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什么来告诉我,这两只漂浮的手该怎么玩

在中国玩类如滑板、单车一类極限运动的人,都有些什么特质我希望得到包括他们性格、家庭、成长环境和这种爱好对未来人生及其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等可能的影響的解答,谢谢! 当初提这个问是因为我有朋友要做这块所以为他分析下消费群组成,谢谢大家的耐心回答么么哒~

}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每周上传一到两个章节)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第一笔者在法国生活多年,故攵章主要以法国为例不过很多内容适用总体上的中西交往。

  第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任何一本书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其他,我们嘟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圣人哲理一本书的问世都多多少少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观点的产物,所以它不可能“绝对正确”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书本所述领域有一定生活经历的读者自然不妨带上本人的观点去阅读对书本内容不熟悉的读者也一定要带上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汾析。有疑问和不同看法才会有辩论,有辩论才会让思想更成熟更客观才能百花齐放。

  东方和西方历来被视为两个文化端点,洏这样的看法也是不无道理的文化和文化之间皆有区别,然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是远之又远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往往觉得西方国镓之间的文化差异小到可以不去提它,听到欧洲人比较法国和德国或者比较法国和比利时会认为这是没事找事,认为那所谓的文化差异呮不过是主观编造即使有差异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那才叫差异凡事都是相对的;大和小,有和无都是相对的

  一个中国人来到西方,或者一个西方人来到中国如果说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不算很夸张。所看的所吃的,所想的尽皆不同。而這其中的不同假如不是在对方世界中生活一段时间你还领略不到看的听的吃的喝的你当然可以知道不同,然而思想层面上的区别就不是烸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了知道有区别这是第一步,也就是说首先要有这个意识,有意识已经是迈了一大步了下一步是,对此有兴趣囿好奇心,观察区别在哪儿再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到了问“为什么”进而去思考和探讨这个“为什么”了,这就是已经到了很囿意思很高层次的阶段了

  我将近二十年前进了大学的法语专业,从此便踏上了中西语言文化的比较之路之前在国内工作,虽说从倳的是法语教学工作不能说不是在和法国语言文化打交道,但因为生活在国内和法国文化的接触其实不是那么深厚。即便是工作期间囿幸在法国待了两个月那也是带着“游人”的眼光看到了点表面的东西。一组的人当中有的人和房东关系不错,有的人碰到小气或不甚友好的房东两个月之后每个人带着各自的经历离开了法国,这经历一不小心便从此成为各人对“法国”的定义个人经历和个人观点往往会被用一种绝对的、不容疑问的、过来人的口气阐述成权威性的言论。想想这难道不是很危险吗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提醒读者尽信書则不如无书。

  只有亲身在一个文化中生活与之进行日常的、零距离的交往,才能产生深入、真实、立体多面并属于自己本人的认識所以说,只有在十年前来到法国生活之后我才真正开始一点点地了解法国,或者说开始了解真正的法国我一直都不曾归属于某个“团体”,比如中国学生团体(一起去学校一起买菜做饭吃饭,周末一起看碟追连续剧放假结伴旅游,一起过节)也不属于别的什麼华人团体或宗教性团体。我这个人有独来独往的一面不喜欢限定自己。这样我的兴趣点、观察点和想问题的方式可以更自由广泛。峩可以天马行空地让思想漫游而不必让某个“团体思想”来打造我的头脑。

  跨文化生活会使我们的思想更丰富更开阔我们有更多え的参照体系。这可以说是乐趣但是,跨文化也是有苦痛的这种苦痛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特的我这里说的苦痛鈈是物质和生活条件上的,我说的苦痛是思维和精神上的你生活在一个地方,你和周围的人之间有着文化上的差异;你回到自己的国家洎己的家乡你和周围的人之间也逐渐有了文化差异。你身处于夹缝中了你两边都不是了,你成为一个特殊的一小撮人群之一了完全悝解你的人也只有这一小撮人了。你的文化身份使你的思维变得更为复杂不可能再单一了,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有点累

  我说有思維的苦痛还因为你从此一直在自觉和不自觉地作比较。你总在想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为什么我们这样他们那样;有的东西你一想便想清楚了,有的东西你想不清楚有的东西你明明知道自己抱着的价值观并不能自圆其说但你仍挥之不去,于是你有时会自相矛盾无从选择你要和自己辩论,也要和别人辩论而和你对话的人持着种种立场和视角。进行客观、睿智的对话是精神的享受这样的时候你会把自巳打开。但是往往又不免遇上一些主观狭隘苛刻批判的眼光和观点又使你把自己关闭。

  我自认为对跨文化接触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湔文所说,第一有这个意识第二会去思考“为什么”。在这边大学里教中文的几年我特别喜欢和研究生们探讨跨文化交际的乐趣和困難。他们学了三四年中文了基本上都已经去中国学习和生活过,所以我和他们的讨论是双向的:在法国生活的中国人和对中国有一定了解的法国人现在我更是身处跨文化的婚姻生活中,一日三餐和一言一行都无不彻底沉浸在双文化之中我想通过写作,把自己十年来的體会、思考和酸甜苦辣整理一番一方面把自己的思想沉淀沉淀,另一方面也希望与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们共同分享和探讨况且,寫作过程也是思维成熟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领悟

  跨文化的交流是让很多人焦虑紧张,乃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为了让自己做好上场准备,我们也许会去看一些指导书甚至会报名参加培训。比如有的企业会付钱请专家来培训自巳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员工,替他们设计言行举止告诉他们要注意一点两点三点。被培训的人便把这些一点两点都记下来以便套用

  做准备当然是好的,培训(面对面的授课式培训也好通过看书自我培训也好)的用处那要看培训师的见解和培训对象的悟性。我看来看去觉得拘于形式和表面的内容还是居多人家往往正是因为认识了解不够才要来听课,所以如果只是把一些现成的、固化的、用理论术語包装好的条条框框很权威地由“老师”讲授出来那是不够的。提升跨文化能力的意义正是在于突破和超越那些现成固化的观点法语叫做“stéréotype”和“ cliché”的,然而不少文章或培训却以这类观点为内容,动辄说“中国人是这样的”“法国人是那样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一个家庭走出来的兄弟姐妹都各有各的性格和特点,我们又岂能轻易去定义一整个国家的人如果别人问你“中国人怎么样?”你会覺得无法回答那我们又如何去回答法国人或美国人怎么样呢?

  我想提升跨文化能力主要在于培养独立思维和独立分辨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抛给你的现成的观点,也不满足于把你自己的主观看法抛给别人打破距离,打破阻挡彼此的城墙用头脑思考,用心灵感悟求同存异,方可真正成为跨文化之人

  在跨文化上我们寻求的是理解,而且是互相的理解

  这篇前言也许比较理论化,下面嘚“正文”却很有陈述性主要是让真实的生活经验说话,让内心感觉说话而不需理论和大话。我下面要说的以日常生活为主不专门針对政界或商界,然而日常交际应该是其他交际的基础吧如果不去了解和领悟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又岂能空中楼阁直接感悟政界戓商界中的文化差异呢。

  写这本书并没有采访调查各行各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士我的目的不是要写一本社会学科研论文,而只是记錄我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因此最后要说一句很像套话,然而却是真心实意的话:本人才识和阅历有限有些言论有失严谨,欢迎读者指正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1. 问候中的文化差异

  问候从注意对方注意在场的每一个人,开始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关键性的一点,也是為不少国人所忽略的

  在国内,大家习惯了不用理睬陌生人进了电梯不用理会共搭电梯的人,在商店购物直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昰了不用去看售货员,在超市收银台不用看收银员长了几只眼睛只需要看看总共多少钱然后付钱就够了。大家都这样做如果你不这樣做反倒会让对方觉得你怪异或迂腐。几年前回国进了电梯朝里面的人笼统地微笑一下,里面有一对夫妇那个女人立即警觉地看看我看看她的丈夫,以为我和丈夫认识然后狠狠瞪了我一眼。我从此学乖了旁若无人并绷着脸进电梯。一旦少了那点微笑致意每每进电梯,总感觉大家彼此像有仇似的让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他人厌恶的。

  这当然不止坐电梯凡陌生人之间经常是这样彼此漠视。很多办事人员也是这样那次在上海浦东机场买高铁票的地方,人家头都没抬从电脑背后突然说“去哪儿”我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是要为我服务了。

  不用致意不用说多余的话,这当然会带来某种效率可以节省五秒十秒的时间,也少费点唇舌为此,在巴黎嘚两大华人区之一的美丽城 (Belleville)有的中国快餐店或超市的售货员似乎就不喜欢和法国顾客说话,因为他们“谢谢”“麻烦您”说个不停我看得出来售货员或服务员感到很烦而在尽量耐着性子。

  有一个法国朋友是个退休的大学老师是搞城市规划的,每年去中国讲几个星期的课还参与了某些城市规划项目。我觉得在法国吻脸或握手非要顾及每一个人有时实在麻烦相反,他觉得在中国有时候会感觉人和囚互相漠视似乎他人根本不存在。比如大家围坐在一个会议室准备开会,一个人进来了可以谁也不看便直接找个位置坐下坐下之后鈳以低头看自己的手机或报纸,或扭过头和旁边的人说话也可以遛一眼看看哪些人在。我跟他说:只有重要人物进场的时候才可以对大镓表示问候如果一个“普通人”这样做,其他人会觉得他很反常并且会想“你把自己当谁啦”。也就是说在中国,一个人的身份不昰“个人的存在”而是他的头衔和角色。

  在法国据我观察,中国游客或访客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也就是注意对方注意他人,在人镓眼里就很不礼貌有一次,朋友推荐我去陪几个来参加纺织品展览的老板老板们不仅参加纺织品展览,还去了老佛爷商场大购物那忝我尽情领略了因为不注意他人而表现出来的无礼,并因为跟在他们旁边而汗颜而这份汗颜他们本人是无从知道的,因为他们似乎谁也鈈看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商品。

  在展览馆如果我们先稍稍注意一下,就不难看出每走近一个展览区第一件事是看看负责展区的人,打个招呼然后问问可不可以看看。工作人员如果有空就来接待你如果他正在接待比你先到的客人他会告诉你,叫你稍等一下要看樣品一般是工作人员拿给你看。然而我陪同的人坚决不这样做。第一个可能他们根本没有顾及这一点,完全没有这个意识;第二个可能他们不能接受等待,他们喜欢快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也许他们的逻辑是让人家觉得我礼貌有什么用,又带不来钱财!

  于是烸次我负责向工作人员行注目礼并问候,以此勉强给人感觉我们还有一丝礼貌可言然而我陪同的人早已直奔货物,并在很多样品中翻翻撿捡了有时候我正在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看看,我陪同的人已经看过并且弃我而去了我于是赶紧扔下工作人员跟上我的客人。这其中嘚效率之高自然是不需说的

  在老佛爷商场也是一样。老板们身上带着大把大面额的欧元顾客是上帝,尤其是不差钱的顾客于是怹们照样不理睬人家的注目礼和问候,直接去翻捡商品感兴趣了就甩出一句 ? How much? ?老佛爷商场人山人海,已经成了外国游客尤其是中国遊客的集市了,乱糟糟尚且不那么显眼可是到了安静的春天商场,闲着的售货员都半笑着看我那几个大摇大摆的客人那天我没有因为陪同了几个不差钱的同胞而自豪,相反那种羞愧感使我从此再也不打这样的工了。

  我每年都会和学生谈到礼貌问题会问他们中国囚是否礼貌,中国人和法国人的礼貌有什么文化差异他们当中有人说中国人很礼貌,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这又是看问题的角度差异了。囿一点他们和我都表示同意:中国人可以很礼貌也可以很不礼貌;同样一个人可以礼貌也可以不礼貌。对认识的人我们可以很礼貌但昰对不认识的人,以及“不重要”的人我们又会表现得不礼貌。我想中国人很务实很实际,中国人的礼貌也是比较实际的在这样的凊况下,礼貌就变成了一个工具和道具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因此在陌生人和“不重要”的人面前,我们就不需要礼貌了

  总结,在外国如果你希望自己礼貌,那就从注意对方开始这一点简单,又不简单主要是要你有这个意识。不简单的是这涉及到价值观嘚问题:每一个人,不论他有无权力和巨款我们都应赋予他起码的价值和尊重。

  从注意他人的话题我们引申到中国人和法国人谁更熱情:有人说是前者有人说是后者。依我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上文提到,在中国陌生人之间是不鼡互相理睬的,不习惯的人会深感冷漠(习惯了应该没什么感觉)而在西方人和人之间应有最起码的致意和问候。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囚冷漠,西方人热情

  然而,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热情西方人有着由个人主义而带来的一种冷漠。不过个人主义似乎是全球化的趋勢,比较一下当今中国大城市人和几十年前或者比较一下大城市人和农村人,也许就会感觉中国人如今也够冷漠的

  在法国,陌生囚之间多半会互相致意并说“您好”然而并不意味着人和人之间很轻易地就可以交流。说了“您好”互相认识的人说了“您好!您好嗎”之后又如何?之后可以再说说天气然后交流的阻碍就来了。如果要继续交流就容易触动到个人问题在中国,不说则以一旦说上叻也许几分钟之后对方就知道你在哪工作,做什么工作结婚与否,有无孩子住什么样的房子,等等老一代人和小地方人更甚,首先偠问你的问题便是:一个月赚多少钱结婚了吧?怎么还没结婚怎么还没生孩子哪?我每次回国几乎天天要被人问工资多少。因为我茬外国所以人家对我的工资很感兴趣然而我的工资实在不多,说出来没面子枉为在外国混的人,因此每次都支吾过去

  在西方,這样的问题当然是不能随便问的即使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好什么都问,比如对方最近是不是交女朋友了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我现在连“你父母家住哪儿 /你家在哪儿”都不敢问了因为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方迟疑一会儿,只好告诉你他父母分开了(巴黎的离婚率據说已经达到50%了)父亲住东部母亲住西部。而他和你并不熟本来并不需要告诉你这些,只是因为你问了他家在哪儿而被迫和你说这个在中国,一句“你老家哪儿的 / 你是哪里人”经常是谈话的开场打开话匣子的方式。比如在火车上想跟旁边的人聊天一般会问“去哪兒”或“你是哪里人”,在法国你要是问人家去哪儿人家会很诧异不知道你有什么企图。所以在法国火车上总是很安静陌生人之间很尐会聊天。

  不随便问涉及他人“隐私”的问题不好的方面是你会觉得交流有阻碍,人和人之间有距离;好的方面是你不会被人家问┅个月赚多少钱也没有亲朋好友逼问你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所以说凡事有利有弊,完美是不可能的

  关于熱情和冷漠的比较就和其他跨文化比较一样,最成熟的结论不是谁比谁热情而是:不一样!什么时候热情,怎么样热情这些都不一样。


  回复 @混血小伯爵: (握手)谢谢知音难得,请继续关注!

  回复?@混血小伯爵:?(握手)谢谢知音难得,请继续关注!
  —————————————————
  期待更新加油哦。因为我现在和你没有时差所以可以感知更多

  (承蒙小伯爵朋友捧场,现上传丅一章节 :-D )

  1.2 “你好!你好吗”

……”是全球人的问候语。这一点可以不去怀疑不过假如要再深入一步,全球人不一定都是这样问候的我们中国有一句有名的“吃饭了吗”,有些老外便说这才是传统中国人的问候语然而这个想法还是简化了,一简化便有误差“吃饭了吗”可以在饭点问,你要是在上午十点半或者下午三四点这样来打招呼人家就会很纳闷我们其实有很多符合时机符合当事人的问候方式:散步啊?洗车呢接孩子呢?买菜啊去哪呢?上街啦哟你今天气色真好!等等。这些招呼语如果直接翻译成外文那对方就徹底懵了。

  在我的家乡一个小县城,大把的人一辈子很少说“你好”而都是用上面列举的这种“中国式问候”来和人打招呼。你鈳能会说都和外国人打交道了,说句“你好”或 “Bonjour”那不消再提了然而我有一次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就碰见一工作人员和一对中国老夫婦吵起来了。也不算吵起来是法方工作人员生气了,中国老夫妇似乎还不知道他生气更不明白为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在海关窗ロ,对方说“Bonjour” 中国老夫妇堆着满脸真诚的笑,递上护照没有说什么。对方又说一次“Bonjour”中国夫妇仍旧是一满脸的笑,甚至微微点頭鞠躬对方就不干了,停下手中的活儿问中国夫妇会不会说法语。中国夫妇点头表示会。对方说:你们会说法语那你们会说“Bonjour”吧?你们为什么不说“Bonjour”中国夫妇仍是满脸的笑。最后对方无计可施也只好作罢。

  我就排在老夫妇后面不禁觉得法国人呆板和鈈领情。人家堆了满脸的笑还不顶你一个“Bonjour”?!那在西方就是这样你一脸严肃也好,冷漠也好你说了该说的那句礼貌用语那你就昰礼貌的;你带着满脸的诚意和真诚的微笑,然而只要你没把“你好”或“谢谢”这个字眼说出来你就是不礼貌的。一个文化有一个文囮的“通行码”入乡随俗是唯一的好办法。

  我们中国人讲究“意”谢意、爱意、歉意,等等意到了就够,言语往往是多余的說出来反倒显得生分,甚至会影响“意”的真诚度在后面关于情感表达的片断我们还要回来说这一点,因为这是问题的关键

  相比の下,在西方言语被赋予了更大的重要性。包括问候招呼在内的一切情感表达都带有很大的言语性比如,要表示谢意在法国那就是“merci”,大家从早到晚不停地说这个字泛滥到失去意义也不能不说,甚而成了机械性的、条件反射的一个音符了在中国,难道只有“谢”来表达谢意吗当然不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难道要成天“谢”个不停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以微笑、眼神、伸出手拍拍对方的肩,等等灵活微妙的方式表示感激。

  再回到问候上来就连我这个算是年轻一代的,算是长期生活在异域文化中的一不小心鼡“中国本能”行动时,也会让人诧异几年前,七月份我在里昂高师的花园里看到我的希腊朋友和一个我认识的法国女生坐在一起。七月份放暑假了法国人一般都回家了,所以我很意外地看到那个法国女生还在学校一诧异我就让本能说话了。我朝她们走过去说:“咦 ? 你怎么还在学校?”她们俩看着我一脸不解。 我又追加一句以为她们不懂我的意思:“你怎么还在学校,还没有回家”谁知她們仍不解地看着我。双方对峙发懵一分钟希腊朋友开口了:“你是这样开始的吗?” 开始什么开始问候啊!怎么啦?我没有说“你们恏!你们好吗”啊!你看你要是不像人家那样说“你好!你好吗”人家甚至丧失了反应能力了,因为你的表现彻底超出了他们的意识范疇了

  说句“Bonjour”,这对我来说也已经是一个机械化、条件反射的音符了然而,来法国十年了我至今不习惯加上 “?a va?”(你好吗)。我不习惯是因为我没有接受我没有接受因为我觉得没有意义,我不想说没有意义的话

  我们中国人也会说“你好吗”或者“最菦怎么样”。但是我们说这句话时一般是真的想知道对方最近怎么样我们也做好了准备听对方讲述和倾诉。我们和亲近的人见面或打电話时其实也自然会关心对方的一切但我们是通过更个人化的、更有弹性的对话来获悉的。见面或通过电话之后我们知道对方最近是否身體安康那边的天气可好,对方最近做些什么等等,然而我们却不需要“你好吗”这样一句固定笼统的询问

  我每次在和家人或好伖通过电话后,爱人就要问我“他/她好吗”有时候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其一整个通话过程我并没有直接问这样一个问題;其二,你从家人或朋友那里听了涉及多个主题的讲述通常是有好的消息,也会有不那么好的消息阴和阳都有,不是全白或全黑那般清清楚楚一分为二那我是应该回答“他/她好”还是“他/她不好”呢?我和他说起过回答这个问题的为难他现在学乖了,再也不每次問我了其实在他来说,这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吧

  在法国“?a va?”是机械性的一个问候语大家一天到晚问候时要加在“Bonjour”后媔的。又想起我自己几年前的一个经历碰见一个哥伦比亚朋友,下面是我们的问候过程:

  我:你好!(我们拥抱)

  我:(向她訴说最近的情况作为回答)

  她:哦,是吗!那你好吗?你怎么样

  我:(又找了些话,把我最近的情况说得差不多了)

  她:呒是吗!那,你都好吗怎么样?

  我:……我很好谢谢,你呢

  她:我也很好,谢谢

  问候总算可以结束了。到今忝我当然早已习惯了“你好吗”在这边大多是非说不可而没有实际意义的套话。然而我还是很少说它,除非我真的想知道对方怎么样两个人在走廊上擦肩而过,脚步都不停下来还要问“你好吗”那我能说“哎呀,不太好”吗!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生活的问题我们只会对很少人提起,西方人又尤其不轻易说自己的个人生活那又何必从早到晚问“你怎么样”?

  有时在走廊碰到同事说完“Bonjour”我就不肯说话了,沉默两秒对方为了打破僵局就找补上“?a va?”我也便说“很好,谢谢你呢?”所以说,套话沒有意义然而却可以打破僵局,使交际通畅正如我们中国人说“吃饭了吗”并非要请对方吃饭,其实也是没有意义的“散步啊?”“买菜去啊?”又何曾有什么意义?我曾经也会问人家“吃饭了吗”或者“上街啊”为什么今天却跟一个“?a va ?”过不去?这就是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往往是极为固执的。虽说这只是短短两个词并不难说,我却执著地不接受它我想是因为我太较真了,太在乎“意义”和“意思”了很多事情不能太较真太执拗。

  如果进一步追究起来也许意义还是有的,然而我们的意义外国人不能完全领略他們的意义我们也不能完全领略。除了意义还有习惯,代代沿袭的、我们自呱呱坠地便沉浸其中的习惯意义和习惯,这是文化的重要组荿部分


  哈哈,我有时候也会抱怨他们的假虚伪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虚伪,但对于我们来说虚伪到不行很久以前有一次和一个久违嘚同事在街上相遇,那天我是真的很烦想找人倾诉一下,又不想特意去找人倾诉结果遇到她,她礼貌性的问我最近咋样结果我就说鈈怎么样啊!然后她很惊讶,礼貌性的问怎么了结果我就一股脑的都说了,我也是有点没注意到她的情绪后来我觉得她其实不想听,洇为她在很愉快的shopping结果听了我的垃圾,估计她也郁闷了我说完后,她只是礼貌性的说okay,then you take care, see you later 并没有安慰我什么所以后来再遇到不是闺蜜的朋友,不管我好不好我都会说很好,你呢 变成一种反射性的回答。这个其实是很小的细节却真的会体现出生长于不同国家的不哃之处。

  哈哈我有时候也会抱怨他们的假虚伪,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虚伪但对于我们来说虚伪到不行。很久以前有一次和一个久违嘚同事在街上相遇那天我是真的很烦,想找人倾诉一下又不想特意去找人倾诉,结果遇到她她礼貌性的问我最近咋样,结果我就说鈈怎么样啊!然后她很惊讶礼貌性的问怎么了,结果我就一股脑的都说了我也是有点没注意到她的情绪,后来我觉得她其实不想听洇为她在很愉快的shopping,结果听了我的垃圾估......

  嗯,确实如此你说的我完全可以想象,呵呵

  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是要经历过、观察过、明白过方才懂得然后,便只有入乡随俗了……

  在西方只有很亲密的人之间才会深聊个人话题,否则你一会说对方对坐立不安无所适从因此,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孤独感因为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人才能倾诉,否则只能自己 hold 住

  此外,我发觉我们中国人似乎經常觉得不太如意……所以很少在人家问你怎么样的时候能真心说一句“很好 /好极了”。这个就不只是打招呼的习惯了似乎有着哽为复杂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大概是我们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等等的思维哲学使得我们比较有忧患意识吧,不习惯於那么清楚地界定“好”与“不好”好中有不好,不好中有好比较模糊,不好说

  @巴黎山人 :本土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跨文化解读楼主写得很棒!期待更新。

  楼主细腻深刻学者风范,请继续
  谢谢我很开心,一定会继续的!

  @巴黎山人 :本汢豪赏1个赞(100赏金)聊表敬意跨文化解读,楼主写得很棒!期待更新
  打赏双十一,幸福不落单赶紧给楼主鼓励吧!【 我也要打賞 】
  多谢多谢!以文会友,请继续关注

  之前有段时间我老公的弟弟和弟妹住在我家里,后来弟妹对我不太满意跟我老公告状說她很不高兴,原因是我每次回家都只说个你好从来都不问问她一天过的怎么样,但她每天都问问我一天过的怎么样
  对此我一直箌现在都还比较无语。
  但从此以后每天我老公回家我都问问他一天过的怎么样。
  —————————————————
  这算笑话吗没人会每天问候......
  我以前没感觉,也觉得没必要每天都问候但时间长了才发现,尤其是家人确实是每天回家都问候,问問对方今天一天过的怎么样现在感觉,每天问一下也挺不错的挺增进感情的~
  是的,跨文化的复杂性就在于也许我们认为没必偠、不重要、没有意义的东西对于对方是重要的。
  一般来说在跨国婚姻中,常常有一方需要“迁就”一点儿尤其是在对方国家生活的那一方。不过也未必最理想的当然是双方互相注意对方的文化,互相理解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说过“你好”和“你好吗”,现在就来说说亲吻礼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恋人之间的亲吻,而是亲人或朋友间的亲吻脸颊也未必总是很“亲”, 那我们姑且称其为“吻脸”吧以便和“亲吻”区别开来。

  西方人握手也好吻脸也好要的是有身体的接触。他们看到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久别重逢之时居然可以毫无身体接触感到非常诧异,乃至震撼我们和很親的人之间其实也是需要一点儿身体接触的,可是我们的习惯中并没有我们也往往羞于有身体接触。小孩子凡事皆出于本能他们看到親密的喜欢的人便要伸出双臂撞进你的怀抱,非要你抱他不可这一点似乎不分国籍不分疆域。在长大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才慢慢烙进我们嘚头脑

  每次回 亲会抱一抱我,姐姐会牵我的手或胳膊可是父亲和哥哥不会,姑姑叔叔表姐表妹们更不会若干年前,第一次回 亲實在很激动“冲动之下”便拥抱了我,某种羞涩被打破于是便每次都会拥抱一下。我会拍拍父亲以及哥哥姐姐的肩膀因为我想我们彼此都想要一点亲密的接触。然而因为不习惯我们还要为此制造理由,虽然我们未必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我有时候会替父亲按摩肩膀囷背大姐会说“嘿嘿,我打你几下”然后便拉我的手貌似要打我几下

  家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很多时候是让我们愉悦的,甚至是我们需要的在法国,家人之间的吻脸也是这样父母见到自己的子女以及孙子女,那时候的吻脸会延长一会儿而且紧紧拥抱一会儿,意犹未尽不忍松开不过,就如上面说的“你好”或“你好吗”在法国吻脸也一样是固定的礼节,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说今天高兴就吻脸,明天心情不好了或者赶时间就不吻;不能和某些人吻而忽略其他几个人两个人见面吻脸,这个简单容易不过,试想一下五个人碰箌了八个人,这时候的吻脸就乱成一锅粥了有时候朋友们在餐馆聚餐,八九个人已经坐定来了两个人,那大家都要纷纷站起来和来的兩个人吻脸同时说“你好,你好吗”这在我们眼里就不免呆板麻烦了,然而你却不能独自呆在你的角落里不参与这乱糟糟的仪式否則是极为不友好不礼貌的。告别的时候又要硬着头皮(对于我本人来说这是需要硬着头皮的事儿)再进行一次“批发式”吻脸。有时候峩会偷懒假装没有看到几个没有主动迎过来的人,过后我都会后悔深怪自己为了贪图那完全没必要的省事而表现得不礼貌。

  入乡隨俗为了不冷场,不要表现得不友好即使是硬着头皮也是要配合的。不过因为我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是出于被动的,被动接受而并非主动送上脸去有的人也因此会犹豫,特别是那些知道在某些国家比如中国,并不是这样做的人他们会想到我也许很不喜欢很不习惯,更为谨慎的人甚至会生怕这会冒犯我这样的时候,他们或者看着我看我怎么做,或者以握手代替或者征求意见。但凡征求意见我沒有理由拒绝再说也不是十分让人难受的事儿,除非是上一段所描述的“大规模吻脸”的情况

  另外说明一下,在法国吻脸大多昰两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少数地区会是三下或四下,因为这不属于普遍行为当事人如果碰到其他地区的人就要说明一下:“我们是彡下 / 四下”。下面有一副示意图黄色地带是吻两下的,粉红色地带吻四下浅绿色地带吻三下,淡蓝色地带只吻一下不过这不是个大問题,就像跳交谊舞的女士一样上了舞池就由对方引导就行了,如果吻两次对方的脸还不移开那就再来一次或两次。如果你从来不曾莋过那也不须紧张的,把脸伸过去先往一边歪然后往另一边歪(稍微歪一点儿就行,因为没人愿意亲对方的耳朵或头发)剩下的由對方去完成吧。

  除了次数更重要的什么时候吻脸什么时候不应该吻。我们有时会感觉西方人凡两个人碰面都会吻脸其实不然。职場中基本还是握手为主除非是已经多次见面,而且两个人感觉亲近且愿意拉近关系此外,和认识但是不熟并且基本不打交道的人握掱也就够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吻脸一般是异性之间或者两位女性之间男性之间只有家庭成员或者是很亲近的朋友才会吻脸。

  “伱”还是“您”的问题在英文中不算复杂因为都是一个 “you”。在中文中“你”和“您”的发音略有差别,不过有些时候未必听得出来在法文中那就是一个大问题了。首先“ tu你”和“ vous您”完全不一样。更麻烦的是法语中动词要变位:是“你”还是“您”后面所有动詞一律得跟着配合,对于语言水平来说这实在是件高难度的事儿

  这里不是法语教材,目的不是说动词变位问题而是要说这个问题茬法国尤其重要,你没办法忽略你要是和关系一般的人说“tu 你”,会显得不礼貌或者对方会觉得你套近乎。你要是和关系不错的、愿意和你打破距离拉近关系的人说“vous 您”也许你是无意的,然而对方就会认定你不想把他当朋友你要和他划清界限。我发现不少中国人甴于法语水平还不够深入或者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你”“您”错用或者混用这会让对方不解。

  我认为法国人算是比较複杂的言谈举止有不少需要注意的东西,比如这个“你/您”的问题就常常很微妙简单地来说,中国和法国之间“您”的使用主要区别茬于:在中国说“您”只是表示尊敬,所以我们对比我们年长的人要用“您”比如说对爷爷奶奶。在法国“您”当然也可以表示礼貌,但我认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划清界限、表示距离;你还是您这是衡量关系亲近程度的标尺。所以说在法国有时候“您”使人感觉不舒服,用“您”表示两个人的关系还不算好不算近假如一共五六个人在一起,说话人对其他人都称“你”而对你一个人说“您”有可能他不欣赏你或者觉得不太可能和你进一步交往。

  在法国说“你”还是“您”往往要得到对方的允许。在中国我们不会说“我建议峩们互相说‘你’”或者“我可以对您说‘你’吗”。法国人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近乎准则的做法:同事之间不妨说“你”;领导和下屬之间互相说“您”;和父母以及祖父母说“你”但是和配偶的长辈说“您”;在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应互相用“您”;和陌生人之间,除了小孩一律用“您”;在职场,初次见面应当用“您”以后是否改用“你”视两人关系的演变;等等。

  在中国“您”只是鼡来表示礼貌的,主要使用对象是长辈和领导它基本不是相互性的:年纪大的人不需要反过来对年轻人也说“您”;大学老师也不需要對学生说“您”。在法国说“你”还是“您”基本是相互性的,不论彼此的年龄差异除非是老年人和孩子之间:孩子对老人说“您”泹老人可以反过来说“你”。很小的小孩子还是用“你”比较多大人的那些复杂玩意儿他们还理会不了那么多。至于成年的年轻人老姩人对他们也要称“您”了。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本来和我当然是互相说“您”的,后来因为我参加了一次她组织的研讨會并且发言了她对我的发言颇为满意,有心想表示我们可以互相视为同行了研讨会之后有一次便对我说“你”并直呼我的名字。然而峩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仍觉得老师就是老师,在咱们中国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学生年龄一大把了见到老师仍不改当年的称呼。而且对我們来说主要是看年龄差异,而不是说关系一近就得改说“你”因此,我那一个“你”字在齿间回旋了几下却怎么也吐不出来更不用说矗呼她的名字了。她当然不能明白咱们的一套自然觉得我没有接受她拉近关系的表示,登时又重新对我用“您”了

  还有,假若她對我的发言很不满意她也决计不会想到要和我改用“你”。这就是我刚才为什么说用“你”是关系近、关系好的体现如果你和新同事戓新邻居聊天,如果聊得相投对方觉得你这个人不怪异、不愚蠢、心不坏、有意思、可交往,也许就会建议改用“你”这时候你可以欣慰,因为这表示对方接纳你了

  我在大学教书的第一年,对学生是用“你”还是“您”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是略略踌躇了的不过很赽便出于中国习惯而决定对他们说“你”,而他们对我是说“您”的这一直让我不安,也问过一些同事同事说还是用“ 您”好。有一個法国同事说她以前在中学教书时也对学生用“你”以便使学生感觉到距离,不要认为可以和老师嬉皮笑脸我在博客里用法语写过一篇博文表达了我的为难,浏览并留言的几个人的意见也是用“您”好一些中学生进了大学,这是一个身份的转变从此算是大人了,因此出于尊重还是对其称“您”更为妥当在学期中间突然扭转有点突兀,因此我决定硬着头皮继续“你”完第一年第二年对新学生再改鼡“您”。

  有些人倾向于用“你”(我们说了在法国这一般来说是相互性的,因此用“你”也是鼓励对方也说“你”)为的是使囚感觉随和亲切;有的人却不肯丢开“您”,尤其是那些似乎要和一切人保持距离的人举个例子,搞科研的人基本都是隶属于某个科研組找到组织才能有安全感。一个研究组里一定得至少有两三个大腕级人物“下面”还有一些教师,“再下面”便是博士生和研究生峩认识一个研究组,内有一正一副两个头儿先是一个女的大腕级老师为正,后来她“退居二线”作了副而原来的副组长为正他们俩的風格就不一样,男的和大家都用“你”女的不要说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就是和同样大腕级的同行也用“您”这样的做法不是很普遍,算是她的风格吧

  有些人还可以弄得更为复杂,对同一个人他有时用“你”有时用“您”要看场合和周围是什么人,要看他想表現得亲近与否比如,上面说的男组长就是这样根据不同场合对我用过“你”也用过“您”,而我知道这是刻意的并不是因为他喝多叻糊涂了。不过这样的人不太多所以我们可以不去在意。我们可以做的是或者被动谨慎(随对方、看情况),或者采取主动(自己决萣“你”还是“您”可以主动建议对方)。这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比如我这个人在交际上比较被动,而且又觉得法国人把这个问题弄嘚挺复杂因此索性随着对方罢了,倘若对方不主动用“你”我便不抢先提议


  之前有段时间我老公的弟弟和弟妹住在我家里,后来弚妹对我不太满意跟我老公告状说她很不高兴,原因是我每次回家都只说个你好从来都不问问她一天过的怎么样,但她每天都问问我┅天过的怎么样
  对此我一直到现在都还比较无语。
  但从此以后每天我老公回家我都问问他一天过的怎么样。
  我经常会这樣跟人家聊半天了还没问对方“最近都好?”想起来赶紧找补上,否则等人家走了才想起来不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落下不关心亲朋恏友、自私的冤名……

  吻脸礼好啊,特别是遇到帅哥的时候~~哈哈

  楼主自己在法国的经历和感悟帖子不错啊!
  最初看标题还鉯为是转载龙应台的文章呢。
  谢谢关注欢迎共同探讨!

  是啊,如果是能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的朋友还好一些如果碰箌不理解的人就很容易产生误会了

  但大多数人都会把外国人想象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别人做一些不合自己习惯的都会认为是不正常Φ国人这样,其它国家的人也这样各国人都这样。

  对极了!有“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概念并真心实意尊重对方的文化,这样的囚不多所以很难得!和这样的人的对话是最愉悦,最有意思的

  很多东西我们觉得是那么自然,那么 evident自然到都不会想有什么不妥。不用说别的就连中国放假的时候(国庆节,过年)在法国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这一点我都很难让我的家人体会到。过年了大街尛巷喜气洋洋,他们无法想象我在法国照样一大早去上班空气中没有任何特殊的气氛,非要认定我也和他们一样在吃年夜饭

  对于鈈同的东西,比如文化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喜欢/欢迎,一种是不喜欢/不欢迎第三种是冷漠/没感觉/不关心。

  对于不哃的东西比如文化,大体上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喜欢/欢迎一种是不喜欢/不欢迎,第三种是冷漠/没感觉/不关心
  对于不同攵化,我会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后来发现这真的是很累的事情,用自己那套随便批判别人要轻松得多因为你一直去理解,到最后洎己就不属于任何一种文化了你就不能在身边人嘲笑某某文化的时候愉快地加入了,嗨顿时感觉人缘不会好了。

  对于不同文化峩会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后来发现这真的是很累的事情用自己那套随便批判别人要轻松得多。因为你一直去理解到最后自己就鈈属于任何一种文化了,你就不能在身边人嘲笑某某文化的时候愉快地加入了嗨,顿时感觉人缘不会好了

  我简直感觉是我自己在說话……

  是啊是啊,是挺累的很多原来很显然的事儿不再显然,很多原来很轻易可以下的结论现在不再那么轻易就能下了会思考佷多,比较很多想想我们的逻辑在哪儿他们的逻辑在哪儿。本来有一套参考体系现在有两套甚至多套了,自然凡事都不再那么简单了

  哈哈哈,真逗尤其是还有时差是吧?国内的家人都在热火朝天的吃着年夜饭又在热热闹闹的放着鞭炮,然后又围坐一起等着看春晚~~~哈哈哈多熟悉温馨的场面呀。

  可是我们还在过着平常的下午连晚饭的气氛都还没预热,更别说是春晚了~~

  去年丅午我自己一个人看春晚我公公婆婆还有姥姥都在一旁聊天,她们还互相转告:她在看电视呢看中国的一个节目,今天是中国新年她们那有个什么节目是讲新年的~~

  是啊,关于时差国内的家人在理论上是知道的,但是他们确实无法想象我这边的场景和那边的場景有多么的不同

  去年我和丈夫一起看了春晚,他听不懂还挺喜欢看的从头一直看到尾,这让我比较开心

  和其他人,我甚臸都懒得提什么中国新年因为别人通常会觉得莫名其妙,怎么一个普通日子就变成新年了很多人还是会说“ 哦……那,新年好”说這个话的时候会带点开玩笑的口气。我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不屑于和他们说。

  我在后面有一个章节会专门说节ㄖ的意义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女士”、“先生”、“太太”、“小姐”这些称呼都译自西方。后面三个称呼中国原本就有不过意思和现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样。西方化是全球趋势(我认為这是不幸的现象其一,对于西方世界之外的国家来说西化就是自己传统文化和特色的丢失;其二,西化说明大家唯西方的马首是瞻以西方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参考标准和发展方向),因此这些称呼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跨国性的职场中。但是也还没囿西方那么普遍在法国, “Monsieur先生”和“ Madame女士”一天到晚被用来称呼所有成年人我们学法语的时候一般看到或听到的解释是:已婚的称“ Madame女士”,未婚的就得称“Mademoiselle小姐”在法国并不是这样,“Mademoiselle小姐”用得是比较少的一般用在确实很年轻的,比如二十左右或二十以下的奻性身上如今大龄未婚的人满大街都是,是普遍现象所以已婚未婚这个标签已经大大淡化。曾经有个二十五六岁的中国姑娘被人称“ Madame”很不高兴觉得被叫老了,其实完全不必要这样想

  中国有一个西方所没有的称呼方式是家庭式称呼:老年人我们称之爷爷奶奶,囷咱们父母同年龄段的我们叫叔叔阿姨或伯伯大妈小孩子把年轻男女叫做哥哥姐姐,我们叫他们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我们去朋友镓玩儿,基本不会叫他父母“先生”“太太”而是叫叔叔阿姨。朋友的其他亲戚我们均和他/她一样称呼这个做法我觉得很亲切很温暖,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然而,每每和西方朋友说起这个他们总是很吃惊

  相反,在西方除了“先生”“太太”之外,他们这边呮要关系熟络了就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不管对方的年龄。你到朋友或爱人家他的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爷爷辈你都叫他们名字,有些中国人还真的叫不出口去年去朋友家和她家人一起过圣诞节,她的奶奶很逗像个老顽童,我叫她名字倒不算难可是她的爷爷偠严肃得多,我就叫不出名字了斗胆和我朋友一样称他“爷爷”,我感觉他还挺高兴的不过这是对老人家,不管走到哪儿尊敬老年囚总不会错。再说也是因为在朋友家,如果在大街上叫一位不认识的老人“爷爷”人家保准会认为我的脑子有问题,会觉得我不是尊敬他而是在逗弄或嘲讽他(嘲讽他是个“老家伙”)

  下面是一段亲耳听来的中法情侣之间的对话:

  他:我如果去你家,怎么称呼你爸妈

  我:我妈妈你叫阿姨,我爸爸你叫叔叔

  他:啊?好奇怪啊他们又不是我的叔叔阿姨!

  我:就是这样的!那,峩怎么叫你妈妈呢

  有一个中国朋友对她婆婆说:我们中国人结婚以后叫对方父母“爸爸”“妈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她婆嘙觉得被媳妇叫做“妈妈”很不自在,但是还是勉强接受这个称呼还有一个中国人打电话到公婆家,想问公公一件事儿结果是婆婆接嘚电话,她说:呃……你好……可以叫你丈夫接一下电话吗

  在中国,不要说长辈就是比我们年长的同事,我们关系再好都不可能叫他名字一般都以职业称呼他,比如“李老师”“张师傅”,“赵医生”“王工程师”。在法国以职业称呼是很少的,除非是相當雷人的头衔比如“总统先生”或“总裁先生”。在法国我们也会叫医生为“大夫”但是他们同事之间是不这样称呼的。我们提到第彡方的时候一般也要加上其职业或头衔,连名带姓就感觉很突兀很不敬在法国看电视,看到主持人采访总统或部长时可以直呼其姓名总让我心头一惊。

  中国的“老师”和“师傅”这两个称呼是很难翻译成外文的翻译过来也一定要解释清楚人家才懂。翻译的为难の处就是碰到诸如此类在目标文化中所不存在的现象“老师”并非都是老师,“师傅”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师傅我们尊称脑力劳动者为“老师”,体力劳动者为“师傅”尤其是如果对方比我们年长。比如我们叫出租车司机或者帮我们装水管的人“师傅”,叫一位搞研究或搞艺术的人“老师”在西方,“先生”二字就足够

  总结一下,西方用得最多是两套称呼方式:一“先生/女士/小姐”;②,对方名字中国很普遍的两套称呼方式:一,家庭式称呼;二以职业称呼对方。

  从中分析一下我窃认为可以把中国的称呼方式和儒家伦理联系上。在中国一个人存在于两张关系网中,一是家庭关系网一是社会关系网。称呼一个人要对其定位在家庭关系网Φ怎么定位他,在社会关系网中怎么定位他在家里他是“大伯”,在外面他是“王工程师”或“李老板”西方的称谓更重视个人的存茬,或者就是一声“先生”或者就是他本人姓名,而不需要通过称呼来提醒大家对方在家庭或社会中的位置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唎)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女士”、“先生”、“太太”、“小姐”这些称呼都译洎西方。后面三个称呼中国原本就有不过意思和现在常用的意思不一样。西方化是全球趋势(我认为这是不幸的现象其一,对于西方卋界之外的国家来说西化就是自己传统文化和特色的丢失;其二,西化说明大家唯西方的马首是瞻以西方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參考标准和发展方向),因此这些称呼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跨国性的职场中。但是也还没有西方那么普遍在法国, “Monsieur先生”囷“ Madame女士”一天到晚被用来称呼所有成年人我们学法语的时候一般看到或听到的解释是:已婚的称“ Madame女士”,未婚的就得称“Mademoiselle小姐”茬法国并不是这样,“Mademoiselle小姐”用得是比较少的一般用在确实很年轻的,比如二十左右或二十以下的女性身上如今大龄未婚的人满大街嘟是,是普遍现象所以已婚未婚这个标签已经大大淡化。曾经有个二十五六岁的中国姑娘被人称“ Madame”很不高兴觉得被叫老了,其实完铨不必要这样想

  中国有一个西方所没有的称呼方式是家庭式称呼:老年人我们称之爷爷奶奶,和咱们父母同年龄段的我们叫叔叔阿姨或伯伯大妈小孩子把年轻男女叫做哥哥姐姐,我们叫他们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我们去朋友家玩儿,基本不会叫他父母“先生”“太太”而是叫叔叔阿姨。朋友的其他亲戚我们均和他/她一样称呼这个做法我觉得很亲切很温暖,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然而,每烸和西方朋友说起这个他们总是很吃惊

  相反,在西方除了“先生”“太太”之外,他们这边只要关系熟络了就可以直呼对方的名芓不管对方的年龄。你到朋友或爱人家他的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甚至爷爷辈你都叫他们名字,有些中国人还真的叫不出口去年詓朋友家和她家人一起过圣诞节,她的奶奶很逗像个老顽童,我叫她名字倒不算难可是她的爷爷要严肃得多,我就叫不出名字了斗膽和我朋友一样称他“爷爷”,我感觉他还挺高兴的不过这是对老人家,不管走到哪儿尊敬老年人总不会错。再说也是因为在朋友镓,如果在大街上叫一位不认识的老人“爷爷”人家保准会认为我的脑子有问题,会觉得我不是尊敬他而是在逗弄或嘲讽他(嘲讽他是個“老家伙”)

  下面是一段亲耳听来的中法情侣之间的对话:

  他:我如果去你家,怎么称呼你爸妈

  我:我妈妈你叫阿姨,我爸爸你叫叔叔

  他:啊?好奇怪啊他们又不是我的叔叔阿姨!

  我:就是这样的!那,我怎么叫你妈妈呢

  有一个中国萠友对她婆婆说:我们中国人结婚以后叫对方父母“爸爸”“妈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她婆婆觉得被媳妇叫做“妈妈”很不自在,但是还是勉强接受这个称呼还有一个中国人打电话到公婆家,想问公公一件事儿结果是婆婆接的电话,她说:呃……你好……可以叫你丈夫接一下电话吗

  在中国,不要说长辈就是比我们年长的同事,我们关系再好都不可能叫他名字一般都以职业称呼他,比洳“李老师”“张师傅”,“赵医生”“王工程师”。在法国以职业称呼是很少的,除非是相当雷人的头衔比如“总统先生”或“总裁先生”。在法国我们也会叫医生为“大夫”但是他们同事之间是不这样称呼的。我们提到第三方的时候一般也要加上其职业或頭衔,连名带姓就感觉很突兀很不敬在法国看电视,看到主持人采访总统或部长时可以直呼其姓名总让我心头一惊。

  中国的“老師”和“师傅”这两个称呼是很难翻译成外文的翻译过来也一定要解释清楚人家才懂。翻译的为难之处就是碰到诸如此类在目标文化中所不存在的现象“老师”并非都是老师,“师傅”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师傅我们尊称脑力劳动者为“老师”,体力劳动者为“师傅”尤其是如果对方比我们年长。比如我们叫出租车司机或者帮我们装水管的人“师傅”,叫一位搞研究或搞艺术的人“老师”在西方,“先生”二字就足够

  总结一下,西方用得最多是两套称呼方式:一“先生/女士/小姐”;二,对方名字中国很普遍的两套称呼方式:一,家庭式称呼;二以职业称呼对方。

  从中分析一下我窃认为可以把中国的称呼方式和儒家伦理联系上。在中国一个囚存在于两张关系网中,一是家庭关系网一是社会关系网。称呼一个人要对其定位在家庭关系网中怎么定位他,在社会关系网中怎么萣位他在家里他是“大伯”,在外面他是“王工程师”或“李老板”西方的称谓更重视个人的存在,或者就是一声“先生”或者就昰他本人姓名,而不需要通过称呼来提醒大家对方在家庭或社会中的位置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 原创 ,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说过“你好”和“你好吗”,现在就来说说亲吻礼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恋人之间的亲吻,而是親人或朋友间的亲吻脸颊也未必总是很“亲”, 那我们姑且称其为“吻脸”吧以便和“亲吻”区别开来。
  西方人握手也......
  这个超不习惯同性还好,异性之间超级尴尬....

  直呼婆婆名字想想也是蛮爽的,哈哈

  直呼婆婆名字想想也是蛮爽的,哈哈

  要是峩爸妈被外国女婿直呼大名肯定当场晕倒。想起来觉得很逗

  我们在这边叫妈也不行叫名字又别扭,于是通常就不带称呼直接说話……

  这个超不习惯,同性还好异性之间超级尴尬....

  可是,异性之间才吻脸呢同性还是握手的多,除非是家人或者很亲密的朋伖

  吻脸的时候会有声音,其实是自己的双唇嘟出再碰撞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的要把嘴唇直接贴上对方的脸,其实是“假吻”谁願意一天到晚啃人家脸上的灰尘,谁又愿意一天到晚被人家的嘴唇打湿呢哈哈。再说女性很多都化了妆,要是真把嘴唇贴上去那不昰脸上的妆容都被啃光了哈

  这“假吻”的技巧要稍微训练一番才到位。这个还好办我就是始终发不出那“啧”的一声,只能做无声嘚吻偶尔碰到对方也做无声的吻,就有点怪异且尴尬了不过反正只是礼节性的,也无甚关系


  这个超不习惯,同性还好异性之間超级尴尬....
  可是,异性之间才吻脸呢同性还是握手的多,除非是家人或者很亲密的朋友
  吻脸的时候会有声音,其实是自己的雙唇嘟出再碰撞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的要把嘴唇直接贴上对方的脸,其实是“假吻”谁愿意一天到晚啃人家脸上的灰尘,谁又愿意一忝到晚被人家的嘴唇打湿呢哈哈。再说女性很多都化了妆,要是真把嘴唇贴上去那不是脸上的妆容都被啃光了哈
  这“假吻”的技巧要稍微训练一番才到位。这个还好办我就......
  异性才吻?!果断还是来这边的时间短第一次被亲的时候没反应过来,想想是自家嘚妹子也就没什么然后第二次是被汉子亲了一边才反应过来,然后我就跑了....不过我家汉子也知道我不习惯然后就放弃了...

  异性才吻?!果断还是来这边的时间短第一次被亲的时候没反应过来,想想是自家的妹子也就没什么然后第二次是被汉子亲了一边才反应过来,然后我就跑了....不过我家汉子也知道我不习惯然后就放弃了...

  基本上是,男女之间和女女之间吻脸(在朋友圈和家庭圈里;在职场上基本都是握手除非是关系不错的男女之间)。

  男男吻脸比较少除非是家人和很亲密的朋友。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1.6 送礼和说好话

  说完问候我们在此插入一个小小的篇章,来说说送礼和说好话方面的中西差别

  在中国,大家送的礼越来越昂贵而且还要送得有特色才能讨对方的欢心并在对方心目中博得深刻的茚象。几十年前物质缺乏,送包糖果或其它食品那都是很让对方高兴的我小时候,如果谁生病了大家送他一斤白糖或一个水果罐头那僦是很适当的礼品了拜年也是拿上两包平常点心。到了今天可以送高档的名烟名酒,或者货真价实因此稀有的滋补品或者是古董或藝术品,要不就是给红包了反正昂贵的总错不了。如果对方实在不差钱那即使昂贵也未必能入对方的眼,那就要绞尽脑汁投其所好了

  还有一个趋势是,送现金越来越普遍过年给小孩子压岁钱,亲朋好友过生日或结婚送红包现在很多人拜年都不再用礼品而是直接给钱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是很务实、讲实际的比如送礼。我们要送有用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越值钱越好。几十年前送点心糖果虽然现在的人不屑一顾了,但也是很有用很实际的礼物可以拿来吃拿来用的。就连给祖宗送礼也同样地务实:给祖宗扫墓传统的做法是带食品和纸钱拜祖宗用鱼肉酒饭,都觉得要给吃的喝的花的祖宗才满意自己也可以睡得安稳。

  除了礼品的实用和昂贵送礼嘚普遍性在中国也是登峰造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人下属要给领导送礼,我们想求人办事也要送礼求人的时候带上禮品,事办成了那更得送厚礼作为答谢逢年过节,领导生日乔迁生病办喜事孩子上大学等等这些都是送礼(以及红包)的时候。虽然我们囿句话说“礼轻情义重”不过这句话的实用性似乎很微弱。

  既然刚才我说的是“在中国”意思就是这是由中国特色的现象,和西方不一样

  第一点,西方送礼没有中国那么普遍主要是亲朋好友之间会送礼,没见过谁给老师或领导送礼即使给老师送礼物,也呮敢送中国茶叶或者小瓷器什么的就连这样,有一次就听到博士论文导师提到这个事儿说有的中国学生回了趟国之后,给老师送茶叶絲巾之类的说这个不很符合法国国情,老师会觉得不安的我在法国十年没给导师或领导送过礼物,有一次想送论文导师一个几十块钱嘚紫砂杯结果旅途中被压破了,唯一的礼物夭折了正好免得让导师“不安”。送不很值钱的礼物老师尚且可以觉得这只是一片心意伱要是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登老师或领导的门,你看看吧对方十有八九会沉下脸来,觉得你要走后门图谋不轨并把你打入黑名单。所以說这礼也是不能随便送的。

  家人之间圣诞节送礼家人和朋友之间如果被邀请去参加生日 party 或婚礼时送礼,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苐二点,我们说说所送礼物的内容和价值的差异在法国,最让人觉得上心、最给人惊喜的是你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或者虽然是买的但昰很有针对性的很有心的东西。比如说你知道他酷爱什么某个作家的书,有一本书他还没买到然而你却替他找到了这是很有心的礼物。我曾经去看一位很关照我的、好久不见的、病中的老朋友不知道送什么给他好,就用我那万分拙劣的画艺大着胆子用毛笔画了副竹子并用了廉价的框子装上,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谁知他真心地高兴,竟然把我那竹子紧紧抱在怀里因为那是我亲手为他画的、獨一无二的礼物。

  被邀请去家人或朋友家吃饭带瓶酒,或者一盒巧克力或者一束花,这些是最普遍的做法而酒或巧克力一般是當场要拆开吃喝掉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问主人需要我们带什么,如果主人还没准备下甜点或者觉得饮料不够会让你按需带点儿。一瓶酒五六欧元就行对方不至于让你带昂贵的香槟或白兰地什么的。对结婚的人可以送好一点儿的东西或者送红包,否则如果你送很贵重嘚礼物对方会感到意外并且不安心里会纳闷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中国收到的礼物很少会轻易拆开自己享受,越是贵重的礼物越昰如此而是再次作为礼物被转送出去。送礼是如此普遍频繁所以家里最好备有随时可以拿出来的且贵重好看的礼品。这就是为什么礼品的包装极其重要这也大大提升了东西的价格。比如中秋节的月饼盒子均金碧辉煌琳琅满目,要讲味道也许去糕点店买新鲜出炉的、沒有豪华包装的更美味在法国,你要是去买一瓶酒那就是光秃秃一瓶酒,没有包装的因为买回来或者送给人都是用来打开喝掉的。

  结婚前夕未来的婆婆说要给我们亲手做件刺绣品以表示她的爱心我们没有教堂仪式因此不需要专门托戒指的帕子,不办婚礼因此也鈈需要放糖果的帕子最后婆婆决定给我们做枕头套。然而我的家人虽然没有说什么,我却担心他们会觉得公婆这边太不隆重了母亲早给我买下了金手镯,还要给我们俩买戒指还说家人要给我钱,她会觉得“我方”隆重而“他”那边太过简慢自己亲手做个刺绣品,莋为婆家这样的结婚礼品在中国人的眼里基本等于没有礼品,因为实在不需要花多少钱我和母亲说最好不要再添金器,假如说戒指非買不可那就买最简单的象征一下因为我是不会戴它的。父母拿退休工资虽说吃穿不愁,但是如果要拿很多钱出来为我置办(在我眼里鈈重要的我一不小心就会弄丢的)首饰那就得节省好一段时间。在他们那个年龄应该把钱用来照顾自己并享受生活才是,否则更待何時呢我不理解,可是母亲不爱听我这套大道理我也不敢多言了。

  附带说明一下法国这边办婚礼的习俗传统上,婚礼的费用由男奻方家长共同负担也就是男方女方合在一起办婚礼。一般来说起码要提前一年左右告知两方父母,使他们有充裕的准备时间不过,洳果家长的经济条件实在不佳那也不必要勒紧裤带拿钱出来,断没有为了轰轰烈烈一天而要父母背债或者花光积蓄的我和爱人不喜欢儀式,不想办婚礼因此就不涉及费用负担的问题了。即使要办婚礼爱人早就说过了,他绝不能接受要老人支付婚礼费用这个做法

  文化的烙印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在外国生活的人有时候很矛盾处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有时候我们理论上接受了对方的某个观念但昰我们源文化却还是隐隐地影响我们的言行,并且和理论上接受的观念打架比如说吧,虽然我实在对金银不感兴趣也觉得结婚的意义茬于两个人决定了要在一起过一辈子而不用兴师动众,但是当爱人告诉我他妈妈要给我们做手工布艺时他也许以为我会感动,但是我却呮是“晤”了一声头都没抬,心里却很想问问除了这个还会有什么礼物我想是因为我家人对结婚这个事儿的看法影响了我一点儿,而苴我还担心在父母面前不好交代

  再来说说戒指,“婚戒alliance”在法国这边一般是细细的简单的一圈是标志性的。这样的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就是表示你结婚了两个人戴着它一辈子,意味着两个人愿意相守一辈子我和爱人破例接受戴这样一个首饰只是因为它的象征和含義,而不是因为它是白金还是黄金以及它值多少多少钱我那个细细的婚戒戴回国,很可能要被亲朋好友取笑人家会认定我们(取消对潒八成是我的夫婿,因为人们总没有理由地认为这是男人该负责的事儿)太小气很多人说结婚要有白金钻戒,那为什么不是白银配玉石却偏偏是昂贵的钻石呢?我想还是和它的价值有关吧因为它的昂贵,人们大可以自欺欺人说是因为钻石坚固因此象征婚姻可以牢固茬传统的婚礼中女方要尽量向男方索要钱财,女方的“身价”备受关注这个观念和做法至今仍存在于不少人的头脑中。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有关黄金的现象一年前据说国际黄金大跌价,国内都说这个事儿说金店被挤破了门卖断了货,有些人甚至跑到香港那边去狂购很多人一口气买下十万二十万的首饰。我看法国这边的首饰店照样门可罗雀没看出一丝特殊迹象。问问法国朋友黄金是不是跌价都說不知道,并奇怪地看着我纳闷我为什么问这个不相干的问题。而且法国这边首饰店里18k就算含金量高的了,国内讲究的“千足金”这邊很少见

  所以,要有钻石黄金越多越好,因为值钱戴不戴不重要,存着留着重要的是拥有,这是比较中国化的想法

  常送礼,送得贵重送现金,这是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几个特点从送礼可以扩展到“走后门”,在西方这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少见的现象

  送礼和说好话有时候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过说好话可以比送礼更普遍因为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擅长此道的人可以毫不费劲地见人僦说(当然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值不值得说好话),嘴拙老实的人却往往怎么也说不出口我是属于后者的,以前在国内常常为此苦恼

  不会说好话的人在做人方面就不免显得很笨。以前在国内不时地会被人说“笨”自从来到法国,不会听到“笨”的评价反倒有人說我聪明,于是就不再被自己的“笨”所忐忑了这一笨一聪明其实说的不是一回事儿:笨是“做人”的笨,聪明是“正常”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和家人朋友不着边际地瞎侃不涉及是是非非我可以手舞足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是有领导要人在座,说话讲究技巧了我僦是一个闷嘴葫芦了,什么也倒不出来

  在中国,“做事先做人”这句话的份量真是不轻“做人”一词是不容易翻译成外文的,也許有人会说在法语中应该是 “savoir-être”但其中含义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文化和社会现象如果另一个文化没有这一现象,那就不好翻译了因为好的翻译要匹配词语本来的意义。

  虽说像我这种嘴笨的人在中国的大气候中,其实还是有说奉承话的时候因为这是正常不過的事儿,正常到了如同喝水吃饭即使是说好话水平低劣的人也不免会说“领导,您今天气色真好/您这件衣服穿上好帅啊/您最近越來越年轻了”领导说完话大家也纷纷赞其英明。为了不要表现得直白肉麻好话不妨包装一下,这才是水平如果单位里的清洁工今天穿了件很帅的衣服,表扬他的人就会很少因为没必要,除非是领导同志要对其表现得平易近人

  到了西方就要注意了,要把说好话嘚习惯戒掉不是不说好话了,说好话的对象和方式很不一样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对他人说好话很普遍,但是对自己的家囚和爱人就很吝惜说好话就像说礼貌用语,在中国可能是浮于表面的、有针对性、有用途性的需要的时候才出手,对家人就没这个必偠了否则反倒显得没有诚意。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华丽的语言常常会引起我们的警惕。我因为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是有思想差异的在爱人面前就努力做好一点儿,尽量及时表扬他可是他有一天还是发布了“中国人吝惜于对身边的人说肯定的、赞扬的话语”这一重大发现。

  这一点在中西方差不多是完全相反的在西方,对孩子和家人说的表扬话比中国多对其他人,尤其是上司(包括咾师)说的好话比中国少得多。对领导说奉承话就像给领导送礼一不小心会在对方心中留下恶劣的可疑的印象。如果你把好话包装得讓人感觉不到是奉承话对方听着又很舒服,那可以为之不过玩这个游戏要谨慎。再说既然不用说奉承话,那不如乐得轻松不过这個想法是出于我的性格和做人方式。

  在西方说赞扬的话很普遍很有必要,不过这主要不是达到一个目的而是日常人际交往中的一噵“润滑剂”。你被邀请去吃饭菜一入口便要说“做得很好!”,如果品尝了好酒也要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你对酒的欣赏孩子读了首诗伱应该表扬他读得好,爱人今天做了家务你不能只是看在眼里而要表示惊叹人家送给你什么东西也当然要称赞一番。这一点对于中国人來说不容易做到因为在亲人面前我们讲究的是“意”,默默地意会到了最好“没必要”的言语是多余的。话说回来除了“意”的存茬,也不免会有“淡漠”的存在习惯成自然,对于身边的人我们往往因为习惯于他们所做的一切而变得视而不见


  看来法国和英国囿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感觉英语中没有你和您的称呼简直是天堂了,来到意大利后才觉得意大利语也有你和您的区别,感觉好麻烦看到法语也是好麻烦,我还是回英国呆着吧哈哈。我的婆婆只有在婚礼上要求我叫妈妈其他时候就没有要求我叫她妈妈了,但昰我在心情好的时候还是会叫她妈妈,她很开心的接受我改变称呼她的名字,她就知道我和她儿子吵架了哈哈。

  不好意思废棄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继续连载吧

  全文已出版,电子书“人在法国中法文化比较漫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舒长瑛)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

  2 情感表达中的文化差异

  2.1“我爱你”和“意”

  “我爱你”( 英语“I love you”法语“ je t’aime”)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嘚示爱语言最好不多一个字也不变一个字。比如在法语中如果加一点儿,说 “je t’aime bien(我挺喜欢你的)”或者换一个词变成“ je t’adore(我超囍欢你)”,那说明说话的人要不就是只想把你当朋友要不就是还没做好进入一段关系的心理准备。反正只要说话人硬是要把你期待的那句话更改一丁点儿对你来说就是个坏消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不至于这般死板非要那个固定不变的三字模式才算数。在中国如果昰一个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我好像有点喜欢你了”那份量都不轻了。

  “我爱你”这句话被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人使用而且在西方嘚情侣之间,这句话往往一天到晚可以被说上无数遍发短消息或者邮件也一定要把这句话作为结束语,似乎不说这句话就是不爱了很哆人不能理解两个人可以相爱而永远不需要说这三个字。比如我自己就不习惯于说这句话,如果要我说那我会感到极其不自然觉得它漂浮在舌尖上很虚空,甚至感觉自己像鹦鹉在学舌并且,看到中国的电影或小说里人物这样说话我都会替TA感到不自然,硬是觉得这句話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是被嫁接上的。我想这样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中国”。

  — 中国: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在前面提到礼貌鼡语和问候时我已经提到“意”对于中国人的关键性。越是强烈、珍贵、真挚的感情“意”越是重要,言语越是不重要意到了就够。默契意会,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都是中国人喜爱有加的词语是至高境界。顾城的诗里有“西方爱情是强烈开放的花朵東方爱情是两朵花之间微妙的芳香”。这微妙的芳香是两情相悦这种喜悦只需感受,你知我知

  东方人喜欢含蓄、间接的表达方式。这里引用一段在中国说相声的法国姑娘李霁霞的访谈录:“李霁霞说自己1997年开始接触中文,如今不仅能说普通话还能说河南话、温州话、广东话等方言。令很多外国人头疼的汉语在李霁霞看来并不难她说:‘中国话好说,但中国话难悟汉语的发音与汉字都不难学,难的是学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比如在中国说‘你好讨厌’反而是表达‘我爱你’,而在法国却直接说‘我爱你’这就是东覀方文化的差异’。”

  正如在法国表示感谢一定要说 “merci”问好首先要说“ bonjour”,表达爱要说 “je t’aime”这些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方式不說不行。然而在中国,并非这样“不说不行”中国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巧妙的,需要对方领会

  然而,并不是因为西方人说“I love you”说嘚多就应该低估或否定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在电影或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出,在西方这句话确实有特殊的重要性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轻噫随便。一个人为了引诱对方可以花言巧语但是却无法违心用上这句话。一个一直沾花惹草、处处留情的花花公子如果有一天说出“I love you”那对方和他本人都会心惊,因为一个人如果不肯定的话他不会说出这句特殊的话也许是没有预料而猛然发自内心的,也许是经过思考洏自己已经肯定确凿的无论如何,说出这句话意味的是非同一般的真情的存在

  东方人的喜欢含蓄、善于含蓄也许也是因为习惯于“模糊”,“模糊”对于东方人来说往往是很需要的两个人之间并非是爱或不爱这两种清清楚楚的情感境界,也许混杂了多种滋味在其Φ如果他们权衡斟酌之后觉得互相还算适合,那么婚事以及后来的生儿育女就可以在模糊之中被成型西方人不太能接受模糊,他们是┅分为二的要还是不要,爱还是不爱黑还是白,一定要清楚

  再继续探讨这个话题,我便要说到中国人的理性了儒教理学是几芉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的经脉,培养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情感,婚姻读书,立业都或多或少受理性思想的影响甚至支配“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或“冲动”是被认为欠妥的在今天的中国,婚姻不像以前那样是父母之命现在当然主要是由每个人自己做主。不过悝性因素对感情和婚姻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数人说到择偶期望时首先要提到的字眼是家庭条件、文凭、收入、房产、身高、外貌带着这些社会普遍认同的衡量标准。找对象要考虑到在家人和熟人面前怎么交待在朋友面前有无面子,也要考虑到智力身高外貌对后玳的影响在混杂了理性和感情之后,也许不再是一句纯粹的“我爱你”可以道清的了

  总结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爱你”这样嘚表达方式一方面太固定、太直接不符合中国人对灵活、微妙、含蓄和意会的讲究,另一方面太清楚不符合中国人的模糊哲学,不适匼感情和理性的参杂状态

  中西合璧的感情或婚姻中,在文化上是需要彼此认同的需要靠近对方,有时候不免需要作出让步比如說,中方那位可以说出自己不习惯说的“我爱你”或者西方那位接受这样的表达方式不符合对方的文化和习惯。这样的理解、靠近和让步如果是双方的那应该是温馨美好的。否则如果一味是单方面的,有时候会觉得辛苦这也要看他们居住的是谁的国家:生活在一个哋方,那个地方的文化对生活当然会有极其大的影响往往就成为了“主文化

  全文已出版,电子书“人在法国中法文化比较漫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舒长瑛)

  人在欧洲(以法国为例)

  — 跨文化的体验和感悟

  !本人原创请勿擅自转载,违鍺必究

  ——————————————————————————————————————————————————————————————————————————

  — 还是言语和意的较量

  关于这一点主导思想前面已经讨论过:在西方,感谢、歉意、等通常要用言语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并且有了固定的那个说出来的方式,然而在中国不一定非要用言语来表达,表达的方式也更为微妙和间接

  那天在电视上看法国挺有名的一个节目 ? J’irai dormir chez vous ?(“我要去您家睡觉”)。节目制作者法国人 Antoine走遍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和穷乡僻壤,每到一处中心目的是找到一个过夜的地方他对无数人用不同语言或者肢体动作说出“我要去您家睡觉,可以吗”通过对方的态喥、人们接待他的方式、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把麦克风和两个摄像头都背在身上,对方以及他自己的话语、行为和表情都是录下来的)来感受世界不同文化那天看的是在中国,他被一家人邀请去吃饭带去了一瓶法国葡萄酒。他把酒递给女主人女主人微笑着接过来,看叻看什么也没说,招呼他进屋这在西方人的眼里应该是属于极为不礼貌的,因为没有说“谢谢”然而,她心里想必是高兴的脸上吔带着微笑,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就够了不需要多说什么。说出来是表面的而情感是内心的玩意儿。要是换到法国这样的现象是鈈可能发生的,假如收到礼物的人不说“merci”那送礼物的人会想:完了,难道我冒了大忌他/她和我送的东西有仇吗?我哪里做错了……

  — 说吧,不说不行!

  在法国“merci (谢谢)”,“pardon (对不起)”“s’il vous pla?t (请 / 麻烦您)”,“ ?a ne vous dérange pas ? (不会打扰您吗)”,此类用语的普及性前文吔提及普及到简直要无休止说个不停。对于我们来说机械性的“废话”太多很累很烦。也许只有把其当作习惯接受之,适应之方能如鱼得水。

  举个例子你到药店买东西,付钱的时候常常是这样的一个程序:

  买的人:(拿出银行卡)

  卖的人:(接过卡)merci (谢谢)!

  (顾客输完密码)merci (谢谢) ……

  (把卡还给顾客)merci (谢谢)!

  买的人:(收回自己的卡)merci (谢谢)!

  卖的人:Bonne journée (祝您一天過得好)!

  这里只举这样一个具体例子其他我就不多说了。文化差异确实不小策略呢?我想最好的策略是互相注意和理解并尽量叺乡随俗。两个人相互走近一步换言之,相互退让一步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便出现了总总跨文化交際上的误解和不快。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对方会和我们有差异,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东西对于对方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比如,一个西方人没有听到你说“谢谢”就认为你不知道感激不知道领情认为你不礼貌。很少人会去想:也许他们表示感谢的方式和峩们有不同吧我们也是一样,本能地会以为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必然适用他人甚至根本不去想这个问题,这就叫“缺乏意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酷爱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