏迁移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庙、宗庙
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朝鲜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欧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百家姓李氏家谱之世界李氏族谱全书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经过十余年收集海内外大量资料经过艰辛地整理考定,已由华龄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大十六开,全部彩版印刷。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上著名李氏谱序、祖像、祖地影像、李姓源流考辩、人口分布、迁徙、血缘文化;通天世系图(1)、始祖先贤像(1)、世系附录等,是一本集珍贵历史资料和族谱资料及调查资料自古至今不可多得的家谱通书。   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   (《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共分十二部,计九百九十九卷,现第一部已编纂完成,第一部分为六卷,第一卷巳出版、发行全球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据有关专家和有关档馆和海内外名人名家的评判,一致认为,第一卷不论从史料价值和族史资料价值都是—本前所未有、图文并茂、史料科学祥实不仅仅是李氏家族的宝典,也是一本全球独一无二的家族史料宝典。《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后十一部的编纂大纲草案巳撰写完成,正广泛征求意见。有意参与的李氏文化爱好者请来信来函索取相关资料。凡各支派李氏都应有人参与《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的编辑工作,如不及时与参与,造成漏编,该支该族在《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上就留下空白,成为族籍的“弃儿”,本编写办公室概难负责。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和李氏网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枝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都会有你的一片天空。后续十二部,九百九十九卷离不开一点二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通天宗谱全书》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容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等多方多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有志者速联系!2006年11月20日上午,《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这期间还收到海内外三十多个宗亲组织的贺电。   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第一代皋陶至八十八李世民共八十八代是海内外所有李氏族谱最完整,最具历史考证的世系。目前巳进入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广大李氏代表性人物都首肯此书,并殷殷希望按计划完成此巨典。将军书法家李铎题写了书名和祖联。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部第一卷首发式在浙江省武义李纲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和谱学专家、社会学者以及李氏宗亲等一千余人参加首发式。第二部首卷主要记述史前新石器时代(尧、舜、禹)至民国时期的正史李氏人物传略。上下四千多年,历百余代,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人物之多,达一千六百余人,为当今族谱中见之于正史人物传记之最。《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第一、二部获得国学大师和谱学泰斗与历史学家的极高赞誉,被国内外十余家国家级博物馆收藏。截至今年10月已有兩千七百名李氏宗亲加入编辑队伍中。令人欣喜的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卷湘西北第-部和第二部、淝东南第-部、豫东南第-部、陇西堂宗谱第一部、李火德族谱第一部、浙南第一部、湖北阳新道公卷、鄂州道公卷、黄石道公卷、山东大城子卷等巳出版或正在编排,另外还有二十四部支谱已与《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对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将以母子卷最科学的形式在中华的家谱史和人类族群史上独树一帜。母子卷成书之日,将达万册以上构成天下第一大族、第一大谱。通过《全书》编纂活动,让世界上所有的李氏人联结在一起,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发展自己的经济,为中华的振兴和祖地的繁荣昌盛以及宗亲的兴旺发达服务,这也是编纂的重要意义所在。

李姓人口为万姓之首,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姓。凡李姓人,无论是何房系始祖或已故先祖,无论是谁,居住何地、无论是何国籍或何地区、也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均是我李氏血缘始祖皋陶公之后裔。李氏总源流表述为:源于曲阜、脉发偃六(固始和六安)、鹿邑为根、陇西望出。其宗族,房系的传承顺序,以代次关系组成,并以血祖皋陶公为源的系列房族系统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大宗族整体体系,各地、各族、各支以子谱与母谱接轨,形成庞大的母子谱关系,这个体系,就称之为“世界李氏族系综合信息总汇”。《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就是将上述的李氏族系,通过文字、图表、图片将上述体系完整地、系统的表述出,并使这个体系上下大体贯通,顺代延接,依次传承而繁衍生息的历朝历代的各个方面的文化内含,基本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部巨大的家族生命体系传承的文化史大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它是属于全世界李氏大家族全体成员的一部共同的大经典,也是世界上唯一第一大姓的通天总谱。我们所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空前盛大的族姓民间人口普查,对全球来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对世界人文科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我们将通过国家有关単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研究的自然生命科学的参考书。

    目的:整理李氏源流史,理顺各族传承脉络,研究聚落其人口现状,生存背景,民风民俗,人文地理,宗族制度的演变,居住地的交通、物产、旅游资源,地名沿革,李氏居住地分布(自然村);总结古代,近代、现代李氏族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树立先进楷模,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后代,启迪来人,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服务和中华崛起服务。

意义:开展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中,怎样来开展文化艺术的交流,加强对中华民族根的认同感,凝结民族的团结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更有重要的意义。编纂《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主要是服务于“中国根”活动,在全世界各地李氏族人中掀起一次宗谱大检阅、大寻根、大归宗活动,为祖国的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编好《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为世界李氏族人的寻根问祖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指南。

现参与编撰的各地编委已达兩千七百人,按兩万人的参编人数还有很远差距。因此,我们要积极宣传,积极参与,形成以各地子卷编委组成的庞大的编辑队伍,加快母子谱系的尽早完成。编纂委员会的所有领导成员和编纂工作者,均为李姓家族各房系、各族系、各自然村、各行政村、各地宗亲会、各地宗亲分会、各地联谊会、各地联谊分会、各李氏企业、各李氏商业、各李氏厂矿、各界李氏人士,推举的有领导组织能力,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以及甘于奉献的宗亲代表组成;总顾问、顾问和指导委员会,以李氏政要、名人雅士和德高望重的族贤等组成,也包括支持李氏文化的异姓名人等。所有各子卷的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成员都视为总谱编纂委员会成员。凡编纂委员会成员,均需寄二寸免冠彩照2张,简介一份入谱(包括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一)成书规格(包括子谱):《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母子谱若万卷之巨,与全书从外观设计、成书规格大小、总编纂等全部统一,子谱顾问、主编、编委、自行确定。母谱分十二部、若干卷。大16开,共设彩插、黑白插页共50000页,全书约重300公斤,自2005年至2014年,八年分期分批完成编纂,国家出版,全球发行。

   (二)统一昭穆范字:整理李氏源流史,理顺各族传承脉络,统一昭穆范字(世序辈字)第二届国际李氏文化论坛上杭峰会己行文过由理皋陶下第一百零一代使用由大书法家李铎书写的由李宗仁先生当年撰写号召实行的100字派字诗。认知自己的国世系,也就是主世系代次,尽量将其上下衔接贯通,使其世界各地李氏的各房系始祖以及始祖以下的诸祖归源归宗。

(三)母子谱系的对接链接。为了配合做好此项工作,李氏人更应积极参与,首先做好本地、本支、本族的《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谱的入编工作(即由支族申请,《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编纂委员会批复,统-编号,统-外观设计,与全书总谱从外观规格,大小型号达到完全-致,构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宏大谱系)。这是完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也就是总谱)编撰工作的需要,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血脉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各地按照统一外观、统一总体设计、统一主世系等规定,以申请形式加入,以批文形式收录,由支族自行采编印制,成书后送总部整套子谱两部,一部用归总谱入卷,另-部用于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谱谱首送呈二十至五十本,用于赠送博物馆和高层专业人士。子谱直接进入《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谱谱系,所有子谱参编人员录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子谱,是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 《世界李氏族谱全书》各子谱的编写完成,体现了母子谱的科学编纂策略,是一项创造性的发明,也是世界李氏族谱全书体系形成和完成的捷径。以大房族始祖为脉,以支房族系始迁祖为络(各支房请列出其世系表,自大房族始祖世系至支房族系始迁祖再至小支房祖),纵横勾沉,依次上下贯通,顺代延接,依次传承,凡因历史资料欠缺,同意协商的全族可切入某大房始祖,凡不协商解决,则保持历史原状,尽可能切入国世系,形成新百代昭穆范字,统一字辈,形成母子谱系。《世界李氏族谱全书》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母子对接,申批入卷”的方法,每一地区或一支族由其负责该支族或该地区的子卷编制工作,请各地各支李氏人以各地巳编子卷为前例,按照编纂大纲要求,做好入卷工作!最终构成《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谱谱系和《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目序要》特首部。

我们呼吁和热切希望,凡有志于李氏文化研究的李氏宗亲,不管你家在何方,源自何支何派,都是一祖同胞,《世界李氏族谱全书》都会有您的一片天空。完成此浩大工程,离不开一点三亿全球李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母子谱的形成,是一部空前的巨著,不亚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量,是—部融汇家族史、国家史、人文、自然村史、产业史、文化史、平民史等多方面的浩繁工作,整体工作需八至十年完成。我们坚信参加编撰和为此作出贡献的宗亲和外姓朋亲都将永载史册,永留芳名。让1、3亿李氏人的亮点与光辉,凝聚成一簇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炫丽无比的火炬,照耀着中华巨人的足迹,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新未来。

以上为网(叶晓峰)收集关于李氏家谱及各地李氏家谱的姓氏排名,李姓的起名规则,李姓的名人,李姓的起名事例等相关内容,同时我们还为您提供不错的:,,,大全等相关内容供你查阅参考。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 浪漫的

本文《李氏家谱,各地李氏族谱大全》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氏家族族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