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马远的画能郎世宁的画值多少钱钱

国画传奇之八:画不尽的《西园雅集图》
蒋勋:宋朝的文人过怎样的生活
古代文人的聚会称为“雅集”,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有两个,一个是发生在东晋绍兴的“兰亭集”,一个是发生在北宋汴京的“西园雅集”。兰亭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王羲之的字,而西园雅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李公麟的画和米芾的题记 。
西园是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花园。宋神宗元丰初,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当代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会后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书写了《西园雅集图记》。 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年难遇的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历代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西园是宋朝驸马王诜的花园,苏东坡的诗文中常出现这个地方,例如《水龙吟》中有:“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王诜是个爱好文学的贵族,也是苏东坡的粉丝,因此经常邀请当时文化界有头有脸的人到他园子里坐坐,聊天喝茶,顺便搞些创作。《西园雅集图》就是这样产生的。与会的人有: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说这些人是雅士,应该大多是名副其实,不是胡乱炒作。
与会者米芾介绍情况说:“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乎!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全文很长,限于字数,就不赘述,米先生就图中之人的身份进行了一一说明,可谓非常敬业,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其文。在此我只是感慨下米芾这个据说有洁癖的人,装疯卖傻,欺骗皇帝也就罢了,但为什么在文化人心中就成了不世出的文人雅士了呢?一来是他确实有真才实学;二来恐怕跟他没有任何显赫的官职,享受了富贵,却做不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有关;三来应该是因为他有很多著名的文人朋友吹捧着。所谓的文人相轻只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文人互相提携吹捧其实对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好事呢!雅集如果变成了结党结社,其实就已经变味了。既不雅,也不需集。孔子说,君子不党,是之谓也。
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全图
宋 马远,绢本水墨淡设色 29.3×302.3cm,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这幅画可以分为三部分解读,马远是十分小心地布置他的三个场景的,虽然整幅画面连在一起形成一个不明显间断的整体(被石和树在框景上切开了),但是三个场景是独立成画的,最明显的是在每一个场景的左下角,都有马远最标致性的一角构图:
第一个场景最开放,因为这里是园林之外,山野之中,因此整个画面是开放的。画面右松左紧,由开放走入狭窄的空间。二维构图上:右上角为陆地,右下角为水,左边是山石。人从右上角走到左下角。
第二个场景是前院,改为上下构图,水从左上角流向到右下角,人从右向左。右上角切割厅堂一部分,左下角切割陆地一部分。显示了马远切割手法的运用。厅堂的画法是可以暗示其高度的,因此也带来了些许闭合的感觉。
而第三个场景显示的是文人在后院聚会的情景。同时山的部分增加,水的部分减少,以强调密闭性。右上角为石与水,左半边为山洞,右下角空间略微开放,马远安排了主要的人物在这个角。画面被高密度利用。同时运用了和第一场景一样的“左半边-右上下”的构图。
李公麟、刘松年、僧梵隆、马和之、赵伯驹、马远、钱选、赵孟頫、戴进、商喜、唐寅、仇英、尤求、程仲坚、李士达、石涛、丁观鹏、徐扬直至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有过这一绘画作品的问世。据梁庄爱伦考察,历代著录《西园雅集图》画作共有47幅,她还曾见到过存世的《西园雅集图》41幅,共计88幅;衣若芬女士说,她“所见又不只于此”。可见此题材的经久不衰。 马远所作《西园雅集图》即是存世最为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早于他的李公麟等人创作的作品已经不存,这也是最早的一件,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一次非常值得留恋的十六名士雅集的具体情形。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和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
刘松年的《西园雅集图》
唐寅的《西园雅集图》
明 英《西园雅集图》
石涛的《西园雅集图》
其他人的《西园雅集图》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下边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A、表现文人..
下边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A、表现文人意趣 B、表现民间风情 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表现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江苏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边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A、表现文人..”主要考查你对&&士大夫的文人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士大夫的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本质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基本上唐朝形成,以王维为代表。士大夫的文人画: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代表作品有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黄甲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元代卷轴画风格总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上,创新立意。突出表现就是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所以适合于表现文人画家意识的山水画和枯木竹石、梅、兰以及墨笔花鸟大量涌现,人物故事画相对减少。随着文人画的繁荣,绘画作品中诗、书、画进一步密切结合而且成为普遍的风尚。这加强了中国画的文学趣味,更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同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笔墨技巧的运用,讲究绘画作品要具书法韵味,将书法融入画法之中,在笔墨技巧上起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求绘画体现书法性用笔,反对刻意求工、求似,主张神似,逸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气”,重视画家主观意兴和思想感情抒发。中国画在明代产生了许多流派,各派又在创作和理论上自成体系。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更多的画家在文人画创作思想影响下,追求笔墨情趣,很多画家钟爱梅、兰、竹、菊等题材和泼墨大写意手法,他们的艺术对近现代花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冕的《墨梅图》:中国元代画家王冕的绘画作品。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会稽外史,浙江诸暨人。善画墨梅。此图纸本,墨笔画。纵67.7厘米,横25.9厘米。绘倒梅一枝,枝条左伸右展,茂密交错;用钩瓣点蕊法画梅花,繁花盈枝。花朵正侧偃仰,姿态千百,有椒子、蟹眼、含苞、初放、盛开、落英等状。图上有作者自题诗5首,署款:“乙未年(1355)春正月朔写于草堂”。下钤“句曲司马”、“会稽外史”2印。在图的诗堂及裱边四周题满诗跋,前后相继有明徐霖、王韦、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沂、薛章宪、陆深、谢承举等人的和韵题诗。曾经近人庞元济收藏,钤有“虚斋至精之品”等收藏印记。现藏上海博物馆。
《牡丹蕉石图》:徐渭(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糊口,潦倒一生。代表作有《牡丹蕉石图》。画面:湖石矗立,两枝芭蕉自石后挺出,阔大的叶子散乱错落。图下方石旁横斜一枝牡丹,迎风挹露。除牡丹叶脉之外,全用泼墨挥写,在一片浮融的墨色中,呈现疏密、浓淡、轻重、干湿的变化,从中透出作者强烈豪放的情感。右边三处题语,浓墨行草,使画面形象更加丰富,诗、书、画构成完整的艺术形式。墨韵气势,奔放横溢,为徐氏不可多得的杰作。
《墨兰图》: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郑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他咏兰和画兰不仅表现在艺术的功力上,而且以精深的艺术修养与高尚的人品相结合,借咏兰与写兰歌唱心声。他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吟诗曰:“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充分体现了他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他曾写咏兰诗赞曰: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心。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墨兰图》是他的传世之作,创作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浓墨写叶,廖廖数笔,洒脱而功力深厚,淡墨点写花朵,独具清幽风致,叶下不加苔点,即不画土。上款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左下落款:“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署名“所南翁”。诗中充满了故国之思,洋溢着爱国之情。落款词中表现了高尚的人品。此画是融爱国之情、高尚人品、精深艺术修养为一体的珍品。&
发现相似题
与“下边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A、表现文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1213123021114992137738105170113378宋马远寒香诗思图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宋马远寒香诗思图
《宋马远寒香诗思图》是宋代画家马远所绘的一幅绢本设色扇面山水画,尺寸为纵25.5厘米,横25.7厘米,作品现藏。
宋马远寒香诗思图作品赏析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即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宋马远寒香诗思图创作背景
画山水以少见多,以偏概全,正是他艺术手法高明独到之处。图中山石画法用大斧劈皴,状其石质,画树“瘦硬如屈铁”,多折枝。远山则低,用淡墨勾染。苍茫外,露出月亮,表达作者当时思念之情。
宋马远寒香诗思图作者简介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生长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贲、祖兴祖、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均为画院画家。他继承家学,历任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道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动用界尺,而加衬染。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夏圭并称“马夏”,加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山径春行图》等。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大辞海
美术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2:第65页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中国历代传世山水名画全集赏析--宋代篇之下
中国历代传世山水名画全集赏析--宋代篇之下
069 《千里江山图》
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希孟(公元1096—?),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亲自指点,才华横溢,画艺早熟。他18岁时用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画家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此画用笔精细,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变化大势, 对各个局部的刻画又细致入微, 画面既显得富丽凝重而又和谐统一。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
布置宏远, 使王晋卿(诜)、赵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 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070 《后赤壁赋图》部分
宋 乔仲常 纸本墨笔
纵29.3厘米横560.3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北宋后期画家。工于杂画,师李公麟。此画以白描手法分段表现苏轼的《后赤壁赋》内容,人物形象及山水树石笔墨极为简括,不受固定成法局限,风格质朴无华,是早期士大夫画之本色。全卷以八幅纸相接,押缝处钤有北宋徽宗时期权势显赫的宦官梁师成的收藏印。由于早期文人山水画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此画显得弥足珍贵。
071 《潇湘奇观图》部分
宋 米友仁 纸本墨笔
19.8厘米横2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字元晖,一字平仁,小名寅哥、螯儿、虎儿,自称懒拙老人。米芾长子,世称“小米”。官至兵部待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善画,承其父法,稍加己意,略有所变。常自题“墨戏”二字。画江上云山,湿笔勾皴点染,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作。《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072 《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画家。字正道,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其市桥径郭、舟船车轿尤妙。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描写北宋都城汴粱(今开封)城乡间的社会风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此画构思构图引人入胜,
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代表当时美术技法、风格,对研究民俗、经济、市井规划等也有重要意义。从作者刻画细致的人物衣着、集市场景中,可以感到浓郁的民风,而人丛中夹入的风景又有山水画踪影。
073 《雪江归棹图》
宋 赵佶 卷
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在横卷形式的构图中,江面平静,白雪封山,银妆素裹,山势雄伟,可见江中鼓棹片片归帆,岸边点点稀疏行人,使整个画面在平稳安静中仍显出生气,静中有动。如当时蔡京题跋所云:“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本幅有赵佶瘦金书自题:“雪江归棹图。宣和御制。”和草字押书“天下一人”。
074 《芦汀密雪图》
绢本设色纵26.5厘米横14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梁师闵,生卒不详,北宋画家,一作士闵,字循德,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工诗书,官至忠州刺史、左武大夫等职,《宣和画谱》评论其花鸟“取法江南人”,“精致而不疏,谨严而不放”。此图描写冬日的湖中景物。薄暮悄然降临,瑞雪覆盖的浅滩上,黄栌枯槎在寒风中摇曳,水禽们有的依偎栖宿,画家以细腻、凝炼的笔触、简约舒缓的平远式构图,真实地再现了隆冬时节荒寒萧瑟的意境。
《千里江山图》宋
江参卷绢本水墨纵46.3厘米横546.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参,字贯道,衢县(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为南宋前期画家,妙于丹青,颇受士人重视,甚至连南宋高宗也知道其大名。江参擅长画山水,学董源、巨然的画法,是描绘江南水乡画派的继承者。画中林木葱茏,山峰重叠,时而溪水,时而幽谷,景色连绵,有一条曲折的小路贯穿其间。江参用硬笔勾画石头的轮廓,颇有力度,又十分注重水分的运用,并借鉴了米芾水墨云山的技法,使得画面具有江南水乡的格调。
《长夏江寺图》宋
李唐绢本设色纵44厘米横24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河阳三城(令河南孟县)人。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长江岸上群峰罗列,寺观丛林,互相映带。江水粼粼,风帆出没于其间,气势雄伟壮阔。用笔方硬坚重,山石峭丽雄浑,气魄雄伟,境界浩莽,用墨善用墨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画上有“李唐可比唐李思训”题签。
《万壑松风图》
宋 李唐 绢本双拼 纵188.7厘米 横139.8厘米
此画有款在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申辰春,河阳李唐笔。”此图画法与《江山小景画卷》最为接近。但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墨色涩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灵气,山石虬劲丰实,笔意不凡,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远山空灵峻丽,似有升腾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别有一番雄奇秀丽之境界,气魄壮丽,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江天楼阁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97.4厘米横54.6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图无款印,写江天坡石,远山楼阁,舟船人物,松枝虬劲。精致生动。可看出典型的“马夏”式构图,取一角之景,加以远山的绵延起伏,浩渺深远,意境深幽,为画面的水天一色注入了新的活力。画上钤有“苍岩”、“万几清暇”、“大雅斋”、“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秋山红树图》宋
萧照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28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萧照靖康后随大画家李唐南渡,从之学画,山水、人物及奇松怪石,种种皆精妙,绍兴中入画院为待诏。此图画远山红树、小舟、溪径,无名款,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题为萧照之作。此画远山渲染,树石运笔似草草而写实,虽师李唐却具己法,意境深远。画的右上方钤有元内府都省书画之印,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骑缝半印。
《风雨牧归图》
绢本浅设色纵123.7厘米横10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风雨将作时,二牧童赶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画中以极简洁的场景,却烘托了一个极充实的情境,整个牧童、牛、大树、湖水、苇丛等景物都被置于忽来的风雨主题与气氛之中。因而画幅虽大,景物虽简,但仍显得充实而饱满。画中用墨、设色均轻淡细腻,除极好地表现两牛形体、骨肉的细微变化外,对整个画面气氛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景山水图》宋
刘松年绢本设色共四段每段均纵41.3厘米 横69.3厘米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门,故有刘清波之号,清波门又有一名为“暗门”,故其俗呼为“暗门刘”。与“李唐、马远、夏圭”,并称为“南渡四大家”。此画绘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边庄院,桃柳争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虚堂。第三幅,秋景,老树经霜,青红如绣。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荫深院。树石笔法挺劲,界画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细过之。
《秋窗读书图》宋刘松年纨扇绢本设色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在圆形的构图中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画家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083 《钱塘观潮图》
宋 李嵩 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横
7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嵩(),钱塘人,少从养父李从训习画,后历任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三朝画院待诏。此卷描绘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画面以左右平直而宽阔的钱塘江面为主体,钱塘大潮由左向右奔涌而来,铺满江面。此作用笔细腻,虽极小之景物,仍描画精微,一笔不苟,但因整体布景的平正大方,因而并无巧饰之弊。细笔勾描之外,淡墨轻染,其设色亦浅淡简洁,使画中虽有喧动之景,亦显宁静辽远。
084 《赤壁后游图》
绢本墨笔纵25.8厘米横1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赤壁赋》是苏轼名篇。苏轼被贬黄州,两度夜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调寄“念奴娇”的《赤壁怀古》,寄怀古幽思,泄胸中块磊。《前赤壁赋》主要写真景实情,《后赤壁赋》较多虚景幻境。马和之的《赤壁后游图》,并未按照原文次序描绘,而是妙造自如。画面景象比较简练,却点出了主要情节。一叶扁舟随波飘荡,艄公挟橹观景,正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情景。
085 《江山万里图》宋赵黻纸本水墨 纵45.1厘米
横99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黻,南宋时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长江边的北固山,与大江自小建有深厚的感情,对两岸的山颜水貌、阴晴雨蔼的瞬息变化真正了如指掌,元代夏文彦在《图文宝鉴》中称其:“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势、波浪,金、焦二山,有气韵,有笔力”。《江山万里图》以长卷形式描绘长江景色。画面由虚而实,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烟雾弥漫,烟波浩荡,曾峦叠嶂,惊涛拍岸,风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险象环生,构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壮丽场面。
《玉楼春思图》宋
佚名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是宋代画院的佳作。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仙山楼阁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7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重彩画楼阁、奇峰、云树、仙人跨鹤。清代梁清标题签定为赵伯驹之作,但从画面的画法用笔和构图立意来看,却不似赵氏风格,应是民间画师的作品。图上钤有“黔宁王子王孙孙永宝之印”和梁清标等的收藏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踏歌图》
宋马远绢本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踏歌图》表现了劳动的场面。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宋马远绢本设色纵26.8厘米横第一段20.7厘米第二段至第十二段41.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水图》画各种不同的水波。1.缺半幅,且无图名,2.曰“洞庭风细”,3.“层波叠浪”,4.“寒塘清线”,5.“长江万顷”,6.“黄河逆流”,7.“秋水迥波”,8.“云山沧海”,9.“湖光潋滟”,10“云舒浪卷”,11.“晓日烘山”,12.“细浪漂漂”。表现了不同条件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丰富多姿,水墨苍劲。这里选两幅。此图四字标题多是宋宁宗皇后杨氏所书。
090 《华灯侍宴图》
宋代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125.6厘米 横
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灯侍宴图》有御题的一首长诗。这首长诗描写晚宴的情形,此画即是表现晚宴的情景的。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练的笔法,表现树枝挺坚有力,水墨苍劲,大斧劈皴,线条坚实而又爽朗有力。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树干瘦硬如屈铁,但刚健中又见柔合,其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合,刚柔相济,豪放又严谨。整体上给人以气势纵横,雄奇简练的印象。
091 《梅石溪凫图》宋马远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晓雪山行图》宋马远卷绢本水墨纵27.6厘米横42.9厘米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
093 《寒香诗思图》
宋马远纨扇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5.7厘米
这是一幅构图别致意境幽远的小品山水画佳作。作为纨扇扇面,其圆形构图对创作是一种限制。此画之妙在于,画家把重点描绘的山石、树木等景物安排在约占小半个画面的斜右下部,以浓墨钩勒树木、翠竹、篱笆、山石等,而与占大半个画面的远山、天空形成浓与淡、实与虚的对比,这既使圆形构图中的景物显得平稳安定,又富于变化。
094 《雪滩双鹭图》
宋 马远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值得注意的是,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的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余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枝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095 《山径春行图》宋马远卷 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4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径春行图》描绘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拂动衣袖,慢步行进在春天的山径上,面向远方,似乎在触景生情吟咏赞美春天的诗句。随风飘动的柳枝,雀跃嬉戏的小鸟,生机勃发的山径两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发文人此时此刻内心充满诗意的喜悦之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而又显得闲适恬静的画面气氛,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是对春天来临所唤起的生命之美的赞叹。
<font COLOR="#FF
《山水十二景图》宋夏圭绢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藏&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 生卒年不详, 略晚于马远, 为南宋宁宗时画院待诏,
擅画山水、人物。《图绘宝鉴》评他:“院人中画山水,
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山水十二景图》为夏氏山水十二景中残存四景中的一部分,
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漾, 渔舟出没。然后是浅滩湖岸、巨石峭壁,
绿树成荫。此画山石用斧劈皴,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具有水墨交融、淋漓酣畅的效果。
<font COLOR="#FF
《雪堂客话图》宋夏圭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4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
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 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 而是信手勾画。由此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 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
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 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font COLOR="#FF
《溪山清远图》宋夏圭纸本水墨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在构图方面,夏圭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景”,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也称“马一角,夏半边”。为“南渡四大家”之一。《溪山清远图》构图疏密相间,剪裁巧妙,笔法坚挺峭秀。其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者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由于运用更多的水分(同马远相比较),于是就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其皴法为“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是先用水笔,再用墨笔渲染。
<font COLOR="#FF
《临流赋琴图》宋夏圭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在《画眼》中称赞夏圭的独创性:“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
如塑工所谓减塑者。其意欲尽去模拟蹊径, 而若灭若没、寓二米墨戏于笔端。”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
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无而雄秀的景色, 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 大面积的使用空白, 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
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之状, 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
观之如闻铮铮然流水弹琴之声。
<font COLOR="#FF
《烟岫林居图》宋夏圭绢本水墨纵25厘米横26.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夏圭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画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font COLOR="#FF
《梧竹溪堂图》宋夏圭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青翠如屏,山溪江流处水势平缓,水际丛竹新篁,清润可爱,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亭亭如盖。在极其逼仄的尺幅间,画家运用的构图的繁简对比和表现手法的虚实映衬,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物象与艺术内涵。此图以空蒙的山林为背景,并将溪堂及人物拉近,刻画至精至细,在笔墨上,多用重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其设色以淡石绿、花青为主调,充分显示了画家在控制浓墨与淡色的技巧上有高超的艺术造诣。
《静听松风图》
宋马麟绢本设色纵226.6厘米横110.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杭州。为南宋画院祗候。出身于绘画世家,马远之子。工书善画,宗其父笔,兼画花鸟,笔力遒劲,轩昂洒落。《静听松风图》绘有二树高松迎风,其树并不写顶、脚,构图有马远之风。枝干虬劲奇趣,枝叶飘洒,一老人悠然坐于松下,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质,神气舒畅。其笔法虽类似其父马远,但却可看出他要比马远秀润一些,最为明显,其树虽亦气势纵横,雄奇简劲,但却并非显得“瘦如屈铁”,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为浓重一些。
<font COLOR="#FF
《荷香消夏图》宋马麟卷绢本浅设色&
&此图卷描绘一平湖柳堤、荷香清夏的山水景物。画中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林中云雾萦绕,茅庵空落。左岸上乱石嶙峋,柳荫蔽日,树上群鸟翔集。在广阔的湖面上,微波轻荡,碧叶莲莲。湖的对岸,远山逶迤,柳林如烟,小桥曲折,云雾飘动如练。画中构景,平远开阔,布置简洁。画中笔法细秀,描物具体,尤其柳树变化多姿,树叶丝丝勾出,又如烟动。其用墨以淡为宗,又浓淡相间,着色亦淡雅,更加烘托出了其境界的祥和安静。
<font COLOR="#FF
《万松金阙图》&
宋赵伯骕绢本青绿设色纵27.7厘米横1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伯骕,字希远,宋朝宗室,太祖七世孙,赵伯驹之弟。曾任和州防御使,并出使金国。善画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上与兄齐名,风格亦相似。其青绿山水在唐代大青绿画法的基础上,糅合了北宋文人画家的一些画法和趣味,改唐代青绿山水的浓艳辉煌的装饰性,代之以秀丽和清雅,既“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创作了一种介乎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画。《万松金阙图》画春山茂林、苍松白云,山巅微露,琼楼金阙,烟波浩渺,旭日东升,景色分外清丽。
<font COLOR="#FF
《捕鱼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3.3厘米横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以院画为主,李唐的大斧劈皴, 马、夏的刚性,梁楷的大泼墨却不似一般院画写实。南宋国势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或心在庙堂,
或志在疆场, 故将完美的大自然置若罔闻,或只剪取一角, 或仅略取半边,愈到后来,
愈是直抒胸中的怨气、怒气,草草数笔,纵横涂抹,极少作真实的细部描写和刻画。《捕鱼图》虽然还不是大笔皴擦,却也并非刻意描绘远山近景。画中苍松偏安一隅,渔民在浩淼的江际捕鱼,频繁起网下罾,一派忙碌景象。
<font COLOR="#FF
《雪溪乘兴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2.2厘米横2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两人乘船游历雪溪,兴之所至,
大有酣畅淋漓之感。画上山势并不陡峭,只是因为白雪皑皑,积雪掩映,绵延的山脉显得分外妖娆,
而与知己荡舟在清冷却能激起狂热激情的雪溪上,真可谓人生一大享受。此画无名款,但设色淡雅,较一般的院体画,多了几分雅致和清幽。绘画技法也纯熟无比,是南宋山水画中的上乘之作。
《盘车图》
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0.9厘米横4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本幅无作者名款及钤印,裱边有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梁清标的藏印二方。“盘车图”题材常见于传统绘画作品,通常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行进出盘曲的山路间,或运粮、运货,或载人涉渡。此图描绘盘曲艰险的山间栈道上,脚夫们赶着黄牛驾车奋力上坡。向屋后眺望,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图中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山峰树石,风格沉郁,山石的画法受郭熙的影响,是宋人无款画中的杰作。
《丝纶图》
宋佚名绢本设色纵83.2厘米横37.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在苍苍茫茫的山林中,几位女子正在纶丝,两个天真的幼童则在嬉戏游玩,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掩映在山林中的茅屋围以栅栏,近处的山石陡峭高耸,附岩壁而长的苍松枝干虬劲蟠曲,显示了劲松雄强的本色。画上有一首题诗:
“素丝头绪长,羡居好安排。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脉脉意欲乱,春春首重回。王言正如丝,只付经纶才。”对此画的画意作了很好的诠释。
<font COLOR="#FF
《奇峰万木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24.4厘米横2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画家受“南渡四大家”的影响可谓巨大, 此画无名款,构图采用了院体山水的格式,在画面中留下大量空白,山势陡峭,
用笔劲健有力,然而远没有“南北宗”所说的剑拔弩张和生涩,因为虚实相生,反而有一种华滋秀润的湿润感。画上高峰矗立,蔚然井秀,万木林立于险峰之上,葱茏苍翠,生机无限,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山水杰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可染的画值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