酩馏仙酒酒可以泡枸杞吗

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湟中: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来源: && 作者:贾泓 田晓军 && 发布时间: 08:29 && 编辑:田才
  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市湟中县为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切实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为实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湟中县加快建设李家山柳树庄观光农业产业园、大源万亩油菜生产基地、千紫缘枸杞芽茶加工产业园等项目,配套建设农作物观光区、农事体验区、特色餐饮区、游步道等服务设施。将每年集中打造1 & 2 个体验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在推动&旅游+工业&方面,该县围绕鲁沙尔铜银器加工、大宋农业菜籽油精深加工、慕家酩馏酒土法酿造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等轻工业旅游产品,力争将湟中县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商品集散和旅游工艺品研发中心。
  同时,该县大力推动&旅游+扶贫&&旅游+体育&发展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让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并依托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加快推进西部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健身旅游,以体育赛事为支撑,引导旅游景区开展越野徒步、户外露营等运动项目,精心打造莲花湖徒步、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
相关新闻↓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 青公网安备 99号湟中: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湟中: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青海新闻网百家号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市湟中县为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切实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合力。为实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湟中县加快建设李家山柳树庄观光农业产业园、大源万亩油菜生产基地、千紫缘枸杞芽茶加工产业园等项目,配套建设农作物观光区、农事体验区、特色餐饮区、游步道等服务设施。将每年集中打造1 — 2 个体验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在推动“旅游+工业”方面,该县围绕鲁沙尔铜银器加工、大宋农业菜籽油精深加工、慕家酩馏酒土法酿造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等轻工业旅游产品,力争将湟中县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商品集散和旅游工艺品研发中心。同时,该县大力推动“旅游+扶贫”“旅游+体育”发展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产业发展,让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辐射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并依托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加快推进西部自驾车营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健身旅游,以体育赛事为支撑,引导旅游景区开展越野徒步、户外露营等运动项目,精心打造莲花湖徒步、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青海新闻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青海省唯一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下好乡村振兴全盘棋
——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
编辑: 马燕燕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日期:
  盛夏的青海大地绿色葱绒,田野山岭、河谷山川到处生机盎然,一座座村落如画般掩映在绿色的大地上。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乡间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洁净、绿色、舒适、富裕正成为当今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拓宽实现生活富裕渠道,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全省涌现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班彦村,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哈西娃村,以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的拉格日村、岗龙村,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边麻沟村、新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高原大地悄然铺开。
  高位推进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如何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党的十九大绘就了&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我省乡村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强化顶层设计。年初,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和乡村实际出发绘就蓝图,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印发了《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各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高原大地吹响。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深化农牧区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筑牢乡村振兴保障机制。
  开展政策宣传。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抽调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干部近14000名,深入基层开展&两讲三促&百日活动,重点宣传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把学习、宣传、贯彻好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与推进当前农牧业生产相结合、与解难题办实事相结合、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推动全省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改革发展。
  科学编制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等24个部门配合开展了《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初稿已经形成,各市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在抓紧制定中,拟在9月底完成市州层面《规划》制定工作;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
  措施跟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必须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绿色发展,夯实农牧区持续发展基础,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
  加快&一优两高&发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主旋律。实施质量兴农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优化种养殖结构,补齐标准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实施特色兴农工程,组建青海优质农产品联盟、青海三文鱼产业联盟、青海牦牛产业联盟。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实施&3311&工程,加快牦牛产业振兴。推进都兰国家级枸杞产业园建设,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扶持发展40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发展60个特色精品园。实施品牌强农工程,顶层设计,高端策划,立足绿色、冷凉、富硒、有机等自然优势,突出牦牛、藏羊、枸杞、青稞、冷水鱼等优质特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畜产品品牌,突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优质优价,提升竞争力。
  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科学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青海湖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美丽自然生态环境。实施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投入2亿元启动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完成西宁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完成国土绿化400万亩。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划定,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农牧业技术装备更新提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推进休闲农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扶持发展观光农牧业、循环农牧业、特色小镇、农牧家乐,集中打造3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现代庄园牧场、田园综合体。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抓好农田残膜回收。抓好&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进农牧区示范,推进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全面完成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省委省政府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学习培训,统一认识,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推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其中成功举办了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全省140名农口县处级和厅级领导干部参加了研讨培训。全省4158个村支部书记进行了全面轮训,全省920人农口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今后进一步加大对农口干部、农技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6000人以上。强化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建设,每年培训1.5万人。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培训1200人,建立大通、互助等双创基地,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引导教育农牧民自觉抵制攀比操办、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完善村规民约,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乡村矛盾纠纷,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展示改革开放40年&三农&发展可喜巨变,提升农牧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典型引路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通过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基本完善绿色生产模式,培育形成乡村主导产业。继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逐渐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有效,让乡村展现出产业强、村民富、村貌美的新风貌。
  示范探索推进。今年,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在西宁、海东两市各选择4个村,海西、海南、海北、玉树、果洛、黄南六州各选择2个村,省农牧厅选择2个国有农牧场,全省范围内选择5个老典型示范村,共27个村(场)开展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下一步,在抓好今年示范试点的基础上,提前谋划扩点增面工作,今年未安排的县,明年实现全覆盖。
  制定印发了《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我省确定,从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和农牧民思想道德培育、乡村干部和农牧民培训、创新创业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合作社、促增收和民生改善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争取省级示范试点村(场)建设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四年立标杆,明确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实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树标立杆,建立示范榜样,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措施。到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场)达到120个以上。
  班彦村党建引领脱贫致富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党支部和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省市县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17年底,全村全部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81元。
  今天的班彦村全体村民搬入了新居,通过打造八眉猪养殖基地、发展肉驴养殖项目、坡耕地退耕还林、土族盘绣、酩馏酒生产、温棚特色种植等产业发展,找到了致富门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乡村未来的发展光景信心满满,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欢乐祥和、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边麻沟村创新乡村旅游品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依托朔北乡独特的田园景观、森林资源和地域藏乡风情,将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成功打造&边麻沟花海农庄&,成为城乡居民崇尚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靓丽名片。
  2016年,边麻沟村成立青海万花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绿色食品开发、观赏性花卉、农业观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产品种植、销售等。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乡村自助游、农家乐、特色小吃摊和花海务工。如今全村已发展农家乐51家、民宿10家。农户的收入逐年提高,全村户均增收5万元左右。
  哈西娃村高原产业第一村
  都兰县哈西娃村坚定不移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形成了牛羊养殖、黑红枸杞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业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了青海高原产业第一村。目前,合作社人均分红20余万元,全村牧民住进了水、电、路、亮化、美化、绿化等设施齐全的48栋别墅。
  2009年底,全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野生黑枸杞草原、枸杞产业园内的土地,收取流转管理费和土地承包费;流转新建的枸杞烘干线和库房,收取租金;将周边牧业村的大学毕业生和致富带头人聘用到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上班,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岗龙村以生态畜牧业建美丽新家园
  甘德县岗龙村立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际,在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牧民增收,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到合作社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了草场整合、牲畜入股、社员入社和盈利分红百分之百;实行了生态统一保护建设、资源统一整合开发、畜产品统一加工销售、畜疫防治统一进行、合作社盈余统一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拉格日村建设生态畜牧业样板
  近年来,泽库县拉格日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牧业变产业、社员变职员的&六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为青南地区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板。
  截至2017年,合作社整合草场面积9.01万亩,牲畜入股5019头(只),牧户、牲畜、草场等资源整合率平均达到95%,入股资金2416.2万元。通过生态畜牧业发展,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全村牧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年合作社创收1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87.5万元,人均收入达15110元。
  新庄村打造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乐都区卯寨沟新庄村不断加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景区,成为带动周边乡村、辐射全区经济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目前,景区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河湟民宿大院1座,集餐饮、住宿一体的民宿建筑40间,养殖基地1处,小园林廊桥景观1处,健身房1处,鱼塘1处,传统民居3处,樱桃园1处,杂果园1处,文化广场1处,文化长廊1条,停车场1处,观景台3处,游览滑道500米,游览栈道2公里,瓜果蔬菜采摘20余亩,绿化荒山2000余亩。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每天吸引着大批省内外游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下好乡村振兴全盘棋――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08:28 && 编辑:童洋
  青海新闻网讯 盛夏的青海大地绿色葱绒,田野山岭、河谷山川到处生机盎然,一座座村落如画般掩映在绿色的大地上。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乡间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洁净、绿色、舒适、富裕正成为当今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我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拓宽实现生活富裕渠道,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全省涌现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班彦村,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哈西娃村,以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的拉格日村、岗龙村,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边麻沟村、新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高原大地悄然铺开。
  高位推进 吹响乡村振兴号角
  如何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党的十九大绘就了&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我省乡村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强化顶层设计。年初,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和乡村实际出发绘就蓝图,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印发了《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各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高原大地吹响。
  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三生&共赢新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推进文化繁荣兴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深化农牧区改革,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加强党的组织领导,筑牢乡村振兴保障机制。
  开展政策宣传。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抽调省、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干部近14000名,深入基层开展&两讲三促&百日活动,重点宣传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把学习、宣传、贯彻好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与推进当前农牧业生产相结合、与解难题办实事相结合、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推动全省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改革发展。
  科学编制规划。由省发改委牵头,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等24个部门配合开展了《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初稿已经形成,各市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在抓紧制定中,拟在9月底完成市州层面《规划》制定工作;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
  措施跟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必须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牧业三大体系,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绿色发展,夯实农牧区持续发展基础,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证。
  加快&一优两高&发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主旋律。实施质量兴农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优化种养殖结构,补齐标准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实施特色兴农工程,组建青海优质农产品联盟、青海三文鱼产业联盟、青海牦牛产业联盟。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实施&3311&工程,加快牦牛产业振兴。推进都兰国家级枸杞产业园建设,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力争到2020年扶持发展40个重点产业园,带动各地发展60个特色精品园。实施品牌强农工程,顶层设计,高端策划,立足绿色、冷凉、富硒、有机等自然优势,突出牦牛、藏羊、枸杞、青稞、冷水鱼等优质特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畜产品品牌,突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优质优价,提升竞争力。
  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科学组织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青海湖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美丽自然生态环境。实施湟水河两岸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投入2亿元启动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完成西宁南北山三期绿化工程,完成国土绿化400万亩。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划定,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农牧业技术装备更新提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推进休闲农牧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深度融合,扶持发展观光农牧业、循环农牧业、特色小镇、农牧家乐,集中打造3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现代庄园牧场、田园综合体。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抓好农田残膜回收。抓好&互联网+&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进农牧区示范,推进农牧业信息进村入户。全面完成12个贫困县摘帽、500个贫困村退出、15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任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省委省政府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学习培训,统一认识,凝聚思想共识,全面推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其中成功举办了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全省140名农口县处级和厅级领导干部参加了研讨培训。全省4158个村支部书记进行了全面轮训,全省920人农口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今后进一步加大对农口干部、农技人员、合作社理事长的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6000人以上。强化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体系建设,每年培训1.5万人。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培训1200人,建立大通、互助等双创基地,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引导教育农牧民自觉抵制攀比操办、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完善村规民约,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乡村矛盾纠纷,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展示改革开放40年&三农&发展可喜巨变,提升农牧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典型引路 示范引领乡村振兴
  通过全面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基本完善绿色生产模式,培育形成乡村主导产业。继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逐渐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有效,让乡村展现出产业强、村民富、村貌美的新风貌。
  示范探索推进。今年,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在西宁、海东两市各选择4个村,海西、海南、海北、玉树、果洛、黄南六州各选择2个村,省农牧厅选择2个国有农牧场,全省范围内选择5个老典型示范村,共27个村(场)开展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下一步,在抓好今年示范试点的基础上,提前谋划扩点增面工作,今年未安排的县,明年实现全覆盖。
  制定印发了《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我省确定,从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振兴和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和农牧民思想道德培育、乡村干部和农牧民培训、创新创业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合作社、促增收和民生改善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争取省级示范试点村(场)建设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四年立标杆,明确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进一步实施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树标立杆,建立示范榜样,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措施。到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场)达到120个以上。
  盛夏的青海大地绿色葱绒,田野山岭、河谷山川到处生机盎然,一座座村落如画般掩映在绿色的大地上。新建的休闲广场,宽阔的乡间水泥路,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洁净、绿色、舒适、富裕正成为当今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我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布局,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拓宽实现生活富裕渠道,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全省涌现出了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的班彦村,以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哈西娃村,以生态畜牧业建设示范的拉格日村、岗龙村,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边麻沟村、新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正在高原大地悄然铺开。
  班彦村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党支部和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省市县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17年底,全村全部实现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81元。今天的班彦村全体村民搬入了新居,通过打造八眉猪养殖基地、发展肉驴养殖项目、坡耕地退耕还林、土族盘绣、酩馏酒生产、温棚特色种植等产业发展,找到了致富门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乡村未来的发展光景信心满满,新村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欢乐祥和、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哈西娃村 高原产业第一村
  都兰县哈西娃村坚定不移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形成了牛羊养殖、黑红枸杞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业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了青海高原产业第一村。目前,合作社人均分红20余万元,全村牧民住进了水、电、路、亮化、美化、绿化等设施齐全的48栋别墅。
  2009年底,全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野生黑枸杞草原、枸杞产业园内的土地,收取流转管理费和土地承包费;流转新建的枸杞烘干线和库房,收取租金;将周边牧业村的大学毕业生和致富带头人聘用到哈西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上班,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岗龙村 以生态畜牧业建美丽新家园
  甘德县岗龙村立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际,在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牧民增收,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做到合作社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相结合,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做到了草场整合、牲畜入股、社员入社和盈利分红百分之百;实行了生态统一保护建设、资源统一整合开发、畜产品统一加工销售、畜疫防治统一进行、合作社盈余统一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拉格日村 建设生态畜牧业样板
  近年来,泽库县拉格日村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牧业变产业、社员变职员的&六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成为青南地区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板。
  截至2017年,合作社整合草场面积9.01万亩,牲畜入股5019头(只),牧户、牲畜、草场等资源整合率平均达到95%,入股资金2416.2万元。通过生态畜牧业发展,拓展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全村牧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年合作社创收1236万元,比上年增加287.5万元,人均收入达15110元。
  新庄村 打造田园综合体
  近年来,乐都区卯寨沟新庄村不断加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景区,成为带动周边乡村、辐射全区经济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目前,景区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河湟民宿大院1座,集餐饮、住宿一体的民宿建筑40间,养殖基地1处,小园林廊桥景观1处,健身房1处,鱼塘1处,传统民居3处,樱桃园1处,杂果园1处,文化广场1处,文化长廊1条,停车场1处,观景台3处,游览滑道500米,游览栈道2公里,瓜果蔬菜采摘20余亩,绿化荒山2000余亩。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每天吸引着大批省内外游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
  边麻沟村 创新乡村旅游品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依托朔北乡独特的田园景观、森林资源和地域藏乡风情,将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成功打造&边麻沟花海农庄&,成为城乡居民崇尚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靓丽名片。
  2016年,边麻沟村成立青海万花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绿色食品开发、观赏性花卉、农业观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产品种植、销售等。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户发展乡村自助游、农家乐、特色小吃摊和花海务工。如今全村已发展农家乐51家、民宿10家。农户的收入逐年提高,全村户均增收5万元左右。
相关新闻↓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 青公网安备 99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助酩馏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