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知识,解放军步兵战术扫雷战术,电视电影上有见过吗

44413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57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8810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80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军事知识,步兵扫雷战术,电视电影上有见过吗_百度知道
军事知识,步兵扫雷战术,电视电影上有见过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社会民生类芝麻团
采纳数:30326
获赞数:126050
参与团队:
有军教片,《地雷战》中就很多,而且绝对经典还有就是《长排山之战》《凯旋在子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谢邀~&br&&br&问题挺有意思的,只是设计不是很完善。&br&&br&讨论问题,必须在同一个基础上讨论,不然就是鸡同鸭讲。所以这问题的基础,就是先清晰问题是建立在什么环境下的,是战争还是一对一的比武,也就是所谓的军阵战斗还是江湖较技。&br&&br&&b&我姑且默认为题目问是军阵战斗环境。&/b&&br&&br&&b&实际上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除去射远器,其实基本就只两大类武器:长杆(刀、枪),短柄(刀剑、鞭锏锤)。&/b&&br&&br&不过剑这种东西,自钢铁刀剑普及起,也就是大约自汉代起,就基本退出战阵了,逐渐成为仪仗器和身份象征。原因很简单,面对被甲敌人,实在没有必要双刃,有一面刃可以砍,有个足够破甲能力又坚固的刃尖,就足够了。所以,用刀足矣。剑这种制造成本大大高于刀、性能实际几乎没什么差异的武器,就让它成为高冷小公举,在一边傲娇现实自己的高贵就可以了。&br&&br&也因此中国自汉代起,一直到隋唐,制式军阵短柄武器几乎就这一种:环首刀。&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0ef1aede68_b.jpg&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4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0ef1aede68_r.jpg&&&/figure&日本正仓院藏隋唐七星刀。&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c95dcffc41ba85ce50b327d7de94650_b.jpg&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c95dcffc41ba85ce50b327d7de94650_r.jpg&&&/figure&西安考古所藏唐代金柄水晶坠剑形刀。&br&&br&单刃刀,已经足够满足战争需求了。也所以它的形制,在中国几乎被固定了足足千年——直身,单刃,刀尖呈135度折角。&br&&br&135度刃尖折角,这是个用于穿刺破甲和撬压的最坚固的力学角度,也是一个一直被很多人忽视的非常重要的细节。当一支军队大规模使用这种刃尖结构的直身刀时,就意味着他们对手的铠甲,很难以劈砍方式破开,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穿刺破甲。&br&&br&所以他们的刀身才是直的,便于穿刺发力。而这种135度角折角刃尖,既提供了穿刺需要的锐利,又具备足够的力学强度,不至于破损和折断。&br&&br&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步兵主战刀具。&br&&br&而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有相当部分军队用的战术直刀,依然采用了这个角度。他们追求的,也同样是刃尖具有足够的穿刺能力,和强悍的撬压强度。&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96f47d65dfcc3f170f4f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96f47d65dfcc3f170f4f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0d48eb9a87d962ff22fcba_b.jpg& data-rawwidth=&670&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c0d48eb9a87d962ff22fcb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f650f56bc523bab5a6fa35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f650f56bc523bab5a6fa35_r.jpg&&&/figure&&br&不过短柄刀这种武器,通常在战场上是不会单独出现的,和它一起的,多半还有另外一样东西:盾。&br&&br&我这里说的是标准的步兵短柄刀兵种,这种兵种基本都是刀盾组合,除非它还担负着其他功能,或是特种兵种,譬如陌刀手,这类都属少数例外,暂且不论。&br&&br&刀盾手对长枪兵,由于盾抵消了长枪的距离优势,因此双方的胜负就成了五五开,任何一方都不会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很典型的相生相克、相爱相杀。&br&&br&敦煌的唐代演武图,标准的长枪阵VS刀盾阵。&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1ed1fd374e2e18ab0a0f_b.jpg& data-rawwidth=&228& data-rawheight=&2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8&&&/figure&至于其他的短柄打击类钝器,鞭锏锤这种,在战场有,但毕竟数量比较稀少,也不是主战制式兵器,就不在这里讨论了,有机会可以单独说说。&br&&br&短柄武器说完,说长杆兵器。&br&&br&&b&古代主战长兵,其实就一种:长枪。&/b&&br&&br&中国史上,长柄战刀成为军队列装的制式武器,至少是在宋,而且多是仪仗器,实战使用非常少。真正大规模投入实战和列装的,是清朝的南方绿营水军,当时出现了一种没有格的、刃尖带反刃的刀矛,刃长一般在一尺多两尺的样子,样子有点像矛,但实际是刀,这种武器主要用于水战。&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e456b415e74f0ca928e6eeb_b.jpg& data-rawwidth=&765&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e456b415e74f0ca928e6eeb_r.jpg&&&/figure&&br&因此长枪是我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主战制式长兵。这也是称它为兵中之王的缘故。&br&&br&不过这种称呼,大多是形容其兴盛和重要性,并无真正的等级划分含义,譬如百兵之帅什么的,也是一样的修辞手法,没什么等级含义。千万不要用这种修辞去排列位置,那就玩笑开大了。&br&&br&在刀盾组合面前,枪的距离优势就不太明显了,而且还要防备被对手近身。&br&&br&不过不要以为枪被近身就没用了,不要忘记人家两只手是可以前后移动的。只要前手向前移,是可以进行有效的近身肉搏的。&br&&br&来看看古代的枪可以长成什么样。&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8f13e4d0e46aa464a0e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8f13e4d0e46aa464a0e_r.jpg&&&/figure&这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一种长兵,一般我们认为它是槊的一种,应该可以算日本大身枪的鼻祖。&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4be48bb223fb3f9bbeccb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4be48bb223fb3f9bbeccb_r.jpg&&&/figure&这是杆宋--明时期的长枪。这种样子的枪,存世不少,结构都相差无几。&br&&br&图中这杆枪,我上过手,非常沉重,当时一起的还有一位亚洲武术锦标赛的枪术亚军,我特地喊他也使一下,当时有两杆这种枪,我们一人一根对了几下。我们共同的结论是,以现代武术,无论什么流派和套路,都压根用不了这种枪。太重是其一,二是根本没有相应的技法来发挥如此长的枪刃和它前部的打击锤,对现代武术来说,这枪就是个废物。反过来,现代武术对这种古代军阵实战用枪来说,也是废物。&br&&br&正好前几天和一位当红动作片明星前武术运动员商谈拍动作电影的事,在扯闲篇的时候他说起自己其实最擅长的是枪术,我就顺口说了句,我打根枪头给你吧,结果他说,你们这种枪头我没法用,太重,舞不起来。&br&&br&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br&&br&恩,肯定不是贬低武术。&br&&br&我的意思是,现在的武术枪法,几乎没有军阵技了。都是江湖技艺。譬如抖大杆子之类,我给你装个这种枪头你抖给我看看……还要提醒的是,这种枪的枪杆,全都是硬木的,压根没法抖。其实不止枪术,几乎所有武技都不太有军阵技艺流传了,有的少之又少。&br&&br&明末枪术宗师石敬岩的说,战阵用枪,最好的就是铁杆枪了。戚继光也说,军中用枪,杆子必须根粗腰硬,其他都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说,软不拉几抖一抖乱晃的枪杆子,和军阵无关,那是江湖人士耍的东西。&br&&br&所以碰上这种大枪,近身也没太大便宜可占。一是人家枪头其实就是个双刃剑,前手稍微移一下,横拦竖劈就是双手大剑,短兵一样奈何不了他。二是军阵之上,没有那么时间给你折腾,也就是一两下的事,一排这种长枪迎面杀来,你除了躲在盾后还是躲在盾后,什么闪赚腾挪之类,你要敢用,直接就是满身枪眼的下场。&br&&br&来,看看密集长枪阵……你闪一个给我看看……&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e1bd07e305527cdd80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e1bd07e305527cdd801_r.jpg&&&/figure&&br&有人就要问了,既然两种兵器对上,都没什么明显优势,那为什么还有短柄和长柄武器之分,干脆统一一种就可以了,还省事。&br&&br&答案是因为用途差异。譬如对上骑兵的时候,显然长枪阵有明显优势。但骑兵部队的冲锋被长枪阵阻止以后,肉搏格杀就需要刀盾手上了,所以不能统一。长短兵器,各有各的用途。&br&&br&&b&所以最普及的军阵武技,在古代就是短柄的刀剑法,和长柄的枪法这两种了。&/b&&br&&br&&b&短柄刀盾手和长枪手,是一对永远相爱相杀的冤家兄弟。&/b&&br&&br&至于这个问题:&br&&blockquote&如果是因为长杆武器不方便携带,有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法律规定允许带刀剑禁止长杆的吗?&br&&/blockquote&&br&我以前也说过,有,是&b&我国宋代,当时允许百姓带短柄短砍刀,不许用长杆砍刀:&/b&&br&&blockquote&&p&在《宋会要辑稿·兵》中,有仁宗年间的一份诏书,其曰:“仁宗天圣八年三月诏曰:川陕路不得造着袴刀。利州路转运使陈翼言:着袴(KU)刀,于短枪竿、拄杖头安者谓之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并皆着袴。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陕路险,全用此刀开山种田。。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民犯者众。请自令着袴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乃可其请。”然,旋于景祐年间再启禁博刀之令,到徽宗宣和年间复又禁之。&/p&&br&&p&此记载中有一句话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说此刀无论安在短枪竿、拄杖头上,还是安以短木柄的,“并皆着袴”。着,做动词时为“著”的简写,通常以“安置”及“接触”解;袴,是裤的异体字,又通胯,一般指裤子或腰部以下服装。所谓“着袴”,就是别在腰间。&/p&&p&……&/p&&p&他先说倚了棍棒,之后又说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这就很清楚了,这“朴刀”平时定是带在身上,要到用的时节才拿出来装在杆棒上的,这是一种长柄砍刀,而不是短柄。&/p&&br&&p&这种形制,与前面所说宋天圣八年诏书中的“着袴刀”完全一致,只不过如果细分,“着袴刀”又可以分为两种,即在短枪竿、拄杖头上安装的叫“拔刀”,安短木柄者谓之“畲刀”,其平时则“并皆着袴”,也就是别在腰上。&/p&&/blockquote&&br&全文比较长,有兴趣的可以戳这里:&a href=&http://zhuanlan.zhihu.com/hanqing/& class=&internal&&《宋刀一种小考:朴刀》 - 汗青论史 - 知乎专栏&/a&&br&&br&至于1V1的江湖技,由于双方都不被甲,又没有来自其他地方的威胁,自然可以花样百出,各种好看,但要是上了战场……我……还是上这本电影的图来结束这个问题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85ddcdcf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85ddcdcfd_r.jpg&&&/figure&
谢邀~ 问题挺有意思的,只是设计不是很完善。 讨论问题,必须在同一个基础上讨论,不然就是鸡同鸭讲。所以这问题的基础,就是先清晰问题是建立在什么环境下的,是战争还是一对一的比武,也就是所谓的军阵战斗还是江湖较技。 我姑且默认为题目问是军阵战斗环…
简单说说。&br&&br&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线列步兵这种“排队枪毙”战术简直就是二货扎堆的真人版,槽点满满。但实际上,这却是当时最先进、最实际的战术,没有任何其它战术能比它更加有操作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某个将军脑袋让门挤了,偶尔为之情有可原,但16世纪至19世纪这400年间所有欧洲将领―――包括皇帝陛下的脑袋都给挤了就不太可能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8a66acfa11beb70df0740f_b.jp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4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2&&&/figure&&br&&br&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互相杀戮的升级。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觉得不过瘾,还是火器使起来更顺手。&br&&br&火器能够淘汰冷兵器成为主流,一是在刺刀出现后,火枪兵不再需要专门的长枪兵保护。枪矛一体使得线列步兵能够独立对抗冷兵器部队―――冷兵器步兵在向线列步兵发起冲锋的过程中,至少要承受2至3轮齐射,在大量伤亡的同时士气严重受挫。骑兵则要面对冰冷的长矛阵,在步炮结合的空心方阵出现后更加束手无策―――内伊元帅表示有话要说。&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f0f6ed0bf091d9ad49d2_b.jpg& data-rawheight=&242&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f0f6ed0bf091d9ad49d2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7ef7fac9d5_b.jpg& data-rawheight=&284&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67ef7fac9d5_r.jpg&&&/figure&&br&&br&二是线列步兵在火力投射能力上与专业弓箭部队差距并不大,尤其是在制弓技术水平低于亚洲的欧洲。滑膛枪的杀伤力远远超过弓弩、标枪等,穿甲能力更是笑傲群雄。三是线列步兵的招募门槛低,对身体素质几乎没有太多要求;装备成本低廉,铅弹可以使用模具大批制造,而弓箭从选材到加工,耗时费力,产量有限;训练简单快速,长弓手的训练成本大约是火枪手的5倍。这些因素使得仗越打越大的欧洲人迅速做出了正确选择。&br&&br&枪械出现早期是简陋的火绳枪,手扣动扳机,金属钩子带动燃烧的火绳,点燃药池内的黑火药,发射弹丸。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防止火药残渣灼伤眼部,在击发的一瞬间,枪手是闭着眼的。17世纪,法国出现了燧发枪,战争频仍的欧洲几乎短时间内全都换装了更加先进的燧发枪。以英国在1740年制造的“标准步枪”为例,枪管长1.17m,口径19mm,之后略有改进,但主要构造没有大的变化。&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2c23f1dad811c3916d5_b.jpg& data-rawheight=&382&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r&&br&无论火绳枪还是燧发枪,在米尼弹出现之前,使用的是铅制圆弹丸。初期弹药是弹丸、火药分装,不仅装填步骤繁琐,而且掌握不好装药量有炸膛的危险。后来出现了弹药一体的纸壳弹,设计思想与现代定装弹已经很接近了。使用时先平端火枪,打开火药槽,用嘴撕开弹壳一角,倒少许火药到火药槽里,然后把枪立在地上,从枪口把剩余火药和子弹装进去,用通条捣实,然后再听统一口令放枪。纸壳浸泡过牛油用以防潮,还可起到增加气密性的作用。经过1年严格训练的线列步兵,射速一般能达到每分钟3-4发。&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d014ac6d5ba2dd78c4ac78_b.jpg& data-rawheight=&217&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d014ac6d5ba2dd78c4ac78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24e9aad592a3b7bbe80ba600ab903b08_b.jpg& data-rawheight=&735& data-rawwidth=&4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24e9aad592a3b7bbe80ba600ab903b08_r.jpg&&&/figure&&br&&br&下面进入正题。一者,早年的枪械工艺水平差,零件公差大,火药残留严重,致使弹丸与枪膛咬合不能太紧密。一般来说,欧洲18世纪的火枪,弹丸与枪膛游隙一般在1.5至2.5mm之间。弹丸蹦蹦跳跳出膛之后往哪儿飞,只有上帝才知道。&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dfbbebd9cc77_b.jpg& data-rawheight=&117& data-rawwidth=&3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3&&&/figure&&br&&br&二者,平时训练是一回事,到了炮声隆隆、杀声震天的战场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初上战场能不腿软、不尿裤子已经是好样的了,指望士兵像平时那样平心静气的瞄准是不可能的。士兵火药装填错误、弹丸重复装填以及枪械故障等因素,哑火枪支可以占到总数的20%以上。我所知道的最强人才,是南北战争时期,一支步枪里填了23颗子弹,估计是第一枪没打出去,就再装一颗,还不响,再装一颗……直到枪膛被装满为止。&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f6f769ff45a3c4ba5f01b_b.jpg& data-rawheight=&243&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f6f769ff45a3c4ba5f01b_r.jpg&&&/figure&&br&&br&三者,在无烟火药出现前,射手会立刻被笼罩在烟黑火药发出的烟雾和扬起的尘土中,这就是所谓的“战争迷雾”(fog of battle),嗯,他们应该算人族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2d3e55a3b00abc29cd69cc8561faeb27_b.jp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27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3&&&/figure&&br&&br&低击发率、低命中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排列成密集横队,才能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再者前文说到,良好紧凑的队形可以应付骑兵的冲击。有鉴于此,欧洲列强立刻达成了共识:大家站好几排,把枪端平搂火,反正打不着A也能打到B。线式战术主导了欧洲战场,排队枪毙开始流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8ce2d454fa63f30b4d3b03_b.jpg& data-rawheight=&333& data-rawwidth=&8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8ce2d454fa63f30b4d3b03_r.jpg&&&/figure&&br&&br&以上是回答题主问题。&br&&br&线式战术看起来简单,实践上是很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队形,长达数公里的几列横队,不能走得太快,也不能走得太慢,得听着鼓点,按照固定步幅齐步走,这需要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一旦放羊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了,所以说:队形就是战斗力。&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45f07f3f47f33e0ac8efc6_b.jpg& data-rawheight=&243&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45f07f3f47f33e0ac8efc6_r.jpg&&&/figure&&br&&br&英国陆军很注重队形训练,在进行长时间机械般的训练的基础上,除了赏金鼓励,还有军士的打骂、军棍和皮鞭,直到士兵变成一个面对枪林弹雨淡定如常、听口令前进装弹射击的机器人。枪一响不但不会转身跑路或装死,还得在前排士兵倒下后,主动填空,保证火力密度。好在多数情况下,英国陆军军官们会在前排和士兵同生共死,士兵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br&&br&英军线列战术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敌人放近了打!(八路军?!)&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01d5ed7bade919cb87d71d_b.jpg& data-rawheight=&456& data-rawwidth=&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01d5ed7bade919cb87d71d_r.jpg&&&/figure&&br&&br&举两个典型战例。&br&&br&第一个,1759年,新法兰西的魁北克城围攻战已经打了3个多月。9月13日,英军詹姆斯-沃尔夫少将指挥英格兰第43、第47步兵团,苏格兰第78高地团,约3300人,在魁北克城外的亚伯拉罕平原排成长约1000米的两排线式队形。沃尔夫少将命令手下:“每支步枪装填两颗弹丸,在没看清法军的眼白之前不许开枪!”&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6eafa1ee437bc2c578798_b.jpg& data-rawheight=&484&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6eafa1ee437bc2c578798_r.jpg&&&/figure&&br&&br&法军统帅蒙特卡姆侯爵留下7200人守城,率领约3500人排成三排队形,出城迎战英军。法军在距离英军300米时,稍微调整了队形后发动进攻,在前进过程中,向英军齐射了两轮。英军伤亡了约20%,但并不还击,只是静静的站在原地盯着法军。但不幸的是,队伍里穿着士兵衣服的沃尔夫少将挨了三枪,被放倒在地,一小时后死亡。&br&&br&表现沃尔夫少将中弹的油画,实际上周围的高级军官都身背步枪在战场上指挥部队,不可能短时间内聚集在此。&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4cd36d34e69802bbcdc9b6584985eeb_b.jpg& data-rawheight=&683&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74cd36d34e69802bbcdc9b6584985eeb_r.jpg&&&/figure&&br&&br&当丝毫无损的法军推进到仅30米远时,英军下达了射击命令,第一轮齐射就打倒了法军1000多人,同时敲响战鼓、吹奏风笛,向前推进。英军前进了约10米后,打了第二轮齐射,法军又倒下了800多人,短时间内的大量伤亡使法军瞬间崩溃。指挥官蒙特卡姆侯爵也挨了一枪,被抬着撤回了城内,第二天清晨也追寻沃尔夫同志去了。&br&&br&此战只进行了约20分钟,英军死伤不到600人,法军死伤约2000人。9月19日,魁北克开城投降,连魁北克带整个加拿大,1000余万平方公里都归了英国了。&br&&br&第二个,日,内伊元帅带领法国骑兵军,向英军发起冲击。威灵顿公爵以营为单位,将英军步兵组成空心方阵,炮兵放置其中。按照威灵顿的要求,火炮在法军接近到100米内、步兵在20米内之前不许开火。法军骑兵在英军的近距离射杀中伤亡惨重。&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2e232a93f9d8c60a7269_b.jpg& data-rawheight=&389& data-rawwidth=&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2e232a93f9d8c60a7269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a85ab0ec953b890fa78_b.jpg& data-rawheight=&257&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a85ab0ec953b890fa78_r.jpg&&&/figure&&br&&br&战后,英王特许英军戴上了比法军掷弹兵还要高的熊皮帽(高约350mm,重约800克),以资嘉奖。现在英国国防部每年向加拿大购买50顶熊皮帽,由于制作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射杀一头熊,加上环保人士骂的太厉害,英军试图用化纤熊皮帽取代真皮帽。但化纤帽子不透气,戴着非常难受,不受欢迎,只好又接着戴真皮,接着挨骂。不过又热又重的大皮帽子,夏天戴着也真够受。&br&&br&这就倒了一个&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b36cc79ebf45340c04cff02e667539b_b.jpg& data-rawheight=&405& data-rawwidth=&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b36cc79ebf45340c04cff02e667539b_r.jpg&&&/figure&&br&&br&前几年首次出现了锡克包头布,算是一点小小的改进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d738c3f03be4193cfb48c16fb95be82_b.jpg& data-rawheight=&494&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d738c3f03be4193cfb48c16fb95be82_r.jpg&&&/figure&&br&&br&那么,为啥先吃点亏,把敌人放近了再打能取得胜利呢?&br&&br&英军清楚的知道,滑膛枪精度差,百米开外打着人的概率极低,加上随着射击次数的增加,哑火枪支会因各种原因越来越多。最后到了近距离时候,枪械完好率就比较低了。英军硬顶着伤亡,等到近距离开枪,保证了首轮射击的击发率和命中率。比如亚伯拉罕平原战役法军率先开枪,但由于距离远,杀伤率不高。接近至三四十米时,英军还剩2800人,枪械完好加双份弹丸的猛料,能够以30%以上的杀伤率轰法国人。轰一轮法军不跑,就再轰一轮,基本就搞定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e7b9efbff6_b.jpg& data-rawheight=&293& data-rawwidth=&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figure&&br&&br&线式战术加放近了打,在英国陆军坚持了几百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争。虽然美国大侄子在南北战争中已经出现了预兆,自己在南非也受到了些挫折,但只是换下了猩红色的军装,队形开始疏散,士兵们依旧在接受线列战术训练。&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edfa97d3206facc14b08_b.jpg& data-rawheight=&900& data-rawwidth=&8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edfa97d3206facc14b08_r.jpg&&&/figure&&br&&br&直至一战爆发,马克沁重机枪配合铁丝网、堑壕,使得线列步兵战术彻底走向末路。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达到了高潮,德军重机枪组成的交叉火力一天就打翻了6万英法联军,无数有带头冲锋传统的英国贵族被打成了绝户。从此,陆战的舞台上,再无大规模线式冲锋。不过,在浩瀚大洋上,战列舰线式对决,还能维持30年。&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5b262b3b1acfce389c3cebf_b.jpg& data-rawheight=&379&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5b262b3b1acfce389c3ceb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c059ac91_b.jpg& data-rawheight=&210& data-rawwidth=&3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br&&br&线列队形如今已经转化为军队的一种文化象征。即便不再需要排队射击,战士们依旧手持武器,同生共死,并肩前行。&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54c268318deb1ee03a75_b.jpg& data-rawheight=&252&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b54c268318deb1ee03a75_r.jpg&&&/figure&
简单说说。 在我们现代人眼里,线列步兵这种“排队枪毙”战术简直就是二货扎堆的真人版,槽点满满。但实际上,这却是当时最先进、最实际的战术,没有任何其它战术能比它更加有操作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某个将军脑袋让门挤了,偶尔为之情有…
&p&其实,倒不是说美国人多浪费,而是他们的物资水平极度丰富。&/p&&br&&p&在他们眼里,这都不是浪费,是自然而然的。&/p&&br&&p&大家看过N多美国的丧尸片、废土片,玩过N多末日游戏,&/p&&p&武器、补给从来都是到处拾取、掠夺,完全没有生产和节约的概念,&/p&&p&在美帝人的心目中,这些工业制成品,&/p&&p&却都与水和空气一样,好像属于天生就有的资源。&/p&&p&他们的物资丰富的,已经改变了他们的潜意思。&/p&&br&&p&丧尸电影代表作,生化危机,已经末日到那个程度,还不知生产为何物。&/p&&p&武器,车辆仍然是随取随有,暴力和破坏仍然是电影的主题,而不是恢复生产。&/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66d9ab1e45aaea9863dafacf6973d8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66d9ab1e45aaea9863dafacf6973d8a_r.jpg&&&/figure&&br&&p&最近的电影 &i&猩球黎明&/i&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2d5c4851f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f2d5c4851f_r.jpg&&&/figure&&p&人类快要灭绝光了,还是随时找到武器库,&/p&&p&甚至猩猩占领了人类的武器库,击败人类。&/p&&br&&p&而我国对待末日文化,怎么理解的呢?&/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d00bebccec56a28c23c16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d00bebccec56a28c23c16_r.jpg&&&/figure&&blockquote&各册的主要内容如下:(1)数学 (2)物理 (3)物理 (4)化学(5)化学(6)天文(7)气象(8)地理 (9)动物(10)动物(11)植物(12)植物 (13)医药卫生(14)医药卫生(15)体育 (16)体育(17)军事(18)军事 (19)人类史(20)天体史(21)地球史 &/blockquote&&p&这套书,从种子选择到耕地耕种,到火药的制备,土法炼钢,曾经被称为末日百科。&/p&&p&也就是说,世界核大战爆发,全世界一片废土,资料尽失,&/p&&p&我国的后来者完全可以拿着这套书重启人类文明。&/p&&p&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生产。&/p&&br&&p&这真是穷怕了。&/p&&br&&p&同时,对比我们的文化作品,&/p&&p&看中国的各种穿越小说,真正的生产者意识形态,代表《临高启明》等等,&/p&&p&发明个镜子、火药、引进点土豆,然后爆人口,一点点积累,最后统一。&/p&&br&&p&最近,又看到一个帖子:&/p&&p&原文出处: 十天打响一场战争的本钱:美军海上预置部队详解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ecfee1b946e4a81010f92_b.jp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ecfee1b946e4a81010f92_r.jpg&&&/figure&&br&&p&帖子的意思是说,美帝现在为了快速反应,预制了大量的货船,&/p&&p&装载了数个机械师的武器,&b&就那么漂在大海里&/b&。&/p&&p&那里打仗了,只要部队人员飞机拉过去,拿上装备,就可以打仗。&/p&&br&&p&这真是土豪中的土豪。&/p&&br&&blockquote&海湾战争美军集结花了6个月,现在只需要10天,因为有了MPF海上预置部队。今天来详细说说海上预置部队的缘起、组成、技术过人之处、作战使用、如今现状。
&b&1、这个货船不一般!&/b&&/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8cffb0f85f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98cffb0f85f_r.jpg&&&/figure&&br&&blockquote&4月9日,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的大型中速滚装船T-AKR 304,USNS Pililaau抵达韩国浦项港。它可不是普通的货船,而是隶属于美军关岛MPSRON 3中队的海上预置船,一次能运送一个陆战师1万5千人的全部重装备和30天作战物资,是美军大规模两栖和地面作战的重要支撑。
&b&2、海上预置船队是个啥?&/b&
这里简单说一下美军海上预置部队MPF。
这是苦于以往海外军事行动,海军空军都能快速抵达,但真正锁定胜局的陆战队/陆军等地面部队总是慢吞吞。比如,海湾战争从1990年8月美军决定出兵,到1991年1月开打,集结部队花了快半年!&/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2feed476fb8_b.jpg& data-rawwidth=&63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2feed476fb8_r.jpg&&&/figure&&blockquote&这外基地匮乏,地面部队大量龟缩在美国本土,一旦海外有事,坦克、火炮、车辆等重装备,以及海量的吃喝拉撒、弹药、给养、卫勤物资等需要万里迢迢海运到战区,带来2个大问题:
运输太慢,延误战机:这些物资目前可行的只能海运。海运最快速度也就20节,还有装卸载,集结分发时间,贻误战机,留给敌人的时间太充分了。看海湾战争准备了半年!
装卸载太依赖港口:这些物资都是车辆、集装箱,必须依托良好的港口才能卸载,还需要花时间实现“人装合一”,给作战带来很多风险,降低了战役灵活性。&/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0b4012ec6bdbd725d7ca0a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0b4012ec6bdbd725d7ca0a_r.jpg&&&/figure&&br&&blockquote&于是海湾战争后从ForceNet的“海上打击,海上盾牌,海上基地”概念出发,美军提出了“海上预置部队”的概念,简单说就两条:
&b&“海上预置军械库”:&/b&用一批专门设计的大型中速滚装船+货船组成MPSRON海上预置中队,常年装载着2个陆战旅的成建制的全部装备和30天作战物资,在热点海区长期漂着,一有需要时10天内赶到登陆点;
&b&“海上浮动码头”:&/b&配套一批海上装卸载平台,形成“海上浮动码头”,在海上就完成装卸载,人员+装备+物资的结合,搭载飞机、气垫艇等登陆装备,随地投入登陆,摆脱对港口码头的依赖。
目标就是:任何时候,10天内在全球任何地区投放2个1.5万人重装陆战旅,并维持30天战斗,直到任务完成or本土陆军大部队赶到!
&b&3、一个预置中队能装多少东西?&/b&
这里面第一个核心就是MPSRON海上预置中队,也就是漂浮在全球各个热点地区的“海上预置军械库”。它是多种船只的组合。以常驻关岛、塞班一线的MPSRON 3中队为例,包括7艘船:&/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8a80fad2b98ab7619cac95d92369ccc_b.jpg& data-rawwidth=&765& data-rawheight=&4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8a80fad2b98ab7619cac95d92369ccc_r.jpg&&&/figure&&blockquote&l
3艘6.2万吨级BOBO级滚装船,航速24节!
2艘6.2万吨级沃森级滚装船,航速24节!
1艘4万吨级克拉克级弹药干货船,航速20节
1艘8万吨级MLP远程浮动平台,航速15节;
这样一个中队能装多少东西呢?清单如下:&/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f474cae84cfbdd69359c_b.jpg&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3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4&&&/figure&&br&&blockquote&看似不少了吧?其实还不够,因为这仅仅是一个15000人重装陆战旅全部武器装备和30天高强度作战所需的:2/3的车辆装备,2/3的集装箱物资,1/2的油料,15%的饮水。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5b7bbf4efa7648ff5ad_b.jpg& data-rawwidth=&638&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5b7bbf4efa7648ff5ad_r.jpg&&&/figure&&br&&blockquote&不满足的原因是目前美军预算有限。战时会补充其他船只来达标。
上述货船的航速速度是24节,也就是说加上装卸载时间,10天内能抵达2000里内任何地点,专制各种不服。&/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ae79ed0a1e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ae79ed0a1e_r.jpg&&&/figure&&br&&blockquote&&b&4、海上码头的事情怎么解决?&/b&
那么东西是都装上船搁在前沿了。怎么能不依赖码头装卸载呢?这就要靠“海上基地”套装。&/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5e51fa794470baf0f44_b.jpg& data-rawwidth=&276& data-rawheight=&1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6&&&/figure&&br&&blockquote&核心是MLP海上浮动平台,现在叫远征浮动平台。它其实际是一艘类似于半潜船。由8万吨M级邮轮改装而来,长239米,宽50米,15节航速跑9500海里。作为码头有四点:
能直接让大型中速滚装船、弹药干货船、JHSV人员运输船直接靠泊,装卸载。
自己有25000平方英尺的车辆甲板,吊车等设备,供车辆、人员、物资整合;
有3个LCAC气垫登陆艇停靠位,支持气垫登陆艇直接泛水上下,转运物资;
还有一定的住宿、通讯指挥、食物淡水、油料、维修保障能力。&/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65b437aabab816dec8e8e975eb9fe97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65b437aabab816dec8e8e975eb9fe97e_r.jpg&&&/figure&&br&&blockquote&这样就成为一个其他船只卸载人员、车辆、物资,往LCAC气垫艇上装,然后LCAC登陆艇直接往岸上投送的中转站。因为LCAC气垫登陆艇能在全球70%的海岸线登陆,于是一举摆脱了对码头的依赖,极大提升了整个预置船队的登陆灵活性。&/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54410dee133e661e1b5ddba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954410dee133e661e1b5ddba_r.jpg&&&/figure&&br&&blockquote&其实“海上基地”套装还包括:
JHSV双体高速人员运输船,负责把“徒手”的陆战队官兵运来,跟装备结合。
LASH货驳船,负责把LCAC,LCU, LCM等各型登陆艇远洋运来,供大家摆渡使用。
T-AKE弹药干货船,提供额外的集装箱、干货运输服务;
T-AO甚至商业油船,提供燃料液货运输服务;
近岸石油分配系统:能从海上普通邮轮上,把油料输送到8英里外的滩头多个加油点,供车辆持续加油。
重吊船,负责调运集装箱和大型物资;
还有机动栈桥、浮动舟桥等,用于摆渡或者拼接人工码头。
当然也支持空运,因为上述船只几乎都有直升机飞行甲板。&/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a281cb3cae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ea281cb3cae_r.jpg&&&/figure&&br&&blockquote&&b&五、登陆过程:四波流!&/b&
预置中队不是单打独斗,一般是大规模两栖作战的第三波:&/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be8ac83b0_b.jp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be8ac83b0_r.jpg&&&/figure&&br&&blockquote&第一波:前半夜,航母飞机导弹炸;
第二波:天亮前,两栖攻击舰编队送一个2500人陆战团突击登陆,站住脚;
第三波:就是预置中队把陆战旅的剩余14000人员装备和30天物资送上岸
第四波:坚持30天,美国本土的陆军大部队就能抵达了!&/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e125d38d3f0b151b4ee51d184f126c3_b.jpg& data-rawwidth=&529&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e125d38d3f0b151b4ee51d184f126c3_r.jpg&&&/figure&&br&&blockquote&  所以完整的两栖编队+预置中队包括:1艘两栖攻击舰,2艘船坞登陆舰,3艘海上预置船LMSR,3艘海上预置干货弹药船,3艘机动登陆平台,2艘传统海上预置舰,另有2艘军民油船提供他们所需的油料支持。
  驻关岛的预置3中队和驻佐世保的“好人理查德”两栖编队经常在韩国、冲绳等地组织这种两栖作战演习,每年都有! 此次新闻里T-AKR 304来其实也是演习,OPRex17后勤演习,每两年一次,不必过分解读,三胖别怕。
演习内容是,整个编队满载陆战3师MEF(含2个万人陆战旅MEB),10-14天内,前沿部署到亚太任何地区,开设海上基地:&/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08fc4c94a0e01a6be8c49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08fc4c94a0e01a6be8c49_r.jpg&&&/figure&&br&&blockquote&重载船,接到命令,48小时完成出航准备,以11.5节航行2200海里(10天)。&/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66c21fd604dd0ceb5a9df3_b.jpg&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66c21fd604dd0ceb5a9df3_r.jpg&&&/figure&&br&&blockquote&  24-72小时,在距离岸边25-100海里处,也就是守军地平线外,进行船队集结,做好战斗准备:换乘人员装备,获取物资,人装结合,突击载具的战斗装载。&/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c1a18bf7f3aa68dbcbfffd04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c1a18bf7f3aa68dbcbfffd04_r.jpg&&&/figure&&br&&blockquote&  8-10小时,由两栖编队打头阵,投入一个2500人的团级远征队MBU强行登陆作战;一般是夜间,将部队投送到目标地区。飞机飞150海里,登陆艇175海里,一个营空投,一个营水面,建立桥头堡。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8b2c1fa29d86c6dd553d826cfd68984_b.jpg&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1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figure&&br&&blockquote&  紧接着,预置中队支持下的后续2个万人陆战旅开始登陆,能够维持2个旅的岸上作战,相当长一个时间(自持30天);距离后方基地不超过2000海里。距离岸边不超过200海里,直接从海上运到用户手中,滩头不再设立物资集结地。携带30天物资,其中第一梯队15天,后续梯队15天。&/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e5d5aa1d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7e5d5aa1dc_r.jpg&&&/figure&&br&&blockquote&  10-14天内,结束战斗,撤离到海上,准备投入下一个地点。或者本土陆军大部队增援赶到,扩大战争更规模。那个时候靠的就是军事海运司令部的60多艘5万吨级军事海运船队了!
&b&六、结语:&/b&
美军原来有MPSRON 1,2,3,4四个中队,大西洋,迭戈加西亚,关岛,中东各一个,基本覆盖麻烦不断的欧亚非大陆。后来也是因为预算削减,目前现役保留的是迭戈加西亚2中队,和关岛3中队,但对东亚地区,可以说依然是两路夹击啊!&/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e5ccaeda9b329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e5ccaeda9b329_r.jpg&&&/figure&&blockquote&所以不要再翻海湾战争准备6个月的老黄历啦。
美军现在的全球兵力投送能力,所谓“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能力,不是吹嘘,而且比海湾战争期间厉害多了,一声令下,在航母编队和空军掩护下,10天投入2个万人陆战旅上岸,坚持30天,等大部队到达锁定胜局。&/blockquote&&br&&br&&p&&b&这满满7艘船的车辆、装备、物资,天天放在海上漂着,不怕过期么?车不怕放坏了么?&/b&&/p&&br&&p&其实美军早想到了。每隔33个月,这个MPSRON中队就会开回美国本土一趟,把所有车辆开下来,所有物资打开,进行维护检修,更换过期物资,然后又开赴前沿继续待命。&/p&&p&&b&这么土豪,也就美帝干得出来!&/b&&/p&&br&&p&&b&怎么中队里都是装备?不见官兵?他们平时训练用啥?&/b&&/p&&p&的确,MPSRON 3中队装的都是装备物资,没有陆战3师的官兵。官兵们大部分在夏威夷和本土东海岸基地呢。他们也不是“空着手”,财大气粗的美帝给他们本土基地里还留了一套装备!跟前沿船上的一模一样!&/p&&p&战时人员就直接带着轻武器和细软,几小时“徒手”空运到日本关岛一线,再坐航空座椅的JHSV高速客运船抵达MLP平台,跟自己的装备见面,人装合一!又快又方便!&/p&&p&&b&只能再次说,真壕!&/b&&/p&&br&&br&&p&把可以剿灭一个中等国家的武器库,就那么飘在海上,美帝就是那么浪费!&/p&&p&而其强大的物资基础,正是他们这么浪费的底气。&/p&&br&&br&&p&由于新浪的链接贴不过来,文章引用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bo.com/u/&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默虹_美海军学习小站&/a& 微博。&/p&&p&引用的第一个图片也已说明地址。&/p&&br&&br&&p&那个顺口溜怎么说来着...&/p&&blockquote&等咱有了钱,
喝豆浆吃油条,
妈的想蘸白糖蘸白糖,
想蘸红糖蘸红糖。
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blockquote&&br&&p&咱这两碗豆浆还没喝上,&/p&&p&浪费的美帝,装甲师倒是吃一个看一个了。&/p&
其实,倒不是说美国人多浪费,而是他们的物资水平极度丰富。 在他们眼里,这都不是浪费,是自然而然的。 大家看过N多美国的丧尸片、废土片,玩过N多末日游戏,武器、补给从来都是到处拾取、掠夺,完全没有生产和节约的概念,在美帝人的心目中,这些工业制成…
&p&&strong&反复进行“道德”评价与批判,虽然能享受狂欢般的快意,却无法增进我们对核威慑与核战略的认识。&/strong&&/p&&p&&br&“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意味着敌人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strong&在这种情况下核反击面临的决策困境是最小的&/strong&。如果敌人以“有限limited”核打击的形式启动核突袭,则我方决策的难度(一般认为)会相当大。&/p&&p&题目里面有很多内容并没有说明,而很多回答与评论自动补充了这些内容(于是可能存在偏差)。&/p&&br&&p&&strong&1&/strong&,敌人有多少数量的核武器朝我方发射过来?敌人有没有可能:倾尽全国之力仅能发射极少量(几枚)核武器?&/p&&p&&br&&strong&2&/strong&,我国的社会财富能否得到保全?敌人发射的核武器是否会对我国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p&&p&&br&&strong&3&/strong&,敌人的核武器是否向我军事力量射来?是否意图摧毁我战略核反击力量?&/p&&p&&br&&strong&4&/strong&,“仅仅有6分钟时间决策”是指我国国家指挥当局会在六分钟后失效?还是指我国核反击力量本身会在六分钟之后失效?还是指六分钟后敌人目标会隐蔽起来,导致我国核反击“抓不到”高价值目标?&/p&&p&&br&&strong&5&/strong&,我国核反击有没有层次性/多样性?是不是仅仅有一种大规模报复方式?有没有能力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有限反击limited retaliation/measured response”?&/p&&p&&br&====================================================================&/p&&p&根据题设,可能得出如下的一种情景:&/p&&p&&br&某小国在政权更迭的最后时刻,面临巨大的常规军事失败,发射仅有的1枚远程核导弹,并且领导层转移,“六分钟”指该小国领导层暴露于我火力下的最后机会窗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常规打击能够在六分钟内摧毁该领导层,则&strong&&u&我将建议不进行核报复,而仅仅实施常规武器的斩首作战&/u&&/strong&。&/p&&br&&p&&strong&但是,很明显许多答案都不考虑这些潜在变量,直接跳入了所谓“圣母批判”中。&/strong&&/p&&p&====================================================================&/p&&p&&br&如果按照大多数人默认的那种情景,即是“选择按下核报复按钮双方一起毁灭 还是不按”这种“道德抉择”,稍加分析可知道,也是非常虚妄的。&/p&&p&&br&(1),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丧失所有的核威慑能力,这可能比我国主动去解除敌国核武装来的还要彻底。&/p&&p&(2),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则敌国丧失通过“占领”、“逼迫”等等获利的一切可能,很可能无法实现任何政治目的。&/p&&p&&br&(3),敌国发射所有核武器,丧失了对我国核反击的遏阻能力。&/p&&p&&br&(4),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使我国丧失了自我克制的一切动机。&/p&&br&&p&设想一下,&strong&&u&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我国再不用担心敌国的进一步核打击,我国的核反击将“0成本”;敌国摧毁了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我国的情况不能进一步下降(因为已经到最低),则核反击的成本(即使存在)将是可以承受的&/u&&/strong&。&/p&&p&&br&在大多数人很乐意批判的这种情景下,&strong&敌国为我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佳的核反击条件&/strong&:“核打击一个无核国家”+“我国已经死透”。当然,从纯粹理性决策的情况下,核反击与否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国已经死透,并不需要再考虑死后的陪葬问题;而我国的情况也不会随着核反击而得到改善或是下跌。&/p&&p&况且&strong&敌国也很可能不会愿意去发动这种核打击&/strong&:&/p&&p&&br&一,敌国发射所有的核武器,则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丧失所有的核威慑能力,这可能比我国主动去解除敌国核武装来的还要彻底。&/p&&p&&strong&二&/strong&,敌国摧毁我国所有的社会财富,则敌国丧失通过“占领”、“逼迫”等等获利的一切可能,很可能无法实现任何政治目的。&/p&&p&&strong&三&/strong&,综合考虑上述两点,敌国可能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即使我国不反击:它丧失了所有核能力(发射了它所有的核弹)+它无法得到任何利益(将潜在被占领国炸成焦土)&/p&&p&&strong&四&/strong&,敌国倾尽全国核武库,也无法从客观上解除我国的核反击力量,为我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佳的主观核反击条件————一只要我国核反击,它将确定自己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p&&p&&br&&strong&五&/strong&,如果我国核指挥控制机关能够幸存,如果我国核反击力量能够幸存,则接下来将是我国通过足量核武器,通过核讹诈来要求(已经是无核国家的)敌国,全力援助我国重建————这个敌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自己放置于“核报复奴隶”位置上的国家。它的“核主人”是一个社会财富毁尽的外国核指挥当局,在高生存力的地堡里,控制着高生存力的大量核武器,颐指气使。&/p&&br&&p&------------------------------------------------------&/p&&p&&br&总结一下,在大多数的虚妄想定中,其实是向敌国提出了下列几种毫无吸引力的情况:&/p&&p&&br&【1】:敌人确定我国绝对不会反击,我国核反击能力也被剥夺————敌国在瞬间变成一个“无核武器国家”,且无法得到任何利益&/p&&p&【2】:敌人把自己放置于“核报复奴隶”位置上,被我国领导层这一“核主人”驱使,忌惮我国“延迟核反击delayed retaliation”的威胁,全力援助我国重建。&/p&&p&&br&【3】:只要我国即时核反击,它将确定自己执行了一笔纯粹亏损的买卖。&/p&&p&&br&面对这些选择,很明显,&strong&敌国并不会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而针对这个稻草人直接跳入所谓“圣母批判”中,更是没有多少帮助的。&/strong&&/p&&p&&strong&针对核威慑与核战略的纯粹道德评价与批判,一时间可以是所谓“圣母批判”,在另一时间就会变成“反核浪潮”。这我想并不是许多人希望看到的&/strong&。&/p&&br&&p&&br&--------------------------------------------------------------&/p&&p&&strong&&u&既然敌人一开始就不愿意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它就很有可能进行“有限核战limited nuclear war”。&/u&&/strong&&/p&&br&&br&&br&“有限核战”是美国从六十年代就开始讨论并(尝试)实施的概念,近年来作为一个抢手概念又沉渣泛起&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e046b581c_b.jpg& data-rawheight=&1007& data-rawwidth=&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e046b581c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0eed1f0d2b76d67fefdf2_b.jpg& data-rawheight=&490& data-rawwidth=&6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0eed1f0d2b76d67fefdf2_r.jpg&&&/figure&&br&&br&&p&(《论二十一世纪的有限核战争》一书完成于2014年。)&/p&&br&&p&&br&&strong&&u&下面我们来看看“有限核打击”的理论源起与实践前景。&/u&&/strong&&/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631eb3cefc82b8d98d2c783f8830486_b.jpg& data-rawheight=&464& data-rawwidth=&8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631eb3cefc82b8d98d2c783f8830486_r.jpg&&&/figure&&br&&strong&日,美国国安委分析员小劳伦斯·E·林恩(Laurence Lynn)和索南菲尔德(Helmut Sonnenfeldt)给基辛格写成了准备跟尼克松总统讨论战略武器问题时的会议发言备忘录,其中就比较明确地给出了“有限核对射”的思维起点。(请注意看基辛格自己加重点的那个小勾)&/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56fbefefb5799c37eaf58f8_b.jpg& data-rawheight=&715& data-rawwidth=&10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56fbefefb5799c37eaf58f8_r.jpg&&&/figure&&br&&blockquote&本次研究中,我认为有一个最重要的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苏联战略规划中将可能包含“解除武装的核打击”方案,这种打击方案指的是,有限地去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以(1)提高苏联的相对军事地位、(2)逼迫美国即刻中止战争,因为核反击将会导致美国城市受袭。在我看来,在核危机与核讹诈的高压力下,&strong&&u&有限核打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明智的方案。一旦苏联战略规划人员有类似的想法,我们不得不防&/u&&/strong&。&/blockquote&&br&&blockquote&下面这个例子能说明问题。设想一下:柏林爆发军事危机,苏联领导层相信美国就要发动核战争。与其等待美国先出手,苏联可以考虑使用其战略核力量中的一部分,打击美国的军事力量,改善自身的军事地位。这样美国总统不得不用幸存下来的美国军力,还要考虑苏联自己保留下的军力。想想那种情况下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美国总统应该打击苏联城市吗?————别忘记美国的城市仍然是苏联核力量的人质。美国总统还是应该去打击苏联的军事力量?————这样也许能改善美国的军事处境。我们会告诉美国总统,即使完全投入剩余的美国核力量,也无法消灭苏联的核反击能力,这些苏联核武器将打击美国城市,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strong&美国总统应该怎么做?美国总统面临一个巨大的两难困境,这时候的两难困境比遭受苏联全面核打击要严峻的多:一旦遭受苏联全面核打击,美国全面核反击将毫无疑问是正确选择。&/strong&&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dcb3a94f64d1fefa632c_b.jpg& data-rawheight=&678& data-rawwidth=&9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dcb3a94f64d1fefa632c_r.jpg&&&/figure&&br&看起来这些不过是生僻的理论问题,但是它们对美国核力量实战能力建设、核指挥控制/决策机制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战略态势中最重大的薄弱环节就是:我们面对苏联打击美军事力量的有限核突击的脆弱性。一旦要严肃讨论这个问题,我在美国政府中遇到的都是几乎一边倒的反对,最多也是无动于衷的态度。我想,这种反对声音的根源,在于不愿意去追寻可靠的理论根据,并依此增加预算来建设新式战略核力量,更不用说这种扩军决定将给军控谈判带来的困难,还有美国政府国防项目在政治上遇到的阻力。&/blockquote&&br&&p&&strong&经过长期的政策流程与斗争,在1974年1月,基辛格本人正式向尼克松总统提交了关于美国核武器瞄准/打击政策的《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也就是总统令)草稿:&/strong&&/p&&blockquote&&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24ac95f3fb7e55b24a994b01616ffd6_b.jpg& data-rawheight=&580& data-rawwidth=&8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24ac95f3fb7e55b24a994b01616ffd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31aad7aafa0056_b.jpg& data-rawheight=&696& data-rawwidth=&9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31aad7aafa0056_r.jpg&&&/figure&&br&&u&&strong&核打击政策&/strong&&/u&&/p&&p&目前,美国没有一份关于核战争规划的总统级别指导文件,在国家级的核打击方案都是由参联会来制定,这套流程是在美国拥有巨大核优势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面对苏联进犯,我们的预案都是对苏联执行大规模核打击——————但是,今日的核局势是美苏两国已经达到了大致的平衡状态。&/p&&p&&br&随着苏联拥有了全面摧毁美国的核能力(即使美国先发制人也不能扭转这点),&strong&我们通过发起无限制的全面核对射,来“打赢核战争”,已经变成不理性的选择&/strong&。这就导致我们的核战略变得不再可信,而且会削弱美国的总体威慑能力。&/p&&br&&br&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关于美国核武器瞄准/打击政策的《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草稿要求:&br&&br&&p&美军制定一系列有限核打击方案,以对美国有利的状态来终止战争,并且尽可能将冲突烈度控制在最低水平上。为实现这一目的,&strong&&u&有限核打击方案必须控制冲突的升级,其手段是设定核打击规模的清晰边界&/u&&/strong&。美国战略核力量与战区核力量都接受本原则的指导。&/p&&/blockquote&&br&&br&&p&&strong&十天后,尼克松总统签署的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正式要求:&/strong&&/p&&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bd850aeb12c_b.jp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9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bd850aeb12c_r.jpg&&&/figure&&br&&br&&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15f69bfe061a039e3f32a8cf9424c2f_b.jpg& data-rawheight=&811& data-rawwidth=&10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15f69bfe061a039e3f32a8cf9424c2f_r.jpg&&&/figure&&br&&strong&&u&设立一系列有限核打击方案&/u&&/strong&&br&&p&一旦冲突爆发,核打击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尽快实现终战,以对美国及其盟友有利的状态来终止战争,并且尽可能将冲突烈度控制在最低水平上。这就要求设计一系列、覆盖面广的有限核打击方案,与相应的政治手段、军事手段(包括常规军力)一起使用,实现对冲突升级的控制。&/p&&p&&br&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允许美国进行有选择性、有层次性的核作战,同常规军力一起,保护美国的核心利益,削弱敌国进一步侵略的能力。而且,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向敌方传达美国抵抗侵略的决心、传达美国保持克制的意愿。&/p&&p&&br&&strong&在破坏力投送的水平、规模、时间长短上实现有限/克制的核打击,这些方案应该被设计成能清晰而可信地向敌人传达信息。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a)保留敌人高价值目标,供美方高生存力的核力量在后续阶段摧毁用;(b)在核打击时间、核打击速率上有所控制,保证敌人有机会重新决策。&/strong&&/p&&/blockquote&&br&&br&&p&&strong&国防部长施莱辛格1974年4月签署的《核武器运用指南》中,更加详细地阐述了“有限核打击计划LNO”:&/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7d785e8e1bf92df1d4e6ca_b.jpg& data-rawheight=&791& data-rawwidth=&10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7d785e8e1bf92df1d4e6ca_r.jpg&&&/figure&&br&&blockquote&&p&&u&有限核打击方案&/u&&/p&&p&&br&为了说服敌人终止冲突,又不诉诸于大规模核对射,我们需要更克制、更严格限制打击边界的核方案,达成更有限的目标。&br&这种类型的、打击固定目标的核方案,称为“有限核打击计划Limited Nuclear Options”,它们一般来说比中型打击计划(Selected Attack Options)规模、烈度都要小。有限核打击方案可以在危机之前、危机中、或是交战中制定。设定“有限核打击方案”的流程可以依照国家指挥当局的命令,用于修改主要打击计划(Major Attack Options)、中型打击计划(Selected Attack Options)。&/p&&p&&br&&u&有限核打击方案应该实现下列三个目标:&/u&&/p&&p&&br&【1】向苏联、中国昭示,与冲突相关的问题已经涉及美国核心利益。&/p&&p&【2】在具体的交战中,可以通过核打击方案,建立或增强美国和盟友的军事优势,并且削弱敌国进一步侵略的能力。&/p&&p&【3】如果苏联、中国对美国和盟友、西方军力实施了有限核打击,则美国可以执行有限核反击。&/p&&/blockquote&&br&&br&&p&&br&在1973年,战略空军司令部就开始研究“如何拓展SIO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974f162f_b.jpg& data-rawheight=&617& data-rawwidth=&8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974f162f_r.jpg&&&/figure&&br&&blockquote&目前,美国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也就是美国核战计划)仅包括大规模的对苏核打击方案,拓展SIOP则可以加进一些更克制的核打击方案。其中的三个例子是:&strong&&u&打击最多可有3组的苏联北极机场、打击苏联重型ICBM(SS-9)的发射井、打击东欧华沙条约国家的机场&/u&&/strong&。这些例子仅仅是起到预研、探索性的作用。&/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b6d700a09acc5cf3deca3e63_b.jpg& data-rawheight=&268& data-rawwidth=&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b6d700a09acc5cf3deca3e63_r.jpg&&&/figure&&br&&blockquote&至少有一部分的有限核打击方案,避免打击苏联的早期预警系统(应该还有指挥控制中心)。避免打击这些目标的用意是让苏联人有能力去分辨美国核打击的“克制性”。但是Meyer将军表示,他本人认为,在危机中一旦美国导弹发射的数量超过几枚,苏联人就不会认为这是“有限核打击”了。&/blockquote&&br&&p&&br&&strong&到了1974年底,又有更具体的有限核打击方案出台:&/strong&&/p&&blockquote&&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60ff906cc3bded0d15b_b.jpg& data-rawheight=&670& data-rawwidth=&9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60ff906cc3bded0d15b_r.jpg&&&/figure&&br&&strong&战略空军司令部简报:针对苏联油料、润滑油库存的有限核打击方案&/strong&&/p&&p&&br&&strong&# 发现45个目标,覆盖苏联油料、润滑油库存的80%&br&# 选取其中的35个目标,选取原因是打击它们不需要进行防御压制作战&br&# 使用民兵II洲际弹道导弹、民兵III洲际弹道导弹、B-52战略轰炸机、FB-111&/strong&&/p&&p&&br&&strong&评论:周边伤亡实现最小化,通过特殊弹头可以进一步减少伤亡。&/strong&&/p&&/blockquote&&br&说是“沉渣泛起”,因为2015年美国一系列鹰派重量级智库推出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99dcf23c1c70a0ec7fcbf00a593d059_b.jpg& data-rawheight=&540& data-rawwidth=&4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99dcf23c1c70a0ec7fcbf00a593d059_r.jpg&&&/figure&&br&&strong&其中CSIS给的建议中明确说:&/strong&&br&&br&&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01e2a8170facbb725c9_b.jpg& data-rawheight=&464& data-rawwidth=&9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01e2a8170facbb725c9_r.jpg&&&/figure&&br&“有限核打击方案&br&&p&两个全球超级大国的恐怖平衡时代后,核武器运用的前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第二个核时代,美国的潜在敌人正在仔细考量如何实际使用核武器,既要在冲突的早期阶段使用,又要进行有限的核打击,这样就可以逼退美国。美国的核力量被设计成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几千枚高当量核武器的对射,而不是低当量核武器的有限打击。既然美国的核反击都是大规模、连带损失巨大的,&strong&&u&美国就有可能自缚手脚&/u&&/strong&,而无法用有限核反击应对有限核打击。美国的常规军力优势可以在常规冲突阶段控制危机的升级,这导致敌国去跨过核门槛。所以,美国需要在核冲突升级的每一个阶梯上,拥有相应的核打击方案,让敌人的核打击变成一个不再有吸引力的选择。”&/p&&/blockquote&&p&&br&同样,Keir A. Lieber和Daryl G. Press把1973年的“打击苏联重型ICBM(SS-9)的发射井”进一步发展:&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nukes-we-ne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Nukes We Need&/a&&/p&&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9f594e1c4abb5bfc365437_b.jpg& data-rawheight=&612& data-rawwidth=&8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9f594e1c4abb5bfc365437_r.jpg&&&/figure&&br&&strong&《我们需要的那种核弹》&/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4c2bb3dd8e5_b.jpg& data-rawheight=&505& data-rawwidth=&7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4c2bb3dd8e5_r.jpg&&&/figure&&br&&blockquote&“如果美国希望在常规战争中吓阻敌人首先使用核武器,就必须要想清楚应对的方法,同时配备所需要的核武器。如果敌国威胁使用核武器,如果敌国使用了核武器,美国就摧毁敌国城市,这种最严厉的核反击,将无法构建坚实的威慑基础。如果敌人仅仅使用核武器打击美国的纯军事目标,美国去摧毁敌国城市将是一个非常不成比例的反击方式————例如美国航母被核打击摧毁、远离城市的美军基地如关岛或冲绳被摧毁。&strong&&u&近几场战争中,美国尽力去降低平民的伤亡,华盛顿突然转向并且可以屠杀几十万敌国民众,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在美国城市和盟国城市都没被摧毁的时候。&/u&&/strong&”&/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7c96d00b323ea6a2caa84ee_b.jpg& data-rawheight=&372& data-rawwidth=&7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7c96d00b323ea6a2caa84ee_r.jpg&&&/figure&&br&&blockquote&“更重要的是,核打击敌人的城市并不能达成任何关键军事目标,所以巨大的伤亡没有意义。&strong&&u&如果敌国使用了核武器,美国的首要目标就是避免遭受进一步的核打击&/u&&/strong&。摧毁敌国城市、摧毁敌国首都并不能摧毁敌国核力量,连敌国领导层都不一定能消灭。面对敌国的有限核打击,美国也不能通过占领其首都来报复,因为这将给敌国更多时间来发动更多的核打击,在这种危机中,美国必须要立即剥夺敌国的核打击能力。”&/blockquote&&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dartmouth.edu/%7Edpress/docs/Lieber_Press_Nukes_wApp.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dartmouth.edu/~dpress/d&/span&&span class=&invisible&&ocs/Lieber_Press_Nukes_wApp.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strong&最后Keir A. Lieber和Daryl G. Press的建议是:高精度的小当量核航弹,解除敌国的核反击力量。&/strong&&/p&&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eeaa_b.jpg& data-rawheight=&705& data-rawwidth=&10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eeaa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88df2ffbe07d2fd0bb8c413_b.jpg& data-rawheight=&330& data-rawwidth=&1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88df2ffbe07d2fd0bb8c413_r.jpg&&&/figure&&br&&strong&例如,如果高精度的小当量核航弹B-61,当量300吨TNT,精度15米左右,可以将摧毁20个DF-5导弹井的中方人员伤亡降低至700人左右。通过避免触地爆,而采用离地面30米左右的近地爆,这次核打击将不会产生任何放射性落尘。&/strong&&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96dd5ecb1c7_b.jpg& data-rawheight=&491& data-rawwidth=&2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5&&&/figure&&br&&p&所以,&strong&&u&指望敌人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u&&/strong&,从而自己可以坚定的核反击,这也许仅仅是为了进行“圣母批判”的不现实想定。如果认为核武器的使用自动导致世界末日,核战略这个词也就是完全空洞的。当敌国发动有限核打击的阴影确实出现时,不知道这种关于核战略、核武器的道德判断,还能不能指导实践?&/p&
反复进行“道德”评价与批判,虽然能享受狂欢般的快意,却无法增进我们对核威慑与核战略的认识。 “对方国家核导弹全部升空”意味着敌人一开始就进行“无限制unconstrained”核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核反击面临的决策困境是最小的。如果敌人以“有限limited”…
谢邀&br&&br&这个问题很有趣,首先弓箭手都是小身板这种印象跟中国无关,中国各种记载里弓箭手都是壮汉,描写都是能开几石弓,一顿能吃几斤肉。即便花荣这种水浒传描写为“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的美男子,你看看官方认证形象是啥样。&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32f6fdcedfb33b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1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32f6fdcedfb33b_r.jpg&&&/figure&&br&&br&一样是膀大腰圆的形象好么?&br&&br&战弓的拉力从秦汉、隋唐到宋都差距不大,如以宋的计量单位为准的话,其等级基本稳定在八斗、一石、一石二到一石四之间。大约略强于今九十磅、一百三十磅、一百八十磅左右的弓。要知道现在奥运比赛用的反曲弓是不许超过50磅拉力的。狩猎用的反曲弓一般65磅也就到顶了,复合弓有省力比,可以拉更大的拉力,但是量产复合弓里最大拉力的怪兽远征也不过85磅。一般来说复合功能比反曲弓多开10磅左右,就是说你能开85磅复合弓,拉反曲弓用75磅的也就差不多了。清代弓拉力单位是力,康熙以前八旗战弓的拉力为8力以上,清代一力为九斤十四两,约13磅,8力约为104磅,约为47kg。更不用说清代12力以上为虎力,那就是70kg,156磅。最高有15力的弓,195磅,88kg。英格兰长弓根据出土实物及复原品的多次检测,其平均拉力约为160磅左右,基本等于清弓虎力的标准。总体来说根清代战弓拉力基本差不多。&br&&br&那么古代弓箭手是个什么概念?就按清代战弓最低8力标准47kg算,你得趴哑铃凳上单手拎起47kg的哑铃,才达到最低标准。基本上就是能单手拎起一名苗条的女性。有这么大力气的人,你能想象是一个小身板的花样美男类型么?显然不可能。当然古代的弓箭手也一直不算多。所以动不动就拿控弦之士多少来吓唬人。&br&&br&古代“临阵不过三矢”,骑兵冲锋百米只要十秒左右就冲到面前,而这个时间只够一名弓手射三箭。当然弓兵营是可以三段击四段击这样增加射击密度,但是每个弓手大概也就射三箭就完事了。这时候不存在说射三箭就两臂酸软无力无法作战的事。那会就是把弓收起,换近战武器上去干了。唐代《通典》记载:“&i&诸&/i&&i&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i&。”&br&&br&这里说的是弩手,由此可见 弩手的身板也不弱,陌刀兵也都是选择力大之人。远程兵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射完箭就后撤跑了,而是要换近战武器继续作战。不过用脚想也知道一群这么大力量的人不会让他们射三箭就回家烧小菜去。再看看弓箭记载。&br&&br&《从征实录》中记载郑成功铁人军:&i&“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鋛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 &/i&&br&《台湾外记》卷四记载:&i&“二月,挑选各提督壮勇者为亲军,厦门港筑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举起遍游教场者五千人,画样与工官冯澄世,监造坚厚铁盔、铁铠及两臂、裙围、铁鞋等项,箭穿不入者。又制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手执斩马大刀。&/i&&br&&br&可以看到铁人军一身铁甲,使用的武器所有人都带弓箭,除了标志性的斩马刀,还有藤牌和腰刀。&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38f891b37f6131d4bec_b.jpg&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4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这是《经国雄略》中记载的郑成功部队所用兵器图样。注意看斩马刀长啥样。&br&&br&所以如果有人穿越回古代,穿一身甲拿着盾牌往前冲,顶过密密麻麻的箭雨,总算冲到阵前,以为能看到一群惊慌失措的小白脸,那么你就错了。你只会看到一群一巴掌宽护心毛的肌肉兄贵狞笑着从背后摸出巨斧大刀向你砍过来。最让你绝望的那些肌肉兄贵可能还穿着全身铁甲。&br&&br&以我个人来说,我用的是85磅明式小梢弓,我追求射的至少有起码的准头,要只是临阵45°冲天射三箭,百磅弓倒是也能拉得。所以我应该还能达到弓箭手标准。&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7fd6ad66f3be59f8c6b23cce78695a6_b.jpg& data-rawwidth=&912& data-rawheight=&8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7fd6ad66f3be59f8c6b23cce78695a6_r.jpg&&&/figure&水手的明月六,85磅32英寸拉锯。&br&&br&所以在挨我三箭后冲到我面前,你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我。&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c2f0434da9fdaf2364f8_b.jpg& data-rawwidth=&612& data-rawheight=&8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c2f0434da9fdaf2364f8_r.jpg&&&/figure&&br&那么现在造成弓箭手都是小白脸单薄身板的印象是怎么来的呢?在我的印象里是从《指环王》系列火了以后,精灵射手的形象深入人心。然后各种游戏为了考虑平衡,以及迎合大众,基本都采用了精灵射手的设定。然后大家印象中的弓箭手形象就被精灵王子固化了。&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bc95977b65edaba3b0ecd14de23d4c0_b.jpg& data-rawwidth=&1360& data-rawheight=&6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1bc95977b65edaba3b0ecd14de23d4c0_r.jpg&&&/figure&&br&&br&其实真正的弓箭手身板绝对不单薄,中式盔甲披膊的设计也是为了不影响开弓,所以中国弓箭手不但膀大腰圆,能使重武器,甚至还能穿重甲
谢邀 这个问题很有趣,首先弓箭手都是小身板这种印象跟中国无关,中国各种记载里弓箭手都是壮汉,描写都是能开几石弓,一顿能吃几斤肉。即便花荣这种水浒传描写为“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的美男子,你看看官方认证形象是啥样。 一样是膀大腰圆的形象好么? …
前面各位的回答,太令人汗颜了...你们的头脑里,蒙古人大概是一帮长相丑陋、大字不识、打仗不要命、只会烧杀抢掠 的野蛮人吧?所以才有了所谓“骑兵突击战术”、“无领地战术”、“思想单纯战术”、“野蛮战术”...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各位,应该好好看看法国人勒内写的《草原帝国》,看看蒙古人到底是怎么打仗的。&br&&br&蒙古人入侵的时候,弓箭技术已经基本在欧亚大陆普及,而骑马射箭也并不是蒙古人专有 ---- 很多中亚的民族也擅长这种作战方式。蒙古人虽然独有矮种马,但这马恐怕也不能算是蒙古人横贯欧亚的原因。&br&&br&不卖关子,我的答案是:蒙古人会打仗。&br&这显然是废话,但我建议各位还是看看解释:&br&&br&蒙古人如果想征服欧亚大陆,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波斯、印度还是中国,敌人的数量都千倍甚至是万倍于蒙古人。蒙古人虽然久居草原,在铁木真的领导下成为了一个高度团结的民族,但人数太少,分布到欧亚大陆简直是像一勺盐融进一锅汤。而一旦真的把蒙古人分散开,恐怕又会被各地千万倍于蒙古人的外族同化。那么如何去征服如此广阔的领土呢?&br&金融业里,我们本金较少的时候,可以用“杠杆”来撬动几倍于自己本金的资金来获利,而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驯养狼来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狼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大小的羊群。于是他们在战场上也用到了这一招:&br&&br&==========================&br&1205年,蒙古挑选了最弱的对手:西夏开战。蒙古在灭掉克烈部后,使西夏北部完全失去屏障,切断联系逐个击破,在这样的战争中苦撑不到5年,西夏君主献女投降,并且承诺“附蒙伐金”。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忠诚的“狼犬”。&br&&br&1211年,蒙古对南方的金朝开战。蒙古人仅70万人,军队15万;金朝5000多万人,军队100万。力量悬殊得可怕。在蒙古人眼里,这些金朝女真人就是他们的第一批“羊”。&br&蒙古人首先采取的,是“驯服”战术。明朝王维贤所写《九贤祠记》中有:“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所有试图抵抗的金朝城市,都被屠城;任何有血性想要反抗的军队,都被全歼。通过大肆屠杀金朝的民众,蒙古人不单获得了一城一池的领土,更是在尚处于抵抗中的金朝其他地方里,撒播了“恐怖”的种子。&br&而此前蒙古驯养的狼犬--西夏,也忠心耿耿地跟着主子,从金朝的西部不断入侵滋扰。金朝仅仅在3年之后就不得不放弃中都北京,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br&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战争完全是那15万蒙古军队在打的,各位冷静想一想,这可能么?即便加上西夏的援军,数目也完全不能与金朝相比。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词汇:伪军。&br&&br&伪军的来源,是一些在蒙古“屠城”威胁下,苟且偷生缴械投降的金军。他们在投降后被收编为“伪军”,其实是半奴隶化的军队。蒙古人不需要战俘,因为他们不打算开始农耕的庄园生活。所以任何战争俘虏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负担,要么当时处死,要么让他们晚点儿死。&br&&br&于是蒙古与他国的战争,模式往往是这样的:先用屠城来震慑敌军,获得降军后,将他们用绳索捆绑在一起,让他们冲在进攻的前线,用这些肉盾来攻下一座座城...&b&蒙古的骑士们不用冲锋陷阵,他们只要等城门一开,进城掠夺满载而归。&/b&&br&&br&这种模式屡试不爽,蒙古人用这种方法先是驯服了金朝(尽管没灭掉金朝),然后带着从金朝掳来的工程师回到草原,开始准备西征,可怜的花剌子模!(我好喜欢这个王朝的名字,总是让人联想起月饼的模子!)&br&========================&br&&br&感谢宋朝和金朝那些能工巧匠,他们的知识和装备大大丰富了蒙古人的军队。蒙古军队从金朝的战场上退下来,就从一只只有轻骑兵的单编军队,进化成了具备工程兵、步兵、骑兵、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br&&br&蒙古人对花剌子模发难,是由于蒙古商人被当地官员所杀(当然大部分都是借口)。蒙古军队还是那15万骑兵(牧羊人),而花剌子模则是坚城壁垒,气势高昂:不为别的,他们是中亚这片土地上最骄傲的民族,短短15年,把整个中亚地区尽纳囊中,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似乎征服这个欧亚大陆的,不该是蒙古人,而是花剌子模。&br&&br&刚来到花剌子模,蒙古人起初也遇到了些麻烦:道路艰险难行,蒙古人修了近50座桥才勉强到达国境内;守城的官兵绝对不投降,甚至连进城的机会都没有;劝降使者被从城墙上扔下来活活摔死,派往苏丹的使臣甚至被苏丹下令处死。这群波斯羊的脾气,看来比女真人大得多。&br&&br&蒙古人想了最简单的办法:将攻城武器故意留在城外,撤退。等守军出来抢夺物资,骑兵迅速杀回来,引城内更多的守军出来迎战,再用射程外战术(Out-range)慢慢耗掉他们的实力。反复几次,这些城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步兵班排战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