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出现上海大众甲壳虫报价,会飞的,发现了两只了,喜光,声音挺大,撞墙,小指甲盖大小

41K2,32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3K1,35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这个时间医院专门为中国专家安排了7天假期。为了减轻医院负担,甘子义还决定往返机票、食宿等费用全部自理。日当利马市的华人社区传来新年的鞭炮声时,甘子义跟同事胡希军登上了飞往要塞的飞机。此前要塞所在地传来大量当地居民感染登革热的消息。陆军总医院的一位领导专门通报过情况,并委婉劝他们取消义诊。但甘子义还是决定按时前往。从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四,甘子义和胡希军共为117名边防官兵进行了上千次的针灸针刀和三棱针等治疗,原定每天4小时的工作安排到最后都延长为6个多小时。就诊的边防官兵虽然和中国专家语言不通,但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敬佩和感激,许多官兵甚至还在中午端来自己的午餐和水果给中国军医。在为秘鲁军方服务的同时,甘子义没有忘记自己的同胞。他和胡希军利用假期主动跟利马的华人组织中华通惠总局取得联系。在该局办事处的大厅里,他们先后为400多位侨胞进行了上千人次的义务治疗,还把技术教给许多有志中医的华侨。祖国专家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侨胞的赞誉。当地的华文报纸对他们的义举进行了大幅报道。秘鲁当地群众都把中国军医带来的这种中医针灸称为“神秘的东方魔术”它吸引了很多关注的目光。一家医学院准备聘请甘子义担任客座教授,每讲1小时课程给100美元酬劳,并许以授课满一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优厚条件。甘子义婉言谢绝了。在此之前就有秘鲁前政府高官想要甘子义担任私人医生,并许诺上千美元的月薪和帮助办理全家移民事宜。面对热情的邀请,甘子义只用一句话作了回答“医学没有国界,但我的根永远都在中国,我所能做的就是把中国的针灸技术更多地传授给你们的专家”日忙完一天工作的甘子义正准备休息时,忽然接到一个特别电话,是秘鲁现任总统托莱多的夫人卡普邀请他跟胡希军到家里做客。半个多小时后,在总统私邸门前中国专家受到了卡普夫人的热情欢迎“你们为我们国家做了很多好事,今天请你们来也是想让你们看看我的病”卡普夫人患有顽固性头痛和失眠症。经仔细检查和对照原有病历,甘子义诊断卡普夫人的症状是受到颈椎病的影响,加上长期工作的疲劳和过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精神抑郁。两位中国专家开始了配合治疗。胡希军首先用专门的中药离子导入仪为卡普夫人作了20分钟的治疗,使其头痛症状明显减轻,然后甘子义又用中医手法进行推拿。卡普夫人感到大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用生硬的中文说“很好!感谢上帝把你们送到我身边,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舒服”目睹甘子义治疗的总统的保健医生赞不绝口“甘的手就像一位钢琴演奏家在忘情地弹奏一首明快流畅的乐曲”10月1日甘子义第二次来到总统私邸。卡普夫人的状态明显好转,人也精神了许多
微信4102针灸故事【3】这次甘子义不仅给卡普夫人按方案进行了治疗,还把特意从华人商店买来的《茉莉花》伴奏光盘送给了卡普夫人。第一次给卡普夫人治疗时他听她说过爱听这首中国民歌。甘子义希望通过这首歌曲使卡普夫人心情舒畅起来。果然,当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卡普夫人兴奋得喊了起来“对对对,这个曲子在访问中国时我听过,太美了,太美了!”甘子义又把一副哈磁五行针、一把精致的水牛角按摩棒和一幅针灸挂图送给卡普夫人,并教她学会了五行针和按摩棒的使用方法。10月5日下午托莱多总统专门抽出时间邀请甘子义和胡希军到自己在总统府的办公室进行治疗。托莱多长时间紧张工作,睡眠质量始终不高,就在当天工作时还伴发严重的胃绞痛。胡希军首先用点穴手法治疗胃绞痛。只用了一分多钟,总统的胃绞痛症状就消失了。甘子义接着为总统作了全身肌肉放松和头部按摩。没多长时间,总统就轻轻发出了鼾声…为期1年零6个月的援助工作即将结束时,秘鲁十字军功勋章授勋委员会为了表达对中国专家的崇高敬意,经托莱多总统批准,特别决定为中国军医授勋(3)巴西总统的中国“御医”~顾杭沪医生的针灸诊所开在巴西利亚北翼医院区内一条僻静的街道旁,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一点也不起眼。但是,诊所接待室墙上顾杭沪与巴西总统卢拉在不同场合的多张合影,表明了诊所主人的特殊身份。顾杭沪原是上海市委党校的针灸医生,经常组织国际性中医论坛活动。如果他一直留在国内发展,随着时日推移,也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名医,但是却未必能有现在这样的传奇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一位慕名前来求医的巴西华侨改变了他的一生。治好病后,这位华侨对顾杭沪说“您的医术这么高明,如果去巴西,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那时候30多岁的顾杭沪也正想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1987年顾杭沪只身来到巴西利亚,就在北翼医院区找了一个临街的房子。四间小屋,同时充当接待室诊室和自家卧室,从此他开始了在异乡打拼的历程。顾杭沪回忆“刚开始的那段日子确实比较艰辛,但是我一直是患者有任何特殊需要都尽力满足。那时候有位老年病人,早上起得早,经常5点半就来敲门要求治疗。还有一些银行职员,经常晚上8点多的时候才能结束工作赶来看病,我也一直在诊所里等候他们到来”同时顾杭沪还以交朋友的心态对待每一位病人。算起来许多病人与他的交情都在一二十年。一方面凭借精湛的医术,一方面依靠高尚的医德,加上病人们口口相传,顾杭沪和他的诊所很快在巴西利亚打出了名气,就连政府官员也挤进他的诊所看病。如今声名远播的顾杭沪依然固守着那个只有四间小屋的小诊所,慕名而来的病人经常挤满了接待室,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规矩:为华人华侨治病扎针不收一分钱,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巴西人酌情收费2003年1月刚刚就任巴西总统的卢拉举行就职典礼。观看电视直播的顾杭沪发现,总统举手向民众示意时,明显有些吃力。肯定是肩周炎!顾杭沪当时就向周围的家人朋友表示“给我机会,我就能治好总统的病!”谁也没有想到,几天之后,给总统治病的机会就来到他的面前。原来顾杭沪的病人中有一位与卢拉同属劳工党的议员将他推荐给了卢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卢拉派人请来了顾杭沪。经过第一次治疗之后,卢拉立刻感觉症状减轻了许多,当天晚上就可以轻松入睡了。于是卢拉立刻让人再次约请这位“神奇的中国医生”前来给他扎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卢拉的病情明显减轻,最后竟然完全康复了。从此他成为顾杭沪的常客,经常请他进行保健治疗。顾杭沪说“每个星期三上午,是卢拉雷打不动的针灸保健治疗时间。为此,我停掉诊所,专门去总统官邸给他扎针”顾杭沪第一次上门治疗结束后,卢拉的秘书问顾杭沪如何收费,顾杭沪知道,为总统治病,他要多少钱联邦政府都会支付,但是他没有收诊费。顾杭沪说,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医生,能结识总统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如果能治好总统的病,使他能更好地领导国家,给巴西带来美好的前景,这也是旅居巴西的华人华侨所期盼的。他还表示不但治病不收钱,以后总统身体有任何不舒服需要治疗,他都可以随叫随到,并自己驾车去,不必动用总统府的专车接送。卢拉总统听后很感动,临告别时紧紧拥抱了他。卢拉的肩周炎在顾杭沪的精心治疗下得以康复,他们也成了好朋友,就连卢拉率团到中国访问,也没忘记带上这位“御医”顾杭沪治愈卢拉几十年老毛病的消息传遍了全巴西,在巴西迅速掀起了一股中医热。经卢拉总统推荐,政府的多位部长也请顾杭沪看病或进行中医保健治疗。卢拉开玩笑地对顾杭沪说“现在好了,整个巴西政府都是你的病人了”随着他与卢拉总统关系的日益深厚,顾杭沪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这层关系推动中巴友谊的进一步发展2005年顾杭沪发起成立巴西利亚华人华侨协会,并出任会长2006年春节前,顾杭沪想到,旅居巴西的华侨华人已经有几十万了,一些华裔已经开始在巴西的政界和商界崭露头角,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也应该引起侨居国的重视。于是在二次与卢拉总统见面时,顾杭沪提出了请卢拉为中国新年发表致辞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卢拉的赞同。此后卢拉每逢中国春节到来之前,都会发表致辞,向全体中国人致以问候
微信4103针灸故事【4】在顾杭沪移居巴西之前,针灸在巴西是不被承认的,华人所开的诊所都是非法的,随时面临被有关部门查封的危险。顾杭沪在结识了一些巴西议员后开始积极推动针灸在巴西合法化。因为亲身体验到了针灸的妙处,这些议员递交了议案;并很快获得批准,顾杭沪的诊所也成为了首家获得行医执照的针灸诊所。西医出身的卫生部长滕波朗以前一直对中医持有怀疑态度,他患有比较严重的颈椎病,按照西医的疗法,必须手术治疗。在卢拉的催促下,滕波朗来到顾杭沪的诊所,几个疗程下来病情竟然减轻了许多。滕波朗由衷地对顾杭沪说“还是你们中医高明!”今年2月底顾杭沪受邀作为列席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卢拉邀请顾杭沪到他的宫邸,交给他一封亲笔签名的信件,希望他能转交贾庆林主席,表达巴西人民对中国举行政协会议的祝贺。顾杭沪说“我虽然移居巴西已经20年了,但始终是一个中国人。我行医多年,始终牢记交朋友要交心这个原则,不管对方是总统还是普通人,我都要把中国人的良好形象体现出来,尽自己的能力为中巴友谊的发展添砖加瓦”(4)针灸在美国的故事~中餐、针灸、功夫、中药美誉海外,称之为“新四大国粹”针灸术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真正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领域。尽管中医药随着中国移民很早就来到美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公认针灸疗法是随着尼克松访华正式传入美国的。有很多美国人都知道引发当年“针灸热”的导火索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在美国针灸界流传得最广的一则关于针灸传入美国的传闻:在尼克松访华团成员中有一名年轻随团记者,在中国患了阑尾炎,住进了中国医院。中国医生在做阑尾切除术时,没有用麻药而是用了针刺镇痛麻醉,手术十分成功。这位记者回美国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这一故事均可称为医学界的“美丽的传说”历史事实究竟是如何呢?原来在纽约时报撰文的是美国著名记者罗斯顿先生,当时他已是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主任,擅长政治时事报道,一生业绩不凡,采访过从罗斯福到布什等数届美国总统和周恩来及赫鲁晓夫等各国领袖人物。罗斯顿获过多项新闻界大奖,后来还当过纽约时报的副总裁。在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后,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前的1971年7月罗斯顿被派往中国采访,在北京参观了很多单位包括到中医院参观了针灸治疗。但在访问时不幸患了急性阑尾炎,在中国医院接受了阑尾切除手术治疗,术中使用的是常规药物麻醉,术后感到腹胀不适,才接受了针灸治疗,之后于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纪实报道“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1971年的罗斯顿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资深记者了,由于他的不凡经历和纽约时报在新闻界的地位,在一般美国人心目中,这样记者写出的文章可信度极高,而当时又正值白宫刚刚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美国公众对他们不甚了了的东方大国中国有一种神秘感,而罗斯顿的文章正好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罗斯顿写道“为纪念失去的阑尾而发表讣告似乎有点荒唐,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过去的十几天里有机会从内部了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医院的政治和业务发展情况。此报道就是我的经历和见闻的记录。中国总理周恩来请了11位在北京的医学权威为我会诊,然后由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吴教授于7月17日使用了常规的腹部局部麻醉法,注射了利多卡因和笨佐卡因后,为我做了阑尾切除术。手术没有任何并发症,也没出现恶心和呕吐。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通过中国外交部的翻译,我在术中完全按照吴教授的要求去做,两个半小时后就顺利回到了我的房间。但术后第二天晚上,我的腹部有种似痛非痛的难受感觉。该院针灸科的李医生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用一种细长的针在我的右外肘和双膝下扎了三针,同时用手捻针来刺激我的胃肠蠕动以减少腹压和胃胀气。针刺使我的肢体产生阵阵疼痛,但至少分散了我的腹部不适的感觉。同时李医生又把两支燃烧着的像廉价雪茄烟式的草药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熏烤,并不时地捻动一下我身上的针。这一切不过用了20分钟,当时我还想用这种方法治疗腹部胀气是否有点太复杂了,但是不到一小时,我腹胀明显减轻且以后再也没有复发。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最近来自中国关于针灸治愈失明、瘫痪及精神病的许多报道曾经令美国方面推测中国人很可能在针灸和草药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但我并不知这些推测是否正确,我也没有资格做出这种判断。另一方面,有人讲我的意外事件,至少是针灸的经历,只不过是记者使的一个雕虫小技以达到了解一下针刺麻醉的目的。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实在是对我的想像力、勇气和牺牲精神过奖了。为了搞到好新闻我的确可以做出很多牺牲,但还不至于半夜里去开刀或主动要去当实验用的荷兰猪”读过原文,我深感罗斯顿不愧为国际知名的大记者。文章不但清楚简洁,而且还幽默有趣。更重要的是作者只是如实地报道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对他自己不熟悉的医学、针灸没有妄加评论,仅仅描述了事实,丝毫没有哗众取宠,制造新闻之举。但这篇文章对普及针灸的历史作用,我想就连作者本人也不会预料的
微信4104针灸故事【5】据说在针灸热刚开始时,由于中美尚未建交,在美国懂针灸的人很少,所以一时间“洛阳纸贵”每日有大巴士从华盛顿拉着患者到纽约找针灸医生看病,针灸师生意火爆,应接不暇,以至于诊室不够用而租下旅馆接待病人。针灸医师忙得只顾得给病人扎针,连取针的时间都没有,只好雇助手来拔针。有的针灸师生意之好,一个礼拜的收入就可以买下一栋房子。当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种早期针灸热的好景不长。把真实的故事同美国“民间传说”相比,虽然在细节上面目皆非,但故事大体上还是一致的。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尽管可信程度不高,不足以作为历史证据,但民间传说过程中对事实渲染的本身充分反映了传播故事的人们的美好愿望。中国有句老话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在记住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针灸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和昌盛的同时,还应记住诸多为针灸西进而做过贡献的中外医生和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患者们,同时也不要忘记美国记者罗斯顿和他30年前的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北京之行”(5)神针海外扬国萃~近几个月尼拉市的暴徒抢劫、焚烧华人商店的暴力行为越来越厉害,甚至发展到绑架、伤人。华人纷纷带着家眷、资金,抛弃苦心经营的商店逃离尼拉市。市里有家华人针灸诊所,主人叫李凤奇。因为只有一间门面,几根银针,没有其他财产可以抢劫,所以暴徒还没有来光顾。李凤奇看看局势越来越对华人不利,当局也不采取任何措施制止这种行为,也准备离开尼拉市。一天几个朋友来到他家,商量明天如何一同离开尼垃市,突然电视新闻播出一条引人注目的启事:女儿阿蒂芬三个月前遭车祸伤了脑子,四方求医无效,现已成为植物人,哪个神医能叫我女儿的脑子复康,若是未婚,招为女婿,若是已婚,谢金百万。苏亚沙。苏亚沙是尼拉市市长,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是电视节日主持人,人也长得十分漂亮,苏亚沙视阿蒂芬为掌上明珠,当然要倾其全力抢救女儿了,李凤奇考虑了一会儿后,对朋友说“我想去试试”朋友惊讶地阻止他:“你是不是瞧上了苏亚沙市长的女儿,还是贪百万酬金?凭你一根银针能治好她的病?如果治不好,苏亚沙一翻脸,你性命难保”李凤奇出身中医世家。喜欢钻研疑难杂症。他说“这是个机会,也许能成功”朋友又阻止他“就是你真有本领,也不能去。苏亚沙纵容暴徒抢华人商店,这是报应”李凤奇不管朋友怎么劝阻,坚决要去。第二天朋友顾不得他,离开了尼拉市。李凤奇拨通了苏亚沙的电话,苏亚沙立刻来车把李凤奇接到市里一家最好的医院。阿蒂芬躺在一问特护病房,臂上插着盐水针,一台监视器屏幕显示,她的脑电波十分衰弱。苏亚沙的夫人正在一旁擦眼泪。身材高大的苏亚沙问李凤奇“李先生,你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让我女儿苏醒?”李凤奇替阿蒂芬把完脉,心里有数,从包里拿出一只金属匣子,抽出一根三寸多长的银针回答“就凭这根银针”苏亚沙一看银针,吓了一大跳说“哎呀!我的上帝。你把它扎进我女儿的脑袋,这不是要了她的命吗?”他想起最近几个月市里有人对华人商店骚扰,同华人结下怨仇,莫非报复来了?他的夫人也惊叫“不不,阿蒂芬的病名医都没法治,一根针能治?我不信。我不同意冒这个险!”李凤奇微微一笑,对苏亚沙说“小小一根银针,在中国称为针灸,已有3000多年历史,华佗张仲景等历代名医用这银针不知救过多少人的性命,你尽管放心让我扎”苏亚沙也听说过中国针灸,以前只当是天方夜谭,现在却要用到女儿的身上。他沉下脸说“李先生,如果你的银针扎坏了我的女儿,我要把你丢到监牢里的,你要三思!”苏亚沙的夫人也战战兢兢地说“李先生,我求你不要冒这个险了”李凤奇又微微一笑说“苏亚沙市长,让我扎三针,如果阿蒂芬小姐醒不过来或出什么意外,我愿意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苏亚沙见李凤奇说得那么自信,咬咬牙说“好,只让你扎三针,我得把警察叫过来。你可要小心!”苏亚沙一个电话叫来两个警察,守在病房门口。李凤奇撩开阿蒂芬的头发,酒精棉球消完毒,然后手持银针,瞧准穴位,轻轻吁口气,右手捻动银针,慢慢扎下去一寸来深,再停住,反复捻动…苏亚沙同夫人瞪大眼睛,大气不敢出,盯住不断捻动的银针,又看看脑电图屏幕,阿蒂芬的脑电波一动不动,说明李凤奇扎下的银针没有效果。李凤奇又吁了口气,把银针慢慢退出来。正当他另选穴位再次扎针的时候,苏亚沙突然按住他的手,厉声说“李先生,不能扎了!你刚才的一针根本没有起作用,你现在停止扎针还来得及,我不追究你”李凤奇推开苏亚沙的手,微微一笑说“放心,看似没有作用,其实已经起作用了,让我扎第二针”李凤奇沉着地屏住气,第二针又慢慢捻下去。这回扎下二寸深。可几秒钟后,脑电图屏幕上本来很微弱的脑电波突然一下消失了。苏亚沙大吃一惊。这说明女儿的脑子彻底停止了生命活动。他好懊悔,怎么能让一个怀有仇恨的华人用银针扎女儿的脑袋呢?他朝病房门口的警察大喊“把这个可恶的家伙送警察局!”两个警察赶上来,亮出了铮亮的手铐。李凤奇镇静地朝发怒的苏亚沙说“苏亚沙市长,你不是同意让我扎针三针吗?”
针灸故事【6】苏亚沙一双鹰隼似的眼睛狠狠盯住李凤奇,咬牙切齿地说“我女儿的脑子被你扎得已经停止了活动,你还要扎?你这个家伙真是不安好心,看我怎么收拾你!”李凤奇一下瞪大眼睛,一股正气直逼苏亚沙说“我是个中医,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没有把握,敢来治堂堂一市之长女儿的病吗?还有一针,也是关键的一针,如果失败,你再抓我也不迟,我李凤奇身在异国他乡,往哪里逃?”李凤奇的几句话掷地有声,把苏亚沙的气势压了下去。苏亚沙同夫人眼睁睁地望着李凤奇重选一穴位,一根三寸长的银针闪电般扎下,只剩下针柄,直惊得他俩的心一下子悬到半空中。李凤奇聚精会神,重提轻捻,大约半分钟工夫,阿蒂芬身子突然动了一下。接着又捻了十几秒时间,奇迹出现了,阿蒂芬嘴巴微微张开“啊”地喊了一声。这惊人的一幕叫苏亚沙同夫人木桩子似的呆了几秒钟。又突然同时扑到女儿身上,流着泪大喊“阿蒂芬,我的宝贝女儿…”第二天苏亚沙同夫人在全市最豪华的酒店邀请报答女儿的救命恩人李凤奇,陪坐的有市里政界、工商界、新闻界的名流,气氛十分热烈。苏亚沙请李凤奇入座后,先向李凤奇问了一个他心里一直纳闷的问题“李先生,我真弄不明白,你的一根小小银针,为什么能救醒我被大医院判为植物人的女儿?”李凤奇微微一笑答“市长,这就是我们祖国中医的神奇了。我用银针扎在你女儿头部不同的穴位,特别是最后一针,激活了她脑部沉睡的细胞。除此之外,贵国目前的医院是很难治愈你女儿的病…李凤奇说完。宴会厅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把一根小小的银针誉为神针。苏亚沙望着英俊又身怀神针绝技的李凤奇,越看越喜欢,同夫人满意地对看了一眼,端起酒杯,向李凤奇敬酒,笑眯眯地说“我说过的,不管是谁救醒了我的女儿,如果对方没有成家,我招他为婿,如果他成了家,我给他酬金100万。今天,我当着朋友们要兑现诺言。李先生,请你回答我,你成家了吗?”李凤奇回答“市长,我没有成家,可是我在国内已经有了女友”苏亚沙哈哈一笑说“这不要紧,你可以同国内的女友说清楚,你这个女婿我招定了”参宴的客人一齐高喊“对。李先生,你就答应苏亚沙市长吧!”李凤奇不卑不亢地说“不,苏亚沙市长,我们中国人最讲信用,爱情是一辈子的事儿,我不能同女友分手,谢谢你的盛情好意”苏亚沙失望地说“既然如此,我也不能勉强你。不过,100万酬金你一定要接受的”说罢,掏出笔和支票“刷刷”签了张百万元的支票,双手捧着,递到李凤奇面前。李凤奇又把支票推回去说“苏亚沙市长,我不能接受你的百万酬金,我只要你付出正常的出诊费和手术费,两者加起来,50块够了”“什么,50块?”苏亚沙瞪大眼睛,久久地看着李凤奇,这个中国小伙子脑子有毛病啊?李凤奇笑笑解释说“应该收的我收,不应该收的我一分都不能多收,这也是我为人处世的一种职业信用”苏亚沙一时没有了主意,总得要用什么方式感谢他啊,50英镑毕竟太少了,他耸耸肩说“李先生,你除了50英镑的酬金,还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李凤奇倒满一杯酒,举到苏亚沙跟前,郑重地回答“苏亚沙市长,我敬你一杯酒,谢谢你允许我提出要求。我的要求是,希望你利用市长的权力与威信,制止目前的抢劫、焚烧华人商店、绑架、敲诈华人的风潮。我们华人来贵市经商,从来同我一样讲信用又守法。可是你们有些商人不善经营,怪罪华人,煽动不明真相的人,破坏了华人同尼拉市人民的友谊…”苏亚沙低下头,深深沉思,觉得李凤奇说得一点儿不错。想起眼前的李凤奇,以德报怨,冒着被抓进监牢的风险用一根针治好了女儿的病,他被这种不凡的品质深深折服,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他不能再纵容一些人对华人胡作非为了。好在宴会厅里都是市里的政要和有影响的工商界人,苏亚沙激动而又坚定地要求在尼拉市立刻停止对华人的骚扰…在苏亚沙市长的坚决干预下,一场针对华人的骚扰很快平息了,逃离的华人也陆续回到尼拉市,安定经商。最后还要交代的是,已经复康了的阿帮芬小姐辞去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来到李凤奇诊所,坚决要求收她为徒弟,学习中国神奇的针灸医术李凤奇推不掉,只得同意,阿蒂芬是个聪明的姑娘,多方打听,知道李凤奇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女友。她心里一乐,又有了新的主意…(6)活佛神针郭中和~1981年10月洛阳东郊二十里外的象庄村,一位老人病逝,闻讯前来送葬的人们扶老携幼号啕痛哭者绵延千米“天底下最好的大夫去了”很多人低声啜泣着。白色和黄色的纸钱迎风飘落,挽联和花圈摆满了长长的街巷,不断有人步行或骑车或坐车从各方赶来为老人送行,有人痛哭,有人呜咽,有人在灵前静静的默肃。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号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那个摩托、汽车等交通工具远没有普及的时代,很多人情愿拔涉几里地、几十里地甚至上百里地来送别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人们从洛阳开封郑州三门峡等地风尘仆仆的赶来:老人生前的同事、老人的亲朋故友、更有来自各方的患者。人们一边哭,一边咀嚼着关于老人的往事,咀嚼老人的医德、医术,咀嚼老人的音容笑貌,咀嚼老人令人惊叹的神针...一桩桩一件件全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没有一件损人利己、有违良心的事
微信4106针灸故事【7】郭中和先生,是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心系患者的针灸名家,七十年的生命和患者血脉相通,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郭中和的生平,那就是:生为患者,死为患者。郭中和1911年1月生于河南洛阳县平乐镇象庄村一个针灸医师家庭。生父郭贵馨公,医术超群尤精于针灸,为人勤俭正直又乐善好施,在四方乡邻中颇有威望。当时的洛阳,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郭公亲眼看到同胞乡邻饱受战乱摧残,因国家内忧外患而流离失所。身体若有病痛,或无钱医治或缺医少药,只能在贫病交加中苦苦煎熬。鉴于中原处处烽火,土匪军阀轮番作乱,乡村物流不畅,乡亲们多数贫苦,用汤药治病不仅费用稍高,且炮制、煎熬繁锁,药物时有时无或质地优劣不等,非常不便,郭贵馨公认为用针灸治病不仅疗效好而且方便快捷,所以就在象庄村里用针灸为左邻右舍医治病痛。因为针具携带方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随遇随针,对同村乡亲不取分文,方圆左近的穷苦乡亲绝大部分也不收费,但用药施针,无不效如桴鼓。郭公育有三子二女,长子郭中和康慨好迈敏而好学,从小耳濡目染针灸治病的神奇,又受其父济世仁术的熏陶,幼承庭训,多有见解发挥,十三岁时立志学医,系统研读了《医宗金鉴》《针灸大成》《内经》等医学典籍。他本来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加上郭公的悉心教诲,故少年时代便尽得真传,为乡邻治病,不取分文,见有远来的贫苦患者,不仅不收钱,还免费赠药。虽然年纪尚轻,但他对患者关心,对患者的痛苦观察仔细,诊治认真,辨证精确,取穴简练,手法纯熟,疗效显著,不仅患者交口称赞,象庄村的老少也没有不夸郭家大儿子好的。1939年洛阳地区霍乱流行,很多人得了这种上吐下泻、忽冷忽热的病,不法药商趁机哄抬药价,有些医生借此提高诊费,很多人因为无钱医治丧命,甚至有全家染病被迫等死的。为了给大家治病,年轻的郭中和冒着酷暑盛夏,不怕被传染,来回奔波,不计报酬,精心细致的为患者看病。因人、因地、因时用药施针,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病人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郭家大儿子治病细心,肯下身份,又不要钱,是救命的菩萨。那时每天来象庄找郭中和看病的人络驿不绝,车水马龙排满了街巷。33日军侵华,长城内外同仇敌忾,神州遍地狼烟,有志青年从军报国,拿起枪来战斗,在家悬壶已久的郭中和听到日寇为祸,毅然从军,决定到前线去抗击日寇的侵略。此后多年郭中和随部队纵横千里,转战中原、东南、西南、湘西、赣南等地,每到一地,郭中和总会在戎马倥偬间挤出空闲来寻访当地的针灸名医,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多年的军旅生涯和战火洗礼,使郭中和的性情变得淳厚宽容,待人接物,愈加和善细致。日本投降后郭中和解甲归田,将家中多余耕地尽数分给同村无地农民,平日里以针灸为业,半农半医,很快便以神乎其技的针灸德术享誉乡邻,村里原有针灸为业的医生,在亲眼见了郭中和的针灸德术后,立刻转攻其它方向,从此没再用针。99解放军进攻洛阳时,郭中和与同村两人受地下党委托给军队筹粮。因各家缴粮时用的是小秤,给军队送粮时却用大秤,小秤进大秤出,在如数缴齐粮食后,竟多了几百斤。有人提议道:反正该给解放军的粮食已筹齐,多的粮食不如三个人平分。另一个人赞成,唯郭中和坚决反对,在多次劝阻无效后只得说:如果要分,你们俩分,我不要。于是另外两人平分了多余的粮食。全国解放后后,有人举报说当年村里三人负责筹集军粮,借机贪污。人民公社立即派人彻查,结果只有郭中和一人始终未拿粮食。同案两人也做证说:郭中和确实没有拿一粒粮食.1957年平乐成立了公社医院,名医汇集一堂,包括平乐骨科的高云峰,金村的袁澄波等,郭中和以针灸名医的身份被推举入选,成为平乐卫生院针灸科医生。由于郭中和为人谦虚厚重,待人真诚,医术高,医德好,没有架子,言谈和蔼可亲,看病耐心细致,辨证精,取穴少,手法熟,疗效显著而费用低廉,所以在当地百姓中很有人缘儿,平乐公社十几个自然村的群众,只要一提起公社医院的郭中和来,没有一个不挑大拇指的,说:这人真中,医道高,脾气好,病人再多,没见过他发过脾气。郭中和在平乐公社医院期间,日均门诊量一二百人,前来求诊的不仅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慢性肌肉损伤、中风、口眼歪斜、阑尾炎等内、外科杂症,还有白带和月经痛、不孕不育、小儿脑瘫、面神经痉挛、瘰疬、风湿、类风湿、小儿麻痹后遗症、癫痫、破伤风、肝炎、下痿症等,涉及妇、儿、内、外多科病种,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针灸结合中草药治疗小儿麻痹下痿症小脑萎缩等世界性疑难症,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疗效。在学术上主张衷中参西,临床上主张简单实用,取穴用药不拘常法,不泥古,不迷信仪器,精益求精,因地制宜处方,习惯运用廉价药治病,扎针时取穴少且不痛,同一根针,因他的手法与众不同,疗效也大不一样。凡经不同针灸医生对比过的患者很快就发现,郭中和扎针不痛,见效更快,加上他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深得病家信赖。医家有升麻不过一钱的说法,意思是升麻的用量不宜过大,但郭中和常常根据病情灵活辨证,升麻的用量一度超过30克而疗效如神。他说治病的绝窍在于认真胆大思路活,关键时候还要心狠手辣,才能挽狂澜于即时
微信4107针灸故事【8】很多患者因此从偃师、洛阳、郑州、灵宝、三门峡、西安、太原等地专程赶来就医。通常情况下病人们从凌晨开始排队,医院早晨上班时,郭中和的诊室门前已排起了长长的人龙。为了让患者减少排队时间,郭中和总是提前上班,一批一批的病人逐个切脉问诊、处方选穴,再由学生安排床位次序。起针、拔罐等辅助工作由学生们完成。有的学生因为经验不足,出现床位安排不当的情况,引起个别病人的不满,病人之间竟会因此吵架,如果争执不解,郭中和也只得停止诊治出面调停,往往一两句笑话让争吵双方平熄怒火,然后再接着为其它患者依次针刺或处方开药。这样一批紧跟着一批,常常连中午吃饭时间也没有,有时候好容易端上碗刚吃几口,有人大中午找他看病,他二话不说放下碗,不顾劳累先给病人扎上针再接着吃午饭。好容易吃完午饭,门诊前又排起了长队,直到很晚才下班,送走最后一个患者,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第一件事儿,是先给等候在家里的病人看完病扎上针,才端起碗吃饭。病人再多,从不对病人发脾气,不仅在医院,对来家里看病的患者,郭中和的态度也是和蔼亲善,耐心细致,自始至终,无论认识与否,从来不收一分钱,这个特殊的“家规”从郭中和父亲开始,在郭中和的手中发扬广大并泽留后世,前后近百年,直到今天,郭家人对来家里求医的病人,无论远近,一概免费。来家里找郭中和看病的人最初是平乐等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因为到医院去要排队挂号,有人嫌麻烦,就趁郭中和下班后直接到家里看病扎针、诊脉、开药。慢慢的,来家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特意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来求医,不仅免费而且不用排队,但后来人多了,来家里扎针的人也不得不排起了长龙,郭中和下班后第一件事,常常是顾不得劳累,先是给已在家里等着的病人扎上针,看完病,然后端上碗吃饭,刚吃几口,有病人来,他就立刻放下碗,先给病人扎上针,这才刚端上碗,又有病人来,就再放下碗来给病人扎上针,再端起碗来吃饭,通常一顿饭要热上几次才能吃完。这样的日子,这样的接诊态度,郭中和持续了四十多年,直到逝世,甚至在病重期间,遇到来家里看病的患者,他也从来没有推辞过。一般情况针灸科是没有急诊的,但郭中和的针灸科是个例外,遇到半夜来家里敲门的人,无论刮风下雨,大雪纷飞,用病人们的话说“郭先儿(先儿:河南话,先生的意思)这个人是随叫随到,到了就尽心尽力给看,没有一点架子”而且因为是来家里敲门,所以这样的急诊或出诊,全部是免费的。用郭中和的话说,这时候来敲门的肯定是急病,不能耽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人,能有辆自行车也是件不得了的事,所以郭中和出诊,几里地或几十里地的来回,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步行或骑自行车。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在没有一点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郭中和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出诊,坚持了四十多年,他也因此在河洛大地留下了“活佛神针”的称号,这是病家对医生的无上勉励。但是被患者称为“活佛”的郭中和本人并不信鬼神,也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如果硬要说信仰的话,用郭中和自己的话说,他的信仰是良心!医者父母心,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就是一个医生最大的良心1963年一对兰考的夫妇带着患小儿麻痹的儿子来平乐看病,因家里困难,夫妇二人每天要饭渡日,省下钱来给孩子治病。郭中和闻讯后,利用下班时间在平乐给他们找了一间房子住,免除了他们针灸的治疗费用,经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孩子的病好了,一家人感动的热泪盈眶,非要让孩子认郭中和做干儿子不可。这样的干儿子、干闺女,郭中和有十几个。1973年郭中和在洛阳参加经验交流会,地委组织部石部长慕名求医,多年顽疾经郭中和针灸一次痊愈,在场亲见者大为惊叹,以为神技。恰好在场有一位偃师干部,患落枕两天,头项不能转动,脸被迫偏向一侧,疼痛难忍,郭中和在其小腿上扎了一针,略捻一捻,当时就不痛了,头项转动自如,那人伸着大拇指连称神医。尤村尤某家的小孩子刚两三岁时,突患啼哭不止,眼往上翻,情况危急,家人万般无奈,深夜来象庄郭家叫门,郭中和听说后立刻与来人一起赶往患儿家里,当时屋里已经挤满了人,有人说是孩子死去的爷爷作怪,因为前两天患儿母亲曾抱着孩子深夜经过孩子爷爷的坟地,于是有人提议请神婆,郭中和却不信邪,说:管他是谁,也怕我的针。说着话给孩子头上、肚子上、四肢各扎了几针,说来也怪,就扎这一次,孩子竟然痊愈。八十年代初,一个来华工作的日本人因患腰痛多年求治,曾在日本治疗无效,经洛阳机车厂患者介绍来找郭中和诊治,扎一次针后,第二天她告诉翻译说:郭君扎针竟然不疼,只一次,病就好了80%,再扎一次可能就完全好了。此后不久,一个患神经衰弱的日本人闻讯专程来洛阳治疗,经郭中和数次针灸,多年沉疴,竟以痊愈。这位日本人在亲眼见识了中国针灸的神奇后,多次邀请郭中和到日本开诊所,并承诺负担一切投资费用,面对这样优厚的条件,郭中和婉言谢绝,因为他觉得针灸的根在中国,中国的老百姓更需要他的医术。平乐医院职工陈云章的小孙子刚生下来不久,得了脐风
微信4108针灸故事【9】这个病又叫七风或四六风(新生儿破伤风)属于初生小儿危重疾病,病死率极高,发病原因多与断脐处理不当有关,是个九死一生的病。家人知道这个病的厉害,就没再叫人医治。郭中和听说后主动找上门去说:我来治治试试吧。结果治了七天,孩子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现在已经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了。这事儿是陈云章的儿媳告诉人们,大家才知道的。像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由受治的病人或其亲属在多年之后说出来。偃师县首阳山刘女,时年两岁,患急惊风,手足抽搐,口眼歪斜,高热不退,家人急行二十多里求诊,郭中和闻讯立刻前往首阳山“扎了几针,孩子旋即平稳了,烧也退了,以后再没犯过”时过40多年,病人现已在三门峡工作多年,该女士的姑姑在和人聊天时,偶尔谈到这件事,才辗转被郭家人知道。郭中和是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的人,经历了旧中国的黑暗,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也亲自参与了新中国的基层卫生建设,因此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把全部的生命和精力投入到为患者服务的伟大事业中来,他响应党的政策,在工作之余积极的为继承和发扬中国针灸事业而呕心沥血。孟津县原人大主任黄木子在谈起郭中和时说道“除了医术高超,服务热情,不图钱财外,郭老先生最大的成绩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把郭氏针灸的奥秘全部留传下来了”在医院工作期间,郭中和常常应邀到平乐高中为学生讲解针灸知识,到大队医疗站讲授针灸技法,还多次在平乐办针灸学习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完成县里和洛阳地区给他下达的师带徒步指标累计40多人外,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每逢举办针灸学习办或进修班时,总是特邀他去讲课。多年来他累计培养的来自各地的学生二三百人,很多人后来成了各地医院的针灸骨干。他常常对学生们说:对于知识,学了不用可以,用时没学不行。为了培养学生的针灸技术,他白天忙于医疗,晚上常常备课到深夜,虽然待病人和蔼可亲,对学生却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们临症看病,要做到思路清晰、辨证精确、观察全面、选穴精当,手法简练、一丝不苟。主张学习针灸要先从理论入手,再施以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他常常结合典型病案,先细致耐心的分析病情,再启发学生们思考;在针法上,他一招一式的教学生补泻的要领,为了检验学生的针灸技艺,他不顾年高体弱让学生们在他身上扎针,他说“这样做虽然有点痛苦,但是学生们针刺时的手法、针感都体会到了,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不光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还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有一年冬天夜里10点多钟,郭中和出诊回来,想到两个新来的学生没有带被子,就把他们叫起来,把自己的被子分给学生一条,让另一个学生和自己脚对脚通腿睡。生活困难时,有的学生饭票不够吃,他常常拿自己的饭票补贴学生,学生不好意思要,问“饭票给了我们,那你咋办”?他笑着说:“我好办,离家近,多回去几趟就中了”他教育学生虽然严格,但态度却很和善,学生们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因为他高尚的医德,神奇的针技和平易近人的待人处世,学生们非常尊重他,学习刻苦,钻研劲儿一个比一个足。在平顶山、洛阳、三门峡等地,从事针灸医疗的佼佼者中很多出自象庄郭氏针灸门下。平乐的郭雪棠幼时患小儿麻痹,只能爬行,郭中和不仅把她的病治好了,还收她为徒,毫无保留的传授她针灸医术,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如今她在平乐行医,名闻河洛内外。朱素,在洛阳第一中医院工作,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省内著名的泌尿科专家。郭妞,一位普通农民,拜郭中和为师后,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现在孟津县送庄镇创办诊所,使不计其数的病人受益,誉满邙岭。1979年郭中和退休在家后,仍然坚持为周边群众免费治病,因积劳成疾,不幸罹患胰腺癌于日因病离世。在患病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还常常带病到洛阳、杨凹、白马寺、偃师等地免费出诊,施针送药。很多患者知道他的病情后劝他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学生们也从各地捎信要老师保重身体,家里人不止一次的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活着干,死了算,多治好几个病人,比啥不强”?他是个很坚强的人,胰腺癌是一种发作时非常痛的病,但他很硬气,像山一样能包容能承受。郭家人回忆说,他病重时也不愿拖累家人,总是说,我没事,你们睡觉吧。有时候痛的满头大汗,却听不到他呻吟一声,直到离世前的最后一分钟,他没有叫过一句疼,没有呻吟过一声。日郭中和先生走完了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享年70岁。噩耗惊动了象庄村方圆百里的群众,孟津县卫生局的干部来了,平乐公社的干部来了,平乐卫生院的职工们来了,他的学生们来了,他治好的病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了,送行的人群有工人农民干部军人学生,更多的是经郭中和治疗过的患者及家属,他们有的在灵前鞠躬默哀,有的扑到灵前长跪不起、失声痛哭。象庄村的很多中老年人还记得当时的场面,都说这样的事儿(送葬场面)在象庄村是史无前例的。臧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微信4109针灸故事【10】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孟津县文史资料记载“郭中和先生在卫生战线上苦苦奋斗了44个春秋,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挽救了无数生命,培养了数千桃李。他刻苦学习,忘我工作,服务患者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斯人斯术已逝,音容笑貌长驻。郭中和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生为患者,死为患者的好大夫,很多人写了表达自己心声的挽联,人们用照相机拍摄了当时的几副有代表性的挽联留做纪念:其一:金针妙手为人民不怕山高路远,全心全意除病魔那管雨暴风狂;其二:逝去神州砭刺家叹煞世间沉疴人,年迈精神真可佩术德传留英姿存;其三:生前医术为后人树立楷模,针灸学术乃当代太空星斗;大医已逝,德术永存。郭中和先生虽已故去多年,但他不为名利,一心为患者的大医精神激励和感染了无数的人。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那种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患者耐心细致、服务至上的敬业精神,至今对所有投身医疗行业的人,都有着深远的学习和启发意义(7)丁海清万病凭一针~丁海清,生于1877年,湖北祟阳县白霓镇人,年少聪颖过人,风流倜傥,虽读书不多,却颇受乡里赞许,大家都目为“少年英俊”丁家家境贫寒,幼时由于失去父母之爱,又不甘于兄嫂的歧视和虐待,年方14,便离乡背井,流浪他乡,独立谋求生活。16岁时在嘉鱼龙口,有幸遇到当地一位医术精良,内外兼通,尤其擅长针灸的名医。他门首高悬“万病一针”的横额,意谓只需一支银针,不用任何药物,就能治疗各种疾病。其人疏财仗义,好善乐施,除救死铁伤以外,还致力于解困济贫,对穷途落泊者,极表同情,不是留住,便是馈赠资斧,交为好友,颇有江湖豪侠之风度。他一见丁海清,见他谈吐不俗,且一表人才,便深怀侧隐之心,随即邀请到家,留作帮手,兼做一些杂事,关怀备至,待如家人。丁海清受到如此恩遇,深受感动,故不论做什么事,总是任劳任怨,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亦深受主人欢迎。医师见他年轻有为,寄予了很大希望,一年之后,就将他收为正式学徒,尽心尽意加以培养。医师家具有一具金属人体模型,对穴位和扎针深度,都标记得非常明晰。平时指导学徒除应熟谙穴位外,还要掌握深度和针法。在训练时要求学徒要指出穴位的所在,了解每个穴位所主治的疾病,又要在技术上能将银针准确无误地扎进穴位,深浅没有丝毫差误。医师聚精会神的教,丁海清专心致志地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流光如矢,转瞬已届三年。通过考核丁海清成绩特别优秀,在恩师的妥善安排下,使整装就道,返回故里,开设小型药店,以行医为业。他待人诚恳和蔼,看病治病仔细认真,即使初出茅庐,但能着手回春,逐渐受到人们的信任。前来就诊者,日益增加。他除对针灸治疗精益求精外,并且对内外科也潜心研究《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都认真学习了。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有些方面钻研虽不十分深透,但能虚心向高明请教。最后对其中主要精神,具已基本掌握,能临床处方,并疗效很好。曾先后被白霓镇“朱济众”“太乙堂”等中药店聘为医师。外科方面,他能治疗骨伤,用中草药攻散多种疮毒,用刀刃割剖痈疽。他的切脉技术,也很使人称道,突出的是能测出妇女怀孕是男是女,诚如“活神仙”虽然如此,但他的特长,并不是中医内外科,而是针灸绝技,具有“万病一针,针到病除”的高超医术。有这样两个病例,流传至今:一次回头嶺村程松柏的妻子胡冬梅,一天早饭过后,突然病倒在床,完全不能动弹,鼻子里只有一点极细微的气息,几乎濒临死亡,其家里入立即请人告知她的娘家。因发病陡急,加上夫妻原来感情又不十分融洽,胡姓赶来一大群人都认为冬梅即将死亡不是重病,而是由于夫家对她的虐待所致,个个瞪眼厉色,怒火在心中燃烧,准备闹起大事来。此刻,夫家为了表白心情,特将丁海清先生请来鉴别,经过认真检查,随即施行针灸术,先在病人四肢的十个指头上都扎了一针后,又在“人中”上扎上一针,顿时病人长叹一声,翻身而坐,大约半小时后便要水喝、吃东西了。程姓见是非分明,一家个个感激涕零,胡姓来人,也解除了疑虑,人人心平气和。一场即将爆发的轩然大波,就这样凭一支小小的银针给扎消了。又一次程金山因感冒引起高烧,白天说人话,黑夜说鬼话,服药罔效,最后发展到发狂疯癫,打人骂人,且力大无穷。家里人一致认为是鬼域为灾,即请来一位出了名道士,又请来了丁海清,进行神药两医。开始,道士,医师相互推让,最后由道士先行。道士手执道具,口中念念有词,给病人施行法术治鬼拿魔,不仅毫无效果,反而激怒了病人,乃破口大骂“老子就是玉皇大帝,你是什么东西,敢在我老子面前胡来?真是狗胆包天!”这样一来,弄得道士狼狈不堪,哭笑不得,只得告别主入,灰溜溜地逃走了。道士去后,就该丁海清动手了,他凝神瞧看病人,取出闪光的银针,叫来四个健汉,将病人双手向左右伸张,用绳子绑在扁担上,然后将他按扑在地下,在背部扎了几针;再翻身仰着按住,在舌头底部扎了一针,病人连呼“不得了,不得了,皇帝下了野,皇帝下了野…”不一会儿病人再不说胡话了,因疲劳而入唾;半小时后,一觉醒来,吃了半豌稀饭
微信4110针灸故事【11】一周以后基本恢复了健康。此外,八年抗日过后瘟疫连年流行。一九四七年春夏交替之际,白霓地区脑炎流行,死人甚速,尤其是少年儿童。丁海清先生目睹惨状,运用“飞针”扎退了病魔,救活了很多病人。所谓“飞针”就是一手按住病人头部的穴位,一手掐定扎针的深度,飞也似的向穴位一扎而起。这样在头部扎了几处,病人就可脱离危险,一般五至七天就可痊愈。在这一段时间里,请丁海清治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在东家治病,西家就在门外等候,有时一连几天不能回家,也毫无倦意。灾难以后,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一百五十多人得救。解放后先生的医术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初。一九五O年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第二年春季,出席了县劳模大会。以后工作更加积极认真。正准备培植学员传授技术时,可先生因年高体弱,卧床半裁,于1956年秋与世长辞,享寿八十春秋(8)神针王修身~1931年12月出生,满族,北京人。宫廷卸医第三代传人,8岁学医,14岁应诊,勤学苦练,以身施针,深得秘传中医、针灸真功绝技,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自八岁开始学医,每天晚上念医书,早上八时背诵书,九时认识药品,学习辨认中药的方法,学习中药的性味及主治,学习制作丸散膏丹。每周三由师傅带领进深山采中草药,认药”学习针灸必须以身试针,体会针感,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王修身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开始时先用一寸针,逐步加大,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或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从八寸针、一尺半、二尺半,到最长三尺二寸”从14岁随着大人佐诊开始,王修身就被师傅教导,对待病人一定要做到讲究医德医道医术。对待病人和其家属要如一家,和气可亲,认真检查,诊治,虚心听取患者的自诉,认真细微负责的听取他们的意见,提出治疗意见,争取他本人和家属的同意。必须做到针针有感,达到患者医生双满意。王修身在施针之前都会告诉患者,他的特点是稳、准、狠,反映大,针感强,如果无针感,那就是效果差“疾病就是人们的敌人,我帮助你战胜敌人,才能得到幸福安康,为此您就得忍着点,我狠着点,效果就好点”王老先生幽默的说。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为王修身题写了“神针王”三个大字。溥老先生不是王修身的病人,他欣然命笔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王修身的师承背景。王修身的恩师金一针是清朝末年的宫廷御医,帝制废除后,隐姓埋名来到王修身的家乡北京门头沟,他选中了勤奋好学又有扎实医学功底的王修身为弟子。王修身的外祖父黄国珠也是个赫赫有名的郎中“师傅把毕生所学全部传给了我”谈到师傅,王大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神针王”之名从何而来?实在是他的针法神乎其技。北京二中王老师患脑血栓,说话舌尖不灵。王修身尝试让她说话聊天,伸出舌头大略看一眼,趁其不备,突然一针扎在舌根。王老师立马吐出一口紫血,即能正常说话。再经几次针治,她就重登讲台。王修身会以老北京的特有幽默语气给患者聊天,分散其注意力,然后一针到位,妙手回春。来这里就诊的,绝大多数是疑难杂症。一次一位患者初来就诊,他的右手臂已经两年没有伸直。王修身一边在穴位擦酒精棉球,一边说“怎么,您来我这儿还提一菜篮子阿?我可要把您这菜篮子给拿走了”正当大家会心微笑的当口,王修身话落针到,一针合谷穴,一针肩井穴,只听咳趴一声关节响,病人顿时五指松软,手臂下垂,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常年锈蚀的锁。看王老施针,有时还需要胆量。场面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唐山患者李志英,脑膜炎后遗症一起双目失明。她是家人在听了北京电视台《神针王修身》的专题报道后,来到北京。给眼球扎针要保持绝对安静。王修身一遍一遍用酒精棉球擦拭银针,以此来凝神定气,然后气沉丹田,针藏手内,轻轻翻开患者眼帘,运气到指,将二寸长的银针迅速刺进白眼球内。旁观者无不生畏,听得银针再眼球内来回摩擦的声音,咯吱,咯吱,不仅汗毛倒竖,所谓艺高胆大,诚哉斯言。这是短针。王修身所用最长的银针,超过一米二,世所罕见。他将银针穿透患者病体,来回拉动,达到奇效。王修身去美国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进行医术交流,当场演示针穿大腿,观者骇然。但看到疗效后,又会恍若梦境。1996年美国洛杉矶,王修身演示完八寸银针穿肩拉动后,一位美国女专家自告奋勇要亲身尝试。王修身带着自己肩上贯穿的长针,右手娴熟无比地把另一根八寸针扎向美国专家的阳陵泉。那女专家马上大声说,有电击感,麻到脚趾了。2001年韩国汉城。医学大会上,韩国主持人现场带来两位患者,一位手握如鹰爪,另一位常年不能站立。这样的病在王修身的诊所可谓常见—第一位,在谷合等穴位进针,捻针,会场一片寂静。十五分钟过去,王修身将患者的手举向大家眼看着拿手一点一点张开。举座皆惊。第二位,王修身细致检查,发现患者肢体右侧发凉,右下肢曲屈内收,肌肉痉挛,脉沉迟。这是寒凝之症,王修身以气功催针,扎到穴位,患者全身开始抖动,冷汗淋漓。扎完后,王修身给患者一阵拍打按摩,然后鼓励说,你尝试一下能不能站起来?在数千人不可思议的目光下,患者竟然勇敢的站了起来,一步,两步—然后热泪盈眶。顿时潮涌般的掌声响起来
微信4111针灸故事【12】(9)金针王乐亭~王乐亭幼时在京东某农村拜塾师乔书阁攻读四书五经,他攻读勤奋,深得乔师的欢心。乔之祖父为清代当地的典狱官,曾得一南方“犯人”的祖传秘法,用六寸银针透刺双侧曲池至臂臑穴治疗淋巴结核。然而此秘法在乔氏家族中白白传了三代,未曾有人付诸实践。乔书阁老师便把它传授给王氏。时值乔氏在京某首饰楼工作的亲友返里省亲,患颈淋巴结核已数年之久,屡治未效,曾向乔氏倾诉其病患之苦。乔氏遂嘱其亲友立即返京打制六寸银针一对,准备治疗。乔老师把祖传的针灸秘法悉心口授给对医学一无所知的王乐亭,并由他拿起六寸银针为患者治病,扎过几次之后,竟奏奇效。患者为答榭乔氏师徒,就将一对银针送给他们。王乐亭就这样拿着一对六寸银针,踏上“针灸行医”的征途。开始初学,兴趣比较浓厚,来诊者一律免费接待,义务治疗。由于疗效明显,所以远近数十里的乡亲俚友,凡患“鼠疮脖子”(瘰疬)者均来求治,这样王老医生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但为时不久,他就来京谋生,开始在荣宝斋当学徒,业余仍持六寸银针义务治病。所治病种也只限于瘰疬。后来又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业余仍然治病。读了两年大学,当时他感到毕业后仍无出路,而六寸银针反而会给病人解除痛苦。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上大学的想法,拜针灸名师陈肃卿为老师,正式踏上学习针灸的历程。他感到六寸银针仅能治疗一种病,而系统学习针灸的理论和经验,才能治疗多种病。他的针灸老师陈肃卿是祖传针灸的第二代,其父陈丹仙(人们尊称为陈半仙)针灸技艺高超,誉满北京城,传到陈肃卿时代,因其针药并施,技术更加全面,就这样他的眼界大开,学识与技术日益增进1929年王乐亭正式考取针灸医师执照并取得独立开业许可证。他的主考官是当时名针灸医师孙祥麟,对他甚为赏识,在王登门答谢时,发现孙氏所用针具皆为金针,对王启发很大。因为他在读书时曾多次读到“以金造针更佳”但从未见过真正的金针。两针愈癫疾-抗战前杨乐亭回到故乡廊坊,这天街坊杨大妈来了,后面跟着儿子杨升富。他的病已有三年之久了,不碍吃,不碍喝,更不妨碍干活,就是平日沉默寡言,不爱与外人接触,烦躁、惊恐、怀疑。最让人奇怪的是怕车把式抽鞭子声,一听见鞭子响,就往被窝垛里钻。外面一有做小买卖的叫卖声,他就红了眼睛想和人家打架。正好头天夜里又犯病了。原来母子在炕上拣豆,他妈不知道哪句话他不爱听,立时病就发作了,将豆扔了一地,下炕就要走,在走之先要戴上帽子,他错将脸盆当作帽子,拿起脸盆扣在头上,里面有水流了下来,由头上流到脚底下,湿漉漉地成个落汤鸡,他一害怕,打个寒战,两眼直勾勾的,像死羊一样,笔直地躺在地上。并且大把小把抓起豆子往口里填,一边填一边嚼嘎嘣嘎嘣嚼得山响,连泥带豆由嘴里往下流,可怕极了。杨大妈一边拉着儿子,一边求王乐亭“您修修好吧!我们娘儿俩个给先生叩头了”说着双膝已然跪下了。王医生见此情景,不惊不慌,将大妈扶起,问病人多大年纪及以前病情等,听后便自言自语说“奇病应该用奇穴”病人坐好后,一连扎下两针,一是两上肢内关,二是头后部位的哑门。哑门穴是禁穴,谁敢使用呢:医道不达到护火纯青的境地,哪敢这里用针?起针后,他对旁观者说“他这病,不用这个禁穴不能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大家似明白又似不明白似地连连点头“是,是”
起针后,病人好象由阴曹中返回阳世,他妈指着医生说:“这是你的大恩人王伯伯,给王伯伯磕头”病人刚一作揖,就让王医生给抱住了,忙说“用不着,用不着”第二天又扎了一次,以后扬升富多年都没有犯过这病,成为一个铁打的庄稼汉子。一针起沉疴-1944年7月王乐亭在北京西单商场内西路赁一间小屋,开设针灸诊所,只有一张手术床,一张办公桌,两把椅,一个小方凳,没有什么摆设,很简陋。大概是生意兴隆吧,自己的屋外面挂着一块黑字白底木牌,上面写着“针灸医师王乐亭”七个字。秋日的一天,由外面进来三个人,扶着一个眉头紧皱“哎呀…哎呀”喊个不停的人,一进门就将病人轻轻地放在手术台上。这个人眼窝深陷,脸色如土,一声接一声地哼哼着。一个扶着的人说“腰疼,请您给治治”王乐亭从抽屉里取出针盒及酒精球,随之问问病情,他只取出一棵三寸毫针往病人手上后溪穴一扎,行针片刻即见奇效。起针后大声招呼病人起来。扶着的人都感到奇怪,纳闷。心想哪能起来呢?扶着的人刚要去扶,王乐亭厉声厉色地说“不许管!”王大夫声音又加大些喊“起来,在地上走走”这太难了。病人感觉到这一针确实有威力,因为一点也不疼了。但不敢冒然迈腿,当然医生的话也不能违抗,病人小心地慢慢地从手术床上起来了。王大夫说“不用怕,快一点在屋中走走”边走边问“疼不疼?”病人说“不疼,一点也不疼了”这时病人喜笑额开,王乐亭告诉病人可以走了。扶着的人问手术费多少饯,王乐亭笑而不答,只摆了摆手,意思是不收费,你们走吧!病人觉得过意不去,告诉扶着他的人到商场内买瓶墨汁,买一管笔,一张宣纸,随笔写出“哭着进来,笑着出去”八个字。范款是“褚民谊”屋内的人面面相觑,笑不作声,这时什么惊惑、什么慌张心情都表现在脸上。为什么呢?褚氏谊是当时(日伪时期)显赫一时的“外交部长”呀!
微信4112针灸故事【13】过后褚民谊又给他七根金针。所以以后的牌子上就写“金针主乐亭”第二年春,王乐亭的学生朱惠又将这几个字放大,用木头刻成每字三尺见方,白底红字的木牌。王乐亭不让挂出,意思是不借“褚民谊”三字创牌子。他的学生不止一次劝他说“您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您不能太固执已见,诸您再思”王乐亭同意后,终于把牌子挂在西单商场外面。这样一来,门庭若市,车集如云,病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褚民谊又下令搬出几家商号及小手工业作坊,扩充了诊所的规模,增设了37张床位,一时西单商场西路全成医院了。1953年王乐亭医生终于放弃了私人开业行医,被聘请到北京中医学会。这时他早已是名声大震了,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日斯大林患突发性脑溢血,苏联《火星杂志社》通过苏联红十字会给苏联驻华大使馆拍来急电请中国金针大王王乐事赴苏联,为斯大林治病。得到通知后的王乐亭心情很不平静。因为此次赴苏行医,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医术,也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疗技术。王乐亭当即决定:立刻起身!可是在飞机起飞前就传来了斯大林逝世的噩耗。这次赴苏虽未成行,但王乐亭在国际上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图书馆会员,获英国医学博士学位,由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易文斯来转交了证书。王乐亭没有因为这些荣誉沾沾自喜,反倒更刻苦地钻研医术,诚诚恳恳地携带徒弟(10)朱秉骆银针除恶霸~潘家港的南端有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叫苦丫的村女为了救村里的人而死在河里,苦丫河也就由此而得名。幽幽的苦丫河蜿蜒低缓夜以继日地向东呜咽而去,河岸两旁的青草随风舞动着它们的倔强,严冬马上就要来临了,对这些尚存一息生命的精灵们来说,来年的新绿恐怕只能是个梦想罢了。身着一身暗灰色长袍的朱秉骆,肩背一个小药箱,手拿一盒家传的银针,在苦丫河的北岸匆匆地跟随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疾走着。从他那抖动着的三缕须髯以及紧锁着的眉头上,不难看出他此时的心里已经着了火。这个自十几岁便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银针的朱秉骆一向都是沉稳的,但今天看样子是的确沉不住气了。日上三竿时,在自己药堂里的朱秉骆刚刚一针下去就让一个昏迷的村夫苏醒了过来,还没容得喝一口水,药堂的门便被他的临村至交好友安伯渠的大儿子安庆给推开了。朱秉骆刚要问他是怎么回事,就听安庆一脸惊慌地说“朱伯,您快去看看吧,海子被潘家大少爷打昏迷了”“啊,又是那个潘四虎”朱秉骆那消瘦的老脸上陡然间就有了怨恨“唉!朱大夫,您不知道咱潘家港的歌谣吗?谁敢惹潘家,小心脑袋明儿搬家啊!”陪着村夫一起来的那个黑胖村妇绷着张老脸说话了。朱秉骆二话没说,一边背起药箱拿上银针一边叮嘱他的女儿,让她两个时辰后把那男人胸口上的银针拔去。说完话就跟着安庆走出了药堂。苦丫河是一条悲伤的河,站在岸边细听那流水声,刺入耳膜的声音的的确确像极了女人在呜咽。曾有精通阴阳之人点拨过潘家港的村民,说此村和周围的大小村落阴气太重,不宜在此居住。虽说灾荒病痛时有发生,但常年在此居住的村民们,没有一户愿意舍弃家园另寻他方的。生人养人的故土啊,那是谁都不会轻易地离开的。灾荒及病魔,加上地方贪官、豪绅、恶霸的压诈,让潘家港及其周围的乡民们艰难地忍受着,这些似乎都没有让他们所屈服。但潘家港里有一恶霸—潘四虎勾结官府,依仗着权势欺压乡民,几乎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本村及临乡的人常常因为被潘四虎打伤而找朱秉骆看病的不断发生,时间久了,在朱秉骆的心里只要一提潘四虎,他便无形中的脸色难看。凭着一手超群的银针,朱秉骆不知道自己到底治好过多少人的病,但潘家港的潘四虎,无疑成了他最大的一块心病。走过颤巍巍的浮桥,朱秉骆的脚步刚刚踏入安庆家那低矮的院落后还未进门,安庆父母的哭声已经传了出来。朱秉骆预感到了不妙,忙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屋子,发现海子已经死了“打死人啦,秉骆,他们潘家打死人啦!我要让他们偿命!”安伯渠大声地说着“海子,我的儿呀!”一声声的哭泣像利剑一样刺入朱秉骆的心里,他颤着一双手陪同安伯渠一起落泪。料理完海子的丧事后已是天黑,朱秉骆一个人背着药箱迈着沉重的步伐往潘家港走着。夜色渐浓,呜咽着的苦丫河发出了更加让人闷烦的低吟。朱秉骆在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了早先那个相士说过的潘家港阴气过重不宜久居的话。他不免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潘家港是因为有潘四虎,乡民才如此受灾难,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场灾难铲除呢?”朱秉骆不信神鬼只信人心,他知道丧尽天良、欺男霸女的潘家早晚会遭报应的。半个月的时间里,朱秉骆又用自己手中的几枚银针治好了乡民们的大小疾病,在这些人当中,又有不少被潘四虎打伤的。对潘四虎的暴行让朱秉骆更是整日里眉头不展。这一天,朱秉骆在草堂正碾磨草药,见本村一年轻人急慌慌跑进草堂对他喊道“朱先生,您快去看看吧。北头李二娘家的闺女大凤被潘四虎那混蛋给糟蹋了,她跳河后刚刚被人救上来。现在还不知道死活啦!”“又是潘四虎”朱秉骆气愤地说完后就拿上盛银针的盒子,跟上年轻人迅疾走出草堂
微信4113针灸故事【14】苦丫河的边上围着好多人,他们有的愤愤的瞪着双眼;有的哀声叹息着;李二娘正被几个人架着哭失了声。他们一见朱秉骆来了就忙让开来,朱秉骆来到直挺挺趟在地上的大凤身边,见其面色惨白,一张紧闭的嘴唇也毫无血色。他蹲下身子伸手在大凤的鼻孔下探了探,未见有丝毫的鼻息进出。再摸其脉搏,也觉察不出有一丝的动静。朱秉骆的脸色异常凝重,他让男人们都退往一边,便解开大凤的上衣,顿见一对毫无缠裹的胸乳上指痕斑斑、血丝突现“畜生啊,潘家”朱秉骆说出了周围人谁都想说但不敢说出来的话后,麻利地打开盒子,捏出一根银针,瞪大眼睛谨慎地扎入了胸口间的膻中穴。银针扎入皮肤后,朱秉骆闭了下眼睛,但马上他又微皱眉头,深吸一口气,那微微抖动的手指就又稳稳地把银针更深地捻进了肌肤。这一针扎想去之后,围着的几个妇人们都看到了朱秉骆的额头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她们怎么能知道,这一针是朱秉骆从医几十年来扎得最深的一针了。这是膻中穴呀,针灸上有这么一句话“银针膻中走,神鬼也犯愁”那是因为膻中穴和心脏是紧紧相挨的,若差之分毫—那人就会死的。对于一个奄奄一息的人来说,微入肌肤甚至是更深入地扎入,那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扎完这一针,朱秉骆长出一口气,又依次在大凤身上其它几处扎了几针,然后站起身对身边的一个女人说“他七婶,你可要仔细地看着千万别让她动啊!”“朱先生,大凤会醒来吗?”七婶疑惑地问一声,以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以为大凤是不可能活了“朱先生的针一扎,没有救不活的人的”旁边一位大嘴妇人呆着一双眼睛傻傻地说着。时间随着苦丫河的河水呜咽着向前奔去,浑浊的苦丫河河水没有给岸边的人们带来任何的惊喜。躺在地上的大凤那张惨白的脸也丝毫未有任何变化。朱秉骆的心此时揪在了一起,因为对自己的这一针一点把握都没有,他怕大凤的心跳会因为这一针而彻底地停止跳动,如果真那样—唉!朱秉骆不敢往下想了,他只有把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朱先生,我闺女会死掉吗?”李二娘悲哀着一张面孔看着朱秉骆“她要是死了我也不活啦!”她看朱秉骆半天也没回答,就绝望地跌坐在地上,瞪大一双失神的眼睛看着直挺挺躺在地上的大凤。除了苦丫河那呜吟着的河水,岸边没有任何的声响。朱秉骆不敢看李二娘一眼,他眼里此时有的只是悲愤,悲愤里似乎还带出少许的胆怯。这胆怯是因为他作为方圆百十里地的名医,而无半点希望把一个病人救活而羞愧“大凤醒了,大凤醒了”七婶大声地惊喜狂呼着,那眼里陡然间所呈现的喜悦,使得她险些癫狂起来。她起身猛一把抓住身边的李二娘,指着大凤说“他醒了,她醒了,二娘”大凤是七婶没过门的媳妇,她的苏醒怎么不让七婶忘乎所以呢?朱秉骆猛地扭身一看,果然看到躺在地上的大凤的眼睛在动,并且手脚也有了抖动。他长出一口气赶忙蹲下身,以最快的速度拔出了扎在大凤胸口的那根银针。七婶也忙把自己那褂子脱下来盖在了大凤的胸前“闺女,你可醒啦!”李二娘一见女儿醒来,跪趴在地上用手摸着大凤的脸,眼泪又断了线一样地流下来。这个遭受如此打击的女人看了女儿一眼,又猛站起身来到朱秉骆身前“扑通”一声跪下“咚、咚、咚”地给他磕了三个头。就在朱秉骆伸手想搀扶起她时,猛听七婶大叫一声“闺女—!”朱秉骆看眼看去,见大凤正疯一般冲向苦丫河,他再想追时已经来不及了。大凤死了,是朱秉骆亲眼看着她死的。是朱秉骆刚刚把她从鬼门关几又亲眼看着她死的。整个苦丫河都在哭泣;哭泣着的有岸上的所有人以及朱秉骆。李二娘疯了,她是在痛失爱女之后又无力伸冤之下疯的,她的疯给了朱秉骆极大的打击,因为是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实。他整天失魂落魄地看着他手里的几根银针,总是在默默低语“这银针整天救人能救得了多少人的命呀?救得了他们的命又能给予他们什么呢?…”他站在草堂外,目光紧盯着潘家大院的方向思索许久,终于把一根银针狠狠地捻进了门框里。他开始注意起女儿来了,他注意到女儿兰子时不时地发呆痴笑,痴笑后又时有忧虑。每当他看到兰子这样时就装作看不到,他心里明白兰子是在思念安庆,是的,从小和挚友安伯渠的大儿子安庆在一起长大的兰子对安庆是有好感的,她似乎已经知道了爹爹想把她嫁给安庆的打算了。特别是安庆的弟弟海子死后,兰子就更多了一份思念“兰子”朱秉骆叫了一声,女儿乖巧地答应后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什么事。朱秉骆沉思良久后开始摇头,他心里的想法不敢说给女儿。见女儿疑惑地看着他,他开始淡淡地说道:“兰子,爹想把家传的银针传给你…你高兴吗?”“爹,我当然高兴呀!”兰子喜笑颜开地看着朱秉骆。朱秉骆心不在焉地开始给她讲解银针的用法及各大穴位的名称,聪明的兰子问了他几个问题,他也是草草地回答。爹爹今天是怎么啦?兰子脸上没表现出来,但心里却有了疑问。入秋时节,潘家大老爷潘富祥得了风寒,派人请了朱秉骆。朱秉骆拿了两副药但未管用。于是潘四虎告诉朱秉骆,说不行给扎扎针灸算了。朱秉骆细想一翻之后,说潘家大老爷已经病了好几天了,如果扎针灸恐怕一时半会儿还好不了
微信4114针灸故事【15】潘四虎深知朱秉骆的针技高超,便肯定地说,如果能把家父的病治好,就是多扎几天也没什么的。朱秉骆便拿出几根银针给潘家大老爷扎上,告诉潘四虎等日落西山的时候把银针拔出来。潘四虎看似很孝顺地点着头,一副假模假样的样子。从潘家大院走回来的朱秉骆,安顿好兰子就趁着黑夜去找他的好友安伯渠去了。在他回来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他把已经睡熟了的兰子叫起来谨慎地对她说“兰子,爹和你商量件事?”“什么事呀爹?”睡眼朦胧的兰子使劲地揉着眼睛看着朱秉骆“兰子,你愿意跟爹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吗?”“爹,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走呢?”“爹有一件要办的事,需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爹不想抛弃你”“那…那安叔他们家去吗?”兰子问完这句话之后脸就有所绯红。那绯红让她低下头来久久不敢抬头。朱秉骆轻叹一声,他知道女儿对安庆是有好感的,但是他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而且他做完之后必须把女儿也带走。他让兰子去睡觉了,这夜他一宿没睡。他看着手里的那盒银针,久久地凝视着,心里像在想一件大事似的不能平静。天亮之前,兰子听到了有响动,细一听知道是安叔。于是把耳朵支棱起来,便听到爹爹的轻微的所以响起“你记着,这药都是最珍贵的了,你在以后日子真要是过不下去的时候会用到它的”“大哥,你这一走我…”“兄弟,我这也是没办法的。这点微薄的东西也算是对我俩相识的见证吧。你可记着—在我离开之后你可千万不要急着出手知道吗?”“我知道了,大哥”似乎是有抽泣声,那声音是安伯渠发出来的。兰子一听心就揪了起来,他不知道爹爹要干什么,只知道心里怕怕的。她不想让爹爹有什么事发生,更不想和爹爹远走高飞。因为兰子大了,她已经在偷偷地喜欢着安庆了。天色微明时,潘家的家人匆匆地来到了朱秉骆家。略有些生气地对朱秉骆说“朱先生,我们家老爷的病没好,怎么大少爷也病了呢?”朱秉骆内心窃喜着自己的银针所带来的效果,沉思片刻后对来人说“大老爷的病情耽误多日,身体一时是不好恢复的。大少爷啊—好一个孝子啊!为了照顾老爷竟累病了,好把,我这就去”一番话说得那家人喜形于色,看着朱秉骆拿起银针后就一起陪着他出了草堂。在潘家,朱秉骆把奉承大少爷的话又再次说了一遍,那潘四虎自是满心欢喜。朱秉骆分别把几枚银针给潘家父子扎好后,告诉他们快中午时让婆子们再拔出来。并说等夜晚之时再扎上一次银针明天天亮父俩准会好的。潘家对别人是飞扬跋扈,但对朱秉骆却还是不敢怎么样的,因为他们难免有病,有了病就必须得找朱秉骆看。潘家对朱秉骆很是感激,不但好茶相敬,并在朱秉骆临走的时候还给了他两枚现大洋。朱秉骆点头致谢后,匆匆离开了潘家。幕色降临时,潘家的家人又来请朱秉骆了。朱秉骆二话没说拿起装银针的盒子跟他去了。一进潘家,他分别给潘氏父子在不同的穴道上各扎上深浅不等的银针,之后告诉潘家的家人们说不到丑时不得拔出银针,不然会前功尽弃的。潘家向来是信服朱秉骆的,自然谨记在胸。第二天天亮时,潘家港的人们都偷偷地在家里击掌欢庆。因为潘家港的大魔头潘氏父子双双毙命了。听着潘家传出来的一声声的哭泣,所有的人们都在内心里欢呼着。潘家的父子全死了,该!这都是老天给他们的报应—该!潘家父子死了,潘家从此一蹶不振。那些个大小婆子们各带了金银细软四处奔去,留下了一座空宅大院无声地伴着苦丫河的河水日夜地向东奔去。在同一天里,潘家港的人也都知道了朱秉骆和他的女儿兰子也远走高飞了。人们都知道潘家父子的死一定是朱秉骆暗中做的手脚。于是人们开始跪在地上对天合掌祈祷,祈祷他们父女俩一路平安、逢凶化吉。潘家父子的死的确是朱秉骆干的,那看似平平常常地扎几根银针,其实是针灸里最厉害的“见血封喉”疗法。那是在快要临近子夜时,潘氏父子突觉胸口憋闷,带想喊人时已经发不出任何声音。守在屋门口的家人听到屋里有动静,再进屋看时,发现老爷口鼻出血。再看潘四虎,更是七窍皆红。用手摸其鼻息,早以无半点动静。苦丫河的河水仍像以往那样日夜奔流着,但潘家港的人无论是怎么怀念朱秉骆,也是得不到他的一点消息。多少年后,一个叫安庆的中年人说也会看针灸,但手艺平平,再后来就连安庆的名字也听不到了。解放初期,一个带大部队的人路经潘家港,因为同饮苦丫河的河水而集体中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家里拿出父辈们珍藏的名贵药材给他们饮下后使得所有的人康复。那大部队的头领问明情况后变把潘家港改名叫作了朱家坊。如今朱家坊没有一家姓朱的人家,但所有朱家坊的人们都知道在很早以前,重新给了他们全村人生命的一位有名的大夫叫朱秉骆
微信4115针灸故事【16】(11)黄石屏金针败日寇~1940年河南光州城里有个叫“黄家金针”的诊所,坐堂问诊的是遐尔闻名的神医黄石屏。他自幼跟随祖父习武,先是练习投掷鸡毛,到十岁时竟能投至一丈开外。接着祖父又教他练习指功,时间一长,以手击墙,墙砖成洞。祖父方才教他黄家祖传绝技:针灸。黄石屏天生秉性独厚,在三十岁时医技炉火纯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所用的金针长一尺有余,平日,那根金针总是圈套在左手的中指上,用的时候,才取下拉直,给病人治病时,他也是离病人三步开外,眼睛看个真切后,腕上一用力,这闪闪的金针就脱手飞出,那可是针到病除。黄石屏挂牌坐诊,就为自己立下三条规矩:随到随诊,不分昼夜;诊金从低,从不计较;贫病送诊,一概免费。他的妙手回春和高尚的医德,让人们称颂一时。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张轸亲题“当世医宗”的匾额以勉励他对乡梓的贡献1938年武汉会战打响了,日军接连攻占合肥、六安,兵锋直指大别山,光州危在旦夕。人们都劝他外出避避,谁料黄石屏却噙泪叹道“神州四壁涂炭,哪有容身之处啊!”几天后,日军就占领了这座风景秀丽的山城。一天上午一队日本兵闯进黄家大院,为首的是一名日军大佐。他跳下那头高大的东洋战马,手朝后一挥,鬼子兵就散开队形,虎视眈眈地看住宅院的动静。这时,一名翻译来到黄石屏的面前说“黄老先生,不要惊怕,皇军大佐铃木太君特来拜访!”黄石屏微微一笑“他们攻城略地,抢掠财物,来我这儿何干?”那名汉奸翻译连忙拱手说“黄爷,大佐太君是个中国通,非常景仰中国的文明,听说黄爷身怀神针绝技,特地前来拜访”“噢?”黄石屏环看一周后说“卢沟晓月是北京的八景之一,我问你,日本人用炮弹去轰炸它,也能说是景仰我中华文明么?”汉奸脸上一阵羞愧,只好耷拉着脑袋走到铃木的身边,凑进他的耳朵低语几句。铃木快步走到黄石屏的面前,一个鞠躬道“在下久仰黄老先生大名,今日冒昧前来,还望黄老先生鉴谅!”黄石屏看了一眼面前的铃木,轻淡淡地说“老朽一介市民,只知道一心经营糊口,那来的什么大名,你们今天荷枪实弹闯进来,敢情我这里有什么异常?”
铃木徉笑道“黄老先生言重了,鄙人闻说黄老先生精通针灸绝技,就前来拜访。我的部下不习惯山区水土,再加上长途跋涉之苦,都精神倦怠,疲惫不堪,于是就想烦劳黄老先生。在下又闻黄老先生乐善好施,宾朋四海,如今我大日本帝国又与东亚结成友邦,料想黄老先生不会拒人于门外吧”翻译也在旁边帮腔道“黄爷,太君说了,只要您去一趟,为皇军针灸提神,皇军就保您全家无事”黄石屏鄙夷地看了他们一眼说“老夫要是不去呢?”翻译连忙摇手道“黄爷,不能那样。如果不去,太君要是发怒了,您看…”说完,他就指着院子里黑洞洞的枪口。此时院子里的人们都被吓住了,他们知道黄老爷子的脾气和秉性,他还从来没向谁低头过。只见黄石屏镇静自若地吸上几口烟,在院子里踱起步来。片刻,他忽然转过身来向翻译说“老夫可以去,但有一条:不得伤我一人、一草、一木!”翻译赶紧附在铃木的耳边,叽咕几句,就见鬼子大佐点点头,手朝后一挥,那队鬼子兵就赶忙地退到院外。神医黄石屏给小鬼子针灸看病的消息,马上就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光州城“啥?黄老先生真去啦?”当人们看见黄石屏在两个日本兵的护送下,从鬼子的军营里走出来时,人们这才惊叹“嗨,有奶就是娘!你看,黄神针遇到鬼子兵,立马就换了姓!”这光州古城,向来民风朴正、淳厚,人们最奉行的就是良心二字,不管你是穷是富,只要你行事端正,人们就看得起你,倘若背信弃义,就算你是王侯之家,也照样要受责骂。这样一来,来“黄家金针”求医看病的人就少了,人们都叫他“皇军金针”黄石屏好像压根就没看见人们的态度,照旧三天两头去鬼子营房,抖擞他那飞针的绝活,舒服得小鬼子们哇哇乱叫,纷纷涌出来,到处找花姑娘的快活。这下,城里就更添乱了,老百姓背后对黄石屏的骂更加厉害了。一天早上黄石屏走进诊所,一抬头,发现正堂上那块“当世医宗”的匾额不见了,拉开门一看,才见门口竖立的“黄家金针”的招牌也变了样:黄家金针四个字成了皇军金针。招牌下面还坠着一道字条,上面写道“再不改辙,小心性命!”黄石屏捋了捋颌下胡须,重重地叹了口气,两行清泪从脸上点点滴下。原来这是光州城外赫赫有名的义盗陈三所为。在光州城,名气最叫响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黄石屏,另一个就是陈三。这陈三,有入云钻燕踏雪无痕的本领,他专门和那些巧取豪夺的乡绅豪财作对,谁要是得到那些不义之财,不出半月,准会落入他的囊中,任你怎么防范,他也会做得滴水不漏。然后再拿它来救济贫穷的人家,因而人称“义盗”几年前,陈三因一次意外事故,腿受重伤,当时城里的中医就下了断语:想全腿已不可能!陈三求到黄石屏。神针黄看后,微微一笑道“陈三兄弟钻云入地,哪能四体不健?容我一试,如行,则是老弟的造化,也是我光州的造化!”说完,神针黄就从左手的中指上取下金针,仔细为陈三拿穴针灸。果真神奇,没出三天,陈三就能下地健步如常了。陈三感慨涕零伏地叩拜道“黄兄大恩,陈三没齿不忘!日后有用到陈三的地方,我当万死不辞!”鬼子进到光州,日子也不好过,隔三差五,总有几个鬼子的头被人偷走,天一黑,鬼子的兵营里就人心惶惶了
微信4116针灸故事【17】老百姓都暗暗拍手称快,人们都知道这是陈三干的。偏就在这时,神针黄却干出如此让人唾骂的事来,人们怎不叫骂?这天日军又打了胜仗,军营上下一片沸腾。黄石屏一大早就被请去,一直到第二天午后,他才回来。一到家,黄石屏就命儿子关上院门,然后从壁柜里取出一样东西,看着儿子,脸色冷峻地说“小鬼子在光州呆不了几天了”儿子疑惑地问“什么?小鬼子要撤走?”“不!”老人从怀里取出一卷画轴,交给儿子说“这上面是鬼子军营的方位图,你必须连夜赶到燕子岭,把它交到张政委的手里”儿子接过地图,望着父亲“爹,它从哪里来的?”黄老神针脸上掠过一道严峻的笑色“你也当为父心甘情愿讨好小鬼子,以求保存这条老命?错!自从小鬼子进城那一天,爹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好在善恶自有报应,爹就趁看病针灸之际,记下鬼子军营里兵力部署的情况,就画成了这幅图!”“爹!您…这可害得您好苦啊!”儿子听完后,顿时泪流满面。黄老神针拉住儿子的手催促道“没啥!我这一生,后人自有评价。你快快去吧,告诉张政委务必要在两天后下山,到那时小鬼子能拿得动枪的,就不多了!”就在儿子送图的当天夜里,黄老神针被人杀了。两天后张政委带领一支八路军队伍包围了光州城,那场仗打得非常奇怪,偌大的鬼子军营就听马蜂炸窝般的叫嚷,而抵抗的枪声只稀稀疏疏一阵后,战斗就结束了。原来,黄石屏在给小鬼子针灸时做了手脚,第一天,小鬼子一个个兴奋地到处乱跑,可到了第二天,凡是让针灸过的都一个个腿脚无力,疼痛难忍,等鬼子的铃木大佐察觉到异常时,张政委攻城的枪声已打到了眼前。黄石屏死了!昔日人头攒动的“黄家金针”诊所的大门紧紧地关闭了。不久,后山黄石屏的坟墓前,不知谁给立了块碑。上面写着四个字:民族脊梁。碑前的祭品竟是一条人的手臂。光州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群中却少了两个人,人们的心中总觉得一下子空了很多。但人们却在把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地往下讲(12)神针老太太救治名医之女~丁仲英是中国近代著名医家,近代名医丁甘仁之子。与陈存仁合著《康健论》颇有影响。据说他的三女儿差点因为慢惊风而丧命,是一位名气不太大的老太太用针灸治疗使其死里逃生的1926年名医丁甘仁去世,次子仲英离沪返乡寻觅茔地。短短几天,等到他回到上海,第三个幼女,得了慢惊风的绝症,十分凶险。遍请上海中西名医,都认为已经不能救治。丁仲英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妨再请日本汉医来一试,也许海外高人,别有仙术。果然请来沪上最负盛名的日医,断为乳病,家人以为诊断如神,定可额手称庆。但结果不仅不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反而日渐加剧。正在绝望时,有人推荐了名声并不卓著的一位老太太。丁仲英在众人衰恳的眼神中默许了,明知无救,姑妄从之。老太太来了,先看病孩,一边观察,一边沉思,过了一会儿,才果断地说“女孩的病可以治”她随身取出银针,欲行针,家人却于心不忍,生怕一针下去,从此不起,就临渊却步,护住女孩不肯让老人行针。老人此时手中银针犹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她从母亲怀中一把夺过女孩。她愤慨地说“难道你们害怕了!病人的生命我负责!”病人危在顷刻,不允许优柔寡断,就不管家人同意与否,猛然用针刺向昏昏沉沉游丝一线的女孩。这一针真是又准又狠。顷刻,病孩大声啼哭,惊破了原先很长时间的岑寂。老太太这时从容地对家人说“没有危险了。十天可以痊愈”后来果如老妪所言,女孩死里逃生。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得知,名医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有时候遇到自己不擅长的或疑难病症时也会手足无措。同时这位老太太在对待病人时负责任的话语和勇气令人敬佩,也正是因为她的有胆有为、施治准确才使得患者转危为安,死里逃生(13)儿医圣手~王幼成少有大志,决计寒窗若读拱入仕途,以图能捞上个一官半职。到那时,自已身穿血红缎袍顶戴花翎脚踩皂靴玉笏博带,前族后拥吃香喝辣封妻荫子肃静回避好不威风,还能施展抱负造福一方名垂青史。每每想着那风光,幼成便发了狠地用功,恨不能将所有诗书一股脑地咽下肚去。他朝也读,夕也渎,走路也读,吃喝抗撤也在读,整日地咽《论语》嚼《孟子》直读得一肚子经史子集满腹诗骚,就连打个饱隔也透着一股诗骚气。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幼成一门心思朝前拱着的时候,可谁料就在这当儿,辛亥革命一声闷雷,紫禁城金蛮殿里的皇上不小心一个倒栽葱从宝座上裁了下来。皇帝老儿栽下来不打紧,幼成整日里心驰神往的那风光,也随之成了泡影。这就好比高山上的一只猕猴,垂涎欲滴地瞅准了长在悬崖旁树梢上的一枚红果,就在爬上树去的猕猴快要摘着那红果时,红果却冷不丁掉入了悬崖下的深渊。眼下幼成就如同没摘着那红果的猕猴,心灰意冷的样子。这时光,父亲也就无话可说了。父亲是一方名医,整日捣弄他的那些丸散膏丹,一天到晚望闻问切。不知是做一行厌一行的缘故,还是在父亲心里当官比行医更有成色,父亲起初是力主幼成读书入仕的。如今到了这个份儿上,父亲也就顺坡下驴地对幼成说“古人说得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读书人不能对策、请缨、建劝当代,当于乡邑做一良医,悬壶济世,方不虚此生”幼成未置可否。他就这么个人,外表上文静端庄,内心里则深沉莫测
微信4117针灸故事【18】近些日子闲着在家无所事事,有时实在闷得难受,就扔下他那读腻了的经史子集,钻进父亲的书房,牛进菜园般地翻开了书架上的医书药典。一次有人抱一病孩求治于其父,不巧其父出诊在外,幼成一时来了兴致,即自荐为之诊脉,并开具药方。恰逢其父归,观幼成药方立论及药物加减,不由惊喜万分,连称“吾子可造,吾子可造!”此后幼成遂决计学医。有道是秀才学郎中,一点就通。加之幼成又用上了当初读经史子集时的那股邪劲,没多长时光,家藏的那些医书便让他读了个透,特别是那《内经》《伤寒》《金匮》更是读得个倒背如流。加之父亲的言传身教,自幼的耳儒目染,幼成终成一方名医,他通内妇儿诸科,儿科尤精。幼成善断生死。他治病不拘常法,常能出奇制胜,起死回生。因其治法奇且灵验,时人称之为”儿医圣手”几十年过去,有关他的种种传说,至今仍如那劲硬的山风,飘荡在幕阜山的田园屋场间。一天,幼成外出行医,在一村落遇一群小孩嬉戏玩耍,幼成见一小孩囱门凹陷,便对小孩邻居说“此儿有病,不速救,今晚戌时发病亥时则死”邻居急告小孩家长,家长将信将疑央幼成为其诊治,怎奈小该害怕针灸,趁人不备逃走,躲进麦秸堆中,家人寻找无着误了诊治,小孩当晚端的戌时发病亥时死亡,果被幼成言中。此事传出,人皆信服,一时远近就诊者盈门,以致于有些患者因路途遥远不能前来就诊而深以为憾。有一湖南浏阳患儿,脸黄肌瘦,日不思食,夜不安寐,四处求医未果。慕名寻至幼成处,幼成以”烧痨”立论,嘱从茅坑舀大粪两担倒入锅内浓煎,又将腾腾地冒着热气的大粪倒入大桶,用一谷筛盖在桶上,然后将患儿赤身裸体置于筛上,以臭气熏蒸。那臭烘烘的大粪熏得患儿喷嚏连天,翻江倒海地呕吐起来,直至呕出了黄汁,然后又开处方一剂,嘱其服下。几天之后,那患儿竞胃口大增,随后健壮如常人。小孩高烧不退,素来被郎中视为畏途。幼成却有绝招:山口金鸡桥有一患儿,周身热如炭火,牙关紧闭,昏迷不醒,嘴上烧起燎泡。患儿父母找了很多郎中均不见效,寻到幼成家时,患儿已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幼成诊视过后,也不多言,寻来一把锄头,嘱小孩父亲去后山深挖一坑。小孩父亲曲解其意,以为是小孩无救,要将小孩理了。便撕心裂肺一声长号,“扑通”跪在地上,捣蒜似的磕着响头,俄顷,额头上就磕起了两个羊卵大的青包。幼成把那人扶将起来,也不多言,只说“天下郎中父母心,叫你挖你去挖就是”病人末死就去挖坑,依乡俗乃不吉之兆。事已至此,那人无法,只好怏怏拿了锄头至后山挖了坑。坑挖好后,幼成亲将息儿置于坑内,然后慢慢以土掩埋。见状,患儿父母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夫妻二人抱头痛哭,令人惨不忍睹。可是,幼成却神情庄重,依然不紧不慢地埋着,俨然如局外人。当那新鲜的黄土掩至患儿腹部时,幼成停止了掩土。少顷,奇迹出现了,只见患儿慢慢睁开了双眼。幼成依然不紧不慢,双手扒开新鲜黄土,抱起患儿。此时患儿已热退神清,宛若梦中醒来,当看到母亲时,患儿张开双臂,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一切恍若梦中,她木然地将患儿抱在怀里。大病初愈的患儿显然有些饿了,直往母亲的怀里拱,并结结实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壳虫敞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