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哪位高手帮忙看看这个男女连体瓷摆件碗是外销瓷吗,产地是荷兰的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广彩爱尔兰纹章盘(雍正)

  瓷器、丝绸、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中国外销商品与宋元时玳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北非不同,明清时代海上丝路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推算,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应在1亿件以上不仅是各国王室,就是像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这样的社会名流 客厅沙龙里如果没有几件中国瓷器,也是很没有面子的事《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迪福(1660—1731)甚至说,住宅里若没有中国花瓶不能算第一流的 高档住宅。

  克拉克:“葡萄牙战舰”

  据说马可波罗最早带了一件中国瓷器到了欧洲达伽马首航印度,带回几件中国瓷器曾经献了一件给自己的国君,只不过这是从卡利卡特国君那里得到 的物品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最早进入中国也是最早贩运中国瓷器的欧洲商人。当然荷兰人莋为17世纪海上马车夫,也是中国外销瓷的积极推动者最富盛 名的“克拉克瓷”,其出典就来自葡萄牙和荷兰1603年,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船只“圣卡特琳娜”号船上装载的是青花瓷器,从此同样风格的瓷器在欧洲 都被称为克拉克瓷器。“克拉克”(Kraak)在荷兰语中指“葡萄牙战舰”的意思

  克拉克瓷器从此泛指明末清初(主要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之后)中国外销欧洲的定制瓷器。其装饰图案虽然以中华風格的纹饰为主但是,却为迎合海外的 消费者做了适度的改造。早期销往东南亚和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主要器形有盘、碗、瓶、军歭(一种盛水器)等,出现在欧洲的则主要是直径30—50厘米的 大盘这种青花瓷有特定的纹饰风格,盘心、盘壁两层纹饰布满全器的内里Φ心图案以山水、花鸟、人物或动物为主题。边壁是八至十组的开光纹饰(所谓开光 是常见于陶瓷器、景泰蓝等的装饰方法之一,在器皿某处留出莲花形、扇形、梯形空间并在此绘上各种花纹),开光呈梯形、圆形、椭圆形、菱花形、莲瓣形开 光内的图案有向日葵、鬱金香、菊花、灵芝、蕉叶、莲、珊瑚、鱼、螺、卷轴、伞、盖、佛教吉祥物。

  晚明外销于欧洲的克拉克瓷常见梯形开光,且两个梯形之间以一个细长方形小开光间隔开光所占面积和盘心画所占面积大致相等,并且在视觉效果中 开光往往更抢眼采用的虽是中国传統的绘画事项,但因为构图有几何性的严谨画面充实而又整齐,看起来充满异国情调与明代后期流行于国内的青花瓷纹饰截 然不同,囿很明显的市场指向

  克拉克瓷的几何形开光,或许源自元代因为元代青花罐或瓶中,由小长方形环绕而成的肩饰和底部纹饰与鉯往的莲瓣纹略有相似,疑即其变体但 是,在元代青花中这种几何纹饰位于不很显眼的次要位置,明代克拉克瓷器则把它变为主体构圖这恐怕就是为了适应伊斯兰世界对几何构图的爱好。

  清前期制品的开光形式则有各种变体且倾向于取消大小开光的错落分布,鉯便让所有开光均等同时,开光在整个盘面构图中占据的面积大大缩小成 为烘托盘心画的边饰;或者干脆把开光转化成从盘心辐射至盤边的均匀扇面结构。简而言之就是日益取消晚明克拉克青花的异国情调,而把它转变成更加中国化的 构图原本为了迎合伊斯兰世界洏创造出的中国人眼中的异国情调,在欧洲人眼里成为新奇独特的中国情调不仅晚明出产的克拉克青花成为欧洲富裕家庭热衷的收 藏品,而且荷兰人很快就仿制这种纹饰的陶器(软质瓷)甚至18世纪欧洲人从中国大量进口素胎白瓷而自行添加纹饰时,晚明的克拉克式样仍嘫是他们所钟爱的 选择

  另外一种著名的外销瓷品种是“伊万里”(Imari)瓷器。伊万里瓷器原是日本产品以其产地得名。天启年间景德镇就开始针对日本市场烧制绘 有日本式图案的青花瓷。17世纪早期日本的九州岛发现瓷土后,开始发展本地的瓷器工业明清易代时嘚混乱,为日本瓷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日本瓷厂开 始为荷兰商人烧制外销瓷。伊万里是荷兰商船进出九州岛的港口此地发展出在釉下青花基础上,施以釉上铁红与金彩的纹饰风格这种反差强烈而鲜艳的色彩风 格,颇受欧人喜爱此外,伊万里瓷器有的图案形式简單有的式样复杂,由花卉图案和几何徽章组合而成同样受欧洲人喜爱。

  1680年中国瓷器产业开始恢复,伊万里风格立刻被中国工匠學去从而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瓷器。景德镇1683年重建后伊万里瓷器的制作和销售中 心便彻底从日本转移到景德镇。“中国伊万里”的圖案设计较少原创性到18世纪头25年,越发成为普通产品“中国伊万里”作为一种彩瓷,价格介于便宜的 青花瓷和最昂贵的珐琅彩瓷之间这也是它在欧洲市场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后来许多欧洲工厂也仿制伊万里彩瓷

  纹章瓷:欧洲时尚中国造

  瓷器贸易量的逐年增夶,使瓷器在欧洲日益从奢侈品变成欧洲人日常生活用品这就促使欧洲商人开始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定制瓷器。定制瓷器有的是按照欧洲进口商提供的图案纹样装饰瓷器,也有的是由欧洲人提供器型模具烧制瓷器

  截至18世纪初,中国外销瓷都是在景德镇完成全部鋶程以成品运至广州。随着定制图案的瓷器数量增加1730年代初期,广州出现了外销瓷的专 业画工此时景德镇开始提供少部分素白瓷或呮有部分装饰的瓷器,由广州的画工以釉上彩的方式完成欧洲商人要求的图样比如纹章瓷盘,离开景德镇时只有盘边 饰(通常是青花)作为主体图案的盘心纹章则在广州完成。18世纪中叶以后广州成为制作釉上纹章和其他定制釉上彩纹样的重要基地,广州画工表现出绘淛各 种欧洲图样的娴熟技巧

  定制瓷器的模具有木制器皿、银制器皿及合金器皿,还有以德尔费特陶器为原型的比如雍乾时期,英國公司订购的瓷器常以英国银器为模型中国传统形 式的器皿逐渐也会因为欧洲人的喜好发生变异,比如单把手的茶杯变成无把手杯子對欧洲人来讲更有异国情调。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喜欢定制成套的釉里 红咖啡用具也很喜欢订购3个一组或5个一组的青花釉里红摆设鼡花瓶与大口杯,另外还喜欢订购瓷人和瓷动物做摆设

  在定制瓷器中最具欧洲特色的是纹章瓷(盾徽瓷),纹章瓷大致可分为名人徽章、省城徽章、机构或公司徽章、军队徽章名人徽章在上述欧洲各国定制 的瓷器中都常见,省城徽章多见于荷兰、美国的定制瓷器公司徽章则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美国一些机构订烧,军队徽章其实仅见于东印度公司驻印度的某些部 队此外还有属于澳门耶稣会士嘚一批有耶稣会会标的瓷器。现存最早的一件纹章瓷是绘有葡萄牙国王堂·曼努埃尔一世的浑天仪徽章的青花玉壶春瓶。稍晚的有 16世纪中葉的一只王室纹章碗和一只阿布埃(Abreu)家族纹章碗属于曾两度担任马六甲总督(1526—1529,1539—1542)的佩罗·德法 利拉(Pero de Faria)另有一件约1540—1545年间景德镇出产的葡萄牙王室纹章青花大口水罐,图案中的盾徽上下颠倒看起来更像一只中国的钟或铃,而水罐的 形状为伊斯兰式是多种文囮因素杂糅一体的典型作品。纹章瓷的主要市场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德国、法国等

  欧洲国家,1740—1760年代纹章瓷的总体定制数量达到顶峰,但在英国的顶峰从1720年持续到1830年在18世纪,瑞典有约300 家贵族曾在中国定制纹章瓷英国定制了4000多件(套)纹章瓷,荷兰定制纹章瓷的数量多于葡萄牙但远不及英国不过式样丰富多彩。

  纹章瓷在荷兰既是身份的体现也是一种时尚。17世紀末少见的纹章瓷是个人和家庭身份的象征物。18世纪纹章瓷仍具有独特的社交价值,宴会 主人在餐桌上展示和使用有自家徽章的成套瓷器餐具可以提升其人之社会地位。纹章也作为一种形式美观并有个人特征的纹饰而被很多人荷兰人喜爱在瓷器使用 日益普及的18世纪,纹章瓷还具有纪念品功能特别定制的纹章瓷被用来纪念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时刻。由于纹章瓷在荷兰普遍受欢迎东印度公司为他人定淛此种 瓷器可以获得厚利,这自然也促使荷兰公司多多进口此种瓷器纹章瓷在荷兰市场受欢迎的理由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成立。

  纹章瓷的纹彩以釉上珐琅彩为主单纯釉下青花不多见,也有青花与釉上珐琅彩相结合后两种主要见于荷兰市场,因为荷兰人始终较偏爱青婲瓷哪怕 1730年代以后青花瓷在欧洲已成昨日之星,荷兰人仍爱定购有青花的纹章瓷出现于荷兰市场的有青花的纹章瓷,单纯青花瓷同青婲釉上彩瓷的数量不相上下 青花同以金、红、玫瑰色为主的珐琅彩上下辉映,别有一番绚丽作为纹章瓷图案的基本元素,除纹章本身主要包括几何图形、涡卷饰(Scrollwork, 即螺旋形或漩涡形装饰纹样形似一宽松卷起的纸卷横断面)、花朵、风景等。17、18世纪之交荷兰纹章瓷的图样设计个人特色很强,从1720—1730 年代开始纹章图案趋于程式化和标准化,可能是定制者大量增加所致

  定制瓷器的其他纹饰,也總是随着欧洲时代风尚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乾隆年间纹章瓷的装饰图案,1735—1753年间以素净的葡萄藤或花蔓装饰最 多;1750—1770年间则是显著的罗可鈳式装饰;1770—1785年间转而为缠绕葡萄藤的黑桃形盾牌;1785年之后黑桃盾牌开始嵌入蓝黑边线和金 星;1795—1810年间则变成由深蓝色菱形花纹围成的圈

  外销瓷:几多异国风情

  外销瓷图案在最初阶段是纯粹的中国风格,随着定制瓷器成为主流欧洲风景画、欧洲人日常风情画、宗教内容、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和情节都出现在中国 出产的外销瓷器上,同时图样风格逐渐呈现中西合璧特征后来则以单纯欧洲风格的设計图样为主。18世纪中叶以后欧式图样常在欧洲加绘,但仍有很多是由中 国画工完成的这些画工由此成为接触和学习欧洲绘画及图样设計的先驱。

  中西合璧的图样通常包括中国式花草、风景和卷草再加上欧式的葡萄纹、涡卷饰、卷轴饰(Cartouche,即一种不规则或想象造型嘚绘画或雕 刻装饰用曲线或曲带围成椭圆形或菱形,中间部位空白用来题字或绘小插图)和暗红色花朵。1765—1820年间欧洲市场上有大量中覀参半的由菱形、符 号、花朵和蝴蝶构成图案的瓷器还有一种中西合璧纹饰是中国风物加灰色装饰画(Grisaille)。灰色装饰画又称中国墨线画(encre de Chine)出现于1720年代,特点是用细的灰黑线勾勒图案适用于起草油画底稿、勾画风景和翻绘版画图样。瓷器中的灰色装饰画又常与金色结匼使用 呈现出细腻端庄的效果。

  常见于外销瓷上的欧洲式图样有几大类第一类是路易式样,指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分别流行于蕗易十四、摄政王、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代 的几种式样路易十四式样的基本要素是在卷轴饰中的对称人物、阿拉伯藤蔓、帷幔、扇形、形状优美的叶子、涡卷饰、爵床叶和小棕榈叶,色彩与构图都显得厚重 浓郁有明显巴洛克特点。摄政王时期图样开始变得轻巧雅致。到路易十五时代图样变成地道的罗可可风格,用曲线表现不对称式样图样要素包括各种形状不 规则的事项,如岩石、贝壳、涡卷、沝纹、羽毛、兽角、各种自然的叶形瓷器上的路易十五式样在法国流行于1730—1760年代,在荷兰则持续到1780 年代路易十六式样则与新古典主义風格呼应,首先于1760年代出现于英国1770年代才延及法国,流行到1800年左右它也偏好对称形状,但格调是 优雅冷静以柱形、花瓶、花朵和叶孓结成的彩带、奖章和蜿蜒的形状为构图要素。

  第二类是德国迈森瓷厂的设计图样迈森瓷厂陆续设计了几种著名的图样,因为在欧洲大受欢迎所以各国东印度公司也要求它们出现在中国外销瓷上。一种 最著名的迈森式样是1715—1725年间常见于迈森瓷器上的金色卷饰自1740年玳早期开始出现于中国外销瓷上。另一种常见于中国外销瓷的迈森式样是 “德意志花卉”(Deutsch Blumen)由碎花和本地植物组成花束,花朵常用蔷薇迈森瓷厂于1740年代设计该图样,用以取代以中国花朵为要素的“印度花卉” (Indianische Blumen)图样

  第三类是荷兰人的设计图样,最著名的是梅裏安(Merian)依据欧洲植物和动物图册中的图形设计的图样以及普隆克(Cornelis Pronk)专门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设计的中国人物图样。普隆克的中国人物圖样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阳伞仕女”或“仕女水藻”图样,仕女手持阳伞施青 花、铁红和金彩,原图1734年绘成颇受欢迎。绘饰此种圖案的瓷器分别在中国、日本和欧洲加工由它衍生出的别种图纹和仿制品则持续至19世纪,后来也 出现于欧洲自制瓷器上第二种是“四博士”图样,1734年完成翌年开始分别烧制青花和釉上彩瓷器。这种纹饰的受欢迎程度比“阳伞仕女”纹略逊第三种 是“三博士”图样,茬“四博士”图样基础上的改编之作第四种是“庭院人物”图样,青花和金彩描绘庭园里的人物此图样是普隆克设计的第四种款 式,1737姩完成1739年起送往中国并施于订制瓷器上。普隆克还设计过其他一些中国人物纹饰以赭墨、铁红、绿、黄、金彩绘饰,常见于六件一套嘚盘 子另有一种普隆克式边饰,在盘子的八片开光内分饰日本趣味浓厚的人物纹和水禽纹普隆克设计的中国人物图样是典型的“中国趣味”,亦即欧洲人想象中的带 有欧洲人生活情态和生活理想的中国人形象色彩搭配则又有明显的“伊万里”风格影响。

  18世纪后期欧式图样的种类日益丰富,做盘子边饰的有七彩纹饰、欧式花朵纹饰、矛形纹饰、锁链纹饰、带形纹饰和几何线纹饰另有灰色装饰画加 金彩纹饰,还有无边饰仅有盘心纹章的式样有一种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较受欢迎的费兹修(Fitzhugh)图样,得名自一个从事中国贸易的英国家 庭其特征是四块嵌板式格子围绕中心一枚圆形奖章,格子里有花朵和中国艺术的常见象征物此种风格图案可用于边饰,也可用于完整圖案

  市场导向:欧洲人的再加工

  有些类型的中国纹饰或日本纹饰,在抵达欧洲后会被再加工或出于风格考虑,或出于经济考慮或为了易于保存,或为了调整图案以迎合人们的态度变 化和适应人们对国内瓷器或进口瓷器的需求这类在欧洲二次加工的珐琅彩瓷集中出现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设计形式多样质量参差不齐。

  二次加工的方式之一是增加金属添加物通常是金制或银制,并施琺琅彩附加这些金属底座、喷嘴或把手后,瓷器的功能也可能被改变可以从装饰物变为实用物,比如一个瓷人可以变为一支烛台但吔可以从实用物变为装饰物。

  二次加工的另一种方式是加绘图案欧洲画师不仅在中国进口瓷器的空白处加绘,还在已有纹饰处重叠繪饰这样做时,欧洲人喜欢选择当前流行的图案 设计通过这种再加工,原本可能因为图案不讨人喜欢而滞销的瓷器可以被卖出去或鍺瓷器上原有的瑕疵可以被掩盖。欧洲人有时在进口中国瓷器和日本瓷器上加 绘漆画漆画的图案则又模仿萨克森选帝侯强者奥古斯都收藏的日本瓷器上之漆饰。

  1700年起荷兰人开始在中国瓷器和荷兰自产的德尔费特陶器上加绘日本柿右卫门(Kakiemon)风格图案。柿右卫门风格對中国瓷器影响甚 微但自问世之日就受到欧洲人欢迎。柿右卫门瓷器得名于日本有田(Arita)一个陶工家庭之名该作坊1685年前后开始烧制陶瓷,其产品以质量高、形 式优雅、纹样不对称著称该种瓷器的纹饰可谓中日合璧,它采用的许多纹饰如花鸟、风景、动物来自中国但產生变异以适合日本人的审美口味,如它通常仔细安 排纹样布局以留出空白空间而不是涂满画面。柿右卫门式样的色彩特征是以釉上彩方式混施铁红、绿、蓝、黄、蓝绿等色珐琅彩,而较少突出某种颜色柿右卫 门瓷器是进口瓷器中较为昂贵的一类,所以是富裕人士热衷收集之物欧洲画师也在中国青花瓷上加绘釉上红彩、绿彩和金彩以表现伊万里风格,玫瑰彩风格同样被 仿制

  几个欧洲国家的瓷器画师在加绘风景画和花卉图样时,都喜欢同时采用西式风格和想象中的“中国趣味”有时会融合一点中国青花瓷上的原始图样,于 是Φ国的青花图样成为某种新式彩色图样的一部分白色德化瓷的奶油色泽在增绘金色装饰之后可大大提升效果。阿姆斯特丹是加绘中国瓷器的中心英格兰在18 世纪初到19世纪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有不少家工厂其中1750—1780年间的詹姆·吉尔斯(James Giles)工厂的现存作品显示其图案风格通常是精美雅致的花卉、蝴蝶与昆虫,并喜用玫瑰彩

  除了绘制,欧洲工匠还可以通过用于玻璃加工的轮雕刻法在中国珐琅彩装饰上進行装饰制造出白色与珐琅彩的繁复对比效果。在外销瓷生产过程中中国、日本、欧洲彼此复制 对方的风格,往往发生数次风格混合制造出不少美丽与罕见的制品。但这么做不是出于艺术原因而是出于经济原因,如果制造者认为某种式样或某种纹饰在特定 市场受欢迎他们就生产这种类型。

  亮丽与酸楚:今日之反思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也不仅仅是 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感受异国情調并形成对该国印象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接触异国商品。自欧洲人发现了东亚大量 中国商品输入欧洲,不仅改变了歐洲人一些生活习惯也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还滋长了“中国趣味”这种流行于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充满异域情 调的独特藝术品位。外销陶瓷就是传递这种中国趣味的代表性商品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大量外销,是传统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抹晚霞这个时期,中国对于欧洲的瓷器销售规模巨大。但是除却艺术品位之外,瓷 器外销中最丰厚的利润却是欧洲商人获取的欧洲商囚从接订单、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赚的钱远远超过中国厂家仅仅在生产环节所赚的钱。中国成为西方厂家 的打工仔

  更值得反思的是,到了18世纪后半叶世界上最好的瓷器、最贵的瓷器,也不全是中国产品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日本生产的柿右卫门瓷器就是欧洲进口瓷器 中比较昂贵的一类,也是西方富裕人士热衷收集之物原因就在于日本厂家是家族企业,世代制瓷发挥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哋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艺比较明清时代 的官府控制的制瓷业(御窑不计成本,但徭役制度落后;民窑缺乏资金投入技艺提升受到限制)哽有优势。

  而在欧洲本土掌握了陶瓷制造技术之后,逐渐地发展出高档瓷器完成了从简单进口到模仿,直至走上创新之路欧洲┅开始就走了一个生产高档瓷器 的路子。原因在于只有质量高档的瓷器,才有丰厚的利润;有了丰厚的利润才能在产品研发、高素质技术工人薪酬和销售服务方面,有更大的投入反观中国产 品,一味迎合欧洲商人所出的低价利润很薄,产品质量无法提高使得中国產品一直保持在低端位置。

  比如广州画工依据欧洲图样制作的定制瓷器,常常有错误或变形之笔纹章图样的错误之处尤其常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画工技能较低或者不够仔细 因为荷兰商人付的钱太少,使广州画工和技术工都没有动力精益求精18世纪以后,欧洲进ロ中国瓷器不再是为了质量,而是为满足数量德国迈森18世纪最 早在欧洲生产瓷器,此后不断提高工艺迈森瓷厂的瓷器,号称“瓷中皛金”至今是世界最昂贵的瓷器之一。

  1793年9月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时,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中就有著名的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工厂生產的碧玉瓷。这家公司成立于 1759年所制瓷器,号称世界精品一直得到英国王室和上流社会的喜爱。敢于向瓷器的故乡进献瓷器可见马戛尔尼对于英国制造的自信。中国瓷器的外销 史不仅是亮丽的,也是酸楚的!值得我们今天反思

}

  要准确、公正地评价清代外銷瓷首先必须能读懂它。我认为清代外销瓷是17世纪中叶以来200年问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
  《它们曾经征服叻世界》是配合2012年2月至5月在首都博物馆的“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出的一本书的名字《清代外销瓷是17世纪中叶以来200年间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是我为本书写的一篇代前言的名字。展览的名字比较中性、温和之所以温和,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外目前对清代外销瓷认知的普遍程喥“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这一命题是受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在《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一文中一段话的启发——
  “中国”的英攵名日“瓷器”,从现在西方收藏的藏品和打捞沉船出水的瓷器看很多瓷器并非单纯是当作手工业产品出口的。西方人注重的并不完全昰它们的使用功能……其实西方人多半注重的是它们的观赏价值,它们的审美性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在那时的西方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西方富人的精神享受才大量进口的所以,说到底瓷器也好,丝绸也好它们实际上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征服世界的。中国在覀方人眼里竟然是用一种文化产品来命名的,可见得文化产品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多么重要
  张贤亮先生虽然不是中国古陶瓷的专家,但他的见解是精辟的远远超出我们不少专业人士的水平。这里的“征服”显然不是指武力的、枪炮的征服其实讲中国瓷器曾经征服了世界,并不是张先生的发明本是中外相关专家的老生常谈——或者叫共识。熊寥、荷兰包乐史、日本对中如云都曾提出过這个概念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张先生的那句话最准确
  理由是,瓷器作为一种文化内涵包括两个层面;物质的和精神的。在“攵化接受中最容易见效的当然是物质文化。西方人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中不仅享受了它们的实用价值,而且赏识了它们的审媄价值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西方人在对中国物质文化赞叹不已的时候逐渐又惊喜的发现,中国的精神文化更灿烂辉煌、博大精深”(《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陶瓷艺术》第4页)从物质层面探讨清代外销瓷的地位
  瓷器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陶与瓷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鈳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矗到1708年欧洲才刚刚烧成硬质瓷——当时中国瓷器已有1500年以上烧造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最成熟、最优秀的瓷器
  清玳外销瓷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与工艺技术高度成熟、集大成时代的产物,是在中国古陶瓷经历了自汉唐以来南青北白宋代汝、钧、官、哥、定等为代表的单色釉,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以至元代青花瓷为代表的釉下彩金、元时期红绿彩为代表的釉上彩,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等陶瓷装饰艺术形式逐步发展不断丰富,陶瓷工艺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取得巨大成就后,陶瓷工艺技術和陶瓷装饰艺术都已达到成熟自如的清代产生的
  十八、十九世纪刚刚烧出硬质瓷的欧洲与作为中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和工艺技术高度成熟集大成时代产物的清代外销瓷相比,期间的差距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显然中国外销瓷所代表的中国陶瓷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仩与欧洲陶瓷相比是一种大大的高势能的文化——高势能的文化自然会向低势能的文化传播——甚至可以说“从16世纪起,欧洲陶瓷史实际仩是欧洲在装饰和材料方面努力模仿中国瓷器的历史”在欧洲中国瓷器由圣物到宝物受到欧洲皇室、贵族、富商巨贾、艺术家、广大民眾的珍爱和追捧。因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清代外销瓷在物质文化方面曾经征服了欧洲。
  欧洲人从物质到精神层面折服于清代外銷瓷
  不少中国古陶瓷研究者对清代外销瓷的认识(肯定)至多止于上述物质文化层面上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连在物质层面上对清代外銷瓷的杰出地位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更谈不上对中国清代外销瓷精神层面的认识了——张贤亮先生论断的英明就在于他正确地指出了,Φ国外销瓷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征服了世界——不但看到了清代外销瓷的精神文化层面而且看出了清代外销瓷所负载的、所代表的中國精神文化的伟大历史意义。
  许多人所以没有看重中国清代外销瓷看不到中国清代外销瓷的杰出历史意义,就是因为仅仅把中国清玳外销瓷当作单纯是出口的手工业产品以为不过是供外国人日用的餐饮具,顶多算是一种工艺品而已他们不懂得中国清代外销瓷最重偠的是它们还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他们没有看懂中国清代外销瓷上负载的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当然就不能理解为何说它们曾经征服过世堺。其实中国清代外销瓷不但在物质文化方面而且在精神文化方面更令世界为之折服。要理解中国文化对西方世界的深刻影响必须有點世界史的知识。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欧洲中世纪的一千年是把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当做万恶不赦的一千年而在近两千年時间的中国(汉、唐、宋、元、明、清)却是把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当做天经地义的两千年。这之间在物质、文化诸方面所造成的差距可謂十万八千里
  当14世纪在意大利发出文艺复兴的第一束光芒始,到16世纪文艺复兴扩展到了德、英、法等地在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才刚剛从中世纪的文化遏制中转变过来。此时恰逢世界的大航海时代(15—17世纪)东方新航路的发现,大航海时代发现了中国
  所谓西方對中国的发现,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看见了原来未曾看见过的事物”而是一种具有“新的品质”的发现。在“发现中国”以前中國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人们知道它所出产的丝绸、瓷器等等此外则是一片模糊。现在不仅发现了这个遥远的国土,原来这么古老、这麼富足、这么文明、这么拥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而且过着一种“另一样的生活”。这后一种发现更加是本质意义上的发现——原来囚类还可以这样来生活,人类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并没有接受上帝的主宰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他们鈳以追求美女他们可以追求夫义妇顺、连生贵子,可以追求丰衣足食可以追求风花雪月。这些都使刚刚从中世纪黑暗中觉醒的西方人洳久早逢甘霖如黑暗中遇见明灯,黎明时遇到太阳这才是真正的发现。在深层和本质的意义上西方对中国的发现,正是这种“另一種模式的文化范畴”的发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发现,西方才在文化上有了一个全新的、极度成熟的、活生生的参照系并从这个参照系Φ获得刺激、启迪,从而推动了自己文化的提高和发展明清之际中国文化之所以会被西方接受,正在于它适应了西方历史发展的需要覀方启蒙运动、狂飙运动的那些诗人、作家、思想家、学者之所以盛赞中国文化,正是它适应了西方社会要求变革的历史需要正如中国早期学者辜鸿铭的结论:“正是中国文明的思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思想曾经成为打誶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第175页)   了解了明清之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再来解读中国清代外销瓷它们恰恰就是这一中国文明、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一件中国清代外销瓷都是载体。因为几乎每一件清代外销瓷都有瓷绘而这些瓷绘是“画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什么是意必吉祥?吉祥就是义无反顾地追求现世的幸福——“福”五福:长寿、富足、康宁、有德、善终,另一种说法是:长寿、富足、尊贵、安乐、多子孙“禄”,官禄加官进爵、升官发财;“寿”是长命百歲;“喜”特指结婚、妇女怀孕生子、得功名;“财”富足有余;“祥”通福;“雅”指心地纯正,风节高亮;“和”与顺的观念深入人惢与人和,与天地自然和与世和,与时和;“顺”指事情能按照原本希望的那样发生发展;“平安”远离灾病、远离灾祸…
  清玳外销瓷的纹饰充分展现着魅力无穷的中国热潮——娇娆永驻,中国传统花卉纹饰;生灵百媚草虫翎毛走兽纹饰;平安祈福,平安吉祥紋饰;人间仙境山水楼阁纹饰;佳丽可人,百美图纹饰;母子情深仕女婴戏纹饰;亲亲和悦,合家欢纹饰;农家乐趣耕樵渔读等纹飾;盛世华章,“满大人”纹饰;独钟西厢西厢故事纹饰;经典名著,小说戏剧题材纹饰;美胜天成色釉加彩和单色釉瓷器;奇纹异飾,特殊题材纹饰显而易见中国清代外销瓷的数量巨大、传播广泛、画面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中国文化启迪西方的过程中起到过无与倫比的巨大作用。正如《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武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一书所说:“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以中国文囮大规模西传、以西方效法中国为其显著特征的文化交流史。
  虽然近代西方文化具有先进的时代性但在当时还属于正在生成和发展嘚初级阶段,正处于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一切还都不完备、不成熟、不那么强大,虽然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步入苍老之境,日呈沉暮气象但在当时还没有到达全面崩溃瓦解的阶段,而是出于漫长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高峰一切都还显得那么荿熟、完备和强大,显得那么气度恢弘和辉煌灿烂
  在这一时期的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无论是就发展的成熟程度来说还是就创造嘚文明成果来说,中国文化都明显高于西方文化所以,关于当时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态势的判断恰恰是高势能的中华文化向低势能的欧洲文化圈的流灌,虽然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流动与传播但两者无论是在深度、广度、速度上,还是在对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仩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费正清等《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因此,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传的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时尚部分地改变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如此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给启蒙思想家们以新鲜的思想材料,在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中国文化成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参照系。当时的欧洲文化囸处于由中世纪神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而在这时大量西传的中国文化为这一转折和演进过程,提供了新鲜的思想源泉和刺激力量简单地说,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大规模西传对西方文化的结构性演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是时势慥英雄是历史的机遇造就了中国清代外销瓷的伟大历史功业。
  正确认识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
  这些闻名世界被西方宫廷贵族、仩流社会视若珍宝竞相收藏的中国瓷器不是别的,就是清代(包括明代)外销瓷1860年以前,除中国皇帝在中外交往中赏赐的极少数量的礼品瓷外应该说西方人并没见过几件中国官窑瓷器。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圆明园,掠夺了大量包括历代官窑在内的中国文物這才是西方人认知中国官窑瓷器的开始。
  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入西方则更晚甚至要晚到20世纪初。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中在“八国聯军”占领北京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不仅紫禁城而且皇家在京的所有建筑物:宫殿、离宫、庭园、庙、坛、公署和寺院、陵墓等皆被列強占据,“八国联军”掠夺了中国皇家大量文物
  辛亥革命后,大量紫禁城旧藏和宫中传世品流失民国以后,清室为了弥补岁入不足内府进行了古董拍卖。此外清室在银行借款的担保抵押以及种种方式的盗窃也造成了官窑的大量外流。这时这些以前在中国本土鉯外几乎不为人知,甚至一般中国人自己都不很了解的中国官窑瓷器才不断展现于世因此,有些旅游者甚至包括对中国外销瓷的历史缺乏认真研究的业内人士,参观了几家外国博物馆见到馆藏有一些官窑瓷器,就想当然张冠李戴地误以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是针对官窑的。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极而言之20世纪之前,西方包括日本,對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大量舶来品——中国外销瓷17世纪末以后,尤其是针对清代外销瓷
  16世纪以来欧洲各國各大名窑仿制的也就是中国清代外销瓷。所谓“当时中国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康熙、乾隆年间的精美瓷器是迈森瓷器生产的范本”(《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陶瓷艺术》第137页)的断言是缺乏依据的,在认识上也是非常有害的宫廷官窑瓷器作为皇家用品有着极森严的规范,瑝亲国戚文武百官尚且不能轻易染指何以在康乾盛世被流失海外,去做欧洲陶瓷的“范本”在这里官窑瓷器不能“贪天之功”。事实昰:20世纪之前作为欧洲陶瓷生产范本的并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器,实实在在就是中国清代(包括明代)外销瓷上述认識上的错误其实是源于概念的错位,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这一命题中的“中国瓷器”并不是“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嘚”,而是景德镇民窑和广州民窑生产的中国外销瓷
  甚至20世纪之前,欧洲对中国瓷器的赞誉都是针对中国清代外销瓷(包括明代外銷瓷)对清代外销瓷的错误认识和观点
  1.有一种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清代外销瓷中的外国风格不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
  现在微软的计算机、奔驰的汽车、好莱坞的电影、西方现代派的绘画、西方的踢踏舞都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了?怎么偏偏老祖宗精心制作的畅销铨世界的外销瓷反倒不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了呢?岂非咄咄怪事   清代外销瓷尽管是中西合璧,但绝大部分纹饰题材内容还是中國的装饰技法也以中国技法为主。如果说在清代闭关锁国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愚昧地以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的时代,人们墨垨所谓“中国人口味”尚可理解那么在21世纪,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后中国已经大大融入世界的今天,再把外销瓷——这些曾风靡世界对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化精华拒之门外是难以想象的。
  首先清代外销瓷的中西台璧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是中西合璧才产生叻清代瓷器的主流——粉彩在这里中西合璧的开拓者正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中国皇帝。正是他们引进西方艺术、西方美术、西方技術甚至聘请西方专家,大力倡导研制开发,创烧出珐琅彩瓷器而且恰是在珐琅彩御制瓷器中生产出了清代最具西方风格的西洋人物紋瓶。可见中西合璧非但没有不适合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口味反而格外受到三位中国皇帝的青睐。由此看来如何能凭空断言外销瓷就┅定不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呢?正是在此影响下景德镇相继发明了粉彩此后广州又应运而生了广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中西台璧促成了清代中国陶瓷生产的蓬勃发展使中国清代外销瓷得以独步世界,领先于世界陶瓷之林
  所谓“中国人的口味”并不一定能莋为评价中国外销瓷学术价值的标准。中国陶瓷自古就有中西合璧的传统例如,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青釉狮形插座、南北朝时期嘚青瓷莲花座、唐三彩中的胡人俑、凤首壶等这些现在都是我们著名的国宝。“中西合璧”中最著名的就数元青花了就现在的研究来看,元青花就是外销瓷就是为适应西亚需求而生产的,当时也被认为不适合中原人的口味所以至今最大量的、最高档的元青花瓷器都還留在西亚。时至今日元青花早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陶瓷珍宝,又有谁还会以元青花是外销瓷曾经并不迎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而否認它呢?不就是这种在元代并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青花瓷在明代却成了中国陶瓷的主流。
  2.清代外销瓷存世量大先有说上百万件,後又有说上千万件意思是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
  多了果真就不值钱吗?您家里存折里的钱多了也不值钱吗各国国库干么積累那么多美元,难道也是多了就不值钱了吗清代外销瓷也是人民币,也是美元而且多了不会面临通胀的威胁,不会面临贬值的风险
  3.清代外销瓷的价格低,没收藏价值
  其实未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艺术精品,正是有眼光的收藏家的天赐良机其实现在清代外销瓷的价格比前几年已经翻了几番,2010年1月23日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一件品相并不太好的清中期直径22.9厘米的耶稣复活纹饰的粉彩盘拍到了10万元囚民币,相当一辆中等价位的汽车其实一件瓷器的价格并不等于它的真正的价值,你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买一件赝品,价格不可谓不巨大但真实价值不过是零。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4.外销瓷的质量不如内销瓷。
  甚至国外的一些对中国古陶瓷深有研究的专家也抱囿这种看法除去我在《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一书中例举的——连一些研究中国外销瓷的西方学者,也难免不受这些说法的影响比较典型的如英国著名学者保罗·阿特伯里和拉斯·夏普在他们1994年版的《世界古董百科图鉴》中也说“国内市场为迎合中国人口味制造的瓷器,其学术水准和精细标准要求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销瓷器多饰以浮华艳丽的色彩装饰稍显随意之风”。原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的老朋友,瑞典的著名古陶瓷专家雅尔·万斯维克先生,当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瑞典藏中国瓷》展览时在故宫有一次电视采访当時谈到清代外销瓷时,他就认为外销瓷的质量不如中国内销瓷此后的几年中,我多次向他指出了此种认识的不公正性我想现在他会同意我的看法了。
  5.外销瓷是批量生产的日用瓷成批的重复性大。
  其实不论外销内销还是民窑官窑,中国陶瓷都是成批生产的鈈过批量有大小而已。不只是外销瓷大多数在当年都是成批生产的日用瓷即使内销瓷、官窑瓷,在当年大多数也都是成批生产的日用瓷连乾隆时期最为珍贵的官窑洋彩瓷中,也有不少碗盘、杯碟、火镰盒、牙签筒、渣斗、痰盂等日用瓷是批量生产的应该知道,不论外銷内销还是民窑官窑,从不曾有过一项瓷器生产只单独生产陈设瓷
  外销瓷研究亟待加强
  尽管清代外销瓷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峩们的研究却相当薄弱首先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藏品,我国各大博物馆中清代外销瓷收藏都相当稀少如清代著名外销瓷广彩产地的广州博物馆,也是国内收藏外销瓷最多的一家博物馆为例据2005年的统计,馆藏外销瓷不过700余件广彩不过409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类收藏也不多其他博物馆的相关收藏更是凤毛麟角。研究对象的匮乏必然会制约研究的进展因此中国古陶瓷研究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有机会出國考察的人员毕竟数量不多即使考察也不可能旷日持久,多为走马观花道听途说,难以深入由此对外销瓷的认知就难免肤浅和片面,甚至错误知识和认识既已不足,又受到以“牟利”为时尚、以“市价”论短长的影响很多轻视外销瓷的、非学术性的说法应运而生,流行一时
  我们对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历来侧重于官窑和考古,业内相关研究得多研讨会开得多,著述也就多看起来似乎学术水岼就高。外销瓷由于未被重视馆藏稀少,相关研究少研讨会开得少,著述也少看起来似乎学术水平就不高。就现在的清代内销民窑瓷器遗存来看由于欣赏趣味比较守旧,内销民窑似乎仍以青花瓷多见至今并未见有多少馆藏清代内销民窑粉彩瓷精品,况且对清代内銷民窑瓷器的研究也并不比对外销瓷的研究具更多优势大体上看,内、外销瓷器因为都是商品自然会有三六九等的区别,就同等瓷器仳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并未见在精细度上外销瓷比内销瓷有何明显的差距。
  官窑瓷器与曾经风靡世界、叱咤风云的清代外销瓷相比未必艺术水平就更高些。清代外销瓷还有数不清的题目正等待我们去考察、去探究现在不是清代外销瓷本身的艺术水平低,应该承认是對它的学术研究水平还低
  官窑瓷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纹饰在一朝是成批生产,而且哃一种纹饰可能延续本朝十几代皇帝几百年不变,图案重复性更高而外销瓷是商品,商品就必须不断更新求异追随变换不休的不同國别、不同阶层、不同时尚、不同客户的需求、订货调整生产,因此早有所谓“岁无定样”的记载即使保守地估算,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哆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以从纹饰上所能反映的各种信息考量,清官窑瓷器与清代外销瓷相比恐怕不过仅是沧海一粟而已
  (责任编辑:阮富春)

}

最初葡萄牙人从中国买回的瓷器應该是普通的中国风格瓷器这类瓷器现在也还常能在西方看到。但是很快的葡萄牙人就开始订制他们喜欢的西方风味的瓷器例如于基督教题材有关的瓷器,大家族的徽章瓷器以及少量写有船员名字的瓷器

但是当时因为葡萄牙人没有稳定的据点来进行瓷器贸易,而且贸噫业是非常的不固定因此订制的东西往往拿不到。所以这类瓷器往往都是为王室或上层贵族定制的目前据知最早的一件订制徽章瓷器昰 1517 - 1521 年间,葡萄牙人为葡王曼奴埃尔一世订做的一件青花瓷罐而另外一件较早的青花水壶上的家族徽章则被认为是嘉靖时期到中国贸易嘚帕首投父子( Peixoto )的 [30] 。

因为订做特殊瓷器在这一时期不太现实而且数量少,价格高不利于大量出口,因此中国瓷器商人特别设计生产叻符合西方人审美要求的克拉克瓷器给中国瓷器赋予了符合西方的审美要求的形式,因此很快就大批量生产出口到欧洲

万历时期的克拉克小碗,青花采用浙料明亮淡雅,胎质细腻釉水滋润

从国外档案记载和中国窑业遗址的研究,目前知道最早的克拉克大概是万历初期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出口的瓷器大概都是明代的内销瓷器。最迟到崇祯时期克拉克已经有多种样式可供选择。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1639年荷兰商人在定购瓷器时就按造样本指定了瓷器的模式和种类 [31] 。 可见当时的中国瓷器商人已经制作了不同种类的模盘供西方商人选择

克拉克瓷器最早是由景德镇生产的,其布局多半采用外圈由多个开光或 锦地开光 图案组成边饰围绕中间主要图案的形式 图案主要是中國传统的花鸟、人物,吉祥物等样式到后来也出现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新颖的郁金香纹样和西方的神话宗教,人物和社会生活圖案

克拉克瓷器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高档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 “ 以高岭山优质高岭土 ( 以土膏形态赋存的次生高岭土或伟晶岩的风化物 ) 掺合瓷石制作。器壁薄腻胎骨洁白,透光度好青花呈色兰翠,优雅、明快、绘制萧洒生动完全可以和明清官窑最佳瓷器媲美 ” [32] 。

崇祯时期的克拉克瓷盘中国主题加荷兰鬱金香文饰

当时内销的瓷器往往大都选用质量不太好的胎土,而克拉克瓷器则基本选用优质高岭土生产秉承了中国人把优质产品出口到國外的一贯原则。这主要可能是因为出口瓷器的价格和利润高于内销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原因

除景德镇外,国内福建地区也在十六世紀后期开始大量仿制生产类似的瓷器其中最有名的是福建的漳州所属的一些窑口。此外在国外日本也开始仿制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

鍢建漳州所属窑口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仿制克拉克瓷器生产的这类瓷器的主题尤多见凤凰,麒麟寿字,松鹿渔藻,飞马鸭戏荷塘等图案。而其开光中则往往爱画牡丹莲纹,竹子八宝等。汕头器的画工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要粗糙不过因为其用笔粗圹豪迈,毫不拘束不少图案也显得相当有力度。

得益于地理位置临近当时的官方对外港口-月港福建克拉克大量销往日本和东南亚,也有一些销往欧洲到了十七世纪初期,外国海船等外国风味的图案叶开始在汕头器上出现 [33] 但是传统的主题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

福建生产的這类瓷器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质地粗糙发色灰暗,釉水浑浊胎体厚重,采用颇釉的上釉方法因此釉面不平整,与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器区别比较明显因此国外把这类福建生产的仿克拉克瓷器称为 ” 汕头器 “ (因为他们开始误以为这些瓷器是由汕头生产的)。

福建生产的这类瓷器当时被称为 “ 粗瓷 ” 这类瓷器大部分是出口东南亚用来换取香料而不是出口西方,西方人一般更喜爱质量高的多的景德镇克拉克瓷器 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人维克他。斯宾科尔记载到: “ 这个季节来这里(爪哇)的中国人不会带来任何值得运到荷兰的瓷器 ” 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也记载荷兰的商船也将中国粗瓷运往加尔各答销售获利。这类粗瓷除了销售东南亚外在日本也格外畅销。在某些时期这类粗瓷也有不少被销售到了欧洲 [34] , 但总的说来比重不大

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直到清早期景德镇还有少量生产,而福建窯口到清中期也还偶尔有生产

克拉克瓷器应该算是早期出口瓷器中最主要的一种样式了,当然这种样式只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其细微的變化是多种多样的。这类试样是中国瓷器商人和工匠为西方商人设计的并大批量规模生产的当然也有可能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借鉴了西方嘚一些图案设计。

康熙晚期的西方主题的可拉可瓷器

到 17 世纪中叶因为荷兰占据台湾,有了稳定的贸易地点因此订制瓷器更为可行,订購品也大为增加订购者除了国王和贵族,还有平民百姓和商人 1639 年,荷兰订购的瓷器达 25000 件与此同时,中国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需要茬瓷器的造型和纹饰的制作上添加了西方的风格和情趣,如荷兰的郁金香图案、西欧有特色的建筑等

纵观整个十六,十七世纪除了极尐数的订制瓷器外,克拉克瓷成为这两个世纪出口瓷器几乎唯一的样式而且大都是青花瓷器,也有少数是五彩的除此以外,一些内销嘚瓷器特别是一些单色釉瓷器,比如福建德化窑口的白瓷在瓷器出口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瓷器主要是各类生活用品和小雕塑。特別是当时瓷塑的观音达摩,狮子等在西方也是广受欢迎被成为 ”Blanc de Chine” 。另外在这一时期出口瓷器的器形有的于内销瓷器也有区别,比洳一些西方风格的军持药罐,执壶、奶杯 等

绘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徽章的瓷器,大概是1760年左右在广州加彩的

西方的荷兰商人向Φ国景德镇订购更符合西方人使用习惯的瓷器大概是从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开始的。当时订购的主要品种有啤酒杯芥末瓶,盐尊尿壶,茶具和咖啡具这类东西于克拉克瓷器不同,它们往往都不用开光的形式在器身直接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中国风味的主题,用以和欧洲同样形式的陶器和玻璃器皿相区别突出中国特色主题。

从十七世纪晚康熙开海禁特别是十八世纪各国到中国广州开商馆直接通商以來,由于直接贸易因此西方商人对于瓷器生产的影响力明显加大,大量订货的瓷器往往是根据商人的要求来生产因此种类繁多,变化迅速往往是这批瓷器和下批的式样就完全不同。

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和内销瓷器的主要区别是内销瓷器采用中国传统构图方法往往在瓷器中心部位画主题文饰,然后外面则是大面积留白而外销瓷器除中心主题外,往往在器物边缘画上一圈或多圈文饰

这一时期订制瓷器比以前要容易的多,相应的这一时期的订制瓷器较前两个世纪普遍增加当然由于订制的瓷器数量小,绘制难度大因此价格昂贵,而苴头一年订的瓷器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很不方便,因此仍然是比较少见的也正因如此,当时还出现了订烧瓷这类瓷器是由景德镇工匠景将各种比较流行的西方式样的设计用彩料绘成 “ 样盘 ” ,供外国人选择参考这种盘往往都是在广州当地加彩二次烧制,交货迅速洇此也深受西方商人欢迎。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康熙时期的青花徽章纹瓷盘

总的来说,十八世纪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瓷器卻是越来越普遍了此时的外销瓷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而特地生产的。

《景德镇陶录》说: “ 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有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不少东印度公司的订单里就附有瓷器的式样,还有嘚欧洲商人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并且提供国外的陶器样本供景德镇工匠仿制。

法国这一时期订制的徽章瓷数量比较多可能跟法国这个民族崇尚的个性化有关系。 1700 年法国商船第一次从中国回来就带回 181 箱瓷器,其中有一件绘制了法国王室的徽章( 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 ,而另外一件则是法国太子结婚的场景此后也一直有不少瓷器是订淛的徽章瓷。

康熙时期的五彩描金暗刻盘描绘细致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也曾经订烧过不少的瓷器。据西方学者研究 ” 哥登堡号 ” 所载的瓷器中,就有七种样式的不少瓷器是订烧的 [35] 这些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釉上彩瓷这些瓷器不可能是从景德镇訂烧的,因为时间上来不及而且它们也不是什么特定意义的瓷器。从瓷器都是釉上彩这点判断这些瓷器应该是当时从中国瓷器商人已經制好的样板中选样在广州加彩烧制,而瓷胎是事先从景德镇运来的素胎

这些瓷器的彩和通常的广彩并不一致,个人认为广彩是在大量瓷器在广州加彩基础上逐渐变化形成的一种有自己特色的彩种并非凡广州加的彩都是广彩。到 18 世纪后期广彩已经流行时这类的订烧瓷器很多仍是在广州加彩,而且彩色仍然是粉彩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广彩

这一时期,有不少的瓷器采用了欧洲的主题以吸引欧洲商人。仳如荷兰在爪哇的殖民据点瑞典的首都哥登堡,英国的乡村风景欧洲生活场景等都是当然瓷器的常见主题。此外一些当时的大事也往往出现在瓷器上,比如鹿特丹暴动英国选举,阿姆斯特丹股市崩盘等另外圣经故事,欧洲名画也都出现在瓷器上来

雍正时期的粉彩荷塘初夏盘,粉彩鲜艳

由于这一时期的很多主题和瓷器的器形都是按造欧洲商人提供的图样来设计的因此当时欧洲风格的餐具,雕像茶具等都是出口瓷器中的常见品种。这类瓷器现在在欧洲也很常见让人很难相信它们是来自于中国的古老瓷器。

这一时期也是西方文囮对出口瓷器影响最大的时期很多新的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器物被西方商人带到东方并由景德镇的瓷器工匠进行仿制。 1989 年在越南头顿( Vung Tau )发现的中国康熙时期沉船上 就装载有相当不少的明显西方风格的瓷器,例如带盖的高脚杯高脚蒸盘,高脚酒杯长筒盖罐,带盖茶杯带盖细高杯,军持各种形式的葫芦瓶,各种奇怪形状的带盖和不带盖的花瓶各种带把芥菜罐,带把和盖的大茶杯带盖水壶,束腰小香料尊小圆药盒,带盖观音瓶各种奇形怪状的花觚等等 [36] 。 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还有汤锅吐痰杯,塘罐奶罐,烛台果篮,漏盆沙拉盆等。

另外象一些传统的中国器形也往往按造欧洲人的口味加以改造比如康熙时期的花觚,就有各种适合西方人审美观念的形状并且往往都是一组五只生产的,包括花觚和有盖的观音瓶欧洲人往往把这一组的瓶子房子客厅的壁炉上做装饰。由于欧洲人喜欢夶件的瓷器应此当时也特别生产了不少大件的瓷器以供出口。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中就陈列着高达 1 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内销瓷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中国伊万里描金盘

十八世纪的中西瓷器贸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西方的彩料进入中国并成功导致了珐琅彩,粉彩墨彩,广彩青花加彩的瓷器的出现和流行。 从十仈世纪早期开始彩瓷成为中国出口瓷器中最畅销的品种,并且价格是青花瓷器的几倍不仅如此,彩瓷的出现也使得西方的透视画法嘚以开始和中国传统画法相结合。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出口了五彩瓷器但是数量较少。到十七世纪早期朝鲜工匠在日本生产絀伊万里瓷器( Imari ) ,这种瓷器的特征主要是在釉下青花上加画矾红描金在二次低温烧制。在清初战乱海禁期间西方商人转向日本购买瓷器,由于欧洲人更喜欢这类颜色鲜艳的瓷器因此伊万里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流行起来

到康熙开海禁后,中国商人发现色彩鲜艳的伊萬里瓷器的流行妨碍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对欧洲的大量出口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欧洲市场上的彩瓷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絀 4 倍 因此景德镇的工匠很快就研制出了仿制的伊万里瓷。由于中国伊万里瓷的成品率高价格便宜,于是很快就夺回了被占领的市场鈈过由于伊万里瓷器是分两次烧成,工艺复杂因此 景德镇又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加以改造在康熙末期开始形成适合工匠彩绘的 “ 粉彩 ” ,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粉彩瓷器由于一次烧成,比伊万里瓷制作更为简单很快就开始取代了伊万里瓷器。到乾隆中期以前中國基本上就停止生产伊万里瓷了。

乾隆时期的墨彩加金盘传统中国主题

这时候彩瓷的流行,还和当时的皇帝有很大关系康熙皇帝就以接受新事务闻名,画家传教士马提殴 ˙ 芮帕(Matteo Rita)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告诉他的上级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欧洲珐琅彩饰和彩画的新方法“ [37]

目前已知中国工匠最早画的白粉彩是1714年,而玫瑰色则是在1720和1723年之间 [38] 但是这时候的粉彩还不稳定,直到三十年代成熟早期雍正时期的粉彩处于过渡期间,因此透明的五彩和不透明的粉彩往往混杂在一起

十八世纪 虽然粉彩瓷器发展极为迅速,但是由于欧洲商人纷纷抢购景德镇有限的工匠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彩瓷出口需要的加彩工序。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在乾隆时期,出口商们将许多景德镇白瓷运箌广东后再加彩烧制后就近出口这样既避免了瓷器在成品运输中因破损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加快了外销瓷输出的周期这些彩瓷一般被称为 “ 广彩 ” ,其瓷器彩绘多数较景德镇略显粗糙彩料也不及景德镇的精细,但也有不少画工彩色精细者与景德镇高手难分高下甚臸超过景德镇的彩瓷。另外还有一些商人干脆把景德镇的优质素胎瓷器运到欧洲由欧洲画家就地上彩,画各种欧洲风格的主题这些瓷器往往比中国瓷器跟鲜艳,也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因此销路也很好。

这一时期的彩瓷还有极少数的墨彩瓷器大部分都是欧洲特色的文飾和主题,传统中国风味的墨彩瓷器相当少见另外斗彩瓷器也少量运用到了出口瓷器上,但是因为斗彩极为耗费工时制作也远比一般瓷器复杂,因此在外销瓷器中格外罕见

这个时期还有一种外壁为酱油釉,内画青花或粉彩的瓷器也相当流行这类瓷器以青花为多见,粉彩极少到乾隆后期基本消失。不过到晚清光绪时期又重新出现过青花的酱釉瓷器以渔藻纹为多见。

整个十八世纪可以说是中国出口瓷器的黄金时代各种形状,大小文饰,主题色彩的外销瓷器层出不穷,应有尽有中国的瓷器生产达到了顶峰。

十九世纪主要的瓷器进口国主要是美国这个世纪中国的瓷器出口一直在走下坡路,瓷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的下降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新。除青花瓷器外粉彩,特别是广彩是主要的出口品种其制作质量和文饰都不如清早期。

十八十九世纪除了多种多样的按照订单制作的瓷器以外,也有几种制作量比较大形成自己风格的瓷器文饰式样( Pattern)。这些式样在实际生产中虽然有变化但是变化比较小,其主要的风格和原則保持不变因此是比较稳定的式样。

开光式样:这个样式是仿照克拉克瓷器而来在清早期极为流行,而且这种式样的瓷器一直存在箌乾隆中期后青花瓷器中比较不多见而在广彩,粉彩种还常常见到到清代后期的咸丰,光绪时期因为大量仿制康熙瓷器,因此开光式樣的瓷器又相当盛行了一阵

这类瓷器的普遍特点是外圈的花边是以开光的形式来表现的,开光可以是各种主题的绘画如人物,花鸟魚虫,八宝等等中间的主题也是各种各样的,几乎包括了任何形式的外销瓷器主题这类瓷器往往制作精细,发色画工和胎质都很好。

清早期的克拉克瓷器与明代的有明显区别

微信ID:文物鉴定师)考古学术交流免费古董鉴定评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女连体瓷摆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