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久远就是珍品,这几年份的硬1936加拿大加点1分币珍品就是珍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行了四套硬币,第一套是新中国发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属分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1955年版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随着我国集币热潮的高涨,硬分币渐成集币者手中的宠儿,其价格日益见涨。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币的售价已从1990年的几百元上涨为3000元以上。部分年份的硬分币发行量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上不在国内流通,故现在已踪迹难觅,其价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每枚收藏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为集币者梦寐以求、备受追捧的“珍品”,因为罕见,所以目前收藏市场上见有伪币,收藏者应谨慎。

 从1955年1992年,新中国发行了75枚流通金属分币中,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由于发行数量及其流通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币已很难找到,其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均不可低估。有关收藏投资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选择那些发行量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见,但收集起来又比较容易的品种。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这种较为稀罕的品种,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对于那些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获。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中的珍品。

  第二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4月发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值的金属硬币,配合第三套纸币流通。其中角币的材质为铜锌合金,元币材质为铜镍合金。这套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每年4枚,计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收藏价值较高。其他年份的硬币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见,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第三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6月发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种面值的流通金属硬币,配合第四套纸币流通。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其中1994年的1元硬币较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币图谱》把这枚1元硬币列为两星级。

      第四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制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币,是配合第五套纸币流通的辅币。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

一、1角硬币,最早从1980年开始发行,是麦穗齿轮图案硬币,属于第三套人民币。该币发行到1986年。1987年到1990年间未发行。

    从199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的菊花图案1角,属于第四套人民币的品种。该币发行到2000年。

从1999年开始,最新的兰花1角硬币开始发行(发行期与菊花1角有2年的重叠),到2003年中止。2004年未发行。从2005年开始,该币把原来的铝锌合金材质改成不锈钢,继续发行。2004年之所以没有发行,有可能是正在研究改变材质,所以没有制造。如果将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004年度的纪念套装硬币,有可能补造一些。

    二、牡丹花1元硬币从1991年开始试铸到2000年停止发行,按年号的不同共有10枚。2000年牡丹花1元硬币作为第四套人民币1元硬币的“关门币”,也是最后一枚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1元硬币,

三、90年以后发行的硬币,除了2000年的一元之外,其它均无收藏价值,以下是1991-2006硬币发行情况。

建国后最早的硬币是1955年版1分、5分和1956年版2分铝币,是1957年开始正式发行的。第二套硬币是1980年开始发行的1、2、5角和1元硬币,因1元图案为长城而得名“长城币”,发行到1986年。第三套硬币是1991年开始发行的花卉系列硬币,分别为菊花1角、梅花5角、牡丹1元,发行到2000年。第四套硬币也以花卉为主题,分别为兰花1角、荷花5角、菊花1元,从1999年开始发行(5角从2002年开始发行)。

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钱币中的珍品。第二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4月发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值的金属硬币,配合第三套纸币流通。其中角币的材质为铜锌合金,元币材质为铜镍合金。这套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每年4枚,计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收藏价值较高。其他年份的硬币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见,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第三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6月发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种面值的流通金属硬币,配合第四套纸币流通。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其中1994年的1元硬币较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币图谱》把这枚1元硬币列为两星级。第四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制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币,是配合第五套纸币流通的辅币。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

中华人民共和国硬币在1980到1986年发行,除一分两分伍分外,增加了一角两角伍角一元四种,其中一角两角伍角均为锌铜合金,国案、版式、边齿接近一分两分伍分勉铝合金币;一元硬币为镍币,正面仍为国徽,但背面有长城图案。当时发行量较少,其中某些年份、面额犹其少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81、85年的发行量较大,所以现在还常可以见到,有收藏价值,但有限。而80、82、84、86 凡年份双数的都是精品,少之又少,很难见到,不过总的来说,都有收藏价值。

      目前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1、硬分币五大天王,即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2、不参与流通的1993年至2000年1分2分5分计24枚。3、1980年至1986年各年份1角2角5角和1元(俗称长城币),计28枚。4、1994年1元硬币。

硬币价格表(分币,最新,一分,二分,五分)

金属流通人民币是国家法定货币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金属货币的发行是国家的象征,也是一国发达与文明的标志。金属货币不仅是人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第一套金属流通人民币是1957年12月1日发行的3枚铝质金属分币,俗称“硬分币”;

第二套金属流通人民币是1980年4月15日发行的,一套4枚,以铜镍为主要材质,俗称“长城币”;

第三套金属流通人民币是1992年6月1日发行的,一套3枚,以铝、铜、钢等金属为主要材质,俗称“牡丹币”;

第四套金属流通人民币是2000年10月16日发行的,一套3枚,以铝、铜、钢等为主要材质,俗称“菊花币”。

第一套金属流通币有97种年版;

第二套金属流通币有28种年版;

第三套金属流通币有31种年版。

金属流通人民币的设计风格独特,铸造工艺先进、图案精美、题材丰富多彩。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钱币爱好者和钱币收藏家鉴赏、收藏的珍品。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行了四套硬币,第一套是新中国发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属分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1955年版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随着我国集币热潮的高涨,硬分币渐成集币者手中的宠儿,其价格日益见涨。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币的售价已从1990年的几百元上涨为3000元以上。部分年份的硬分币发行量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上不在国内流通,故现在已踪迹难觅,其价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每枚收藏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为集币者梦寐以求、备受追捧的“珍品”,因为罕见,所以目前收藏市场上见有伪币,收藏者应谨慎。

从1955年1992年,新中国发行了75枚流通金属分币中,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由于发行数量及其流通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币已很难找到,其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均不可低估。有关收藏投资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选择那些发行量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见,但收集起来又比较容易的品种。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这种较为稀罕的品种,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对于那些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获。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中的珍品。

第二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4月发行的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值的金属硬币,配合第三套纸币流通。其中角币的材质为铜锌合金,元币材质为铜镍合金。这套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共七种不同的版别,每年4枚,计28枚。其中,1982年、1984年、1986年的硬币最为稀少,收藏价值较高。其他年份的硬币在市面上也已不多见,并且价格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第三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6月发行的1991版1角、5角、1元三种面值的流通金属硬币,配合第四套纸币流通。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其中1994年的1元硬币较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币图谱》把这枚1元硬币列为两星级。

      第四套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制版的1角、5角和1元硬币,是配合第五套纸币流通的辅币。其材质分别为铝镁合金、铜锌合金、钢芯镀镍。

一、1角硬币,最早从1980年开始发行,是麦穗齿轮图案硬币,属于第三套人民币。该币发行到1986年。1987年到1990年间未发行。

    从199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的菊花图案1角,属于第四套人民币的品种。该币发行到2000年。

    从1999年开始,最新的兰花1角硬币开始发行(发行期与菊花1角有2年的重叠),到2003年中止。2004年未发行。从2005年开始,该币把原来的铝锌合金材质改成不锈钢,继续发行。2004年之所以没有发行,有可能是正在研究改变材质,所以没有制造。如果将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004年度的纪念套装硬币,有可能补造一些。

    二、牡丹花1元硬币从1991年开始试铸到2000年停止发行,按年号的不同共有10枚。2000年牡丹花1元硬币作为第四套人民币1元硬币的“关门币”,也是最后一枚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1元硬币,

三、90年以后发行的硬币,除了2000年的一元之外,其它均无收藏价值,以下是1991-2006硬币发行情况。

建国后最早的硬币是1955年版1分、5分和1956年版2分铝币,是1957年开始正式发行的。第二套硬币是1980年开始发行的1、2、5角和1元硬币,因1元图案为长城而得名“长城币”,发行到1986年。第三套硬币是1991年开始发行的花卉系列硬币,分别为菊花1角、梅花5角、牡丹1元,发行到2000年。第四套硬币也以花卉为主题,分别为兰花1角、荷花5角、菊花1元,从1999年开始发行(5角从2002年开始发行)。

 一分三罗马靓号纸币 简介

一分,二分,五分纸币的纪念号冠号号码是 Ⅰ Ⅱ Ⅲ ,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12月最后发行的一套纸分币,因其是”最后的”,所以又叫”关门券”.如果在您的纸分币收藏册子里没有这个ⅠⅡⅢ 纪念号的一分.二分,五分这3枚币品的话,那您这本集藏册子就不是完整的了,当然,在518个品种中,您可能掣有很多"币王".但据了解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收集到这个纪念号的一分.二分.五分币品的. 这3枚币品之所以值得珍藏,原因有: (一) Ⅰ Ⅱ Ⅲ 这个冠号是集第一套,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及之后所有人民币的首发冠号的意趣在内的.中国人民银行及广大收藏家们之所以授予这套Ⅰ Ⅱ Ⅲ冠号币为”纪念号”.这就是其中原因之一.在第一套人民币中,冠号Ⅰ Ⅱ Ⅲ 币品的价值往往要高一些的,能有资格使用第一版人民币的冠号码并与其完全相同的人民币只有这个纪念号分币了.请慢慢观赏下面相关图谱就能明白的. (二)由于它主要是为”纪念”而发行的人民币(不管其面值大小都是法定的人民币),所以发行量是很少的,在纸分币系列产品中,它的发行量是非常非常之少的.特别是Ⅰ Ⅱ Ⅲ 冠号的2分,5分币,连很多银行工作者及老收藏家都没有机会收取到手呵.目前热腾腾的平水5角币有整刀及整捆的货在网上出售,每枚要几百元吧,而这套纪念号分币却是绝少有货供给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也. (三)不管将来再发行多少套人民币.这些新发行的人民币的第一个冠号都是Ⅰ Ⅱ Ⅲ, 将来发行的人民币面值只会越来越大(面值500元,1000元.10000元的人民币都有可能发行).而在新中国所有人民币中面值最小的Ⅰ Ⅱ Ⅲ 冠号分币已是彻头彻尾仃止发行了,因此这套纪念号分币在收藏界里的地位就更重要了. (四)价值回归观念将得到投资收藏界人士的认可,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三版5元炼钢币,平水5角,古币水印一元,车工2元币品的成交价都在几十元---------上千之间.其实,以上这些币品的发行量都比这个Ⅰ Ⅱ Ⅲ 纪念号分币大的多也.只是因为它的面值小,人们不太关注罢了,请大家考虑一下,现在只是几十元钱元钱一套的收藏黑马,一旦价值发现,您说这个升腾潜力大不大????!!!!--------

古钱币的钱文读法与变化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唐以前,从春秋战国至秦汉钱文的读法基本依汉字书写习惯,由右向左读,如“半两”、“五铢”等,也有一些特殊的读法,比如从左至右、传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读。这种情况下双字钱文一般不容易误读。最容易读错的是多字钱文圜钱,大多依圆随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读。如“漆垣一釿”、“铢重一两 · 十二”等。

唐以后各代多以“通宝”、“元宝”作宝文,顺读、旋读并行,形成一定的结构,明以后建立了专以“通宝”为宝议、顺读的固定结构,其间的演化过程容易造成误读,如受唐“乾元重宝”的影响而将宋的“乾道元宝”误读为“乾元道宝”等等。只要掌握了各代钱文规律,即可避免这种错误。

 顺读:按上下右左、先纵后横的顺序读,始见于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绝对优势,遂成定型。如“小泉值一”、“咸丰通宝”等比比皆是。

旋读:按上右下左顺时针方向旋读,宋钱中较多,元以后绝迹。如“大泉当千”、“大夏真兴”、“天福元宝”、“淳化元宝”等。

先纵后左横读:按上下左右顺序读,极为少见,有“乾亨重宝”,且“重宝”二字为传形,是汉以后所仅见。

右起先横后纵读:按右左上下顺序读,如“永安一百”、“太平天国”等。

左起先横后纵读:按左右上下读,仅见“永安一十”孤例。

此外,新莽时期所铸仿古布向十品的钱文是以上下两横列为序,先上列后下列由右向左读,如“么布一百”至“次布九百”、“大布黄千”等,是比较特殊的读法。

 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
      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 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中国历代古钱币价格表参考(西夏 )

西夏 名称书体币型特征 参考价文字说明 福圣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毅宗福圣承道年间铸,西夏文,旋读光背,径2.4CM,重3.9克,传世不少见,内蒙乌审旗出土,一次达7枚之多。 大安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1500元 惠宗大安年间铸,西夏文小平钱,径2.4CM3.5克,制作较福圣宝钱为精,可见西夏钱冶铸术的长进。内蒙乌审旗出土,一次达20枚之多。 大安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5000贞观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30000元 崇宗贞观年间铸。西夏文平钱,径2.5CM6克,传世极罕。. 元德通宝真书小平光背 10000元 崇元德年间铸汉文重宝折二钱,面文楷书直读,制作精美,径2.8CM,重6克,传世极罕。小平钱,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径2.5CM,重3.8克。另有一种宽缘钱,面文楷隶混书,乃内蒙出土,元德钱存世均罕。 元德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1800元德重宝隶书折二光背 40000大德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35000元 西夏崇宗大德年间铸。汉文钱,面文楷书直读,径2.3CM,重不详。 天盛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20元 仁宗天盛年间铸,汉文平钱,有铜,铁两种,天盛在西夏钱中最为精美,铸量亦最丰。面文楷书,旋读素背,径2.4CM,重3.4克,内蒙鸟审旗出土一次达2070枚。.. 
天盛元宝楷书小平背西铁范铜 15000乾佑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仁宗乾佑年间铸。西夏文钱,光背,径2.4CM3.8克。此钱出土于甘肃武威,宁夏贺兰山一带西夏腹地。制作精整,为西夏文钱中的精品,存世罕见。 乾佑宝钱楷书小平光背 1300
乾佑宝钱行书小平光背 1500天庆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 2000元 桓宗天庆年间铸。西夏文平钱,制作精整,旋读光背,径2.4CM,重4克。因铸量少传世难见。 天庆宝钱楷书小平光背 1500皇建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160元 襄宗皇建年间铸。汉文平钱,制作精整,旋读光背,钱文楷书,径2.4CM,重5克。皇建钱铸量丰,为集币者所喜爱。 皇建元宝楷书小平大样光背 200光定元宝楷书小平光背 神宗光定年间铸,汉文平钱,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CM,重3.8克。铸量颇丰。1984年宁夏出土一枚篆书光定元宝,钱文为玉筋篆,宝字已隶化。此钱为西夏最末一代钱币,以篆书钱为罕见。.. 光定元宝楷书小平宽缘 200光定元宝篆书小平光背 30000

      和重宝折十钱,是金代继正隆元宝钱,大定通宝钱之后传世比较多的一种古泉,它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金代铸的钱币均较精美,远胜辽、元,可比美北宋微宗铸钱。
和重宝折十钱,有大样小样两种;泰和重宝折十钱的大样钱,篆书直读,钱文笔划挺拔,“宝”字作“寳”,篆如筋,肥缘细肉,均为黑水银古色泽,肉质无沙粒可见。直径5.2--5.3CM,重34.8--40.6克,虽重量不等,徽分大小而气息相同。
      泰和重宝折十钱的小样钱,钱文形体较大,瘦硬“宝”作“寳”,郭细肉深,径4.5CM,重16.9克,另外还有合背倒书钱,钱文形体较大;“泰”字下沉,“和”字连内郭,细郭深竣,黑水银古,径4.4CM,重20.1克。
合背钱,钱文形体较小,笔划瘦劲,郭细,满身披绿锈,径4.3CM,重29.1克。合背左读钱,钱文较小,向内紧靠。“泰和”二字与内郭相连,呈铁锈色,径4.3CM,重26.1克。合背古钱系当时在大量铸作过程中偶尔错产生,不可多得,为钱币收藏者所珍视,后人为图数倍之价。伪作甚多

古钱币介绍——隋唐及五代十国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国而立,后又并梁灭陈,使分裂达370年之久的天下归于一统。隋自统一以后,由于文帝躬行节俭,更主要的是人心思治,民气兴旺,国势不断强盛,府库充盈,十余年之后,隋炀帝上台。隋炀帝凭借文帝时积累的巨大财富,大肆挥霍。他建东都(洛阳)、挖运河、筑长城、修道路;开边、耀威、侵略、游玩,役力过甚,奢靡过繁,致使百姓穷苦而不胜负担,最后饥民蜂起,隋炀帝身遭杀戮,隋朝仅存在了三十七年。

然而,隋初货币极为混乱。北齐的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的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以及南朝的陈五铢、太货六铢,甚至刘宋的鹅眼钱,萧梁的剪边钱等,在商业领域继续参杂流通。河西诸郡还使用西域的金币、银币。这些钱币精劣大小轻重不一,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中央政权,巩固封建统治。隋文帝下令整顿货币,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隋五铢有两种,分两个阶段铸行:一、隋文帝开皇六年至仁寿四年(公元581-604年)铸行“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二、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铸行“五铢白钱”。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两二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

五铢白钱大概为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所铸。此钱,因币材配有锡、铅等其他金属,所以钱色发白,被称为“白钱”。其形制大小、轻重与开皇五铢相同。隋炀帝苛贪残暴,挥霍糜费,很不得民心,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币制大乱,老百姓也难以忍受他的剥削、压榨和欺凌虐待,都盼望着他早日倒台。隋五铢的“五”字左边多有一竖线,旋转过来看像一个“凶”字,人们借机发泄说:“此钱为凶钱,杨广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

隋朝末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了,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统治者。这时候隋朝的大官僚唐国公李渊,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这个政权就是后来的唐朝,李渊也就是后世称之为的唐高祖。

李渊初入长安时,民间使用的是隋代的轻钱,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乃于武德四年,一改历代以“ 铢 ”“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也有读作“开通元宝”的,但按照开创富熙安定完美生活和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来读“开元通宝”较合适。“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有八分及篆隶三体,这也是钱文有书人姓名在史书上的第一次纪录。这说明唐初铸开元通宝是一件大事。“开元通宝”四字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铢,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故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而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以前是用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明清两朝均采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闽当时也曾铸造过开元通宝。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唐代铸钱炉最多时的天宝年间有49处,当时规定铜钱的成份是铜83.32%,白蜡14.56%,黑铅2.12%,每年使用铜料21200斤,白蜡31700斤,锡500斤。唐初时铸的钱内外郭齐整,背面平坦光洁,书法及做工为时人所重视,不仅有使用价值,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大诗人杜甫诗云“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说的就是天元通宝。

唐代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有的说是唐高祖李渊时,下边进呈开元钱蜡样时,文德皇后不留意掐有一个指甲痕,人们认为是圣上的旨意,就依样鼓铸了。还有更荒谬地认为是明皇宠妃杨玉环的指甲痕,因为唐明皇用过开元年号,而杨贵妃又是深得宠信甚至代阅奏折,自然会过问铸币事,就断定指甲痕为杨妃所为。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钱上的 “指甲痕”有粗有细,应是不同铸钱炉的标记,而浮云应是祥云的意思,代表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除此之外,开元通宝还有“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之分。最初铸的开元钱元字不挑,武德年间所铸,元字左挑出现。右挑开元钱应是贞观年间及其以后所铸的;双挑开元数量极少,应是高宗时的纪念币性质,有大事件发生时所铸。唐玄宗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笔的情况,但因其铜质、重量、轮廓等均与以往不同,分辨比较困难。

前面讲到的开元通宝钱币币材多种,除铜以外还有金、银等,其中银钱较多,金质开元传世较少。但是在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窑藏,一次曾出土过开元通宝30枚,银质的出土了421枚。这次出土的金质开元,形制和钱文字体都与初唐的开元通宝铜钱非常相似,只是钱径略小,直径为2.4厘米。唐代所铸的 开元通宝金银钱,并不是作为流通货币的而是主要用做宫廷赏赐或玩赏的。如唐《开元天宝遣事》说,“内廷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此外,唐玄宗观看杨贵妃给安禄山 “洗三”时,也就是安禄山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用锦缎象包裹新生儿一样把安禄山包裹起来,用轿子抬着,众人感到新奇,大声喧闹。玄宗看着高兴,就赐给杨贵妃洗儿钱。唐朝的金银钱主要用于赏赐、馈赠,此外也用作祭礼等,他起着支付的作用,但不用于流通。


唐高宗武德初年时,所铸的开元通宝钱数量不多,旧钱与古钱在此时已渐退出流通,市场中钱币不足,直到唐太宗贞观初年时,交易时仍有用布帛的。朝廷怕出现那种隋朝时的通货膨胀,市场上虽然需要钱币,但却小心谨慎,不肯增加发行,反而还鼓励以物易物,大力疏导通货回流。当时是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钱,老百姓零用时大感不便,虽用布帛,却太不灵活。同时中国同海外各国的交流也日渐增加,钱币大量外流,这一切都使国内交易感到乏力。由于这些原因,民间私铸行为渐渐又起。私铸钱虽然比较小,但有的质料铸工都还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当官钱使用了,以两三枚抵官钱一枚。私铸钱能够与官钱并使不冲突,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唐高宗时,政府看到通货紧缩的利益却为私铸者所得,大感不满,命令取缔私铸,并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钱换私钱。但缺少人问津,甚至有把私钱收藏也不兑换的。于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宝”,以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行使,目的似在于增加发行,刺激物价,使私钱失去存在的依托。乾封泉宝直径2.5厘米,隶书,旋读,光背,铜料精纯,铸工良好。在中国钱币史上,钱文用泉宝的也极少见。但此大钱推出后效果并不好,老百姓对大钱并无兴趣,更为害怕通货膨胀,因而纷纷收藏开元钱,致使私钱大涨,到最后也不见了,只剩大钱。朝廷见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铸,以流通的乾封大钱以一比一开元钱行使之。唐玄宗初期,朝廷吸取经验,再次整顿私钱,先鼓励生产,扶植商业发展,铸造开元钱时,只有新钱质量达到标准才准流通,以增加官钱信用,且增加铸量,挤兑私钱。这次所铸的新开元钱,元字也有挑笔的区别,背文增加了星、日纹等。

唐玄宗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叛将也发行过钱币——“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这场大乱起于天宝十四年,至肃宗广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后九年。虽然导演这场变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们铸行的德壹元宝与顺天元宝却时有所见,这一对短命钱也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怆的往事。

唐朝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政治腐败,藩镇继起,安禄山率先反叛,其部将史思明很快占据了河北十三郡。唐明皇从笙歌艳舞中惊醒,丧魂失魄,仓惶出逃,急急如丧家之犬。公元789年,叛将史思明占领魏州称“燕王”(另一头目安禄山被其子杀死),铸“得壹元宝”,第二年又据洛阳,称燕国,自称“大燕皇帝”,建元“顺天”,遂罢“得壹元宝”而铸行“顺天元宝”。得壹元宝在很短的时间内铸而又废,这可能与晋武帝司马炎的问卜的故事有关。晋武帝登基时,曾求告上苍,以卜世数,结果不想简策上的数字竟是“一”字,意味着晋王朝只能一世而终。这时司马炎吓得浑身发抖,朝臣们面面相觑,只有大臣裴楷引经据典从容地说道,臣闻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他的这席话使司马炎和噤若寒蝉的群臣们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顿时转忧为喜。但是裴楷的能言善辩毕竟掩饰不了严峻的事实,其时司马家王朝已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了。到了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手里,八王作乱,国家倾覆灭亡危在旦夕了。史思明想当“始皇帝”,得一是为天下专,盼望着父传子,子而孙,子子孙孙,相传万代。但是他对“一”字也心有疑虑,故在铸钱时把“一”故意写成“壹”。后来他占领了洛阳后,踌躇满志,以为天下非他莫属,但他还是不敢草率行事,借着改元,把“得壹”钱废掉,改铸顺天钱了,以附顺于天意之意。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顺天”不顺,“安史之乱”不久即被平息了,“得壹”、“顺天”这对伪政权的钱已就悄然地退出了舞台,成了历史的陈迹。得壹钱铜色较红,制作精整,钱文为隶书,钱背多见月纹,而顺天钱形制同得壹钱,但钱体略重。顺天钱铸造仅一年有余,而得壹钱时间更短,因此所出甚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


唐肃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请铸行“乾元重宝”,以乾元重宝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乾元重宝钱径2.7厘米,重5.97克,钱文隶书,顺读,书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政府于乾元二年铸行乾元重宝重轮钱,钱背面外廓双层,故叫 “重轮钱”,以一当开元通宝五十文。重轮钱钱径3.5厘米,钱文隶书,顺读。这两种“重宝”在发行中不断减值, 乾元重宝重轮钱流通至第二年,改为一当三十,开元通宝小平钱与当十钱皆以一当十,后再改与乾元重宝重轮大钱都以一当三,直至一当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货币不断减值的情况下,物价却不断抬高,一斗米涨至七千文,以至于饿死的人相枕于道。到肃宗死后代宗继位时,便下令停铸大钱,独行开元通宝小钱。


唐代宗大历年间似曾铸有“大历元宝”钱,史书未有明文记载,但传世有实物。此钱径2.3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为小平钱,背无文。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史书曾有铸钱记载,但也未记载是什么钱,料应仍为开元通宝;此外传世有“建中通宝”钱,钱径2.1厘米,重1.8-2克,钱文隶书,旋读,光背无文。这两种钱铸造较粗糙,在新疆等地发现较多,而内地倒较少见,在1992年新疆库车(唐代称安西)附近曾出土过大量的建中开元及乾元钱等。这些钱铜质具有新疆当地所产之铜的特点,并非中原所产的铜,故应是唐时所设安西都护府时驻扎在此的守军自铸的钱币。

德宗时恢复通货紧缩政策,减少钱监,停止铸钱,市场中通货经常不足,因而物价无力,钱币的购买力颇高,此后各帝王莫不谨守此法,不敢踰越,直至唐武宗继位,毁佛铸钱,铸行背记铸地名的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佛教从东汉初传入我国后,迅速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接受了,轻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漫长的历史岁月的传播,到了唐代已极为兴盛。那时是佛教繁兴,寺院林立,人们以当尼姑、和尚为荣,连皇帝都要过几天的寺庙生活,以表示超凡脱俗从而得到佛祖的超度。那时,寺庙的规模很大,不但规模大,而且里面的铜像也极多。据《旧唐书·王缙传》载;“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计钱巨亿。”仅一座寺庙就耗资巨亿,全国的寺庙佛像用掉的铜就要以数十万吨计了。国家的铜源都被放进寺院,成为寺院财产了,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等经济生活。到了唐武宗李炎时,无铜铸钱的局面再也支持不下去了。李炎此人从小就不信佛,甚至说:“穷吾天下,佛也。”一个毁佛铸钱的构思渐渐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

会昌五年,李炎在他登基后的第五个年头,毅然下令毁佛铸钱。他规定西京(长安)只留寺庙四座,东京留两座,其余的一律拆毁,僧人还俗,没收寺院良田,和尚尼姑们遣回原籍,从事生产。把寺院内的佛像,僧尼钵盂、钟磬、用具统统砸碎,化铜铸钱。扬州节度使李坤率先铸造背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进呈,朝廷下令各地仿铸,并于钱背添铸各自州名以便检查。这种背文记地名的开元通宝俗称会昌开元。这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大部分信佛的人都不满意,但社会上的财富增加了,货币流通畅快,人民生产、生活安定了,也就逐渐得到了全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拥护,毁佛铸钱也使李炎成为历史上的一位明君。

会昌开元已经发现的背文计23种,有“昌、京、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兖、润、鄂、平、梓、兴、梁、广、福、桂、丹、永”。其中“平、桂、丹、福”少见,“永”字尤罕见。会昌开元比官炉开元钱略小略轻,铜色较红,制作较粗陋,其铸地广,地名多,欲全部收齐颇不易。

“开通玄宝”是唐代最后一种钱,直径2.2厘米,大小和乾元重宝小平钱相似,钱文隶书,光背无文。据史书记载为桂阳钱监所铸,数量极少。因其钱文为“玄宝”,一般认为是功德钱,是为讨信佛的唐懿宗欢喜所铸。

开元通宝是唐朝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铸行了近三百年,时间长,数量大,版别也较多,但绝大多数为小平钱,大钱非常罕见,也有争论。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德宗建中初,掌判度支(财政官员)赵赞采连州(今广东连县)白铜钱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这里说的当十大钱,未见过实物。陕西去年曾发现一种开元通宝大钱,径长3厘米,不是新出土的,铜质非今日所见之白铜。在《历代古钱图说》中有一种唐代开元大钱拓本,钱径4.2厘米,钱文笔画清秀,隶书体,不知是否为史料中所说的白铜大钱。关于开元大钱应进一步研究。

唐代的开元通宝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成功的钱币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亡之后,民众对它的信任和喜爱并未减少,仍是安定市场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虽不铸开元钱,但另行铸币却无法改变开元钱在市场中的地位,犹如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出现,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时铸的第一种钱是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所铸的“开元通宝”直径3.5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较差,笔画生硬,“开” 字为异笔,光背。铸工与铜质均不佳,钱文书法尤差,几不成文。朱温篡唐后,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职的大有人在。他们多数科甲出身,任何人的书法都要胜此钱文千百倍,怎么说也不至于让如此水平的人来书写钱文。想来写此钱文的很可能是他们的太祖朱温,但不能确定。此种开元通宝铸量不多,且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后唐李氏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灭梁之后铸行新钱,仍沿用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略盛,市场中钱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此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另外有“青泰元宝”,是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于清泰年间(公元934-935年)所铸。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间变动迭起,似不应铸钱。所以现在学者有认为此钱乃仿自北宋 “崇宁重宝”,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间所铸。

后晋只铸过“天福元宝”。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中央政府,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史载天福二年夏,宣武军节度使杨光远进助国钱,现传世有“助国元宝”一种,直径2.3厘米,钱文篆书,旋读,书法平平,铸工一般,可能乃杨氏所铸。

后汉仅传了两代,共计四年,只有“汉元通宝”钱,此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若以经济而言,五代十国时期的重心不在北方五国,而是南方十国。十国统治的地区人多物丰,而在钱币的制作上也比北方五国要好。

十国之中,吴越、荆南、北汉等国没有铸钱。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铸“永平元宝”,钱径2.4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此外有“永平通宝”,制作与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但有学者认为是伪造的。通正年间(公元916年)铸行“通正元宝”,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次年,改年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钱制同以往,钱文书法铸工均较好,但数量不多。光天年,又恢复国号为蜀,铸“光天元宝”,钱文“光”字用行书,其余为隶书,书法均甚良好。王建死后,其子王衍继位,史称后主,于乾德元年(公元919年)铸“乾德元宝”。钱制同以往,有光背无文与背月两种。咸康元年铸行“咸康元宝”,背有月文。以上两种钱数量较多,铸工颇精。但不久后唐来伐,王衍出降,国灭。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朝年号,以示忠贞不移,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三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存世较罕。后于永隆年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四厘米,顺读,书法拙劣,背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王审知弟王延政曾称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以一当百;也铸有铜钱,比铁钱小,为“天德重宝”,顺读,书发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隶两体。

马殷割据湖南时,后梁朱温封马殷为天策上将军,后自立为楚王,铸有“天策府宝”。此外还曾铸有乾封泉宝铜、铁大钱和乾元重宝大铜钱。马殷因听史家有湖南产铅铁之说,又听从高郁的献策,铸铅铁钱,十文当铜钱一文,史书没有说明钱文何字,大概是因为楚钱钱文多袭用唐钱钱文之故,如乾封泉宝、乾元重宝。

天策的意思是为帝王出谋划策,更有“天策引神兵,凤飞扫邺城”的名句。天策府是天策上将军的府邸。即办公地。历史上有名的天策上将军有李世民、马殷和宋真宗之兄楚王元佐三人,而开府置行署的只有李世民和马殷。李世民在灭隋一战中一马当先,功勋卓著,唐高祖觉得赏他什么都不合适,于是特地为他创立了天策上将军这么个封号,并且设置天策府,李世民受封后,在府内设立了文学馆,招揽了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位名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他的股肱重臣。梁朱温称帝后,为了利用楚牵制当时据有江淮之地的吴国,援引唐高祖封李世民的例子,就给了马殷天策上将军的封号,并准其开天策府置右相,为马殷在楚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天策府宝钱是钱币界盛传的珍品,历来为收藏家梦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诗描述了过去人们对此钱的重视程度:“易求时且百金直,喜遇翁赏一饭加。有宝若谈天策府,不贫于古野人家。”说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宝,大喜过望,居然在把玩该钱时多吃了一碗饭。《十国春秋》载:“楚武穆王乾化元年,铸天策钱,文曰“天策府宝”。《新五代史》载:“殷请于梁,依唐太宗故事,允其开府初铸。”故而此钱文字制作皆精,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旋读。前人认定其钱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

现有学著认为天策府宝铜钱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硬通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货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楚境内外贸易等,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十国纪年》载:“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内境外,铜钱则非天策府宝莫属,“特用”两个字具体地点明了该项钱硬通货的性质。

从传世的天策府宝铜钱来看,多有流通使用的痕迹。由于它专用于境外贸易,因此该钱在湖南省外多有发现,在本地反倒少了。据《泉币》杂志载,上世纪30年代汉口有人在某铜肆以两元之价获得天策符宝,品相俱佳。该人将钱卖给大收藏家罗伯绍,索价三十元大洋。罗告诉此人,这是大珍品。并把钱价加倍给他,该人大喜过望,如实相告廉价所得该钱经过。罗伯昭高风高节,没有欺其外行,传为佳话。另载数十年前,在渐江杭州还发现了一枚背有龙纹的天策府宝,为一卖眼镜的小贩所得,有人疑为伪作,后来小贩竟如愿以偿,高价卖出。该钱后归收藏家张叔驯所有。解放后,天策符宝很少再有发现了。作为硬通货的天策府宝,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呢?孙仲汇先生说道:“如为通用钱,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当百使用。”《历代货币大全·隋唐卷》记载,当时军阀混战,货币政策混乱,天策府宝大铜钱作为硬通货当百枚小铜钱使用是很正常的。

孟知祥乃后唐明宗之婿,曾带军入川征蜀。但乘机揽权,拥有蜀地,叛唐称帝,国号蜀,铸行“大蜀通宝”。该钱直径2.3厘米,钱文隶书,顺(直)读,铸工一般,书法较劣,但传世较少,较罕见。其子继位后改元广政,铸“广政通宝”,制式同前,但书法铸较前品为佳,数量较少,为极罕见品。后又铸“广政通宝”铁钱,版式同铜钱,传世也较少。

刘隐为唐末广州节度使,为朱温党羽。朱温称帝时,封刘隐为大彭王,拥有两广之地。刘隐搜括其境内开元钱二十万献于朱温,结果致其缺钱,乃铸开元通宝铜钱及小平铅钱,以便流通,其铸工草率粗糙。后刘隐死,其子立,改称大越皇帝,改元乾亨,称国号为汉,史称南汉,铸“乾亨通宝”铜钱,传世较少,极罕见。后又铸“乾亨重宝”铜钱,文字、铜质同前品,还铸有铅钱。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最多的。传世有“大齐通宝”,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又有“保大元保”钱,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34-957年)所铸,中兴二年铸“永通泉货”当十钱;还有开元通宝、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但其铸造年份无详细记载。

刘仁恭及其子建国后号燕,非十国之一,但时代相当。铸有铜铁钱多种,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和“永安一千”四种,又有货布、铁五铢钱和顺天元宝等钱。刘守光子应天元年铸“应天元宝”、“乾圣元宝”、“应圣元宝”等钱。永安钱皆为楷书,除一千钱铜钱外,其它皆铜铁两种。“永安一千”读法为先左后右再上下读,其余皆为顺读。“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 ”背拾等三种钱皆为楷书,大钱,传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1931年日本在我国东北搞了满洲国,想把我国东北从我国分裂出去。满洲国1931年的年号叫“大同” 1931年满洲国钱币上注的“大同元年”。

19333月日本国立溥仪为傀儡满洲国的皇帝,满洲国的年号改叫“康德”。这样满洲国钱币上注的仅有“大同元年”, “大同二年”, “大同三年”。 “大同三年”后满洲国钱币上注的就是“康德元年”, “康德二年”……. 直到1945年最后的“康德十二年”。

袁大头银币上的暗记和版本

袁大头银币上的暗记是制版者在币面某一部位设置隐藏的秘密标记。这里就袁大头银币暗记的设置形式、特点及功能作一些介绍。
一、袁大头银币暗记的设置形式
袁大头银币上有暗记有多种设置形式,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英文字母暗记、图形暗记、点珠暗记、内齿暗记和弯芒暗记等。不少袁大头银币上均同时采用上述几种暗记形式。
1、英文字母暗记。即用单个英文字母作暗记。如大“S”版在背面左飘带头内侧有英文字母“S”、小“S”版在背面左中部的禾粒上有英文字母“S”、“O”版在背面花结内有英文字母“O”。

2、图形暗记。即在汉字上采用某种图形作暗记。例如:一些“三角圆”银币的“壹”字上设有剪形、角形、方形等缺口图形。

3、点珠暗记。即在嘉禾的谷粒中、谷粒尖或小内齿上作点球暗记。例如:连口造含珠系列谷粒中有平行双含珠、上下双含珠、右含珠等;下内齿上有1、2、3、5、6、7、8顶珠(星);谷粒尖上有1、2珠。另外,一些版别在嘉禾的枝叶旁有点珠。


4、内齿暗记。即用增加或减少内齿的办法巧妙地制作暗记。例如:3、9、10年中央版正面袁像胸下缺1小内齿;3年福建、大扣、云南、甘肃等地方版正面满内齿;8年中央版正面满内齿,9年精发版背面9点处缺1小内齿,“四川”空心花三角圆背面11点处缺1小内齿等。另外,正常的3、8、9、10年背面约9点处为一特大内齿暗记。


5、弯芒暗记。即将背面谷粒的短芒改刻成长弯芒或短勾芒。例如:点提华、0版、0版无0、0版三角圆、沈阳三角圆、沈阳三角圆0版、混版三角圆、混版三角圆0版等背面谷粒上基本都有长弯芒暗记,点提华中还有右勾芒、左右勾芒等暗记。此外,还有8年左勾芒、10年左勾芒等暗记。

二、袁大头银币暗记的功能
在袁大头银币设置暗记主要有两个功能:
1、防伪。这是设置暗记的主要目的,也是暗记的主要功能。暗记之所以能起到防伪作用,是因为暗记一般藏于币面图案、花纹或文字中,很难被人发现,因此,伪造者难以伪造暗记。
2、区分版模。这也是暗记的一个重要功能。银币在最初制版过程中,所设置的暗记称为原版暗记。当币版多次再版时,为区别版模和承担责任而改变原版暗记或在原版暗记基础上增加新的暗记称为再版暗记。这样,就可以通过暗记的不同区分版模,进而区分承制责任。例如:解放后铸造的“三角圆”银币的“壹”字上设图形暗记区分责任。
另外,连口造含珠系列的珠状暗记,是否具有唐继尧任职纪念的含义还有待证实。
在清初,国内各地仍沿袭明末行用铸成锭形的银块,以两计算,称量使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海禁大开,外国银元相继输入中国内地,当时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国银元有几十种之多。由于洋银计枚核值,标准统一,使用时不必称量,因此民间乐于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民族尊严,维护货币制度,清政府被迫开始筹划铸行本国银元。而此时期,西方机器工业兴盛,机铸币已十分流行。两广总督张之洞购进英国机器,铸造名为“光绪元宝”的银元,也是中国正式用机器铸行银元的开端。事过数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铸“湖北省造”银元,其后各省纷纷仿造。此后,清政府为维护货币制度,在天津设立了铸造银钱总厂,下令除广、湖两局及南洋、直隶、吉林外,其他地方铸币权被收回。这也是张之洞当时督造的“光绪元宝”“大清银币”目前价格坚挺的原因之一。
光听声音不能辨别五招识别真假银元
光听声音并不能断定是否是真银元。以往影视剧中,两个手指上下拿着银元中心点,用嘴一吹,随后放在耳边一听便断定真假的方法并不十分准确。根据经验,一般的金属薄片,只要拿捏到位,都能吹出声响来。
在真假银元的鉴定上,除了声音,还要从白银成色、重量、色泽以及一些旧时钱庄的戳记等几个方法来综合考查。
看成色。真银元的成色一般含银量都在90%左右,达到此含银量的银元,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有很强的光泽。而成色低的银元或假银元,色泽暗淡并有偏色现象,如掺铜的银元带微红色或微黄色,含铅、锌的银元带灰黑色。
听音韵。老银元用手指托其中心点,敲击后发出的声音纯正婉转、柔和,感觉沉稳,好比男高音。而一些新制的假银元,即便为全银打造,但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尖高,犹如女高音。一些铜、锌量高的假银元声或音脆而响或音质呆滞而没有转音。但要注意因某种原因,一些经火烧、或受盐碱等地理环境所影响的真银元,也会出现音质低哑或成“哑版”现象。这就需要从其他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测比重。白银的比重低于黄金、白金,而高于铜、铅、锌等其他普通金属的比重。一枚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一般重量都在26.5克至27克之间,库平一两银元的重量为33克,真银元的误差小。只要用同等体积的真银元与假银元进行比较,真假立现。
验边齿。银元机制的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伪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另外,很多假银元都是“翻砂”制作的,如遇到文字、图案模糊,质地又偏轻的要当心。

经过多月的努力,终于收齐了孙中山头像镍币一套:

25年【5分、10分、20分】

25年A字版【5分、10分、20分】

27年【5分、10分、20分】

28年【【5分、10分、20分】

29年【5分、10分】

30年【5分、10分、半圆】

31年【10分、20分、半圆】

当李鸿章将其中的三枚镍币样板呈光绪皇帝审视时,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否决。她认为镍币上面尽管铸有“蟠龙”图案,但尽是洋文,无一大清文字,有辱大清帝国的威仪。一些追随慈僖太后的保守派人物也随声附和:大清帝国一无镍矿,二无铸造技术和设备,若全盘委托英国代为铸造,大清朝廷岂不又要花费大量的白银?于是,这三枚由英国伯明翰造币代为铸造的象征币制改革的样板镍币,随着大清帝国首次币改的失败而散失了。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只发现一枚5分面值的这种镍币样板,其余的几枚均因年代久远散失殆尽。

谁曾想到,这几枚当初不值几文的普通镍币样板,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却身价陡增。世界各国的钱币收藏协会、收藏家获悉在我国发现了一枚绝版弧本镍币样板后,趋之若婺,四处打探它的下落,愿以10万元以上的巨额美金索购。这种镍币样板被英国钱币学专家沃德?伍德称为“中国钱币中镍币的鼻祖”,并将其拓本影印入他的《中国钱币史考》专著。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向我国有关方面再三提出欲睹“伯明翰”风采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女王也只看到了这种镍币的拓片,无缘亲睹这一稀世之物。

1914年2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发行1种5分镍币。民国24年时又发行了5分、10分、20分3种。当时,省内市场流通使用镍币较少,直到1936年时,中央银行才运来了第一批镍币1万元。因数量不多,不够分配。后运到的第二批镍币有5万元,币值有5分、10分、20分3种。其中,5分币有2万元,10分币和20分币各1.5万元。中央银行通知各银行、钱庄挂牌代换镍币。

     就在这年7月,中央银行转达了财政部的决定:在新(镍币)未普及流通前,旧银角仍可按市价流通使用,如要求收兑银角的,应估定成色、规定兑换标准,委托中央、中国、交通三个银行及分支机构代兑。  

  新辅币的使用规定,按十进制单位计算:法币1元可以兑5分镍币20枚、10分镍币10枚、20分镍币5枚。这些镍币的成色是镍18%,铜55%,锌27%。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随后发行可在市场上流通的21种版别的镍币;但其实早在1935年初,民国政府已经委派美国费城造币厂铸造伍分,拾分,廿分的镍币每种11枚,送交国民政府呈递样品。国民政府时期制币事宜多与美国方面往来,如中央造币厂之筹建,开工后之管理等皆得力于美方。「船洋」模具自始至终,全数由费城造币厂供应。民国二十四年镍币试制亦由该厂为之,民国二十五年起由上海中央造币厂生产。   1935年末,上海中央造币厂正式铸造镍币。

     民国二十五年开铸于上海中央造币厂,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其中民国二十六年版传世极罕。此后重庆及桂林各厂续铸,分别为民国二十八年、三十年。据悉,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曾有试样币十一枚,相当珍贵。  

    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试铸十一枚,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央造币厂大量生产,民国二十六年仅见样币,不见流通币,民国二十七年又恢复批量生产。民国二十八年转重庆造币厂续铸,仅一年。   

   民国二十九年,由重庆造币厂铸造,含镍量较低,且又轻薄,但铸量较大。民国三十年,继续批量生产,民国三十一年生产量逐步减少,直至停产。  

   4.民国廿分镍币   民国二十四年,美国费城造币厂铸样币十一枚,民国二十五、二十七年上海中央造币厂生产,量较大。民国二十六年仅有试样品,不生产流通币。民国二十八年转重庆造币厂续铸,二十九年停铸,三十年又重铸,三十一年少量生产后即全部停铸镍币。  

   跟住上述资料可知,在抗日战争上海被占领后,中央造币厂迁往陪都重庆以及桂林。改铸造五分,十分,廿分镍币。其中三十年廿分是试铸钱币。

       第一阶段:美国费城造币厂试铸(1935)  铸造了(样币)二十四年伍分(2405),(样币)二十四年拾分(2410),(样币)二十四年廿分(242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36加拿大加点1分币珍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